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教案大全>地理教案>地球和地球儀地理教案

    地球和地球儀地理教案

    時間:2024-05-06 12:31:07 地理教案 我要投稿

    地球和地球儀地理教案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那么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地球和地球儀地理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地球和地球儀地理教案

    地球和地球儀地理教案1

      教學過程

      一、認識地球儀上的點和線

      過渡:那么,你們知道這些特殊的“裝置”是什么嗎?它們該如何正確使用呢?下面,就讓我們來共同見識見識吧。

      活動:同學們仔細觀察地球儀,看看你們能看出哪些特殊的“裝備”?它們分別是什么?是如何確定的?

      學生:活動,討論等(略)

      學生:發言、說明自己看到和討論的結論等等。

      :通過剛才的觀察和同學們的介紹,我們可以確定在地球儀上的這些最明顯的點和線:北極點、南極點、地軸、經線和緯線等,如教材P5頁圖1.4“地球儀上的點和線”所示。學生:分組觀察地球儀,查找、記錄地球儀上特殊的點、線,討論它們是如何被確定的等等。

      師生互動:教師巡視,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提示學生觀察中要注意的問題,鼓勵學生介紹自己的觀察結論等。

      學生:發言、回答提問等。

      設問:實際上,地球里并不是真有一根軸,地球表面也沒有畫出經線和緯線,那么,地球儀上的經線和緯線是如何確定上去的呢?下面我們通過一個活動來看看這個問題。

      活動:繼續以小組為單位,觀察地球儀表面點和線,討論、思考下面問題:

      1.什么是地軸、北極和南極?

      2.什么是經線和緯線?

      3.這些點和線之間的相互關系如何?

      學生:分小組活動、討論、分析等。

      學生發言:結合自己的活動和小組討論的結果,學生發言(略)。

      :地球儀上,地球的自轉軸叫做地軸。地軸與地球表面的兩個交點叫兩極,位于地軸北面的是北極,位于南面的是南極。與地軸垂直并且環繞地球一周的圓圈是緯線,連接南北兩極并且與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是經線。

      二、認識緯線

      承轉:在這些點和線中,最容易混淆的就是經緯線了,老師這里有個有小竅門,可以幫助大家區分一下。

      教師引導:同學想一想“經”和“緯”這兩個字的拼音是什么?如果把“經”拼音首字母“J”拉直了,看看什么形狀?把“緯”的拼音首字母“W”拉直了看看什么形狀?

      學生:聽講、思考,分組繼續觀察、討論問題。

      師生互動:教師巡視,提示學生觀察、找出經緯線和南北極點的關系,自己的結論等等。

      學生:回答問題

      學生:領悟“經”對應的是豎的直線。“緯”對應的是橫的直線(在平面簡圖中適用)。

      講述:剛才的小竅門僅適用于我們在平面簡圖中繪制成直線的經線和緯線,實際的地球儀上,經線和緯線又有什么特點?該如何區分呢?下面我們通過活動來認識一下。

      活動:要求學生:

      1.每四個人為一個活動小組,每組派一位女生領一個地球儀并負責保管,把保管者姓名寫在地球儀的包裝盒上。

      2.每組分發一根繩子,繩子的長短稍長于地球儀周長,自己準備直尺,量算比較長度。

      3.老師要求觀察地球儀時才能動,其余時間地球儀放在保管者桌子的右上角。

      多媒體展示問題:

      1.緯線的定義,用自己的話提煉出要點。

      2.緯線的形狀?

      3.緯線長度及變化?

      4.地球儀上有多少條緯線?緯線指示的方向?

      講述:請大家停止討論,就這幾個問題來分享討論結果。

      提煉要點:一邊聽同學們的回答,一邊完善附表(板書。)

      定義

      形狀

      長度及變化

      指示方向

      緯線

      垂地軸,環地球

      圓

      由赤道向兩極逐漸變短

      東西

      難點提示:如何演示緯線指示東西方向呢?可以假想我們只沿著地球儀上的赤道,向前(后)某一個方向移動,因為始終在

      赤道上移動,沒有向上(北方),也沒有向下(南方),所以,移動的方向只是在東西方向上變化,說明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過渡:同樣的學習方法,我們來看看經線的有關特點。

      學生:聽講,思考。

      學生:猜測地球儀和繩子的用途。利用手中的地球儀和教材P6,思考討論提出的問題:

      教師:提示學生這里緯線長度的比較需要用到老師的繩子和自己的直尺

      師生互動:老師可巡視,指導學生如何用繩子和直尺對比量算緯線長度。

      學生回答:

      1.緯線定義(看書得出的結論):和地軸垂直,并且環繞地球一周的大圓。

      2.緯線是圓的。

      3.長度不相等,赤道最長,往兩極逐漸變短。

      4.地球儀上有無數條緯線。

      學生:(體會感悟)沿著赤道移動,在往東或者往西走,所以緯線應該指示東西方向。

      三、認識緯度

      教師承轉:現在我們初步認識了地球儀上的緯線的基本特點,那么,我想問一下同學們:你們知道地球儀上的緯線有多少條嗎?

      學生:回答,發表自己的觀點。

      教師:實際上,地球儀上的緯線是數不清的,有無數條,那么,我們怎么來區分這些不同的緯線呢?下面,我們還是通過活動來認識這個問題。

      活動:觀察地球儀,認識緯度在地球上的劃分。

      1.每四個人為一個活動小組,每組派一位女生領一個地球儀并負責保管,把保管者姓名寫在地球儀的包裝盒上。

      2.按老師要求共同觀察地球儀,其余時間地球儀放在保管者桌子的右上角。

      3.仔細閱讀地球儀上不同緯線上標注的緯度度數,看看緯度的劃分有什么規律(提醒學生在地球儀正確位置去查看到緯度的標注)。

      學生:活動、討論等。

      學生:發言等。

      提問:俗話說,萬丈高樓平地起,地球儀上的緯度起點也是從0°開始排列的,那么,0°緯線在哪里?它是一條怎樣的特殊緯線呢?

      學生:發言等。

      歸納:0°緯線位于地球儀的中部,就是我們熟悉的`赤道線,在前面的學習中,我們已經知道,它是地球儀上最長的緯線。由于這一特殊的屬性,赤道成為人們關注的對象,一些有赤道穿過的國家和地區,常常建一些所謂的“赤道紀念碑”來一起人們的關注,如,教材P6頁圖1.7“基多赤道紀念碑”。

      活動:確定了赤道是0°緯線,那么,其它的緯線度數又是如何標定的?緯度是如何變化的?最大的緯度是多少?在什么地方?等等,讓我們繼續觀察地球儀,找出這些規律吧。

      學生:活動、討論、發言等等。

      歸納:從地球儀上我們可以得出有關緯度的分布規律:1.緯線的度數范圍是0?-90?,赤道為0°,南北極點是90°;2.緯度從赤道向南北兩極逐漸遞增,最大的緯度分別位于北極和南極點。

      提問:從緯度的分布中我們發現,除了赤道外,其余的緯度都有兩個數值,又該如何來區分呢?

