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小學五年級語文教案
作為一名老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梁。教案要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蘇教版小學五年級語文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蘇教版小學五年級語文教案1
教學要點:
精讀課文,抓重點詞句的朗讀理解,從而理解詞的內容,領略詞的意境;并相機進行美的教育。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演示課件:(皓月當空,萬里無云的圖片)
同學們,這是一年一度的中秋節,你能描繪一下圖上的景色嗎?
在月色如此美的中秋佳節,你們家通常是怎樣渡過的呢?
2、引入:(課件出示圖片)
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到了,人們都在歡歡喜喜地品嘗著瓜果,觀賞著明月,只有文學家蘇軾卻心緒不寧。同學們,蘇軾為什么在中秋之夜心緒不寧呢?你們想知道嗎?
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
二、學習課文2、3小節
1、同學們,你們讀到了嗎,蘇軾為什么心緒不寧呢?
2、學生交流
根據交流重點抓“手足情深”“形影不離”“又有”等詞的理解體會
A、你從哪里看出他們倆手足情深呢?(小時侯……)
B、你從“形影不離”這個詞中能體會到什么呢?
C、“如今屈指算來,分別又有七個年頭了!”從這句話中你又有什么體會,主要是從哪個詞中體會到的?
3、指導朗讀
結合學生的交流,請他們讀
你能讀好么?你能把這種感情讀出來嗎?你會用朗讀表現嗎?
4、引說:
蘇軾之所以會如此“心緒不寧”,是因為——(蘇軾在思念著弟弟)是啊,蘇軾跟弟弟——(手足情深),小時侯——……長大以后——……如今屈指算來——……怪不得蘇軾會這樣——(思念弟弟呢!)
三、學習課文第4節
1、過渡:(演示課件:課文插圖)
瞧,月亮漸漸西沉,抬頭望月,月光如水,它還透過窗子把銀光灑到床前,這是多么美的夜晚呀!同學們,在這樣的夜晚,你會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呢?
可是在月色這么美麗的中秋節晚上,蘇軾躺在床上,心里不禁埋怨起來了。你們想知道蘇老先生為什么“埋怨”,究竟“埋怨”誰嗎?
2、指名朗讀
指導看圖
同學們,這時候的蘇軾神情怎樣?(眼睜睜)
那圓圓的明亮的月亮,好美,可是他眼睜睜地望著,會覺得怎樣?用你的朗讀來回答吧。指導讀好“偏偏”一詞。
3、交流討論
點擊課件出示課文插圖,指導看圖。
師:同學們,看,明月當頭,月光如水,景色如此美麗,這個躺在床上的人如果就是你。那你現在是身在異鄉,與親人朋友已分別多年,這時,你看著月亮會想些什么?自言自語說些什么呢?
4、配樂朗讀
是呀,在月亮這么圓這么明的.中秋之夜,蘇軾卻見不到自己日夜思念的弟弟,心里是多么不好受呀!耳畔傳來憂傷的樂曲,更增添了蘇東坡的思念之情,感傷之情。
指名朗讀,齊讀
四、自由朗讀5、6小節
1、過渡:蘇軾這么無奈這么惆悵,后來為什么又寬慰了呢?請同學們自己讀讀書
2、交流討論
、庞米约旱脑捲賮碚f說第一句的意思
。ㄖ攸c理解“悲”“歡”“離”“合”,“隱”“現”“圓”“缺”的意思)
⑵“哪里會十全十美呢!”你是怎么理解的?
、撬想到了什么呢?指名讀第二句
聯系上文說說
3、想到這里,蘇軾的心里就感到寬慰了許多,便低聲吟誦起來:
。ㄕn件出示)
……
人有悲歡離合,
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
千里共嬋娟!
學生跟著老師讀(師生共讀)
4、指名讀,問:你們想了解這五行詞的意思嗎?課文已經告訴我們了,自己找找吧,看哪位聰明的同學最先找到。
5、指名再讀意思
問:這意思你們都讀懂了嗎?
指名讀意思
6、出示“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你們能找到這句話的意思嗎?指名說
你能聯系上文說說你的理解,體會嗎?
7、出示詞文,師范讀
8、指名生讀,提示:低聲吟誦
五、總結
1、同學們,讓我們一起有感情地朗讀全文,再來感受一次蘇老先生在中秋之夜的感情變化吧。
2、同學們,你們想知道詞的全部嗎?
出示:師范讀——課后你們自己去想想它的全部意思,好嗎?
《水調歌頭》
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蘇教版小學五年級語文教案2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學會本課的5個生字,2個多音字,理解13個詞語的意思。能用“敬佩”、“再三”、“熱淚盈眶”造句。
2、會借助課題歸納課文的主要內容。
3、學有余力的學生能按“塞銀元——縫銀元——送還銀元”的順序復述課文。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自讀→質疑→讀議(解疑)→說練”的課堂教學結構,采用以啟發式為中心的“讀讀、議議、說說”的教學方法,在讀議、理解過程中穿插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在關注課文的深厚的人文內涵的同時,避免把課文上成空洞的說教課,政治思想課。應把時間限度地交給學生,啟發、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使整個教學流程自然、流暢,沒有斧鑿的痕跡,使學生輕松自如地讀懂課文,掌握方法,達到了培養能力,發展智力的目的。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深悟兩位首長乃是共產黨領導人高尚人格精神的典型代表,他們嚴守軍紀、關愛群眾、以身作則、模范表率,才使“軍愛民,民愛軍”,“軍民一條心”,才使自己的政黨有了極強的凝聚力,使自己的戰斗部隊堅不可摧,得到了老百姓的普遍擁護,才使我們偉大的中國共產黨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歷經艱苦卓絕的斗爭二十八年,了壓在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了腐朽黑暗的國民黨反動統治,取得了人民革命戰爭的徹底勝利,建立了人民當家做主的'社會主義國家!
【教學重點】
1、通過自讀自悟,感受“軍愛民,民擁軍”,“軍民一條心”的軍民魚水般的深情。
2、借助課題,結合相關的問題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
【教學難點】
按照“塞銀元——縫銀元——送還銀元”的順序復述課文。
【教學時間】兩教時
【教學準備】
【教學流程】
第一教時
一、實物展示,激趣導入
1、出示兩塊銀元,同學們,這是什么?對這是銀元,是中華民國時期的錢幣。
2、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就和這兩塊銀元有關,圍繞這兩塊銀元會發生一個什么故事呢?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要求:
(1)讀通課文,讀準字音,記記生字的字形,想想新詞的詞義。
(2)想想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情?
3、交流反饋
(1)做作業本第二題,做完后自由輕聲朗讀,全體完成后齊讀。
(2)出示習題:
埋怨(mán mái )縫補(fèng féng )
(3)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情?(暫時不要求學生十分完整的概括,
只要求學生說個大概)(孫老漢給劉司令員和鄧政委沏茶時不小心打碎了茶壺,鄧政委塞給他兩塊銀元叫他再買一把。孫老漢的老伴把銀元縫進了劉司令員的衣領里。劉司令員和鄧政委又派人把銀元送還給孫老漢)
二、分段理清文章線索
1、圍繞著銀元,你能給課文理出一條線索來嗎?
(劉司令員和鄧政委)塞銀元——(孫老漢的老伴)縫銀元——(劉司令員和鄧政委)送還銀元。
2、根據以上線索,給課文分段。
(1)學生根據提示分段。
(2)交流。
蘇教版小學五年級語文教案3
教學目標
1.由反映農家生活的中外作品四首組成本課內容,這是人文性在音樂與社會關系上的體現。讓我們從音樂中體驗農業豐收帶來農家樂,從而促進社會的安定與發展。
2.了解民族管弦樂隊的組成常識。
3.選擇合適的音組填空,為旋律創作活動做鋪墊練習。
教學重點:歌曲演唱
教學難點:二聲部的演唱
教學:安排:三課時
第一課時:唱《蘋果豐收》,聽《快樂的農夫》。
第二課時:唱《趕圩歸來啊哩哩》;創作活動:選擇合適的小節填空。第三課時:聽《豐收鑼鼓》;命題創作活動。
第一課時
一、聆聽《快樂的農夫》
1.初聽全曲。
2.設問:這首鋼琴獨奏給你什么感受(快樂?雄壯?悲傷?)。
3.學唱主題4小節。
4.為這主題4小節伴奏
(1)全班分二部分,分別按書上節奏用拍手與拍腿為主題曲調伴奏(教師彈主題)。
(2)一半學生唱主題,一半學生分二聲部用拍手與拍腿伴奏(交換一次)。
5.復聽全曲。
全班為鋼琴獨奏曲伴奏。
大部分同學拍手(高聲部)、拍腿(低聲部),一部分同學用打擊樂器(皮革類——低聲部,木質類——高聲部)。
6.小結:簡介樂曲背景,也可作為農家一樂(雖然作品與農夫無關)。
二、表演《蘋果豐收》
1.教師范唱,使學生感受作品的整體效果。
2.學習第一樂段,四個樂句,每句2小節。把每個樂句分組,一個小組,規定時間2分鐘自學,然后四個樂句接唱,能接上的為勝者(慢速度)。
3.教師重點指導不能接唱的小組,集體幫助。再接唱并逐步加快速度直至歌曲應達到的速度。同樣是競賽,跟不上速度唱錯為敗者。從競賽中激發學習學譜的積極性。
歌譜與歌詞都可分兩部進行學習,學好第一部分(樂段)再學第二部分(速度先慢逐步加快)。
4.第二樂段的學習:分高低聲部進行,把全班分為二部分,各承擔一個聲部。教師先分別示范兩個聲部的曲調;然后各聲部由組長帶自學,教師巡視,重點指導低聲部。(同樣先慢速度學唱)
5.合成時,由第一樂段的最后一句接二聲部合唱,因第一樂段的最后一個音“do”就是低聲部開始的音高,這樣幫助低聲部能找到自己的音高位置。
6.按歌曲的原速全曲合成。要唱出歡樂的情緒。
7.配上伴奏。
8.請幾個學生伴舞(朝鮮舞基本動作)。
9.完整地表演朝鮮人民蘋果豐收時的歡樂情景。這首歌表現朝鮮人民獲得蘋果豐收時的歡樂情緒,因此,速度較快,尤其是第一樂段,一字一音,表演有一定難度。所以必需唱得非常流暢,才能表達這種感情。
第二課時
一、表演《趕圩歸來啊哩哩》
1.解題:“趕圩”,在彝族地區就是趕集,“啊哩哩”是襯詞,是當地人民常用的襯詞,表示很高興的心情。因此歌名的意思就是——趕集回來很高興。
2.聆聽范唱。感受彝族民族音調的風格及姑娘們邊唱邊跳的歡樂情緒。
3.難點練習。由于該曲采用大量的十六分音符節奏,所以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在學曲調時宜放慢速度,當熟練流暢后逐漸達到歌曲應有的速度。另外為了降低難度,可分為二段學唱,先學唱4小節,待熟練后再學唱后4小節。注意唱準前十六分音符節奏。學習曲調時要提醒學生用4/4的指揮圖式劃拍,并做到勻速?刹捎眯〗M與集體交替唱,個人與小組交替唱等方式互補互學。要唱出活潑歡快的情緒。
4.歌曲表演時可采取前4小節女領眾和,即在“啊哩哩”處眾和,后4小節齊唱。還可以邊唱邊跳。
5.伴奏是本歌表演的難點,先排練打擊樂與人聲,最后再加上音高樂器。
6.完整的表演。唱、跳、奏合一,各人發揮其特長,合作和諧,表演好《趕圩歸來啊哩哩》,表現彝族同胞的農家樂。
二、“選擇合適的音組填入空白小節”練習
1.這一練習的目的有兩個:
(1)從填空活動中,讓學生獲得組成流暢曲調的感性認識。為學生自己的創作活動作鋪墊。
(2)這一練習,也是音樂語言的結果,感受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同時也是識譜的訓練。
2.熟練地把譜唱好,并進行試填入。
3.在反復地唱完整曲調中,判斷組合的方案。
4.交流自己的練習成果,并進行評價。
5.小結:把的練習展示、試唱,并進行表揚。
第三課時
一、聆聽《豐收鑼鼓》
1.導入:人們在喜慶的日子里,往往要敲鑼打鼓來慶賀。中國的'鑼鼓經世界聞名,非常有中國特色。中國管弦樂器也有別于西洋管弦樂器。
2.欣賞樂曲第一部分。
設問:在你眼前仿佛出現了怎么一個場面?你從音樂聲中感受到了怎樣的情緒?
