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教案大全>數學教案>三年級數學教案>三年級數學教案

    三年級數學教案

    時間:2024-05-19 12:23:24 三年級數學教案 我要投稿

    [經典]三年級數學教案15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教案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三年級數學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經典]三年級數學教案15篇

    三年級數學教案1

      教學目標:

      使學生結合具體的情境進一步認識分數,知道把一些物體看作一個整體,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就是這個整體的幾分之一。初步學會用幾分之一表示把一個整體平均分的結果,會通過實際操作表示出一個整體的幾分之一。

      使學生初步了解分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體會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產生對數學的親切感。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談話:以前認識過分數嗎?今天這節課繼續學習認識分數。(板書課題:認識幾分之一)

      把1個“餅”平均分。

      出示1張圓形紙片。指出:用這張圓形紙片表示1個餅。

      提問:把1個餅平均分給4個小朋友,可以怎樣分?每人分得多少?

      讓學生把這個“餅”分一分,說一說每人分得多少。

      課件演示:把1個餅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1/4。

      想一想:這里的1/4表示什么意思?(把1個餅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1份是1/4。)

      說明:1個餅的1/4,也可以說是1/4個餅。

      [說明:在學習本課以前,學生已初步認識過分數,他們已經知道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幾分之一。通過讓學生把1個“餅”平均分,可以幫助學生復習相關的舊知,同時也能自然地引出下面把幾個餅平均分的問題。]

      把3個“餅”平均分。

      出示3張圓形紙片。提問:把3個餅平均分給4個小朋友,你會分嗎?

      分一分。

      讓學生從信封里拿出3張圓形紙片,自己想辦法分一分。(如果學生都不會分,可啟發學生把“餅”疊在一起再分)

      說一說。

      交流分法。(結合學生回答,課件演示:把3個餅疊成“一堆”,平均分成4份,每人分得其中的1份)

      議一議。

      談話:像這樣,把3個餅平均分成4份,(指其中的1份)這1份可以用哪個數來表示?說說你的理由。(通過討論,形成一致意見:可以用1/4來表示。)

      想一想。

      提問:這里的1/4表示什么意思?(把3個餅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1份。)

      再問:它還表示1/4個餅嗎?(不是,而是表示每一份和整體的關系。)

      反思小結:把3個餅平均分給4個小朋友,我們是怎樣分的.?(看作“一堆”再平均分的)分得的結果可以用什么數來表示?

      [說明:把3個餅平均分給4個小朋友,按照學生已有的經驗(整數除法的思路)是不可分的,需要把這3個餅疊成“一堆”,才能像分1個餅那樣平均分。在教學例題前,創設這一特定的問題情境,目的是要借助直觀操作

    三年級數學教案2

      1.在具體問題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數的需要,通過操作和思考體會平均數的意義,學會計算簡單數據的平均數(結果是整數)。

      2.能運用平均數的知識解釋簡單的生活現象,解決簡單實際問題,進一步積累分析和處理數據的方法,發展統計觀念。

      3.進一步增強與同伴交流的意識與能力,體驗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樂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過程

      一、復習鋪墊,導入新課

      出示動物壽命統計表:

      小貓

      老鼠

      大象

      烏龜

      壽命/年

      152

      提問:看了這張統計表,你發現了什么?(烏龜的壽命最長,老鼠的壽命最短。)

      談話:借助統計,我們常常能發現一些有趣的現象和規律。今天我們繼續研究統計。(板書:統計)

      【說明:利用動物壽命統計表這一學生感興趣的材料,復習相關舊知,導入新課,自然貼切,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創設情境,自主探索

      1.呈現套圈情境。

      多媒體演示套圈比賽的場景。

      談話:這是三(1)班第一小隊正在進行的套圈比賽,一隊是男生,另一隊是女生。比賽規則是每人套15個圈,比一比哪一隊套得準。下面就請同學們給他們做裁判,好不好?

      2.收集整理數據。

      多媒體依次演示4個男生和5個女生套圈比賽情況,最后將每個選手卡通像與其套圈結果定格組合成一個畫面。

      要求學生根據男、女生套圈成績,小組合作利用小方塊完成統計圖(每小組中男生合作完成男生隊成績的統計,女生合作完成女生隊成績的統計)。

      【說明:運用多媒體對教材例題進行動態處理,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擺小方塊制作統計圖,目的.是讓學生親歷數據收集整理的過程,同時也為后面用移多補少的方法求平均數作準備。】

      3.引入平均數。

      出示男、女生套圈成績統計圖。

      提問:看了這里的統計圖,你發現了什么?要比較哪一隊套得準,你準備從哪個方面去比較?

      結合學生的想法,相機進行引導。

      想法一:因為吳燕套中的個數最多,所以女生隊套得準(比最多)。

      追問:用一個人的成績代表整個隊的成績,這樣合適嗎?

      想法二:先要求出每個隊一共套中了多少個,再比較哪一隊套得多(比總數)。

      追問:這種想法的可取之處是已經注意到從整體的方面去比較,但是他們兩隊人數不相等,這樣比公平嗎?可以怎么辦呢?

      想法三:先要求出兩個隊平均每人套中了多少個,再比較哪個隊套得準(比平均數)。

      追問:這樣比公平嗎?(公平)我們就用這種方法試一試。(板書:平均)

      【說明:富有啟發性的追問,旨在引導學生認識到用原有認知結構中數據處理的方式,如比最多、比總數等解決這一問題并不合適,從而引出平均數,并在這一過程中初步感受平均數能表示一組數據的整體水平。】

      4.理解平均數。

      操作: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個呢?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個呢?下面請同學們仔細觀察自己面前的統計圖,先在小組里討論怎樣找出每個隊的平均成績,再試一試。看哪些小組想的辦法又多又好。

      提問:怎樣求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個數?

      學生可能出現兩種方法:一是移多補少;二是先合后分。

      反饋時,先讓學生在實物投影上邊操作,邊講解移多補少的過程,教師利用課件動態演示。再讓學生說一說怎樣用先合后分的方法求平均數(課件動態演示:將統計圖中的涂色方塊合并起來,再平均分成4份),并引導列式:6 + 9 + 7 + 6 = 28(個),28 4 = 7(個)。

      【說明:將學生對平均數的探求發端于操作,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得有關平均數的多種求法。】

      談話:請大家看男生套圈成績統計圖(用紅色線條標出平均數,并不斷閃爍),圖中閃爍的紅色線條表示什么?

      根據學生回答,在前面板書的平均后面添上數。

      觀察:圖中的平均數與實際每人套中的個數相比,你發現了什么?(平均數比最大的數小,比最小的數大)多媒體閃爍平均數的取值范圍。

      提問:根據你的發現,誰能猜一猜女生隊平均每人套中的個數一定在什么范圍之內?可以通過哪些方法來驗證?

      談話: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個圈呢?你是怎樣知道的?先和小組內的同學一起說一說。

      反饋時,引導學生交流求女生隊平均數的方法及所求平均數的意義。列式計算時注意讓學生說說為什么要除以5而不除以4?

      提問:現在你能判斷男生套得準還是女生套得準嗎?

      小結:通過剛才的活動,我們認識了什么?你能結合剛才的例子,說一說平均數表示的意義嗎?

      【說明:多媒體演示與學生的交流有機結合,使學生對求平均數的方法移多補少、先合后分,平均數的意義及取值范圍等建立清晰的表象。同時,將平均數學習嵌入一個完整的統計活動中,較好地突出了平均數的統計意義。】

      三、鞏固深化,拓展應用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題。

      先數一數每個筆筒里筆的枝數,引導學生用兩種方法分別求出平均每個筆筒里有多少枝鉛筆。

      2.出示題目。

      下面是小華記錄的他家近四天的用水情況。你能求出小華家平均每天用水多少千克嗎?

