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教案常用(8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教案要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學數學教案8篇,歡迎大家分享。
小學數學教案 篇1
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二年級下冊第20頁辨認方向。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結合具體的情境給定一個方向,能辨認其余的七個方向,名能用這些詞語描述物體所在的位置。
2.技能目標:借助辨認方向,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3.情感目標:在具體的情境中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結合給定的一個方向辨認其余三個方向。
2.難點:用所學的方向詞描繪物體所在的位置。
教學方法:提問法、討論法、練習法
教具準備:課件、小卡片。
教學過程:
一、復習
說一說,我們上學期學過哪些方向?再說一說位于自己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的同學分別是誰?
二、新授
1、引入。
師:在生活中,除了聽說過東、南、西、北這四個方向之外,還聽說過哪些方向詞?(板書:東南、東北、西南、西北。)現在我們就來認識這些方向。
2、認識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四個方向
課件出示主題圖讓學生觀察:你看到什么,并說出它們的方向。
讓學生將自己置身于學校這個位置,用已經學過的方向知識,說一說體育館、商店、醫院、郵局分別在學校的什么方向。教師先讓學生4人一組說一說,再由教師指名讓學生自己說一說。
教師讓學生觀察剩下的4個建筑物所在的方向與以前所認識的方向有什么特別之處。
發現剩下的4個方向分別在學校的斜方向的'位置上。也就是在兩個方向的中間。如:圖書館在北面和西面的中間。
說一說:少年宮、電影院、動物園所在的方向。
師:這樣描述方向真是太麻煩了,請大家分別給這4個方向取名字
問:你們是如何得出這些名稱的?
教師讓學生多說一說這4個建筑物分別在學校的什么方向,最后教師總結。
師生共同制作方向板,教師在黑板上板書指導,先將8個方向的點找出,并將北的方向給出,再讓學生自己寫出剩下的7個方向,
3.試一試
(1)利用方向板說一說教室里8個方向分別有什么?
。2)讓學生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教師給出班級面朝的方向,小組內說一說自己的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分別是哪位同學。
。3)使用方向板時,教師應讓學生注意方向板中的方向應與現實中面朝的方向相符。
三.練一練
教師出示地圖,問:這是哪個國家的地圖,地圖的形狀像什么?在地圖上看到了什么?(教師可適時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學生在觀察地圖時,教師讓學生注意面朝北的方向標。)
教師說出一個方向,讓學生在圖中將其指出。
問:你還可以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四.實踐活動
到操場上看一看,說說校園內各個方向分別有些什么?
觀察后,到班級交流觀察的結果。
五.你知道嗎?
讀書中的一段話后,說一說自己對指南針的了解,再讓學生回家去找資料,查找有關指南針的知識,增強學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六.小結
這節課,同學們都學習了哪些數學知識呢?
小學數學教案 篇2
教學內容:
“認識厘米、用厘米量”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上冊第一單元《長度單位》的第一節內容。
教學思路:
1、 聯系生活實際,加強學生動手操作。
(皮亞杰)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生的思維特點是從具體形象思維方式逐步過渡到抽象思維,同時伴有一定的直覺動作思維。本節課學生在獲取知識過程中,緊密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借助動手操作這一直觀手段,來建立1厘米長度的表象,聯系生活實際進行測量和練習,到最后的開放練習,讓學生動手操作,動腦思考。
2、 建立表象,培養學生空間觀念。
本節課,注重學生在腦中建立1厘米的表象,而建立這一表象的過程是讓學生不斷的感知、思考、測量、判斷、驗證的活動過程。通過先估計再測量,強化練習、加深表象逐步形成空間想象能力,增強空間觀念。
3、 注重合作探索,培養創新意識。
本節課的主要知識,認識手中尺子的刻度線,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夠在尺子上找1厘米或幾厘米,然后由小組合作進行測量物體長度的練習。教師巡視指導,糾正學生出現的錯誤。此外,還注重培養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方位、不同側面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中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教學目標:
(一)過程與方法
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建立1厘米的表象,初步學會用尺子量物體長度的方法(限整厘米)。
。ǘ┲R與技能
在實際測量與交流中,了解測量方法的多樣性,初步體會測量單位的必要性,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操作能力及估測意識。
。ㄈ└星、態度、價值觀
引導學生探索知識的內在聯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初步培養學生合作意識。
教學重點:
學會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
教學難點:
體會1厘米的實際長度,了解測量方法的多樣性,培養學生估測意識。
教具、學具準備:
教師準備:米尺、學生尺、長短不同的兩枝鉛筆、棱長1厘米的小方木若干塊。
學生準備:學生尺、剪刀、寬1厘米的紙條若干條、1角硬幣每人一個、回形針若干個、小刀若干把。
教學設計:
一、 談話導入
教師出示兩枝長短不同的鉛筆。提問:這兩枝鉛筆哪枝長?哪枝短?
