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小學數學教案匯編八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時常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數學教案8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學數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初步學會使用適當的方法收集數據,學會用簡單的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整理數據。
2.通過實例,認識簡單的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一格代表一個單位),能夠根據統計結果提出和回答簡單的問題,并能與同伴交流。
3.結合現實情境,經歷簡單的統計過程,體會統計的作用。
4.在與同伴合作統計的活動中,形成初步的合作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是學會用畫“正”字等方法收集數據,以及認識簡單的條形統計圖。
[課時安排]
2課時
信息窗1——我們的鞋碼
[教學內容]
信息窗1、自主練習
[教學目標]
1.初步學會使用適當的方法收集數據,學會用簡單的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整理數據。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是學會用畫“正”字等方法收集數據,以及認識簡單的條形統計圖。
[教具準備]
掛圖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課
同學們,你們以前表演過節目嗎?
前不久,歌舞團舉行了一次藝術體操表演。大家看屏幕,這是同學們在比賽前做準備的兩個鏡頭。你們看,他們穿的靴子漂亮嗎?
這可是他們自己經過調查、整理,然后,老師根據他們所調查的結果,才買到了這么合適的靴子。
二新授
假設咱們班也舉行這樣的活動,你能像他們一樣通過收集、整理信息解決問題嗎?
1.那我們應該先知道些什么呢?
到底每種鞋號各有多少人呢?能想個好辦法讓老師知道嗎?
2.那怎么來記錄呢?小組同學趕緊商量商量,選一種你們組認為又快又準的方法。
現在咱們就找一位同學來念鞋號,其余同學仔細聽,用自己認為最簡單的方法來記錄。
3.老師也有一種好方法,你們想知道嗎?老師是用畫“正”字的方法來統計的,你看,“正”字正好是5筆,畫完一個“正”字就代表5個人。大家比較一下,老師的這種方法好不好?好在哪?
老師這種方法不但記錄簡單,最后數的`時候還可以5個5個地數,你瞧,(手指著“正”字開始數),5個、10個、15個,是不是比1個個地數要快呢?
那以后你們在統計的時候也可以用畫“正”字的方法。
4.為了更清楚地看出每種鞋號的人數,我們可以把調查結果整理一下制成統計圖或統計表。大家看,這就是統計圖。你知道用統計圖是怎么來統計嗎?
用涂小格的方法來統計。現在咱們就根據剛才的記錄把統計圖和統計表舔好。
大家認真觀察統計圖,你發現了什么?
通過看統計圖,咱們一眼就能看出什么最多,什么最少。這就是統計圖的最大優點。
三總結
第二課時
1.自主練習1
(1)學生自己講講題目的要求。
(2)同桌合作完成。
(3)說說你發現了什么?
2.自主練習2
(1)利用學具盒里的小方塊,試一試你能摞多少塊?摞5次把結果填在統計表里。
(2)小組內交流你的發現。
小學數學教案 篇2
教案設計
設計說明
1、巧用多媒體,使枯燥的計算教學與解決問題教學有機結合。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為所有學生提供探索復雜問題、多角度理解數學思想的機會,豐富學生探索數學的視野。本設計利用多媒體,以點子圖的形式演示學生的思考過程,讓學生在現實問題情境中理解計算的意義和作用,理解筆算算理,探討計算方法,培養了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意識,提升了學生的數感。
2、重視學生的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
《數學課程標準》中強調: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本教案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放手讓學生自主解決“怎樣用豎式計算”的問題,讓學生經歷學習筆算方法的過程,結合豎式討論乘的順序和各部分積的書寫位置及其算理,培養了學生的計算能力,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創設情境。
師:同學們愛看書嗎?看書可以豐富我們的知識。今天,老師帶同學們去探究買書中的數學問題。
2、提出問題。
出示:每套書有14本,看到這個信息,你想到了哪些數學問題?算式怎么列?這些算式你會算嗎?
(生自由提出問題:如果買2套可以買多少本?買10套呢?)
