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歷史教案【優秀】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初中歷史教案,歡迎大家分享。
初中歷史教案1
教學目標
1、武王伐紂的經過、性質;西周的分封制、等級制的內容及作用;西周的農業和手工業的狀況;國人暴動,共和行政,西周的滅亡,東周的建立。
2、通過學習武王伐紂這一戰爭的原因和經過,讓學生分析這場戰爭的性質,從而培養學生觀察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3、教師引導學生對武王伐紂原因、經過、性質的分析,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一理論。同時使學生了解歷史朝代的演變和更迭;通過對西周奴隸制經濟發展的學習,使學生真正認識到西周奴隸制經濟發展之所以迅速發展,是成千上萬的奴隸的辛勤勞動所換來的。從而樹立人民群眾才是歷史的主人這一正確的史觀。
教學重點:武王伐紂;西周的分封制和等級制
教學難點:分封制
教法設計:
因為本課相關資料較多,可讓學生事先預習,以學生討論分析為主,教師引導為輔。
課堂教學設計:
一、武王伐紂
1、紂王的暴政
建議教師讓學生回憶夏桀的暴政,使學生理解凡是違背歷史發展潮流、違背人民意志實施暴政的統治者最終都會遭到人民的反對的。
2、周國的強盛
讓學生閱讀教材,分析周國強大的原因,從而使學生明白周的發展、強大是周人經過艱苦奮斗,和特別是重視人才的而得來的。
3、武王伐紂
教師讓學生閱讀有關武王伐紂的故事,同時引導學生捕捉故事中一些有效信息,讓學生根據以前學過的商湯滅夏桀的原因,用比較的方法,從主、客觀兩個方面進行分析周勝商敗的原因?然后教師組織學生討論:為什么武王伐紂是一次正義的戰爭?:(①商紂王的暴政,使商朝統治已成為歷史發展的絆腳石,失去了民心,引起人民的不斷反抗和陣前倒戈。②周武王順應民心,聯合西方和南方部落,共同伐紂,解除了商紂對奴隸和平民的殘暴統治,有利于歷史的進步。③是否順應民心,是否有利于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是衡量正義與非正義戰爭的重要標準。)
二、西周政治、經濟的發展
1、周的建立
時間、建立者(區分周文王、周武王)、都城。建議教師給學生講解西周的并不是當時的名稱,而是歷史學家為了研究加以說明,為以后如西漢、東漢等名詞的'講解打下基礎。
2、分封制和等級制
讓學生帶著〔周朝為什么要實行分封制?分封了哪些人作諸侯?它們與周天子之間的關系如何?分封制的效果如何?〕等問題閱讀教材并加以討論:學生能夠回答出:分封的目的是為了加強和鞏固奴隸主的政權。周朝對建國功臣、親屬和先世的后代等進行分封。諸侯與周天子的關系是:周天子是的統治者,諸侯是天子的臣屬,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定期朝見天子,并向天子納貢,帶兵隨天子作戰(即聽王令,納王貢,隨王征,見王面)。其效果是:西周加強了統治,成為一個疆域廣大的奴隸制國家。
3、奴隸制經濟的發展
⑴農業的進一步發展
⑵手工業的發展
結合夏商農業和手工業狀況,請同學比較并概述一下西周農業和手工業發展有什么特點。在學習奴隸制經濟的發展后,教師應結合教材指出西周奴隸制經濟的發展是建立在廣大奴隸和勞動人民辛勤勞動的基礎之上;是建立在對奴隸的壓迫和剝削之上的。(介紹《詩經》中《碩鼠》、《伐檀》)
三、國人暴動和西周滅亡
1、國人暴動
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有關周厲王暴政的并解釋"國人暴動"、"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等名詞后,可讓學生在自己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角色表演。在介紹完"共和行政"后,師生一起討論"國人暴動"對西周的影響。
2、西周滅亡
讓學生講述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故事。
3、東周建立
時間、建立者、都城。建議教師結合西周、東周具體名稱和地理位置,再次向學生講解西周的并不是當時的名稱,而是歷史學家為了研究加以說明,為以后如西漢、東漢等名詞的講解打下基礎。
初中歷史教案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知道唐朝建立的時間。列舉“貞觀之治”的主要內容。知道有關武則天的基本史實。
2.過程方法與能力
評價唐太宗和武則天的歷史功績,培養全面、系統地思考問題的能力。通過小組研討形成結論,逐漸養成主動探究和與同學合作學習的習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貞觀之治”的學習,進一步認識謙虛使人進步的道理,懂得一個全面發展、能成就事業的人,必須要善于聽取他人的意見和建議;通過學習武則天坎坷、傳奇的一生,培養增強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鍛煉堅強的意志,樹立銳意進取的積極的人生態度;使學生逐步認識到唐朝是我國古代社會繁盛時期,激發民族自豪感。
[重點]
(1)貞觀之治:中國古代曾領先于世界,尤以唐朝時期最為突出,而這一空前繁盛的基礎,始于唐太宗貞觀年間,這一時期被稱為“貞觀之治”。貞觀之治既是封建治世的典范,也是評價唐太宗的.主要依據,因此是本課重點。(2)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唐王朝歷時不到三個世紀,而武則天一人參政掌政就近半個世紀(從當皇后開始參決朝政計算)。同時,在她統治時期,社會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為唐朝進人鼎盛時期奠定了基礎。這是本課的又一重點。
[難點]
評價唐太宗和武則天。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激發興趣
在中國歷史上曾經開鑿了一條貫通南北的大運河,放在當時的環境來講它勞民傷財,但客觀上運河的開通給人民、社會帶來了好處,促進了社會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的發展。(多媒體展示圖片)這條運河是誰在位時開鑿的?其中3+4+5=1中各數字代表什么?
此人生前很有作為但也很殘暴,為什么說在他的統治下隋朝會迅速滅亡,它與我們學過的哪個王朝很相似?為什么?
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要學習的隋朝的滅亡與唐朝的建立
多媒體展示課題
二、新授講授
第2課唐太宗與貞觀之治
一、唐王朝的建立
1、隋朝的滅亡一、唐王朝的建立
多媒體展示:引用人民對隋煬帝憎恨的詩句來反映隋煬帝的暴政表現,通過多媒體演示:
隋朝的統治類似于下列哪一個朝代(a)
a、秦朝
b、東漢
c、西晉
d、東晉
2、多媒體展示唐高祖李淵像及提示,并根據以下提示玩成猜猜我是誰的游戲
A他是隋朝唐國公太原留守
B他在隋末農民起義爆發后乘機起兵
C他在兒子的幫助下建立一個新的王朝并統一全國
D他是唐朝的開國皇帝
3、根據閱讀和活動中掌握的知識來完成練習,讓我告訴你
(1)唐朝的建立者是——李淵
(2)唐朝的建立時間是——618年
(3)唐朝的都城是——長安
二、唐太宗的用人與納諫
多媒體展示唐太宗的簡介
請同學們閱讀第9頁前兩段話,思考一個問題;在隋末農民戰爭中強大的隋朝滅亡了,這給了唐太宗什么樣的震撼?
請同學們閱讀第9頁后三段話和第十頁第一段話,思考一個問題,唐太宗為什么能做到以諫如流任用賢能?
他從隋亡的教訓中吸取經驗,認識到人民的力量,他意識到“君為舟,民為水”的道理,他認為只有虛心納諫“兼聽則明”才能長治久安,所以他鼓勵和倡導臣下提意見,并以諫如流,兼收并用。
教師總結;客觀上,隋朝由于統治殘暴,招致迅速敗亡,給唐初統治者特別是唐太宗以極大震撼,使得他們不得不調整統治政策,施德與民。主觀上,唐太宗李世民從諫如流,選賢任能,勵精圖治,兢兢業業,為貞觀之治的展開奠定了基礎。
多媒體展示標題。
三、貞觀新政
請同學們朗讀課文第三目第一段起至第11頁第2段,概括一下唐太宗在政治經濟法律等方面做了哪些改革?
