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高中生物教案

    時間:2024-07-17 10:03:36 高中生物教案 我要投稿

    高中生物教案(共15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我們應該怎么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教案,歡迎大家分享。

    高中生物教案(共15篇)

    高中生物教案1

      探究一:溫度對酶作用速率的影響

      實驗假設

      溫度影響酶作用速率。具體來說,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一定范圍內增加溫度,酶作用速率升高;超過一定的溫度范圍以后,再增加溫度,酶作用速率下降,高溫導致酶失去活性。

      實驗器材

      冰箱,燒杯,試管,量筒,溫度計,酒精燈,淀粉溶液,稀釋的唾液、碘液等。

      實驗步驟

      ①取8支試管,分別標記為1、2、3、4、5、6、7、8;用量筒各量取2 mL的可溶性淀粉溶液,分別加入上述8支試管;對上述8個試管分別進行0 ℃、17 ℃、27 ℃、37 ℃、47 ℃、57 ℃、67 ℃、100 ℃的溫度控制5分鐘;同時,取另一組8支試管,用量筒量取2 mL稀釋的唾液也進行同樣的溫度控制處理。

     、谌〕錾鲜鰞山M試管,將稀釋 的唾液分別加入到對應溫度的試管中,再水浴保持相應溫度5分鐘。

     、廴〕鲈嚬,加入碘液2~3滴,觀察顏色變化,用“+”表示顏色變化的深淺。

      實驗數據與分析

      1 2 3 4 5 6 7 8

      加入I2后顏色變化 +++ ++ + - + +++ +++ +++

      數據分析(酶作用速率) - + ++ +++ ++ - - -

      關于實驗數據的分析說明:實驗中,加入碘液后顏色變化越明顯,直接表明淀粉被水解的越少,間接證明酶在該溫度條件下的催化活性越低,酶作用速率降低;反之,則相反。

      教師提出下列問題,學生進行實驗或討論:

      (1)假如實驗中將步驟③換成加入斐林試劑,后水浴加熱會出現怎樣的結果?

      學生探究結果:在試管4中出現的磚紅色沉淀最明顯,而1、7、8試管幾乎無沉淀。

      (2)假如進行重復實驗,在步驟②之后,將實驗中的試管1、7、8再置于37 ℃的條件下水浴5分鐘,有何現象?

      學生探究結果:試管1中加入碘液無顏色變化(不顯藍色);而7、8試管加入碘液顯藍色。

     。3)上述實驗說明了什么?生

      說明了在0 ℃時,酶的活性會受到抑制,但在一定范圍內溫度升高其活性會增加,說明這種低溫導致的酶活性的降低是可以被恢復的;而在57 ℃、67 ℃、100 ℃時,酶的活性會受到抑制,并且隨著溫度的降低,其活性不再變化,說明高溫導致的這種活性的降低是不可以被恢復的。

     。4)能否根據數學的函數思想,繪出唾液淀粉酶作用速率與溫度之間關系的函數示意圖?你能否對該函數圖進行解釋?

      學生自主完成:

      學生解釋:說明酶的催化需要適宜的溫度范圍;并且特定的酶具有一個特定的最適宜溫度;在最適溫度范圍內,隨著溫度的升高,酶作用速率增加;超過最適溫度范圍后,隨著溫度的升高,酶作用速率降低,最終失去活性;低溫對酶活性的抑制是可以被恢復的,而高溫導致酶的活性喪失是不可以被恢復的。為什么呢?師

      高溫導致了酶的空間結構的破壞,而這種破壞是不可以被恢復的,因而酶的活性中心失去其催化活性;低溫僅抑制了酶的活性中心的催化能力,并沒有破壞酶的空間結構,所以這種酶活性的降低是可以被恢復的。

      (5)有些細菌生活在火山噴發口,也有一些生物生活在溫泉之中,你如何來解釋這種現象呢?

      小組討論、代表發言:生活在這些環境中的生物,其體內的酶與人體內的酶的種類是不同的`,所以所需要的最適溫度與人的也不同。

      (6)人體內有許多種類的酶,這些不同的酶所需要的最適溫度都相同嗎?師

      人體不同的酶所需要的最適溫度是有所不同的,但大多是37 ℃左右。具體情況,可以查閱相關資料。

      探究二:pH對酶作用速率的影響

      教學建議:可以參考探究一的實驗設計思路,設計出一組呈梯度的pH環境,以研究不同的pH對酶作用速率的影響。

      師

      能否根據數學的函數思想,繪出H2O2酶作用速率與pH之間關系的函數示意圖?你能否對該函數圖進行解釋?

      學生自主完成:

      說明酶的催化需要適宜的pH范圍;并且特定的酶具有一個特定的最適宜pH;在最適pH范圍內,隨著pH的升高,酶作用速率增加;超過最適pH范圍后,隨著pH的升高,酶作用速率降低,并最終導致酶失去活性;過酸與過堿對酶活性的破壞都不可以被恢復。

      如人體內的胃蛋白酶需要的最適pH范圍是1.5~2.2之間,而胰蛋白酶需要的最適的pH范圍是8.0~9.0。

      探究三:酶濃度對酶作用速率的影響

      實驗假設

      酶濃度影響酶作用速率。具體來說,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一定范圍內增加酶濃度,酶作用速率升高;超過一定的濃度范圍以后,再增加酶濃度,酶作用速率不變。

      實驗器材

      燒杯、試管、量筒、干酵母菌、過氧化氫、蒸餾水等。

      實驗步驟

     、偃∫欢康慕湍妇渲瞥山湍妇芤,用容量瓶(或量筒與燒杯)將上述鮮酵母菌溶液分別配制成稀釋10倍、100倍、100倍、1 000倍的酵母菌稀釋液;另取4支試管,分別標記為1、2、3、4,用量筒各量取3 mL的過氧化氫溶液,分別加入上述4支試管。

     、趯⒔湍妇♂屢悍謩e加入上述4支試管,觀察試管中氣泡逸出的速率與氣泡的大小。

      實驗數據與分析

      1 2 3 4

      加入酵母菌稀釋液后氣泡逸出的速率 ++++ +++ ++ +

      數據分析(酶作用的速率) ++++ +++ ++ +

      關于實驗數據的分析說明:實驗中,加入酵母菌稀釋液后氣泡逸出的速率越快、氣泡越大,直接表明過氧化氫被分解得越多,間接證明酶作用的速率越大。

      師

      能否根據數學的函數思想,繪出H2O2酶作用速率與酶濃度之間關系的函數示意圖?你能否對該函數圖進行解釋?

      學生自主完成:

      生

      具體來說,在底物濃度一定,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一定范圍內增加酶濃度,酶作用速率升高;酶的濃度超過一定的范圍以后,再增加酶濃度,酶作用速率不變。這主要與反應容器中底物濃度的限制、產物濃度的抑制等因素有關。

      探究四:底物濃度對酶作用速率的影響

      教學建議:可以參考探究三的實驗設計思路,設計出一組呈濃度梯度的過氧化氫溶液環境,以研究不同的底物濃度對酶作用速率的影響。

      學生探究:進行相關的實驗并進行數據分析。并畫出底物濃度與酶作用速率關系的函數圖。

      生

      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一定范圍內增加底物濃度,酶作用速率升高;超過一定的溫度范圍以后,再增加底物濃度,酶作用速率不變。這主要與反應容器中酶濃度的限制、產物濃度的抑制等因素有關。

      師

      那么,反應產物的濃度對實驗中酶作用的速率有何影響呢?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從化學平衡的角度來分析問題。

      生

      反應產物對實驗中酶作用的速率具有抑制作用,隨著反應產物濃度的增加,抑制作用越明顯。

      課堂小結

      酶促反應的速率受到多種因素共同影響;單單考慮一種因素而忽略另一種因素都是不可取的;研究其中一種因素的作用,要注意控制變量。

      引導學生閱讀“放眼社會”的“酶與疾病”,讓學生了解酶和疾病的關系,如先天性酶缺陷病、酶的活性變化而導致疾病的產生、酶在診斷和治療疾病中的應用,更重要的是理解酶是生物體內進行新陳代謝的重要物質。教師還可鼓勵學生收集社會生活中,尤其是醫療衛生事業中有關酶的應用的例子。

      用作輔助消化劑的多酶片,含有淀粉酶、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和脂肪酶等,盡管胃內酸度較高,不適合大多數酶發揮作用,但人們可以將某些酶制劑做成腸溶劑型,如糖衣片和膠囊等,讓酶到達腸內后再被釋放出來發揮作用,從而治療消化不良和食欲不振等癥。

      學生活動:閱讀“酶與疾病”,并利用網絡、圖書館、報刊等途徑,通過資料收集與整理、實地走訪與考察等多種方法,寫出一篇有關“酶與疾病”的調查報告。

      板書設計

      3.酶促反應

      4.影響酶促反應的因素

     。1)溫度

      (2)pH

     。3)酶的濃度

      (4)底物濃度

      活動與探究

      “探究胃蛋白酶進入小腸后是否能發揮活性”的活動建議:

      探究原理:

      酶的活性受pH的影響,在過酸或過堿的環境下酶的活性都會喪失。在活性范圍內,酶的活性隨著pH的變化而有所變化。由于人體的胃蛋白酶由胃腺細胞分泌產生,并在胃中催化蛋白質分解的反應,然后隨食糜進入小腸,這時pH由2.0變成7.8,對胃蛋白酶的活性產生了影響。