3、引入新課。
圖書室的王老師準備購進一批新書,在購書的過程中遇到了一些數學問題,你們愿意幫忙解決嗎?這節課,我們就一起研究兩位數乘兩位數不進位的筆算方法。[板書課題:兩位數乘兩位數(不進位)]
設計意圖:先通過創設情境,喚起學生對舊知的回憶,再通過激趣引出教學素材,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明白數學源于生活并應用于生活,體現數學的應用價值,從而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
⊙開放探究,得出結論
1、觀察畫面,提出問題。
課件出示例1情境圖,引導學生認真觀察,找出圖中提供的數學信息,并根據圖中所提供的數學信息,提出數學問題。(每套書有14本,王老師買了12套。一共買了多少本?)
2、自主探究,明確算理。
(1)獨立思考:這道題該怎么列式呢?(指名匯報)
(學生匯報,教師板書:14×12)
(2)鼓勵學生互相交流這樣列式的理由。
(因為每套書有14本,王老師買了12套,就是買了12個14本書,也就是求12個14是多少,用乘法計算,所以列式為14×12)
(3)小組合作,探究算法。
師:那么14×12等于多少呢?你能用什么方法算出結果呢?
①引導學生開動腦筋,利用點子圖通過圈一圈、畫一畫的方法嘗試計算。
②引導學生匯報、交流計算結果。
方法一 把12套書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4套,先求出每份有多少本,列式為14×4=56(本),再求出3份一共有多少本,就是一共買了多少本,列式為56×3=168(本)。
方法二 把12套書分成2份,其中1份是10套,另外1份是2套。先求出10套的本數,列式為14×10=140(本),再求出2套的本數,列式為14×2=28(本),最后把這2份的本數合起來就是一共買的本數,列式為140+28=168(本)。
(4)引導學生比較上面的兩種方法,用哪種方法進行口算更簡便?(方法二)
3、探究用豎式計算的方法。
(1)學生獨立嘗試用豎式計算,然后小組討論筆算時乘的順序和各部分積的書寫位置及其算理。
(2)匯報。
第一步:先用第二個乘數個位上的2去乘第一個乘數每一位上的數,積的末位要和個位對齊。
第二步:再用第二個乘數十位上的1去乘第一個乘數每一位上的數,積的末位要和十位對齊。
第三步:最后把兩次乘得的積相加。
4、小結。
兩位數乘兩位數(不進位)的筆算方法:用第二個乘數每一位上的數分別去乘第一個乘數每一位上的數,乘到哪一位,積就寫在那一位的下面,最后把兩次乘得的積相加。
設計意圖: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經歷探究筆算方法的過程,體驗解決問題的策略,增強對數學知識的體驗和認識。
小學數學教案 篇3
教學內容:
用數學9加幾
小學數學第一冊101頁,102頁的例3做一做及練習十八
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目標:學生能夠看懂圖意,并根據圖意正確列式。在計算時,學生能夠用多種方法因題選擇算法
2.過程性目標:在小組合作學習活動中,培養學生參與數學學習活動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培養學生運用已有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
重點難點:
在計算時,學生能夠用多種方法因題選擇算法
教具準備:
投影儀1臺,錄音機,算式卡片
學生每人準備兩種顏色圓片各10個
教學過程:
一、復習鋪墊
1.口算練習:出示卡片,學生口算
9+2
9+5
9+4
9+9
9+7
9+6
9+8
9+3
2.拍手游戲
教師拍的次數與學生拍的合起來是10。
教師拍9下、1下、5下。
二、學習新課
1. 教學例3
(1)放錄音(合唱)
教師:好聽嗎?這是我們學校合唱隊的`小哥哥、小姐姐們在合唱,我們一起去看看。
(2)投影出示,例3仔細觀察,教師:你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告訴全班同學。請學生回答
(3) 老師想知道一共有凡人?誰來幫老師解決這個問題呀?
列式、板書:9+5
(4) 那到底一共是幾個人呢? .
