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教案大全>地理教案>地理的教案

    地理的教案

    時間:2023-02-05 14:07:40 地理教案 我要投稿

    地理的教案(合集15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案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地理的教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地理的教案(合集15篇)

    地理的教案1

      1、知識目標:

      ⑴了解海水運動的三種形式

      ⑵理解洋流的成因、類型及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⑶掌握表層洋流的分布規律

      2、能力目標

      ⑴認識地理要素間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辯證關系

      ⑵認識海洋環境的重要意義

      洋流成因及其分布規律

      直觀講授法

      地圖冊

      2 課時

      第 1 課 時

      地圖冊P47練習

      引入:上節課我們從靜態的角度研究海洋的理化性質,這節課我們從動態的角度來學習海水的運動。

      3.2海水的運動

      (板書)一、海水運動形式

      海水運動有三種主要形式:波浪、潮汐和洋流

      1、波浪

      波浪按成因分類,風浪是最常見的一種波浪,受風力作用而產生。風吹拂海面時,海水會不斷起伏形成波浪,風力風速越大,波浪的規模、能量越大。

      比如:圖316,人類利用波浪進行沖浪水上體育運動。

      海嘯是一種特殊性質的波浪,它規模巨大,破壞力相當強。它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由海底地震,深海地震或火山爆發而引起的地震海嘯;另一類是由風暴而產生的氣象海嘯,也叫風暴潮。掀起形成的滔天巨浪幾十米高,可以吞沒整個海岸地區,摧毀建筑、村鎮,造成重大災害。海嘯能以每小時800km以上速度橫掃海面。

      海水運動的第二種形式是潮汐,在海岸邊,能看到漲潮、落潮,海面上升、下降。潮汐是海水在月球和太陽引力作用下發生的周期性漲落現象,漲潮時,海面上升,落潮時海面下降。比如圖3.17,上圖是日、地、月位置成直線關系時,形成的大潮,海面上升最高,下圖是日、地、月位置成直線關系時,形成的小潮。潮差最大時為大潮,潮差最小時為小潮。(下圖1示)

      2、潮汐

      一天中海水漲落兩次,古代把白天海水潮落稱為潮,夜晚海水潮落稱為汐。

      日、地月成直線 日月引力疊加,形成大潮

      (朔、望)

      日、地月成直角關系, 日、月引力分散形成小潮

      (上弦月、下弦月) 海水受到引力較分散

      一天中海水漲落兩次?

      一天有兩次漲潮和兩次落潮?地球每天自轉一周,地球上各個地方在一天里面,向著月球時,形成漲潮、落潮,背著月球時也會形成漲潮落潮(例A、B)。

      潮汐的影響,潮水會淹沒潮間帶,使海底泥沙遷移。

      潮間帶:退潮時露出水面,漲潮時被潮水淹沒的海岸地帶。

      由于航海和海岸 工程建設比如筑港要利用潮間帶,因而要掌握潮汐和潮流的特性.潮汐現象還與地形有關系。

      錢塘江大潮在浙江海岸一帶,能與杭州灣地形有關,由于杭州灣地形是三角形海灣,外部開口大,內部狹窄,每當潮水涌入三角形海灣中,潮位堆高,潮差增大,海水在海灣中疊加暴漲。第二個原因是氣象條件:每年夏秋季節,夏季風(東南季風)盛行,在東南季風作用下形成的風浪,加劇了潮勢。第三個原因是天文因素:當日、地、月成一直線時(朔望月),潮差較大,所以有“八月十八觀潮”之說。

      針對杭州灣受潮影響的特點,一方面我們選擇好時機,可以觀賞錢塘潮壯美景象;另一方面還要采取防御潮水入侵措施—修筑海堤。

      海水運動的第三種形式 洋流

      3、洋流

      海水常年大規模的定向流動,例墨西哥灣暖流(具有相對穩定的流速流向,非常大的規模)時間方向穩定。

      在三種形式中,主要研究洋流,洋流是海水主要的運動形式,下面學習洋流有關知識。

      二、洋流的形式

      閱讀課文有關內容,結合地圖冊P25思考洋流的成因、分類(洋流的形成受哪些因素影響?分為幾類?)

      按照洋流形成原因,可以分為三類:

      1、風海流

      大氣運動和近地面風帶,是海洋水體運動的`主要動力。盛行風吹拂海面 ,推動海洋水隨風漂流,并使上層海水帶動下層海水,形成規模很大的洋流,叫做風海流。對照世界風帶模式圖和世界洋流模式圖的A洋流、B洋流是怎么形成的?

      A洋流是東北信風作用下形成的北赤道暖流;

      B洋流是盛行西風作用下形成的西風漂流。

      A在東北信風作用下,海水由東北向西南方面流動,這作水平運動過程中受地轉偏向力影響,最終偏轉成東向西流動的赤道暖流;B同樣道理,在中緯西風作用下,從西向東流。

      2、密度流

      由于各海域海水的溫度、鹽度不同,引起海水密度的差異,導致海水的流動,叫做密度流。

      提問:直布羅陀海峽兩則海水的鹽度有什么不同?密度有什么差異?直布羅陀海峽兩側海水是如何流動的?

      分析:連接地中海與大西洋之間的直布羅陀海峽,地中海地區是地中海氣候,夏季炎熱干燥,冬季溫和濕潤,地中海蒸發量大,地中海海水鹽度較高,而大西洋的海水密度大,水面降低,鹽度比地中海低,密度較小,水面比地中海高。因此,大西洋水面較高,地中海水面較低,大西洋表層海水會經直布羅陀海峽流入地中海,而地中海底層海水會從海峽底層流入大西洋。

      例:二戰中,德軍潛水艇出入直布羅陀海峽,關閉了發動機,避開了英軍的監聽,繞到英軍背后,偷襲英軍得手。

      密度流不只分布在直布羅陀海峽一處,再比如,(曼德海峽)紅海與印度洋,紅海與地中海,波羅的海與北海,地中海與黑海。

      問:曼 德海峽會不會是 密度流? 提問:海峽兩 側.海水怎樣流?

      印度洋表層海水流向紅海,紅海底部海水流向印度洋。

      密度流分布規律:在封閉海區與開闊海洋之間的海峽,密度流的分布一般都很明顯。

      直布羅陀海峽兩則海水的鹽度有什么不同?密度有什么差異?直布羅陀海峽兩側海水是如何流動的?

      3、補償流—海水的連續性,補償流失

      由風力和密度差異所形成的洋流,使海水流出的海區海水減少,由于海水連續性要求,補償流失,相鄰海區的海水便會流來補充,這樣形成的洋流叫做補償流。補償流形成與風海流,密度流緊密聯系。

      可分垂直補償流主要發生在沿岸地區,在海岸附近,海水受風力作用發生運動,受離岸風或迎岸風的影響。

      a、受離岸風影響 由于離岸風吹送,表層海水離岸而去,導致鄰近海區海水流速來補償海水缺失,下層海水也上升到海面,來補償流去的海水,形成上升流(低緯信風帶大陸兩岸)寒流。

      當表層海水遇到海岸或島嶼阻擋時,海水聚集在水平方向上發生分流,在垂直方向上產生下降流。

      影響:上升流能把底層的營養鹽類物質帶到表層,使浮游生物大量生長,為魚類提供餌料,因此,上升流海區往往形成重要的漁場,比如秘魯漁場得益于秘魯寒流(上升補償流)。

      世界海洋上還有其他海區也分布著上升補償流,地圖冊P25如加利福利亞寒流、本格拉寒流、加那利寒流。

      洋流的形成除了受上面這些因素影響外,還受到陸地形狀和地轉偏向力影響,陸地形狀和地轉偏向力會迫使洋流在運動過程中,洋流的流動方向發生改變。洋流形成是受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這使洋流的分布很復雜,但也是有一定規律的。

      洋流形成的三種類型。洋流的成因風力最主要,其次是密度差異。

    地理的教案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

      2.知道我國人口分布的特點。

      3.了解我國人口增長情況,知道我國人口的突出特點是人口基數大,人口增長快。

      4.理解我國人口問題產生的原因及為此制定的基本國策。

      5.了解有關華僑、華人的知識。

      能力目標:

