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案7篇【優選】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進行細致的教案準備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那么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么寫?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語文教案7篇,歡迎大家分享。
語文教案 篇1
一、教學目標
1 學習本課生字新詞,重點理解"乘虛而入"、"驚惶失措"、"欣喜若狂"、“焦頭爛額”等成語,,學習先理解關鍵詞素再理解整個詞語意思的解詞方法。
2 學習寫人物語言時注意把說話人動作、神情作適當描寫的表達方法。展開想象,把第3節寫具體。
3 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4 通過學習,了解古希臘的阿基米德是一個大智大勇的著名科學家,懂得只有掌握科學知識,具備運用科學知識的能力,人才會有力量,才能在困難面前不低頭,才能為國為民作貢獻。
二、教學重難點
1 聯系上下文理解"乘虛而入"、"驚惶失措"、"欣喜若狂"、“焦頭爛額”等成語。
2 學習阿基米德智燒敵艦的過程,認識到他是一個大智大勇、善于運用科學的人。
三、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揭示課題,預習反饋
1 出示課題:齊讀
2 檢查預習:課文寫了什么情況下,誰用什么辦法智燒敵艦?結果怎樣?(交流、總結)
相機出示詞語:
乘虛而入驚惶失措
焦頭爛額欣喜若狂
說明:檢查預習,目的是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課前預習的習慣,并通過長期訓練讓學生懂得預習時的要做到的基本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課文,能初步知道課文主要寫了什么并逐步形成能抓住文中關鍵詞語加以概括的能力。
二整體入手,認識人物
1 自由讀課文,劃出人們評價阿基米德的語句。
2 交流、出示
二千多年前,古希臘出了個很有名的科學家叫阿基米德。
阿基米德是希臘最聰明的人。
阿基米德真有本事!真了不起!
3 出示關于阿基米德的資料,初步感受他的“智”。
說明:通過初讀課文,尋找有關對阿基米德評價的句子及相關資料的補充,認識阿基米德并初步感受他的“智”。這既是文眼,也是教學的切入口。
三學習故事,了解人物
(一)學習課文第2、3節,感受情況危急,感受人物智慧
1 讀文,理解“乘虛而入”:理解“虛”意思;根據關鍵詞理解整個詞語意思;讀文理解課文中“虛”的意思。
指導讀句:希臘這個國家很小,許多年輕力壯的男人犧牲了,留下的盡是些老人、婦女和孩子。
2 羅馬人乘虛而入,發動一場侵略戰爭,希臘人陷入險境,他們(驚惶失措)
3 用剛才學過的方法理解詞語:驚惶失措;明白希臘人驚惶失措的原因
(找出相關語句,朗讀)
4 聯系上下文寫話:
大家急得驚惶失措:老人_______(動作),喃喃禱告:“___________________”;婦女____________(神情)說:“________________ ”;孩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說明:本篇課文是本學期最后一篇課文,應該讓學生運用第三、四單元學會的理解詞語的方法理解詞語:如先理解詞語中關鍵詞再理解詞語的意思及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等,從而進一步理解句子,文章內容。這兩節的學習非常重要,學生通過品詞讀句能夠了解戰爭背景,希臘人民驚惶失措。希臘人民的表現也從側面烘托了阿基米德的大智大勇,設計語言文字訓練就深化了學生對此的理解。
(二)學習課文第4——8節,深入了解人物智慧
1 師述:當人們驚惶失措,希臘危在旦夕之時,阿基米德挺身而出,力挽狂瀾。找出相關語句
2 相機出示第4、6、7節
(1)多角度引讀第四節,體會阿基米德的大智大勇。
(2)指導朗讀第六節,抓住詞語“一字兒排開、集中對準、布帆”感受阿基米德的.觀察入微和指揮若定;抓住“焦頭爛額”一詞,通過它與“乘虛而入”一詞的對比,感受羅馬士兵落荒而逃的慘狀,加深對阿基米德的智慧的認識。
(3)引導學生學習課文語言說說阿基米德智燒敵艦的過程。
(4)朗讀第七節,整理板書,體會“欣喜若狂”的意思,再次深化對阿基米德的智慧的認識。
3 學習第8節
(1)默讀,明白阿基米德智燒敵艦的科學原理。
(2)讀句子(阿基米德笑瞇瞇地說:“我有什么本事?是太陽幫了咱們的忙。”)討論:你同意阿基米德的說法嗎?說說你的觀點。
說明:通過多角度朗讀,復述課文讓學生入情入境,讀出滋味,說出個性化體驗,體會到阿基米德的大智大勇。
四總結概括,深化認識
1 出示課文,引讀
2 學了阿基米德智燒敵艦的故事,你一定有許多話想說,請你把對他的評價用幾句話寫下來:
3 交流,總結
說明:通過引讀,各抒己見,引導學生在課文里多走幾個回合。
語文教案 篇2
教學目的:
1、學生學會本課4個生字以及由這些生字組成的詞,認識1個偏旁忄。
2、讓學生利用字族文識字的特點記憶字形,理解字義。
3、發展學生積累知識,運用知識的能力。
教具:
1、課件
2、字盤
3、生字筆順紙
4、生字描紅紙
教學過程:
一、課前說:
1、用字盤玩游戲:找朋友
2、看偏旁,并說說這些偏旁跟什么有關。相機教學新偏旁。
二、課內悟:
1、課件出示一寫著“青”的孩子在哭。讓學生認讀。
2、激趣:“青”看見“也”找到了這么多好朋友,他也很想找一些朋友玩,我們愿意幫幫他嗎?
