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實用的美術教案6篇
作為一名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點。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美術教案6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美術教案 篇1
教學目的:通過紙版畫集體創作,鞏固紙版畫知識,訓練制作技能,提高動手能力,增進師生之間的感情,培養學生之間的相互協作。
教學重點:指導學生完成“師生樂”紙版頭像的集體創作。
教學難點:紙版畫的拓印。
教學過程:
一、欣賞導入
1、欣賞教師和學生共同參加的集體活動照片,引導學生回憶活動時的'愉快情景。
2、引出新的課題:用紙版畫的方法一起來印一張表現師生同樂情景的“集體照”。
二、制作印版
1、欣賞紙版畫作品“師生樂”
提問:這幅特殊的集體照是怎樣作出來的呢?
2、了解紙版畫“師生樂”的集體創作過程。
板書:個人紙版——集體拓印
3、出示紙版畫成品讓學生觀察并引導回憶紙版畫的制版方法。
板書:畫形——剪貼——拓印
4、觀察自己快樂時的形象,把握特點。
提示:你有沒有仔細觀察過自己的臉呢?
(1)運用小鏡子,觀察自己的五官特點。
(2)運用小鏡子,觀察自己快樂時的五官的變化。
5、教師出示學生集體照,學生仔細觀察人物的歡樂表情,確定制作自己的制版畫頭像表情。
6、學生根據制版畫紙版要求進行描繪、剪制、拼貼,完成印版制作。
三、拓印
1、教師示范并體是它印要點:固定位置,用瓷勺來回壓磨到位。
2、教師上油墨,學生自由選定位置拓印。
提示:拓印排列要緊湊。
3、、填品主題——師生樂,完成創作。
四、學生自評與師生互評作業。
五、課堂。
美術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初步學習用團圓、連接的方法塑造圓圓的小雞形象。
2、嘗試捏出小雞尖尖的嘴巴,并借助輔助材料裝飾小雞的眼睛。
3、初步產生對泥工活動的興趣,愿意進行泥工活動。
活動準備:
人手一塊泥工板,橡皮泥兩塊,紅豆或綠豆若干。
活動過程:
一、念兒歌玩猜測游戲,引發幼兒的興趣。
教師帶領幼兒一起念《公雞頭、母雞頭》兒歌,師生玩猜測游戲。
二、觀察玩具小雞。感知小雞的.基本特征,引發幼兒關注小雞。
教師:這是什么?小雞是樣子的?
教師念兒歌《小小雞》,概括出小雞的基本特征。例如:
小小雞。嘰嘰嘰,
尖嘴巴,圓身體,
身上穿著絨毛衣,
愛吃小蟲愛吃米。
三、啟發幼兒探索用泥工制作小雞。
教師:這是什么?怎樣用橡皮泥制作小雞?
四、示范講解制作方法。
將大塊橡皮泥在手掌中團圓,搓出圓圓的身體。
將小塊橡皮泥團圓為圓圓 的頭。
在小雞的頭上捏出尖尖的嘴巴。
用紅豆或綠豆嵌在頭的兩邊作為小雞的眼鏡。
將小雞的頭輕輕地連接到身體上。
五、提出制作要求,鼓勵幼兒按照要求大膽地進行泥工活動,
幼兒操作活動,教師巡回觀察,并給予必要的指導和幫助。
六、組織幼兒相互欣賞放在泥工板上的小雞,教師給予表揚和鼓勵。
七、鼓勵幼兒 和 老師一起念《小小雞》。
美術教案 篇3
教學目標:學習滾動玩具的制作方法,培養學生動手制作能力。
教學重、難點:
1、滾動玩具的制作方法。
2、設計動物的形狀。
教具學具:卡紙、彩筆、剪刀、膠水、沙子,瓶子或罐子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按常規進行。
二、講授新課:
1、引導階段:
(1)出示范作進行滾動游戲,激發學生興趣。
(2)說一說這些玩具是怎樣制成的。(讓學生自學書上的'制作示意圖)
2、發展階段:
學生制作滾動玩具
(1)設計一只熊貓形象,并注意要突出其前肢的畫法。
(2)把熊貓的形象剪下。
(3)把熊貓的形象貼在圓柱上。(腿部貼住,頭部豎起)
(4)往盒子里灌進一些沙子,滾動時可以聽到"沙沙"的響聲。(注意沙子不要灌滿,否則聽不到響聲。
三、學生制作,教師輔導:
啟發學生制作其它滾動玩具
1、回顧滾動玩具的制作方法。