      學生:活動、討論、發言等等。

      歸納:赤道以南稱為南緯,赤道以北稱為北緯,人們還利用英文“南”“北”的單詞首字母“N”和“S”作為代號,分別表示北緯(度)和南緯(度)。

      練習:例如,北京大概是北緯40度,用數字和字母該如何表示呢?(40°N或N40°均可以)

      拓展:在黑板上畫出最長的緯線——赤道,大家觀察地球儀上緯線的分布規律,然后補充幾條緯線:南北緯23.5?,南北緯66.5?,標出南北極點的度數90?。

      學生:聽講,記錄等

      課堂:依據板書,、構建本課時的知識結構,提及下一課時的。

    地球和地球儀地理教案2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能提出證據說明地球是個球體。

      會用平均半徑、赤道周長和表面積描述地球的大小。

      過程與方法:

      用表演的形式模擬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

      通過對課本的閱讀,培養學生的分析、比較能力。

      通過自己動手制作地球儀,了解地球的基本構造。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人類逐步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使學生受到科學史教育,培養學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通過觀察事物和制作地球模型,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和表達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證明地球形狀的證據及用數據表示地球的大小。

      難點:引導學生找出前人認識地球形狀的歷程的四個關鍵點。

      【教學方法】

      講解法:講解地球和地球儀的區別。

      【教學準備】

      地球衛星圖片、地球儀。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教師:同學們,早上(下午)好!老師昨天晚上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在夢里,我遇見了三個不同的人,他們都分別問了老師不同的問題。第一個人說:“我是從湖南省來的,你是哪來的?”老師回答:“我是從貴州省來的。”第二個人說:“我是從美國來的,你是哪來的?”老師回答:“我是從中國來的。”第三個人很特別,他對老師說:“我是從火星來的,你是哪的啊?”

      教師:同學們,老師應該怎么回答他呢?

      學生:地球的。

      教師:同學們回答的很好,我們是地球的。地球是我們生存的地方。那么我們對地球有多少了解呢?例如:地球究竟是什么形狀的?地球有多大?人們怎么認識這個地球的?這節課我們一起去探討這些問題,共同去了解地球。

      板書:第一章 地球和地圖

      第一節 地球和地球儀

      教師:同學們,你們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狀嗎?

      學生:圓的……

      教師:指著課前在黑板上準備好的地球衛星照片掛圖。

      教師:這是人類進入太空,從太空拍攝的地球照片,很明顯的就能知道地球的形狀,可在遠古時代,卻是一個難解的迷,我們的祖先經過了漫長而曲折的.認識過程。請同學們翻到課本第二頁,看一看圖1.1

      教師組織課堂討論:將學生分為四個大組,每一組分別代表對不同時期的探索圖進行討論(1分鐘),然后在各組請出一名代表說出那一時期人們對地球形狀的認識。

      板書:一、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地球的形狀

      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

      第一組講述:天圓地方……

      教師:在古代,人們認為整個大地是平的,天空就像倒扣在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鍋,你們同意這樣的說法嗎?

      學生:不同意。

      教師:非常好,古代人完全憑借直覺來認識世界,簡單的認為天空是圓的、大地是平的。所以在我國古代,就有“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的說法。

      第二組講述:后來人們根據太陽和月亮的形狀推測地球也是個球體。

      教師:對于這樣的說法,我們能充分地證明地球的形狀嗎?

      學生:不能……

      教師:下面請第三組的同學講述。

      第三組同學朗讀閱讀材料。

      總結:(指著書上的麥哲倫環球航行路線圖加以描述。)麥哲倫的環球航行的巨大意義就是充分的證明了地球的形狀是球體,那么現在我們對地球形狀的認識又是怎樣的情況呢?請第四組同學講述。

      第四組同學講述

      板書:1、對地球的認識過程:

      天圓地方→②太陽和月亮→③麥哲倫環球航行線路圖→④地球衛星圖片

      總結:剛才,四組同學精彩的講述了人類認識地球的探索過程,圖1.1①天圓地方→②太陽和月亮→③麥哲倫環球航行線路圖→④地球衛星圖片四幅圖的順序表明,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是一個逐步提升的過程,從古代人立足地球上的直覺認知,到根據太陽、月亮的形狀推測,再提升到麥哲倫環球航行實踐,最后憑借人造地球衛星圖片獲得直觀認。可見,人們對地球形狀的認知過程,是個不斷進行科學探索的過程。那么,通過學習古人對地球形狀認識漫長的過程,同學們有什么感想呢?

      學生:…

      總結:我們要學習先輩們對待任何事物要科學、要堅持嚴謹、以認真的態度和為探索真理勇于奉獻、不怕犧牲的精神。在學習過程中我們要細心觀察、勤于思考、善于總結、勇于實踐,這才能發現真理,取得成功。

    地球和地球儀地理教案3

      教學目標:

      1、讓學生感知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大致過程

      2、用相關數據說明地球大小

      3、了解地球基本形狀

      4、建立地理空間概念,學會在地球儀上識別經線、緯線、經度、緯度的特點

      重點和難點:

      重點:

      1、觀察地球儀

      2、經線、緯線的意義及其特點

      3、利用經緯網確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4、東西半球劃分

      難點:

      1、觀察和使用地球儀

      2、經線、緯線、經度、緯度的判定

      教學準備:

      教學地球儀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

      同學們,在晴朗的白天,我們能夠看到太陽像一個明亮的圓球;在十五的晚上,我們可以看到月亮像明亮的.圓盤。但是,我們自己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形狀?我們自己卻不容易地球的整體面貌。古人如何認識地球呢?我們現在呢?

      板書:

      第一章地球和地圖

      第一節地球和地球儀

      一、地球的形狀、大小

      (1)地球的形狀。展示地球儀

      提問:地球是什么形狀?(是一個球體)

      引導:地球是一個球體,在今天已經得到肯定,不過這個問題在古代卻是有許多的爭論。人類對地球的認識,卻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

      看教材圖p2圖1.1

      提問:我們生活在地球上,根據聽到的、看到的、想到的,能完全反映事實(地球真實形狀)嗎? (不能)

      引導:可是,我們卻能夠從某一些方面推出事實。好像比如......(舉出遠處船只、發生月偏食的例子并做出必要解釋)其中,我們地球儀和麥哲倫環球航行更可以證明地球是圓形的

      除了以上方法,還有什么辦法可以證明地球是球形?(小組充分討論)

      總結:最能準確、科學反映的就是太空員在太空拍下的地球衛星圖片

      討論:從人類認識地球的過程中,你領悟到什么?

      總結:如何一個真理的發現都不是輕而易舉,需要付出艱辛的勞動,甚至生命

      過渡:我們看上去地球是圓的,那么地球真的是一個完全、精確的圓形嗎?(不)

      板書:

      (2)地球的大小

      看p3圖1.2讓學生讀出地球大小(平均半徑6371千米、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地球周長4萬千米)

      講解:精確測量表明,從地心到北極的半徑為6357千米,赤道半徑為6378千米,赤道半徑的長度比北極半徑的長度多21千米。所以說,地球其實是一個中間略扁的橢圓的球體。不過這些差別同巨大的地球來比是微不足道的。如果把地球縮小到地球儀那樣大小,這個差別就看不出來了,通常我們就用平均半徑來表示。

      展示地球儀:

      提問:觀察地球儀,請同學們想象一下:

      (1)地球儀和真實地球的原貌有什么差別?

      (凹凸、國界、地軸、經緯線等等)

      (2)地球儀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定位、繪制國家邊界、地理事物的總體觀念、分辨地理事物)

      板書: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儀

      總結:特點:

      (1)地球儀是地球縮小的模型

      (2)在地球儀上,人們用不同的顏色、符號和文字來表示陸地、海洋、山脈、河湖、國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狀及名稱等。這樣可以方便我們了解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種地理事物的分布。

    地球和地球儀地理教案4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了解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大致過程;

      會用半徑、赤道周長和表面積等相關數據描述地球的大小;

      了解地球儀的主要用途,并會制作簡易的地球儀;

      知道經線與緯線、經度與緯度的劃分,并能理解它們各自的特點;

      能利用地球儀上的經緯網確定某地的經緯度。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視頻、動畫讓學生理解人類認識地球的過程、地球的大小;

      2、通過制作簡易的地球儀,感知地球集錦 基本結構;

      3、通過繪制經緯線,理解經線與經度、緯線與緯度的特點,理解經緯網的'意義,以及如何確定某一點的位置。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前人認識地球形狀過程中的勇于探索精神;

      培養學生尊重科學的意識。

      教學重點:

      會用半徑、赤道周長和表面積等相關數據描述地球的大小;

      能利用地球儀上的經緯網確定某地的經緯度。

      教學難點:

      經線與緯線、經度與緯度的各自的特點;

      能利用地球儀上的經緯網確定某地的經緯度。

      教學手段:多媒體

      教學課時:3課時

      教學過程設計:

      第一課時

      一、情境預設:

      播放地球繞日運動的視頻;

      播放地球儀與經緯網的視頻。

      二、教學《地球的形狀與大小》:

      1、人類是怎么認識自己生活的地球的?

