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現(xiàn)在位置:范文先生網(wǎng)>教案大全>地理教案>七年級地理教案>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

    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

    時間:2024-07-16 11:11:13 七年級地理教案 我要投稿

    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通用)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yè)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當?shù)剡x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那么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么寫?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歡迎大家分享。

    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通用)

    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1

      一、背景與意義分析

      本節(jié)課是前兩節(jié)氣溫和降水知識的概括綜合,也是前兩節(jié)知識的延伸與深化,通過這節(jié)課的教學,使學生認識到氣候與人類活動的關系,激發(fā)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培養(yǎng)學生觀察比較、歸納總結的能力和探究意識,加強環(huán)境教育。

      二、學習與導學目標:

      1、知識積累與疏導:了解“氣候”的概念并能區(qū)別“氣候”和“天氣”,世界上主要氣候類型的分布,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及氣候?qū)ιa(chǎn)和生活的影響。認知率達100%。

      2、技能掌握與指導:說出影響氣候的因素,學會收集有關氣候的數(shù)據(jù),運用圖片、地圖、填表、觀察、比較、歸納總結、探究的方法獲取知識。利用率達100%。

      3、智能提高與訓導:通過觀察圖片地圖中發(fā)現(xiàn)問題,共同探討,學會與老師合作、學生合作,能舉例說明氣候?qū)θ祟惿a(chǎn)和生活的影響;勇蔬_100%。

      4、情意修煉與開導:如何提高天氣預報的準確性以及對氣候災害預防和減災。討論活躍熱烈又有序,提出問題、探究意識積極性高。投入率達95%。

      5、觀念確認與引導:認識氣候在自然地理中和地理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加強環(huán)境意識的教育。認同率100%。

      (教學目標的分立表述,有利于教者全面考慮本課教學的思路,有利于課堂教學評估,但是在設計教學活動時,各教學目標之間是協(xié)同和合為一體的。)

      三、障礙與生成關注:

      對氣候影響的因素(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等不容易準確分析各類型的氣候特征及分布。

      四、學程與導程活動: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

      探究活動一:創(chuàng)設情景,提出問題。

      錄像:看幾幅不同氣候的.景觀圖片

      教師:

      ⑴同學們是否去過或看到過這些地方?你能從畫面上感悟到是什么氣候?

     、仆瑢W們通過觀察,你們對氣候是如何理解的?

      ⑶誰能描述我們南通的氣候特點嗎?

      ⑷誰能知道氣候與天氣有什么不同?

      (通過生動形象的畫片,讓學生感悟到大自然的美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提出問題,學生相互討論交流,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機會,才能形成教學問題場。)

      探究活動二:合作學習,分析圖表。

      學生:看世界氣候類型分布圖。

      教師:設疑世界上有多少種氣候類型,各分布在什么范圍,比較各地的氣溫和降水有什么特點?

      學生:分組討論,分析圖表。

      學生:邊歸納總結邊填表。

      (通過設疑,觀察,給學生相互交流的機會,形成教學問題場與教學情景場的疊加,創(chuàng)設學生發(fā)問討化,研究問題,通過歸納總結,給學生表達思維的機會,初步形成個體意境場。)

      探究活動三:分析因素,加深認識。

      錄像:觀看資料:⑴氣溫、降水量圖;⑵實例。

      教師:提問,比較各地氣候有何特點?說明原因。

      學生:小組討論、總結。

      教師:最后歸納,氣候受地形、緯度、海陸等因素的影響。

      (通過師生、生生互動作用,探究發(fā)問,然后小組討論匯報,歸納總結出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

      探究活動四:實例分析,鞏固提高。

      1、學生:從舉例、自身體驗出發(fā),氣候?qū)Σ煌胤饺藗兊纳、生產(chǎn)的影響。

      2、教師:引導學生完成相應的思考活動題。

      (學生在以上探究活動和實例的討論中初步形成個體意向場,初步達到了教學目標。)

      五、筆記與板書提綱:

      氣候的地區(qū)差異

      世界氣候的分布

      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

     、啪暥任恢芒坪j懳恢芒堑匦蔚

      氣候?qū)θ祟惢顒拥挠绊?/p>

      ⑴生產(chǎn)活動⑵生活

      六、練習與拓展選題:

      判斷表示天氣還是氣候:

      狂風暴雨( )晴空萬里( )

      四季如春( )春光明媚( )

      填出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

     、藕D辖K年如夏,南通四季分明。( )

      ⑵青藏高原緯度較低,但是氣候寒冷。( )

     、翘旖虻哪杲邓勘葹豸斈君R多。( )

      探討:面對全球變暖的趨勢,人類應該怎樣做?

      七、個別與重點輔導:

      學生姓名(略)

      八、反思與點評記錄

      本堂課不是傳統(tǒng)的45分鐘的上課,而是有上課前準備活動。學生為了上好這堂課要收集的有關氣候問題的資料來作為自己的觀點。課后還有相關知識的開放題。

      教學過程中注意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性和自主性,尊重學生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使每一個學生的深層都能得到充分的發(fā)展。

      這堂課的教學不落俗套,是教學方式的大膽創(chuàng)新,教師以新課程的理念為指導,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促進了學生各種能力的培養(yǎng)以及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和諧發(fā)展。

    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2

      教學目標

      1、了解巴西經(jīng)濟發(fā)展的歷程,分析現(xiàn)在工農(nóng)業(yè)特征,進一步理解當今世界的發(fā)展中國家建立健全獨立經(jīng)濟體系的必要性。

      2、分析亞馬孫雨林現(xiàn)狀和遭受破壞的原因,找到保護森林的相應措施,幫助學生樹立保護意識。

      3、通過巴西遷都事例的學習,認識到當今世界快速的城市化進程及城市化所帶來的影響

      教學重難點

      重點:了解巴西經(jīng)濟發(fā)展的歷程,分析現(xiàn)在工農(nóng)業(yè)特征

      難點:認識熱帶雨林的生態(tài)作用,找到保護環(huán)境的措施。

      教學過程

      巴西面積851萬平方千米,是世界第五大國,人口2億,也是世界第五大國。同俄羅斯、加拿大、澳大利亞一樣,有著豐厚的自然資源,還有優(yōu)越的自然條件,那么,巴西的經(jīng)濟發(fā)展如何呢?

      今天我們繼續(xù)學習:

      第二節(jié)巴西

      二、新課講解:

      (一)、發(fā)展中的工農(nóng)業(yè)

      1、農(nóng)業(yè):

      (1)、地形氣候:

      出示PPT,總結巴西的地形氣候特點:

      兩大地形區(qū):亞馬孫平原、巴西高原

      相對應的氣候:熱帶雨林氣候、熱帶草原氣候

      出示PPT,介紹亞馬孫平原:

      世界最大的沖積平原,面積達560萬平方千米。大部分在海拔150米以下。

      總結:

      地形和氣候都有利于農(nóng)業(yè)的發(fā)展。

     。2)農(nóng)業(yè)發(fā)展

      出示含動畫的PPT,學生了解巴西農(nóng)業(yè)的發(fā)展。

      出示PPT,總結巴西農(nóng)業(yè)的發(fā)展:

      耕地面積廣大,約有可耕地3、7億公頃;豐富的水資源。

      盛產(chǎn)咖啡、甘蔗、柑橘、木材、天然橡膠

      巴西農(nóng)作物大量出口(僅次于美國,居世界第二位)

     。3)、咖啡王國

      出示咖啡生產(chǎn)的PPT,總結:

      咖啡王國”——巴西是世界上最大咖啡生產(chǎn)國和出口國。20世紀初,巴西的咖啡產(chǎn)量占世界總產(chǎn)量的百分之七十五以上,從而贏得了“咖啡王國”的美稱?Х仁前臀鲊窠(jīng)濟的重要支柱之一。

      2、工礦業(yè):

      出示PPT,學生了解巴西自然資源的豐富。礦產(chǎn)口出口量很大。

      學生從書中找出描述工業(yè)發(fā)展的語句,總結:

      自巴西獨立來,工業(yè)發(fā)展迅速,現(xiàn)已建立了部門齊全、生產(chǎn)技術水平較高的工業(yè)體系,其中鋼鐵、汽車、飛機制造業(yè)等工業(yè)都居南美洲首位。

      指出,巴西是南美洲經(jīng)濟最發(fā)達的國家,是近年來世界經(jīng)濟增長快速的國家之一。但是,仍然是發(fā)展中國家。和俄羅斯、中國、印度、南非,合稱“金磚國家”。(特點是經(jīng)濟增長快)。

      3、巴西利亞

      出示PPT,認識巴西的首都:巴西利亞。

      巴西利亞,是巴西的首都,位于巴西高原海拔1158米處。該城市以飛機狀的大膽設計及快速增長的人口而著名。巴西利亞氣候宜人,四季如春,人均綠地100平方米,是世界上綠地最多的.都市。

      雖然是首都,但不是最大城市。最大城市是里約熱內(nèi)盧。指出,2016年奧運會,在里約熱內(nèi)盧舉行。

      活動:

      P86頁活動。

     。ǘ、熱帶雨林的開發(fā)和保護:

      1、亞馬孫河:

      出示PPT,學生認識亞馬孫河

      世界第二長河,流向大西洋。流量是尼羅河的100倍,是世界第一大河。

      討論:亞馬孫河水量豐富的原因是什么?

      結論:

      亞馬孫河發(fā)源于安第斯山脈,流經(jīng)赤道地區(qū),赤道地區(qū)是全年多雨區(qū),流域內(nèi)全年降水豐富,大部分地區(qū)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干流水量極大。亞馬孫河的河面相當寬廣,流域以內(nèi)平原廣闊,流域面積大,洪水季節(jié)流量極大,河口地區(qū)一片汪洋,有“河海”之稱。

      2、熱帶雨林:

      亞馬孫河是世界流量最大、流域面積最廣的河流。在亞馬孫流域也分布著地球上最廣的熱帶雨林。

      亞馬孫的熱帶雨林被稱為“地球之肺”,為什么呢?

      出示PPT,學生理解:

      熱帶雨林通過光合作用,不斷地吸收二氧化碳,向大氣中補充氧氣。據(jù)估計,亞馬孫熱帶雨林所產(chǎn)生的氧氣,至少可占到地球氧氣供給量的20%以上。因此,亞馬孫熱帶雨林被稱為“地球之肺”。

      熱帶雨林,除了提供氧氣,還有什么作用呢?學生看書總結:

      3、熱帶雨林遭受破壞:

      巴西熱帶雨林是世界上面積最廣大的熱帶雨林,它有著豐富的動植物資源:森林儲量占森林總儲量的30%以上,植物種類和鳥類各占世界的一半,河里還有2000多種淡水魚,是人類非常珍貴的生物資源寶庫?上У氖,這個寶庫目前正遭受著前所未有的破壞,這個“地球之肺”功能正在減弱,這是怎么回事呢?請看下一個話題——雨林危機

      n原始農(nóng)業(yè):印第安人,原始的種植方法,砍倒樹木,開墾荒地。不斷的遷移,破壞雨林,但人口少,破壞較小。

      n開辟牧場,發(fā)展畜牧業(yè),使得越來越多的雨林消失。

      n發(fā)展礦業(yè):巴西熱帶雨林中公路旁的鋁礬土加工廠正冒著滾滾濃煙。

      n開辟農(nóng)場,種植大豆,向國外出口,獲取高額的經(jīng)濟利益。

      總結:

      非法采伐是森林消失的主要原因。

      在亞馬遜地區(qū),農(nóng)業(yè)開墾也吞噬著珍貴的原始森林。由于國際市場對大豆和牛肉需求的增長,這片地球上最大的熱帶雨林正在逐漸被大片的大豆種植園和牧場所替代。大豆種植者唆使農(nóng)民砍掉大面積的原始森林,然后大規(guī)模種植單一物種的大豆。這些大豆成熟后,又被運往歐洲等地區(qū)作為雞、豬等養(yǎng)殖場的飼料。最后,這些動物的肉品被供應快餐店作為食物的原料。

      同樣,牧場的過度開墾也是亞馬遜地區(qū)雨林破壞的重要原因。這些大型的牧場也在蠶食著大面積的原始熱帶雨林。

      總的來說,是人極端追求經(jīng)濟利益,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結果。在這一點上,我們也需要吸取教訓,調(diào)整心態(tài)。追求人與社會、自然的和諧融合。

      熱帶雨林遭到嚴重的破壞。

      熱帶雨林的生態(tài)意義,遠大于經(jīng)濟利益。是大自然賜給我們的禮物,我們不能放棄,轉身追求其它。

    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3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1. 了解學習社會課的重要性;

      2. 了解社會課的內(nèi)容;

      3. 了解社會課的學習目的;

      4. 了解社會課的學習方法 。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教學重點和難點:重要性、內(nèi)容、方法。

      三、教學準備

      中國地圖、地圖冊、投影片、地理光盤。

      四、教學過程

     。ㄒ唬⿲W習社會課的重要性

      1. 每個人都生活在社會里,人的一切活動都是在社會中進行的,一旦離開社會,任何人將無法生存。

      2. 人類社會是不斷進步的,社會生活越來越豐富;

      3. 人類社會的發(fā)展是有規(guī)律的;

      4. 學好社會課,認識社會、適應社會、建設家鄉(xiāng),完成歷史責任,具有重要意義。

     。ǘ┥鐣n的內(nèi)容(人與社會的關系)

      1. 人類生存的地理環(huán)境:位置、疆域、人口、民俗、氣候、資源、經(jīng)濟、文化、交往。

      2. 人類社會歷史的發(fā)展 ;

      3. 當今社會狀況:

     。1) 路線、方針、政策;

     。2) 當今世界上五大問題:

      1) 和平問題;

      2) 人口問題;

      3) 糧食問題;

      4) 資源問題;

      5) 環(huán)境問題。

      4.人類社會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

      (三)要求:P.2(4點)

      1.了解周圍的社會情況,了解中國的國情,理解社會科學中的一些最基本的概念和原理,掌握參與社會生活所必須的知識。

      2.提高觀察、比較、分析、綜合的能力和參與政治活動、經(jīng)濟活動、文化活動以及進行社會交往的能力。

      3.知道中國在歷史上曾經(jīng)是世界上最先進的國家之一,…提高我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確立艱苦奮斗、振興中華的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

      4.初步學會進行簡單的社會調(diào)查。

      (四)方法: P.3(3 點)

      1.認真讀書。

      2.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

      3.學做社會調(diào)查。

      社會課課堂規(guī)范:

