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教案大全>數學教案>四年級數學教案>數學四年級下冊教案

    數學四年級下冊教案

    時間:2024-05-28 12:41:47 四年級數學教案 我要投稿

    數學四年級下冊教案必備(15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數學四年級下冊教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數學四年級下冊教案必備(15篇)

    數學四年級下冊教案1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事例,經歷認識分數與除法的關系的過程。

      2.了解分數可以表示具體的量,理解分數與除法的關系,會用分數表示兩個數相除的結果。

      3.在利用已有知識和經驗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培養知識的遷移能力。

      教學重點:

      認識分數與除法的關系,會用分數表示兩個數相除的結果。

      教學過程:

      (一)復習

      平均分的數量關系

      師:把12個蘋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6個)算式是?(12÷2=6個)

      把12個蘋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4個)算式是?(12÷3=4個)

      把12個蘋果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多少?(3個)算式是?(12÷4=3個)

      師:由此可見"平均分"中各數量之間關系是怎樣的?

      (總數÷份數=每份數)

      師:把8個蘋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4個)算式是?(8÷2=4個)

      把4個蘋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2個)算式是?(4÷2=2個)

      把2個蘋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1個)算式是?(2÷2=1個)

      把1個蘋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

      生思考……

      生:半個!

      生:0.5個

      生:1/2個。

      師:同學們說得都對!半個也好,0.5也好, 1/2個也好,都表示這個蘋果的一半。前面幾個蘋果我們都能用算式把它算出來,那么把一個蘋果平均分成兩份是如何算出來的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方面的內容。(師板書:分數與除法)

      (二)新授

      一、平均分彩帶

      師出示例題:

      (1)把一米長的彩帶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米?

      師先讓學生讀題,然后讓學生用不同的方式描述結果。

      師介紹把一米長的.彩帶平均分成2份用除法算式怎么表示?(1÷2),為什么?

      (總數÷分數=每份數)那么1÷2等于多少呢?( 1/2)米

      師:1/2米是什么意思?

      (把1米平均分成兩份,一份就是半米,因為一半我們可以用 1/2表示,所以1÷2=1/2米。)

      如果把它平均分成3份呢?

      生:1÷3=1/3(米)

      二、平均裝茶葉

      師出示例題,把2千克茶葉平均裝在5個茶葉桶中,每個茶葉桶裝多少千克?

      指名讀題,弄清題意后讓學生自己列式

      指名板演:

      2÷5=2/5(千克)

      師:觀察我們學過的分數和我們剛才寫出的幾個分數,你發現有什么不同?

      使學生明確這幾個分數帶計量單位,是具體的量,以前學的分數不帶單位,表示占一個整體的幾分之幾。

      師:為了和以前學的知識進行區分,做幾個練習。

      師出示:

      把1米長的彩帶平均分成2份每份占彩帶的( ),每份是( )米?

      把1米長的彩帶平均分成3份每份占彩帶的( ),每份是( )米?

      把2千克茶葉平均分成5份每份占茶葉的( ),每份是( )千克?

      把2千克茶葉平均分成8份每份占茶葉的( ),每份是( )千克?

      把5千克茶葉平均分成7份每份占茶葉的( ),每份是( )千克?

      把5千克茶葉平均分成7份這樣的2份占茶葉的( ),是( )千克?

      三、平均分月餅

      出示例題

      小組討論分的方法。

      交流結果,引導學生寫出算式。

      四、歸納總結這幾個算式。

      你發現這幾個算式中的被除數、除數與分數的分子、分母有什么關系?

      討論交流,是總結。

      被除數就是分數的分子,除數就是分數的分母。他們的關系可以表示為:

      被除數÷除數=被除數/除數(除數≠0)

      用字母表示是:a÷b=a/b(b≠0)

    數學四年級下冊教案2

      目標

      1、知識與技能:了解小數的產生,理解和掌握小數的意義。

      2、過程與方法:初步理解整數、小數、分數之間的聯系。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合作探究的學習習慣

      重點:小數的意義和計算單位及進率

      教學難點:計算單位及進率

      一、我會預習(自學教材,初步感知)

      自學內容:自學教材32頁例1

      自學要求

      1、帶著下面的問題預習。

      2、邊學邊記,記下你的困惑和疑問。

      二、我會探究(探究展示,歸納整理)

      1、自學例1,思考探索

      你測量的課桌的長是多少?寬是多少?用米作單位,不夠1米怎么辦?

      2、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用分數怎樣表示?用小數怎樣表示?

      3、把1米平均100份,每份是( ),用分數( )表示,用小數( )表示。

      4、把1米平均1000份,每份是( ),用分數( )表示,用小數( )表示。

      5、什么樣的數可以用小數表示?小數的記數單位是多少?分別寫作多少?

      6、一位小數的記數單位是1/10或(0..1),兩位小數的記數單位是( )或( ),三位小數的'記數單位是( )或( )。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間的進率是( )。

      7、我發現: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數可以用( )表示。小數的計數單位是十分之一、分別寫作0.1、( )、( )

      三、我會運用(訓練評估,反思穎悟)

      1、填空。

      (1)3.50元表示元角

      (2)4.9中的4在什么位,表示個,9在位上,表示個。

      (3)6的計數單位是,0.9的計數單位是,0.012的計數單位是

      (4)、把下列分數寫成小數。

      3、把下列小數寫成分數

      0.4= 0.29= 0.235=

      3、填一填。

      整數:2厘米5角500克

      ↓ ↓ ↓

      分數:( )分米( )元( )千克

      ↓ ↓ ↓

      小數:( )分米( )元( )千克

    數學四年級下冊教案3

      小數速算的方法很多,這里針對運用運算定律、運算性質來進行小數速算,需要掌握以下常用的定律和性質:

      ㈠運算定律

      ①加法交換律 a+b=b+a

      ②乘法交換律 a*b=b*a

      ③乘法結合律 (a*b)*c=a*(b*c)

      ④乘法分配律 (a+b)*c=a*c+b*c

      ㈡運算性質

      ①差不變性質 a-b-c=a-(b+c)

      ②積不變性質 ab=ac*(b/c)

      ③商不變性質 a/b=ac/bc=(a/c)/(b/c)

      ㈢補數定義

      若a+b=10,100,1000…那么數a叫數b的補數,且a和b互為補數。

      例⑴:4.8*2.3/1.6

      =4.8/1.6*2.3

      =3*2.3

      =6.9 【改變運算順序可使計算變得更加簡便,每個數只與它前面的符號有關系】

      例⑵:7.8/0.25/4

      =7.8/(0.25*4)

      =7.8/1

      =7.8 【適當添上括號或去掉可達到速算的目的.】

      例⑶:12.5*3.2*0.25

      =(12.5*8)*(0.4*0.25)

      =100*0.1

      =10 【此題的關鍵在于把3.2分解成(8*0.4),因為8與12.5;0.4與0.25相乘可湊整。一般在計算過程中,有時可以把一個數分解成兩個或幾個數的和、差、積、商的形式,再運用運算定律】

      相關練習題

      ⑴觀察:25^2-15^2=(25+15)*(25-15)=40*10=400,求3^2-3.01*2.09的值;

      ⑵某小組有23名女生,要計算她們的平均年齡,使結果保留3位小數,小紅答:16.653,老師說最后一位數字錯了,其它數字都對,請問:正確答案是多少?

      ⑶計算:7.37*12.5*0.15*16

      ⑷計算:36.3*4.5+6.37*45

      ⑸計算:7.9*9.9

      ⑹計算:7.2*16.5/0.8/1.1

      ⑺計算:3.3333333333/4.4444444444

      ⑻計算: 1998+199.8+19.98+1.998

      參考答案

      ⑴0.01 原式

      =3^2-[(3+0.1)*(3-0.1)]=3^2-(3^2-0.1^2)=3^2-3^2+0.1^2=0.1^2=0.01

      ⑵16.652因為只有最后一位數字錯了,所以可以確定平均年齡在16.650~16.659之間,∵16.650*23=382.95;16.659*23=383.157;∴年齡總和在382.95~383.157之間,又∵年齡是整數;∴取383;根據:平均數=總和/人數,可求得383/23=16.652

      ⑶221.1

      ⑷450

      ⑸78.21

      ⑹135

      ⑺3/4

      ⑻2219.778 原式=(20xx-2)+(200-0.2)+(20-0.02)+(2-0.002)

      =2222-2.222

      =2222-(10-7.778)

      =2222-10+7.778

      =2219.778

    數學四年級下冊教案4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結合生活經驗和實際測量活動了解小數的產生,體會小數產生的必要性。

      2、利用直觀的圖片,建構小數和分數的聯系,經歷小數意義的歸納過程,學會小數之間的轉換。

      3、培養學生的遷移、類推能力,以及良好的數學學習品質。

      教學重點:

      理解小數的意義,知道小數的計數單位及每相鄰的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是10。

      教學難點:

      理解一位、兩位、三位小數的意義。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1、(展示一根繩子)猜猜它有多長?

