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教案大全>數學教案>小學數學教案

    小學數學教案

    時間:2023-09-09 08:37:37 數學教案 我要投稿

    【優秀】實用的小學數學教案10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時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要怎么寫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數學教案10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優秀】實用的小學數學教案10篇

    小學數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一)使學生理解連除應用題的數量關系,并會用兩種方法解答.

      (二)使學生進一步學習用線段圖表示應用題的條件和問題.

      (三)通過對連乘、連除應用題的對比,學生進一步理解其內在聯系及互逆關系.

      (四)通過觀察、比較、分析,提高學生解答應用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掌握連除應用題的分析方法是重點,理解連乘、連除應用題的互逆關系是難點.

      教學過程設計

      (一)復習準備

      1.板演.

      一種織布機每臺每小時織4米布,5臺8小時可以織多少米布?(用兩種方法解答)

      2.全班同時口算:

    24×5×8




    35×2×9




    18×2×5




    64÷8÷4




    120÷6÷4




    160÷5÷8




      訂正1題時,說出兩種不同的解題思路.

      (二)學習新課

      1.新課引入.

      復習題改為:一種織布機5臺8小時織布160米,平均每臺每小時織多少米布?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就是解像這樣的應用題.(板書:應用題)

      2.出示例2.

      一種織布機5臺8小時織160米布,平均每臺每小時織布多少米?

      (1)觀察、比較,例2與復習題有什么聯系?

      (通過觀察比較可以看出:復習題中的條件是例2的問題,復習題中的問題是例2的條件.)

      說明這兩種應用題有著密切的聯系.

      (2)怎樣用線段圖表示已知條件和問題?在老師的引導下畫出:

      (3)要求每臺每小時織多少米布,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根據題意,要求每臺每小時織多少米布,可以先求出每臺織布機8小時織多少米布,再求每臺每小時織多少米布.)

      (4)怎樣分步列式計算?在學生回答的同時,教師板書:

      ①每臺織布機8小時織多少米布?

      160÷5=32(米)

      ②每臺織布機每小時織多少米布?

      32÷8=4(米)

      (5)你能用綜合算式解答嗎?(獨立做在本子上)

      160÷5÷8 (每臺8小時)

      =32÷8 (每臺1小時)

      =4(米)

      答:每臺織布機每小時織4米布.

      讓學生敘述解題思路,說出每步求的是什么.

      (6)這道題還可以怎樣解答?要先算什么?怎樣用線段圖表示條件和問題?

      小組討論,閱讀課本第10頁.

      在討論、自學的基礎上,把分步列式的標題填在書上,并獨立列出綜合算式解答.

      集體交流說思路.

      160÷8÷5 5臺1小時)

      =20÷5 每臺1小時)

      =4(米)

      答:平均每臺織布機每小時織4米.

      3.師生共同總結.

      (1)今天學習的是什么應用題?(今天學習的.是連除應用題)

      教師把“連除”二字板書在課題的前邊,即連除應用題.

      (2)通過剛才用不同的方法分析這道題,你發現這類連除應用題有什么特點嗎?(題中的160米既與5臺織布機有關系,也與8小時有關系.)

      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加以概括:

      這類連除應用題的特點是:總量與兩個變化的量有關系,是隨著兩個變量的變化而變化.正如同學們所說,160米既與5臺織布機有關系,也與8小時有關系,因此要求每臺每小時織多少米布,既可以先求每臺8小時織多少米,又可以先求5臺1小時織多少米.由于思路不同,就有不同的解法,重在分析數量關系.

      4.對比.

      (1)1輛汽車1天運貨20噸,4輛汽車5天運貨多少噸?

      (2)4輛汽車5天共運貨400噸,1輛汽車1天運貨多少噸?

      同學們在獨立解答的基礎上,二人討論,這兩道題有什么聯系?有什么區別?

      訂正:

      (1)20×5×4 2)40÷4÷5

      =100×4 =100÷5

      =400(噸) =20(噸)

      (兩道題的區別:(1)題是連乘應用題,(2)題是連除應用題.這兩道題又有內在聯系,(1)題的已知條件是(2)題的問題,(1)題的問題是(2)題的已知條件.)

      教師給以肯定后,再進一步明確說明:連乘和連除這兩種應用題是互逆關系,應用這種互逆關系還可以對應用題進行檢驗.

      (三)鞏固反饋

      1.獨立計算基本題.

