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上冊數學比的教案精選【15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我們該怎么去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六年級上冊數學比的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六年級上冊數學比的教案1
教學目標:
1、借助具體事例,初步學會設計簡單的調查表,認識復式條形統計圖,會用簡單復式統計圖來描述數據。
2、經歷數學的收集、整理、表達、描述和分析的全過程,體驗復式統計圖在比較、描述數據中的作用,了解統計圖畫法不同對數據描述和解釋的影響。
3、在統計的過程中,初步形成統計意識,發展統計觀念。
4、感受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增強學習統計知識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5、通過參與“保護眼睛”的統計活動,增強保護眼睛的意識,養成良好的用眼習慣。
教學重點:
經歷數學的收集、整理、表達、描述和分析的全過程,體驗復式統計圖在比較、描述數據中的作用,了解統計圖畫法不同對數據描述和解釋的影響。
教學難點:
經歷數學的收集、整理、表達、描述和分析的全過程,體驗復式統計圖在比較、描述數據中的作用。
教學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具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解讀情境,提出問題
談話:同學們,目前我國中小學生近視患病率快速上升,這是家長和社會非常關注的問題。請看來自《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的研究報告(多媒體出示118頁情境圖)。讀一讀,從這份報告中你都知道了什么,能提出什么問題?(引導學生提出“我們這些中小學生患近視的年齡是不是提前了呢?”)
二、合作探究,解決問題
(一)調查搜集數據,學習調查表。
1、獨立思考。
談話:怎樣才能知道中小學生患近視的年齡是不是提前了呢?(引導學生明白要知道是不是提前了就要進行比較)要比較就需要調查大量的數據,為了記錄數據我們就要制作調查表,想一想,怎樣設計調查表?
2、班內交流。
談話:你打算怎樣設計調查表?(引導學生明確調查的對象和調查的內容)(出示調查表)這樣制作可以嗎?為了便于我們今天的研究我提前對45名學生和家長進行了調查。請看屏幕(補充數據)。
(二)整理數據,學習復式條形統計圖。
1、嘗試比較,提出問題。
談話:比一比兩張調查表,看看學生患近視的年齡是不是提前了?(引導學生體會看原始的調查表數據太亂,不便于比較)
談話:原始的調查表太亂,怎么樣整理這些數據才能便于比較呢?先自己想想,再與同位說說。
談話:你打算怎樣整理數據?(統計表,統計圖)
[設計意圖:組織學生嘗試比較,目的是引導學生在比較的過程中,體會調查表中餓數據太亂,不便于直接比較,從而感受整理數據的必要性。]
2、獨立思考,探索方法。
談話:老師這里有一個統計表,咱們一起來整理整理好嗎?(師生共同整理填寫統計表)根據這個表格中的數據比一比,中小學生患近視的年齡是不是提前了呢?(引導學生根據統計表中的數據比較、分析,作出判斷)
談話:剛才我們是用統計表進行整理的,用統計圖怎樣整理更便于我們比較觀察呢?先自己想一想,有了方法開始整理,整理完了和你的同位交流交流。
3、班內交流,學習方法。
談話:中小學生患近視的年齡是不是提前了?你是怎樣整理的?(學生可能出現單式和復式兩種不同的整理方法,應著重引導學生在交流比較的過程中,認識到復式條形統計圖的特點)
4、比較解釋,優化方法。
談話:剛才大家用兩種方法進行了整理,想一想,要解決這個問題用哪種更便于比較?為什么?
5、查漏補缺,完善方法。(根據學生制圖的情況,補充完整,完善方法。)
[設計意圖:讓學生獨立思考,探索方法,合作交流,學習方法,比較評價,優化方法。有利于學生經歷整理數據、描述數據和分析數據、作出決策的過程,自主地學習復式條形統計圖的作用和制作方法。]
三、自主練習,應用拓展
1、課本自主練習第3題,鞏固看圖的`方法,提高學生分析數據的能力。
談話:同學們喜歡運動會嗎?知道小學生運動會有哪些項目嗎?(引導學生了解小學生運動會一般有:短跑、跳高、跳遠、鉛球和中長跑等項目)如果老師要知道5.1班和5.2班,在比賽中哪些項目占優勢,我應該選擇什么樣的統計圖?為什么?
(1)獨立解答。(出示題目引導學生獨立解答)
(2)班內交流。
2、課本第129頁,“我學會了嗎”的第1題。
[設計意圖:充分利用課本上練習題組織統計活動,目的是讓學生再一次經歷統計的全過程,在實踐中鞏固調查表及復式條形統計圖的制作方法,提高統計能力,發展統計觀念。]
四、總結全課,系統整理
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設計調查表和繪制復式條形統計圖應該注意什么?
教學反思:
整節課下來,感覺思路還是比較清晰的,但似乎沒有足夠的實例讓學生體會統計與生活的密切練習,應該在練習中再加入一些統計在生活中體現的例子,讓學生體會統計與生活的聯系,開拓學生思路與思維,使學生更好的感受統計的作用以及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六年級上冊數學比的教案2
第一單元 方 程
教學內容:P7“回顧與整理”、“練習與應用”第1—4題
教學目標:
1、通過“回顧與整理”使學生逐步掌握一些整理知識的方法,養成對所學知識分階段進行整理的習慣。
2、使學生進一步掌握有關方程的解法,體會到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基本思考方法,加深對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理解,激發學生進一步信息方程、應用方程的興趣。
教學資源: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本單元,我們主要學習了有關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知識。今天我們要將這些知識進行整理一下。
二、回顧與整理
1、出示小組討論題:
(1)像3.4x+1.8=8.6、5x-x=24這樣的方程各應怎樣解?
(2)在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時,可以怎樣找數量之間的相等關系?舉例說明。
2、讓學生圍繞這兩個問題進行獨立思考。
3、把各自思考的情況在小小組內進行交流。
4、全班交流。
討論題(1) 可以讓學生說說首先要將這樣的方程作怎樣的變形,并提醒學生解方程時要養成檢驗的習慣。 討論題(2)可以引導學生舉例說說本單元學會了用方程解決哪些實際問題,并結合所舉例子說明解決每一類問題的基本思路。
三、練習與應用
1、解方程
180+6x=330 27x+31x=145 x-0.8x=10
2.2x-1=10 15x÷2=60 4x+x=3.15
(1)讓學生獨立完成,指名板演。
(2)集體交流時要關注學生解這些方程的準確率,并及時引導學生總結解每一類方程的基本方法,反思解這些方程時可能遇到的問題。
2、解決實際問題
(1)南京長江大橋的鐵路橋長6772米,公路橋長4589米。它的鐵路橋比武漢長江大橋鐵路橋的5倍多197米,公路橋比武漢長江大橋公路橋的`3倍少421米。
① 武漢長江大橋鐵路橋長多少米?
② 武漢長江大橋公路橋長多少米?
