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小學語文教案

    時間:2023-10-30 07:14:37 小學語文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學語文教案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語文教案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語文教案

    小學語文教案 篇1

      【設計理念】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有別于其他傳統課文,它由小學生張國強和大作家柯巖的信構成,形式新穎活潑,對學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由于這篇課文屬于略讀課文,因此本人在設計和對學生實施指導時,充分地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而且自讀和指導的重點放在了柯巖老師的回信中。在學生自讀理解的同時,引導、提示學生掌握書信的基本格式。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自讀課文。通過自讀,知道“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意思并明白其中的道理。

      2、學會正確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3、掌握書信的格式。

      4、認識課文中的7個生字。

      【課前準備】

      師生共同收集有關柯巖的資料(包括多媒體的圖片材料),收集其他名人志士給少年兒童的書信。查字、詞典并結合課文說說“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意思。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流程與設計意圖】

      一、導入和簡介柯巖

      1、導入:

      師:同學們,你們寫過信嗎?給誰寫信?為什么寫(寫了什么內容)?

      學生進行廣泛的討論、交流。沒寫過信的同學,可讓其說說“你或者父母收到過別人的信嗎?信中都說了些什么?”

      2、板書課題:

      師:今天,我們來學習兩封書信,一封問一封回。

      (教師邊說邊板書課題。)

      3、簡介柯巖:

      (如果是多媒體或圖片資料,教師應進行播放)。

      師:課前老師布置同學們收集了相關的資料,大家拿出來看看(學生出示資料)。

      柯巖,當代著名詩人,作家,已出版專著50余部,最著名的詩歌有《周總理,您在哪里》。

      (根據學生收集的資料,可以說得更豐富一些。)

      4、說說“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意思:

      尺和寸放在一起,尺比寸長(老師或者學生出示它們各自的長度),但尺和更長的東西相比就顯得短了(出示比尺長的物體)。寸雖然很短,但寸和比它小的東西相比,它又顯得長了(學生或老師出示比寸短的東西)。

      (設計意圖:從學生日常生活中的書信導入,能使學生對課文產生一種親近感。通過展示課前準備的資料,既是對辛勤勞動了的同學的一個肯定和對大多數學生的激發,又幫助學生認識了柯巖,為深入自學作了一些鋪墊。)

      二、自讀自悟

      1、出示導讀提示:

      師:同學們,這是由兩封書信組成的略讀課文,老師相信大家一定能讀懂這篇課文,并有所收獲。自讀的時候,下列問題或要求也許對同學們會有所幫助:

      ⑴張國強同學為什么要給柯巖老師寫信?信中他敘述了哪些苦惱?

      ⑵柯巖老師是怎樣幫助張國強分析原因的?柯巖老師在回信中還敘述了一些自己親身經歷的`事,這有什么作用?

      ⑶你明白了為什么用“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來作題目的原因了嗎?

      ⑷你還有哪些新的發現或者問題(請簡要地寫在書中的空白處)。

      2、學生進行自主閱讀:

      學生自讀的時候要給足時間,同時老師要參與其中并提示一些方法。

      (設計意圖:這篇略讀課文,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重點在于讓學生讀懂信的內容。但作為四年級的學生,問題的引導是不可少的,因此老師與同學一道設計了一些引導題,而且有些引導題還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如問題⑷),這樣,有利于滿足不同的學生。)

      三、交流討論

      可先以小組為單位交流,再全班進行。交流中,老師要作一些精辟的概述和引導:

      1、交流上面提到的幾個問題:

      交流時,要讀(讀有關的原文)和說(說自己的理解)結合,問題⑷是最能體現學生個性化閱讀的,所以要作必要的啟迪和挖掘,但又要區別對待。

      2、這封信對你有幫助嗎?你妒嫉過別人嗎?別人妒嫉過你嗎?通過學習柯巖老師的回信你有什么想法?

      有代表性的讓學生交流,要盡可能的說得具體一點。

      3、通過學習這兩封信,看看書信在格式和語言上有什么要求?

