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的小學數學教案【精選】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么什么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數學教案8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數學教案 篇1
【教學內容】
國標版四年級(下冊)第22~25頁。
【教學目標】
1.在觀察、操作、分析、討論等活動中,了解三角形的各組成局部,感受并發現三角形的三邊關系;
2.在探索活動中提高觀察能力、推理能力,并發展空間觀念。
【教學重、難點】
理解三邊關系。
【教學過程】
一、初步認識三角形。
1.舉例: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面是三角形的?
2.認識三角形的各局部名稱
。1)回憶:我們已經初步認識了三角形,關于三角形你已經知道了什么?
。2)補充:頂點
3.揭題:三角形還有什么特點呢?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深入地研究三角形。
二、探索三邊關系。
1.理解“圍成”的含義。
。1)提問:圍一個三角形就要用到幾根小棒?
(2)生圍
。3)小結:相鄰兩根小棒的'頭和頭相連了,就說是圍成了三角形。
。4)質疑: 三根小棒是不是一定能夠圍成三角形呢?
(5)小組合作研究
。6)交流:有時三根小棒能圍成三角形,有時不能圍成三角形。
2.探究第一個條件:
。1)質疑:為什么有時能夠圍成三角形,有時卻不能圍成三角形呢?
。2)討論:紅、黃兩邊的長度要符合怎樣的條件,才干和藍邊圍成三角形?
(3)交流并檢驗
。2)小結:要圍成一個三角形,紅邊和黃邊的長度和就必需要大于藍邊。
3.探究第2個條件。
(1)固化條件1:4組判斷
。2)質疑:藍邊10厘米,紅邊3厘米、黃邊15厘米能圍成三角形嗎?
。3)操作并得第2個條件:要圍成三角形,紅和黃的長度和要比黃邊長。
4.探究得第3個條件:
。1)設疑:會不會有了這兩個條件還不夠?還要滿足其他的條件?
。2)討論并驗證
。3)小結:還要符合第3個條件,黃邊和藍邊的和要大于紅邊。
5.形成結論。
。1)問題:要圍成一個三角形,三條邊要同時滿足幾個條件?
。2)小結:三角形中任意兩條邊的長度和都大于了第三邊。
6.優化判斷
(1)固化結論:要圍成三角形3邊要符合什么條件?(2題)
。2)優化判斷:
長邊+短邊>中邊 長邊+中邊>短邊 短邊+中邊>長邊
a.問題:哪一個條件符合了?
b.判斷說理
c.方法:只要算一次就能判斷。只要短邊之和大于長邊這個條件符合了,就能圍成三角形。
。3)鞏固
三、全課總結。
四、解決實際問題。
路線判斷。
五、拓展提高。
固定邊7厘米、3厘米,配一條活動邊;顒舆吙梢允菐桌迕?
小學數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學生通過觀察,能夠發現并總結商的變化規律。
2、會靈活運用商的變化規律。
3、培養學生用數學語言表達數學結論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使學生經歷引導學生思考發現商的變化規律的過程,靈活運用商的變化規律。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培養學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于觀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習慣。
重點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并總結商的變化規律。
難點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并總結商的.變化規律。
教具圖片
教學過程
教師導學
一、故事導入
安排老猴子分桃子的故事
1、8個桃子分2天吃完,16個桃子分4天吃完,32個桃子分8天吃完,64個桃子分16天吃完。(將數字板書在黑板上)
2、提問:老猴子運用了什么知識教育了小猴子?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一下。
二、探究新知
1、提問:觀察數字,你發現了什么?你怎么知道的?
學生說方法,教師板書。
8÷2=4
16÷4=4
32÷8=4
64÷16=4
2、我們分別用第2、3、4式與第1個算式進行比較,你發現了什么?
被除數、除數分別都乘以一個相同的數。(擴大)
3、教師帶領學生分別比較。
4、提問:誰能給我們總結一下,你發現了什么?
5、學生討論,并發現:
在除法里,被除數、除數同時擴大相同的倍數,商不變。(教師板書)
6、提問:為什么說是“同時”,“相同”?可以舉例子來證明
7、我們分別用第1、2、3式與第4個算式進行比較,你又發現了什么?
被除數、除數分別都除以一個相同的數。(縮小)
8、通過觀察,誰能再給我們總結一下,你發現了什么?
在除法里,被除數、除數同時擴大(或縮。┫嗤谋稊,商不變。
板書課題:商的變化規律
三、總結:
提問:通過觀察,我們發現了除法里有商的變化規律,那么誰能說說你覺得這個規律需要我們注意的有哪些?