** 讓學生認真審題,獨立思考后找出相關數量之間的相等關系說一說。師隨機板書:
武漢長江大橋鐵路橋的長度×5+197=南京長江大橋鐵路橋的長度
武漢長江大橋公路橋的長度×3-421=南京長江大橋公路橋的長度
** 問:在列方程時應該怎樣表示題中的兩個未知數量?
(2)練習與應用第3題
** 先讓學生看圖后說說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 問:這棵樹苗從80厘米長到104厘米,經過了幾個月?你怎么知道的?
** 問:你能說說題中數量之間的相等關系嗎?
(學生如有困難,教師可以畫線段圖幫助學生理清數量關系)
隨機板書:
小樹原有的高度+6個月長的高度=小樹現在的高度
(3)學校印制畫冊一共用去1740元,其中制版費300元,其余的是印刷費。每本畫冊的印刷費是3.6元,學校印制了多少本畫冊?
** 學生讀題后,教師先結合圖書的印刷過程向學生介紹“制版費”和“每冊印刷費”的含義,從而幫助學生理解:印制畫冊用去的總錢數是由兩個部分組成的。一部分是制版費,另一部分是印刷費,也就是每本印刷費與本數的乘積。
** 再讓學生獨立解答,指名板演。
** 交流時讓學生結合所列的方程說說自己的思考過程。
三、總結: 通過今天的整理與練習,你又有哪些收獲?還有什么疑惑?
四、作業: P7“練習與應用”第2、3題。
六年級上冊數學比的教案3
教學內容
人教版六年級上冊教材第19頁例1及相關練習。
內容簡析
例1的教學是根據平面示意圖,用方向和距離描述某個點的位置。教材以電視播報臺風警報作為情景引入,直接給出標有臺風中心和A市的方位圖,讓學生利用圖示理解臺風中心“位于A市東偏南30°方向、距離A市600 km”所表示的含義。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景使學生理解方向和距離的具體含義,體會位置關系的相對性。
2、讓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掌握用方向和距離確定位置的方法。
3、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在實踐活動中體驗坐標思想,發展空間觀念。
4、通過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體會確定位置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
理解方向和距離的具體含義,能根據方向和距離確定物體位置。
教學難點
描述平面上兩個點的相對位置關系,體會位置關系的相對性。
教法與學法
1、本課時解決根據平面示意圖,用方向和距離描述某個點的位置。教學中以具體情景切入,引導學生循序漸進地掌握確定位置的方法。同時借助動態課件引導學生理解“東偏南30°”的含義,在觀察討論中克服教學難點。
2、本課時學生的學習主要是通過觀察、討論、交流等方法來學習,體驗坐標思想,發展空間觀念。
承前啟后鏈
教學過程
一、情景創設,導入課題
預設B 課件展示法:播放課件,呈現電視播報臺風警報的場景,播音員播報:目前臺風中心位于東偏南30°方向、距離A市600 km的洋面上,正以20千米/時的速度沿直線向A市移動。教師提問:聽到這則消息,你有什么感想?課件播放暫停,鼓勵學生由此展開討論。(詳見配套課件部分)
【品析:這種導入方式,以播放臺風警報作為情景切入,使學生充分感受生活和數學的緊密聯系,在討論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預設B 問題引入法:課堂伊始,教師播放臺風引發的災難,教師提問:為了避免更多的災難發生,我們面對臺風需要做哪些準備?(引導學生明確根據臺風的位置以及與城市的距離,可以提前做好預防等)。然后播放有關臺風的消息:目前臺風中心位于A市東偏南30°方向、距離A市600 km的洋面上,正以20千米/時的速度沿直線向A市移動。啟發學生交流思考,現在臺風的確切位置在哪里呢?最后,揭示課題: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確定物體位置的知識。
【品析:通過交流臺風的相關信息,引導學生關注確定位置的數學知識,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教學的展開做鋪墊。】
二、師生合作,探究新知
◎引領學生分析教材第19頁例1中的主題圖片,提取已知信息,討論疑惑。
學生在讀題后,對下列問題可能會產生疑問。
(預設1:什么是“A市東偏南30°”;預設2:誰是參照點)
◎自主學習,分組討論,探究理解方向。
(1)師:我們怎樣才能準確描述臺風中心的位置呢?說說你的想法。
(預設1:與哪個方向更接近;預設2:與A市之間的距離;預設3:角度)
(2)嘗試實踐操作。
①學生先在練習紙上畫出只有四個方向的方位圖,然后找出臺風中心的大體位置。然后教師追問:現在我們能確定臺風的具體位置嗎?為什么?引導學生理解更詳細的信息。
②集體交流反饋,發現東偏南的位置不具體,還需要角度。引導學生理解“東偏南30°”并結合課件動態演示。
東偏南30°是以正東方向為基準,向南偏30°。
③操作活動。請以教室為觀測點,指出“東偏南30°”方向。(引導學生用肢體動作演示“東偏南30°”,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方位角”)
④確定距離。
教師追問:確定了方向,現在位置確定了嗎?為什么?(引導學生發現:A市的東偏南30°方向上有無數個點,只依據方向不能確定位置)
師:A市的東偏南30°方向上的點太多了,如果你沿著A市的東偏南30°一直找下去,可能會找到6號臺風、7號臺風。看來只有東偏南30°方向還是不行,還得有一個什么條件?(生述,師板書:距離)
(課件出示)經測量,臺風中心距離A市600 km。現在請看圖完整地說出臺風中心的具體位置。
◎歸納小結,總結方法。
回顧一下,提問:如果只有一個條件,能夠確定臺風中心的具體位置嗎?
引導學生得出:要確定臺風中心的具體位置必須知道兩個條件,即物體所在的方向和物體在這個方向上距離觀測點的距離,簡單地說就是要用“方向+距離”的方法來確定物體所在的具體位置。
◎組織計算,解決問題。
師:現在我們知道臺風中心所在的具體位置了,那么臺風大約多少小時后到達A市呢?
學生獨立計算,組織交流。
600÷20=30(時)
【品析:在探索新知的過程中,教師給予學生較多的思考空間,在不斷質疑中激發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更全面地思考問題,明確需要具備方向與距離兩個條件,才能確定物體的具體位置。】
三、反饋質疑,學有所得
在學習例1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感知生活與數學的.聯系,對知識點及時消化吸收,教師提出質疑問題,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對知識點進行系統整理。
質疑一:怎樣確定一個物體的位置?
學生在討論后明確:確定物體的位置需要方向和距離兩個條件。
質疑二:怎樣理解東偏南30°?
學生討論后明確:東偏南30°,指的是以正東方向為起始邊,向南旋轉30°。
質疑三:“東偏南30°”與“南偏東60°”的含義相同嗎?
學生討論后明確:“東偏南30°”與“南偏東60°”的含義相同,它們都是表示的同一條射線。
【品析:通過反饋質疑,進一步幫助學生理解位置與方向中方向與距離的必要性,掌握用方向和距離確定位置的方法,提升學生的空間觀念。】
四、課末小結,融會貫通
1、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你有什么收獲?
