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歷史《原始的農耕生活》教案范文
作為一名教師,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七年級歷史《原始的農耕生活》教案范文,歡迎大家分享。
七年級歷史《原始的農耕生活》教案范文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在中華文明起源中我國原始農耕經濟的主要情況,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使學生了解中華文明處于起源階段時原始農耕經濟的發展水平,進而認識其發展對中國遠古時代社會進步的重要意義。
通過本課學習,初步培養學生觀察歷史文物圖,尋找圖中較為明顯的、主要的歷史信息,結合已有知識,初步分析、解釋圖中歷史信息,做出簡單的或主要的歷史結論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課堂討論、交流、表演和課后動手制作、實踐活動,感知遠古人類在文明演進中的艱辛歷程,逐步積累客觀真實的農耕知識,加深對早期人類生產、生活狀況的理解,體驗勞動人民勇于創造的'精神。
本課教學用具是多媒體教學課件,教學方法是啟發式的談話法,設計探究問題與學生質疑相結合。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同創造出我國原始農耕文化的先民們在自己勞動成果中體現出的智慧與淳樸的情感,以及他們對人類社會物質與精神進步做出的特有貢獻;進而促發或增強學生對祖國歷史和文化的認同之心,對中華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4.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難點是大汶口文化時期出現的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這些概念和結論。
【探究導入】
教師出示探究問題一:假如你是一個生活在原始社會的人,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為生有哪些不便之處?(受季節變化和天災影響大,食物來源不充足,需要不斷遷徒,等等),然后引出獲得固定的食物來源怎么辦的問題,從而得出開始農耕生活是原始人類改善生存狀態的關鍵的認識。
探究問題二:推測一下,自然界中的什么現象可能促使原始人類注意到野生的植物可以人工種植,引導學生聯系“引言”中神農氏揀墜落地上的谷粒,種在田里的神話傳說,進行合理的分析推測:多年從事采集的原始人類,注意到可食的植物種子落地、發芽、生長、成熟,從而開始進行人工種植的嘗試,原始農業于是便開始出現了。大家想不想了解原始農業時代我們的祖先生產、生活狀況?(生:想)今天我們一起來走進他們的世界。第二課原始的農耕生活。
【知新過程】(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師:同學們,課文講了哪幾個原始居民代表?
生: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大汶口原始居民。
師:課件展示中國氏族主要遺址圖 ,讓學生對農耕時代原始居民的遺址形成地理空間的直觀印象。
師:首先我們來學習第一個問題:
一.河姆渡的原始農耕。
同學們看課本7-8頁內容,完成導學案的第一標題知識結構空白處的填寫。(教師強調注意動手動腦洞口和標志疑難點)
師:巡視指導學生填寫、把握時間。
生:交換學案互相檢查。交流。
師:組織學生展示,同時指點,適當評價、播放課件圖片。
引導學生合作探究1和2.分組討論論形成總結,展示。
師:河姆渡原始居民展現了長江流域的農耕生產生活狀況,接著我們看一看黃河流域半坡原始居民的生產生活狀況。
二 。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師:模仿導學案第一標題的知識結構圖圖示法,請同學們認真閱讀課文8-9頁,“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一目的內容,找出其中包含的內容要點,并列出其知識結構。
生:看書、思考、設計。填寫。
師:巡視、指導、把握時間。
生:交換學案,相互檢查,交流討論
師:讓兩位學生在黑板上寫出知識結構。教師評價、補充。學生完善。
師:引導組織學生進行合作探究3比一比。(見課件)
七年級歷史《原始的農耕生活》教案范文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在中華文明起源中我國原始農耕經濟的主要情況,使學生了解中華文明處于起源階段時原始農耕經濟的發展水平,進而認識其發展對中國遠古時代社會進步的重要意義。
2.過程與方法
本課教學用具是多媒體教學課件,教學方法是啟發式的談話法,設計探究問題與學生質疑相結合。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同創造出我國原始農耕文化的先民們在自己勞動成果中體現出的智慧與淳樸的.情感,進而促發或增強學生對祖國歷史和文化的認同之心,對中華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4.重點: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
5.難點:大汶口文化時期出現的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這些概念和結論。
[教學策略]
1.教法選擇:直觀法、比較分析法、史料分析法、列表歸納法、討論法等。
2.學法選擇:觀察法、對比分析法、史料解析法、列表歸納法、討論法等。
3.課堂組織形式:分組討論。
4.教具媒體組合應用:多媒體展示。
5.課程資料開發利用:教材插圖和史料、網上下載的部分資料等。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板書設計
一、河姆渡的原始農耕
1、時間---距今7千年 2、生活位置:河姆渡居民位于長江流域
3、農業:河姆渡居民種植水稻,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
4、河姆渡居民會建造房屋,還會開挖水井。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時間---距今五六千年
2、生活位置:半坡居民位于黃河流域
3、農業:半坡居民種植粟。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粟的國家。
4、半坡居民會制造彩陶。
七年級歷史《原始的農耕生活》教案范文3
【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可能對歷史這門課程比較陌生,學習起來比較困難。但七年級的學生好奇心強,教師教學中要注重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教師在教學中要運用多種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傳授學生學習歷史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觀察想象能力和獨立思考的能力,使學生能夠熱愛歷史這門學科。