你們看我這樣寫對嗎?為什么?
48÷12=(48×0)÷(12×0)
讓學生判斷。
四、鞏固練習:書P87“做一做”
五、總結
在運用商的變化規律時,一定要注意什么?(“同時”,“相同”。)
六、作業:練習十七第6題、9題。
小學數學教案 篇3
教學內容:
教材第9頁例5、練一練,練習二第5~9題。
教學要求:
使學生進一步認識體積的計算方法,能根據不同的條件求圓柱的體積,學會計算圓柱形容器的容積,井能應用于實際求出所容物體的重量。
教學重點:
計算圓柱形容器的容積。
教學難點:
根據不同的'條件求圓柱的體積。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
1.求下列圓柱的體積(口答列式)。
(1)底面積3平方分米,高4分米;
(2)底面半徑2厘米,高2厘米;
(3)底面直徑2分米,高3分米。
追問:圓柱的體積是怎樣計算的?(板書:V=Sh)
2.復習容積。
提問:什么是容積?它與物體的體積有什么區別?我們是按什么方法計算容積的?
3.引入新課。
我們已經學習過圓柱的體積計算,知道了容積和容積的計算方法。這節課,就在計算圓柱體積的基礎上,學習圓柱的容積計算。(板書課題)
二、教學新課
1.教學例5。
出示例5,讀題。提問:這道題求什么?你能計算它的容積嗎?請大家仔細看一下題目,解答這道題還要注意些什么?(統一單位或改寫體積單位,取近似數)指名學生板演,其余學生做在練習本上。集體訂正,說明每一步求的什么,怎樣求的。同時注意是怎樣統一單位和取近似值的。
2.新課小結。
提問:求圓柱形容器的容積要怎樣計算?如果知道圓柱底面的半徑或直徑,怎樣求圓柱的體積?
三、鞏固練習
1.做練一練第1題。
指名兩人板演,其余學生分兩組,每組題做在練習本上。集體訂正。
2.做練一練第2題。
讓學生在練習本上完成。指名學生口答算式,老師板書。結合讓學生說一說是怎樣想的。
3.口答練習二第6題。
讓學生默讀題目。提問:第(1)題怎樣想?求出了容積怎樣求第(2)題?為什么?
4.做練習二第9題。
讓學生做在練習本上:指名口答算式或方程,并讓學生說既怎樣想的。
四、布置作業
課堂作業:練習二第7、8題。
家庭作業:練習二第5、6題。
小學數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和操作,使學生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知道它們的名稱,初步感知其特征,會辨認這幾種形狀的物體和圖形。
2、培養學生初步的操作和觀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間觀念。
3。通過活動,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意識以及創新意識。
4、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懂得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教學重點、難點:
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實物與圖形,初步建立空間觀念。
教學過程:
一、聯系生活,激趣導入。
1。課件呈現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卡通形象:小朋友,你們認識我們嗎?你們想想在哪兒見過我們呢?
2。小朋友,你帶來了哪些朋友啊?向大家介紹一下。(學生展示帶來的物體,能說出名稱的就說出來)
3。小朋友帶的物體真多呀,看了這些物體,你還想知道些什么?
4。看來,小朋友想知道的知識還真不少。今天,我們就來認識這些物體。(揭示課題:認識物體)
。壅f明:充分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創設生動的畫面和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喚起學生主動探究的欲望,并初步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二、動手探究,體驗領悟。
活動一:看一看、摸一摸。
導語:小朋友,請你們看一看、摸一摸桌面上的物體,你有什么發現?
1、學生認真觀察桌面上的物體,初步感知物體的外形。
2、學生用手觸摸物體,初步感知物體的特性。
3、學生討論、交流自己的感受,說說物體的形狀分別是怎樣的。
。壅f明:理解數學知識首先要觀察數學現象。學生通過觀察、觸摸等活動,初步感知物體的形狀,為進一步探究物體的特征建立感性基礎。]
活動二:分一分、比一比。
導語:剛才小朋友觀察了幾種不同形狀的物體,接下來,小朋友能不能按形狀把它們分分類呢?
