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大班數學教案8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大班數學教案8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大班數學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了解圓形、橢圓形、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的主要特征。
2.練習幼兒的視覺辨別能力。
3.留心觀察環境中的物體,發現圖形在生活中的應用。
4.引發幼兒學習圖形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是讓他們能說出圖形的名稱。難點是辨認不同圖形的特征。
活動準備 粉筆、黑板、彩紙剪成的各種圖形。
活動過程 一、1.教師在黑板上畫出各種圖形。如: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圓形、橢圓形。2.讓幼兒比較圖形的異同,讓他們清楚地知道圖形與圖形之間有些是完全不同的。3.有些是相似的,如:長方形和正方形,圓形和橢圓形。4.有些是相關聯的。如:長方形和正方形,兩個正方形變成一個長方形;三角形和正方形,兩個三角形變成一個正方形。5.經過反復辨認,幼兒對圖形的特征就會有一個比較清晰的概念。
二、先讓幼兒知道物體有名稱圖形也有名稱,以引起他們的好奇心,然后才把圖形的名稱告訴他們。
三、引導他們辨認生活中的物體所呈現出來的圖形使學習與生活聯系起來。
四、用畫紙剪出不同的大幾何圖形,如: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圓形、橢圓形。再用紙剪出不同的小幾何圖形,然后讓幼兒把同類的小圖形貼在相對應的大圖形上面。
教學反思 通過此活動幼兒對圖形有清晰概念,對不同的圖形有了印象。能比較出它們之間的異同,不會把正方形和長方形看成是相同的圖形。引導幼兒留心觀察環境中的'物體,發現圖形在生活中的應用,從而增加學習的興趣。
小百科:圖形是指在一個二維空間中可以用輪廓劃分出若干的空間形狀,圖形是空間的一部分不具有空間的延展性,它是局限的可識別的形狀。
大班數學教案 篇2
目標:
1、知道6可以分成5和1,4和2,3和3,1和5,2和4
2、在操作活動中歸納、總結、學習6的組成
3、愿意積極動腦,大膽嘗試。
準備:
一、復習1~5的組成
1、師:今天我們來玩上次老師教過的“碰球”游戲,再復習一下我們學過的2~5的組
成。
2、教師在黑板上寫上要玩的數字的碰球
師:嗨嗨,我的一球碰幾球?
幼:嗨嗨,你的一球碰一球。
3、教師與幼兒分全體和個人玩這個游戲
大班數學6的組成(復習)
目標:1、復習6的組成,知道6的組成有5種不同的.分法,學習按序分合。
2、根據教師的出示的數熟練的說出能組成6的另一個數。
3、初步感知數的分合的有序性。
準備:6個玩具
活動過程:
一、復習6的組成
1、請個別幼兒起立玩碰球游戲
2、以3桌為一組,請其中一組說出小于6的數,另一組找到與其組成6的數字
二、玩游戲,鞏固6的組成
(一)猜猜我的手上有多少
1、教師講明游戲規則:教師手上一共有6片雪花片,教師出示其中一只手的雪花片,請幼兒說說教師另一只手有多少雪花片
2、分幼兒全體和個人進行游戲
3、請幼兒回答為什么能準確的說出答案,教師對幼兒的答案小結
。ǘ╅_火車回答
幼兒按順序快速回答教師另一手中雪花片的數量(不能快速回答的幼兒由大家幫忙)
三、做作業
1、教師講明作業做法
2、幼兒獨立完成
大班數學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學習將收集的種子分類,排列,并做記錄。
2 、積極探索,分析討論,感知物體的大小、數量與排列長短的關系。
3、培養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養成愛探索、勤動腦及良好的操作習慣。