1、賦役制度方面突出了勞役天數的減少和規定可交納實物的方式代替服勞役,農民對國家的人身依附逐漸松弛,減輕了農民的負擔。
2、沿襲和完善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使得這一制度成為中國封建社會后期最重要的政治制度之一,并對今天中國的行政體制產生重大影響。
3、編撰的《唐律疏議》,其原則就是刪繁就簡、化重為輕。
4、沿襲并完善了科舉制度。
5、密切與少數民族的聯系。
教師總結:唐太宗統治時期政治清明,社會安定,人口增加,經濟發展較快,國力逐漸強盛,史稱“貞觀之治”。
請回顧一下本課所學的知識,說說你對唐太宗的評價和認識。
[鞏固與小結]
隋唐時期是兩千多年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更是五千多年的中華文明在各方面取得輝煌成就的隆盛時期。唐前期統治者認真汲取隋亡的歷史教訓,勵精圖治,施德于民。歷數代而至政治清明,經濟繁榮,社會安定,國力強盛,出現了歷史上少有的治世盛世局面,為后世所景仰。我們生活在祖國騰飛的新時代,更應從中感覺祖國的輝煌,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堅定為今天中華民族的振興而奮發學習奮斗!
[板書設計]
第2課唐太宗與貞觀之治
一、唐王朝的建立
時間:618年
1、隋朝的滅亡亡國之君:隋煬帝
原因:暴政
時間:618年
2、唐朝的建立建立者:李淵
都城:長安
二、唐太宗的用人與納諫
三、貞觀新政:
改革賦役制度
沿襲和完善三省六部制
1、貞觀新政修改法令,編撰《唐律疏議》
完善科舉制
密切與少數民族的聯系
2、貞觀之治
初中歷史教案3
學習目標
1、通過自主閱讀,說出南北戰爭的根本原因、南北方矛盾的焦點,南北戰爭的導火線,說出《解放黑人奴隸宣言》的主要內容和影響;列舉南北戰爭的意義。
2、通過合作探究,講述林肯在南北戰爭中的主要活動,評價林肯。
3、通過師生探究,說出南北戰爭在美國歷史發展中的作用,認識統一是國家發展的重要條件。
重點:
美國內戰爆發的原因、歷史意義;林肯為維護國家統一所作出的歷史貢獻。
難點:
美國內戰前南北兩種經濟方式的矛盾。
導入新課
在美國拉什莫爾山國家紀念公園的“總統山”上,雕刻著美國四位著名的總統。你最敬佩的美國總統是誰?
有人在美國民眾中做了一個民意測驗,要大家選出心目中最尊敬的總統。有三位總統名列前茅:
第3位是美國第1任總統,領導過美國獨立戰爭,被尊稱為“美國之父”的華盛頓。
第2位是美國第32任總統羅斯福,他帶領美國人民走出經濟危機的陰影,戰勝了世界敵人法西斯,深受人民愛戴。
第1位是美國第16任總統林肯。
20xx年4月特朗普在接受《華盛頓郵報》采訪時曾表示,他可以做的非常有總統的樣子!伴_玩笑的說,我可以比美國歷史上的任何一位總統都像總統,除了林肯。”特朗普說,“因為,你沒法超越林肯1他的.名字是與美國歷史上一場偉大的戰爭聯系在一起的,這場戰爭就是“美國南北戰爭”,也叫美國內戰。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美國內戰》。
講授新課
一、南北矛盾加劇
請同學們閱讀教材,完成下列問題:
1、獨立后的美國南北經濟發展;
2、南北不同經濟制度之間的矛盾,矛盾的焦點問題。
(二)老師一邊提問一邊點撥:
1、美國的領土擴張
2、兩種經濟制度(1)北部資本主義工商業經濟(2)南部奴隸制種植園經濟
3、南北兩種經濟制度之間矛盾的具體表現:
4、圖解南北矛盾:
二、內戰爆發和北方的勝利
請同學們閱讀教材,回答下列問題:
1、內戰的根本原因,導火線,戰爭的爆發,戰爭初期形式。
2、林肯政府為扭轉戰爭局勢采取的措施;
3、《解放黑人奴隸宣言》頒布的時間,內容和意義;
4、林肯的貢獻;
5、美國南北戰爭的性質和意義。
(二)老師一邊提問一邊講解:
初中歷史教案4
【教學目標】
一、知識能力:識記大澤鄉起義的時間、領導人;理解陳勝吳廣起義的歷史意義;培養用積極觀點和積極分析方法認識和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學習因果分析的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通過分析秦始皇,為鞏固同意采取的措施引入新課;通過分析秦的x和陳勝吳廣的關系,及陳勝吳廣的起義與秦滅亡的關系,學習因果關系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揭露秦的x,肯定和贊揚陳勝吳廣起義的首創精神及xx的歷史功績;認識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和人民群眾對歷史發展的推動作用。
【教學重點難點及教學突破】
重點:1、大澤鄉起義2、秦朝的滅亡
難點:1、秦朝x對農民起義的影響、項羽劉邦反秦活動的作用
【教學突破】
秦始皇的x、秦二世的x是導致農民起義爆發的主要和根本原因,而陳勝吳廣起義又是導致秦朝滅亡的直接原因,因此,本課的重難點有著較大的內在聯系,要引導學生把握這些知識,最主要的是抓住其內在聯系,分析因果關系,串聯知識點,以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教學準備】
教師:1、秦末農民起義動態圖課件2、秦x內容的課件
學生:1、收集“焚書坑儒”的有關史料2、收集陳勝吳廣的相關史料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1、談話: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解了我國歷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的建立,而這個國家的便是“千古一帝”———秦始皇。為了鞏固統治,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政治的、經濟的、也有思想文化的,而這個思想文化方面的措施卻成為引發農民起義的x之一。這是為什么呢?讓我們進入今天的新課————陳勝吳廣起義。
2、講解:秦始皇是一位偉大的封建帝王,其在中國歷的功績不可抹滅,但是她有極其殘暴,政治上專制x,經濟上橫征暴殮,而且還有嚴酷的刑罰,而最讓人痛心的莫過于“焚書”和“坑儒”。請學生代表講解自己收集的有關“焚書坑儒”的史料。
二、起義的原因
1、肯定學生收集的史料,告訴學生秦始皇“焚書坑儒”的初衷,是為了鞏固在思想文化領域的統治,但結果去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破壞了人才。秦始皇的'x還體現在殘酷和剝削以及嚴酷的刑罰。
2、組織學生閱讀56頁有關秦始皇x的輔欄內容及相關圖片資料,深入理解秦x。
3、引導學生了解秦始皇死后,胡亥奪位且昏庸殘暴,可補充“指鹿為馬”的成語加深學生的認識。
三、大澤鄉起義
1、講述引導:秦二世的昏庸殘暴,加速了秦的滅亡,也是引發秦末農民起義的重要原因,而直接的原因卻是因為延誤軍期。到底是怎么回事情呢。同學們閱讀57頁輔欄里的內容后就會知道大澤鄉起義是怎么爆發的了。(在教師引導下閱讀教材,了解到陳勝吳廣本是秦軍隊中的小官,但是因天氣原因誤了軍期,無奈之下,揭竿而起。
2、出示秦末農民起義形勢圖的動態課件,講解: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我國歷第一個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由此開始。(看課件學生了解時間地點)
3、指圖分析,告訴學生大澤鄉起義后,起義軍東征西戰,取得了較大的成果,但是由于經驗不足,吳廣陳勝先后被害。陳勝吳廣犧牲后,農民起義繼續發展,其中以項羽劉邦領導的農民起義最為。
四、秦朝的滅亡
1、分析秦末農民起義形勢圖,告訴學生,繼陳勝吳廣之后,項羽和劉邦的隊伍逐漸強大,其中項羽率部在巨鹿殲滅秦軍主力,這就是歷的巨鹿之戰。引導學生閱讀教材輔欄里的史料。
2、讀最后一部分材料(明確秦朝滅亡的時間和標志,也理解到秦朝滅亡就是秦末農民起義的結果
五、教師總結
初中歷史教案5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知道唐朝建立的時間、都城、建立者;
2.了解唐太宗李世民的基本史實,掌握唐太宗的治國方法,了解他對唐朝的貢獻,知道他是中國歷史上很有作為的皇帝。