      (1)3輛汽車4次可以運288筐蘋果,1輛汽車1次可以運多少筐蘋果?

      (2)光明中學的團員平整操場,35人3小時平整了1260平方米,平均每人每小時平整多少平方米?

      2.敘述條件有變化.

      一份稿件共960頁,8個打字員共打12小時才完成,平均每個打字員每小時可以打字幾頁?

      3.改編題.

      每只雞每天吃飼料4500克,照這樣計算,6只雞5天吃飼料多少千克?

      把上題改為用除法解答的應用題.

      4.變化提高題.

      4臺碾米機3小時可以碾米4800千克,1臺碾米機8小時可以碾米多少千克?

      (如有困難可稍加提示;從問題入手分析,要求1臺8小時碾米多少千克,就要先求出1臺1小時碾米多少千克.)

      (四)作業

      練習三第1~5題.

      課堂教學設計說明

      本節課學習連除應用題的要點是總量與兩個變化的量有關系,并隨著兩個變量的變化而變化,因此也可以用兩種方法解答.與前面學過的連乘應用題是互逆關系.

      新課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層是在教師引導下,通過畫圖表示題里的條件和問題,重點分析第一種思路和方法.

      第二層是通過學生自學課本,在小組討論的基礎上,明確線段圖中的數量關系,自己類推出第二種思路和方法.在此基礎上共同總結出連除應用題的特點.

      第三層是通過對連乘、連除應用題的對比,明確這兩種應用題之間的內在聯系及其互逆關系.

      練習的設計圍繞重點,有基本題、變化題、改編題.為以后學習稍復雜的歸一問題打基礎.

    小學數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通過比較,學生正確理解面積和周長的意義,能運用概念正確地計算面積和周長.

      2.提高學生綜合、概括的能力.

      3.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區別面積和周長的意義、計量單位和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正確地進行長方形、正方形周長和面積的計算.

      教學過程

      一、復習準備.

      師:我們已學習過了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和面積的計算,下面我們一起來復習一下.

      1.怎樣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

      長方形的周長=(長+寬)×2

      正方形的周長=邊長×4

      2.怎樣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

      長方形的面積=長×寬

      正方形的面積=邊長×邊長

      那么,周長和面積有什么不同嗎?今天我們一起來探討這個問題.(板書課題:面積和周長的比較)

      二、學習新課.

      出示圖形,這是一個長方形,長4厘米,寬3厘米.請同學提出問題,可以求什么?(周長、面積各是多少?)

      師:請同學在自己作業本上,分別求出這個長方形的周長和面積.(訂正時,老師板書)

      通過計算你能發現周長與面積有什么不同嗎?請根據下面幾個問題進行思考.

      投影出示思考題:

      1.周長和面積各指的是什么?

      2.周長和面積的計算方法各是什么?

      3.周長和面積各用什么計量單位?

      在個人思考的基礎上,再進行小組討論.

      集體討論歸納:

      1.長方形周長是指長方形四條邊的`長度和,而它的面積是指四條邊圍成的面的大小.

      2.長方形的周長=(長+寬)×2

      長方形的面積=長×寬

      3.求周長計算出的結果要用長度單位,求面積計算出的結果要用面積單位.

      師:同學們講得很好,那么我們能不能簡單地概括出面積和周長究竟有哪幾點不同呢?

      (在老師的引導下,共同歸納、概括)

      板書:

      面積和周長的區別:

      1.概念不同;

      2.計算方法不同;

      3.計量單位不同.

      師:現在老師有一個問題,要向同學們請教,愿意幫忙嗎?

      如果計算正方形的周長和面積,是不是也存在這3點不同呢?(正方形的周長和面積也具備這3點不同)

      師:老師還有一個問題,假如一個正方形它的邊長是4,會求它的周長和面積嗎?

      (學生敘述列式過程,老師寫在黑板上)

      師:這兩個算式都是“4×4”,這不是完全相同嗎?你們怎么能說它們不同呢?

      (討論一下,然后再回答)

      待學生充分發表意見后,老師再歸納.

      師:周長的4×4是4個邊長,式子中的第一個4是4厘米.面積的4×4是4個4平方厘米,所以兩個算式雖然都是4×4,但表示的意義不同.

      說明面積和周長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因此做題時要特別注意區分,要認真審題.

      三、鞏固反饋.