3.欣賞樂曲第二部分。
設問:這一部分與第一部分對比,情緒上有什么變化?
4.聆聽全曲。
(1)看著書上的譜例,隨著音樂的發展,舉手指出、示意是第幾段?
(2)合著音樂的速度和情緒,作模仿該段主要樂器的演奏動作。
(3)出示相應的民族管弦樂隊的圖片,讓學生邊聽邊看邊模仿演奏的動作,三結合立體的欣賞全曲,把學生的聽覺、視覺、動覺想像都充分調動起來,投入到音樂中去。
5.師生交流(有時間可允許再復聽一次)。
6.小結:豐收的喜悅場面是非常熱烈的。感受從豐收中獲得勞動成果的歡樂。
二、主題創作活動
1.圍繞著“歡慶”的主題自由命題,創作一段音響(音樂)。
2.課前提出創作要求,如大家自帶些自制的樂器等。
3.對有樂器演奏能力的學生,鼓勵他們把家里的樂器帶來自己創作旋律,伙伴們配上打擊樂等去表現該主題。
4.此項創作活動旨在學生的參與,不求規范、正統、只要能反映出主題的情緒就應給予鼓勵。因此創作的過程是重要的,而創作的作品水平不是主要的評價對象,當然有好的作品更好。
蘇教版小學五年級語文教案4
早就聽說林場的灰椋鳥多。我想,灰椋鳥尖尖的嘴,灰灰的背,遠遠望去黑乎乎的,有什么好看的呢?可是一個偶然的機會,我看了關于灰椋鳥的電視錄像,就再也忍不住了,決定親自去看一看。
一天下午,我和同伴來到了林場。下了車,輕輕走進林內。棕紅色的水杉落葉,給大地鋪上了一層華貴的絨地毯,走在上面軟綿綿的。我們選好觀察位置,便在那兒等候灰椋鳥歸來。
周圍靜得出奇。路兩邊近百畝的竹林郁郁蔥蔥,與南段高大的人工刺槐林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同伴忽然喊道:“灰椋鳥!”我翹首遙望西南方向,果然有許多黑點向這邊移動——灰椋鳥開始歸林了。
一開始還是一小群一小群地飛過來,盤旋著,陸續投入刺槐林。沒有幾分鐘,“大部隊”便排空而至,老遠就聽到它們的叫聲。它們大都是整群整群地列隊飛行。有的排成數百米長的長隊,有的圍成一個巨大的橢圓形,一批一批,浩浩蕩蕩地從我們頭頂飛過。先回來的鳥在林內不停地鳴叫,好像互相傾訴著一天的見聞和收獲,又像在呼喚未歸的.同伴和兒女。后到的鳥與林中的鳥互相應和,邊飛邊鳴,很快找到自己棲息的處所,與熟悉的伙伴匯合。
夕陽漸漸西沉,晚霞映紅了天空,也映紅了刺槐林和竹林。天上的鳥越來越少了,可是整個林子里的灰椋鳥還是不愿過早地安眠?矗@幾只剛剛落在枝頭上,那幾只又馬上撲棱棱地飛起。它們的羽毛全變成金紅色的了,多么像穿上盛裝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樹林內外,百鳥爭鳴,呼朋引伴,嘰嘰啾啾,似飛瀑落入深澗,如驚濤拍打岸灘,整個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個天然的俱樂部。這上萬只灰椋鳥是在舉行盛大的聯歡會,還是在慶祝自己的節日?要不怎么會這樣熱鬧?我被這喧鬧而又熱烈的場面感染了,竟情不自禁地歡呼起來。
在回來的路上,我想:鳥是人類的朋友,樹林是鳥的樂園。沒有林場工人的辛勤勞動,沒有這幾年大規模的植樹造林,我到哪兒去觀賞這鳥兒歸林的壯觀場面呢?
一、學習目標
1.在正確、流利朗讀課文的基礎上,進一步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第四、五自然段。
2.通過灰椋鳥歸林時和入林后情景的句子,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3.憑借課文具體的語言材料,懂得鳥是人類的朋友,激發學生對鳥類、對大自然的熱愛。
二、預習學案
【預習目標】
1.正確認讀文中的生字詞,能流利地讀課文。
2.初步了解課文大意。
【預習內容】
(一)我會讀
灰椋鳥水杉郁郁蔥蔥翹首仰望橢圓互相應和棲息地毯翩翩起舞撲棱棱深澗情不自禁
呼朋引伴
(二)我能行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給文中的多音字“和”、“翹”標注拼音,讀順文中的長句,難讀的段落多讀幾遍。
2.文中描寫鳥的句子很多,你最喜歡那些,好好讀一讀,再說說你喜歡的原因。
(三)我質疑
在預習過程中,你還有不明白的問題嗎?請寫在下面。
三、導學案
【學習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3-5自然段。
2.懂得鳥是人類的朋友,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小組合作探究】
1.你最喜歡課文中哪些寫鳥的句子?找出來有感情的讀一讀,再說說為什么喜歡。
2.細讀課文,用筆找出能體會出百鳥歸林的“壯觀”的詞句。
3.想像說話:“先回來的鳥,后到的鳥”,如果你就是一只歸林的灰椋鳥,你會向歸來的同伴傾訴些什么見聞和收獲?在你歡呼、贊嘆之時,你是否想過該感謝誰?
【深入探究】
學生展示本組的討論結果,集體交流,教師適當點撥、補充。
【精講點撥,升華認識】
1.鳥是人類的好朋友,樹林是鳥的樂園。那我們小學生應該為此做些什么呢?請你為保護動物設計一條公益用語。
2.詩詞覓趣:唐詩覓“鳥””
請在橫線處填上正確的鳥名,使之組成一句完整的唐詩。
(1)細雨魚兒出,微風______斜。
(2)草枯______眼疾,雪盡馬蹄輕。
(3)落霞與孤_____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4)身無彩______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5)蓬山此去無多路,________殷勤為探看。
四、課堂檢測
(一)語音世界(讀拼音,寫詞語)
ǒu rán shèng zhuāng huì hé guī mó
( ) ( ) ( ) ( )
gǎn rǎn qīng sù qiáo shǒu yáo wàng
( ) ( ) ( ) hū péng yǐn bàn qī xī dì tǎn
( ) ( ) ( )
(二)巧手連線(把能搭配的詞用直線連起來)
挑著籮筐堅強的基礎
掛著紅榜堅決的立場
貼著黑板堅定的態度
栽著杏樹堅實的性格
(三)能力廣角(判斷下面的句子,是比喻的句子打“√”,不是的打“×”)
1.一個像干部模樣的中年人向我走過來,把我扶起來。( )
2.巖石有許多棱角,瀑布經過時作急劇的撞擊,便飛花碎玉般亂濺開了。( )
3.這時,好像在誰的指揮下,鳥兒們放開歌喉歡快地唱了起來。( )
4.工人們憤怒極了,像山洪一樣往里沖。( )
(四)難不倒我(把反問句改為陳述句)
1.沒有林場工人的辛勤勞動,沒有這幾年大規模的植樹造林,我到哪兒去觀賞這鳥兒歸林的壯觀場面呢?
2.這不是偉大的奇觀嗎?
3.說出的話難道可以不算數?