      ①、指導讀圖1.1,讓學生口述認識的四個過程;

      ②、播放人類認識地球的視頻;

      ③、播放地球形狀的視頻。

      2、地球有多大?

      ①、指導讀圖1.2,讓學生口述地球的大小;

      ②、播放地球大小的視頻;

      ③、完成“活動”2填表,感受地球的大小。

      三、教學《地球的模型――地球儀》:

      1、制作簡易的地球儀(活動P5);

      2、地球儀的基本結構;

      3、地球儀上如何表示地理事物的?

    地球和地球儀地理教案5

      一、課標及課標解讀

      (一)課程標準:

      ①了解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

      ②用平均半徑、赤道周長和表面積描述地球的大小;

      ③運用地球儀,說出經線與緯線、經度與緯度的劃分;

      ④在地球儀上確定某地點的經緯度。

      (二)課程標準解讀:

      ①了解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要求同學們通過閱讀“人類認識地球形狀過程”圖和閱讀材料“麥哲倫船隊的環球航行”,了解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和該過程中人類對于真理的勇于探索和執著追求精神。

      ②用平均半徑、赤道周長和表面積描述地球的大小。對于平均半徑、赤道周長和表面積并不要求學生記住,只要求會用這些數字來描述地球的大小。

      ③運用地球儀,說出經線與緯線、經度與緯度的劃分。這里要求學生一定要把地球儀當作一種學習工具來看待,通過對地球儀的觀察,說出那些事經線,哪些是緯線;本初子午線為0°經線,從它開始向東為東經,向西為西經,各劃分為180°;赤道為0°緯線,從它向北為北緯,向南為南緯,各劃分為90°。

      ④在地球儀上確定某地點的經緯度。該標準有以下要求:一是給出某地的經緯度,能在地球儀上找出該地;二是地球儀上任意一點,都可以用經度和緯度來確定某位置。描述一個地點的'位置,必須把東西經和南北緯以及度數講明確。

      二、學情分析

      ①學生年齡特點分析:本節課的授課對象是初一年級的學生,大多在11—12歲左右,對世界充滿了好奇。

      ②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分析:學生第一次接觸地理課,沒有系統學習過地理課程。在生活中有一些經驗;大多學生知道地球是“球”,但不知其所以然。

      ③學生學習風格分析:此階段學生對于自己熟悉但不知道原理的事物會有很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由于沒有系統學習過地理學科的相關知識,所以對很多問題敢于大膽猜測和解釋。

      三、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分析

      本節課選自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級升測第一章《地球與地圖》第一節《地球與地球儀》,本節課以人類認識地球的形狀的過程為主線展開,逐步闡述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地球的大小以及地球的模型——地球儀。

      地球的形狀和大小是初中學生接觸初中地理課程的第一節課,地球儀是學習地理的重要工具。上好本節課,對于初中學生樹立地理學習興趣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2、知識關聯結構圖

      3、教學重、難點的確立

      (1)教學重點及確立依據:

      教學重點:

      地球的形狀和大小、地球儀、地球上的經線和緯線及其劃分、本初子午線的位置和含義、運用經緯網確定某一點的位置。

      確立依據:

      把上述知識點作為教學重點,依據如下:一是課程標準的要求;二是上述知識點是地理學科要學會的基本知識或者技能,尤其是運用經緯網確定某一點的位置,不管是在學習地理還是在日常生活中都可以用到,作為新課程標準“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教學理念,更要把它作為本節內容的重點。

      (2)教學難點及確立依據

      教學難點:

      經線和緯線的特征及劃分、東西半球的劃分、經緯網的作用。

      確立依據:

      A、經線和緯線在地球上是不存在的,這只是人們為了方便而認為制造的概念,是虛擬的,遠遠超出了初中生的想像,遠離實際;B、經緯網確立地理坐標要求學生在熟悉經緯線及經緯度的基礎上運用經緯網圖,本身就具有難度。

    地球和地球儀地理教案6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了解地球是宇宙空間的一顆普通的行星,是人類之家。掌握地球的形狀、大小。知道地球儀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軸、兩極、本初子午線和赤道,知道經線和緯線的特征及經度和緯度的分布規律,知道低緯度、中緯度、高緯度的劃分方法,記住東西兩半球和南北兩半球的劃分方法。

      能力目標:

      初步學會在地球儀上識別經線、緯線、赤道、兩極、南北半球、東西半球和本初子午線;了解經緯網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能夠利用經緯網確定地球上任何地點的位置。

      情感目標:

      了解人類對地球形狀與大小的認識過程,知道人類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是無窮盡的,以及科學技術的發展對人類生產和生活的重要性,培養學生認真學習的態度和探求科學奧秘的志趣。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空間思維能力,為培養學生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奠定基礎。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關于“地球形狀和大小”教材分析是:通過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使學生認識到“人的認識水平是可以不斷提高的”。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的不規則的球體,但是由于其赤道半徑與極半徑相差甚小,所以把它看成是一個正圓球體,這樣可以為人們研究地球提供方便。

      關于“地球儀”的教材分析是:地球雖然只是宇宙中一顆小小的行星,但對于人類來說體積還是太大了。為了更好的研究它,建立空間概念,人們仿照地球按比例縮小制成了地球儀。地球儀上的經緯線是教材的重點和難點。經緯線在實際的地球上是看不見的,經緯度的劃分也是人為規定的。地球在不停的繞假想的軸---地軸轉動,地軸目前指向北極星,它與球面的兩個交點分別是南極點和北極點。為了讓學生明確,可以使用地球儀模型和動畫演示,幫助學生建立空間概念。

      關于“經線和緯線”的'教材分析是:地球儀上的經線和緯線都是假想的。課本上提出的問題有利于學生觀察、總結經緯線的特征。

      [教學方法建議]

      關于“地球的形狀”教學建議:在課前教師要準備地球儀,每人一個(或2---4人一個)。建議采用觀察法和講述法。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畫圖、觀看圖片或動畫,補充一些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資料,使學生受到有關科學史的教育。引導學生通過聯系實際,想象并提出證據證明地球是一個球體,以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為了加深對地球準確形狀的正確認識,引導學生觀察地球赤道半徑與極半徑圖,按照所給數據計算得出二者相差21km,再引導學生思考21km與地球平均半徑的比值,使學生認識到地球的形狀接近于正球體。利用學過的公式,計算赤道周長,使學生知道赤道是地球上最大的圓,為緯度、南北半球的劃分埋下伏筆。