      時間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第四天

      第五天

      用水量/千克

      112

      先估計一下小華家平均每天用水量的大致范圍,再求出前水量的平均數。

      4天用

      提問:根據表中信息,你能預測小華家第五天可能會用水多少千克,為什么?

      3.出示課始的動物壽命統計表。

      小東家最近領養了一只小貓,你能預測一下它大概能活多少年?這些動物的壽命你是怎樣理解的?(都是平均數)

      舉例:我們小朋友的生活中經常會用到平均數,你能舉幾個平均數的例子嗎?

      4.播放電視短片:××縣版圖及洋口港位置。

      主要內容:洋口港年平均氣溫15攝氏度,年平均降雨量1 042毫米,年平均降水日是119天,平均水深17米,是天然的深水良港。

      提問:剛才的短片介紹的是××縣正在籌建中的洋口港。誰來說一說洋口港有什么特點?你怎樣理解這些數據?

      5.完成想想做做第4題。

      學生弄清題意后,分別解決前面的兩個問題,再自主地提出問題,并解答。

      6.完成練習九第1題。

      學生獨立思考,充分發表不同意見,然后用多媒體顯示相關河床截面圖,加深對平均水深的理解,并作出正確的判斷。

      【說明:練習設計既重視平均數的求法,更重視對平均數意義的深刻理解。通過估計、預測、判斷等一系列數學活動,溝通了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強化了學生對平均數意義的理解,較好地發展了學生的統計觀念和應用意識。】

      四、課堂總結(略)

    三年級數學教案3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學會計算一位小數的加減法。

      2、通過探究活動,逐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

      教學重難點

      一位小數的加法、減法計算。進行加法、退位減法。小數點對齊。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一、情景引入

      出示主體圖。(用幻燈投影或掛圖)

      請說一說,你看到了什么?獲取了哪些信息?(學生到商店里買學習用具。從圖中可以知道一些商品的單價:鉛筆盒6.8元,書包25.8元,練習本2.6元,橡皮擦0.5元,卷筆刀0.8元,鉛筆0.6元,水筆 1.2元)。

      二、經歷探究,獲取新知

      1、教師:同學們已經學過了整數的.加、減法,也學會了簡單的分數加、減法,現在,我們又認識了小數,請猜一猜,我們也應該學習小數的什么?

      學生回答,教師板書:簡單的小數加、減法。

      2、教學例3

      1個卷筆刀和1枝鉛筆,一共多少錢?

      (1)卷筆刀多少錢?鉛筆多少錢?

      要計算一共多少錢?必須用什么方法計算?(加法)

      (2)你們認為怎么算?是怎么想的?

      放手讓學生探究方法,嘗試計算。

      學生經過討論、交流,一般會出現兩種計算方法(一種是化角為單位計算;另一種是以元為單位,直接用小數計算)。

      學生匯報計算結果后,教師引導全體學生一起探究用小數直接計算的方法。

      (3)要點分析。

      ①驗證答案:1.4元=1元4角,結果正確

      ②觀察算式:

      特征1:小數點對齊。(相當于整數加法的數位對齊)

      這里不僅要求二個加數的小數點對齊,而且要強調和小數點要和加數的小數點對齊。

      特征2:計算過程,方法與整數加法相同。

      3、教學例4.

      (1)提出問題:一個卷筆刀比一枝鉛筆貴多少錢?

      (2)探究計算,引導用小數直接計算。

      0.2元=2角 8角-6角=2角結果正確

      (3)出示例4

      一枝水筆比一枝鉛筆貴多少錢?

      ①要求學生用小數直接計算。

      ②嘗試計算,匯報結果。(展示演示板)

      1.2-0.6=0.6元

      ③說一說計算要點。

      兩點:一是小數點對齊;二是減法退位,方法于整數減法退位是一樣的。

      4、課堂小結

      (1)教師說明直接用小數計算的簡便情況,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使學生認識掌握小數計算的重要性。

      (2)學生說明小數計算要點。

      三、課堂活動

      1、課本第96頁的“做一做”

      第(1)題是小數加法。學生獨立完成。

      第(2)題既有小數加法知識,又有小數大小比較知識。

      第(3)題,讓學生自己提問題,引導學生提簡單的加、減法計算問題,并進行計算。

      2、補充問題。

      圖中“找你6角”,猜一猜:小紅給售貨員多少錢,可能,買了什么商品?

      啟發:找出購買商品的錢數尾數有4角的。

      四、課堂作業

      練習二十二的第1-3下列各題。

      五、課堂小結

      本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你學會了什么?

      課后習題

      完成課后練習題。

    三年級數學教案4

      教學內容:

      第一課時 辨認方向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平面圖,培養學生利用方向來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同時,在學生認識了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的基礎上,引入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四個方向,利用“東南”等表示方向的詞語來描述物體的位置。

      2、體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通過指南針示意圖培養學生認識八個方向,并根據一個方向辨認其余七個方向,利用“東南”等表示方向的詞語來描述物體的位置。

      教學難點:

      能夠用表示方向的詞語來描述物體的位置。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誰愿意說一說我們上學期都認識了哪些方向?再說一說位于自己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的同學分別是誰?

      二、新授

      (一)師:在生活中,除了聽說過東、南、西、北這四個方向之外,還聽說過哪些方向詞?(板書:東南、東北、西南、西北。)現在就讓我們繼續認識這些方向。

      1、出示主題圖,看看平面圖上都有什么?讀一讀小男孩和小女孩的對話。

      2、通過看圖,你還能提出什么問題呢?(看圖提出問題,集體解決,復習鞏固八個方向,培養學生利用方向來描述物體相對位置能力。)

      3、出示指南針圖,認識八個方向的準確位置。(培養學生認識八個方向,并根據一個方向能夠辨認其余七個方向。)

      (二)做一做。

      1、利用附頁上的圓形紙制作“方向板”。參照指南針示意圖。

      2、鞏固對八個方向的學習。

      (三)說一說。

      1、在天安門的東南、東北、西南、西北方向各有哪些建筑物?(觀察圖,用表示方向的詞語描述物體的位置。)

      2、你還能提出哪些問題。(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

      (四)練一練。

      1、利用“方向板”描述一下你家的周圍都是哪些地方?分別在什么地方?(培養學生聯系生活實際,描述物體位置的能力。)

      2、說一說下面幾個城市分別在北京的什么方向?

      (1)出示圖,觀察圖。

      (2)匯報。

      三、課后反思

      學生通過觀察平面圖,培養學生利用方向來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同時,在學生認識了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的基礎上,引入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四個方向,利用“東南”等表示方向的詞語來描述物體的位置。并根據一個方向辨認其余七個方向,學生利用方向來描述物體相對位置能力。

      四、作業

      數學一日一練。

      教學內容:

      第二課時 認識路線

      教學目標:

      1、通過認識地鐵路線圖培養學生認識路線。

      2、通過借助認識路線的活動,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使學生體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重點:

      通過認識地鐵路線圖培養學生認識路線。

      教學難點:

      通過借助認識路線的'活動,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上節課,老師和同學們一起辨認了方向,同學們認識了方向后就可以利用方向來認識路線了。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認識路線吧!