活動準備:
1、幼兒人手一份種子(南瓜子、葵瓜子、西瓜子各十顆)。
2、 紙板;大書4本、小書五本。
活動過程:
1、導入活動,引起幼兒興趣。師:看看桌上有什么?幼:南瓜子、葵瓜子、西瓜子。師:它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什么?幼:種子。
2、 第一次探索活動:感知數量相同,大小不一的種子,排列長短不一樣。
。1)講解操作要領。師:現在請你們做件事,給這些種子分分家(出示圖一)。請你們猜猜第一條線上排什么?為什么?幼:南瓜子,因為有南瓜子標記。師:那第二、第三條線呢?幼:葵瓜子、西瓜子。師:排隊的時候要從黑線開始,一個靠著一個,讓它們站在線上。三個全排完了,不要收,數一數,把數字記到后面的格子中。
。2) 幼兒操作,用種子在紙板上排隊。
。3)請幼兒講述排列結果。師:南瓜子有幾顆?(幼:十顆),葵瓜子有幾顆(幼:十顆),西瓜子呢?(幼:十顆)它們都是十顆。磕撬鼈兣诺年犖橐粯娱L嗎?(幼:不一樣)
。4)討論為什么都是十顆,隊伍不一樣長呢?幼兒A:因為西瓜子小,所以排得最短。幼B:因為南瓜子大,所以排得最長。幼C:因為葵瓜子不大也不小,所以排的隊伍不長也不短。
。5)老師小結:相同數量的種子,顆粒越小,排列越短,顆粒越大,排列越長。
3、第二次探索活動:感知大小不一的種子,排列長短相同時,數量不同。
。1)請幼兒把紙板翻過來,觀察另一面。師:看看紙板上有什么?幼:種子標記,線。師:這三條線怎么樣?幼:一樣長。
。2) 設疑、引導幼兒思考。師:如果在這三條一樣長的線上排隊,想想,它們用的數量會不會一樣多?幼A:一樣,幼B:不一樣。
。3) 交代探索要求,幼兒操作。師:請你們用不同的`種子分別在三條一樣長的線上排列,看看它們用的數量到底會不會一樣多呢?
。4) 講述操作結果。幼A:不一樣多。幼B:西瓜子用得最多, 南瓜子最少。
(5)討論“為什么排一樣長的隊伍時,西瓜子用得最多,南瓜子用得最少呢?”
。6) 小結:隊伍一樣長時,小種子用得多,大種子用得少。
4、 結合生活實際,進一步感知大小、數量與排列長短的關系。
。1)師手拿大書、小書。
提問a:如果用相同數量的大書和小書排隊,誰的隊伍長,誰的隊伍短,為什么?幼:小書小,排的隊伍短;大書大,排的隊伍長。
提問b:讓它們排一樣長的隊伍,大書和小書誰用得多?為什么?幼:隊伍一樣長時,大書用得少;小書用得多。
。2)游戲《過小橋》。
師:老師和幼兒一起走獨木橋從起點處腳跟對腳尖走到終點線,數數你用了幾步?(師生游戲)師:為什么老師用的步子小,你們用的多呢?(老師腳大,用的步子少;幼兒腳小,用的步子多)
5、游戲結束。
師:小朋友們今天學得都很認真,也很愛動腦筋,現在我們一起去玩《過小橋》的游戲吧!
大班數學教案 篇4
設計意圖:
現在的孩子在家里有很多爸爸媽媽課余的知識指導,簡單的數字1和2幼兒基本認識,但是幼兒很難理解數量之間的關系,很多幼兒似懂非懂,我選擇了學習“1”和“2”這個活動。對于剛入園三個月的幼兒,我從他們感興趣的水果入手,在這個教學活動中,為了引起幼兒學習數學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我創設了“摸一摸”的游戲、分組自選活動,從而有利于培養他們參與數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目標:
1、會手口一致點數2以內的實物并說出總數。
2、認讀數字“1”“2”,初步理解數字的意義。
3、能根據實物范例、圓點卡片、數字卡片等取出相同數量的物體。
活動準備:
1、物質準備:(1)數字“1”“2”卡片。(2)糖果罐(罐子上貼一個或兩個糖果標記)、小籃子(籃子上貼一個或兩個圓點標記)、瓶子(瓶身貼一個或兩個圓點標記,瓶蓋上貼著1或2的數字標記),珠子和自制的糖果若干。
2、材料配套:教育掛圖《領域活動*科學*認識*“1”和“2”》.
活動過程:
1、出示掛圖中的蘋果和梨的圖片,激發幼兒的興趣。
引導語:老師帶來了水果,看看都有什么水果?
