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大班數學教案模板集合八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總歸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大班數學教案8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大班數學教案 篇1
【設計思路】
在運動會跳繩比賽的過程中,孩子們對跳繩計數的結果產生了分歧,原因在于跳繩計數方法不對,計數結果不準確,孩子們覺得不公平。《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提出:5-6歲幼兒已能發現生活中的許多問題都可以用數學方法來解決,并從中體驗解決問題的樂趣。為抓住幼兒生活中出現的"真"問題,并以此作為支持幼兒學習和發展的契機,我們設計了這次活動。
【活動目的】
1.初步感知生活中數學的有用和有趣。
2.嘗試運用自己喜歡的方法進行跳繩計數,學習正確計數。
3.能與同伴分享合作,協商解決遇到的問題。
4.初步培養觀察、比較和反應能力。
5.引導幼兒對數字產生興趣。
【活動準備】
1.材料準備:來自幼兒真實生活的錄像片段--"跳繩比賽爭執瞬間",記錄紙和筆。
2.經驗準備:活動前請幼兒和家長一起搜集有關體育比賽的資料,觀察了解各種比賽的過程和名次確定的方法;幼兒已有跳繩和跳繩計數的經驗。
【重、難點分析】
1.重點:通過實踐,嘗試運用自己喜歡的方法進行跳繩計數,在不斷增強計數興趣的過程中學習正確計數。準備運用實踐體驗法、討論法與游戲法突破這一重點。
2.難點:能夠發現生活中有許多問題都可以用數學的方法來解決。準備運用啟發提問法、活動延伸法突破。
【活動過程】
1.導入活動:觀看錄像,進行討論。
師:小朋友們,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一段錄像,請你們看一看,錄像中發生了什么事情?
看完錄像后提問:
(1)錄像中的小朋友因為什么事情發生了爭執?
(2)為什么會出現跳繩計數不清的問題?
2.第二遍錄像(慢速播放),便于幼兒觀察跳繩速度與計數速度的對應關系,分析現場計數時出現的問題。
提問:
(1)為什么會出現跳繩計數不清?問題出在哪兒?
(2)如果是你,會怎樣為跳繩計數?
3.小組實踐,集體分享:如何使跳繩計數更準確。
(1)幼兒分組活動,每組取一根跳繩。幼兒可以邊實踐,邊商討計數方法,并通過圖畫標記等形式記錄跳繩計數的`方法。
(2)集體分享
a.分享探索過程,如:
開始計數時你們遇到了哪些困難?
你們是怎樣想出解決辦法的?
b.分享計數方法,如:
看跳繩小朋友跳動的腳計數;
看跳繩小朋友起伏的頭計數;
看跳繩小朋友掄繩的雙臂計數。
這幾種方法中你最喜歡哪一種?為什么?
c.討論計數注意事項,如:
跳與數要對應上;
踩繩或一腳跳過另一腳沒跳過,不能計數;
記清楚小朋友跳過的數,再往下接著數,并說出最后計數結果。
4.分組學習跳繩計數,請小朋友根據自己的意愿嘗試跳繩記錄方法,還可以探索和發現新的方法。
5.討論:還有哪些運動項目是通過當場計數來統計結果的?