      關于“地球儀”的教學建議是:建議用觀察法、討論法和演示法。為了引導學生觀察地球儀,教師可以提出一些觀察作業,注意作業內容要明確、清楚,如地球儀是什么形狀的?為什么?地球儀如何擺放?地球儀的“身子”形狀如何?地球儀是否轉動?如何轉動?學生在觀察和小范圍的討論后,教師通過提示、追問等將學生的思路明確,并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和回答問題,得出正確的結論,切忌教師自己講述或將答案直接寫成板書灌給學生。地球儀是按地球形狀縮小而成的(實際是一個特殊的立體地圖),通過計算使學生明確地球儀比地球縮小的倍數很大,所以地球儀都做成正球體,讓學生認識到這一點,為以后講經線和緯線、經度的劃分打基礎。為了使學生明確地軸的作用,可以先提出問題“球是如何轉動的?”讓學生用籃球演示球在地上亂轉的情況,再讓學生用地球儀演示地球繞地軸斜著身子轉動的情形,通過演示試驗使學生明確地軸在地球自轉中的重要性。在提出問題“地球斜著身子轉動,地軸指向哪里?”在學生思考的基礎上,配合動畫演示,使學生明確地軸、兩極的位置,形成空間概念

      關于“經緯線”的教學建議:利用講述法、小組討論法和問題解決式的方法。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地球儀,使學生認識到地球儀上縱橫交錯的線叫經緯線,它們是認識地球上任一地點的方式,經線和緯線垂直相交成網狀就是經緯網。對于經線、緯線知識,重點在于了解經緯線的特征及其不同之處,教師可以采取小組活動的方式,4—6人一組,分析經線和緯線的特征,15---20分鐘之后進行小組匯報講解。小組活動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歸納概括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小組同學觀察經線和緯線,對照課本介紹,匯報時自己小組制定介紹經線與緯線的方法。學生充分活動、觀察、介紹之后,教師對各組同學的表現給與肯定和補充,并引導學生評價各組講解方法的優劣,介紹對比法是地理學習中常用的方法,它可以明確同類事物之間的差異性,最后引導歸納、對比總結、列出表格。歸納時重點強調:緯線是不等長的圓,經線是半圓,兩條正相對的經線可以組成一個圓圈。它們是經緯度劃分和半球劃分的基礎。為了使學生更好的理解經緯線的概念,可以配合動畫演示,使學生有明確的空間認識,對于不同的學生可以分層次教學。

      教學設計示例

      第一課時

      重點:地球的形狀和大小、地球儀、地球上的經線和緯線

      難點:經線和緯線的特征

      教學手段:地球儀模型,經線和緯線、地球大小和形狀、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等動畫媒體、世界兩半球掛圖

      教學過程:

      [引入] 我們都知道人類生活在地球上。但是地球到底是什么樣子、有多大?可能沒有幾個人能夠準確地說出來。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

      [板書] 第一節 地球和地球儀

      一、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方案一)

      [教師引導] 閱讀課本“讀一讀”,了解人類認識地球的階段,并舉出生活中的實例來說明地球的形狀。(學生看書、思考、回答)

      [教師講解]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對地球的認識不斷深入。通過地球衛星的精確計算,發現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請觀察地球赤道半徑與極半徑圖,計算極半徑比赤道半徑差值、赤道長度(學生計算、回答)

      [承轉] 地球很大,怎樣才能更好的研究它?人們制作了它的模型----地球儀。地球儀為什么做成正圓呢?(學生回答)

      [板書] 二、地球儀---地球的模型

      [提問] 地球儀由哪幾部分組成?地球儀上有哪些地理事物?地球儀如何轉動的?南北極點是如何確定的?(學生觀察、思考、討論、回答)

      [演示講解] 地球儀由底座、固定架、球、地軸組成的;地球儀上有各種符號、文字、顏色用來表示陸地、河湖、海洋、山脈、城市等。還有經線、緯線、南北極;地球儀是繞地軸轉動的,它指向北極星附近,是一個假想的軸,與球面的交點為北極點和南極點

      [承轉] 想一想為什么要在地球儀上畫許多的線呢?(學生回答)是為了確定地球上任何一點的位置和方向。所以下面我們重點研究這些線------經線和緯線。同學4人一組,觀察地球儀分析回答下列問題:

      什么樣的線是經線?什么樣的線是緯線?

      經線和緯線,哪個是半圓,哪個是整圓?

      所有的經線和所有的緯線是否相等?

      經線和緯線各指示什么方向?

      在地球儀上你能畫出幾條經線和緯線?

      (學生代表發言,教師歸納總結,帶領學生填表對比二者的區別,加深印象)

      [板書] 三、經線和緯線

      經 線

      緯 線

      概 念

      地球儀上連接南北兩極并同緯線垂直相交的線

      地球儀上順東西方向環繞地球儀一周的圓圈

      圓弧狀況

      半圓,兩條正相對的經線可以組成一個圓圈。

      圓,每條緯線可以自成一圈

      長 度

      每一條經線長度相等

      赤道最長,向兩側遞減,到極點為零

      指示方向

      南北方向

      東西方向

      數 量

      無 數 條

      [鞏固練習]

      (方案二)

      [教師演示] 動畫演示“從天圓地方→麥哲倫航海認識的形狀→精確測量的地球形狀”,提示學生思考: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可以分成哪幾個階段。能否用示意圖表示出來(學生思考)

      [提問] 地球真正的形狀如何描述?(學生回答,教師引導)

      [板書] 一、地球的形狀

      [教師板圖] 我畫出我想象的示意圖,同學們看看如何。你們可以找自己的觀察、想象畫圖(學生筆記本上畫圖,鼓勵不同,如果有教師要展示并予以鼓勵)

      [講解] 地球的正確形狀是“兩極略扁的不規則的球體”,為了研究方便,我們取地球的平均半徑為6371km

      [應用強化] 你能否舉出幾個例子說明地球是球形的(學生討論回答)

      [承轉] 地球對于我們來說實在太大了,要研究地球上有什么,不可能一一去看看,怎么辦?就需要建立地球的模型即地球儀。每個同學有一個地球儀,觀察它的轉動情況、形狀、球面上有些什么?(學生觀察、回答)

      [板書] 二、地球儀

      [學生演示動畫] 籃球不繞軸轉動,就會在地上亂滾,而地球儀是繞地軸運動的,始終自西向東繞地軸轉動

      [教師引導歸納] 地球是自西向東繞地軸運動的,在轉動過程中始終斜著身子繞地軸轉動。地軸與地球有兩個交點即南極和北極。在擺放地球儀時,將地軸指向北極星方向,大家擺一擺,互相評判一下(注意教室的方向)

      (學生觀看:地軸、兩極的空間位置)

      [講解] 地球儀是按地球形狀縮小而成的(實際是一個特殊的立體地圖),因為它比地球縮小很多倍,所以地球儀都做成正球體

      [提問] 地球儀上有什么地理事物?(學生回答)

      [教師指導] 在地球儀上有縱橫交錯的網---經緯網,通過它可以確定地球表面任何一點的位置,當然在真正的地球上沒有,它是人為畫出來的。下面我們學習經線和緯線的知識。

      [板書] 三、經線和緯線

      [提問] 請同學們分組,先看書,觀察地球儀,然后討論完成表格內容(學生看書、填表,教師巡視、指導)

      [板書]

      經 線

      緯 線

      概 念

      圓弧狀況

      長 度

      指示方向

      [教師演示動畫、講解] 經緯線在形狀、長度和指示方向上都是不同的,比較二者的不同利于我們更加明確它們的特征。這是地理學習中常用的方法---比較法。

      [鞏固練習]

      【板書設計】

      第一節 地球和地球儀

      一、 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二、 地球的模型---地球儀

      三、經線和緯線

      經 線

      緯 線

      概 念

      地球儀上連接南北兩極并同緯線垂直相交的線

      地球儀上順東西方向環繞地球儀一周的圓圈

      圓弧狀況

      半圓,兩條正相對的經線可以組成一個圓圈。

      圓,每條緯線可以自成一圈

      長 度

      每一條經線長度相等

      赤道最長,向兩側遞減,到極點為零

      指示方向

      南北方向

      東西方向

    地球和地球儀地理教案7

      教材分析

      認識地球形狀和大小:地球的形狀學生早已熟悉,所以重點不在于讓學生知道地球是球形的。教材選取了 4 個較有代表性的例子:“ 天圓地方 →

      根據太陽和月亮的形狀推測出球體 → 麥哲倫環球航行證實球體 →

      地球衛星照片”,十分概括的表達了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教材用平均半徑、赤道周長和表面積三個數字來描述地球的大小。同時,設計了兩個“活動”:“從人們認識地球形狀的歷程得到的感悟”,讓學生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用熟悉的事物感受地球的大小”。