      生猜:1米……

      師:要想知道準確的結果,怎么辦?

      生:量一量。

      師:誰愿意來測量一下它的長度?

      兩名學生合作測量。

      師:把你們測量的結果匯報一下。

      生:一米。

      師:剛才誰猜對了?大家的眼力真不錯,很會觀察,下面加大難度,你能猜一猜課桌面的寬嗎?

      生猜并測量驗證。

      師:通過測量我們發現,繩子的長度是1米,課桌面的寬度是41厘米,那么課桌面的寬度仍用“米”做單位,還能用整數表示嗎?

      生:不能。

      師:為什么不能用整數了?

      生匯報

      師:也就是說,在進行測量時,如果不能得到整數的結果,我們就要用其他的數來表示,也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小數。(板書:小數)

      師:那你們說說在哪些地方還見過小數。

      生匯報

      師:看來小數在生活中的用處真是不小,今天我們就來研究“小數的意義”。(補充板書)

      二、探索交流,建構新識:

      (一)理解一位小數的意義。

      1.師:請同學們任意說一個小數。

      生匯報師板書

      師:那老師也來寫幾個。

      0.1 0.01

      師:猜一猜老師接下來會寫什么?

      生:0.001

      師:同學們真的是很會推理。

      2.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小數的意義,那我們就從0.1開始研究好不好,那0.1的意義你知道嗎?它表示什么?

      生匯報

      師:對于0.1同學們都有不同的認識。老師帶來了一個正方形,如果我們用一張正方形表示1的話,請你估計一下,0.1該有多大,用手比劃一下。

      師:請同學們在這張紙上分一分并用陰影涂色表示出0.1。老師看哪些同學的速度最快。

      3.生展示、匯報

      展示若干組學生的畫法。

      (編號,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

      師:你認為哪位同學表示出了0.1那么大小。

      生:1號;3號;2號;4號。

      師:到底哪位同學的表示出了0.1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出示課件)這個紙杯的售價為0.1元,如果你是顧客,你應該付給售貨員多少錢?(1角)。明明是0.1元,為什么你要付1角錢呢?(生匯報:0.1元就是1角)師出示課件。那一角錢還可以用()/()元(生匯報)

      師:1角=元,1角=0.1元,那元和0.1元是什么關系?看來,0.1=。

      師:現在我們再來回頭看剛才幾位同學的作品,哪位同學的涂色部分表示出了0.1?(生匯報:3號和4號。)

      師:現在我們再一起來理順一下。(出示課件)一個正方形用1表示,要想表示0.1我們先把這個正方形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一份涂出來就是0.1。

      師:那現在誰來說說0.1到底表示什么?

      生匯報師小結:說簡單點0.1就表示。(板書)

      師:涂色部分為0.1那空白部分用哪個小數表示呢?

      生匯報:0.9。

      師:怎么看出0.9的?

      生匯報

      師:那0.9表示什么?()0.9里面有幾個0.1?(9個)我們一起來數一數。把0.1和0.9合在一起是多少?

      生:1

      師:現在我們明白了1里面有(10)個0.1。(板書)

      4.再涂1塊能看到哪兩個小數?

      生:0.2、0.8。

      師:他們的分數朋友分別是誰?(生匯報師板書),把它們合在一起是多少?(1)

      師:(指板書)仔細觀察,這些小數有什么特點?(小數點后有一位數的小數叫做一位小數。)(板書:一位小數)這些分數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分母都是10、都是十分之幾……

      師:那我們就可以說一位小數表示的就是十分之幾。(板書)

      (出示課件)其中的一份,就是一位小數的計數單位。也就是說一位小數的計數單位是(十分之一),寫作(0.1)。這就是我們認識的一位小數。

      (二)理解兩位小數的意義。

      1.師手指0.01,0.01表示什么呢?如果還是把這張紙看做1,要找出0.01你會怎么做?

      同桌交流討論。

      生匯報:把它平均分成100份,取其中的一份。

      預設:如果學生有分歧,可用一元和一分的關系來驗證幫助學生理解。

      師:同學們的想法非常正確,我們要想在正方形中找到0.01,就要先把這個正方形(出示平均分成100份的正方形)

      師:0.01就表示。還看到了哪個小數?

      生:0.99。

      師:0.99里面有幾個0.01。

      生:99個。

      師:把他們合起來是多少?那1里面有多少個0.01?(100個)師板書

      2.如何表示0.25呢?

      生匯報

      師:還能想到哪個小數?他們的分數朋友分別是誰?

      生:0.75,分數朋友:

      3.(拿出平均分成100份的正方形紙)請你在方格紙上創造一個新的小數,再同桌間說一說這個小數表示什么意思,看到這個小數,你又想到了那個小數?

      4.師提問:

      (1)你涂了哪個小數?

      生匯報。

      師:猜一猜他涂了幾格,還能找到另外一個小數嗎?

      (2)你涂了幾格?誰能知道他寫的是哪個小數?

      5.師:(指板書)剛才我們研究的小數都有什么特點?他們都表示什么?

      生匯報師小結板書:兩位小數表示的就是百分之幾。(出示課件)其中的一份,就是一位小數的計數單位。也就是說兩位小數的計數單位是(百分之一),寫作(0.01)。

      (三)理解三位小數的意義。

      1.師:我們已經知道了一位小數表示十分之幾,兩位小數表示百分之幾,那0.001是幾位小數?(三位小數)。那三位小數又表示什么呢?生:它表示千分之幾。(師板書)

      師:那它的分數朋友是多少?()

      師:那0.237表示什么?它的分數朋友是誰?

      生:

      師:小數是多少?

      生匯報

      2.師:誰能找一個大一點的三位小數?

      生:0.999 =

      師:要在正方形紙上涂上0.999會有什么感覺?

      生匯報

      如果再涂多少就涂滿了?(0.001)

      師:那也就是說(1000)個0.001是1。

      師小結:三位小數表示的就是千分之幾。(出示課件)其中的一份,就是三位小數的計數單位。也就是說三位小數的計數單位是(千分之一),寫作(0.001)。

      3.延伸:師:那如果把1平均分成10000份,這樣的一份或幾份用幾位小數表示?(四位小數)。把1平均分成100000份,這樣的一份或幾份用幾位小數表示?(五位小數)

      ……

      師:看來同學們的類推能力都很強,能夠根據前面所學的'知識來回答老師的問題了。

      (四)提煉小數意義

      1.請同學們回想剛才的學習過程,說一說小數的意義到底是什么?

      生匯報

      小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數都可以用小數表示(課件出示)。其實這就是小數的意義。

      2.思考:(課件出示)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知道小數的計數單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分別寫作0.1、0.01、0.001 ‥‥‥那這幾個相鄰的計數單位之間有什么關系呢?如果老師把正方體看做1的話,你能用分數和小數表示出涂色部分嗎?

      0.1里面有多少個0.01?0.01里面有多少個0.001?也就是說小數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是(10)。

      3.師:大家回答的都不錯,其實今天我們學習的小數在產生的過程中經歷了一段較長的歷史。同學們,請看(出示課件)

      三、鞏固內化:

      師:今天有關小數的知識大家都學會了嗎?那接下來咱們做幾道題檢驗一下同學們的學習成果,好不好?

      出示課件練習題。

      1、填一填。

      2、填上合適的數。

      四、回顧反思:

      1.師:一節課就快要結束了,下面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我們剛才的學習過程。(出示課件)

      2.自我評價:如果最好的表現是1,最不好的表現用0表示,你打算用什么數來表示自己的表現?

      3.最后老師想送給同學們一段話--小知識:人類對自己大腦的利用水平卻極低,普通人只利用了大腦的百分之二(0.02)到百分之五(0.05)左右,就連世界上最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也只利用了大腦的十分之一(0.1)。

      師:老師希望同學們能夠盡可能的發揮自己的潛能,去暢游我們的數學王國。

    數學四年級下冊教案5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并能夠用字母來表示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

      2、使學生經歷探索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的過程,通過舉例、觀察、發現、驗證并概括出運算定律。

      3、使學生在數學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進一步增強對數學

      興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獨立思考和探究問題的意識、習慣。

      學情分析

      對學生而言,加法交換律并不陌生,描述和總結不是難點。通過本節課的學習,目的是加深學生對加法運算的理解,并感受數學與實際運用的結合,使學生真正感受到“猜想-驗證-歸納”的數學內涵和魅力。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掌握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能用字母來表示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

      難點:使學生經歷探索加法結合律和交換律的過程,發現并概括運算律。

      教學流程

      活動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游戲激趣

      師:今天,咱們先做一個游戲,先聽清老師要求,老師舉左手,同桌兩個同學交換位置,老師舉右手,前后兩個同學交換位置。

      2、引發思考,感知規律

      提問: 在游戲過程中,什么發生了改變?什么沒有發生變化?