(二)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能初步掌握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對唐太宗進行簡單的評價。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正確評價唐太宗作為我國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所發揮的作用,使學生從學習中感受到唐太宗這一歷史人物的人格品質。
2.了解“貞觀之治”時期政治的穩定,離不開忠臣良將的輔佐和廣大人民的勤勞,當然也離不開唐太宗的個人政治才干。
3.符合歷史發展規律的進步性改良措施,將促進社會的發展;讓學生體會,今天祖國繁榮發展的盛世景象離不開改革開放的實行,培養學生正確的情感體驗和價值觀。
教學重點
貞觀之治;科舉制度
教學難點
對唐太宗的評價
教學方法
指導學生閱讀教科書,從教科書提供的材料中,有針對性地提取有效信息。采用合作交流、小組討論的方法,讓學生掌握唐太宗的統治方式等基本知識。采用自學討論,老師歸納的方式,讓學生正確評價歷史人物。
重點突出、難點突破
本課的主題是唐朝初步繁榮的.“貞觀之治”。本課的重點是“貞觀之治”,難點是評價唐太宗。課前讓學生搜集資料,了解唐太宗的治世方針、一系列統治政策和出現的社會安定、經濟繁榮的局面。通過預習能說出“貞觀之治”的含義及內容,能夠準確的表達,及提問“為什么會出現貞觀之治”,既突出了重點,從而也了解決難點。
初中歷史教案6
教學要求:
學生學習課文之前,指導學生閱讀《三國演義》中的相關片斷,以便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理解課文內容,懂得在赤壁之戰中,東吳獲勝的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理清課文的條理。學會本課的生字新詞。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查找自己喜歡的《三國演義》中的小故事,開三國故事會。
教學重點:
了解赤壁之戰的全過程,并從中悟出赤壁一戰勝與負的根本原因。查找自己喜歡的《三國演義》中的小故事,開三國故事會。
教學難點:
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給課文分段,理清課文的條理。
教學構想:
在教學中重點理清課文的條理,抓好預習檢查,使學生初步了解交戰雙方是哪些人;戰役發生在什么地方,什么時候;起因是什么,經過怎樣,結果如何,然后引導學生再讀課文,加深理解。
教學準備:
投影片、錄音帶、生字詞卡片。
教學時間: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檢查預習,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初步理順課文條理,引導學生逐段深入學習。
學習過程:
一、激趣導入。
1、板書課題
2、揭示課題:我們今天要學習《赤壁之戰》,赤壁在今天的湖北省武昌縣西赤磯山。據歷史記載,東吳的孫權以三萬大軍打敗了曹操的八十萬大軍,孫權是怎樣打敗曹操的,他為什么能打敗曹操,學習了課文,我們就知道了。
二、初讀課文,了解背景。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思考:
(1)看看本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2)交戰雙方是哪些人?
(3)交戰的時間、地點、起因、經過、結果
2、回答問題:(引導學生根據所知《三國演義》的故事進行回答)
3、學生提出不懂的問題。
4、默讀課文,想想赤壁一戰的過程,開始怎樣,后來怎樣,結果怎樣,然后給課文分段。
5、討論分段。(按戰役的起因、戰前準備、戰役經過及結果來劃分段落。)
三、學習課文
1、學習第一段。
(1)指名讀課文。想一想,你讀懂了什么?
(2)理解“調兵遣將”,周瑜為什么要調兵遣將?
(3)讓學生談談對“隔岸相對”的理解。
(4)說說這段話講了什么?(赤壁一戰的起因。)
2、學習課文第二段。
(1)指名讀課文。你讀懂了什么?
(2)示投影:說說你對周瑜說火攻是個好主意的看法?
3、學習課文第三段。
(1)指名讀課文。
(2)火攻這一仗是怎樣開始的?默讀五、六、七自然段,討論了解:a、文中幾次提到“東南風”?劃出有關的句子。b、指名讀一讀為什么要在“東南風很急”的情況下來進攻?c、讀一讀曹操的表現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這一仗是怎樣開始的?
(3)火攻這一仗是怎樣進行的'?學生默讀思考。
(4)火攻一戰的結局是怎樣的?引導學生讀課文十、十一自然段。討論理解:a、理解“鑼鼓震天”“丟盔棄甲”。b、說說曹操逃跑的原因
(5)總結段意,這段話講了什么?
四、讀透課文,教師小結
作業設計:
1、熟讀課文。
2、預習“思考、練習”第二題。
3、把今天學過的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并和他們討論孫權、曹操輸贏的原因。
板書設計:
戰役的起因:南下,奪取江南的地方
赤壁之戰戰役的準備:鐵鎖連船、準備火攻
戰役的過程:假投降、火燒曹營
課后小記: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復習課文,理清課文條理,領會作者是怎樣圍繞文章中心一層層表達思想感情的。準備開三國故事會。
學習過程:
一、復習導入。
1、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周瑜、黃蓋是怎樣用火攻打敗曹軍的。(板書課題)
2、請學生簡要說說火攻一戰的過程。
二、領會文章的中心。
1、在赤壁之戰中,東吳以三萬軍隊打敗了號稱八十萬的曹軍,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結果?這以少勝多的原因是什么?
2、學生討論回答。
(1)周瑜:知己知彼,揚長避短
(2)曹操:驕傲輕敵
3、指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從這篇課文中,你明白了什么?在學習上,對你有什么用處?(多請幾名同學說一說)
三、開三國故事會。
1、分小組準備故事會材料。
2、組織小評委,推選主持人。
3、開三國故事會。
4、評委給每個小組打分,給優勝小組頒發獎狀。
四、教師總結
作業設計:
1、把你今天在課堂上得到的知識講給家長聽。
2、聯系實際談談你有什么收獲。
3、預習《田忌賽馬》。
板書設計
赤壁之戰
東吳:知己知彼,揚長避短
勝敗原因
曹操:驕傲輕敵
初中歷史教案7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了解鴉片輸入的危害,掌握虎門銷煙的時間和意義;了解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和性質;掌握《南京條約》及其附件的主要內容。
2、能力與方法:培養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歷史和認識歷史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識鴉片的危害,自覺拒絕毒品、遠離毒品,奮發自強;體味林則徐深刻的民族情懷。
教學重點:虎門銷煙、《南京條約》的內容及影響。
教學難點:分析鴉片戰爭對中國的影響。
教學過程:
1、導入:
談話創設情境:
近年來,公眾人物涉毒丑聞屢見不鮮,同學們了解毒品的危害嗎?請談一下對毒品危害的認識和感想。
那么,同學們知道毒品是在什么時候在我國大規模蔓延的嗎?同學們知道因為毒品直接導致的一場近代戰爭嗎?(同學們回答:中英鴉片戰爭)
提出質疑,由此導入新課:這場戰爭真的僅僅是因為鴉片嗎?戰爭又給中國帶來怎樣的后果呢?本節課就來一起學習這一內容。
2、新課教學:
虎門銷煙
。1)背景:清朝統治的危機,西方的興起以及英國完成工業革命成為世界上大的資本主義國家。
(2)思考:英國為什么把侵略矛頭指向中國?引導學生從英國、中國兩國的政治經濟狀況切入思考。鴉片戰爭前中英貿易狀況,解釋“出超”概念。英國的鴉片走私,概況。
。3)林則徐虎門銷煙:通過啟發式引導學生學習“林則徐虎門銷煙”。從而讓學生認識林則徐,并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介紹林則徐“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4)再次思考:虎門銷煙損害了誰的利益?那些會善罷甘休嗎?為什么?
