- 相關推薦
八年級物理物態教案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教案要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八年級物理物態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八年級物理物態教案1
教學目標
1、通過實驗,觀察水的狀態變化,了解水有三種狀態,認識在一定的條件下,水的三種狀態可以相互轉化。
2、學習運用分子動理論解釋物質的狀態變化。
3、初步認識固體、液體、氣體的微觀模型。
教學重點
1、觀察水的狀態變化,認識在一定的條件下,水的三種狀態可以相互轉化。
2、觀察冰的熔化過程,認識冰的狀態變化。
教學難點
1、認識固體、液體和氣體的微觀模型,了解結構特點。
2、能夠初步運用分子動理論的知識解釋物質的狀態變化。
實驗器材
鐵釘1枚、雪糕1發、水1杯、牛奶1杯、氣球1個、燒杯1個、石棉網1張、酒精燈1盞、鐵架臺1套、固體、液體和氣體的微觀模型1套、多媒體課件1套。
學生課前準備
收集有關固體、液體和氣體微觀模型的資料;制作碎冰。
教學過程
一、物質存在的形態
多媒體展示天空中形狀各異的云、北方冬天千姿百態的雪景、南方夏天時而悄然無聲、時而瓢潑傾盆的雨、山林中迷蒙的霧、小草上晶瑩的露珠、深秋瓦上白色晶狀的霜。
要求學生在欣賞的同時想:云、雪、雨、霧、露、霜等這些自然界的作品是怎樣描繪出來的?是神的造化嗎?
學生或教師回答:其實,云、雪、雨、霧、露、霜等都是水,只是形態各異罷了。
我們在小學的自然課中已經學過,自然界中常見的物質可以分為三種狀態:固態、液態和氣態。教師出示書中圖1-1的各種物質,鐵釘、雪糕、水牛奶等,要求學生說出它們各以什么形態存在,這些形態有什么特點?
教師總結,并歸納出三種狀態的特點。
二、物態變化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觸了許多有關水狀態變化的事例。先讓學生回顧,描述這些現象。如夏天吃冰棒—冰熔化成水;肉類等食品放入冰箱—水結成冰;燒開水,水開了—水變成了水蒸氣;……
教師:系統、細致的觀察水是怎樣變化的?有幾種狀態存在?用實驗來研究。
學生分組實驗:(用書中圖1-2的實驗裝置進行)
先指導學生正確點燃和熄滅酒精燈(不能吹滅,只能用蓋子熄滅)
(1)從保溫杯中取出碎冰塊放入燒杯中進行加熱,觀察冰塊的變化。
(2)冰變成水后繼續加熱直至水沸騰,觀察水沸騰后從玻璃管中冒出的“氣”,這“氣”在管口處看不見,離管口處稍遠,可以看見霧氣。
(3)拿勺子靠近玻璃管口接“氣”看見水滴從勺子上落下來。
小組匯報觀察結果:加熱冰,冰逐漸熔化成水,繼續加熱,水變成水蒸氣,水蒸氣冷卻變成了水。
根據生活經驗:再將水放入冰箱中,水還會結成冰。
學生歸納水存在的幾種狀態:固態、液態、氣態。
為什么同種物質會有不同的形態呢?我們可以用物質結構的微觀模型來解釋。(教師出示微觀模型)
教師結合微觀模型,并運用分子動理論的知識解釋物質的狀態變化:當物質處于固態時,分子排列緊密,分子之間空隙很小,每個分子只能在原位置附近振動,所以固態物質具有一定的體積和形狀;固體的溫度升高,分子的運動加劇,當溫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時,分子的.運動足以使它們離開原來的位置,而在其他分子之間運動,這時物質便以液態的形式存在;如果溫度再升高,分子運動更加劇烈,當溫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時,分子會擺脫其他分子的作用而自由的運動,這時物質便以氣態的形式存在。
三、課堂小結
1、學生反思本課的探究活動:
探究活動大致經歷了:提出問題、猜想和假設、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收集數據、分析與論證、評估與合作這幾個過程。
2、概括學習的知識、技能:
物質可以分為三種形態:固態、液態和氣態。
物態變化:物質由一種形態變為另一種形態的過程。
四、布置作業
1、課文第4頁作業。
2、閱讀第4頁的“閱讀材料”,了解物質存在的第四種形態—等離子態。
課時作業設計
1、物質通常存在_______、______和______三種狀態,在一定的條件下,物質存在的形態可以發生變化。
2、物質可以從一種狀態變成另一種狀態,這種變化叫______。
補充資料
物質有多少種狀態