      引導學生說出“交換”。

      板書:交換

      活動2:合作探究 ,尋找規律

      一、 加法交換律

      1.出示例題,引發思考

      騎車是一項有益健康的運動,這里有一位李叔叔正在騎車旅行呢!他打算騎自行車旅行5天,這是他第一天的騎行情況。(多媒體演示:李叔叔騎車旅行的場景)

      問題1:從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學生同桌交流,然后全班口頭匯報。)

      問題2:要計算李叔叔一天騎車共走多少千米?應怎樣列算式?

      (1)根據學生回答板書:

      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問:兩個算式都表示什么?得數怎樣?○里填什么符號?

      40+56○56+40

      (2)你能照樣子再舉幾個例子嗎?

      2.總結提升,引出規律

      (1)從這些例子可以得出什么規律?請用最簡潔的話語概括出來。

      (2)反饋交流。

      幻燈片出示并板書:兩個加數交換位置,和不變。

      (3)揭示定律。

      問:①知道這條規律叫什么嗎?

      ②把加數換成其他任意的數,交換律還成立嗎?

      ③怎樣表示任意兩數相加,交換加數位置和不變呢?請你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表示,好嗎?(同桌輕聲交流。)

      ④交流反饋,然后看書:看看課本上的小朋友是怎么說的。

      二 、加法結合律

      多媒體出示:李叔叔三天騎車的路程統計。

      (1)找出信息解決問題。 問:你能解決李叔叔提出的問題嗎? 學生獨立完成后交流。展示線段圖:根據學生列出的不同算式,表示三天路程的線段先后出現。

      問:通過線段圖的演示,你們發現什么?(不論哪兩天的路程先相加,總長度不變。)

      我們來研究把三天所行路程依次連加的`算式,可以怎樣計算:

      同學們用自己的智慧幫李叔叔解決了這個問題后,李叔叔繼續前行。下面是他前三天的騎行情況,通過這幅圖你知道了什么?

      求這三天一共騎了多少千米?請同學們列式計算。教師巡視,指名板演。

      觀察這兩個算式,說說是怎么想的?

      兩個算式的結果相同,說明這兩個算式什么關系?用什么連接?

      板書:88+104+96=88+(104+96)

      出示:(69+72)+28 ○69+(72+28) ;

      55+(45+27)○(55+45)+27 ;

      (2)你能再舉幾個這樣的例子嗎?

      問:觀察、比較這些算式,說一說你發現了什么秘密?(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話來說。)

      (3)揭示規律

      三個數相加,先把前兩個數相加,或者先把后兩個數相加,和不變,這就是加法結合律。

      (4)用符號表示。(學生獨立完成,集體核對。)

      (▲+★)+●=____+(____+____)

      (a+b)+c=____+(____+____)

      (5)問:①用語言表達與用字母表示,哪一種更一目了然?

      ②這里的a、b、c可以表示哪些數?

      活動3:鞏固練習

      1. 應用加法交換律,用線連一連。

      2. 根據加法交換律填空

      300+600=600+_______; _______+65=65+35;

      78+_______=43+_______; a+12=12+_______;

      3. 根據加法結合律填空。

      (25+68)+32=25+(_______+_______);

      130+(70+4)=(130+_______)+_______;

      4.下面算式分別運用了那些運算定律?請你寫出來。

      51+85+49=51+49+85;

      59+74+126=59+(74+126);

      56+24+44=24+(56+44);

      77+84+16+23=(77+23)+(84+16);

      活動4:梳理知識,總結升華

      1.今天我們發現了什么數學規律?

      2.這個運算定律是怎樣發現、歸納的?

      3.對于加法的交換律,我們已經知道的有哪些?

      活動5:作業布置:

      P13頁第3、4題。

    數學四年級下冊教案6

      教學內容: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四則運算第五課時

      教學目標:

      1、體會“小括號”和“中括號”在混合運算中的作用,掌握運算順序,會計算帶有“小括號”和“中括號”的三步題目,并會列綜合算式解答有關的實際問題。

      2、引導學生經歷帶有“小括號”和“中括號”的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探索過程,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獨立解決問題和積極參與學習活動的能力和意識。

      3、在主動參與數學活動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培養學生認真、細致的計算習慣。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掌握含有“小括號”和“中括號”的三步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

      教學難點:體會“小括號”和“中括號”的作用,會列帶有“小括號”和“中括號”的算式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準備:課件、課前小研究。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導入新課

      1、師:同學們,我們前面學習了那四種運算?生:加、減、乘、除四種運算;師:我們給他們起一個共同的名字,統稱四則運算。加、減法稱為第一級運算,乘、除法稱為第二級運算。

      請拿出我們的課前小練習,在小組內交流一下你們的四則運算的例子和結論。等待匯報展示。

      【設計意圖】利用課前小練習,回憶并鞏固已有的知識,同時學生交流自己的例子和結論時,豐富自己的學習經驗。教師及時了解學情,做到有的放矢,為下一步的學習新內容打下基礎。

      2、學生交流例子和結論,教師巡視,了解學情。

      3、學生展示例子并小結、

      小結:在沒有括號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減或者乘、除,我們要從(從左到右)依次運算;在沒有括號的算式里,如果既有加、減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法)法,再算(加減法)法依次運算;

      4、引入新課:在沒有括號的混合運算中我們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減法。這是我們已經學過的知識。今天我們繼續來研究與計算順序有關的知識。

      (板書:有括號的混合運算的順序)

      【設計意圖】通過對已有知識的復習,它不僅使所學知識系統化,加強了對知識的理解、鞏固和提高,更重要的是可以喚醒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探究意識。

      二、經歷過程,感受作用

      1.創設情境感受小括號

      師:學校藝術節到了,每個班正在進行緊張的練習,讓我們一起去看一看!(出示課件)

      學校小合唱隊男生有16人,女生有6人,體操隊人數是合唱隊的2倍,體操隊多少人?

      師:怎樣列算式?

      (1)分布列出算式求出體操隊多少人?16+6=22(人);22×2=44(人)

      (2)綜合算式16+6×2=22×2=22(人)

      師:這樣可以嗎?有加減乘除的混合算式,應該先乘除法后算加減法,先算6×2=12(人)16+12=28(人),這樣列的綜合算式顯然不對的,根據分步算式我們應該先算加法,在這個綜合算式中我們添一個什么符號可以先算加法呢?添(),我這樣列式(16+6)×2,遇到這種情況,要改變規定的運算順序,就要請小括號來幫忙,因為數學上有個規定:括號內先算。追問:加小括號的作用是什么?預設:生:改變運算順序。

      小結:在解決實際問題的時候,如果需要改變原先規定的運算順序,可以請小括號來幫忙。順口溜:小括號,作用大,改變順序我當家。剛才,我們感受了小括號在解決生活中必要性,下面再來感受小括號的作用,改變原來的順序。

      【設計意圖】小學階段的計算教學不能僅僅著眼于“算”本身,應該在具體情境當中予以應用。計算不是單獨割裂的,而是一種應用手段。通過對實際問題的解決和分析,在比較中自然的感悟知識探索的必要,形成最終正確的結論。

      三、深入研究,完善發現

      1、探究有小括號的混合運算計算順序。

      ①出示:96÷12+4×2說說計算順序

      ②問:如果要求先算加法,再算除法,最后算乘法,需要在原式里添上什么數學符號?(小組合作探究。小組內討論先說說計算順序要求;再計算;最后匯報結果。96÷(12+4)×2。

      小組合作完成計算后,指名學生到黑板上扮演。

      ③小結:有括號四則混合運算計算順序:先算小括號里面的,再算括號外面的

      2、探究有中括號的算式的運算順序。變式:96÷[(12+4)×2],①認識中括號。師:如果要求先算加法,再算乘法,最后算除法,需要在原式里添上什么數學符號(溫馨提示:四人一小組先說說添什么數學符號;再說一說計算順序;最后計算出結果,等待匯報。)

      數學上規定,這個算式中已經有小括號了,再添加括號,就要用到中括號。

      像這樣的括號就是中括號。伸出手來,一起跟我寫一遍(描)。板書:[ ]

      ②在老師引導下明確運算順序。板書:96÷[(12+4)×2]

      ③放手讓學生合作完成計算,師巡視輔導。

      ④指名板演后,師生共同訂正,明確運算順序。

      ⑤師:回顧頭來看一下,這里的兩個算式,一個只有小括號,一個又添加了中括號,那這個中括號在這里起到了什么作用?應該按什么順序運算?

