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的物理教案15篇[通用]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點。那么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么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八年級的物理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八年級的物理教案1
基本信息
課題名稱
機械效率
授課類型
新授
課時
所屬教材目錄
人教版初中物理第十二章第3 節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能結合實例分析什么是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
(2)能說出機械效率的含義,知道機械效率是小于1的。能利用機械效率的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
(3)通過實驗了解滑輪組機械效率的高低與物體重力的大小有關。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參與測滑輪組機械效率的活動,使學生加深對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的認識。
(2)學習擬定簡單的科學探究計劃和實驗方案。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的求知欲望,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在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與他人合作的意識。
教學
重難點
重點
理解機械效率
難點
測量滑輪組的機械效率
教學準備
教學方法
講授法 演示法 探究法 討論法 閱讀法 自學法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一)引入新課
投影,教師引導學生觀察的同時提問。
教師:這篇傳說故事告訴我們什么?
教師:他為什么聰明呢?
(二)導學達標
1.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
投影,提出問題:有什么辦法將教室門口的沙子運上教學樓3樓?那種辦法較好?(直接拿著桶從樓梯走上去、用動滑輪、定滑輪拉上去、用袋子裝著直接從上面吊上去等)
教師:這里提供一些器材和相關的數據,請同學們討論一下用哪種方法好?
教師:在把沙子從一樓運上三樓的過程中,每種方法中各對哪些物體做了功?
教師:無論他采取哪種方法都必須做的功是什么?
教師:使用機械時對人們有用的功我們叫有用功。
教師:在幾種不同的方法中他不愿做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分別是什么?
教師:人們不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我們叫額外功。
教師:有用功與額外功的總和我們叫總功。
2.機械效率
①機械效率的引出
【分組討論】
方案一(直接用桶提):有用功600J;額外功2520J;總功3120J。
方案二(用動滑輪和桶):有用功600J;額外功180J;總功780J。
方案三(用動滑輪和袋):有用功600J;額外功90J;總功690J。
教師:在這三種方法中,哪一種方法有用功跟總功的比值大?
教師:方案三(用動滑輪和袋)做的額外功最少。
教師:有用功跟總功的比值越大,我們就說機械效率高。
公式:η=W有用/W總
②機械效率的特點
教師:機械效率在數值上有什么特點。
教師:引導學生討論機械效率可不可能等于或大于1。
(有用功總小于總功,所以機械效率總小于1)
教師:不同機械的效率可能不同,同樣的機械在不同的狀況下效率也不盡相同。
機械的效率越高,越能發揮機械設備的作用。你有哪些方法提高機械的效率?
(學生討論交流總結)
教師:機械效率的高低對我們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所以我們經常要了解機械的`效率。請看下面這臺機械。
③機械效率的計算投影例題
起重機把重力為4×103N的重物勻速提升了6m,而它的電動機所做的功是4.8×104J,起重機的機械效率是多少?
教師:根據剛才所學試一試
3.【實驗探究】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跟哪些因素有關?
教師:今天我們主要探究相同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跟物體的重力有什么關系?
教師:我們利用實驗來探究相同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跟物體的重力到底有什么關系?
教師:實驗中需要什么測量工具,要測量那些物理量?
用刻度尺分別測出距離S、高度h
教師:怎么計算有用功、總功?請寫出表達式。
教師:實驗原理是η=W有用/W總=Gh/FS
教師:測量過程中應注意:①要勻速拉動物體。②拉力方向應豎直。
教師:如何讀數?
投影
學生分組探究,教師巡回指導,了解學情,調節教學。
展示學生的實驗數據(2-3組代表)
小組內分析數據,歸納總結
全班交流實驗結論:
次數
鉤碼所受重力G/N
提升高度h/m
拉力F/N
繩端移動的距離s/m
有用功W有用/J
總功W總/J
機械效率
η
1?
2?
3?
(三)課堂小結
讓學生歸納本節課學到的知識。
(四)課堂練習
思考回答
學生:這位宰相很聰明。
學生甲:他借皇帝的手懲治伙計。
學生乙:他讓伙計浪費了好多力氣。
學生丙:伙計們做了很多無用功。
思考回答
學生:對沙、桶、袋、人、動滑輪做了功。
學生:對沙做功。
學生:對桶做功。
學生:對動滑輪做功。
學生:對人和口袋做功。
學生:方案三(用動滑輪和袋)。
學生:機械效率沒有單位,總小于1。
學生:機械效率常用百分數表示。
學生:改進結構,使之更合理、更輕巧。
學生:經常保養,定時潤滑。
(學生小組相互討論交流,得出答案)
學生:用彈簧測力計測分別測出:鉤碼重力G、拉力F
學生:W有用=Gh;W總=FS
學生:眼睛要緊隨測力計且示數穩定時讀數,視線與指針指示位置垂直。及時記錄數據。
激發興趣
導入新課
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培養分析能力
培養學生的交流協作能力
培養學生口頭表達能力
培養學生探究能力和總結概括能力
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
培養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
培養學生探究能力和交流協作能力
培養學生探究能力
培養學生探究能力
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培養學生分析數據、歸納概括能力。
構建本節課知識體系
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反思
本節課以實驗探究、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培養學生能力。讓學生經歷實驗探究的過程,從實驗目的,原理,器材,猜想,設計,操作,評估等過程,都是學生逐步逐步層層推進而實現的。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基于已有的平均速度的概念的基礎上,猜想小車下落的過程運動,設計出利用比較平均速度,證明小車下落時運動特點,并通過實驗,得到明確的證明,以及通過小組同學合作討論,得出實驗中需要完善的環節。
八年級的物理教案2
教學目的
1. 常識性了解音調、響度和音色是樂音的三個特征。
2. 常識性了解音調的高低是由物體振動頻率決定的,響度的大小跟物體振動的振幅和離發聲體的遠近有關。
3. 常識性了解不同物體發出的聲音不同,是由于它們的音色不同。
教具:
演示用:收錄機、錄有高音部和低音部的合唱歌曲的磁帶、發聲齒輪、塑料硬片(或硬紙片)、銅鑼、響鈴、隊鼓和彩色紙人以及鬧鐘。
學生用:梳子、塑料硬片(或硬紙片)、橡皮筋。
教學過程:
一、 引入新課
用收錄機放有高音部和低音部的合唱歌曲的磁帶。
講述:同學們剛才欣賞到的是悅耳動聽的歌曲,但是在日常生活中還常聽到一些令人煩躁不安刺耳的噪聲。同樣是樂音,有的音調高,有的音調低;有時聲音大,有時聲音小;有的用鋼琴伴奏,有的用小提琴或我國的民族樂器二胡、三弦等伴奏。學了這節課后,同學們將知道其中的奧妙。(板書課題:第二節 音調、響度和音色)
二、 進行新課
1.音調
(1)講述:唱歌時,一首歌曲音調可以唱高一些,也可以唱低一些。剛才同學們聽到的一首合唱歌曲,高音部的音調高,低音部的音調低,我們把聲音的高低叫做音調(教師板書)。
(2)演示:先介紹發聲齒輪,請一位學生上臺觀察在同一軸上的幾個發聲齒輪的齒數,并告訴全體同學,每個齒輪的齒數不同。
轉動齒輪,用塑料硬片接觸齒輪的齒,使塑料硬片振動發聲。讓學生注意觀察,硬片接觸不同齒數的齒輪時,發出的聲音的高低有何不同,哪個高?哪個低?