      1.請你用手指出桌面的周長,摸一摸桌面的面積.

      2.出示正方形手帕,請同學指出它的周長和面積.

      3.計算下面每個圖形的周長和面積.

      投影出示:

      4.選擇正確答案的字母填在( )里.

      (1)一個正方形花壇,邊長20米.如果在花壇的四周圍上欄桿,欄桿長多少?( )

      (2)一個正方形花壇,邊長20米.如果李欣每天早晨圍著花壇跑5圈,他每天早晨要跑多少米?( )

      (3)一個正方形花壇,邊長20米.如果在這個花壇里種草坪,這個草坪的面積是多少?( )

      A.20×20=400(米)B. 20×4=80(米)

      C.20×20=400(平方米)D.20×4×5=400(米)

      5.計算下面兩個圖形的周長和面積.

      投影出示

      比較一下,組合后圖形的周長、面積,與組合前兩個圖形周長之和、面積之和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面積相同,周長不同)

      能說說為什么周長不同嗎?組合圖形的周長指的是哪部分?

      師生共同總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認識到面積和周長有三點不同:1.概念不同;2.計算方法不同;3.計量單位不同.

      課后作業

      1.填表.

      圖 形

      邊 長

      周 長

      面 積

      長方形

      長18厘米,寬16厘米

      長方形

      長7米,寬4米

      正方形

      12 分米

      2.學校操場的長是110米,寬是90米.它的面積和周長各是多少?

    小學數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使學生了解24時計時法,會用24時計時法正確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時刻。

      2、使學生在探索、認識24時計時法的過程中,體會24時計時法在生活里的應用,幫助學生建立時間觀念。

      3、培養學生主動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意識,體驗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

      教學重、難點:引導學生在合作探究中認識、理解24時計時法,會正確運用24時計時法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時刻,明確兩種計時法的異同。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實物鐘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1、 課前談話:

      同學們喜歡看電視嗎?都喜歡看哪些節目呢?

      2、有沒有看過春節聯歡晚會啊?什么時候有?對,在每年的大年夜,和爸爸媽媽圍坐在電視機前,一邊收看春節聯歡晚會,一邊等待新年的.到來,那是多么令人激動的時刻啊!想不想再回顧一下那時的情景?

      ①多媒體播放新年即將來臨,全場倒計時的場面。

      ②你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0點鐘聲敲響,猴年第一天開始了!)

      ③也就是說一天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板書:半夜12時 0時

      3、新年的第一天,你做了什么事情覺得很有意義,到現在還記得的?跟大家講講,好嗎?

      4、過渡:可能有些同學那天過得不是特別有意義,或者已經忘記了,想在明年春節的時候給自己計劃一下嗎?你可以把最想干的兩三件事情寫下來。

      二、自主探究

      (一)教學普通計時法和24時計時法

      1、學生填寫時間安排表。

      2、全班交流:

      (1)哪位同學想來介紹?

      ①一生在實物投影上邊講邊撥鐘,師口述:從0時起一天開始了。

      ②師:一整天結束了嗎?(把時針撥到0時)舊的一天結束的同時新的一天又開始了!

      ③從這位同學撥鐘的過程中,你發現時針在鐘面上走了幾圈?一共有幾小時?(板書:兩圈 24個小時)

      (2)誰也想來介紹一下?

      請學生把安排表放到實物投影上說一說。

      3、兩位同學寫的時間怎么不一樣呢?

      隨機揭題:其實,它們是兩種不同的計時方法,像上午7時,下午3時(板書)等這種計時法叫做普通計時法,(板貼:普通計時法),另外一種叫24時計時法(板貼:24時計時法),它們都是記錄一整天中某個時刻的方法。

      4、改寫:

      這是普通計時法,你能用24時計時法把它改寫一下嗎?

      這24時計時法,誰會改寫成普通計時法?

      5、讓我們從屏幕上再來看看它們是怎樣計時的?

      多媒體演示,師講述:

      半夜12時 中午12時 半夜12時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6、比較兩種計時法的異同。

      現在你能從圖上發現普通計時法和24時計時法的聯系和區別了嗎?同桌之間互相交流一下。

      生交流師板書:

      ①普通計時法有時間詞,24時計時法沒有時間詞;

      ②從普通計時法換到24時計時法,第一圈,時針指幾就是幾時,第二圈,時針所指的時刻還要分別加上12小時;從24時計時法換到普通計時法,第二圈時時針所指時刻減去12小時。

      板書成: 第二圈

      +12

      普通計時法 24時計時法

      有時間詞 -12 沒有時間詞

      半夜12時 0時(24時)

      (二)師生對口令

      過渡:下面我們來個對口令,我說一個時刻,你能判斷它用的是哪種計時法并把它轉化成另一種計時法嗎?