鴉片戰爭
。1)起因:運用啟發式教學手段引導學生了解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直接、根本)。強調:交往中,英國人發現清政府的腐朽無能,及清朝官員的-、軍隊的廢弛,因此不遠萬里發動戰爭。
(2)經過:指導識別歷史地圖的方法,了解戰爭經過,正確認識戰爭的性質和中國戰敗的原因、結果。
中英《南京條約》
(1)內容:割香港島給英國;賠款2100萬元;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通商口岸;英商進出口的貨物繳納的稅款中國需同英國商定。
(2)影響:請同學們總結分析其中危害(領土完整被破壞、主權受損害、白銀外流、市場被強占、資源被掠奪、人民負擔日益加重。)當然,我們也要正確認識到鴉片戰爭在客觀上給中國社會帶來的積極變化。(封建的自然經濟解體、出現了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
3、小結鞏固:
重點強調林則徐虎門銷煙以及鴉片戰爭后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其影響。
初中歷史教案8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門的居住權等基本史實,掌握明朝對外關系的概況。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對戚繼光抗倭背景、功績和取勝原因的學習和分析,引導學生綜合評價戚繼光為民族英雄,以提高學生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教法、學法]應用多媒體課件,運用啟發式和問題目標教學法。
[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重點和難點]
重點:是鄭和下西洋。
難點:本課涉及的空間概念較多,學生在世界歷史方面的知識儲備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會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不便。教師可將《鄭和下西洋路線》等做成多媒體教學軟件,將航行路線動態地顯示出來,這樣能調動學生多種感官的活動,并把歷史事件與時間、空間緊密地聯系起來,從而形成準確的時空概念。
[教學過程]
1)復習提問上節內容。
2)導入新課:教師可利用教材“導入框”中的內容及提出的問題導入新課。
3)講授新課:
一、鄭和下西洋:
明成祖派遣鄭和出使西洋;1405、1433年,鄭和七下西洋,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這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鄭和是我國也是世界上的偉大航海家。(教師應充分利用《鄭和下西洋路線》計算機課件等,明確地講解出“西洋”的.歷史范圍。
鄭和下西洋的概況:教師結合《鄭和下西洋路線》圖,講明鄭和第一次航海的經過,和七次遠航到達的地區,隨后,師生共同完成《鄭和下西洋盛況》表。)
二、戚繼光抗倭:
1、元末明初,日本的海盜經常侵襲中國沿海地區,稱它們為倭寇;
2、明朝派戚繼光抗擊倭寇的進攻,戚繼光是我國著名的民族英雄。
“封侯非我薏,但愿海波平”
(1)這是戚繼光的話,大意是:作官不是我的愿望,我的愿望是平定倭寇
(2)主要事跡是:1561年在臺州抗倭(先明確交待抗倭的歷史背景,可結合《戚家軍抗倭形勢》掛圖(或投影、計算機課件等),首先闡明“倭寇”的概念,再讓學生搞清楚明朝中期倭患嚴重的原因,指導學生觀看《戚家軍抗倭形勢》圖,以對倭寇的騷擾范圍之廣、危害之深有一個形象的認識。教師還可以出示有關材料,啟發學生思考:倭寇對我國東南沿海的騷擾造成了什么嚴重的后果?明確了以上幾方面的問題,就為正確認識戚繼光的抗倭斗爭,以及更好地評價抗倭斗爭的性質做好了鋪墊。)
三、西方殖民者和傳教士的東來;
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占據了我國的澳門,歐洲最著名的傳教士是:利瑪竇。
4)鞏固小結:引導學生總結明朝對外關系中的幾件大事,聯系這些事件發生的時間,對明朝對外關系的走勢加以分析。明前期,是當時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之一,鄭和七下西洋,同亞非各國的經濟和文化交流頻繁,屬于友好交往;明中后期,國勢日漸衰落,倭寇入侵、倭患猖獗,戚繼光領導了反侵略的抗倭斗爭,并取得了勝利,然而中國與外來侵略勢力的矛盾卻日益尖銳,于是就有葡萄牙殖民者的入侵,攫取在我國澳門的居住權,并在那里開始了殖民活動。后兩者表現為沖突和戰爭。明代對外交往的特點的演變,非常直觀地反映了當時處于封建社會的中國,在世界范圍內已經落后了。
條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鄭和時間:從_______年到_________年。
七次下出發點:_____________。
西洋經過規模:率領___________人。
初中歷史教案9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英國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了十三個殖民地,英國對殖民地經濟發展的壓制,來克星頓的槍聲,華盛頓,《獨立宣言》的發表,薩拉托加戰役,1787年憲法等基本史實,進而掌握美國誕生的概況。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美國獨立戰爭的起因美國誕生的過程
難點:美利堅民族的形成和美國獨立戰爭的性質
【教學方法】
導學法,研究性學習,討論法,問題意識法
【教學用具】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新航路開辟過程中,發現了美洲大陸的航海家是哪位?他以為到達了東方印度,所以稱當地居民為什么人?
導入新課:自從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后,這塊平靜的土地就再也不平靜了。西方殖民者的魔爪紛紛伸向這里,直至將它瓜分殆盡。你很難想象,如今的經濟強國美國,200多年前,也是一塊任人宰割的殖民地,那么它是如何擺脫束縛,走上強國之路的呢?這就是本節課我們要學習的內容——“美國的誕生”。
新授:出示導學提綱,讓學生對照相關內容,進行自學。
一、美國獨立戰爭爆發的原因
1、美洲最早的居民是人。從17世紀初開始,國人先后在北美的建立了個殖民地。
2、美洲文明是由哪些人共同創造的?
3、美國獨立戰爭爆發的原因是什么?
學生自學,記下不明確的問題,準備小組討論時提出。
小組討論,把小組不能解決的問題記下來,準備集體討論時提出。
師生共同解決疑難問題,倡導學生大膽質疑,培養學生問題意識,促進共同提高。
教師創設情景,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閱讀課文掌握知識
“假設你是一名導游,即將帶旅行團到美國去旅游,大家想提前了解美國是怎樣建立的,有多少年的歷史?你能否簡單又準確的介紹美國獨立的`過程。試一試吧!”。
出示導學提綱,讓學生對照相關內容,進行自學。
美國獨立戰爭的經過
1、導火線
2、開始的標志
3、建軍
4、建國(宣布獨立):
5、轉折:
6、勝利:
7、結束:
學生自學,記下不明確的問題,準備小組討論時提出。
小組討論,把小組不能解決的問題記下來,準備集體討論時提出。
師生共同解決疑難問題,倡導學生大膽質疑,培養學生問題意識,促進共同提高。
思維拓展:出示美國獨立戰爭期間英美力量對比表,讓學生討論
弱小的美國為什么能打敗強大的英國?
