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大班數學教案4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大班數學教案4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大班數學教案 篇1
活動過程
(一) 引出主題,認識大于號 “” 和小于號 “”。
1. 教師邊出示 “” 和 “” 的卡片,邊說:“今天老師帶來兩個好伙伴給你們認識,你們認識他們嗎?”
2. 教師出示大于號 “”
(1) 教師:它叫大于號,開口向左,跟著老師念:大于號,開口向著大數笑。
(2) 教師舉例,在黑板上寫出3 1,讀作三大于一,跟著老師再念一遍,大于號,開口向著大數笑。
3. 教師出示小于號 “”
(1) 教師:它叫小于號,開口向右,跟著老師念:小于號,尾巴對著小數翹。
(2) 教師舉例:在黑板上寫出24,讀作二小于四,跟著老師再念一遍,小于號,尾巴對著小數翹。
(二) 學習 “” 和 “”的實際運用并進行可逆聯想.
1. 出示圖片,教師引導幼兒說出比較結果。
蘋果是三個,桃子是兩個,3比2大,所以32
桃子是兩個,蘋果是三個,2比3小,所以23
2. 出示3支粉筆,一支鉛筆進行比較。
粉筆是三支,鉛筆是一支,3比1大,所以31
鉛筆是一支,粉筆是三支,1比3小,所以13
(三) 練習題每人三張,一張填物體的數量,兩張填上數量并填“”和“”,鞏固對“”、“”的`認識和運用。
(四) 教師在黑板上出示數字卡片,請幼兒填“”和“”。(從實物之間的比較過渡到數目之間的比較,幼兒逐步理解大于和小于的實際意義并學會正確使用)
活動目標
1. 認識大于號和小于號。
2. 懂得運用大于號和小于號。
3. 培養思維的靈活性和可逆性。
活動準備
畫有“〈”“〉”符號卡片兩張、1—10數字卡一套、蘋果卡片三張、桃子卡片兩張、粉筆三支、鉛筆一支、練習題每人三張。
大班數學教案 篇2
活動由來:
《喜羊羊與灰太狼》這部動畫片深受幼兒的喜愛,在動漫中,喜羊羊是一只聰明、動腦的小羊;懶洋洋卻恰恰相反,他是一只好吃懶作的小羊,從而導致他也是青青草原上最肥的小羊,也是灰太狼最最想吃的小羊。然而本班幼兒也有和懶洋洋相似的小朋友,總喜歡玩耍,卻不聽講。所以,我便引用了《喜羊羊與灰太狼》這部動畫片里的人物,帶領小朋友們轉動腦筋來場《智救懶洋洋》的活動。同時也解決了數在數學中難以理解的問題。
活動目標:
1、進一步鞏固5以內各數的'加運算,會看圖列式,并懂得算式中各數的實際含義。
2、通過情景游戲,培養幼兒對數學活動的興趣,及相互協作能力。
3、了解數字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初步理解數字與人們生活的關系。
4、積極參與數學活動,體驗數學活動中的樂趣。
活動重點、活動難點
1、重點:進一步鞏固5以內各數的加運算。
2、難點: 會看圖列式,并懂得算式中各數的實際含義。
活動準備:
物質準備:ppt課件經驗準備:知道5以內的分解。
活動過程:
(一)、播放課件,引出故事。
1、今天天氣很不錯,看小羊們都出來玩耍了。咦,誰在哭?
2、討論:喜羊羊為什么哭?我們怎樣才能幫助到他?
(二)、選擇小路——復習5以內各數的分解。
1、問:我們來到了交叉路口,該走哪條路呢?瞧,這里有個指示牌,看看會有什么發現。
2、師幼共同找到解決該走哪條路的方法,解決問題。
(三)、打敗蕉太郎——看圖列式,并能說出算式中各數表示什么。
1、問:前方出現了蕉太郎,他要干什么?
2、請幼兒回答蕉太郎提出的問題,打敗蕉太郎。
(四)、過河——算出算式的答案。
1、討論:你們看,狼堡就在河對岸,但是狡猾的灰太狼把橋拆了我們要怎樣過去?
2、找一找,算一算。算出石頭上算式的答案。
(五)、游戲:拼圖找灰太狼。
1、討論:總算來到灰太狼家了,可是怎么只有紅太狼,灰太狼和懶洋洋呢?