如:幼兒的拍球、投球、捉尾巴游戲;體育項目中的足球、排球比賽等。
6.活動延伸:
鼓勵幼兒繼續運用計數方法解決體育比賽及生活中的問題,如值日生發碗筷、取午點等,并用繪畫、拍照等方式把自己的做法記錄下來,張貼到主題墻上,和同伴分享、交流。
【活動反思】
首先,本次活動將幼兒的學習與他們真實的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突出科學領域學習"情景化、過程化、活動化、經驗化"的特點。通過探索"跳繩計數方法"的活動,密切數學與現實世界的聯系,使幼兒從研究現實問題的實踐活動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從而體會數學的真正價值及數學學習的無窮樂趣。
其次,活動過程符合《綱要》和《指南》的要求,即幼兒通過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不斷積累經驗,并運用于新的學習活動中,有利于形成受益終身的學習品質。
第三,活動過程體現了《綱要》和《指南》倡導的以幼兒自主合作、探究為主的學習方式,而教師也更多地成為幼兒學習情境的創設者,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教師的作用由"教授"轉變為"支持"和"引導"。
大班數學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在幫算式寶寶搬家的過程中,學習按運算方法和得數進行分類。
2、能迅速準確地進行8以內加減運算。
3、體驗幫助別人的快樂。
4、培養幼兒對數字的'認識能力。
5、培養幼兒比較和判斷的能力。
活動準備
教具:算式卡片(8以內加減算式卡)分類圖一張
學具:分類圖、加減算卡、看標記寫算式的小雞圖
活動過程
一、學習游戲:
1、碰球(7、8)
2、開火車(8以內的加減)
二、幫算式寶寶搬家中學習按兩個特征分類
1、算式寶寶要搬家了,他們想請小朋友一起去幫忙。有那些算式寶寶要搬家呢?我們來看一看。(出示分類圖讀一讀)這些加法、減法算式寶寶應從哪條路上走呢?(引導幼兒講出按運算符號走)那這些算式寶寶的新家在幾號樓呢?(引導幼兒講出按得數找家)
2、教師先示范,然后請部分幼兒練習按兩個特征分類,隨機引導、糾錯。
三、練習活動:
1、幫算式寶寶搬家
2、看標記寫算式(小雞圖)
四、講評活動:出示個別幼兒的小雞圖,集體檢查,然后帶標記讀算式、去標記讀算式。
大班數學教案 篇3
活動目標:了解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之間的關系。
活動準備:收集各種藥盒、化裝品盒;彩筆、色紙、剪刀。
配套幼兒操作卡片。
活動過程:
紙盒有幾個面。
讓幼兒每人選一只紙盒,在每一面標上一個圓圈,問:在紙盒上標了幾個圓圈?紙盒有幾個面?
拆紙盒。
請幼兒小心地找到紙盒粘貼的接縫,再小心地把紙盒拆開。讓幼兒找找原先畫的圓圈在拆開的平面紙的'什么地方。
做紙盒讓幼兒用拆開的紙盒做模板,在色紙上畫出輪廓和折印,再沿邊線剪下來折疊成盒子。
提供操作卡片提供幼兒自己動手制作。
活動反思:幼兒對做紙盒這一環節很感興趣,都很樂意動手剪,就發現小朋友在粘貼的時候不是很平整,有個別小朋友粘不起來。
大班數學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習將數量是5的水果分成2份,探索分合的不同答案,分水果。
2、按每次取5個蘋果放成一排,分成2份的程序進行操作。
活動準備:
教具 一塊大磁性黑板,上面貼有爺爺、奶奶頭像。
學具 人手一份(磁性板,25個蘋果,人物頭像2個),幼兒操作材料若干。
活動過程:
1、小組活動。
(1)引導幼兒觀察材料,激發;活動興趣。
“每位小朋友面前都放著什么?”(磁板和蘋果,幼兒教案《分水果》。)“今天我們就來玩一個給爺爺奶奶分蘋果的游戲。”
(2)交代活動規則要求。
a 每次取5個蘋果拍成一排,燃后把5個蘋果分成兩份,一份給爺爺,一份給奶奶。
b 每次分給爺爺、奶奶的蘋果數量都不能相同。
c 分好后,說一說:第一次分給爺爺幾個、奶奶幾個,第二次分給爺爺幾個、奶奶幾個等。
(3)幼兒操作活動,探索雪洗的組成。
a 先請幼兒每人從框子里拔個蘋果在磁板上拍成一排,然后分成兩份,做好一次后再接著往下做。
b 幼兒操作,教師迅速瀏覽全班幼兒活動的情況,雖沒有按要求操作的幼兒及時提示,教師重點觀察拿取得十否是個蘋果,分成兩份有無重復現象,又沒有遺漏。
2、集體活動。
(1)學習按指示監查的分合結果。
