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教案【匯總4篇】
作為一名教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小學數學教案4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小學數學教案 篇1
教學內容:
教材第76頁例6、做一做,第77頁例7、8題、做一做,練習十五第3---7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四則運算順序,整理運算定律和一結規律,能應用運算定律或規律進行簡便運算并能解決實際問題。
2、培養學生合理、靈活地進行運算的能力。
3、通過計算,培養學生認真審題、書寫及自覺驗算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
運用四則運算和運算定律。
教學難點:
能夠正確靈活地選擇簡便算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運算順序(教材第76頁例6)。
1、說一說整數四則混合運算順序,算一算:(710-184)2=
2、分數、小數四則混合運算順序與整數一樣嗎?
3、算一算
在一個沒有括號的算式里,如果只含有同一級運算,要從左往右依次計算;如果含有兩級運算,要先做第二級運算,后做第一級運算。
在一個有括號的算式里,要先算小括號里面的,再算中括號外面的。
4、組內交流算法
5、完成教材第76頁做一做。
二、運算定律(教材第77頁例7)
1、根據表格,填一填
名稱 用字母表示 舉例
加法交換律
加法結合律
乘法交換律
乘法結合律
乘法分配律
2、算一算,學生說說簡算過程及應用的運算定律。
3、 2.512.548
=(2.54)(12.58)應用乘法交換律、結合律
=10100
=1000
。21- )71
5.03-2.14-1.86
4、完成教材第77頁例7下面做一做。
三、出示例8估算的應用
1、學生交流、討論。
2、完成例8下面做一做。
四、鞏固應用
完成練習十五第3---7題。
五、總結梳理
回顧本節課的學習,說一說你有哪些收獲?
六、作業
板書設計:
數的運算
運算定律 敘述方法 字母表示
加法 加法交換律 兩個數相加,交換加數的位置,和不變。 a+b=b+a
加法結合律 三個數相加,先把前兩個數相加,或者先把后兩個數相加,和不變。 a+b+c=(a+b)+c=a+(b+c)
減法 減法的`性質 一個數連續減去兩個數,可以從這個數里減去這兩個數的和。 a-b-c=a-(b+c)
乘法 乘法交換律 兩個數相乘,交換因數的位置,積不變。 ab=ab
乘法結合律 三個數相乘,可以先把前兩個數相乘,再與第三個數相乘;或者先把后兩個數相乘,再與第一個數相乘,積不變。 (ab)c=a(bc)
乘法分配律 兩個數相加的和與一個數相乘,可以把兩個加數分別與這個數相乘,再把兩個積相加。 (a+b)c=ac+bc
除法 除法的性質 一個數連續除以兩個數,可以除以這兩個數的積,也可以先除以第一個除數,再除以第二個除數。 abc
=a(bc)
=acb
其它 湊與拆 加上或減去接近整數、整十數的簡算。拆成和分數分母相同的數,進行約分。再利用定律進行簡算。
教學反思:
在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先讓學生回憶,重溫小學階段四則混合運算及運算定律等有關知識進行系統整理。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四則運算順序,整理運算定律,并能應用運算定律或規律進行簡便運算并能解決實際問題。配合相關的練習題,讓學生進行訓練,培養學生合理、靈活地進行運算的能力。
小學數學教案 篇2
教學內容:
以求和為基本數量關系的兩步計算應用題(書p51)。
教學目標:
使學生理解以求和為基本數量關系的兩步計算應用題的結構,能用分析法或綜合法分析數量關系,會口述解題步驟,能正確地列式解答。
教學步驟:
一、準備引新
1、秋天到了,讓我們到果園里看看吧!果園里種滿了什么樹呀?如果老師告訴大家果園里有蘋果樹1420棵,要求蘋果樹和梨樹一共有多少棵?(出示準備題1)你能解答嗎?為什么?誰來補一個條件呢?
2、學生補充條件,并列式計算
梨樹有1000棵 1420+1000=2420(棵)
3、這是一道幾步計算的應用題?誰能補一個條件,使它成為兩步計算的應用題?