      1.課前準備好《社會》課本、地圖冊、作業(yè)本、填圖冊與筆記本。(講述用途)

      2.認真記好筆記。

      3.課前預習,課后復習,課中測驗。

      4.作業(yè)要求,(作業(yè)本、填圖冊為必做)作業(yè)本評分每錯一題扣除10分,最低分為20分。交作業(yè)要及時。填圖冊填圖要求。評優(yōu)、良、及格、差。

      第一章 地 圖

      第1~1節(jié) 地圖的語言

      教材分析

      地圖在人類生產(chǎn)和生活中有著極其廣泛的用途,讓學生掌握地圖的基本知識,具有閱讀、填繪地圖的技能,養(yǎng)成使用地圖的習慣,學會利用地圖分析地理事物和獲取社會知識,是中學社會課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

      本節(jié)是學生了解、掌握和使用地圖的基礎。教材安排了實地方向辯認和地圖上常用的三種定向方法等到內(nèi)容,目的使學生區(qū)分實地和地圖方向的判別,并能根據(jù)一般、指向標、經(jīng)緯網(wǎng)三種地圖,弄清“方向”問題,由于經(jīng)緯網(wǎng)的`概念對初一學生來講尚未建立,因此,教材從經(jīng)線、緯線等到基礎著手,闡述了經(jīng)緯網(wǎng)的意義,幫助學生學習掌握“經(jīng)緯網(wǎng)定向法”這一難點問題。教材通過比例尺的三種形式和比例尺的換算,幫助學生了解比例尺的含義,關鍵使學生明確比例尺有大有小,包容的實地范圍的“大小問題”;教材通過常見圖例的列舉,目的讓學生讀懂地圖上各種符號表示“什么”問題。如果說地圖是學習地理的工具的話,那么方向、比例尺、圖例和注記,則是“工具”的工具。

      教學方法

      一、 授課思路與方法

      1.問題探究法。從學生日常生活著手,思考實地方向辯別的種種方法,引入地圖上定方向的三種方法,一般定向法學生裝在小學時已經(jīng)學過,地圖上添加了指向標以后,或者在南極點上建造一座房屋其四面朝向問題,引發(fā)學生積極思考,然后歸納指向標、經(jīng)緯度網(wǎng)定向法。

      2.實物演示法。由學生自學實地定向法的四幅圖片和文字說明,并上講臺演示時鐘表盤圖確定實地方向;指向標定向法,可讓學生在參照點上畫指向標的方法,確定地理事物的方向;經(jīng)緯網(wǎng)定向法,需要演示經(jīng)緯網(wǎng)地球儀,從中明確經(jīng)線、緯線的指向和地球自轉方向,幫助學生逐步理解、掌握。

      3.讀圖法.讓學生在中國政區(qū)圖上量杭州到北京的圖上距離,從而引入比例尺的概念、換算和比例尺的三種不同表示方式。然后讓學生觀察課本中三幅沒比例尺地圖反映出來和北京市區(qū)圖,說明比例尺有大有小,包容范圍有大有小,反映的內(nèi)容有詳有略。最后了解圖示的常見圖例。

      4.講述法。教師向?qū)W生講清楚地圖的最大特點是把廣闊的地球表面上的地理事物按照一定的比例縮小,比例尺就是反映圖中所畫的地理事物較實地縮小的程度,其表示方法有三種。比例尺有大有小,采用大小不同比例尺的地圖,反映地理事物有詳有略,包容的范圍有大有小。圖例、注記內(nèi)容比較簡單,可由學生自學,教師板畫鞏固。

      二、 課時安排

      教 案

      一、教學目標

      1. 初步學會實地定向的方法;

      2. 掌握地圖上的方向;

      3.區(qū)分經(jīng)線與緯線的不同特點,并了解經(jīng)緯網(wǎng)的地理意義。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經(jīng)緯網(wǎng)、東西半球、方向、比例尺、圖例、注記。

      2.教學難點:經(jīng)緯網(wǎng)定向法。

      三、教學準備

      中國地圖、地球儀、經(jīng)緯儀、地圖冊、投影片、地理光盤。

      四、教學過程:

     。ㄒ唬┑貓D的概念

      把地面上的地理事物按一定的方位和比例,用不同的線條、符號及顏色繪在紙上成了地圖。

     。ǘ┑貓D的作用

      勘察、筑路、航空、航海、旅游探險、科學研究、國際交往、行軍打仗。

     。ㄈ┑貓D的三大要素(稱地圖的“語言”)

      方向、比例尺、 圖例與注記

      1.方向 N

      (1)常用的三種定向方法 : WN EN

      1)一般定向法: W E

      上北下南 左西右東 WS ES

      2)指向標定向法:用箭頭標出正北方;

      3)經(jīng)緯網(wǎng)定向法(最精確的定向方法):

      經(jīng)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ɡ阂詷O地為中心的地圖)。

      (2)實地測方向:

      1)太陽測方向(太陽自東向西)

      住房坐北朝南;

      獨立大樹:葉:南茂北疏;樹輪:北密南疏;

      山坡:南面:繁茂、北潮濕背陽(多青苔)。

      2)北極星定方向:指正北;

      3)鐘表定方向:太陽:6時在E;12時在S;18時 在W;

     、偈直懋敃r的時間數(shù)的1/2的數(shù)對準太陽,其12點處向北(24小時的表用正點計)

     、趯侍,時針與12點之間的夾角的平分線,即一頭指北,一頭指南。

     。3)經(jīng)緯線:

      1)經(jīng)線:

      ①連接南北兩極的線叫經(jīng)線,也叫子午線;

     、谥甘灸媳狈较;

     、鄢拾雸A,長度相等。

      2)緯線:

     、倥c赤道平行的線叫緯線,赤道為最大的緯線圈;

      ②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圩猿蓤A圈,稱緯線圈;

      ④赤道最大,極點為“0”,長度不等。

      3)本初子午線:國際上規(guī)定,把通過英國倫敦格林尼治天文臺原址的那一條經(jīng)線定為00經(jīng)線,也叫本初子午線。

      4)東經(jīng)度:(E)O0經(jīng)線以東的1800為東經(jīng);

      5)西經(jīng)度:(W)O0經(jīng)線以西的1800為西經(jīng)。

      6)東西半球:國際上習慣于用于200W和1600E的經(jīng)線圈為東西兩半球的分界線;(我國位于東半球。)

      (4)南北兩半球:

      1)赤道:O0緯線,長40075KM,把地球平分南北兩半球;

      2)北緯:赤道以北至900N,也稱北半球;(我國位于北半球)

      3)南緯:赤道以南至900S,也稱南半球。

     。5)低、中、高緯度:

      低緯度 中緯度 高緯度

      O0~300 300~600 600~900

     。6)經(jīng)緯網(wǎng):

      1)經(jīng)緯線相互交織構成經(jīng)緯網(wǎng);

      2)作用:可以準確地表示地球表面上任何一個地點的位置 。

      (三)小結

      通過設問,讓學生了解地圖上常用的三種方法中,普遍采用和最準確的定向方法分別是什么定向法。鞏固00經(jīng)線和緯線、東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分界線,以及中國所在半球的位置。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1.掌握地圖上的比例尺;學會運用比例尺公式進行換算;理解大、小比例尺地圖反映的地理事物的特征。

      2.掌握地圖上的圖例與注記;

      3. 掌握讀圖的步驟.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比例尺的換算和常見圖例記憶。

      2.教學難點:大比例尺、小比例尺及地理上反映的地理事物特征差異。

      三、 教學準備

      中國政區(qū)圖、市(縣)圖或鎮(zhèn)(街道)圖。

      四、教學過程

     。ㄒ唬┍壤撸ǹs尺) 圖上距離

      1.表示公式: 比例尺= 實地距離

      2.三種表示形式:

     。1) 線段式:(圖上1CM代表實地距離10KM)

      0 10 20 30KM

      (2) 文字式:圖上一厘米代表實地距離十千米

     。3) 數(shù)字式:1:1000000或1/1000000;(1百萬分之一)。

      3.比例尺的分類:

     。1) 大比例尺:大于1:200000(二十萬分之一);范圍小,圖詳細;(學校圖)

      (2) 中比例尺:1:20萬~100萬分之一(一百萬分之一);(市、縣圖)

     。3) 小比例尺:小于1:1000000(一百萬分之一);范圍大、圖簡單(國家圖、世界圖)。

     。ǘ┛偨Y:比例尺越大,圖中范圍越小,圖詳細;

      比例尺越小,圖中范圍越小,圖簡單。

     。ㄈ﹫D例、注記;

      1.圖例:為了把地面上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現(xiàn)象畫在地圖上,人們設計的一系列的符號叫圖例。

      2.注記:地圖上用作說明地理事物的文字和數(shù)字。

      (四)小結

      1. 讓學生歸納這兩節(jié)課學習了哪三方面的內(nèi)容,教師歸納方向、比例尺、圖例和注記是地圖最基本的語言,也稱地圖的三要素。但地圖的語言十分豐富,除所講的以外,還有地形圖中的等高線、等深線、氣候圖中的等降水量線等等,我們今后在學習中逐步加以了解。

      2.隨堂練習:

      《填圖冊》第一頁1~2,第二頁2。

    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4

      教學目標

      1、了解降水的形式、等級和測量方法。

      2、運用降水資料,繪制降水量柱狀圖,并通過讀圖,說出降水隨時間變化特點,歸納某地的降水季節(jié)變化規(guī)律。

      3、通過閱讀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圖,歸納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特點,并理解海陸位置對降水的影響。

      教學重難點

      1、了解降水的形式、等級和測量方法。

      2、運用降水資料,繪制降水量柱狀圖,并通過讀圖,說出降水隨時間變化特點,歸納某地的降水季節(jié)變化規(guī)律。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

      迷語導入:同學們喜歡猜迷嗎?我們來猜個迷語吧:千條線,萬條線,落到水里看不見。(打一自然現(xiàn)象)白色花,無人栽,一夜北風遍地開。無根無枝又無葉,此花原從天上來。(打一自然現(xiàn)象)

      雨和雪都是降水的形式,本節(jié)課我們就探究降水。

      講授新課

      一、降水的形式和影響

      (一)降水的形式

      1、聯(lián)系生活思考

      想一想,除了這兩種外,你還知道哪些降水的形式?(讓學生根據(jù)生活經(jīng)驗說一說)

      2、課件展示,認識形式

      雨雪冰雹

      除此之外,露和霜也被認為是降水。

     。ǘ┙邓挠绊

      1、聯(lián)系生活,分析影響

      今年夏天,棲霞曾經(jīng)連續(xù)二十多天下雨,而秋季時,又曾有近一個月的時間沒有下雨,想一想,這兩種情況對生活有什么影響?

      2、學生聯(lián)系生活感受,各抒己見。

      3、課件展示:旱災和澇災

      降水過少──旱災 短時間降水過多──澇災

      (承轉)既然降水如此重要,我們就有必要測量一下降水究竟有多少。

      二、降水的測量和級別

     。ㄒ唬┙邓臏y量

      1、自學材料,降水測量

      讀一下閱讀材料,了解降水的測量、降水的單位。

      2、想一想,用簡單的材料,你能設計出簡易雨量計嗎?

      交流一下你的想法,如用一個廢飲瓶,剪開后,倒插在另一截上,就制成一個簡易雨量計了。

      3、比一比,測量氣溫的工具是什么?氣溫的單位用什么表示?

      (二)降水的級別

      想一想,城市天氣預報符號中,有哪些涉及降水?

      課件展示城市天氣預報符號中涉及降水的。

      三、降水變化的表示與判讀

      (一)降水變化的表示

      我們已經(jīng)知道,棲霞一年中各月降水差異很大,那么,其他地區(qū)的降水差異也大嗎?

      試比較一下以下兩地的降水:

      甲地各月降水量

      時間/月份

      雖然可以知道兩地各月降水量是不同的,但需要仔細分析,比較麻煩,有沒有更直觀的方法呢?

      在小學數(shù)學里,我們學過“條形統(tǒng)計圖”,為了形象直觀地表示各月降水的變化,也可以用條形統(tǒng)計圖表示,這就是降水量柱狀圖。如果畫成下面的圖,降水的變化是不是就一目了然了?

     。ǘ┙邓恐鶢顖D的繪制

      那么,如何繪制某地的降水量柱狀圖呢?

      課件演示:北半球某地降水量柱狀圖的繪制。

      練習:根據(jù)活動中的數(shù)據(jù),把北半球某地降水量柱狀圖繪制完整。

      (三)降水量柱狀圖的判讀

      利用降水量柱狀圖,可以分析這兒降水的變化特點,可以從以下方面分析:

      1、該地哪幾個月份降水量較多?(方法:月降水量超過100毫米,可以認為較多,如7、8、9三個月)

      2、該地哪幾個月份降水量較少?(方法:月降水量低于20毫米,可以認為較少,如12、1、2三個月)

      3、該地的年降水量大約是多少毫米?

      4、該地降水的季節(jié)變化有什么特點?(方法:找出多的月和少的`月,分析各屬于哪個季節(jié))

      (四)降水變化類型

      根據(jù)降水變化,可以分為夏雨型、冬雨型、全年少雨型、全年多雨型和全年濕潤型,課件展示以下各地的降水量,分別屬于哪種類型?

      新加坡──全年多雨型北京──夏季多雨型 倫敦──全年濕潤型羅馬──冬季多雨型 開羅──全年少雨型

      四、降水的分布及原因探究

     。ǔ修D)從剛才幾個城市的降水量柱狀圖可以看出,世界各地的降水差異很大,那么,世界降水量的分布有什么規(guī)律呢?想一想,我們曾用什么方法表示過世界氣溫的分布?與氣溫相似,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可以用年等降水量線表示。

     。ㄒ唬┦澜缃邓糠植继攸c

      觀察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圖,獨立思考、回答以下問題:

      1、赤道附近各地的年降水量大多在多少毫米以上?(20xx毫米以上)兩極地區(qū)的年降水量大多在多少毫米以下(200毫米以下)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結論?(赤道地區(qū)多,兩極地區(qū)少)

      2、在南、北回歸線附近,大陸東岸的年降水量大約是多少毫米?(1000~20xx毫米)大陸西岸的年降水量大約是多少毫米?(200毫米以下)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結論?(南、北回歸線附近,大陸東岸多,大陸西岸和內(nèi)陸少)

      3、在中緯度地區(qū),從沿海到內(nèi)陸年降水量有什么特點?(方法:以亞歐大陸或北美大陸為例來說明)(大陸東岸和西岸多,內(nèi)陸地區(qū)少)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結論?(中緯度地區(qū)沿海地區(qū)降水多,內(nèi)陸地區(qū)降水少)

      4、找出世界的雨極和干極,讀閱讀材料,了解雨極和干極。

      “雨極”──乞拉朋齊“干極”──阿塔卡馬沙漠

      (二)世界降水量分布的原因

     。ǔ修D)世界降水量為什么會呈現(xiàn)出這樣的分布特點呢?這要從降水的形成說起。

      1、課件展示降水的形成。

      從降水形成過程可以看出,降水必須滿足兩個條件:一是有充足的水汽,二要有降溫條件,只有降溫,水汽才有可能凝結。

      2、運用降水的原理解釋一下:兩極地區(qū)和內(nèi)陸地區(qū)為什么少雨?