3、游戲:找朋友。利用字盤組成:請、清、情、晴、睛、蜻,拿相應卡片的學生走出來。教師相機貼帶拼音的生字。
師:幫人幫到底,你們能把這些字讀準確給小朋友聽嗎?
4、指導觀察6個生字的拼音都有后鼻音in潰要注意讀準。
5、生自讀,指名讀,開火車讀,小組讀(多種形式讀)
6、理解字義:A猜字(把上面6個生字的偏旁變成圖形),說說為什 么?
B揭示形聲字的'特點:6個字都是左右結構的字,它們的讀音都與右邊的“青”有關,意思都與左面的偏旁有關,因此青是聲旁,偏旁是形旁,這些字就叫形聲字。
C 鞏固讀音。
7、四人小組選一個生字組詞,說一句話。師出示生字詞,認讀。
8、游戲:對號入座:把能夠組成詞的字放在對應的車里,學生合作完成。齊讀。
9、指導書寫:
觀察清、情、晴、睛的字形
相同:左右結構,右面是青,左窄右寬
不 同:偏旁不同
②復習“青”的寫法,在田字格上寫2個。
③自學生字筆順(派生字筆順表)
④師范寫“情”(實物投影儀)
⑤學生描紅,師巡視,糾正寫字姿勢。
⑥學生臨寫每個兩個,展示優秀作業
11、總結(看課件,小朋友笑了):今天,我們作了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幫“青”字找了6個好朋友(齊讀)希望我們做個有心人,注意積累,幫更多的字找朋友,好嗎?
語文教案 篇3
1、課型:作文課
2、教學目標:
1、認識秋天
2、描繪秋天
3、感悟秋天
(說明:確定這樣的教學目標,目的是讓學生在秋天里,感受自然界給予人的色彩、味道、神韻,充分體現出新課標所規定的作文課培養學生多角度的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以及捕捉事物特征的要求。使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在本節課中都得到充分的體現。)
3、教學方法:
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運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建構新的作文教學。學習策略有:搜集、積累、質疑、小組討論、比較研究、拓展強化與感悟思索。
4、課前準備:
學生:
1、留心觀察周圍的自然景物,從感官上認識秋天。
2、搜集有關秋天的詞語。
3、搜集古人和今人描寫秋天的精彩文章或詩篇。
教師:
1、搜集有關秋天的畫面,制作成多媒體輔助教學。
2、搜集古人和今人描寫秋天的精彩文章或詩篇。
5、課時:1課時
6、教學設計:
一、激發興趣導入學習
教師: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我們北方四季分明,不同的季節都會帶給我們不同的享受和樂趣。
提出問題:一年四季,你最喜歡哪個季節?為什么喜歡這個季節?