出示導學提綱,讓學生對照相關內容,進行自學。
美國獨立戰爭的結果、性質
制定時間
美國憲法
內容
美國獨立戰爭帶來了哪些影響?
學生自學,記下不明確的問題,準備小組討論時提出。
小組討論,把小組不能解決的問題記下來,準備集體討論時提出。
師生共同解決疑難問題,倡導學生大膽質疑,培養學生問題意識,促進共同提高。
小結:讓學生總結本節課所學,提高學生的概括能力。
復習、鞏固、做練習:出示練習題。
結語:
當我們看到當今美國的強大經濟軍事實力時,很難想象到獨立戰爭初期的美國,可謂小國寡民,勢單力薄。歷史發展證明,一個國家的實力往往都是由小到大、由弱而強發展的,從來沒有天生的大國、強國。北美獨立戰爭的勝利是北美殖民地人民勇于斗爭、善于斗爭、堅持斗爭、百折不撓的結果。
初中歷史教案10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比較清楚地掌握宋元時期燦爛輝煌的科學技術成就的基本概況,包括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指南針和火藥的應用及向世界的傳播,由此進一步了解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
通過本課的教學,使學生了解宋元時期的文化成就,包括史學、宋詞及杰出的詞人、繪畫及書法成就。
通過學習宋元時期的科學技術,對學生進行初步的科技史教育,使學生認識到我們的祖先在科學技術和文化方面居于世界地位,以及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的巨大貢獻,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學習古代科學家勤于探索、堅持不懈、勇于創新的精神。
通過了解《資治通鑒》的寫作過程,及《資治通鑒》的卓越成就,培養學生養成嚴謹的治學態度。
【教材分析】
本課的主題是宋元文化,而且是燦爛的宋元文化,可見宋元文化在整個歷史發展過程中的特殊地位。它上承隋唐、下啟明清,以自己鮮明的時代特色和獨特的.風格創造了中華文明又一個文化高峰。
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指南針和火藥的應用及向世界的傳播!八抉R光和《資治通鑒》”與“宋詞和杰出的詞人”是本課的重點子目。
本課的難點,是在介紹史學、文學、藝術等方面成就時,如何使學生逐步形成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方法看待文化現象的能力。
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回憶隋唐時期雕版印刷的發展狀況以及現存的雕版印刷品等相關知識。
一、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指南針和火藥的應用
1、活字印刷術的發明
。1)隋唐時期,我國人民發明了雕版印刷術;
思考“雕版印刷的缺欠和不便之處”?
教師適當舉例說明。如:宋太祖時由官方主持刻印《大藏經》,耗時12年、雕版13萬塊,印完后堆積如山的雕版派不上用場。另外,當時一個刻工一天只能刻四五十個字,一本六萬字的書就需要三四年才能刻完。由學生通過示例歸納出結論,并切實感到改革雕版印刷術的必要。
(2)北宋時,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
觀察教材中畢升的畫像,閱讀小字部分,了解活字印刷術的發明,簡要歸納出活字印刷中的四道工序:刻制單字、排版、印刷、拆版。
對比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的不同,引導學生思考“活字印刷術發明的作用”。體會畢升的創“新”在哪里?突出兩個“變”:變死字為活字,變死版為活版,既經濟又省時。
結合地圖了解活字印刷術在世界各地的傳播。
指導學生觀察插圖,進一步了解活字印刷術在以后的不斷改進和發展的狀況(木活字、錫活字、銅活字以及套色印刷等)。并引導學生聯想到今天,印刷業已告別了“鉛與火”的時代,進入到“光與電”的時代。
(3)15世紀,歐洲出現活字印刷術,比中國晚約四百年。
概括活字印刷術發明和推廣的情況。
2、指南針的應用
(1)戰國時期,制成世界上最早的指南儀器——司南;
。ǔ鍪尽端灸稀穲D片)引導學生思考:司南是由哪兩部分組成的?是根據什么原理制成的?(根據磁石指南的原理制成的)培養學生觀察、識圖的能力。
。2)北宋,指南針開始用于航海事業;
。3)南宋,指南針廣泛用于航海事業;
思考:羅盤針比司南有哪些進步?它是用什么方法制成的?這種導航儀器為什么會在北宋末年得到很快的應用?它的廣泛應用對中國和世界有何作用?
。4)指南針由阿拉伯人傳到歐洲。
3、火藥的應用
(1)唐朝中期,已有火藥的配方的記載,
。2)唐朝末年,火藥開始用于軍事上,
。3)宋元,火藥武器廣泛用于戰爭,
(4)13、14世紀,火藥及火藥武器傳入阿拉伯和歐洲。
二、史學成就
《資治通鑒》取名的由來——“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
史學上的“兩司馬”
史學家 年代 著作 體例 敘事范圍
司馬遷 西漢 《史記》 紀傳體通史 黃帝到漢武帝時期
司馬光 北宋 《資治通鑒》 編年體通史 戰國到五代
三、宋詞
出示宋詞的三個代表人物的作品,鑒賞并概括其特點:
派別 詞人 代表作品 風格
婉約派 李清照 風格委婉,感情真摯,善于運用口語,顯得清新自然。
豪放派 蘇軾 《念奴嬌赤壁懷古》 慷慨激昂,氣勢豪邁。
辛棄疾
四、元曲
(1)由雜劇和散曲組成。
(2)秀的劇作家:關漢卿,其代表作是《竇娥冤》。
學生講述《竇娥冤》的故事情節。
五、繪畫
(1)宋代繪畫,突出表現在:山水畫、花鳥畫和風俗畫的創作中。
。2)李公麟,人稱“宋畫第一”。
。3)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描繪了北宋東京汴河沿岸的風光。
講述風俗畫與《清明上河圖》時,可指出風俗畫通過表現城鄉百姓的社會生活,展現具有鮮明民俗特色的時代風貌,折射出北宋經濟的發展狀況。《清明上河圖》以濃厚的生活氣息、精湛的筆墨及淳樸的藝術格調代表了宋代風俗畫的突出成就。
(4)趙孟頫的畫,人稱“神品”
六、書法
宋四家: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
七、小結(略)
八、作業:課后作業
初中歷史教案11
〖內容標準
了解秦兼并六國和秦始皇加強中央集的史實,探討統一國家建立的意義
〖教學目標
1.知識識記
①了解秦統一六國,建立統一國家的基本情況。
、谥狼厥蓟书_創皇帝制度,推行郡縣制,建立一整套官僚體制和統一文字、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修筑馳道,連接長城等加強和鞏固統一措施的基礎知識。
2.能力培養
、儆懻撉亟⒔y一國家的進步意義。
②識讀“秦朝疆域圖”,能指出秦朝疆域的四至,學習識讀歷史地圖的基本技能。
③觀察文字、貨幣、度量衡在統一前后的插圖,指出統一后的優勢所在。
、茏R讀“秦代馳道示意圖”能指出通往齊、燕地區和吳、楚地區的馳道;能正確指出秦長城西起和東至的所在地區。
⑤歸納秦始皇建立統一國家時的各方面活動,并就秦始皇建立強權正體和實行統一措施對中國社會的影響進行初步的分析和評價。
3.情感教育與價值觀