      實驗材料:

      胃蛋白酶溶液,精肉塊,鹽酸,NaOH,pH試紙等。

      實驗步驟:

     。1)配制pH=2.0和pH=7.8的液體;

      (2)在兩試管中分別加入等量pH=2.0和pH=7.8的液體;

     。3)加入兩塊相同形狀的等重量的精肉塊;

      (4)向兩試管中同時滴入胃蛋白酶溶液;

     。5)定時觀察,記錄;

      (6)分析得出結論。

    高中生物教案2

      1.基本單位

      DNA分子的基本單位是脫氧核苷酸。每分子脫氧核苷酸由一分子含氮堿基、一分子磷酸和一分子脫氧核糖通過脫水縮合而成。由于構成DNA的含氮堿基有四種:腺嘌呤(A)、鳥嘌呤(G)、胸腺嘧啶(T)和胞嘧啶(C),因而脫氧核苷酸也有四種,它們分別是腺嘌呤脫氧核苷酸、鳥嘌呤脫氧核苷酸、胸腺嘧啶脫氧核苷酸和胞嘧啶脫氧核苷酸。

      2.分子結構

      DNA分子的立體結構為規則的雙螺旋結構,具體為:由兩條DNA反向平行的DNA鏈盤旋成雙螺旋結構。DNA分子中的脫氧核糖和磷酸交替連接,排列在外側,構成基本骨架;堿基排列在內側。DNA分子兩條鏈上的堿基通過氫鍵連接成堿基對(A與T通過兩個氫鍵相連、C與G通過三個氫鍵相連),堿基配對遵循堿基互補配對原則。應注意以下幾點:

     、臘NA鏈:由一分子脫氧核苷酸的3號碳原子與另一分子脫氧核苷酸的5號碳原子端的磷酸基團之間通過脫水縮合形成磷酸二脂鍵,由磷酸二脂鍵將脫氧核苷酸連接成鏈。

     、5端和3端:由于DNA鏈中的游離磷酸基團連接在5號碳原子上,稱5端;另一端的的`3號碳原子端稱為3端。

     、欠聪蚱叫校褐笜嫵蒁NA分子的兩條鏈中,總是一條鏈的5端與另一條鏈的3端相對,即一條鏈是3~5,另一條為5~~3。

     、葔A基配對原則:兩條鏈之間的堿基配對時,A與T配對、C與G配對。雙鏈DNA分子中,A=T,C=G(指數目),A%=T%,C%=G%,可據此得出:

     、貯+G=T+C:即嘌呤堿基數與嘧啶堿基數相等;

     、贏+C(G)=T+G(C):即任意兩不互補堿基的數目相等;

      ③A%+C%=T%+G%=A%+G%=T%+C%=50%:即任意兩不互補堿基含量之和相等,占堿基總數的50%;

     、(A1+T1)/(C1+G1)=(A2+T2)/(C2+G2)=(A+T)/(C+G)=A/C=T/G:即雙鏈DNA及其任一條鏈的(A+T)/(C+G)為一定值;

      ⑤(A1+C1)/(T1+G1)=(T2+G2)/(A2+C2)=1/[(A2+C2)/(T2+G2)]:DNA分子兩條鏈中的(A+C)/(T+G)互為倒數;雙鏈DNA分子的(A+C)/(T+G)=1。

      根據以上推論,結合已知條件可方便的計算DNA分子中某種堿基的數量和含量。

      高中生物dna分子的結構練習

      完全水解,得到的化學物質是( )

      A.氨基酸,葡萄糖,含氮堿基

      B.氨基酸,核苷酸,葡萄糖

      C.核糖,含氮堿基,磷酸

      D.脫氧核糖,含氮堿基,磷酸

      2.某生物細胞的DNA分子中,堿基A的數量占38%,則C和G之和占全部堿基的( )

      %%%%

      3.將標記的。DNA分子放在的培養基上培養,經過3次復制,在所形成的子代DNA中,含的DNA占總數是( )

      ////2

      分子的雙鏈在復制時解旋,這時下述哪一對堿基從氫鍵連接處分開( )

      與與與與T

      5.若DNA分子中一條鏈的堿基A:C:T:G=l:2:3:4,則另一條鏈上A:C:T:G的值為( )

     。2:3::4:l:2

     。3:2::3:2:4

      復制的基本條件是( )

      A.模板,原料,能量和酶B.模板,溫度,能量和酶

      C.模板,原料,溫度和酶D.模板,原料,溫度和能量

      分子復制能準確無誤地進行原因是( )

      A.堿基之間由氫鍵相連

      分子獨特的雙螺旋結構

      的半保留復制

      的邊解旋邊復制特點

      分子的一條單鏈中(A+G)/(T+C)=,則另一條鏈和整個分子中上述比例分別等于( )

      和1B和C.和和1

    高中生物教案3

      教學目標

      1、知識方面

      (1)說明氨基酸的結構特點。

     。2)理解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過程。

     。3)概述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

      2、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認同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樹立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3、能力方面

     。1)通過自主對比觀察幾種氨基酸的結構,思考討論后得出氨基酸的結構通式,培養觀察分析能力。

     。2)通過圖文結合的形式,讓學生在獲取形象的、信息內容的同時,培養分析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

      (1)蛋白質的功能。

     。2)氨基酸的結構及其形成蛋白質的過程。

      難點:

     。1)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過程。

     。2)蛋白質的結構多樣性的原因。

      教學過程

      【導入】圖片

      導入:播放電影《蜘蛛俠》的片段,

      問:電影中的主人公是誰?他最有力的武器是什么?

      展示:

     、藕诠褘D蜘蛛的圖片,黑寡婦蜘蛛因為它蛛絲中的“蛛絲蛋白”,使得他的蛛絲的強度異常的高。

     、茻晒馑傅膱D片

      問:這是什么生物?為什么它們能發出美麗的熒光?

      問:從這些畫面中我們應該不難發現這些神奇的生命現象是由誰來承擔的?

      引出今天這節課的主題。

      展示:一些食物(肉、蛋、乳等)

      問:為什么我們經常說這些食物的營養價值很高?

      問:蛋白質對人體很重要,那么人體中的蛋白質又能承擔怎樣的生命活動呢?大家想不想和我一起到人體中去進行一次旅行?

      創設情景:三維透明人體場景。

      ⑴觀看人體骨骼肌的三維動畫,并問:構建肌肉的主要結構物質是什么?這又說明蛋白質可以具有怎樣的功能?

     、平又寣W生觀察在人體中可以發生的4個生命活動的場景,并問:在這樣的4個場景中分別涉及到了哪些蛋白質?這些蛋白質又各自具有怎樣的功能呢?

     、强偨Y:蛋白質在生物體中承擔的功能多不多?概括出蛋白質的功能,“一切生命活動都離不開蛋白質,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

      【講授】教師學生

      過渡:結構與功能是相適應的,蛋白質們能夠承擔如此眾多的功能,這是否和他的功能有著某種必然的聯系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去掀開它的神秘面紗吧!研究表明蛋白質的結構是復雜的,可是這種復雜的分子卻是由一些結構簡單的氨基酸分子作為基本單位所構成。所以認識蛋白質的結構,首先就必須了解氨基酸的結構

      創設情景:利用比喻,講述“4個氫兄弟”和“兩個強大勢力集團”的斗爭故事,讓學生了解,“化學鍵”、“羧基”、“氨基”這些基團和它們的一些書寫方法,以及是如何由“甲烷”到形成“甘氨酸”這種氨基酸的,為后面認識構成生物體蛋白質、氨基酸的結構,以及氨基酸共同結構特點打下鋪墊。

      過渡:氨基酸會不會只有甘氨酸一種呢?告訴學生構成生物體蛋白質的氨基酸約有20種,讓我們一起去看一下其它的氨基酸吧!

      創設情景:擁有4種氨基酸的一個表格:

      提問:比一比這4種氨基酸,從4個“鄰居”的角度來看,有幾個“鄰居”相同?幾個“鄰居”不同?

      提問:其實其它的氨基酸也都符合這一規律,能否根據這一規律將約20種氨基酸用一個結構通式表示出來?

      活動:邀請兩位學生主動到黑板上演板,其他學生嘗試在紙上書寫。

      請學生評價演板的兩位同學嘗試寫出的氨基酸的結構通式,教師最后總結,并針對錯誤進行說明。

      提問:

     、庞^察結構通式,不同的氨基酸在結構上只是什么不同?那么甘氨酸和丙氨酸的R基是什么?

     、朴^察結構通式,氨基酸們都擁有哪些相同的元素?那么蛋白質呢?

      ⑶再來觀察結構通式,和剛才的4種氨基酸,問道:如果說從氨基和羧基的角度來看這些氨基酸又有哪些共同結構特點。(學生思考同時,引導學生從氨基和羧基的數量;氨基與羧基的連接方式兩個方面考慮)

      總結:對氨基酸共同結構特點進行總結,并指出只有同時滿足共同結構特點的氨基酸才是構成生物體蛋白質的氨基酸,否則不是。

      過渡:現在我們知道了氨基酸的結構,但是由氨基酸作為基本單位又是如何形成蛋白質的呢?指出是“相互連接”。

      活動:請一位同學到前臺來,和我做同樣的一種姿勢伸展雙臂,兩腿并攏,讓學通過今天課的內容進行聯想,可以想到什么?問:我和這位同學連接起來時最簡單的方式是什么?再問:那么氨基酸在相互連接時是否也有“左右手”,以及“握手”的地方呢?