      (學生討論后,教師可作適當歸納。)

      ⑴格式:

      ①稱呼(頂格寫,后面加冒號,怎樣稱呼,依人而定,稱呼下面加問候語)。

      ②正文(將要敘述的事情和說的話寫清楚,格式按常規的行為格式)。

      ③結語(單獨一行并空兩格寫上祝語,內容因人而定)。

      ④寫信人姓名和日期(信的正文的右下角,分兩行寫)。

      ⑵語言方面:

      相當于與收信人進行面對面的說話,一般用你或者“您”,寫給很多人的要用“你們”或“您們”。語言親切與否,根據收信人和要敘述的事情決定。

      (設計意圖:這個環節中“交流討論”的內容很多,但又很有必要,重點是交流對柯巖老師的回信的理解與收獲。通過這個環節的訓練,有利于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深入了解,幫助學生認識書信的格式。)

      四、質疑拓展

      1、質疑解惑:

      通過學習這篇課文,你還有哪些不理解或者感到疑惑的地方。

      2、拓展延伸:

      ⑴出示冰心的《寄小讀者》或《再寄小讀者》,魯迅的《給顏黎民的信》(具體的內容略)。讓學生讀一讀內容,看一看格式。

      ⑵練筆:

      張國強收到并閱讀了柯巖老師的回信以后,對他會有什么啟發?他會打算怎么做?假如你就是張國強,圍繞上述問題仔細想一想,然后給柯巖老師寫封回信匯報一下,注意信的格式。

      (設計意圖:語文學習的疑惑在不同的學生中是永遠存在的,因此,我們有必要安排這樣一個環節。通過質疑不僅能幫助“疑”者,而且還能使大多數學生得到啟迪。給柯巖老師再寫封回信,既能促使學生再深入地讀原文,又有益于學生實踐書信的格式。)

      【板書設計】

      28*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討教:作文獲獎──嫉妒、寂寞

      從自身找原因

      回復:

      人上有人,天外有天

      書信格式:1、稱呼

      2、正文

      3、結尾

      4、署名和日期

      (設計意圖:簡單明了,同時,通過老師一筆一畫的書寫使學生感受到漢字的美觀及其書寫規律。)

      【特別建議】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其訓練目的在于鞏固學生已經形成或者本單元獲得的閱讀方法,提高學生自主讀書的能力,因此,我們也可以說,略讀課文是課內檢驗或者鞏固學生自主讀書能力的重要憑借。所以,作為語文老師要敢于放手。針對這篇自讀課文,在實施上設計者特別建議要做到以下幾點:一是要明確本單元或者近幾個單元的閱讀訓練重點是什么,學生已經掌握了哪些閱讀的方法,這樣有利于針對性的進行指導和訓練。二是充分地讓學生自主去讀去思考。當然,作為四年級的學生,必要的提示和指導是不可少的。學生課內讀書提倡有目標的自主性,反對無目標的自由化,無目標的“自主”不僅不能達到訓練目標,還容易使學生養成漂浮的讀書習慣。教師在閱讀中的科學、合理的提示是閱讀的方向而不是閱讀的圈子。三是要進行有效的交流,有效的交流要做到四個適度:交流的內容適度,教師的指導適度,學習小組的形成適度,不同的學生目標的達成要適度。四是要注意拓展。在這個設計中,安排了讀《再寄小讀者》(或《寄小讀者》)和《給顏黎民的信》以及幫張國強寫封回信。這樣安排,意在拓展學生的視野,因此不要作過多、過高的要求。最后一點建議是:因為書信中張國強遇到的事情在學生生活中較為普遍,因此,我們有必要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感受與收獲,以趨起到一定的啟迪和教育作用。

    小學語文教案 篇2

      教學要求: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12個生字和1個二類字。

      3、知道我國青海湖西部有一個鳥島,初步認識鳥是人類的朋友,從而愛鳥護鳥。

      教學重點:背誦課文,了解鳥島鳥多的特征。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今天,讓我們一起去觀賞鳥島。

      (設計意圖:一開始就讓同學把自身當作一個游客,積極的參與活動,大大激發了他們的好奇心,在好心情和好奇心的驅動下去學習課文。)

      2、齊讀課題,你有什么問題?

      ((1)鳥島在什么地方?(2)為什么叫“鳥島”?)

      二、學習課文

      1、帶著問題自身讀讀課文,找找答案。

      2、逐個討論。

      (設計意圖:讓同學提問,再去文中找答案,在質疑中困惑,在解疑中體會勝利的喜悅,這個過程猶如放風箏,線在老師手中,但風箏仍能感到在空中放風的樂趣,這樣的設計能培養同學的自主學習能力。)

      3、問題(1)鳥島在什么地方?

