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大班數學教案模板匯總四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大班數學教案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大班數學教案 篇1
設計意圖:
本次活動的目標定位在對7個數字進行排列組合。為實現這一目標,我引導幼兒為可愛的動物設計電話號碼。以為動物設計電話為載體,有利于激發幼兒的習興趣,順利實現活動目標;《綱要》指出幼兒數學活動的內容應從幼兒身邊取材,以家中的電話說起讓幼兒感受數學就在身邊,有利于激發幼兒的探索欲望和對數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目標:
1、感知數字在生活中的運用,體驗數字的不同組合帶來的樂趣。
2、學習對給定的7個數字進行不同的排列組合。
3、樂于與同伴、老師交流自己的發現,體驗成功的樂趣。
4、培養幼兒對數字的認識能力。
5、引導幼兒積極與材料互動,體驗數學活動的樂趣。
活動重難點:
學習對給定的7個數字進行不同的排列組合。
活動準備:
課前準備幼兒能說出家里的固定電話號碼記錄表人手一份動物圖片4個
活動過程:
一、家中的電話號碼。
瞧,今天老師帶來了什么?(電話機)對了,相信小朋友家中都有,那我想知道,你家里的電話號碼是多少?誰來告訴我,我來幫你記錄下來。
分析討論。這些號碼有幾個數字組成?是一樣的嗎?為什么不一樣?
二、尋找電話號碼中的秘密。
1、電話號碼中藏著一個秘密呢?你發現什么秘密?
2、每家的`電話號碼有重復的嗎?
3、怎樣讓電話號碼不重復?
住在同一個地方的電話號碼前面4個數是一樣的。后面3個數不一樣,為什么?
三、為小動物裝電話。
動物園里要給小動物裝電話,請小朋友為小動物設計電話號碼。出示四只小動物(陸地和水中個兩只)。
1、分清分清陸地上的動物和水中的動物這些動物住在那里?
2、設計電話號碼。
提出操作要求:
A、每一只動物的電話號碼都要用到1——7這7個數字。
B、不能少一個數,不能多一個數。
C、7個數字不能重復。
D、住在同一個地方的電話號碼前面4個數一樣后面3個數不一樣。
3、你想為小動物設計什么號碼?幼兒說教師板書然后集體檢查。
四、幼兒設計電話號碼。
1、出示記錄表,提出活動要求。
2、幼兒操作,教師指導。
五、交流驗證。
1、你給誰設計了電話號碼,是多少?師幼共同驗證是否按要求。
2、請幼兒和同伴客人老師交流檢查電話號碼。
六、抽獎增加樂趣。
從孩子熟悉的家庭電話號碼人手激起幼兒的興趣。尋找電話號碼中的秘密發現住在同一個地方的電話號碼前面4個數是一樣的。后面3個數不一樣的規律。
以為小動物設計電話號碼為載體激發幼兒的探索欲望。嘗試用7個數組合成不同的電話號碼。交流驗證體驗成功的快樂。抽獎進一步體驗快樂。
活動反思:
活動重在引導幼兒為可愛的小動物設計電話號碼,讓幼兒比較并發現電話號碼和數字的關系,讓他們感受到數字的樂趣。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和探索欲望。
大班數學教案 篇2
有幸參加了市第二次主題式研訓活動,執教了同課異構、大班數學活動分燈籠(9的分成)。曾經做過一個數學課題,感受到情境和操作之于幼兒園數學教學的作用,因此,在本次活動中,我關注了完整情境的創設和幼兒操作在前、老師引領在后策略的使用。
起源一、兩位專家報告中的觀點
幾年以前,我曾經在嘉興傾聽過南師大張俊教授關于幼兒園數學的報告,對于張教授“數概念的獲得是反復操作,由形象到概念的過程”的觀點印象非常深刻,同時他的舉例,小班孩子習得數概念,如“3”的數量,是從3個蘋果,3個杯子,3個梨,3朵花……諸多實物的觀察和擺弄中感知和提煉出3的實際含義的。
今年4月份,在嘉善聽取了浙江省教育廳研訓部張豐主任的報告,在說到數學時,張主任聯系自己的兒子及其同學,說“數學規律是學生悟出來的,而不是教出來的”,悟出來的是方法,教出來的是機械的,可能同樣的解題方法,這題會做、換一題就不會。
起源二、幼小銜接的幼兒園數學
我們常常說幼小銜接,要做到幼小銜接,那么也需了解小學里在做什么、需要我們做什么。女兒讀一年級的時候,我對于相當長時間內每天讀背“10以內加減法”題目卡片印象深刻。所以,我在想,我們幼兒園是不是需要去做小學里都在重復的'事情?幼兒園數學到底要教什么、怎么教?