      二、新授

      1、出示地鐵路線圖,學生觀察圖,說一說從圖中都看到了什么?(觀察圖,匯報。)

      2、書中小朋友都說些什么了呢?(指名讀一讀。)

      3、觀察圖,回答:鼓樓大街站在阜成門站的東北邊。從阜成門站上車,現向哪個方向?再向哪個方向?一共坐四站就到鼓樓大街站了?(觀察圖,認識路線。)

      4、我要從五棵松站到崇文門站,怎樣換乘比較好呢?(認識1號線和2號線,進一步認識路線。)

      三、試一試

      四、練一練

      (觀察圖,設計合理的路線,使學生通過解決實際問題,提升自信心,培養學生更多的關注生活中的數學。)

      五、課堂小結

      學生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能夠在地鐵中辨認方向,認識路線。我們是一所農村小學,學生對首都北京的地鐵認識的較少,通過本節課,學生既掌握了知識又增強自信心。

      六、作業

      1、必做:數學一日一練。

      2、選做:閱讀知識窗。

    三年級數學教案5

      教學目的:

      1、通過觀察,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長方形的特征的認識,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2、使學生初步建立周長的概念,理解和掌握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3、通過對長方形周長計算公式的推導,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判斷、推理能力。

      教學重點:

      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長方形周長公式的推導過程。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投影機、投影片、鐵絲等。

      教學過程:

      一、準備

      教師出示動物園籃球場平面圖,提問:動物園籃球場是什么形狀?長方形有幾條邊?有什么特征?

      二、誘發

      投影:例1動物園籃球場長26米,寬14米,小狗花花繞籃球場跑一圈,它跑了多少米?

      課件展示:小狗花花圍著籃球場走一周。教師:它走了多少米?怎么計算出來?(激發學生動腦筋想辦法)

      26+14+26+14=80(米)

      長+寬+長+寬=長方形的周長

      三、釋疑

      1、教師引導學生說出:小狗花花走一周的長度就是這個長方形的四條邊的總和。教師板書:長方形四邊長度的和叫做長方形的周長。

      2、讓學生比劃周圍一些長方形的周長。例如:黑板、桌面、課本等。

      3、展示:長方形對邊相等。教師:根據長方形的`特征,我們能不能找出計算長方形周長的其他方法。學生推導出下面的計算方法(利用對邊相等)。

      26X2+14X2=80(米)

      長方形的周長=長X2+寬X2

      4、展示:小狗花花先走一個長,再走一個寬。提問:這時它走了多少米?是長方形的周長的多少?展示:小狗花花接著走完全程。教師提問:剩下的路程是長方形的多少?長方形的周長還可以怎樣求?學生進一步觀察后,推導計算長方形周長的第三種方法。

      (26+14)X2=14(厘米)

      長方形的周長=(長+寬)X2

      教師根據實際情況板書幾種長方形周長計算的方法。讓學生觀察以上幾種計算方法,比一比發現第三種方法最簡便。最后師生共同總結:長方形的周長=(長+寬)X2

      5、讓學生議一議:要計算長方形的周長需要知道哪幾個條件?

      6、教師出示例2(投影),學生獨立解答。

      7、教學例3,學生讀題后,教師操作:拿一段長50厘米的鐵絲,先量出一個長,用鐵鉗擰成90度角,再量出一個寬,用鐵鉗擰成90度角擰成一個長方形后,讓學生觀察并討論:剩下的部分等于什么?(鐵絲的長度—長方形的周長)然后讓學生根據長方形的周長計算公式解答此題。

      8、投影:(讓學生在課堂獨立做兩道題)

      四、轉化和應用

      投影:

      1、數一數,下圖中有幾個長方形。

      2、量一量各個長方形的邊長,計算各個長方形的周長。

      課件:展示黃、紅、藍三個長方形。

    三年級數學教案6

      教學目的:使學生能夠運用“四舍”的試商方法正確地計算除數是兩位數商是一位數的筆算除法,初步掌握調商的方法。

      教學重點:運用“四舍”法試商及調商的方法。

      教學難點:正確地計算除數是兩位數商是一位數的筆算除法。

      教學關鍵:初步掌握調商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板演與筆算練習。

      70÷969÷20510÷60720÷601560÷20

      讓學生講述用整十數除多位數的計算方法。

      2、在下面括號里最大能填幾。

      30×()<9270×()<42530×()<6825×()<98

      3、在下面○里填上>或<。

      32×4○12043×6○260

      二、新授。

      1、引言。我們已經學會計算用整十數除多位數,例如67÷20很快知道在個位上商3。如果除數不是整十數,是任意的兩位數,例如67÷22,想一想:怎么辦?能不能把它看成整十數來求商。今天我們學習的除數不是整十數而個位數是1、2、3、4的兩位數除法。

      2、教學例3.69÷23

      (1)把復習題中的69÷20改為69÷23,讓學生試算,然后提問試商的方法。

      (2)教師小結:要想求69里面有幾個23,既要看十位,又要看個位。如果被除數、除數數目較大,把除數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數來試商比較方便。提問:

      ①除數23接近哪一個整十數?(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在23的上面用虛線寫出20。)

      ②用20試商,商幾?為什么?(用虛線寫出商“3”)

      ③怎樣驗證試商的“3”是不是正確?(學生回答后,教師把“3”描清晰。)

      (3)讓學生試算。“做一做”中的兩題:96÷32、85÷41。

      試算之前指名提問把除數看作幾十試商,算完后讓學生說一說計算過程。

      (4)引導學生討論。

      ①例3和“做一做”中的兩道題,除數個位分別是幾?

      ②都是用什么方法試商的?

      小結:當除數個位上的數是1、2、2、4時,在一般情況下,可以用“四舍”的方法,把除數看作整十數試商,試得的商要和原除數相乘,如果余數比除數小,說明試得的商是合適的。

      3、教學例4、430÷62

      (1)除數是兩位數,試商時應先看被除數的前幾位?前兩位比除數小怎么辦?

      (2)除數是幾?把除數看作幾十試商?商幾?

      教師指出:除數是整十數,對于商的每一位上的數,只要利用乘法口訣,一次就能確定,而現在除數不是整十數,對于商的每一位上的.數,有時不能一下就確定,需要把除數看作接近的整十數去試除。

      (3)怎樣檢查商7是不是正確?

      (4)用7乘62得434,比被除數430大,說明什么?怎么辦?

      (5)改商多少合適?

      結合討論教師板書:

      小結:用“四舍”的方法試商時,除數被看小了,商可能偏大,因此試得的商不合適時要把商改小。調商的過程不用寫出來。

      三、鞏固。完成教科書第45頁下面的“做一做”題目。

      四、總結。組織學生討論:

      ①今天學習的筆算除法,除數的個位數有什么特點?用什么方法試商?

      ②試商為什么可能偏大?怎樣調商?

      教師小結:今天學習的除數不是整十數,個位上是1、2、3、4的用“四舍法”看成整十數來試商。如例4除數62接近于60,試商時把除數看作60來除,初商后,必須用原來的除數(62)與商相乘,而不能用60與商相乘,如果乘積大于被除數,說明初商偏大,應該調小,調到初商的余數比除數小為止,說明初商的大小合適。

      五、作業。做練習十的第1-5題。

      (4)初商偏大調商練習課

      教學內容:練習十的第6-11題。

      教學目的:使學生鞏固掌握除數是兩位數,初商過大必須改商的多位數除法。

      教學重點:掌握除數是兩位數,初商過大必須改商的多位數除法。

      教學難點:除數是兩位數,初商過大必須改商的多位數除法。

      教學關鍵:除數是兩位數,初商過大必須改商,怎樣改商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口算下面各題。

      35×826÷1364÷3262÷3139÷1366÷22

      84÷2171×854×646÷2344÷1142×4

      2、在方框里填>或<。

      32×826354×632563×7427

      41×936225×512424×7180

      3、板演:504÷63294÷42

      二、指導練習。

      1、邊板書邊分析。

      (1)出示題目:272÷34

      (2)提問:

      ①把除數34看作幾十來試商?

      ②可以商幾?

      ③商9可以嗎?為什么?