【教材分析】
本課是在繼第一課基礎上,講述原始的農耕生活,目的要使學生了解中華文明起源中我國原始農耕經濟的主要情況。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在中華文明起源中我國原始農耕經濟的主要情況,使學生了解中華文明處于起源階段時原始農耕經濟的發展水平,進而認識其發展對中國遠古時代社會進步的重要意義。
2、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展示出土文物圖片設置問題,激起學生的探究欲望,引導學生在問題情境中尋找知識,逐步積累對原始農耕生活的認識,最終概括出原始農耕文化的特征。
②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學會應用觀察法、比較法,并逐步感知人類在文明演進中的艱辛歷程和取得的巨大成就。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同創造出我國原始農耕文化的先民們在自己勞動成果中體現出的智慧與淳樸的情感,進而促發或增強學生對祖國歷史和文化的認同之心,對中華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
難點:半坡人的半地穴式房屋和河姆渡人的干欄式房屋不同風格原因,理解建筑藝術和地理環境、經濟發展之間的聯系,樹立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觀點。
【課時】
1課時
【教學方法】
采用讀圖,用視覺效果給學生以深刻的印象。然后通過討論,結合所學知識,在比較歸納的基礎上形成對原始農業的發展正確認識
【教學過程】
溫故而知新:
1、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是 。
2.我國境內已確認的最早人類是,距今約 年。
3、北京人發現的地點是,距今約 年使用 石器,過著 生活,會使用 ,還會保存 火種。 的使用,增強了人們適應自然的能力。
4、 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內涵最豐富 材料最齊全的直立人遺址。
激情導入:
師: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我國最古老的人類,了解了他們的生產、生活情況,知道了在早期人類時期,他們是以采集和漁獵為生,住在洞穴和樹上,這種狀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滿足人們的生存需要,但也有很多不便之處。假如你是一個生活在原始社會的人,僅靠在野外采集、捕捉食物為生有哪些不便之處?(思考、回答)
學生討論,得出結論:依靠“采集”為生,有很多局限性,要受到季節的影響,例如植物果實在冬天就很難找到;如遇上自然災害,像水、旱災等,可能就無法生存;食物來源不固定、不充足,生活的場所就不固定,那他們將始終過著流浪的生活,等等。
有什么好的辦法讓原始人的生活有保障呢?
( 獲得固定的食物來源)、(開始農耕生活是原始人類改善生存狀態的關鍵。)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開始原始農耕的國家之一。你知道我國的原始農耕是什么時候開始的嗎?當時的人們有哪些生產工具?過著怎樣的生活?
讓我們一起步入那個時代,共同感受一下他們的生活吧。
感受新知:
課件展示中國氏族主要遺址分布圖,讓學生對農耕時代原始居民的遺址形成地理空間的直觀印象。
首先我們來學習第一個內容---半坡居民的生活
半坡居民的生活
師:首先請各位同學閱讀課本第6頁—第8頁,從時間、地點、生產工具、農耕作物、原始飼養業、定居生活、原始手工業等方面歸納出半坡居民的農耕生活特征。
1、時間:距今約6000年。
2、地點:陜西先附近的半坡村,主要生活在黃河流域。
3、生產工具: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木制的耒耜
4、農耕作物:粟,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粟的.國家。
5、原始飼養業:飼養豬狗等動物,還用骨制箭頭、漁叉、漁鉤打獵捕魚。
6、定居生活:半地穴式的房子,定居生活。
7、原始手工業:彩陶 、紡織、樂器(陶塤)
教師出示半坡居民的生活的圖片。
在出示半坡半地穴式的房子時,提出半坡原始居民為什么要建造這種房屋?(討論、思考)(半坡村地處黃河流域,黃河流域干旱、風沙大,氣候比較寒冷,半地穴式房屋既可以抵擋風雨,又可以取暖。順應大自然規律,因地制宜、科學合理。)
河姆渡的原始農耕
師:請各位同學閱讀河姆渡人的生活,課本第8頁—第9頁,從時間、地點、生產工具、農耕作物、原始飼養業、定居生活、原始手工業等方面歸納出他們的生活特點:
1、時間---距今7000千年
2、地點:河姆渡居民位于長江流域
3、生產工具:耒耜,磨制石器。
4、農耕作物:河姆渡居民種植水稻,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
5、定居生活:河姆渡居民會建造房屋,還會開挖水井。
6、原始飼養業:豬,狗、水牛等。
7、原始手工業:陶器、 玉器、 原始樂器象牙雕刻(中國最早)、使用天然漆(中國最早)
課本中第8頁說到在河姆渡遺址中發現了稻谷,這就說明了江南氣候適宜水稻生長,河姆渡居民掌握了水稻種植技術,農耕生產成為最主要的生活來源,因此,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河姆渡原始居民不但進入原始農耕階段,而且有了較高的水平。
教師出示河姆渡人的生活的圖片。
在出示河姆渡人干欄式的房子時,提出河姆渡人為什么要建造這種房屋?(討論、思考)
干欄式房子是一種木結構的建筑。浙江地區地勢低洼,潮濕溫熱。我國先民為了居住地能有良好的通風和防潮性能,于是蓋造干欄式房屋。這種筑房屋,由若干木樁、圓木、木板組成,下部有木柱構成底架,高出地面,底架采取打樁的方法建成。樁木打成后,上架橫梁,再鋪木材,然后在木板上立柱構梁架和屋頂,形成架空的建筑房屋。干欄式建筑,既可防蛇蟲猛獸之害,又防潮濕,下面還可以養殖家禽家畜。這說明古代建筑業開始萌芽,而且能做到因地制宜。今天,我國西南一些少數民族地區,仍然采用這種古老的建筑形式。
【七年級歷史《原始的農耕生活》教案】相關文章:
歷史原始的農耕生活教案05-01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案:原始的農耕生活01-22
七年級歷史上冊《原始的農耕生活》教案08-26
七年級歷史上冊《原始農耕生活》教案08-26
《原始農耕生活》教學反思04-22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案:原始的農耕生活3篇01-23
七年級歷史上冊《原始農耕生活》教案4篇12-02
七年級歷史上冊《原始的農耕生活》教案4篇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