我想,幼兒園數學應該是生動形象、貼近生活、反復操作、積累經驗的過程。教育是一種慢的藝術,幼兒園不應該更多關注孩子是否學會、是否掌握、是否知道,而應該關注孩子學得是否快樂、是否喜歡、是否在操作中慢慢感悟和理解。
課堂實踐——操作在前,引領在后
本次教學活動“分燈籠”我創設了一個較為完整的情境,由世博會外國友人買中國特色的東西——大紅燈籠和平湖的西瓜燈引入,呈現燈籠店的難題——來不及包裝;隨后孩子們在包裝中操作、在操作中發現問題并探索;最后,孩子們獲得勞動的報酬——9元提貨券,并到提貨券買燈籠。
圍繞這個情境,我重點安排了四個環節來學習9的分成,其中包括三個操作環節和一個引領環節。我從一種分成方法入手,用包裝燈籠的情境將紅燈籠和西瓜燈與9的分成結合起來,讓孩子在操作中自然地把9個燈籠分成了兩份。而包裝袋上的記錄,則能幫助孩子理清思路、記錄自己的操作結果,無形中將9的分成式給了孩子。隨后,在交流包裝結果的過程中,引出問題:9的分成到底有幾種?于是有了第二次操作,讓孩子撒燈籠片探索9的分成。第二次操作后,通過交流讓孩子在表達自己操作結果的過程中,提高邏輯思維能力,并引導孩子一起發現9有8個分成式的知識點,還用給數字排隊的方法引導孩子感知分合結果的有序性。最后一個環節既是操作也是回歸生活的運用,讓孩子們用9元提貨券到燈籠店買兩個價格合起來是9的燈籠。如果說前面的兩次操作關注了“分”的話,那么最后的游戲“買燈籠”則關注了“合”。
課后反思——將理想與實際相結合
在熟悉班級的時候,我發現孩子的實際能力與我估計的出入較大,因為,我是在建構式背景下設計的教學方案,而當湖中心幼兒園的教學是在建構式課程基礎上,結合省編老教材,對數學內容進行了替換、補充和重組,因此孩子的水平是不同的。
熟悉班級之后,我對教案進行了微調,沒有進行很大的變動。一是想堅持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實踐一下,尋找一些有共鳴的同行、也需要一些不同的聲音來碰撞和提升。但是,在與幾位嘉興市名師和學科帶頭人的觀點碰撞中、在觀摩了前兩位教師同課異構的教學之后,我覺得理想和實際相結合可以誕生更完美的教學。
我的整個課堂教學最大的爭議應該就是簡單,它也許適用于建構式背景下的孩子,但不適合我所執教的當湖中心幼兒園大三班的孩子。當孩子已經具備了這樣的基礎之后,如何進行提升是需要思考的問題,因此我在想我的教學方案是否可以這樣改善:
1、包裝燈籠每人一種9的分成,匯總交流后,由孩子發現補充9的其他分成方法,然后引出9的8個分成式。(關于補充這一點,大三班孩子是具備這樣的能力的。)
2、接著,進行引領,感知分成結果的無序所帶來的不便,啟發孩子用翻燈籠的操作方式探求分合結果的有序性。
3、幼兒用燈籠片第二次操作并使用列表式記錄表。在這一環節中,能力強的孩子應該不用燈籠直接能記錄結果,而其他幼兒可以在逐一翻燈籠片的過程中感悟有序性。
當然活動過程中還暴露出一些問題,提醒我還要做好更充分的課前預設,如小組操作撒燈籠前老師的交代不清,導致孩子出現操作上的偏差、環節耗時較多。而出現這一失誤的直接原因是,我所試教的班級有這樣的基礎,根本不需要我講解方法就能直接操作,因此我準備不足。當然,還有其他,不一一列舉。