學生回答后老師總結一下:物體有長有短。
教師接著出示課本圖(幻燈機出示)提問:圖中出示的數學課本短邊與鉛筆盒長邊一樣長嗎?學生分組進行操作,教師巡視指導。學生用手中的學具去比一比、看一看,很快得出:數學課本短邊有5個回形針那么長……,鉛筆盒長邊有5把小刀那么長……。
通過操作,教師引導學生認識到由于測量工具不一樣,物體長短難以說清楚,同時給我們帶來了測量的不便。為了準確、方便地表示物體的長度,人們發明了帶有刻度的尺子,對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統一的規定,量較短的物體如:粉筆、小刀、文具盒、鉛筆等的長度時可以用厘米作單位,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要學習的內容。(板書課題“認識厘米、用厘米量”)
二、 合作學習,探索新知。
1、 認識厘米
。1) 認識刻度尺
、俳處煶鍪究潭瘸呋蛎壮邎D,告訴學生這是“刻度尺”用來量物體長度的尺子,接著教師拿出一把學生尺,告訴學生這是同學們用的尺子,它是刻度尺的一部分。
②請同學們拿出自己課前準備的尺子。引導學生邊觀察邊思考問題。
師:尺子上刻有線條,叫刻度線,看看尺子上有幾種不同長度的刻度線。生可能回答有:“老師,有3種不同的刻度線,最短的刻度線相鄰兩個刻度線之間表示什么意思?(教師要及時告訴學生:這表示1毫米),學生會接著問:“比最短的刻度線稍長一點的刻度線又表示什么意思?”教師要進一步引導觀察,從開始刻度線到稍長的刻度線有幾格這樣的1毫米,學生回答有5格,老師告訴學生:“這樣一格表示5毫米”,學生還會接著問:“老師,相鄰最長的刻度線之間又表示什么意思?”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后告訴學生:這樣一格表示1厘米。
同學們,我們認識了尺子上的刻度線及各相鄰刻度線之間的表示什么意思,教師追問:“尺子上除了有刻度線,還有什么?”
學生回答有:①字母cm表示什么意思(教師要及時給學生解釋:這是表示厘米的意思,是一個長度單位)。
、谟袛底郑瑤煾鶕䦟W生的回答進一步追問:這些數字對著哪些刻度線,它們是怎樣排列的?(學生回答:0、1、2、3……)
、劢處熞龑W生在刻度線上找到“0”教師介紹:尺子的左端從0刻度開始,表示刻度從這里開始(這叫尺的0刻度)。
、芙1厘米長度的表象。(用投影儀指導學生觀察)引導學生觀察刻度尺“0~1”是幾厘米(從0到1是1厘米),從“1~2”是幾厘米,從“2~3”是幾厘米……(都是1厘米)。教師根據學生回答作出說明:這樣的相鄰兩個數字之間的刻度線間隔是相等的。
、菡J識刻度尺上的幾厘米。
從0到2有幾厘米,從0到4有幾厘米,從0到5有幾厘米,從0到6有幾厘米呢?……你的尺子上一共有幾厘米?教師對回答有困難的學生加于引導。
、尥乐钢潭瘸呱系木唧w刻度和長度互相說一說1厘米,幾厘米。如:從0到1是1厘米,從0到5是5厘米,從0到9是9厘米,從6到7是1厘米,從1到5是4厘米……
(2) 認識1厘米的實際長度。
、僮寣W生動手測量自己所帶的物品的長度,在尺子上量一量,如:圖釘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
②用兩個手指比一比1厘米的實際長度,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看哪個手指的寬約是1厘米,閉眼想象1厘米的長度,進一步形成對1厘米長度概念的表象。
、圩寣W生想一想,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你見過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如果學生舉出的物體很少,教師可以將在課前準備一些物體提供給學生測量,如:訂書針、透明膠帶的寬、瓜子的長、橡皮的厚等。
。ㄟM一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表象,培養學生解決實際簡單問題的能力)
三、 動手操作,培養能力。
1、 學習用厘米量物體的長度。
(1) 教師在黑板上貼一些紙條,然后提問,你們想知道它們的長度是多少嗎?用什么來量?
