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案范文3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教案要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語文教案范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語文教案范文1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了解回聲的科學知識,學習本文生動具體地介紹知識的方法。
2.掌握生字詞,練習做卡片,提高自學能力。
教學重點:
1.科學小品的寫法
2.回聲的科學原理及其運用
教學方法:
談話法,問答法,討論法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步驟
導語:前面學過的《大自然的語言》一課,大自然不僅有美妙的語言,而且有奇妙的聲音,當你站在高山頂或深谷里高呼一聲的時候,當你站在大廈或遂道里用力擊掌的時候,側耳一聽會聽到什么呢?回聲,有時回聲還不止一次,而是兩次、三次,甚至更多次,你們有沒有這樣的經歷?“回聲”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讀了這篇課文,就明白了。
初讀課文,正音解詞:
隧道(suì) 圜丘() 層峰疊障(zhàng) 龐大(páng) 巍峨(wēi)(é)
再讀課文,劃分段落。
(一)點明回聲發生的原理。
(二)舉例說明回聲因條件不同而形成的多種回聲現象。
(三)用事實說明了解回聲,利用回聲為人類服務的重要性。
讀課文,請學生畫出文中所舉事例,并依次編上序碼。
①在高墻或室內說話,聽不到回聲。
②捷克阿德爾什伯赫旁的斷巖能聽到三次回聲。
③江西弋陽圭峰的“回聲谷”能聽到四次回聲。
④英國牛津郡一個地方,一聲槍響回聲達20次之多。
⑤雷聲經過地、山、云回聲隆隆不絕。
⑥北京天壇回音壁、三音石、圜丘。
⑦冷空氣團和云雨層也會反射聲波。
⑧阿爾卑斯山鐵路隧道里的爆炸聲能傳到160千米遠的地方。
⑨回聲探測儀器,聲納。
概括本文的主要內容(三個段意)
(具體生動地說明了回聲的原理、現象以及了解回聲、利用回聲的重要作用。)
課文分析
第一部分①文章開頭用了什么修辭方法?(引用)(擬人)
作用是什么?(點題)
把回聲比作什么?(比作女性)
這樣寫有什么好處?(這樣原聲和回聲就成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了,將回聲現象化作一種生動有趣的藝術形象了)
文章引詩開頭,有吸引力,擬人形象,富有情趣。
②第二段說的是什么?(回聲發生的原理)
③這一部分的'說明順序是什么?(由具體到抽象)
第二部分
①第4段說了什么?(1次回聲)
第5段說了什么?(回聲2至20次)
這兩段按什么順序寫的?(由少到多)依回聲的次數為序。
②第4段分說什么情況?
(分說“較遠”和“太近”兩種情況,大略說明聽到回聲的條件)
③第6段說了什么?(總述回音壁、三音石、圜丘)
7—9段分別說了什么?(分別介紹了回音壁、三音石、圜丘)
采用了什么順序?(由總到分)
④第七段,說明墻體是為了說明什么?(反射條件)
“由于……”一句點明了什么?(點明原理)
⑤第10段說了什么?(液體、氣體也反射聲波)
第11段說了什么?(用隧道事例證明)
順序?(由固體到液、氣體)回聲的表現。
⑥第11段,先說了什么后說了什么?(先說現象奇怪,再作科學解釋)
第三部分
①第13段說了什么?(用事實說明,利用回聲有重要性)
②第14段說了什么?(用事例說明回聲儀器的迅速發展)
順序?(由實際到應用)寫的是回聲的用途。
總結①說明方法
(1)舉例子
(2)下定義
(3)作比較
(4)列數字
②修辭方法
(1)擬人
(2)設問
(3)連珠(頂真)
③填表
寫作方法
表現形式
具體例子
表達效果
由具體到抽象
由具體到抽象
第1、2自然段
引人入勝
知識原理
由抽象到具體
第9、10自然段
具體形象
結合
先說知識后舉例子
第4自然段
生動有趣
具體例子
先說事例后說知識
第10自然段
說服力強
語文教案范文2
教學目標
1、閱讀課文,了解本文說明的主要內容。
2、學習本文所使用的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
3、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
教學重點難點
學習本文所使用的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
教學準備多媒體
課時安排1
附:板書設計
生物入侵者是什么
生物入侵者怎么樣
怎么辦
教學程序教師指導學生活動
【導入新課】解
1、教師講述一則生物入侵的消息(也可用多媒體播放生物入侵的相關資料)。
2、下面我們來共同學習《生物入侵者》,希望學習此文能促使我們提高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教師板書課題)
3、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入侵”和“生物人侵者”的含義。
教師用多媒體(或幻燈)展示以下問題,學生閱讀思考。
a.本文除了告訴我們什么叫生物入侵者,它還講了哪些內容?