      學習第一自然段

      (1)、指名說說,你在哪個自然段找到答案的,請你來讀

      (2)、你們知道第一自然段講了什么?

      a. 出示:聞名中外

      指名讀,換個詞說說它的意思(著名中外、中外聞名)

      齊讀,放在句子中讀,說出你讀的感受。

      b. 指導讀:自豪的語氣

      c. 齊讀

      (3)、填空:鳥島在( )。

      (換詞的目的是為了積累詞語;而填空則可以訓練同學的語言表達能力,可以協助理解第一自然段,讓同學靈活所學的知識,加深記憶,也有利于背誦,可謂一舉多得。)

      4、問題(2)為什么叫“鳥島”?

      出示第二自然段

      (1)、自由讀,找找關鍵詞,想想從中你知道了什么?

      (2)、交流:

      a. 鳥兒在春天來這里。

      b. “一群一群、陸續”說明“鳥多”板書:鳥多

      讀好“一群一群”(速度放慢些)

      理解“陸續”師演示:手里拿畫好的群鳥圖貼一次,再貼一次,再來一次(邊說邊貼)

      c. 自由練讀,再配樂指名讀,齊讀

      (3)、因為(),所以叫鳥島。

      (4)、過渡:這么多的鳥來這里干什么?同學接讀—它們在這里筑巢安家,養育后代。

      (5)、這么多的鳥都來鳥島,你覺得那里會是怎樣的情景?

      (設計意圖營造一種氣氛,讓人感受春天的暖意,讓同學醞釀讀的節奏,為有感情的讀課文打好基礎。用貼畫的方式理解“陸續”更是符合兒童的`認知特點形象而直觀。)

      學習第三自然段

      (1)、誰愿意來讀就和老師一起讀。

      (2)、用一個詞來說說島上的情景。(熱鬧)板書

      (3)、具體說說哪幾個詞中可以看出來?(各種各樣、聚、鳥的世界)

      a.你從哪里看出這是鳥的世界?(出示幻燈片,練習說話)

      b.鳥兒來這里會干些什么?看圖說說六月是鳥島最熱鬧的時候,各種各樣的鳥兒聚在一起,它們有的(),有的(),還有的(),小島成了鳥的世界。

      c.同學自由練說

      d. 指名說第一句話

      (4)、指導朗讀

      島上的鳥多,這么熱鬧,就該讀出好的心情。

      自身讀、指名讀、齊讀

      (5)、島上除了鳥多,還有什么多?

      指名講(鳥窩多、鳥蛋多),你從哪里知道的?

      a. 板書:鳥窩多

      出示:一眼望去,密密麻麻的鳥窩一個挨著一個。

      指名讀,請一個同學上臺畫鳥窩,其他同學評價(突出“密密麻麻、挨”),缺乏之出再請人補充。

      b.“挨”可以換哪個詞?(靠)

      (6)、板書:鳥蛋多

      請多人上臺畫鳥蛋,還要涂上顏色,(突出“窩里窩外、到處“)

      齊讀第三句話

      (7)、小結:其實“窩多、蛋多”也反映了島上的“鳥多”,讓我們一起來讀讀第三自然段,進一步感受鳥多吧!

      (8)、齊讀

      (9)、練習背誦:鳥多(),鳥窩多(),鳥蛋多()。指名背誦

      學習第四自然段

      (1)、引讀

      師:鳥島上真熱鬧啊!鳥多,鳥窩多,鳥蛋多,來島上游玩的人(),他們(),隨手(),可是(),因為( )。

      (2)、讀了以后,你知道了什么?板書;愛鳥護鳥

      (設計意圖:緊緊抓住“熱鬧”一詞做文章,找文中的鳥多、鳥窩多、鳥蛋多、游人多突出小島的與眾不同。用畫鳥窩,畫鳥蛋的方法使臺上臺下的交流更為活躍,互動性,和時性,準確性,形象性的優點一一展現,讓同學真正做學習的主人,在學習中起到主體的作用。)

      三、朗讀、總結課文

      1、總結:一個叫“海西皮”的小島鳥多,鳥窩多,鳥蛋多,游人也多,真是熱鬧非凡,讓我們也加入到愛鳥護鳥的行列中去吧!

