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教案大全>數學教案>五年級數學教案>小學五年級數學教案

    小學五年級數學教案

    時間:2024-07-18 16:09:10 五年級數學教案 我要投稿

    【薦】小學五年級數學教案

      作為一名老師,時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點。我們應該怎么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學五年級數學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薦】小學五年級數學教案

    小學五年級數學教案1

      教學內容:2,5倍數的特征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探索2,5的倍數特征的過程,理解其特征,能判斷一個數是不是2或5的倍數。知道奇數、偶數的含義,能判斷一個數是奇數還是偶數。

      2、能根據解決問題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進行歸納、類比與猜測,發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在觀察、猜測和討論過程中,提高探究問題的能力。

      3、有克服困難和解決問題的體驗,對自己得到的結果正確與否有一定的把握和信心。經歷觀察、歸納、類比等學習數學的活動,使學生感受數學思考過程的合理性。

      教學重點:理解2,5的倍數的特征

      教學難點:對有關信息如何進行收集、分析、歸納發現數的特征

      一、提示課題

      這節課,老師要帶領全體同學進行探索活動,探索的知識是“2,5的倍數的特征”。(板書課題)

      二、探索活動

      1、2,5的倍數的特征

     、、給出幾個式子,找找誰是誰的倍數,觀察發現是2或者5的倍數,引出今天的課題2,5的倍數的特征。

      8÷4=2

      6÷3=2

      10÷5=2

      15÷3=5

      20÷4=5

      8,6,10都是2的倍數。10,15,20都是5的倍數

      那我們今天來學習2,5的倍數的'特征

     、、游戲

      班上20位同學,老師按照每組5位同學,按順序排列了序號為1-20號。

      1.請序號為2的倍數的同學站起來

      2.請序號為5的倍數的同學舉起手

      3.請序號既是2又是5的倍數的同學舉起你們的雙手

      1.2,4,6,8,10,12,14,16,18,20

      2.5,10,15,20

      3.10,20

      學生總結歸納出2,5的倍數的特征

      學生完成后,展示結果:

      2的倍數的特征:個位上是0、2、4、6、8的數是2的倍數。

      在學生理解2的倍數的特征的基礎上,師說明偶數和奇數的含義,并板書:是2的倍數的數叫偶數,不是2的倍數的數叫奇數。

      5的倍數的特征:個位上的數字是0或5的數,都是5的倍數。

     、、實踐檢驗

     、俪鍪1~100的數字表格

     、谠诒碇姓页2的倍數,并做上記號。

     、墼诒砀裰姓页5的倍數,師做記號。

     、芗仁2的倍數又是5的倍數,做記號。

     、菄L試判斷

      出示數字:70、90、85、105、120、92、88、104、106

     、倥袛嗄男┦2的倍數,哪些是5的倍數,哪些既是2的倍數又是5的倍數。

      ②學生運用乘法或除法計算,來驗證判斷結果。

      (4)歸納總結,并板書。

      三、鞏固練習

      1、找出2、5的倍數。

      1 21 30 35 39 2 40 12 15 60 18 72 85 90

      (1)找出2的倍數、5的倍數。

      (2)哪些數既是2的倍數又是5的倍數?

      2、火眼金睛辨對錯:

     。1)偶數都是2的倍數。 ()

     。2)210既是2的倍數又是5的倍數。 ()

     。3)兩個奇數的和不一定是偶數。 ()

      3、猜數。

      從左邊起:

      第一個數字最大的一位偶數

      第二個數字5的倍數

      第三個數字最小的奇數

      第四個數字不告訴你

      不過這個四位數既是2的倍數又是5的倍數

      4、任選兩個數字組成符合要求的數:6、0、9、5

     。1)奇數

     。2)2的倍數

      (3)5的倍數

     。4)既是2的倍數又是5的倍數

      5、□里能填幾?

      (1)2的倍數:8□

      (2)5的倍數:7□ □□

      四、課堂小結:

      2和5的倍數的特征是我們已經研究過了,3的倍數會有什么特征呢,我們下節課研究。

      五、板書設計:

      2,5的倍數的特征

      5的倍數的特征:個位上的數字是0或5的數

      2的倍數特征:個位上是0、2、4、6、8的數

      是2的倍數的數叫偶數,不是2的倍數的數叫奇數。

    小學五年級數學教案2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能說出簡單的隨機現象中所有可能發生的結果,體驗事件發生的隨機性。

      2.在游戲中感受隨機現象結果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對簡單隨機現象發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出定性判斷。

      3.借助觀察猜測、操作實驗、活動交流,培養學生合理推測的能力,并能用數學的眼光看待生活現象。

      教學重點難點

      1.初步感受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不確定的,

      2.體會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教具與學具:

      多媒體課件、球以及摸球用的袋子、記錄單、撲克牌。

      教學過程

      活動1【導入】創設情境

      師:同學們你們都喜歡玩游戲,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玩游戲。看誰能在玩游戲的過程中學到最多的數學知識。玩游戲前老師先分組,1、2?大組為甲隊,3、4大組為乙隊。哪一個組先來玩游戲。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很輕松和諧的情境中進入新知的學習,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開課就有了學習動力,為新課的學習醞釀了良好的情緒!

      活動2【講授】游戲沖突,引發思考

      師:兩個組都想先來,我們用什么方法來決定那個組先來。

      師:好辦法,拋硬幣每一面的可能性都是?,很公平。但是今天老師沒有硬幣,你們還有其他的方法嗎?

      生:石頭、剪刀、布。

      師:石頭、剪刀、布你們覺得這種方法公平嗎?同桌之間單號代表甲隊,雙號代表乙隊互相猜三次試試看。

      師:剛才誰贏了?你們覺得這個游戲公平嗎?(公平)

      師:為什么,能不能用可能性的知識來說明這個游戲的公平性呢?今天這節我們繼續來研究可能性。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數學游戲是學生學好數學知識的催化劑,數學猜想是引領學生走進數學寶庫的金鑰匙。在這個環節中從學生玩“石頭剪刀布”的游戲中引導學生思考、猜想,激活了學生對可能性的原有知識經驗和生活經驗,從而使學生對可能性的學習有了初步的感覺!

      活動3【活動】探究新知:

      1、你覺得兩個同學玩石頭、剪刀、布的游戲,其中一人獲勝的可能性是多少?為什么?

      2、要想知道每人獲勝的.可能到底是多少,我們必須列舉出兩個人完游戲時會出現的所有可能的結果。請同學們小組合作討論用自己的方法,把完游戲時會出現的所有可能的結果記錄下來。

      3、小組合作交流

      4、匯報:發現:有的學生列舉了7種、8種、9種等各種不同的結果和記錄方法。

      5、有沒有辦法不漏掉也不重復呢?

      6、老師利用表格歸納總結列舉方法?

      活動4【練習】鞏固提高:

      1、做一做。

     。1)老師讀題:

     。2)相信大家都能用這3個數字組成不同的三位數吧。那么誰能辦法寫出所有不同的三位數呢?請把它寫下來。

      師:用這樣的方法來決定“勝負”你覺得公平嗎?為什么?

      生:單數贏了4次,贏和可能性是4/6,雙數贏了2次。贏的可能性2/6。

      2、出示練習1。兩人一組,算出2、3、7、8中任意兩個數的積。

      如果它們的積是2的整數倍,甲隊獲勝;如果它們的積是3的整數倍,則乙隊獲勝。這個玩法公平嗎?