      1.學會運用人口資料,計算人口密度。

      2.學會閱讀“中國人口密度分布”圖,能夠使用圖例、注記識別圖上所表示的 地理事物及其分布,培養閱讀人口分布專題地圖的能力。

      3.能夠根據不同地區的面積大小、人口多少和人口密度資料,說明人口分布的狀況。

      情感目標:

      使學生了解我國人口方面的基本國情,懂得人口的增長要同經濟、社會的發展相適應,從而樹立正確對待人口問題的態度和價值觀,樹立科學的人口觀。

      教學建議

      關于“中國的人口”的教材分析

      1.本節教材主要內容是我國人口及其分布概況,是中國 地理的基礎知識。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這是我國的基本國情,是我國進行經濟建設的出發點。

      2.“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這一段中,運用“中國與俄羅斯、加拿大、美國的面積和人口的比較”示意圖,形象地向學生展示了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讀一讀”中的資料更是體現了中國人口的這個特點。

      3.人口分布的知識是從“做一做”引入的。這部分內容即可以使學生學會運用人口資料,計算人口密度,而且還使學生初步認識到我國人口的分布很不均勻。“中國人口密度分布”圖展示了我國人口分布的地區差異。人口分布的地區差異,既是某些自然環境區域的結果,又是形成區域經濟差異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運用“中國人口密度分布”圖說明我國人口分布的特點,是本節應學會的讀圖技能。

      4.關于我國農村人口和城市人口、華僑和僑鄉的知識不是本節的重點。

      人既是消費者,又是生產者,人口數量的增長要與經濟發展相適應。教材通過“我國人口的增長”圖、“我國每年新增人口的消耗占當年新增財富的百分比”圖、“我國資源總量和人均占有量在世界的位次”圖,使學生初步認識到我國人口問題的嚴峻性和實行計劃生育基本國策的必要性。這也是本節必須使學生理解的重點知識。

      關于“中國的人口”第一課時教法建議

      1.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這是學生所熟悉的常識。 教師在講授這部分內容時,除

      去利用課本中“中國與俄羅斯、加拿大、美國的面積和人口比較圖”和“讀一讀”的材料之外,還可以聯系一年級的世界 地理知識,讓學生知道我國人口相當于西半部歐洲30多個國家人口之和的2倍多,比非洲和拉丁美洲兩大地區的人口還多,用這些材料進行渲染,使學生對我國人口眾多這一國情有深刻的印象。

      2.由于學生在初一已經學過人口密度的概念,并接觸過人口密度圖,在講“人口分布不平

      均”這部分內容時,可先讓學生完成課文中的“做一做”。在“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口數量”圖上,讀出江蘇、山東、新疆、西藏的人口約數(江蘇6700萬、山東8500萬、新疆1500萬、西藏200萬),計算人口密度(江蘇和山東每平方千米分別為670人和560人,新疆和西藏每平方千米分別為9.4人和1.7人),比較東部沿海兩省和西部內陸兩自治區的人口密度大小(江蘇、山東人口密度大,新疆、西藏人口密度小)。通過以上練習,使學生對我國東西部人口分布不均的狀況有一個深刻的印象。然后再讓學生閱讀“中國人口分布”圖,結合課文,自己總結出中國人口分布的特征。

      中國人口地區分布的不均狀況,是 歷史上長期以來形成的,與各地的經濟發展水平和自然條件的關系十分密切。 教師不宜把中國人口分布的不平均這一特征作為中國的“人口問題”來講。最好結合本段課文的內容,聯系初中“世界的人口”一章的知識進行 教學,讓學生搞清楚中國人口分布同地區經濟發展和自然條件的關系,使這部分內容的 教學成為義務 教育 地理教材“人和環境的關系”這條主線的一個部分,為學生初步建立正確的`人地觀打下基礎。

      3.在講授我國“農村人口比重大,城鎮人口比重小”這一內容時, 教師可采用列表講述的方法。

      vAlign=top width=122>vAlign=top width=130>

      中國

      vAlign=top width=120>

      世界

      vAlign=top width=122>

      農村人口比例

      vAlign=top width=130>

      63.91 %

      vAlign=top width=120>

      59 %

      vAlign=top width=122>

      城市人口比例

      vAlign=top width=130>

      36.09 %

      vAlign=top width=120>

      41 %

      同時,應向學生說明,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城鎮人口占全國人口的比例不斷增加。

      今后,隨著國家經濟建設和城鎮建設的發展,城鎮人口的比重還將繼續增加。至于我國城市

      發展的政策這一內容, 教學中可一帶而過。

      4.“華人與華僑”這一部分內容, 教師應首先幫助學生區別“華僑”和“華人”兩個概念,

      然后說明我國的僑胞遍布世界各地,廣大僑胞熱愛祖國,為祖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做出了

      很大貢獻。同時,也要說明關懷和重視保護海外華僑是我國政府的一貫政策。

      關于“中國的人口”第二課時教法建議

      1.“人口增長過快及帶來的問題”是本節的重點內容之一。

      這部分內容可以分三部分講授:

      ①我國人口基數大,增長快。

      可以結合課文中的“我國人口增長”曲線圖,讓學生看看我國人口直線上升的情況。或者讓學生簡單算算如果人口自然增長率相同,11億人和100萬人所增加的人口有什么不同,以此理解人口基數大對人口增長的影響。但這種計算不要搞得太多、太復雜。

      ②新中國成立后,我國人口增長迅速的主要原因:

      我國人口增長迅速的原因比較復雜。這里應主要向學生講明兩個方面。

      一是由于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醫療衛生條件改善,平均壽命延

      長,人口死亡率有大幅度的下降。另一方面,由于我們控制人口的工作做得還不夠好,人口出生率長期處于較高水平,這兩個方面的共同作用,使人口自然增長率居高不下,即使在70年代后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較低的年代,由于已形成龐大的人口基數,每年的新增人口仍是個驚人的數字。

      ③“人手”和“人口”、“人的生產”和“物的生產”之間的關系:

      要讓學生明白人既是物質財富的生產者,也是消費者。人生下來就需要衣、食、住、行

      各方面的物質資料。人口越多,需要生產的產品、耗用的資源和占用的空間越多,在我們國家這個既定的范圍內,每人平均占有的就越少。如果我們不注意控制人口,使人口的增長超過物質資料增長的速度,我們的生活水平不但得不到提高,反而要降低,四個現代化的目標不會實現,而且會使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問題進一步惡化,給我們的子孫后代造成困難。

      這段課文插有幾副圖,較為形象地反映了“人的生產”和“物的生產”的關系,突出了人均的觀念。 教師可讓學生自己分析這些插圖,談談這些關系。

      2.在講計劃生育是我國的基本國策之前,可先聯系第一冊課本中學過的有關人口與經濟、資源和環境相適應的知識,讓學生對為什么我國把計劃生育作為基本國策有所認識。

      我國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的人口政策,以及晚婚、晚育、少生、優生的具體要求,應讓學生牢記。

      同時還要讓學生明白,在實行計劃生育的同時,還要努力發展生產。只有經濟發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人們的生育觀念改變了,才能最終解決我國的人口。

    地理的教案3

      教材分析

      本章主要涉及兩個方面的內容,天氣和氣候,天氣和氣候的特征選擇氣溫和降水兩個要素,天氣的 特征 通過天氣預報的符號,氣候特征通過氣溫曲線圖和降水量柱狀圖來分析氣候的時間分布規律,通過等溫線和等降水量線圖來分析氣候的空間分布規律和成因。貫穿始終的是天氣、氣候和人類的.關系。

      學情分析

      當前初一學生的思維發展主要表現為形象思維為主體,并向邏輯思維轉換的過程。因此,應重視讓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通過互動合作,積極動腦、解決問題,形成邏輯判斷和推理 能力 。

      學生在小學及中學數學課中已具備了一定的分析圖表能力。但是在中學地理課中還是第一次接觸繪制和閱讀曲線及柱狀圖。而且,數學的折線圖與地理氣候圖有許多不同之處。因此如何使學生樹立信心,掌握曲線及柱狀圖的繪制方法,及分析規律是教學的關鍵。詳細分析、反復練習、重在落實是必不可少的步驟。

      教學目標

      1.學生能說出 “ 天氣 ” 和 “ 氣候 ” 的區別,并在生活中正確使用這兩個術語。

      2.學生能識別 天氣預報 常用的天氣符號,能看懂簡單的天氣圖 3通過分析天氣、 人類的關系,學生能關注身邊的地理知識、自然現象,初步建立起地理知識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的正確認識。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識記天氣符號,天氣和氣候的區別。難點天氣和氣候的區別。

    地理的教案4

      教學目的:理解洋流的形成以及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教學知識點:

      1、什么叫洋流?