      2、帶著喜悅的心情齊讀全文。

      和板書:

      鳥多

      鳥窩多

      19、鳥島(熱鬧) 鳥蛋多

      游人多 (愛鳥護鳥)

      (設計意圖:緊扣主題,簡潔明了,協助同學理清文章的思路,協助同學加深記憶,背誦課文)

    小學語文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明確說明對象,理清文章思路。2.掌握說明順序中邏輯順序。

      3.體會本文生動有趣的語言。

      4.認識巖石記錄時間的功能,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和科學精神。

      教學重點

      1.幫助學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說明的層次。

      2.學習本文生動有趣的語言。

      3.掌握說明順序。

      教學難點:

      1.幫助學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說明的層次。

      2.掌握說明順序。

      教學步驟

      一、導入

      新課先來欣賞圖片,第一張恐龍化石、第二張三葉蟲化石、第三張自然界中的沉積巖。(屏幕顯示)。我們看到的這些巖石,在保存古代生物的同時,還記下了時間的痕跡。那么,巖石是怎樣記錄時間的呢?帶著這個問題,我們一起來學習《時間的腳印》。(屏幕顯示標題)

      二、識記字詞

      腐蝕(shí)渾濁(zhuó)山麓(lù)海枯石爛(kū)

      粗糙(cāo)龜裂(jūn)刨刮(bào)楔形文字(xiē)

      下面,我們大聲齊讀一遍。

      三、整體感知課文

      1.打開書63頁。《時間伯伯》這首小詩既是文章的引子,又緊扣題目。我們一起來看正文。請同學們給正文部分的自然段標上序號。

      明確:全文共31個自然段,可分成三個部分。提綱如下:(屏幕顯示)

      第一部分(14)引出話題:巖石是大自然記錄時間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巖石是怎樣記錄時間的。又分為兩層:

      第一層(521)巖石的厚度和順序可以記錄時間。

      第二層(2229)巖石保存了歷史的痕跡。

      第三部分(3031)讀懂巖石記錄的意義。

      2.課文的第一部分告訴我們,巖石是大自然記錄時間的重要方式。那么,巖石是如何記錄時間的呢?看我們的第二部分。

      第五段獨句成段,引出下文。從結構上講,這是一個過渡段。

      請大家推薦一位朗讀水平較高得同學讀第六自然段。讀得好極了。

      本段點明了物質時刻都在運動著這一普遍規律。巖石的運動規律是什么?

      被破壞被搬運、被堆積重新生成巖石。這是總起段。

      巖石從被破壞到生成新的巖石,經歷了怎樣的變化?

      請同學們四個人一組,研讀課文8至18自然段。看巖石是如何從毀滅走向新生的。邊讀邊討論并用筆勾畫出其中的重要環節。

      巖石→小石子→沙礫、泥土→沉積→重壓→膠結→新巖石

      (學生復述、點擊,顯示流程圖)

      這是一幅沉積巖的圖片,巖石像書頁一樣平臥著,一層一層疊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根據層與層的順序,我們就可以知道過去的年月。

      現在,請同學們思考。我們研究巖石的形成過程是為了說明什么?

      巖石的厚度及生成順序記下了時間的蹤跡。

      這是巖石記錄時間的第一種方式。

      3.巖石記錄時間的第二種方式是它保存了許多的歷史痕跡。請大家分組討論并閱讀22到29自然段,然后回答問題:巖石保存了哪些歷史的痕跡?

      ①巖石記錄了地殼的活動②巖石記錄了氣候的變化(插入說明方法:舉例子)

      ③巖石記錄了古代生物狀況④巖石記錄了地球歷史的發展過程

      ⑤巖石記錄了自然界轉瞬即逝的活動(學生總結,屏幕顯示)

      小結:普普通通的巖石上,竟有著如此豐富的歷史記錄。可以說,巖石是一部無字的史書。

      4.通過學習課文,我們對巖石有了新的認識,了解這些內容對現實生活有什么意義?(教師朗讀最后一段)大家邊聽邊找出答案。

      明確:增加知識、尋找寶藏,造福人類(屏幕顯示)