請同學講述自己的喜好,并說明其原因,與大家交流。
從而導入現在正是收獲的秋季,這節課,我們就上一節《走進秋天》作文課,同時明確這節課的教學目標就是認識秋天、描繪秋天、感受秋天。
(說明:新知識的學習是在原有知識建構的基礎上進行的,讓學生從感興趣的話題入手,充分調動學生寫作的積極性,為課堂營造出一個和諧的寫作氛圍,在教學的開始就提出教學目標,使學生明確學習的方向。)
二、資源共享認識秋天
1、首先讓學生找出標志著秋天的事物。(如:落葉、楓葉、秋霜、寒蟬、蘆葦花、成熟的果實、中秋的月亮、菊花等等。)
2、然后讓學生積累代表秋天的詞語。(如:天高云淡、秋高氣爽、落葉枯黃、層林盡染、寒蟬凄切、秋風蕭瑟等等。)
3、最后教師補充,用多媒體展示畫面和詞語,實現師生課前搜集到資料在課堂上共享。
(說明:這樣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并養成積累習作素材的習慣。從而完成第一個教學目標。)
三、探究合作描繪秋天
1、讓學生自己創設情境,描繪出最令自己感動的秋天的場景,或絢麗、或多彩、或厚重、或肅殺、或冷寂,使學生之間形成一種對抗與撞擊,在其描述中,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目的是加深學生對秋天的情感體驗。鼓勵學生大膽發言,大膽想象,力求有創意地表達。
2、讓學生搜集一些古人和今人描寫秋天的片段,對這些優秀的文章進行朗誦,進而達到欣賞的目的。
3、在引導學生欣賞佳作的同時,進行寫作指導。
片段1:峻青《秋色賦》
秋天,比春天更富有欣欣向榮的景象。秋天,比春天更富有燦爛絢麗的色彩。你瞧,西面山洼里那一片柿樹,紅得多么好看。簡直象一片火似的,紅得耀眼,古今多少詩人畫家都稱道楓葉的顏色,然而,比起柿樹來,那楓葉卻不知要遜色多少呢。
方法:
1)、要抓住秋天的特點:通過比較來表現。
2)、視覺:顏色(大小、形狀、圖案)
3)、修辭:比喻、對比。
片段2:奧斯特洛夫斯基《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秋雨打著他們的臉。一堆堆深灰色的迷云,低低地壓著大地。已經是深秋了,森林里那一望無際的林木都已光禿,老樹陰郁地站著,讓褐色的苔蘚掩住它身上的皺紋,無情的秋天剝下了它們美麗的衣裳,它們只好枯禿地站在那里。
方法
1)、融入情感:喜、怒、哀、樂。
2)、要有層次:整體——局部、遠——近等。
3)、要善于聯想和想象。
4)、修辭:擬人。
4、學生看畫面描繪秋天。分兩步:
1)可以用“秋”字來描繪。
2)不著“秋”字,盡顯秋意。
(通過以上二個環節,從而完成第二個教學目標——描繪秋天。)
四、心靈涌動感悟秋天
1、先用一首古詩和一首現代詩切入,讓學生從別人的感悟中有所延伸,學會用心靈來感受自然。
《落葉》
隋(孔紹安)
早秋驚落葉,飄零似客心。
翻飛未肯下,猶言惜故林。
(說明:由落葉對故林的留戀,聯想到游子對家鄉的思念)
《秋水》
沈天鴻
我總是說:秋水在遠方
總是忘了
這句話就是秋水
我說這句話時正是夏季
這句話一出口
秋水就已淹沒了
我的腳背
站在秋水里我總是說:
秋水在遠方
日子,就是這么過去
(由秋水的流逝聯想到時間的匆匆而過,聯想到時間的可貴。)
2、學生之間相互交流自己對秋天的深入思索。
如:由中秋的圓月聯想到團圓之樂和未團圓之苦。
由秋天的天空聯想到人應該有廣博的胸襟。
由落葉歸根聯想到“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等等。
(這是情感態度和價值感的顯現,強調學生的個體獨立思考,通過對秋天的深入思索,激起學生內心的狂瀾,來表達自己對秋天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敢于發表自己的意見,善于與人交流,并善于從他人身上學到知識。從而達到感悟秋天的目的。)
五、作業:
把認識秋天、描繪秋天、感悟秋天三個部分連綴成文,寫成一篇散文。
六、結語:
教師:這節課,我和同學們一起認識了秋天的美麗,描繪了秋天的色彩,感悟到了秋天的深遠,單單一個秋天,就讓我們如此動容,那么,春天、夏天、冬天又何嘗不是呢?這些季節所帶給我們的思索是永遠不會停止的'。
最后,希望我的學生勤于耕耘、勤于收獲,每年都有一個成熟的秋天。無數個這樣的秋天累加起來,就構成了我們充實的人生。
(這樣設計是為了拓展學生學習的空間,讓學生永遠帶著思索去生活,并鼓勵學生為收獲的人生而努力。從而在無形中對學生進行思想熏陶和情感培養。)