      創設情景:觀看flash動畫(蛋白質的形成)

      提問:

     、琶枋霭被岱肿娱g是如何“相互連接”的?

     、朴袥]有“左右手”和“握手的地方”總結出“肽鍵”

     、请m然和手牽手有相似的地方,但又沒有不同的地方?總結出這種“相互連接”稱為“脫水縮合”

      ⑷這是不是一種新的分子,指出“二肽”

     、啥倪能繼續進行“脫水縮合”嗎?

      通過一系列的.問題引導學生總結出“三肽”,“多肽”,“肽鏈”,以及一條“肽鏈”中“肽鍵數”,“脫去的水分子數”,和“氨基酸數”之間存在的數量關系。

      總結:氨基酸形成蛋白質大致經過了哪幾個階段?

      過渡:展示一些常見蛋白質的結構圖片,指出這些蛋白質能形成一定的空間結構并指蛋白質的種類有1010—1012可是構成這些蛋白質的氨基酸只有約20種

      這些氨基酸怎能形成數量如此多的蛋白質分子呢?

      活動:講學生分成每6人一組,請其中一組的同學到臺上來扮演氨基酸,其它組相互同學討論,是什么原因導致了蛋白質分子結構的多樣性,請2組學生代表發表蛋白質分子多樣的原因。

      評價并總結:結構多樣性的原因。

      思考:為什么蛋白質能承擔如此眾多的功能?

      課后小結

      在今天的這節課里,我們不僅獲取蛋白質的基礎知識,而且大家應該感受到蛋白質對生命的意義:生命世界是豐富多彩,五彩繽紛的,離開了蛋白質,這一切還存在嗎?不過蛋白質是生命的主要承擔者,可它們是生命活動“操縱者”嗎?它們又會是一種怎樣的化合物呢?這個問題就留給下節課吧!

      扎實嚴謹,聯系實際

      1、扎實嚴謹

      在生物課堂教學中,應當扎扎實實抓好生物概念、生物規律等基礎知識的教學,在具體教學中,要搞清生物要領的形成過程,講清生物概念的定義、含義及特性等,有時需要通過舉例、作圖等手段讓學生加深對抽象生物要領的理解。對生物規律的講解中,要注意引導學生通過分析、概括、抽象、推理、歸納等思維活動得出結論,同時要講清生物規律的適用條件和范圍及生物規律中各生物量之間的關系,必要時對其相關的`概念規律要加以比較區別,消除學生對生物概念規律的模糊感。

      在習題講析中,要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即啟發引導學生認真審題,挖掘隱含條件,抽象生物情境,提出規律列式求解,做出結論并加以討論等,做到解題過程步驟完整,推理嚴密。

      2、聯系實際

      生物課堂教學應理論聯系實際,注重應用,這既是生物學科特點的必然體現,也是適應素質教育的迫切需要的表現。

      在課堂講授中,教師應盡量列舉大量的生活、生產中的實例,向學生介紹現代科技知識,這樣可拓展學生的視野,提高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在習題的講析中,選例除了要注重習題的典型性外,更要注意習題的實用性,以及滲透相關學科知識的結合性。

      加強課堂演示實驗教學,除了課本上必做的演示實驗外,教師應當善于觀察,挖掘生活實例中的生物原則,設計一些實驗裝置在課堂上演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高中生物教案4

      一、教學目標

      1、能從物質與能量的觀念,認識葉綠體和線粒體的分布及形態特點,加深對葉綠體和線粒體重要性的認識。

      2、通過對葉綠體和線粒體的觀察實驗,運用歸納和總結的思維,進一步鞏固裝片制作方法及高倍顯微鏡使用的注意事項。

      3、能夠根據葉綠體及線粒體的分布特點,制訂觀察試驗計劃,畫出兩者的形態圖片,提高探究能力。

      4、激發對科學探究的興趣,形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用高倍顯微鏡觀察葉綠體和線粒體。

      難點:相關實驗材料臨時裝片的制作。

      三、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教師提問:細胞內的'能量轉換車間指的是什么?(線粒體、葉綠體)兩者的形態及功能特點是什么?(兩者都是雙層膜結構,線粒體內膜向內折疊形成嵴,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葉綠體內部有光合色素附著在類囊體薄膜上,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場所。)追問:兩種細胞器主要分布在什么細胞中呢,它們真實的形態是什么樣的呢?引入新課——《使用高倍顯微鏡觀察葉綠體和線粒體》。

     。ǘ┬抡n教學

      1、制定計劃

      教師提問:葉綠體和線粒體本身是否有顏色,需不需要染色觀察?(葉綠體本身含色素不需染色,線粒體本身無色,需染色觀察。)教師講解線粒體的染色方法:用1%的健那綠染液將線粒體染成藍綠色。

      追問:能否用綠色植物的葉肉細胞作為觀察線粒體的實驗材料?引導學生思考觀察葉綠體和線粒體所需的實驗材料(觀察葉綠體用綠色植物的葉肉細胞;觀察線粒體用動物細胞,比如人的口腔上皮細胞)。

      教師展示實驗材料及器具:提前處理的黑藻,載玻片,蓋玻片,鑷子,牙簽等。引導學生回顧制作臨時裝片的步驟(擦、滴、撕(刮)、展(涂)、蓋、染),制訂并完善實驗方案。

      以提問的方式回顧高倍顯微鏡的使用方法,并找學生代表演示講解。(先在低倍鏡下找到物象→將物象移到視野中央→轉動轉換器更換高倍物鏡→調節細準焦螺旋及反光鏡,直至物象清晰。)

      2、實施計劃,開展實驗

      提供黑藻、菠菜、葫蘆蘚葉片以及大白鼠胰腺的鐵蘇木精染色玻片標本等材料,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實驗,觀察葉綠體和線粒體的分布及形態,并繪圖,教師巡視指導。

      3、交流結果

      學生小組間展示實驗結果,并討論總結葉綠體和線粒體的形態及分布特點(葉綠體主要分布在植物的葉肉細胞中,呈橢球狀;線粒體廣泛分布于動、植物細胞中,呈短棒狀或桿狀)。

     。ㄈ╈柟烫嵘

      教師提出疑問:有些同學在顯微鏡沒有看到線粒體的原因是什么?

     。1、染色時間較短,現象不明顯。2、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制作過程操作不標準,導致細胞死亡,而健那綠是活性染料,故不能染色。)

      (四)課堂小結

      師生共同總結本課的知識點。

      (五)布置作業

      查閱資料了解葉綠體和線粒體更加微觀的結構特點,總結結構與功能之間的關系。

      四、板書設計

    高中生物教案5

      一、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

      1.能量流動的特點:單向不可逆,無法再次利用。

      2.物質循環是在一個相對封閉的循環圈內周而復始的往返循環,參與循環的物質數量保持恒定,且可以反復利用。

      二、生態系統的穩態及其調節

      1.生態系統的穩態是因為其具有自我調節功能。在自然條件下,生態系統總是向物種多樣化、結構復雜化和功能完善化方向發展。

      2.當生態系統某一成分發生變化時,會通過反饋調節保持系統的穩定性,分為兩種調節方式。其中,負反饋調節扮演著主要作用。

      三、食物鏈和食物網

      在食物鏈(網)中,綠色植物(生產者)是食物鏈的起點,稱為第一營養級。能量總是從一個營養級流向另一個營養級,呈單向流動。

      一、物質循環利用的生態工程

      1.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

      對城市生活垃圾進行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處理,將有機部分、人畜糞便等轉化為優質生態復合肥。

      2.“無廢棄物農業”

      作物秸稈、人畜糞便可還田或用來培養蚯蚓等,用蚯蚓糞便作肥料,既能減少或避免能源浪費、環境污染,又能增加產值。

      聚焦科技掃描知識

      生態工程是一種起步較晚的生物工程,但在我國發展特別迅速,已經擴展到許多生態農業。生態工程遵循“整體性原理、協調性原理、循環再生原理”等,是利用生態系統原理實現環境改善和資源利用的一種綜合性工程。

      二、節水和廢水處理與應用的生態工程

      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區,年降雨量較少,需要集中精力開展雨水和地表水的收集。同時,除了注意灌溉技術外,也需要關注傳統的漫灌造成的水資源浪費。點灌和噴灌技術是可以節約大量水資源的,因此在農業灌溉領域廣泛應用。

      隨著工業化的擴大,一些工廠和小區排放出大量的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等。除了限制廢水的排放量外,也需要實施回收、再生、再利用等措施。這些措施可以寓污水處理于應用之中,例如造紙廠可以利用廢液回收鈣粉和木質素等物質。

      三、山區小流域綜合治理與開發的生態工程

      小流域是河流各級支流的集水區域,往往是水土流失比較嚴重的地方。目前,中國正在進行的三北和長江中上游防護林生態工程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流域治理和利用工程。

      在治理過程中,采用了保土蓄水、耕作措施、林草措施等工程和生物措施。將治坡、治溝、修梯田與發展草業、牧業和林業結合起來進行治理。

      四、清潔及可再生能源系統組合利用的生態工程

      通過沼氣發酵用農作物秸稈和生活垃圾等原料產生的沼氣,可以作為清潔可再生能源。這樣可以達到物質利用的良性循環,緩解農村“三料”缺乏的問題。同時,還可以減少環境污染,并提高土地的產出水平。