自然界的各種物質都是由大量微觀粒子構成的。當大量微觀粒子在一定的壓強和溫度下相互聚集為一種穩定的狀態時,就叫做“物質的一種狀態”,簡稱為物態。在19世紀,人們還只能根據物質的宏觀特征來區分物質的狀態,那時還只知道有三種狀態,即固態、液態和氣態。初中講物態變化,就是講這三種常見的物質狀態間的變化問題。
氣體物質處于高溫條件下,原子、分子激烈碰撞被電離,或者氣體物質被射線照射以后,原子被電離,整個氣體含有足夠數量的離子和帶負電的電子,而且一般情況下正負電荷量幾乎處處相等,這種聚集態叫等離子態。如果物質處于極高的壓力作用下,例如壓強超過大氣壓的140萬倍,組成物質的所有原子的電子殼層都會被“擠破”,電子都變成為“公有”,原子失去了它原來的化學特征。這些“光身”的原子核在高壓作用下會緊密地堆積起來(當然,再緊密也會有電子存在和活動的空隙),成為密度非常大的(大約是水的密度的3萬至6.5萬倍)狀態,稱為超固態。有些書籍把等離子態稱為物質的第四態,把超固態稱為物質的第五種狀態。
進一步從物質的內部結構去考慮,物態就遠不止這幾種了。例如,在固體物質中,有的其內部微觀粒子呈周期性、對稱性的規則排列,稱為結晶態。而另外一些,如玻璃、瀝青等物質,常溫下雖然也有固定的形狀和體積,不能流動,但其內部結構則更像液體,稱為玻璃態(非晶體)。還有一些有機物質,能夠流動,又具有某些晶體的光學特性,是介于液態和結晶態之間的狀態,稱為液晶態。很多物質在極低的溫度下,會出現電阻消失的現象,稱為超導態;在極低的溫度下,某些液體的粘滯性會完全消失,叫做超流態。在巨大的壓力下,平時是氣體的氫,可以轉變為具有金屬特性的固態,稱為金屬氫態。天文學家發現,在宇宙中存在著比超固態密度更大的物質狀態,例如組成中子星的中子態,還有密度更高的超子態、反常中子態、黑洞等等。由于反粒子,如反質子、反電子、反中子等都已被發現,有人預言在宇宙中會存在著全部由反粒子構成的反物質世界,但還沒有得到證實。1998年6月3日,美國發射的航天飛機“發現者”號裝載了一臺α磁譜儀,期望探測到宇宙空間中可能存在的反物質,其中一個關鍵部件是由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制造的直徑1200mm、高800mm、中心磁感強度為0.1340T的永久磁體。
總之,從物質的內部結構去分析,物態的種類很多,并且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對物質世界的認識會繼續深入,更多的物態會被發現和被人所認識。
八年級物理物態教案2
一、溫度計
1、知識與技能
●理解溫度的概念
●了解生活環境中常見的溫度值
●會用溫度計測量溫度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和實驗了解溫度計的結構
●通過學習活動,使學生掌握溫度計的使用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的求知欲望,使學生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
二、熔化和凝固
1、知識與技能
●理解氣態、液態和固態是物質存在的三種形態。
●了解物質的固態和液態之間是可以轉化的。
●了解熔化、凝固的含義,了解晶體和非晶體的區別
●了解熔化曲線和凝固曲線的物理含義。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探究固體熔化時溫度變化的規律,感知發生狀態變化的條件
●了解有沒有固定的熔化溫度是區別晶體和非晶體的一種方法
●通過探究活動,使學生了解圖象是一種比較直觀的表示物理量變化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教學活動,激發學生對自然現象的關心,產生樂于探索自然現象的情感。
三、汽化和液化
1、知識與技能
●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過程
●了解沸騰現象,知道什么是沸點
●知道蒸發可以致冷。
2、過程與方法
●觀察沸騰是液體內部和表面同時發生的劇烈的汽化現象。
●通過探究活動了解液體沸騰時的`溫度特點。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的求知欲望,使學生樂于探索自然現象,樂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四、升華和凝華