2、學生設計其它形象(人物或動物)制作滾動玩具。
四、作業評析。評析標準:滾動玩具的制作方法正確,形象設計生動。
五、收拾與整理
六、課后拓展:回家后進一步提高“會滾動玩具”的設計創意。
美術教案 篇4
設計意圖:
由于本班幼兒年齡比較小,從開學至今我們也開展了一系列美術活動,從這些活動中,我發現孩子們對粘貼活動的興趣比較濃厚,而且他們對色彩也比較敏感,本著一切從興趣出發的原則,我設計了這個活動。
活動目標:
1、學習將圓片片以不同顏色間隔開來連續的粘貼在紙上,并學習簡單的添畫。
2、培養幼兒對手工活動的興趣。
3、能在合理的位置粘貼,大膽想象,拼貼出毛毛蟲的不同造型
4、讓幼兒體驗自主、獨立、創造的能力。
5、培養幼兒養成有序擺放工具、材料的習慣。
活動準備:
教具:范例一幅(毛毛蟲)
學具:畫好的樹葉圖每人一份,漿糊、各種不同顏色圓片片若干,毛巾人手一塊。
活動過程:
1、教師出示范例,引起幼兒的`興趣。
出示”毛毛蟲”。
提問:
這是什么?(毛毛蟲)
請小朋友看看這個毛毛蟲是由什么形狀組成的?(圓片片)
那這個毛毛蟲漂亮嗎?(漂亮)
你們想做嗎?(想)
2、教師進行示范,要求幼兒認真仔細的觀察,與此同時,著重講解操作中的要領。
3、幼兒進行操作,教師進行指導。
4、教師對幼兒的作品進行分層次講評。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我發現幼兒對畫毛毛蟲的興趣比較濃厚,而且他們對色彩比較敏感.通過活動可以看出,幼兒的動手能力較好,做出來的作品很美麗。通過這個活動,可以看出小朋友們對粘貼活動有很大的興趣,也初步具備了良好的手工活動的習慣,他們的作品非常的美麗。
不足之處:
范例稍微小了一點,另外由于教師非常緊張,使得教師的最后的活動評價未能完成的很好。以后要在教學上多下功夫,多動點腦筋來提高幼兒的積極性。
小百科:毛毛蟲一般指鱗翅目(蛾類和蝶類)昆蟲的幼蟲。具3對胸足,腹足和尾足大多為5對,有的幼蟲身上有很多有毒的剛毛,人碰到的話皮膚會紅腫。
美術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 嘗試用吸管吹畫,對漂亮的線條和色彩效果感興趣。
2、 用吹畫裝飾漂亮的手提包,愛護和欣賞自己和同伴的作品。
3、 培養幼兒動手操作的能力,并能根據所觀察到得現象大膽地在同伴之間交流。
4、 讓幼兒體驗自主、獨立、創造的能力。
5、 引導幼兒能用輔助材料豐富作品,培養他們大膽創新能力。
活動準備:
1、《小朋友的書·美工》
2、吸管幼兒人手一份,幾種顏色水每組一份。
活動過程:
1、 教師示范吹畫。
將顏色水倒入一點在美工紙上,讓吸管對著顏色水向各個方向吹。換一種顏色,繼續吹畫。
2、 請個別幼兒示范,教師針對幼兒吹畫的.實際進行點評和指導。
3、 幼兒制作。
使用《小朋友的書·美工》第15頁“有趣的吹畫”,觀察漂亮的手拎包,說說手拎包上的圖案是怎么來的;手拎包是怎么做成的。
觀察吹畫示意圖,明確吹畫的步驟。
幼兒作畫。(幼兒吹畫時可不限于吹在拎包的范圍內,可大膽地在畫紙上吹。吹好后揭下拎包,沿虛線折疊,一只漂亮的拎包做成了)
4、 展示作品。
課后反思:
這節是美術課,課前我還是準備的比較充分。可是在上的時候,就出現難題了,吹畫對于個別的幼兒是個體力活,有些幼兒吹一下,看自己的水彩還沒吹出去就說自己吹不動了,這時只能自己親自出馬了。但有些幼兒很能干,他們吹出來的手提包很漂亮,他們也會去幫助別的較弱的幼兒。等最后的手提包都做好的時候,他們很開心,對自己的作品也很是滿意。我也很滿意。
美術教案 篇6
一、教材分析 小區
小區是人們生活聚居場所,是社會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建設的重要區域。初中美術教案9年級下:04課 小區小區的規劃、建設不僅體現了人們對歷史文化的懷戀、對現實美好生活的不斷完善,小區更是對未來的理想的不懈追求。依據課程標準的精神,初中美術教案9年級下:04課 小區以及綜合·探索領域的具體要求,本單元的課程為教育學生關注小區環境,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研究、創造。幫助學生認識美術與生活的密切關系,提高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創造美好生活。