      地球的模型——地球儀:地球儀是縮小了的地球的模型。地球儀與地圖不同,地球儀上沒有長度、面積和形狀的變形,其經緯線和地理事物的形狀、方向、相對位置與實地基本相符,因此是我們直觀、逼真地了解地球全貌的工具。教材中安排制作簡易的地球儀的活動,主要目的是通過制作地球儀,使學生了解地球儀的基本結構,建立球體的空間概念。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了解地球是宇宙空間的一顆普通的行星,是人類之家。

      ◇了解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掌握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知道地球儀是地球的模型。

      過程與方法:

      ◇提出證據說明地球是一個球體。

      ◇用平均半徑,赤道周長和表面積描述地球的大小。

      ◇會觀察地球儀,了解地球儀的基本構造,并能制作簡易地球儀。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了解人類對地球形狀與大小的認識過程,知道人類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是無窮盡的,以及科技的發展對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性,通培養對真理勇于探索、執著追求的精神。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空間思維能力,為培養學生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奠定基礎。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認識地球的形狀和描述地球的大小。

      ◇觀察地球儀的特征。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找出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歷程中的四個關鍵點。

      ◇觀察地球儀的特征。 學情分析

      學生對地球的.形狀基本有所了解,引導學生了解人類對地球認識的過程,具體描述要注意準確,對于地球的大小一些具體數據要加強記憶。七年級學生對地球知識的感性和理性認識都很少,空間思維能力較弱。本節課內容比較抽象枯燥,學生如果不能構建球體的空間概念,就很難理解地球儀的特征。本節課利用新課程理念開展課堂內研究性學習,讓學生動手動腦自主完成知識的教與學,變難為易、變枯燥為趣味。教會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分享、對比知識的學習方法。

      教學方法和策略

      本節內容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級上第一章第一節,學生第一次接觸地理,還沒形成學習地理的思維能力,初中學生的空間想象思維比較差,針對七年級學生在思維和接觸層面的弱勢和優勢,在教學方法上以實物進行展示,講解以及加上動手制作地球儀,更能增加學生的理解和想象,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根據教材和學生具體情況,設計如下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

      ◇教學方法:啟發法、比較法、圖片分析法、演示講解法。

      ◇學習方法:探究法,自主學習法,總結規律法

      教具:

      地球儀,多媒體

      教學過程:

      【情景創設】

      多媒體展示航天英雄楊利偉遨游太空畫面,導入新課。

      提問:楊利偉在太空中看到的地球是什么樣的?

      總結:我們很清楚的知道“地球是一個球體”。在今天看來這樣一個十分簡單的問題,但是在古代卻是一個難解的謎。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經歷了一個艱難而漫長的過程。

      【設計說明】

      老師利用貼近本課主題的多媒體圖片的展示,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新課教學】

      課堂活動1 憶歷程──認識地球的形狀

      多媒體展示課本圖1.1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或直接看教材圖)

      討論:古人對地球形狀的認識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天圓地方──根據太陽和月亮的形狀推測地球是個球體──球體

      直覺 觀察 臆想 證實

      【設計說明】

      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和交流活動,目的一是觀察圖片和發揮想象,讓學生體驗過去人們是怎樣證明大地不是平面的;目的二是進一步說明一個真理的發現,需要多方考證,不能簡單下結論。使學生學習科學家的探索精神。

      提問:我們生活在地球上,根據你所聽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或者想到的,你能說出一些反映地球形狀的事例嗎?

      討論:生活中與地球形狀相關的地理現象。

      a.(事例1):站在海邊,搖望遠處駛來船只,總是先看到桅桿,再看見船身,而目送離岸的船總是船身先消失。(展示教材圖“觀測帆船”)

      b.(事例2)發生月食偏時,地球擋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給地球照鏡子,使我們看見了地球的球體形狀。

      【設計說明】

      把地理知識與實際生活相聯系,拓展學生的思維。

    地球和地球儀地理教案8

      第一章第一節地球和地球儀

      第一課時

      教學思路

      新課程改革的特點之一是培養學生以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共同探究為基礎的“探究式”學習方式,改變過去的死記硬背、機械接受的學習方式。因此,本節課程設計特別注意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思考,抓住學生對地球和地球儀的好奇心理,讓其在自覺的“動手”和“動口”過程中掌握知識要點,在“發現”中獲得地理興趣從而不斷地主動學習。

      教學目標

      1.使學生了解地球的形狀及大小;認識地球儀,并能識別經線、緯線、本初子午線和赤道;了解經線、緯線的特點;掌握運用經緯網確定地球上某點位置的方法。

      2.通過學生了解人類探索地球形狀的艱難歷程,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及培養勇于探索、深入鉆研的精神,形成正確的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地球的形狀認識及用數據表示地球的大小;經緯線的意義及特點。

      難點:經緯線的含義;經緯度的概念;運用經緯同確定地理位置。

      教學準備

      教學輔助材料:地球儀、經緯儀、東西半球分布圖、南北半球分布圖、有關課程課件(自制)等

      教學輔助媒體:投影儀、幻燈機、計算機

      教學課時 3課時

      教學過程設計

      第一課時

      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教師講述:同學們,我們生活在地球上,很多同學曾經或現在都會提到這些問題:地球是什么樣的?地球有多大?人們怎么認識這個地球的?這節課我們一起去探討這些問題,共同去探索地球。

      板書:第一節 地球和地球儀

      教師提問:同學們,你們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狀的嗎?

      學生回答:圓形、橢圓形……

      教師補充說明:我們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個球體,怎么知道的呢?我們居住在地球上,無法看到地球的整體面貌,在古代,人們對地球的形狀和大小是一個難解之謎。

      一、認識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學生活動:將學生分為四大組,每一組分別規定不同的時期(由遠古到現代),結合課本,先討論兩分鐘,然后各組派1~2名代表說出那一時期人們對地球形狀的認識。

      教師活動:分好四個組,將課本上四幅圖用多媒體或掛圖按照順序展示出來,學生討論完后,請各組代表上臺邊指示圖片邊講述。

      圖1:“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

      圖2:“天如斗笠,地如覆盤”

      圖3:麥哲倫環球航行路線圖

      圖4:地球衛星照片

      學生分小組討論并派代表回答。

      第一組講述: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

      教師補充小結并引導:在古代,人們認為整個大地是平的,天空就像倒扣在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鍋,你同意這種說法嗎?為什么?

      (學生回答)

      教師總結:同學們都非常聰明,不像古代人一樣完全憑借直觀的認識世界.簡單地認識天空是圓的,大地是平的。隨著人們活動范圍的擴大,人們逐漸發現大地并不是那樣平坦。比如:

      ①海邊遠方駛過來的航船,先看見船桅,后見船身;②月食時,地球的影子邊緣總是弧形的。

      第二組講述:天如斗笠,地如覆盤

      教師引導提問:對于這樣的說法,同學們能否提出質疑?

      (學生活動)

      教師總結:從海邊看帆船到發生月食看到地球影子,人們對地球形狀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并提出了地球可能是球體的假想。為了證實這樣的假想,人類需要到地球的另一端去看看,為此,很多探險家進行了多次全球性的航行。你能說出歷史上都有哪些著名的環球航行?