      ⑥小結:中括號和小括號一樣,也能改變題目中的運算順序。有括號四則混合運算計算順序:在一個算式里,既有小括號,又有中括號,要先算小括號里的.,再算中括號里面的。

      ⑦介紹有關“括號”的數學史。課件出示:小括號、中括號、大括號發明

      小括號、中括號、大括號是誰發明的?小括號“()”是公元17世紀由荷蘭人古拉特首先使用的。中括號“[ ]”是公元17世紀由英國數學家瓦里士最先使用的。在以后的學習中,還會用到大括號,又稱花括號。大括號是法國數學家韋達在1593年首先使用的。

      【設計意圖】把例題分解利于以舊引新,充分發揮舊知在學習新知中的“腳手架”作用,也有利于學生在總體上把握題目數量之間的關系和結構,使教學直指本課的要點含有中括號的混合運算。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掌握運算順序,能使學生對括號的作用以及運算順序有更深的了解。

      四、鞏固練習拓展延伸

      1、先說一說下面各題的運算順序,再計算。(課本第9頁的做一做。)

      (1)360÷(70—4×16)

      (2)158—[(27+54)÷9]

      2、根據運算順序要求添上小括號或中括號。

      ⑴ 24×600—20÷5先減,再乘,最后除;

      ⑵ 24×600—20÷5先除,再減,最后乘;

      ⑶ 24× 600—20÷5先減,再除,最后乘;

      ⑷ 24×600—20 ÷5先乘,再減,最后除;

      3、按照順序計算,并填寫下面的,然后列出綜合算式。(課本第11頁的練習二。)

      4、課本第12頁,下面4張撲克牌上的點數,經過怎樣的運算才能得到24呢?

      5、在里填上適當的運算符號,使等號兩邊相等。

      【設計意圖】圍繞本課的教學重點,讓學生在比比算算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有括號的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同時把相關內容進行了整理,使學生對混合運算的順序有更全面的認識。

      五、課堂作業回扣目標

      課本第11頁,1題、3題任選

      【設計意圖】本節課掌握運算順序,會計算帶有“小括號”和“中括號”的三步題目,這兩道題都能讓學生掌握重點和難點,讓學習自主選擇,體現作業分層,體會成功的喜悅,六、課堂回顧總結提升。

      同學們,今天你們都學會了什么?

      【設計意圖】讓學生自我總結學習內容,有利于學生形成數學網絡,更好的理解所學知識,養成良好的數學習慣。

      板書設計:括號()[]

      96÷(12+4)×2 96÷[(12+4)×2]

      =96÷16×2 =96÷[16×2]

      =6×2 =96÷32

      =12 =3

    數學四年級下冊教案7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知道簡便運算的基本思想方法是湊整,利用加法運算定律可使運算簡便。

      2、技能目標:會正確運用加法運算律,對某些算式進行簡便計算。

      3、情感目標:接納并樂于運用運算律進行簡便計算,通過綜合運用運算定律,使學生感到自由。

      教學準備:

      教學過程:

      一、故事導入:

      數學家高斯小時候,老師出了這樣的一道題目:l+2+3+…+99+100=()。同學們都埋頭算了起來,高斯卻沒有,他仔細地觀察了算式,認真地想了想,馬上報出得數。他是怎么想的?你能算嗎?為了徹底搞清這個問題,讓我們從考察比較簡單的問題人手。

      二、新課教學:

      1、教學例3:254+687+313

      (1)師生競賽,看誰算得快。

      (2)通過比賽,請速度快的學生,說說計算過程。

      可能有兩種情況:

      a、不用簡便的`方法計算,只是學生計算能力強、速度快。

      問:有更簡單的方法嗎?

      b.生答:254+687+313=254+(687+313)

      問:你是怎樣想到的?這樣算為什么會比較快?

      (1)揭示課題:

      (2)學生小結:把能湊成整千、整百的數結合起來先算,可使運算簡便。(板書:關鍵“湊整”方法:“用運算定律”)

      (3)基本運用:用簡便方法計算。

      718+57+8257+62+138

      讓學生獨立完成,說說為什么這樣計算?

      A、生共同歸納方法:碰到一個加法算式,先看一有沒有能“湊整”的數,如有,再運用——加法運算律進行簡便計算。

      ①觀察——有沒有能湊整的數。

      ②如無,按順序計算或豎式計算。如有,用加法運算律計算。

      2、湊整訓練:

      決定是否運用運算律,關鍵看題中有沒有可湊整的數。因此要正確迅速地作出決定,必須加快我們分辨湊整數的速度。

      把左邊和右邊的數相加的和是整百、整千的用線連起來。

      36283

      1597253。

      47164

      317403

      3、教學例4:27+56+173+44

      (1)學生進行嘗試練習。

      (2)反饋——投影出示整個計算過程。

      (3)請同學們當小老師,說說為什么可這樣做?根據什么?

      (4)小結:先湊整,再簡算。

      湊整中同時使用交換律、結合律,我們可以把加法式中的數任意調換位置,也可以按需要把任意兩個數放在一起加。

      三、自主訓練

      1、怎樣簡便怎樣算。

      77+255+45+23273+15+185+18

      68+74+33+67125+21+33+48

      (1)分組完成(每組一張玻璃片,中等生解答,投影校對)。

      (2)說說為什么可以這樣做?依據是什么?(指名說、同桌互說)

      2、看算式直接寫出得數:“練一練”3。

      口答得數,說說依據和方法。

      ①發展訓練:老師出給高斯的題目怎樣算?

      1+2+3+4+5+6+7……+99+100

      =(1+100)+(2+99)+…十(50+51)

      =101×50

      =5050

      四、課堂小結:

      1、加法交換律、加法結合律在計算中有什么作用?關鍵是什么?

      2、綜合運用計算律進行計算,你有何感覺?

      注意:當能熟練運用時,簡算過程可寫可不寫。

      五、課堂作業:《作業本》

    數學四年級下冊教案8

      一、教材

      《三角形邊的關系》這節課是北師大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重要內容之一。教材通過動手操作活動導出所要研究的問題,接著介紹以實驗的方法進行探究,目的是讓學生知道“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于第三邊”,進而找到解決實際問題的數學原理。教材篇幅簡短,但思路清晰,要點突出,教法學法寓于其中,方便教師教學。

      分析教材可以看出,教材編寫者力圖讓學生通過動手實驗,收集、整理和分析數據的探索過程,自己發現和得出結論。為了讓學生獲得更深的感受和體會,我遵循編寫意圖,對教材還做了適當的擴充處理,增加了一些環節,讓教學過程更顯層次性和動態性。這一內容的教學,能使學生在已經建立三角形概念和知道三角形穩定性特性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三角形的另一個重要特性,豐富三角形的知識。同時,也為以后繼續學習三角形與四邊形及其它多邊形的關系打下基礎。

      二、教法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學要貫徹直觀性、實踐性、趣味性的原則。根據本課的內容特點,我將實踐性原則擺在重要位置,將教學過程設置為學生自主活動的過程。主要采用的教學方法是談話法、實驗法、演示法、發現法等。教學中我將把這些方法有機結合在一起,靈活運用,期望實現最佳效果。

      三、學法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化的過程。”遵循這一理念,考慮與上述教法相適應,突出主體性和實踐性,本節課我引領學生立足“三自”,主動學習,即:自由探究,自我總結,自主運用。安排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把課堂還給學生。

      四、教學目標

      1.通過擺一擺登封操作活動,探索并發現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的規律。

      2.讓學生通過動手實踐,分析數據,體驗探索和發現三角形邊的關系的過程,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意識及提出問題的能力,積累探索問題的方法和經驗。引導學生樹立自己探索真理的勇氣和信心,享受成功的喜悅。

      五、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掌握三角形三條邊的之間的關系

      難點:在探索中發現三角形三條邊之間的關系

      六、教學過程

      這節課以“讓學生主動學習”為教學指導思想,為突出重,突破難點,達成預設的教學目標,我設計了以下幾個個環節:

      (一)談話導入

      1.出示一個三角形。(同學們,這是什么圖形?)

      2.什么樣的圖形叫三角形?(強調首尾相連的封閉圖形。)

      3.那你們想不想知道三角形的'三條邊有什么關系呢?今天這節課,我們就

      來研究三角形三邊的關系(板書課題)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學習新知

      1.合作用小棒擺三角形

      請同學們將我們課前準備好的四組不同長度的小棒拿出來,同桌兩個相互合作,看看哪組小棒能擺成三角形,哪組小棒擺不成三角形?

      2.小組匯報

      3.小組討論:

      同樣是用三根小棒來擺三角形,為什么有的能擺成,有的卻擺不成呢?觀察、比較一下這兩組實驗結論,你能發現三角形三邊之間有什么關系嗎?