七、教學反思
這節課的成功之處在于能夠調動學生學習作文的興趣,刺激學生早已麻木的感官,讓學生有意識地觀察自然界,并作出相應的反應,學會親近自然并善待自然,并從中有所感悟;同時,注意引導學生學會積累,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學會借鑒,吸收前人的寫作精華,達到傳承與發展的統一。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是由于客觀條件的限制,不能帶領學生親自投入到大自然的懷抱中,學生只能在林立的樓群中尋找秋意,只能通過畫面來認識秋天。
總之,這節作文課的設計力求體現語文的實踐性和綜合性,在教學過程中,力求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力求體現教師在教學中的引導者和組織者的角色,并力求做到重視情感態度和價值感的正確導向。
語文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①有感情地朗讀詩歌,體會詩歌的思想感情。
②理清詩歌結構,把握詩歌的主要內容。
③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
教學重點
感受詩歌的思想感情,體會詩歌節奏韻律之美;調動學生的課外積累,發揮學生豐富的想像力。
課前準備
預習課文,結合生物課了解生物的進化;拜訪教師或專家,了解化石。寫篇介紹某種古生物的小短文。
教學內容
《化石吟》是一首贊頌化石的抒情詩。作者先通過問句的形式引發讀者的想像,然后具體書寫遐思的內容:科學家通過研究化石,展現了億萬年前的神奇景象。贊美了科學的神奇和人類的偉大詩歌節奏鮮明,語調和諧,富有音樂美。同學在學習的過程中應悉心體會。
教學設計
一、導入新課
晉代葛洪《神仙傳·王遠》中寫道:“麻姑自說云,接侍以來,已見東海三為桑田。”大海變為桑田,桑田變為大海。在地球的'歷史上,真的如此嗎?如果真的這樣,何以為證呢?在漫長的生物進化過程中,隨著自然環境的變遷,許多物種雖然相繼滅絕,但它們的生命信息卻被化石保存了下來。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這些化石,從中窺見了億萬年前像奇幻的神話一樣的生物世界。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贊美化石的詩歌——《化石吟》。
二、整體感知
①明確學習目標(即教學目標,投影顯示)。
②檢查預習生字詞的情況。
③范讀課文(或放錄音帶)。
a、學生聽讀,思考下列問題(投影顯示)。
概括詩歌的主要內容。
詩歌表達了一種怎樣的思想感情?
詩歌可以分為哪幾個層次?結構上有何特點?
b、小組討論,完成上述題目。
寫科學家通過研究化石,展現了億萬年前的神奇景象。
贊美了科學的神奇和人類的偉大。
第1、2節為一層,通過問句的形式,引發讀者的想像;第3—6節為第二層,具體抒寫遐思的內容;第7節為第三層,回應第1、2節。結構上首尾呼應。
c、學生自由、大聲地朗讀課文兩遍,體會詩歌的特點。
重點研討
①指名朗讀3~6節,思考問題(投影顯示):
a、“你把我的思緒引向遠古”一句在全詩中起什么作用?
b、怎樣理解“黑色的軀殼裹藏著生命的信息,為歷史留下一本珍貴的密碼”一句?
c、“時光在你臉上刻下道道皺紋,猶如把生命的檔案細細描畫。”你是怎樣理解的?
d、當你面對復原的恐龍、猛犸時,你有何感想呢?
(利用多媒體出示恐龍、猛犸的復原圖片)
②四人小組討論以上題目,然后小組代表發言(其他小組成員可作補充說明)。
③齊讀全詩,進一步體會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
三、質疑釋疑
學生經過獨立思考,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問題。先在四人小組內探討,四人小組不能解決,提交全班討論。若仍不能解決,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分析、理解。
四、拓展延伸
學生展示自己收集的圖片或光盤等,并宣讀自己撰寫的介紹古生物的短文。
五、布置作業
①將自己收集的圖片、資料等辦成手抄報,在班內交流。
②當參觀自然博物館或在翻閱介紹古生物的資料時,你有何感想呢?能否也寫一首小詩,來抒發你的思想感情?