      總結:文章從巖石可以記錄時間寫到巖石怎樣記錄時間,最后寫了讀懂巖石記錄的重大意義,這種依據事物內在聯系、逐層進行說明的順序,就是邏輯順序。

      四、品味說明語言

      1.說明文以向人們傳授知識為主,所以,說明文的語言必須準確、嚴密。請同學們找出幾個例子加以說明。

      如:據計算,大約3000-10000年的時間,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巖石。

      (大屏幕顯示。插入說明方法:列數字)

      如果去掉大約,就表示形成一米厚的巖石就需要3000-10000年的'時間。事實上,人類讀懂巖石的年齡,不論方法有多精確,也不論有多科學,都是推測出來的。所以,大約一詞,恰恰體現了作者嚴謹的科學態度,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和嚴密。(大屏幕顯示)

      2.為了增強文章的趣味性、可讀性,在準確的前提下,說明文的語言也力求生動、形象。本文就多處運用了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法。

      如:越是笨重的石塊越跑不遠,越是輕小的沙礫越能旅行到遙遠的地方。

      作者用擬人的手法,寫出笨重的石塊想跑也跑不動,只能留在附近;而小沙礫卻能隨心所欲的走向很遠的地方,生動、形象(點擊,顯示)的語言,大大增強了文章的趣味性、可讀性。

      請你找出文中的擬人句,并用我喜歡句(段),是因為的句式說話。(屏幕顯示,適時點評)

      五、拓展遷移訓練

      ?大自然是非常神奇的,一塊看似普通的巖石,就能記下時間的痕跡,保存歷史的記錄。可以說,

      巖石是一部無字的史書。巖石是大自然的語言。

      巖石還可以比作什么?請你用巖石是的句式仿寫一個句子(顯示)

      六、結束語

      大家說出的這些比喻句,新穎、貼切、生動、形象。從不同的角度闡釋了巖石記錄時間、保存歷史痕跡的功能。其實,除了巖石,大自然還有許多記錄時間的方式,如日出日落、四季更替等等。希望同學們走進大自然,觀察大自然,努力讀懂大自然這本無字之書,更好地造福人類!

      七、作業

      1.找出本文的過渡段并簡要說明其作用。

      2.根據你對巖石的了解,以海枯石爛為題,寫一篇短文。

    小學語文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通過課文的學習,了解一年四季大自然的變化及人們生活的變化,感受自然的美好,生活的美好。

      教學重難點:

      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一、整體閱讀

      1、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教師:請同學們聽聽贊美春、夏、秋、冬四季的歌,感受春、夏、秋、冬的美麗。(教師范讀課文,或聽配樂朗讀錄音)。

      2、學生自由讀全文,思考:你最喜歡哪個季節?

      3、指名朗讀:讀你最喜歡的哪一節。(隨機出示春、夏、秋、冬四幅圖)學生邊讀邊看圖。

      4、教師小結:剛才同學們讀得都很認真,知道了春、夏、秋、冬四個季節都有美麗的景色。現在,我們再讀一讀四季的歌,細細地去體會四季的美。

      二、細讀詩歌

      2、學習第二節

      師:春天也悄悄地來了,又悄悄地走了,夏天又悄悄地來了,請同學們自己小聲讀讀第二節想想,夏天給我們帶來了什么禮物?

      學生討論:夏天給我們帶來了什么?引導學生朗讀:“金蟬唱起了歌”“綠樹成行”“園里瓜果香”,你喜歡夏天嗎?為什么?(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經驗,了解夏季的變化)。

      教師評述:夏天也是美好,金蟬在唱歌,綠樹多茂盛,瓜果香噴噴,小朋友們歡樂地游泳、玩耍。

      齊讀第二節。

      3、學習第三節

      齊讀第三節。

      師:秋天悄悄地來了,你聽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指導學生朗讀,討論中體會課文第三節)。

      你喜歡秋天給我們帶來的.禮物嗎?為什么?(指導學生朗讀:稻谷金黃、糧食堆滿倉,體會豐收給人們帶來的喜悅。)

      教師:秋天多美呀!看到田野里一片金黃,看到豐收的糧食堆滿倉,我們多么歡樂。

      4、學習第四節

      自由朗讀第四節。

      說說你最喜歡冬天的什么?教師根據學生討論引導:冬天北風呼啦,呼啦一次吹,下雪了。你能說說下雪時你都看到了些什么?(雪花飄舞,到處一片銀白,小朋友們堆雪人,打雪仗。)

      齊讀第四節

      三、熟讀背誦

      師:學習了春、夏、秋、冬四季的歌,我們都感受到了四季的美麗,你們愿意把四季的歌記在心嗎?

