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備)大班數學教案5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要怎么寫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大班數學教案5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班數學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對20以內數字進行順序排列,幫助幼兒進一步對20以內的順向唱數順序進行認知和熟悉。
2、幫助幼兒理解順序排序中數字間的增減關系。活動準備:在進行此活動之前,教師可以使用情境掛圖,引導幼兒復習情境主題“糖果店”的相關內容,鼓勵幼兒觀察畫面內容并說一說。
(1)教師在磁性黑板上貼上三組不同的數字序列(例如:2→3→□→5→6→7;11→□→13→14→15→□;□→16→□→18→□→20),每組序列中選若干個數字位置留空。
(2)把1~20數字卡貼在黑板右下角。
(3)《情境互動式幼兒數學教育課程》幼兒用書大班下學期
活動過程:
1、教師可以用小故事導入情境,并出示小動物形像:“小朋友們好,你們看今天誰來我們班做客了(出示寶寶兔),大家高興不高興?”
2、教師逐一出示數字序列,并引導幼兒觀察黑板上的第1個序列。
教師:“今天寶寶兔給我們帶來了數學王國的.數字寶寶,你們看看,這些數字寶寶都是好朋友,它們手拉手來到這里,請小朋友仔細看看哪個數字沒有和它的好朋友拉手阿?”然后教師引導幼兒思考并說出那個數字后面的數字是幾。
活動說明:
在這個環節重點是幫助孩子理解數字前后之間的關系,理解前面的數字比這個數字少1,后面的數字比這個數字多1。鼓勵幼兒善于思考并勇于表達出來。
3、“寶寶兔想請一個小朋友幫幫忙,誰愿意從這些數字里把它的好朋友找出來?”請一名幼兒在黑板上進行操作,從右下角1~20的數字中找到相應的數字,并把它貼在數列空白的位置上。
4、以同樣的游戲玩法進行后兩個序列的操作,幫助幼兒鞏固順序唱數、點數、以及對20以內序數的經驗。
5、翻開兒童用書第10頁,引出書上的練習題。
按照活動規則,教師可以與幼兒共同進行第1個序列的練習,然后讓幼兒獨立完成后面的練習,教師巡回指導。
在進行最后一個序列時,由于本序列第一個數字空缺,教師一定要引導幼兒先從題目已經寫出來的數字開始作答。如:10前面的數字是幾?后面的那個數字是幾?13前面的數字是幾?對能力弱的幼兒要加強引導,幫助幼兒理解并檢查自己的答案是否符合數字的唱數順序和數字間的增減關系。
大班數學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探索9的分合,培養幼兒科學的探究意識。
2、引導幼兒用9的分合知識,解決活動中的問題,激發幼兒對數學活動的興趣。
3、用適合幼兒的方式參與數學活動的積極性。
4、引導幼兒積極與材料互動,體驗數學活動的樂趣。
5、引發幼兒學習的興趣。
活動重點與難點:
調動幼兒參與數學活動積極性;掌握9的分合。
活動過程:
一、從操作中探索9的分合。
1、師:“今天,老師準備了9個雙色的圓片,并且還要和這9個圓片來做游戲呢!大家可要看仔細了。”教師念兒歌并把9個圓片撒在盒蓋上,此時,圓片撒在地面上的結果是4個紅色的和5個綠色的圓片,教師用數字在板上的記錄單上記錄結果。
2、撒圓片
(1)教師強調要求:把9個圓片握在手里,同時念兒歌,兒歌念到最后一句時,把圓片輕輕地撒在盒蓋上,看看撒出來幾個紅的和幾個綠的,把它記在記錄單上;撒一次記一次,記錄的結果和撒出的.結果要一樣,如果撒出一樣的結果那就不需要再記錄。
(2)幼兒游戲,教師觀察幼兒操作情況,提醒幼兒每次都要撒9個圓片,并按要求記錄。
二、對照檢驗,相互交流。
1、請個別幼兒介紹自己的結果,教師在板上的記錄單上記錄。