      (34×9得306,比272大,說明商9過大,不可以。)

      教師指出:這種情況叫做初商過大,272÷34商9太大,大家想一想,怎么辦?(改商8)

      (34×8得272,剛好與被除數272相同,正好除盡,因而商8是合適的。)

      此時,教師指著黑板上完整的算式問:大家想一想,剛才我們第一次試商找到了9,為什么商不能是9,還要改商為8呢?(讓學生復述兩次定商的過程)

      學生回答后,歸納:

      (1)兩位數(個位是1、2、3、4)除多位數,把幾十幾“四舍”看作幾十去試商,有時會碰到初商過大,就要改商。

      (2)改商的方法,因為是商過大,所以把第一次找到的初商減少1再去試商,這樣經過兩次試商,才找到適當的商。

      2、指定檢演,全班練習。

      (1)184÷23=8

      23×9>184,改商8。

      注意:初商9過大,改商8。

      (2)144÷24=6

      24×7>144,改商6。

      注意:初商7過大,改商6。

      小結: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當除數個位上的數是1、2、3、4時,運用“四舍”試商,初高過大,就要改商。

      3、判斷。要不要調商?定商是幾?

      小結:上面計算的幾道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都是運用“四舍”方法試商的,當除數的個位數是4或3時初商往往過大。有時我們可以在找出初商后,把初商先減1,這樣就有可能減少了改商的次數。

      三、作業。做練習十的第6-11題。

    三年級數學教案7

      教學目標

      1、通過整理和回顧本單元的知識,是學生在頭腦中形成較為系統的認知結構,提高學生對本單元知識的掌握水平。

      2、鞏固多位數乘一位數的計算方法,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

      3、增強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

      教學重點

      提高計算能力。

      教學難點

      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總結算法。

      下面各題你會選擇合適的算法嗎?

      (1)小軍每分鐘大約走65米,他從家到學校大約要走8分鐘。他家到學校大約有多遠?

      (2)每套課桌椅坐2個人沒學校新買來200套課桌椅,一共可以坐多少個人?

      (3)陽光小學每個年級都有136人,全校6個年級共有多少人?

      學生獨立思考后與小組內同學討論,然后集體交流。交流時說出各題選擇的方法,并說明理由。

      第(1)題應選擇估算。因為不需要求出準確結果,從題目可以看出問題是求大約多遠,所以只知道大概的結果就可

      以了,因此用估算,65×8≈560;

      第(2)題應選擇口算,因為題目中的多位數是整百數,口算比較方便,

      200×2=400;

      第(3)題應選擇筆算,因為題目要求求出精確的結果,口算起來比較困難,所以就要進行筆算。

      二、練一練。

      1、口算下面各題。

      20×4 70×3 12×3 120×4 3×6+5

      200×4 600×8 21×4 320×3 4×8+7

      500×2 1000×7 32×2 1100×68×8+6

      做完后說一說口算的方法。

      (用多位數中0前面的數和一位數相乘,再看多位數的末尾有幾個0,就在積的末尾添上幾個0)

      2、估算下面各題。

      98×4 79×3 102×5 287×6

      53×6 212×4 319×7 72×8

      做完后說一說估算的方法。

      (把多位數看成和它接近的整十或整百數,用這個接近的整十或整百數去乘一位數,就得出了估算的'結果)

      3、筆算下面各題。

      213×3 89×7 28×4 507×5

      213×6 354×4 146×9 470×3

      做完后說一說筆算的方法。

      (從個位乘起,用一位數去乘多位數中每一位上的數,哪一位上乘得的積滿幾十就向它的前一位進幾)

      三、課堂作業。

      學校組織同學們去華山旅游,成人票每張125元,兒童票每張60元,有2位老師,9名學生,買票一共要用多少錢?

    三年級數學教案8

      第6單元 多位數乘一位數

      2.筆算乘法

      第2課時 筆算乘法(不連續進位)

      【教學內容】

      教材第61頁例2。

      【教學目標】

      1.經歷只含有一次進位的筆算乘法的計算過程,理解“滿十進一”的算理,進而類推“滿幾十進幾”的算法,初步掌握進位法則,并正確進行計算。

      2.培養學生主動獲取新知識的學習習慣。

      3.感知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從而更加愛學數學、樂學數學。

      【教學重難點】

      重 點:經歷只含有一次進位的筆算乘法的計算過程,理解“滿十進

      一”的算理,進而類推“滿幾十進幾”的算法,并正確進行計算。

      難 點:掌握筆算乘法中的進位方法,并正確進行計算。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引入新知

      1.教師:同學們,我們來做口算接力,看誰算得又對又快。

      課件出示題目:

      5×7= 6×4= 9×3=

      20×4= 300×3= 30×8=

      1×3+2= 2×4+1= 3×2+5=

      2.教師:剛才你們口算題做得真不錯。老師還想看看你們筆算乘法學得怎樣,敢不敢試試?

      列豎式計算。

      12×4432×2

      學生從中選一道獨立完成。反饋時,教師問學生:你是怎么算的?

      教師: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筆算乘法。

      板書課題:筆算乘法(不連續進位)

      二、自主探究,學習新知

      1.引入新課,教學例2。

      16×3=

      教師:為什么要用乘法算?說說算式的含義。

      2.探究“16×3”的筆算方法。

      (1)嘗試計算16×3。

      教師:16×3的積到底是多少呢?請大家在練習本上試著做做看。有困難的同學可以擺擺小棒。

      教師板書:

      教師:比較擺小棒和豎式計算的方法,你發現了什么?

      教師:的確,就像大家所說的,豎式計算的方法與擺小棒的思路是一樣的。看來借助學具操作,可以幫助我們理解算理。

      (2)規范格式,理解深化。

      教師:為了書寫簡便,豎式可簡寫為:

      16×348

      課件演示筆算乘法的計算過程。

      現在你會說16×3的計算過程了嗎?同桌互相說說。

      教師:在筆算乘法時,需要注意什么?誰能提醒大家?

      三、鞏固練習

      1.完成教材第61頁“做一做”。

      (1)做一做第1題。比一比,誰完成得又對又快。

      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視,指導有困難的學生進一步掌握計算方法。

      指名學生邊展示邊說計算過程,集體訂正。

      (2)做一做第2題。(板演齊練,集體訂正)

      2.解決問題。

      教師:同學們,現在讓我們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吧。

      你們愿意試試嗎?

      課件出示練習題。

      (1)有8盒羽毛球,每盒12個,一共有多少個羽毛球?

      (2)一輛小轎車可以坐5人,15輛可以坐多少人?

      學生獨立完成,教師指名回答。

      四、課堂小結

      1.今天的.豎式和之前學習的豎式有什么不同?

      2.什么時候進位?什么時候不進位?怎樣進位?

      3.還要注意什么問題?(不要忘記在橫線上寫上進位的數字,以免漏加)

      【教學反思】

      一次進位的筆算乘法是在學生初步學會乘法豎式(不進位)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自主探究進位乘法的計算方法,經歷探究的全過程。放手讓學生運用知識遷移自主探究,通過“試著算一算”“說一說你是怎么想的”讓學生通過獨立思考解決問題,說清楚自己的思路,使學生不只是“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三年級數學教案9

      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九單元的例題2 。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猜測、操作等活動,找出最簡單的事物的排列數。

      2、經歷探索簡單事物排列規律的過程。

      3、培養學生有順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

      4、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激發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經歷探索簡單事物排列規律的過程。

      教學難點:初步理解簡單事物排列與組合的不同。

      教具準備:教學課件

      學具準備:每生準備3張數字卡片,學具袋。

      教學過程:

      (一)創設問題情境:

      師:森林學校的數學課上,猴博士出了這樣一道題(課件出示)用數字1、2能寫出幾個兩位數?問題剛說完小動物們都紛紛舉手說能寫成兩個數:12、21。

      接著猴博士又加上了一個數字3,問:“用數字1、2、3能寫出幾個兩位數呢?”

