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地理上冊教案(通用)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么優秀的教案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七年級地理上冊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七年級地理上冊教案1
一、情況分析
本學期,本人承擔七年級三個班的地理教學任務,每周每班二個課時,課時相對教材內容有些不足。新課標,新教材,新環境,高要求給本人教育教學工作帶來新的挑戰。學校良好的人際關系,先進的教育理念,愛的氛圍為教育教學提供了理想的育人環境。我校堅定不移的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理念,大多數學生對地理學科濃厚的學習興趣。
二、指導思想
在新課標理論的指導下,以學校教導處工作計劃為指導,加強課堂教學,更加高效地完成本學科教學目標。積極參加教科研活動,努力使教學水平,業務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同時,通過傳授與學生生活密切聯系的地理知識,傳達地理思想,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初步能力,最終使學生從“學會地理”,走向“會學地理”。
三、具體工作
1、抓好常規地理課堂教學。認真備好每一節課,努力講好每一節課;保障每節一練,做到全批全改。
2、認真學習新課標理論,領會新課標精髓,用科學的理論指導教學實踐。
3、積極參加教研教改活動,在教研處,教務處的指導下,努力使教育教學能力再上新臺階。
4、教學中關注學生的'身心發展。結合學科特點,開展學科知識競賽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5、認真參與集體備課,精益求精,爭創優秀教案。
6、參加聽課評課活動。虛心向他人學習,取長補短,不斷提高教學水平。
7、擬好復習計劃,制定復習提綱,認真組織復習。
8、每次單元檢測后,全面做好每個學生。注意發現教學和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并及時解決。
9、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切實做好地課備課資料的收集,整理工作,為地理課件的制作準備充分的素材。
10、合理使用教學必備的地理教具,課件。做好器材的登記,使用,保管工作。
教學課時安排
第一周:亞洲的位置和范圍2課時
第二周:亞洲的自然環境2課時
第三周:單元檢測2課時
第四周:日本2課時
第五周:一次月考2課時
第六周:東南亞2課時
第七周:印度2課時
第八周:俄羅斯2課時
第九周:單元檢測2課時
第十周:期中考試2課時
第十一周:中東2課時
第十二周:歐洲西部2課時
第十三周:撒哈拉以南非洲2課時
第十四周:澳大利亞2課時
第十五周:美國2課時
第十六周:巴西2課時
第十七周:極地地區2課時
第十八周:復習(一)2課時
第十九周:復習(二)1課時
第二十周:期末考試
七年級地理上冊教案2
地球和地球儀 第一課時
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講述:同學們,我們生活在地球上,很多同學曾經或現在都會提到這些問題:地球是什么樣的?地球有多大?人們怎么認識這個地球的?這節課我們一起去探討這些問題,共同去探索地球。
板書:第一節 地球和地球儀
提問:同學們,你們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狀的嗎?
學生回答:圓形、橢圓形……
補充說明:我們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個球體,怎么知道的呢?我們居住在地球上,無法看到地球的整體面貌,在古代,人們對地球的形狀和大小是一個難解之謎。
一、認識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活動:將課本上四幅圖用掛圖按照順序展示出來,學生討論完后,請代表上臺邊指示圖片邊講述。
圖1:“天圓地方”
圖2:“蓋天說”
圖3:麥哲倫環球航行路線圖
圖4:地球衛星照片
請學生講述第一幅圖:“天圓地方”
補充小結:在古代,人 簡單地認識天空是圓的,大地是平的。隨著人們活動范圍的擴大,人們逐漸發現大地并不是那樣平坦。比如:
①海邊遠方駛過來的航船,先看見船桅,后見船身;②月食時,地球的影子邊緣總是弧形的。
請學生講述第二幅圖:“蓋天說”
引導提問:對于這樣的說法,同學們能否提出質疑?
(學生活動)
總結:從海邊看帆船到發生月食看到地球影子,人們對地球形狀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并提出了地球可能是球體的假想。為了證實這樣的假想,人類需要到地球的另一端去看看,為此,很多探險家進行了多次全球性的航行。你能說出歷都有哪些的環球航行?