      【設計意圖:通過小組比賽的情境來觸發學生積極思考游戲的公平性,并運用剛學到的方法來解決問題。設計練習時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緊扣課題,不但使學生所學的知識進一步深化,而且使學生在練習中思維得以發展,創新素質得到錘煉。因而達到活學、巧學、樂學的境界。】

      活動5【講授】全課小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小學五年級數學教案3

      教學內容:北師大版數學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10~11頁《找因數》 學情分析:

      在四年級的學習中,學生已經接觸了解一些因數和積的概念。學習本單元的前三個課時后,學生已基本建立因數、倍數、奇數和偶數的概念。這些為學生能順利學習和掌握本課時的學習內容作好前期準備。

      教材分析:

      “用小正方形拼長方形”對于學生來說,并不陌生。本課教材設計以“用小正方形拼長方形”做為學生學習活動的開始,讓學生在理解“用12個小正方形拼成一個長方形,有哪幾種拼法?”的前提下開始學習活動,是基于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展開的。在此基礎上,引導并指導學生小組活動,讓學生在小組中把自己的操作過程和思考的過程表達清楚。學生在思考“有幾種拼法”時,一般會用乘法進行思考:幾乘幾等于12,然后再一對一對地找出1與12、2與6、3與4等12的因數。這一安排是借助“拼小正方形”的活動,讓學生通過形象的排列特點,理解抽象地找因數的方法。在學生操作的基礎上再組織學生交流,交流的重點是學生思考的過程,體會用“想乘法算式”找一個數的因數的方法。在學生交流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關注“有序思考”的方法,并逐步體會一個數的因數個數是有限的。最后,在設計找因數的練習題時,可以讓學生獨立嘗試,反饋時注意學生能否有序思考。

      教學目標

      1、在用小正方形拼長方形的活動中,體會找一個數的因數的方法,提高有序思考問題的能力。

      2、在1—100的自然數中,能運用多種方法,正確寫出指定自然數的所有因數。

      3、經歷探索找一個數的因數的活動過程,培養有條理思考的習慣和能力,發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學重點:在用小正方形拼長方形的活動中體會找一個數的因數的方法。 教學難點:提高學生有序思考的能力。

      教具:投影、課件

      學具:12個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

      師:同學們喜歡做拼圖游戲嗎?

      用你們課前準備好的的12個小正方形拼成一個長方形,比一比,誰的拼法多?邊擺邊做好記錄。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學生:用12個小正方形自由拼(畫)長方形

      (教師巡視,指導個別有問題的學生,搜集學生中出現的問題.)

      師:剛才老師在觀察同學們操作時,都有自己的拼法,下面把我們的學習成果交流一下,看看其他同學的成果,總結一下能拼出幾種長方形?

      2、引導學生合作交流中總結出找一個數的因數的基本方法。

      指名學生匯報拼法,學生一邊匯報,一邊將所拼的圖在黑板上進行演示。) 師:你能把這些擺法用算式寫出來嗎?

      (學生獨立寫出算式并匯報)

      依學生匯報板書:1×12=12 2×6=12 12×1=12 6×2=12 3×4=12 4×3=12

      學生觀察算式,找出因數一樣的算式。引導學生說出能用3種方法表示,這三種方法是:1×12=12 2×6=12 3×4=12,并指明算式一樣時選擇其中一種說出來。

      板書:12=1×12=2×6= 3×4

      師:同學們觀察一下,12的因數有哪幾個?

     。▽W生說出12的因數有:1、12 、2、6、3、4。)

      師:拼長方形與找因數有什么關系呢?

      (指名學生說一說)

      師:根據剛才的操作交流,請同學們說一說怎樣找一個數的因數呢? (學生思考片刻后匯報,可以組內交流。)

      引導學生說出:用乘法思路想,看哪兩個數相乘得12,然后一對一對找出來。

      3、引導得出“有序思考”的方法。

      師:通過拼長方形的方法,我們知道了尋找因數的方法。那么找一個數的因數怎樣做到既不重復也不遺漏呢?

      (學生獨立思考后小組討論,得出結論,再自由發言。)

      根據學生發言小結:

      找一個數的因數,要用“有序思考”的方法,即用乘法依次一對一對地找,這樣有順序的給一個數找因數,好處就是不重復也不遺漏。

      師:請同學們按順序說出12的因數。(學生匯報)

      板書:12的所有因數有:1、2、3、4、、6、12。

      三、應用實踐

      基礎練習

      1、課本第9頁試一試:分別找出9和15的全部因數。

      學生獨立思考分別找出9和15的因數;教師巡視指導,關注學生是否注意“有序思考”。

      組織學生交流匯報,指明按從小到大,一個一個有序地說,以免遺漏。

      2、 學生獨立在書中完成第9頁的.練一練的第1、2、3題。

     。ㄍ队罢故1、2、3題,讓學生說一說,集體評價。)

      變式練習

      1、16的因數有:( )

      36的因數有:( )

      一個數的最最小的因數是( ),最大的因數是( ),一個數的因數的個數是( )。

      2、一個數的最大因數是17,這個數是( ),它的最小的因數是( ),17的因數是( ),一共有( )個。

      一個數的最小倍數是17,這個數是( ),它( )最大的倍數,17的倍數的個數是( )。

      拓展提高練習

      把48個球裝在盒子里,每個盒子裝得同樣多,有幾種裝法?每種裝法各需要幾個盒子?如果有37個球呢?

      師:同學們能不能利用找因數的方法來解決裝球問題呢?請同學們先獨立思考,然后小組內交流一下。

      匯報:一共有幾種裝法呢?

      思考:這種裝球法與找因數有什么關系呢?

      四、總結與評價

      這節課你學會了什么呢?

      學生匯報后師總結:同學們說得很好,這節課我們學會了找因數的方法,并能利用找因數的方法解決很多實際問題:在我們的生活中存在著很多數學奧秘,就看我們能不能發現,并應用所學知識去解決。

    小學五年級數學教案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會用計算器計算比較復雜的小數乘、除法,并有利用計算器進行計算的意識。

      2.過程與方法:在利用計算器進行計算時,學生能通過觀察、分析發現算式中的規律,并能按規律直接填得數。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引導發現規律、描述規律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讓學生體會數學中的美以及探究的樂趣。

      【教學重點】

      能用計算器探索計算規律,并能應用探索出的規律進行一些小數乘、除法的計算。

      【教學難點】

      發現規律。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你能發現規律嗎?

      2.出示:比一比誰算得快。

      32.47÷15=63.79÷5.2=

      學生自主計算并訂正結果。

      3.教師引入:在計算這些題目時,同學們是不是感到很麻煩?這時我們可以使用計算器。用計算器還可以幫助我們探索一些規律呢!

     。ò鍟n題:用計算器探索規律)

      二、新課學習

      1.出示教材例9例題。

      讓學生用計算器計算下列各題。

      訂正答案:

      1÷11=0.0909… 2÷11=0.1818…

      3÷11=0.2727… 4÷11=0.3636…

      5÷11=0.4545…

      師小結:這些都是循環小數。并引導學生觀察、比較,你發現了哪些規律?在小

      組內交流討論。

      引導學生說出規律:商是循環小數;循環節都是9的倍數。

      2.引導學生按規律寫結果:同學們,通過用計算器計算,觀察計算結果,我們發現了規律,F在大家能不能不計算,用發現的規律直接寫出下面幾題的商呢?(出示以下例題)

      6÷11=7÷11=8÷11= 9÷1l=

      學生匯報得出的結果。引導學生說一說,你是根據什么來寫這些商的?

      (根據1÷11,2÷11,……,5÷11的`結果得出的規律來寫商的。)

      3.檢驗:同學們寫出的規律對不對?用計算器來檢驗一下。

      學生自主驗證計算結果,與自己得出的結果作比較。

      三、結論總結

      師:這節課學了什么知識?有什么收獲?