2、出示水果圖片,學習“1”、“2”。
學習“1”。
拿出一個蘋果卡片貼在黑板上,提問:“黑板上有幾個蘋果?”(引導幼兒共同說出:1個蘋果。)
學習“2”。
。1)拿出一個梨卡片貼在蘋果下方,提示:“黑板上有幾個梨?”(引導幼兒共同說出:1個梨。)
。2)比較蘋果和梨的數量,引導幼兒說出:“一樣多”。
。3)再拿出一個梨貼在第一個梨的旁邊,引導幼兒直觀感知1個梨添上1個梨是2個梨。
。4)引導幼兒手口一致點數:現在有幾個梨?讓我們一起數一數。
3、認讀數字“1”和“2”,初步了解數字的意義。
認讀數字“1”。
。1)出示數字卡片1,引導幼兒認讀,說說1像什么。
。2)將數字貼在蘋果旁邊,讓幼兒知道1個蘋果可以用數字1表示。
認讀數字“2”,引導幼兒認讀,說說“2”像什么。
將數字2貼在梨旁邊,讓幼兒知道2個梨可以用數字2表示。
4、游戲:摸一摸,這是多少?事先把積木放在盒子里,教師出示“1、2”數字卡片,讓幼兒不用眼睛看,從里面摸出相應數量的東西。
5、分組自選活動。
第一組:裝糖果。投放貼有糖果標志的罐子,讓幼兒根據罐子上的糖果數量,裝入相應數量的糖果。
第二組:裝珠子。投放貼有圓點標記的小籃子,讓幼兒根據圓點數量取出相應數量的珠子放入籃子中。
第三組:蓋瓶蓋。投放畫有一個或兩個圓點,大小相同的瓶子兩個,讓幼兒根據瓶子上的圓點,匹配貼有相應數字的瓶蓋。
活動延伸:
區域活動:
1、將“裝餅干”的材料投放到數學區,讓幼兒操作練習。
2、將“裝糖果”“裝珠子”“蓋瓶蓋”等活動材料投放到數學區,讓幼兒繼續操作。
大班數學教案 篇5
設計意圖:
本學期,大班的孩子已經開始學習數的分合和10 以內數的加減了,針對孩子們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邏輯思維幾乎沒有的情況,我將數學的學習融入故事、PPT動畫、游戲等活動中,收到了比較好的效果。孩子們在這種學習氛圍中學得輕松自如,教學目標在不知不覺中完成。我的設計思路如下,希望得到各位同行的批評指正。
活動目標:
1.學習5的減法,理解每幅圖之間的.數量關系,體驗“走掉”“還!钡暮x。
2.學習運用簡明的語言講述減法算式所表述的圖意。
3.體驗數學活動的樂趣。
活動準備:
1.PPT、幼兒每人一套數字列式操作卡。
2.貼有數字1~4的郵箱各一個,有一道5以內加法算式題的“信”若干。
3.每人一份列式用的圖卡及筆。
活動過程:
一、做游戲“碰球”,復習5的組成。
教師:小朋友,今天老師和你們來玩一玩“碰球”的游戲。
講解游戲規則:幼兒說出的球的數量和老師的球的數量合起來是5個。如:教師說“我的一球碰幾球?
”幼兒回答“你的1球碰4球”。幼兒可集體回答,也可個別練習。
二、導入課題,學習5的減法。
1.出示PPT①
師:玩了“碰球”的游戲,我要帶你們去逛公園啦,出發吧!
。1)車站里有幾輛公交車?用數字寶寶幾表示? 開走了幾輛車?用數字寶寶幾表示?還剩下幾輛車?
(2)教師(出示“―”):這個符號表示什么?(引導幼兒發現“減號”的含義。)
。3)教師根據幼兒回答板書:5―1 = 4 (大家一起讀讀這道算式。)
。4)教師:這個算式表示什么?(可引導幼兒理解算式的含義。)
(5)教師:請小朋友和老師一起看圖講述算式的含義,并擺一擺算式。
2.出示PPT②:花圃里有幾只蝴蝶?用數字寶寶幾表示?飛走了幾只蝴蝶?(2只)用數字寶寶幾表示?還剩下幾只蝴蝶?