。2) 教師出示刻度尺。講解如何量紙條的長度,邊示范邊講解量的方法:先把尺子的0刻度對準紙條的左端,再看紙條的右端對著尺子上的刻度是多少,這張紙條的長度就是幾厘米。如:現在這張紙條的右端對著5,表示紙的長度就是5厘 米。
請同學們打開教科書第3頁紙條上面括號內填5,表示紙的長度是5厘米。
2、 小組合作。
再選取一個物體,測量之前,小組里每位同學先估計一下長度大約是多少,然后再測量,最后匯報估計結果與測量結果的誤差,從中讓學生實踐幾次,不斷調整自己的估計方法。
。ㄍㄟ^先估計再測量,不僅培養了學生的估測意識,同時也提高了估測能力)
3、 量課本的長、寬。
以兩人一組,先估測再測量,合作量出自己的數學課本的長、寬,教師巡視指導。
4、 深化練習。
、拍銈冞想測量什么?
、谱寣W生把沒有測量的物體拿出來。(分小組進行)
、切〗M討論,根據本組要測量的對象,怎樣測量?
、刃〗M討論后動手測量。
⑸匯報。
5、 開放練習。
出示一張學生成績通知單,提出問題,要印50張成績通知單,請你去購買白紙。怎么辦,小組討論,全班匯報。
、庞霉烙嫹椒,估計要買的白紙的長和寬。
、朴脺y量工具量出白紙的長和寬。
①用手指比一比。 ②用眼估計。
(讓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四、 全課總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知識?學會了什么本領?
教師小結:今天我們認識了長度厘米,知道了1厘米有多長,
學會了用刻度尺量較短物體的長度,總結了測量的方法,要把尺子的0刻度對準物體的左端,看右端對準尺子上的刻度是幾,就是幾厘米。在生活中,見到較短物體時,我們應先估測它的長度,再用刻度尺實際量一量,比一比,看誰估測的準。
教學反思:
本節課教學設計,力圖體現新課程理念,本節課通過讓學生
識厘米和用厘米量。使學生認識1厘米的長度及用1厘米測量物體,初步體會測量方法能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在對本節課的教學實踐與效果進行對比回憶,有以下幾點值得探索與反思:
一、 體現問題性。
問題是科研的出發點,是開啟任何一門課程的鑰匙。所以我在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的發展,如在導入時,教師出示的兩枝長短不同的鉛筆,提問學生:“這兩枝鉛筆哪枝長哪枝短?”學生很快回答出來,這樣的問題是符合低年級學生實際的,教學具有坡度性,體現由易到難由淺入深,會給學生造成一個懸念:“這兩枝鉛筆有多長呢?”這樣課堂氣氛才有渲染,達到了以疑激思的良好效果。
二、 體現體驗性。
體驗能使學生學習進入生命領域。本節課通過學生從認識到動手操作到應用,使學生體驗到“厘米”的知識形成過程,學生通過自己的動手操作和獨立思考,體驗數學活動充滿著活力與創造,這樣所學的知識記得深、記得牢。
三、 體現合作性。
本節課先讓學生獨立思考,獨立操作,然后3人小組和2人小組合作探索測量方法及先估測后測量,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充分發揮自己估計結果,然后進行動手測量,看看誰估計的準。這樣能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及估測能力,同時也培養學生的合作和探索活動,拓展了學生學習的空間。
四、 體現多樣性。
課堂活動性強,練習形式多樣,在課堂活動上體現了全面性、趣味性、多樣性的練習,有利于學生全面鞏固所學知識,更有利于激發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變枯燥為樂趣,讓學生真正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小學數學教案 篇3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PPT課件
教學過程
⊙情境導入
1.情境激趣。
。ㄕn件出示教材92頁情境圖)說一說圖中三個少先隊員剪出的圖案、設計的圖案和制作的板報花邊各采用了什么運動方法。(生回答,師板書)
2.導入揭題。
這節課,我們首先來復習圖形運動中的平移、旋轉和軸對稱的相關知識。
⊙回顧與整理
1.平移。
。1)什么是平移?(把一個圖形沿某條直線移動一定距離的過程叫做平移)
。2)判斷平移后圖形的位置,關鍵有幾點?