      題目:上午9時 凌晨3時 晚上9時 14時 7時 半夜12時 下午5時 22時

      三、運用拓展

      1、我們的手表上都有時針和分針,可是這些鐘面上卻少了時針,你能根據下面這些時刻給鐘面畫上時針嗎?

      7:00 下午1:00 21:00 24:00

      2、 在我們生活中,你在哪里見到過24時計時法?

      師:對,24時計時法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你瞧——多媒體隨機出示

      A、電子表

      B、圖書館借書時間表、肯德基營業時間、節目預告

      3、看來,生活中我們離不開24時計時法,你能根據圖中的情境說說鐘面上的時間嗎?(可以用24時計時法,也可以用普通計時法。)

      4、現在的人們離不開鐘表,可是很早以前并沒有鐘表,那時的人們又是怎樣計時的呢?讓我們跟隨電腦博士回到古代去看一看吧!(多媒體出示)

      師介紹:在古代,原始人只知道用日和夜來表示時間;后來,人們利用測太陽影子的方法來確定時間,這是日晷,由 “晷針”和“晷盤”組成,晷盤上刻有24個等分的刻度,晷針垂直在晷盤中央。當太陽照著晷針,針影隨太陽的運轉而移動,刻度盤上指示出刻度來,便知道了時間,但它只能在晴朗的白天應用,陰雨天和夜間就不行了。因此,人們又發明了用滴水或漏沙的方法來計算時間,這就是銅壺滴漏,我國發明的銅壺滴漏比外國制作的滴水計時器要早的多,而且應用也很普遍。再后來,人們發明了鐘表,計時就越來越準確了,也就有了我們今天學習的普通計時法和24時計時法。想知道其它計時器的使用方法嗎?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課后到網上或書上去查一查。

      四、總結反思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呢?還有問題嗎?

    小學數學教案 篇4

      復習內容:

      簡便算法

      復習目的:

      能夠利用運算定律是計算簡便。

      復習過程:

      一、復習運算定律

      1、乘法結合律:(ab)c=a(bc)

      2、乘法交換律:ab=ba

      3、乘法分配律:(a+b)c=ac+bc

      4、加法交換律:a+b=b+a

      5、加法結合律:(a+b)+c=a+(b+c)

      二、復習簡便運算:

      1、出示題目

      + + +

      × + ×

      0.8×4×1.25×2.5

      組織學生討論:每題最簡便的'方法是什么?應用哪一個運算定律進行簡便的。

      三、基本練習

      1、下面各題怎樣簡便怎樣算。

      + + + × ×

      2- - × + ×

      2、怎樣簡便怎樣算

      4.18×3.8+4.18×5.2+4.18

      16÷4+23× +

      四、小結:

      解題前要認真觀察題目的特點,包括數字特點和運算符號特點,進行簡便計算。

    小學數學教案 篇5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教學過程

      ⊙談話導入

      師:看下面的字母,你知道它們分別是什么意思嗎?

      SOS EMS m2

      (SOS:求助信號;EMS:中國郵政快遞;m2:平方米)

      字母在生活中隨處可見,這說明它很重要。今天我們就來進一步鞏固用字母表示數及解方程等知識。(板書課題:用字母表示數、解方程)

      ⊙回顧與整理

      1.用字母表示數。

      (1)用字母表示數的作用和意義。

      用字母可以簡明地表示數、數量關系、運算定律和計算公式,為研究和解決問題帶來了很多方便。

      (2)我們曾經學過哪些用字母表示數的知識?

      整理:

      ①用字母表示數的.簡寫。

      ②用字母表示數量關系。

      ③用字母表示運算定律。

      ④用字母表示計算公式。

      (3)常見的用字母表示的數量關系有哪些?

      預設

      生1:路程用s表示,速度用v表示,時間用t表示,三者之間的關系如下:

      s=vt v= t=

      生2:總價用a表示,單價用b表示,數量用c表示,三者之間的關系如下:

      a=bc b= c=

      (4)常用的運算定律有哪些?