      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參與學生的討論。

      4.全班交流

      (1)怎樣的三根小棒能擺成三角形呢?各小組派代表匯報一下你們組的發現。

      組1:三根長度不相同的小棒能擺成三角形

      組2:兩邊長度加起來大于第三條邊的長度的小棒能擺成三角形。

      組3:…………

      根據學生回答,舉出反例:引導學生辨析,逐步完善學生認識,達成共識: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板書)

      (2)這邊的各組小棒為什么不能擺成三角形呢?(強調“任意兩邊的和”)

      5.教師小結

      同學們,祝賀你們探索和發現了三角形邊的關系,讓我們自豪地再說一遍這個結論。

      (三)看書鞏固自己看教材第27頁的內容

      (四)拓展應用

      1.教科書第28頁練一練第1題

      學生獨立完成,指名匯報

      2.出示小明上學的路線圖,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小明上學可以怎樣走?有哪幾條路線?在這兩條路線中,走哪條路線最近?請你從數學的角度來解釋這種現象。

      集中分析,總結匯報

      3.課本第28頁練一練第2小題

      學生獨立完成,匯報結果

      (五)課堂小結今天你學到了什么?

      (六)布置作業課本28頁練一練第3,4小題

    數學四年級下冊教案9

      教學目標:

      1.經歷小組合作,綜合運用已有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過程。

      2.能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現實問題。

      3.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獲得與他人合作解決問題的積極體驗,能對自己得到結果的正確性進行合理的解釋。

      課前準備:教師準備一個蘋果,把課本35頁的信息寫在小黑板上;每小組學生至少準備一臺計算器。

      教學方案:

      教學環節 設計意圖 教學預設

      一、創設情境

      教師談話,由水果之王引出蘋果。讓學生估計一個蘋果大約有多重?幾個這樣的蘋果大約重1千克。然后,說一說1千克蘋果多少錢。

      教學環節

      二、解決問題

      1. 解決裝箱問題。

      (1)教師談話,提出要解決的問題——果園收入預算。

      讓學生觀察情境圖,并說說圖中的數學信息和要求解決什么問題。

      (2)提出小組合作的要求,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勇于發表自己的意見。

      (3)全班交流各組解決問題的思路和計算的結果。要給各組充分表達自己不同想法的機會,把各組的解題方法貼在黑板上。

      教學環節

      教學環節

      2. 收入預算。

      (1)提出幫助張明強叔叔預算收入的要求。讓學生了解有關信息,重點理解“每6千克大約要損耗1千克”是什么意思。

      (2)提出“小組合作,按批發、零售兩種

      教學環節

      方式預算果園收入”的要求。

      (3)交流各組果園收入預算的.方法和結果。

      3.討論預算的結果

      教學環節

      教師提出:零售為什么收入多?零售收入多一些是否合理?的問題,鼓勵學生做出解釋。

      四、活動延伸

      總結本次活動,鼓勵學生在生活中運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由估計一個蘋果有多重,幾個蘋果大約重1千克開始新課,既是學生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的復習,又自然引出本節課的研究問題。

      設計意圖

      帶著要解決的問題觀察情境圖,了解數學信息和問題,為解決問題作準備。

      給學生創造合作交流的機會,獲得與他人合作解決問題的積極體驗,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

      展示小組合作的成果,體會解題策略的多樣化。

      設計意圖

      設計意圖

      弄清要解決的問題和有關信息,為解決問題作準備。

      讓學生經歷小組合作,綜合運用

      設計意圖

      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共享合作學習的成果,獲得與他人合作解決問題的積極體驗,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感受數學的價值。

      在具體問題的

      設計意圖

      討論中,能對計算的結果做出合理的解釋,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

      使數學與生活更加密切地聯系起來,把課堂引向生活,體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的思想。

      師:同學們,有一種水果被人們稱為水果之王,你們知道是什么水果嗎?

      學生回答出:蘋果。

      教師拿出蘋果。

      師:看老師拿的這個蘋果,根據你的經驗估計一下,這個蘋果大約有多重?

      請幾個人估計,然后教師告訴學生自己拿的蘋果有160多克。

      師:幾個這樣的蘋果大約重1千克呢?說一說你是怎樣算出來的?

      生:6個這樣的蘋果大約重1千克。因為,1個蘋果重160多克,6個蘋果就重960多克,960多克可以說約重1千克。

      師:誰知道1千克蘋果多少錢?

      學生回答:

      教學預設

      ●1千克蘋果1元5角。

      ●1千克蘋果2元5角

      師:6個蘋果大約重1千克,1千克蘋果大約3元錢。一個果園的蘋果能賣多少錢呢?今天,我們就一起幫果農張叔叔來做一個果園收入預算。

      板書:果園收入預算

      師:同學們,請打開課本35頁,請看圖并讀一讀文字,說一說你了解到了什么,張叔叔要我們幫助解決什么問題?

      生1:張叔叔和阿姨準備摘蘋果。

      生2:我了解到張叔叔的果園里有48棵蘋果樹,每棵樹大約有720個蘋果。

      生3:6個蘋果大約重1千克。

      生4:每個紙箱能裝15千克蘋果。

      師:下面,同學們小組合作,解決“需要多少個包裝箱的問題”,要積極發表自己的意見,可以借助計算器計算,把算式寫在練習本上。

      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討論、計算,教師巡視,了解學生的想法,指導有困難的小組。

      師:各組把你們小組的看法和計算結果和大家交流一下。

      學生可能出現的方法有:

      ●先算48棵樹一共收多少個蘋果,再算這些蘋果有多少千克,最后算需要多少個包裝箱,算式是:

      教學預設

      720×48=34560(個)

      34560÷6=5760(千克)

      5760÷15=384(個)

      ●先算每個包裝箱能裝多少個蘋果,再算這些蘋果有多少千克,最后算需要多少個包裝箱。算式是:

      15×6=90(個)

      48×720=34560(個)

      34560÷90=384(個)

      ●先算每個包裝箱能裝多少個蘋果,再算每棵樹上收的蘋果需要多少個包裝箱,最后算一共需要多少個包裝箱,算式是:

      15×6=90(個)

      720÷90=8(個)

      48×8=384(個)

      ●先算每棵樹上收多少千克蘋果,再算每棵樹上收的蘋果需要多少個包裝箱,最后算一共需要多少個包裝箱,算式是:

      720÷6=120(千克)

      120÷15=8(個)

      48×8=384(個)

      ●先算每棵樹上收多少千克蘋果,再算48棵樹一共收多少千克蘋果,最后算需要多少個包裝箱,算式是:

      720÷6=120(千克)

      120×48=5760(千克 )

      5760÷15=384(千克)

      學生想到的幾種方法,在黑板

      教學預設

      展示出來。

      師:同學們用這么多方法幫助張叔叔解決了用多少個紙箱的問題。張叔叔特別高興。他還特別想知道這些蘋果能賣多少錢,我們幫叔叔做一下預算,好嗎?

      教師用小黑板出示教材上的4條信息。

      師:小黑板上是張叔叔提供的有關信息。請同學們自己讀一讀,說一說你了解到哪些情況?

      生1:一棵樹一年的管理費用需要22元。

      生2:買一個空紙箱要花3元錢。

      生3:批發一箱蘋果賣30元。

      師:批發是什么意思?

      生4:批發就是每次賣出的很多,比如一次賣很多箱。

      生5:零售每千克蘋果賣3元。

      師:知道括號中“每6千克大約損耗1千克”是什么意思嗎?

      學生如果說不清,教師給予解釋:零售時,由于稱的次數較多,每次多稱一點。再有,由于存放時間較長,有的蘋果可能爛掉。所以,剛收的蘋果到零售完時,平均每6千克就要減少1千克。也就是現在的6千克只能收回5千克蘋果的錢。

      師:好!現在請小組同學合作,

      教學預設

      按批發、零售兩種方式預算一下,張叔叔的果園收入有多少元。每個同學都要積極發表自己的意見。把算式寫在練習本上。

      小組合作解決問題,教師巡視,個別指導。

      師:哪個組愿意把你們做的預算給大家匯報一下?說說是怎樣算的?

      學生可能出現的方案有:

      ●批發

      先算384箱蘋果一共可以賣多少錢,再算48棵果樹的管理費需要多少錢,然后算384個包裝箱要花多少錢,最后算出今年蘋果的收入,算式是:

      30×384=11520(元)

      22×48=1056(元)

      3×384=1152(元)

      11520-1056-1152=9312(元)

      ●零售

      先算這些蘋果損耗多少千克,再算可以賣掉多少千克蘋果,然后算這些蘋果能賣多少錢,最后減去買紙箱和果樹管理費用,得到蘋果的收入。

      5760÷6=960(千克)

      5760-960=4800(千克)

      4800×3=14400(元)

      14400-1056-1152=12192(元)

      教師把學生的方案貼在黑板上。學生還可能出現其他預算方法,只要合理,就要給予充分的肯定。

      師:觀察大家做出的果園預算結

      教學預設

      果。批發:9312元;零售:12192元。誰能解釋一下:零售每6千克要損耗1千克,為什么收入多?零售收入多一些是否合理?