、偻ㄟ^學習秦的統一,明確秦統一六國實現從小國林立到國家一統的演進,符合歷史的潮流和人民的愿望,是歷史的進步。
、谕ㄟ^學習秦鞏固統一的措施,感知這些措施對促進各地區經濟文化發展和交流的作用,以及對中國歷史產生的深遠影響。
③通過學習秦始皇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認識秦始皇在統一過程中的作用。
〖教學要點
1.重點 秦的統一和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秦統一六國,結束了長期以來諸侯分立混戰的局面,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統一的國家,而統一的趨勢則成為此后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秦始皇將戰國時期的官制加以調整和擴充,建成一套適應統一國家需要的新的行政機構。成為我國長達20xx年多年歷史的基本制度。經濟文化上的整齊劃一舉措,不僅加強了統一國家制度的交通,而且促進了各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和交流。總之,秦的統一和鞏固統一的措施對中國古代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難點 如何正確理解秦始皇的統一措施對我國古代民產生的深遠影響,其中有利與不利因素是教學的難點。教師應根據初一學生的認知水平,適當地從政治上的強權統治和經濟文化上的促進作用兩個角度進行分析,讓學生能較全面認識統一措施的作用。
〖教學分析
1.秦滅六國
①指導學生運用第6課“戰國形勢圖”,結合“秦兵馬俑騎士與戰馬圖”以及“長平之戰”的材料,組織學生分析秦王政采取遠交近攻、各個擊破的策略,掌握秦先后滅掉六國的次序。比如:蠶食韓魏,利于東進;長平之戰,傷趙元氣;十年激戰,兼并六國。
②組織學生著重討論秦滅六國建立統一國家的進步意義。一是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長期小國林立的局面,完成了統一大業;二是有利于當時人民安居樂業和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
2.建立中央集權制度
建立中央集權制度是秦始皇在政治上采取的重大措施,運用“秦政治體制示意圖”,向學生說明三點:
①回憶“三皇”、“五帝”,說明“皇帝”一詞的名聲煊赫與權力龐大。突出政自定“皇帝”稱號后,這個稱號延續了20xx多年,直到清朝被推翻為止。
、诮榻B中央三公――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的職責、地位,介紹地方郡守、縣令的職責、地位,強調中央和地方的官職都由皇帝任免,官員必須絕對服從皇帝。
、垡龑W生分析秦始皇建立強權正體對中國社會的影響。可從鞏固國家統一和加強統治兩方面進行分析。
3.統一措施
①指導學生識讀“秦朝疆域圖”,能正確指出秦疆域四至的所在地,明確秦是當時世界上大國的概念。以“統治如此廣闊的疆域,除了政治上建立強權正體外,秦始皇在經濟和文化上又采取了哪些措施呢?”導入“統一措施”一節。
、谶\用教材的插圖、資料,引導學生對文字、貨幣、度量衡進行統一前后的對比觀察,明確其優勢所在。
、圩R讀“秦代馳道示意圖”,知道通往齊、燕地區和吳、楚地區的方向。了解匈奴的情況和匈奴對秦的威脅,強調萬里長城是舉世聞名的偉大工程,是人類文明的奇跡,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④組織學生開展對思考題“秦王朝進行文字、貨幣、度量衡和車道的統一,你認為好處在哪兒?秦的統一相對于春秋戰國時期的分立,其進步又在哪兒?”的討論。
、輾w納秦始皇在建立統一國家上的各方面活動,并就秦始皇建立強權正體和實行統一措施對中國社會的影響進行初步的分析和評價。。
(以上內容主要來源于教師用書)
〖教學實錄
〔復習舊課〕
師:第6課我們學習了“商鞅變法與社會變革”,(提問)“春秋五霸”是哪五霸?(提問)“戰國七雄”是哪七雄?他們的地理位置在哪?商鞅變法是本課的重點,也是難點,有關商鞅變法的問題希望同學們多記、多看、多想。
今天,我們接著學習下面的'內容。請同學們翻到第三單元“統一國家的建立”
第8課 秦的統一
(板書,以下綠色黑體字為板書內容)
〔閱讀教材〕
下面給同學們5分鐘時間,請大家認真閱讀教材,看書時用筆標出你認為應該掌握的內容或者你不理解的內容,看完書之后,我會要求大家合上書本,回顧你記憶中的本課內容。
補充:
嬴(yíng)政 郡(jùn)〔合書布點〕
△采點布點
學生閱讀完教材后,找學生講述教材內容,根據學生講述的內容采點、布點(板書)。
秦滅六國 時間 策略 順序 意義 長平之戰
皇帝 陽陵虎符
丞相 太尉 御史大夫
郡縣 李斯
文字 貨幣 度量衡 車軌 長城
△布點小結
今天,幾位同學對課本內容的復述,我是比較滿意的。我想改變前幾節課的做法,要求述點的同學,先由我來指定,其他同學注意聽,中途不要隨插話,如果有什么問題,一定要等別人把話說完,舉手向老師示意,得到允許后,站起來,面向全班同學和教師表述自己的觀點。
〔分層推進〕
△再讀教材(大約2分鐘)
△快速提問(5分鐘)
①秦滅六國的時間?(從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的十年間。進一步提問:公元前230年是幾世紀多少年代?)
、谇販缌鶉牟呗允鞘裁?(遠交近攻,各個擊破。秦滅六國的過程,概括為四句順口溜:秦滅六國計謀精,遠交近攻二步行,打敗削弱再滅亡,十年統一順民心。)
、矍販缌鶉捻樞蚴鞘裁?(韓、趙、魏、楚、燕、齊,)
、芮販缌鶉囊饬x是什么?(結束了長期以來分立混戰的局面,建立了統一的秦王朝,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會生產的發展,符合當時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萸赝踬䴗缌鶉,自稱什么?(“始皇帝”,后人稱其為秦始皇。秦國與秦王朝,秦王嬴政與秦始皇的區別:秦國是指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之一,秦王朝指的是秦王嬴政滅六國后建立的王朝。滅六國,稱皇帝前稱為秦王嬴政,稱皇帝之后稱為秦始皇。)
、耷厥蓟试谥醒朐O立的主要官職?他們的職責是什么?(丞相——掌管政務;太尉——掌管軍事;御史大夫——監察百官。他們孝必須絕對服從和執行皇帝的命令。)
、咔厥蓟试诘胤綄嵭械闹贫仁鞘裁?職權怎樣?(略)
、嗲厥蓟什扇∧男╈柟探y一的措施?(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車軌、連接長城。)
、嶙R圖:第43頁“秦朝疆域”,找出秦朝的都城、四至、長城的起止。
△處理問題(約15分鐘)
①為什么秦能滅六國?
、趴陀^條件——人民渴望統一。“戰國七雄”之間,為了爭奪土地和人口,不斷進行戰爭,使生產遭到極大破壞,給人民帶來難以忍受的痛苦和災難;封建割據嚴重阻礙各地區間的經濟交往!睹献与x婁》描繪戰國時期的戰爭場面是:“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笨v觀烽火連天、刀光劍影的270年戰國歷史,可知孟老夫子的這番話并沒有夸張的成分。因此,人民渴望統一,結束分裂割據!皯饑咝邸敝姓l能承擔“統一”的歷史重任呢?