      小豬站起來說能寫成3個,小熊說6個,小狗說7個,到底能寫出幾個呢?

      小朋友們回答能寫6個。

      請問:“用數字1、2、3能寫出幾個三位數呢?”

      (二)1.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師:請同學們也試著寫一寫,如果你覺得直接寫有困難的話可以借助手中的數字卡片擺一擺。學生活動教師巡視。

      2.發現問題學生匯報所寫個數,教師根據巡視的情況重點展示幾份,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有的重復寫了,有的漏寫了。

      3.小組討論師:每個同學寫出的個數不同,怎樣才能很快寫出所有的用數字1、2、3組成的三位數,并做到不重復不遺漏呢?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交流討論。

      4.小組匯報匯報時可能會出現下面幾種情況:

      (1)無序的。

      (2)從高位到低位,數字由小到大。先寫出1在百位上的有123、132;再寫出2在百位上的有213、231;再寫出3在百位上的.有312、321。

      (3)從高位到低位,數字由大到小等方法。

      5.小結教師簡單小結學生所想方法引出練習內容:課本113頁例2,小組討論完成。

      (三)拓展應用1、數字2、3、4、5寫出不同的三位數?寫完交流。請你試著擺出其他幾種排法。

      教學反思:

      簡單的組合(兩兩組合)

      教學內容:教科書114頁例3及“做一做”。

      教學目標:

      1、通過擺一擺、玩一玩、畫一畫等實踐活動,2、了解有關兩兩組合的知識。

      3、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分析能力和有序的、全面思考問題意識。

      4、培養學生大膽猜想、積極思維的學習品質,5、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6、學生能應用組合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點:經歷探索簡單事物兩兩組合規律的過程

      教學難點:能用不同的方法準確地計算出組合數。

      教學用具:主題圖的課件、學具卡片、鉛筆、直尺等。

      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

      2、激趣導入。

      導語:小朋友們喜歡什么樣的球類運動呢?讓學生各抒已見。當有人說到足球時。老師馬上引到學校冬季運動會,我們三年級3個班的比賽情況,結果我們班得了第一。那我們班比賽了幾場?學生回答兩場。三個班比賽,每兩個班比賽一場,那一共要比賽多少場呢?四人小組合作完成。然后匯報,并說理由。

      3、引導參與。

      4不48、共同探究。

      師:20xx年世界杯足球c組比賽有幾國家?是哪幾個國家?讓學生發表意見。他們說不出,老師再告訴他們。

      師:如果這四個隊每兩個隊踢一場球,一共要踢多少場?(課件演示主題圖)

      1、讓學生大膽說一說、猜一猜。

      2、四人小組用學具卡片擺一擺、討論討論。

      3、學生匯報。

      4、匯報時可讓學生利用學具卡片在黑板上演示他們求組合數的方法。

      5、一小組演示。

      6、其他同學認真觀看。

      8、然后在相互探討、補充。

      9、力求能準確算出比賽場數。

      10、方法允許多樣。每種方法都放手讓學生相互交流、學習。老師適當引導。

      11、師生共同。

      12、小結。

      a、用畫“正”字數出要踢多少場。

      b、把巴西、土耳其、中國、哥斯達黎加四個國家擺成正方形用連線的方法求出場數。

      c、把巴西、土耳其、中國、哥斯達黎加四個國家擺在一直線上在用連線的方法求出場數。

      13、用課件將上面第二、第三種方法直觀演示。

      14、讓學生把這些抽象的知識直觀化、具體化。

      15、老師總結。

      剛才同學們有的用了把所有的情況逐一羅列出來,有的同學是用圖示法求出兩兩組合數的,用哪一種方法求都可以,只要這種方法是你喜歡的。

      16、比賽結束了。運動員相互握手告別。問題是:四個人每兩人握手一共要握幾次手呢?

      (1)進行禮儀教育。

      (2)四人小組進行實踐。

      (3)請1-2個小組代表上臺演示。

      三、拓展練習。

      提問:如果是5個運動員每兩人握一手,一共要握幾次手呢?

      討論、匯報。

      教學反思:

    三年級數學教案10

      1、教材建議及重難點

      本課的學習內容是“橫向條形統計圖”,教材展示了礦泉水一周的銷售情況,和根據銷售情況繪成的統計表和統計圖。教學時應該讓學生經歷數據的收集、整理過程,如對品牌的分類、對數量的計數等;完成統計表和統計圖后,讓學生對形成的數據進行分析,最后還可以根據數據進行預測和計劃調整。

      橫向統計圖與縱向統計圖的繪制是同樣的原理,對學生而言并不會存在困難,教師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創造。從統計的意義上來說,學生在學會縱向統計圖后還要讓學生學會橫向統計圖,其實際意義并不大,橫向統計圖能體現的縱向統計圖都能體現,因此,它的應用要考慮生活的實際需要。如在作統計圖時,在頁面上繪一個長方形的圖比較美觀,我們就可以選擇橫向統計圖[g5]。

      2、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橫向條形統計圖。

      (2)、使學生初步學會簡單的數據分析,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

      (3)、使學生學會收集、整理數據。

      3、教學建議

      橫向條形統計圖與縱向條形統計圖在生活中的作用是相同的,沒有很大的必要再創設情境,讓學生去探索、創造橫向條形統計圖,因此教學時可以直接呈現橫向條形統計圖,把重點放在數據的收集、分析和處理上,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分析、預測能力,以及橫向條形統計圖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上。

      第二課時

      1、教學內容:條形統計圖例[2]、練習十第2---4題[P39]

      2、教材分析及重難點

      例[2]展示的統計圖有別于學生的已有知識。以前學習的統計圖中每一格都表示相同的量,而本課中統計圖中的起始格[g6]也就是第一格表示的量與其他格表示的量不同。如圖,身高統計圖中起始格表示137,體重統計圖中起始格表示28,其他格都表示1,為什么要在統計圖中這樣表示呢?教學時可以把這個問題拋給學生,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中發現其中的奧妙,從而認識這種“鋸齒形”的統計圖;教學時也可以創設另一種情境,使學生體驗到在某些情況下已有知識無法很好的解決目前的問題,于是探求新的、更好的解決方法。如例[2]的數據:

      姓名

      xx

      身高/厘米

      141

      138

      139

      143

      142

      體重/千克

      35

      33

      32

      40

      36

      讓學生把它繪制成統計圖,按已有知識學生會采用“以一當多”的辦法,如圖。在這種情況下,數據間的“差異量”并不明顯,不符合統計圖“簡潔”、“明了”的特點,怎么辦呢?這時可以讓學生繼續探索或教師幫助,發現“鋸齒形”統計圖的妙處[g7]。

      教學重難點:

      理解起始格與其他格代表的單位量的不一致。

      3、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起始格與其他格代表的單位量不一致的條形統計圖。

      (2)學會數據的簡單分析,體會統計在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3)加強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4、教學設計建議

      (一)收集信息

      通過測量得到學生的身高數據、體重數據,如下表:

      姓名

      xx

      身高/厘米

      141

      138

      139

      143

      142

      體重/千克

      35

      33

      32

      40

      36

      (二)探索新知

      1、根據這組學生的身高情況,制作身高情統計圖。

      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能力,畫統計圖的方法有兩種:(1)以一當多的統計圖,如以一當十[g8]。(2)每一格都表示1的統計圖[g9]。可以發現,第一種方法畫出的統計圖中同學的身高差異并不明顯,與畫統計圖的目標不符合;而第二種方法畫出的統計圖則顯得苗條,操作并不方便。怎么辦?