      學生可能會說:

      ●零售雖然每6千克損耗1千克,但是零售的價錢貴。零售6千克收回5千克的錢是15元。而批發每千克2元,6千克才12元錢。

      ●零售多賣一些錢是合理的。因為存放時需要人管理,用冷藏室、用電等。

      師:今天咱們運用數學知識幫助張叔叔解決了難題,大家表現得很棒。今后在生活中遇到類似的問題,我相信大家一定能很好地解決。

    數學四年級下冊教案10

      教學內容:第52-53頁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對幾種事物進行排列的過程,初步發現簡單排列現象中的規律,能運用規律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2、在學習中感知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發展數學思維。

      3、在學習活動中獲得一些成功體驗,以激發學習信心。

      教學重難點

      有層次的學習活動,經歷從無序到有序的思考過程,體會解決問題的基本策略,會簡單的排列規律。

      教學過程:

      一、拍照活動。

      1、看書,知道拍照活動方式。

      師:小軍、小明、小紅3人排成一排照相,有多少種不同的排法?什么叫不同的排法呢?

      小軍站第一個的不同排法:

      如:小軍、小明、小紅(一種排法)

      小軍、小紅、小明(另一種排法)

      2、拍照。(教師當攝影師,選三位學生到講臺前)

      要示:這3個同學名字分別叫ABC ,請其它同學把各種排法表示出來。

      (邊拍邊出示簡筆畫,并板書排列的字母。在多種方法比較中突出按一定順序排列才能不重復也不遺漏)

      3、小結。說一說你如果是拍照者,怎樣才能每種情況都拍而不遺漏呢?

      二、想一想,試一試。P52如果在三位小朋友中每次選兩人排在一起照相,有多少種不同的排法?

      (“想一想”可以引導學生分兩步思考:每次選兩人有3種不同選法,而每兩人都各有2種不同的排法。鼓勵學生采用個性化的符號表示不同的排列方法。)

      三、練習。

      1、“想想做做”第1題。用8、2、5三個數字能組成幾個不同的三位數?(可以先引導學生把用8、2、5組成的三位數一一排列出來;再啟發學生根據排列的`過程,抽象出可以用“3×2”求排出的三位數的個數。)

      2、“想想做做”第2題。

      四個球隊踢足球,每兩個球隊都要比賽一場,一共要比賽多少場?

      (引導學生聯系生活經驗正確理解“每兩個球隊都要比賽一場”的含義。連線后,還可進一步啟發學生在交流中體會其中的規律,認識到比賽可以用“3+2+1”來計算。)

      3、“想想做做”第3題。

      三個小朋友打電話,他們3人每兩人通一次電話,一共通了多少次?如果他們互相寄一張節日賀卡,一共寄了多少張?

      (著重引導學生結合生活經驗體會兩個問題的不同含義,感受解決問題的不同方法,加深對簡單搭配的排列現象中規律的認識。)

      四、總結。你學會了什么?

    數學四年級下冊教案11

      教學目標:

      1.能運用運算定律進行一些簡便運算。

      2.培養學生根據具體情況,選擇算法的意識與能力,發展思維的靈活性。

      3.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能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點:

      要求學生能運用運算定律進行一些簡便運算。

      教學難點:

      要求學生能運用運算定律進行一些簡便運算。

      教學方法:

      小組合作探究

      教學準備:口算卡片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引課明標

      1.兩個加數()位置,和(),這就是加法()律。

      2.三個數相加,先把()相加,或者先把()相加,和不變,這就是加法()律。

      3.24+36=()+24,運用了()律。如果用字母a 、b分別表示兩個加數,可以寫成a +b=()。

      4.37+24+36=37+(□+□)運用了()律。

      5.99+(58+101)=(99+101)+58運用了()律。

      6.54+189+146=(54+ □)+□

      二、自學探究

      出示:例5

      1、下面是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計劃。

      第四天城市A→B;

      第五天城市B→C;

      第六天城市C→D;

      第七天城市D→E。

      A→B 115千米;

      B→C 132千米;

      C→D 118千米;

      D→E 85千米。

      2、根據上面的條件,你們能提出什么問題?

      三、精講點撥

      1、教師根據學生的.提問,有選擇性地將問題板書。

      2、請你們在練習本上列出綜合算式,解答黑板上的問題。

      3、匯報自己的答案,并說明理由。

      4、重點引導學生對最后一個問題(按照計劃,李叔叔在后四天還要騎多少千米?)進行匯報。

      學生可能對括號問題有異議。

      5、教師可以正確引導,加法中為了更清楚地體現運算順序,所以要加小括號。

      6、既用到了加法交換律,也用到了加法結合律。

      7、這道題我們運用了加法中的什么運算定律?

      8、通常在簡便計算中,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是同時使用的。

      四、訓練達標

      1.P30/做一做

      2.你知道嗎?

      五、小結提升

      學生匯報學習的內容,以及自己的收獲。

      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布置作業:完成課后作業相關練習

      板書設計:

      加法運算定律的運用

      加法交換律

      加法結合律

    數學四年級下冊教案12

      教學目標:

      1.通過對數據的簡單分析,使學生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生活中的意義和作用。

      2.讓學生認識單式折線統計圖,會看折線統計圖,并能根據統計圖回答簡單的問題,從統計圖中發現數學問題。

      3.通過對現實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統計,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引導學生關注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并運用已經掌握的知識解決生活中較簡單的數學問題。

      教學重難點: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書p108~109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條形統計圖的基礎上認識折線統計圖,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現實生活中應用,體會數學與生活實際的密切聯系;

      2.使學生認識折線統計圖的特點,會看折線統計圖,并能根據數據進行合理分析,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實踐能力。

      教具準備:未完成的統計圖、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師:這是一幅‘98~XX年市中小學參觀科技發展人數統計表’,你們能根據相關數據制成條形統計圖嗎?

      (師出示統計表)

      98~XX年市中小學參觀科技發展人數統計表

      989900010203

      人數(萬人)3468810

      二、動手制作條形統計圖

      1.學生獨立完成條形統計圖

      學生根據老師提供的‘98~XX年市中小學參觀科技發展人數統計表’內的數據,獨立完成‘98~XX年市中小學參觀科技發展人數條形統計圖’。

      制作前先讓學生說說每格表示幾個單位然后再制作統計圖。

      2.小組交流作品,復習回顧‘條形統計圖’的相關信息“制作步驟、特點”

      a學生根據條形統計圖說說發現了哪些信息?

      b學生小組評價優秀作品;

      c全班交流優秀作品。

      三、對比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認識折線統計圖的特點

      1.師演示“98~XX年市中小學參觀科技發展人數折線統計圖”,學生觀察。

      師:這個統計圖是怎樣完成的?

      師和生一起分析折線統計圖,教師演示其中的一個數據的畫法,讓生知道是這張統計圖是如何畫的。

      師:你們對比這兩個統計圖,看看它們有什么異同?

      學生先獨立思考,再在小組內交流。

      2.小結:

      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相同點和不同點,把兩種統計圖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板書出來。

      3.認識折線統計圖,發現折線統計圖的特點

      師:你能從折線統計圖中發現哪些信息?有什么感想?

      引導學生觀察參加科技發展人數的變化情況,并談自己的感想,培養學生關心周圍事物的興趣并引導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

      四、鞏固練習

      1.完成書中p109的問題解答;

      2.完成書中p112練習十九第一小題的問題解答;

      五、小結評價。

      六、作業:作業本p48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書p110~111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折線統計圖的基礎上,進一步體會折線統計圖在現實生活中應用;

      2.使學生能根據數據進行合理分析、制成折線統計圖,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教具準備:未完成的統計圖、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師:陳東的媽媽記錄了陳東0~10的身高,如下表

      (師出示p110例2的統計表)

      引導學生看到統計表想提什么問題,激發學生繪制折線統計圖的興趣。

      二、動手制作折線統計圖

      1.學生獨立完成折線統計圖

      學生根據老師提供的‘陳東0~10的身高統計表’內的數據,獨立完成‘陳東0~10的身高統計表折線統計圖’。

      教師先演示其中一個數據的畫法,然后再讓學生動手畫。

      分為兩個層次動手實踐:第一層次為學生練習2分鐘,教師將巡視發現的問題組織學生分析,再推進第二個層次的練習。

      師指導個別學生。

      2.小組交流作品,欣賞折線統計圖

      a學生根據折線統計圖說說發現了哪些信息?

      解決以下問題:陳東幾歲到幾歲長得最快?(師小結:折線中線段最長的那條就是長得最快的那段時間,也可以通過計算所有差值得出結果。)長了多少厘米?是怎么發現的?

      陳東115厘米時幾歲?

      5歲半時陳東身高大約多少?

      師引導學生從前幾年身高的增長情況來猜測陳東5歲半時的身高。

      b學生小組評價優秀作品;

      c全班交流優秀作品。

      3.根據折線統計圖進行合理推測:陳東身高的發展趨勢。

      三、鞏固練習

      完成書中p111的做一做;

      學生獨立完成,師組織學生進行評析、交流。

      五、作業:完成書中p113練習十九第3小題

      作業本p49-50

      第三課時練習課

      教學內容:p112-p113

      教學目標: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折線統計圖在現實生活中應用;使學生能熟練制成折線統計圖,根據數據進行合理分析、科學預測,根據已有折線圖發現信息。

      教學過程:

      一、練習

      1.完成書中p112的第1小題

      學生先觀察氣溫變化,交流氣溫變化規律

      估計我們現在氣溫應該在幾度左右?