a 請幾位幼兒展示并將數自己分合蘋果的結果,師生共同檢查他的.每排是否拜訪了5個蘋果,每次視否把5個蘋果分成了不同的兩份。
b 小朋友看一看分合的蘋果數量又沒有重復,想一想還可以怎么分。
(2)讓幼兒在此操作,探索不同的分法。
大班數學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嘗試按顏色、形狀等特征進行有規律排序,對排序活動產生興趣。
2、在感知理解規律的基礎上,創造性地設計規律進行排序。
3、通過操作活動提高判斷、推理能力及動手能力。
教學準備:珠子、繩子、筆、夾子、記錄紙。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請小朋友動腦筋來穿一條有規律的項鏈。
二、自主操作。
三、經驗梳理。
展示幼兒穿的項鏈,引導幼兒用語言表達和符號記錄的方式,幫助梳理幾種典型的排序方式,形成初步的排序概念。
四、經驗拓展
1、引導幼兒發現更多的規律并創造性地進行設計。
2、幼兒再次操作:鼓勵沒有穿出排序規律的幼兒繼續穿出一串有排序規律的項鏈;已經穿出排序規律的幼兒設計新的`排序規律,讓每一位幼兒在原有水平上獲得提升。
3、鼓勵幼兒與客人老師互動,共同驗證項鏈的排序規律。
4、幼兒戴上項鏈,體驗成功樂趣。
五、回歸生活
1、引導幼兒觀察老師衣服顏色的排序規律。
2、找找生活中的排序規律。
大班數學教案 篇6
說目標:
根據大班的年齡特點及認知實際情況,制定教學目標為
1。激發幼兒對單雙數的興趣,能積極主動地參與數學活動。
2。通過創設情境、游戲化的教學,讓幼兒在操作中理解并區分10以內的單雙數。
說重難點:
活動的重點為激發幼兒對單雙數的興趣。難點是理解并區分十以內的單雙數。
活動準備:
3只小兔子、4只小狗,5只小貓,6只小山羊的動物卡片和火車票若干。
二、說教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游戲是每個幼兒都感興趣的活動。為了使幼兒輕松、愉快地掌握枯燥的數學概念,我采用了游戲法來吸引幼兒的興趣。正如杜威所說的:游戲就象是一個"糖衣",讓幼兒在"糖衣"的誘惑下,把本來難以下咽的"苦藥"吞咽下去。讓幼兒在游戲的情景中,主動積極、自愿地去探索和發現,以自己的方式獲得經驗。真正體現幼兒在活動的主體地位。而教師則以飽滿的情緒、適時的指導把游戲貫穿于活動的始終,通過游戲的由易到難,層層深入,進一步使幼兒加深和鞏固對單雙數的區分以及把握單雙數的排序規律。使在攻破難關的過程中體驗到成功的快樂。這樣教也正契合了《綱要》中關于"教師應成為學習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的理念。此外,我還采用觀察操作法、賞識激勵法引導幼兒在游戲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樹立孩子的自信心,從而使本活動達到科學性、趣味性、愉悅性的和諧統一。
三、說學法
根據『綱要』精神:數學教育要"引導幼兒建構初步的數概念,并學習用簡單的數學方法解決生活和游戲中某些簡單問題"。大班幼兒處于學前晚期,學習能力顯著增強、游戲水平也有很大提高。所以,在一系列循序漸進、富有挑戰性的游戲中促進了幼兒對單雙數及相關概念有更透徹的理解。豐富的游戲帶動了生生互動、師生互動,既體現了"以幼兒發展為本"的理念,也促成了"合作探究式"師生互動的形成。
四、說教學程序
為了充分調動幼兒的各種感官參與活動,我采用由易到難、環環相扣的方法組織本次活動:
一、創設情境,感知"單"和"雙"
森林里要開動物PARTY,老師和小朋友去參加,但是小動物們要考一考小朋友,我們身上哪些東西是"單"的?出,處!哪些是"雙"的?
(在談話中,幼兒說嘴巴是一只,眼睛是兩只,教師小結,像嘴巴、鼻子這樣只有一個的,叫"單",像鞋子、手、眼睛這樣兩個兩個成雙成對的,叫"雙"。)
二、參加動物PARTY
1。小動物圓舞曲
故事情境:今天來了3只小兔子、4只小狗,5只小貓,6只小山羊……,他們要結伴條圓舞曲了,幫他們找找舞伴吧!
幼兒操作動物卡片,兩個兩個拉在一起。
教師:發現了什么?
幼兒:有的小動物剩下一只,沒有舞伴;有的小動物都找到舞伴了。
教師:哪些小動物剩下一只沒有舞伴?這些小動物是幾只?
幼兒:小兔子(3只)、小貓(5只)
教師:哪些小動物都有舞伴?這些小動物是幾只?
幼兒:小狗(4只)、小山羊(6只)
教師小結:兩個兩個找朋友,到最后剩下一個,孤孤單單沒有朋友,這樣的數叫單數;兩個兩個找朋友,最后都有朋友,沒有剩下,這樣的數叫雙數。
現在我們一起來玩一個 "抱雙,躲單"的游戲,好嗎?
