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初一歷史教案

    時間:2023-11-22 07:23:12 七年級歷史教案 我要投稿

    初一歷史教案人教版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點。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初一歷史教案人教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一歷史教案人教版

    初一歷史教案人教版1

      一、教學目標

      1.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明白《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頒布,了解土地改革的開展及基本完成,掌握土地改革的歷史意義。

      2.有效利用課本插圖,收集整理或向家人、長輩了解有關土地改革的信息,理解和認識解放后的土地改革,構成正確的歷史概念,學會收集、分析、整理信息。

      3.認識、掌握土地改革的.歷史意義,認識到土地改革的作用與抗美援朝的勝利一樣,都進一步鞏固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為即將到來的社會主義建設準備了條件。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頒布,土地改革的開展及基本完成。

      理由:新中國成立以后,在新解放區還沒有進行土地改革,廣大人民迫切需要土地。土地改革的勝利,極大地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鞏固了人民民主專政政權,為國民經濟的恢復、發展創造了條件。

      教學難點:土地改革的歷史意義。

      理由:課本表述較為簡單和理論化,需要結合材料和數據讓學生理解土地改革完成對國家經濟發展的影響,對國家政權的鞏固作用。

      三、教學策略

      經歷過土地改革的還大有人在,能夠提前布置學生作采訪調查,先自行了解這段歷史,對于本課教學大有輔弼。教師可采用多媒體課件,運用啟發式和問題目標教學法進行本課教學。

      四、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搜集資料,制作多媒體課件。

      2.學生準備:提前預習課文,向家人了解土地改革的歷史。

      五、教學過程

      1.學生課前讀書

      2.導入新課

      教師: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占全國三億多人口的新解放區還沒有進行土地改革,廣大農民迫切需要進行土地改革以獲得土地。這天,我們一齊來學習第3課,了解一下這段歷史。

      3.教師播放視頻《百年中國·土地改革》(約4分30秒),學生觀看,初步了解土地改革歷史。

      4.學生讀一遍課文后,完成導學題。

      土地改革:

      ①背景:新解放區人民迫切要求得到土地。

      ②原因:

      ③開始:

      ④法律依據:

      ⑤資料:

      ⑥實施:

      ⑦結果:

      ⑧歷史意義:

      5.教師使用課件,結合課本,引導學生注意觀察書上的插圖、引文、書上的小字等,理解土地改革及其帶來的巨大變化。同時簡要說明西藏民主改革,補充比較1950年土地改革同1946年土地改革的不同點。

      【教師】請同學們閱讀教材,思考:

      (1)土地改革的起止時間與抗美援朝的起止時間有什么異同?

      (都開始于1950年;但是,全國土地改革基本完成于1952年底,抗美援朝勝利于1953年7月。)

      (2)土地改革時頒布了一部什么法律文獻?有哪些主要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規定:廢除地主階級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沒收地主的土地、農具等,將沒收的土地和其他生產資料,公平合理地分配給無地少地的貧苦農民,同時也分給地主一份地讓他們自食其力、自力更生。)

      (3)這次土地改革同過去的土地改革有什么不同?

      (注意保存富農經濟,也給地主分上應得的一份土地,讓他們自食其力,減少了改革的阻力。)

      6.教師使用課件,運用材料引導學生討論、歸納土地改革的意義。

      教師使用課件,指導學生觀看相關插圖和材料,形象地了解土地改革經過和農民情緒,透過討論加深理解土地改革的歷史意義。

      【提問】

      (1)土地改革完成后,我國的土地制度發生了什么變化?

    初一歷史教案人教版2

      【教學目標】

      識記與理解:記住遠古傳說中的重要人物,記住漢族的前身和始祖。理解炎帝和黃帝與農業起源關系的傳說的實質,理解“禪讓”的含義和實質。

      能力和方法:培養從傳說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幫助學生掌握以傳說印證歷史的基本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了解華夏族形成的歷史,培養崇敬中華民族人文始祖的情感。了解以禹為代表的遠古居民的優秀品行,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體驗禹治水的艱辛并了解其業績,體會人生的價值。

      【教學重、難點】

      重點:農業起源的傳說和華夏族的形成。禹治水的傳說。

      難點:部落、部落聯盟的構成和性質。“禪讓”的含義和實質。

      【課前準備】

      課前收集有關黃帝、炎帝、蚩尤、大禹治水的傳說故事。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1.學生讀引言。

      2.教師引入:歷史講究真實可靠,傳說難免夸張虛構。但不少傳說生動地反映了人類的`歷史,包含著極有價值的內容。上一課時,我們從考古發掘的物證來學習了原始農耕文化,本課時要通過傳說來認識農耕文化。看看那些流傳久遠的傳說中,包含了有關遠古農耕文化的哪些有用的歷史信息?