      回答書中三個問題

      師組織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統計圖,然后再回答。讓學生仔細觀察,明確橫、縱軸數據表示的含義。

      2.完成書中p112的第2小題:根據已有統計表,學生獨立完成統計圖,師組織學生進行評析、交流。并回答后面的兩個問題。

      3.完成書中p113練習十九第3小題的問題解答;同時能從統計中發現問題,并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再次認識統計的作用。

      二、作業:課堂作業本p51

      第四課時練習課

      教學內容:書p114~116

      教學目標: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折線統計圖在現實生活中應用;使學生能熟練制成折線統計圖,根據數據進行合理分析、科學預測。

      教學過程:

      一、練習

      1.完成書中p114的第4小題:

      a學生先觀察體溫變化,交流對人體溫的了解信息;

      b對照正常值發現信息

      c回答書中的5個問題

      師組織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統計圖,然后再回答。讓學生仔細觀察,明確橫軸數據表示的含義。

      2.完成書中p115的第6小題:學生獨立完成,師組織學生進行評析、交流,結合環保教育,提高學生的價值發現。

      3.完成書中p116練習十九第9小題的問題解答;

      讓學生根據張浩家這幾年旅游消費情況的統計表,獨立完成折線統計圖,同時能從統計中發現問題,并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再次認識統計的作用。

      二、實踐活動

      結合書中第7.8題的練習,開展實踐活動。

      課前參與:1.學生提前根據書中第7.8題的練習的要求,開展調查活動;2.應用書后的練習紙,進行繪制折線統計圖。

      課中交流:學生分成學習小組交流作品

      課后延伸:組織學生從統計圖中預測信息,提出科學建議,布置在學校走廊上。

      三、作業:完成書中p115的第5小題:

      數學廣角(-)

      教學內容:四年級下冊第117~118頁例1及做一做,練習二十第1~3題。

      教學目標:1.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出植樹問題模型的過程,掌握種樹棵數與間隔數之間的關系。

      2、會應用植樹問題的模型解決一些相關的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初步感知間隔的含義

      1、請同學們伸出右手,張開,數一數,5個手指之間有幾個空格?在數學上,我們把空格叫做間隔,也就是說,5個手指之間有幾個間隔?4個間隔是在幾個手指之間?

      2.其實,這樣的數學問題,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誰能舉幾個這樣的例子

      3、看圖:在畫面上我們看到春天桃紅柳綠,到處是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你們知道嗎?3月12日是什么日子,這一天全國上下到處都在植樹,為保護環境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出示圖:這里從頭到尾栽了幾棵樹,數一數,它們之間又有幾個間隔呢?你發現了什么?誰來說一說?同時板書。

      4、那你能像這樣用一個圖表示出來嗎?請你們選擇一種動手畫一畫吧!

      5、匯報:畫了8棵樹,他們之間有7個間隔數,9棵樹之間有8個間隔。……

      6、你發現植樹棵樹和間隔數之間有什么規律呢?(自己先想想,再把你的想法和伙伴們互相交流一下)。

      反饋:誰來說說你的發現?評價:哦,這是你的發現……你還能用一個算式來概括。

      邊板書邊說:同學們都發現了從頭到尾栽一排樹時,植樹棵樹比間隔數多1,(指表格),也可以寫成兩端要栽時,植樹棵數-間隔數+1,間隔數=植樹棵樹-1。

      7、小結:同學們不僅會觀察,而且還能發現其中蘊含的規律,真不錯,那就讓我們一起進入今天的數學廣角,運用這些規律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吧!

      二、新授:

      1、出示例1,同學們自由地小聲地把題目讀一讀。

      1).從題目你們知道了什么?(說一說)2).題目中每隔5米栽一棵是什么意思?3).題目中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大家的嗎?(兩端要栽)4).一共需要多少棵樹苗?你能自己想辦法找到問題的答案嗎?有困難的同學還可以借助線段圖畫一畫。

      2.交流反饋

      (1)請你們兩人把你們的方法寫到黑板上展示給大家看看,好嗎?

      (2)學生分別說想法。

      (3)聽了他們說的,你們想對他們說些什么?

      3、剛才,這兩位同學畫線段圖和找到了問題的答案,列算式的方法解決了這個問題。他們都是很善于動腦筋的。

      三、聯系實際、拓展應用

      1.基本練習:

      1)學校新校區即將建成,在一條林蔭道上要植樹,已知這條路長120米,每隔4米種一棵樹,(兩端都種)一共需要幾棵樹苗?2)在另一條路旁種了50棵樹,樹的種法不變,請問這條路長多少米?

      2小結:咱們班的同學們不僅會解答,而且還能比較它們的不同,的確這兩道題都運用了今天我們發現的這些規律,這兩道題雖然問題不同,但它們的關鍵都是要先找到間隔數,正因為它們問題不同,所以解題思路也不同,以后大家在解決這類問題時可要注意審題喲!

      3.變式練習:課本練習二十中的1、2、3題

      四、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們有什么收獲?

      今天我們學習的是與間隔有關的數學問題,在數學上我們統稱為植樹問題,(板書)那植樹問題只在植樹當中才有嗎?學生說一說,植樹只是其中的一個典型,像......等現象中都含有植樹問題。

      今天我們學習的植樹問題僅僅是兩端都栽時的情況。在以后的學習中,我們還會學到兩端不栽,一端栽,封閉圖形的植樹問題。

    數學四年級下冊教案13

      教學目標:

      1、了解“雞兔同籠”問題的結構特點,掌握用列表法、假設法、解決問題,初步形成解決此類問題的一般性策略。

      2、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邏輯推理能力,體會解題策略的多樣性,滲透化繁為簡的思想。

      3、感受古代數學問題的趣味性,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理解掌握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的不同思路和方法。

      教學難點:

      運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揭示課題。

      1、師:同學們,今天老師很高興能跟大家一起度過一堂生動有趣的課。同學們有沒有信心能上好這堂課?真棒!請同學們帶著你們的信心和熱情跟老師一起有進數學廣角。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道我國古代非常有名的數學趣題,“今有雉兔同籠,上有三十五頭,下有九十四足,問雉兔各幾何?”(PPT投影展示原題。)這四句話是什么意思呢?抽生回答。(籠子里有若干只雞和兔,從上面數,有35個頭;從下面數,有94條腳。雞和兔各有幾只?)(PPT展示今意。)

      2、這類題我們把它叫做什么問題好呢?(“雞兔同籠”問題。)板書。其實,雞兔同籠問題記載于《孫子算經》一書中,早在1500多年前就有古人在研究它,我們現代人還在研究它,而且還有很多外國人也在研究它。那么這個流傳了上千年的問題到底有什么魅力,使得那么多的人樂此不疲地去解決這個問題呢?相信同學們學習了這節課,你們就會揭開這個秘密。老師再問一次大家:你們有沒有信心把這節課的內容學好?

      二、合作探究、學習新知

      活動一:探究用猜測列表法解決“雞兔同籠”問題。

      為了便于研究,我們可以先從簡單的問題入手,來探討解決這類問題好嗎?出示例1

      1、師:請大家讀題。思考:從上面數,有8個頭,從下面數,有26只腳,分別是什么意思?所求問題是什么?

      生:雞和兔一共有8個頭。雞兔一共有26條腿。求分別有幾只?

      師:還有補充嗎?有兩個隱藏條件看誰細心發現了?。

      生:雞有2條腿,兔子有4條腿。雞和兔一共有8個頭。雞兔一共有26條腿。求分別有幾只?師評:他還發現了隱藏條件,審題真細心。

      2、列表法

      (1)猜想

      要求雞和兔各有幾只,咱們不妨猜一猜,好嗎?(學生猜)

      (2)驗證:

      到底誰猜對了呢?我們來驗證一下。解決問題要有理有據,不能隨意猜。我們應該抓住什么樣的條件來驗證我們的猜測是否正確?首先要知道雞和兔一共有8只,其次雞的腿和兔的腿一共有26只,所以我們必須要把雞的腿和兔的腿加起來看看等不等于26。這兩個條件必須同時滿足才是正確答案。

      現在請同學們拿出你們的`表格把你們的猜測的數據按順序填到表格中并找到正確答案。

      雞8765

      兔01

      腳1618

      學生獨立完成表格,之后交流完成情況,出示大屏幕的表格中。

      (像這樣把我們的猜測按一定的順序列成表格,這種方法叫列表法)。觀察這個表格,你找到答案了嗎?答案是怎樣的。

      活動二:探究用假設法解決“雞兔同籠”問題。

      師:列表的方法可以解決雞兔同籠問題,但是如果數據很大,會發生什么情況?(繁瑣)。有沒有其他方法可以解決?請同學們四人一小組探討一下還有沒有其他方法可以解決。

      設全都是雞,每只雞有兩只腳

      2×8=16(條)8只雞共長幾條腳?