      1、四名學生分春、夏、秋、冬朗讀。

      2、按春、夏、秋、冬順序分組朗讀。

      3、引導學生背誦第一節,二、三、四節可按以上方法,讓學生自己背誦。

      4、分春、夏、秋、冬指名背誦。

      5、全文背誦。

      四、指導書寫生字。

      1、去掉拼音認讀生字卡片。

      2、同位互相討論記住這些生字的方法。

      3、交流記住生字的方法。

      4、指導書寫:重點指導“瓜”、“北”的寫法。

      5、教師范寫、學生練習描紅。

    小學語文教案 篇5

      綜合課

      1、會本課9個生字和由這些生字組成的詞語及由熟字組成的新詞。

      2、使學生了解青蛙在生長過程中形體上的幾次變化,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及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分角色朗讀課文。

      學會生字、指導寫字

      觀察圖畫,理解課文內容,了解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

      小組合作

      課件 生字卡片

      三課時

      第一課時

      一、啟發談話,引入課題。

      同學們,你們認識青蛙嗎?(生:認識!)那大家也都知道我們的朋友如按好壞來分可分為好朋友和壞朋友。蚜蟲是莊稼的壞朋友,那青蛙就是莊稼的好朋友。你們喜歡青蛙嗎?那又有誰知道青蛙小時候是長什么樣兒的?它又是怎樣長大的呢?(幻燈片出示小蝌蚪插圖,然后指出這就是青蛙小時候的樣子,它名字叫——小蝌蚪)那么,小蝌蚪又是怎樣變成青蛙的呢?學了今天這一篇課文大家就知道了。

      (板書課題)

      二、初識圖意。

      1、提出看圖要求:圖上畫了些什么?它們都在干些什么?(幻燈出示第一幅插圖)(生答)

      2、逐圖出示另三幅圖,引導學生觀察小蝌蚪在身體上有什么變化?再連續播放四幅圖,讓學生說說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分別遇到了誰,揭示這也就是——小青蛙成長的過程。

      3、提問: 大家看到最后兩幅圖了嗎?小蝌蚪最后變成了什么?它們找到媽媽了嗎?它們的媽媽是誰?(生述)

      4、小結:

      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四幅圖,想想小蝌蚪每次去找媽媽時身體都出現了哪些變化?開頭怎樣?過了幾天怎樣?后來又怎么樣?最后變成什么了?(生述)

      三、借助拼音,初讀課文。

      1、自輕聲朗讀課文。

      思考:小蝌蚪找媽媽找了幾次才找到?它都遇到了誰?

      2、糾正讀音(群、捕、迎、裳等)

      3、回答思考問題,師生初步分角色朗讀課文。(師:敘述部分;小蝌蚪、鯉魚、烏龜及青蛙媽媽由四組學生分別扮演。)

      四、學習第一自然段。

      1、學習第一自然段,看第一幅圖。

      提問:課文中是怎樣寫小蝌蚪的樣子的?找出相關詞句,說一說,并用筆劃出來。

      提問:我們池塘里的小蝌蚪有幾只?(生:有一群。)師講解“一群”的'意思,然后再指導生給“群”組詞。

      指導學生看圖,體會小蝌蚪心情如何?問:從圖上小蝌蚪的什么動作可以看出?自然段中哪一些詞語描寫了小蝌蚪很“快活”呢?(師指導生聯系小蝌蚪甩尾巴的情景回答。)

      2、指導學生看圖,師復述小蝌蚪外表。

      3、指導朗讀第一自然段,讀出小蝌蚪有趣、快活的神情。

      五、課堂作業:

      完成課后作業第二題(1)小題

      第二課時

      一、圖文對照,學習第二段。

      1、看第二幅圖,提問:現在我們的小蝌蚪跟第一幅圖模樣有什么不同?

      2、讀第二自然段,說說蝌蚪有什么變化。

      3、再讀(指名個別讀)

      4、看圖,講述小蝌蚪是為什么會游向鯉魚媽媽?理解“迎上去”意思。

      述:因為小蝌蚪們看見鯉魚媽媽在教小鯉魚捕食,于是想到自己也該有媽媽,但又不知媽媽長得怎么樣,所以就游過去問。

      述:正面向前叫“迎”。在這里既表示禮貌,也為了讓鯉魚媽媽能發現自己——小蝌蚪。

      5、鯉魚媽媽告訴小蝌蚪,它的媽媽有什么特點呢?