      引導學生總結:

      1.用計算器計算省時省力又很精確。

      2.觀察得到規律,不用計算器也能很快得出結果。

      四、課堂練習

      1.算一算,找規律:

      46×96= 69×64=

      14×82= 28×41=

      26×93= 39×62=

     、俚仁阶筮叺囊驍凳缓蛡位上的數字交換位置就是等式右邊的因數。

      ②兩個因數十位上數字的乘積等

      于個位上數字的乘積。

      2.明辨是非:

     。1)被除數和除數同時乘或除以一個相同的數(0除外),商不變。()

     。2)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因數乘或除以一個數(0除外),積也擴大或縮小相同的倍數。()

      (3)因為75÷4=18 3,所以750÷40=18 3。()

      (4)兩個數相除,被除數擴大3倍,除數縮小3倍,商擴大9倍。()

     。5)因為360÷15=24,所以3600÷15=240,360÷5=8。()

      3.不計算,運用規律直接填出得數,再用計算器驗算。

      6×0.7=

      6.6×6.7=

      6.66×66.7=

      6.666×666.7=

      想一想6.666×666.7整數部分有幾個4,小數部分又是多少?

      4.用計算器計算前4題,試著寫出后2題的積。

      3×7=

      3.3×6.7=

      3.33×66.7=

      3.333×666.7=

      3.3333×6666.7=

      3.33333×66666.7=

      3.333333×666666.7=

      你能用發現的規律接著寫出下面一個算式嗎?

      5.用計算器計算下面各題。

      1÷7=2÷7=

      3÷7=4÷7=

      5÷7=6÷7=

     。1)你能用發現的規律把后面兩道算式的商寫出來嗎?

     。2)你發現了什么?

      五、作業布置

      1.先用計算器計算前面3題,仔細觀察,再試著寫出后面的得數。(保留6位小數)

      1÷7=2÷7=

      3÷7=4÷7=

      5÷7=6÷7=

      2.根據規律不計算直接寫得數。

      5×5=25

      15×15=225

      25×25=625

      35×35=

      45×45=

      55×55=

      六、板書設計

      用計算器探索規律

      計算器:省時、省力、精確

      1122÷34=33

      111222÷334=333

      11112222÷3334=3333

      1111122222÷33334=33333

      ┆

      11111112222222÷33333334=333333

    小學五年級數學教案5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能比較熟練的把低級單位的名數聚成高級單位的.名數的練習。

      2、能比較熟練的比較分數的大小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把低級單位的名數聚成高級單位的名數的練習。

      2、長度單位,面積單位。重量單位,和時間單位。

      二、用分數表示各題的得數

      7分米=()米

      31厘米=()米

      309米=()千米

      119千克=()噸

      13分=()小時

      63克=()千克

      51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97平方分米=()米

      三、鞏固練習

      2、比較分數的大小

      14/25和13/255

      12和5/167

      11和5/11

      7/30和7/249

      28和15/284

      27和4/31

      3、比較下面每組數的大小,并用小于號連接

      5/14、3/14和9/1411/13、

      11/12和11/146/17、

      6/23和6/19

      12/35、16/35和9/353

      5.3/4和2/54/

      15.11/15和11/12

      第4、5題是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的應用題

      四、總結歸納

      1、學生掌握比較分數大小的算理和方法,再進行比較。

      2、幾個分數排列是,是要求從大到小,還是從小到大,根據意思進行解答。

    小學五年級數學教案6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64、65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1、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質。根據等式的性質進行等式變換。

      2、體會“猜想-驗證”的探究過程。

      3、感受等式的對稱美。

      教學重難點:

      等式性質的歸納總結

      教學過程:

      一、故事導入

      講故事:王財主家有一黃一灰兩頭懶驢。這天,他把每種貨物都平均分裝在袋子里,讓倆驢馱運。因為倆驢誰都不肯多馱一點,所以它倆只能馱得一樣重。黃驢說:“我挑一袋大米。”灰驢就說:“我挑兩袋土豆!币淮竺椎馁|量正好等于兩袋土豆的質量。

      為了方便,在課堂上用紅球代替大米,一個a克;用綠球代替土豆,一個b克;用橡皮代替花生,一塊m克;用膠帶代替黃豆,一個n克。

      得出等式a=2b。

      第二輪它倆可能會加挑什么貨物呢?

      二、探究新知

      1、探索“等式兩邊加上同一個數”、“等式兩邊乘同一個數”。

      猜想:第二輪它倆可能會加挑什么物品呢?

      (都加挑一塊橡皮)

      此時它倆所挑物品的質量相比第一輪發生了什么變化?

     。ǘ荚黾觤克)

      分別變成了多么克?

      (黃驢變為a+m克,灰驢變為2b+m克。)

      驗證:倆驢所挑物品質量真的還一樣重嗎?在天平上擺擺看。

     。ㄌ炱狡胶猓

      結論:都加挑一塊橡皮,倆驢所挑物品質量仍然一樣重。

      ......

      觀察這些等式,都是由等式a=2b變換得來的,你能對這5個等式變換進行分類嗎?

     。ㄇ叭齻都是在等式兩邊加上同一個數;后兩個都是在等式兩邊乘同一個數。)

      這就是等式變換的2條規律:等式兩邊加上同一個數,左右兩邊仍然相等;等式兩邊乘同一個數,左右兩邊仍然相等。

      小組內的其它猜測,先用式子表示,然后合規律的說出所運用的規律,不合規律的在天平上擺擺看。

      2、探索“等式兩邊減去同一個數”。

      思考并說理:等式兩邊減去同一個數,左右兩邊還相等嗎?

      (相等。天平左邊一個紅球和一塊橡皮,右邊兩個綠球和一塊橡皮,天平是平衡的。當兩邊都拿走一塊橡皮,天平還是平衡的。)

      相應的由哪個等式變換為哪個等式?

     。ㄓ蒩+m=2b+m變換為a=2b。)

      怎么變的?

     。▋蛇叾-m)

      ......

      觀察并思考:這些等式的.變換,有什么共同點?

     。ǘ际窃诘仁絻蛇吽腿ネ粋數)

      這就是等式變換的第3條規律,你能用一句話來總結嗎?

      學生總結:等式兩邊減去同一個數,左右兩邊仍然相等。

      總結等式性質1:等式兩邊加上或減去同一個數,左右兩邊仍然相等。

      提示課題:這就是今天的學習內容“等式的性質”。

      3、探索“等式兩邊除以同一個不為0的數”。

      思考并說理:等式兩邊除以同一個數,左右兩邊還相等嗎?

     。ㄏ嗟取L炱阶筮2個紅球,右邊4個綠球,天平是平衡的,當兩邊的數量變為二分之一時,天平還是平衡的。)

      相應地有哪個等式變換為哪個等式?

      (由2a=4b變換為a=2b)

      怎么變的?

     。▋蛇叾汲2)

      ......

      觀察并思考:這些等式的變換,有什么共同點?

      (都是在等式的兩邊除以同一個數)

      這就是等式變換的第4條規律,你能用一句話來總結嗎?

      學生總結:等式兩邊除以同一個不為0的數,左右兩邊仍然相等。

      為什么強調不為0?