2、課外延伸,你能在學校平面示意圖上說明各個主要建筑、活動場所的位置嗎?
【品析:通過交流校園平面示意圖,把生活中的物體方位與平面示意圖中的物體方位聯系起來,讓學生體會到確定位置在生活中的應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五、教海拾遺,反思提升
教學時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創設大量的活動情景,為學生提供探究的空間,讓學生通過觀察、分析、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進一步從方位的角度確定位置,了解數學與生活的密切關系,從而體現數學學習的價值。通過動手操作、交流、討論引導學生根據方向和距離描述具體的位置,并強化練習,使學生能理解本課難點,會清晰表述。
我的反思:
板書設計
六年級上冊數學比的教案4
教學目標:
1.通過整理和復習形成知識網絡,對前面學習的知識進行歸納整理。
2.學會自己歸納總結學過的知識點。
3.在數學活動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知道數學能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教學重點:
學會自己歸納總結學過的知識點。
教學難點:
進一步培養學生系統整理知識的習慣和能力。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師:時間過得真快啊,半個學期過去了,同學們學會了什么呢?還有哪些地方存在疑問?
學生可能回答
我認識了曲線圖形圓,會計算圓的周長和面積。
我認識了百分數,會解決一些簡單的百分數問題。
我學習了分數混合運算,能解決一些相關的分數問題。
我還進一步學習了觀察物體。……
師:同學們還真學會了不少知識呢。現在咱們就分單元進行歸納總結吧!
二、探究體驗
1.圓。
師:“圓”這一單元涉及的知識點很多,同學們先在小組里跟小組成員說一說,可以列成表格加以整理,也可以畫成圖加以整理,只要能系統地把所學知識展示出來就好。
學生進行小組活動,教師巡視了解情況。
教師組織學生交流展示自己整理的結果,重點說說自己的思路。
我們先是認識了圓,了解圓的特征,包括圓各部分的名稱:圓心用字母O表示,半徑用字母r表示,直徑用字母d表示;同一圓中直徑和半徑的關系,用字母表示是d=2r;還學會了畫圓,知道了圓是軸對稱圖形,有無數條對稱軸。
在認識了圓的基礎上,我們通過測量得到圓的周長是直徑的3倍多一些,知道了圓的周長除以直徑的商,是一個固定不變的數,叫圓周率,用字母π表示;總結出了圓的周長公式,用字母表示是C=πd或C=2πr。
知道了圓的周長公式之后,我們探究了圓的.面積公式,推導時先把圓平均分成若干等份,然后拼成近似的平行四邊形,分的份數越多,拼成的圖形越相似平行四邊形,且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與圓的面積相等,平行四邊形的底相當于圓周長的一半,高相當于圓的半徑,所以由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得出圓的面積公式,用字母表示是S=πr2。
學過關于圓的知識之后就是為了應用,可以利用圓的特征解釋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如井蓋為什么是圓的;還可以利用圓的周長和面積公式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師:總結得很好,條理清楚,覆蓋面全,繼續努力。
2.分數混合運算。
師:用同樣的方法,自己試著歸納“分數混合運算”的相關知識。
學生嘗試自己歸納,教師巡視了解情況。
師:誰愿意說說你歸納的某一板塊的知識點呢?
生1:關于分數混合運算的計算,首先涉及的是運算順序,分數混合運算的順序與整數的一樣,計算的時候,要按運算順序依次計算。
生2:在運用分數混合運算解決問題時,畫圖可以表示數量關系,幫助我們找等量關系,然后用算術方法或方程解答。
3.百分數。
師:關于百分數的知識,你想說點什么呢?
生1:在比較時,除了以前學習過的比較誰多誰少,還可以比較誰占誰的百分之幾。
生2:百分數表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在解決實際問題時,我們都要先思考問題中百分數表示的意思是什么。
生3:百分數問題的解答和分數問題非常類似,很多類型的題目具有相同的分析思路。……
三、總結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對這半個學期來學的知識進行了全面的、系統的整理和復習,你們開心嗎?今后我們要逐步學會自己整理所學知識。
六年級上冊數學比的教案5
教材分析
理解并掌握分數除法的計算方法,會進行分數除法計算;理解比的意義,知道比與分數、除法的關系,并能類推出比的基本性質;能夠正確地化簡比和求比值。這為以后學習運用比的知識解決有關的實際問題打下基礎。學習本節課學生能理解并掌握分數除法的計算方法,會進行分數除法計算。
學情分析
分數除法是本單元的第一課,也是非常要的一課,這節課的學習效果將直接影響到后面解決問題的學習。由于學生普遍基礎較差,必須在理解分數除法的意義的基礎上開始學習。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較差,因此,要培養學生在探索除分數以整數計算方法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分數除法的意義,體會數學知識間的內在聯系,發展分析、比較、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學目標
1.通過具體的問題情境,探索并理解分數除法的計算方法。
2.能正確地進行分數除法的計算。
3.培養學生分析、推理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分數除法的意義,掌握分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分數除以整數計算法則的推導過程。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教學分數除法的意義
1.以3盒水果糖的重量為問題為切入點,請你們列出算式并計算,看誰算的又快又好!
(1)每盒水果糖重100g,那么3盒有多重?
100×3=300(g)
(2)3盒水果糖重300g,那么每盒有多重?
300÷3=100(g)
(3)300g水果糖,每盒重100g,可以裝幾盒?
300÷ 100=3(盒)
2、師:我們一起來看一下這三個算式,觀察一下這三個算式的已知數和得數,說一說它們都是已知什么,求什么的運算?這就是分數除法的意義。
討論:分數除法的意義和整數除法的意義一樣嗎?
總結:分數除法的意義與整數除法的意義相同,都是已知兩個因數的積與其中一個因數,求另一個因數的運算。
二、探究分數除法的計算方法
(1)引導參與,探究新知
師:我們已經知道了分數除法的意義,那么如何來計算呢?請同學們看黑板。
出示問題1。
請大家拿出一張操作紙,涂色表示出這張紙的4/5。
師:把一張紙的4/5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這張紙的幾分之幾?怎樣列式?
4/5÷2
請同學們通過涂一涂,算一算的方式來研究4/5÷2怎樣計算。小組合作,匯報交流。
方法一:把4/5平均分成2份就是把4份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個1/5,也就是2/5。展示折紙和計算過程。
4/5÷2=4÷2/5=2/5
方法二:把一張紙的4/7平均分成2份,求每份是多少就是求4/5的.1/2是多少,可以用乘法來做。展示折紙和計算過程。
4/5÷2=4/5×1/2=2/5
(2)質疑問難,理解新知
①師小結:有的是用分子除以整數,分母不變的方法算出結果2/5,有的是轉化成分數乘法來做……那么在這些方法中,你最喜歡哪種?