一堂同課異構的公開課結束了,但屬于執教者自己的思索卻遠沒有結束。特別感謝研訓中心徐流芳老師營造了這樣一個平臺,這樣的過程是辛苦的、三個人上同一節課是有壓力的。但有這樣的平臺,可以不斷將自己的想法付諸實施是充滿樂趣的。執教之前,從不曾想過數字的分成可以上得這樣有趣和開心,但現在實現了,我肯定了自己也學習了別人,還將自己想表達的通過我的教學傳遞給更多的老師,引出一些想法和聲音,這是很有意義的。
而最大的收獲是我開始思索:幼兒園數學教什么和怎么教的問題。初初開始使用建構式課程的時候,更多一知半解。而現在越來越多聽到對建構式課程質疑的聲音,越來越多對建構式課程調整充實的行為,如音樂、數學。也許這本身就是建構二字所傳達的信息,正確使用建構式課程就該是這樣的。但是,舍棄些什么、增加些什么還是需要慎重把握的事。
大班數學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能不受物品的顏色、形狀、大小以及空間排列形式、空間距離等的因素的影響,行成數的守恒能力。
2、樂意參與活動,體驗成功后的樂趣。
3、提高數數的興趣和積極思維的能力。
4、發展幼兒的觀察力、空間想象能力。
活動準備:
海洋背景圖一張;小魚貼板共六個;茶杯、茶盤共六套;玻璃杯2個;碗一個;木珠若干;小玩具若干。
活動過程:
一。復習點數6。
海洋里要舉行音樂舞會,與媽媽帶小魚來參加,請幼兒點數有多少條魚。
二。學習數的守恒。
1.幼兒表演。
(1)魚媽媽和她的小魚們表演第一個動作,排成一個漂亮的隊形,請幼兒點數有幾條魚。
(2)魚媽媽和她的小魚們變換第二個隊形,請幼兒點數有幾條魚。
(3)魚媽媽和她的`小魚們變換第三個隊形,請幼兒點數有幾條魚。
(4)請幼兒討論得出結論,無論排成什么樣的隊形,魚的數目不變。
2.茶杯配茶盤。
(1)我們給每個茶杯配一個茶盤,看看茶盤夠不夠。配好后問:“茶杯和茶盤一樣多嗎?”
(2)將茶盤擺成一排,茶杯收攏或堆起,問:“想一想茶杯和茶盤一樣多嗎?”在將茶杯一一放在茶盤里。
(3)在將茶杯放開,茶盤疊在一起,再提問。
(4)總結:雖然茶杯和茶盤不一樣大小、顏色、形狀,但數目一樣多。
3.將兩只玻璃杯擺成一排,旁邊放著裝木珠的盒子,教師兩只手各拿一個木珠,同時分別放在兩個玻璃杯中,放在杯子1/2時問:“這個杯中木珠與那個杯中木珠一樣多嗎?”如不一樣重新在做。
4.請幼兒做兩種難度的操作單。
活動延伸:
1.用磁性圍棋排列圖案,看看能排出多少種圖案,并嘗試記錄。
2.室外游戲——春風吹。
(1)幼兒自行分成若干組,每組幼兒人數相等。
(2)教師念兒歌:春風吹,春風輕輕的吹,吹綠了柳樹,吹紅了桃花,吹來了燕子,吹醒了青蛙。
(3)兒歌一停,要求每組幼兒編排出各種各樣的隊形,然后說說:“我們組是x個人。
活動反思:
活動前,我引導幼兒用兒歌的形式對五以內的數字復習,激發了幼兒擴展的興趣,顏色不一的魔術帽激發幼兒自主探索的好奇心,從顏色到大小不同的變化,能更直觀體驗數值的守恒,整個活動體現了孩子為主體,老師為主導的和諧師生關系,絕大多數幼兒能主動去學,發現,探索,達到了預期的目標,但還是有些不足之處,從大小,顏色,空間是一個由易到難的過程,有些幼兒會中途失去耐心和興趣,另外,整個節奏感還要強些,內容緊湊些。