(五)課文傳真(閱讀下面這段話,完成后面的練習)
灰椋鳥開始歸林了。一開始還是一小群一小群地飛過來。沒過幾分鐘,“大部隊”便排空而至,老遠就聽到它們的叫聲。它們大都是整群整群地列隊飛行。有的排成數百米長的長隊,有的圍成一個巨大的橢圓形。它們一批一批,浩浩蕩蕩地從我們頭頂飛過。先回來的鳥在林子里不停地鳴叫,好像在互相傾訴著一天的見聞和收獲,又好像在呼喚未歸的同伴和兒女。后回來的鳥與林中的.鳥互相應和,邊飛邊鳴,急急地尋找自己的棲息處所,與熟悉的伙伴匯合。林中熱鬧極了,到處可以聽到灰椋鳥的叫聲。
1.仔細想一想,作者站在觀察灰椋鳥的。
2.這段話是按順序記敘的。用“︱”把這段話分成兩層。
3.在這段話中,最后三句話之間是關系。
4.用“﹏﹏”劃出作者由眼前的事物展開想象的句子。
五、課后作業
1.摘抄課文中10個詞語抄寫兩遍。
2.你最喜歡課文中哪些寫鳥的句子?把它們積累下來吧。
《灰椋鳥》的教學反思
《灰椋鳥》一文主要描寫了灰椋鳥歸林時壯觀景象以及歸林后喧鬧熱烈的場面,表達了作者對灰椋鳥的贊美,對林場工人的辛勤勞動所創造的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的贊賞。五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閱讀文本的一定能力,但對場面“壯觀”的感知不夠豐富和立體,很難憑空想象群鳥歸林的氣勢非凡。而作者觀察仔細,描述生動形象。于是我抓準語言訓練點,體會作者使用動詞的準確,巧妙,通過朗讀帶領學生想象語言文字背后的畫面,從而感受灰椋鳥。反思我的這課教學,有以下幾個方面:
1、扣《課標》,鎖定目標
正如沈大安老師所說,拿到文本,首先要把文本讀厚,然后再讀薄。備課伊始,我反復閱讀文本,感到閱讀越多。于是,我靜下心來進行梳理,找到思路,40分鐘的課堂如何高效,如何不走過場,扎扎實實體現語文的工具性。終于,我大刀闊斧,精心取舍,確定了第一課時的目標:學會本課生字新詞,初步理解詞語意思;讀準字音,讀通讀順課文,通過不同形式地朗讀初步理解課文內容;品讀3、4自然段,感受鳥兒歸林的壯觀,體會破折號和分號的用法。
2、夯實字詞,初步感知
高年級的字詞如何在第一課時高效夯實,這時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我通讀文本,緊緊結合生字和本課易錯的多音字,重點指導,在“字不離詞,詞不離句”的語言環境結中體會,在比較中提升分析能力,在朗讀中加深理解,提高朗讀水平。
3、梳文脈,理思路
我緊緊抓住“這其貌不揚的灰椋鳥在林場究竟上演了怎樣的表演讓作者為之驚嘆呢?請同學們迅速瀏覽課文,看看作者圍繞灰椋鳥重點寫了什么場面”?問題一拋開,學生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很快找到了“歸林”,此時,我順勢引出“鬧林”,并板書之前的“等候”,之后的'“感受”。這樣,圍繞作者的寫作思路,學生很快掌握了文章的層次。
4、抓動詞,感“壯觀”
在重點段落的學習中,在學生充分自讀的基礎上,了解灰椋鳥歸林的先后順序,從“黑點移動”到“一小群投入”到“一大群一大群排空而至”,最后“互相應和”,感受場面的壯觀。我尤其抓住課后的習題,確定了更加細致的語言訓練點:通過動詞比較,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并實踐中學會運用,這對于五年級的學生是至關重要的。
歸納本節課,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學生的朗讀層次還不夠明顯,需要引導,教學的過程前半段緊些,可以多放點時間用在朗讀上。對于課堂的隨即生成,如何引導、點評的精妙,還需不斷學習,積累經驗。
蘇教版小學五年級語文教案5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習課文生字新詞。
3.理解課文內容,分清文章的主次,能說出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
4.想象課文描寫的情景,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自學,掃清字詞閱讀障礙。
2.通過反復品讀課文重點語句,體會作者要表達的思鄉之情。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朗讀課文,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抓住課文中的主要內容和重點句子,引導學生從搖花樂中體會到作者對童年生活的和對家鄉的懷念之情。
教學難點:體會母親說的“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里的.桂花”所表達的感情。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1、談話:
同學們,童年是美好的、幸福的、難忘的,回憶童年美好的事情更是一種享受,充滿了樂趣。讓我們一起走進作家琦君的童年,欣賞美麗的桂花雨。板書課題。
2、簡介作者:
3、介紹桂花:
二、出示自學指導
1、交流課前收集的有關桂花的名句。
2、讀課文,解決生字、新詞。
3、默讀課文,思考:
1)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桂花雨”是什么意思?
課文主要講了作者回憶自己童年的桂花和幫媽媽搖桂花的事!肮鸹ㄓ辍笔侵负枚喙鸹湎聛恚拖裣掠暌粯。
2)默讀2~6自然段,看看桂花給作者帶來了哪些快樂?勾出有關的詞句。
3)體會母親說的“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里的桂花”所表達的感情。
三、討論交流,檢查學習效果
(1)重點理解搖花時的樂趣:
為什么說搖花對“我”來說是件大事?(理解“總是”)
畫出“我”搖桂花的句子:
、倮斫狻斑@下,我可樂了,幫大人抱著桂花樹,使勁地搖”。
②想象“桂花紛紛落下來,我們滿頭滿身都是桂花!钡那榫。
、蹫槭裁凑f桂花紛紛落下來的情景“真像下雨”,而且是“好香的雨”?
(2)體會母親說的“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里的桂花。”
、偻枪鸹ǎy道在不同的地方香味就不一樣嗎?為什么?
、诒磉_了什么思想感情?
母親這句樸素的話,與“月是故鄉明”如出一轍。母親每年都聞著桂花的香氣,關注桂花,收獲桂花,體驗著饋贈桂花的快樂,吃著桂花做的食品,喝著桂花茶。桂花,已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間。家鄉院子里的這棵桂花樹,是唯我的,是母親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還會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呢?桂花是沒有區別的,問題是母親不是在用嗅覺區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體味它們。一親一疏,感覺自然就涇渭分明了。從中,我們不難看出,家鄉在母親心中的分量。
四、拓展延伸
回憶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有沒有不能忘懷的人和事?如果有,說給大家聽聽。
五、課堂總結
1.課文通過回憶小時候搖桂花時的有趣情景,表達了作者對童年往事的無比懷念以及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2.指名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蘇教版小學五年級語文教案6
一、教學目的:
1、學會本課生字,綠線中的生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懂得禮貌待人,使用禮貌語言能使人和人之間的關系更加和諧,社會生活更加美好。讓學生從小養成以禮待人,使用禮貌語言的習慣。教學重難點:初步感知說理性文章的表達方法。
二、教具準備:
投影、錄音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揭題
1、同學們,我們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文明古國,禮儀之邦”。人在社會上生活,總要和別人交往。在人們的交往過程中,一個人是否講禮貌,往往能反映出這個人的文明素質和文化修養。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篇專門談禮貌的課文。
2、板書課題:談禮貌齊讀。學生圍繞課題質疑:(什么地方要講禮貌?禮貌對我們來說有何意義?……)
(二)初讀課文
1、提出自學要求。朗讀課文,遇到生字讀讀生字表上的拼音,讀準字音;難讀的句子多讀幾遍,把它讀流利。
2、檢查:
。1)讀新詞語:禮貌矛盾咳嗽思想情操粗暴糾紛安慰文化修養
。2)朗讀下列古訓或俗話: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禮到人心暖,無禮討人嫌
。3)挑選自己認為讀得的段落,當眾讀一讀,師生評點,隨機糾正讀錯的'字音,指導讀通句子,讀好人物對話。
(三)指導書寫生字
1、學生自讀生字,說說哪些字不易寫好,哪些地方書寫時應注意。
2、范寫下列生字,邊寫邊講述注意點:貌、嫌、咳、嗽、鬼
。ㄋ模┚x感悟,遷移運用
精讀第一自然段。
1、自讀,思考:這一段主要講了什么道理?
2、自讀,交流。(禮貌待人、使用禮貌語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為了說明這個道理,作者用了一句古訓。板書: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齊讀。
3、請同學們用課文中的語句來說一說這句古訓的意思。
4、誰能用課文中的有關詞語,分別說說“失色于人”、“不失色于人”、“失口于人”、“不失口于人”的意思。 5、齊讀第一自然段,邊讀邊把這個道理記在腦子里。精讀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1、課文用三個小故事來進一步說明講禮貌的好處。請同學們先把寫故事的語句用括號圈出來,再自由選擇一個故事讀一讀,要注意把故事中人物的神態、動作、語言讀好。誰能把故事讀得有聲有色,就說明他已經讀懂了。練讀,交流讀,評點板書:故事說理
2、現在我們再來看看第一個故事后面的一句話。出示:這正如俗話所說,“禮到人心暖,無禮討人嫌!。聯系故事內容來說說對這句話的理解。(討論、交流、評點)完成如下板書:神態、動作、語言
3、如果我們把這三段話交換一下位置再讀一讀,你有什么想說的?出示第二自然段中寫故事的語言及第三自然段中說理的句子。再讀第二、三個故事后面的話,再結合故事內容談談自己的理解。(討論、交流、適時評點)板書:貼切小結:可見,為了說明一個道理,要從不同的角度,選擇合適的事例,再根據這個事例進行恰當的說理,才能使人信服。 4、這一段主要講了什么?讀一讀,學生討論、交流。
(五)完成課后練習
1、指名讀題。
2、明確要求:根據剛才我們學到的方法,怎樣才能把事例說好?
。1)先定內容,內容要與講禮貌有關。
。2)說的時候要緊緊抓住人物的神態、動作、語言。說好處的時候要注意些什么?(要緊密結合事例的內容來談。)
3、練習說話。(準備、交流、評點)
4、齊讀第五自然段。(交流)
四、教學結束:
布置作業
蘇教版小學五年級語文教案7
一. 教材分析
習作七有三部分內容,第一部分引子,說明觀察晴朗夜空的有趣現象,能激發有意思的想象。第二部分例文,介紹一位同學產生離奇想象后的文章,為自由表達提供了生動的范例。第三部分是習作要求,提出了本次習作的范圍和要求。
二.教學目標:
1. 能在觀察夜空的過程中,產生奇思妙想,培養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豐富見聞,積累習作素材。
2. 能自擬題目,展開想象,編寫故事,學會想象作文,表達自己的感受。
三.教學難重點:
1.把自己想象的內容寫通順、具體。
2.能進行有創意的表達。
四 .教學思路設計淺析
《課標》指出:“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被谶@個理念,在設計這次作文教學時,無論開課還是寫作前說話的訓練,始終貫穿一個目標:激發學生的表達欲望,讓表達成為學生的心理需求,產生不吐不快之感。
從例文來看,這是一篇關于星空的想象作文。文章在反映客觀事物的同時,在不同程度上帶上作者的主觀色彩。想象和聯想,是表現作者主觀色彩常用的兩種手段。
(一)關于想象:想象是人腦對記憶中的表象進行改造并創造新形象的過程。在寫作中,想象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用事物間的相通、相近、相似或相反的關聯,豐富突出事物的形象性。
2、根據已有的經驗和認識,對未來進行想象。
3、大膽虛構,超越時空,突破現實生活的限制。
。ǘ╆P于聯想
與日常生活中自發、隨意性、散漫無序的聯想有所不同,在寫作中產生的聯想則有明確的目的,有由此及彼的清晰過程,能反映事物間的內在聯系,并說明社會生活中的某些問題。聯想方式很多,常見有:相同或相似的事物之間進行的同向聯想;相反的事物之間進行的反向聯想等等。善于想象和聯想,離不開我們高尚的情操,離不開豐厚的知識和認真的.思索,更離不開用心探究客觀事物中所蘊涵的道理以及事物之間的聯系。
因此,此次習作教師提前給學生習作要求,讓學生有充分時間收集材料,讓學生有內容可寫。由此可見,作文教學應重視作文材料的準備,大膽讓學生提前收集寫作材料,提高課堂的效率。也可以給他們一些寫作的建議:
、傧囊惯b望星空,由舉目望見滿天的星星,聯想到老人經常講起的每一個凡人在天上都有一個對應的星座,從而勾起曾經在星空下發生的平凡人與事的回憶。適宜寫成一篇回憶性的敘事散文。
、谶b望星空,由星空的遙不可測,追溯人類探索宇宙的征程,暢想人類探索宇宙的美妙藍圖。可以寫成一篇虛構的想象作文。
、圻b望星空,看到夏夜轉瞬即逝的流星,由此想到了自然界盡情綻放的曇花及人類歷史長河中如過往云煙般的凡人與偉人,進而體悟到人生的哲理:短暫與永恒?梢詫懗勺h論性的散文。
④夏夜遙望星空,聯想到與星星有關的故事與傳說(如牛郎織女的故事),想到人類現在的愛情。通篇可夾敘夾議。
這次習作課上也有難點:如有些同學平時的積累太少,只會用別人的素材或老師給的素材,一點自己的想法都沒有,寫的作文干巴巴,東抄西抄,有的還搭不上調,更別談美感了,這怎么辦呢?如果考試,估計連語句都不通順了。
蘇教版小學五年級語文教案8
本課講的是唐朝詩人賈島與韓愈一起斟酌詩句中用詞的故事,表示了賈島認真的創作態度和鍥而不舍的鉆研精神。
文中有兩幅插圖,一幅是賈島訪問朋友,月夜敲門驚醒了小鳥。另一幅是描繪了詩人賈島騎在毛驢上一邊吟詩,一邊做著敲門、推門的動作,憨態可掬,栩栩如生,突出了他那認真嚴肅的創作態度。充沛利用好這些圖,可以形象地展現課文的主要內容。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讀通課文。學會本課生字。理解新詞語的意思。
2、初步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教學重點、難點和對策:
重點:正確、流利讀通課文。
難點:聯系課文理解詞語。
對策:聽、讀、說。
教學準備:
課文朗讀錄音
教學過程:
一、出示詩句,導入新課。
1、映示圖畫。師述詩句“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所描繪的情景。
2、映示:讀詩句,注意讀準字音。說說詩句的意思。
3、同學們通過預習,一定知道這句詩是誰寫的吧?