      另外,太陽能和風能的開發利用,也為全社會提供了高效能、對環境影響小、可持續的能源服務。

      目前,中國的'生態工程應用不斷擴展,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1.生態小區和生態城鎮:利用本地資源,建設能耗低、廢棄物就地資源化的方便、舒適、和諧、經濟的小區域。

      2.生態恢復工程:在荒山、荒坡、灘涂、濕地及礦山廢棄地等地發展草業、牧業或林業。

      3.生態旅游:通過生態化的設施,不消耗、不破壞當地自然旅游資源的方式進行旅游。

      4.綠色化學工程:生產可自然降解、對環境無害且可以循環利用的包裝、洗滌劑、化妝品等。

      綱舉目張理清結構

      生態系統的類型較多,進行生態建設時需要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進行。

      突破難點化解疑點

      1.為什么要實施三北防護林工程?在不同地區實施造林工程時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研究發現,三北防護林橫跨我國13個省市自治區,其重要性體現在:該地區的生態環境質量直接關系到當地人民的生產、生活和社會穩定,并對下游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生活產生影響;例如,黃河上游的水土流失會導致下游地區洪水泛濫,而該地區的沙漠化會引發沙塵暴。此外,該地區還擁有豐富的自然礦產資源,對國家安全和經濟發展至關重要。

      在實施造林工程時,首先要考慮樹種的生態適應性,選擇適宜生長的樹種;其次,要保證防護林體系的穩定性,采用多樣性的樹種進行種植;同時,不同的地區應根據實際情況采取不同的策略,例如在惡劣條件下可以結合自然恢復力,在農區中可建立農田防護林網。

      我的發現

      2.關于汽車排放造成的大氣和噪聲污染,應采取哪些措施減少其影響?

      研究發現,汽車尾氣和噪聲是城市環境中的主要污染來源。為了減少其影響,需要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禁止在市區內鳴笛,禁止使用含鉛汽油等。此外,應推廣使用新型汽車,例如使用電力、天然氣等無污染能源,還應對這些新型汽車進行更多的研究和應用。

      我的發現

      3.為什么針對不同的地形采取不同的防護措施?

      研究發現,不同的地形在防護工程中需要采取不同的措施。例如山頂地形土壤和氣候條件較為惡劣,不利于植被生長和水源蓄積,因此可采取封山措施,依靠自然恢復力來促進植被恢復;而山腰、荒地等土壤水分條件較好,可采用人工種植適宜的樹木、草或果樹等,以加快植被恢復速度,降低土壤侵蝕,創造經濟效益。對溝底地形,可建設堤壩系統,蓄積水源并減少山體滑坡等地質災害,并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對坡地和山腳農田等地,土壤和水分條件較好且也方便交通,適宜種植農作物,但要采用水平梯田的種植方式,以減少水土流失。因此,根據地形的不同特點,需要采取不同的防護措施,同時需要兼顧生態效益和人民的生活和收入問題。

    高中生物教案6

      一、考題回顧

      高中生物《DNA與RNA的區別》

      二、考題解析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識,設疑導入

      溫故知新導入:組織學生共同回顧遺傳信息的攜帶者是什么?(核酸。)核酸的種類有幾種?(2種。)

      設疑:由什么組成?它們之間有什么區別?引出課題。

      (二)新課講授

      教師展示核酸的兩種模型DNA和RNA,組織學生觀察,DNA和RNA的形態特征。提出問題:DNA和RNA有什么特點?

      (DNA由兩條脫氧核苷酸鏈構成。RNA由一條核糖核苷酸鏈構成。)

      教師演示拆模型,展示核酸的基本單位——核苷酸,教師展示脫氧核糖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圖片,組織學生觀察圖片總結:根據五碳糖的不同,可以將核苷酸分為脫氧核糖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

      教師組織學生將下發的模型初步拆卸,觀察并提問:核苷酸的種類有哪些?

      (脫氧核糖核苷酸有四種腺嘌呤、鳥嘌呤、胞嘧啶、胸腺嘧啶脫氧核糖核苷酸;核糖核苷酸包括腺嘌呤、鳥嘌呤、胞嘧啶、尿嘧啶核糖核苷酸。)

      繼續追問:核苷酸的化學組成?(一個核苷酸是由一分子的含氮堿基、一分子五碳糖和一分子磷酸組成的。)

      教師組織學生再次拆卸模型,設置小組討論,觀察其它組成的不同點與相同點,學生歸納總結后進行對比。

      (不同點:DNA特有脫氧核糖、胸腺嘧啶;RNA特有核糖、尿嘧啶;共同點:磷酸、腺嘌呤、鳥嘌呤、胞嘧啶。)

      (三)鞏固提高

      快問快答,總結2、5、8分別代表的內容。(核酸分為2種,含有5種含氮堿基,共有8種核苷酸。)

      (四)小結作業

      小結:師生共同總結本節所學。

      作業:課后利用廢舊物品制作DNA與RNA的.模型。

      【板書設計】略

      【答辯題目解析】

      1.如何觀察DNA和RNA在細胞中的分布?簡述基本原理。

      【參考答案】

      DNA主要分布在細胞核內,RNA大部分存在于細胞質中。甲基綠和吡羅紅兩種染色劑對DNA和RNA的親和力不同,甲基綠使DNA呈現綠色,吡羅紅使RNA呈現紅色。利用甲基綠、吡羅紅混合染色劑將細胞染色,可以顯示DNA和RNA在細胞中的分布。鹽酸能夠改變細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劑進入細胞,同時使染色質中的DNA與蛋白質分離,有利于DNA與染色劑結合。

      2.運用表格式板書的好處是什么?

      【參考答案】

      表格式板書有利于幫助學生清晰直觀的進行比較學習,明確DNA與RNA的區別,與其他形式板書相比,更利于學習思路的形成。

    高中生物教案7

      一、 教學目標

      1.描述內環境的組成和理化性質。

      2.說明內環境是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3.嘗試建構人體細胞與外界環境的物質交換模型。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1)內環境的組成和理化性質。

     。2)內環境是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2.教學難點

     。1)內環境的理化性質。

     。2)內環境是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三、課時安排

      2課時

      四、教學過程

      〖章引入讓學生閱讀章引言并體會內環境的重要性。

      〔板書〕第1節 細胞生活的環境

      〔節引入〕以“問題探討”引入,學生思考并回答。

      〔生答師提示〕1.圖1中是人體血液中的血細胞,包括紅細胞、白細胞等;圖2中是單細胞動物草履蟲。

      2.血細胞生活在血漿中。草履蟲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環境中。兩者生活環境的相似之處是:都是液體環境;不同之處是:血細胞生活在體內的血漿中,并不直接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而草履蟲直接生活在外界環境中;與外界環境相比,血漿的理化性質更為穩定,如溫度基本恒定等。

      〔問題〕以“本節聚焦”再次引起學生的思考。

      〔板書〕一、體細胞生在細胞外液

      體液——不論男性還是女性,體內都含大量以水為基礎的液體,這些液體統稱為體液。

      細胞內液

     。ù嬖谟诩毎麅,約占2/3)

      1.體液 血漿

      細胞外液 組織液

     。ù嬖谟诩毎,約占1/3) 淋巴等

      〔思考與討論〕學生討論后回答,師提示。

      1.細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細胞外的體液,包括血漿、組織液和淋巴等。血細胞直接生活在血漿中,體內絕大多數細胞直接生活在組織液中,大量淋巴細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由此可見,細胞外液是體內細胞直接生活的環境。

      2.相同點:它們都屬于細胞外液,共同構成人體內環境,基本化學組成相同。

      不同點:(1)在人體內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漿位于血管內,組織液分布于組織細胞之間,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2)生活于其中的細胞種類不同:存在于組織液中的是體內各組織細胞,存在于血漿中的是各種血細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細胞等;(3)所含的化學成分有差異,如血漿中含有較多的蛋白質,而組織液和淋巴中蛋白質很少。

      3.提示:當血漿流經毛細血管時,水和一切能夠透過毛細血管壁的物質可以在毛細血管動脈端滲出,進入組織細胞間隙而成為組織液,絕大多數的組織液在毛細血管靜脈端又可以重新滲入血漿中。少量的組織液還可以滲入毛細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經淋巴循環由左右鎖骨下靜脈匯入血漿中。它們之間的關系如圖1-2所示。由此可見,全身的細胞外液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板書〕2.