     。ㄒ驗0不能作除數)

      總結等式性質2:等式兩邊乘同一個數,或者除以同一個不為0的數,左右兩邊仍然相等。

      三、鞏固練習

      1、第66頁第5題

      2、對等式6x=8變換

      3、平衡天平上的變化。

      4、方程的變換。

      四、課堂反思

      1、等式的性質回顧

      2、本節課的感想。

      教學反思:

      本節課以故事導入,生動有趣,但講故事又不僅僅只是導入新課的作用。學生圍繞故事中的問題”第二輪它倆可能會加挑什么物品呢“展開猜測交流,從而引出對等式變換的猜測,學生把生活經驗和學習內容緊密地聯系起來,學習也變得更加容易。在教學”等式兩邊加同一個數“和”等式兩邊乘同一個數時“采用了”猜想——驗證“這一獲知模式。也讓學生初步了解了這一模式。在教學”等式兩邊減去同一個數“和”等式兩邊除以同一個數“時,給了學生充分的思考、交流空間,讓他們充分運用自己的學習經驗,動腦、動手,得出結論,并說出自己的判斷依據。培養了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和說理能力。

    小學五年級數學教案7

      1.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

      編排意圖

      教材分三個步驟安排。

      (1)引入。從主題圖中學校大門前的兩個花壇(一個長方形,一個平行四邊形)引入一個實際問題:兩個花壇哪一個大?也就是要計算它們的面積各有多大。長方形的面積學生已經會計算,從而提出如何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的問題。

     。2)用數方格的方法計算面積。這是一種直觀的計量面積的方法,在學習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計算時學生已經使用過,但是像平行四邊形這樣兩邊不成直角的圖形該如何數?對學生講是一個新問題。教材給出提示,不滿一格的都按半格計算。教材安排同時數一個長方形和一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再對它們的底(長)、高(寬)和面積進行比較,暗示這兩個圖形之間的聯系,為學生進一步探尋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做準備。

     。3)探究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提出“不數方格能不能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呢?”通過學生動手操作,用割補的方法把一個平行四邊形轉化為一個長方形,找出兩個圖形之間的聯系,推導出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

      最后把面積計算公式用字母表示。

      教學建議

      (1)結合引入環節進行長方形面積計算和平行四邊形概念的復習。

      (2)數方格和填表環節要讓學生獨立完成,然后讓學生交流一下是怎樣數的和數的結果。有的學生可能用把斜邊上的不滿一格的兩個格拼成一個方格的方法,也應給以肯定。要組織學生對填表的結果進行討論,學生比較容易發現兩個圖形的底與長、高與寬和面積分別相等。教師可以進一步提問:根據你的發現你能想到什么?培養學生聯想、猜測的能力,同時為下一步的探究提供思路。

      (3)探究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是本課的重點?梢杂锰岢黾僭O——動手實驗——推導——概括的步驟開展探究活動。

      第一步根據上面的討論提出假設:是否可以把平行四邊形變成一個長方形來計算出它的面積?

      第二步組織學生動手實驗,要求每個學生準備一個平行四邊形和一把剪刀。教師注意巡視和進行個別指導。學生一般會出現以下兩種割補的方法,都應給以肯定。

      第三步小組討論:觀察拼出的長方形和原來的平行四邊形你發現了什么?這是本課教學的關鍵,也是學生學習的難點。有些學生可能不知怎樣去思考。可以出示一些問題引導學生思考。

     、倨闯龅拈L方形和原來的平行四邊形比,面積變了沒有?

     、谄闯龅拈L方形的長和寬與原來的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有什么關系?

     、勰隳芨鶕L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嗎?

      第四步進行全班交流,要求學生敘述出自己的推導過程。

      在此基礎上利用多媒體課件或教具進行演示(如第81頁的圖),注意在演示過程中顯示平移的方法。邊演示邊推導:

      我們把一個平行四邊形轉化成為一個長方形,它的面積與原來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相等。

      這個長方形的長與平行四邊形的底相等,這個長方形的寬與平行四邊形的高相等,因為長方形的面積等于長乘寬,所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等于底乘高。

      2.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應用。

      可以先讓學生試做,再通過集體訂正檢查掌握情況。

      3. 關于練習十五一些習題的說明和教學建議。

      第1、4題是應用問題,第1題直接應用公式計算。第4題要進行面積單位的化聚和除法計算?稍诜治鲇懻擃}意的基礎上讓學生獨立完成,再交流做法和結果,強調注意面積單位的變化。

      第2題要求學生自己想辦法求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有一定的探索性。學生需要先畫出平行四邊形一邊上的高,再量出底和高的長度,最后應用公式進行計算。

      可以讓學生先討論再計算,也可讓學生先獨立做,再交流方法和結果。注意引導學生知道可以以不同的邊作底來求出面積。

      第3題是逆用公式的題目,已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和底,求高。引導學生依據乘除法的互逆關系學會靈活運用公式或列方程解答。

      第5題認識等底等高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相等。先不要學生計算,引導學生討論它們的面積相等嗎?并說明理由(兩個平行四邊形共底,根據平行線間的距離處處相等,它們的高也相等)。

      第6題與第5題的道理相同,正方形與平行四邊形等底等高,所以它們的面積相等。已知正方形的周長,可以求出正方形的邊長,再求出正方形的面積,也就是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可以讓學生先討論,再解答。

      第7題借助課本上的示意圖或做實物教具進行演示,讓學生觀察,討論什么不變,什么發生了變化(四條邊的長度不變,底邊上的高發生變化)。從而得到它們的周長不變,但面積變了。還可以進一步討論,面積怎樣變化?什么情況下面積最大?

      第8題是選作題。根據A、B是大平行四邊形上下兩邊的中點,可以證明陰影部分也是一個平行四邊形。鑒于學生還沒有這方面的知識,題中直接說明它是一個平行四邊形。要求出小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必須知道它的底和高的長度,題中沒有給出。但從A、B是大平行四邊形上下兩邊的中點,可以推出小平行四邊形的底是大平行四邊形底長的一半,它們的高相等,所以小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大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即48÷2=24(cm2)

    小學五年級數學教案8

      組合圖形面積的計算在義務教育教材中是選學內容,F在放在多邊形面積計算最后學習,有利于綜合運用平面圖形面積計算的知識,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1. 識組合圖形。

      編寫意圖

      由于實際生活中,我們見到的物體表面,許多是由我們已學過的正方形、長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及梯形組合成的圖形,所以教材緊密結合生活實際認識組合圖形。

      首先教材提供了幾個生活中具體物品:中隊旗、房屋的一面墻、風箏、由七巧板拼成的一個長方形,通過在這些物品的表面中找圖形,使學生認識組合圖形是由幾個簡單圖形組合而成的。然后要求學生在自己的生活中找一找組合圖形,以鞏固對組合圖形的認識。

      教學建議

     。1)教學中,可以使用教材中的實例,也可以應用學生身邊的實例。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做成幻燈片或多媒體課件,方便學生觀察和討論。著重讓學生觀察這些物品的表面有哪些我們學過的圖形,建立組合圖形的概念,同時為學習組合圖形面積的計算打下基礎。

     。2)觀察實物注意從易到難,例如教材中的房子和七巧板,比較容易找到組成它們的圖形,而中隊旗學生可能就會有不同的看法,可以看成有兩個梯形,也可以看成有一個長方形和兩個三角形,還可以看成有一個梯形和一個三角形。要鼓勵學生發表不同的看法。

      (3)找生活中的組合圖形時,要強調從物體的表面上找,不要與立體組合圖形混淆。

      2.例4及“做一做”。

      編寫意圖

      例4是學習組合圖形面積的計算,因為限于簡單的組合圖形,教材主要安排2~3個簡單圖形的組合。由于一個組合圖形可以有不同的分解方法,教材展示了兩種計算方法。

      “做一做”主要鞏固組合圖形面積計算,圖示已經把菜地分解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和一個三角形,只需分別計算出它們的面積,再求和。

      教學建議

      (1)教學例4時,可先組織學生討論:怎樣才能計算出這面墻表面的面積?明確計算組合圖形面積的基本思路,即可以把組合圖形分成我們已經會計算面積的簡單圖形,分別計算出它們的面積,再求和。

     。2)在討論的基礎上,讓學生試做。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方法去計算,然后交流各自的算法。還可以結合學生提出的方法,讓學生比較一下,哪種方法比較簡便。通過試做、交流、討論,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和掌握組合圖形面積的計算方法,認識到要根據已知條件對圖形進行分解,不是任意分解都能計算的;分解圖形時要考慮盡量用簡便的方法計算。

      (3)“做一做”可由學生獨立完成,再說說是怎樣算的。同時可以檢查學生對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掌握的情況。