b.你覺得學習本文應從哪些方面人手?試擬出本文的學習目標。
明確學習目標
主要內容:本文還講了生物入侵帶來的巨大危害、造成生物入侵增多的原因和途徑、生物學和生態學界對“生物入侵者”的不同態度以及目前世界各國對“生物入侵”采取的相應措施。
編寫提綱
1、教師用多媒體展示結構圖示,要求學生在空缺處填上相關內容。
2、引出話題:介紹什么是生物入侵者(1段)
3、擺出現象:——(段)
4、《生物人侵者》探究原因:——(段)
5、揭示態度:——(段)
6、采取措施:——(段)
寫法探究
1、探究學習本文所采用的說明順序
a.常見的說明順序有哪些?本文采用了什么說明順序?
b.探究本文這樣安排說明順序的好處。
2、學生討論后明確:運用邏輯順序符合人們的認知規律,且使文章結構嚴謹、
層次分明。
3、探究學習本文所采用的說明方法
a.本文主要采用了哪些說明方法。
b.找出文中運用上述說明方法的相關語句。
c.說說列數字、舉例子、打比方的說明方法的作用,并從文中各舉一例加以
說明。
小結
1、要求學生從主要內容與寫作方法兩方面對全文作一個小結。
2、教師在學生發言的基礎上總結全文。
明確:這是一篇關于生態問題的說明文。它向我們說明了什么是生物入侵以
及生物入侵帶來的巨大危害,促使我們對這一特殊的生態現象高度警覺。我們學習這篇課文不僅能獲得一定的生態知識,還能培養我們對社會的責任感。另外,這篇課文結構嚴謹,層次分明,運用了列數字、舉例子、打比方等說明方法,為
我們寫作說明文提供了借鑒。
教師出示一只彩色粉筆,要求學生從列數字、舉例子、打比方這三種說明方法中
至少選兩種方法對其作簡要說明。(每一小組推薦一個同學,看哪一組的同學說
得最好。)
自然界還有哪些生物入侵者?怎樣才能有效扼制生物入侵的現象?現實生活中如
果發現生物入侵者我們該怎么做?
語文教案范文3
教學目標:
1、聯系時代背景,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欣賞精彩段落和語句。
3、了解呼告的寫作手法。
4、增強學生熱愛祖國家鄉,發奮圖強的美好情操,培養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精彩的段落和語句。
教學難點:了解呼告的寫作手法,揣摩精彩段落和語句。
教學方式:投影儀
教學過程:
一、導語:首先請大家聽一首歌曲《松花江上》,同學們聽過歌曲有何感受?聽過歌曲后,歌聲中那段令人悲痛的歷史再現眼前,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國主義強行侵略東北,發動了九?一八事變,四個月內東北全境淪陷,我們可愛的家鄉就這樣被日本侵略者的鐵蹄蹂躪了十四年。再來欣賞一組圖片:
面對國土的淪陷,試想,對于東北大地,他們是懷著怎樣的家仇國恨與思念之情!今天,我們就來感受一下東北同胞當時的心境。
二、介紹背景及作者: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已經過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戰爭正處于十分艱苦的階段,流亡在關內的東北人依然無家可歸。作者懷著難以抑制的思鄉之情寫下了這篇文章。
端木蕻良(1912—1996),遼寧省昌圖縣人,先后畢業于南開和清華,學生時代即開始創作,是東北流亡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科爾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和《曹雪芹》
三、訂正字音:端木蕻良熾痛胸膛噴涌泛濫白樺林嗥鳴山澗斑斕碾豐饒污穢讕語怪誕亙古默契田壟蚱蜢鎬頭
四、嘗試有感情地朗誦你喜歡的句子,并談談你的理解和體會!
要求:
1、標出你有疑問的字詞和語句。
2、標出你喜歡和深受感動的語句。
五、整體感知:
1、主要內容:第一段的主要內容是:我常常想起關東原野上的一切,我時時聽見故鄉的呼喚,我的內心為此熱血沸騰!
第二段的'主要內容是:故鄉美好的生活令我夢縈魂牽,我發誓要為故鄉母親而戰斗而犧牲!
本文的結構內容看似復雜,實則線索清晰,結果簡單。兩段文字一氣呵成。任由情感的激流傾瀉,在結構上有如雙峰對峙,又婉若對仗工整的一副長聯。
2、結構特點:
思考:本文只有兩段,請大家想一想,這兩段在內容和結構上有何異同?
結構相同:都是先直接抒發對故鄉的思念之情,然后回憶,最后直接抒情。
內容的相同:都有對故土的回憶和描繪。
內容上的不同點:回憶中選取的景物不同。
文中哪些句子最能表達作者的感情?