引導學生分析:塑料硬片接觸齒數多的齒輪時,振動快,發出的音調高;接觸齒數少的齒輪時,硬片振動慢,發出的音調低。
講述:物體在1秒鐘內振動的次數叫做頻率(教師板書)。由演示得出:音調高低由發聲體振動的頻率決定,頻率越大,音調越高;頻率越小,音調越低。(教師板書)
(3)學生隨堂實驗:用塑料硬片在梳子上快慢不同地劃過,請同學們注意觀察,塑料硬片快劃時和慢劃時,發出的聲音的音調哪個高?哪個振動的頻率大?哪個振動的頻率小?進一步認識音調的高低是由發聲體的振動頻率決定的。
(4)學生隨堂實驗:學生利用橡皮筋做課本圖3-9的實驗,進一步加深學生對音調的高低是由發聲體的'振動頻率決定的認識。
(5)讀圖:請同學們讀課本中的圖3-10,讀后教師做簡要解釋,然后問:為什么有些聲音在人們毫無覺察時,貓、狗就已經警覺地聽到了?(學生可自由舉手發言,然后教師小結學生發言,并作明確解答,拓展知識,活躍思維。)
2.響度
(1)演示:輕敲隊鼓,請同學聽發出的聲音,并觀察鼓皮上彩色紙人的跳動情況,跳動緩慢,猶如輕歌曼舞,敲擊由輕逐漸加重,再聽聲音大小的變化,并觀察紙人跳動的變化,跳動由慢到快,猶如從輕歌曼舞過渡到狂歡。引導學生分析出:鼓皮振動的振幅大,聲音大;振幅小,聲音小。教師講述:我們把聲音的大小叫做響度,響度跟物體振動的振幅有關。(教師板書)
(2)拿出鬧鐘讓同學們聽。前排同學可以清晰地聽見鬧鐘的滴答聲,后面幾排的同學幾乎聽不見。表明:響度還跟離發聲體的遠近有關。(教師板書)
(3)讀圖:請同學們讀課本中圖3-12,看后說出為了減小聲音的分散,增大響度可以采用哪些辦法。然后請同學們從實際生活中舉出一些增大響度的辦法。課后請同學們互相比一比,看誰舉得又多,又恰當。
3.音色
(1)講述:除以上音調、響度外,音色也是樂音的一個特征。(板書:音調、響度和音色是樂音的三個特征。)接著,在講桌下(不讓學生看見)敲響銅鑼、搖動響鈴,請同學們說出所聽到的聲音是什么物體振動而發出的?(肯定學生都能說正確),那么你們是憑什么分辨出來的呢?當同學們帶著疑問的眼光望著老師時,教師及時指出:在音調、響度都相同時,不同的物體振動發出的聲音不同,這就是音色。(教師板書)
平常人們常說:未見其人,先聞其聲,就是根據各人聲帶振動發出的聲音不同,即各人的音色不同分辨出是誰的聲音。
同一個人的音色,也會隨著年齡的增大,以及飲食、起居和本人健康狀況等因素的變化而變化。
三、 小結
本課學習了樂音的三個特征,即音調、響度和音色。恰當的樂音給人以精神上的調節,藝術上的享受,激勵人們奮發向上。通過本課學習,希望同學們知道:
1. 什么是音調?音調是由什么因素決定?
2. 什么是響度?響度跟哪些因素有關?
3. 人們能分辨不同物體發出的聲音是根據樂音的哪個特征?
四、 布置作業
課后認真閱讀課文、注意不要死記硬背課文中的名詞,要注重理解。看一看課文后的想想議議,同學們可以三三兩兩的進行議論,還可以找教師探討。
說明
新課引入時,如果沒有恰當的合唱歌曲磁帶,可請兩位同學或老師跟一位同學一起同唱一首歌。新課引入沒有一定的模式,要根據材料、學校實驗設備、學生實際等條件,用不同的形式巧妙地引入,注意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求知欲望,跟該堂課要學習的內容緊密地聯系起來。
關于響度跟振動的振幅的關系,除了以上所述的實驗外,在紙盆喇叭上放置乒乓球,改變音量大小;用敲擊音叉將盛在盤內的水濺出等實驗都可以觀察,效果也很好。但在實驗時要注意可見度,如果可見度不佳,可請后面的同學上講臺來自己做,做后大聲地告訴全班同學。
本課物理名詞較多,對于剛上物理不久的初二學生來說要完全理解是困難的,課內教師在這些名詞上不必多費唇舌,要把握住本課的教學目的。這些名詞在實際生活中和今后高中物理課的學習中,還可以進一步加深理解。對于這些名詞的解釋,不要給學生提出過高的要求,否則將適得其反。
八年級的物理教案3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功率。能說出功率的物理意義,并能寫出功率的定義式及其單位。
2.能結合生活中的實例說明功率的含義。
3.能應用功率的定義式進行簡單的計算,并能利用功率的概念設計測量生活中功率的大小。
(二)過程與方法
1.經歷探究人體的輸出功率的過程,進一步熟悉科學探究的基本步驟。
2.通過資料認識常見運動物體的功率大小,了解功率在實際應用的重要價值。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測量活動的組織安排,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協作能力。
2.進一步形成樂于探究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的習慣,增強將科學技術應用于日常生活、社會實踐的意識。
二、教學重難點
本節在學習機械功之后,從做功快慢的角度認識功這個物理量。功率在實際生活中具有重要意義,也是后續學習電功率等知識的基礎。
教科書通過對生活、生產實例的分析,采用比值定義的方法引入功率的概念。要求學生明確功率的物理意義,能進行簡單的計算,并能利用功率的概念測量生活中功率的大小。對功率概念的認識是本節教學的重點。功率與功的關系和物體運動速度與距離的關系相似,學生在學習速度概念的基礎上容易進行知識的正遷移,所以,可以結合實例采用類比的方法引入功率的概念。這樣既有利于學生認識與記憶,也可以滲透科學方法教育。
教學重點:功率的.概念和利用公式的計算。
教學難點:對功率意義的理解。
三、教學策略
與速度、密度和壓強的定義方法相同,功率也是采用比值法定義的物理量。教學中通過人上樓的實例創設情景,讓學生思考做相同的功,用時不同,引出做功快慢的問題,為功率概念的提出做鋪墊。類比速度是表征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做功的快慢取決于相同時間內做功的多少,因此新概念的引入需要用功與做功所用時間的比來完成,它的大小為單位時間,內所做的功。
四、教學資源準備
多媒體課件、磅秤、秒表、刻度尺等。
五、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5分鐘)
問題:小明的教室在五樓,通常上樓需要1.5min,一次他跑步上樓只用了40s,請問:(1)小明在兩種情況下,做的功是否相同?