1、以小組為單位將物體進行分類。
2、各小組說說自己小組分了幾類,是怎樣分的。
3、全班交流,達成共識。教師相機揭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名稱。
4、各小組分別拿出一個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在桌面上滾一滾、堆一堆,并交流自己的感受。
。壅f明:在學生初步感知了各種物體的形狀后,再通過實際的分一分、比一比等活動,能進一步感知幾種幾何形體的特征,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
活動三:認一認、找一找。
導語:現在請小朋友看大屏幕,電腦把這四類物體的形狀畫出來了,你還能認出它們嗎?(課件呈現幾種立體圖形)
1、學生看大屏幕上的圖形,說圖形的名稱。
2、請四名學生頭戴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圖形頭飾,其余學生在桌面上找出各自的好朋友,并舉起來,以示響應。
3、教師指出,像這樣的圖形在我們的生活中到處都有。小朋友仔細看看我們的教室,哪些物體是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快找找看。
4、要求學生想一想:在哪些地方也見過這幾種形狀的物體?
。壅f明:在學生初步認識了四種形狀的物體后及時進行必要的抽象,以幫助學生進一步建立空間觀念。在找一找的活動中著力體現小課堂,大社會的理念,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又注意把學生引入更為廣闊的現實情境中進行充分的體驗活動,使學生的已有認識更為豐富、生動。]
活動四:搭一搭、數一數。
導語:小朋友,你們玩過搭積木嗎?現在我們就用剛剛認識的這些物體作積木,搭一件你最喜歡的東西。比一比哪個小組合作得最好,搭得最好!
1、明確要求后,學生動手搭積木。
搭好后,學生可以離開座位互相參觀學習,并進行評價。展示部分優秀作品,并指名說說這件作品是用哪些形狀的物體搭成的。
2、數數自己的.作品中,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各用了幾個,把數的結果填在表格里。
。壅f明:學生的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設計開放的教學,讓學生自己進行設計,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活動,能使學生的個性得到發展,創造欲望得到滿足。這樣做,還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探究與創新的意識,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三、總結延伸。
1、今天,我們和誰成了好朋友?學到了哪些知識?
2、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許許多多這樣的朋友,課后,大家再去找找吧!
[說明:讓學生自己總結學習的方法和學到的知識,體會互相合作、主動探究是學習的好方法。]
小學數學教案 篇5
學情分析
這部分內容主要是教學用兩步連乘計算簡單的實際問題,學生在之前已經學了關于兩步計算的一些問題,但是不同的是兩步連乘的實際問題中的已知條件更能夠進行不同的組合,不僅需要學生去收集信息更需要去選擇分析有用的`或者是關聯的信息,使得學生掌握不同的解題策略。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用兩步連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探索過程,進一步積累對相關數量關系的認識,感受從已知條件出發或從所求問題出發進行思考都能有效地確定解題思路,能用兩步連乘正確解答簡單的實際問題。
2、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培養靈活組合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進一步發展數學思考,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3、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進一步感受乘法運算的實際應用價值,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并體驗成功解決問題的快樂。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能對獲取的信息作出正確分析,用連乘計算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理解數量關系,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有條理地分析和解決問題。
小學數學教案 篇6
一、 教學內容: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第九冊第二單元《倒數的認識》
二、 教材分析:
倒數的認識是在學生掌握了整數乘法、分數加法和減法計算、分數乘法的意義和計算法則、分數乘法應用題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倒數的認識是分數的基本知識,學好倒數不僅可以解決有關實際問題,而且還是后面學習分數除法、分數四則混合運算和應用題的重要基礎。
三、 教學目標:1.理解倒數的意義,掌握求倒數的方法。
2.能熟練地寫出一個數的倒數。
3.結合教學實際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四、 教學重點:理解倒數的意義,掌握求倒數的方法。
五、 教學難點:熟練寫出一個數的倒數。
六、 教學過程:
(一)、 談話
1.交流
師: 我們的黑板是什么顏色?
生:黑色。
師:教室的墻面又是什么顏色?
生:黑色。
師:黑與白在語文上是什么關系?
生:黑是白的反義詞。
生:白是黑的反義詞。
師:能說黑是反義詞或白是反義詞嗎?
生:不能,因為黑與白是相互依存的關系。必須說清楚誰是誰的反義詞。
師:那么,數學上有沒有相互依存關系的現象呢?
生:約數和倍數。
師:你能舉例說明約數和倍數的相互依存關系嗎?
生:例如8是4的倍數,4是8的約數。不能說成8是倍數或4是約數。因為8和4是相互依存的'。
。玻畬 今天,我們繼續來研究數學中具有相互依存關系的現象的有關知識。
(二)、學習新知
對數游戲
1.學習倒數的意義
我們六年級辦公室里有7人,男教師4人,女教師3人,下面我和同學們做個對數游戲,就是我先根據3和4 說一個數,同學們跟著根據3和4說一個數 。
師:4是3的4/3,
生:3是4的 3/4
師:7是15的7/15; 生:15是7的15/7。
提問;看我們做游戲的結果,你們有沒有發現什么?