語文教案 篇5
學情分析:
學生進入初中后經過一年多的學習,已初步養成獨立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逐步形成了主動參與、樂于探究的學習意識。
七年級時學習了《短文兩篇》,對托物言志的寫法已有所了解,結合本文中白楊樹的形象、氣質,學生對托物言志的寫法有進一步探究的興趣。但是由于所處時代的隔膜,學生對本文作者運用托物言志寫法的相關背景缺乏了解,需要在學習中補充相關背景資料。對于本文在層層遞進的排比中明晰深化的象征意義,需要通過誦讀引導學生理解領會。
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依循抒情線索,理清文章脈絡。
2.學習象征手法,認識托物言志。
3.體會烘托、對比、欲揚先抑等寫作技巧的表達效果。
教學重點:
1.依循文章的抒情線索,理清文章脈絡。
2.體會烘托、對比、欲揚先抑等寫作技巧的表達效果。
教學難點:
學習象征手法,理解象征意義,認識托物言志。
教學創意:
以讀識文、以讀悟情、以讀會意。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解題導入,鋪禮贊之情
(一)解題,定情感基調。
茅盾曾經寫過一篇關于白楊的文章,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第14課《白楊禮贊》(板書)。看文章題目,大家認為作者對白楊樹的情感是怎樣的?你是從哪個詞知道的?這個詞是什么意思?
明確:充滿敬意的贊美。禮贊。崇敬和贊美。
(二)掠句,證情感深厚。
除了文題,文章中還有沒有哪些句段直接表現了這種贊美之情?
明確:
第1段:白楊樹實在是不平凡的,我贊美白楊樹!
第4段:那就是白楊樹,西北極普通的一種樹,然而實在是不平凡的一種樹。
第6段:這就是白楊樹,西北極普通的一種樹,然而決不是平凡的樹。
第8段:我贊美白楊樹,就因為……
第9段:……我要高聲贊美白楊樹!
(三)誦讀,展情感濃郁。
第1段、第9段齊讀,第4段、第6段、第8段指名讀。指導學生通過調整語速、重音、停連,用誦讀展現作者對白楊樹的贊美之情。
(四)問疑,理情感層次。
引導學生注意關鍵詞,提問:從“那”到“這”,從第1段的“贊美”到第9段的“高聲贊美”,說明什么?
明確:說明對白楊樹的觀察是從遠到近,感情是由淺入深。同時,更進一步說明作者對白楊樹的感情不僅僅是贊美,還有崇敬。
二、由淺入深,徜禮贊之線
(一)通讀全文,梳理線索。
文章圍繞贊美白楊樹的什么特點展開?請用簡潔的語言梳理作者對白楊樹由遠及近、由淺入深的情感層次。
(二)研讀文本,感知贊美
1.初見白楊,昂揚情緒
(1)在哪里初見白楊樹?環境有什么特點?從哪些文句看出來?
明確:高原;遼闊平坦、色彩鮮艷的高原圖景,為全文開拓了一個廣闊的背景;“是黃綠錯綜的一條大氈子”,“黃的是土,綠的是麥田”,而且“無邊無垠,坦蕩如砥”等(誦讀)。
(2)這樣的高原圖景給了作者怎樣的感想?
明確:先是“雄壯”“偉大”,而后滋長出“單調”。
(3)“單調”的感受是怎樣改變的?變成了怎樣的情緒?“單調”有什么作用?
明確:看見了一排,或者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聳立,像哨兵似的樹木(誦讀);變成了驚奇、昂揚(誦讀);欲揚先抑。
2.凝視白楊,傾心形貌
(1)過渡:既然白楊樹讓人在“驚奇”中叫出聲來,那么作者當然會走近凝視、細細觀察。
(2)作者從哪幾個角度觀察白楊樹?它的形貌有什么特點?
明確:開頭一句用“筆直”點出白楊樹是力爭上游的一種樹,這是總括;接下來的四句,依次描寫白楊樹的干、枝、葉、皮,分別用“絕無旁枝”“絕不旁逸斜出”“微微泛出淡青色”等詞語來襯托白楊樹的形象美,這是第二層;最后兩句概括白楊樹的氣質和性格,突出它的正直、堅強、倔強和不折不撓。接下來,作者用擬人和對比的手法,進一步給白楊樹的氣質以高度的評價。(誦讀)
3.聯想白楊,禮贊精神
(1)過渡:這樣力爭上游、不折不撓的白楊樹自然讓人浮想聯翩……
(2)品讀第7段四個排比反問句,說說這四個句子讓我們感受到作者的聯想有什么變化?意思是怎樣逐層加深的?