      預設

      生1:加法交換律:a+b=b+a

      生2:加法結合律:(a+b)+c=a+(b+c)

      生3:乘法交換律:a×b=b×a

      生4:乘法結合律:a×b×c=a×(b×c)

      生5:乘法分配律:a×(b+c)=a×b+a×c

      (5)常見的用字母表示的計算公式有哪些?

      預設

      生1:長方形的長用a表示,寬用b表示,周長用C表示,面積用S表示。

      C=2(a+b) S=ab

      生2:正方形的邊長用a表示,周長用C表示,面積用S表示。

      C=4a S=a2

      生3:平行四邊形的底用a表示,高用h表示,面積用S表示。

      S=ah

      生4:三角形的底用a表示,高用h表示,面積用S表示。

      S=

    小學數學教案 篇6

      單元學習目標:

      1、讓學生經歷數數的過程,體會數的產生和發展;會正確的數出數量在100以內的物體個數,會一個一個,十個十個,五個五個地數數;初步理解十、百的含義,知道數位和數位順序。

      2、讓學生通過操作實踐活動,初步理解百以內各個數的含義,初步體會十進制計數法;會讀、寫100以內的數,會用學具表示這些數,會比較它們的大小;會口算整十數加、減整十數、整十數加一位數以及相應的減法;知道加、減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

      3、讓學生初步學習用具體的數據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與他人交流,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培養用數學的觀念看周圍事物和看日常生活的意識,培養同學之間相互合作、交流的態度。

      教學重點:

      (1)100以內數的讀法和寫法。

      (2)初步理解十百的含義。知道數位和數位順序。

      教學難點:難點 數100以內的數。

      課時劃分:

      (10課時) 認識整十數1課時; 整十數加、減整十數1課時; 認識幾十幾1課時; 整十數加一位數及相應的減法1課時; 數的順序、單雙數1課時; 比較數的大小1課時; 多些、少些、多的多、少得多1課時;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4頁得例題,第4~5頁想想做做的.習題。

      教學目標:

      1、經歷探索整十數加、減整十數計算方法的過程,并掌握計算方法。

      2、在教師和同伴的鼓勵下,能積極克服數學活動中遇到的困難,發展初步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與人合作、交流的意識,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1、談話: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禮物,看!(出示實物糖球,左手三串,右手兩串)。

      2、教師舉起左手的糖球,提問:老師左手拿著多少個糖球,你是怎么知道的?右手呢?

      小結:一串糖球有10個,三串糖球就是3個十,是30,兩串糖球是2個十,是20。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教學例題。

      提問:看著這些糖球,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學生可能會提:一共有多少個糖球?左手比右手多多少個?右手比左手少多少個?) 求一共有多少個糖球用什么方法計算?怎么列式?

      學生回答,教師板書:30+20=?

      提問:為什么用加法計算? 談話:你想怎樣算?

      可以用學具擺一擺,可以結合以前學過的知識來想一想,也可以和周圍的同學討論,然后說給全班同學聽。

      小組內討論后,組長匯報討論結果,教師板書算式的得數。 (學生可能會說3個十加2個十得5個十,5個十是50也可能會說因為3+2=5,所以30+20=50。)

      談話:我們學習了整十數加整十數,(板書課題)同學們的算法都很好,我們的好朋友也來了,看看他們是怎么算的?

      課件顯示以下情境(圖畫加聲音)

      小蘿卜:我是十個十個地數,30,在數兩個十,是40,50。

      小蘑菇:3個十加2個十得5個十,是50。

      小辣椒:因為3+2=5,所以30+20=50。

      小結:我們的好朋友算得和大家都一樣,在以后的計算中,你喜歡用哪種方法算就用哪種方法算。

      2、教學試一試。

      提問:剛才,我們提的那個問題可以用減法來計算?你會列式計算嗎?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30-20=10。

      提問:計算時你是怎樣想的?誰愿意說給大家聽。(學生可能會說因為3-2=1,所以30-20=10;也可能說3個十減2個十是1個,就是10。)