②接下來就請你用自己喜歡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把一張紙的4/5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這張紙的幾分之幾?先列式再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計算。
③通過計算你們有什么發現?
生1、用第一種方法就不能做了。因為:上一題的時候,分子4是2的倍數,4÷2能得到整數商。而4÷3時,分子4不是3的整倍數,得不到整數商。所以不能用分子除以整數這種方法了。
生2:把除法轉化成乘法來做……4/5÷3=4/5×1/3=4/15
能再講講這樣做的道理嗎?
師:“4/5÷3”表示把4/5平均分成3份,取其中的一份。
請同學們拿出第二張操作紙,你能把圖中的4/5平均分成3份,并表示出其中的一份嗎?
展示學生的分法
師(指著涂色部分):你所表示的這一部分是4/5的多少?
通過直觀圖理解4/5的1/3是4/15
(3)比較歸納,發現規律。
分數除以整數(0除外),等于分數乘這個整數的倒數。要注意的是:
結果最簡。除號要變成乘號。
三、鞏固練習
學生獨立完成
四、課堂小結
1、分數除法的意義是什么?
2.分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法則是什么?(學生總結)
五、作業布置
六年級上冊數學比的教案6
教學內容:
課本第27頁內容及第28頁“練一練”的第1~3題。
教學分析:
本課是在學生學習了《分數混合運算(一)(二)》的基礎上開始學習的,學生已經基本上掌握了較復雜的分數問題的解決方法,能利用線段圖來分析兩個數量之間的關系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教材通過問題情景讓學生應用分數四則運算的意義和計算法則來解決較簡單的有關分數的實際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積累解決這類問題的策略和體會分數混合運算的順序及乘法運算律在分數混合運算中的應用
教學目標:
1.利用方程解決與分數運算有關的實際問題。
2.經歷畫圖分析數量關系、找等量關系、并列方程解答實際問題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3.培養學生的節約意識,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主動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
教學重點:
利用方程解決與分數運算有關的實際問題。通過畫線段圖解決問題,滲透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和方法。
教學難點:
如何根據題意,找出等量關系。
教學法設計: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嘗試練習、歸納總結。
教學具準備:
投影、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填一填
①五月份比四月份節約了1/6,五月份占四月份的。
②八月份比七月份增產1/5,八月份占七月份的'。
③五年級人數比六年級少1/9,五年級人數是六年級的。
2.說一說下列的等量關系。
①五月份用水20噸,是四月份的6/7.
②跳舞的有24人,占晨練人數的1/5。
③實際投資24萬元,占計劃投資的7/8.
二、探索新知
1.創設情境,初步感知。
①出示P27主題圖。讓學生仔細觀察主題圖,找一找圖中的數學信息。
②反饋信息后,讓學生提出問題,師板書問題:淘氣家8月份用水多少噸?
③分析問題。
引導學生想一想:哪個月用水多?哪個月用水少?你怎么知道的?九月比八月節約了1/7是什么意思?
學生回答后,再帶領學生想一想,哪個月的用水量是單位“1”?你能找到它們之間的等量關系嗎?
2.畫線段圖分析數量關系
①學生自主嘗試,師巡視輔導。
②展示學生所畫線段圖,進行評價。
③師生共同完成數量分析,并畫出線段圖幫助學生理解題意。
畫圖時,讓學生想一想:應先畫哪個月份的?為什么?引導學生明白要先畫出單位“1”的量,即八月份的線段圖,然后再畫九月份的線段。
3.結合線段圖,找出等量關系。
學生回答,師板書:
八月份用水噸數—節約的噸數=九月份用水噸數
八月份用水噸數×(1-1/7)=九月份用水噸數
4.列方程解決問題
①讓學生根據以上等量關系列出方程并解答。
②指生板演。
③集體交流,讓學生說思考過程。
5.檢驗
①怎樣知道計算結果是否正確呢?學生回答后,讓學生進行檢驗,驗證剛才的估算結果是否正確。
②指生說說驗證方法。
6.這道題除了可以用列方程解題外,還可以用什么方法?
鼓勵學生用多種方法進行解題。12÷(1-1/7)=12÷6/7=14(噸)
三、鞏固練習(完成“練一練”第1、3題)
1.第1題。
獨立完成,集體交流時說說解題思路、計算方法。
2.第3題
四、作業:
1.P28“練一練”第2題。
2.補充:一個飼養場,養鴨1200只,養雞的只數比鴨多1/6,雞有多少只?
五、課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內容?你有哪些收獲?和大家交流一下你的收獲。
板書設計:
分數混合運
六年級上冊數學比的教案7
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理解圓柱體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掌握計算公式。
2、會運用公式計算圓柱的體積。
(二)能力訓練點
1、能運用圓柱體的體積公式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2、通過圓柱體體積公式的推導,培養學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通過把圓柱體切割后,拼成近似的長方體,從而推導出圓柱的體積公式這一教學過程,向學生滲透轉化思想。
教學重點
圓柱體體積的計算。
教學難點
理解圓柱體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教具學具準備
1、推導圓柱體體積的圓柱體教具一套,學生學具每人一套。
2、投影片、電腦軟件。
教學步驟
一、鋪墊孕伏
1、提問:
(1)什么叫體積?怎樣求長方體的體積?
(2)圓的面積公式是什么?
(3)圓的面積公式是怎樣推導的?
2、導入:
同學們,我們在研究圓面積公式的推導時,是把它轉化成我們學過的知識長方形來解決的。那圓柱的體積怎樣計算呢?能不能也把它轉化成我們學過的立體圖形來計算呢?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板書:圓柱的體積)
二、探究新知
1、教學圓柱體的體積公式
(1)教師演示:
同學們看老師手中的這個圓柱,我先把圓柱的底面分成了16個相等的扇形,再按照這些扇形沿著圓柱的高把圓柱切開,這樣就得到了16塊體積大小相等,底面是扇形的形體。
下面請同學們拿出自己的學具動手拼一拼,看拼起來是什么形體。
(2)學生操作(教師要注意巡視指導)
(3)啟發學生觀察、思考、討論:
①圓柱體切開后可以拼成一個什么形體?(近似的長方體)
②通過剛才的實驗你發現了什么?(教師要注意啟發、引導)
a、拼成的近似的長方體和圓柱體相比,體積大小沒變,形狀變了。
b、拼成的近似的長方體和圓柱體相比,底面的形狀變了,由圓變成了近似的長方形,而底面的面積大小沒有發生變化。
c、近似長方體的高就是圓柱的高,沒有變化。
(4)教師演示,學生觀察。
同學們,剛才我們把圓柱的底面平均分成了16份,切割后再拼起來,拼成了一個近似的長方體,下面請同學們仔細觀察:(教師邊利用電腦出示圖形邊提問)
①如果把圓柱的底面平均分成32份,拼成的長方體形狀怎樣?
②如果把圓柱的底面平均分成64份,拼成的長方體形狀怎樣?