明確:由樹聯想到人;由白楊樹的樸質、嚴肅、堅強,聯想到有相同特點的北方農民;由白楊樹的堅強不屈聯想到傲然挺立、守衛家鄉的抗日軍民;由白楊樹枝枝葉葉緊靠團結,力爭上游的精神,聯想到用血寫出新中國歷史的精神和意志。四個反問句連貫緊湊,思想逐步升華,贊美之情逐漸達到高潮。
(三)回望文本,小結脈絡
小結文本內容:本文題為《白楊禮贊》,開頭、中間、結尾又不斷點題,直接贊美白楊樹的不平凡,形成一以貫之的感情線索,統領全文。而且,這條感情線索由遠及近、由淺入深、層層遞進地表現白楊樹生長環境、外在形象、內在精神的不平凡,將對白楊樹的崇敬、贊美之情推向了極致,情也濃濃,意也濃濃,令人回味無窮。
三、板書設計:略
第二課時
一、回顧上節課內容導入
“禮贊”是帶著敬意贊美之意。文章第1段、第4段、第6段、第8段、第9段,都是直接抒發贊美之情的段落,形成本文的抒情線索,并與標題形成呼應。而且,文章從生長環境、外在形象、內在精神三個方面,表現白楊樹的不平凡,沿著由遠及近、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的感情線索,將對白楊樹的崇敬、贊美之情推向了極致。
二、托物言志,品禮贊之意
(一)設疑過渡
作者為什么要贊美白楊樹?
(二)背景助學
這篇托物抒情的散文,寫于1941年。在此之前,作者茅盾在新疆工作一個時期之后,到延安講學。當時,正是抗日戰爭的相持階段,他親眼目睹了北方軍民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同心同德、團結抗戰的情形,從解放區的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寫下了這篇熱情洋溢的散文。
(三)精讀探珠
1.文章中哪些文句讓你感受到“從解放區的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
明確:第7段、第8段(誦讀)。
2.這種“對解放區人民”的贊美,作者并不是正面表達的,而是通過什么事物表達的?這是什么方法?
明確:托物言志、象征。通過揭示白楊樹的象征意義,表達對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堅持抗戰的北方勞動人民質樸、堅強、力求上進精神的贊美,以及對抗日軍民的崇敬之情。
3.白楊樹的象征意義是怎樣揭示出來的?
明確:第7段,作者連用四個反問句:第一句是由樹及人的過渡,啟發人們深思不應該只覺得它是樹。那么,應該覺得它是什么呢?后面三個“難道”,由淺入深地寫出了它的象征意義;“不想到”、“不聯想到”、“不更遠一點想到”等詞語反映了一層比一層深的含義;第二句從白楊樹的性格出發,點明白楊樹“至少”象征著“樸質、嚴肅、堅強不屈”的北方農民;第三句從白楊樹“傲然挺立”的形象出發,把它象征為在敵后堅強不屈守衛家鄉的哨兵;第四句從白楊樹的“靠緊團結,力求上進”的品質出發,把它象征為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軍民和整個中華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第8段則通過主旨句“我贊美白楊樹,就因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農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們民族解放斗爭中所不可缺的樸質、堅強、力求上進的精神”,直接點明白楊樹的象征意義。
4.要賦予白楊樹這樣的象征意義,文章需要做怎樣的鋪墊?
明確:象征是文學創作的一種表現手法,它借助某一具體事物來表現某種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它的特點是利用象征物與被象征物之間的某種類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特點內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現,象征手法是“托義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
作者以審美的眼光看待西北的自然景觀,在展示白楊樹的生存環境(西北高原獨特的景象)、描寫白楊樹外在形貌及內在氣質的基礎上,自然而然地賦予白楊樹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象征意義。
5.你對托物言志和象征手法有了怎樣的認識?
明確:首先形神兼備地描繪這一事物,突出其某些方面的特征;同時使用象征手法,賦予這一事物某種象征意義,借此表達自己的情感或志向。
(四)演讀小結
1.小結:作者之所以贊美白楊樹,是運用托物言志和象征手法贊美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堅持抗戰的北方勞動人民和他們所具備的質樸、堅強、力求上進精神。
2.師生表演讀,體會并演繹作者對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堅持抗戰的北方勞動人民樸質、堅強、力求上進精神的贊美之情、對抗日軍民的贊美之情。其中,師讀第一個反問句,女生齊讀第二個反問句,男生齊讀第三個反問句,全班齊讀第四個反問句,三名學生代表讀第8段前兩句,全班齊讀第8段最后一句。
三、品讀語言,學禮贊之法
(一)欲揚先抑
1.品讀兩個句子,體會其表達效果。
(1)這時你涌起來的感想也許是“雄壯”,也許是“偉大”,諸如此類的形容詞;然而同時你的眼睛也許覺得有點倦怠,你對當前的“雄壯”或“偉大”閉了眼,而另一種的味兒在你心頭潛滋暗長了——“單調”!可不是,單調,有一點兒吧?