      內環境——有細胞外液構成的液體環境叫做內環境。

      三、細胞外液的成分

      〔資料分析〕有學生分析并回答,老師提示。

      1.提示:表中的化學物質可分為無機物和有機物。無機物包括水和無機鹽離子(如Na+、K+、Ca2+、Mg2+、Fe2+、Cl-、HPO42-、SO42-、HCO3-)等,有機物包括糖類(如葡萄糖)、蛋白質(如血清白蛋白、血清球蛋白、纖維蛋白原等)、脂質(如各種脂肪酸、脂肪、卵磷脂、膽固醇)、氨基酸氮、尿素氮、其他非蛋白氮和乳酸等。

      2.還含有氣體分子(主要是氧氣和二氧化碳)、調節生命活動的.各種激素、其他有機物(如維生素)等。

      3.Na+、Cl-含量較多。它們的作用主要是維持血漿滲透壓。

      4.維持血漿的酸堿平衡。

      5.提示:如血漿中的葡萄糖主要來源于食物中的糖類。食物中的淀粉經消化系統消化后,分解為葡萄糖,經小腸絨毛吸收后進入血液,通過血液循環運輸到全身各處。進入組織細胞后,葡萄糖主要用于氧化分解放能,最終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排入內環境中。二氧化碳通過血液循環被運輸到肺,通過呼吸系統排出體外,而多余的水主要在腎臟通過形成尿液排出體外。(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板書〕三、細胞外液的滲透壓和酸堿度

      〔旁欄思考題〕

      提示:哺乳動物的生理鹽水是質量分數為0.9%的NaCl溶液,這樣的溶液所提供的滲透壓與血漿等細胞外液的滲透壓相同,所以是血漿的等滲溶液。如果輸液時使用的NaCl溶液的質量分數低于或高于0.9%,則會造成組織細胞吸水或失水。

      〔板書〕四、內環境是細胞與外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思考與討論〕學生討論后回答,師提示。

      1.提示:Na+和Cl-等直接來自于食物,不需要經過消化可以直接被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質主要來自于食物中的糖類和蛋白質。糖類和蛋白質是兩類大分子物質,必須經過消化系統的消化,分解為葡萄糖和氨基酸才能被吸收。上述物質在小腸內經主動運輸進入小腸絨毛內的毛細血管中,經血液循環運輸到全身各處的毛細血管中,再通過物質交換過程進入組織液和淋巴。

      2.提示:細胞代謝產生的CO2與H2O結合,在碳酸酐酶作用下,發生下列反應:

      CO2+H2O H2CO3 H+ + HCO3-。

      HCO3-通過與細胞外的陰離子交換到達細胞外液,即組織液、血漿或淋巴中。主要與呼吸系統有關。

      3.提示:人體具有體溫調節機制以保持細胞外液溫度的恒定。詳細內容可參考教材第2章關于人體體溫調節的內容。參與體溫調節的器官和系統有皮膚、肝臟、骨骼肌、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呼吸系統等。

      4.提示:體內細胞產生的代謝廢物主要通過皮膚分泌汗液,泌尿系統形成、排出尿液和呼吸系統的呼氣這三條途徑來排出,其中以泌尿系統和呼吸系統的排泄途徑為主。例如,血漿中的尿素主要通過腎臟形成的尿液排出體外。血漿中的CO2通過肺動脈進入肺泡周圍的毛細血管,由于血液中的CO2分壓大于肺泡中CO2的分壓,CO2就從血液中向肺泡擴散,再通過呼氣運動將其排出體外。

      〔小結〕略。

      〔作業〕課后習題一二題。

      〔提示〕1.C。 2.B。 3.B。

      4.毛細血管壁細胞的直接生活環境是血漿和組織液,毛細淋巴管壁細胞的直接生活環境是淋巴和組織液。

      拓展題

     。1)肺泡壁、毛細血管壁。(2)食物的消化和營養物質的吸收。(3)腎小管的重吸收。(4)皮膚。

    高中生物教案8

      一、教學目標

      1.闡明群落的演替過程。

      2.說明人類活動對群落演替的影響。

      3.關注我國實行退耕還林、還草、還湖,退牧還草的政策。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群落的演替過程。

      三、板書設計:

      一、演替

     、宄跎萏

     、娲紊萏

      二、人類活動對群落演替的影響

      三、退耕還林、還草、還湖

      四、教學過程:

      〖引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嗎?

      2.火山爆發后環境條件發生了變化。在火山爆發中,有些物種可能會絕滅;在恢復過程中外來新物種可能會進入。群落結構因此而發生了變化,一般不能恢復原來的群落結構。

      〖板書演替: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個群落被另一個群落代替的過程,就叫做演替。

      〖問題以“本節聚焦”的問題再次引起學生的思考。

      〖板書一、演替的類型

      〖學生活動學生帶著“思考與討論1”,閱讀P79~P80,并完成“思考與討論”。

      〖提示1.因為苔蘚和草本植物無法直接從裸巖中獲取養分,而地衣可以通過分泌有機酸而從裸巖中獲取養分。

      2.通過地衣分泌有機酸加速巖石風化形成土壤,并積累起了有機物,這為苔蘚的生長提供了條件。而苔蘚生長后,由于其植株高于地衣能獲得更多的陽光,處于優勢地位,其結果是逐漸取代了地衣。

      3.能找到這些植物。在群落演替過程中,一些種群取代另一些種群是指優勢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形成森林后,喬木占據了優勢,取代了灌木的優勢,但在森林中各種類型的植物都是存在的。

      〖板書㈠初生演替:指在一個從來沒有被植物覆蓋的地面,或者是原來存在過植被、但徹底消滅了的地方的演替。

      ㈡次生演替:指在原有植被雖已不存在,但土壤條件基本保留,甚至還保留了植物的種子或其他繁殖體(如能發芽的地下莖)的地方發生的演替。

      〖講述我國東北科爾沁草原地區的農田,在棄耕后開始出現恢復演替,這是一種次生演替。耕作前的原始植被為貝加爾針茅草原,開墾后種了幾年玉米,后因產量下降而棄耕。棄耕后的1~2年內以黃蒿、狗尾草、豬毛菜、苦荬菜等雜草占優勢;2~3年后,黃蒿占優勢;3~4年后,羊草、野古草、狼尾草等根莖禾草入侵,并逐漸占優勢,進入根莖禾草階段;7~8年后,土壤變堅實,叢生禾草開始定居,并逐漸代替了根莖禾草,恢復到貝加爾針茅群落。這一過程需要經歷10~15年,根據耕作時期長短,土壤侵蝕程度,以及周圍原始物種的遠近而有所不同。

      〖板書二、人類活動對群落演替的影響

      〖學生活動學生帶著“思考與討論2”,閱讀P81,并完成“思考與討論”。

      〖提示1.至少有兩種因素在小路周圍的雜草分布中起作用:一是人的踐踏,從耐踐踏而言,車前草最強,狼尾草次之,狗尾草最弱;二是植物之間的競爭,在遠離人踐踏的地方,莖稈較高的狗尾草優先獲得陽光,車前草等處于劣勢。

      2.如果小路被廢棄后,人的踐踏活動停止了,在路周圍會慢慢長出莖稈較高的植物,逐漸成為優勢植物。于是,就會出現“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景象。

      〖板書三、退耕還林、還草、還湖

      〖講述長期以來,我國農業發展史,實際上是一部邊際土地開墾史。20世紀50年代以來,先后在黑龍江三江平原、新疆和華南地區有計劃地組織大規模墾荒,在其他江河、荒原、沼澤和丘陵地區也開展了規模不等的墾殖活動。1952~1990年,全國累計開墾荒地3.58×107 hm2,其中80%是1970年以前開墾的。大量開墾直接導致農牧漁業生產能力和環境質量下降。開墾的結果是:水土流失,江河蓄洪能力下降,以及土地嚴重退化。這些問題已引起各方面廣泛關注。我國已實施大規模退耕還林、退田還湖、退牧還草等重要政策,并從20xx年1月起開始實施《退耕還林條例》。

      退耕還林。1999年開始在四川、陜西、甘肅三省試點,20xx年全面實施,已累計完成退耕還林3.18×106 hm2,荒山造林3.25×106 hm2,中央累計投入達232億元。規劃在20xx年前退耕還林1.47×107 hm2,宜林荒山荒地造林1.73×107 hm2。工程建成后,工程區將增加林草覆蓋率5個百分點,水土流失控制面積8.67×107 hm2,防風固沙控制面積1.03×108 hm2。這是50多年來我國涉及范圍最廣、任務量最大、農民參與度最高的生態建設工程。

      退田還湖。1998年以來,為治理長江水患,國家實施了“平垸行洪、退田還湖、移民建鎮”的方針。5年來的“退田還湖”,已使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面積由3 950 km2“長”到了5 100 km2,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面積增長了35%,恢復到60年前的4 350 km2。兩大湖區為此搬遷的移民相當于三峽移民的1.4倍。兩大湖泊的擴容,改善了長江流域的生態。目前,長江干流水面恢復了1 400多km2,增加蓄洪容積1.3×1010 m3。這是歷史上自唐宋以來第一次從圍湖造田轉變為大規模的退田還湖。

      退牧還草。從20xx年起,用5年時間,在蒙甘寧西部荒漠草原、內蒙古東部退化草原、新疆北部退化草原和青藏高原東部江河源草原,先期集中治理6.67×107 hm2,約占西部地區嚴重退化草原的40%!巴四吝草”將采取禁牧、休牧和劃區輪牧3種形式進行,實行草場圍欄封育,適當建設人工草地和飼草料基地,大力推行舍飼圈養。力爭5年內,使工程區內退化的草原得到基本恢復,天然草場得到休養生息,變過牧超載為以草定畜,達到草畜平衡,實現草原資源的永續利用,建立起與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相適應的草原生態系統。

      ⊙要點解析

      1. 群落的演替是一個群落取代另一個群落的過程,這個過程直到出現一個頂極群落才會中止。群落這種依次取代現象就叫演替。如:一塊農田,如果人們不去耕耘和種植,任其自然發展,不用多久,就會長滿各種野草。多年以后,農田又會發生變化,草本植物減少,各種灌木又繁茂地生長起來。再過若干年,一些高大的喬木也在這里生長起來,灌木又處于次要地位。經過漫長的時間,最終這塊農田演變為一片森林。在不受外力的干擾情況下,它將成為一個非常穩定的森林群落,而不會被別的群落所取代,成為頂極群落。