。ㄅ袛嗥揭坪髨D形的位置,關鍵有兩點:一是平移的'方向,二是平移的距離)
(3)舉例說一說生活中常見的平移現象。
。娞莸纳舷逻\動、抽屜的推拉等)
2.旋轉。
。1)什么是旋轉?(把一個圖形繞著某一固定點按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轉動一定角度的過程叫做旋轉)
(2)旋轉的三要素是什么?
。ㄐD的三要素:一是旋轉中心,二是旋轉方向,三是旋轉角度)
。3)舉例說一說生活中常見的旋轉現象。
(電風扇扇葉的轉動、汽車行駛時車輪的轉動等)
3.軸對稱。
。1)什么是軸對稱圖形?什么叫對稱軸?
。ㄒ粋圖形沿著一條直線對折,對折后折痕兩邊的部分完全重合,這個圖形就是軸對稱圖形,折痕所在的直線叫做對稱軸)
。2)我們學過的圖形中,哪些是軸對稱圖形?各有幾條對稱軸?
預設
生1:等腰三角形、等邊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等腰梯形、圓等都是軸對稱圖形。
生2:線段也是軸對稱圖形,它有一條對稱軸。
生3:等腰三角形有一條對稱軸;等邊三角形有三條對稱軸;正方形有四條對稱軸。
生4:長方形有兩條對稱軸;等腰梯形有一條對稱軸;圓有無數條對稱軸。
⊙典型例題解析
課件出示典型例題。
先把三角形ABC繞點C順時針旋轉90°,再向右平移6格。
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學生對旋轉、平移知識的掌握及運用能力。
畫圖前要先找準規定的旋轉中心,即點C,畫出線段CA繞點C順時針旋轉90°后的對應線段CA′,CB繞點C順時針旋轉90°后的對應線段CB′,然后連接A′B′,得到三角形A′B′C,三角形A′B′C即為三角形ABC按要求旋轉后的圖形。最后把三角形A′B′C的每個頂點分別向右平移6格,得到點A″、B″、C′,然后順次連接這三個頂點,得到平移后的三角形A″B″C′,如下圖。
解答
⊙探究活動
1.出示探究題目。
有5個同樣大小的圓片,用其中4個擺成右邊的形狀,剩下的一個圓片擺在什么位置能使5個圓片組成軸對稱圖形呢?
2.小組合作試一試。
3.說一說你們是怎樣擺的。
預設
生1:要使原圖形再擺上一個圓片后成為軸對稱圖形,首先要確定這個圖形的對稱軸,然后橫著、豎著和斜著試一試,最后根據對稱軸找到另一個圓片的位置。
生2:擺法一:
生3:擺法二:
生4:擺法三:
。雨幱暗膱A片表示后擺放的圓片)
小學數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使學生掌握分數乘法的計算方法,并能運用這個方法進行相關計算;使學生能分辨清楚先乘后加減的運算順序,并能熟練地應用乘法運算定律進行簡便計算。
2、過程與方法 回顧、整理、練習、訂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良好的計算習慣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找準單位1,分析應用題的數量關系。
教學難點:
讓學生正確、獨立地分析應用題的數量關系。
教具運用: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復習。
出示:我們學校的圖書室里有故事書400本,連環畫是故事書的 ,作文書是連環畫的 。學校圖書室里有有多少本作文書?