然而剎那間,要是你猛抬眼看見了前面遠遠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聳立,像哨兵似的'樹木的話,那你的懨懨欲睡的情緒又將如何?我那時是驚奇地叫了一聲的!
(2)它沒有婆娑的姿態,沒有屈曲盤旋的虬枝。也許你要說它不美。如果美是專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類而言,那么,白楊樹算不得樹中的好女子。但是它偉岸,正直,樸質,嚴肅,也不缺乏溫和,更不用提它的堅強不屈與挺拔,它是樹中的偉丈夫!
2.明確:兩處都使用欲揚先抑的手法,使文章波瀾起伏、富于變化,給讀者制造出閱讀的“驚喜”;同時,第(1)句牽引著讀者,第(2)句突出了白楊樹的精神風貌。
(二)烘托蓄勢
1.品讀下面句子,體會其妙處。
當汽車在望不到邊際的高原上奔馳,撲入你的視野的,是黃綠錯綜的一條大毯子。……黃與綠主宰著,無邊無垠,坦蕩如砥……
2.明確:描寫白楊樹生長的環境,渲染一種不平凡的環境氣氛,暗示在此生長的白楊樹也一定是不平凡的。為白楊樹的出場蓄勢,為下文描寫白楊樹的外形起正面烘托的作用。
(三)對比突出
1.品讀下面句子,說說為什么要寫楠木。
讓那些看不起民眾、賤視民眾、頑固的倒退的人們去贊美那貴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頎的),去鄙視這極常見、極易生長的白楊樹吧,我要高聲贊美白楊樹。
2.明確:寫楠木,主要是與白楊樹形成對比:兩種樹的品格不同,一是普通當中蘊含著“不平凡”,一是貴族化;所代表的人不同,一是在北方堅持抗戰的廣大民眾,一是賤視民眾、頑固倒退的人們。兩相對比,突出贊美了白楊樹及其所代表的精神和品格。
四、總結梳理,得禮贊之旨
師生共同梳理總結本篇所學:
(一)全文以贊美白楊樹的“不平凡”為線索串起整篇文章;
(二)在描繪白楊樹形貌氣質的基礎上,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和象征手法,贊美北方農民和他們身上所具有的樸質、堅強、力求上進的精神;
(三)文章運用抑揚、烘托、對比等寫作技巧,增強了語言的表達效果。
五、板書設計:略。
語文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學會 9 個生字,1 個認讀字。能夠借助拼音讀準字音,利用多種識字方法記憶字形,結合 語言環境理解字義,在田字格里正確書寫 3 個漢字。
2、熟讀課文,知道冬天的特點,結合語言訓練,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3、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聯系課文內容,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學會 9 個生字,在田字格里正確書寫 3 個漢字。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引出課題
同學們, 多彩的秋天即將過去, 我們要迎來冬天, 誰來和大家說說, 冬天是什么樣子的? 根據學生說的內容引導出課文中的詞語,讀一讀。這節課我們就讓一起走進冬天。
(二)借用課題學習“到”
1、生齊讀課題,師引導學生說說到還能組什么詞。
2、再觀察“到”字,指生說說怎樣記住它。
3、看田字格中的寫法,寫時要注意什么。生進行數筆畫書空,師板書范寫并強調個別筆畫。 生在書上進行描紅、書寫,師巡視指導,糾正“三姿” 。利用投影進行個別評價,生進行修改 再寫一個。
(三)初讀課文,讀準字音
1、下面我們一起來看課文內容,請大家輕聲地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不認識的字不好讀的 詞多讀幾遍。
2、出示詞語檢查字音。
氣候 水仙 冬眠 銀白色 寒冷 紛飛 漫天飛舞 怒放。
(1)帶拼音讀。
(2)去掉拼音指生讀。
3、讀短語和句子。
氣候寒冷 河水結冰 大雪紛飛 梅花怒放 水仙飄香 青蛙冬眠 冬天到了,雪花漫天飛舞,大地成了銀白色的世界。
(四)集中識字指導書寫
1、田字格出示:候 說說這個字的結構,寫的時候應該注意些什么。指生說 進行筆畫書空,師進行板書范寫,生在書上進行描紅、書寫,師巡視指導,糾正“三姿” 。利 用投影進行個別評價,生進行修改再寫一個。