      小組交流、討論。

     。▋蓸O地區(qū)氣溫低,水蒸汽少,內(nèi)陸地區(qū)離海洋遠,水蒸汽少)

      但是,沿海地區(qū)不一定降水量多,如南、北回歸線附近的大陸西岸邊,這里水蒸汽沒有變冷的條件。

    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5

      教學目標

      1、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和現(xiàn)實體驗出發(fā),舉例說出氣溫與人類生產(chǎn)和生活的關系。

      2、初步學會閱讀世界年平均氣溫分布圖,并說出世界氣溫的分布規(guī)律。

      3、學會使用氣溫資料,繪制氣溫曲線圖,并能讀出氣溫的變化規(guī)律。

      能力目標:

      培養(yǎng)學生讀圖,用圖及簡單的繪圖能力。

      教學重點:

      學會閱讀氣溫變化曲線圖及氣溫分布圖。

      教學難點:

      理解氣溫的變化規(guī)律及分布規(guī)律。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準備

      教師可在上本節(jié)課前將學生分成三組,讓學生注意收聽連續(xù)三天的天氣情況,每個小組分別關注一天的天氣情況,每組代表作好記錄并填在以下表格當中。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引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每一天都會關注當天的天氣情況,那么,每天的天氣狀況又包括哪些方面的內(nèi)容呢?請同學們拿出你們自己記錄的天氣狀況表格,然后看看,在這個季節(jié)里,你們最想知道的是哪一項?是風力,陰天、晴天,還是氣溫?

      現(xiàn)在天氣逐漸轉涼了,變冷了,氣溫的高低直接影響到我們的生活,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氣溫的有關知識。

      教學新課

      一、氣溫與生活

      提出問題:大家可以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天氣現(xiàn)象是與氣溫有關的?

      學生討論:以小組為單位,大家在一起相互討論,然后每組派一位或幾位代表站起來發(fā)言。

      大屏幕投影:想一想 說一說

      學生回答完后,讓學生閱讀書上的“活動”部分的五則生活實例,再引導學生自己總結出每則例子分別說明了氣溫與穿衣、飲食、住房、農(nóng)作物、交通等的關系。如果同學思維較活躍的話,還可引導學生說出氣溫與其他的人類生活、生產(chǎn)方面的關系。

      讓我們再來看一下剛才的這個表格,最后兩欄是什么?那么最高氣溫和最低氣溫是怎么測出來的?再看到書上的表3、10,請讀出一天中,8時、14時、20時、2時的氣溫是多少攝氏度?從這個圖表中,你能觀察出氣溫與時間的關系嗎?你會用數(shù)學方法來計算該地的日平均氣溫嗎?

      大屏幕投影:看一看 算一算

      既然一天當中,會有最高氣溫和最低氣溫,那么我們在不同的時刻測出來的氣溫是不是一樣的呢?下面,同學們請看大屏幕,在橫線上填出幾個字,來概括一下氣溫狀況。

      大屏幕投影:午?晨,冬夏、

      在一天中,一年中,我們這里的氣溫是不是相同的?那么,現(xiàn)在,這個季節(jié),我國的南方與北方,中國與澳大利亞的氣溫又是不是相同的呢?由此,師生共同得出結論,氣溫是變化的。從而過渡到第二個問題的學習。

      二、氣溫的變化

      提出問題:同學們請看課本上的圖,你們能從這兩幅圖上看出一些什么信息,然后又能間接地得出一些什么信息呢?

      大屏幕投影:讀一讀 想一想

      學生通過仔細觀察、討論、比較,然后經(jīng)過整理,可能得出以下結論:

      1、圖的縱坐標都是表示氣溫,橫坐標都是表示時間。

      2、一天中,最高氣溫出現(xiàn)在午后2時左右,數(shù)值約為31℃,最低氣溫出現(xiàn)在日出前后,大概4時左右,數(shù)值約為24、5℃。

      3、一年中,最高氣溫出現(xiàn)在7月,約為24℃,最低氣溫出現(xiàn)在1月,約為—6℃。

      4、圖中的曲線形狀都是中間向上隆起,呈波峰式。(當學生得出這個結論時,可趁勢引導他們得出南半球的氣溫曲線呈波谷式,這是判讀氣溫曲線圖的要領之一)

      5、可以間接得出的結論是:通過計算,可以知道一天中的最高氣溫與最低氣溫之差就是日較差,約為6、5℃;一年中,月平均氣溫的最高值與最低值之差為年較差,約30℃。

     。▽W生在經(jīng)過這樣的自己分析讀圖,討論整理之后,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讀圖析圖能力)

      師小結:由此可見,這種用曲線的.彎曲變化來反映一個地方的氣溫變化情況的圖就是氣溫曲線圖,它能更直觀地反映出氣溫在一天或一年中的變化規(guī)律。

      好的,下面我想問問大家,這節(jié)課我們學會了一些什么知識?

      學生經(jīng)過回憶,思考,先后回答出:

      1、了解了氣溫與人類生活的關系

      2、知道了氣溫有最高值和最低值

      3、會計算氣溫的平均值

      4、學會了怎么讀氣溫變化曲線圖

      下面,我就想來考考大家,看同學們掌握得怎么樣了,我們自己動手來繪制一幅氣溫曲線圖。

      大屏幕投影:畫一畫 比一比

      以小組為單位,大家可相互討論,商量,教師可在下面進行適當?shù)匾龑А⒅更c,然后繪圖,最后,各小組選出一到兩幅畫得比較好的圖放到屏幕上投影,讓大家進行點評,這樣可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興趣。

      第二課時

      復習舊課,引入新課。

      教學新課

      三、氣溫的分布

      教師引導讀圖并提問,這是一張什么圖?你是怎么判斷出來的?學生通過觀察、思考,能夠回答出來。

      大屏幕投影:想一想

      提問:世界的氣溫是怎么分布的呢?有什么規(guī)律嗎?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得要先學會讀等溫線圖。

      引導學生讀書上圖3、16,然后回答下列問題:

      1、什么是等溫線?它與我們以前所學的等高線有什么不同?

      2、同一條等溫線上,各點氣溫是否相等?

      3、相鄰兩條等溫線之間的溫差是多少?

      4、等溫線的稀疏與氣溫差之間有什么關系?

      5、在等溫線閉合處,如何判斷是高溫中心還是低溫中心?

      等學生答出這些問題后,再回到“世界年平均氣溫分布圖”上,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圖中的等溫線,并找出下列問題的答案:

      1、等溫線分布有什么特點?與緯線有什么關系?

     。ń(jīng)過小組討論思考,學生可以答出:等溫線大致與緯線平行,并且,低緯度氣溫高,高緯度氣溫低。)

      2、在圖中找出北半球的20℃等溫線,看看它的分布怎樣?在經(jīng)過陸地與海洋時,等溫線是不是平直的?這說明影響氣溫分布的因素有什么?還有什么因素也會影響氣溫分布?

     。ú黄街,等溫線會發(fā)生彎曲,這說明除了緯度會影響世界氣溫的分布外,還有海陸的分布也會影響氣溫的分布)

      3、在炎熱的赤道附近的高山上,可不可能有終年不化的積雪,為什么?

      學生對這個問題,可能還不太熟悉,教師先引導學生舉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說明氣溫受海拔的影響,比如,我們爬山的時候,會感覺爬到山頂就很涼爽;夏天,人們愿意去城市郊區(qū)附近的山地乘涼,然后再引導學生看看書上的圖3、18,并根據(jù)有關的提示,計算出該座山頂?shù)臍鉁貞撌?4℃。所以說,在同一座山地,海拔越高,氣溫降的越低。即使是赤道附近的山地,只要海拔夠高,山頂也可能終年白雪皚皚。

      歸納小結:

      由此,我們可以知道,世界上氣溫的分布,會受到緯度、海陸分布、地勢等因素的影響,從而使得氣溫的分布變得很復雜了。

      做一做:

      最后,讓學生做一做書上57頁的“活動”題,并進行講解,鞏固課堂所學知識。

      授課體會:

      這節(jié)課部分知識有一定難度,對于“世界年平均氣溫分布規(guī)律”,雖然使用了掛圖,但同學們還不是很理解。在根據(jù)“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約下降0。6攝氏度”這一規(guī)律,計算某些些題目時失分率還是很高。下節(jié)課對于這個知識點還要加以練習。

    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6

      一、教學目標

      使學生知道地面高度的兩種計算方法;

      通過等高線地形圖簡單識別各種基本地形類型。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根據(jù)等高線數(shù)值大小辨別地勢高低;根據(jù)等高線疏密辨別坡度陡緩。

      難點:在等高線地形圖上識別地表各種基本形態(tài)。

      三、教學工具

      課件

      四、教學過程

      討論:

      地表是高低不平的,而地圖是平面的,我們?nèi)粝胱x懂地圖、靈活運用地圖,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就需要學會在地圖上辨認地表的高低起伏。

      引入:

      那么,在地圖上如何表示地表高低起伏的特征呢?

      引出課題: 地形圖的判讀,并板書。

      設計意圖:通過談論問題引導學生進入課題,啟發(fā)學生聯(lián)系實際,解決問題。

     。ㄒ唬┑雀呔地形圖

      設問:

      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高度為8848米,而在青藏高原上測得的高度為4000米,為什么同一座山峰會出現(xiàn)兩個不同的高度值,兩個高度值又是如何測得的呢?

      1、地面高度的計算方法

      觀察圖1.34甲、乙兩地高度。

      引導:甲地相對于海平面的垂直距離為1500米,叫做甲地的海拔高度。

      1)海拔高度:乙地相對于海平面所作的垂直線和數(shù)值。讀出乙地的海拔高度500米

      2)相對高度:從乙地看甲地的高度是多少呢?

      甲地相對于乙地的1000米垂直距離,指的是甲地相對于乙地的高度。

      師生互動:共同歸納出相對高度的概念。比較海拔和相對高度的異同。

      海拔:地面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

      相對高度:某個地點高出另一地點的`垂直距離。

      承轉:測量出各地海拔,然后把它們繪制在圖上,就繪制出了地形圖。

      2、等高線地形圖

      觀察圖1.35等高線。

      引導:在地圖上,海拔高度相同的點的連線——等高線

      兩條等高線之間的高度差,叫做——等高距。

      觀察等高線示意圖(圖1),等高線數(shù)值大小與地勢高低的關系;等高線疏密與山體坡度陡緩的關系。

      A、圖1表示山地,圖2表示凹地或盆地

      B、不同的地形,等高線的表現(xiàn)也就不一樣。

      延伸在地圖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點連接成線,叫做等深線。

      承轉:根據(jù)等高線或等深線的疏密狀況,可以判斷地面的高低起伏,或者海底坡度的大小。

      3、不同地表形態(tài)的等高線地形圖

      地表基本形態(tài):

      (教材P25圖1.36等高線地形圖上不同的山體部位)

      山頂:山的最高部分

      山脊:等高線彎曲的部分向低處凸出

      山谷:等高線彎曲部分向高出凸出

      陡崖:等高線重疊的部分

      形象記憶:

      伸出自己的一只手,拇指放于掌內(nèi)握拳:手背部關節(jié)突起的部分相當于山頂,四指從根部起的第一節(jié)的部分相當于山脊,手指間縫相當于山谷。手的小指外側相當于陡崖。

      學生活動

      根據(jù)已學關于地形的知識,用橡皮泥制作山頂、山脊、山谷、陡崖等地形模型,在假設的各海拔高度上用小刀或細線將地形模型沿水平方向切斷,然后將每一層的外輪廓線按其鑲套關系描繪在一張白紙上。

      步驟:詳見參考教材P26活動題1。

      制作過程由學生教科書上的等高線繪制過程,獨立完成;教師進行和指導。

      學生活動:讓學生對照繪制出來的等高線輪廓和地形模型,總結:如何根據(jù)等高線的彎曲和疏密特點,判別地形圖上的各種不同類型的地形?

      設計意圖:通過繪圖、讀圖并且聯(lián)系實際讓學生理解基本地形。

     。ǘ┓謱釉O色地形圖

      閱讀用分層設色法繪制的地形圖,分析這種表示方法與單純用等高線法表示的地形有什么不同?

      用分層設色法繪制的地形圖,其著色隨地勢的變化有什么規(guī)律?