(2)你認為這兩種上樓做功方法,從物理的角度思考有什么不同?
人們在生產、生活和工作中使用了大量的機械來做功,這與人力直接做功或畜力做功,在完成的快慢方面有何不同?請舉例說明。
為了描述做功的快慢,需要引進一個新的物理量──功率。
學生思考并回答。
學生所舉事例可能有:
人上高樓(如16層樓)時,乘電梯比走路要快得多;拖拉機耕地比牛耕地要快得多;挖土機與人,要完成相同的挖土任務,人花的時間要長得多;從水井里提水,使用抽水機比人工要快得多。
從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引入新課,增強了生活與物理的聯系。
能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
新課教學(30分鐘)
一、功率概念的引入
回憶以前我們是如何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啟發同學們思考如何比較做功的快慢。
用速度可以表示物體運動快慢來類比,講述功率的定義:
功與做功所用時間的比值叫做功率,功率在數值上等于單位時間內做的功。
公式:功率=功/時間
如果用W表示功,t表示時間,P表示功率,則可以把上式寫成P=W/t(板書)
思考:類比速度的單位,功率的單位應該是什么?
J/s有一個專門的名稱叫瓦特,簡稱瓦,用字母w表示,是為了紀念英國的物理學家瓦特而用他的名字命名的。
1W=1J/s
在工程技術中,功率常用的單位還有:千瓦(kW)、兆瓦(MW),它們與瓦之間的換算關系是什么?
換算關系:1kW=103W 1MW=106W
練習:結合速度的定義、計算和單位,完成下列表格
物理意義
表示物體運動快慢
定義
單位時間內運動的路程
計算公式
單位
m/s km/h
介紹一些常見物體的功率,記住人平時騎自行車的功率約為60~80W。
例題:下列關于功率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A.物體做功越多,功率越大
B.物體做功時間越短,功率越大
C.物體做功越快,功率越大
D.物體做功時間越長,功率越大
速度單位是距離單位與時間單位復合而成的,是m/s。功率的單位應該是功的單位與時間單位復合而成的,應該是J/s。
學生積極思考,完成表格。
通過分析讓學生明白,功和功率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功率是單位時間內做的功,物體做的功多,但做功用的時間較長,功率不一定大,A錯。物體做功時間短,但做的功太小,功率也不一定大,B錯。物體做功越快,其含義是做相等的功用的時間短,或相等時間內做的功多,所以功率越大,C正確。物體做功時間長,而做的功如果太少,功率反而越小。
運用類比,從科學方法角度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使學生對類比法和比值定義法有更深刻的認識,為今后研究類似問題提供方法上的幫助。
讓學生區別做功快慢與做功多少,明白功和功率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二、功率的測量
上課鈴響了,你和你的同伴都從一樓爬到了四樓,你們倆的功率誰的大?如何測量你們爬樓的功率?
思考:(1)需要測量哪些物理量,才能測出人的功率?(在學校里,人爬樓的高度通常可以利用一階臺階的高度×臺階數進行測量)。
(2)所需要的測量工具是什么?
(3)計算功率的表達式是怎樣的?
(4)設計出記錄表格
實驗次數
重力G/N
臺階數n
一級臺階高度h/m
時間t/s
功率P/W
與同學合作,測量在不同情況下人的功率。
想一想:還有哪些簡便的方法可以測出人的功率?(如跳繩、俯臥撐等)。
指導學生推導計算功率的另一公式:
由 和 可得
指出 對解決車、船的速度、功率、牽引力的問題較為方便。
計算時注意“F”的單位是N,“v”的單位是m/s,此時“P”的單位才是W。
公式 說明,當發動機的功率一定時,牽引力與運動速度成反比。當需要較大的牽引力時,要減小其行進的速度。汽車爬坡時,司機采取的換擋減速的辦法,以獲得較大的牽引力。
例題:一輛小轎車以10m/s的速度勻速通過一隧道,若該小轎車發動機的牽引力為6000N,求:(1)小轎車發動機的功率為多少?
(2)5秒內發動機所做的功為多少?
練習:一輛功率為45kW的汽車,以72km/h的速度在平直公路上勻速行駛30km,求汽車受到的阻力
學生思考、討論,明確需要測量人的重力或質量G、一級臺階的高度h、跳過的臺階數n、所用的時間t。需要的測量工具是磅秤、秒表、刻度尺。計算功率的表達式是
根據自己的設計進行實驗,并將數據記錄于表格中。
學生聽講并練習。
通過估測人體登樓的功率的活動,讓學生在學習物理知識的同時激發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欲,在解決問題的探究過程中獲得成功的喜悅。
會用公式 解決簡單的問題。
課堂小結(5分鐘)
通過今天的學習,同學們有哪些收獲?在實驗探究中又存在哪些問題?還有什么想探究的問題?
學生可以個別回答,或相互交流,在交流的基礎上進行學習小結。
促進知識的鞏固掌握。提升學生的交流表達能力。
八年級的物理教案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學會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確地測量時間、距離,并求出平均速度。
②.加深對平均速度的理解。
(2)過程與方法
①.掌握使用物理儀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②.體會設計實驗、實驗操作、記錄數據、分析實驗結果的總過程。
③.逐步培養學生學會寫簡單的實驗報告。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實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認真仔細的科學態度和正確、實事求是記錄測量數據的嚴謹作風。
教學過程;
師:在上課前我們先來做一個實驗。(把銅絲作為斜面,讓滑輪滑下來)滑輪在前半程滑的快,還是后半程滑的快?生答。
師:前半程或后半程或一樣快。要想知道哪一段滑的快,就得比較平均速度。速度又怎么知道呀?用路程除以時間,路程用刻度尺來測,時間要用表來測,那具體應測哪些物理量呀?今天我們就要用實驗的方法測出在斜坡上各路段的平均速度,從而來驗證斜坡上自由滾下的物體在前半程快還是后半程快。板書課題:平均速度的測量。
實驗器材可從實驗臺上選取。要求同學們以組為單位,先自行設計實驗方案,畫出實驗表格,進行分組實驗,收集數據最后得出結論。請同學們拿出實驗報告,分組討論并完成實驗報告上的第4、第5項內容,時間為5分鐘。
拿出一組同學的實驗報告在展臺上展示。
師:很好,那么后半程的時間如何測量呢?生答。
總結:可以用總時間減去前半程的時間。那秒表又如何使用呢?哪位同學知道呢?生答。
總結:很好,按一下開始計時,再按一下停止計時,再按一下回零。外面的長針走一圈是30秒,長針走兩圈里面的短針走一格是一分鐘。我們會使用秒表了,下面就開始進行實驗并收集數據,把數據填在表格里。時間為10分鐘。開始:
實驗結束把一組同學的報告展示出來。
師:哪位同學發現他們的數據有什么問題沒有?