小學數學教案 篇7
[教學內容]
測量活動(第6-7頁)
[教學目標]
1、通過測量活動,進一步體會小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2、通過探索怎樣把幾分米或幾厘米用“米”作單位來表示的過程,進一步體會小數的意義。
3、能用小數表示一個物體的長度、質量等。
[教學重、難點]
通過實際操作,體會小數與十進分數的關系,理解小數的意義,知道小數部分各數位名稱及意義。
[教學準備]
學生、老師準備尺子。
[教學過程]
一、測量活動:
讓學生分組測量本班教室內的黑板和桌椅或其它物品的長度,然后討論這些長度用“米”作單位怎樣表示。在討論把幾分米或幾厘米寫成以米作單位時,可以先寫成分母是10或100的'分數,再寫成小數。當學生知道了6分米=6/10米=0.6米后,可進一步問學生如果門的高度是1米6分米怎樣用米為單位表示呢?
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說明可以用小數表示測量結果的原因。
二、填一填:
填寫第6頁的表格,左邊已經有測量結果,只要把測量結果寫成以米為單位的小數;右邊要求學生自己選擇物品,先測量它們的長和寬,再寫成以米為單位的小數。
三、試一試:
第1題:將幾克改寫成以千克為單位,其方法是一樣的。讓學生先獨立完成,再在小組中交流,這樣改寫的原因。
第2題:先讓學生說一說測量的結果,如曲別針的長度是2厘米5毫米,再寫成以厘米為單位的小數。
四、作業:
第7頁練一練
[板書設計]
測量活動
填一填中的表格 試一試中的題目
小學數學教案 篇8
教學內容:教材第六冊P88-89及練習二十一的第1、2題。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內容認識小數,知道以元為單位,以米為單位的小數的實際含義。
2.知道十分之可以用一位小數表示,百分之幾可以用兩位小數表示。
3.能識別小數,會讀寫小數。
教學重點:認識小數。
教學難點:知道十分之幾可以用一位小數表示,百分之幾可以用兩位小數表示。
教具、學具準備:主題圖,投影片,商標標簽。
教學過程:
一、引入小數
1.出示文具標價牌。
開學了,媽媽給小華買了一些文具。
書包 45元 文具盒 18元 圓珠筆 3.50元
鉛筆 0.20元 橡皮 0.15元 本 3元
(在黑板上依次貼出商品的標價牌。)
2.區別整數與小數。
請同學們仔細觀察,你能不能把這些文具標價中的數分成兩類?怎樣分?
根據學生的回答,移動黑板的.上文具標價牌分成兩類。
書 包 45元 圓珠筆 0.50元
文具盒 18元 鉛 筆 0.20元
本 3元 橡 皮 0.15元
左邊這組數45、18、3是我們以前學過的,都是整數。準還能舉出其他整數的例子?
3.引入課題。
右邊這組數它們有一個什么特點?(數中間都有一個小圓點。)像這樣的數叫做小數。(拿走黑板上三個整數標價牌。)今天我們就要學習一些關于小數的初步認識。
板書:認識小數
二、認識小數
1.你會讀小數嗎?
讓學生試讀文具標價的三個小數。
2.認識以元為單位小數的實際含義。
哪些同學已知道,它們分別表示多少錢?
元 角 分
3. 5 0 3元5角
0. 2 0 2角
0. 1 5 1角5分
3.完成88頁表格中的填空。
4.你還在哪里見過小數?
三、教學例1
1.出示例1情景圖。
讓學生說出圖意和圖中同學們提出的問題。
2.引出以米為單位的一位小數。
出示米尺: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分米?用分數表示是1/10米,還可以寫成0.1米。
3分米是幾分之幾米,還可以寫成零點幾米?
3.引出以米為單位的兩位小數。
指著米尺問: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多少厘米?用分數表示是1/100米,還可以寫成0.01米。
3厘米是幾分之幾米,寫成小數是多少米?18厘米呢?
讓學生把答案填在課本上。
4.小組討論
王東身高1米30厘米,寫成小數是( )米。
全班交流,寫成1.30米和1.3米都對的。
5.學生類推:完成89頁的“做一做”。
四、課堂練習
完成練習二十一的第1、2題。
板書設計:
元 角 分
3. 5 0 3元5角
0. 2 0 2角
0. 1 5 1角5分
【小學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教案11-04
小學數學教案[精選]07-05
(精選)小學數學教案07-05
小學數學教案07-06
小學數學教案07-06
小學數學教案07-06
小學數學教案07-06
小學數學教案07-06
小學數學教案07-06
小學數學教案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