2、田字格出示:寒 說說這個字的結構,寫的時候應該注意些什么。指生說 進行筆畫書空,師進行板書范寫,強調中間的筆順、筆畫。生在書上進行描紅、書寫,師巡 視指導,糾正“三姿” 。利用投影進行個別評價,生進行修改再寫一個。
3、出示:紛 梅 仙 眠 漫 銀 同桌說說你有什么好方法記住這些字。同桌交流后指名說說。
(五)結合語境理解字詞意思
1、出示圖片,理解氣候寒冷, (冬天最明顯的氣候特點就是冷,這里的寒就是冷的意思)河 水結冰,學生看圖片理解。
2、大雪紛飛 就是雪花多而雜亂地在空中飄揚(看圖片) 再讀一讀這幾個詞,這幾個詞寫的'都是冬天天氣的變化。
3、梅花怒放 水仙飄香,梅花、水仙是在冬天開的花 (欣賞圖片) “怒放”就是盛開的意思, (結合圖片,介紹花兒開的是那樣鮮艷、茂盛我們就可以稱為“怒放” ,這么多花都盛開了, 我們就可以稱它們為“鮮花怒放” )。
4、青蛙冬眠 冬眠是一些動物為了適應冬天生活的一種方式,你還知道那些動物冬眠嗎? 再讀一讀這幾個詞,這幾個詞寫的是冬天動植物的變化。
5、漫天飛舞 (指導學生看圖片,寒冷的冬天滿天的雪花飄飄灑灑地落下來就是雪花漫天飛 舞)想一想還有什么景象還可以用漫天飛舞。
6、銀白色 潔白的雪花落到地上、屋頂上,厚厚的積雪在陽光的照耀下,大地就成了銀白色 的世界。 出示句子,再讀一讀,體會一下冬天的美麗。
(六)語言訓練
冬天還有很多特點,你能不能再找一找,把句子補充完整 冬天到了,雪花漫天飛舞, 冬天到了, ( ) , ( ) ,( ) 。
(七)小結
冬天雖然寒冷,但是沒有冬天,我們就不會感受到春夏秋冬的四季輪回,所以我們也要珍惜大自然送給我們的這份禮物。
語文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熟讀古文和譯文,對照譯文理解古文大意。
2、通過自悟、討論、交流等方式,感悟文章所蘊含的深刻含義:欲速則不達。
教學重點:
通過自悟、討論、交流等方式,感悟文章所蘊含的深刻含義:欲速則不達。
教學時間: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通過自悟、討論、交流等方式,感悟文章所蘊含的深刻含義:欲速則不達。
教學過程:
一、從題目入手,導入新課.
1、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師《欲速則不達》,看了這個題目,你猜一猜,題目是什么意思。
(過于性急,反而不能達到目的。)
2、對于這個題目,你有什么問題要提?
(學生提問題)
二、帶著問題讀課文
根據你提出的問題,預習課文,從課文重看看能否找出問題的答案。
學生讀課文。
三、檢查預習情況。
1、找學生讀課文。
2、指名認讀生字詞語。
3、讀了課文,你都讀懂了什么?
四、小組合作學習
(一)分小組討論一下問題:
1、齊景公為什么要火速往回趕?
2、齊景公是怎樣往回趕的?
3、齊景公會很快趕回都城嗎?為什么?
4、如果你是齊景公身邊的一個侍從,當看到齊景公嫌馬跑的不努力,自己下車步行時,你打算怎樣說服他回到馬車上去?
(二)合作學習,小組討論,交流。
(三)全班交流。
五、作業
搜集生活中有哪些事是欲速則不達。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熟讀古文和譯文,對照譯文理解古文大意。
教學過程:
一、與《挑山工》進行比較閱讀,討論,深化認識。
(一)再讀《挑山工》,討論:
1、挑山工為什么不像游人一樣走直線?
2、難道他們不知道走折尺形路線比游人走直線路程要長一倍嗎?
(二)全班交流。
二、聯系實際,深化理解
1、練習生活實際,談一談自己對欲速則不達的'理解。
2、生活中還有哪些事欲速則不達。
三、熟讀古文和譯文,對照理解
1、熟讀譯文。
2、熟讀古文。
3、古文譯文對照讀,整體感知,理解文意。
4、播放《欲速則不達》之二的flash,教育學生欲速則不達的另一種意思。
四、作業
課后搜集一些短小精悍的文言文,若有讀不懂得課請教老師、家長或借助一些工具書進行理解,讓學生感受中國古代文學的魅力
【語文教案】相關文章:
語文的教案11-05
語文教案初中語文教案01-10
語文《語文園地一》教案03-19
小學語文語文園地教案11-19
小學語文的教案01-10
語文《飲酒》教案01-12
語文教案01-17
語文復習教案01-16
語文備課教案01-16
語文上冊教案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