    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7

      一、指導思想

      以《地理課程標準》為依據(jù),努力使每一個學生通過學習地理,能夠?qū)Φ乩碇R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夠?qū)窈蟮膶W習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夠在探究能力、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方面有更多的發(fā)展;能夠在責任感、合作精神和創(chuàng)新意識等方面得到提高。通過學習與學生生活密切聯(lián)系的地理知識,傳達地理思想,培養(yǎng)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初步能力。

      二、學情分析

      地理課程是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認識地理環(huán)境,形成地理地理技能和可持續(xù)發(fā)展觀念的一門必修課,兼有社會學科和自然學科的性質(zhì)。對于七年學生而言是一門新的課程,俗語說“萬事開頭難”,作為自然和人文交叉的學科,在初中課程中扮演著相對“尷尬”的角色。教師應激發(fā)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使其掌握基本的知識技能,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學素養(yǎng)和人文素養(yǎng)。

      學生進入初中后,其認知水平由形象思維逐步向抽象思維發(fā)展,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和系統(tǒng)思維能力。學生通過小學階段的學習,并結合日常生活,已經(jīng)掌握了一些比較簡單的地理學知識。同時,對學習地理知識的重要性和學習方法也有所了解,學習興趣和未知欲望顯得非常濃厚。因而可結合有關學科的知識和方法,引導學生從社會生活實際出發(fā),學會發(fā)現(xiàn)和提出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

      三、內(nèi)容分析

      第x章讓我們走進地理

      本章主要介紹地理學基本常識,介紹地理的學習內(nèi)容與學習意義、地理學習的方法與途徑。學習本章內(nèi)容是為今后學習地理做情感上的鋪墊與準備,引導學生熱愛并親近地理學科。

      第x章地球的面貌

      本章主要內(nèi)容包括認識地球、世界的海陸分布、世界的地形、海陸變遷四部分。這些內(nèi)容都是學習地理的基礎知識,同時又是幫助學生確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的基礎知識,蘊含著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既是地理知識的基礎課,又是人生發(fā)展的奠基課。

      第x章世界的居民

      本章最基本的內(nèi)容是世界人口,包括人口的數(shù)量、分布和人口問題。在此基礎上再講述人種、語言、宗教、聚落等內(nèi)容,讓學生了解世界人口的基本狀況,說明人口問題對環(huán)境及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的影響,正確看待世界的人種、語言和宗教,了解聚落與自然環(huán)境的關系,懂得尊重歷史和珍惜祖先留給我文化遺產(chǎn)。

      第x章世界的氣候

      本章內(nèi)容主要包括天氣和氣候、氣溫和降水、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世界氣候類型四部分內(nèi)容。通過本章的學習,學生能夠掌握天氣和氣候的概念,看懂天氣圖、知道氣溫和降水的測定方法,會閱讀氣溫和降水曲線圖,了解主要降水類型,了解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及世界主要氣候類型,并能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基本的氣候特點分析。

      第x章世界的發(fā)展差異

      本章引入世界的發(fā)展差異、國際合作、國際組織等政治經(jīng)濟概念,為以后學習各大洲、認識國家和地區(qū)的人文地理概況起到基礎性作用。通過本章的教學,學生可以對國家、對世界有一個更深入、更完整地認識,從而通過現(xiàn)象了解世界發(fā)展變化的本質(zhì),理解合作與發(fā)展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方向,為做一個世界中的中國人奠定基礎。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怎樣看地圖、地球的形狀、經(jīng)緯線與經(jīng)緯度、地球的運動、七大洲與四大洋、五種陸地地形與海底地形、板塊構造學說的觀點、兩大火山地震帶、世界人口的特征及人口問題、世界三大人種及分布、世界的.語言與宗教、聚落的形態(tài)、天氣與氣候的特點、天氣符號的識別、氣溫和降水、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世界主要氣候類型、發(fā)展中國家與發(fā)達國家、國際經(jīng)濟合作。

      教學難點:比例尺大小的比較、經(jīng)緯線與經(jīng)緯度的識別、地球的公轉與自傳、山體不同部位的等高線識別方法、三大宗教的代表性建筑物特征、聚落的演化過程、三種降水類型氣候資料的分析方法、如何分析影響氣候的因素、分析氣候類型的特征。

      五、教學措施

      1、認真鉆研教材,理清教材知識結構和教學思路,把握教材重點、難點。運用現(xiàn)代化教學設施,制作教學道具等,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設置多種課堂教學模式,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調(diào)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探究。

      2、強化學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訓練,鞏固學生讀圖、填圖和繪圖的能力。利用地圖、地理填充圖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強化理性認識。同時結合日常生活中的地理常識和地理現(xiàn)象,幫助學生理解地理概念。

      3、培養(yǎng)學生運用地理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組織好課堂教學,面向全體學生。注意收集學生反饋的信息,并及時解決學生存在的問題,激發(fā)學生情感,創(chuàng)造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和融洽的師生情感,從而更好的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

      4、開展豐富多彩的課余活動,充分利用電視、網(wǎng)絡等設施,多方位不斷拓寬學生的知識面,為課堂教學注入新鮮的血液。

      5、教學方法得當。對不同的內(nèi)容靈活選用恰當?shù)慕谭,在教學中要大膽探索,勇于創(chuàng)新。認真批改作業(yè),通過測驗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

    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8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理解“如圖是地理學科的第二語言,是學習地理的最重要的工具”,學會看地圖。

      2、初步學會在地圖上辨別方向,運用比例尺換算實際距離,了解圖例與注記的含義。

      二、能力目標

      1、通過學看地圖、運用地圖,提高學生的讀圖能力和繪圖能力。

      2、通過學習運用地圖認識周圍環(huán)境和地域,提高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

      三、情感目標

      通過高計野外旅行線引導學生豐富課余生活,提高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掌握地圖的三要素,懂得辨別方向,運用比例尺換算實際距離,了解圖例和注記。教學難點

      弄清比例尺大小與所表示的范圍、內(nèi)容詳略之間的關系。

      教學方法

      探究、合作

      教學準備

      課前布置學生繪制學校平面圖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要求學生拿出自己課前準備的自己繪制的學校平面圖,教師選幾名代表抽查,同桌之間也相互檢查。

      二、課前熱身

      1、師:地圖是怎樣制作出來的呢?

      點撥:用繪繪平面圖的方法,把地球表面某一區(qū)域的景物,按一定比例縮小,并用符號畫在平面上,注上必要的文字就成為一幅地圖。

      請幾位同學對照自己的地圖介紹一下所在的學校。

      2、全作探究

     。1)整體感知

      師:你還見過哪些地圖?地圖有多少種?你會看地圖嗎?請同學們圍繞這些問題自學課本P6~10。

     。2)四邊互動

      互動1:在龐大的地圖家庭中地圖分為幾類?各有哪些類型?

      明確:地圖分為自然地圖和社會經(jīng)濟地圖,前者包括地形圖、氣候圖、水文圖、自然植被圖等,后者包括工業(yè)圖、農(nóng)業(yè)圖、商業(yè)圖、交通圖、人口分布圖等,另外還有電子地圖等之類的地圖。

      盡管地圖種類繁多,內(nèi)容不一,但每幅地圖都是按一定比例把地理事物縮小后,用符號、文字來表達地理事物的。

      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圖例和注記。

      互動2:閱讀地圖,一定要學會辨別方向,你知道地平面上有哪些方向嗎?(教師在黑板上面畫一個“米”了開,要求學生把方向標上。)

      東南西北要用字母表示。

      除了以上方法以外,還有其他方法確定方向嗎?

      明確:有的地圖用指向標批示方向,指向標箭頭一般指方向北方,沒有指向標的地圖,通常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的規(guī)定來確定方向。

      學生將自己繪制的地圖拿出來,分組交流:學校大門、辦公樓、池塘、花壇、食堂等各在什么方向?如何在野外判定方向?(教師指導學生閱讀P8“確定平面方向”)

      你還有其他的確定方向的方法嗎?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你收獲了幾種確定方向的方法呢?

      互動3:在一般的地圖里,按一定的比例將地理事物縮小,縮小的程度就是比例尺,比例尺如何計算呢?指名學生根據(jù)小學的'收獲寫出比例尺的計算公式:比例尺=圖上距離/實際距離

      提示:圖距與實距之間經(jīng)常要進行單位換算:1千米=100000厘米

      師:比例尺有哪三種形式?

      明確:比例尺有數(shù)字式、文字式、線段式三種形式。

      練習:學生分組全作、討論轉換表達的形式。

      數(shù)字式文字式線段式

      1︰300000圖上1厘米代表實際距離250千米0 20 40

      學生討論后匯報答案,教師指正。

      教師指導學生完成P10活動第2題,計算實際距離。

      教師指導學生比較比例尺的大。ㄈ1/300000和1/30000利用分母大小進行比較、分子相同,分母大的反而。。

      練習:比較中國地圖、北京地圖完成表格

      中國地圖北京及其附近地區(qū)

      表示范圍大小

      地理事物詳略

      比例尺大小

      學生討論后教師點撥

      明確:圖幅大小相同的地圖,比例尺魘表示的范圍小,內(nèi)容詳細;比例尺小的,表示的范圍大,內(nèi)容簡略;4:教師先指導學生閱讀P10圖例、快速、熟悉。然后搶答題目。

      明確:我們熟悉了圖例、注記以后就可以在地圖上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

      3、達標反饋:

     。1)填空

      在龐大的地圖家族中,把地圖分為(自然地圖)(社會經(jīng)濟地圖)

      地圖表示的內(nèi)容雖各不相同,但都具備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圖例)

      指向標的箭頭一般指向(北方)

      比例尺有三種表達形式,它們分別是(數(shù)字式)(線段式)(文字式)

      (2)計算:把實際距離為600千米的地理事物,繪制在30厘米的圖紙上,該選用多大的比例尺?(1︰20xx 000)

      某地圖的比例尺為1︰1000000,從甲地到乙地圖上距離為4。5厘米,請問甲地到乙地的實際距離是多少千米?(45km)

      4、學習小結

     。1)內(nèi)容總結:請一名學生自己總結本節(jié)課所學的知識要點。

     。2)方法小結:本節(jié)課主要采用了讀圖、比較、計算、合作討論等學習方法。

    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9

      世界的海陸分布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了解世界海陸分布的比例,掌握世界海陸分布的概況。

      2、區(qū)分大陸、島嶼、大洲三個概念,掌握七大洲的名稱、面積大小、地理分布及各洲的分界線。

      3、區(qū)分海、洋、海峽三個概念,掌握四大洋的名稱、面積大小、分布及各大洋的特征。

      二、能力目標

      1、要求學生將復雜的地圖用幾何簡圖勾勒出來,培養(yǎng)學生處理知識化難易的能力。

      2、通過展開“大洋自述的演講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表達能力及豐富的想象力。

      三、情感目標

      1、通過認識地球的海陸分布,體驗到人類的生存空間是有限的。從中領悟愛護地球的思想。

      2、通過繪制簡圖、拼圖活動增強學生的審美意識。

      教學重點

      七大洲與四大洋在地球上的分布概況。

      教學難點

      1、查找各洲之間的分界線。

      2、理解赤道穿過的大洲與大陸。

      教學準備

      地球儀

      教學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出示地球儀)同學們看到一個什么物體在轉動?(地球)你發(fā)現(xiàn)地球表面大部分是什么顏色?(藍色的海洋)本節(jié)課老師和大家共同探討地球上的海洋與陸地分布。

      二、課前熱身

      師:原蘇聯(lián)宇航員在月球上看到地球的全貌后曾感嘆地說:“人類把地球的名字取錯了,應該叫‘水球’!蹦隳芙忉屵@個說法嗎?

      生:因為地球表面大部分被水覆蓋。

      三、合作探究

      1、整體感知

      (1)要求學生自學本節(jié)內(nèi)容。

      (2)出示地球外貌圖后講述:我們通過觀察地球外貌圖得知地球表面大部分被水覆蓋,我們能用一個形容海洋與陸地的面積比嗎?(三分陸地七分海洋)如果用百分比形容海陸面積比各占多少?(海洋71%,陸地占29%)

      2、四邊互動

      互動1:

      (1)地球上的陸地被系分割成六個大塊和無數(shù)小塊,其中面積較大的塊叫什么?(大陸)

      (2)面積較小的地塊叫什么?(島嶼)

      (3)大陸和它附近的島嶼合稱什么?(大洲)

      (4)全球共分為幾個大洲?(七個大洲)

      互動2:

      請同學們仔細觀察,你們發(fā)現(xiàn)哪兩個大放的大陸連成一塊?把它們合稱什么?(亞、歐兩洲大陸連成一整塊,合稱為亞歐大陸。亞歐大陸是世界上最魘一塊大陸。)

      互動3:

      誰能上前來拿著大陸的.輪廓模型按面積大小排隊?(通過排隊活動讓學生掌握七大洲面積大小順序。) 互動4:

      提示:出示七大洲分布圖,每四個人為一小組,講座七大洲的分布特征。

      引導:呈南北對稱分布的大洲有哪些?(歐洲與非洲;亞洲與大洋洲;北美洲與南美洲)赤道穿過的大洲與大陸分別有哪些?(前者有非洲、亞洲、大洋洲、南美洲;后者有非洲、南美洲)緯度最高的大洲有哪些?(南極洲)

      明確:使學生初步了解七大洲的分布特下,有助于準確識記各洲的位置。

      互動5:

      提示:要求學生四個人為一小組,全作繪制七大洲的幾何簡圖,然后選幾名代表將自己繪制的簡圖展示給其他同學看,檢查是否正確。再要求同桌之間相互檢查。然后要求學生將七大洲名稱填入簡圖中,最后教師提示正確的填法。

      明確:讓學生學會將復雜地圖化難為易,準確識記大洲的分布。

      互動6:

      提示:要求學生結合圖2-23,圖2-45,圖2-25,查閱各洲的分界線。

      明確:亞歐:烏拉爾山脈、烏接爾河、大高加索山脈;亞非:蘇伊士運河;南北美洲:巴拿馬運河。 互動7:

      師:你們發(fā)現(xiàn)大洲與大洲之間除了以運河、山脈等作為分界線外,還以什么為分界線?(海洋) 師:什么是洋?什么是海?什么是海峽?地球上有幾大洋?