三、鞏固單雙數——游戲"抱雙,躲單"
游戲規則:幼兒根據教
師念或舉單數雙數,如果教師念的是單數就把頭埋在膝蓋上,如果教師念的是雙數,就用雙手抱住手臂。
四、結束
小朋友們真棒,老師非常喜歡你們這些聰明的孩子,老師要獎勵每個小朋友一張火車票,一會兒老師要帶你們坐著火車去旅游,小朋友們把火車票戴在胸前,并仔細看一看你的車票是單數還是雙數,單數的去單數列車,雙數的.去雙數列車,如果上錯車,檢票員會把你趕下車,你就不能和小朋友們一起去旅行了,大家準備好火車進站了,小朋友們請上車火車馬上開啦!
(三)幼兒通過親自操作歸納出單雙數的排序規律。
(四)幼兒在游戲"抱雙,躲單中鞏固單、雙數。
結束環節:老師要獎勵每個小朋友一張火車票,一會兒老師要帶你們坐著火車去旅游,小朋友們把火車票戴在胸前,并仔細看一看你的車票是單數還是雙數,單數的去單數列車,雙數的去雙數列車,本次數學活動以游戲形式開始,在游戲中收尾。整個活動貫穿于一系列動靜交替的游戲中,讓孩子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掌握了單、雙數。豐富多樣的游戲使邏輯抽象的數學知識生動、形象起來,讓孩于們更容易接受、更喜歡學習。
活動反思:
如何將枯燥的數學活動融入孩子的生活,激發孩子對數學活動的興趣,是數學活動的主要目標。世界學前教育之父福祿貝爾最早提出對幼兒進行游戲活動的主張,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曾說:游戲是幼兒的生命,我設計的這個教學活動,拚棄了以往陳舊的教學模式,以游戲貫穿于整個活動,讓孩子在快樂的游戲中區分10以內的單數和雙數。
大班數學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嘗試將數字1——7進行不同的組合,排列成6個不同的號碼
2、能積極動腦,樹立自己解決困難的信心,體驗成功的快樂
活動準備:
1、教具:獅王頭飾、5種海洋動物和6位數的電話號碼,6種不同的小動物頭像,數字卡片1—7
2、鉛筆、作業紙
活動過程:
一、用獅王的頭飾激發幼兒的興趣:
(出示頭飾)師以獅王辛巴的口吻向幼兒問好:我是獅王辛巴,小朋友們好。明天我要請動物們來參加動物音樂會,我會邀請誰來呢?看我撥打的電話號碼你就能猜到了。
二、感知相同的數字不同排列可以產生不同的號碼。
出示海洋里的動物圖片及號碼:
章魚:651423海豚:123456螃蟹:123465海獅:146325蝦:236154
1、請你們看看這些號碼都是由什么組成的?(了解號碼是由數字組成)
2、這些由數字組成的`號碼什么地方是相同的?什么地方是不同的?
(了解其相同點:每個號碼都有6個數字,由1—6組成;不同點:數字1—6的排列位置不同。)
3、海豚和螃蟹的電話號碼一樣嗎?什么地方不一樣(師把海豚與螃蟹的兩組號碼上下對齊擺放,讓幼兒看清楚4與5的位置換了)
4、師總結:電話號碼由數字組成;數字的排列順序不同,所以號碼也不同。
三、為動物設計電話號碼。
1、師:辛巴給海洋里的動物打過了電話,現在要給動物園里的動物打電話了。哎呀,動物園里還沒有安裝電話,該怎么辦呢?(裝電話)請小朋友幫助動物們設計電話號碼。
2、(出示數字1——7)提問:獅子有7個數字,看看分別是多少?(一起讀一讀)
師:辛巴要求小朋友們用這7個數字幫助小動物們設計電話號碼,你們愿意嗎?(愿意)
3、講解要求:
①用1、2、3、4、5、6、7為小動物設計電話號碼。
②每個電話號碼由7個數字組成,每個數字都不能重復。
③每家小動物的電話號碼不能相同。
3、幼兒操作,教師指導。
1)請一位幼兒示范。
2)引導幼兒自己檢查是否都用到6個數字,號碼有無重復。
3)幼兒相互交流不同的記錄方法。
四、集體檢查并修改號碼。
1、請1名幼兒展示自己的記錄結果(有意選擇一些有錯誤的設計)
(如果出現錯誤,以打電話打不通的方式提問:為什么打不通:a、哎呀,怎么號碼打不通啊,號碼上只有5個數字啊b、哎呀,怎么搞的,怎么小兔家的號碼和小熊家的一樣了?c、這個號碼中怎么有兩個數字3,沒有數字1了。)
2、請幼兒之間調換作業進行檢查,再請2—3名的幼兒說說你檢查的結果,出現了什么問題?