卡片出示:唐朝賈島
4、映示全詩,師范讀,學生齊讀:《題李凝幽居》
5、簡介賈島:
。1)指名朗讀第一自然段。
。2)他作詩的態度非常嚴肅認真,字字斟酌,句句推敲,被稱為“苦吟詩人”。
。3)出示并理解:字字斟酌,句句推敲
6、揭題: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個故事,題目是“推敲”。
7、學生做“推”和“敲”兩個動作,體會一下不同點。
師述:為了斟酌這兩個字,至今還流傳著有名的“推敲”的故事哩!
二、聽課文的朗讀錄音,邊聽邊了解故事的主要內容。
三、輕聲自讀課文兩至三遍,要求:
1、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把課文讀得正確、流利。
2、借助字(詞)典并聯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詞語的意思四、檢查自讀效果。
1、抽讀生字卡片,注意區分平舌音、翹舌音以和前鼻音、后鼻音。
2、讀準下列加點字的讀音:和尚恰當差人李凝
3、認讀生字詞或新詞(映示):
4、指導讀好下列長句:
半路上,他想起/昨夜即興寫成的/那首小詩,覺得/“島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中的/“推”字/用得/不夠妥帖,或許/改用“敲”字/更恰當些。
5、指名分自然段朗讀課文,結合上下文說說有關詞語的意思。
五、指導書寫生字。
六、安排作業: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體會用詞的精當。
2、了解事情的經過,理解“推敲”的含義。
3、學習賈島認真嚴肅的創作態度和鍥而不舍的鉆研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和對策:
重點:體會用詞的精當。
難點:學習賈島認真嚴肅的創作態度和鍥而不舍的鉆研精神。
對策:讀和品。
教學準備:重點句段。
教學過程:
一、復習檢查。
填空:()有個詩人叫(),早年因(),出家當了和尚。
二、導讀課文。
。ㄒ唬┑诙匀欢
1、映示圖畫,說說圖意:寧靜的……沉睡的小鳥。
2、這景色多美!讀讀課文,看看哪句話是描寫這幅圖的,用“——”畫出來。映示并指導朗讀這句話。
3、自由朗讀,說說讀懂了什么?
4、從什么地方可看出賈島和李凝的友誼非同一般?
5、理解重點句:
映示:他沿著山路找了好久,才摸到李凝的家。
。1)讀句子,說說這句話什么意思。
(2)結合句子選擇“摸”的義項:A、用手接觸一下(物體)或接觸后輕輕移動(動作演示);B、用手探取(動作演示在課桌內摸東西);C、試著了解,試著做(如“摸一下他的底細);D、在黑暗中行動,在認不清的道路上行走。(3)指導讀好這句話。
6、出卡片出示重點詞語:夜深人靜月光皎潔
(1)學生展開想象,再看投影,體會當時環境之幽靜、迷人。(2)指導朗讀。
7、朗讀這一自然段:自由練讀,指名朗讀,齊讀。
8、小結:賈島深夜訪友,以詩相贈。這是故事的.發生。(二)、第三自然段
1、映示圖畫,說說圖意:圖上畫了誰?他正在干什么?
2、指名讀課文,考慮:賈島騎著毛驢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分別用“-”和“∽”畫出有關的句子)
4、“妥帖”是什么意思?你能從這段中找出它的近義詞嗎?給“或許”找個近義詞。
5、比較分析:
賈島騎著毛驢進了長安城。
賈島騎著毛驢,一邊吟哦,一邊做著敲門、推門的動作,不知覺進了長安城。
(1)指名朗讀。說說這兩句話有什么不同,哪句好,好在哪里?學生試做動作。
。2)指導朗讀,讀出賈島此時那種如癡如醉的樣子。
6、自由練讀第三自然段,同桌互讀,齊讀。
7、小結:賈島反復斟酌“推敲”二字,這是故事的發展。
。ㄈ、第四至六自然段
1、默讀考慮:賈島是怎樣闖進韓愈的儀仗隊的?畫出賈島和行人在韓愈的儀仗隊“迎面而來”時的不同表示,想想這說明了什么?
2、學生交流。
3、指導朗讀韓愈和賈島的對話。
。1)練讀:韓愈的話要讀出責問的語氣,賈島的話要讀出誠實、請求原諒的語氣。
(2)分角色朗讀。
4、小結:賈島不知學覺間沖撞了韓愈的儀仗隊,請求寬恕。故事進入了x。
。ㄋ模┑谄咦匀欢
1、自由朗讀,考慮:這主要寫了什么?
2、學生交流。
3、“猶豫不決”什么意思?聯系上文,說說哪些句子具體地寫出了賈島“猶豫不決”?
4、韓愈是怎樣幫賈島改詩的?找出有關句子讀一讀。
5、映示:韓愈也是一位的詩人,便很有興致地思索起來。
(1)指名讀。
。2)給“思索”找近義詞。
(3)想一想,“思索”能不能換成“考慮”?為什么?
6、映示韓愈說的話。
(1)朗讀。說說“敲”字比“推”字用得好的理由。
。2)映示“這時,夜深人靜,月光皎潔,……”賈島是怎么知道“鳥宿池邊樹”的?
7、指導表情朗讀這一段。
8、小結:韓愈認為用“敲”字好,賈島表示贊同。這是故事的結局。
。ㄎ澹⒌诎俗匀欢
1、過渡:同學們,讀了這個有趣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推敲”這個詞語的由來。什么叫“推敲”呢?
2、從中你受到了什么啟示?
三、指導造句。
四、作業:
以填空形式復習第一小節。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通過故事的形式讓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感受賈島的那種反復吟誦、認真琢磨的可貴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和對策
重點;學生能抓住文中精當的詞語連貫的、條理清晰的講故事。
難點:能有聲有色的、響亮的講故事。
對策:注意抓住契機,引到學生進行有效的評價。
教學過程:
一、指導講故事。
師:要想講好故事,先得讀熟課文。
請同學們一邊讀,一邊像放x那樣,展現故事的情節。故事中的賈島和韓愈在你的腦子里活起來。
學生練讀課文。
學生說課文順序,老師板書。
學生練講:
(1)各自結合板書提示練講。
。2)分小小組練講。
各組推派代表講。
評選班級“故事大王”。
二、安排練習
1、謄寫詞語
2、體會課后練習4中帶點的詞語含義和用法。
板書設計
9推敲
發生夜深訪友留詩相贈
發展一字斟酌反復推敲
x沖撞儀仗請求寬恕
結局韓愈表態賈島贊同
教學反思:
由于課前讓學生進行了資料的搜集,因此,學生對于“賈島”有了一定的認識,知道他是一位“苦吟詩人”。基于這樣的認識,我讓學生在理清故事情節的基礎上,從文中尋找“苦吟詩人”的形象。很快學生找到了文章的三四兩節。這兩節的學習要點很多,既要斟酌一些詞語的含義,例如:“吟哦”、“簇擁”、“比比劃劃”等,又要通過這些中的一些詞語來領會賈島作詩時的專心致志、刻苦嚴謹的品質,這樣教學的一個重點得以化解了。接下來,對于教學內容的另一個重點——知道“敲”字好的原因,文章表達的很清楚,因此,我放手讓學生自身品味韓愈的話,發表自身的感受,說說韓愈的分析有無道理。在一番自我考慮之后,小朋友既消化了韓愈的言語,也深深地引起共鳴,真切地感悟到推敲文字的魅力。在此基礎上,適時地引入王安石在作《泊船瓜洲》中推敲文字的故事,體會“綠”字的妙處。這樣課內外的結合與補充,讓學生在感悟到何謂推敲,并且感受推敲文字的重要,相信,這對他們今后的作文會有協助。
蘇教版小學五年級語文教案9
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淡水資源嚴重匱乏是當今世界面臨的共同話題,了解我國是嚴重缺水的國家之一,樹立節約用水的環保觀念,并樂意宣傳。
2、激發學生節約用水的道德情感,明確節約用水是我們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
3、學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節約用水的生活小事。
教學準備:
1、八只蘋果,八把小刀。
2、制作標語用的彩紙。
3、調查生活中浪費水資源的現象。
4、制作CAI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今天老師帶來了兩個謎語,請大家開動腦筋,猜一猜謎底是什么?(課件:1、太陽一曬我就變,火上一燒我也變,向上升起像青煙,遇冷結成小冰點)
(二)聯系實際,感受淡水對生活的重要性
師:同學們猜對了,這個謎語的謎底就是“水”,下面請同學們小組討論一下,生活中那些地方需要水?
師:除了生活用水,還有其它的地方用到水嗎?比如在工業、農業的生產中(發電、造紙、種田、蓋樓房、生產鋼、鐵、洗衣粉、奶粉)
師:聽你們這么一說呀,我覺得這水的用處可真大呀!看來我們的生活真的離不開水,因為有了水,才有了這如詩如畫的美麗景色。(課件:美麗景色)
師:剛才的景色美嗎?可是如果我們不節約用水,隨意的浪費和污染水資源,有一天地球上沒有水了,我們生活的環境又會變的怎樣呢?你們想一想,然后告訴老師。(課件:缺水的景象)
師:同學們,通過你們剛才的匯報讓我知道了水真的是很重要,生活中真是一時一刻也離不開水可是,老師現在有一個問題不明白了,我們生活中所用的水是淡水還是海水呀?(淡水)
師:我們為什么不能用海水洗臉、刷牙、洗衣服呢?