      2、洋流形成的主要動力是什么?以及洋流的分類。

      3、影響洋流流向的主要因素以及大洋環流系統有哪些?4。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有哪些?

      5、世界洋流的分布有哪些?試找出分布規律。

      重點:①洋流的分類②洋流的分布與流向③洋流的影響

      難點:洋流的分布規律

      教學方法:講授法討論法

      教學過程:第一步:引入新知,全班參與討論什么是洋流,是怎么引起的。解說:什么是洋流?→洋流又稱海流,海洋中除了由引潮力引起的潮汐運動外,海水沿一定途徑的大規模流動。(5分鐘)

      第二步:圖文并茂,深入講解。洋流形成的主要動力是什么?→最根本的動力是太陽輻射冷熱不均,引起大氣運動,而后帶動海水運動,產生現在的洋流形式的主要原因是太陽輻射的南北差異,海陸分布和地球自轉帶來的地轉偏向力,也就是地心引力和離心力的合力。(10分鐘)。

      洋流的分類→①洋流按成因分為風海流、密度流和補償流。風海流亦稱吹送流,漂流:在風力作用下形成的。盛行風吹拂海面,推動海水隨風漂流,并且使上層海水帶動下層海水流動,形成規模很大的洋流,叫做風海流。世界大洋表層的海洋系統,按其成因來說,大多屬于風海流。密度流在密度差異作用下引起。不同海域海水溫度和鹽度的不同會使海水密度產生差異,從而引起海水水位的差異,在海水密度不同的兩個海域之間便產生了海面的傾斜,造成海水的流動,這樣形成的洋流稱為密度流。補償流因為海水擠壓或分散引起。當某一海區的海水減少時,相鄰海區的海水便來補充,這樣形成的洋流稱為補償流。補償流既可以水平流動,也可以垂直流動,垂直補償流又可以分為上升流和下降流,如秘魯寒流屬于上升補償流。②按冷暖性質分為暖流和寒流,暖流:本身水溫比周圍水溫高,來自水溫低處,寒流,亦稱涼流,冷流:本身水溫比周圍水溫低,來自水溫高處。③按地理位置分類:赤道流、大洋流、極地流及沿岸流等。(20分鐘)影響洋流流向的主要因素以及大洋環流系統有哪些?→一般的,除了北印度洋和中國沿海的洋流之外,其他地區洋流流向是穩定的,不受季節影響,而北印度洋和中國沿海洋流的流向轉變均是受季風改變的影響。北印度洋冬季受東北季風影響,洋流逆時針運動;夏季受西南季風的影響,洋流順時針運動;而中國沿岸洋流冬季受大陸西北和東北季風影響,流向向南;而夏季受到西南和東南季風影響,流向向北。

      洋流系統:表層環流系統以中低緯海區的副高為中心的反氣旋型大洋環流。以北半球中高緯海區的低壓區為中心的氣旋型大洋環流,赤道為低氣壓區,由赤道兩側吹向赤道的.東北信風和東南信風,驅動赤道兩側的海水由東向西流動。北面的稱為北赤道暖流,南面的稱為南赤道暖流。赤道暖流到達大洋西岸時,受陸地阻擋,其中一小股回頭向東形成赤道逆流:大部分受到地轉偏向力的影響,沿海岸

      向較高的緯度流去,至中緯地區受西風吹動形成西風漂流。當它們到達大洋東岸時,一部風沿大陸西岸折向低緯,成為赤道暖流的補償流;另一部分沿大陸西岸折向高緯,構成極地寒流。南半球中緯海區的西風漂流。在南極大陸周圍形成的繞極環流,稱為南極寒流。反氣旋型大洋環流:信風漂流、信風漂流遇大陸后向高緯轉向的補償流、西風漂流、西風漂流遇大陸后向低緯轉向的補償流,便構成各大洋副熱帶海區(僅指大洋的如下海區:北太平洋、南太平洋、北大西洋、南大西洋、南印度洋)的反氣旋型大洋環流。氣旋型大洋環流:由西風漂流、西風漂流遇到陸地后向北分支形成的補償流、極地東風帶形成的中高緯大洋西岸的洋流組成北半球中高緯海區的氣旋型大洋環流。南極繞極環流:在極地東風帶的吹拂下形成環繞南極洲大陸一周的南極繞極環流,再往低緯方向為環繞南極大陸一周的西風漂流,因本海區自然特征比較一致,有些學者把南極外圍海區稱為南冰洋,另一部分學者認為大洋應有其對應的大洋中脊而不承認“南冰洋”這一稱謂。(25分鐘)

      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有哪些?→對氣候的影響:總體來說,暖流增加溫度和濕度,寒流降低溫度和濕度。對海洋生物的影響:寒暖流交匯的海區,海水受到擾動,可以將下層營養鹽類帶到表層,有利于魚類大量繁殖,為魚類提供誘餌。對海洋污染的作用:有利也有弊:既可以使污染物因迅速擴散而加快其稀釋和凈化的速度,也相應地使污染范圍擴大。

      世界洋流的分布有哪些?

      洋流的分布規律:1。中低緯海區,形成以副熱帶為中心的反氣旋型大洋環流高中地理教案,北半球順時針流動,南半球相反。2。北半球中高緯度海域,形成逆時針方向流動的大洋環流。3。南極大陸外圍,在南緯40°~60°附近海域終年受西風影響,形成橫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西風漂流,其性質為寒流。4。北印度洋,形成“夏順(時針)冬逆(時針)”的季風洋流,這主要與該海域夏季刮西南季風,冬季刮東北季風有關。(20分鐘)

      第三步:回顧知識點,有任何疑慮的向我提問。

      課后總結:大部分學生能了解洋流,以及洋流的分布。

    地理的教案5

      教材分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內容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我國的地理位置、疆域、行政區劃、人口和民族、地勢等方面的基本國情,在這個基礎上學習“地形復雜多樣”就順利成章了。教材把本節作為中國自然環境這一章的第一節第二框來講,充分體現了地形作為自然環境基礎的重要地位。中國的地形特征對于中國氣候、河流以及中國的社會經濟發展都有著重要影響。

      2、結構特點:

      這一節是在學習地勢特點之后進行研究學習的。是第一節“地勢和地形”三個小標題中的第二個,三個標題符合由形象到抽象的認知規律,表面上平行的3個標題,在結構上有著遞進關系。

      學情分析

      1、已有知識:七年級已經學習了世界地形,學生對陸地的地形有了一定的了解。

      2、困難:由于繁多的地理名詞定位和較高的分析能力要求,學生可能對知識卻反感性認識而降低學習興趣,故教師宜設置“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山脈走向的概念,并在地形圖上熟悉我國不同走向的山脈,理解山脈在我國地形分布中所起的“骨架”作用。

      2、運用地形圖總結出我國地形多種多樣的特點,分析不同地形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

      3、在地圖上指出我國主要地形名稱和位置。

      4、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5、通過分析不同地形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初步樹立因地制宜的觀念。

      6、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感。

      教學重點和難點

      1、山脈是構成地形的骨架

      2、我國地形復雜多樣的特點。

      3、認識不同種類地形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以及如何利用和改造自然條件。

      教學過程

      1、以問題情景為主線,豐富的學生活動為主體。這樣做是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在交流合作中學習。

      2、充分利用多媒體展示更多資料,使教學更生動直觀,使學生對我國主要山脈和地形區有較深刻印象。

      3、注重地圖教學。

    地理的教案6

      1.地理單元——按照一定的尺度和性質將地理要素組合在一起而形成的空間單位。

      2.地理空間——地球表層現象的相關幾何范圍。實在、客觀并界定了的,稱絕對地理空間;個人或群體所感知到的各地理事件之間或地理事件各方面之間的幾何關系,稱相對地理空間。