2、幼兒對照自己的記錄結果,找一找,自己記錄單上有沒有不同的記錄,看一看,一共有幾種記錄結果。
3、教師出示一張排列有規律的記錄單,引導幼兒觀察并說說和剛才記錄過的記錄單有什么不同。教師請個別幼兒回答。
4、整齊而又響亮的念一遍排列有規律的分合式。
三、應用。
1、笑臉娃娃捉迷藏
(1)、教師請出9個磁性娃娃笑臉
師:“小朋友,你們真能干,娃娃笑臉都來找我們做游戲了,它要和我們做個《捉迷藏》的游戲,你們愿意嗎?”幼兒:“愿意”教師把9張笑臉展示在黑板上說:“9張笑臉咪咪笑,一張笑臉在板上,幾張笑臉藏起來?”幼兒:“8張笑臉藏起來。”師:“9可以分成1和幾?幾和幾組成9?幼兒:“9可以分成1和8,1和8組成9。”
(2)、用同樣方法可請個別孩子回答。
2、游戲《拾花瓣》
師:“春天來了,花園里的花真美啊!你們喜歡嗎?”幼兒:“喜歡”
師:“我們一起來唱一首《我的小花園》的歌吧!”師幼齊唱歌曲一遍。
師:“小朋友,你們想不想讓我們的教室也象小花園一樣的美麗呢?”幼兒:“想”師:“你們看,草地上有那么多的花瓣,我們聽音樂去拾花瓣吧!”教師講解拾花瓣和貼花瓣的要求:聽音樂去拾花瓣,并且看看花瓣上面的分合式,其中的方框中應該是數字幾,就把花瓣貼在相應的花盤里。
第一遍游戲:教師請女孩子去拾花瓣,顏色是黃色的,一次拾一個花瓣。集體檢查,及時糾正。
第二遍游戲:教師請男孩子去拾花瓣,顏色是紅色的,一次拾一個花瓣。集體檢查,及時糾正。
第三遍游戲,教師請全體孩子一起去拾花瓣,一次拾二個花瓣,集體檢查并糾正。
四、全體幼兒唱《我的小花園》結束。
活動反思:
這次活動進行很順利,孩子們參與積極性高,興趣濃厚,能大膽嘗試各種操作材料進行操作,也能用他們自己的方式記錄下結果,活動結束后,我對這次活動進行了反思,提供的材料豐富且易于操作;提供很大的操作平臺及思維空間,也不急于告訴孩子們答案,而是讓他們在操作中通過對比、討論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重視活動延伸的指導,在區域活動中讓幼兒自由操作并作好記錄。
整個活動,充分體現孩子的主體作用、教師站在幼兒背后,全體幼兒都能主動去操作、嘗試愿學、樂學,達到預期的目的。同時,活動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值得我去深深的思考:。在孩子們操作的環節中,當我提示孩子們操作即將告一段落,準備進入下一環節的時候,有位孩子興致正濃,表示還想玩,但我為了活動按時有序的進行,我用“商量”的語氣告訴他:“等會兒再玩”,活動結束后,他果然非認真的再操作,一直把9個圓片的結果通過自己的實踐操作全都記錄下來為止。我們都知道,數學活動最主要的是讓孩子在操作學習,可每個孩子的能力是不同的,因此,給孩子充分的操作時間還是必要的,反之,就是把抽象的知識強加給孩子,同時也體現不出操作真正的意圖。
大班數學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復習鞏固1-7的序數,2-6的鄰數。
2、識時間星期,了解其順序性、周期性,初步形成"星期"概念。
3、激發幼兒對時間的興趣,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
活動準備:
1-7的數字娃娃,大寫數字一至七,星期娃娃圖片7張,四個星期轉盤,星期娃娃每人一個。
活動過程:
一、以故事的形式讓幼兒了解星期的順序性。
1、現在我們要和數字娃娃一起來聽一個童話故事,聽的時侯要仔細聽,故事里講了什么。
老師講述故事《星期媽媽和孩子們》。
講完后提問:
(1)星期媽媽一共有幾個孩子?
(2)它給孩子取了什么名字?穿什么顏色的衣服?
(3)老師隨幼兒的回答出示星期娃娃圖片,打亂順序。)強調:星期媽媽的第一個孩子是誰?第二個孩子是誰?請你們幫星期妹妹來排隊,好嗎?(排好隊后讀一讀)
二、今天星期媽媽還給小朋友帶來了星期寶寶們的值班表,我們一起來看看。
(1)老師出示掛歷,引導幼兒觀察。
(2)這是什么?上面有什么?