      3. 關于練習十八一些習題的說明和教學建議。

      第1題和第2題圖形形狀是相同的,只是給出的條件不同,都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計算。第2題提出了“你能想出幾種算法?”可以結合第2題進行討論。一般有以下幾種算法。

     、偾髢蓚梯形面積的和(下左圖)

     。郏80-20+80)×30÷2]×2

      = (80-20+80)×30

      = 4200(cm2)

      ②求一個長方形和兩個三角形面積的`和(下中圖)

     。80-20)×(30+30)+(30×20÷2)×2

      =(80-20)×(30+30)+30×20

      = 3600+600

      = 4200(cm2)

     、塾靡粋長方形的面積減去一個三角形(下右圖)

      的面積

      80×(30+30)-(30+30)×20÷2

      =4200(cm2)

      第3、4、5題的思考方法是一樣的。通過這幾題的練習,使學生知道計算組合圖形的面積,不僅做加法,有時也要用一個圖形面積減去另一個圖形的面積?梢赃x一道題讓學生討論計算的方法,再獨立完成其他幾題。第5題要指導學生看圖,它不是兩幅圖,而是一個組合圖形的分解圖。

      第8*題是選作題。根據長方形的長與寬,可以求出它的面積。

      18×12 = 216(m2)

      紅花、黃花和綠草的種植面積,可以根據它們各自占長方形面積的幾分之幾來計算。

      從設計圖可以得到:

      綠草的面積占長方形面積的1/2,所以綠草種植面積是216÷2=108 (m2)。

      紅花和黃花的面積各占長方形面積的1/4,所以紅花和黃花的種植面積各是216÷4 = 54(m2)。

    小學五年級數學教案9

      教學內容:

      教材第52頁至53頁中的例1,例2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把簡單的實際問題用含有字母的式子進行表達的抽象過程,會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簡單的數量關系。

      2、在具體情境中體會用字母表示數的概括性與簡潔性,發展符號感。

      3、了解用字母表示數的發展歷史,增強對數學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學重點:

      理解用字母表示數的意義,會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數量。

      教學難點:

      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數量,體會字母表示數的優越性。

      一、談話引入,板書課題

      1、魔盒神奇

      師:大家喜歡玩魔術嗎?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個神奇的數學魔盒?它到底神奇在哪里呢?你隨便說一個數,輸入進去,經過魔盒的加工,就可以得到一個新的數,想不想來試試

      學生報數,師隨機輸入,經過魔盒加工后,果然變成了一個新的數。

      2、發現秘密

      師:我聽到有的.同學說發現秘密了,發現什么秘密了?

      輸出的數要比輸入的數大10,是這樣的嗎?

      3、猜測驗證

      猜猜看,你猜輸出的會是幾?

      師:我們剛才輸入的數都是什么數,小數行不行?

      4、想方設法

      師:為什么試不完?你說說

      師:數的個數是無限的,所以我們這樣試下去,永遠也試不完,對吧?

      師:那現在,你能不能想個辦法,用一個你認為比較簡明的形式,把我們想試的數都包括進去,它既能代表(),又能代表(),還能代表我們想試的任意一個數,那你覺得它應該怎么表示呢?

      想一想,寫在練習本上

      5、交流匯報

      師:好,大家都有方法了,我們一起來交流交流,老師挑了幾個有代表性的?

      漢字,數,字母

      師:a代表任意的數,其實呀,在數學上就是用字母來代表變化著的數,用x也好,用a也行,都可以代表輸入的數,如果我們用a表示輸入的數,輸出的數怎么表示呀?

      6、思想滲透

      師:為什么用a+10表示呢?它就表示輸出的數,沒錯,所有輸入的數都在不斷地變化,(板書:變化)輸出的數也在變化,那么什么沒有變?

      我們明明這些數都試不完,后來我們想了一個什么辦法把它解決了?

      7、板書課題

      8、逆用規律

      你看字母的作用大不大呀?如果我們用字母x表示輸出的數,那么輸入的數?(板書:x-10)

      二、兒歌展開,學習新知

      我們用字母或還有字母的式子就能表示數,你看,字母的作用是很大的,下面我們接著來研究

      1、讀編兒歌

      《數青蛙》

      1只青蛙1張嘴,2只眼睛4條腿;

      2只青蛙2張嘴,4只眼睛8條腿;

      3只青蛙3張嘴,6只眼睛12條腿;

      ......

      還能接著往下讀嗎?

      2、發現規律

      師:我聽到的聲音越來越不整齊了,是不是在算眼睛的只數和腿的條數遇見問題了,誰發現有什么竅門?怎么來算?你來說說?

      師:哦,青蛙只數乘2就是眼睛只數,青蛙只數乘4就是腿的條數,

      哦,同學們用數學的眼光發現了這首兒歌中還有數學規律。這樣的兒歌你們可以說多少句?這首兒歌我唱了30多年也沒唱完,你們能不能運用剛才學到的本領——用字母表示數,只用一句話就能把這首兒歌唱完?

      把你的想法寫在練習本上

      3、展示交流

      同時呈現幾種方式、討論評價。

     。ǎ保粒拢茫

     。2)aaa×2a×4

     。3)yyy×2y×4

      4、簡寫形式

      師:其實a×2還可以寫成更簡單的形式。(多媒體顯示:數學上規定:

      數和字母、字母和字母相乘時,乘號可以記作“?”,或者省略不寫,數要寫在字母的前面。)

      現在如果讓你來編這首兒歌,你會怎樣編?

      5、字母優勢

      師:你覺得用字母表示數好不好?誰來說說好在哪兒?

      師:它形式很簡潔,又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板書:簡潔概括)

      三、介紹“韋達”,提升思維。

      其實人類認識用字母表示數的過程,并不像我們這樣一堂課這么短暫,而是經歷了一個長達幾千年的漫長過程。在古代埃及的<<藍特紙草書>>中,就出現過用x代表數,這是目前已知的人類最古老的使用字母的記載。

      系統的使用字母來表示數,這個功績要首推法國十六世紀最偉大的數學家韋達,他是世界上第一個有意識地和系統地使用字母來表示數的人。自從韋達系統使用字母來表示數后.引出了大量的數學發現,解決了很多古代的數學問題。在西方他被尊稱為“代數學之父”。

      師:韋達是不是很偉大呀!我想,如果同學們也能堅持不懈地勤奮學習,將來你們也會取得偉大成就的。

      四、看書質疑,理解新知

      看數學書52頁的例1和53頁的例2

      1、例1

      a+30表示爸爸的年齡,還表示爸爸比小紅大30歲,那么大家想一想a可以表示哪些數呢?

      還能是任意的一個數嗎,在這里它取值可有一定的范圍

      2、例2

      師:下面我們一起去了解月球上的秘密,x表示人在地球上的舉起物體的質量,那6x表示人在月球上舉起物體的質量,人在地球上的舉重成績,目前最高的是伊朗運動員挺舉263kg,可見x也有一定的取值范圍。

      五、及時練習、鞏固新知

      今天這節課我們一起學習了用字母表示數,并且感受到了字母表示數的優點,還知道了字母與字母或字母與數字相乘時的簡寫形式,下面我們一起來練習吧

      1、請看53頁的做一做

      2、“嫦娥1號”探月衛星平均每秒飛行v千米,5秒飛行()千米,t秒飛行()千米。

      3、李明今年x歲,爸爸今年3 x+1歲。猜猜李明今年可能()歲。

      ① 5歲② 12歲③ 50歲

      六、師生交流,感悟收獲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大家都認識了字母這個好朋友,該下課了,你想對字母說些什么?