      明確:洋又稱大洋,是海洋的主體部分,一般離大陸較遠,面積廣闊,深度在20xx米以上,海是大洋的邊緣部分,海的面積比大洋要小得多,海峽是溝通兩海域之間寬度較窄的水道,地球上的大洋 共分為四大洋。

      互動8:

      提示:學生說出四大洋的名稱,并在地圖上指出四大洋所在的位置。

      將全班同學生分成四大組,鈄每大組的學生分別改名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然后分組合作進行“自述”的演講活動。

      點撥:太平洋最大最深,島嶼也最多;大西洋“S”形,第二大洋;印度洋屬第三大洋;北冰洋最小最淺,緯度也最高。

      互動9:

      提示:每大組選一名代表領走自己所屬的輪廓模型,并按面積大小排隊。學生排隊后再按順序?qū)⒆约旱拿Q寫在黑板上。

      師:請同學們把大洋名稱填入勾勒的幾何圖中。

      明確:讓學生掌握大洋的面積大小順序并準確訓記相應的位置。

      四、達標反饋

      選十一名同學分別拿一張模型,拼成七大洲與四大洋的分布圖

      五、歸納小結

      本節(jié)課主要學習七大洲與四大洋的名稱、位置、地理分布、各大洲的分界及各大洋的特征。

    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10

      教材分析

      本節(jié)教材是第二章陸地和海洋的第一節(jié)大洲和大洋,是學習陸地和海洋的基礎,內(nèi)容包括海陸分布、七大洲四大洋和各大洲的分界線三部分內(nèi)容。

      1、海陸分布:教材利用圖文來說明世界海陸分布及其特點,使學生了解“地球”“水球”稱謂的依據(jù)。

      2、七大洲和四大洋:從大陸、島嶼、大洲的基本概念入手,人們把全球陸地劃分為七大洲。通過“讀圖”,分別認識七大洲的名稱、大小和位置和大洲的界線并認識各大洲的輪廓。四大洋:說明地球上的海洋既被陸地分割,又相互連通。然后“閱讀”介紹大洋、海、海峽。

      3、各大洲的分界線:利用圖片來說明各大洲的分界線。

      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jīng)學習了地球和地圖等基本內(nèi)容,在學習過程中已經(jīng)涉及到若干本節(jié)課的內(nèi)容,已初步具備了學習本課的基礎,利于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欲望,不斷提高學生的讀圖能力和分析判斷能力。學生在學習時主要利用地圖和學生的參與,培養(yǎng)讀圖分析能力,并指導學生用“圖上記憶法”記憶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使學生了解全球海陸分布,了解海陸面積比例。運用地圖判別大洲、大陸、半島、島嶼及大洋、海和海峽,并能在世界地圖上說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位置、輪廓和分界線。

      2、能力目標:

      使學生會用地球儀、世界地圖培養(yǎng)學生提取信息、分析資料、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及快速獲取、分析、加工和利用地理信息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以及通過師生雙邊活動,培養(yǎng)學生加強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能力。

      3、情感目標:

      使學生了解地理知識的功能與價值,形成主動學習的態(tài)度,激發(fā)學生對地理問題的興趣,同時滲透開放性的話題,組織討論,鼓勵學生大膽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培養(yǎng)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求異思維。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1.地球表面海陸面積比例。

      2、識別大洲、大陸、半島、島嶼、大洋、海和海峽。

      3.七大洲的名稱、面積排序。

      4.四大洋名稱、面積排序。

      難點:識別大洲、大陸、半島、島嶼、大洋、海和海峽。

      教學內(nèi)容

     、悄茏C明地球是球體的事實:麥哲倫環(huán)球航行的成功;地球的衛(wèi)星照片;月食照片,是地球影子遮擋了照射的陽光。

     、塞溦軅惌h(huán)球航行路線:西班牙→大西洋→麥哲倫海峽→太平洋→菲律賓群島→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西班牙。

      2、地球的模型——地球儀

     、藕x:仿照地球的形狀,按照一定的比例進行縮小的模型。

      ⑵意義:可以方便我們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種地理事物的分布。

      3、緯線和經(jīng)線(P5中的圖1.7)

     、啪暰:與地軸垂直并且環(huán)繞地球一周的圓圈。

     、平(jīng)線:連接南北兩極并且與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

      ⑶地軸:假想的地球自轉軸。

      ⑷兩極:地軸與地球表面的交點。

     、山(jīng)、緯線的特點:

      特點

     、藕x:地球繞著地軸不停地旋轉。

     、品较颍鹤晕飨驏|。

      ⑶周期:一天(約為24小時)。

     、犬a(chǎn)生的現(xiàn)象:晝夜更替、地方時差。

      2、地球的公轉(P11中的圖1.19)

     、藕x:地球圍繞太陽不停地旋轉。

     、品较颍鹤晕飨驏|。

     、侵芷冢阂荒辏s為365天)。

     、忍攸c:地球公轉的.軌道平面與地軸的夾角是66.5°

     、僧a(chǎn)生的現(xiàn)象:

     、偬栔鄙潼c在南北回歸線之間來回移動;

      ②同一地點,太陽高度角的變化;

     、弁坏攸c,晝夜長短的變化;

     、芡坏攸c,不同季節(jié)太陽光熱不同,即春夏秋冬四季的形成。

     、识侄粒捍悍秩眨3月21日前后)、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

     、怂募镜膭澐郑ㄒ员卑肭驗槔,南半球正相反):

      3、4、5三個月是春季;

      6、7、8三個月是夏季;

      9、10、11三個月是秋季;

      12、1、2三個月是冬季。

      3、地球的五帶(P12中的圖1.20)

      ②相對高度:某個地點高出另一地點的垂直距離。

      舉例:旗桿高出地面15米

     、频匦螆D的類型:等高線地形圖、分層設色地形圖、地形剖面圖。

      等高線:在地圖上把海拔相同的各點連成的線。

      等深線:在地圖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點連接成線。

      ⑶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P16中的圖1.29)

      ①根據(jù)等高線的疏密程度判斷坡度的陡緩:等高線稀疏,表示坡緩;等高線密集,表示坡陡。

      ②根據(jù)等高線形狀判斷地形類型:山頂、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高線的彎曲部分向高處凸出表示山谷,向低處凸出表示山脊;兩個山頂之間的部位是鞍部;等高線重疊的地方表示陡崖。

     、汝懙厣系奈宸N基本地形: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地形圖上用海拔來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分層設色地形圖上,綠色表示平原、藍色表示海洋、黃色表示高山高原、白色表示冰川。

      3、從地圖上獲取信息

      ⑴地圖常見種類:導游圖、交通圖、政區(qū)圖

     、票壤叽笮∨c地圖范圍、詳略的對應關系:

      ●教學板書:

      七年級上冊第一章地球和地圖

      1、認識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2、地球的模型——地球儀,緯線和經(jīng)線。

      3、地球的運動:自傳和公轉。

      4、地圖的基本要素。地形圖的判讀。

      ●課堂小結:

      結合板書,概括知識要點。布置作業(yè)。

    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11

      教學目標:

      (一)在圖8-39上指出其首都及主要城市的地理位置,指出其領士組成的阿拉斯加州、夏威夷州和本上部分。

      (二)結合美國國旗圖案設計上的變化,利用不同時期的美國地圖,探討美國領土的擴張情況。

      (三)運用地圖和資料,了解美國農(nóng)業(yè)發(fā)展的有利自然條件和突出自然災害。

      (四)運用地圖和資料,比較美國傳統(tǒng)工業(yè)與新興工業(yè)的基本特點。

      (五)舉例說明美國在工業(yè)化和開發(fā)利用自然資源方面的經(jīng)驗與教訓,并作簡單分析。

      (六)根據(jù)資料和地圖,說明美國人口和種族方面的基本概況以及華人與華僑對該國科技與文化發(fā)展的貢獻。

      (七)根據(jù)資料和地圖,說明美國主要城市及交通運輸特點。

      教學建議

      新課導人:

      出示圖“美洲”圖,取一面美國國旗,設問:“這是哪個國家的國旗?”并請回答正確的學生將星條旗貼到地圖上美國范圍內(nèi)。

      “領土組成”部分

      1.出示國旗并簡單介紹墾區(qū)和條紋區(qū)的含義。

      2.讀圖3-31,觀察美國所臨海洋和鄰國,注意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如跨北寒帶、熱帶、大洋洲等)。觀察本上的慶要山脈、河流、“平原、湖泊等。

      3.介紹首都華盛頓和哥倫比亞特區(qū)。

      “高度發(fā)達的經(jīng)濟”

      經(jīng)濟概況部分:

      農(nóng)業(yè)大國部分:

      1.指導學生閱讀圖3-33,分組討論:a.農(nóng)業(yè)地區(qū)專門化與美國農(nóng)業(yè);b.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專門化與美國農(nóng)業(yè)。

      2.歸納學生觀點,指導:農(nóng)業(yè)地區(qū)專門化和生產(chǎn)專門化可以充分利用各地區(qū)的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水、土、光、熱等),有效發(fā)揮農(nóng)業(yè)機械的作用,并可集中利用現(xiàn)代科學技術,大力提高勞動生產(chǎn)率。

      3.小結;美國的農(nóng)業(yè)模式使之成為世界上出口糧食最多的國家。

      4.設問:美國是世界糧食出口國,為什么還要進口咖啡、可可、天然橡膠等農(nóng)產(chǎn)品?

      5.提示:a.咖啡、可可、天然橡膠生產(chǎn)地在熱帶;b.美國本土在北溫帶,缺乏大面積的.熱帶地區(qū)。

      6.小結:美國盡管糧食產(chǎn)量多,是世界農(nóng)業(yè)大國,但由于緯度位置的原因,還需要大量進口生長在熱帶地區(qū)的農(nóng)業(yè)產(chǎn)品。

      工業(yè)大國部分:

      1.介紹美國工業(yè)經(jīng)濟特點:一方面是主要工業(yè)產(chǎn)品的產(chǎn)量居世界前列,另一方面是新技術的研制與開發(fā)居世界地位。這說明美國仍然是目前世界上經(jīng)濟實力和技術力量的國家。教師在介紹時可列舉美國各工業(yè)部門的產(chǎn)量及世界排名情況,讓學生有感性認識。

      2,介紹美國“夕陽工業(yè)”與新興工業(yè)的競爭狀態(tài),可出示一些數(shù)據(jù)或產(chǎn)值對比,讓學生從數(shù)字上領悟到:傳統(tǒng)工業(yè)逐漸衰落,新興工業(yè)蓬勃興起。

      3.引導學生提升到理論認識層面:能源、資源密集型的傳統(tǒng)工業(yè)與技術知識密集型的新興工業(yè)的劣勢和優(yōu)勢。

      4.可安排學生對就近的科技工業(yè)園進行參觀訪問。

      生態(tài)、環(huán)保問題部分:

      本部分實際上是將教材編排稍作組合,分兩大方面探討美國的生態(tài)環(huán)保問題:一是美國農(nóng)業(yè)開發(fā)使“黑色風暴”多次發(fā)生。二是經(jīng)過不斷的治理,現(xiàn)在美國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方面的問題已不太嚴重。

      人口部分:

      人口構成和人口分布。人口構成主要有歐洲白人后裔、亞洲移民后裔、黑人和印第安人;

      城市部分:

      1.在圖8-48上找出美國的重要城市,確定其地理位置。

      2.熟悉教材提供的7個主要城市的資料,收集課外資料并補充休斯敦的有關資料。

      3.課堂小活動:請你當導游員,向游客(同學)介紹美國的8個主要城市?茨奈粚в螁T講解得最詳細準確,掌握的資料最多。

      4.評出導游。

      課后活動:

      收集資料,了解華人與華僑對美國科學技術和社會發(fā)展作出的貢獻。也可舉辦小型的相關人物及事跡介紹會,如李政道、楊振寧的事跡介紹等。

      小結:很多資源是不可再生的,需要珍惜;環(huán)境遭到破壞是很難恢復的,我們應當有正確的資源觀和環(huán)境觀。

    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12

      知識目標

      1.知道地球是個球體,會用平均半徑、赤道周長和表面積等數(shù)據(jù)描述地球的大小。

      2.知道地球儀是地球的模型,記住地軸、兩極、赤道、緯線、經(jīng)線、本初子午線。

      3.理解掌握東西經(jīng)度、南北緯度的劃分和東西、南北半球的劃分。

      能力目標

      1.通過制作地球儀,了解地球儀的基本構造。

      2.觀察地球儀,認別經(jīng)緯線、經(jīng)緯度、東西半球、南北半球。

      3.熟練地利用經(jīng)緯網(wǎng)確定某一地點的位置。

      德育目標

      人類對地球的形狀和大小的認識過程,體現(xiàn)著人類認識自然、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以及科學不斷發(fā)展進步的過程。因而教育學生要用動態(tài)的、發(fā)展的眼光認識地理事物的發(fā)生、演變和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認真學習的態(tài)度,探求自然奧秘的志趣和崇尚科學、實事求是的觀念。

      ※教學重點

      1.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2.經(jīng)線和緯線的特點,經(jīng)度和緯度的劃分。

      3.東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劃分。

      4.利用經(jīng)緯網(wǎng)確定地球表面任意一點的位置。

      ※教學難點

      1.東西經(jīng)度、南北緯度的判讀。

      2.東西半球的劃分。

      3.借助經(jīng)緯度及經(jīng)緯網(wǎng)知識,使學生對空間概念有一個初步的認識。

      ※教學方法

      觀察、比較、歸納等教學方法。

      ※教具準備

      1.地球儀、經(jīng)緯儀。

      2.自制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第一課時認識地球的形狀和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儀

      第二課時緯線和經(jīng)線

      第三課時利用經(jīng)緯網(wǎng)定位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

      同學們,人類的生活和生產(chǎn)離不開地理。學習地理能夠使我們更好地生活和生產(chǎn)。那么,學習地理從哪開始呢?(學生議論)對,從認識人類的家園——“地球”開始。

      多媒體畫面1浩瀚的太空,星光燦爛。配上音樂,推出旋轉的地球和課題。

      [講授新課]

      第一章地球和地圖

      第一節(jié)地球和地球儀

      提出問題晴空萬里,我們能看到太陽像一個火紅的圓球;十五的夜晚,我們能看到月亮像一個明亮的銀盤;我們居住的地球是個什么形狀呢?

      學生回答球體(球形)。

      設問過渡我們生活在地球的表面,是無法看到地球整體面貌的。那么,古代人是如何逐步認識了地球是一個巨大的球體呢?

      多媒體畫面2圖略(課本P2圖1.1“天圓地方”)

      讀圖思考我國古代為什么有“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的說法。

      學生回答學生回答后,教師評價點撥。

      設問引導隨著人們活動范圍的擴大,人們產(chǎn)生了疑問,很多現(xiàn)象說明大地不是直覺的那么方方的、平平的,大地又變成了個什么樣呢?

      多媒體畫面3圖略(課本P2圖1.1“天如斗笠,地如覆盤”)

      請同學們說說當時人們臆想中的大地是個什么樣,并舉例說明“大地不是平面的”。

      組織活動1.學生描述、舉例。教師評價。

      2.組織學生以學習小組進行以下幾項活動:

      列舉事例:

      模擬觀船①模擬“海邊看船”。讓學生參照課本P4圖1.3,邊模擬,邊記錄體驗,如有到過海邊親身體驗過的同學,可以交流印證。

      實驗行船②實驗“桌上行船”。讓學生做一個對比小實驗:把紙船在桌子上推移,平視紙船,看到船的部位有沒有變化?