(3)那么星期寶寶就是看著最上面的`星期來值班的,我們來看一看12月份,它們分別能值幾次班。
(4)帶幼兒觀察掛歷,說一說12月共有幾個星期。
三、游戲:找一找星期幾不見了。
四、游戲:我是星期幾(1)請3-5名幼兒說一說自己是什么顏色的星期幾。
五、游戲:顏色星期排排隊。
六、游戲:手拉手轉個圈七、活動評價,結束活動今天,我們知道了星期寶寶們是怎樣輪流值班的,也知道他們是有順序性和周期性的,相信小朋友以后也知道按照星期去安排好自己的事情,這樣我們大家的生活才會井井有條。
活動反思:
一、緊扣幼兒的生活經驗,凸顯數學活動中的挑戰性。
在以往的數學活動中,星期的周期性和序列性占了主要的比例,但是在實際的生活中發現,孩子們基本已經具備了相關的知識經驗,教師只需幫助其提煉經驗即可,如果還只是延續此類內容,遠遠不能滿足孩子的需要,對于幼兒來說,真正的學習動力來自于活動本身,想讓他們穩定地沉浸在數學探索、操作活動中,就必須給他們提供一個有一定挑戰性的,需要通過思考才能解決的問題情境,而這個挑戰性又不能脫離生活,因此結合"昨天今天明天后天前天"的推算活動,能極大的滿足孩子的興趣和需要,并且此類推算也能為生活服務。
二、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凸顯數學活動的趣味性。
很多時候,我們會簡單地認為,用教語言的方法來教數學,盡量多講,多操作,多練習,孩子自然就會了,這個觀念是錯誤的,幼兒只有通過自己的思維活動,依靠自己的經驗,才能真正地理解數學,而這種主體的理解必須基于內在的需要和興趣,整個活動,我都是以童趣的手法,引用了星期媽媽和她的寶貝,小豬送蛋糕等形式,讓孩子在一定的情景中學習數學,教與學其樂融融,相得益彰。
大班數學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區分左右關系。
2、發現以自身為中心的左右。
3、發現以客體為中心的左右。
4、發現以上兩者之間的差別。
活動準備
1、用海綿紙做紅、綠兩種手鐲。
2、幼兒活動材料第一冊第14頁。
3、水彩筆。
活動過程
一、以談話的形式導入
教師:小朋友,你用哪只手握鉛筆?你用那只手拿剪刀?你用那只手拿筷子?
對了,我們都要用右手。我們的右手很能干,給它戴上紅手鐲,那左手就戴上綠手鐲。
今天我們就來區分左和右。
二、發現自身的左右
1、啟發幼兒發現自身的左右,說說自己身上有哪些地方是分左右的。
2、游戲:看誰做得對。
讓幼兒跟教師的指令做出相應的動作,開始速度可以較緩慢,隨后游戲的速度由慢變快。
(1)舉起你的右手(戴紅手鐲的那只手)
用你的右手摸你的右耳朵
用你的右手摸你的右肩
用你的右手摸你的右腿。
(2)左手叉腰(戴綠手鐲的那只手)
用你的'左手摸你的左眼睛
用你的左手摸你的左膝蓋
用你的右手摸你的左肩
用你的左手摸你的右腿。
3、請幼兒說一說自己的左邊有誰,右邊有誰,左邊和右邊各有哪些物體。
三、嘗試以客體為中心辨別左右
1、請5-6名幼兒排成一橫排,說說xxx的左邊是誰,右邊有是誰。
2、游戲:幼兒兩兩結伴,面對面站立,
聽教師的指令作相應的動作,感知以自身為中心區分左右和以客體為中心區分左右的差異。
如:伸出右手拍一拍,伸出左腳碰一碰等。
3、引導幼兒說說自己的發現。
四、操作活動
1、請幼兒翻開活動材料,按要求完成添畫、涂色活動。
2、請幼兒結合活動材料,說說圖上具體的左右關系。
活動延伸
讓幼兒區分左右,加深對左右空間方位的認識,進一步認識左右是一對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換的相對概念。
大班數學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初步學習用自然物首尾相連的方法測量長度,理解用不同長度的自然物測量,數據不同但結果相同。
2、在聽賞故事中引發對測量活動的興趣。
材料準備:ppt課件、木夾子、吸管等。
活動過程:
一、講述故事,引發測量興趣(價值分析:通過談話,引發幼兒對測量活動的興趣)
提問:知道蛇究竟有多長,可以用什么方法?
小結:測量可以知道物體有多長。
二、根據故事,嘗試工具測量(價值分析:梳理測量要點)
(一)、提問:許多相同的夾子,怎么量?(價值分析:通過操作,嘗試用首尾相接的方法測量)
小結:很多夾子用一個接一個的方法可以測量出蛇的身長。
(二)、提問:一根吸管,怎么量?(價值分析:通過探索,嘗試用做記號的方法測量)
小結:一根吸管用做記號的方法可以測量出蛇的'身長。
(三)、提問:沒有材料,怎么量?(價值分析:通過交流,了解身體的某一部分也可以作為測量工具)
小結:沒有材料時用自己的身體的某個部位也能測量。
(四)、提問:同樣是蛇,量出的長度為什么不同?(價值分析:通過比較,理解用不同的測量物測量,結果不同)
小結:不同長度的材料測量,數據不同但長度相同。
三、延伸故事,鞏固測量方法(價值分析:通過到環境中去尋找,進一步探究生活中的測量工具)
我們再去找找其它的測量工具來測測小蛇的身長,看看結果怎樣?
【大班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大班數學教案06-27
大班優秀數學教案02-04
大班數學教案【精選】09-06
大班數學教案07-20
大班數學教案(精選)07-20
大班數學教案(精選)07-24
大班數學教案【經典】08-04
【精選】大班數學教案08-06
[經典]大班數學教案08-07
大班數學教案(經典)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