③如果把圓柱的底面平均分成128份,拼成的.長方體形狀怎樣?
(利用電腦使學生直觀地認識到,分的份數越多,拼起來就越近似于長方體)
(5)啟發學生說出通過以上的觀察,發現了什么?
①平均分的份數越多,拼起來的形體越近似于長方體。
②平均分的份數越多,每份扇形的底面就越小,弧就越短,拼起來的長方體的長就越近似于一條線段,這樣整個形體就越近似于長方體。
(學生回答時,教師要注意啟發、點撥。如果學生回答有困難,可把演示的三個近似的長方體,放在同一畫面,讓學生觀察比較)
(6)啟發學生思考回答:
為什么要把圓柱體拼成近似的長方體?你從中發現了什么?
①圓柱體與近似的長方體,形狀不同,體積相同。
②我們學過長方體的體積公式,如果把圓柱體轉化成近似的長方體,圓柱體的體積就可以計算了。
(7)推導圓柱的體積公式:
①學生分組討論:圓柱體的體積怎樣計算?
②學生匯報討論結果,并說明理由。
因為長方體的體積等于底面積乘以高。(板書:長方體的體積=底
↓
面積×高)近似長方體的體積等于圓柱的體積,(板書:圓柱的體積
↓
),近似長方體的底面積等于圓柱的底面積,(板書:底面積)近似長方體的高等于圓柱的高,(板書:高)所以圓柱的體積等于底面積乘以高。(板書:=、×)
③用字母表示圓柱的體積公式。(板書:V=sh)
④啟發學生回答:求圓柱的體積必須具備哪兩個條件?
(8)反饋練習:
口答,只列式不計算:
①底面積是10,高是2,體積是()
②底面積是3,高是4,體積是()
2、教學例4、
(1)出示例4、
(2)學生獨立進行計算。(教師巡視,注意發現學生計算中存在的問題)
(3)訂正。(如發現有50×2、1的,讓學生板演講解,使學生自己明白錯誤的原因,從而加深印象。如果發現計算沒有出現錯誤,也可讓學生板演,并正確地表述)
(4)反饋練習:完成第9頁練一練第1題。
一名學生在小黑板上做,其余學生在練習本上做,然后訂正。
3、啟發學生思考回答:計算圓柱的體積,還可能有哪些情況?(學生回答時,要讓學生說出計算思路)
(1)已知圓柱的底面半徑和高,求體積。
(2)已知圓柱的底面直徑和高,求體積。
(3)已知圓柱的底面周長和高,求體積。
反饋練習:完成第9頁練一練第2題,學生口述解題思路,不計算。
4、教學例5
(1)出示例5。
(2)引導學生分析題意:
①這道題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要求水桶的容積,應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3)求水桶的底面積:(學生在練習本上解答,然后訂正)
板書:(1)水桶的底面積:
(4)求水桶的容積:(讓學生填在書上的空白處,然后訂正)
板書:(2)水桶的容積:
3、14×25
=7850(立方厘米)
≈7。9(立方分米)
答:這個水桶的容積大約是7。9立方分米。
三、鞏固發展
1、完成練一練第3題。
投影出示題目內容,學生獨立完成。
2、完成練一練第4題。
學生獨立解答,集體訂正,并說解題思路。
3、一個圓柱形水池,半徑是10米,深1、5米。這個水池占地面積是多少?水池的容積是多少立方米?
學生獨立解答,然后訂正。
四、全課總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啟發學生從兩個方面談:圓柱體體積公式的推導方法和公式的應用)
五、布置作業:練一練第5—6題。
六年級上冊數學比的教案8
教學目標
1、在實際情境中,體會化簡比的必要性,進一步體會比的意義。
2、會運用商不變的性質或分數的基本性質化簡比,并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3.認識到許多實際問題可以借助數學方法來解決,并可以借助數學語言來表述和交流。
教學重點:
會運用商不變的性質或分數的基本性質化簡比。
教學難點:
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具準備:
蜂蜜、水、量筒、水杯和自制課件
教學時間:
預習提綱:
1、課本中哪杯水更甜?為什么?
2、什么是化簡比?
3、化簡比的根據是什么?怎樣化簡比?
4、試完成第52頁的試一試。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
老師:不少同學已經發現今天講臺上多了兩個杯子,這是老師課前分別調制好的兩杯蜂蜜水。你現在能判斷出哪杯蜂蜜水更甜嗎?
你們需要老師提供什么信息?
根據學生回答出示數據信息:
蜂蜜水
(1)號杯:2小杯18小杯
(2)號杯:40毫升360毫升
你獲得了什么信息?
聯系最近我們所學的知識,你想到了什么?
隨學生回答板書:(1)號杯2:18
蜂蜜與水的比(2)號杯40:360
二、探索新知
1、體會化簡比的必要性。
再次提出問題:
哪杯蜂蜜水更甜,你現在能判斷出來了嗎?你又遇到了什么問題?
想想辦法,先和同桌交流。
全班交流:你的想法與依據。隨學生回答板書。
2:18=2÷18=2/18=1/9
30:270=30÷270=30/270=1/9
比的比值都是九分之一,也就是說,兩個杯子中的蜂蜜與水的比其實都是是1:9。(式子后板書:1:9)
2:18=2÷18=2/18=1/9=1:9
30:270=30÷270=30/270=1/9=1:9
說一說,這個同學是怎樣判斷出來哪杯蜂蜜水更甜的?
小結:看!雖然所用的計量單位不同,但兩杯中蜂蜜與水的比實際上都是1:9,比較的結果是一樣甜。
2、理解化簡比,揭示課題。
觀察、比較:原來的比與后來得出的比有什么聯系與區別?
根據學生發言,師板書:最簡單的整數比
你能列舉幾個“最簡整數比”嗎?
通過例子認識到,就像分數約分一樣再不能約分了,比的前項、后項只有公因數1,這樣的整數比就是最簡整數比。
指化簡過程,揭示課題:比的化簡
你是怎么理解化簡比的?(隨學生回答在化簡比的過程上板書“化簡”)
剛才化簡比時,用到了以前學的什么知識?
小結:分數根據分數的基本性質可以約分,比也可以根據分數的基本性質或商不變的性質化簡。
3、化簡比的方法。
(1)獨立嘗試:同桌兩人分別選一道。(找兩人板書)。
出示小黑板:
化簡比:24:42120:60
交流:說說你的思路。(方法、根據)
(2)小組活動:
化簡比:
0.7:0.82/5:1/4
這兩組比與前個的最大區別是什么?
小組討論:如何把這兩組比化簡?并試一試。
(3)全班展示、交流:讓我們一起來分享同學的智慧。
(充分展示學生的不同方法。)
(4)歸納:怎樣化簡比?