      3.地理過程——地理事物隨時間的演變軌跡。

      4.地理結構——一定尺度地理系統中各要素和各部分的空間格局和相互關系。

      5.地理考察——以地理環境為對象的實地調查和觀測,是地理學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

      6.地理閾值——又稱“地理臨界值”。它將地理系統中的不同狀態加以區分或分隔,對某一性質的表現范圍加以限制和說明。

      7.地理系統穩定性——地理系統在外部干擾下保持原狀的能力。

      8.地理系統敏感性——地理系統對外部環境變化的響應程度和速度。

      9.地理環境——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地球表層。

      10.地理因子——影響和決定地理現象的原因和條件。

      11.地理要素——構成地理環境整體的各個獨立的、性質不同的組成成分。

      12.地理分布——地理現象在一定地區或范圍內的集聚或擴散。

      13.地理界線——將地域單位或地理現象加以區分的線或帶。一般處在地理要素或地域綜合體特征變化最明顯的部位。

      14.地理位置——地理現象所在的地點。作為絕對的術語,是指經緯坐標網中的某個地點;作為相對的術語,是指在某個地域內的相對空間關系。

      15.地理綜合——地理學最基本的邏輯思維方法。將地球表層或某一特定區域作為統一整體,綜合研究其組成要素及其空間結構和演變過程。

      16.地理循環——地球表層具有時間上可重復性的現象。包括地質大循環、生物小循環等。

      17.區域分析——剖析不同區域內部的結構,包括不同要素之間的關系及其在整體中的作用,

      18.區域之間的聯系,以及其間發展變化的制約關系。

      19.區域分異——地球表層不同地域之間的相互分化以及由此產生的差異。

      20.區域承載力——一定空間范圍內所有資源能支撐的人口數量和人類活動強度。

      21.地理系統——地球表層中所有地理要素構成的時間、空間動態整體。可以分為自然地理系統和人文地理系統,兩者又相互作用,緊密聯系。

      22.地球系統——由巖石圈、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和人類社會組成的作為整體的地球,包括了自地核到地球外層空間的廣闊范圍,是一個復雜的巨系統。

      23.地球表層——地球大氣圈、水圈、巖石圈、生物圈、人類圈之間互相滲透、互相作用形成的統一整體,是人類活動最集中的圈層。

      24.地球表層系統——地球系統中直接與人類生存與發展相關聯的表層部分,是由巖石圈、水圈、大氣圈、生物圈和人類活動組成的一個相互滲透、相互作用的復雜系統。

      25.景觀——反映統一的自然空間、社會經濟空間組成要素總體特征的集合體和空間體系。包括自然景觀、經濟景觀、文化景觀。

      26.巖石圈——由地殼和上地幔頂部巖石組成的地球外殼固體圈層。

      27.水圈——地球表層由水和冰雪占有或覆蓋的圈層,包括大氣水、地表水和地下水,水圈上限到對流層頂,下限到深層地下水所及深度。

      28.大氣圈——地球最外層,由氮氣、氧氣、二氧化碳、水汽、氬、氦及其他稀有氣體組成。29土壤圈——地球陸地表層具有一定肥力且能生長植物的`疏松土層覆蓋。

      30.生物圈——地球表層生物及其生存環境的總稱。

      31智能圈——生物圈的高級階段,指人類通過技術手段和社會化大生產使生物圈受到影響的部分。

      32地圈——地球的圈層,包括大氣圈、水圈及地殼、地幔、地核等圈層。不同圈層之間有物質和能量交換。

      33地理緯度——地面上的法線與赤道面之間的夾角。地理緯度從赤道向兩極量度,由0°到90°,赤道以北稱為北緯,赤道以南稱為南緯。

      34地理經度——地面上點所在的子午面與本初子午面的夾角,從本初子午面分東西兩個方向量度,各自0°-180°,分別稱為東經和西經。

      35區劃——區域的劃分。在全球、國家和地區范圍內,根據其地域差異性劃分成不同區域。有自然區劃、經濟區劃、部門地理區劃、綜合區劃等。在國家范圍內為了行政管理需要進行象征區劃。

      36區域——用某項指標或某幾個特定指標的結合,在地球表面劃分出具有一定范圍的連續而不分離的單位。

      37國土——狹義的國土指主權國家管理下的領土、領海、領空的政治地域概念;廣義的國土,還包括國家所擁有的一切資源。

      38地域結構——地域內組成地理系統的各個要素在數量上的比例、空間格局以及時間上的聯系方式。

      39地域過程——特定地域內地理事物隨時間變化的特征。

      40地域系統——特定地域內人地關系系統相互聯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動態結構。41地域分異規律——帶有普遍性的地域分異現象和地域有序性。

      42自然地理環境——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界。包括作為生產資料和勞動對象的各種自然條件的綜合,是人類生活、社會生存和發展的自然基礎。

      43自然綜合體——自然地理各種組成要素互相聯系、互相制約,有規律地結合而成,具有相對一致性的整體。

      44自然地理結構——地理環境各自然要素或自然綜合體之間相互結合的形式。

      45自然地理系統——地球表層各自然地理成分在能量流、物質流和信息流作用下結合而成的具有一定結構,能完成一定功能的自然整體。

      46自然地理動態——自然地理環境隨時間而發生的變化。

      47自然地理過程——自然地理環境及其要素的發生、發展及其演變。

      48自然地理界線——不同自然區域或類型之間的分界線。

      49自然地理界面——相鄰的不同自然地理系統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獨特交接面,界面附近的50自然地理要素梯度大、變化劇烈,常產生邊緣效應。

      51自然地理尺度——自然地理的時空范圍。

      52熱量水分平衡——自然地理學最基本的理論之一,研究地表面熱量平衡和水分平衡及其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

      53地理地帶性周期律——通過熱量、水分平衡研究而揭示的地球上每一地段的自然地理狀況及其分布。

      54地表物質遷移——地理環境中的物質,主要以物理作用和化學作用兩種方式進行的不停的運動。

      55地表能量轉換——依據能量守恒和轉化定律,地理環境中接受的能量以直接、間接方式轉化為其他的運動形式,轉化前后能量守恒保持不變。

      56地表物質循環——地理環境中各種物質的運動和平衡。

      57地生態學——研究景觀單元中優勢生物群落與環境之間相互關系及其所形成的綜合體的學科。

      58地帶性——自然地理環境各組成成分及其相互作用形成的自然綜合體,在地表近于帶狀分布,按照一定方向有規律的更迭現象。

      59非地帶性——與地帶性對應。指自然地理環境各組成成分及其相互作用形成的自然綜合體不按照或偏離地帶性規律的特性,或僅指不呈帶狀分布的地方性差異。

      60垂直地帶性——山地自然景觀及其組成要素隨海拔高度而發生遞變的規律性。

      61三維地帶性——水平地帶性和垂直地帶性的綜合,即廣義的地理地帶性,包括緯向地帶性、經向地帶性及垂直地帶性。

      62土地退化——由于自然力或人類土地利用中的不當措施,或兩者共同作用而導致土地質量變劣的過程和結果。

      63荒漠化——干旱、半干旱地區和有干旱季節的半濕潤地區由于氣候變化和人為活動等而導致的土地退化。

      64生態脆弱帶——具有不穩定性、敏感性強且有退化趨勢的生態/環境過渡帶。

    地理的教案7

      【教學目的】

      1.使學生掌握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地形多種多樣、山區面積廣大的基本特征。

      2.使學生了解我國地勢三級階梯的分布和特點,了解我國大陸架的分布。

      3.培養學生進一步閱讀各類地形圖的能力,使學生學會運用分層設色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說明我國地形地勢的特點。

      【教學重點】

      我國地勢、地形的基本特征。

      【教具準備】

      1.分層設色的“中國地形圖”(掛圖)

      2.我國三級地勢階梯概況的空格表(見下表)

      【教學課時】

      本節教學可安排1.5課時(四年制可安排2課時)。第一課時講述“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后面半個課時(或一課時)講述“地形多種多樣,山區面積廣大”。

      【教學方法】

      讀圖指導和“比較法”講述。

      【教學過程】

      (新課引入)

      從學生已有知識入手,復習舊知識,引入新知識:

      〔提問〕我們在初一地理課中已經學過有關亞洲和東亞的地形知識。亞洲的地形和地勢有什么特點?東亞大陸部分有哪些大的地形區?地勢高低變化的趨勢是怎樣的?