      2、討論,探索新方法。

      學生在交流探究時教師可以適當點拔:兩種統計圖可否取長補短,把它們結合在一起?學生可能會想到統計圖的下面部分以一當十,上面部分一格表示1等。

      3、統一方法,學習新知

      可以把下面部分以一當多的部分全合并到一個格子里,由于這個格子與其它格表示的數不一樣,就用“鋸齒”的形狀來表示。請學生畫一畫。

      4、小結

      說一說新統計圖的意義。

      (三)鞏固練習

      根據這組學生的體重情況,制作體重統計圖。

      根據統計圖了解關于這組學生體重的信息。

      (四)總結

    三年級數學教案11

      教學內容:

      小學數學蘇教版國標本第五冊P92-93的內容

      教學目標:

      1、體驗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則是不確定的;

      2、知道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3、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學習的習慣。

      教學重點:

      使學生經歷實驗的具體過程,從中體驗某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能對簡單實驗可能發生的結果或某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大小作出簡單判斷,并作出適當的解釋。

      教學難點:

      在實驗過程中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科學認識。

      教學理念:

      放手讓學生做實驗的主人。

      教學設計: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過程

      學生活動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學生們,我們來開展一次摸球比賽,好不好?每人輪流摸一次球,哪個隊摸到的白球次數多就取勝。

      請出8名男同學和8名女同學分別組成男生隊和女生隊,我們來進行男女生對抗賽。(每次摸之前把球先攪動幾下。)

      2、每隊拿一個袋子,袋子里裝著白球和黃球。

      (男生隊的袋子里3白1黃,女生隊的袋子里34黃1白)

      3.(比賽結束后)哪個隊獲勝?

      4.(取出內袋)女生隊,你們有什么想說的?男生隊為什么會贏?

      師:因為袋里的白球和黃球的個數不同時,摸到的可能性就有大有小了。

      讓學生先估計。

      學生實踐。

      讓學生結果進行討論。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過程

      學生活動過程

      二、實踐探索,初步體驗

      三、做做想想,深化認識

      今天我們就要來研究這方面的內容。

      (板書課題:統計與可能性)

      1.師生互動:

      (1)同學們,你們想不想自己來摸球?

      剛才在摸球比賽時大家是通過數的方法來得到他們摸球的結果,這次我們要用涂方格的方法來統計摸球的情況。

      (2)請兩名同學上來摸球,老師進行統計。

      2、學生小組操作(出示要求):

      (1)在還沒摸之前,請大家猜一猜,白球會摸到幾次?黃球會摸到幾次?

      (2)大家的猜測是否正確呢?下面請組長負責記錄,其他組員輪流摸球,看哪一組完成得又快又好!

      (3)完成后觀察統計的結果,你發現了什么?

      3、交流。

      (一)拋正方體

      1、做完了摸球游戲,下面我們要來玩拋正方體。

      (1)請大家猜一猜,會出現什么結果?

      (2)出示統計表,師簡要說明。

      (3)分組活動,師巡視。

      (4)展示交流,指著統計圖說說你們的結果,算出四個組的合計數,你發現了什么?為什么?

      (5)如果要讓“1”出現的'次數更多,怎么辦?

      學生看桌上的袋子里面裝了哪些球?

      學生估計誰是勝者。

      學生分組活動,師巡視。

      學生展示統計結果,并進行小結。

      說說從中發現了什么?

      學生進行討論,如有必要安排實驗。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過程

      學生活動過程

      四、聯系實際,靈活運用

      (二)連一連

      1、過渡:剛才我們通過摸球,拋正方體,知道了當條件不同時,所產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下面請大家看一看,這些結果是怎樣產生的?

      3、連一連,并說說為什么?

      安排運動會:

      (1)我們學校的喜事接連不斷,在前不久舉辦的江都市小學生田徑比賽重,我校的田徑隊獲得了全市第一名。這一切都離不開田徑隊平時的艱苦訓練。再過幾天,10月份我們學校舉辦學校田徑運動會,具體日子還沒定下來,你們認為選什么樣的日子比較好呢?

      (2)在我們每組的桌上都有一份1994年到20xx年三月份的天氣情況,請小組討論一下,你們準備選哪一天?為什么?

      (3)交流

      (4)小結:大家的選擇都很有道理,我會把它轉告給籃球比賽的負責人,我相信一定會采納大家的意見的!

      學生活動

      (1)在小正方體的2個面上寫“1”,2個面上寫“2”,2個面上寫“3”。

      (2)把小正方體拋30次,用涂方格的方法記錄“1”、“2”、“3”朝上的次數。

      讓學生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

      (3)出示P93第4題,學生獨立完成。

      學生小組合作,先進行討論選擇什么天氣的日期。

      分工合作在已有的就日歷中尋找理想的日期。

      每個小組推舉一名學生匯報結果。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過程

      學生活動過程

      五、全課總結

      同學們,今天這堂課你有什么收獲?

      教師小結:在我們生活中,有很多事件的發生都是有它的可能性,而且可能性是有大小的。不過在很多時候,我們可以根據一些條件,來預測可能性的大小

      學生舉手發言,匯報本課的收獲。

      教學理念:(教學設計說明)

      這節課的內容是通過實驗讓學生初步體會有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有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引導學生積累判斷事件發生可能性大小的經驗。在教學設計中注意了以下幾點:

      1.放手讓學生做實驗的主人,通過實驗這一教學途徑來達成教學目的的。

      2.突出了讓學生在數據收集整理的基礎上建立對事件發生可能性大小的清晰體驗。

      3.不能滿足于引導學生經歷實驗的過程,在經歷過程的基礎上引領學生對其中的數學思想和知識有所體驗和感受,并能還原于生活,運用于生活。

    三年級數學教案12

      教案:年、月、日

      教學目的:

      1、通過自主探索,使學生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閏年,記住各月及平、閏年的天數,初步學會判斷某一年是平年還是閏年。

      2、在探索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的能力,以及觀察、對比、概括能力,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

      3、讓學生通過親身參與實踐活動,獲得情感體驗和成功體驗,培養學生愿學和樂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有關年、月、日的知識。

      教學難點:發現并學會判斷平、閏年的方法。

      教具、學具準備:自制多媒體課件,1993年到20xx年的年歷表。

      教學過程

      一、情境 引出新知

      1、欣賞音樂

      同學們,我們一起欣賞一首歌,好嗎?會的同學可以跟到一起唱。(媒體播放《生日歌》,師生共同欣賞)

      2、提問激趣

      ⑴、你是什么時候出生的?(學生邊回答教師邊板書:年、月、日)

      ⑵、今年幾歲了?過了幾個生日?

      [評析:欣賞熟悉的歌曲,說說自己的生日,即為學生創設了寬松的學習氛圍,又讓學生體驗到愉悅的情感,更激發起學生學習的熱情和興趣。]

      3、設疑揭題

      ⑴、教師結合學生的回答指出:每個同學們的年齡和過的生日的個數是一樣。但是有個同學卻說:(媒體播放)“哈哈,我今年12歲了,可是只過了3個生日,這是為什么呢?”