      26-16=10(條)表示什么?所有兔子少的腳

      4-2=2(條)2表示什么?每只兔子少的腳

      10÷2=5(只)兔表示10條腳,每只雞上添2只腳變成兔子,所以共有5只雞變成了兔子,因此兔子有5只8-5=3(只)雞表示總數減兔數等于雞數

      可能還有些同學有點迷糊,我們先做個小游戲。請8位同學上來假設全是雞,一共有16只腳,多出來了10只腳,每只雞再加兩只腳變成兔子,共有5只雞變成5只兔子。最后剩下的3只就是雞。現在大家清楚了嗎?在引導學生回顧一遍。先怎么想?假設全是雞,用總腳數減去雞的腳數求出它們的相差數是10,再用相差的數除以每只雞相差的2只腳,就得到了兔的只數,最后用總只數減去兔的只數就是實際雞的只數。這種方法好嗎?給這種方法起個名字,叫什么好呢?假設法。

      ②:如果假設全是兔,你們會解嗎?好這個方法就留給你們課后完成。

      小結:同學們,剛才我們用很多方法解決了同一個問題,你覺得這些方法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假設。所以雞兔同籠問題又叫假設問題。)

      3、發散思考、加深理解。

      現在我們能用上面的方法解決古人流傳下來的問題了嗎?

      出示:雞兔同籠,有35個頭,94只腳,雞兔各有幾只?

      學生獨立自主完成

      4、小結:現在你能從新總結一下這些方法的優勢和適用范圍嗎?數目比較小時,用列表法。數目比較大時,列表法計算量大,就有局限性,比較麻煩,最好用假設法比較好。用假設法時要特別注意:如果假設是雞而先求出的就是兔子,如果假設的是兔子那先求出的是雞,兩者相反。

      三、鞏固練習

      課本105頁“做一做”的1、2題。

      四、課堂總結

      師: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五、作業布置

      課本106頁練習二十四第一題

      板書設計

      雞兔同籠

      列表法

      假設法

    數學四年級下冊教案14

      教學內容:教材第126~127頁例1、練一練,練習二十六第1~5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能根據要求正確地運用“四舍五入法”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

      2.使學生初步了解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時表示的精確程度,理解求得一個小數的近似數時,小數末尾的“0”不能去掉。

      3.進一步培養學生運用舊知和類比推理的能力。

      教學重點: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

      教學難點:使學生能夠區別求近似數與改寫求準確數的方法。

      教具準備: 小黑板,投影。

      教學步驟

      (一)鋪墊孕伏

      1.把下面各數省略萬后面的尾數,求出它們的近似數.(卡片出示)

      986534 58741 31200

      50047 398010 14870

      2.下面的□里可以填上哪些數字?

      32□645≈32萬 47□05≈47萬

      學生填完后,說一說是怎么想的.

      (二)探究新知

      1.導入新課:

      我們學過求一個整數的近似數.在實際應用小數時,往往也沒有必要說出它的準確數,只要它的近似數就可以了.如:量得大新的'身高是1.625米,平常不需要說得那么精確,只說大約1.6米或1.63米,那么如何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一內容.(板書課題: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

      2.教學例1: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

      (1)教師談話: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同求整數的近似數相似,根據需要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數位數.

      (2)出示例1。

      4.962保留整數、一位小數和兩位小數,它的近似數各是多少?

      教師提問:保留整數,要看哪一位?怎樣取近似數?

      使學生明確:4.962保留整數,就要看十分位,十分位滿5,向前一位進一,求得近似值數5.

      學生討論:4.962保留一位小數和兩位小數,要看哪一位?怎樣取近似數?

      使學生明確:4.962保留一位小數,就要看百分位,百分位滿5,向十分位進1,求得近似數5.0. 4.962保留兩位小數就要看千分位,千分位上不滿5,舍去.

      分組討論:保留一位小數5.0十分位上的“0”能不能去掉?為什么?

      教師總結說明:保留整數,表示精確到個位;保留一位小數,表示精確到十分位;保留兩位小數,表示精確到百分位……

      (3)討論分析:5.0和5數值相等,它們表示精確的程度怎樣?

      ①教師出示線路圖:(投影出示)

      ②引導學生小組討論交流:

      使學生明確保留一位小數是5.0,原來的長度在4.95與5.05之間.保留整數為5,原來的準確長度在4.5與5.5之間,所以5.0比5精確的程度高一些.也就是小數保留的位數越多,精確的程度越高.

      (4)小結:

      教師提出問題: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應注意什么?

      引導學生討論知道: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要注意兩點:

      ①要根據題目的要求取近似值,如果保留些數,就看十分位是幾;要保留一位小數,就看百分位是幾……然后按“四舍五入法”決定是舍還是入.

      ②取近似值時,在保留的小數位里,小數末一位或幾位是0的,0應當保留,不能丟掉.

      (5)“練一練”分組合作學習.

      (三)鞏固發展

      1.填空:

      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要根據需要用( )法保留小數數位.保留整數,表示精確到( )位;保留一位小數表示精確到( )位;保留兩位小數表示精確到( )位……

      2.填空:

      近似數的結果一般地說6.0要比6精確.因為6.0表示精確到了( )位,6表示精確到了( )位,所以6.0后面的“0”不能丟掉.

      3.練習二十六第1題.

      4.練習二十六第4、5題

      學生口答。

      (四)全課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怎樣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求小數的近似數的方法與求整數的近似數相似.要用“四合五入”法保留小數位數.要注意保留小數位數越多,精確程度越高.

      (五)布置作業

      練習二十六第2、3題.

    數學四年級下冊教案15

      課題:小數的近似數課時2

      教學內容:53頁例2、3.

      教學目標

      學會把較大的整數改寫成以“萬”或“億”作單位的小數。

      教學重點:把較大數改寫成以“萬”或“億”作單位的小數。

      教學難點:把較大數改寫成以“萬”或“億”作單位的小數,容易丟掉計數單位或單位名稱。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為了讀寫方便,常常把不是整萬或整億的數改寫成用“萬”或“億”作單位的數。

      二、學習新知

      1、學習例2:

      出示數據和問題:地球與月球的距離是多少萬千米?

      (1)提問:把384400 km改寫成用“萬千米”作單位的數,應該用多少來除?

      (2)應該把384400縮小多少倍?

      (3)小數點應該向哪個方向移動幾位?

      說明:為了簡便只在萬位后面點上小數點,去掉小數末尾的0

      板書:384400千米=38.44萬千米

      (4) 啟發提問:既然把一個數改寫成以“萬”作單位的數,只要在萬位后面點上小數點,再寫上單位“萬”,那么要把一個數改寫成以“億”作單位的數,應該怎么辦?

      2、學習例3

      出示數據和問題:木星離太陽的距離是多少億千米(保留一位小數)?

      (1)獨立完成,并說出改寫方法。

      778330000 km=7.7833億千米

      (2)如果要求保留一位小數怎么辦? 說出保留一位小數的方法

      7.7833億千米≈7.8億千米

      3、區別對比。

      例2、例3的學習中,有的數需要把它改寫成以“萬”或“億”作單位的.數,有的則還需要保留位數求近似數,它們有什么區別?應該注意什么?

      4、小結:(1)求近似數需要省略某位后面的尾數。保留整數,表示精確到個位,就要看十分位是幾,然后按照“四舍五入”法決定是舍還是入。求出的是近似數,應用“≈”表示,在保留的小數位里,小數末一位或幾位是0的,0應當保留,不能丟掉。最后要注意別忘記寫單位“萬”或“億”,遇有單位名稱的要寫上單位名稱。

      (2)把一個數改寫成以“萬”或“億”作單位的數,求的是準確數,就在“萬”或“億”位后面點上小數點,小數末尾的0要去掉,遇有單位名稱的要寫上單位名稱,應用“=”表示,并寫上單位“萬”或“億”。

      三、鞏固練習:完成做一做

      四、課堂總結: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知識和技能?

    【數學四年級下冊教案】相關文章:

    數學下冊教案03-16

    四年級人教版數學下冊教案02-20

    四年級下冊數學的教案02-25

    四年級蘇教版數學下冊教案02-20

    數學四年級下冊教案01-15

    四年級數學下冊教案03-02

    數學四年級下冊教案05-27

    數學下冊教案 15篇03-16

    數學下冊教案 (15篇)03-16

    數學下冊《變化的量》教案11-21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性福利网站在线观看 | 永久免费AV无语国产 | 日本精品中文字幕阿v免费 中文字幕乱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 六月婷婷国产精品综合 | 性爽爽刺激视频午夜福利 | 亚洲ⅴa久久久噜噜噜久久狠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