學生口答補充:
。1)梨樹比蘋果樹少420棵
。2)梨樹比蘋果樹多420棵
(3)蘋果樹比梨樹少420棵
。4)蘋果樹比梨樹多420棵
4、揭題:這樣的兩步計算應用題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新課,現在我們先一起來研究第一種
二、探究新知:
1、研究例3
。1) 讀題,找條件和問題,師畫出線段圖
。2) 根據小黑板上的思考提示,同桌互說這道題的解題思路
(3) 學生在本子上試做這道題,只用列出分步算式,快的同學可以列出綜合算式。
。4) 指名板演算式,集體交流:指名說解題思路,1420表示什么?1000表示什么?
。5) 綜合算式怎么寫 ?誰還有不同的寫法?1420-420表示什么?
2、如果補充的是梨樹比蘋果樹多420棵,你怎樣想?怎樣算呢?根據思考提示自己思考后在本子上列式計算。
指名板演,并說說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3、小結:
我們今天學習的兩步計算應用題跟以前學習的兩步計算應用題在條件上有什么不同?只有兩個條件的時候,其中一個條件需要用到幾次,這兩題中的哪個條件用了兩次?第一次用它求什么?第二次用它求什么?但今天學習的兩步計算應用題跟以前學習的.兩步計算應用題有一點還是相同的,那就是關鍵都是先求出中間問題。
三、鞏固深化
1、p52練一練1,請學生寫在書上,集體校對
2、p52練一練2,看線段圖列式計算
3、p52練一練3判斷:誰的解法對?
小剛:240+40=280(人)
小明:240+40=280(人)
240+280=520(人)
小華:240-40=200(人)
240+200=440(人)
小青:240+240=480(人)
480+40=520(人)
小組討論,選出正確的答案,錯的答案要說說錯在哪里?
4、p53練一練5
5、p53練一練4
四、總結
今天你學會了什么?
小學數學教案 篇3
教學內容:
教材20-21頁“露在外面的面”
教學目標:
1.通過操作、觀察、分析等活動,綜合運用有關知識,解決有關物體表面積的問題,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重、難點);
2.經歷探究過程,激發主動探索欲望;
3.培養學生與人合作、交往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能夠準確的計算出多個長方體和正方體堆放時露在外面的表面積。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揭題
1.談話引入,出示放在墻角的包裝紙箱圖,讓學生觀察露在外面的面有幾個?
2.順勢導入新課:露在外面的面;
二、扶放結合探究新知
1.將一個正方體放在墻角,引導學生觀察有幾個面露在外面?
2.將四個正方體堆放在墻角,引導學生觀察:有幾個面露在外面?
3.變換方法堆放正方體,引導學生觀察露在外面的面的變化;
4.將正方體1個、2個、3個…排成一層,引導學生觀察露在外面的面的規律:3N+2
5.引導學生探究豎放一排的規律:4N+1
6.引導學生探究多排多層規律:5N+4
三、反饋矯正落實雙基
1.出示教材練習二第4題
2.用正方體模型擺出不同的情況,引導學生找出露在外面的面有什么規律?
四、小結評價布置預習
1.引導學生進行課堂小結
2.布置課外預習:教材24頁“到數”
板書設計:
露在外面的面
1.正方體堆放在墻角處,觀察露在外面的面的方法:(1)看露在外面的面有幾個;(2)分別從正面、側面、上面觀察,每個方位露在外面的'面有幾個;
2.平放一排規律:露在外面的面=正方體的個數×3+2即露在外面的面=3n+2;
3.豎放一排的規律:露在外面的面=正方體的個數×4+1即露在外面的面=4n+1;
4.多排多層放的規律:露在外面的面=正方體的豎排數×5+4即露在外面的面=5n+4
教學反思:
1.注重讓學生經歷探索規律的過程,采用互動探究式教學,立足于“導”,積累探索圖形表面積的經驗;
2.注重培養學生有序的觀察,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注重創設富有生活氣息的情境,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小學數學教案 篇4
教學內容:課本P2—P3
教學目標:
1. 結合“買文具”的具體情境,理解小數的 意義,體會小數的特征。
2. 能認、讀、寫簡單的小數。