教材首先從小區的自然環境、地理、經濟和人文等方面提供學生思考的空間。以小區的照片引領學生進入教學情境,從平面示意圖的表現進一步有序地引導學生展開學習的空間,住宅、學校、古建筑等從小區的區域劃分、建筑的不同功能到人文情懷的滲入,為教學提供了相關素材。
學習活動的設置以為小區命名的活動形式展開,從對小區的整體認識出發,用簡潔的形象,明確地表現小區的特征,為后續的學習活動確定主題。通過小組協作的形式進行社會考察,討論研究小區的現狀和發展,設計規劃方案。教材以詳細的圖文資料,為選題、設計思路以及平面設計圖的繪制做出示范。最后,根據設計方案制作小區規劃模型,把設計思路付諸現實,以此完善體驗探究、創造的過程。
評價建議設置了具體的評價指標,對學習活動的開展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資料庫提供了有關環境設計的專業知識,吸引學生對未知領域的關注。
學習大空間就鄉村規劃、城市公共設施等方面提供了選題與素材,激發學生關注更為廣泛的空間。
二、教學目標
學會平面規劃示意圖的繪制方法,掌握規劃模型基本的制作方法,并運用于規劃設計。
能夠和同學互助合作,共同完成規劃設計和制作等學習任務。
能夠了解所在居民小區的規劃和功能以及人文背景,更加關心和愛護生活環境。
三、教學思路
1.教學內容的確定
篇首小區景色的圖片用于教學導入,在教學中最好用學生熟悉的生活小區的圖片和平面示意圖替代,使學生能夠將實地印象運用干規劃設計與制作。
教材設置的未來小區的設計思路作為學習指南,從小區的整體布局、美化以及文化特點的體現等方面提出要求,并列舉各種表現方法,為學習活動提供了范式和參考。教學中還可以考慮采用剪貼形式,用色塊表現,用局部圖片加以示意。
教材呈現的制作步驟為制作活動提供幫助,教學中需要加以演示說明。
對教學任務的要求可以參照“評價建議”中列舉的內容制定指標。
2.教學準備
有關小區的平面掛圖;小區的景觀及各種服務設施的照片資料(有條件的地區可以準備影片資料,制作);繪制規劃圖的工具:圓規、直尺、三角板、鉛筆和色彩工具等;制作模型的各種材料:剪刀、小刀、膠水、海綿、泡沫塑料板、塑料片等。
3.教學策略
本課教學的主要目的在于通過學習活動引發學生對生活環境的關注,在更為廣泛的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的特征。設計規劃自己的生活環境,將想像與創意付諸表現,在探索實踐中加深對美術的認識。
教學策略的整體思路是設計小區名——規劃小區整體方案——制作小區模型。教師可以根據當地的具體情況教學重點有所選擇的側重。以團體活動形式開展的教學可以使學生增進協作意識,由小集體到大社會的轉換更能使學生認識到人與社會的關系,只有積極創造、互相合作才能創造美好的生活。
第一課時可從設問的形式進入教學情境, “介紹你居『主的小區,它有什么特點?還應增添什么?理想的小區模式是怎樣的?畫出你家周圍的平面分布圖……”帶領學生重新審視周邊的小區,從居住環境、交通、小區的設施如商店、學校、游樂場所、綠化等方面討論。可以組織學生自我評價自己居住的社區,找出它的特色,并命名,展開教學。教師應該有意識強調小區的基本功能和規劃原則、注意事項,尤其是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是其中的重點。課后可布置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社會調查,了解現代社區建設的大體動態和最新理念。