      ⑵、教師結合學生的討論與回答指出:這節課一起研究有關“年、月、日”的知識,相信學完之后就會更加明白。

      [評析: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學生數學學習的內容應該是“現實的”、“富有挑戰性的”,教師巧妙引用“過生日”這一學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制造認知沖突,不知不覺中激發了學生探索新知的欲望,讓學生進入了自主探究的積極狀態。]

      二、觀察 探索新知

      1、認識年歷表

      學生拿出課前準備好的年歷表(年歷表為1993年至20xx年各年的,每一小組是不同年份的一張),教師介紹年歷表:

      醒目的大字,表示的是這張年歷的年份。

      年份下面的每一小塊表示的是這一年中的每一個月。

      每個月中,記載著這一個月的每一天。

      想想做做:

      1、我們小組觀察的是年份是___________年。

      2、這一年有__________月,其中

      有的月是______天,這樣的月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月,共____個月。

      有的月是______天,這樣的月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月,共____個月。

      有的月是______天,這樣的月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月,共____個月。

      2、觀察年歷表。學生四人一組,共同合作,認真觀察年歷表,然后完成年歷表下面的的“想想做做”。

      [評析:提供豐富的學習材料,充分的讓學生自主探索、合作觀察。并在此基礎上,梳理、整理自己的觀察結果,構建自己的認知體系,充分的體現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生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三、交流 整理新知

      1、交流匯報

      引導學生分小組匯報交流觀察結果,并選取分別代表平年、閏年的小組在實物操作臺中展示觀察結果。

      2、整理板書

      教師結合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整理觀察結果,并板書。

      [評析:在學生自主探索、合作觀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歸納、概括,整理知識,不僅幫助學生完成了認知體系的構建,而且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的能力,觀察、對比、概括的能力,還充分的調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品嘗到自主探索帶來的成功喜悅。]

      3、區分大小月

      ⑴、(結合板書)看著我們的觀察結果,你想說些什么?

      ⑵、教師結合學生的回答指出:人們通常把31天的月叫大月,把30天的月叫小月,把2月份是28天的這一年叫平年,把2月份是29天的這一年叫閏年。(教師接著上述板書在對應位置板書出:大月、小月,平年、閏年)

      ⑶、學生在年歷表中找出“兒童節”,用鉛筆把它圈起來,并說說“兒童節”所在的月是大月,還是小月。

      ⑷、學生在年歷表中找出各自的生日,用鉛筆圈起來,并在小組內互相說說,自己的生日是在大月還是小月。

      [評析:開放性問題的設計、新的知識點的介紹、自己喜歡的節日和生日的查找,既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鞏固知識,又讓學生感受到年歷表中有著豐富的數學。]

      4、判斷平閏年

      ⑴、提問:通過學習,我們知道年有平年和閏年,怎么判斷某一年是平年還是閏年呢?

      ⑵、引導學生自學課本。在學生討論交流的過程中,當有學生回答出“根據2月份的天數,如果2月份是28天,這一年就是平年。2月份是29天,這一年就是閏年”時,教師繼續問:如果我們手中沒有年歷表,不知道2月份的天數,該怎么辦呢?從而引導學生打開課本82頁,自學中間一段話,并把認為重要的'地方作上記號。

      ⑶、學生交流自學收獲,教師結合學生的回答總結:通常每4年里有三個平年一個閏年。一般情況下,公歷年份是4的倍數的都是閏年。因此,我們在判斷某一年是平年還是閏年時,可以用年份除以4,如果沒有余數就是閏年,如果有余數就是平年。

      ⑷、判斷下列年份是平年還是閏年?

      20xx年 1996年

      1998年 1900年

      ⑸、學生匯報判斷結果。當學生回答到1900年,意見出現分歧時,再次引導學生自學課本,明確“當公歷年份是整百年的,必須是400的倍數才是閏年。”

      [評析:從提出問題、引導討論,到自學理解、應用判斷,再到深入學習、統一認識,不僅很好的突破了本課的教學難點,而且教給了學生一種很好的學習方法,培養了學生自學的能力。]

      四、討論 深化新知

      1、熟記大小月。

      教師提問:月有大小月,我們有什么好辦法能很快記住哪些月是大月?哪些月是小月?

      學生討論交流,在學生說出自己方法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看書自學課本的方法。

      [評析:既讓學生自己尋找熟記大小月的方法,又讓學生自己學習課本中熟記大小月的方法;既為學生提供了思維發散的空間,又為學生提供了統一認識的依據;既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又培養了學生尊重科學的精神。]

      2、計算全年天數。

      要求學生計算出全年天數。

      展示學生不同的計算方法,并討論怎樣計算更簡便。

      明確全年天數:平年365天,閏年366天。

      [評析:計算全年天數、展現不同的計算方法,不僅避免了機械的記憶,而且讓學生感受到計算方法的優化。]

      五、應用 拓展新知

      1、填空

      ⑴、一年有個月,31天的月有月,30天的有月。

      ⑵、平年的二月有天,閏年的2月有天。

      ⑶、今年的一、二月一共有天。

      ⑷、去年的二月有天,全年共有天。

      2、判斷

      ⑴、每年都是366天。

      ⑵、20xx年是閏年。

      ⑶、一年里有連續三個月是大月。

      ⑷、4月份有4個星期零2天。

      3、討論

      我今年12歲了,只過了3個生日,這是為什么?

      [評析:運用所學知識,采用不同形式,讓學生在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過程中,鞏固新知,拓展新知,既提高學生了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又首尾照應,讓學生感悟到提出問題、探索問題、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科學研究方法。]

      六、總結 梳理新知

      1、交流: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2、總結:結合學生的回答,總結、梳理本課的知識,結束全課。

      [評析:讓學生交流學習的收獲,引導學生梳理所學知識,進一步完善學生的認知體系,使新知在學生的認知結構中系統化。]

      [總評:整節課堂充分利用知識的規律性,通過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學生的思維意識,促進學生主動參與,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真正實現了現實化、活動化、自主化、小組合作化,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教師成為引導者、組織者、促進者和參與者,使新課程體系走進完美狀態。]

    三年級數學教案13

      教學目標

      1、初步學會計算一日以內經過的時間。

      2、能夠認識時間與時刻的區別。

      教學重點

      區別時間與時刻。

      教學難點

      計算一日以內經過的時間。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教學設計

      教學反思

      一、學前準備

      1、口答。

      (1)平年全年有多少天?1天有多少時?

      (2)17時是下午幾時?22時40分是晚上幾時幾分?

      2、用24時計時法表示下面的時刻。

      晚上11時是()時中午12時是()時

      上午8時是()時下午3時是()時

      二、探究新知

      1、創設談話情景。

      (1)了解學生外出旅游所乘坐的交通工具。

      (2)出示一張火車票和汽車票。

      (3)觀察車票上的.時間,你發現了什么?

      2、學習教材第84頁例3.

      (1)觀察情景,你能知道哪些信息?你還想了解哪些信息?

      (2)說明:火車9:00出發,下午6點到達奶奶家。

      (3)提問:你能回答中途經過多長時間嗎?

      教師:怎樣來計算經過的時間呢?

      探究方法。

      (1)直接在鐘表上數一數。

      用鐘表來表示兩個時間。

      通過說一說,可以知道坐火車到奶奶家要用9小時。

      (2)用計算的方法。

      教師:這兩個時間的表示方法不同,能直接計算嗎?

      引導學生回答。表示方法不同,不能直接計算,要把時間都轉化成24時計時法。

      將下午6點轉化成24時計時法,即18時,用到達時刻減去開車時刻就是所經過的時間。

      18-9=9(小時)

      三、課堂作業新設計

      1、教材第85頁練習十八的第3題。

      (1)讀題,理解題意。

      (2)提問:題中給我們的是什么計時法?

      (3)集體交流解題思路。

      (4)教師鼓勵不同的解題思路。

      2、在括號里填上適當的數。

      (1)陽陽晚上9時睡覺,第二天早上6時起床,她一共睡了()小時。

      (2)課外小組14:30開始活動,經過1小時20分結束,結束時間是()時()分。

      3、觀察下表,計算出火車運行的時間并填在表中。

      車次始發站開點終點站到點運行時間

      711北京10:22沈陽北當天19:29

      721北京18:00上海第二天8:00

      T42西安17:48北京第二天7:23

      4、一場排球賽,從19時30分開始,進行了155分鐘。比賽什么時候結束?