學生想計算方法,可以用喜歡的圓片擺擺看(兩種顏色的圃片)
教師巡視
(5)學生匯報想到的方法
(6)你認為哪種方法最簡單?說一說
2.完成做一做
(1)投影出示圖
(2)小組合作,要求
①觀察圖,看到了什么?知 道了什么?記錄下來
②要求什么?記錄下來③怎樣列式?
④怎樣計算?(有幾種方法?)
三、師生小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小學數學教案 篇4
教學內容:
P63—P64例1、例2,P65課堂活動1、2題,練習十第1、2、 3題。
教學目標:
1、能根據自己的理解,靈活運用不同的方法,解決簡單的 實際問題。
2、能說出解決問題的過程與方法,。
3、能對結果的合理性進行判斷。
教具準備:
投影儀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生活情境,產生探究欲望
1、小朋友,你幫爸爸媽媽買過東西嗎?(學生自由發言)
2、請你將你最感興趣的一次買東西的經歷說給大家聽聽好嗎?
3、請各組推薦一名代表,說說買東西的經歷。
二、提供探索機會,經歷探索過程
1、收集信息,提出數學問題
今天,老師給小朋友帶來了一位小伙伴。想知道他是誰嗎?
課件演示彭遠小朋友的自我介紹。
師:讓我們看看彭遠小朋友給大家帶來了什么?
(課件演示:他用10元錢到超市買了1支鋼筆,用了3元4角,一本筆記 本用了1元8角)
師:從剛才的動畫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生回答。
師:哪位小朋友能根據自己掌握的信息,提出一個數學問題?
生:彭遠一共用了多少錢?
一支鋼筆比一本筆記本多多少錢/還剩多少錢?
一支鋼筆的價錢是一本筆記本的'多少倍?
……
師:小朋友真能干,提出了那么多的數學問題。其中,有的問題是我 們會解決的,讓我們一起來解決,好嗎?今天這節課我們就重點探 索怎樣解決像問題3那樣的問題。(板書課題:解決問題)
2、合作探索,解決數學問題
⑴師:彭遠小朋友用10元錢買了一支3元4角的鋼筆和一本1元8角的筆記 本,還剩多少錢呢?你能幫助彭遠算算嗎?可以自己獨立想辦法 解決,也可以幾個小朋友一起商量討論解決,如果遇到困難,也 可以請老師參加討論。
⑵學生獨立探究或在小組里合作交流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
⑶交流探究成果
師板書:第一種:10元-3元4角=6元6角
6元6角-1元8角=4元8角
第二種:10元-1元8角=8元2角
8元2角-3元4角=4元8角
第三種:3元4角+1元8角=5元2角
10元-5元2角=4元8角
師:小朋友真能干,不但得出了許多不同的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且還 發現了其中的秘密。看來,只要我們肯動腦筋,解決問題的方法可 是多種多樣的!
三、內化加深,學會應用
師:彭遠小朋友得到了大家的幫助,非常高興。同時他也非常感謝和 敬佩小朋友。
師:剛才小朋友們開動腦筋,幫助彭遠解決了問題。那么,這兩個問 題你能解決嗎?
㈠、學習例2
1、生獨立看例2表格,再算出結余。(指導理解“結余”的意思)
2、學生做在作業本上,再和同桌互相說一說你是怎樣算的。
3、指名學生上臺板算。再集體訂正。
㈡觀察小結解決問題的方法:
這些題都是兩步計算的問題,小朋友要 弄清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選擇合理的算法進行計算。
四、課堂活動:
P65第1、2題。(生做在作業本上)
五、課堂作業:
練習十第1、2、3題。
六、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你學會了什么?
小學數學教案 篇5
教學要求:
1.通過觀察實例,使同學初步認識物體或圖形的平移和旋轉,并能在方格紙上畫出平移后的圖形。
2.通過聯系生活經驗,使同學體會平移和旋轉的特點,培養空間觀念。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今天老師是坐汽車到學校來的,平時你們是怎么到學校來上學的呢?(走、乘汽車、摩托車、自行車┅┅)
像人在行走,自行車、摩托車、汽車在行駛,我們都可以說成它們在運動。
生活中你還見到過哪些物體或人在運動?