      師生交流后,師再次強調用字母表示數的優點:簡潔、概括。

      板書設計:

      用字母表示數

      簡潔、概括

      +10

      輸入的數輸出的數青蛙(只)嘴(張)眼睛(只)腿(條)

      變化關系不變變化A B C D

      3 13 a a a×2 a×4

      96 106 2a 4a

      3000 3010 y y 2y 4y

      9.8 19.8

      …

      a a+10

      x-10 x

    小學五年級數學教案10

      教學目標

      1.學生能夠結合具體實物說出體積的含義。知道常用的體積單位,并且能用體積單位合理估計物體的體積的大小。

      2.學生通過具體的觀察比較、思考交流、感悟體驗等學習活動,經歷物體體積概念的形成過程,逐步建立空間觀念。

      3.在學習活動中,培養學生細心觀察,認真分析,交流傾聽,善于比較的學習習慣。

      學情分析

      在原來知識結構里:學生學習了線段的長度、面積的大小及相關的計量單位,學生初步建立了一維二維的空間觀念。這些為學習新知奠定了基礎。

      體積對于小學生來說是一個全新的概念。由認識平面圖形到認識立體圖形,是學生空間觀念的一次發展。為了更深入地了解教材的編寫意圖,我對北師大版、蘇教版、人教版的本課內容做了比較。發現它們有一個共同特點:都是通過實驗演示或操作活動,讓學生在體驗中理解體積的含義,構建體積單位的表象。因此,我由學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回顧、感知、操作、想象,讓學生在體驗中感知,在對比中學習,逐步達到對概念的認識與理解。

      教學重點:

      學生能夠在觀察思考、感知體驗、操作想象等活動中建立體積概念及體積單位的表象。

      教學難點:

      在具體的體驗活動中理解體積的含義,經歷體積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大小的表象形成過程。

      教學過程

      活動1【導入】體積和體積單位

      一、對比引入新知。

      學生匯報:分別是線段,長方形和正方形,長方體或正方體。

      教師引導:

      線段有長短之分,長(正)方形和長(正)方體有大小之別。

      為了表示物體的長短,我們認識了長度。

      為了表示物體平面部分的大小,我們學習了面積。

      如果要表示整個物體的大小,那又將產生什么呢?

      這節課老師和同學們一塊來學習。

      【設計意圖】對比引入,既能激發學生學習新知的興趣,同時又引發學生的思考:這三者相互之間有聯系嗎?

      活動2【活動】體積和體積單位

      二、活動揭示概念。

      活動一:體驗書包里的空間。

      提出問題:觀察一下自己的書包,是不是還可以再放些東西?

      學生匯報:有的已經裝滿,有的還可以再放些東西。

      教師引導:書包沒塞滿說明它還有一定的空間。書包已經塞滿,說明它沒有了空間。它的空間被占據了。(板書:空間)

      追問:書包的空間被誰占據了?

      學生匯報:書占據了書包的空間,學習用具也占據了一定的空間,還有一些喜歡吃的食品,同樣也可以把書包的空間占據了。

      追問:這說明什么?

      學生匯報:任何物體都會占據一定的空間的。(板書:物體占空間)

      教師進一步引導:大家可以舉例說一說生活中物體占有空間的現象。

      學生交流:我們占據教室的空間教室占據學校的空間學校占據小區的空間……

      【設計意圖】學生身邊引入,通過引導觀察和思考,讓學生體驗書包里有“空間”。并隨之拓展,將空間這一概念形象化,具體化,豐富學生的空間表象。

      活動二:觀察演示實驗。

      1.盛水的杯子裝入石頭,水面升高。

      2.裝滿沙的杯子倒出沙子,放入石塊,結果沙子不能全部被裝入。

      3.與第一個實驗相比,盛水的杯子裝入一塊較大石頭,水面升高的幅度較大。

      提出問題:你能解釋實驗現象嗎?

      學生交流:水面升高,是因為石頭把水的空間占據了。

      沙子不能被裝入,是因為石頭占據了沙子的空間。

      石頭較大,占據的空間就較大,水就升的高。

      教師歸納:物體要占據空間,并且所占的空間大小是不一樣的。(補充板書:物體所占空間的大。

      教師引導:粉筆盒與電腦桌比,粉筆盒占據的空間小,電腦桌占據的空間大……為了更加簡潔地表示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我們引入了“體積”(板書)

      引導學生敘述:書包的體積是書包所占空間的大小,電腦的體積是指……教室的體積是指……

      引導概念:物體的體積是表示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

      【設計意圖】為了進步加深學生對“空間”的理解,以及對概念的完善,繼續通過演示實驗,幫助學生直觀感受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步步相扣,層層推理,逐步引出物體的體積概念,較好地處理好了體積概念的抽象。

      三、多角度認識單位

      1.認識單位產生的必要性。

      物體所占空間有大有小,所占空間大就是體積大,所占空間小,就是體積小。

      下面的電冰箱、小水杯和籃球,哪個體積大?哪個體積小?

      學生交流:電冰箱體積最大小水杯的體積最小。

      問題引導:上面的物體,體積大小非常直觀,若是像這樣的兩個物體,你能一子比較出它們體積的大小嗎?

      學生建議將它們分成若干個大小相同的小立方體。教師課件演示。

      結論:要想比較它們的大小,必須要有統一的體積單位。

      2.對比加深記憶。

      同學們打開課本第39面,自學書上內容,看看常見的體積單位有哪些?書上是怎樣描述的。

      學生匯報:棱長是1厘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厘米

      棱長是1分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分米

      棱長是1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米

      填寫表格:通過比較,使學生能夠感受單位的共同結構與特征。從而加深記憶。

      意義

      常用單位

      簡寫符號

      長度

      面積

      體積

      3.建立單位表象。

      教師出示準備好的.1立方厘米和1立方分米的正方體模型和其它實物。

      辨認:讓學生找出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并說說身邊哪些物體的體積大約是1立方厘米。

      舉例:一個手指尖的大小、一個篩子的大小、一個鍵盤字母按鍵的大小等。動手摸一摸,親自學生感受1立方厘米實際大小。

      操作:用12個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擺成一個長方體,有幾種擺法?

      想象:棱長是1厘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厘米。2個這樣正方體,體積是2立方厘米,10個呢?100個呢?1000個呢?那么1000立方厘米又有多大呢?

     、谡页1立方分米的正方體,說說身邊哪些物體的體積大約是1立方分米。

      感受1立方分米實際大小或幾立方分米。

      認識1立方米

      先讓學生比劃?纯唇淌依锩婺切┪矬w的體積接近1立方米。

      學生體驗:三把米尺借助教室的一個墻角共同來做一個1立方米的空間。1立方米的空間到底有多大,老師想讓幾個同學站到我們做的這個1立方米的空間里去,看一看可以站多少同學?”

      教師可進一步舉例:一個櫥柜的大小,一個電腦柜的大小約是1立方米。

      1立方米的水可以裝滿500個暖瓶。

      【設計意圖】學生對一個新的概念的接受和形成需要不斷地體驗和強化,本環節學生通過觀察、比較、感知、操作、想象等活動逐步建立單位的表象,較好地滲透了單位化的思想。

      活動3【練習】體積和體積單位

      四、鞏固運用提升。

      1.結合具體實物說一說體積的含義。

      電腦的體積是指電腦所占空間的大小。

      2.在下面括號里填上適當的單位。

    小學五年級數學教案11

      教材說明

      綜合應用“量一量找規律”是在完成了第四單元“簡易方程”的教學之后安排的,旨在讓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的測量、統計和方程等方面的知識,通過動手操作揭示事物之間的內在規律,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在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同時培養學生歸納推理的思維能力。

      “量一量找規律”活動由以下四部分組成。

      1.自制實驗工具。

      學生在充分理解方程意義的基礎上,利用皮筋、木棒、盤子和細繩等材料小組合作制作一個簡易秤。具體的做法是用細繩將盤子拴住做成一個托盤,然后用皮筋分別將托盤和木棒拴住。