1、知識與技能
●知道升華和凝華的概念
●知道升華要吸熱,凝華要放熱
●知道生活中的升華和凝華現象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了解升華和凝華現象。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教學活動,激發學生關心環境,樂于探索一些自然現象的物理學道理。
八年級物理物態教案3
第一章物態及其變化
單元要點分析
教材內容
本單元以自然界中水的三態變化為主線,通過學生熟悉的自然現象,展現了自然界水的循環過程。通過一系列的實驗,探究水的三種相互轉化的條件,了解物態變化過程中的吸熱、放熱現象,探究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華、凝華等物態變化過程的基本特征,總結、歸納出三種物態變化的普遍規律。
教材通過對冰的熔化過程的實驗探究,再一次展現了科學探究的主要環節,讓學生經歷基本的科學探究過程,了解科學探究的主要環節;學會并嘗試運用科學原理和科學研究方法;學會對探究結果進行分析、論證。對科學探究過程的某些具體步驟,尤其是對實驗數據的處理,作熔化時的溫度變化曲線等,讓學生“經歷從物理現象和實驗中歸納科學規律的過程”,使學生在科學研究的過程中逐步學會并掌握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在實驗探究的過程中發展自己的個性和特長。
最后教材將物態變化結合于生活實際中,真正體現了當今提倡的“S—T—S”教育,啟迪學生去思考、探究,并學習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主要內容有:
1、觀察水的狀態變化實驗,認識自然界中水存在的形態有三種。認識在一定的條件下水的三種狀態可以相互轉化。
2、學習溫度計的原理及溫度計的.使用方法,掌握一定的實驗技能和實驗技巧,并了解體溫計的結構和使用。
3、用實驗探究晶體和非晶體的熔化和凝固過程,認識晶體和非晶體的本質區別,并建立熔點的概念。
4、結合生活中所發生的一切物態變化現象和實驗探究,認識熔化、汽化(蒸發、沸騰)升華、凝固、液化、凝華現象及伴隨著物態變化過程的吸熱、放熱現象。
5、在探究過程中體驗科學探究方法,學習提出問題、猜想和假設、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收集數據、分析與論證、評估與合作等科學探究方法。經歷從物理現象和實驗中歸納科學規律的過程。
6、將物態變化現象與生產、生活實際聯系,嘗試解釋生活中發生的一些簡單物態變化現象,分析生產、生活實踐中的一些利用物態變化現象的事例。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實驗探究認識物態變化的特征。
2、能解釋生活、自然界中發生的一些物態變化現象;知道六種狀態變化的含義和吸、放熱。
3、學習提出問題、猜想和假設、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收集數據、分析與論證、評估與合作等科學探究方法。體驗探究過程,培養科學探究能力。
4、初步學習使用溫度計測量液體的溫度。
教學重點
1、認識物態變化特征,將物態變化現象與生產、生活實踐聯系起來。
2、探究海波和蜂蠟熔化過程實驗。體驗科學探究過程。
3、探究水的沸騰,認識水沸騰現象和水的沸點。
4、解釋生活中發生的一些物態變化現象,認識自然界中的物態變化。
教學難點
1、探究水的沸點、探究海波和蜂蠟熔化過程這兩個實驗中的實驗操作及用圖象處理實驗數據、分析論證。
2、運用分子動理論解釋一些物態變化現象。
3、分析、解釋生產、生活實際中發生的一些物態變化現象。
課時安排
第一節物質的狀態1課時
第二節溫度的測量1課時
第三節探究熔化與凝固的條件2課時
第四節汽化和液化2課時
第五節升華和凝華1課時
第六節生活和技術中的物態變化1課時
【八年級物理物態教案】相關文章:
八年級物理重力教案,初中物理教案01-01
物態變化教學反思04-08
《物態變化》教學反思04-05
八年級物理教案11-30
[精選]八年級物理教案06-26
八年級物理溫度教案02-02
八年級物理密度教案04-24
八年級物理電壓教案11-21
八年級物理教案12-17
物理八年級上冊教案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