小結:是啊,生活中有很多東西都在運動。今天戴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些物體運動時的錄像。請你看看它們是怎么運動的`,你也可以一邊看,一邊跟著做做動作。
二、感知平移和旋轉現象
1.分類、感知
(1)依次出示6個運動的畫面(火車、電梯、風扇的葉片、直升飛機的螺旋槳、纜車、鐘外表指針的運動)。
(2)它們的運動都相同嗎?(不同)你能根據它們不同的運動現象,給它們分分類嗎?
(3)前后4人為一小組,在小組里討論:怎么分?為什么這樣分?
(4)交流。
(5)小結:像火車、電梯、纜車這樣的運動叫平移,物體可以上下平移、左右平移、前后平移。像風扇的葉片、直升飛機的螺旋槳、鐘面上的指針它們這樣的運動叫旋轉。生活中你在哪兒見到過平移或旋轉現象呢?。
小結: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轉現象還是很多的。
2.用手勢表示平移或旋轉現象。
(1)老師這兒還有一些物體運動時拍下來的照片,請你先跟著模仿做照片上的動作,一邊做,一邊想一想這個運動現象是平移還是旋轉。(依次出示9個平移或旋轉運動的照片)
(2)現在老師把剛才的照片再重放一遍,你認為是平移現象的,就做這個動作(師演示:舉掌);你認為是旋轉現象的,就做這個動作(師演示:握拳)
(3)(放課件)生做動作。
3.小結:
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已經知道了什么樣的運動現象是平移,什么樣的運動現象是旋轉。
小學數學教案 篇6
第一課時:整數乘以小數
一、教學目標:
1、理解小數乘以整數的意義。
2、理解小數乘法整數和整數乘法相同。
3、學會小數乘以整數的計算方法。
二、教學重點:
學會小數乘以整數的計算方法。
難點:理解小數乘以整數的意義。
三、教學準備:
多媒體
四、教學過程:
A、準備題:
1、出示準備題P1 (多媒體投影)
a、全體學生填在書上。
b、學生相互間討論,你發現了什么規律?
學生小結: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擴大(或縮小)幾 倍,積也擴大(或縮小)相同的倍數。
2、填空
7。6擴大( )倍得76
0。034擴大( )倍得34
a、先填空,再列式算式。
B、講授新課:
㈠ 出示例1 每筒面價1。8元,買4筒面付多少元?
1、讀題后,讓學生列出加法算式。
1。8 + 1。8 + 1。8 + 1。8 =7。2 (元) (板書)
2、列出乘法算式:1。8 × 4
a、提問:怎么計算?根據什么?同學間相互討論。
b、計算討論:① 先把被乘數擴大10倍得18。
② 然后按整數乘法算出得數。
③ 被乘數擴大10倍,乘數不變,積也擴大10倍
④ 要使積正確,應把積縮小10,得7。2。
c、比較:可用加法計算,也可用乘法計算。哪一種方法簡 便?
小結:小數乘以整數的意義和整數乘法相同,就是求什么?(幾 個相同加數和的'簡便運算。)
㈡ 出示例2 每千克早米價2。16元,買25千克付多少元?
1、全體學生試做,教師巡視。
2、反饋討論,指出錯誤。計算結果末尾的0怎么處理?
3、歸納整數乘以小數的計算方法。
三、試一試: 1。25 × 7 = 0。42 × 19 =
a、說一說兩題的積各有幾位小數。為什么?
b、說一說 1。25 ×7 的意義。
C、鞏固練習
練一練 第一題、 第二題和第三題。
D、課堂總結
1、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新的內容?
2、小數乘以整數應該怎么計算?