很好,長度測量的結果要有準確值和估計值,他們這一組同學沒有寫出估計值。長度測量寫出估計值的同學請舉手。你們的路程測得怎么不一樣呢?生答。你們是怎么測量的呢(找學生演示他們是如何測量木板的長度的)?我們通過這個實驗就驗證了,物體從斜面上滾下來時,后半程比前半程的速度快。你們能比較出哪一組的小車滑的快嗎?不能,有什么辦法嗎?有同學說比速度,怎么比呢?請同學們完善你們的實驗方案,算出小車在斜面運動時全程的平均速度,時間為2分鐘。
再拿兩組實驗報告比較一下,哪一組小車滑的快。
【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會了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正確地測量路程、時間,并通過實驗測出了前半程后半程和全程的平均速度。
下面請同學們思考如何測出1路公共汽車從河師大到火車站的平均速度呢?
【作業布置】用一根米尺和一塊手表,怎樣既方便又較正確地測出從你家門口到學校門口的.路程?簡要說出測量步驟。
§2—1聲音的產生和傳播
學習目標:1、知道聲音是由振動產生的。
2、知道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知道聲音在不同介質的傳播
速度不同。
3、能分析一些常見的聲現象。
重、難點:(重)1、學生對聲音的產生與傳播過程的探究。
(難)2、設計探究的實驗。
3、聲現象的分析、解釋。
關鍵:指導學生分析實驗現象、總結結論。
教學過程:
導學達標:
學生觀看第一部分錄像——各種各樣的聲音。引入課題:聲音是怎樣產生和傳播的?
1、聲音的產生
演示實驗:(1)、敲打音叉——音叉振動,發聲。
(2)、握住振動的音叉,聲音馬上停止。
(3)、放一段聲音的錄像。
指導學生分析歸納,得出結論:
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振動停止,發聲停止。
(4)、擴展:錄制聲音
2、聲音的傳播:
(1)、得出:固體、氣體可以傳播聲音。
(2)、實驗14頁圖1-4示:得出:真空不能傳播聲音
指導學生分析歸納,得出結論:
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
固體、液體、氣體都能傳播聲音,真空不能傳聲。
學生活動:月球上的宇航員如何交談?
學生活動:如何證明液體可以傳聲?
(3)、聲波:利用錄像讓學生知道什么是聲波?同水波進行對比。
3、聲速:不同介質中的聲速是不同的。
學生活動:(1)、看15頁的表格內容
(2)、聲音在固體、液體、氣體中的速度誰快?
15℃聲音在空氣中的速度為340m/s。
學生活動:對著遠處的高山喊可以聽到回聲,為什么在教室里講話聽不回聲?
4、回聲:聲音的反射。<0.1秒<17米
二、小結:
小結本節內容,明確目標,強調重、難點
三、達標練習:
完成物理時習在線中本節內容,因內容較多,可以留一部分作課外練習。
四、課后活動:
動手動腦:1、2、3題。
教學后記:
在課堂上對聲音的知識不能擴展太多,這只是聲音的第一節課,可降低難點。
要測一測學生的接受情況。
八年級的物理教案5
一、光的傳播
1、知識與技能
●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兩類。
●理解光沿直線傳播及其應用。
●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氣中的傳播速度c=3×108m/s。
2、過程與方法
●觀察光在空氣中和水中傳播的實驗現象,了解實驗是研究物理問題的重要方法。
●閱讀科學世界我們看到了古老的光的內容,了解光可以反映宇宙的信息,感悟宇宙之宏大。
3、情感、態度、價值觀
●觀察、實驗以及探究的學習活動,培養學生尊重客觀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通過親身的體驗和感悟,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為后續學習打基礎。
●通過探究性物理學習活動,使學生獲得成功的愉悅,樂于參與物理學習活動。
二、光的反射
1、知識和技能
●了解光在一些物體表面可以發生反射。
●認識光反射的規律,了解法線、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義。
●理解反射現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了解什么是鏡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2、過程和方法
●通過實驗,觀察光的反射現象。
●體驗和感悟我們是如何看見不發光的物體的。
●經歷探究光反射時的規律,用實驗的方法獲得反射光線、入射光線跟法線位置的關系,測量反射光線與法線、入射光線與法線的夾角,總結探究的結論,獲得比較全面探究活動的體驗。
●通過觀察,理解鏡面反射和漫反射的主要差異。
3、情感、態度、價值觀
●在探究光反射時的規律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
●密切聯系實際,提高科學技術應用于日常生活和社會的意識。
●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探究活動。
三、平面鏡成像
1、知識和技能
●了解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了解平面鏡成虛像,了解虛像是怎樣形成的。
●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鏡成像的現象。
●初步了解凸面鏡和凹面鏡及其應用。
2、過程與方法
●經歷平面鏡成像特點的探究,學習對實驗過程中信息的記錄。
●觀察實驗現象,感知虛像的`含意。
●通過觀察感知球面鏡對光線的作用。
3、情感、態度、價值觀
●在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中領略物理現象的美妙與和諧,獲得發現成功的喜悅。
●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通過對平面鏡、球面鏡的應用的了解,初步認識科學技術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四、光的折射
1、知識與技能
●了解光的折射的現象。
●了解光從空氣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質中時的偏折規律。
●了解光在發生折射時,光路的可逆性。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認識折射現象。
●體驗由折射引起的錯覺。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初步領略折射現象的美妙,獲得對自然現象的熱愛、親近的情感
五、光的色散
1、知識與技能
●初步了解太陽光譜。
●了解色散現象。知道色光的三原色跟顏料的三原色是不同的。
●探究色光的混合和顏色的混合,獲得有關的知識,體驗探究的過程和方法。
2、過程與方法
●探究色光的混合和顏色的混合,獲得有關的知識,體驗探究的過程和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觀察、實驗以及探究的學習活動,培養學生尊重客觀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通過親身的體驗和感悟,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為后續學習打基礎。
●通過探究性物理學習活動,使學生獲得成功的愉悅,樂于參與物理學習活動。
六、看不見的光
1、知識與技能
●初步了解太陽光譜和看不見的光。
●初步認識紅外線及其作用。
●初步認識紫外線及其作用。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了解紅外線、紫外線的作用。
●通過收集、交流關于紅外線、紫外線的資料,獲得處理信息的方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
●初步認識科學技術對社會發展和自然環境及人類生活的影響。
●初步建立可持續發展的意識,有保護人類生存環境的意識。
八年級的物理教案6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了解現代技術中與聲有關的知識的應用。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參觀或看錄像等有關的文字、圖片、音像資料,獲得社會生活中聲的利用方面的知識。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學習,了解聲在現代技術中的應用,進一步增加對科學的.熱愛。
二、教學重點
生活中利用聲的例子
三、教學課時:1課時
四、教法與學法:閱讀自學法、討論法
五、教學過程
學生活動
(1)自由說出所了解的利用聲的現象;
(2)觀看相關的錄像;
(3)討論對以上的應用例子怎樣歸類
在此基礎上,老師綜合學生所舉的例子和初步的分類方法,進行總結性的講解。
1、聲與信息
計算:小明向較遠的高山大喊一聲,經過1.2s聽到回聲,請問:小明距離高山多遠?(當時氣溫是15℃)
學生算出結果后,清楚回聲可以測出距離。
(1)介紹蝙蝠采用回聲定位來確定目標的位置
(2)介紹聲吶技術產生的背景以及現代聲吶技術的應用方面
(3)介紹B超在醫學上的應用
(4)超聲波測出金屬內部的傷痕
2、聲與能量
介紹超聲波清洗精細機械;
超聲振動除結石。
超聲波潔牙。
課堂小結:
聲可以應用在哪些方面?