      (學生回答)

      教師講述并引導:最著名的就是16世紀初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率領船隊進行的環球探險航行。下面請第三組同學講述麥哲倫航海的故事。

      第三組同學代表回答

      教師總結:麥哲倫的環球航行的巨大意義就是充分的證明了地球的形狀是個球體。那么現在我們對地球形狀的認識情況又是怎樣的呢?請第四組的代表上來為我們講述。

      第四組同學代表回答

      教師講述:現在我們進入了太空可以在空中看到完整的地球并為地球拍了照片,確證地球是個球體。

      教師提問:剛才,我們四個組的同學把我們人類認識地球探索地球的過程給演示了一遍,從“天圓地方”到“天如斗笠,地如覆盤”,再從麥哲倫環球航行到地球衛星照片,人們對地球形狀的認識經歷了由簡單認識到猜想到實踐,由錯誤的現象到真理的漫長歲月,并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從人類探索地球形狀的過程中,同學們都有哪些感想?我們從中悟出了怎樣的道理?

      (學生回答)

      教師總結:我們要學習先輩,對待任何事物要科學,要堅持嚴謹、認真的態度和為探索真理勇于奉獻、不怕犧牲的精神。我們還要細心觀察、勤于思考、善于總結、勇于實踐,這樣才能發現真理,取得成功。

      教師承轉:我們認識了地球是球型的,那么她是不是真的是一個標準的球體呢?(可加入學生討論)我們現在不僅認識了地球的形狀,而且精確地測量出了地球的大小。一般來說,人們往往用表面積、周長、半徑等數據來說明球體的大小。大家看到課本第3頁圖1.2,說明地球究竟有多大?

      教師可用多媒體展示有關地球大小數據的圖或掛圖,然后讓學生回答。

      (學生回答)

      教師講述:精確的測量表明:從地心到北極的半徑為6357千米,赤道半徑為6378千米。因此,準確地說,地球應該是兩極稍扁,赤道稍鼓的球體。當然,這些差別同巨大的地球來比,還是微不足道的。例如:赤道半徑只比北極半徑長21千米,如果把地球縮小成地球儀大小,這個差別就看不出來了。我們通常用平均半徑來表示地球的大小,記住地球的平均半徑是6371千米。

      板書:1.地球的形狀:兩極稍扁,赤道稍鼓的球體

      2.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徑是6371千米

      啟下;下面我們一起形象地看看地球

      板書:二、地球的模型──地球儀

      教師活動:出示地球儀并展示給同學們看。

      學生活動:仔細觀察地球儀并動腦筋思考,地球儀與真實的地球原貌有哪些主要的不同?

      (學生回答)

      教師補充說明:

      1.地球儀是地球縮小的模型;

      2.地球儀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實際不存在的,比如用于確定地理事物方向、位置的經緯網和經緯度;

      3.地球儀是有地軸的,而現實中并沒有地軸。

      教師提問:根據自己對地球儀的理解,用自己的語言試著給地球儀下個定義。

      (學生回答)

      教師歸納:地球儀是人們按照地球的形狀,并且以一定的比例把它縮小而制成的地球的模型。在地球儀上人們用不同的顏色、符號和文字來表示陸地、海洋、山脈、國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狀、大小和名稱。地球儀可以讓我們更直觀的了解整個地球的全貌,還能幫助我們了解地球表面各種地理事物的分布情況。今后,我們經常要借助地球儀來學習地理知識,所以,同學們應當學習有關地球儀的知識。

      教師總結:今天,我們學習了有關地球和地球儀的基本知識,了解了人們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初步地認識了地球儀。下節課我們將學習地球儀的一個重要圖示--緯線和經線。

      作業設計:參照課本的活動,回家制作一個小地球儀,下節課帶來,并比比看誰做的最好。

      第二課時

      復習上節課內容教師提問:1.地球的形狀是什么?

      2.怎樣描述地球的大小?

      3.什么是地球儀?

      4.地球儀與地球的區別。

      導入新課,教師講述:通過地球儀我們可以了解地球的全貌,研究地球表面地理事物的位置及分布狀況。上節課請大家回家制作一個簡易的地球儀,請大家拿出來,并在小組中交流展示。

      學生活動在小組中展示自制的地球儀。

      教師活動:選出兩到三個制作較好的地球儀并向全班展示,隨后進行鼓勵性評價,并拿出教具──地球儀。

      教師提問:大家看看你們做的地球儀與老師的地球儀除了大小外還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相同之處:地軸、南極、北極。不同之處:大家有沒有發現老師的地球儀上面有很多點和線?這些線就是緯線和經線,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地球儀上的一個重要的圖示──緯線和經線。

      板書:一、緯線和經線

      教師活動:(展示經緯儀)在經緯儀上指示緯線但不說出定義,請同學們概括什么是緯線。

      學生概括,教師補充說明:與地軸垂直并環繞地球一周的圓圈叫做緯線。

      活動:1.分別請幾位同學上臺用準備好的細繩在地球儀上標示出幾條緯線;

      2.請同學們在自己制作的小地球儀上,用彩色水筆畫出兩到三條緯線。教師到各小組巡視,輔導同學。

      (評價活動結果)

      教師提問:大家有沒有發現這些緯線有什么特點?(展示經緯儀并提示:緯線的形狀、長度的變化規律、指示方向等)

      學生思考并回答。

      板書:1.緯線

      (1)定義:與地軸垂直,并環繞地球一周的圓圈

      (2)特點:①指示東西方向(與地軸垂直)

      ②每條緯線都是一個圓

      ③緯線的長度不相等(赤道是最大的.緯線)

      請同學們畫出最大的緯線──赤道,并觀察所畫的緯線是否符合以上特點。

      過渡:大家按照剛才的方法看看什么是經線,經線有什么特點,經線和緯線有什么不同?

      活動:1.分別請同學上來用細繩標示出兩條經線;

      2.在自制的模型上畫出兩條經線。學生與教師共同歸納:連接南北兩極并與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叫做經線。

      教師引導:與緯線相比,經線的特點是什么?

      學生回答。

      板書:2.經線

      (1)定義:連接南北兩極并且與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

      (2)特點:①指示南北方向(與赤道垂直)

      ②每條經線都是半個圓

      ③經線的長度全部相等

      知道了緯線、經線的定義及他們的特點后,請問同學們:在你們自制的地球儀上可以畫出多少條經緯線(無數條),為了區別這些經緯線,我們給他們確定了不同的度數,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緯度和經度。

      板書:二、緯度和經度

      我們先來了解緯度。

      教師引導:首先我們要找到一條0°緯線,所謂“萬丈高樓平地起”,那么0°緯線在哪里,它經常被人們叫做什么名字?

      學生觀察地球儀或課本第5頁,圖1.7并回答。

      師生共同歸納:0°緯線就是我們早已認識的赤道。

      教師活動:展示厄瓜多爾首都基多市郊赤道紀念碑的圖片或課件。

      學生活動:在地球儀上查找厄瓜多爾首都基多市,并在自制地球儀上標示出基多市。

      教師提問:緯度是從0°緯線開始的,其度數變化有什么規律?最大的緯度是多少度?它在什么地方?

      學生觀察地球儀或課本第5頁,圖1.7并回答。

      教師小結:緯度是由赤道向南北兩極遞增的。最大的緯度是90°,它們在北極和南極。

      承轉:細心的同學會發現緯度沿赤道呈兩邊對稱,那么怎樣區分兩條度數相同的緯線呢?

      (學生思考并回答)

      教師小結:我們把赤道以北的緯度叫北緯,用字母“N”表示,也就是英文北方“North”的開頭字母;赤道以南的緯度叫做南緯,用字母“S”表示,也就是英文南方“South”的開頭字母。

      學生活動:在地球儀上找出30°N、30°S的緯線,同桌之間一方任意指示一條緯線,請另一方讀出或寫出該緯線的緯度(強調緯度的正確寫法)。

      教師引導提問:如果我們要選擇一條緯線把地球平均分為兩個半球,選擇哪條緯線作為南北半球的分界線最為合適?為什么?