      小結:同學們自己動腦思考并與同學合作,學會了一些整十數加、減整十數的計算方法,以后做題時你喜歡用哪種方法就用哪種。

      三、練習鞏固,應用拓展

      1、想想做做第1題。

      學生獨立列式計算,說說每道算式的意思以及計算時是怎樣想的。

      2、想想做做第2題。

      出示第一組、第二組題讓學生按組計算。 出示第三組的第1題,讓學生自己寫出相應的第2題。 讓學生自己出一組這樣的題并進行計算。全班交流自己的出題情況。

      3、想想做做第4題。

      談話:請大家把書翻到第5頁,看第4題,小鴨子20+20找到了它的媽媽40,其他小鴨子找不到媽媽了,你能幫助它們找到自己的媽媽嗎?在書上畫線連一連,連好后同桌同學互相檢查。

      4、想想做做第5題。

      談話:請看第5題,我們來做開火車的游戲。仔細看圖,你知道火車怎么開嗎,說給大家聽聽。

      學生在方框里填數后,一人報得數,全班學生一起訂正。

      5、課堂作業。

      想想做做第3、6題。

      四、全課總結

      這節課同學們積極思考,并與小伙伴討論,學到了很多知識,你有哪些收獲?說給大家聽聽。

      教學后記:以游戲來激發學生的興趣,積極性高.

    小學數學教案 篇7

      教案示例一

      課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學會運用加、減法的關系,正確計算.

      2.培養學生初步的遷移、類推能力.

      3.培養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的協調性.

      教學重點

      使學生掌握的計算方法,能正確進行的計算.

      教學難點

      掌握用加法算減法的計算方法.

      教學步驟

      一、鋪墊孕伏【演示課件“”】

      7+( )=11 7+( )=13

      7+( )=15 7+( )=16

      二、探究新知.

      1.教學例1.

      (1)【繼續演示課件“”】,出示例1圖.

      (2)啟發學生說明圖意.

      使學生明確:從12個圓片中,去掉7個,還剩幾個?

      (3)啟發學生回憶:十幾減9、十幾減8是怎樣計算的?

      小組討論交流,使學生明確:十幾減9、十幾減8都是想加算減的.

      (4)例1應該怎樣想?

      分組交流,并填書;教師巡視指導.

      使學生明確:像十幾減9、十幾減8那樣,,可先想7加幾得十幾.

      12-7=□ 想:7加( )得12,7加5得12,所以12-7=5.

      (5)讀算式: 12-7=5.

      2.【繼續演示課件“”】,出示例2:11-7=□ 15-7=□

      (1)分組交流.

      (2)指導學生獨立填寫.

      (3)訂正時,讀算式11-7=4, 15-7=8.

      3.【繼續演示課件“”】,出示例3:14-7=□ 16-7=□ 13-7=□

      (1)獨立填寫.

      (2)訂正時,讀算式14-7=7,16-7=9,13-7=6.

      三、全課小結.

      教師引導學生總結的口算.

      隨堂練習

      1.“做一做”第1題.

      7+5= 7+7= 7+8=

      12-7= 14-7= 15-7=

      一組一組地出示,做減法時說一說都是怎樣想的.

      2.“做一做”第2題.

      7+□=11 7+□=13 7+□=16

      11-7=□ 13-7=□ 16-7=□

      學生無獨立填寫,訂正時說一說是怎樣想的.

      布置作業

      1.

      2.11-7= 13-7= 15-7=

      12-7= 14-7= 16-7=

      板書設計

      教案示例二

      課題:求另一個加數的減法應用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學會解答求另一個加數的減法應用題.

      2.使學生知道簡單應用題的結構和解題步驟.理解“求另一個加數的減法應用題”的數量關系,培養學生認真審題的學習習慣.

      3.通過比較例4和例5兩種應用題的異同點,初步培養學生的觀察和分析能力.

      教學重點

      求一個加數的減法應用題.

      教學難點

      根據數量關系靈活地選擇解答方法.

      教學步驟

      一、鋪墊孕伏【演示課件“求另一個加數的減法應用題”】

      1.口算:

      14-8= 15-9= 12-7=15-7=

      7+5= 13-8= 7+8= 11-8=

      13-7= 17-9= 16-7= 12-9=

      2.

      3.

      (1) (2)

      二、教學例4.

      由復習題3(1)引出例4.可以設計情境:草地上跑來7只白兔,又跑來5只黑兔.

      (1)引導學生根據情境提出問題.【繼續演示課件“求另一個加數的減法應用題”】,出示例4.

      (2)正確讀題.

      (3)指名找出兩個已知條件和一個問題.教師在原題上畫批.