2、拼圖:解救懶洋洋。
3、小結:你們太厲害了,連紅太狼都被打敗了。看,喜羊羊和懶洋洋又在一起玩耍了。
(六)、活動延伸。
在活動區中投放5以內加法的算式。
活動反思:
我查找了相關資料,關于“數運算”的核心經驗要點其中有一點是一定數量的物體可以分成幾個相等或不相等的部分,這幾個部分又可以合成一個整體。它的支持性策略是借助數的組成和口述應用題的方法,促進幼兒抽象運算能力的發展。對數運算有了一定的了解后,便開始設計教案,剛開始設計的是鞏固6以內的加減法,但又發現根據本班孩子現有的發展水平,好像有些困難,于是改成了鞏固6以內的加法。
在整個活動過程中,以懶羊羊被灰太狼抓去,我們陪著喜羊羊闖過灰太狼設的一個個陷阱,最終救出懶羊羊。陷阱的題目也考慮到了遞進性,先是復習6以內的組合,根據組合口述加法算式,然后過渡到看圖列算式,再到找出錯題并改正,到最后是對前面知識經驗的一個提升,利用連線的方式讓孩子們根據圖連出合適的算式,再連出正確的得數。在整個游戲過程中,孩子們的學習還是非常的專注,她們為了早點救出懶羊羊,都積極思考著,當闖出一關時,孩子們都情不自禁的拍起手來,看得出孩子們已經完全融入到了活動中來。在闖關過程中,我不忘數學核心經驗內容,讓孩子們不僅會看圖列出算式,還能說出算式中每個數字代表的意思,進一步促進孩子們抽象運算能力的發展。
大班數學教案 篇3
【知識引入】
尺子又稱尺、間尺,是用來畫線段(尤其是直的)、量度長度的工具。尺上通常有刻度以量度長度。有些尺更在中間留有特殊形狀如字母或圓形的洞,方便用者畫圖。
尺通常以塑膠或鐵,不銹鋼,有機玻璃制造,亦有以硬紙、木、竹,鋁,皮革等制造的。
【設計意圖】
大班幼兒即將進入小學,在他們的筆盒里有鉛筆、橡皮、尺等文具,其中鉛筆、橡皮是孩子們經常使用的文具,尺卻使用的較少。尺有什么用?怎樣使尺子?小學生為什么要用尺?是幼兒感興趣而又疑惑的問題。設計此活動目的在于擴展幼兒對尺的認識,激發幼兒自己去探索,尋求,解決疑問,從而發展幼兒的觀察、思維能力,滿足幼兒渴求學習的愿望。
【活動目標】
1、 認識各種各樣的尺,了解其用途,發現其區別,發展幼兒的觀察、思維能力。
2、 初步學習直尺的使用方法,培養幼兒對測量活動的興趣,發展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
【活動準備】
1、 師生共同收集各種各樣的尺,并了解尺的名稱,特點及用途。(如:不同材料、不同長度的直尺、三角尺、皮尺、卷尺等。)
2、幼兒每人直尺一把。(含三種長度:10厘米、20厘米、30厘米。)
3、操場上畫一條寬為120厘米的“小河”。
【過程建議】
1、 認識各種各樣的尺。
(1)分組討論交流。請幼兒將自己收集到的尺在小組介紹。要求說出是誰幫助收集的,在什么地方收集的,叫什么尺,有什么特點和用途。
(2) 集中交流。請小組推薦,介紹比較有趣、特殊的尺。
(3)引導幼兒歸納有些什么樣的`尺,各有什么用途。
2、找找尺的不同點。
(1)分組討論。 提問激發幼兒的探索欲望:這么多的尺都是不是一樣的?有什么不同?
(2)集中討論。 個別幼兒發言,其他幼兒補充。
(3)引導幼兒歸納,從用途、材料、形狀等不同方面進行小結。
3、找出尺的共同點。
(1)提問引發思考:尺有這么多不同,有沒有相同的地方?
(2)引導幼兒歸納提升:它們上面都有刻度,都是用來測量物體長度的工具。
4、 測量活動。
(1)學習測量長度的方法。
①請幼兒拿出自己的尺,嘗試測量桌子的長度。(以各自的尺為單位測量。)
②請幼兒說說是怎樣測量的。
③引導幼兒小結測量長度的方法:測量時尺與被測量物的起點要對齊,每量一尺要做上記號,接著量時尺的一端要與記號對齊,要記住量了多少尺,不能漏計,也不能多計,最后的測量結果就是物體的長度。
(2)測量操場上“小河”的寬度(120厘米寬)。
①幼兒用自己的尺測量,老師將幼兒測量的結果記錄在表格中。(可讓幼兒反復測量,確認后再記錄。)
②集中觀察記錄表,看看小河有多寬,讓幼兒思考,提出問題。
③集中討論:為什么小河的寬度會出現三種不同的數字?
④引導幼兒小結:尺的長短不同,所以量出的結果也不同。
⑤分別請量出三種不同結果的幼兒說出自己的尺上刻度最大的數字(表示尺的長度),教師幫助測算出小河的寬度(120厘米)。
【延伸提示】
1、 在活動中投放各種直尺,供幼兒選用。
2、 舉辦“各種各樣的尺”博覽會。
大班數學教案 篇4
一、名稱:蒙眼感知紅藍數棒
二、直接目的:
1、感知數棒的長短。
2、感知數量的多少。
三、間接目的:協調、專注、獨立、秩序。
四、適宜年齡:4.5~6歲以上。
五、準備材料:數棒1組;眼罩1個。
六、步驟:
1、我要示范的工作是:蒙眼感知紅藍數棒
2、將數棒在卷毯上散放,幼兒坐在老師周圍。
3、教師戴上眼罩,用雙手觸摸的方法找尋數棒1,左手按住數棒,伸出右手食指和中指進行觸摸,并以點頭或搖頭的'方式表示所選數棒的正確與否。
4、把找出的數棒1放在卷毯左下方。
5、請幼兒戴上眼罩,用雙手觸摸的方法依序找出其余數棒,每找出一根數棒都要通過數棒1來量取。
6、將找出的數棒一一排列在卷毯左下方。
7、將數棒全部找出后,請幼兒摘下眼罩對自己的操作結果進行檢查,將數棒紅色一頭全部靠在左端,并檢查數棒的排列順序。
8、教具,并歸位。
七、錯誤訂正
摘下眼罩自我檢查。
八、變化延伸
以蒙眼方式進行砂數字板和數棒配對的活動。
【大班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大班數學教案06-27
大班優秀數學教案02-04
大班快樂數學教案04-02
大班對稱數學教案04-02
(經典)大班數學教案07-31
大班數學教案[精選]07-31
【經典】大班數學教案07-29
大班數學教案(經典)08-19
(精選)大班數學教案07-30
[精選]大班數學教案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