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青島版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模板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常常需要準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青島版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模板,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青島版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模板1
一、教學目標。
1、認識質量單位——克。
2、了解1克的實際含義。
3、知道1千克=1000克。
4、會進行簡單的單位之間換算。
二、教學準備。
1、教具準備:臺秤、天平秤、貳分幣、重1千克的沙包、一大袋洗衣粉(1000克)、一大袋香米(1千克),蘋果、袋鹽、鉛球若干。
2、學具準備:2分硬幣一枚,乒乓球一個。
三、教學過程。
1、設疑引新。
(1)教師用臺秤稱—個沙包(事先準備的質量為1千克)。
(2)問:若把1千克重的沙包放在天平秤的左盤,要使天平平衡,右盤應放質量是多少的物品?(也是1千克)
(3)如果老師放上了一個乒乓球(顯然不到1千克的),天平會怎樣?(不平衡)一個乒乓球不是1千克,究竟有多少重呢?
我們可以用比千克小的單位克來表示。(板書:克)
(4)一個2分硬幣的'質量是1克(g)。
①教師在天平秤上演示一次,每個同學用手掂一掂。
②教師附帶介紹天平秤和天平秤的使用方法。
(5)掂一掂乒乓球,估計一下它有幾克重(3克~4克)。在天平秤上試一試:左盤一個乒乓球,右盤三枚2分硬幣,正好平衡。
2、獲取新知。
(1)1個乒乓球有3克重(3個2分硬幣重),那么1千克有多少克呢?
(2)出示標有1000克字樣的一大袋洗衣粉、一大袋香米,在臺秤上稱一稱,為1千克,說明:1千克=1000克。
(3)想一想:幾個2分硬幣為1000克(1千克)。
(4)看書:課本第90頁例2以上部分。
(5)嘗試練習:
①2千克=()克。
②3500克=()千克()克。
再看課本例2,同桌找找方法,說說想法。方法同長度單位之間的換算,不過克與千克之間進率是1000。
(6)試一試:
①1千克200克=()克。
②8000克=()千克。
(7)本節課你知道了什么?你還能知道或想到什么?
3、鞏固練習。
(1)估計下列物品的質量。
①教師出示實物,學生派代表來掂一掂后作答。
②一只蘋果95(),一袋碘鹽500(),一只鉛球2()。
(2)練——練:課本第91—92頁1、2、3、4、5。
(3)思考題:
1只菠蘿X2+2=3+3。
1只菠蘿=2千
青島版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模板2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發展提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進一步體會除法計,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感受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2、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數的除法的口算及兩、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計算方法,并正確進行計算。
教學重難點
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數的除法的口算及兩、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計算方法,并正確進行計算。
教學過程
課程標準中相對應的知識技能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體會除法的意義。
2、能熟練地口算整百整十數的`除法口算
3、能計算兩、三位數除以一位的除法。
4、能結合具體情境進行估算,并解釋估算的過程。
5、經歷與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過程。
6、學習驗算的方法。
7、能靈活運用不同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并能對結果的合理性進行判斷。
教材分析:
本單元以風箏廠的見聞為大的學習背景,使學生學習用一位數除多位數的方法,內容包括口算除法、估算、筆算除法、驗算四部分。
本冊教材中的除法,每個例題都有配有不同的情境圖,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數學,并在學習中體驗解決問題的不同策略和方法。
單元教學建議:
1、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
2、探索計算方法,鼓勵算法多樣化。
3、結合教學內容滲透思想品德教育。
利用課件創設情境和學生一起“走進風箏加工廠”。
讓學生整體觀察畫面后,重點去仔細品讀情景圖提供的文字信息,并引導學生根據信息聯系實際提出“保證按時交貨”“各種風箏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只”等一系列問題,引入對新知的學習。
教學時先讓學生根據問題列出算式,再讓學生在獨立思考、動手操作的基礎上,小組討論,交流出計算方法。
教學中教師注重體現算法多樣化,讓學生體會估算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達到初步培養學生估計的能力。
建議教學課時數:11課時個人補充意見年級三年級課題兩、三位數除以一位數上課教師第二單元(組)課時第一課時課型新授教學目標1、探索并掌握整百、整十數的除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確地計算。
2、能結合具體情況進行估算,判斷計算結果的對錯,逐步養成驗算的習慣。
3、結合具體情境,發展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重難點掌握整百、整十數的除法的口算方法
課前小研究設計觀察信息窗一,研究以下問題:
1、我發現的信息是:
2、我提的問題是:
3、我解決問題的思路是:
4、我的列式是:
5、我計算的方法是:
青島版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模板3
一、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三年級共有學生34人,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在教學方面除了重視加強基礎知識的教學,還要注意發展學生智力,培養學生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客觀的把全班同學分為好、中、差三個層次。好學生的智力較好,很容易學會新知識,具備良好的學習習慣,但缺乏問題意識。中等生學習知識比較扎實,能夠自主學習,但思維不夠靈活,缺乏創新意識。差生接受知識比較慢,學習興趣不高,不善于獨立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學習成績不佳。在教學中應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因人而異,因材施教。
二、教材分析
三年級上冊教材包括四大方面的內容: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實踐與綜合應用、統計與概率。
數與代數:克、千克、噸的認識;除法的口算、估算;簡單的、稍復雜兩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筆算及驗算;混合運算;口算乘法: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混合運算;分數的初步認識與簡單的分數加減法。
空間與圖形:初步認識軸對稱圖形及對稱軸;在東、西、南、倍和東北、西北、東南、西南中,給定一個方向,辨別其余七個方向。初步認識平移、旋轉現象;認識周長和周長單位,會進行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計算。
實踐與綜合運用:感知影子長短與時刻變化的關系;合理安排雙休日。
統計與概率:可能性的大小
三、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初步理解分數的意義,能認、讀、寫簡單的分數。
2、結合具體情境,進一步理解四則運算的意義,會計算兩三位數乘一位數的乘法,兩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除法即含有兩級運算的四則混合運算。初步形成獨立思考和探索意識。結合現實素材進行估算,并解釋估算的過程,初步形成估算意識。
3、在具體情境中,感受并認識克、千克、噸,并能進行簡單的換算。
4、結合實例認識面積的含義,能自選單位估計和測量圖形的面積,體會并認識面積單位,會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發展學生的觀察、想象和操作能力,形成初步的空間觀念。
5、探索并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公式能估計給定的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
6、結合實例,進一步感知對稱、平移和旋轉現象。
7、在東、西、南、倍和東北、西北、東南、西南中,給定一個方向,辨別其余七個方向。并能用這些詞語描繪物體所在的方向;會看簡單的路線圖。形成初步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8、通過具體的情境,感受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對一些簡單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并和同伴交流想法。
9、應用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和兩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除法計測量等知識解決問題。在實踐活動中,初步了解分析、研究問題的思路與方法。
10、了解可以用數和形來描述某些生活現象,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體驗學習數學的作用。在他人的鼓勵與幫助下,對身邊與數學有關的事物有好奇心和興趣,能積極參與數學活動,主動克服數學活動中遇到的.某些困難,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
(二)情感與態度目標:
1、在他人的指導下,對身邊與數學有關的事物有好奇心和興趣,能積極參與數學活動。
2、了解可以用數和形來描述某些生活現象,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體驗學習數學的作用。
3、在他人的鼓勵與幫助下,能克服在數學活動中遇到的某些困難,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
4、在他人的指導下,能發現錯誤并及時改正,逐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四、教學重點、難點
乘法、除法的口算、估算;兩三位數除以一位數除法筆算,這些內容是“數與代數”部分的教學重點。
“空間與圖形”的內容比較抽象,是教學難點。
五、教學實驗課題
小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與策略
六、教學措施
1、創造性的使用和處理教材。教學選取的素材要密切聯系學生的現實生活,新穎有趣,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2、在教學中,要注重利用“信息窗”“情境圖”,引導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要創設有趣的數學活動,使學生能充分體驗,把主動權放給學生。重視有效的小組研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體驗合作的快樂。
3、盡量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激發學生對口算和計算的興趣,提高學生準確計算的能力。提倡多樣化的學習方式,重視學生個性發展。
4、應用題的教學要重視學生理解題意,分析題意的過程,準確的把握數量關系,逐步提高舉一反三的能力。
5、要充分利用數學學具,重視學生操作,讓學生積極的動手、動腦、動口。