(必要時,小組先討論一下再在全班交流。)
老師小結:看來,化簡比的方法不唯一,不過都有一個共同目標:化簡成最簡單的整數比;化簡比的方法可以統一,就像求比值一樣,只不過最后寫成比的形式罷了,實際上,化簡比與求比值僅一步之遙。
4、看書質疑。
三、鞏固提高
1、化簡比:
(要求:學習有些吃力的`可只化簡前三組比,程度一般的學生至少化簡四組比,程度好的學生要求全做。)
21:240.3:1.54/5:5/71:4/50.12:60.4:1/4
2、課本第53頁第2題。(寫出各杯中糖與水的質量比。并判斷:這幾杯糖水中有一樣的嗎?)
四、總結
回顧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利用所學的比,你能解決生活中什么樣的問題?
小結:生活中有很多問題需要通過化簡比來解決,因此學習化簡比十分重要,也很必要.
五、作業:課本第52頁試一試.
板書設計
比的化簡
比化簡最簡單的整數比
1)號杯2:18=2÷18=2/18=1/9
蜂蜜與水的比一樣甜2)號杯30:270=30÷270=30/270=1/9
教學反思
1:9
六年級上冊數學比的教案9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能結合方格紙用兩個數據來確定位置,能依據給定的數據在方格紙上確定位置。
2、通過學習活動,增強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應用意識。
教學重點:
在方格紙上用數對確定點的位置
教學難點:
利用方格紙正確表示列與行。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投影機。
學生準備:方格紙
教學過程
一、復習鞏固
標出下列班上同學的位置(圖略)
{借助教師操作臺上的學生座位圖,迅速將實際的具體情境數學化}
二、新知探究
(一)教學例2
1、我們剛剛已經懂得如果表示班上同學所在的位置。現在我們一起來看看在這樣的一張示意圖上(出示示意圖),如何表示出圖上的場館所在的位置。
2、依照例1的.方法,全班一起討論說出如何表示大門的位置。(3,0)
(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特別強調0列、0行,并指導學生正確找出。)
3、同桌討論說出其他場館所在的位置,并指名回答。
4、學生根據書上所給的數據,在圖上標出“飛禽館”“猩猩館”“獅虎山”的位置。(投影講評)
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鼓勵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教學時應充分利用這些經驗和知識為學生提供探究的空間,讓學生通過觀察、分析、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將用生活經驗描述位置上升為用數學方法確定位置,發展數學思考,培養空間觀念。
(二)課堂提高
練習一第6題
(1)獨立寫出圖上各頂點的位置。
(2)頂點A向右平移5個單位,位置在哪里?哪個數據發生了改變?點A再向上平移5個單位,位置在哪里?哪個數據也發生了改變?
(3)照點A的方法平移點B和點C,得出平移后完整的三角形。
(4)觀察平移前后的圖形,說說你發現了什么?小組內相互說說。
(圖形不變,右移時列也就是第一個數據發生改變,上移時行也就是第二個數據發生改變)
讓學生看到在平面上用數對表示點的位置的方法,架起了數與形之間的橋梁,加強了知識間的相互聯系。
三、當堂測評
練習一第4題
學生獨立完成,然后同學之間互相檢驗交流,最后,教師再展示學生的作品,學生評價。
練習一第5題
(1)學生自己在方格紙上畫一個簡單的多邊形。各頂點用兩個數據表示。
(2)同桌互相合作,一人描述,一人畫圖。
繼續滲透數形結合的思想。
四、課堂自我評價
這節課你覺得自己表現得怎樣?哪些方面還需要繼續努力?
五、設計意圖:
本節知識,我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從學生熟悉的座位順序出發,讓學生在口述“第幾組幾個”的練習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建立起“第幾列第幾行”的概念,讓學生從習慣上培養起先說“列”后說“行”的習慣。然后再過度到用網格圖來表示位置,讓學生懂得從網格坐標上找到相應的位置。這樣由直觀到抽象、由易到難,符合孩子的學習特點。
六年級上冊數學比的教案10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75頁例5及相應的"試一試"、"練一練"和第76頁練習十四1~4題。
教材分析:
本課教學,重在引導學生應用比的意義解答有關按比例分配的實際問題。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數學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建立合理的認知結構。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義。
2.初步掌握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特征及解題方法。
3.培養學生應用所學的比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意識,提高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教學重、難點:
1.重點:掌握按比例分配問題的解題方法。
2.難點: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義和這類問題的特征。
教具準備:
教學課件
一、復習引入
1、根據條件,提問。
已知六 (3)班女生人數和男生人數的比是1:2
師問:根據這句話,你想到了什么?
(生答)
2、六(3)班和二(3)班共同承擔了面積為100平方米的衛生區保潔任務,平均每個班的保潔區是多少平方米?
1.學生口答:100÷2=50(平方米)
2.教師提問:這是一道分配問題,分的是什么?(100平方米)怎么分?(平均分)
六年級學生和二年級學生承擔同樣多的衛生區保潔任務,合理嗎?
3.談話引入。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分配問題都不是平均分配,那么,你們想知道還可以按照什么分配嗎?今天我們繼續研究分配問題.(板書:分配)
二、學習新知
1、把復習題2增加條件"如果按3∶2分配,兩個班的保潔區各是多少平方米?"
2、教師提問
①.這次分的是什么?(100平方米)
②.怎么分?(按3∶2分)
③求的是什么?
3、思考:由"按3∶2分配"這句話你可以聯想到什么?
4、嘗試解答:用你學過的知識解答例題,并說一說怎么想的?
5、這道題做得對不對呢?我們可以怎么檢驗?
①.兩個班級的面積相加,是否等于原來的總面積.
②.把六年級和二年級的面積化成比的形式,化簡后的結果是不是等于3∶2.
6、教學試一試
如果把上題中的100平方米的保潔區按2:3:5分給六(1)、六(2)、六(3)這三個班級,那么每個班的保潔區各是多少平方米?
學生動手做一做,全班講評。
7、小結
觀察以上兩道例題,它們有什么共同特點?(都是把總數按照一定的比分成幾部分,求每部分是多少)。像這樣把一個數量按照一定的比來進行分配,這種分配方法叫做按比例分配。 這類應用題可以樣解答?
(解答時都可以把比看成各占多少份,先求出每份是多少,再分別求幾份是多少,也可以把比轉化成分數,即各部分占總數的幾分之幾,再用分數乘法計算。)
下面我們就來做幾道按比例分配的實際問題。
三、鞏固練習
1、練一練第1、2題。
問:把180塊巧克力按班級人數的比分給三個班,就是把180按什么比來進行分配。
學生再獨立解答,2人板演。
2、挑戰第一關
已知六 (3)班女生人數和男生人數的比是1:2 ,________,男、女生各有多少人?
3、挑戰第二關
做練習十三第2題。
讓學生先看圖估一估比賽已用去的時間與剩余時間的比,交流結果。
學生按要求計算。
4、挑戰第三關
做練習十三第4題。
引思:題中只有比,沒有總量,如何解決?(引導回憶直角三角形中兩個銳角的和是90度,本題就是把90度按3:2的比例來分配。)
4、挑戰第四關
判斷
一個長方形周長是20厘米,長與寬的比是7∶3,求長與寬各是多少厘米?