3. 體會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感受數學就在身邊。
教學重點:能認、讀、寫簡單的小數。
教學準備:
教具:掛圖、“附頁1”圖1。
教學過程:
一、 情境導入。
笑笑要到文具店去買文具,可是文具店里的標價牌上的標價是笑笑第一次看到的,她不會讀了,想請同學們幫幫忙。
二、 玩中學
1. 創設情境,激活先前的生活經驗,感受理解小數的意義,體會小數的特征。
(1)出示文具標價牌,學生仔細觀察,并將文具標價中的`數分成兩類。
鉛筆0.50元 尺子1.06元 筆記本3.50元
書包45元 水彩筆16.85元 鋼筆8.00元 文具盒12元
。2)同桌互相說一說小數那一類中每一種文具的單價表示幾元幾角幾分。
。3)動筆填寫各種文具的價格,同桌互相檢查核對。
2. 觀察對比,能認、讀、寫簡單的小數。
。1) 引導學生觀察這些小數與以前學過的數,并進行比較,說說這組數有什么特點。
。2) 說明像3.50,1.06,16.85,……這樣的數叫做小數,認識小數點。
。3) 簡單介紹小數的來歷。了解小數的讀法,同桌之間互相讀一讀。
。4) 用小數的形式寫一寫文具的單價,再讀一讀。(可以寫書上的,也可以寫生活中自己熟悉的單價。)
。5) 小討論:小數點重要嗎?(小明把筆記本的單價3.50元寫成0.35元,會造成什么后果?讓學生議一議,交流后匯報。)
3. 生活中你還在哪里見過小數?
讓學生說一說生活中見過的小數,如有的學生說不出來,可留作業,讓學生去生活中找一找,下次課前再交流。
4. 試一試。
獨立完成“試一試”中的習題,同桌互相反饋。
三、 學中做
1. 寫一寫,讀一讀。完成“練一練”第1題。
學生自己理解題意,獨立完成。注意指導“一張20元的人民幣與一枚5分硬幣一共是多少錢”這一小題的寫法、讀法。
2. 完成“練一練”第2題。
四、 做中得
數學游戲。完成“練一練”第3題。
五、 總結。
貨比三家
教學內容:課本P4—P5
教學目標:
1. 結合“貨比三家”的具體情境,經歷比較小數大小以及與同伴交流的過程。
2.體驗小數比較大小的策略的多樣性,會比較簡單小數的大小,發展數感。
3.提高學生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體驗小數比較大小的策略的多樣性,會比較簡單小數的大小。
教學準備:掛圖。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新學期開始了,麗麗要為自己買一個新的鉛筆盒,請同學們幫助她選一選,哪家文具店的最便宜。
二、玩中學。
1. 設立情境,復習舊知作鋪墊。
出示主題圖,學生獨立觀察情境圖,讀一讀各種文具標價牌上的文具價格。
2. 借助問題探究比較簡單小數的大小的方法,發展數感。
(1)思考“去哪個文具店買鉛筆盒”這個問題應如何解決。(學生獨立思考后匯報)
(2)自主探究比較4.9元與5.1元大小的方法。(學生借助以往的知識,獨立思考比較方法。)
可能出現的比較方法:
a.4.9元=4元9角,5.1元=5元1角。
b.5.1元比5元多,4.9元比5元少。
c.以小數點為中心,4.9元小數點前是4,5.1元小數點前是5……
(3)組內交流比較方法后推選代表參與全班交流。
3. 提出新問題,延長知識點。
。1) 根據主題情境還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2) 根據學生提的問題,選擇有挑戰性的問題,讓大家試著解決。
4. 試一試。
完成“試一試”的兩道題。先讓學生獨立嘗試,再與同伴檢查完成情況,每人選一題說說比較的方法和過程。
三、 學中做
1. 完成“練一練”第1題。
反饋評價時說說如何比較0.05元與0.50元、6.00元與6.0元的方法,說說有什么發現。
2.完成“練一練”第2題。
四、 做中得。
完成“練一練”第3題。
在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基礎上,進行小組交流,進一步明晰比較三個數大小的策略與相應的步驟,并能對策略與結果的合理性作出判斷。
五、總結。
【小學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教案11-04
小學的數學教案03-24
小學數學教案08-29
小學數學教案07-06
小學數學教案07-06
小學數學教案07-06
小學數學教案07-06
小學數學教案07-06
小學數學教案07-06
小學數學教案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