      觀察照片③觀察“月食照片”。讓學生觀察課本P4圖1.4,指出地球的影子是哪一部分?(古銅色的部分)說明古銅色影子的邊緣呈什么形狀?(弧形)弧形就能說明地球是個球體嗎?(不能,如果地球是圓的或圓柱形,看到的影子邊緣也是弧形)

      引導思考④思考“高站遠矚”。教師引導學生認識站在廣闊平坦的.田野上,瞭望四周,最多能看到約4000米的地方。若站得高一些,就能看得遠一些。同理,飛機飛得越高,俯視的范圍就越大,這也說明地球不是平面的。

      提出問題通過以上實例,證明了大地確實不是平的,是不是就能得出地球是一個球體的結論呢?(不能)這是人們的猜測和推理,還有什么辦法能證明地球是一個球體呢?

      多媒體畫面4圖略(課本P2圖1.1“麥哲倫環(huán)球航行線路圖”)

      請同學們沿著當年麥哲倫環(huán)球航行的路線,結合課本P3閱讀材料“麥哲倫船隊的環(huán)球航行”的介紹,進行一次圖上旅游,看看證明一個什么事實。

      評價過渡學生發(fā)言,教師評價后指出:1519年9月至1522年9月,麥哲倫率領船隊環(huán)球航行,用事實證明了過去人們的猜測和推理,地球確實是一個球體。但是最科學的能夠證明地球是球體的依據(jù)是什么呢?

      多媒體畫面5圖略(課本P2圖1.1“地球衛(wèi)星照片”)

      20世紀,人類進入了太空,從太空觀察地球,并且從人造衛(wèi)星上拍攝了地球的照片,確證地球是一個球體。

      小結過渡教師邊小結,邊點擊在多媒體畫面6上依次出現(xiàn)的圖片和問題。

      多媒體畫面6

      同學們,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經(jīng)歷了一個漫長而艱辛的歷程。從一開始人們的直覺感知(點擊“天圓地方”)、到后來的猜測推理(點擊“天如斗笠,地如覆盤”)、再到用事實論證(點擊“麥哲倫環(huán)球航行路線圖”)、最后的科學證明(點擊“地球衛(wèi)星照片”),從這一認識過程中(點擊箭頭依次連接以上四圖),你感悟到些什么呢(點擊討論問題)?請以學習小組討論交流。

      討論交流教師組織學生討論交流。

      大家談的很好,我們應該學習前人認識自然,不畏艱辛,勇于探索的精神;樹立破除迷信,抵制邪教,實事求是,崇尚科學的觀念和探求自然奧秘的志趣;用動態(tài)的、發(fā)展的眼光認識地理事物的發(fā)生、演變和發(fā)展。

      提出問題人們在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中,還精確地測量出了地球的大小。想一想,用哪些資料數(shù)據(jù)來描述地球的大小呢?

      請大家在筆記本上畫出“地球的大小示意圖”。

      學生活動(教師指導學生畫示意圖。用平均半徑、赤道周長、表面積描述地球的大小)

      承轉過渡地球的赤道周長約4萬千米,相當于飛機飛行30個小時的航程,時速100千米的汽車日夜不停17天的路程。人一刻不停地步行繞赤道一圈,大約要一年多才能走完。這樣大的一個地球,人們要認識它,研究它,看到它的全貌太困難了。如何才能便于我們學習、研究呢?(教師出示地球儀,有條件的學校可每個學習小組發(fā)一個地球儀,配合學生學習)

      多媒體畫面8

      地球儀略圖

      同學們請看課本P4中間自然段,觀察地球儀,以學習小組共同完成以下各題:

      1.什么是地球儀?

      2.畫略圖,并指出地軸、北極、南極是怎樣確定的?

      3.轉動地球儀應向哪個方向轉?

      4.地球儀有什么作用?

      5.地球儀與地球真實的原貌有什么不同?

      學生活動教師指導學生觀察、討論、交流,總結地球儀的特點。

      教師點撥根據(jù)學生討論、交流的情況,利用地球儀,邊演示,邊補充點撥,并滲透在地球儀上確定方向的知識:指向北極方向為北,指向南極方向為南。在確定南北方向的基礎上,定出東、西方向,提示學生“地球自轉方向是自西向東”,因而演示地球儀轉動也應自西向東轉,并指導學生演示。

      教師要對第5個問題作必要的總結,地球儀與地球?qū)嶓w的不同表現(xiàn)在:①地球儀是地球大大縮小了的模型;②地球儀上的能使之繞著轉動的地軸,以及繪制的經(jīng)緯網(wǎng)和經(jīng)緯度,在地球上實際并不存在;③地球儀上是用不同的顏色、符號和文字來表示地球上不同的地理事物。

      [課堂小結]

      今天這節(jié)課是我們“認識地球”的第一節(jié)課,同學們不僅明確了人類的家園是一個球體,而且對它的大小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在此基礎上,同學們還認識了“地球儀”這樣一位“新朋友”,它會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地球,學習地理。

      根據(jù)板書設計師生共同復述本節(jié)知識要點,并概括為“一球三數(shù)”“一軸二極”。

      ※板書設計

      第一章地球和地圖

      第一節(jié)地球和地球儀

      ※活動與探究

      1.隨著人類科技手段的進步,目前人類對地球的形狀又有什么新的認識。

      2.利用生活體驗、其他學科知識或上網(wǎng)等渠道,找出證明地球是球體的一些證據(jù)。

      3.美國的孟席斯經(jīng)過14年悉心考證,得出一個驚世結論:發(fā)現(xiàn)美洲大陸的人不是哥倫布,最早環(huán)球航行的也不是麥哲倫,而是早在1421年至1423年間,中國明朝的鄭和用了兩年的時間完成了環(huán)球航行的壯舉,將世界環(huán)球航行的歷史又往前推進100多年。請收集這一新觀點的有關資料。

      第一章第一節(jié)地球和地球儀(第2課時)

      [導入新課]

      方法1同學們,生活離不開地理。比如我們要了解某個國家的首都在哪里?某兩個風景區(qū)的位置是什么關系?某個地區(qū)的范圍有多大?如何才能從地球儀或地圖上查找表述這些地理信息呢?這就離不開經(jīng)緯線、經(jīng)緯度的知識。因此,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你就能解決這些問題了。

      方法2出示地球儀,讓學生指出一軸兩極。然后設問:地球儀表面還有這些弧線及其標注的度數(shù),它們分別叫什么名稱呢?作用是什么呢?

      [講授新課]

      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認識認識它們。

      投影展示投影展示自學或研討表格(見板書設計)。能保證每4~5名學生有一個地球儀,學生有較強的自學能力的學校,可把學生分成兩大組,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討論,完成新知識的學習。

      對于多數(shù)學生沒有地球儀做保證的班級,教師可以采用問題教學法,利用地球儀、經(jīng)緯儀,結合多媒體畫面,組織學生邊提問啟發(fā),邊引導觀察,邊討論填表,完成這部分內(nèi)容的學習。

      多媒體畫面11圖略(課本P5圖1.7只要緯線的說明文字“簡化地球儀”,課本P6圖1.11“地球儀上的緯線”,課本P6圖1.9“基多赤道紀念碑”)

      低、中、高緯的劃分

      讀圖分析,并結合觀察地球儀討論下列問題,把答案填入表中。

      啟發(fā)研討

      1.什么叫緯線?緯線是圓還是半圓?

      2.各緯線的長度是否相等?最長的緯線是哪一條?(說明基多赤道紀念碑)緯線的變化有什么規(guī)律?

      3.緯線指示什么方向?

      4.地球儀上能畫多少條緯線?

      5.什么叫緯度?

      6.零度緯線是哪一條?

      7.緯度從赤道開始,分別向什么方向排列?范圍是多少?有什么規(guī)律?(指導學生做填圖練習)

      8.緯度相同的緯線有幾條?怎樣區(qū)分它們?各用什么符號表示?有沒有不做標注的緯線?

      9.緯度最大值的緯線有什么特征?該最大值出現(xiàn)在哪個地區(qū)?(讓學生在圖中標出南北極點和緯度值)

      10.請按圖說出低、中、高緯度各自所占的緯度范圍。并根據(jù)自己學校所在地的緯度,說出它大致位于哪個緯度帶。(也可以讓學生在地球儀上找出分別位于低緯、中緯、高緯三個區(qū)域的國家各一個)

      多媒體畫面12圖略(課本P7圖1.12“南北半球的劃分”)

      讀圖分析讀圖分析,并結合觀察地球儀思考下列問題:

      1.赤道把地球分為哪兩半球?(學生觀察回答后,并指導學生描畫此緯線,填寫南北半球的名稱)

      2.指出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大部分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和地跨赤道兩側的大洲。(讓一位學生上來指圖說明)

      3.在地球儀上找出北回歸線、北極圈、南回歸線、南極圈?纯催@幾條緯線所經(jīng)之處,有沒有自己聽說過的地名。(強調(diào)這是幾條重要緯線,讓學生記住)

      承轉過渡通過研討大家知道緯線和緯度的知識,但要確定地表事物的位置、方向、范圍等地理特征,還需要學習經(jīng)線和經(jīng)度的知識。

      多媒體畫面13圖略(課本P5圖1.7只要經(jīng)線的說明文字“簡化地球儀”,課本P6圖1.10“地球儀上的經(jīng)線”,課本P6圖1.8“格林尼治0°經(jīng)線”)

      讀圖思考,并結合觀察地球儀,自學完成下列問題,把答案填入表中。

      1.什么叫經(jīng)線?

      2.經(jīng)線的形狀、長度和指示方向與緯線有什么不同?

      3.經(jīng)度是以哪條經(jīng)線為起點的?(此題較難,以教師回答為主,并引導學生看圖,說明本初子午線及其標志)

      4.經(jīng)度從本初子午線開始分別向什么方向排列?范圍是多少?有什么規(guī)律?(教師要做必要的提示)

      5.同一度數(shù)的經(jīng)線有幾條?如何區(qū)分它們?各用什么符號表示?有沒有不做標注的經(jīng)線?

      6.在地球儀上找出160°E和20°W以及0°和180°組成的經(jīng)線圈,比較哪個經(jīng)線圈穿過的陸地少?(提示學生組成經(jīng)線圈必須是相對應的兩條經(jīng)線,即兩條經(jīng)線的度數(shù)和是180°)

      學生自學教師及時巡視,引導學生與緯線和緯度的特點進行比較學習,組織學生邊自學,邊將答案填入表格中。

      多媒體畫面14圖略(課本P7圖1.13“東西半球的劃分”)

      讀圖思考下列問題:

      1.東西半球是如何劃分的?這樣劃分的意義是什么?

      2.全部和大部分位于東半球的有哪幾個大洲?位于西半球的呢?(讓一位學生上來指圖說明)

      討論評價學生以學習小組討論交流,教師評價點撥后強調(diào)東西半球的分界線,然后轉入下面的課堂練習。

      多媒體畫面15想一想:

      1.在地球上任意一點,沿緯線方向一直前進,最后能回到出發(fā)地嗎?為什么?(能,緯線成圓)沿經(jīng)線呢?(不能,經(jīng)線是半圓)

      2.在地球上能否找到一處其前后左右都朝南的地方?(能,北極)

      3.根據(jù)圖甲和圖乙所示,說說經(jīng)緯度數(shù)大小的變化規(guī)律。

      評價點撥組織學生以學習小組相互問答交流,教師評價后重點點撥第3題,在學生對圖理解的基礎上,為便于學生記住其變化規(guī)律,可以概括為“北大北緯,南大南緯,東大東經(jīng),西大西經(jīng)”。

    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13

      知識目標:

      理解世界人口增長、分布的特點及世界三大人種的特點和分布。

      能力目標:

      運用地圖、資料,說出世界人口分布狀況,以及世界人種的分布

      [教學重點]

      (1)人口增長和分布特點。(2)人口增長與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相適應,與環(huán)境、資源相協(xié)調(diào)。

      (3)世界三大人種的特點及分布地區(qū)。

      [教學難點]

      (1)人口自然增長率、人口密度的概念。(2)人口增長的地區(qū)差異。(3)人口問題及對策。

      (4)三大人種的地區(qū)分布。

      [教學方法]

      讀圖分析、推理、比較、討論法、談話法、小品表演等主的教學方法。

      [教學準備]

      課前把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上網(wǎng)搜集有關人口問題的資料。

      [教具準備]:投影儀、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第一節(jié) 人口與人種

      講授新課

      [教師提問] 同學們,你們知道現(xiàn)在地球上有多少人嗎?地球上的人口總數(shù)又是怎樣變化的呢?

      [活動1] 讓學生結合課本65頁活動1,并根據(jù)平時的了解展開討論。并出示幻燈片(資料:地球上第50億位和第60億位居民)

      [過 渡] 同學們都講的很好,接下來我們一起來探討世界人口是怎樣增長的?

      一、世界人口增長

      [活動2] 讀圖分析問題。投影展示“世界人口增長曲線圖”從該曲線圖的變化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教師可以提示學生曲線圖中,曲線的傾斜程度越大,說明人口增長的越快,然后引導學生分時段,邊觀察曲線的傾斜程度,邊分析人口增長速度的特點。(通過讀圖,培養(yǎng)學生綜合分析的能力)1998年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長率。

      國家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長率尼日利亞高高高巴西英國德國

      德國的人口自然增長率與其他3個國家有什么不同,這意味著什么?

      [學 生] 學生討論回答

      [練一練2] 世界上不同的國家或地區(qū),人口增長的速度是不同的。而從大洲來看,非洲的人口自然增長率是最大的,下面我們依據(jù)非洲人口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完成非洲人口增長柱狀折線圖?請兩位同學到黑板上畫。

      [教師投影演示] 在學生繪制完柱狀圖后,教師再用投影圖給學生演示繪制過程,使學生真正掌握。

      [過 渡] 通過以上一系列活動,我們可以看到世界人口在不斷增長,而且增長速度在不斷地加快。但各國由于國情的不同,人口的增長速度不一,從而導致世界人口的分布極不均衡。

      二、世界人口的分布

      [活動4] 請同學們完成課本P67頁活動題1,想想人口密度是怎樣來計算的呢?