E、布置作業
P3 第四題、第五題和第六題。
課后小結:
本課是小數乘法學習的第一課時,是在整數乘法意義和計算方法的基礎上學習的。所以一開始我就安排了"積的變化規律"探索練習,為新授打下基礎,引導學生探索發現規律,這一環節我試圖放手,但我的問題設計的太碎了,如果這樣設計問題,可能對學生的思維有一定的價值:(1)請同學們認真觀察這兩組算式,發現了什么規律?(2)要求把自己的發現說給你的同桌聽,(3)你能把自己的發現說給全班同學聽嗎?不完整的其他同學補充。對新授的內容"1。8 ×4"我想最好讓學生運用知識的遷移用自己以前的知識去解決,在關鍵處設計幾個問題點撥一下,這樣更能體現出學生的主動性。
小學數學教案 篇7
教師出示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第十冊16頁的例1:服裝小組用21.45米布做了15件襯衫,平均每件用布多少米?
師:怎么列式?
生1:21.45÷15。
師:我們會計算2145÷15,那么21.45÷15怎么算出它的結果呢?先獨立思考,試做一下,然后在小組內討論吧!
教師巡視,參與小組討論。
師:哪個小組派個代表來向全班同學匯報:
組1:我們組是把21.45米化成2145厘米,算式就改寫成2145÷15,變成了整數除法,結果是143厘米,再把143厘米化成1.43米。
師:有道理!還有不同的做法嗎?
組2:我們小組認為,因為2145÷15=143,現在被除數是21.45,也就是縮小了100倍,而除數不變,那么商也縮小了100倍,所以商也應縮小100倍,正確的結果是1.43。
組3:我們小組是列豎式計算出來的。接著把做的豎式放在展示臺上展示。
師:各小組都想出了辦法,把21.45÷15的結果算出來了。現在老師要提一個問題:哪個小組想的辦法更好?今后都能使用。小組繼續討論。
組4:組3想的辦法更好,沒有局限性,碰到類似的算式都可以用這樣的豎式計算。
師:大家同意嗎?
(學生齊答:同意。)
師:好,那么大家一起來觀察這個豎式。哪位同學要提出什么問題?
生2:商的小數點是怎么來的?
生3:商的小數點是和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
生2:商的小數點為什么要和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
師:誰能解決這個問題?
生4:因為商的最高位在個位上,而小數點應該在個位的后面,所以小數點要和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
生5:如果商的小數點不和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商就不是1.43,商不是1.43,那么驗算的話,商和除數相乘就得不到被除數。
生6:除到被除數的個位時還余下6,這時要跟被除數十分位上的4合起來一起除以15,合起來的數是64個十分之一,所以得到的商是4個十分之一,那么4應該寫在十分位上,商的小數點自然就要和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
師:說的太精彩了!(學生自發地給以掌聲鼓勵)
師:現在請同學用自己的話向同桌說說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的方法。
……
反思:
1、自主探究,小組討論。教師出示例題后,就讓學生獨立思考,再在小組內討論,找到解決的方法,這種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經歷探究的過程,有利于方法的掌握和法則的總結。在小組內每個學生能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能聽取到別人的意見得到一些啟發,也能給別人以提示,最后能在小組內達成一致意見。
2、小組匯報,增加見識。因為在一個小組里形成了一種意見的定勢,而通過小組匯報,班級里就會出現不同的見解、思路和方法。這樣,讓同學大開了眼界,知道解決一個相同的問題,有不同的方案。最后還讓學生討論哪種方案更具代表性和科學性。這樣,學生思維的發散性和開闊性不僅得到了培養,而且,學生對“最優化”的意識進一步得到了提高和鞏固。
3、問題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學貴與疑。當學生提出問題后,教師不急于回答,馬上把問題拋給學生,這樣,大膽、充分地相信學生的智慧和能力,給學生以極大的信心。結果,學生果不負教師的期望,一一做了回答。并說得十分精彩。
4、教師是紅娘,不是第三者。令人欣喜的是,在這個片段里能聽到學生的追問。并且,其他學生,不等教師開口就情不自禁地回答起來。這樣的情景是老師最喜歡看到的。出現這樣的'情景與教師的角色定位是分不開的。