      (讓學生稍加議論后回答,教師再作簡要的補充和歸納。)

      今天,我們開始學習我國的地形。先請同學們閱讀“中國地形圖”。

      〔掛圖〕在黑板前掛出“中國地形圖”

      〔板書〕第三章中國的地形

      第一節地形概況

      (講授新課)

      〔讀圖指導〕在圖上找出位于我國的西南部的大高原——青藏高原(可由學生齊答,下同),這個高原大部分地區海拔4000米以上。由青藏高原向東、向北,找到黃土高原和塔里木盆地,它們的海拔大約在1000—xxxx米之間。再由黃土高原向東,找到華北平原,它的海拔在100米甚至50米以下。

      〔讀圖提問〕通過以上讀圖,從“中國地形圖”上我們可以看出,我國地勢自西向東是怎樣變化的?(教師提示:(1)說明地勢的概念,即地勢是指地面高低起伏的總趨勢;(2)提示學生從青藏高原到黃土高原、華北平原的海拔變化來得出結論。學生回答:我國自西向東地勢降低。)再閱讀課文中的兩幅表示我國地勢變化的示意圖(圖3·1),請同學們看這兩幅所反映的地勢有什么不同?哪一幅圖比較接近我國地勢的實際狀況。(教師提示、啟發學生回答)

      〔歸納〕我國的地勢自西向東逐級下降,大致呈三個階梯。

      〔板書〕一、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

      [讀圖印證〕請同學們閱讀課本中的“中國地勢階梯狀分布示意圖”,看我國地勢三級階梯的分布范圍、界線,以及它們大致的海拔高度。

      〔指圖講解〕請同學們看黑板前的中國地形掛圖。第一級階梯,是我國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它的邊緣西起昆侖山脈,經祁連山脈向東南到橫斷山脈東緣。請同學們在課文中的圖3·2上,用紅筆描出這條邊緣線。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號稱“世界屋脊”,在分層設色地形圖上,用深褐色表示它。

      〔板書)1.第一級階梯——青藏高原,海拔4000米以上

      〔指圖講述〕第二級階梯,在青藏高原邊緣以東和以北,是一系列寬廣的高原和巨大的盆地,海拔下降到1000—xxxx米,在分層設色地形圖上,用深淺不等的黃色表示。第二級階梯有兩條邊界:一條是前面所講述的青藏高原邊緣;另一條由東北斜向西南,依次是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也請同學們在圖3·2上用紅筆描繪這條界線。

      〔板書〕2.第二級階梯——高原、盆地,海拔1000—xxxx米

      〔指圖講述〕第三級階梯在我國東部,主要是丘陵和平原分布區,大部分海拔都在500米以下,在分層設色地形圖上,主要用綠色和極淡的黃色表示。

      〔板書〕3.第三級階梯——平原、丘陵,海拔500米以下

      〔指圖講述〕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第三級階梯繼續向海洋延伸,形成了我國近海寬廣的大陸架。同學們在分層設色地形圖上,可以看到這片淡藍色的部分,就是我國近海大陸架,它包括渤海、黃海的全部,東海的大部,以及南海的一部分。

      〔板書〕4.近海大陸架——渤海、黃海全部,東海大部,南海一部分

      〔提問〕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向海洋傾斜,對降水和交通有什么影響呢?(學生議論,發言)

      〔板書〕5.地勢西高東低的`意義

      〔講述〕經過議論,我們認識到,我國地勢西高東低有兩個重要意義:第一,有利于海上濕潤氣流深入內地,形成降水;第二,使我國許多大河滾滾東流,溝通東西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內地的經濟聯系。

      〔練習〕完成課文中的“想一想”:長江、黃河在從地勢高一級階梯流入低一級階段時,河流落差有什么變化?水流產生什么現象?這為開發利用水能資源提供了什么便利?(組織學生討論,教師應注意提示)

      完成課文中的“做一做”:讓學生填出地勢三級階梯的分界線。也可叫學生到黑板前指圖回答。

      〔總結〕出示空格表,用提問法口頭填出三級階梯的分布范圍、海拔、主要地形類型。

      〔提問〕請同學們判讀課文中的“等高線地形圖”(圖3·3),說出兩圖各代表什么地形?(學生回答,教師糾正,強調相對高度和絕對高度都大的地形叫“山地”)

      〔講述〕我國山川壯麗,境內有綿延不絕的山嶺,有氣勢磅礴的高原和一望無際的平原,還有群山環抱的盆地和起伏和緩的丘陵。

      〔板書〕二、地形多種多樣山區面積廣大

      1.山川壯麗地形多樣

      〔講述〕不同的地形上,可以發展不同的農業生產項目(舉例說明)。多種多樣的地形,為我國因地制宜發展農林牧副多種經營提供了有利條件。

      〔提問〕請同學們讀P25圖3·4,按照圖上標出的百分比數字,說說我國各類地形所占的比重。(學生一一回答,教師重復“山地占1/3,平原只占12%)。

      〔講述〕按照人們的習慣,把山地、丘陵、比較崎嶇的高原統稱為山區。我國山區的面積廣大,約占全國總面積的2/3。

      〔板書〕山區面積廣大(接板書“地形多種多樣”)

      2.山地占1/3山區占2/3

      〔講述〕一般說來,山區地面崎嶇,交通不便,不利于發展種植業。我國山區多,平原少,因而耕地資源不足。但山區有其他資源,例如森林、礦產、水力、旅游等資源,因而在發展林業、牧業、旅游業、采礦業等方面,往往又具有優勢。既然我國山區面積廣大,我們就應該很好地利用山區、建設山區。

      〔總結〕通過以上學習,我們認識到,中國地形有兩大特點,這就是“地勢西高東低,大到呈三級階梯”和“地形多種多樣,山區面積廣大”。

      (復習鞏固)

      1.你能說出我國地形的若干類型嗎?

      2.我國地形多種多樣,山區面積廣大,對農業生產有哪些有利和不利影響?

      3.學校所在地的地形(根據實際情況具體化)對人們交通、生產、生活有什么影響?

      (布置作業)選做復習題2。(如果時間允許應讓學生在課內完成。)

      【板書設計】

      第三章中國的地形

      第一節地形概況

      一、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

      4.近海大陸架—渤海、黃海全部,東海大部、南海一部分

      5.地勢西高東低的意義

      二、地形多種多樣山區面積廣大

      l.山川壯麗地形多樣

      2.山地占1/3山區占2/3

    地理的教案8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初步認識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說明依據;

      2、能結合地圖描述亞洲的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及范圍。

      3、了解亞洲的主要氣候類型

      能力目標

      1、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圖和地形解剖面圖及相關資料的能力,學會總結歸納亞洲地形和河流特點;

      2、理解河流分布與地形之間的關系。

      情感,態度目標

      1、培養學生熱愛我們所居住的大洲——亞洲的良好情感,激發學生的自豪感;

      2、通過參與觀察,分析,討論,競賽,辯論等課堂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實踐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學重點:

      1、亞洲的位置特點;

      2、亞洲地形與河流分布的關系。

      教學難點:

      亞洲的主要氣候類型及其特征

      教學過程:

      導入:在上學期從全球角度,按照地理要素來研究問題。這個學期將以大洲為研究對象,去研究某一個區域的地理環境狀況。

      通過一系列提問,讓學生回答,引出亞洲。

      (展示“東西兩半球圖”)

      復習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稱和位置

      師:要認識一個大洲,首先要明確它的位置。觀察一下亞洲位于東西半球和南北半球中的哪個半球?

      小結:亞洲主要位于東半球和北半球,這是它的緯度位置。

      引導:了解一個地區的位置還要了解其海陸位置。觀察亞洲周圍的大洋,各位于亞洲的方位。亞洲周圍的大洲,各位于亞洲的方位。

      學生看圖回答。

      小結:這樣我們就明確了亞洲的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

      完成P3活動一1題

      (展示“亞洲的范圍圖”)

      引導:亞洲和其他大洲之間,有些是以海洋作為天然洲界,有些大陸相連的地方則是人為劃定的洲界線。如亞洲與非洲,亞洲與歐洲之間。

      提問:參照地圖能描述出亞洲與周圍其他大洲的界線嗎?