大班數學教案 篇4
活動準備:
1、7只蜜蜂,5只蝴蝶的圖片。
2、4朵紅花、六朵黃花的圖片。
3、數字卡片“7”、“5”、“4”、“6”以及“>”、“<”、“=”卡片若干。
4、數字頭飾兩套,小猴子頭飾若干。
5、數字小兔圖一張,有關數字卡若干。
6、數字卡10張(裝入貓頭包內),鈴鼓一個,磁帶、錄音機等。
活動過程:
一、導入課題:認識“>”和“<”
1、問:“小朋友,現在是什么季節?”(春季)“春天來了,蜜蜂蝴蝶飛呀飛呀,飛到我們幼兒園里來了,大家看一下,飛來了幾只蜜蜂?幾只蝴蝶?”教師展示蜜蜂和蝴蝶的圖片,幼兒說出數量,教師貼上相應的數字卡。
問:“蜜蜂和蝴蝶比,誰多?誰少?”“那么,7和5相比,哪個數字大?哪個數字小?”
師:“我們可以在7和5之間放一個符號,讓人一看就知道哪邊的數字大,哪邊的數字小。我們以前學過‘=’號,能放‘=’號嗎?”啟發引導幼兒,引出 “>”,重點引導幼兒觀察大于號像張著嘴巴對著大數笑,大于號表示前邊的數比后邊的數大,初步理解大于號的含義,說出“7”大于“5”。
2、問:“蜜蜂和蝴蝶的家在哪里?”(花園里),展示紅花和黃花的圖片,讓幼兒感知其數量的不同,引出“<”,重點觀察小于號像是在向左彎腰,撅著屁股的樣子,屁股撅給小數瞧,小于號表示前邊的數比后邊的`數小,說出“4小于6。”
3、師:“大于號和小于號一個開口向左,一個開口向右,很不好玩,我們得找規律記住它們。”啟發幼兒找出內在規律:“小朋友可以看一下,無論是大于號還是小于號,它們開口得方向都對著哪一個數(大數),尖尖的小屁股對著哪一個數(小數)。”
學習兒歌:大于號,開口朝著大數笑,小于號屁股撅給小數瞧。
二、表演游戲:學做“>”“<”
找出4名幼兒做數字娃娃,戴上數字頭飾,找兩名幼兒分別站在兩個數字中間,用身體姿勢表演>”“<”,幼兒讀出“9大于7”“7小于9。”
三、猜謎語,(紅眼睛,白皮襖,長耳朵真靈巧,愛吃蘿卜愛吃草,走起路來蹦蹦跳。)引出數字小兔。
讓幼兒觀察小兔子是由哪些數字組成的,找出后,比較大小,填上“>”或“<”。
四、游戲:擊鼓傳包
玩法:教師搖動鈴鼓,幼兒傳貓頭包,鼓聲停止,包在誰的手里,就和他的同桌各從包里抽出一張卡片,比較大小,如“8”和“6&
活動目標:
1、認識“>”和“<”,理解不等式的含義,理解大小的相對性。。
2、學習把不等式轉變為等式。
3、培養幼兒思維的靈活性和可逆性,鍛煉幼兒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重點認識“>”和“<”,理解不等式的含義,掌握相等與不相等的轉化;難點是掌握“>”和“<”的方向。
【大班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大班數學教案【精選】09-06
(經典)大班數學教案07-31
[經典]大班數學教案08-07
大班數學教案【經典】08-04
[精選]大班數學教案08-12
大班數學教案07-20
(經典)大班數學教案08-02
大班數學教案(經典)07-28
大班數學教案07-28
大班幼兒數學教案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