      二、新課講授

      (一)二、炎帝和黃帝的傳說

      中國人都自稱是炎黃子孫,你知道是怎么來的嗎?

      講解“炎”、“黃”之意及其傳說(或抽學生來講)

      整理出華夏族的來歷:

      從中知道了哪些有關農耕文化的重要信息?談后世祭祀炎、黃(談兩碑上的字),黃帝、炎帝被稱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二)禪讓的傳說

      1.簡要講:黃帝以后很久,堯禪舜、舜讓禹。要求學生概括其過程的共同點。然后得出結論,讓學生理解禪讓的含義。

      2.讓學生簡單發表一下關于如何看“禪讓制”的看法。

      (三)治水的傳說

      1.禹之所以在舜死后出任部落聯盟的首領。必定是他的德才出眾、威望很高。何以見得?還是讓我們一起來了解禹治水的傳說。

      2.要求學生講述大禹治水的傳說。然后問,禹治水為什么能夠取得成功?然后小結:禹治水成功,樹立了崇高的威望。

      3.處理輔欄的讀讀、說說。

      (四)情感升華

      學習了本課內容,我們從他們身上學習什么?(生答,教師簡評),這些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要將其發揚光大。

      (五)學習測評

      完成課后學習測評題

    初一歷史教案人教版3

      一、課程標準

      1.描述世界一些地區和國家不同的自然環境條件,比較人們社會生活和風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色。

      2.運用各種不同的地圖和圖表,描述區域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特點。

      二、學習目標

      1.能夠利用各種地圖或文字材料,獲取所需要的信息,描述秘魯安第斯山區的自然環境。

      2.能夠說明山區人們是如何利用山區來發展生活的,描述他們生產生活的特色。

      3、學會分析山區人們生產生活的特色與山區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安第斯山區的自然環境特征和人文環境特色。

      難點:安第斯山區的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之間的關系。

      四、教學方法

      讀圖法、情景教學法、合作討論法等。

      五、教學流程

      【導入新課:欣賞圖片】

      欣賞安第斯山脈地區風光,同時配上印第安人音樂,引起學生的興趣。

      設問:同學們,老師給大家帶來的這些風光圖片美不美?

      學生答:美!

      問:那么大家想不想知道這么美麗的地方到底在什么地方呢!

      學生答:想!

      (一)尋找安第斯

      1.通過幻燈片向同學們展示兩張圖片(安第斯的地理位置圖),請同學們來說一說,安第斯山脈在世界的位置、走向及地位?

      2.再通過幻燈片展示一幅當地圖片,設計問題:“走進山區,探索山區的生產生活是怎樣的`?”

      (二)探秘安第斯

      1.【幻燈片展示秘魯山區農業活動示意圖】

      設計問題:安第斯山區人民又是如何利用當地的環境發展生產的呢?

      學生回答:低海拔處……高海拔處……

      2.【幻燈片展示5。S左右安第斯山脈東坡不同高度自然景觀變化示意圖】

      設計問題:秘魯安第斯山區從山麓到山頂自然景觀的變化原因?

      學生整理(教師引導)回答:隨著海拔的升高,氣溫逐漸降低(每升高1000米,氣溫下降6℃)。高海拔山區從山麓到山頂,導致自然景觀呈現垂直變化。

      3.【教師引導過渡】

      設問:秘魯山區之所以能產生如此奇特的生產方式出現文明,是什么人最先在此創造出的呢?

      學生回答:印第安人!

      教師出示印第安人圖片,及出示印加文明遺址圖片。

      (三)走進安第斯

      1.【小組合作探究】

      小組合作目標要求

      1)安第斯山區印第安人的衣、食、住、行是怎樣的?

      2)這樣的生活方式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如何?

      2.【學生成果展示】

      衣:羊駝毛質地輕柔,纖維細長,保暖性強,極為珍貴,有“纖維上帝”之美譽。

      食:玉米和馬鈴薯是山區居民的主要糧食。秘魯人培育出抗寒的馬鈴薯品種,還利用晝夜溫差大發明了常年保存馬鈴薯營養價值的方法。

      住:如圖(PPT)

      行:駱馬能在崎嶇的高山峻嶺間行走自如,體小但耐饑渴。是當地居民的主要運輸工具。

      3.【展示秘魯國徽】

      問題:秘魯國徽左上角是什么動物的圖案?它出現在國徽上面說明了什么?

      學生回答:駱馬。

      (四)感悟安第斯

      教師設計問題:安第斯山區秘魯人“靠山吃山”的生產、生活方式讓我們懂得了?