      2.群落的形成總是從沒有生物生長的地段開始的,這種沒有生物生長的地段稱為裸地。裸地可分為原生裸地和次生裸地。前者指從來沒有生物生長或雖曾有過植物生長,但被徹底消滅了,沒有留下任何植物的傳播體及原有植被影響下的土壤。后者指原來有植物生長,因植被遭受破壞后形成的裸地。這種裸地雖然沒有植物生長,但原有的土壤條件沒有被破壞或破壞不夠嚴重,在土壤中還保留了植物的繁殖體,如種子、根、莖等。原有的植物繁殖體和殘存的土壤條件在群落形成過程中將起一定的作用,故次生裸地上群落形成的速度比原生裸地快。次生演替過程的長短,主要決定于群落受干擾的強度和所持續的時間。例如,森林的次生演替取決于森林的利用方式,砍伐方式(擇伐、皆伐)及其對林內優勢樹種的.苗木、幼樹和地被的破壞程度都為群落的演替造成了不同的條件,影響群落的復生和變化過程。在森林群落的演替過程中,動物群落的演替也是十分明顯的。

      3.群落內部環境的變化是由群落本身的生命活動造成的,與外界環境條件的改變沒有直接的關系;有些情況下,是群落內物種生命活動的結果,為自己創造了不良的居住環境,使原來的群落解體,為其他植物的生存提供了有利條件,從而誘發演替。

      4.外界環境條件如氣候決定著群落的外貌和群落的分布,也影響到群落的結構和生產力。氣候的變化,無論是長期的還是暫時的,都會成為演替的誘發因素。地表形態(地貌)的改變會使水分、熱量等生態因子重新分配,轉過來又影響到群落本身。土壤的理化特性對于置身于其中的植物、土壤動物和微生物的生活有密切的關系;鹨彩且粋重要的誘發演替的因子。影響演替的外部環境條件并不限于上述幾種,凡是與群落發育有關的直接或間接的生態因子都可成為演替的外部因素。

      5.人類的活動對生物群落演替的影響遠遠超過其他所有的自然因子,因為人類社會活動通常是有意識、有目的地進行的,可以對自然環境中的生態關系起促進、抑制、改造和建設的作用。放火燒山、砍伐森林、開墾土地等,都可以使生物群落改變面貌。人還可以經營、撫育森林,管理草原,治理沙漠,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司于自然發展的道路進行。人甚至還可以建立人工群落,將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置于人為控制之下。

      五、教后感:人類活動往往是有目的、有意識地進行的,可以對生物之間、人類與其他生物之間以及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加以控制,甚至可以改造或重建起新的關系;人類可以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殺動物,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人類活動往往會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進行。教育學生要尊重自然,熱愛自然,而不是破壞自然。

    高中生物教案9

      第六章細胞的生命歷程

      第2節細胞的分化

      一、教學目標

      知識方面:

      1、說明細胞的分化。

      2、舉例說明細胞的全能性。

      能力方面:進行有關干細胞研究進展與人類健康的資料搜集和分析。

      二、教學重點、難點及解決方法

      1、教學重點:

      ⑴細胞分化的概念和意義。

     、萍毎苄缘母拍。

      解決方法:聯系初中學過的有關組織、器官、系統的知識;聯系不同組織中的細胞形態、結構和功能的特點。從個體發育過程中各種組織、器官、系統的建成讓學生理解細胞分化的概念和意義。

      2、教學難點:細胞全能性的概念及實例。

      解決方法:從體細胞一般是受精卵通過有絲分裂繁殖而來的,已分化的細胞都有一套和受精卵相同的染色體,攜帶具有本物種特征的DNA分子的角度,得出細胞全能性。

      三、課時安排:1課時

      四、教學方法:講解法。

      五、教具準備:課件

      六、學生活動

      1、通過具體實例,啟發學生得到細胞全能性的概念。

      2、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找出細胞分化的相關知識點。

      七、教學程序

      [問題探討]1、為什么健康人的血細胞數量不會隨著血細胞的死亡而減少?2、骨髓與血細胞的形成有什么關系?

      一、細胞分化及其意義

      出示教材P117、118相關圖片講解。

      1、細胞分化的概念:略。

      2、引導學生探討以下問題:

      ⑴細胞分化在生物界普遍存在的實例。例如,在植物的胚根發育成根的過程中,分生區的細胞不斷分裂,形成的細胞近似正方體。隨著細胞的生長,變成伸長區的長方體細胞,后來分化成成熟區的輸導組織的導管細胞、根毛細胞、薄壁細胞等形態、結構、功能各異的細胞。又如動物的胚胎細胞形成多細胞生物體。干細胞再生出各種細胞等。⑵細胞分化的過程。

      在細胞外觀尚未出現明顯變化之前,細胞分化的前途就由遺傳信息的執行情況決定了。分化的細胞所呈現出的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的變化,首先源于細胞內化學物質的變化,如結構蛋白和催化化學反應的酶,以后依次漸變,不能逆轉。因此,分化是一種持久的、穩定的漸變過程。⑶細胞分化的意義。一般多細胞生物體的發育起點是一個細胞(受精卵),細胞的分裂只能繁殖出許多相同的細胞,只有經過細胞分化才能形成胚胎、幼體,并發育成成體,細胞分化是生物個體發育的基礎。

      3、細胞分化的特點:持久性,不可逆轉。

      4、細胞分化的時間:整個生命進程中,胚胎時期達到最大限度。

      5、細胞分化的實質:基因選擇性表達的結果。

      6、細胞分化過程中遺傳物質發生改變嗎?

      二、細胞的全能性

      1、細胞的全能性概念

      教師出示教材P119胡蘿卜的組織培養的圖片,介紹美國科學家斯圖爾德的實驗。

      由于體細胞一般是通過有絲分裂增殖而來的,一般已分化的細胞都有一整套和受精卵相同的染色體,攜帶有本物種相同的DNA分子。因此,分化的細胞具有發育成完整個體的潛能。在合適的條件下,有些分化的.細胞具有恢復分裂、重新分化發育成完整新個體的能力。細胞的全能性就是指已經分化的細胞,仍然具有發育成完整個體的潛能。

      高度分化的植物細胞仍然具有全能性。(介紹植物細胞全能性的應用)高度分化的動物細胞,從整個細胞來說,全能性受到限制。但是細胞核仍然保持著全能性。例如,將綿羊乳腺細胞的細胞核移植到去核的卵細胞中,培育出克隆綿羊“多利”。

      2、干細胞

      動物和人體內仍保留著少數具有分裂和分化能力的細胞,這些細胞叫做干細胞。例如,人的骨髓中有許多造血干細胞。干細胞有多種類型,可分為成體干細胞和胚胎干細胞。也可以分為這樣三種類型:能夠分化產生生命活動所需要的各種類型細胞的干細胞稱為全能干細胞,它本身可以形成一個生命;不能單獨發育成完整個體,但能分化為多種類型細胞的干細胞稱為多能干細胞;能分化產生與特定器官和特定生理功能相關的細胞稱為專能干細胞。

      [資料搜集和分析]干細胞研究進展與人類健康,討論回答教材P120相關問題。

      三、總結

      細胞分化的概念,細胞分化的生物學意義和細胞的全能性等。

      四、作業布置

      P120練習

      五、板書設計

      第2節細胞的分化

      一、細胞的分化及其意義

      1、概念:

      2、特點:持久的,不可逆轉的

      3、時間:整個生命進程中,胚胎時期達到最大限度

      4、意義:

      5、實質:基因選擇性表達

      二、細胞的全能性

      1、概念

      2、基礎

      植物細胞的全能性

      3、類型動物細胞核的全能性

      三、干細胞

      1、概念

      成體干細胞全能干細胞

      2、類型或多能干細胞胚胎干細胞專能干細胞

    高中生物教案10

      一、教學目標

      1.通過對來源和去路過程動畫的分析,能說出血糖的來源和去路。

      2.通過總結血糖來源和去路的總結,能夠繪制出血糖來源和去路的概念圖。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血糖的來源和去路。

      【難點】血糖的來源和去路的概念圖繪制。

      三、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多媒體展示馬拉松長跑的相關視頻,提問:如果僅靠血液中的葡萄糖,運動員能跑多長時間?

      (大約1min。)

      追問:長跑過程中大量消耗葡萄糖,這些血糖從哪里來的呢?

      (二)新課教學

      1.展示血糖來源的動畫,提問:血糖有哪些來源?

      (食物中的糖類,肝糖原和脂肪的非糖物質的轉化。)

      2.展示血糖去路的動畫,提問:血糖去路有哪些?

      (呼吸作用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轉化成非糖物質。)

      講解:概念圖的概念和繪制方法;把這個內容中所要用到的概念列出來,并按照概括性進行排列;排列完成后畫出概念圖的草圖,如有不合適的地方,進行適當修改;修改后尋找其中的`交叉連接。

      3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提問:能否會繪制出血糖來源和去路的概念圖?