課后作業:
完成物理時習在線相關內容
八年級的物理教案7
教學目標
“路程和時間的計算”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用公式和其公式變形計算某段路程內的速度、路程和時間.
能力目標
應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要會分析實際的物理問題的物理過程,并用對應的知識解決.
情感目標
1.培養解題規范,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2.培養學生克服困難解決疑難問題的良好的意志品質.
教學建議
"路程和時間的計算"教材分析
教材用兩個例題,由速度公式,變形為計算路程和時間的公式和.第一個例題中,有分析的過程,解題的過程標準,有已知、求、解和答的四個過程.例題2中用參考圖幫助學生分析物理過程,這樣從圖中很容易找到解題的思路,再用一些公式變形來解出所要求的物理量.
教法建議
第一個例題應當注重解題的過程,強調做題的規范,應當在此基礎上,教師提供一個例題,鞏固剛學到的公式變形知識和解題過程規范.第二個例題注重分析問題的一般步驟和思路,一般對于較復雜的問題,應當畫出參考圖,幫助分析物理過程,并在思考圖上畫出已知的物理量和待求的物理量,解題過程就變得簡單明了.
本節教學是習題教學,要防止要求過高,過難,以免挫傷學生的學習熱情,即使對于基礎較好的班級,也不宜補充比教材更復雜的內容.
"路程和時間的計算"教法建議
本節主要是習題教學,注意形成解題的規范.解題要先審題,可以用圖解來幫助分析,在參考圖上注明各個物理量,有已知的和待求的以及一些中間量,先考慮清楚解題的過程,再按照一定的步驟來解題,在解題過程中要有公式、數值和單位、答的過程,要求過程完整.
教師選題可以用教材上的例題,還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能力情況進行增刪.學生解題中常見的問題有:沒有寫出解題所依據的公式;對于物理量的代入沒有做出區別,標出腳標不明確;單位沒有統一;解題過程中沒有單位;不能用圖示分析問題等.
教學設計示例
“路程和時間的計算”教學設計示例
【知識單元分析】
計算路程、時間的題目中常見的問題:
1.不寫出所依據的`公式,對于不同的速度、路程、時間不用帶不同腳標的符合表示.
2.沒有統一單位.
3.在計算過程中沒注明單位.
4.不使用作圖的方法幫助分析復雜的問題.
5.做題的格式不合理,容易出錯.
解題的一般思路
1.分析題意,想象物體的運動情況,看清題目中的已知量和待求量.
2.利用所學的物理知識、公式、 數學知識等分析,對于較復雜的問題應當畫出參考圖建立物理圖景,分析物理過程.
3.按照例題的格式,把已知、求、解、答的過程完成.
【 教學過程設計】
一.速度公式和公式變形
速度公式是,將公式變形為:,分別用于計算路程和時間.
方法一:小學曾學習過公式的變形,可以讓學生直接根據速度公式得出,對于公式中的物理量應當注明單位,并注意到可以根據題意使用m、s、m/s和km、h、km/h.
方法二:對于基礎較薄弱的班級,可以用下述的方法實現,列出一個例題:如果汽車以50km/h的速度運動,由日常生活經驗和數學的知識可以計算1小時、2小時、3小時后通過的路程,答案見副板書1.
用同樣的方法可以總結出路程和時間的計算公式.
二.路程和時間的計算
1.【例題1】已經測出自己正常步行的速度是1.2m/s.從家門到校門要走15min.那么上學要走的路程大約是多少?
本題注意的問題是:(1)分析題意,由基本公式變形得到用來計算路程.(2)計算前應當注意時間的單位由min換為s.(3)注意解題的過程,要列出所需的公式、代入數值和單位,步驟為已知、求、解、答.
2.【例題2】鄭州到上海的鐵路長約1000km,從鄭州到上海要運行14h到達.南京到鄭州的鐵路長約700km.設火車在鐵路上運行的速度相等,求從鄭州到南京的時間.
本題要注意的問題是:(1)較復雜的問題要用參考圖分析,參考圖見副板書2.由于小學的一些計算題有用圖分析的問題,所以對于基礎較好的班級可以讓學生自行畫出參考圖,教師分析每個學生的圖,指出其正確和錯誤的地方,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2)列出物理量時應當注意在物理量符合上注明腳標,見副板書上的表示.(3)建立等量的觀念,在本題中速度是相等的,所以可以用計算全程的速度后用于計算鄭州到南京的時間.
探究活動
實踐探究:體驗運動的感覺
【課題】
體驗運動的感覺
【組織形式】
學生活動小組
【活動流程】
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訂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分析與論證;評估;交流與合作.
【參考方案】
坐在汽車里,體驗當汽車靜止、以某一速度正常行駛、速度增加、速度減小、轉彎等時刻的感覺.
【備注】
1、寫出探究過程報告,可以沒有結果.
2、發現新問題.
八年級的物理教案8
教學目標:知識和技能:1、了解光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2、了解平面鏡成虛像,了解虛像是怎樣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鏡成像的現象。
4、初步了解圖面鏡和凹面鏡及其應用。
重、難點:1、利用試驗、現象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2、平面鏡成像原理。
教學器材:蠟燭、平面鏡、紙、玻璃、球面鏡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前提測評:
1、光是沿 傳播的。 2、什么是鏡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3、 作圖
二、導學達標:
引入課題:①試驗:平面鏡可以成像,為什么?
②學生探討:平面鏡成的像有什么特點?
③討論:把鏡后面的水銀去掉,還能成像嗎?
進行新課:
1、學生試驗: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器材:蠟燭、紙、玻璃、尺
步驟:①試驗裝置如何?步驟如何?
②要策什么數據?要注意什么問題?
③能得出什么結論?
2、平面鏡成像的特點:(1)、像和物體到鏡面的距離相等。
(2)、像與物體的大小相等。、
(3)、像與物的連線與鏡面垂直‘
現象:水面成像……(可詳細講解)
3、平面鏡成像原理: 光的反射
(1)、平面鏡成的是虛像
(2)、討論:水銀面起什么作用?窗戶上的玻璃能否成像?如何成像?
4、球面鏡:
(1)、凸面鏡:可以使光線發散,可以開闊視野,常用作觀后鏡。成什么像?
(2)、凹面鏡:可以使光線會聚,常用作太陽灶、汽車頭燈…… 成什么像?