      學生回答:因地制宜,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初一歷史教案人教版4

      教學目標與要求:

      透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礎知識: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開展基本完成;土地改革的意義。

      透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全國土地改革的完成,在我國消滅了20xx多年的封建土地剝削制度,鞏固了工農聯盟和人民政權,為恢復國民經濟創造了條件。

      透過教師講述土地改革的結果,引導學生從中分析土地改革的意義。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難點:土地改革的歷史意義

      教學方法:

      土地改革是新中國成立之初三大運動之一,土地改革的進行也是當時勢在必得的,土地改革的完成對鞏固新政權有極端重要的作用。這是本課的重點,可運用劉文彩這個典型案例來分析舊社會地主對農民的剝削狀況,從而突出進行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對于土地改革的資料與性質,可結合教材圖片讓學生進行總結。

      對于土地改革的意義,應當先進行補充,講述土地改革所帶的結果及其在農村土地制度上的變化、農民社會地位的變化、農村經濟的變化等方面進行列表比較,然后再從結果中引導學生歸納其意義。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你們聽說過《白毛女》的故事或電影資料嗎?(吸引學生,增強學生的求知欲及對土地改革的感性認識)

      生:(思考并討論)

      師:《白毛女》描述的是在封建土地制度下,惡霸地主黃世仁對楊白勞其女兒喜兒肆意的壓榨,而楊白勞等窮苦農民卻毫無辦法,黃世仁甚至還逼楊白勞用女兒抵債(楊白勞在除夕夜被逼無奈逃租),后楊白勞喝鹵水自殺,女兒喜兒逃進深山老林,由于在山里的生活十分艱辛、困難,在吃的方面營養跟不上,她的頭發都變白了。直到八路軍解放了她的家鄉,喜兒才在深山中被找回。

      (注:“白毛女”在現實中,是有此人存在的。羅昌秀――1923年出生在四川宜賓縣鳳儀鄉,當地的惡霸地主羅錫聯及其妻陶天珍等人逼死她爸爸,打死她哥哥。1939年,年僅16歲的她,被迫躲進深山老林,過了17年的野人生活,直到年屆33歲時才重返人間,此時的她已是滿頭白發。20xx年去世,死時80歲)

      師:同學們在聽完“白毛女”的故事后,有何感想呢?在舊社會,地主是如何剝削廣大農民的?

      生(思考并回答):收取高額地租;強迫農民為他們干活……

      師:四川大地主劉文彩,占有超多土地,阡陌相連,他依靠對農民的殘酷剝削,過著奢華的生活。最為典型的就是利用“大斗進,小斗進”的伎倆巧敢豪奪,住的是被裝飾得富麗堂皇的莊園,專門用水牢迫害窮苦百姓;當時在他家干活的雇農卻難以住上完整的茅屋。一句話,站在地主這邊來說,就是坐享其成;站在農民那邊來說,就是勞而無獲。

      有個農民叫唐禮福。他家有件棉衣,已祖孫多代穿了162年。傳到他這代的時候,已補丁摞補丁,看不出它的模樣了。農民的生活十分艱辛,連溫飽都解決不了,更不要說買新衣服穿了。

      師:其實,眾觀整個中國歷史,對于中國人來說,尤其是農民,他們最渴望得到的是什么?

      生(思考并回答):土地。

      師:對,土地是他們的命根子。歷朝歷代,人們不堪忍受的`時候,就起來造反,其最根本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要得到自己的土地。總之,農民從始到終都在為土地而奮斗。到了毛澤東那里,以他對歷史的熟諳和研究,深知中國農民――占中國人口絕大多數的一部分人――最渴望得到的東西是什么。因此,他毫不猶豫地去為農民爭取他們夢寐以求的東西――土地,于是,一場轟轟烈烈的土地改革運動展開了,下面就讓我們一齊來學習新課。

      (講授新課)

      第3課土地改革(板書)

      一、土地改革的必要性(板書)

      (引導生閱讀P11的第一段,了解舊中國封建土地制度的狀況,真正理解在新中國成立之后,于情于理都要進行土改。)

      師:正是由于舊封建土地制度的嚴重盤剝,打擊了農民的生產熱情,阻礙了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簡介地主、富農、貧農、中農、雇農的階級成份劃分)

      (注:1950、6、30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時的階級成份劃分

      地主――占有土地和生產工具而不勞動,或者只做輕微的附帶勞動,靠剝削農民為生的人,劃為地主。

      富農――凡自耕農土地有余,而兼顧人耕種或以余田出租者及佃農民,自己無土地,資本租得大批土地,所收獲超過需要,并雇人耕種者為富農。

      中農――雖然占有土地,又擁有必須的生產工具,但既不剝削別人,也不出賣勞動力,靠自己的勞動或主要依靠自己的勞動為生者,劃為中農成份。

      雇農――完全沒有土地,而靠被人雇傭耕種者為雇農。

      貧農――占有不完全的生產工具,沒有土地或土地不足,靠出賣一部分勞動力為生者,劃為貧農。這種農民一般都租種他人土地。)

      (副板書)

      地主、富農(10%)

      貧農、雇農、中農(90%)

      70%――80%

      20%――30%

      1、舊中國:封建土地制度的存在(板書)

      師:在舊中國的狀況是這樣的,那么,新中國成立后,又是怎樣的呢?