、浦饔^條件——“戰國七雄”秦國實力最強。秦國實行了商鞅變法,它是各諸侯國“變法”中比較徹底的,變法后秦國的舊制度廢除了,政治、經濟、軍事力量都得到發展,成為“戰國七雄”中綜合實力最強的國家。因此,滅六國實現統一的重任就落在秦國的肩上了。
、钦_的策略:遠交近攻、各個擊破。
、谥醒爰瘷嘀贫
集權就是把全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大權集中于中央。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權制度軍國大事,均由皇帝一個裁決,中央的主要官員都必須絕對服從皇帝和執行的命令。指導學生看第44頁圖“秦政治體制示意圖”。
、矍厥蓟什扇〉撵柟探y一措施及其影響:(指導學生看課本中的相關圖片)
、盼淖 小篆 隸書
李斯受命統一文字,規定小篆為全國推廣的標準文字。日常文書來往通用的是隸書。
文字的統一,解決了原先六國文字異形的狀況,便利國家政令的發布和民間文化的交流。并直接影響漢字的演進和發展。后世各種漢字字體都呆溯源于秦。
⑵貨幣 圓形方孔錢
圓形方孔錢與古代天圓地方的觀念有一定的關系。我國歷史都依照秦錢的樣式鑄行,它通用了兩千多年。
貨幣統一,將戰國后期秦國的圓形方孔錢作為流通貨幣,解決了拾、流通的困難,方便了經濟交流。
、嵌攘亢
解決了各地換算之間的困難,便利經濟的發展。
、溶嚨
馳道,意為奔馳車馬之道。直道意謂路線直、距離近、行馳快的道路。
解決了交通不便,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管轄和地區間的聯系。
、芮氐慕y一相對于春秋戰國時期的分立,其進步又在哪里?
有利于統一國家的發展;有利于經濟文化的交流;有利于加強軍事力量;有利于鞏固民族的團結。
〔貫通評價〕
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建立統一國家。秦始皇開始中央集權制度,推行郡縣制,建立一整套官僚體制。同時采取統一文字、貨幣統一、統一度量衡、修筑馳道和直道、連接長城等加強和鞏固統一的措施,促進了經濟文化的發展。秦的統一在歷史上且有進步作用,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秦始皇在統一過程中的作用是巨大的。
初中歷史教案12
課標內容:了解唐與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實。
教學目標:
一、 知識與能力:①唐朝疆域的四至;②唐朝與東突厥的關系;
③唐太宗尊為“天可汗”;④ 松贊干布統一吐蕃;
、菸某晒魅氩;⑥金城公主入藏;⑦唐蕃會盟。
1、通過對唐太宗開明的民族政策及其作用的分析,培養學生全面辯證地認識歷史問題的思維能力。
2、通過對唐太宗、松贊干布、文成公主、金城公主為發展民族關系所做出貢獻的分析,培養學生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唐朝與突厥、吐蕃等民族關系的了解,理解唐朝開明的民族政策對中華民族的發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2、運用閱讀、討論和聯想比較法,探究唐朝民族關系發展的原因及其表現。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唐朝疆域廣大,唐政府實行較開明的民族政策,各民族之間的友好交住空前頻繁。唐朝是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重要發展時期。
2、唐太宗開明的民族政策,受到北方各族的擁護,被尊為“天可汗”。
3、松贊干布、文成公主、金城公主不發展唐蕃關系,促進漢藏交往做出了杰出貢獻。
4、突厥、吐蕃、回紇、南詔等民族都有悠久的歷史,都對祖國邊疆地區的開發和我國民族關系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重點和難點 :
一、重點:唐朝與吐蕃的關系
難點:唐朝與邊疆各族的關系
教學方法:問題導學探究
教學時間:2課時
導學程序:
導入新課:1、提問:“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的情況?
2、指出:唐朝前期處于繁榮階段,是我國歷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時期。這一時期,唐朝與邊疆各族的`關系得到發展。
教學綱要:一、天可汗:1、唐朝的疆域
2、邊疆各族的分布
3、唐朝與突厥的關系
4、唐太宗被尊為“天可汗”
唐蕃和親與會盟:1、松贊干布統一吐蕃
2、文成公主入藏
3、金城公主入藏
4、唐蕃會盟
課后作業
1、唐的疆域:東到( ),西達( ),東北至( )以北和( ),南及( ),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家之一。
2、唐太宗派兵攻打( )突厥,俘其首領( ),對他進行了優待。
3、唐太宗( )受到北方各族的擁護,被尊為“ ”。
4、唐朝對西域的管轄:( )在天山以南設立( )都護府,( )在天山以北設立( )都護府。這些是唐朝對西域地區的統治機構。
5、吐蕃是( )的祖先,很早就居住在( )。7世紀前期,吐蕃首領( )統一各部,建立政權,以( )( 今西藏的拉薩)為都城。
6、派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和親的皇帝是( )。派金城公主與尺帶珠丹和親的皇帝是( )。
7、尺帶珠丹上書唐朝皇帝說,吐蕃同唐朝已經“ ”了。
8、( )至今還屹立在拉薩大昭寺前,成為漢藏兩族團結友好的象征。
9、( )年,吐蕃與唐朝會盟。盟約里說:“患難相恤,暴掠不作”。
初中歷史教案13
教學目標
掌握:西晉、東晉、前秦、南朝的建立及更替與南方經濟發展的原因。
了解:明確淝水之戰的時間、背景、經過和影響及匈奴、鮮卑、羯、氐、羌等北方少數民族內遷的史實。
認識:在探究江南地區的開發原因的過程中,認識到和平安定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前提條件,認識勞動人民對于社會物質文明發展的重大貢獻。
教學重難點
重點:“淝水之戰”和“江南地區的開發”
難點:“江南地區的開發”的原因、影響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2分鐘)
(一)導入新課,板書課題
白居易的《憶江南》以及司馬遷在《史記》》中對江南地區的描述(教師解釋:江南指的是長江以南的廣大地區。)今天,江南比北方發達。而在古代卻是江南落后于北方。那么,從什么時候開始、是什么原因促使了江南的開發呢?今天我們來學習《江南地區的開發》(板書課題:第19課江南地區的開發)
(二)、展示學習目標
大屏幕展示目標(學生讀目標),教師強調重難點(本節課的重點是“淝水之戰”和“江南地區的開發”。難點:“江南地區的開發”的原因、影響)。
二、先學(13分鐘)
(一)自學教材(8分鐘)
過渡語:讓我們帶著目標,根據自學指導完成自主學習部分的學習任務。好,開始!
1、西晉建立的時間、統一全國的時間、滅亡的時間?
2、內遷“五胡”的名稱?東晉建立的時間、建立者、都城?
3、4世紀后期統一黃河流域的政權、建立民族?
4、淝水之戰發生的時間、交戰雙方、結果、影響?
5、江南地區得到開發的原因、表現、影響?
(二)自學檢測(3分鐘)
1、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完成全國性短暫統一的'政權是
A北魏B西晉C東晉D前秦
2、.淝水之戰的雙方是
A前秦和西晉B東晉和宋C前秦和東晉D宋和前秦
3.“草木皆兵”這一典故與下列哪次戰役有關( )
A巨鹿之戰B官渡之戰C赤壁之戰D淝水之戰
(三)我的疑惑(2分鐘)
過渡語:小組長帶領本組成員解決組內的疑問和自主檢測部分,解決不了的疑惑舉手提出來,我們共同解決。
三、后教(22分鐘)
(一)教師點撥,拓展延伸。(7分鐘)
過渡語:同學們自主學習部分完成的很好(評價優秀小組)下面共同梳理下本節課的知識點,請看大屏幕。
1.教師精講點撥,構建知識體系;(見課件)。
(二)合作探究,展示交流(15分鐘)
過渡語:請同學們按照要求迅速完成下面合作探究題,小組之間討論統一答案。
(要求:1.個人獨立思考,把答案寫在學案上;2.組內討論,達成統一觀點; 3.小組選派代表班級展示。)
合作探究題目分兩部分,一部分是自主學習過程中學生遇到的小組內解決不了的問題,小組長提出來,課堂上由其他小組同學解決,或者由老師幫忙解決。第二部分是老師在本學案上設計的合作探究題目。以小組為單位對學案上題目進行交流,分組分題目進行課堂展示,教師結合課件對重點、難點知識進行精講點撥。
初中歷史教案14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自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經濟的發展和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情況,包括農業生產的發展、手工業水平的提高和商業的繁榮及對外貿易發展的主要史實,進而明確我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最終完成于南宋之時。
通過思考和概括唐朝中晚期至宋朝南方經濟發展的主要成就,培養學生綜合歸納的能力;通過思考和總結這一時期南方經濟發展的原因,提高學生理解分析問題的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我國的農業、手工業生產取得了較大的發展,商業和對外貿易達到了空前的水平,居當時世界的領先地位,對外貿易的發展為傳播中國古代文明、促進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材分析】
本課主要講述自唐朝晚期至兩宋時期南方經濟的發展及其對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影響。
“南方商業的繁榮”是本課的重點。本課的難點是南方經濟發展的原因。
【教學過程】
導入:復習遼、北宋、西夏、金、南宋的建立。
北宋與遼、西夏,南宋與金都發生過戰爭,戰場主要在北方。這時,南方相對安定,在這種有利的環境下,南方經濟迅速發展,并逐漸超過了北方。
一、南方農業的發展
出示《耕獲圖》
指導學生看圖,并回答:
仔細觀察《耕獲圖》,用自己的語言描繪宋朝農業生產的情況。
①圖畫上有哪些人,他們在做什么?