3.出示PPT③:池塘里有5條魚,游走了3條魚,還剩下幾條魚?請你用算式來表示。
4.出示PPT④:食品店里有塊面包?買走了幾塊?還剩下幾塊?請你用算式來表示。
三、游戲:送信(看式計算)
(1)出示游戲材料1―4個郵箱和許多信,讓幼兒觀察、思考、討論游戲玩法規則。
(2)請幼兒以小組為單位分別打開4個信箱,按游戲規則檢查“信”都送對了嗎?
四、看圖列式計算,進一步掌握5以內的減法。
教師:小朋友們,今天老師帶你們逛公園,看到了美麗的風景,品嘗了美食,還學會了用減法來計算,玩了送信的游戲,F在我要來考考你們,請你們看著這幾幅圖來列算式,還要算出答案哦,看看誰最棒。
--幼兒操作,教師巡回指導。
--教師:你是怎么列式的?這個算式表示什么?(根據幼兒的回答板書,集體驗證。)
五、聯系生活中的運用
1.師:小朋友們想一想在生活中有哪些可以用減法來計算的說一說好嗎?
2.回家后用我們今天學的本領向爸爸媽媽提出幾個數學問題好嗎?
大班數學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積極動手操作,體驗探索發現事物規律的成就感。
2、在觀察比較的基礎上發現兩個部分數的互補規律,并嘗試運用規律進行7的分合。
3、通過動手操作,發現7有六種分法。
活動準備
1、花朵圖片7個;黑板。
2、幼兒操作材料人手一份:花7朵、操作單、馬克筆。
活動過程
1、游戲“碰球”,幫助幼兒復習6的組成。。
2、送花,引導幼兒感知7的組成與分解。
(1)幼兒將花分別給小貓和小兔,探索7的分解、組成。
指導語:春天來了,花兒都開了,看看我們每人有幾朵花?讓我們把桃花兒分給小貓和小兔,可以有幾種分法,并將你的方法記錄在操作單上。
。2)集體交流、討論7的分合分法。
在黑板上展示幾名分法不同的幼兒的操作單,并請他們分別說出自己的分法,并請幼兒比較、討論,哪種分法最好,為什么?
。3)引導幼兒觀察、發現最簡便的`方法中的實物遞增、遞減關系,找出分成的兩部分數之間的關系。
(4)引導幼兒小結:一個總數分成的兩個部分數,其中一個部分數逐次增加1,另一部分數則逐次減少1,但每次分成的兩個數合起來總數都一樣。用這個方法能將數分得又快又正確,也不會漏掉任何一組分法。
3、幼兒操作,鞏固練習7的分解組成。
(1)游戲“涂一涂”
使用紅、綠兩種水彩筆將操作單中的花涂上顏色,要求每次兩種顏色的數量不一
樣。
。2)游戲“猜棋子”
先做完操作單的幼兒拿著操作單去找一位實習老師。實習老師在檢查好操作單后,每兩人一組進行游戲。
游戲規則:兩人拿7朵花兒,一人將7朵花兒分放在兩只手中,請對方看一只手里的花兒,猜另外一只手的花兒數,直到猜完6種分法。換一人拿7朵花兒,用相同的方法請對方猜一猜。
大班數學教案 篇7
一、說設計意圖
《綱要》明確指出:教育內容應“貼近幼兒的生活來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有助于拓展幼兒的經驗的視野”,幼兒園數學教育不是為純粹的教育而教育,是一種以幼兒生活為特征的教育,這就要求我們要立足幼兒的生活實際,緊密聯系幼兒的生活來開展教育。像我班小朋友午睡起床,常有孩子把鞋子、襪子拿錯、穿反。根據小班幼兒年齡特點,我設計了以鞋子、襪子、鞋墊為活動材料的《找朋友》數學活動,引導孩子在原有的生活經驗上關注物體的'形狀、大小、顏色的不同,進行配對。在游戲中自然滲透數學的概念,達到“玩中學,玩中教”的目的。
二、說活動目標
活動的目標對活動起著導向性作用,根據本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實際情況,確立了情感、能力等方面的目標.其中有探索認知部分,也有操作部分,具體目標是:
1、認識目標:
。1)、初步形成“雙”的概念,知道一雙有兩只。
。2)、能按鞋子、襪子、鞋墊的外形,顏色,大小等特點進行配對。
2、能力目標:發展幼兒的觀察力、記憶力、創造力和想象力。
3、情感目標:體驗與教師、同伴游戲的快樂;初步感受改編兒歌的樂趣,從而激發幼兒的求知欲。
三、說活動準備