(學生回答)
講述并引導:最的就是16世紀初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率領船隊進行的環球探險航行。下面請同學講述麥哲倫航海的故事。
總結:麥哲倫的環球航行的巨大意義就是充分的證明了地球的形狀是個球體。那么現在我們對地球形狀的認識情況又是怎樣的呢?請同學上來為我們講述。
(學生回答 )
講述:現在我們進入了太空可以在空中看到完整的地球并為地球拍了照片,確證地球是個球體。
提問:剛才,我們同學把我們人類認識地球探索地球的過程給演示了一遍,從“天圓地方”到“蓋天說”,再從麥哲倫環球航行到地球衛星照片,人們對地球形狀的認識經歷了由簡單認識到猜想到實踐,由錯誤的現象到真理的漫長歲月,并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從人類探索地球形狀的過程中,同學們都有哪些感想?我們從中悟出了怎樣的道理?
(學生回答)
總結:我們要學習先輩,對待任何事物要科學,要堅持嚴謹、認真的態度和為探索真理勇于奉獻、不怕犧牲的精神。我們還要細心觀察、勤于思考、善于總結、勇于實踐,這樣才能發現真理,取得成功。
承轉:我們認識了地球是球型的,那么她是不是真的是一個標準的球體呢?(可加入學生討論)我們現在不僅認識了地球的形狀,而且精確地測量出了地球的大小。一般來說,人們往往用表面積、周長、半徑等數據來說明球體的`大小。大家看到課本第6頁圖c,說明地球究竟有多大?
展示掛圖:課本圖p 5C圖地球的大小
讓學生讀出:地球的平均半球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積億平方千米,地球周長約4萬千米。
講述:精確的測量表明:從地心到北極的半徑為6357千米,赤道半徑為6378千米。因此,準確地說,地球應該是兩極稍扁,赤道稍鼓的球體。當然,這些差別同巨大的地球來比,還是微不足道的。例如:赤道半徑只比北極半徑長21千米,如果把地球縮小成地球儀大小,這個差別就看不出來了。我們通常用平均半徑來表示地球的大小,記住地球的平均半徑是6371千米。
板書:1.地球的形狀:兩極稍扁,赤道稍鼓的球體
2、地球的大小:
平均半徑是6371千米
地球的表面積億平方千米
地球周長約4萬千米
啟下;下面我們一起形象地看看地球
板書:二、地球的模型──地球儀
活動:出示地球儀并展示給同學們看。
學生活動:仔細觀察地球儀并動腦筋思考,地球儀與真實的地球原貌有哪些主要的不同?
(學生回答)
補充說明:
1、地球儀是地球縮小的模型;
2、地球儀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實際不存在的,比如用于確定地理事物方向、位置的經緯網和經緯度;
3、地球儀是有地軸的,而現實中并沒有地軸。
提問:根據自己對地球儀的理解,用自己的語言試著給地球儀下個定義。
(學生回答)
歸納:地球儀是人們按照地球的形狀,并且以一定的比例把它縮小而制成的地球的模型。在地球儀上人們用不同的顏色、符號和文字來表示陸地、海洋、山脈、國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狀、大小和名稱。地球儀可以讓我們更直觀的了解整個地球的全貌,還能幫助我們了解地球表面各種地理事物的分布情況。今后,我們經常要借助地球儀來學習地理知識,所以,同學們應當學習有關地球儀的知識。
總結:今天,我們學習了有關地球和地球儀的基本知識,了解了人們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初步地認識了地球儀。下節課我們將學習地球儀的一個重要圖示--緯線和經線。
布置作業:參照課本的活動,回家制作一個小地球儀,課余比比看誰做的。
板書設計:
第一章 地球和地圖
第一節 地球和地球儀
1、地球的形狀:兩極稍扁,赤道稍鼓的球體
2、地球的大小:
平均半徑是6371千米
地球的表面積億平方千米
地球周長約4萬千米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儀
教學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年級地理上冊教案3
《澳大利亞》
[教學目標]
1.通過讀圖、作圖等手段,使學生知道澳大利亞的地理位置、領土組成、首都、主要城市。
2.通過讀圖(地形圖),使學生明確澳大利亞的地勢特點,和北美洲對比,知道澳大利亞東西排列的三大地形區的分布。
3.通過讀圖,了解澳大利亞的氣候特點,理解澳大利亞的氣候類型分布特點。并根據緯度位置分析澳大利亞主要的氣候類型。
4.通過閱讀景觀圖,識別澳大利亞特有的動物,分析這些動物唯獨存在于澳大利亞的原因。
5.通過讀圖,理解澳大利亞人口和城市分布的特點以及其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6.了解澳大利亞“騎在羊背上的國家”、“坐在礦車上的國家”等別稱的由來。
[重難點]
理解澳大利亞人口、城市分布與自然環境(地形、氣候……)的關系。
[教學方法]
啟發式講解法,討論法。
[教具]
多媒體課件。
[課型]
新授課。
[課時]
3課時。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南半球蔚藍的海水中有一個金鎖形狀的大陸,它的名字就叫做澳大利亞。今天我們就來解讀一下這個國家,看一看它有何魅力!