1、學生獨立解決。
2、匯報交流做法。
3、提示課題:分數乘法的整理和復習
二、回顧整理,建構網絡。
1、讓學生說一說這個單元你學到了哪些知識?(小組內說一說,適當的`時機師生進行點評)
2、展示自己整理好的分數乘法的知識。
3、小組合作,優化整理。(課件演示)
分數乘整數
求幾個相同分數和的簡便運算
計算方法:分子相乘的積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積作分母。(能約分的先約分再計算)
一個數乘分數
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
分數乘加、乘減及乘法運算定律的靈活運用
靈活運用運算定律,可以使計算簡便。
乘法交換律:a.b=b.a;
乘法結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 b.c;
乘法分配律的逆運算:a.c+b.c=(a+b)。c
解決問題
1、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 是多少。
2、稍復雜的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
關系式:單位1的量(一個數)問題所對應的幾分之幾=所求問題
三、自主檢評,完善提高。
1、計算下面各題,說一說分數乘法是怎樣計算的?
2、下面各題怎樣計算比較簡便?
3、(1)駱駝駝峰中貯藏的脂肪,相當于體重的 ,一頭體重225千克的駱駝,駝峰里含有多少脂肪?
(2)一頭體重225kg的駱駝,馱著比它體重還多 的貨物。它馱著的貨物重多少千克?
4、(1)食堂運來24噸的煤,第一次用去 ,第二次用去的是第一次的 ,第二次用去多少噸?
。2)食堂運來24噸的煤,第一次用去 ,第二次用去的這批煤的 ,第二次用去多少噸?
。3)食堂運來24噸的煤,第一次用去 ,第二次用去的是第一次的2倍少3噸,第二次用去多少噸?
四、課堂小結。
小學數學教案 篇5
教學重點:認識倒數并掌握求倒數的方法
教學難點:小數與整數求倒數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基本訓練
口算:
上面各式有什么特點?
還有哪兩個數的乘積是1?請你任意舉出乘積是1的兩個數。
(板書:乘積是1,兩個數)
二、引入新課
剛才我們所舉出的乘積是1的兩個數之間有一種特殊的關系。
(板書:倒數)
三、新課教學
1、乘積是1的兩個數存在著怎樣的倒數關系呢?
請看:,那么我們就說是的倒數,反過來(引導學生說)
是的倒數,也就是說和互為倒數。
和存在怎樣的倒數關系呢?2和呢?
2.深化理解
提問:①什么是互為倒數?
怎樣理解這句話?(舉例說明)
(的倒數是,的倒數是,......不能說是倒數,要說它是誰的`倒數。)
、0有倒數嗎?為什么?1有倒數嗎?什么?(0雖然可以看作幾分之0,如,,......但是把分子、分母調換位置,分母為0,不成立,所以0沒有倒數,另外0和任何數相乘卻為0。1可以寫作,1與相乘還是1,符合倒數的意義,所以1的倒數是1)。
3.求一個數的倒數
教師設疑:怎樣的兩個數互為倒數呢?請同學們試著寫一寫。
①出示例題
例:寫出、的倒數
學生試做討論后,教師將過程板書如下:
所以的倒數是,的倒數是。
(能不能寫成,為什么?)
總結:求一個數(0除外)的倒數,只要把這個數的分子、分母調換位置。
、谏罨
你會求小數的倒數嗎?(學生試做)
四、訓練、深化
1.下面哪兩個數互為倒數
。ǔ鍪菊n件一下載)
2.求出下面各數的倒數
。ǔ鍪菊n件二下載)
3.判斷
①真分數的倒數都是假分數。()
、诩俜謹档牡箶刀夹∮1。()
、0沒有倒數。()
4.提高
會填了嗎?
如果末尾加上=1怎么填?
如果末尾加上=0怎么填?
如果末尾加上=2怎么填?
五、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有關倒數的哪些新知識?什么叫倒數?怎樣求一個數的倒數?還有不明白的問題嗎?
六、課后作業
練習六2、3
七、板書設計
略
小學數學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在具體的活動中,讓學生體驗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和順序初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2、能確定物體前后、左右、上下的位置與順序,并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
3、初步培養學生按一定順序進行觀察的習慣。
4、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知識技能目標:
會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休的相對位置。
課時安排:
4-5課時。
第1課時前后
教學內容:
前后
教學目標:
1、助“森林運動會”這一有趣情境,讓學生會用前后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與順序,初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2、在學習情境中獲得情感體驗。
教學重點:
會用前后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與順序。
教學準備:
掛圖、小黑板。
教學方法:
創設情境、愉快教學
一、導入
森林王國召開森林運動會,許多運動員紛紛報名參加,讓我們一起來瞧一瞧。出示掛圖。
二、森林運動會教學
1、請小朋友們仔細看圖。
2、說說你看到了什么,你想知道什么?