6、作業布置力求少而精,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應區別對待。作業批改要及時,并努力做好批改記錄,以便進行有的放矢的反饋和矯正。
7、對后進生要多給與關心和幫助,多給他們提供成功的機會,激發其上進心。鼓勵學生間的相互幫助,使后進生樂于接受。
8、努力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多讀書,多查閱資料,掌握先進的教學理念。多聽課,多評課,汲取先進教師的教學經驗,不斷完善自己的教學方法。
七、教學進度
略
青島版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模板4
一、學生情況分析
一年級小學生年齡小,好動、易興奮、易疲勞,注意力容易分散,尤其是剛入學時,40分鐘的課堂學習對于他們來說真的很難。針對這些特點,我得想方設法運用各種手段來激發學生專心聽講的興趣,從而培養好習慣。對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及時個別輔導,對于優秀生盡量讓他“吃得飽”。
一年級學生剛進入小學學習,新的學習和生活對孩子們來說充滿了好奇和有趣,對學校的一切都充滿了新鮮感。此時正是對他們進行養成教育的關鍵時刻,因此,作為教師一定要以愛心、恒心來引導學生,指導家長,共同讓孩子們慢慢適應小學的學習生活,養成良好的習慣。
二、本學期教學的指導思想
1、重視以學生的已有經驗知識和生活經驗為基礎,提供學生熟悉的情景,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
2、增加聯系實際的內容,為學生了解現實生活中的數學,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
3、注意選取富有兒童情趣的學習素材和活動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獲得愉悅的數學學習體驗。
4、重視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合作交流與自主探索的氣氛中學習。
5、把握教學要求,促進學生發展適當改進評價學生的方法,比如建立學生課堂發言的“奇思妙語錄”等。
三、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根據兒童的年齡特點和生活經驗,選取學生熟悉的、新穎的、感興趣的內容為素材,目的是有計劃地引導學生認識自己、認識家庭、認識學校、認識社會、了解自然。使學生能觀察、體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初步體會學習數學的現實意義。
主要包括以下教學內容:
數與代數領域:海底世界——數數;
1、快樂的校園——10以內數的認識;
2、走進花果山——10以內數的加減法;
3、海鷗回來了——11~20各數的認識;
4、小小運動會——20以內數的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
空間與圖形:
1、誰的手兒巧——認識圖形;
2、有趣的游戲——圖形與位置;
統計與概率:
1、媽媽的小幫手——分類和比較;
2、我換牙了——統計;
實踐與綜合應用:實踐活動——找找周圍的數;實踐活動——大蒜有幾瓣。
教材生活性強,生動有趣。
四、教學目標
1、在具體的情境中能熟練地認讀、寫20以內的數,能用數表示物體的個數或事物的位置與順序,初步形成數的概念;在概念形成的過程中,發展初步的抽象、概括的能力;在比較數的大小的過程,建立初步的符號感和對應思想。
2、結合具體情境,體會加減法的意義;能熟練地口算20以內數的'加減法;結合現實素材,進行初步的估算,形成估算意識。
3、通過實物和模型辨認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等立體圖形;辨認從正面、側面和上面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會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形成初步的空間觀念。
4、能按照給定的標準或選擇某個標準對物體進行比較和分類;在分一分、比一比的活動中,形成初步的觀察、分析、比較的能力。
5、通過簡單的統計活動,初步認識象形統計圖和簡單統計表,并從中知道簡單統計的結果,初步了解一些簡單的數據處理的方法,形成初步的統計觀念。
6、在日常生活中發現并提出用20以內數的加減法解決的實際問題,發展應用意識;在探索、交流計算方法的過程中,了解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解決問題,形成初步的創新意識。
7、在與同伴交流認數與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初步培養合作意識。在他人的鼓勵和幫助下,對身邊與數學有關的事物產生好奇心和興趣,初步喜歡學習數學,養成觀察并提出問題的習慣。
8、在數學活動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初步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能運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五、教學重、難點:
重點:
1、20以內加減法及應用。
2、會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形成初步的空間觀念。
難點:
1、培養學生積極動腦、勇于創新的學習習慣。
2、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作用,讓學生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
六、教學措施:
1、從學生的年齡特點出發,多采取游戲式的教學,引導學生樂于參與數學學習活動。
2、在課堂教學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問題,而不是一味的難、廣。應該考慮學生實際的思維水平,多照顧中等生以及思維偏慢的學生。
3、布置一些比較有趣的作業,比如動手的作業,少一些呆板的練習。
4、加強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聯系,適當教給家長一些正確的指導孩子學習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