      [師生小結] 人口密度一般是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內(nèi)居住的人數(shù),它反映了一個國家或地區(qū)的人口分布狀況。人口密度=該地區(qū)的人口總數(shù)/該地區(qū)的總面積

      [活動5] 接下來請同學們看“世界人口分布圖”,找出世界人口分布稠密地區(qū)和稀疏地區(qū)?那么影響世界人口分布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投影展示“世界人口分布圖”)

      [師生總結歸納]

      世界人口密集區(qū):(1)亞洲東部和南部——自然條件好,農(nóng)業(yè)發(fā)展早。

      (2)歐洲、北美洲東部——工業(yè)發(fā)展早,經(jīng)濟發(fā)達。

      世界人口稀疏區(qū):(1)氣候過于潮濕的雨林地區(qū)(2)極端干旱的沙漠地

      (3)終年嚴寒的.高緯度地區(qū)(4)地勢高峻的高原、山區(qū)

      世界人口分布不均主要是受自然條件、經(jīng)濟、社會、歷史等的綜合影響形成的,其中與經(jīng)濟條件的關系最為密切。自然條件優(yōu)越、歷史悠久、經(jīng)濟發(fā)達的地區(qū),人口就密。自然條件惡劣的干、濕、冷、高的地區(qū),不適合人們的生產(chǎn)和生活,人口就稀少。

      第二課 時 人口問題

      [教師提問] 有人稱人類進入了“人口、爆炸”的時代,現(xiàn)在世界上每年增加近8000萬人,請你按一年365.25天,計算一下每天、每小時、每秒各增加多少人?一節(jié)課45分鐘時間內(nèi)世界增加了多少人?引導學生說出對這組數(shù)據(jù)的想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習的興趣,調(diào)動求知欲)

      [活動1] 組織學生進行計算比賽,看誰算得快、算得準。附表:

      每 年每 天每小 時每 分 鐘每秒8000萬人219028人9126人152人2.5人[結 論] 世界人口的增長速度很快。

      [過 渡] 那么人口增長過快會產(chǎn)生什么問題呢?

      [小 品](活動) 以小組為單位編小品,內(nèi)容是反映人口增長過快帶來的一系列問題。

      啟發(fā):教師可根據(jù)學生的認識水平,適當?shù)难a充有關人口增長過快帶來的問題方面的圖片資料,啟發(fā)學生從世界糧食問題、自然資源和能源消耗、環(huán)境污染、社會治安等方面去展開討論。

      [學生表演、教師評價] [小組討論、交流]: 各小組成員把課前搜集到的有關人口增長過快所帶來的問題的資料進行討論、交流 ,以擴展認識。(學生小組討論,一方面可實現(xiàn)資源共享,另一方面可培養(yǎng)學生的團結合作、互相競爭的精神)

      [師生共同探討、歸納總結] 略

      [質(zhì) 疑] 人口增長過快、過多帶來了以上一系列的問題,那么人口增長是不是越慢越好呢?請你說說對與不對的理由。

      [討 論] 學生各抒己見,大膽發(fā)表自己的看法.

      [師生共同探討、歸納總結] 人口增長過慢或停止增長或不斷的減少都不好,也會帶來不少問題。例如:人口老齡化、勞動力短缺、國防兵力不足等等。

      [過渡提問] 人口增長過快與過慢都不利于一個國家的經(jīng)濟發(fā)展,請大家想想辦法,看看人口問題應該如何合理解決?(引導學生分析問題并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人口觀。教師對學生的回答給予客觀評價并加以鼓勵,維護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

      [討 論] (引導學生閱讀教材P69頁閱讀材料)學生自由發(fā)言,教師點評、引導、補充,讓學生明確解決人口問題的措施及目標

      [拓 展] (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創(chuàng)新思維) 1、2、[過 渡] 在世界人口不斷增長的同時,世界上許多國家還出現(xiàn)了鄉(xiāng)村人口不斷向城市大規(guī)模遷移的現(xiàn)象。那么為什么城市對農(nóng)村人口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呢?

      [活動2] 把全班同學分成兩大組進行辯論,辯題為“農(nóng)村人口向城市遷移”。 正方:農(nóng)村人口向城市遷移,對城市發(fā)展不利 反方:農(nóng)村人口向城市遷移,對城市發(fā)展有利

      [學生辯論] (略)

      [師生歸納] 農(nóng)村人口向城市遷移,一方面為城市帶來了大量的勞動力,另一方面也帶動了城市商業(yè)活動,為城市的建設與發(fā)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但農(nóng)村人口大量涌人城市,也會使城市交通、環(huán)境衛(wèi)生、社會治安帶來一定的壓力。

      [過 渡] 我國目前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東部沿海是世界上的人口稠密地區(qū)之一。隨著改革開放,到我國訪問、經(jīng)商、投資、留學、定居的外國人越來越多,他們抱著共同的心愿來到中國,但他們的皮膚、頭發(fā)、面部特征卻是不同的。接下來我們來看看世界上主要的幾大人種。

      四、不同的人種

      [活動3] 投影展示黑種人、黃種人和白種人生活地區(qū)的景觀及生活場面的圖片。小組討論、交流對世界三大人種的認識。(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生易于把自己的生活體驗表達出來,學生在交談中掌握新知,并培養(yǎng)學生的表達能力;通過讀圖鑒別,培養(yǎng)學生綜合分析的能力)[學生自由發(fā)言] (略)

      [活動4] 投影展示世界三大人種的圖片和 “世界人種分布圖”,完成下列表格以認識世界三大人種的體貌特征和分布情況。

      膚 色頭 發(fā)面 部體 毛主要分布地區(qū)白種人淺波 狀鼻高、唇薄多歐洲、北美洲、大洋洲、西亞黃種人黃 色

      棕 色黑 直扁平中 等東 亞黑種人黑 色卷 曲嘴唇厚少非洲、大洋洲、

      [師生歸納總結] 世界上的所有人種都是平等的,沒有優(yōu)劣之分。一些有種族偏見的人,把某個人種說成是“高等”或“優(yōu)等”的,并對“低等種族”的人加以歧視和壓迫,都是應該遭到反對并且譴責

      [課堂小結] 教師引導學生共同歸納本節(jié)探討的四個問題:人口增長過快對環(huán)境及社會、經(jīng)濟的影響;解決人口增長過快的措施、策略,樹立正確的人口觀;鄉(xiāng)村人口涌入城市對城市發(fā)展的影響;世界三大人種的體質(zhì)特征及主要分布地區(qū)。

    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14

      第二課時

      復習上節(jié)課內(nèi)容提問:

      1.地球的形狀是什么?

      2.怎樣描述地球的大?

      3.什么是地球儀?

      4.地球儀與地球的區(qū)別。

      導入新課:通過地球儀我們可以了解地球的全貌,研究地球表面地理事物的位置及分布狀況。上并拿出教具──地球儀。

      提問:大家看看你們做的地球儀與老師的地球儀除了大小外還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相同之處:地軸、南極、北極。不同之處:大家有沒有發(fā)現(xiàn)老師的地球儀上面有很多點和線?這些線就是緯線和經(jīng)線,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地球儀上的一個重要的圖示──緯線和經(jīng)線。

      板書:一、緯線和經(jīng)線

      活動:請同學們概括什么是緯線。

      學生概括,補充說明:與地軸垂直并環(huán)繞地球一周的圓圈叫做緯線。

      活動:1.分別請幾位同學上臺用準備好的細繩在地球儀上標示出幾條緯線;

      提問:大家有沒有發(fā)現(xiàn)這些緯線有什么特點?(提示:緯線的形狀、長度的變化規(guī)律、指示方向等)

      學生思考并回答。

      板書:1.緯線

     。1)定義:與地軸垂直,并環(huán)繞地球一周的圓圈

      (2)特點:①指示東西方向(與地軸垂直)

      ②每條緯線都是一個圓

      ③緯線的長度不相等(赤道是最大的緯線)

      請同學們畫出最大的緯線──赤道,并觀察所畫的緯線是否符合以上特點。

      過渡:大家按照剛才的方法看看什么是經(jīng)線,經(jīng)線有什么特點,經(jīng)線和緯線有什么不同?

      活動:1.分別請同學上來用細繩標示出兩條經(jīng)線;

      2.學生與教師共同歸納:連接南北兩極并與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叫做經(jīng)線。

      引導:與緯線相比,經(jīng)線的特點是什么?

      學生回答。

      板書:2.經(jīng)線

     。1)定義:連接南北兩極并且與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

     。2)特點:①指示南北方向(與赤道垂直)

     、诿織l經(jīng)線都是半個圓

     、劢(jīng)線的長度全部相等

      知道了緯線、經(jīng)線的定義及他們的特點后,請問同學們地球儀上可以畫出多少條經(jīng)緯線(無數(shù)條),為了區(qū)別這些經(jīng)緯線,我們給他們確定了不同的度數(shù),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緯度和經(jīng)度。

      板書:二、緯度和經(jīng)度

      我們先來了解緯度。

      引導:首先我們要找到一條0°緯線,所謂“萬丈高樓平地起”,那么0°緯線在哪里,它經(jīng)常被人們叫做什么名字?

      學生觀察課本第8頁,圖F、G并回答。

      師生共同歸納:0°緯線就是我們早已認識的赤道。

      活動:展示厄瓜多爾首都基多市郊赤道紀念碑的圖片。

      學生活動:讓學生上臺在地球儀上查找厄瓜多爾首都基多市,并在標示出基多市。

      提問:緯度是從0°緯線開始的,其度數(shù)變化有什么規(guī)律?最大的緯度是多少度?它在什么地方?

      學生觀察地球儀或課本第8頁,圖F、G并回答。

      小結:緯度是由赤道向南北兩極遞增的。最大的緯度是90°,它們在北極和南極。

      承轉:細心的同學會發(fā)現(xiàn)緯度沿赤道呈兩邊對稱,那么怎樣區(qū)分兩條度數(shù)相同的緯線呢?

     。▽W生思考并回答)

      小結:我們把赤道以北的緯度叫北緯,用字母“N”表示,也就是英文北方“Nrth”的開頭字母;赤道以南的緯度叫做南緯,用字母“S”表示,也就是英文南方“Suth”的開頭字母。

      學生活動:讓兩位學生上臺,一位學生任意指示一條緯線,請另一位在地球儀上找出緯線。

      引導提問:如果我們要選擇一條緯線把地球平均分為兩個半球,選擇哪條緯線作為南北半球的分界線最為合適?為什么?

     。▽W生思考并回答)

      小結:同學們真聰明,和科學家們的想法完全一致。我們以赤道為界,把地球平均分為南北兩個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學生活動:手拿若干標有緯度的卡片,每組兩位同學任意抽取一張。同學們根據(jù)卡片上注明的緯度,按規(guī)律站成一排(可自標明赤道的那張卡片,協(xié)助同學一起完成這個活動),站好后,每位排隊的同學說出自己所在的半球名稱。

      板書:1.緯度

     。╨)0°緯線──赤道

     。2)緯度的變化規(guī)律;范圍:0°~90°

      (3)南北半球的劃分。

      引導:按照我們學習緯度的方法,首先我們找到0°經(jīng)線,同學們找找看0°經(jīng)線在哪里?

      講述:國際上規(guī)定:通過英國倫敦格林尼治天文臺舊址的那條經(jīng)線為0°經(jīng)線,又叫做本初子午線。(展示有關格林尼治天文臺的圖片)

      學生活動:讓兩位學生上臺標出格林尼治天文臺的大概位置(注意緯度就可以了),然后通過這個地方畫出0°經(jīng)線(本初子午線)。

      講授:0°經(jīng)線確定了,那么,按規(guī)定0°經(jīng)線以東稱為東經(jīng),用字母“E”來表示,是英文東方“East”的開頭字母;0°經(jīng)線以西稱為西經(jīng),用字母“W”來表示,是英文西方“West”的開頭字母。我們看看它的范圍是多少呢?如果先不考慮東西經(jīng),我可以沿地軸繞一圈,也就是說范圍是0°~360°,但是由于我們分了東西經(jīng),所以經(jīng)度的范圍應該是0°~180°,經(jīng)度的變化規(guī)律就是從0°經(jīng)線向西和向東到180°經(jīng)線經(jīng)度逐漸增大。

      學生活動:在地球儀上找出東經(jīng)30°、西經(jīng)30°、西經(jīng)150°、東經(jīng)150°這幾條經(jīng)線;

      引導:看看在你們找出的東經(jīng)30°和西經(jīng)150°、西經(jīng)30°和東經(jīng)150°這兩組經(jīng)線都有什么特點?它們是不是分別構成了經(jīng)線圈?任何一條經(jīng)線都可以找出與之相對應的一條經(jīng)線和其構成一個經(jīng)線圈。每個經(jīng)線圈都可以把地球分為兩個均等的半球,同學們想想看哪條經(jīng)線圈最適合作為劃分東西半球的分界線?

      (學生討論并回答)

      引導學生歸納:以西經(jīng)20°和東經(jīng)160°這兩條經(jīng)線所組成的經(jīng)線圈,作為劃分東西半球的界線。因為這個經(jīng)線圈大部分通過的是海洋,這樣就避免了把非洲、歐洲等一些國家分在不同的.半球上給帶來的不便。

      提問:1.北緯一定在北半球,南緯一定在南半球,是否正確?

      2.東經(jīng)一定在東半球,西經(jīng)一定在西半球,是否正確?