      學生讀圖討論回答:亞洲西北以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和土耳其海峽與歐洲分界;西南臨非洲,以蘇伊士運河為洲界;東北隔著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東南與大洋州隔海相望。

      過渡:讓學生大致讀出亞洲所跨的緯度位置,與其他大洲比較一下,看有什么不同。

      (引導學生先大致目測,與亞洲相比,只比較南美洲和非洲)

      完成P3活動一2題

      順承:亞洲不但所跨緯度最廣,而且還有許多世界之最。

      (展示“七大洲面積比較”圖)

      從此圖可以看出亞洲面積。

      (展示東西兩半球圖)

      比較亞洲和其他大洲的東西距離,得出亞洲東西距離。

      小結:根據以上的觀察和分析,讓學生用簡練的語言概括一下亞洲的位置、面積、范圍。

      通過雙邊活動,訓練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

      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完成P3活動一3題

      過渡:要了解一個大洲的自然環境,除地理位置外,還需認識它的地形、湖泊、河流及氣候等方面。講述世界第一大洲的亞洲地形的特點。

      (展示“亞洲地形圖”或看課本P4圖7。3亞洲地形圖)

      引導:這種地形圖上不同的顏色代表不同高度,可以直觀地看出不同地形類型,這是哪類地形圖?

      生:分層設色地形圖。

      (指導學生基本的讀圖方法)觀察下方的陸高海深表。結合地圖判斷不同的顏色各代表什么地形。我們來認識一些主要的地形區,描述一下他們的位置和大致海拔。

      (請不同組的學生展開競賽,搶答,活躍氣氛,增強組內的合作意識。)

      A組:主要山脈及山峰(喜瑪拉雅山及主峰等)

      B組:主要高原(帕米爾高原、蒙古高原、青藏高原、德干高原、伊朗高原等)

      C組:主要平原(西西伯利亞平原、華北平原、印度河平原等)

      D組:主要半島(阿拉伯半島、馬來半島等)

      學生查圖討論回答出各地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

      引導:根據以上的讀圖分析,從位置和海拔兩方面考慮,看出亞洲地形特點:起伏很大,地勢中間高,四周低。

      引入地形剖面圖。

      (展示“亞洲大陸沿30度北緯的地形剖面圖和北美洲沿40度北緯的'地形剖面圖”)觀察區別兩圖。

      學生讀圖歸納:亞洲在東西方向上地勢表現出起伏大,中部高,兩側低的特點。而北美洲在東西方向上地勢西高東低。

      過渡:河流是構成自然環境的另一重要因素。

      (展示“亞洲地形圖”)

      在圖上找出幾條大河,觀察河流的位置、流向及注入的海洋。

      歸納亞洲的大河在分布上的特點。

      特點:

      受地形影響,亞洲地勢的中高周低決定了河流多發源于中部,向四周放射狀分布的特點。

      在這些高山大川之間,還有一些的湖泊。請大家在圖上找出:里海、貝加爾湖、死海。(展示閱讀材料只能感有關資料,指導學生進一步結合地圖理解其特征)

      完成P5活動4、5題

      板書設計:

      第七章亞洲

      第一節“日出之地”――亞細亞洲

      一、位置

      緯度位置:主要位于東半球和北半球。亞洲所跨的緯度約90度,經度約164度。

      海陸位置:東臨太平洋,南面印度洋,北接北冰洋,西瀕地中海。位于歐洲西側、非洲東北側、大洋洲北側、北美洲西南側。

      邊界:亞洲西部以烏拉爾山脈、土耳其海峽與歐洲為界,西南部隔蘇伊士運河與非洲相連,東部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

      二、地形和河流

      地形:亞洲地面起伏很大,地勢中間高,四周低。

      河流:向四周呈放射狀分布

    地理的教案9

      一、產生晝夜交替

      1、原因:地球自轉

      2、周期:________時,叫做1個__________。

      3、意義:

      ①太陽日制約著人類的____________,被用來作為基本的________。

      ②太陽日時間不長,保證了地球上_____________的生存和發展。

      二、產生地方時:

      1、地方時

      定義:因_____________而不同的時刻,統稱為地方時。

      成因:地球自轉。

      地方時差:經度隔15°,地方時相差________小時。

      計算方法:向東加地方時差,向西減地方時差。(備注:東、西確定方法:同是東經度,經度大的在東,經度小的在西;同是西經度,經度小的.在東,經度大的在西)

      2、區時(標準時):從理論上全球共劃分成_____個時區,各時區都以_______的地方時為該區的區時。相鄰兩個時區的區時相差______小時。

      3、特別計時法:

      半區時:采用與中央經線相差7.5°的時區的邊界線的地方時,如:印度采用____。

      東部區時:采取本國東部時區的中央經線的地方時,如朝鮮采用______區。

      統一區時:統一采用一個時區的區時,如我國統一采取北京所在的_____區時,(即東經_______的地方時),稱為_________。

      三、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

      1、偏向規律:在北半球向_______偏,在南半球向______偏,赤道上無偏向。

      2、成因:由于地球自轉而產生的_________力。

    地理的教案10

      學習目標

      1、知識與技能:了解并復習歐洲西部的位置及其特點,并能在本區圖上指出主要的半島、島嶼、海灣、海峽和內海。

      2、過程與方法:對比分析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了解歐洲袖珍國的經濟發展方向對我們經濟發展的啟示。

      重點難點

      1、歐洲西部經濟發展概況。

      2、歐洲西部發展旅游業的優勢。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步驟

      科主任與科代表活動

      復備

      一、激情導入

      二、自主學習

      一、科主任展示:

      瑞士境內的湖光山色,多瑙河沿岸的秀麗風光,巴黎的埃菲爾鐵塔,倫敦的議會大廈等,把學生的思路引入本區。提問:剛才我們看到的這些美妙的自然景觀和城市建筑,分布在什么地方?

      二、:出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學生自讀課本,在科代表的.帶領下預習課本,并對問題進行討論。

      1、讀圖2—25,了解歐洲西部的范圍、主要國家及地理位置的特點。

      2、從圖中找出下列國家:意大利、法國、西班牙、瑞士、匈牙利、德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丹麥、英國、愛爾蘭、芬蘭、瑞典、挪威、希臘、匈牙利、葡萄牙等國家,然后將這些國家和其首都填在空白圖上。

      3、在歐洲地形圖中,找出歐洲西部主要的半島、島嶼、邊緣海、內海、海灣和海峽,并填入圖中。

      步驟

      科主任與科代表活動[復備

      三、激情互動

      四、魅力精講

      五、拓展應用

      4、什么是歐洲經濟共同體?最初有幾個成員國?

      5、歐洲西部作為世界經濟發達地區,主要表現在哪?

      6、歐洲西部為什么能發展成為旅游業繁榮的地區?

      7、歐洲西部主要有哪些旅游資源?

      8、在圖2—25上找出六個“袖珍國”,說明他們地理位置的特點。

      三、科代表針對學習目標,組織本組成員討論:

      1、歐洲西部的北面、西面瀕臨什么海洋或海?

      2、歐洲西部大部分在五帶中的什么帶?

      3、本區的海岸線有什么特點?對歐洲西部有什么影響?

      4、什么是歐洲經濟共同體?

      5、你能列舉一些歐洲西部的旅游景點嗎?

      四、學生討論和展示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問題:

      1、為什么成立歐洲聯盟?

      2、歐洲西部作為世界經濟發達地區,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呢?

      3、歐洲西部為什么能發展成為旅游業繁榮的地區?

      通過本節的學習,我們能夠聯系到的知識:

      到歐洲旅游,下列景點應該去哪個國家?