師:海水又咸又澀是不能被人類直接利用的
師:同學們,在我們這個藍色星球上,(課件:海水與淡水的比例圖)盡管70%的面積覆蓋著水,但是大部分都是不能直接利用的海水,淡水僅占水資源總量的3.5%,剩下的96.5%全部都是海水,那么,地球上所有的淡水資源都可以直接利用嗎?(不能)因為大部分淡水資源都以固體形式存在于北極和南極,其余的在我們身邊的又有一大部分被污染了,那么人類實際可以利用的淡水資源到底還有多少呢?下面我們就來做一個游戲
(三)小游戲—體驗淡水資源嚴重匱乏
1、你們看,這是什么?(出示一個蘋果)今天我們不把它看成蘋果,看成是地球淡水資源的總量。那么人類可以利用的淡水資源到底有多少呢?下面我們開始做游戲。(每個小組派組長上臺領一個蘋果,老師交待注意安全等問題)
2、把蘋果切至十六分之一,再取一塊薄薄的蘋果皮
師:同學們,實際上人類可以利用的淡水資源占全球淡水總量的0.3%也就是相當于這個大蘋果上一張小小的薄薄的蘋果皮,而我們中國淡水資源占有率還不到世界平均值的.一半(再切下蘋果皮的一半)看吧!這么一小片就相當于13億中國人可以利用的淡水資源,由此可見,中國比任何一個國家都面臨嚴重的缺水問題。
師:同學們,看到這里你的心情怎樣呢?想說點什么嗎?
師:淡水資源如此匱乏,可是還有一些人不注意節約用水,同學們,你想不想說一說你自己或是你身邊的人有那些浪費用水的現象!
同學們說了那么多浪費用水的現象,真是讓我觸目驚心,本來我們的淡水資源就非常有限,許多人還不注意節約用水。我們真應該從自我做起,從現在做起,杜絕那些浪費水的現象,那么我們怎么樣才能有效的利用現有的淡水資源呢?下面就讓我們跟隨節水小衛士一起走進節水總動員(出示課件—節水總動員)
1、你有什么節約用水的好辦法嗎?
。ㄐ〗M討論,制定節水金點子)
同學們想出了這么多節約用水的好辦法,節水小衛是他有什么好辦法嗎?
2、節水金點子。
3、設計節水廣告標語。
我們每個同學都想了那么多的好辦法來節約用水,可是在我們身邊還有一些人不知道水的寶貴,所以我們就來設計一條節水廣告標語來提醒大家。
。ㄖ苯佑貌使P寫出一句話,花邊課后再畫,展示節水廣告標語)
你們的標語做的這么好,節水小衛士有一首兒歌想送給你們!
4、學習一首兒歌(課件:別讓龍頭留眼淚,
一滴水,一個點,
一只螞蟻喝一年;
十滴水,一條線,
兩只螞蟻能劃船。
小朋友,不浪費,
別讓龍頭淚漣漣。
師: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學到了什么,今后打算怎樣做呢?
結束語:同學們,水是生命的源泉,沒有水就沒有生命!我們不但自己要節約用水還要向你身邊的人宣傳節水的好辦法,讓所有的人都能珍惜水源,愛護環境,最后老師送給你們一句話:“珍惜水資源,讓我們的學校、家園更美好!
蘇教版小學五年級語文教案10
一. 教材分析
《灰椋鳥》是蘇教版第十一冊第五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本文是一篇散文,描繪了灰椋鳥歸林時的壯觀景象,表達了作者對鳥兒的喜愛和對林場工人辛勤勞動的敬仰之情。第二段是課文的重點,對灰椋鳥的歸林及它們入林后落下飛起,起舞爭鳴的景象,作者觀察細致,描述生動形象。要引導學生讀通讀懂有關語句,進而體會這些語句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目標:
1.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第四、五、六自然段。
2. 觸摸灰椋鳥歸林時和入林后情景的句子,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3. 憑借課文具體的語言材料,懂得鳥是人類的朋友,激發學生對鳥類、對大自然的熱愛。
三.教學重點:
1.從描寫“灰椋鳥歸林時和入林后情景的句子中”,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從而受到保護環境的教育。
2.在品味“樹林是鳥的樂園”的同時完成語言的內化和積累。
四 .教學思路設計
針對本教材的特點,可采用教師稍加點拔,學生主動自學的“導學式”教學方法。通過一系列教師精心設計的語言文字的訓練,引導學生體會并理解課文的內容。訓練的同時,注意情境教學的設計,使學生在有形的訓練之中無形地入情、入境、用情……最終獲得知識。
。ㄒ唬┙谭ǎ
1.以讀代講法。課堂教學要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必須變教師的講為學生的練,而朗讀是語文教學中最經常最重要的訓練,唯有多讀,才能理解,才會運用,才能潛移默化地將范文的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
2.品析詞句法。本課重在品析灰椋鳥歸林和入林的詞句。所以,教學時要引導學生緊扣場面的壯觀和喧鬧,品析文中的重點詞句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通過詞語的比較、句式的推敲、結構的解悟、情感的體會等等品賞評議,達到積累語言的目的。品評之后的積累,就是消化了的吸收,避免了生吞活剝。
。ǘ⿲W法:
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本課重點指導學生用推敲重點詞句、朗讀體會的方法理解課文內容。以學生自學為主,努力使學生自覺地獲取知識,掌握學法,使學生在自身的語言活動中提高閱讀能力。學習過程中,注意指導學生邊讀邊想邊批注,培養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
1.引導批注閱讀。學生通過有感而發,有疑而注,有得而寫,滿足了個體學習的需要,促進個性品質的`發展,不失為實現個性化閱讀的有效方法。在教學第四、五自然段時,分別讓學生自讀這一自然段,你從那些句子感受到灰椋鳥歸林的場面壯觀?寫下自己的感受。以及你最喜歡描寫灰椋鳥的語句,寫下自己的體會。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表達了各自的認識和理解。通過批注閱讀,學生既認識了歸林場面的壯觀,又感受到了入林后的喧鬧熱烈的場面以及鳥兒的可愛。
2.提煉生活,豐富想象,是實現學生與文本對話的保證。在教學中,對學生的表述可以適當點撥,逐步內化語言,豐富語言。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也是在努力實踐著讓學生與文本進行深層次的對話,也是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如在讓學生理解“傾訴、呼喚、應和”這部分內容時,讓學生想象自己就是一只灰椋鳥,想象自己會傾訴、呼喚、應和些什么,學生眾說紛紜。這里,教師充分發揮了學生的想象,實現了個性化閱讀。
3.設計開放問題。閱讀既然是一種個性化的解讀過程,那么,學生自然可以依據自己的“閱讀期待”,對課文產生認同、共鳴,或進行質疑、批判。所以,在課文問題設計上,應摒棄強調“答案惟一性”的限定性問題,多設置一些能促進學生多向思維、個性思考的開放性問題,為學生馳騁思維、放飛思想、張揚個性提供廣闊的時空。如在教學第五自然段時,設計讓學生默讀課文,找出描寫灰椋鳥入林后自己喜歡的語句;教學第六自然段時,設計讓學生讀了作者的感想之后,說說你讀了之后的感想;這樣富有彈性的、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學生根據自身的認識和體驗,可從不同層面、不同角度作出闡述。
4.倡導學生自主評價
教師應鼓勵學生自己提出評價,同時教師和其他學生給予熱心反饋,使這種自我評價更為客觀,更符合實際,從而提高評價的積極效果。如在指導學生朗讀時可以這樣倡導學生自我評價:“你聽出壯觀的氣勢來了嗎?你有信心比他讀得更好嗎?”教師這樣引導著,學生進行評價,這個朗讀評價過程教師始終讓學生當自己的評委,教師僅在引導,教師在和學生作平等的交流,在這種和諧的心理環境下,學生是自己的老師。
蘇教版小學五年級語文教案11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理解重點詞語,體會“嗚咽”“痛悼”“永生”在文中的意思
2、能力目標: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試著背誦課文
3、情感目標:體會人民為失去了小平爺爺這一偉人而悲痛的感情,緬懷他的豐功偉績,學習他愛祖國、愛人民的高尚情懷
教學重點難點:
緬懷小平爺爺超越時代與國界的影響,這是重點部分,也是本課學習的難點。
教法:
根據這篇文章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采用品讀感悟法,讓學生通過品讀,體悟人民和小平爺爺的血肉親情,緬懷小平爺爺偉大的功績和高尚的人格魅力
教學思路:
閱讀教學過程是每個學生潛心讀書、獲得個人體驗和獨特感受的過程,是學生、教師與文本對話、思維碰撞、情感交流的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在閱讀實踐中自我構建、學習閱讀、促進表達的過程。因而,為實現教學目標,突出重點解決難點,我將此課安排為兩課時。第一課時:初讀課文理清脈絡,學習課文第一段。給足時間使學生讀、思、劃、批,自讀之后有個人的感受、體驗和見解。第二課時:深入研讀課文體會感情。通過抓關鍵詞、多種形式的讀,多媒體等手段,引導學生悟清傳情,內化遷移。
板書設計:
在大海中永生
也許……也許……
撒向大海豐功偉績
也許……也許……
告別大海懷念
教學活動設計:
一、激情導課
1、師:同學們,今天我們繼續緬懷鄧小平爺爺的豐功偉績,繼續在浩渺的大海中追憶、懷念這位偉人。 1997年2月19日,敬愛的鄧小平爺爺因病在北京逝世,他的離去是我們黨和國家的巨大損失。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全國各族人民全都沉浸在無比的悲痛之中。現在讓我們一起回顧這位歷史偉人骨灰撒大海的情景吧。
2、師:鮮花伴著骨灰撒向無垠的大海,一代偉人從此告別人世,課文會怎么描寫這感人的一幕呢?我們一起來學習課文。
3、出示學習目標
(1)理解重點詞語,體會“嗚咽”“痛悼”“永生”在文中的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試著背誦課文
。3)體會人民為失去了小平爺爺這一偉人而悲痛的感情,緬懷他的豐功偉績
二、民主導學
1、學習第二段
(1)自由讀2---4自然段,邊讀邊想:這三節講了什么?
生答,師板書:撒向大海
(2)師:在骨灰撒入大海的那一刻,你聽到了什么聲音?指名讀第2自然段
(3)師:“嗚咽”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大海在嗚咽?“痛悼”是什么意思?