      2.收集實驗數據。

      學生利用自制的簡易秤,依次稱量1本、2本、3本等不同數量的課本,在統計表中記錄稱量的'課本數和相應的皮筋總長度,并計算出每增加一本書皮筋伸長的長度。

      3.分析數據。

      引導學生觀察統計表中的信息,并根據表中的數據繪制折線統計圖,啟發學生討論從統計圖表中能夠獲得哪些信息。

      4.根據統計結果歸納推理。

      根據統計圖表的結果小組合作探究皮筋長度和課本數二者之間存在的規律及此規律適用的范圍。

      整個活動不僅使學生經歷從收集實驗數據、數據、制成統計圖表到根據統計結果推理事物之間內在本質關系的全過程,而且促使學生進一步體驗運用所學知識探究未知事物的樂趣。

      教學建議

      1. 這部分內容可用1課時進行教學。

      2. 這個活動是一個操作性很強的活動,教學時可采用小組合作的形式放手讓學生嘗試,充分調動學生自主探索的積極性,教師只在關鍵處予以一定的引導和點撥。

      3.在制作實驗工具部分,教師可提前布置學生準備制作材料,并引導學生思考:對制作簡易秤使用的橡皮筋和木棒有什么具體要求,啟發學生選擇彈性較好的橡皮筋,至少在稱量6本數學書時不會超出彈性限度或發生永久變形;選擇的木棒要盡量做到長度適中、粗細均勻,在稱量時不會彎曲、變形。此外,拴盤子時要注意拴的角度和拴繩的長度,使托盤在稱量時保持水平、穩定。當然,教師也可根據情況靈活安排,如可用彈簧來代替橡皮筋,在制作時用鐵鉤等代替木棒達到稱量的目的。

      4.在收集實驗數據部分,教師可在實驗之前要求學生先明確書本第77頁中統計表中要求采集的信息,并引導學生討論測量過程中應該注意的事項。例如,要明確測量的起點和終點;測量皮筋長度時要等橡皮筋和秤盤均處于穩定狀態時再測;稱量時要設法使木棒保持水平……這樣得到的數據誤差較小。具體實驗的實施可采取小組分工合作的形式。

      5.在分析數據部分,教師根據統計表繪制出折線統計圖,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統計圖表,想一想統計圖表呈現的特點,并討論它們傳達出的信息。然后,對應統計圖表,請小組同學互相說一說:“如果要稱量7本書,皮筋會伸長多少?8本呢?10本呢?”

      6.在根據統計結果歸納推理部分,老師引導學生思考皮筋長度和課本數二者之間存在的規律,向學生初步滲透函數的。如果有的小組實驗數據與理論上y=a+bx(a代表皮筋原長,b代表每增加一本書皮筋伸張的長度)的關系存在一定誤差,老師可引導學生分析原因,也可向學生客觀說明。

      7.在學生出二者之間存在的規律后,老師還可進一步啟發學生思考“如果要稱量的課本越來越多的話,皮筋會發生什么變化”,幫助學生理解上述二者的關系均是建立在皮筋的彈性限度之內的,反之,二者的關系不存在。

    小學五年級數學教案12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在平行四邊形、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推導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采用合作探究的形式,概括出梯形面積計算公式。正確、較熟練地運用公式計算梯形面積,并能解決一些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通過自主探究,小組合作,在操作、觀察、比較中,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思考力,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滲透數學遷移、轉化思想,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自主探究梯形的面積公式。

      教學難點:理解并掌握梯形的面積公式,會計算梯形的面積。

      教學準備:

      師:多媒體、完全一樣的梯形若干個。

      生:剪刀、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紙片(如等腰梯形、直角梯形等)、練習本。

      教學過程:

      1.導入

      上課!同學們好,同學們請坐,上課之前老師想請大家幫一個忙,學校安排老師給校車的車窗貼防曬膜,可是老師不知道買多少防曬膜合適,你們能幫幫我嗎?哪位同學能說一說?老師看到了你渴望的眼神,就請你來說一說吧。

      你說通過觀察發現車玻璃的形狀是梯形,只需要算出來這個梯形車玻璃的面積是多少就能知道需要買多少防曬膜了。

      那我們該怎么求出梯形的面積是多少呢?老師看到同學們露出了疑惑表情,沒關系,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梯形的面積。

      2.新授

      同學們,雖然我們不知道梯形的面積公式,但是之前咱們已經探究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還記得我們是如何探究的`嗎?你來說,哦,你說我們是通過轉化為我們熟悉的長方形來進行探究的,真棒!那梯形能不能轉化成我們熟悉的圖形來探究它的面積呢?

      現在就請同學們前后桌四人為一小組,拿出老師課前分發給大家的各種各樣的梯形,來剪一剪,拼一拼,看看有什么發現吧,小組合作,現在開始!

      老師給大家五分鐘的時間!

      好了,時間到。大家都停下來吧,哪個小組代表來展示你們的結果?

      第三小組代表,你來說。你說之前學過了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所以你把梯形剪成了一個三角形,一個平行四邊形。很好,說的請具體,還有哪個小組代表有不同的做法?

      第一小組代表,你們是怎么做的?哦你說你們把梯形剪成了二個三角形。同學們各有各的方法,你們可真厲害。還有別的小組有不同的方法嗎?

      哦,第二小組代表,你的手舉的最高,你來說。哦,你說你是用兩個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了一個平行四邊形!

      真棒!同學們,請看大屏幕,老師在大屏幕出示了這種用兩個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的方法!

      好了,我們現在已經得到了我們熟悉的圖形,該如何推導梯形的面積公式呢?我們以第三種方法一起來推導一下吧。同學們,請思考一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和梯形的面積有什么關系呢?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又與梯形的什么有關呢?

      這個問題,請大家先獨立思考,再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開始吧。

      你最先舉起了手,你來說。哦,你說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梯形的2倍!梯形的面積是平行四邊形的一半!真棒!還有誰再來補充一下呢?第二排戴眼鏡的女生,你來說,哦,你說平行四邊形的底就是梯形的上底+下底,高就是梯形的高!真是個了不起的發現!

      同學們,我們知道,平行四邊形面積等于底乘高,所以梯形的面積就是(上底+下底)*高÷2!如果我們用a表示上底,b表示下底,高是h,梯形的面積公式是怎樣的呢?你已經迫不及待了,就請你來說吧,哦,你說梯形的面積等于(a+b)*h÷2!。思路很清晰說的很完整,請坐!所以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是S=(a+b)*h/2!

      同學們,我們用這種方法推導出了梯形的面積公式,那剛剛我們采用剪一剪的方法,得到了一個平行四邊形和一個三角形,也可以得到兩個三角形,這兩種方法能不能推導出梯形的面積公式呢?這個問題,就留給同學們課下探究吧!

      3.鞏固

      同學們,我們已經知道了梯形的面積公式,現在讓我們一起來解決校車防曬膜的問題,窗戶的上底長40里米,下底長50厘米,高30厘米,請你們在三分鐘的時間內獨立算出校車需要多少防曬膜。

      時間到,同學們,請看大屏幕,老師已經出師了答案,你們的答案和老師的答案一樣嗎?

      哦,都一樣啊,看來大家都掌握的不錯!