      (4)根據條件和問題出示兔圖.結合圖教師提問:要求一共有多少只

      兩個同學互相說一說,并在練習本上列式計算出結果.請一名學生口述,教師板書.

      (5)列式計算 7+5=12(只).

      (6)口答:一共有12只兔.

      集體訂正后師問:這道題為什么用加法解答?(求一共養多少只兔,就要把7只白兔和5只黑兔合起來,所以用加法解答)

      2.教學例5.【繼續演示課件“求另一個加數的減法應用題”】

      由復習題3(2)引出例5.

      (1)學生讀題.

      (2)指名敘述題意,說出已知條件的問題.

      同時教師出示:

      (3)比較例4和例5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4)教師引導學生把兩幅圖聯系起來說明:白兔的只數加上黑兔的`只數一共是12只,白兔有7只,去掉白兔,剩下的就是黑兔.

      提問:求黑兔有幾只,用什么方法計算?

      引導學生聯系減法的含義:從一個數里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用減法計算.算式為12-7=5(只).

      3.比較.

      師:這兩道應用題有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

      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然后師生共同總結歸納出結果:

      相同的地方是:學校養7只白兔.

      不同的地方是:兩個已知條件中的一個不同,問題也不同,解答方法也不同.

      師:什么時候用加法解答?什么時候用減法解答?(求兩數和,用加法.已知和與一個加數,求另一個加數,用減法)

      三、全課小結.

      請同學們匯報這節課你又學會了什么知識?

      隨堂練習

      1.小明家有7條白金魚,8條紅金魚,一共有多少條金魚?

      2.小明家有白金魚和紅金魚一共15條.白金魚有7條,紅金魚有幾條?

      學生獨立完成,然后訂正,請學生說出想的過程.

      布置作業

      練習三10、11

      板書設計

      探究活動

      游戲:找朋友

      游戲目的

      使學生在輕松活潑的氣氛中復習20以內的減法.

      游戲準備

      教師制作如下的數字卡和算式卡:

      游戲過程

      1.教師發下數字卡和算式卡.

      2.游戲過程舉例:拿著 的同學說:“我的朋友在哪里?”,拿著 卡片的同學就回答:“你的朋友在這里”,并立刻走到拿 的同學身邊.其它的同學一起讀:10減3等于7,對對對,請上位.

    小學數學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進一步鞏固平閏年的有關知識,能正確地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2、能計算經過時間。

      教學重點:掌握求經過時間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計算方法。

      教學對策: 盡量聯系同學的生活實際,積累同學的生活經驗,便于更好地理解題目的意思。

      教學準備:補充練習

      教學過程:

      一、復習鞏固

      1、 對年月日的知識你了解了多少?

      2、 基本練習:

      (1)平年一年有( )天,閏年有( )天,相差的天數出現在( )月。

      (2)今年是20( )年,是( )年,我國將在( )年召開奧運會,這一年是( )年。

      二、計算經過時間

      1、勝利小學從7月1日開始放暑假,到9月1日正式開學,勝利小學放暑假一共放了( )天。

      同學討論,交流計算方法:

      明確:7月1日也是算在放暑假之中的,7月份一共放了31天,8月份也是31天,9月1日已開學,不能算在放暑假中,所以暑假一共放了31+31=62天。

      假如從7月5日開始放暑假,到8月29日開學,一共放了( )天。

      2、媽媽所在的班組從3月22日到4月10日,一共加工了200套服裝,這個組平均每天加工多少套服裝?

      重點理解:3月22日到4月10日在計算時兩頭都要算,共20天。

      3、出示:第21頁考慮題

      引導同學理解:計算農作物的生長期,計算的方法各地不同,可以兩頭的天數都算在內,也可只算一頭的。

      假如兩頭的天數都算在內,那么這三樣農作物的'生長期分別是幾天呢?