      1、乘船觀看午夜的太陽,游覽峽灣。

      2、音樂之都維也納欣賞音樂。

      3、游覽威尼斯,參觀旁貝古城。

      4、參觀世界表都伯爾尼,去阿爾卑斯山滑雪。

      5、登艾菲爾鐵塔鐵塔,欣賞盧浮宮名畫。

      6、去無產階級革命導師馬克思墓前獻花

      六、通過本節的學習,我們獲得的創新知識:

      1、不少英國人多年來養成的一個習慣:出門帶傘。你知道這是為什么嗎?使用學國的地理知識加以解釋。

      2、針對荷蘭把“全國農田的10%的土地恢復成海洋”這一壯舉,談談你的想法。

    地理的教案11

      【教學關鍵】

      (1)了解人地關系歷史發展過程。

      (2)可連續發展概念和關鍵標準。

      (3)了解可連續發展復合系統內涵。

      (4)可連續發展目標實現路徑。

      【教學難點】

      (1)對可連續發展概念及關鍵標準了解。

      (2)可連續發展復合系統中社會系統、經濟系統、生態系統之間相互關系。

      (3)對清潔生產產品生命周期了解。

      【教學過程】

      活動一:經過分小組搜集、整理資料,結合例證敘述人類不一樣發展時期人地關系?

      活動二:分小組依據老師指導說明進行<打魚>游戲(詳見:探究活動“打魚”)

      老師引導:經過游戲,組織學生討論可連續發展定義,思索可連續發展內涵。

      活動三:(在上面活動基礎上)一個國家能夠做些什么來走可連續發展之路依靠于其現在發展水平。國家和國家之間需求、資源和優勢各不相同。為了解其中差異對三個具體案例進行分析。

      第一步:把學生分為多個小組。給每個小組同學分發相關案例分析——美國、泰國、坦桑尼亞,讓同學在各自所在組用可連續發展衡量尺度來分析她們所研究國家目前形勢,所要分析方面包含:經濟、人文、環境和科學技術方面。

      (資料起源能夠利用《世界資源1992-1993》和其它參考資料)

      第二步:讓每組同學相全班匯報,在三個案例分析中討論各國發展水平、環境問題和能源利用等方面區分,思索工業化國家、半工業化國家和發展國家之間區分。

      第三步:回到原來小組,案例中國家現在經濟、社會、環境和技術情況,來選擇部分適宜可連續發展目標。注意先應該著手實現什么目標,和開始時國家需要什么樣條件或幫助?思索哪些是能在國家范圍內制訂;哪些是能夠在國際范圍內制訂,并統計各組這些提議。

      第四步:全班再次集中在一起,對各組提議進行比較。各組之間最大分歧是什么?她們之間有相同性嗎?一個國家在多大程度上“處理”自己問題?看看是否有相互沖突國家提議。她們將怎樣處理這些問題?怎樣才能使國際化提議被接收?

    地理的教案12

      (總結板書)

      一、世界文明古國

      悠久的歷史與文化

      民族與宗教

      (引申提問)世界上的文明古國除了印度外,還有哪幾個?大家知道這四個國家位置上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嗎?(課外知識—緊鄰大河)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

      (引導學生討論)

      (教師注意總結)農業—生活—交通

      (承轉)印度為世界人口第二大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是一個農業大國。一個國家農業發展對環境的依賴主要表現在地形和氣候兩方面,通過前面的學習,你認為印度發展農業的有利條件及不利條件分別是什么?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補充):光熱(位于熱帶,光熱充足)、水(降水適宜較好,多就澇災少就旱災)、土(土地肥沃,廣闊的沖積平原,是亞洲耕地面積最大的國家)

      (提問,出示印度農業分布圖)

      印度主要農作物有什么?

      根據地圖及所學內容分析農作物的分布與地形、氣候等因素有什么關系?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

      地形、氣候等自然條件對農作物的分布有著重要的影響,發展農業必須充分利用當地自然條件,種植與之相適應的農作物,才能提高農作物產量。

      (板書)二、農業生產與人口壓力

      1、農業發展的條件:有利、不利

      2、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生產

      (引入)印度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文明古國,一直以來就是一個農業大國,加之它的礦產資源豐富,印度具有發展經濟的有力條件,但由于長期遭受英國殖民統治,資源被大量掠奪,經濟落后。只有在印度獨立后,不僅農業得到了發展,工業也得到了迅速發展,現在印度已成為發展中國家中工業化較發達的國家之一。

      (板書)三、發展中的民族工業

      (提問)一個國家的工業建設對哪種自然條件要求較高?(礦產資源)

      (展示印度礦產資源和工業的分布圖)

      (提問)印度有哪些礦產?

      這些礦產主要分布在哪里?

      目前,印度都有哪些主要的工業部門?

      (學生回答)教師注意總結:英國殖民者統治期間,印度經濟發展畸形,只有采礦業、紡織業比較發達。獨立后,印度重視培養科技人員,依靠自己的力量發展了民族工業。其中電力、鋼鐵、機械工業發展迅速,核能、電子、航空和空間等新興工業也達到了一定的規模。目前,印度正從一個落后的農業國向工業—農業國轉變。

      (提問)印度鋼鐵工業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區,為什么?

      (展示印度農作物的分布圖)

      (引導學生思考)印度的棉紡織工業和麻紡織工業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區,為什么?

      (學生討論)

      教師進行歸納(農礦產品與工業發展之間是相輔相成的),并用表格表示,便于學生的理解和記憶。

      (引入)在人類漫漫歷史長河中,孕育了四大文明古國,除了中國外,另外三個是:埃及、古巴比倫、印度(也可提問學生)。這四大古國創造的絢麗多彩的文明是人類不可多得的財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印度。

      (提問)印度從位置看,位于南亞次大陸上,與我們相鄰,那么大家對這個有著悠久歷史與文化的國家了解多少呢?

      (學生聯系實際回答)

      (教師總結)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與文化。但是在18世紀,印度淪為英國的殖民地,從此遭受到英國的殖民統治,直到1947年宣布獨立,1950年才正式成立印度共和國。印度保留了很多古老的傳統,比如它的飲食和服飾有著鮮明的民族特色。

      (展示)世界文明古國

      (承轉)在印度有一種動物受到特別優厚的待遇,大家知道是哪種動物嗎?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牛—印度教)大家都知道《西游記》中唐玄奘到西天取經,目的地是印度,印度是佛教的發源地,但今天在印度第一大宗教不是佛教而是印度教。

      (簡要介紹印度是一個宗教復雜、民族眾多的國家)

      (展示)印度地形圖、印度氣候類型圖

      (承轉)一個國家要想社會安定及不斷發展,必須要有穩定的農業生產作為保障,而農業對環境的依賴主要表現在地形和氣候兩方面,通過前面的學習,你認為從地形及氣候兩方面看印度發展農業的有利條件及不利條件分別是什么?

      (學生討論)

      教師進行總結

      (展示)(土地肥沃,廣闊的沖積平原,是亞洲耕地面積最大的國家)

      (位于熱帶,光熱充足)

      (降水適宜較好,多就澇災少就旱災)、

      (展示印度農業分布圖及降水量分布圖)

      印度主要農作物有什么?它們的分布有什么特點?

      (學生回答)

      (教師總結)地形、氣候等自然條件對農作物的分布有著重要的影響,發展農業必須充分利用當地自然條件,種植與之相適應的'農作物,才能提高農作物產量。

      (承轉)印度是個農業大國,但是糧食出口較少,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原因?

      (展示)印度糧食人口對比表

      (引導學生討論)

      (教師總結)人口增長太快,數量巨大,急劇增長的人口抵消了取得的成果,對農業生產構成很大的壓力。

      (引導學生討論)如何解決人口與糧食的矛盾?

      (教師總結)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提高科技種田;提高單產;培育良種

      (新課結束,復習反饋)

      【板書設計】

      第二節 印度

      一、文明古國

      二、農業發展與人口壓力

      農業發展的條件

      農業發展快,人口壓力大

      探究活動

      利用課下時間收集資料,在課上任選一個問題組織學生進行討論。

      1、收集印度有關的資料,介紹印度文化、歷史、風土人情等內容,辦一個知識競賽或表演。

      2、討論:人口對印度經濟發展的有利與不利是什么?