《綱要》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和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被顒訙蕚涫欠⻊沼诨顒幽繕,同時幼兒是通過環境、材料相互作用獲得發展的,活動準備必須與目標、活動主體的能力、興趣、需要等相適應,所以,我既進行了物質準備又考慮到幼兒的知識經驗準備。在幼兒操作的材料上,我選擇了孩子們熟悉的鞋子、襪子和鞋墊。這些物品讓小班孩子具有親切感,愿意去動手操作,有信心配合老師共同探索。因此,我為幼兒準備了鞋子、襪子、鞋墊各人手一份、鞋架一個、夾子若干、玩具小熊一只。玩具小熊的用意是根據小班幼兒年齡特點,設計有情節的活動容易引起幼兒積極參與,能自然而然的轉換活動場所,銜接下一個活動環節。知識準備是已學的兒歌《襪子歌》
四、說教學方法、重點
。ㄒ唬┻@是一次數學配對活動,其中有機整合了語言領域的兒歌改編活動,但教學仍以配對游戲教育為主。因此,整個教學活動的重點放在幼兒認識、形成“雙”的概念和正確為鞋子、襪子、鞋墊正確配對這一環節上。由于數學知識具有抽象性和嚴密的邏輯性;幼兒的注意力不宜持久、容易分散;對生活和周圍的事物感興趣等特點。我選擇了利用游戲來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在“找朋友”里面,以幼兒為主體,我通過操作法、游戲法和引導發現法,來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讓幼兒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動中去,并且在游戲中給幼兒自由展現的空間。
大班數學教案 篇8
【活動目標】
1、初步學習在調查的基礎上,統計、記錄喜愛每種新年吉祥物的人數。
2、鞏固分類記錄的方法,會用自己選擇的符號記錄調查的結果。
3、能與組內的同伴協商,學習分工合作完成任務。
【活動準備】
1、大的統計表格,黑板,筆。
2、幼兒人手1張白紙,每組一張統計記錄單,筆若干。
【活動過程】
一、引導幼兒用繪畫的形式記錄自己喜歡的'吉祥物:
1、組織幼兒談話,說說過年的時候家里都有什么吉祥物啊?
2、集體討論、確定表現吉祥物的形式,并請個別幼兒畫出相應的標記。
3、請幼兒在統計記錄單上用標記記錄下自己喜歡的幾種吉祥物。
4、幼兒與同伴交流記錄單,介紹自己喜歡的吉祥物。
二、選擇不同的方式進行調查統計:
1、教師出示統計記錄單,引導幼兒觀察。
師:這是一張統計記錄單,請在上面記錄你們這組喜歡每種吉祥物的小朋友的人數。
2、引導幼兒討論。
師:怎樣才能知道你們這組喜歡每種吉祥物的小朋友有多少呢?又怎樣記錄呢?(引導:如在相應的空格中畫短線,點等。)
3、請幼兒與同伴商量,將小組里每個人喜歡的吉祥物統計在1張記錄單上。
4、教師引導幼兒在統計記錄單上統計、記錄小組中喜歡每種吉祥物的人數。
5、展示幼兒用不同方式記錄的記錄單,并請相應的幼兒上來介紹自己的統計記錄集體觀察、發現其中統計、記錄的不同方法。
6、指導幼兒統計出本小組中最受歡迎的吉祥物,并做記號。
三、教師和幼兒共同完成全班的調查統計結果:
1、每組選派一位代表向大家介紹本組的調查情況及統計結果。
2、教師引導幼兒討論。
師:怎樣才能知道全班喜歡每種吉祥物的小朋友有多少呢?
3、教師與幼兒一起在統計表格中記錄每組幼兒的統計結果,統計喜歡每種吉祥物的總人數,發現班級中最受歡迎的吉祥物。
【大班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大班數學教案06-27
大班快樂數學教案04-02
大班對稱數學教案04-02
大班數學教案(經典)07-28
(精選)大班數學教案07-30
大班數學教案[精選]07-31
(經典)大班數學教案07-31
[精選]大班數學教案08-12
大班數學教案【經典】08-04
(精選)大班數學教案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