請提問題。
3、說一說:
鹿在最前面,誰在它的后面?松鼠跑第幾?小白兔跑第幾?
4、你還想知道什么?
5、跑步比賽的'時候,動物賽車比賽開始了?纯此麄儽荣愡M行得怎么樣?
6、出示:(小黑板)
在圖中,1號車是第_名,5號車在_號車的后面,在_號車的前面。
自動獨立完成,報名匯報。
7、你還能提出哪些問題?
三、鞏固練習,練一練
1、你的座位前面是誰?后面是誰?
讓學生自己觀察,說給大家聽;交換位置再觀察前后變化。
2、看圖,明題意。
獨立完成,評析。
3、觀察圖。
自己說說:下一站是__。我去動物園,還有_站。
四、數學故事
1、看兩幅圖,用前、后編一個故事。
2、指名學生說。
小學數學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能辨認生活中的簡單圖案是由一個圖形經過軸對稱或平移等運動得到的。能在正方形中拼貼或設計圖形,將所設計的基本圖形通過軸對稱、平移等運動創造出自己喜歡的圖案。
2.會將相同的圖案拼在一起,并根據實際確定所觀察成果的基本圖形,會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圖形的運動。
3.經歷觀察、操作及合作交流的過程,獲得對圖形的運動設計圖案的基本方法,在想象圖形運動的過程中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4.在欣賞美麗圖案的過程中,進一步感受軸對稱、平移和旋轉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感受數學的美妙,體會數學的價值。
目標解析:
這是一節綜合與實踐的活動課。在學生學習了軸對稱、平移和旋轉等相關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實踐操作活動,能運用所學的軸對稱、平移和旋轉等圖形運動的知識,欣賞并創造圖案,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圖形的`運動,逐步發展空間觀念,感受生活中的數學美,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教學重點:
能運用圖形運動的知識設計圖案。
教學難點:
發展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
教學準備:
課件、剪刀、固體膠、手工紙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引入,設疑自探
(一)呈現素材,感受數學美
1.課件出示教材第72頁的圖案,學生欣賞。
2.觀察感悟,發現規律。
。ǘ┘ぐl興趣,揭示課題
設計師們正是將一個圖形通過軸對稱、平移等變換設計出美麗的圖案,今天,我們也來當一回小小設計師。(板書課題)
二、動手實踐,解疑合探
(一)觀察想象,認識一個圖形的運動
1.找基本圖形
(1)這些美麗的圖案分別由哪個圖形運動而來的呢?請選擇你最喜歡的一幅圖找一找。
(2)學生反饋,教師在黑板上貼出基本圖形。
2.體驗一個圖形的運動
(1)想象:這些基本圖形通過怎樣運動得到原來的圖案?
。2)操作:將課前剪下教材123頁附頁2中的圖形,用一個基本圖形模擬運動。
。3)描述:這些圖案分別是怎樣設計出來的?
小學數學教案 篇8
教 材 分 析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當學生“面對實際問題時,能主動嘗試著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尋找解決問題的策略。”本課所學內容就是通過日常生活中的簡單事例,讓學生嘗試從優化的角度在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案中尋找最優的方案,初步體會統籌思想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以及在解決問題中的運用。
學 情 分 析
四年級學生在數學知識和技能方面已有了一定的`基礎,但是其思維能力尚停留在形象化和表面化,對于數學與生活的聯系也不能靈活運用,所以在教學時,教師應做好課前準備,讓學生提前了解烙餅的方法和時間。
教 學 目 標
1、通過生活中的簡單事例,使學生初步體會到優化思想在解決問題中的應用。
2、使學生認識到解決問題中的策略的多樣性,初步形成尋找解決問題最優化方案的意識。
3、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嘗試用數學的方法來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初步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體會優化思想。
教學難點:尋找解決問題的最優方案。
【小學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教案08-29
小學的數學教案03-24
小學數學教案11-04
小學數學教案(經典)08-03
小學數學教案[經典]07-25
小學數學教案07-08
小學數學教案07-08
小學數學教案07-08
小學數學教案07-08
小學數學教案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