學生討論:球面鏡的.應用
三、達標練習:完成物理時習在線中的本節內容。
小 結:根據板書,總結本節內容,明確重、難點。
課后活動:
完成物理時習在線本節內容。
完成課本后習題。
寫出平面鏡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200字以上)
教學后記:
要補充必要的知識點:如距離、虛實、原理等。
八年級的物理教案9
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
了解透鏡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2、過程和方法
經歷制作模型照相機的過程,了解照相機的成像原理。
能簡單描述凸透鏡成實像與虛像的主要特征。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模擬照相機的制作和使用,獲得成功的喜悅。
初步建立將科學技術應用于實際的意識。
重、難點:
照相機的原理。
凸透鏡成像的'特征。
教學器材:
透鏡、紙片、放大鏡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前提測評:
凸透鏡、凹透鏡對光各有什么作用?
什么是焦點?什么叫焦距?
光心有什么特點?
二、導學達標:
引入課題:我們在生活中,有哪些儀器用到透鏡?
進行新課:
1、照相機:可以成縮小、倒立的實像
照相機的結構: 鏡頭……凸透鏡
膠卷……
快門……
圖3.2-1示
2、活動:制作模型照相機(10分鐘)
3、投影儀:可以成倒立、放大的實像
結構:圖3.2-4示
4、放大鏡:成正立、放大的虛像
實際是一個凸透鏡
怎樣使用?
達標練習: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節內容。
小 結:根據板書,總結本節內容,明確重、難點。
課后活動:
完成課本練習。
寫出照相的一些技巧。
教學后記:
考慮二個問題:如何講解結構、原理時具體化?
如何連接凸透鏡的成像規律?
八年級的物理教案10
學習目標:1、知道聲音的三個特性
2、知道什么是頻率?頻率的應用。
3、利用實驗去探索影響聲音特性的原因。
重、難點:(重)1、人耳怎樣聽到聲音的?
(難)2、設計探究的實驗,清楚雙耳效應。
關 鍵:指導學生分析實驗現象、總結結論。
教學時數:2課時
教材分析:1、本節是了解性常識,而且比較簡單,學生基本上一看就
懂,所以課堂教學基本上讓學生主動去完成,教師加以必
要的糾正即可。其他時間可以討論上節課的.練習。
教學過程:
前提測評:
1、聲音是由物體的 產生的。
2、聲音的傳播需要 , 不能傳聲。
3、聲音在 、 體中比 體中傳播的快。
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是 。
導學達標:
引入課題:為什么我們可以區分不同物體發出的聲音?
1、音調:聲音的高低
試驗:研究音調與振動快慢的關系
課本如圖示
結果:振動越快,音調越高,振動越慢,音調越低。
結論:(1)、頻率:物體一秒內振動的次數,頻率越高,
音調越高,頻率越低,音調越低。
(2)、人的聽覺范圍:20Hz~20000Hz
學生閱讀課本圖示
2、響度:聲音的強弱
試驗:研究響度與振動幅度的關系
課本如圖示
結果:振幅越大,響度越大,振幅越小,響度越小。
結論:(1)、響度與振幅有關
(2)、響度與發聲體距聽者的距離有關
(3)、用dB表示聲音的強度,學生閱讀材料:
了解一些環境的響度。
3、音色:聲音的一個特征
音色表示什么?
三、小結:
小結本節內容,明確目標,強調重、難點
四、完成物理時習在線本章內容
五、教后記
本節內容比較多,應緊扣要求,在課堂上完成教學任務。
應讓學生在課后去分析較多的聲現象,并布置一定的思考題?
八年級的物理教案11
教學目標:1、知識和技能:理解凸透鏡的成像規律。
2、過程和方法:能在探究活動中,初步獲得提出問題的能力。
通過探究活動,體驗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和方法。
重、難點:1、試驗的過程。2、總結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教學器材:透鏡、光屏、蠟燭、刻度尺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前提測評:
1、凸透鏡、凹透鏡對光各有什么作用?
2、什么是焦點?什么叫焦距?光心有什么特點?
二、導學達標:
引入課題:
照相機:可以成縮小、倒立的實像
凸透鏡 投影儀:可以成倒立、放大的實像
放大鏡:成正立、放大的虛像
思考:是什么原因影響了凸透鏡所成的像?
1、演示試驗:
物距: 物體到透鏡的距離,用U表示。
像距: 像到透鏡的距離,用V表示。
焦距: 用f表示
2倍焦距:用2f表示
注意事項:A、蠟燭、透鏡、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B、 調節光屏找出最清晰的像。
結果:距離不同成的像不同
像與距離有什么關系?
2、學生試驗:試驗過程如課本示
A、要找出放大、縮小的區域 B、要找出倒立、正立的區域 C:要找出不成像的區域。
試驗結果填入課本表格,并進行總結
3、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對照電腦模擬)
物距 像距 倒、正 大、小 虛、實
u>2f
u=2f
f
u 4、凸透鏡成像的原理:(作圖法) 實像:真實光線匯聚而成的像,可以出現在光屏上。 虛像:討論其特點 討論:平面鏡成的是實像還是虛像? 達標練習: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節內容。 小 結:根據板書,總結本節內容,明確重、難點。 課后活動:完成課本練習。 寫出凸透鏡成像時各種的規律。 知識目標 (1)知道功率的概念。(2)結合實例理解功率的概念。(3)了解功率在實際中的應用。 能力目標 通過觀察和聯系生活實際了解功率的物理意義。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欲,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有將科學技術應用于日常生活、社會實踐的意識。 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做功率的物理意義;能用公式p=w/t解答相關的問題。 教學難點:理解功率實際上是表示能量轉化快人教版八年級物理教案第十一章功和機械能第2節功率慢的物理量。 教學具準備 課件 教法 講授法 教學過程 復備 11.2-1復習: 課件展示: 1、力學里的功包括兩個必要的因素是什么? 2、計算功的公式和國際單位制中功的單位是什么? 11.2-2引入: 我們怎樣比較做人教版八年級物理教案第十一章功和機械能第2節功率功的快慢,做功不但有一個多少的問題,還有一個做功快慢的問題。如體重相同的甲、乙兩同學人教版八年級物理教案第十一章功和機械能第2節功率,人教版八年級物理教案第十一章功和機械能第2節功率甲慢慢從一樓走到五樓,乙快速從一樓跑到五樓,盡管兩人做的功一樣多,但甲需較長時間,做功慢;乙需時間較短,做功快。比較做功快慢就像比較物體運動的快慢一樣,可以采用: a.做同樣的功,比較做功時間的長短;b.在相同的時間內比較做功的.多少。 師:今天我們來學習比較做功的快慢。 11.2-3新課教學: 閱讀課本65-66頁,鉤出重點知識,在不懂之處打上問號。 物理學上常采用b情況,一般都取“單位時間”。就是功與做功所用時間之比叫功率。他在數值上等于單位時間內所做的功。很顯然功率是表示物體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課件展示: 一、功率 物理意義:它是用來表示物體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定 義:功與做功所用時間之比叫功率。 