第二課時就學生的社會調查展開討論,確立小區的主題應以人為本。小區的功能(住宅、交通、醫療、購物、休閑娛樂、消防治安等)、風格(建筑、景觀、公共設施等)、文化(當地文化習俗、遺跡、學校、廣場、公共場所等)都應該考慮進去。討論可采取競爭的方式進行,小組代表闡述調查結果,小組擬定的設計方案的重點是什么?有什么特色?結合教材設置的設計方案談一談人與自然、社會的依存關系。人的衣食住行各方面的要求、考慮,小區為人們提供的應是功能齊全、設施完備、舒適的場所。同時還應強調小區的時代感、歷史與現代文化的交融和人的返璞歸真的享受。從自然景觀的協調、美感出發啟發按學生自己的理解去裝扮我們的家園。
通過范式展示和講解,幫助學生學習平面規劃圖的繪制方法,運用有關地圖的知識,了解比例、方位、圖例以及繪圖方法。設計圖示標志,表現道路、綠化、學校、廣場、公共場所等。分組選擇不同方式(包括手繪和剪貼)進,行表現,繪制平面規劃圖。
第三課時制作小區模型。小組分工合作,根據已確定的小區方案,制作方案不必求全,只要求嘗試體驗過程和制作質量。選擇合適的工具和制作材料進行制作。各組的模型以表現小區局部區域為主,最后匯集為一個大模型。課堂的模型制作應力求簡潔、概括,注意整體的結構和布局,注意造型與材料質感和色彩的協調。立體造型的點、線、面在模型中的綜合運用,材質運用中對于樹、房屋、草地、水池、道路、路燈等不同質地的表現都需在教學中強調出來。
教學評價不僅僅關注學生在活動中的制作結果,要以發展的眼光激勵想、確定階段,學生對生活環境的關注程度和積極參與的熱情與否;另一方面是制作階段對于結構、層次、空間、材質、色彩等構成因素的綜合運用能力的評價。可采用學生自評、互評、教師點評的方式展開,可采用模型展覽的形式由學生暢所欲言地發表自己的觀點。四、教學選擇
本課制作規劃模型的學習活動難度較大,所需工具材料、制作場地要求較高,占用課時太長,實施教學有一定困難。可以考慮與學習大空間中公共設施的內容設計對換,將教學重點放在規劃設計圖上。
規劃設計圖的.表現方法也可以多樣化,如我國古代的地圖就常采用繪畫方式,具體地點和完整布局并茂,詳盡而生動。再如平面布局與照片圖示結合的拼貼簡潔明了,也可以達到很好的效果。
五、教學建議
注重美術課程與學生生活經驗緊密關聯,使學生在積極的情感體驗中提高想像力和創造力,是本課編寫所期望的目標。引導學生談一談自己的居住環境,通過日常生活中印象深刻的所見所聞,引起他們對小區環境的關注。如居住環境的新舊對比、住宅的造型和色彩、標志性建筑、綠化帶以及環境與心情等話題。收集學生在所居住的小區的留影,或拍攝他們熟悉的生活環境圖片用于教學,更能夠引起他們對課題的興趣。規劃圖制作之前,應該有一些草圖。通過小組成員的綜合優化,再繪制正稿,這樣做既可以提高作業質量,又能夠培養協作意識。
設置真實的設計用途,在平面圖上假設河流、湖泊或道路作為地形條件的限制,讓學生根據客觀條件進行設計,激發他們的學習欲望。也可以考慮以改變小區環境為題,通過調查繪制小區平面圖,通過討論對現有布局進行改變,設計規劃新的小區布局。
提示學生在作圖過程中運用幾何知識,諸如用圓規畫對稱圖形、等分圓周、中軸線的運用等等。規劃設計的教學范圖最好能夠呈現繪制過程。手繪掛圖運用剪貼方式,示范時逐步完成。也可以使用膠片分層演示。展示多種建筑、樹木、花園、汽車等俯視圖,幫助學生感受特殊角度的圖形,有利于對平面圖的認識和理解。規劃模型的重點應呈現規劃布局,房屋建筑的造型要簡化。先用泡沫塑料切出簡單的幾何體,再稍作挖切即可。
泡沫材料的切割最好使用加熱的鋼絲,不僅切割效果好,而且比工具刀安全。切割臺的制作需要一個木架、一根鋼絲和一臺自耦變壓器,可以請物理老師協助解決。
材料的選用可根據當地的條件和代表當地特色的材質進行制作,就地取材,選用當地最常見的高粱梗、樹枝、石頭等進行制作。
在教學組織上可以采用認識小區——設想小區——設計小區——制作模型的構思進行。學習活動還可以采用設計大賽的形式展開,給小區設立一個主題,既有利于學生抓住小區的設計主旨,又可以激發學生的表現熱情,使其積極地投入其中。
【美術教案】相關文章:
中班美術教案美術中班教案01-07
經典美術教案02-23
美術教案01-26
美術的教案06-20
《美術》教案02-17
經典美術教案03-05
美術教案【經典】08-01
美術教案[經典]08-16
【經典】美術教案08-17
(精選)美術教案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