      (三)鞏固提升

      同學們互相提問血糖的來源和去路。

      (四)課堂小結

      師生共同歸納總結本節課的收獲

      (五)布置作業

      課下請學生預習血糖調節的過程。

    高中生物教案11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闡明細胞核的結構和功能。

      (2)描述染色質(染色體)的化學組成。

      (3)說明細胞質與細胞核之間相互關聯和協調一致。

      (4)概述細胞是一個有機統一整體。

      2、技能目標:

      (1)嘗試構建細胞核的結構模型。

      (2)進行資料分析,提高思維推理能力。

      3、情感目標:

      (1)認同細胞核是細胞生命系統的控制中心。

      (2)體驗科學研究工作的方法和過程。

      (3)逐步形成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觀點。

      二、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細胞核的結構和功能。

      教學難點:理解細胞核是細胞生命系統的控制中心,構建細胞核的結構模型。

      三、教學方法

      本節根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采用問題探究教學法。以問題引發興趣,讓新知識與舊知識融為一體。

      四、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及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展示細胞圖片。

      出示細胞核結構示意圖的投影片,新聞中常播:那么在細胞這個國度中,誰是核心呢?是什么控制著細胞的生命活動呢?比如:科學家們思考生物的生命活動必定有某個藍圖,這個藍圖在哪里呢?很自然,人們的目光集中在了細胞中的細胞核。

      在本章的學習中,我們都是以真核細胞為例的,不考慮原核細胞。那是不是所有的真核細胞都有細胞核呢?(哺乳動物成熟的紅細胞、高等植物成熟的篩管細胞)

      那么,細胞核是如何控制細胞的生命活動,也就是細胞核的功能是什么呢?

      引導學生閱讀課文資料分析部分,并展示在屏幕上。

      1、黑白美西螈的核移植實驗(參考多利羊)

      核移植后長大的美西螈是什么顏色?

      可看出,美西螈的皮膚顏色由什么決定?

      2、蠑螈受精卵的橫縊實驗

      用頭發將蠑螈的.受精卵橫縊為有核和無核的兩半,中間只有很少的細胞質相連。結果?

      當分裂到16到32個細胞時,如果有一個細胞核擠到無核的一半,結果?結論?

      3、變形蟲的切割實驗

      4、傘藻嫁接實驗和傘藻核移植實驗

      實驗過程。實驗結論?

      通過這4個實驗我們可以總結出,細胞核有什么功能?

      細胞核有這樣重要的功能,必定會有與其相適應的結構。為什么細胞核能成為細胞代謝和遺傳的控制中心?小組討論并繪出簡圖,細胞核可能具有怎樣的結構才能完成這樣的生命活動?并說明理由。

      展示細胞核電鏡照片及細胞核結構模式圖

      歸納細胞核的結構

      細胞核結構說明

      細胞核結構中有一些需要進一步了解的問題。

      核仁:與某種RNA的合成及核糖體的形成有關。

      染色質:細胞核內容易被堿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質。

      關于染色質的問題分析

      分解問題1:“染色質”與“DNA”的關系,染色質是不是就是DNA?

      提供:染色質化學成分分析材料

      分解問題2:染色質在細胞中是不是形態不變的?

    高中生物教案12

      第五節大洋洲和南極洲

      鞏固夯實基礎

      大洋洲

      1.概況

     。1)重要的地理位置

      ①緯度位置:絕大部分位于23.5°N-40°S。

      ②海陸:介于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間。

     、郯肭蛭恢茫捍笱笾藜瓤缒媳卑肭,又兼跨東西半球。

     、芪恢玫闹匾裕涸谑澜缃煌ㄖ姓加兄匾匚唬莵喼、非洲與南北美洲之間的船舶、飛機往來所需淡水、燃料和食物的供應站,又是海底電纜的.交匯處。

     。2)范圍:一塊大陸(澳大利亞大陸)、三大群島(波利尼西亞群島、密克羅尼西亞群島、美拉尼西亞群島)、四大島嶼(新幾內亞島、新西蘭南北二島、塔斯馬尼亞島)。

      (3)面積:世界上面積最小的一洲。

     。4)島嶼:大洋洲的島嶼按成因分大陸島、火山島、珊瑚島三種,后兩類又稱海洋島。

      大陸島--面積較大,地勢較高;

      火山島--地勢險峻,海拔較高;

      珊瑚島--面積不大,地勢低平。

      2.重要國家--澳大利亞

      (1)大洋洲中最大的國家

     、俅笱笾廾娣e最大、人口最多,也是地廣人稀的國家。

     、陬I土:澳大利亞大陸、塔斯馬尼亞島及附近一些島嶼。

     、畚恢茫河《妊蟆⑻窖笾g。

     、芫用瘢阂杂⒑笠釣橹鳎v英語。

    高中生物教案13

      一、教材分析

      學生缺乏有關氨基酸和蛋白質的有機化學知識這是本節教學內容的最大瓶頸,而氨基酸的結構和蛋白質的形成又屬于微觀知識,比較抽象,十分枯燥,所以教學時應注意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運用動畫、故事、游戲和形象的比喻,不僅增加學生對微觀內容的感性認識,使學生在主動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完成重點、難點知識的學習,提高思維能力,形成相應的觀點。并且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教學目標

      1. 知識方面

      (1)說明氨基酸的結構特點。

      (2)理解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過程。

      (3)概述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 。

      2.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認同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樹立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3. 能力方面

      (1)通過自主對比觀察幾種氨基酸的結構,思考討論后得出氨基酸的結構通式,培養觀察分析能力。

      (2)通過圖文結合的形式,讓學生在獲取形象的、信息內容的同時,培養分析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

      (1)蛋白質的功能。

      (2)氨基酸的結構及其形成蛋白質的過程。

      難點:

      (1)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過程。

      (2)蛋白質的結構多樣性的原因。

      四、教法學法及媒體選擇

      1.教法及媒體選擇

      根據新課程理念,針對本節內容,我主要采取探究式教學與多媒體輔助教學相結合的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動畫和圖片創設情境,層層遞進,解決教學難點。

      2.學法

      教學是教師與學生交流的過程,選擇良好的學法關鍵在于找到教法與學法的結合點,實現教、學的統一。與探究式教學法相對應,我通過組織學生觀察、討論,使他們能用觀察法、分析法、比較推理法得出結論,進行探究性學習,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觀察能力和創造思維能力,讓學生能由宏觀進入微觀再回到宏觀,形成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過程。

      五、教學過程設計

      導入: 播放電影《蜘蛛俠》的片段,

      問:電影中的主人公是誰?他最有力的武器是什么?

      展示:⑴黑寡婦蜘蛛的圖片,黑寡婦蜘蛛因為它蛛絲中的“蛛絲蛋白”,使得他的蛛絲的強度異常的高。

     、茻晒馑傅膱D片

      問:這是什么生物?為什么它們能發出美麗的熒光?

      問:從這些畫面中我們應該不難發現這些神奇的生命現象是由誰來承擔的?

      引出今天這節課的主題。

      展示:一些食物(肉 、蛋 、乳等)

      問:為什么我們經常說這些食物的營養價值很高?

      問:蛋白質對人體很重要,那么人體中的蛋白質又能承擔怎樣的生命活動呢?大家想不想和我一起到人體中去進行一次旅行?

      創設情景:三維透明人體場景。

      ⑴ 觀看人體骨骼肌的三維動畫,并問:構建肌肉的主要結構物質是什么?這又說明蛋白質可以具有怎樣的功能?

      ⑵接著讓學生觀察在人體中可以發生的4個生命活動的場景,并問:在這樣的4個場景中分別涉及到了哪些蛋白質?這些蛋白質又各自具有怎樣的功能呢?

     、强偨Y:蛋白質在生物體中承擔的功能多不多?概括出蛋白質的功能,“一切生命活動都離不開蛋白質,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

      過渡:結構與功能是相適應的 ,蛋白質們能夠承擔如此眾多的功能,這是否和他的功能有著某種必然的聯系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去掀開它的神秘面紗吧!研究表明蛋白質的結構是復雜的,可是這種復雜的分子卻是由一些結構簡單的氨基酸分子作為基本單位所構成。所以認識蛋白質的結構,首先就必須了解氨基酸的結構

      創設情景:利用比喻,講述“4個氫兄弟”和“兩個強大勢力集團”的斗爭故事,讓學生了解,“化學鍵”、“羧基”、“氨基”這些基團和它們的一些書寫方法,以及是如何由“甲烷”到形成“甘氨酸”這種氨基酸的,為后面認識構成生物體蛋白質、氨基酸的結構,以及氨基酸共同結構特點打下鋪墊。

      過渡:氨基酸會不會只有甘氨酸一種呢?告訴學生構成生物體蛋白質的氨基酸約有20種,讓我們一起去看一下其它的氨基酸吧!

      提問:比一比這4種氨基酸,從4個“鄰居”的角度來看,有幾個“鄰居”相同?幾個“鄰居”不同?

      提問:其實其它的氨基酸也都符合這一規律,能否根據這一規律將約20種氨基酸用一個結構通式表示出來?

      活動:邀請兩位學生主動到黑板上演板,其他學生嘗試在紙上書寫。

      請學生評價演板的兩位同學嘗試寫出的氨基酸的結構通式,教師最后總結,并針對錯誤進行說明。

      提問:⑴觀察結構通式,不同的氨基酸在結構上只是什么不同?那么甘氨酸和丙氨酸的R基是什么?

      ⑵觀察結構通式,氨基酸們都擁有哪些相同的元素?那么蛋白質呢?