功率公式:人教版八年級物理教案第十一章功和機械能第2節功率 w-功-焦耳(j),t-時間-秒(s),p-功率-瓦特(w); 單位:國際單位是瓦特,簡稱瓦,符號w。 1w=1j/s 常用單位:千瓦,符號kw. 換算: 1kw=103w 1mw=106w 課件展示:介紹瓦特單位的由來。 (出示問題)舉例說明功率的物理意義。 1.功率70w表示什么意思? 2.功率70w和450w功率哪個大?哪個做功快?為什么? (圖片展示)一些運動的物體和機械的功率。 隨堂練習 1、功率表示做功的_____,功率越大表示做功越____。功率的大小由____和___共同決定。2、試判斷(p=w/t)a做功越多功率越大 ( )b功率小,表示做功少。 ( )c做功時間越短,則功率越大( )d做功快,則功率大 ( )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 課題引入 確定問題 探究活動 展示結論 教學環節 我們大家先一起來看一段太空船模擬艙的片段。播放課件(太空船中人漂浮) 而我們在地球上大家都是“腳踏實地”站得很穩,這是為什么呢? 我們拋出去的粉筆為什么會落回地面? (借助地球儀)我們在地球的其它位置上拋出去的粉筆會落向哪里? 引出重力的概念。 英語:Gravity,同學們說重力用什么字母來表示呢? 板書:重力(Gravity )G 1. 定義: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 2. 施力物體:地球。 重力是力的一種,我們要從它的哪些方面研究呢? 首先同學們走進主題資源的“探究學堂”中研究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在“重力主題資源網站”中給出探究引導。針對學習基礎不好的學生,網站中給予“幫助”。 巡視并及時發現問題加以引導。 我們來看看大家的探究的方案與結論。 教師活動 觀看太空船模擬艙的片段 思考:人為什么會漂浮著? 回答:地球引力 回答:地球引力 回答:地面 回答:G 并且記憶 回答、理解、記憶 回答: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點 組內成員討論、猜測,制定探究方案。 參考主題網站中的資源,充分利用給出的實驗儀器驗證小組的猜測,并能根據實驗現象與數據分析出結論。 演示小組的探究方案,說出探究結論。 學生活動 創設情景, 激發學生的好奇心 引導學生得出:地球上的物體都受到地球的吸引。 與其他學科結合起來,達到學科間的綜合。 知識的回顧 小組成員的`合作與交流。 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充分發揮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和分析實驗數據的能力,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能夠用簡潔的語言總結出結論。 鍛煉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意圖 評價總結 在線檢測 提出問題 自主學習 課堂小結 作業 板書: 重力方向:豎直向下 重力大小:與質量成正比 G = mg(g=9.8N/Kg) 大家走進“在線檢測”看看自己對重力了解有多少。 計算自己的體重 能用“彈簧秤”測量出一個蘋果的“質量”? 我們知道了重力的大小和方向,那么它的作用點是怎樣的呢? 重力的作用點有它自己專屬的名字:重心。那物體重心的位置在哪里呢? 播放特技:轉筆;轉球。 強調:這時的位置就是物體的重心。 如何找到物體的重心呢? 同學們到網站中瀏覽,找到卡片的重心,此外瀏覽、分析重心在其他科學技術方面的重要用途。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大家學到了什么呢? 小短文:1.“我受到的重力” 2.“假如沒有重力” 選擇一個題目寫一篇短文。 總結 記憶 走進“在線檢測”,進行反饋練習。 識記 思考 網上瀏覽,思考方法,了解確定物體重心的方法,并且自主學習重心在其他領域的運用。 學生回顧、總結,使得所學的知識具有條理性。 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究得出結論,體驗了獲得知識的喜悅,也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激發了學生繼續探究知識的興趣。 讓學生從“玩”中學,把知識充分與生活實際聯系在一起,保持學生的興趣,有繼續探究的動力。 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釋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現象。發展學生思維分析推理能力。 學生對整節課內容的回顧,知識的回放。 綜合考察對重力的掌握情況。 一、教學目標 1、知道光在同一種均勻媒質中是沿直線傳播的。 2、知道光的直線傳播的一些典型事例(如小孔成像、日月蝕等)。 3、記住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不要求知道光速的測量方法。 二、教學過程 (一)導入環節 現在我們學習光學知識,在初中我們學習過,請同學們思考如下問題: 1、什么叫光源,生活中有哪些物體是光源? 2、光線如何表示? 3、小孔成像說明了什么? (二)新授環節 1、光源: (l)光源:(自身)發光的物體、如:太陽、蠟燭的光焰等。(charutupian) 注意:月亮不是光源,因為月亮本身不發光,而是反射的太陽光。 在研究光現象時,為了方便研究,我們通常研究點光源的關學現象,所謂點光源,就是可忽略自身尺寸的光源,象質點、點電荷、理想氣體一樣,是理想化的物理模型。當光源的尺寸遠小于它到觀提點的距離時就可看作點光源。 (2)光源發光的過程是其他形式的能轉化為光能的過程,光照到物體上,光能又可轉化為其它形式的能。光束射入人眼才能引起人的視覺。 光能:光具有的能量,包含在光束中。 分類: 1)、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A、太陽等恒星都是天然光源(火星不是恒星)。 B、白熾燈、水銀燈、熒光燈和蠟燭等是人造光源。 2)、按光的激發方式分:冷光源和熱光源。 A、熱光源:利用熱能激發的光源(白熾燈、弧光燈等)。 B、冷光源:利用化學能、電能激發的光源(螢火蟲、霓虹燈等)。 3)、按光線特點分:點光源、線光源、面光源和體光源。(著重介紹點光源) A、定義:凡是光源本身的大小與它被照到的物體間的距離相比可以忽略不計時,這樣的光源都可以看作是“點光源”。 B、點光源是一種理想模型。點光源并非數學上的點,而是物理意義上的點,即光源本身有一定線度。 2、光的直線傳播 (1)光線:表示光傳播方向和路徑的幾何線叫做光線。在光線上標明箭頭,表示光的傳播方向。 (2)介質:光能夠在其中傳播的物質、如:空氣、水、玻璃等。 注意:光能在真空中傳播,說明光的傳播并不依靠介質。 (3)光直線傳播的條件:同一種均勻介質中。 光直線傳播產生的光現象有:小孔成像、影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 光的傳播過程,也是能量傳遞的過程。 3、影: (l)點光源的影 點光源發出的光,照到不透明的物體上,物體向光的表面被照明,在背光面的后方形成一個光線照不到的黑暗區域。 (2)較大發光面的本影和半影。 完全不會受到光的照射的范圍是本影,本影周圍還有一個能受到光源發出的一部分光照射的區域,是半影,比較以上兩圖,光源的發光面積極大,本影區越小,無影燈就是根據此原理設計的。 注意強調:本身能夠發光的物體叫光源,光源發出的光可用光線表示,但光線實際上是不存在的;光在同一種約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正因如此,才能在障礙物的背面留下影子。 4、關于證明光的直線傳播現象很多,例如日食月食現象: (1)日食:發生日食時,太陽、月球、地球在同一條直線上,月球在中間,在地球上月球本影里的人看不到太陽的整個發光表面,這就是日全食,如a區。