7+3=10 20× =14(厘米) 20× =6(厘米)
5、走進生活
有些同學不但數學學得好,還十分愛看書。學校校長非常支持,決定投入6000元,添置一些科技書、故事書和優秀作文選。假如你是校長,會把這6000元按照怎樣的比來分配?
1:2:3代表什么?你為什么要這樣設定?
1:1:1表示什么意思?(平均分)
請你選擇其中的一個比,算一算各花多少錢?
反饋交流。
有用1:1:1來解的嗎?哪種解法最簡單?
按1:1:1分配就是平均分,平均分是特殊的按比例分配。
四、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新知識?這種應用題有什么特點?應該怎樣解答?你能舉例說說生活中按比例分配的問題嗎?(課件演示:生活中的數學)
五、課堂作業
書練習十四第1、2、3、4題。
六年級上冊數學比的教案11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通過自主探索,理解分數乘整數的意義與整數乘法相同,初步理解分數乘整數的計算法則。
2.使學生進一步增強運用已有知識經驗探索并解決問題的意識,體驗探索學習的樂趣。
教學重點:
分數乘整數的意義和計算法則。
教學難點:
分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以及算法的優化。
教學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具準備: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同學們,我們已經學會了分數的加法和減法,下面口算。
2.今天我們來學習分數乘法。板書
誰能編一道分數乘法算式(擇幾道板書黑板一側)
分數乘法有很多,今天先研究其中一種:分數乘整數。
看了今天的課題,可能有同學馬上想知道分數乘法怎么算呢?其實,每一個新知識的產生都與原有的`舊知密切相關,對于分數乘整數來說,當然也是如此。下面我們來討論!
二、探究
1.理解意義。
出示例題1:做一朵綢花用 米綢帶。
(1)小芳做了3朵這樣的綢花,一共用了幾分之幾米綢帶?
課件: + + =(米)
(2)小華做7朵這樣的綢花,一共用了幾分之幾米綢帶?
課件: + + + + + + =(米)
(3)學校慶國慶活動一共要做15朵這樣的綢花,你能用加法計算出幾分之幾米綢帶?
+ + + + + + + + + + + + + + =?
這么多米加起來,你有什么感覺?有沒有什么好辦法?有沒有什么好辦法?
導入:如果把這道加法算式改寫成乘法,你特別需要知道什么?
板書: ×3= 7×= ×15=
誰能說說 ×3表示什么意思?7×呢?
前面大家所說的(黑板一側板書的)乘法算式,誰能說說他們的意思?對比一下,你們覺得是分數加法簡便,還是分數乘法簡便?
2.探究算法。
現在我們來看分數乘整數怎樣計算。我們先來研究×3, ×3=怎么算呢?請大家嘗試解決。指名板演典型算法。
×3= =
×3=++=
……
交流:第二種按照加法計算,不簡便,重點體會第二種和加法有著聯系:×3=+ + = = = (教師板書),符合加法計算結果,是正確的,也是簡便的。同時借助直觀圖觀察驗證。
練習:×7,與原來加法結果比較,完全正確。
誰能試著總結一下分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分母不變,分子和整數相乘,所得積做分子。
繼續研究:×30
提示:這道題與前面幾題相比可能有些新情況,你看出來了嘛?先試試看,再同桌交流。
指名板演新情況:都有相同點?(約分),不同是什么?(主要是約分的區別)
討論:約分的先后序。(先乘后約,還是先約后乘),體會到先約后乘的簡便。
練習:先判斷可不可以約分?怎樣約分?
總結注意事項:能約分的先約分再乘。
三、練習
填一填:練習第一、二題。
算一算:完成3第三、七題。
四、總結
本節課學習了那些內容?通過學習你有那些收獲?還有那些疑問?
五、作業
練習八第2題、第4題。
六年級上冊數學比的教案12
教學內容:
人教版六年級上冊教材P28頁中的例1,完成相關練習題。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使學生理解倒數的意義,在眾多的數中說出哪兩個數互為倒數,學生能用完整、正確的語言表達倒數的意義。
(2)掌握求倒數的方法,并能正確熟練的求出倒數。
2、過程與方法:
引導學生通過體驗、觀察、比較、交流、歸納等活動,理解倒數的意義,讓學生經歷體驗知識的過程,自主總結出求倒數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合作交流培養學生學會與人合作,愿與人交流的習慣。
(2)通過親身參與探究活動,獲得積極成功的情感體驗。
教學重點:
理解倒數的意義,掌握求倒數的方法。
教學難點:
掌握求倒數的方法。
教法:
創設情境、啟發引導、自學與講授相結合等。
學法:
聯系生活實際、觀察、比較、交流、歸納。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1、教師舉例同桌之間的關系,理解“互為”的含義。
2、課件出示文字游戲,引導學生說一說,理解“倒”。
吞---------(吳)杏---------(呆)
板書:交換位置
教師:指名口答。像這種顛倒文字游戲有很多,那么數學中的數也有這種規律嗎?課件出示:倒數的認識
板書:倒數的認識
3、讓學生說一說你想知道些什么?
4、課件出示學習目標,引導學生進入今天的課堂。
二、探究新知
(一)引導質疑(教學例1)
1、課件出示兩組算式,分兩組比賽,在卡片上完成計算。
2、宣布比賽結果,觀察找一找快的.規律。
引導說出倒數的意義,試著說一說倒數文字敘述。
3、課件出示倒數的意義:乘積是1的兩個數互為倒數。
討論:互為倒數的條件是什么?板書:意義
4、讓學生說一說,并板書:(乘積是1、兩個數、互為)
5、課件出示判斷,學生討論,說明理由。
(二)求一個倒數的方法
1、課件出示3/5、7/2的倒數,讓學生在卡紙上寫。課件訂正。
2、1的倒數是什么?0有沒有倒數?板書:1的倒數是1,0沒有倒數。
3、總結求倒數的方法。板書:分子與分母。課件出示方法,齊讀。
(三)延伸練習
1、課件出示:6的倒數是()。0.2的倒數是()
1.75的倒數是()。的倒數是()。
2、學生討論,教師巡視指導,指名回答,課件訂正。強調書寫格式,互為倒數,并不是相等,所以兩數之間不能用等號。
3、課件出示綜合練習。
4、小結:整數,小數,分數求倒數的方法。
5、課件出示分類練習,找一找一個數(0除外)的倒數與1的關系。
三、鞏固提高
1、課件出示:連一連。
2、同桌互說倒數,指名挑戰。
3、課件出示:《馬小虎日記》讓學生讀一讀,找出錯因。
四、課后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樣的收獲?