      4.小結

      大家都是愛學習得好孩子,最后誰能來說一說通過這節課你學會了什么?你說你學會了求梯形得面積,還有你來補充,哦你說梯形得面積公式是(上底+下底)*高÷2,你們說得都很好。

      這節課我們主要通過動手操作得方式學習了梯形得面積,從而推導出梯形的面積公式,同時也學會了轉化的思想。

      5.作業

      馬上要下課了,現在老師來布置一下咱們的作業,請看大屏幕,請同學們課下完成課后習題1,2題,并利用所學得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吧。

      板書設計

    小學五年級數學教案13

      教學內容:積的近似值(P.10頁的例6和“做一做”,練習二1—3題。)

      教學要求:

      1、知識與技能:使學生會根據需要,用“四舍五人法”保留一定的小數位數,求出積的近似值。

      2、過程與方法:使學生體會小數乘法是解決生產、生活中實際問題的重要工具。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良好的計算習慣。

      教學重點: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積是小數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

      教學難點:根據題目要求與實際需要,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積是小數的近似值。

      教學用具:課件。

      教學過程:

      一、激發:

      1、口算。

      1.2×0.30.7×0.50.21×0.81.8×0.5

      1-0.821.3+0.741.25×80.25×0.4

      0.4×0.40.89×10.11×0.680×0.05

      2、用“四舍五人法”求出每個小數的近似數。(投影出示)

      保留整數

      保留一位小數

      保留兩位小數

      2.095

      4.307

      1.8642

      思考并回答:(根據學生的回答填空)

      (1)怎樣用“四舍五人法”將這些小數保留整數、一位小數或兩位小數,取它們的近似值?

     。2)按要求,它們的近似值各應是多少?

      3、揭題談話:在實際應用中,小數乘法乘得的積往往不需要保留很多的小數位數,這時可以根據需要,用“四舍五人法”保留一定的小數位數,求出積的近似值。(板書課題:積的近似值)

      二、嘗試:

      1、出示例6:

      2、讀題,找出已知所求。

      3、生列式,板書:0.049×45

      4、生獨立計算出結果,指名板演并集體訂正。

      5、引導學生思考:

      (1)最小的單位是什么?

      (2)橫式中的'結果應該怎樣寫?

      6、指導看書:。

      7、嘗試后練習:

      ▲P.10頁做一做1.計算下面各題。

      0.8×0.9(得數保留一位小數)

      1.7×0.45(得數保留兩位小數)

      學生獨立解答后指出:

      (1)這題只有兩位小數,不必再求近似數;(或保留一位小數)

      (2)一定要根據題目的要求或實際情況來判斷是否要取近似數。

      三、示范

      1、課件出示:P.13頁1題。

      2、學生獨立計算并填寫。

      教師個別輔導,集體訂正。

      四、運用

      1、一個長方形操場,長59.5米,寬42.5米。計算出這個操場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

      2、兩個因數的積保留兩位小數的近似值是3.58。準確值可能是下面的哪個數?

      3.0593.5783.5743.5833.585

      五、體驗:

      誰來小結一下今天所學的內容?

      六、作業:

      P.13頁2--4題。

    小學五年級數學教案14

      教學目的:通過復習使學生能教熟練地用字母代表未知數,列出符合題中條件的等式;列方程解應用題。從而培養學生抽象思維的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列方程解應用題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列方程解應用題的特點:

      1、列方程解應用題的.特點是什么?

      2、找出等量關系:

      列方程解應用題時,根據什么來列方程?(根據數量間的相等關系列方程)

      根據下面的條件,找出數量間相等的關系:

     。1)籃球比足球多5個

     。2)男生人數是女生人數的2倍

     。3)梨樹比蘋果樹的3倍少15棵

     。4)做8件大人衣服和10件兒童衣服共用布31.2米

     。5)兩根一樣長的鐵絲,一根圍成長方形,一根圍成正方形。

      小結:找等量關系,可以依據常見的數量關系,也可以依據線段圖和計算公式,要認真審題,找出關鍵句。

      二、練習例3

      1、讓學生獨立解答例3的三道題目

      2、討論:

     。1)這三道應用題之間有什么聯系和區別?

      (2)列方程解應用題的步驟是什么?

     、賹忣};(弄清題意)

      ②設未知數;

     、壅页龅攘筷P系、列方程;

     、芙夥匠;

      ⑤檢驗、寫答案;

     。3)用方程解和用算術方法解,有什么不同?

      方程解:

      A、用字母代表未知數參加列式與運算;

      B、列出符合題中條件的等式;

      算術解:

      A、算式中應全是已知數;

      B、算式必須表示所求的未知數;

      3、練習:

     、114頁“做一做”;

     、诰毩暥牡牡1、2題。

      三、鞏固練習:(補充練習)

      1、①男生50人,女生比男生的2被多10人,女生多少人?

     、谀猩50人,比女生2被多10人,女生多少人?

      ③全班50人,男生比女生的2倍多10人,男、女生各多少人?

      2、①果園里的桃樹和杏樹共360棵,杏樹的棵數是桃樹的4/5。桃樹和杏樹各有多少棵?

      ②果園里的桃樹和杏樹共360棵,杏樹的棵數比桃樹少50棵。桃樹和杏樹各有多少棵?

      四、作業:練習二十四3、4、5、6題

    小學五年級數學教案15

      教學目標:

      1、理解除數是小數的除法可以轉化成除數是整數的除法來計算的道理

      2、掌握除數是小數除法的計算法則,并能運用法則進行正確的`計算。

      3、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

      教學重點:

      把除數轉化成整數后,利用除數是整數的除法來計算。

      教學難點:

      小數點的移動。

      教具學具:

      小黑板、卡片、幻燈。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口算:(卡片)

      8.1÷34.84÷40.56÷43÷5

      1÷80.75÷150.25÷50.045÷9

      如果要把一個數擴大10倍,100倍。1000倍小數點應怎樣移動呢?出示(1.50.362.3752)

      (3)完成表格:

      ┌————┬——┬——┬——┤

      │被除數│15│150││

      ├————┼——┼——┼——┤

      │除數│5│50│500│

      ├————┼——┼——┼——┤

      │商│││3│

      └————┴——┴——┴——┘

      根據表格,觀察被除數、除數和商之間有什么變化規律?

      今天這節課我們就要運用這個規律來計算除數是小數的除法。

      想一想,除數是小數,能不能把它轉化成除數是整數的除法來計算呢?

      二、新授:

      1、出示例4、讀題、審題、列式

      56.28÷0.67

      這道算式與前面學過的有什么不同?(除數是小數),能直接計算嗎?能不能轉化成除數是整數的除法來計算呢?

      方法a把米轉化成厘米計算。

      方法b把除數和被除數同時擴大100倍。

      (注:小數點和0要同時劃去)

      2、引導學生分組討論:

      a他們的計算方法有什么不同?

      b哪一種方法更為實用?為什么?

      0.6756.28

      都擴大100倍利用左邊的輔助豎式邊提問邊板書

      講清除除數轉化成整數的過程。

      675628

      3、師生共同完成小林的計算方法后把答案填在課本上。

      4、P20、做一做(1),先說出下面各題中的除數和被除數需同時擴大多少倍,該如何移動小數點?然后再計算。

      5、自學例5

      思考:a除數是0.725變成整數,小數點必須向右移動幾位?

      b要使商不變,被除數10.44應怎樣?小數點移動時位數不夠這么辦?

      (生講,師板書完成例5)

      6、引導學生概括出除數是小數的小數除法計算法則。

      除數是小數的除法,先移動()的小數點,使它變成();除數的小數點向()移動幾位,()的小數點也向右移動幾位,位數不夠的,(),然后按照()進行計算。(生齊讀)7、完成P20、做一做

      三、鞏固練習:練習五1至4。

    【小學五年級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教案五年級06-24

    五年級上冊小學數學教案12-29

    小學五年級數學教案(精選)07-14

    小學五年級數學教案08-16

    小學五年級數學教案11-05

    小學五年級數學教案01-10

    人教版小學五年級數學教案02-03

    小學五年級上冊數學教案10-10

    小學五年級下冊數學教案03-11

    小學五年級數學教案優秀12-10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亚洲精品国产乱码在线看天美 | 无遮挡在线看国产 | 日韩精品在线播放 | 日韩视频中文字幕久久 | 尹人香蕉久久99天天拍欧美 | 最新亚洲精品国自产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