——這幅圖反映了宋代南方地區田莊里的農民繁忙勞動的景象。圖中的農民在從事犁地、車水、挑送、插秧、揚場、舂米、磨粉等勞動。
、诜N植的主要作物是什么?——稻谷
③插秧和揚場的場面同時出現,說明什么問題?
——證明宋代已有了雙季稻了。
、転槭裁丛谒纬瘯r能夠由一年一熟變為一年兩熟?
新引進的品種占城稻耕作周期短;南方氣候溫暖。
總結南方農業的發展的表現:
1、農作物品種的引進(占城稻)
2、以水稻為主的糧食產量的大幅提高(“蘇湖熟、天下足”)
3、茶葉、棉花等經濟作物種植的推廣(棉花:從兩廣、福建到長江流域)
學生思考:江南農業迅速發展的原因?
1、經濟因素:大量中原人口的南遷,增加了南方的勞動力,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生產經驗;
2、自然因素:宋代南北氣候變冷,南方相對適宜農作物的生長;南方自然條件保持較好。
3、政治因素:南方戰亂較少,為經濟發展提供較為穩定的社會環境。
二、南方手工業的興旺
思考“宋代南方手工業與前代相比有哪些發展?”
學生回答后教師進行歸納:絲織業水平超過北方;棉織業首先在南方興起并初步發展;江南地區成為制瓷業的重心,制瓷工藝取得新的'突破;造船業發達,居世界首位。
1、絲織業水平的提高(蜀地、江浙)
2、棉織業的興起(海南島發展到東南沿海)
3、制瓷業的成就(哥窯的冰裂紋瓷器,瓷都:景德鎮)
4、造船業的發展(廣州、泉州)
。ㄍㄟ^圖片展示說明南方手工業的水平)
三、南方商業的繁榮
1、南方商業都市的發展(商業都市:開封、杭州)
強調杭州改為都城臨安后,繁榮程度遠遠超過了北宋時的開封。
2、海外貿易的發展
。1)外貿港口:廣州、泉州;
(2)市舶司的設立
3、貨幣制度的變化(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
兩宋時期,南方經濟在中國經濟中的地位已經超過了北方,對朝廷的財政收入起著重要作用,表明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進程最終完成。并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結合以前學過的知識,對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進程進行歸納、總結,對歷史發展的脈絡形成較為完整的認識。
4、小結:
類別 發展成就
農業的發展
糧食作物 占城稻的引進與推廣;蘇湖成為糧倉;水稻產量居糧食首位
經濟作物 棉花、茶樹的種植和栽培得到推廣
手工業的發展
紡織業 南方絲織業勝過北方;棉織業發展到東南沿海地區
制瓷業 江南地區成為制瓷業重心;浙江哥窯燒制冰裂紋瓷;景德鎮成為瓷都
造船業 居世界首位,廣州、泉州造船業發達
商業的繁榮
商業都市 杭州是南宋時最大的商業都市
對外貿易
在當時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廣州、泉州是大商港;對外貿易范圍擴大;外貿收入是朝廷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
貨幣 四川地區出現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
5、作業:課后作業
初中歷史教案15
新課標《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教案
[課標內容]
①列舉宋代南方生產發展和商業繁榮的史實,了解中國古代經濟重心 的南移。
、诹私馑未纳鐣。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時間及表現;宋代農業的發展;宋代手工業的發展;宋代商業的繁榮;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宋代的海外貿易;宋代豐富多彩社會生活。
、俑爬ㄋ纬戏浇洕l展的主要成就,分析經濟發展的原因,提高學生理解分析問題的能力。
、诜治鏊纬鐣a手進步促使人們日常生活發生變化的種種現象,使學生認識到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之間的關系。
③通過比較唐都長安和北宋都城東京的商業發展狀況,培養學生提取信息和比較分析的能力。
、芊治鏊未r工商業發展狀況,使學生形象 地認識到兩宋時期經濟 重心已南移到長江流域,培養學生論從史出的歷史思維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俳M織學生以口頭或文字方式描繪宋代城市生活,培養學生豐富的歷史想象力。
、谥笇W生設計制作“宋代農工商業發展簡表 ”,培養學生用圖表形式陳述歷史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偻ㄟ^了解宋代在農工商業領域的領先成就,感知人類文明演進中的艱辛歷程,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谕ㄟ^了解宋代的日常生活,拉近學生與歷史之間的距離,加深學生對中華民族歷史和文化的親和力。
③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科學技術促進了生產力的極大發展,培養學生崇高科學的意識,確立求真、求實和創新的科學態 度。
[重點和難點]
重點 :宋代南方生產發展和商業繁榮的原因及其表現。
難點: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的'原因。
[教學綱要]
一、經濟重心南移
1、原因
2、概況
二、農工商 業的發展
1、宋代農業的發展
2、宋代手工業的興盛
3、宋代商業的繁榮
三、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
[課堂練習]
學生獨立完成課內習題,教師輔導。
第11課 宋代的經濟和社會生活
1、( )時期,南北經濟差距縮小;( )時期,經濟重心已從( )流域轉移到( )流域。( )時,流傳“蘇湖足,天下足”的諺語,( )流域已成為全國重要糧倉。
2、宋朝時,發明了新農具“ ”, 還出現了( )。原產越南的( )由 福建推廣到江淮 一帶。南方已普遍種植( ),( )的種植由兩廣、福建推廣到淮河流域。
3、宋朝時,( )在南方逐漸普及,( )成為著名的瓷都。( )在當時世界上首屈一指,海船上已裝有( )。
4、( )時,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
5、宋朝時,海外貿易興盛,( )、( )、( )等是對外貿易的主要港口。
6、宋代的城市中已打破( )和( )的界限,出現了眾多的( )行業,有專門的娛樂場所“ ”。( )身份相對自由,( ) 文化生 活也豐富起來。( )、( )成為普遍的社會風氣。
【初中歷史教案】相關文章:
初中歷史教案04-28
初中歷史教案11-03
初中歷史教案優秀12-17
初中赤壁之戰歷史教案08-23
初中歷史教案 (15篇)01-24
初中歷史教案15篇11-04
初中歷史教案(15篇)12-29
初中歷史教案(精選15篇)11-14
初中歷史教案精選15篇11-16
初中歷史教案 15篇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