      (學生回答)

      板書:2.經(jīng)度

     。1)0°經(jīng)線──本初子午線;

     。2)經(jīng)線的范圍(0°到180°),經(jīng)度的變化規(guī)律;

     。3)東西半球的劃分:西經(jīng)20°、東經(jīng)160°所構成的經(jīng)線圈。

      鞏固總結此課。

      布置作業(yè):做下面練習:

      1.關于經(jīng)緯線的說法,正確的是 ( )

      A.每條經(jīng)線都自成一個圓圈 B.緯線長度都相等

      C.地球儀上經(jīng)線有360條 D.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2.地球赤道周長約為 ( )

      A、4萬千米 B、8萬千米 D、4萬米 D、8萬米

      3.與120°E經(jīng)線構成經(jīng)線圈的是 ( )

      A.60°W B、60°E C、120°W D、120°E

      4.本初子午線的經(jīng)度是 ( )

      A.180° B、0° C、160°E D、20°W

      5.赤道是 ( )

      A.劃分經(jīng)度的起點 B.東西半球的分界線 C.南北半球的分界線 D、90°緯線

      6.東半球的經(jīng)度范圍是 ( )

      A.0°和180°之間 B、20°W以西到160°EC、0°E和160°W之間 D、20°W以東到160°E

      7.關于地球半球的敘述,正確的是 ( )

      A.20°N未必位于北半球 B.150°E經(jīng)線未必位于東半球

      C.任何一個緯線圈都可以把地球平分為兩個相等的半球

      D.任何一個經(jīng)線圈都可以把地球平分為兩個相等的半球

      8.關于經(jīng)度、緯度變化的敘述,正確的是 ( )

      A.經(jīng)度越大離本初子午線越遠 B.緯度越高,離赤道越近

      C.最大的經(jīng)度是360° D.180°經(jīng)線以東經(jīng)度越來越大的為東經(jīng)

      板書設計:

      一、緯線和經(jīng)線

      1.緯線

     。1)定義:與地軸垂直,并環(huán)繞地球一周的圓圈

     。2)特點:①指示東西方向(與地軸垂直)

     、诿織l緯線都是一個圓

     、劬暰的長度不相等(赤道是最大的緯線)

      2.經(jīng)線

      (1)定義:連接南北兩極并且與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

     。2)特點:①指示南北方向(與赤道垂直)

     、诿織l經(jīng)線都是半個圓

     、劢(jīng)線的長度全部相等

      二、緯度和經(jīng)度

      1.緯度

     。╨)0°緯線──赤道

     。2)緯度的變化規(guī)律;范圍:0°~90°

      (3)南北半球的劃分。

      2.經(jīng)度

     。1)0°經(jīng)線──本初子午線;

     。2)經(jīng)線的范圍(0°到180°),經(jīng)度的變化規(guī)律;

     。3)東西半球的劃分:西經(jīng)20°、東經(jīng)160°所構成的經(jīng)線圈。

    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15

      教學目標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從多方面培養(yǎng)學生讀圖方法和運用地圖的能力,使學生領會掌握學習方法的重要性,明確掌握地圖知識和技能,也是今后建設祖國所應具備的文化素質(zhì)之一。

      [知識和能力]

      1.初步了解地圖上的比例尺、方向、圖例和注記以及等高線等基礎知識。

      2.學會運用比例尺在圖上量算兩地間的距離,以及在地圖上辨認方向。

      3.初步學會在各種地形圖上判斷地勢高低起伏狀況,以備將來能用在生活和生產(chǎn)上。

      4.在地圖上識別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五種地形。

      5.用比例尺量算距離,在地圖上識別方向、填繪常用圖例和注記。

      6.在各種地圖上,學會判斷地勢起伏高低的方法,提高讀圖分析能力。

      7.能夠使用目的(如旅游)確定所選擇的地圖類型及其比例尺。

      8.舉例說明一到兩種現(xiàn)代高科技地圖(例如遙感圖像和電子地圖等)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教學重點

      1.比例尺的計算公式和線段比例尺。

      2.經(jīng)緯網(wǎng)地圖上辨別方向。

      3.用海拔計算地面高度。

      4.等高線稠稀與坡度徒緩。

      5.分層設色地形圖。

      教學難點

      1.比例尺大小的判別以及與地圖內(nèi)容詳略的關系。

      2.在經(jīng)緯網(wǎng)地圖上辨別方向。

      3.在等高線圖上識別各種地表形態(tài)。

      教學設計[導入新課]

      同學們,前兩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地圖的基本要素——比例尺和方向,但是,要和地圖“對話”,獲取我們所需的信息,這是不夠的,還必須認識和熟悉地圖的“語言”——圖例。

      板書

      地圖的基本因素——圖例

      [講授新課]

      提出問題

      什么是圖例?

      指導閱讀

      指導學生閱讀課本P13圖1.22中有關圖例的文字說明,以及課本P14第3自然段,使學生知道圖例是指:地圖上表示各種地理事物的符號,說明各種地理事物的文字和說明各種地理事物的數(shù)字,又稱注記。

      組織活動

      1.讓學生看課本P14圖1.24“一些常用圖例”,自己想辦法盡快記住一些常用的圖例。

      2.讓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相互交流記憶的好方法。教師給予指導啟發(fā),如點狀的符號有哪些?分別表示什么地理事物?線狀的呢?面狀的呢?等等。

      3.教師可用電腦逐個展示各種圖例,讓學生辨認,也可用課前準備的“圖例卡片”,進行“找朋友”或“對號入座”等游戲。

      4.組織學生進行繪制自己居住房間平面圖的比賽,看誰畫的又符合實際又美觀,圖上要有比例尺、方向以及自己設計的圖例等要素。

      評價點撥

      展示若干學生繪制的平面圖,點撥評價后說明記住圖例固然很好,但地圖一般都附有圖例,所以也不需去死記硬背,關鍵是要掌握識圖的方法和步驟。結合繪圖中的問題,強調(diào)在繪圖和填圖時,圖例要規(guī)范準確,特別是注記,應該字體清晰勻正,大小合適,排列應“橫寫自左向右,豎寫自上而下”,點狀事物不離點,線狀事物也是線,面狀事物不出面。

      小結過渡

      同學們,比例尺、方向、圖例是地圖的三個基本要素,只有熟練掌握了這些閱讀地圖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才能很好地與地圖“對話”,從地圖上獲取信息。

      板書

      二、從地圖上獲取信息

      提出問題

      1.當前人們的哪些社會活動會用到地圖,各需要什么樣的地圖?

      2.隨著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你是否知道人們除了

      利用地圖之外,還有哪些方法、手段,能夠更加快速和準確地獲得有關地表環(huán)境狀況的信息?

      討論交流

      教師指導學生閱讀課本P19第1和第3自然段以及閱讀材料“地圖家族一覽”,以學習小組討論交流,列舉說明。

      評價點撥

      教師根據(jù)學生發(fā)言情況評價后小結點撥。

     、偃祟惖纳a(chǎn)和生活都離不開地圖,如氣候分布圖、農(nóng)作物分布圖、工業(yè)區(qū)或工業(yè)城市分布圖、鐵路、公路分布圖、旅游景點分布圖、商業(yè)中心分布圖、政區(qū)圖、軍事地圖等。

     、诟鶕(jù)地圖的內(nèi)容,通常可以劃分為普通地圖和專題地圖兩類。普通地圖是反映自然和社會經(jīng)濟一般特征的地圖,概括程度高,多為小比例尺地圖。專題地圖則是根據(jù)專門用途著重反映一種或幾種自然或社會現(xiàn)象的地圖。

     、垭S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特別是計算機在地圖繪制中的廣泛應用,出現(xiàn)了許多新型的地圖,地圖家族中新貴族不斷涌現(xiàn),電子地圖、遙感圖像等使傳說中的“千里眼”“順風耳”變成了現(xiàn)實,人們能夠更快、更準確地傳輸和獲取地理信息,給人們的生產(chǎn)和生活帶來更大的方便。

      ④根據(jù)目的和需要,選擇和使用地圖,查找和獲得所需的地理信息,養(yǎng)成在日常生活中運用地圖的好習慣。特別是地理課的學習過程中更是離不開地圖,正如人們說的那樣:“地圖是地理的眼睛”,如何才能充分利用地圖學好地理呢?

      討論引導

      教師組織學生討論交流地圖在自己學習地理過程中的體會后進一步引導:

      1.運用地圖的方法——上課時要做到左圖右書,圖文結合,養(yǎng)成讀圖、用圖的好習慣。

      2.運用地圖的步驟:

     、倏春椭浮趫D上找到所學地名,指出它的位置。

     、谧x和寫——生疏地名反復讀,同音、近形、近義的地名要多寫。

     、巯牒驼f——看到的'事物要多動腦想,想好以后要表達出來,能夠“看圖說話”,把“啞圖”變?yōu)椤盎顖D”。

      ④變和畫——變是指在地圖上獲取的信息,要善于遷移應用(分析問題,解答問題),畫是指要多動手進行畫圖練習。如照著畫、默著畫、反著畫(如圖上畫的是南半球某種現(xiàn)象,你就畫北半球相反的某種現(xiàn)象)、繁化簡、圖配文、創(chuàng)新畫等。

      總之,學地理,在腦海里時時、事事都要裝有一幅活地圖,逐步建立空間概念。

      反饋練習

      1.電腦展示下面三件事,把學生分成三個小組,每個小組分配一件事,讓各小組去組織分配的活動,看看需要選擇什么樣的地圖,為什么?

      2.各小組再去韓國漢城乘坐地鐵,讓學生完成課本P21活動2。

      [課堂小結]

      根據(jù)以下電腦展示,引導學生共同歸納地圖基本要素的內(nèi)容,強調(diào)養(yǎng)成運用地圖的好習慣。作業(yè)布置每個學習小組,用16開紙把學校的平面圖設計出來,以“我為學校提建議”為形式設計未來的學校建設方案;或以“我浪費時間了嗎”為主題,結合現(xiàn)有城市地圖分析本組同學上學的路線是否最為簡捷。地圖上要有自己設計的圖例及其他要素,以及繪圖小組同學的姓名,一周后,大家評比,看哪個組繪的最準確、最美觀。

      拓展閱讀

      說明:以下內(nèi)容為本文主關鍵詞的百科內(nèi)容,一詞可能多意,僅作為參考閱讀內(nèi)容,下載的文檔不包含此內(nèi)容。每個關鍵詞后面會隨機推薦一個搜索引擎工具,方便用戶從多個垂直領域了解更多與本文相似的內(nèi)容。

      1、等高線:等高線指的是地形圖上高程相等的相鄰各點所連成的閉合曲線。把地面上海拔高度相同的點連成的閉合曲線,并垂直投影到一個水平面上,并按比例縮繪在圖紙上,就得到等高線。等高線也可以看作是不同海拔高度的水平面與實際地面的交線,所以等高線是閉合曲線。在等高線上標注的數(shù)字為該等高線的海拔。圖位于同一等高線上的地面點,海拔高度相同。但海拔高度相同的點不一定位于同一條等高線上。(如右圖140m的等高線)在同一幅圖內(nèi),除了陡崖以外,不同高程的等高線不能相交。閉合等高線的判讀在圖廓內(nèi)相鄰等高線的高差一般是相同的,因此地面坡度與等高線之間的等高線平距成反比,等高線平距愈小,等高線排列越密,說明地面坡度越大;等高線平距愈大,等高線排列越稀,則說明地面坡度愈小。等高線是一條閉合的曲線,如果不能在同一幅內(nèi)閉合,則必在相鄰或者其他圖幅內(nèi)閉合。等高線經(jīng)過山脊或山谷時改變方向,因此,山脊線或者山谷線應垂直于等高線轉折點處的切線,即等高線與山脊線... 圖片搜索更多新人教版七年級地理上冊《地圖》教案

      2、好習慣:好習慣是漢語詞語,是指良好的習慣。良好的習慣,就是做有益于自己、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會的事,并長期堅持,直到成為習慣性的行為。好習慣成就大未來。擁有好習慣的人就一定會取得好成績好習慣也是指在學習上。好習慣,顧名思義,就是良好的習慣。那么,什么是“良好的習慣”呢?良好的習慣,就是做有益于自己、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會的事,并長期堅持,直到成為習慣性的行為。擁有好習慣的人就一定會取得好成績好習慣也是指在學習上。我們先一起來聽一個真實的故事:北京有一家外資企業(yè)高薪招聘應屆大學畢業(yè)生,對學歷、外語的要求都很高。應聘的大學生過五關斬六將,到了最后一關:總經(jīng)理面試。一見面,總經(jīng)理說:“很抱歉,年輕人,我有點急事,要出去10分鐘,你們能不能等我?”這僅剩的幾位大學生們都說:“沒問題,您去吧,我們等您!苯(jīng)理走了,大學生們閑著沒事,圍著經(jīng)理的大寫字臺看,只見上面文件一疊,信一疊,資料一疊。都是些什么呢?他們你看這一疊,我看這一疊,看完了還交換:哎... 知道搜索更多新人教版七年級地理上冊《地圖》教案

      3、比例尺:比例尺是表示圖上一條線段的長度與地面相應線段的實際長度之比。公式為:比例尺=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比。比例尺有三種表示方法:數(shù)值比例尺、圖示比例尺和文字比例尺。一般來講,大比例尺地圖,內(nèi)容詳細,幾何精度高,可用于圖上測量。小比例尺地圖,內(nèi)容概括性強,不宜于進行圖上測量。三棱比例尺用公式表示為:比例尺=圖上距離/實際距離。比例尺通常有三種表示方法。(1)數(shù)字式(又名數(shù)字比例尺),用數(shù)字的比例式或分數(shù)式表示比例尺的大小。例如:1∶或1/(2)線段式(又名比例尺),在地圖上畫一條線段,并注明地圖上1厘米所代表的實際距離。(3)文字式,在地圖上用文字直接寫出地圖上1厘米代表實地距離多少米,如:圖上1厘米相當于地面距離500米,或五萬分之一。三種表示方法可以互換。必須化單位。在繪制地圖和其他平面圖的時候,需要把實際距離按一定的比縮。ɑ驍U大),再畫在圖紙上。這時,就要確定圖上距離和相對應的實際距離... 知道搜索更多新人教版七年級地理上冊《地圖》教案

      4、地理:地理(英:Geography),是世界或某一地區(qū)的自然環(huán)境(山川、氣候等)及社會要素的統(tǒng)稱!暗乩怼币辉~最早見于中國《易經(jīng)》。古代的地理學主要探索關于地球形狀、大小有關的測量方法,或?qū)σ阎牡貐^(qū)和國家進行描述。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環(huán)境中各種自然現(xiàn)象和人文現(xiàn)象,以及它們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地理是一門綜合性的基礎學科。地理學主要是研究地球表層各種自然現(xiàn)象和人文現(xiàn)象,以及它們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地理上的六風七帶地理是一門關于生活在地球上的人與他所處地理環(huán)境之間關系的學科。一般來講,地理所涉及的范圍包括人類生活的各種環(huán)境,也就是自然環(huán)境與人文環(huán)境。自然環(huán)境包括大氣圈、水圈、巖石圈、生物圈、土壤圈等圈層,由此就產(chǎn)生了地理的各個分支,例如氣候現(xiàn)象、水文現(xiàn)象以及水環(huán)境、地球上的自然資源、地貌、生物的分布以及生態(tài)現(xiàn)象,土壤的分布以及類型等等很多現(xiàn)象,除了這些以外,自然地理現(xiàn)象還關注于由于樣式、水文、植物、土壤相互作用的地表系統(tǒng)現(xiàn)象以及由于...

    【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相關文章:

    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12-22

    【經(jīng)典】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07-15

    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02-02

    初中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11-03

    【優(yōu)選】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06-09

    [集合]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06-09

    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優(yōu)]06-09

    [精]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07-15

    (優(yōu)選)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07-16

    七年級地理上冊教案01-23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在线观看中文字幕码 | 日本另类亚洲色区 | 亚洲阿v天堂在线 | 日韩精品国产另类专区 | 亚洲视频中文字幕 |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的电影手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