五、結束:小動物們今天太高興了,小朋友們為它們設計出了電話號碼,以后小動物們就可以在家打電話相互聊天了,謝謝大家。我們一起去給動物們裝電話吧!
大班數學教案 篇8
活動目標:
1,探索測量的工具及方法、能以自然物為單位記錄測量結果。
2,能與同伴合作解決問題。
3,培養幼兒比較和判斷的能力。
4,引導幼兒積極與材料互動,體驗數學活動的樂趣。
5,體會數學的生活化,體驗數學游戲的樂趣。
活動準備:
1,有過測量圖形邊長的經驗。
2,紙盒、墊子、棍子、長條積木、繩子等,幼兒記錄單、筆。
活動重點、難點:
掌握自然測量長度的基本方法;培養孩子們多數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過程:
一,提出問題,引起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
1,師:中班小朋友在玩醫院游戲的時候,遇到一個困難,他們想學醫生的樣子給小朋友量身高,可是他們不會用尺子,又找不到其他的材料來量,你們能不能幫助他們想一想,有哪些材料可以用來量身高呢?
2,教師引導幼兒討論可以用于測量的自然物體。幼兒每說出一種材料,教師就追問幼兒該材料的使用方法。如:“箱子怎么量身高呢?你打算怎么做?只要把箱子摞起來就能知道小朋友的身高嗎?”“積木怎么量身高?你認為積木豎著放會怎樣?怎樣放不倒,又可以量出身高?”
二,教師提供材料,引導幼兒分組探索測量的方法。
1,師:你認為哪種材料合適,你就去試一試。如果材料很少,但想用它的人卻很多那該怎么辦?(教師引導幼兒學習分工合作使用同一種材料。)
2,幼兒操作,教師觀察幼兒測量的方法。
三,討論解決測量中遇到的困難,進一步明確測量的方法。
1,教師鼓勵幼兒說出在操作中遇到的困難。
2,幼兒相互交流解決問題的辦法。
3,教師展示一組幼兒測量的方法,引導幼兒觀察存在的問題。
4,教師引導幼兒進一步明確測量身高的具體方法。
四,幼兒再次探索并記錄測量結果。
1,師:等會小朋友再去量,想一想怎樣量身高才準確。這次量過身高之后,不僅要把你用了什么材料,是用什么方法量的記錄下來,還要把你有多高用數字和標記記錄下來。
2,幼兒操作,教師個別引導。
五,展示幼兒記錄,交流測量的過程和結果。
1,引導幼兒從記錄上發現同伴使用了哪些材……
2,讓幼兒相互介紹自己測量的方法。
3,教師提出幼兒在測量中或記錄中遇到的問題,讓幼兒活動后思考。
活動延伸:
1,針對幼兒在活動中出現的問題,帶他們進一步探索。
2,認識更多的.測量工具。
活動反思:
1,孩子們在想一想,看一看,做一做中結束了本次活動,加深了孩子們對物體量的認識及對不同量測量工具的了解,雖然參與性很高,但對與我們幼兒園的孩子來說本次活動的難度較大,尤其是在記錄活動環節。!來自屈.老師教案.!因為平時的教學活動在這方面我沒有細心指導,忽略了這方面能力的培養,所以孩子們記錄起來很困難。
2、給幼兒與同伴足夠交流、解決問題的機會。允許他們犯錯誤,再嘗試用別的方法。每當孩子遇到困難,我都會讓他們先自己想辦法,大膽去嘗試。
【大班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大班的數學教案11-05
大班對稱數學教案04-02
大班優秀數學教案07-23
大班數學教案[經典]07-21
大班數學教案07-20
大班數學教案(精選)07-20
大班數學教案(經典)07-28
大班數學教案[精選]07-31
(經典)大班數學教案07-31
大班我的數學教案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