      先獨立算。

      交流計算方法。

      4、今年幾歲了?(9歲還是10歲)

      引導同學理解:周歲與虛歲不同算法,周歲只算一頭時間,虛歲兩頭時間都算,所以虛歲比周歲要大1歲。

      5、小結:我們在計算經過時間時,要結合具體情況來看經過的時間是算一頭還是算兩頭。

      6、練習:(1)從今年的10月1日到明年的2月1日,經過了( 4 )個月。

      (2)從今年的10月到明年的2月,經過了( 4或5 )個月。

      板書設計:

      補充練習:計算經過的時間(年、月、日)

      (1)兩頭都算

      (2)一頭算一頭不算

      (3)兩頭都不算

      補充練習:計算經過的時間(年、月、日)

      (1)兩頭都算

      (2)一頭算一頭不算

      (3)兩頭都不算

    小學數學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通過活動使學生感受土地面積單位1公頃、1平方千米的大小。

      2、知道1公頃=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公頃。

      3、進一步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運用,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使學生了解1公頃、1平方千米的大小。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一、激發經驗,發現問題

      ⒈ 填適當的單位。

      ⑴教師手拿的文具盒,它的表面面積大約是2( )。

      ⑵數學書封面的面積大約是300( )。

      ⑶黑板的面積大約是( )。

      ⒉ 羅山寶城廣場占地面積約5( )。

      二、感受體驗,獲取新知

      1、通常我們在測量土地面積時,要用到更大的面積單位,公頃和平方千米。

      它們到底有多大呢?這節課我們就來了解一下。

      2、體驗

      (1)閱讀課本知識,同桌交流自己的收獲。

      匯報強調:邊長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積是1公頃。

      邊長1千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干米。

      (2)實際感受

      ①帶領學生到操場進行實際測量,量出邊長是10米的正方形土地,用標桿及繩子把這100平方米圍起來,或讓學生手拉手,圍站在正方形土地的四周看一看。教師向學生說明,100塊這樣大的`土地就是1公頃。

      邊長是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積是10000平方米,就等于1公頃。

      打個比方,我們的教師面積大約是50平方米,那200個教室的面積就是1公頃。

      板書:1公頃=10000平方米

      ②邊長是1千米的正方形的面積是1平方千米。相當于100公頃。

      也就是說如果一個足球場的面積約7000平方米,那就有140個足球場面積是1平方千米。

      板書:1平方千米=100公頃

      3、了解生活中的相關知識。

      四人小組先了解課本中的“生活中的數學”,再互相說說你在那見過1公頃、1平方千米。

      4、換算(生獨立完成,交流自己的想法):

      30公頃=( )平方米 6平方千米=( )平方米

      80公頃=( )平方米 5平方千米=( )公頃=( )平方米

      70000平方米=( )公頃 4000公頃=( )平方千米

      三、鞏固運用,加深記憶

      練習二十第2、3題。

      四、課堂小結

      本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你有什么收獲?

      五、課堂作業

      練習二十第1、4題。

      六、課后習題

      完成課后練習題。

    小學數學教案 篇10

      教學目的:

      1.進一步加強學生計算能力的訓練;

      2.通過實際問題,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加強數量關系式的意識;

      3.讓學生認識并掌握一個數與11相乘的`規律。

      教學過程:

      一、口算

      14×1020×2140×1280×30

      23+4567+9823+5476+80

      96÷3960÷3120÷4180÷3

      小黑板出示。

      二、筆算

      小黑板出示:

      34×5467×1940×87

      集體反饋。

      三、完成復習第6題

      思考:怎么算總千克數?

      集體反饋時,提問:如果這三題,要你要一句話概括一下,你是怎么算的,你會怎么說?

      四、完成復習第7題

      然后指點回答。

      1.用35×90,得電腦的價格。

      2.電腦的價格比計算器的價格多多少元?

      3.電腦的價格與計算器的價格一共多少元?等等。

      五、完成復習第8題

      集體解答。

      六、研究一個數與11相乘的規律。

      出示:

      24×1135×1157×11

      完成后,讓學生思考一個數與11相乘有怎么的規律?

      最后通過豎式引導得出:一個數與11相乘,只要將這個數兩邊位,中間加,還要注意進位就可以了。

      然后用比賽的形式完成思考后面的填空題。

      七、補充作業

    【小學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的數學教案03-24

    小學數學教案11-04

    [經典]小學數學教案07-22

    (經典)小學數學教案08-24

    小學數學教案【經典】08-06

    小學數學教案(經典)08-03

    【經典】小學數學教案08-05

    小學數學教案07-06

    小學數學教案07-06

    小學數學教案07-06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亚洲高清aⅴ日本 | 久久Aⅴ这里有精品免费看 永久字幕天天综合 | 在线视频欧美一二 | 亚洲欧美中文视频 | 午夜亚洲嘿嘿嘿在线观看 | 亚洲欧美在线a免费线上看 一级国产精品免费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