      (1)讀題,理解題意。

      (2)分析數量關系。

      (3)提問:怎樣看著155分鐘?(要先把經過時間155分鐘改寫成2時35分)

      (4)學生獨立解答。

      四、思維訓練

      教材第85頁練習十八的第4題。

      (1)課件演示,出示春風飯館的營業時間。

      (2)提問:營業牌上用的是什么計時法?

      (3)小組交流解題策略。

      (4)集體交流,課件演示。

    三年級數學教案14

      教學時間:

      累計節數:

      教學目的:

      通過學習,使學生掌握一定的水災自救知識,在遇到水災威脅時,能夠及時自救。教學過程:

      一、引入:

      人們常把水成為“生命之源”,是的,有水才有生命,是水給了生命的存在,延續的力量,但同樣水也有剝奪人類寶貴生命無情的時刻。

      二、新授:

      1、說一說,你家附近都有哪些河流,他們有沒有過肆虐的時候?當時怎么樣?

      2、救助課堂

      水災自救逃生嚴重的水災通常發生在江河湖溪沿岸及低洼地區,遇到突如其來的水災,該如何自救逃生呢? 1.如果來不及轉移,也不必驚慌,可向高處(如結實的樓房頂、大樹上)轉移,等候救援人員營救。

      2.為防止洪水涌入屋內,首先要堵住大門下面所有空隙。最好在門檻外側放上沙袋,滿袋可用麻袋、草袋或布袋、塑料袋,里面塞滿沙子、泥土、碎石。如果預料洪水還會上漲,那么底層窗檻外也要堆上沙袋。 3.如果洪水不斷不漲,應在樓上儲備一些食物、飲用水、保暖衣物以及燒開水的用具。

      4.如果水災嚴重,水位不斷上漲,就必須自制木筏逃生。任何入水能浮的東西,如床板、箱子及柜、門板等,都可用來制作木筏。如果一時找不到繩子,可用床單、被單等撕開來代替。

      5.在爬上木筏之前,一定要試試木筏能否漂浮,收集食品、發信號用具(如哨子、手電筒、旗臶、鮮艷的床單)、劃槳等是必不可少的.。在離開房屋漂浮之前,要吃些含較多熱量的食物,如巧克力、糖、甜糕點等,

      并喝些熱飲料,以增強體力。

      6.在離開家門之前,還要把煤氣閥、電源總開關等關掉,時間允許的話,將貴重物品用毛毯卷好,收藏在樓上的柜子里。出門時最好把房門關好,以免家產隨水漂流掉。

      7.落水后,要屏住呼吸,放松身體,人體就自然的浮出水面了;如果有水草纏住了腳,千萬不要慌張,屏住呼吸,輕輕的解開。 8.游泳時,遇到腳抽筋,不要緊張,要彎曲身體,雙手抱腳,等待救援。 8.水災后應謹慎選擇飲用水,事先儲備的飲用水才是最安全的。因此應事先儲備一些干凈水放在清潔密閉的空間里。如必須飲用河水、雨水等要燒開殺菌。

      9.夜晚直升機在救援時,可用手電筒、蠟燭向直升機發送救援信號。白天可用鏡子反光和揮動顏色鮮艷的物品。

      三、安全小常識互幫互助共同脫險

      四、總結

      教學反思:

    三年級數學教案15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讓學生直觀認識正方形連成的多連塊。

      2、動手實踐用正方形拼組各種平面圖形。

      過程與方法:在小組合作過程中,通過操作探究,探索多連塊的組合規律,培養學生歸納、推理能力。

      情感與態度:在交流合作中體驗合作的愉悅,成功的快樂。

      教學準備:

      相應的學具:若干個正方形:“一連塊--四連塊”的所有圖形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出示一個小正方形。問:這是什么圖形?正方形的特征是什么?

      (正方形4邊相等,4個角都是直角。)

      媒體演示:看!小丁丁、小胖、小亞、小巧等同學用這些大小相同的正方形正在拼圖,組成了一個個有趣的圖形。

      (讓學生各抒己見,說說他們分別用了幾個大小相同的正方形,拼成了怎樣的圖形?)

      揭示課題:正方形組成的圖形

      [說明:借助媒體情境,展示學生的想象力,激發學生探究學習的欲望。]

      二、學習探索

      1、認識多連塊。

      (1)介紹:1個正方形就是1個一連塊。

      (2)出示:兩個同樣大小正方形,問:你能用它們拼合成怎樣的圖形?

      可能拼出 或 的圖形。

      師:像這樣兩個同樣大小正方形拼合成的圖形就是兩連塊。

      問:兩個正方形可以拼成幾個兩連塊?(教師應指出這兩種拼法其實是沒有差別的,因為相互可以通過一次旋轉得到。所以可以拼成一個兩連塊。)

      (3)如果有3個同樣大小正方形拼合成的圖形就是?(三連塊)4個呢?5個呢?

      (讓學生找一找多媒體情境中的三連塊和四連塊。)

      小結:在數學王國里我們常把像這樣用幾個同樣大小相互拼合而成的新圖形叫做多連塊。

      [借助直觀演示,讓學生感知三連塊和四連塊的含義,從而抽象多連塊

      的定義。]

      2、探究多連塊的不同形狀。

      請學生小組合作拼一拼不同形狀的三連塊、四連塊甚至依據班級實際還可以拼出五連塊各有幾個?

      引導學生從兩連塊推導出三連塊,從三連塊推導出四連塊

      從四連塊推導出五連塊:

      通過操作探究,探索多連塊的組合規律。

      匯報板書: 多連塊

      (可以借助英文字母TVIUWXYZLPF直觀形象記憶其中的11種)

      [學生親自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多連塊的.不同形狀,借助形象記憶,充分挖掘學生的想象力。]

      三、利用多連塊拼出幾何圖形

      拼出2×4的長方形。

      (1)出示:書上小亞用多連塊擺成的2×4的長方形。

      瞧!小亞也學會用正方形組成了多連塊,她還巧妙的將它們進行了組合,又變成了一個新圖形。請看她又用這些多連塊組合成了什么圖形?(長方形)

      師:這個長方形橫向有幾個正方形?縱向又有幾個正方形?

      (這個長方形橫向有4個正方形,縱向有2個正方形。)

      師:我們把這樣的長方形叫做2×4的長方形或4×2的長方形

      (2)出示一個2×4的白色長方形。你們能用多連塊把它填滿顏色嗎?(學生自己操作,集體反饋。)

      (3)用各種多連塊擺出3×5的長方形。(引導學生用不同的多連塊多擺幾次。)

      (4)請學生嘗試用多連塊擺一個4×4正方形,并且匯報交流。(有困難的學生可以模仿書上小巧的樣子,學著拼一拼。)

      [學生在多媒體情境的引導下,直觀感知多連塊拼成的長方形。并通過親自實踐,嘗試用多連塊拼規定大小的正方形、長方形。]

      四、拓展提高

      只能用同一種四連塊拼一個4×4的正方形,如圖:

      想一想其中有哪幾種是可以的?

      (1) ( )

      (2) ( )

      (3) ( )

      (4) ( )

      五、全課總結。

    【三年級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三年級趣味數學教案01-30

    三年級下數學教案01-11

    三年級優秀數學教案01-17

    有關三年級的數學教案01-20

    三年級數學教案01-14

    三年級上冊的數學教案01-10

    三年級人教版數學教案02-28

    小學數學教案三年級01-09

    三年級數學教案02-26

    三年級數學教案07-21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色花堂国产精品第一页 | 一本久久α久久免费精 | 亚洲午夜成激人情在线影院 | 亚洲欧洲日产韩国夜夜高潮 | 亚洲中文字幕第一页 | 五月天丁香婷婷激情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