      6、指導朗讀第二自然段。(“我們的”“哪兒”要讀重音;鯉魚媽媽的回答要用長輩式親切的語氣讀出來。)

      二、看圖,學習第三、四、五自然段。

      1、看圖,提問:小蝌蚪過了幾天身體上又起了什么變化?

      生讀第三自然段。

      2、學生回答,師板書。

      3、小蝌蚪為什么會把烏龜錯認為是自己的媽媽呢?課文中為什么要用“追上去”,而不用“迎上去”呢?(師引導學生回答:一是,一前一后要用“追”;二是,體現出了它們以為找到了媽媽時的高興、迫切的心情。)

      4、烏龜媽媽告訴小蝌蚪,它們媽媽的特點是什么?(讓學生劃出文中語句并讀一讀)

      5、指導朗讀第三段。小蝌蚪“連忙追上去叫”這一句,要讀出急于找到媽媽的迫切心情。

      6、輕聲朗讀第四、五兩段,指導生邊讀邊看圖,思考:

      小蝌蚪過了幾天,身體上又起了什么變化?(板書)

      小蝌蚪到底有沒有找到媽媽呢?他們的媽媽究竟是誰呢?它們是怎么認出來的?

      (生聯系圖及有關句子回答:回顧烏龜介紹的青蛙媽媽的特征,還有前面鯉魚媽媽講的“四條腿,寬嘴巴”,小蝌蚪了解媽媽的特征全面了,也就可以找到媽媽了。)

      7、你從第四段中知道了什么?先讀再說。(自由讀后再指導學生說出段意)

      “小蝌蚪已經是青蛙了”,為什么加上個“已經”?小蝌蚪是怎樣跳到荷葉上去的呢?(蹬、蹦、跳)

      8、小青蛙跟著媽媽干什么?這說明了什么?(是人類的好朋友)我們們應該怎樣對等青蛙呢?(生:我們要保護好我們的好朋友——青蛙)

      三、鞏固練習。

      1、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讀全文。

      2、完成課后第一道題。

      3、完成課后第三道題。

      第三課時

      一、復習:

      1、分角色看圖朗讀課文。

      2、引導學生,按順序說說小蝌蚪是怎樣長大的。

      (大腦袋、長尾巴——長出兩條后

      腿——長出兩條前腿——脫掉尾巴、換上綠衣裳)

      3、指導完成課后第二題。

      二、指導有感情地分組朗讀課文。

      三、識記生字,分析字形,指導書寫。

      1、觀看生字表教學錄像帶,激發學生興趣。

      2、指導學習生字。

      3、難寫、易錯字形分析:

      塘:共13畫,第八畫右邊要出頭,第10筆一豎上下都要出頭,左邊是“ ”。

      迎:半包圍結構,里面的“ ”不要多寫一撇。書空。

      龜:共7筆,上邊是“ ”,下邊是“ ”不是“電”。書空。

      裳:共14畫,下邊是“衣”。

      鼓:右邊是“支”不是“ ”也不是“ ”,本課是“凸起”的意思。

      4、運用測試及書寫。(師巡視指導并及時對學生進行表揚)

      四、總結課堂。

      板書設計:

      34、小蝌蚪找媽媽

      小蝌蚪 問鯉魚阿姨 錯把烏龜當媽媽 找到媽媽(青蛙)

      大大的腦袋

      黑灰色的身子 長出后腿 長出前腿 尾巴不見了(變成了青蛙)

      長長的尾巴

      教后記:[ 內 容 結 束 ]

    【小學語文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語文的教案01-10

    語文小學教案01-03

    《小學語文》教案01-26

    小學語文經典教案01-08

    小學語文語文園地教案11-19

    小學語文《語文園地七》教案02-04

    小學語文《語文園地三》教案02-03

    小學語文《語文園地六》教案01-11

    小學語文《語文天地一》教案01-13

    小學語文《匆匆》教案06-04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中文字制服丝袜字幕在线 | 五月天婷婷缴情五月欧美激情 | 香蕉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在 | 中文字幕乱倫视频 | 亚洲日韩性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日本欧洲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