五、布置作業:完成數學書29頁1、2、3、4題。
六、板書設計
倒數的認識
意義:乘積是1方法:
兩個數分子與分母
互為交換位置
特殊:1的倒數是1,0沒有倒數。
六年級上冊數學比的教案13
教材分析
本課是《數學與體育》第3節教學內容。教材通過呈現我國運動員積極備戰2008年奧運會的圖片引入課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此基礎上,教材引入營養配餐的活動,并提供一些營養成分的小資料,讓學生掌握營養配餐的方法,增強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對生活中與健康相關問題的解決,提高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將對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及健康意識、合理均衡的飲食習慣產生積極的作用。
學情分析
一、已有的學習經驗
六年級的學生已經初步具備合作學習,自主學習的意識,具有一定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他們渴望通過自己的努力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在學習方式上學生已初步形成了課前預習,課后復習的學習習慣。
二、已有的知識經驗
在知識儲備上學生已經具備了百分數的計算能力和從統計表中獲取信息的能力。
三、可能的學習困難
本班學生的計算準確率不太高,可能在計算中花費的時間較多,且算得不準確。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經歷利用數學知識進行營養配餐的過程,能進行有關營養成分的簡單計算;
過程與方法:學生通過探究食譜中營養成分的合理性,體會用正確的數學思想分析解決營養搭配中的問題,并進行有關營養成分的簡單計算;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營養配餐活動,學生體驗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發展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和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能進行有關營養成分的簡單計算,并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食譜的合理性。
難點:能聯系實際運用所學數學知識合理安排自己的飲食。
基本信息
課題 北師大版六年級上冊《營養配餐》
作者及工作單位 容縣石頭鎮務底中心小學 梁英妮
教材分析
本課是《數學與體育》第3節教學內容。教材通過呈現我國運動員積極備戰2008年奧運會的圖片引入課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此基礎上,教材引入營養配餐的活動,并提供一些營養成分的小資料,讓學生掌握營養配餐的方法,增強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對生活中與健康相關問題的解決,提高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將對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及健康意識、合理均衡的飲食習慣產生積極的作用。
學情分析
一、已有的學習經驗
六年級的學生已經初步具備合作學習,自主學習的意識,具有一定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他們渴望通過自己的努力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在學習方式上學生已初步形成了課前預習,課后復習的學習習慣。
二、已有的知識經驗
在知識儲備上學生已經具備了百分數的計算能力和從統計表中獲取信息的能力。
三、可能的學習困難
本班學生的計算準確率不太高,可能在計算中花費的時間較多,且算得不準確。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經歷利用數學知識進行營養配餐的過程,能進行有關營養成分的簡單計算;
過程與方法:學生通過探究食譜中營養成分的合理性,體會用正確的數學思想分析解決營養搭配中的問題,并進行有關營養成分的簡單計算;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營養配餐活動,學生體驗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發展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和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能進行有關營養成分的簡單計算,并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食譜的合理性。
難點:能聯系實際運用所學數學知識合理安排自己的飲食。
六年級上冊數學比的教案14
教學目標:
使學生理解當一個數為整數時,整數除以分數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教學重點:
整數除以分數的計算方法的推導。
教學難點:
理解“÷”轉化為“x”的轉化過程。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說一說÷18的`意義。
2、一輛汔車2小時行駛90千米,1小時行駛多少千米?
(1)口述算式和結果。
(2)板書:數量關系:速度=路程x時間
二、新授
今天,我們學習一個數除以分數,當這個數是整數時,怎樣計算整數除以分數?
板書課題:一個數除以分數
(1)教學例2:出示例2,弄清題意后,由學生根據“速度=路程÷時間”列出算式?
教師板書:18÷ (出示線段圖)
(2)推導18÷的計算方法。
引導學生分兩步進行計算
第一部分:求小時行多少千米。
提問
1)、小時里面有幾個小時?
2)、2個小時行駛多少千米?
3)、1個小時行駛多少千米?即小時行駛多少千米?
明確:因為2個小時行18千米,所以要算18÷2,也就是18x(千米)。第二步:求1小時行多少千米。
提問
1)、1小時里面有幾個小時?
2)、1個小時行駛18x(千米),那么要求5個小時行駛多少千米,算式應該怎樣寫?
明確
1) 為1小時5個小時,所以,要算18__5,也就是18x。
2) 18__5用18x代替,因為18__5=18x。(這里實際上是運用了乘法結合律)。
根據上面的推想,板書:18÷=18x,=45千米
答汔車1小時行駛45千米。
強調
1)18÷不便于直接除,把它轉化乘法。
2)18÷=18x,“÷”轉化為“x”,被除數不變,除數發生了變化。
3)是的倒數,即的'倒數是。
2、小結:引導學生歸納整數除以分數的計算方法。
板書:整數除以分數可以轉化為乘以這個數的倒數。
三、鞏固練習
1、在( )里填上適當的分數,使等式成立。
15÷=15x( )10÷ =10x( )
8÷=8x( ) ÷9=x( )
2、列式計算。
(1)一堆煤,每次用去 ,多少次才能用完?
(2)王晶小時做15朵花,1小時做多少朵花?
3、教科書第29頁的“做一做”
四、作業
練習八第1——4題。
六年級上冊數學比的教案15
本冊教學目標
一板書設計:
二教后反思:
(1)引導學生看圖,理解“人跑一步的距離相當于袋鼠跳一下的 ”,就是把袋鼠跳一下的距離即這一整條線段看作單位“1”。把這條線段平均分成11份,其中的2份就表示人跑一步的距離。
(2)引導學生根據線段圖理解,人跑一步是袋鼠跳一下的 ,那么“人跑3步的距離相當于袋鼠跳一下的`幾分之幾?”就是求3個 是多少?(列式: ×3 = )
4、練習:練習完成“做一做”第2題。
5、教學例2
(1)出示 ×6,學生獨立計算。
(2)根據計算結果,學生觀察討論:乘得的積是不是最簡分數?應該怎么辦?
(3)學生通過自己的想法的來約分:A、先約分再計算;B、先計算得出乘積后約分。
(4)對比,讓學生體會先約分再計算的方法比較簡便,同時向學生說明先約分的書寫格式。三、練習
1、完成“做一做”的第一題。(提醒學生,計算前先觀察分數的分母與整數是否可以約分,養成先約分在計算的習慣)
2、“做一做”第3題。(先讓學生說說解題思路,討論先算什么可以使計算簡便。如果用連乘算式,要提醒學生先約分再計算。)
三、作業
練習二第1、2、4題。個人修改
【六年級上冊數學比的教案】相關文章:
數學六年級上冊《利率》教案08-22
六年級上冊數學比的教案01-08
蘇教版數學六年級上冊教案11-17
六年級上冊數學比的教案06-30
六年級上冊數學的教案09-28
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教案11-18
六年級上冊數學比的教案(精選)06-30
數學上冊教案01-15
六年級上冊數學復習教案01-08
六年級上冊數學優秀教案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