(4)師:人們痛悼偉人,悲痛不已,所以聽到寒風卷著浪花,便感到大海在低聲哭泣,這是用了什么手法?(擬人)借大海來表達人們什么樣的心情?(悲痛)痛悼偉人的離去。正如杜甫詩云: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指名讀,師評價:你的朗讀流露出一種既悲痛又不舍的感情。
再指名讀
江河動情,天地同悲。男生齊讀。
大海嗚咽,寒風痛悼,這是我們心情的真實寫照。女生齊讀。
(5)師:奔騰不息的浪花將把鄧小平爺爺的骨灰送往哪里呢?生默讀第3自然段,用“-------”劃出來。
生交流
師:這四個地方用四個什么連在了一起?(也許)這就構成了(排比句),還用了什么修辭?(擬人)從哪兒看出來的?(送)
指名讀
。6)師:讓我們與奔騰不息的'浪花一起去緬懷鄧小平爺爺的豐功偉績吧!
指名感情朗讀課文
師:你讀的聲音越來越響亮,為什么?(鄧爺爺的影響越來越大)
指名讀
(7)師:當奔騰不息的浪花把小平爺爺的骨灰送往祖國的萬里海疆時,祖國人民會說些什么?當浪花把他的骨灰送往澳門、香港時,港澳同胞會怎么說?當骨灰送往三大洋的時候,世界上其他國家的民眾又有什么話對鄧爺爺說呢?
生發揮想象,說一說
。8)師:鄧小平的偉大思想在中國歷史、世界歷留下了光輝的一頁,他的形象永遠留在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心中,他人生的征程,最終匯入浩瀚的大海,同時昭示著一個真理:敢向時代潮頭立,滄海一粟也永恒!
生齊讀排比句并試著背誦
。9)師:從那永不停息的濤聲中,人民仿佛聽到了鄧小平爺爺那震撼人心的聲音
出示第6自然段,齊讀
師:鄧爺爺是中國人民的兒子,他不僅屬于中國,也屬于全世界!他的影響超越了時代,超越了國界
課件理解“超越時代”,“超越了國界”
出示第3自然段,讀給同桌聽并說說理由
朗讀交流
(10)師:骨灰撒大海,鮮花送偉人
連讀2---4自然段,在朗讀聲中銘記鄧爺爺的豐功偉績和光輝形象
2、學習第三段
。1)師:專機盤旋,水天一色,波浪翻滾,骨灰、鮮花和海水化為一體,偉人和大海融為一體,此時此刻,我們仿佛又聽到了鄧小平爺爺那震撼人心的聲音
出示第6自然段,指名讀
。2)師:小平爺爺深情地愛著祖國和人民,他鞠躬盡瘁,日理萬機,把畢生精力毫無保留地獻給了祖國和人民。他生前留下遺囑,捐獻角膜給失明的人,解剖遺體供醫學研究,這是他留給黨和人民的一份最為珍貴的遺產。
齊讀鄧爺爺的話
。3)師:與大海同在,與祖國同在,與人們同在,與藍天同在,與長城同在
出示:鄧爺爺與﹍﹍同在
。4)師:言為心聲,此情此景,人們由衷地發出:我們衷心愛戴的鄧爺爺——(在大海中永生)
師:“永生”是什么意思?指具體的生命么?(不是,是指他的豐功偉績。師板書:豐功偉績)
三、檢測導結
1、師:鄧爺爺與世長辭了,我們告別大海,但他的音容笑貌永遠浮現在我們眼前,他震撼人心的話語永遠回響在我們耳邊,同學們,你有什么話想對九泉之下的鄧爺爺說呢?
指名說
2、師:萬千話語,萬千情思,都說不盡鄧爺爺的豐功偉績,他為祖國和人民貢獻了他的畢生精力,其中影響的是他提出的“改革開放”和“一國兩制”的方針政策,他的豐功偉績將在大海中永生。讓我們通過朗讀來表達對鄧爺爺的懷念之情吧!(板書:懷念)
蘇教版小學五年級語文教案12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9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3個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通過細節描寫感受父母之間平淡卻深厚的親情,從而理解“真愛就像茉莉”。
教材說明:
文章用清新、樸實的語言記敘了媽媽生病住院,爸爸去醫院照顧這件小事,告訴我們真愛就如茉莉般平淡無奇卻芬芳怡人。其中,作者著力描寫和渲染的是爸爸媽媽執手而眠的情景,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幅溫馨而又美好的畫面。它告訴我們:真愛無痕,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美好;至愛無聲,任何表白都是那么的蒼白無力。真愛是什么?它就如生命中流動的泉水,就是手指尖流過的歲月,就是彼此間心靈的相通,就如盛開的茉莉花發出的清香。文章事小情真,感人至深。
教學重點:
課文的第三段通過細節描寫,在字里行間揭示了什么是真愛,這是課文的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指導學生理解“真愛就像茉莉”是本課教學的難點
教學時間: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趣導入
1、都說孩子是父母愛情的結晶,相信不少孩子在漸漸長大的過程中都曾注意過這樣一個問題:我的父母相愛嗎?(板書:愛?)
2、平凡的生活,平凡的夫妻,愛在哪里呢?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含蓄而優美的文章——《愛如茉莉》。
二、初讀感知
1、出示要求
(1)讀準字音,尤其是生字和有注音的字;
(2)難讀的長句子要讀好停頓,避免讀錯詞意。
2、檢查
(1)記詞語。
橘黃色 嗔怪 叮囑 怔住
掏不出 靜謐 浸潤 睡眼蒙朧
躡手躡腳 打哈欠 欣欣然 眸子
洗漱 揉揉胳膊 縷縷 幽香 裊裊
(2)句子。
那是一個飄浮橘黃色光影的美麗黃昏,要等他吃完了再告訴他我進了醫院,一切都浸潤在生命的芬芳與光澤里,3、指名分節朗讀。
4、四大組分角色朗讀:“我”、“爸爸”、“媽媽”、敘述。
三、理清文章脈絡
1、提問:本文中誰認為“愛如茉莉”?(指名讀第四節、第18節)
開始時“我”差點笑出聲來,最后卻由衷地信服和認同,這在結構上是文章的首尾呼應,而在內容上是因為發生了什么事讓“我”改變看法的呢?
2、分段
第一段(1~5)寫媽媽告訴“我”真愛像茉莉。
第二段(6~8)媽媽答應包餃子給出差回來的爸爸吃,因生病住院要“我”買現成的餃子煮給爸爸吃,爸爸卻直奔醫院。
第三段(9~18)爸爸在醫院為了照顧好媽媽伏在床沿而睡,媽媽為了讓爸爸睡好,手腳麻木了也不愿驚醒爸爸。
四、精讀第一段
1、文章在一開頭就定下了含蓄優美的基調,指名分角色朗讀。
2、你覺得哪兒寫得真好?讀讀說說。
3、老師覺得有兩個動詞用得好極了,特別形象。
(1)示范做“掏”的動作,請學生造句;
(2)指名讀第三節用“掏”的句子,問:秘密能看得見、摸得著嗎?
(3)比較“從她口中問不出秘密”和“從她口中掏不出秘密”, 小結:用了“掏”字使抽象的事物仿佛可以看見可以摸到,因而也就使語句更生動形象了。
(4)“咽”字教法同上。
4、“我”咽下的話是?
這說明?
5、這是因為“我”對茉莉的印象停在4個字上——“平淡無奇”。
愛可以“平淡無奇”嗎?“平淡無奇”中也有愛嗎?
我們留待下節課繼續學習。
五、指導寫生字。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1、“我”對茉莉的印象濃縮為一個詞,那就是——平淡無奇,“我”聽媽媽提出“愛如茉莉”這一說法時的反應是——(指名讀第五節)
2、出示咽下去的那句話“這也叫愛”,指名讀并加標點。
二、細數愛的體現
1、生活中的日子常常平淡如水。而母親的生病住院,如同一顆小石子投進了平靜的水中,蕩出了愛的漣漪。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的第二部分。作者因為哪些事而感受到了父母之間的愛呢?請你概括地來說。
2、愛,往往在細節,在一顰一笑中,在一個動作,一個表情里。接下來我請大家細讀課文6—18小節,哪些細節打動了你,哪些字詞讓你感受到了愛的溫度?請你在底下加點或者打圈。
自讀課文,圈畫。
3、出示:“映兒,本來我答應今天包餃子給你爸爸吃,現在看來不行了。你呆會兒就買點現成的餃子煮給你爸吃。記住,要等他吃完了再告訴他我進了醫院,不然他會吃不下去的。”
讀媽媽的這段話,想想媽媽虛弱地說這段話時,特別要強調的是什么?把你的理解送進去讀。在這里,“愛”可以用什么詞語來替換?
4、媽媽雖然在病中仍然首先想到了爸爸,把爸爸看作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人。那么在爸爸心里呢?(生找出相關詞語讀讀說說)
師小結:把對方看作生活中最重要的。
5、師:(課件出示圖:我推開病房門所看到的畫面)請你用一個詞概括一下畫面的內容或自己的感受。
生:靜謐美好的畫面。 生:恬靜的畫面。 生:溫馨的畫面。
師:文中是怎樣來描述這幅圖的,誰來讀讀。
“媽媽睡在病床上,嘴角掛著恬靜的`微笑;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只手緊握著媽媽的手,頭伏在床沿邊睡著了。初升的陽光從窗外悄悄地探了進來,輕輕柔柔地籠罩著他們。一切都是那么靜謐美好,一切都浸潤在生命的芬芳與光澤里!
(1)此時此刻病房怎樣?(美好)
(2)作者筆下的陽光怎樣?(重點引導學生理解“探”、“悄悄的”)
(3)指名朗讀,讀出病房的美好。
6、這一夜,爸爸睡得好嗎?你是從哪里看出來的?
那么,媽媽這一夜睡得好嗎?你又是從哪里看出來的?
小結:爸爸媽媽時刻為對方著想。
7、再讀第九小節,爸爸媽媽都沒有睡好,可是為什么他們會覺得如此美好呢?(重點引導學生感悟媽媽的“微笑”,這是高興的笑、幸福的笑。)
小結:為對方的幸福而幸福。
8、齊讀第九小節:“媽媽睡在病床上,……一切都浸潤在生命的芬芳與光澤里!
三、讀出“愛如茉莉”
1、既然母親愛父親,為什么母親還嗔怪道:“死丫頭,問些什么莫名其妙的問題!”?(愛在心頭口難開;愛在心頭落實在行動)她的父母對愛是如何理解的?或者是如何向對方表達自己的愛的?
2、“病房里,那簇茉莉顯得更加潔白純凈。它送來的縷縷幽香,裊裊地鉆到我們的心中。”(媽媽為什么說愛如茉莉?自由談談自己的看法。把自己的理解送進句子中感情朗讀。)
3、師:是啊,母親認為“愛如茉莉,平淡無奇,卻潔白純凈,更送來縷縷幽香”。這愛可以無聲無息,無痕無跡,你留心了嗎?
出示小詩:愛是什么?