[投影] 展示圖片“澳大利亞國旗”。
[提問] 你們曾經見過這樣的一面國旗嗎?知道它屬于那個國家的嗎?
[學生] 澳大利亞。
[講述] 談到澳大利亞同學們一定不會陌生,的奧運會曾在這個國家舉行。而且現在又有許多的人到澳大利亞留學,所以同學們應該對澳大利亞多少有些了解。下面就請在座的同學談談你所了解的澳大利亞。
[學生] 學生可以自由發言。
[承轉] 教師對學生的發言加以點評。
看來,同學們知道有關澳大利亞的東西確實不少,我想通過下面的學習你會更加了解澳大利亞。
二、講授新課
(一) 擁有一個大陸。
[投影] 展示圖片“澳大利亞”輪廓圖。
[提問] 澳大利亞是由哪幾部分組成?頻臨哪些海域?
[學生] 它是由澳大利亞大陸、塔斯馬尼亞島及附近一些島嶼組成。東頻臨太平洋,西南頻臨印度洋。
[提問] 仔細觀察,說一說澳大利亞大部分位于赤道的什么方向?它屬于那個半球?
[學生] 澳大利亞位于赤道以南,大致位于南緯10o——南緯40o,南回歸線穿過澳大利亞中部,是南半球的國家。
[做一做]
1.你能將澳大利亞的輪廓在已有的經緯網上畫出來嗎?
2.請在已做好的澳大利亞輪廓圖上標注:澳大利亞大陸、塔斯馬尼亞島、太平洋、印度洋。
[小結] 教師對學生的活動給予點評。
[投影] 展示“澳大利亞”輪廓圖
[講述] 觀察地圖,我們會發現澳大利亞大陸上只有一個國家,這一點與其它大陸不同,也就是說,澳大利亞是世界上獨占整個大陸的國家。
[承轉] 澳大利亞的國土總面積約有774萬平方千米,居世界第六位。
[提問] 你能回答出國土面積居世界前六位的國家嗎?
[學生] 俄羅斯、加拿大、中國、美國、巴西。
[投影] 展示圖表“國土面積居世界前六位的國家名城及其國土面積”
[投影] 展示圖片“澳大利亞人口與城市分布”圖
[講述] 澳大利亞國土面積大,但人口密度僅為人/平方千米,是一個地廣人稀的國家,且人口分布極不均勻。
[提問] 讀圖,你會發現澳大利亞人口多集中于哪一地區?由于那里的人口集中,因此何種聚落多分布于此?
[學生] 人口多分布于東南沿海,故城市多分布于此。
[講述] 澳大利亞的首都堪培拉,主要城市悉尼、墨爾本都分布在這里。
[投影] 展示一幅空白的“澳大利亞政區”圖
[試一試] 1.你能從這幅地圖上準確的指出澳大利亞的首都、主要城市悉尼、墨爾本的位置嗎?
2.你能說說你所認識的城市堪培拉、悉尼、墨爾本嗎?