     、窃賮碛^察結構通式,和剛才的4種氨基酸,問道:如果說從氨基和羧基的角度來看這些氨基酸又有哪些共同結構特點。(學生思考同時,引導學生從氨基和羧基的數量;氨基與羧基的連接方式兩個方面考慮)

      總結:對氨基酸共同結構特點進行總結,并指出只有同時滿足共同結構特點的氨基酸才是構成生物體蛋白質的氨基酸,否則不是。

      過渡:現在我們知道了氨基酸的結構,但是由氨基酸作為基本單位又是如何形成蛋白質的呢?指出是“相互連接”。

      活動:請一位同學到前臺來,和我做同樣的一種姿勢伸展雙臂,兩腿并攏,讓學通過今天課的內容進行聯想,可以想到什么?問:我和這位同學連接起來時最簡單的方式是什么?再問:那么氨基酸在相互連接時是否也有“左右手”,以及“握手”的地方呢?

      創設情景:觀看flash動畫(蛋白質的形成)

      提問:⑴描述氨基酸分子間是如何“相互連接”的?

     、朴袥]有“左右手”和“握手的地方”總結出“肽鍵”

      ⑶雖然和手牽手有相似的地方,但又沒有不同的地方?總結出這種“相互連接”稱為“脫水縮合”

     、冗@是不是一種新的分子,指出“二肽”

      ⑸二肽還能繼續進行“脫水縮合”嗎?

      通過一系列的問題引導學生總結出“三肽”,“多肽”,“肽鏈”,以及一條“肽鏈”中“肽鍵數”,“脫去的水分子數”,和“氨基酸數”之間存在的數量關系。

      總結:氨基酸形成蛋白質大致經過了哪幾個階段?

      過渡:展示一些常見蛋白質的結構圖片,指出這些蛋白質能形成一定的空間結構并指蛋白質的種類有1010—1012可是構成這些蛋白質的氨基酸只有約20種

      這些氨基酸怎能形成數量如此多的蛋白質分子呢?

      活動:講學生分成每6人一組,請其中一組的同學到臺上來扮演氨基酸,其它組

      相互同學討論,是什么原因導致了蛋白質分子結構的多樣性,請2組學生

      代表發表蛋白質分子多樣的原因。

      評價并總結:結構多樣性的原因。

      思考:為什么蛋白質能承擔如此眾多的功能?

      小結、結課:在今天的這節課里,我們不僅獲取蛋白質的基礎知識,而且大家應該感受到蛋白質對生命的意義:生命世界是豐富多彩,五彩繽紛的,離開了蛋白質,這一切還存在嗎?不過蛋白質是生命的主要承擔者,可它們是生命活動“操縱者”嗎?它們又會是一種怎樣的化合物呢?這個問題就留給下節課吧!

    高中生物教案14

      一、教學目標

      1.能用結構與功能觀說出細胞分化的概念。

      2.通過歸納與概括,總結出細胞分化的意義。

      3.基于對細胞分化事實的理解,能夠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4.感受生命的奧秘,形成珍愛生命的價值觀。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細胞分化的概念、原因及意義。

      難點:細胞分化的原因及意義。

      三、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展示細胞分裂的Flash動畫,提問:細胞發生了什么變化?是通過什么過程實現的?

      (細胞數量增多,細胞分裂。)

      展示細胞分化的Flash動畫,提問:細胞發生了什么變化?

      (細胞種類增多。)

      引出細胞分化,提問:對生物有什么意義?導入新課。

      (二)新課教學

      1.細胞分化的概念

      自主閱讀教材,提問:分化的概念?

      (在個體發育中,由一個或一種細胞增殖產生的后代,在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上發生穩定性差異的過程,叫做細胞分化。)

      教師補充:細胞分化是一種持久性的變化,一般來說,分化了的細胞將一直保持分化后的狀態,直到死亡。

      2.細胞分化的意義

      多媒體展示結腸黏膜上皮、骨、神經組織和腎小體的圖片。提問:這四幅圖片的組織和器官各有什么功能?

      (結腸粘膜上皮細胞起著保護的作用,又能分泌特殊的分泌液;骨在人體內起著支撐的作用;神經組織可以傳遞神經興奮;腎小體可以過濾血液形成原尿。)

      追問:這說明細胞分化有什么意義?分組討論。

      (①細胞分化是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生命現象,是生物個體發育的'基礎。②細胞分化可以形成具有特定形態、結構和功能的組織和器官,使生物體能夠正常發育。③細胞分化使多細胞生物體中的細胞趨向專門化,有利于提高各種生理功能的效率。)

      展示資料:在紅細胞中,與血紅蛋白合成有關的基因處于活動狀態,與肌動蛋白合成有關的基因則處于關閉狀態;在肌細胞中則相反。提問:細胞分化的原因是什么?

      (在個體發育過程中,不同的細胞中DNA的狀態是不同的。)

      (三)鞏固提高

      提問:細胞分裂和細胞分化的意義一樣嗎?

      (細胞分裂只能繁殖出許多相同的細胞,只有分化的細胞才能形成不同類型的組織或器官,細胞分化是生物個體發育的基礎。)

      (四)小結作業

      1.小結:教師總結本節課所學內容。

      2.作業:查閱資料分析,思考分化的細胞,能不能發育成完整的個體?

    高中生物教案15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理解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2)初步學會設計實驗的能力。

      (3)學會觀察植物細胞質壁分離現象。

      2、過程與方法

      (1)能通過圖示和實驗來歸納問題、總結規律;

      (2)能運用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來解釋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的有關現象。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驗并樹立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相適應、局部與整體相協調的科學世界觀。

      重點與難點

      1、重點 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2、難點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質壁分離實驗的設計。

      教學過程

      設計意圖

      細胞的吸水和失水引入:小實驗——蘿卜條的'軟硬對比

      1、 浸在濃鹽水中的蘿卜條;

      2、 浸在清水中的蘿卜條;

      3、 新鮮的蘿卜條。小結:細胞的滲透吸收和滲透失水

      滲透:水分子通過細胞膜的擴散。觀察并分析造成軟硬差異的原因。培養分析問題的能力置疑1:如何從顯微角度觀察細胞的吸水和失水?思考引導學生透過到本質看現象1、實驗設計:洋蔥外表皮細胞吸水和失水實驗

      材料:洋蔥鱗葉置疑

      2、為什么選用洋蔥做實驗?思考2、滲透的結構基礎讀圖識圖復習:選擇透過性的概念為實驗設計鋪墊置疑

      3、水分子通過滲透作用主要進入了細胞的什么結構或從什么結構離開了細胞?思考并判斷為實驗設計鋪墊

      儀器和試劑:顯微鏡、鑷子、載玻片、蓋玻片、刀片、30%蔗糖溶液、清水討論:如何設計實驗小結:

      設計實驗并交流引導學生形成實驗設計的科學理念指導學生操作實驗

      實驗操作實驗技能練習實驗總結:洋蔥外表皮細胞吸水和失水視頻

      質壁分離:植物細胞壁與其原生質層分離的現象。

      質壁分離復原:質壁分離后的細胞恢復原正常形態的現象。置疑4:聯系實驗思考細胞吸水或失水的外部條件是什么呢?思考學會由現象到原理的自我歸納總結3、原理 當外界溶液濃度 小于 細胞液濃度時,細胞吸水;

      當外界溶液濃度 大于 細胞液濃度時,細胞失水。根據操作過程中看到的三個圖像逐一分析學生總結進一步探究:洋蔥外表皮細胞液的濃度。討論交流拓展思維,鞏固實驗。

      思考題

      1、 將動物紅細胞分別放在蒸餾水中和濃鹽水中會看到什么現象?

      2、 為什么對農作物一次施肥過多,作物會出現“燒苗”現象?

      3、將新鮮的黃瓜放在蔗糖與食醋配制成的糖醋汁液中,開始時黃瓜呈現萎縮,糖醋汁液面上升。2天后,糖醋汁液面下降,黃瓜呈現膨脹并有酸甜味道,說明腌制的黃瓜細胞內既有蔗糖分子又有醋酸分子,試分析原因。

      教學反思本節課在設計方面進行了多次改進,最后確定為先讓學生設計實驗,通過實驗總結出原理,再由拓展實驗將實驗和原理整合在一起,為學生創設思維拓展的空間,最后聯系習題解釋生活和生產實踐方面的現象,將知識運用到實際。作為教師,整個過程始終耐心細致的在引導學生如何思考、如何解決問題,個人認為這是值得肯定和有效的地方。在細節方面,如果以蔗糖分子和水分子為例,將原生質層選擇透過性的特點講透、講深,相信學生在設計和理解方面會更快更好。另外在習題設計上,如果將“燒苗”現象講透,點到植物會因外界濃度過高導致質壁分離時間過長而死亡,則學生在解釋腌黃瓜現象時思維會比較流暢。

    【高中生物教案】相關文章:

    高中生物的教案12-15

    高中生物教案12-07

    高中生物教案12-18

    高中生物教案模板08-26

    【精】高中生物教案11-18

    高中生物教案【精】11-19

    【熱】高中生物教案11-20

    高中生物教案【薦】11-20

    高中生物教案【推薦】11-17

    【薦】高中生物教案11-20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午夜福利精品在线 | 新精品国偷自产在线 | 久久精品亚洲人成影院 | 日本免费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 午夜福利亚洲国产不卡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