愛是媽媽病中仍惦念著要為爸爸包的那頓餃子;
愛是……
4、學生根據課文內容仿寫并交流。
板書設計:
17、愛如茉莉
這也叫愛 平淡無奇
潔白純凈
縷縷幽香
蘇教版小學五年級語文教案13
在我國四川省古南縣向頂鄉境內,有一眼泉露出在石灰層中,在低洼處形成一個水面面積達50平方米的天藍色的不塘。每當天氣由晴轉雨前,水色便由天藍變成黑色,猶如天空中烏云密布一樣;天氣由雨轉睛前,水色則變為淺黃。天氣變化后一日左右,水色又恢復成天藍色。假如塘水呈現五顏六色,則預兆第二年必定風調雨順。
在四川省重慶市溫泉公園里有一個奇特的.泉水池,它由冷礦泉水形成,卻以另一種方式向人們報告睛雨。當泉水池中的水清澈透明時,預示天氣轉睛;當池水變成渾濁并冒氣泡時,則表示將要下雨;旭果池水特別渾濁,氣泡很多,表明將有大雨或暴雨。據多年的觀察表明,以這個池水的清澈程度來預報天氣是很準確的。
廣西靈川縣海洋鄉蘇家村邊也有這樣一眼泉水。當泉水很清時,天氣睛良,當日內不會下雨;當涌泉出現乳白色像米湯那樣的水時,3天之內必會下雨,涌泉的渾水量大小,還能預示雨量的大小。下雨天,如果泉水開始變清,天氣就將轉睛。當地的人們每天都可根據泉水的變化情況,得知未來天氣的變化。
蘇教版小學五年級語文教案14
《推敲》課文
唐朝有個詩人叫賈島,早年因家境貧寒,出家當了和尚。
一天,賈島去長安城郊外拜訪一個叫李凝的朋友。他沿著山路找了好久,才摸到李凝的家。這時,夜深人靜,月光皎潔,他的敲門聲驚醒了樹上沉睡的小鳥。不巧,這天李凝不在家,賈島就把一首《題李凝幽居》的詩留了下來。
第二天,賈島獨自騎著毛驢返回長安。半路上,他想起昨夜即興寫成的那首小詩,覺得“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中的“推”字用得不夠妥帖,或許改用“敲”字更恰當些。賈島騎著毛驢,一邊吟哦,一邊做著敲門、推門的動作,不知不覺進了長安城。大街上的人看到他這個樣子,都感到十分好笑。
這時,正在京城做官的韓愈,在儀仗隊的簇擁下迎面而來。行人、車輛都紛紛避讓,賈島騎在毛驢上比比劃劃,竟然闖進了儀仗隊中。
兩個差人將賈島帶到韓愈面前。韓愈問:“你為何沖撞我的儀仗隊?”
賈島回答道:“我正在斟酌詩里的一個字眼兒,無意間沖撞了大駕,求您寬恕。”
接著,賈島就把自己寫詩的事告訴了韓愈,并說自己正在猶豫不決,不知道是用“推”好,還是用“敲”好。韓愈也是一位著名的詩人,便很有興致地思索起來。過了一會兒,他對賈島說:“還是用‘敲’字更好些。月夜訪友,即使友人家門沒有閂,也不能莽撞推門,敲門表明你是一個懂得禮貌的人。再說,用‘敲’字更能襯托出月夜的寧靜,讀起來也響亮些!辟Z島聽了,連連點頭。
后來,人們就把在寫詩和作文時斟酌文字叫做“推敲”。
《推敲》教案
[教學要求]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并能講出這個故事。
2、學會14個生字,其中綠線中的4個生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會用“即使......也......“造句。
4、了解故事的經過,理解“推敲“的含義。學習賈島嚴隸的創作態度和鍥而不舍的鉆研精神。
5、教學重點、難點:理解“推敲”的含義。復述故事。
[教學時間]三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求:
1、初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語句。
2、了解故事的主要內容。
3、學習生字詞語,理解有關詞語的意思。
4、在教師的`指導下,能給課文分段。
教學過程:
一、出示詩句,導入新課
1、出示:鳥宿池邊樹,僧(seng)敲月下門。
(1)指名讀詩名,注意讀準“僧”
(2)說說詩句的意思。
2、同學們,你們知道這句詩是誰寫的嗎?
(1)出示:唐(tang)朝賈(jia)島
(2)指名認讀。
3、簡介賈島。
賈島是唐朝的詩人。早在曾因家境貧寒,出家做過和尚,后因韓愈欣賞他的詩才而還俗。他作詩的態度非常認真,字字斟酌,被稱為“苦吟詩人”。
(1)認讀詞語:和尚(shang)(“尚”翹舌音,讀輕聲)斟(zhen)酌(zhuo)理解“斟酌”。
斟酌:考慮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適當。
(2)賈島為了斟酌詩句中的“敲”字,至今還流傳著一個感人的故事哩!
4、揭示課題。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個故事,題目是“推敲”。(板書:11推敲)
二、聽讀課文
邊聽邊了解故事的主要內容。
三、自讀課文,提出要求
1、輕聲自由讀,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把課文讀正確。
2、默讀,借助字典并聯系上下文里解下列詞語的意思。
幽居皎潔吟哦妥帖沖撞
寬恕莽撞儀仗隊猶豫不決簇擁
四、檢查自讀效果
1、檢查字音,了解詞義。
(1)認讀生字詞。
皎潔騎著妥帖避讓韓愈
簇擁寬恕門閂莽撞
(2)指導理解詞語。
皎潔:形容月光明亮而潔白。
妥帖:恰當,十分合適。
簇擁:(許多人)緊緊圍著。
寬。簩捤○埶。
莽撞:魯莽冒失。
幽居:隱蔽的或僻靜的住處。
吟哦:有節奏地朗讀詩文。
儀仗隊:在古代,指帝王、官員等外出時的護衛隊。
猶豫不決:拿不定主意。
韓愈:“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散文家、詩人。
2、檢查朗讀課文情況。
(1)指名分自然段讀課文。
(2)師生共同評議。
指導分段
五、指導寫字
1、讓學生根據字音、字形、字的書寫注意點來進行同桌之間的討論并上臺來進行自主教學。
六、作業
1、抄寫詞語。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要求:
1、了解故事的經過,理解“推敲“的含義。
2、學習賈島嚴隸的創作態度和鍥而不舍的鉆研精神。
3、能根據課文表演這個故事。
教學過程:
一、復習檢查
1、抽讀生字卡片。
2、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推敲”一詞還有一段來歷呢!這節課,我們就來好好讀讀、演演這個故事。
3、課文哪幾個自然段是講“推敲”這個故事的?(第2-7自然段)
二、細讀第2-7自然段
1、細讀第2自然段。
(1)出示圖畫,說說圖意。
寧靜的夜晚,一輪明月掛在空中。賈島來到友人家門前,輕輕叩響了朋友家的門,敲門聲驚醞釀醒了正在池邊樹上沉睡的小鳥。
(2)這景色多美啊!讀讀課文,看看哪句話是描寫這幅圖的。(用“~~~”畫出來)
這時,夜深人靜,月光皎潔,他的敲門聲驚醒了樹上沉睡的小鳥。
指導朗讀這句話。
(3)讀了這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是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
賈島和李凝是好朋友。從“拜訪、找了好久、才、把一這首《題李凝幽居》的詩留了下來,這些地方可以看出他們的友情非常深厚。
(4)練讀這一自然段。
(5)小結:賈島深夜訪友,以詩相贈。這是故事的發生。
2、細讀第3自然段。
(1)出示圖畫。
圖上畫了誰,正在干什么?(賈島騎著毛驢,一副思考的樣子,只見他右手拉著韁繩,左手正正做著“推“的動作,看上去很可笑)
⑵指名動作表演
(2)指名讀課文,思考:賈島騎著毛驢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
讀后討論。
(3)出示句子。
賈島騎著毛驢,一邊吟哦,一邊做著敲門、推門的動作不知不覺進了長安城。
、僦该x,說說這兩句話有什么不同,哪句話好,好在哪里。(第2句比第1句多了“一邊......一邊......、不知不覺“,就把賈島斟酌字句時的那種認真專注的樣子形象地寫出來了)
、谥笇Ю首x第2句。(要把賈島此時那樣如癡如醉的樣子讀出來)
(4)自由練讀這一自然段,加上動作。
(5)小結:賈島反復斟酌“推敲“二字。這是故事的發展。
3、細讀第4-6自然段。
(1)分組學習,提出要求。
、僮杂勺x,邊讀邊想:當韓愈的儀仗隊迎面而來時,行人怎么樣,賈島又是怎么樣?他為什么要這樣?
、谧x后討論、練習表演。
(2)全班交流。
韓愈“迎面而來”,路上行人紛紛避讓,而賈島騎在毛驢上“比比劃劃”,完全沉浸在創作之中,對韓愈的到來渾然不知,不覺闖進了儀仗隊。
(3)指導朗讀韓愈和賈島的對話。
韓愈的話用責問的語氣,賈島的話用誠懇的、請求原諒的語氣讀。
自由練讀,分角色朗讀。表演
4.細讀第7自然段。
(1)自由讀,說說韓愈對賈島沖撞儀仗隊的態度。
(2)仔細讀一讀韓愈的話,理解其意。
韓愈為什么說用“敲”字更好些?(“敲”是有禮貌的行為,讀起來聲音響亮,更能襯托出月夜的寧靜)
(3)賈島聽了,有什么反應?(連連點頭)
(4)練習朗讀、表演。
(5)小結:韓愈認為用“敲”字好,賈島表示贊同。這是故事的結局。
過渡:同學們,讀完了這個感人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推敲”這個詞語的由來。什么叫“推敲”呢?
三、齊讀第8自然段
四、作業
1、熟讀課文。
2、造句。
即使……也…….