3.澳大利亞的語言為什么使用英語的原因。
[承轉] 澳大利亞的人口和城市多集中分布于東南沿海,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嗎?他們的分布與澳大利亞的地形、氣候……有關系嗎?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澳大利亞的地形和氣候特征。
低平的地形
[投影] 展示“澳大利亞地形分布圖”
[提問] 讀圖,在澳大利亞東部有一列南北走向的山脈,請你說出它的名稱?
[學生] 大分水嶺
[講述] 根據高度表可以看出,它大部分海拔在200米以上,較高處可達1000米。
[提問] 在此山西部發源了一條河,名稱是什么?
[學生] 墨累河
[歸納] 墨累河是澳大利亞的河流,它自東部向西南流淌,最終注入印度洋。
[提問] 澳大利亞中部是什么地形?海拔多少?
[學生] 澳大利亞盆地(大自流盆地),海拔不足200米。
[歸納] 大自流盆地內部較為平坦,其中一處湖泊叫艾爾湖,是澳大利亞最低處,湖面海拔低于海平面16米,盆地內河流很少,僅有的`幾條河流均為季節性河流,但是地下水卻很豐富。在中部平原地勢低洼處鑿井,地下水可自動流出地面,叫自流井,因此人們把這里叫做大自流盆地。但是,這里的自流井水鹽度、水溫較高,不宜直接用來灌溉農田,也不適宜人類飲用,一般去用需要先通過明溝降溫,從能供牲畜飲用。———這對本地發展畜牧業很有利。
[投影] 展示圖片“自流井結構示意圖”,并演示地下水自動流出地面的過程。幫助學生認識一下自流井的形成原因。
[投影] 展示圖片“澳大利亞地形圖”
[提問] 澳大利亞西部是什么地形?海拔在什么范圍之內?
[學生] 廣闊低矮的高原,平均海拔在200——500米,面積廣大,占了全國面積的一半。
[提問] 經過分析,你能總結出澳大利亞的地形分布有何特點嗎 [學生] 小組成員之間可以稍加討論,后總結回答。
[歸納] 澳大利亞地勢東、西兩邊高(東邊略高),中間低,且東西方向并列分布。
[投影] 展示圖片“艾爾斯巨石”、“大堡礁”。讓學生稍作休息,領略一下澳大利亞的獨特風景。
[投影] 展示圖片“澳大利亞地形圖”
[提問] 仔細觀察,澳大利亞西部高原有何地貌?
[學生] 沙漠廣布
[承轉] 這里形成面積如此遼闊的大沙漠,是與這里的氣候有密切聯系的。
[投影] 展示圖片 “澳大利亞氣候類型圖”
[提問] 澳大利亞大部分地區是什么氣候類型?
[學生] 熱帶草原氣候和熱帶沙漠氣候。
[歸納] 在澳大利亞的中西部分布著大面積的熱帶草原氣候和熱帶沙漠氣候,氣候比較干旱。
在澳大利亞的東南部、南部沿海地區分布著熱帶雨林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和亞熱帶濕潤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地中海氣候,因此這部分地區的氣候偏于濕潤。
[承轉] 通過對澳大利亞的地形和氣候的學習,我們應該能很好的解釋澳大利亞的人口和城市分布與澳大利亞的地形、氣候的關系了吧?
[學生] 回答略 (此問題可以讓學生自由發言)
[小結] 澳大利亞的人口和城市集中分布于東南部沿海的原因是:那里屬于溫帶和亞熱帶溫暖濕潤的草原和森林地帶,氣候適宜,港口優良,交通便利,經濟比較發達。
古老的動物
[投影] 展示圖片“袋鼠”、“樹袋熊”、“鴨嘴獸”、“鴯鹋”、“針鼴”……并做一定的文字說明。
[提問] 你們曾見過這些動物嗎?你們知道他們存在于那個國家嗎?
[學生] 見過。
[提問] 同學們在《生物學》課上已經了解了袋鼠、樹袋熊都屬于有袋類哺乳動物;鴨嘴獸、針鼴屬于卵生哺乳動物,他們在哺乳動物里都是比較低等的動物,這些動物是澳大利亞獨有的。你們能說出這其中的原因來嗎?