      (學生思考并回答)

      教師小結:同學們真聰明,和科學家們的想法完全一致。我們以赤道為界,把地球平均分為南北兩個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學生活動:教師手拿若干標有緯度的卡片,每組兩位同學任意抽取一張。同學們根據卡片上注明的緯度,按規律站成一排(教師可自標明赤道的那張卡片,協助同學一起完成這個活動),站好后,每位排隊的同學說出自己所在的半球名稱。

      板書:1.緯度

      (l)0°緯線──赤道

      (2)緯度的變化規律;范圍:0°~90°

      (3)南北半球的劃分。

      教師引導:按照我們學習緯度的方法,首先我們找到0°經線,同學們找找看0°經線在哪里?

      教師講述:國際上規定:通過英國倫敦格林尼治天文臺舊址的那條經線為0°經線,又叫做本初子午線。(展示有關格林尼治天文臺的圖片或影象)

      學生活動:在自制地球儀上標出格林尼治天文臺的大概位置(注意緯度就可以了),然后通過這個地方畫出0°經線(本初子午線)。

      教師講授:0°經線確定了,那么,按規定0°經線以東稱為東經,用字母“E”來表示,是英文東方“East”的開頭字母;0°經線以西稱為西經,用字母“W”來表示,是英文西方“West”的開頭字母。我們看看它的范圍是多少呢?如果先不考慮東西經同學們請看(展示經緯儀并演示),我可以沿地軸繞一圈,也就是說范圍是0°~360°,但是由于我們分了東西經,所以經度的范圍應該是0°~180°,經度的變化規律就是從0°經線向西和向東到180°經線經度逐漸增大。

      學生活動:l.在地球儀上找出東經30°、西經30°、西經150°、東經150°這幾條經線;

      2.在自制地球儀上畫出東經90°、西經90°和西經180°這幾條經線。

      教師引導:看看在你們找出的東經30°和西經150°、西經30°和東經150°這兩組經線都有什么特點?它們是不是分別構成了經線圈?任何一條經線都可以找出與之相對應的一條經線和其構成一個經線圈。每個經線圈都可以把地球分為兩個均等的半球,同學們想想看哪條經線圈最適合作為劃分東西半球的分界線?

      (學生討論并回答)

      教師引導學生歸納:以西經20°和東經160°這兩條經線所組成的經線圈,作為劃分東西半球的界線。因為這個經線圈大部分通過的是海洋,這樣就避免了把非洲、歐洲等一些國家分在不同的半球上給帶來的不便。

      教師提問:1.北緯一定在北半球,南緯一定在南半球,是否正確?

      2.東經一定在東半球,西經一定在西半球,是否正確?

      (學生回答)

      教師鞏固總結此課。

      板書:2.經度

      (1)0°經線──本初子午線;

      (2)經線的范圍(0°到180°),經度的變化規律;

      (3)東西半球的劃分:西經20°、東經160°所構成的經線圈。

      第三課時

      復習: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有關緯線和經線以及緯度和經度的有關知識,請問:緯線和經線的特點有哪些?緯度和經度的范圍與變化規律怎樣?

      (學生回答)

      游戲引課:今天我們來玩個游戲,游戲的名字就是“找朋友”。這和我們小時候的“找朋友”游戲不同,我們要在不知道名字的情況下,找到自己想找的朋友。

      教師提問:現在我們開學還沒多久,老師對各位同學還不是很熟,那么老師在不知道姓名的情況下怎樣找到想要找的朋友呢?

      學生回答:相貌特征、性格愛好、座位等。

      教師引導:我們可以通過座位號很準確的找到某位同學。

      活動:教師說出座位號(排列號),請這位同學起立示意。

      教師引導:現在我們加深難度,我們把全班分為東西各四組,南北各三組,這樣能否找得到想找的朋友呢?(分東西、南北組數根據各班實際情況定)

      學生回答:可以。

      活動:1.教師說出東西組號和南北組號,如“東二組、北三組”,請符合要求的同學起立示意。(學生熟練后,加快速度)

      2.教師說出第一位同學的組號,由這位同學說出另一個同學的組號,依次傳下去。

      3.指出一名同學,其他同學說出該同學的位置。

      教師引導:聯系地球的經線與緯線,想想我們剛才分的組號和經緯線及經緯度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處。

      活動:聯系剛才我們找朋友的過程,請你們在地球儀上找到以下幾個地理事物的地理位置。20xx年3月23日,俄羅斯“和平號”空間站第一批碎片安全墜入44.4°S、150°W的南太平洋海域,請找出碎片的具體位置;20時,臺風“桑美”的中心位置在哪里?(課本第八頁)

      教師評價。

      學生活動:請完成課本第8頁活動1.2.3。

      教師提問:請你們說說對全球定位的理解。

      學生回答,教師評價。

      教師總結: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如何利用經緯網找到某個地理事物的地理位置。學會了正確地讀出某個地理位置的經度和緯度。

      教學基本流程:

      點評:該教案體現了新課程改革所倡導的學生以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共同探究為基礎的“探究式”學習能力的授課方法,培養初中生學習地理興趣,通過學生參與從遠古到現在對地球形狀的認識、自制地球儀,“找朋友”等活動講清了地球的形狀,經緯線和經緯度,利用經緯網確定地理位置等重、難點知識,化難為易,深入淺出,因材施教,因課設問、因情景創設懸念,激發了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尋找問題,討論問題,探究結論的自主學習,提高了學生的能力。教師能有的放矢,抓住七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利用可以利用的手段,提高教學效果,既傳授了知識,又培養了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實事求事的精神和勇于探索、敢為實踐的品質。該教案書寫規范,教學過程祥實,教學節奏、條理一目了然,教學手段切實可行,既可利用先進的多媒體技術,又可“土”法上馬,具有平時教學實實在在的可操作性。教師對教材的處理得當,重點、難點突出,把一節課的三個難點分散在三個課時解決,易于學生接受。

    地球和地球儀地理教案9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地球的形狀、大小及經緯度的劃分。

      2.學會利用經緯網確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3.通過對地球形態認識過程的學習,使學生了解人類對事情的認識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培養學生認真學習的態度和探求科學奧秘的志趣。

      教學重點

      地球的形狀、大小及經緯度的劃分。

      教學難點

      地球上經緯度的劃分。

      教學方法

      談話法和講授法。

      教學媒體

      教學掛圖、地球儀和學生用小型地球儀,自制投影片:地球的形狀和大小、經線和經度與東西半球的劃分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 人類居住和生活在地球上,但是,地球的`形狀是個什么樣的,地球有多大呢?我們今天就來學習這些知識.

      【板書】 第一節 地球和地球儀

      一、 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引導學生閱讀課本“讀一讀”,思考人類對地球的認識經歷了幾個階段?舉出生活中的實例,來證明地球是一個球體。

      學生活動。

      【教師指導】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對地球的認識愈來愈正確。特別是通過人造地球衛星的精確測量,發現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橢圓形球體。引導學生觀察課本中的“地球的半徑和赤道周長”圖, 計算極半徑比赤道半徑少多少千米?如果我們將地球縮小到地球儀那么大小,這個差值還有多少?