1、我心里懷著熾痛的熱愛
2、我無時無刻不聽見……我無時無刻不聽見它召喚我回去
3、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濫著一種熱情
4、在那田壟里埋葬過我的歡笑
類似句子可用換字比較法進行賞析理解,體會詞語的表現作用
六、問題討論:
1、第一段中列舉了哪些東北特有的景物、物產?你認為有必要列舉那么多嗎?刪去一半如何?
碧綠的白樺林、奔流似的馬群、蒙古狗、紅布似的高粱、金黃的豆粒、黑色的土地、斑斕的山雕、奔馳的鹿群、煤塊、赤色的足金、悠遠的車鈴等等;有必要,刪去不好,因為這些都是關東大地的代表事物,代表著關東大地的特征,它可以使讀者充分了解關東大地,感受關東大地的美麗富饒,也可以喚起讀者的想象。
2、作者在第二自然段里,為了表達“我不能離開她”的感情,描述了哪些故鄉特有的景物?
“土壤的香氣在田野里飄揚。河流淺淺地流過,柳條像一陣煙雨似的竄出來,空氣里都有一種歡喜的聲音。原野到處有一種鳴叫,秋天,銀線似的······
選擇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組成疊印的一個又一個畫面,像電影鏡頭一樣閃現,展現東北大地的豐饒美麗。比如“我想起那參天碧綠的白樺林……原野上怪誕的狂風”一段,白樺林、蒙古狗、奔馬群、紅高粱、黑土地等東北特有的景物密集地排列在一起,加大了信息容量和對讀者的沖擊力。
小組討論:
1、如何理解本文的標題“土地的誓言”?
這一標題是比較獨特的,其要點在于“誓言”。從文章來看,這誓言是作者對著土地發出的。作者在文章末尾壯懷激越地發誓:“我要回到她的身邊……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須看見一個更美麗的故鄉出現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墳前。”這種擲地有聲的誓言讀者自可強烈地感受到。因此,這一標題應該理解為“面對土地發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發出的誓言”。
2、怎樣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濫著一種熱情”中的“泛濫”與“在那田壟里埋葬過我的歡笑”中的“埋葬”這兩個詞語的確切含義?
作者那激憤狂放的心情用了“泛濫”來形容較之用“澎湃”“涌動”等詞語更多了幾分野性和難以駕馭的力量。至于“埋葬過我的歡笑”中的“埋葬”就更加特殊。昔日的快樂歡笑早已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憤!作者的歡笑確實“死了”,它被埋葬在故鄉的田壟間。作者的歡樂只屬于失去的故園。這樣想來,用“埋葬”是不是更多了一層沉重的感覺和悲憤的心緒呢?
3當我記起故鄉的時候,我便能看見那大地的深層,在翻滾著一種紅熟的漿液······在那亙古的地層里,存著一股燃燒的洪流,像我的心里噴涌著血液一樣。這句話的深刻含義是什么?這句話里“紅熟的漿液”喻指什么?
含義:作者思鄉的心情就像地下沸騰的巖漿一樣在燃燒在沸騰在奔突,就要噴涌而出。
“紅熟的漿液”表層是指“大地深處沸騰的漿液”。深層是指作者內心正如地下沸騰的巖漿一般。
4文章結尾一句“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須看見一個美麗的故鄉出現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墳前”的含義是什么?
作者愿意為了土地不惜奮斗,為了美麗的東北故鄉而奮斗,甚至不惜犧牲自己。表達了強烈而深沉的愛國之情。
5、為什么文章起初寫“關東大地”用“她”來稱呼,而到了后面時卻又改口說“土地,原野,我的家鄉,你必須被解放!你必須站立”?
人稱的變化實際上是情感變化的結果。
文章開始用第三人稱,是因為感情起初比較平穩,但隨著作者情緒的一步步激動,作者就不滿足于使用向第三者介紹的人稱代詞“她”了,于是拋開讀者直接與自己所敘述的對象進行對話交流,對土地以“你”相稱,情感顯得更加直接而迫切。
這在修辭上叫“呼告”,具有強烈的抒情效果。
七、歸納主旨:作者通過抒發對被日本侵略者強占十年之久的關東原野的眷念之情,表達“九一八”事變以后東北流亡青年對國土淪喪的壓抑之情,充滿深沉的愛國熱情。
八:欣賞一首詩:《我愛這土地》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
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
九:布置作業:
【語文教案】相關文章:
語文的教案11-05
語文教案初中語文教案01-10
語文《語文園地一》教案03-19
小學語文語文園地教案11-19
語文翠鳥教案09-03
語文關懷教案06-21
【精】語文的教案02-21
語文草原教案02-13
關于語文的教案03-10
語文《狼》教案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