[學生] 分小組討論,組長報告討論結果。
[小結] 幾千萬年以前,澳大利亞大陸同其他大陸分離,孤立的存在于南半球的海洋中。長期以來,這里的自然條件比較單一,動物的演化十分緩慢,所以至今還保留著許多古老的物種。
[讀一讀] 文字材料:澳大利亞袋鼠。
(說明:將本部分內容的學習和生物科學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可以體現地理與生物之間的聯系。這樣可以讓學生明白學好每一課都是必要的,以引起學生的注意。)
發達的農牧業和工礦業
[講述] 澳大利亞的農牧業發展較早。二戰前,主要以農牧產品為主,特別是以出口小麥和羊毛世界。澳大利亞是世界上小麥的主要生產國和出口國之一。因為澳大利亞的綿羊特別多,羊毛產量和出口量約占世界第一位,被稱為“騎在羊背上的國家”。
[投影] 展示圖片“澳大利亞的綿羊交易”。
[想一想] 澳大利亞被稱為“騎在羊背上的國家”,為什么它的養羊業會如此發達呢?它在自然條件上有哪些有利的方面?
[學生] 小組討論,派代表總結討論結果,向全班匯告。
[歸納] 澳大利亞氣候比較熱,草原面積廣大,大自流盆地提供水源。所以澳大利亞的養羊業會如此的發達。
[投影] 展示圖片“澳大利亞的美利奴綿羊”
[講述] 澳大利亞的美利奴綿羊不僅毛長,毛質好,而且產量也高。澳大利亞有一首民歌《剪羊毛》就是來歌唱美利奴綿羊的。
[提問] 是否有同學會唱著首歌呢?你能現場表演一下嗎?
[學生] 略
[承轉] 以前一直講澳大利亞是一個“騎在羊背上的國家”,現在看來還得填一句“坐在礦車上的國家”。因為進來發現在澳大利亞蘊藏有豐富的礦產資源。由于本國消費有限,所以大量出口。目前澳大利亞的礦產品出口已超過農畜產品出口,成為外匯主要來源。
[投影] 展示圖片“澳大利亞主要礦產分布圖”
[提問] 你們知道澳大利亞那種礦產資源最出名嗎?
[學生] 煤、鐵、鋁土礦……
[講述] 澳大利亞礦產豐富,礦產主要有煤、鐵、石油、錳、鎳、鋁土、銅、鉛、鋅、金和多種稀有金屬,因此,又有“坐在礦車上的國家”的美稱。在澳大利亞眾多的礦產資源中以煤和鐵最為主要,尤其是鐵。澳大利亞的鐵礦含鐵量高,儲量也大,且容易開采。所以一直以來產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前列,日本和中國等國,都從澳大利亞進口鐵礦石。比如,上海寶鋼所用的鐵礦石就是從澳大利亞運進來的。現在,中澳建設的鐵礦已經投產。預計,向中國出口的鐵礦石將逐步增多。
(說明:澳大利亞的經濟學生掌理解起來有點難度,教師有必要在學生的理解過程中作一定的解說,有助于學生知識的掌握。)
三、小結
以上我們學習了澳大利亞,通過學習,我想同學們已經對澳大利亞有了更深一層的了解。下面我想考一下大家對澳大利亞的新認識,請每一位同學準備一下,爭取用一分鐘的時間介紹一下澳大利亞。
(每組一位,共四位,評出優勝)
(發言結束,指出不足,稍加點評)
四、布置作業:略
[課后反思]
本節課主要通過多媒體課件的展示的形式吸引學生注意。運用探究模式教學,培養學生通過閱讀材料、觀看圖片、獨立歸納結論、分析地理問題的能力。教學中注意了師生之間的交流,體現了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作用。
【七年級地理上冊教案】相關文章:
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02-02
【經典】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07-15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02-15
(熱門)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06-06
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精)07-16
(優選)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07-16
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優)07-17
(通用)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06-08
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通用】06-08
【優選】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