      學生活動:經過計算得出,極半徑比赤道半徑少21米,如果縮小到地球儀那么大小時這個差別幾乎就看不出來了。因為差別很小,通常人們仍將地球看成圓球體。

      【板書】

      1 地球是一個十分接近圓球體的不規則球體運用課本的“地球的半徑和赤道周長”圖,讓學生觀察地球的赤道半徑、極半徑,并計算地球的平均半徑, 運用地球的赤道半徑,計算赤道的周長,它約為4萬千米。

      2 赤道半徑、極半徑、平均半徑、赤道周長 我們知道了地球的形狀和大小,再來觀察地球儀,地球儀是人們仿照地球的形狀,按照一定比例縮小而制作的地球的模型。

      【板書】 二、地球儀----地球的模型

      【提問討論】(1)地球儀是由哪幾部分構成的?

      (2)地球儀的球面上有那些地理事物?

      (3) 在地球儀上找到南北極點。

      (4)南北極點是如何確定的?

      學生活動并回答問題:

      (1) 地球儀由底座、固定架、旋轉軸和球面共同組成。

      (2) 球面上繪著地圖,地圖上標有南北極和經緯度,顏色、符號、文字、表示陸地、 山脈、河流、海洋、湖泊等地理事物。

      (3) 地軸穿過地心,與地球表面相交于兩點。

      (4) 指向北極星附近(即北方)的一點為北極;與北極相反一點為南極。

      【板書】 三、地軸和兩極

      【教師演示】 自西向東轉動地球儀,指導學生轉動自己的小型地球儀,讓學生領會“一軸兩點” 并領會地球上東西方向的確定。

      【板書】 四、經線和緯線

      引導學生觀察地球儀,提問:

      (1)地球儀上連接南北極的線稱為什么線?(經線)在地球儀上沿著東西方向, 環繞地球儀一周的圓圈稱為什么線?(緯線)

      (2)觀察地球儀,經線和緯線,哪個是半圓,哪個是圓?

      (3)所有經線長度是否相等?所有緯線長度是否相等?

      (4)緯線自成緯線圈,那么,經線如何組成一個經線圈?

      (5) 經線和緯線各指示什么方向?

      學生小組討論以后,代表發言,全班總結。

      學生填表:

      經 線 緯 線

      定 義 在地球儀上,連接南北兩極并同緯線垂直相交的線 在地球儀上,沿著東西方向,環繞地球儀一周的圓圈

      圓弧狀況 半圓,兩條相對應的經線組成經線圈 圓,每一條緯線自成緯線圈

      長 度 每一條經線長度都相等 就半球來說,每一條緯線長度都不相等;就全球來說,緯度相同的緯線,長度相等

      指示方向 南北方向 東西方向

      【板書】 五、經度和緯度

      繼續觀察地球儀,引導學生觀察地球儀上有多少條經線?學生說有無數條。為了區別出每一條經線,人們給經線規定了不同的度數,即經度。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地球儀,找到0度和180度經線,由0度經線向東西各劃分出180度。分別稱為東經度和西經度。 觀察0度和180度經線組成的經線圈同西經20度和東經160度經線組成的經線圈,哪一個經線圈穿過的陸地面積大? 哪一個小?(西經20度和東經160度線組成的經線圈穿過的陸地面積小)。

      【教師講解】 國際上習慣用西經20度和東經160度組成的經線圈,將地球分成東西兩個半球。

      學生活動:觀察地球儀,找到赤道,由赤道向南向北各劃分90度,分別成為南緯和北緯。觀察課本“低、 中、高緯度的劃分”圖,說出它們各自所占的緯度范圍。根據自己學校所在的緯度,說出它大致位于哪個緯度 帶。觀察課本“南、北半球的劃分”圖和“東、西半球的劃分”圖,南、北美洲和南極洲在哪個半球?亞洲主要在哪個半球?南北半球中哪個半球的陸地面積大?東西半球中哪個半球的海洋面積大?

    地球和地球儀地理教案10

      學生:觀察動畫,思考問題。

      點評:學生的說法等。

      師生互動:引導學生觀看動畫,注意其中的說明。

      學生:積極發言、說明等

      歸納:電影院里的座位表能幫我們準確地找到自己的座位,如果我們能把這樣的座位表繪制在地球儀的表面,那么,我們就能象在電影院找座位一樣,輕松地找到地球儀上的任何一點的位置。

      過渡提問:那么,怎樣才能在地球儀上繪制出這樣的“座位表”呢?

      歸納:其實,地球儀上的經緯線的分布,已經為我們準備好了這個“座位表”,人們稱其為“經緯”。

      下面,我們就來學習地球儀上的經緯是如何來準確地給地球表面的任一地點定位的。

      環節一:利用經緯在地球儀上定位

      講述:首先,請同學們在地球儀上,找出標注出的經緯線,找到這些經緯線所對應的經緯度數字,如:20°N、0°緯線、40°S、30°E、150°W、0°經線和180°經線等等。

      活動:接下來,我們通過一個課堂活動來學會如何在地球儀上確定某一點的位置。

      活動要求:

      1.每四個人為一個活動小組,每組派一位女生領一個地球儀并負責保管,把保管者姓名寫在地球儀的包裝盒上。

      2.按老師要求共同觀察地球儀,其余時間地球儀放在保管者桌子的右上角。

      3.在地球儀上,按下列表中的經緯度,找出該經緯度附近的一座大城市的名稱,或按表中的地名,找出該點的大致經緯度。

      環節二:坐標中識別點

      過渡:很多時候,我們需要在局部的地圖上來判斷地理位置,如:給出了局部的經緯地圖(如下圖),請同學們在簡圖中給這些點定位(讀出其經緯度)。

      歸納:這樣的練習,由于沒有直接標出緯度的南北和經度的東西,我們在判讀時,先要確定哪些是南北緯度,哪些是東西經度,然后才能讀出各點的經緯度,具體的方法可以概括如下:

      1.面對地球儀的0°緯線,上方是北緯、下方是南緯;

      2.面對地球儀的0°經線,左邊是西經、右邊是東經。

      學生:聽教師講述,思考、體會。

      學生:思考、回答。

      師生互動:引導學生運用前面學過的'有關地球儀的知識,設想什么東西可以成為地球儀上的“座位表”。

      學生:在老師的提示下,觀察地球儀上的經緯。

      學生:觀察地球儀,找到這些對應的經緯線和經緯度。

      師生互動:教師提醒學生地球儀上經緯度標注在什么位置?(赤道和180°經線上)

      學生:小組合作,利用地球儀完成課堂練習,準備回答問題。

      師生互動:在學生的活動中巡視,指點,觀察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好的做法和不足的地方,做好點評工作。

      學生:回答,說明自己的看法等。

      學生:分組練習。

      師生互動:在教師巡視,及時發現學生練習中的問題和不足,指導學生等等。

      學生:回答練習結論,介紹自己小組的學習體會等。

      學生:聽講,歸納、筆記等

      :在現代社會中,很多新技術都要用到經緯知識。地球表面各點的經度、緯度是現代GPS、GIS、RS技術的基礎數據,今后地球的數字化管理也需要經緯的基礎數據來支持。因此,每位同學都要學會使用經緯。師生互動:啟發學生談自己了解的有關生活中利用經緯定位的實例等。

      學生:交流、自由討論等。

      課堂:依據板書,、構建本課時的知識結構,提及下一課時的。

    【地球和地球儀地理教案】相關文章:

    地理教案-地球和地球儀02-27

    《地球和地球儀》地理教案08-30

    地球和地球儀08-17

    地球和地球儀教學反思08-24

    地球和地球儀教學反思04-16

    地球和地球儀教學反思2篇04-16

    地球和地球儀教學反思5篇04-16

    地球和地球儀教學反思(2篇)04-16

    地球儀09-04

    第一章 地球和地球儀復習02-27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亚洲乱码中文字幕小综合 | 思思热免费在线精品视频 | 亚洲综合另类在线A∨ | 日韩区欧美区中文字幕 | 午夜福利国产精品久久婷婷 | 中文字幕长篇连载国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