3、分組排演課本劇
第三課時
教學要求:
1、鞏固課文內容,指導復述。
2、表演課本劇。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同學們,“推敲”的故事非常感人,每個同學都應該會講這個故事。今天這堂課我們就來課本劇表演,比一比,哪組演得最精彩。
二、指導講故事
1、熟讀課文。
要想講好這個故事,先得把課文讀熟了。下面請同學們一邊讀,一邊像放那樣讓故事中的賈島和韓愈在你的腦子里活起來。
學生練讀課文。
2、按故事發生、發展、結局四部分的提綱,要求有順序、有重點地講。
(1)深夜訪友,以詩相贈。(發生)
(2)一字斟酌,難以定奪。(發展)
(3)沖闖儀仗,請求寬恕。()
(4)韓愈表態,賈島贊同。(結局)
3、學生練講。
(1)、各自練講。
(2)、分組練講。
(3)、每組選一名代表到前面講。
(4)、集體評議,發給小紅花。
四、表演課本劇
五、作業
回去把“推敲”的故事講給家長聽。
查一查,找一找,把“題李凝幽居”摘錄下來,并背一背,體會“推敲”的妙處。
教學反思
《推敲》這個故事非常有趣,講的是唐朝著名詩人賈島為了斟酌詩中的一個字眼兒,不知不覺闖入韓愈的儀仗隊中。當韓愈弄清真相后,與賈島一起思考,并由韓愈最終決定,從此“推敲”的故事流傳下來。課文表現了賈島認真嚴肅的創作態度和鍥而不舍的鉆研精神。
教學中,我結合文本內容和學生實際,多渠道讓學生感悟“推敲”的好處。主要從以下方面入手:一是剛上課,讓學生做做推門與敲門的動作,讓他們感知“推”“敲”的不同含義。二是引導學生觀察賈島敲門的插圖,讓他們感受月夜的寧靜以及賈島的禮貌,感悟出與環境、人物、事實相符合的是“敲”字。三是讓他們朗讀思考韓愈說的話講了幾層意思,講了用“敲”字的幾點理由。
同時,為了讓學生正確理解“推敲”的含義,認識到賈島一絲不茍、嚴謹認真的創作態度,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抓關鍵詞句。我們都知道,正確理解詞句的意思能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課文的第三自然段寫了賈島為了詩中的一個字是怎么想、怎么做的,是本文的重點段落。我引導學生抓住“一邊……一邊……”、“吟哦”、“想起”、“覺得”、“不夠妥帖”、“或許”、“更恰當些”等詞語來體會賈島嚴肅認真的創作態度,通過比較句子來感受賈島斟酌文字時入迷的樣子。
2、用表演促理解。文章第三自然段是重點,為了幫助學生深刻理解賈島嚴謹認真的創作態度,除了做好上面的第1點外,我還讓學生參與表演,小組推選一名學生當賈島,其他同學出點子,想細節,把賈島一邊吟哦,一邊做推門、敲門的動作表演到位。為了把賈島當時入神的樣子演好,學生練得特別認真,甚至有的同學甘愿做賈島的毛驢。學生在邊學邊演中興趣濃厚,演得開心,學得靈活,記得牢固,課堂變得情趣盎然。
蘇教版小學五年級語文教案15
一、教材解讀:
本文一是篇淳樸優美、感情真摯的散文。作者回憶了自己童年時,在夏夜月光的沐浴下,母親唱民謠、童謠和講神話故事的情景,表達了作者對母親啟蒙教育的感激、懷念之情。
是誰給了“我“啟蒙教育?歸根結底還是母親。文中作者說”“母親不識字,卻是我的啟蒙啟蒙老師”。也許母親并不知道她的歌謠對于“我來說是那么重要,她只是把對孩子最樸素、最純潔的愛全部給了“我。母親識不識字已不重要,重要的是這里面包含著濃濃的親情!
二、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聯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啟蒙”作課題的深刻含義。
3、憑借課文的語言材料,感受濃郁的母子親情,體會作者對母親終身難忘的感激、懷念和敬愛之情。
4、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三、教學重難點:
1、課文語言優美,其中民歌民謠風格明快、流暢、含蓄、風趣,值得好好體味。
2、文中插圖精美,在指導讀書感悟時,可結合插圖,引導學生感悟語言內在意蘊感情。
四、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五、總課時:
二課時
第一課時
一、教學內容:
初讀課文
二、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聯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啟蒙”作課題的深刻含義。
三、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出示幻燈(月光下的美景)指名背誦關于月亮或月色的古詩。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篇課文《月光啟蒙》,齊讀課題?吹竭@個課題,你有什么疑問嗎?
二、初讀課文,學習生字詞:
(一)輕聲讀課文,要求:
1、讀準生字詞語,讀順課文。
2、思考:文章中“我”的啟蒙老師是誰?
(二)幻燈出示生字詞語,朗讀詞語,重點指導“籬笆”“時辰”的輕聲。出示句子“我的父親是唱蓮花落的民間藝人。”指名讀,出示“蓮花落”的意思,指導該詞語的正確讀音。
三、細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一)回答問題:文章中“我”的啟蒙老師是誰?你從哪兒能讀出來?
1、出示課文最后一個自然段。
A、輕聲讀。
B、指名讀。讀了這段話,你有何疑問?學生質疑。
2、出示幻燈,總結學生提出的問題:
A、母親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民歌民謠,是怎樣使我展開想象的翅膀,飛向詩歌的王國的?
B、母親是怎樣用她的智慧才華啟迪我的想象的?
(二)今天我們就來解決第一個疑問。再讀課文,找出課文中母親給我們唱的民歌民謠。
(幻燈出示文中的民歌民謠。)
1、五首民歌民謠有何不同?理解“歌謠”、“童謠”兩個詞語的區別。
2、大聲地讀一讀這五首民歌民謠,把你最喜歡的一首讀給大家聽一聽。并說說你喜歡的原因。(學生自由地談談對歌謠的理解和自己讀后的想象)
3、通過歌謠的理解來理解最后一小節中“含蓄、明快、風趣、流暢”等詞語的意思。
4、多么美、多么有趣的民謠啊,正是母親唱的這些優美生動的歌謠為“我”開啟了民間文學的寶庫,給我帶來濃濃的詩情,展開想象的翅膀、飛向詩歌的王國。(板書)再有感情地齊讀課文中的最后一句話,體會作者對母親的感激之情。
(三)拓展:這么美的歌謠你喜歡嗎?老師也很喜歡,我也找來了兩首歌謠,拿出來和大家分享。(幻燈出示)讀一讀。說說你喜歡嗎。
5、布置作業:收集家鄉的民歌民謠,或者自己寫童謠。
四、結束語:母親為什么能唱那么多的民歌民謠,她又是怎樣用她的智慧才華啟迪我的想象的,同學們回家繼續仔細讀課文,這將是我們第二節課討論的內容。
第二課時
一、教學內容:
精讀課文
二、教學目標:
1、憑借課文的語言材料,感受濃郁的母子親情,體會作者對母親終身難忘的感激、懷念和敬愛之情。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同學們,上一課大家和老師一道伴著柔和的月光走進了作者童年時的籬笆小院(出示課文插圖),看著這溫馨的畫面,你會想些什么?或是想說點什么?
(我們每個人的成長都浸透著母親無數的心血與汗水,蘊含著母親無盡的牽掛與關愛)
2、這一課,就讓我們走進這個籬笆小院,與這對母子倆,一同分享他們的快樂!
二、品讀課文,感悟真情:
1、師:作者成年以后,回憶起自己童年的夏夜,總是充滿深情地說:“童年的夏夜永遠是美妙的!(投影,生朗讀)是什么讓作者對童年的夏夜總是念念不忘,覺得那樣的夜晚永遠是“美妙”的呢?
2、生自由朗讀課文,用筆圈劃
師巡視,相機點撥。
3、學生分小組交流,傾聽他人意見。
4、進行全班交流:
A:暑熱散去了,星星出齊了,月亮升起來了,柔和的月色立即灑滿了我們的籬笆小院。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時辰。(景色美)
B:母親忙完了一天的活計,洗完澡,換上一件白色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摟著我。此時明月已至中天,母親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母親形象美是樸素的,純潔,神圣的。)
C: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為我吟唱,輕輕的,像三月的和風,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飄滿那芳香的音韻。1)讀一讀從中你知道什么美?2)體會到什么美?(嗓音甜甜,深情的。)3)輕輕地讀出這種感受。4)讀完后你覺得哪個詞顯得很特別,特別的亮眼?(芳香)5)為什么呢?。引出并理解“芳香”:芳香是鼻子聞,而這兒指的是什么?6)是阿這是聽了歌謠時讓作者的內心充滿了芳香。這里“芳香”意思是:對世界對人生懷有一種美好的情感。不是嗎?不然哪有這樣的詩句:去吧,去呼吸山水間芬芳的空氣,去吧,去打開大自然綠色的課本。7)同學們,你們見過芳香的歌謠嗎?那么芳香指的什么/讀出來。8)讀歌謠。自由讀,指名讀。(讀出柔和,輕輕的,甜甜的音)9)引讀:“母親用歌謠把故鄉的愛,伴著月光給了我,讓一顆混沌的童心豁然開朗!边@樣的日子雖然清苦,但精神生活是豐富的。如果你就是籬笆小院那個被媽媽摟在懷里的孩子,聽著這樣的歌謠,你會想些什么?齊讀:母親用歌謠把故鄉的愛,伴著月光給了我,讓一顆混沌的童心豁然開朗。
D:高深莫測的.夜空是個神話的世界。高深莫測的夜空竟是個神話的世界。比較:自由讀看兩句有什么區別?從這相“竟”字你知道了什么?再齊讀。
E:月光似水,身穿白布褂子的母親沉浸其中,顯得莊嚴肅穆,有如玉石雕像。指導讀出“我”對母親的崇敬之情。
F:童謠用拍手歌讀,感受風趣
G:猜謎語。
自由讀10~13自然段
、僬f說你讀懂了什么
、诮涣
、鄯纸巧首x母子間的對話
5、過渡、引申:
在這柔和的月色里,母親為他唱歌謠,童謠,講神話猜謎語,作者聽著母親甜甜的的聲音,覺得童年的夏夜永遠是分外的美妙,不由發自內心地說……
投影:“母親不識字,卻是我的啟蒙老師!
①生朗讀
、趩枺耗赣H不識字,她怎能成為作者小時侯的啟蒙老師呢?
(在作者童年夏夜母親美好的聲音中,作者不知不覺懂得了要熱愛生活,熱愛家鄉,對生活要充滿想象,從而使作者逐漸走上文學道路,做正直、有為的人。)
③生深情朗讀文章最后一小節。
6、師簡介寫作背景,配樂深情朗誦:
我寫這篇文章時,母親已經老了,患了老年癡呆癥,失去了記憶。我趕回老家去看她時,她安詳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藹、慈祥,但卻不知我從哪里來,不知我來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誰。不再談她的往事,不再談我的童年,只是對著我笑,笑得我淚流滿面,她永遠不再明白兒子的內心是多么的苦痛,我多想抹平母親額上的皺紋,我多想用淚水喚醒你的記憶,答應一聲兒子的呼喚啊……
再讀,體會其中包含的終身難忘的感激、懷念和敬愛之情。
三、總結全文
默讀課文,討論:作者為什么用“月光啟蒙”作為課題?
四、聯系學生生活實際,拓展練習
1、師過渡:作者對他的母親充滿深深的感激之情,一句歌詞唱得好:天下的媽媽都是一樣的,她們時時給我們啟迪,給我們鼓勵……
2、生根據自身實際,完成課堂寫話練習:
【板書設計】
光啟蒙
唱歌謠
講故事
月光下母親 唱童謠 啟蒙“我”
猜謎語
【小學五年級語文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語文五年級教案11-14
小學五年級語文《激光》教案05-26
五年級小學語文教案01-01
語文小學五年級上冊教案01-02
小學五年級語文上冊教案12-01
小學五年級語文教案08-20
小學五年級語文《院子》教案05-29
小學五年級語文教案04-01
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教案01-02
優秀教案小學語文五年級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