      2、新中國:新解放區未進行土改(板書)

      師:新中國成立后,農民的地位有什么變化?(大家回顧第1課的資料,是否能夠從中找到答案?)

      生(思考并回答):中國人站起來,人民當家作主。

      師:對,大家回答得很正確,新中國成立后,農民翻身作了國家的主人,也掌握了國家政權,地位得到提高的他們,于情于理都想去爭取他們一向以來最渴望得到的東西――土地,最典型的就是新解放區的廣大農民迫切要求進行土改,獲得土地。那么,在前面我們提到毛澤東早在新中國成立之前,就已意識到這一點,此刻新中國成立了,他具體又是怎樣去實踐的呢?(引導生閱讀P12的相關資料)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頒布(1950)(板書)

      師:新的土地改革法里規定,在農民土地所有制下,土地歸誰所有?

      生(思考并回答):農民。

      師:對,這是和舊的地主階級所有制的區別所在:大家一齊來觀看P11―P12的四幅圖片,在頒布新的土地改革法后,1950年冬起,全國又分批進行土改,土地當時都掌握在地主手中,就應如何做?――沒收地主土地。沒收地主的土地,分給無地和少地的農民耕種(引導生看P12的圖片),那么,為什么把地主家的土地分給農民?(動腦筋P12)

      生(思考并回答)

      師(歸納總結):首先,封建土地制度是農民遭受剝削、壓迫的總根子,要把它給廢除,這樣才能促進農村經濟和中國社會的發展。其次,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成為了國家的主人,就當擁有土地的所有權。

      師:地主賴以生存的土地被沒收了,他們會有什么反應呢?

      生:反抗、阻止土改的開展……

      師:那么,在土改過程中,也分給地主一份土地,這是為什么呢?

      生(思考并回答):使地主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減少土改的阻力……

      三、土地改革的成果(板書)

      1952年底,近三億農民獲得七億畝土地(板書)

      (引導生閱讀P12,了解少數民族地區土改狀況)

      (引導生閱讀P12的第二段小字部分,找出這次土改與過去的土改有什么不同?)

      生(思考并回答):保有富農經濟,在政治上中立富農的政策。

      師:為什么要這樣做呢?

      生(思考并回答):使中農放心,穩定……孤立……減少……發展……

      師:土地改革后,帶來了哪些變化?這些變化有什么意義?

      (展示相關歷史資料并加以適當的講解來到達這一目的,讓學生明白建國初期的土改的意義是十分重要而又深遠的)

      注:

      土地改革前

      土地改革后

      (1)地主占有農村土地的70―80%,農民占地20―30%

      (1)全國3億多無少地的農民無償分得土地4660多萬頃。

      (2)農民每年要向地主繳納大約300―350億公斤糧食供應的地租。

      (2)每年交地租達350億公斤糧食。

      (3)存在著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對立

      (3)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地主被改造成為自食其力的人。

      (4)1949年,全國糧食總產量1103億公斤,工業總產值為2,45億元。

      (4)1952年,全國糧食供應總產量1639億公斤,工業總產值為349億元。

      四、土地改革的意義(板書)

      廢除了……消滅了……鞏固了……解放了……(板書)

      師:人民政府的威望在廣大農民中迅速樹立起來,即使在3年經濟困難時期,農民們也堅持下來與共產黨和國家共赴難關。

      小結:

      這節課我們主要學習了中央人民政府于1950年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沒收了地主土地,分給無地或少地的農民耕種,建立了農民的土地所有制。到1952年,全國大部分地區改革都已完成,農民成為了土地的主人,真正獲得了解放。土地改革的完成有著重大的意義。

      課后練習:做《歷史學習指導》(第3課)

    【初一歷史教案】相關文章:

    初一歷史教案11-08

    初一上冊歷史教案11-21

    初一上歷史教案11-20

    初一歷史教案(通用20篇)10-31

    初一歷史教案(必備3篇)10-08

    初一上冊歷史教案優秀11-21

    初一上冊歷史教案4篇11-26

    初一上冊歷史教案(3篇)11-29

    初一上冊歷史教案3篇11-28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亚洲午夜福利国产门事件 | 亚洲福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中文字暮人成乱码熟女 | 中文字幕乱码二区免费 | 日本三级2020亚洲视频 | 日韩gv国产gv欧美旡码天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