在月球半影里的人看不到太陽某一側的發光表面,這就是日偏食如b區,在月球本影延長的空間里的人看不到太陽發光表面的中部,能看到太陽周圍的發光環形面,這就是日環食,如c區。 (2)、月食:發生月食時,太陽、月球、地球同在一條直線上,地球在中間,如圖所示,當月球全部進入地球本影區域時形成月全食,如圖a區;當月球有一部分進人地球本影區域時形成月偏食,如圖b區;但要注意,當月球整體在c區時并不發生月偏食。 5、光速:光的傳播速度。 1)、真空中的光速:各種不同頻率的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都相同,均為: C=3.0×105km/s=3.0×108m/s。 2)、光在空氣中的速度近似等C=3.0×105km/s=3.0×108m/s。 3)、光在其它媒質中的速度都小于C,其大小除了與媒質性質有關外,還與光的頻率有關(這一點與機械波不同,機械波的波速僅由媒質的性質即密度、彈性和溫度等決定) 6、光年: 1)、定義:光在真空中一年時間內傳播的距離叫做光年。 注意:光年不是時間單位,而是長度單位。 2)、大小:1光年=Ct=3.0×108m/s×365×24×3600s=9.46×1015m。 知識目標 1.知道什么是光的反射現象。 2.理解光的反射定律,能應用反射定律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 3.知道鏡面反射和漫反射,并能用來解釋一些簡單現象。 能力目標 1.通過觀察分析實驗,總結得出光的反射定律,培養觀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2.通過對光的反射定律的分析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3.通過光的反射現象的解釋,培養學生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通過對光路圖的應用,逐漸培養學生空間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生動有趣的光學現象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情感。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課由我們能看到本身不發光的物體引入光的反射現象,然后轉入研究光的反射規律,通過實驗總結出光的反射定律,并指出光發生反射時光路是可逆的隨后介紹了光的兩種反射現象:鏡面反射和漫反射,同時說明我們能從不同方向看到物體正是由于漫反射的原因。本節學習的重點是理解光的反射定律,難點是正確確定入射角、反射角及通過實驗總結出反射規律。 教法建議 1)研究反射規律的實驗盡可能準確,這是上好這一節課的關鍵。 讓學生清楚的看到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的關系,對學生總結光的反射定律很重要。雖然誤差不可避免,但由于要得到定量的角度關系,這個實驗的準確度非常重要,做好這個實驗能為學生總結反射定律奠定有利的基礎。 2)要給學生樹立空間的概念 由于我們把光的反射定律最終落實在紙面上的光路圖,很容易造成學生的錯覺,認為光現象都是平面的,要有意識的借助立體模型或微機模擬使學生形象的認識光現象的`空間感。 3)通過實驗幫助學生對光路可逆的理解。 4)光的反射定律的表述一定要清楚,語言要準確,要注意入射光與反射光,入射角與反射角的因果關系。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 : 正確確定入射角、反射角;理解光的反射定律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通過實驗探索反射現象的規律 教具:畫有角度的可折疊的白色硬紙板、一面鏡子、兩個光源、一張白紙、大頭針(或牙簽)、鉛筆、直尺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問題引入 為什么我們既能看到發光的物體又能看到不發光的物體?如在遮蔽門窗的教室內,打開電燈,我們不僅能看到發光的電燈,同時還能看到桌椅、墻壁、同學及周圍一切本身不發光的物體,這是什么原因?從而引出“反射”的概念,還可舉例我們看到月亮是因為它反射光,但它不是光源,有人說站在地球上看地球就像一個大月亮。引入反射后,可進一步引入“反射光”和“入射光”的概念,并提出問題:光線的反射遵從什么規律?引入新課教學。 二、新課教學 1.光的反射定律 方法1:演示實驗總結規律,按照書67頁實驗進行教學。 演示前,將演示器材一一展示給學生。其中,硬紙板的可折疊性及硬紙板上的刻度一定要讓學生看清楚。 實驗中,邊演示,邊介紹名詞概念:入射點、法線、入射角、反射角。隨后板書光路圖,如圖5-2-1,并標出入射角、反射角的度數。 通過轉動紙板F和改變入射角讓學生回答下列問題:反射光線和入射光線是否一定在同一平面?反射光和入射光線是在法線的兩側還是在法線同側?反射角的大小與入射角的大小有什么關系? 教師引導總結得出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內;反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法線的兩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方法2:探究光的反射規律(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使用) 向學生介紹書67頁的實驗器材,并介紹基本概念:入射點、法線、入射角、反射角。 提出問題:一束光射向鏡面,反射光線的位置如何確定?(可提示學生從空間到平面的思路)反射光線和入射光線的位置關系如何確定?反射角的大小與入射角的大小關系如何確定? 學生猜想并設計實驗(可超出書上所給的器材) 實驗探索并得出結論。 教師引導歸納出光的反射定律。 2.光發生反射時光路可逆。 演示:如圖5-2-2圖,A點發出的光經O點反射后到達B點,在B點再放一光源,使其發出的光射向鏡面某點如C點,調整光線BC的方向,使其與BO重合,發現其反射光線與OA重合,從而說明反射時光路可逆。 在講完反射定律以后,可在課堂上增加以下基本練習。 1)光線垂直射到鏡面上,入射角和反射角各等于多少? 2)入射光與界面夾角60 °,入射角和反射角各多大?入射光線與反射光線夾角多大? 3)反射光線跟入射光線垂直,入射角和反射角各多大? 4)完成光路圖。(圖略,可選不同類型的題目,參考習題精選5、6、7題形式) 3. 鏡面反射和漫反射 方法1:教室內有陽光射入的情況下可用這種方法。 演示:讓一束太陽光斜射到平面鏡上,調整鏡面的方向,會在墻上產生一個明亮的光斑,迎著反射光的方向看,很刺眼;用一張白紙代替鏡面,從各個方向都看不到耀眼的亮光,同時墻上也沒有明亮的光斑。提出問題:這是為什么?然后再用光路圖說明原因。講解鏡面反射和漫反射。 方法2:從反射面入手分析 在紙板上垂直插入幾根牙簽如圖5-2-3,引導學生想象當入射光平行射到各入射點時,反射光線的方向有什么特點?隨后將紙板隨意彎折,如圖5-2-4,這時學生會看到法線不再平行,引導學生想象當入射光平行射到各入射點時,反射光線的方向有什么特點?由此引入鏡面反射和漫反射。 用光具盤演示:鏡面反射和漫反射現象。 【八年級的物理教案】相關文章: 八年級的物理教案11-23 八年級物理教案11-13 八年級物理教案11-30 八年級的物理教案06-07 八年級物理教案《彈力》08-23 八年級下冊物理教案12-17 八年級上冊物理教案12-22 八年級物理教案:慣性08-25 初中八年級物理教案12-21 (熱門)八年級物理教案09-19八年級的物理教案12
八年級的物理教案13
八年級的物理教案14
八年級的物理教案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