5、變替蝶破繭,為咬繭自出。有意義的學習并非簡單的被動接受過程,而是學生主動建構的過程,自主探索是新課程倡導的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之一,學生總是在自主探索的學習活動中獲得親身的體驗,可以說,學生參與自主探索的學習活動越主動充分,所獲得的體驗就越深刻、豐富,這樣,為學生今后的學習和發展就提供了“動力源”,真正實現了“教是為了不教”。
總之,整個片段教學下來,學生的思維得到了發展,能力得到提高,學生的情緒很飽滿,參與的積極性很高。但也感覺到有遺憾的地方,致使有的學生還是堅持自己的觀點。比如:教師沒有進一步引導、講解和舉例,讓學生充分認識到“組1:我們組是把21.45米化成2145厘米,結果算式就寫成了2145÷15,結果是143厘米,再把143厘米化成1.43米。”這個方案的不足;當組2說出:我們小組認為,因為2145÷15=143,現在被除數是21.45,也就是縮小了100倍,而除數不變,那么商也縮小了100倍,所以商應縮小100倍,得到1.43。”這個方案時,沒有讓組2的同學充分說出這樣做的道理或理由。其實,這個方案就是把被除數看作整數,根據整數除以整數的方法算出商,然后再根據被除數縮小多少倍,除數不變,商也縮小多少倍的規律得到商是1.43。實際上也就是要在商143里點上小數點,追問學生商的小數點該點在哪?這樣做了話的話就能和組3同學的方案整合到一起了。可惜,當時老師沒有按上面的做法去做。
小學數學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和實踐活動,探索并掌握長方體、正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能正確計算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2、在觀察、操作、探索的過程中,提高動手操作能力,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3、培養學生動手操作、抽象概括、歸納推理的能力。 教學
教學重點:
使學生理解長方體的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掌握長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長方體的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課前準備:
小正方體若干個 教法學法 合作法、討論法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第一次備課 動態修改
一、復習導入
1、字典是我們學習的工具書,必須要常備身邊的,小明遇到了這樣的問題,他每天都要帶一本字典,現在有兩本內容同樣的字典,他要選擇其中的哪一本經常帶在書包里比較方便呢?為什么?
2、小明在上學的路上,遇到兩個物體,怎樣才能比較大小呢?3、小明家買了飲水機和微波爐,誰的體積大呢?還能分割嗎?怎么辦?
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長方體的體積的計算。 (小本的字典,體積小)
(分割成若干個小正方體,再比較,求長方體的體積就是求長方體所含有多少個這樣的體積單位。)
二、概括公式
1、學生猜想
一個物體的大小和什么有關呢?
(1)長、寬相等的時候,越高,體積越大。
(2)長、高相等的時候,越寬,體積越大。
(3)高、寬相等的時候,越長,體積越大。
與長、寬、高都有關系。
大膽猜測長方體的體積怎樣計算
學生猜想: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
2、動手實踐操作
這個猜想正確嗎?下面就請同學們通過實驗去驗證我們的猜想是否正確。
課件出示記錄表。(課本29頁)
(1)提出小組合作要求
請同學們小組合作,用你們手中的1立方厘米小正方體拼成形狀不同的長方體,每拼成一種就記錄下它的長、寬、高和體積各是多少,然后計算出來驗證剛才的猜想是否正確。
(2)小組合作學習
(3)小組派代表匯報
生:把4個正方體擺成1排,每排4個,擺1層。這個長方體的長是4厘米,寬是1厘米,高是1厘米,體積是4立方厘米。
【小學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的數學教案03-24
小學數學教案11-04
小學數學教案08-29
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案07-24
小學數學教案范文09-28
小學數學教案【熱門】12-30
【薦】小學數學教案12-30
小學數學教案【推薦】12-30
【熱】小學數學教案12-30
小學數學教案【薦】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