      3、上網收集印度與巴基斯坦有關克什米爾地區的爭議的原因,關注二者之間關系的發展對世界和中國影響。

      目的: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表達能力。

    地理的教案13

      教學目標

      1、知道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征,并學會分析氣候特征的方法,明確我國優越的氣候資源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2、培養學生對自然 地理環境的分析能力和綜合歸納概括的能力,

      3、通過認識我國氣候的有利因素對農業生產的促進作用,使學生了解到我國農業生產的優越條件,對祖國的優越自然 地理環境增強認識,產生自豪感。

      教學建議

      知識結構:

      我國氣候特征突出:季風氣候顯著;雨熱同期;氣候復雜多樣。這三者間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系的。教材從最突出的特征入手,并通過對比讓學生感受到季風影響我國氣候的突出表現。雨熱同期的特征是促進農業生產的優勢條件,同樣受惠于季風氣候,因為雨熱同期是季風氣候的明顯特征。氣候復雜多樣反映了我國氣候要素的空間差異性和我國自然環境復雜性。

      重點和難點:

      重點: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征及對農業生產提供的有利條件。

      難點:學會分析、歸納、概括氣候特征的方法。

      價值觀念、學科能力、基礎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和 教育契機及課內外內容聯系:

      本節 教學內容是在學生把握了我國的氣溫和降水兩大要素特征的基礎上,總結、歸納、概括得出的結論性特征。根據我國氣溫和降水的特征規律而劃分出不同的溫度帶和干濕地區,而它們的組合形成了復雜的氣候類型。分析這些氣候類型的特點,以雨熱同期為特征的季風氣候成為我國最顯著的氣候類型。在分析、歸納、概括出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征時,不要單純的記憶結論,而是要學生學會這個過程。同時教材還對比分析了我國與同緯度其他地區進行對比,讓學生更清楚我國氣候的獨特性。

      教法建議

      引導學生回憶我國氣溫和降水的特征及造成原因,并提供相關氣候資料,引導、啟發學生思考,通過其分析逐步歸納概括氣候特征,并分析這種氣候對國民經濟生產的影響,特別是對農業生產的影響。讓學生學會分析、歸納、概括,學會對比,切記結論性的灌輸。

      本節建議課時1課時。

      教學設計方案

      教學重點:

      1.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征。

      2.我國氣候為農業生產提供的有利條件。

      教學難點:分析、歸納、概括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征。

      教學媒體:我國溫度帶和干濕區掛圖或投影片,幾個城市的氣溫曲線圖、降水柱狀圖。

      課時安排: 計劃授課1課時

      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前幾節我們雪線了中國的氣溫和降水等知識,請同學們回憶兩個問題:

      (1)我國冬季和夏季氣溫分布的有什么特點?

      (2)我國年降水量在地區分布和幾節分配上有什么特點?

      學生回答。

      〔導入新課〕知道了我國氣溫和降水的一些特點,我國氣候有什么特征呢?今天這節課,我們將運用所學的知識,分析、歸納出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征,及我國氣候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 板書〕第四節 氣候特征

      〔讀表提問〕請同學們閱讀課本第57頁,“我國與世界緯度相近地區氣溫的比較”表,回答下列問題:

      (1)1月份,我國的齊齊哈爾、北京的平均氣溫,分別比法國的巴黎、美國的紐約低多少攝氏度?

      學生回答:分別低22.7°C和3.7°C。

      (2)7月份,齊齊哈爾、北京的氣溫分別比巴黎、紐約高多少攝氏度?

      學生回答:分別高26.3°C和7.3°C

      (3)齊齊哈爾、北京的氣溫年較差,分別比巴黎、紐約大多少攝氏度?

      學生回答:齊齊哈爾比巴黎大26.3°C,北京比紐約大7.3°C。

      〔提問〕對上述問題,你能得出什么結論?(學生討論回答)

      〔分析歸納〕冬季,我國比同緯度地區冷,夏季我國大部分地區又比同緯度除沙漠地區以外暖熱。因此,我國大部分地區的氣溫年較差比同緯度地區的氣溫年較差偏大。由此得出氣溫冬冷夏熱的特點。大陸性氣候顯著。

      〔展示〕北京、齊齊哈爾、巴黎、紐約降水量柱狀圖。使同學們閱讀柱狀圖,比較四個城市降水的季節有什么共同的特點。

      學生討論、回答。

      〔歸納總結〕我國大部分地區降水的季節分配很不均勻,主要集中在7-8月份,降水的季節變化大;再加上降水的年際變化也較大,由此得出我國冬季干燥,夏季多雨,大陸性強的氣候特點。歸納起來,一是說明我國季風氣候顯著,二是具有大陸性的特點。

      〔 板書〕一、大陸性季風氣候顯著

      季風氣候顯著 冬季寒冷干燥

      夏季高溫多雨

      〔讀圖提問〕展示北京、武漢、哈爾濱等城市氣溫曲線降水量柱狀圖。請同學們讀圖,思考我國夏季氣溫、降水的共同特點是什么?

      學生回答:我國夏季普遍高溫,降水集中。

      〔總結〕這就是我國氣候的第二個特征:雨熱同期。

      〔 板書〕二、雨熱同期

      〔啟發提問〕雨熱同期。夏季我國除了青藏高原,天山等少數高原,高山外,南北普遍高溫,而且是世界同緯度除沙漠以外最暖熱的地區。因此,我國熱量條件優越。這種優越的熱量條件對農作物生產有沒有好處?請同學們思考回答。

      學生討論、回答。

      〔概括總結〕正如同學所說,我國優越的熱量條件,對農業生產很有利,可以使一些喜溫的高產作物如水稻、玉米、棉花等。在我國廣大北方地區也有大面積種植;使得水稻、棉花的種植界線的緯度之高,在世界上也是數一數二的。由此可見,夏熱是我國氣候資源的一大優勢。

      〔 板書〕1、夏熱是我國氣候資源的一大優勢。

      〔啟發提問〕在高溫的夏季,也是我國降水量集中的季節,雨熱同季對農作物有什么影響?

      學生討論、回答。

      〔歸納、總結〕農作物在高溫的季節生長旺盛,需要大量水分,而我國高溫多雨的夏季,正適合農作物森林和牧草的生長。因此,高溫期多雨期與農作物的生長期一致,是我國氣候資源的又一大優勢。

      〔 板書〕2、高溫期與多雨期一致,對農作物、森林、牧草的生長十分有利。

      〔啟發提問〕請同學們回憶一下:(1)西亞、北非在北緯15°-30°的地區,氣候景觀有什么特點?

      (2)為什么我國處于同一緯度地帶的長江以南地區,卻成為降水豐沛的“魚米之鄉”?

      學生討論、回答。

      〔概括總結〕在世界上北緯15°-30°的緯度帶內,由于受副熱帶高氣壓帶的影響,氣候炎熱干燥,大多數呈沙漠和荒漠景觀。我國處于同一緯度地區的長江以南地區,由于受到東南季風和西南季風的影響,降水豐沛,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并且雨熱同季,利于水稻的生長,是我國重要的稻米產區,河湖眾多,淡水魚產量很大,從而成為我國著名的“魚米之鄉”。

      〔展示掛圖或投影片〕展示我國溫度帶和干濕地區劃分圖。

      〔復習提問〕請同學們讀我國溫度帶劃分圖和我國干濕地區劃分圖,說說我國可劃分為哪幾個溫度帶和干濕區?

      學生指圖回答。

      〔講述〕我國既有五個溫度帶和一個高原氣候區,又有四個干濕地區,(投影片迭加演示)多種多樣的溫度帶迭加在多種多樣的干濕地區上,這說明我國的氣候復雜多樣。氣候的復雜多樣是我國氣候的又一顯著特點。

      〔 板書〕三、 氣候復雜多樣

      1、多種多樣的溫度帶和干濕區是我國氣候復雜多樣的一個重要標志。

      〔讀圖思考〕請同學們讀課本第38頁4.23圖,“橫斷山區氣候和植被的垂直變化”,和第59頁4.24圖,“秦嶺南北”,思考說明地形對氣候和植被有什么影響?

      〔學生在 教師的啟發下回答問題〕橫斷山區海拔很高,達數千米,隨著山勢的增高,氣溫降低,植被隨之發生變化,從山下的常綠闊葉林依次過渡到針闊混交林-針葉林-高山草甸-雪線以上。說明地勢的高低對氣候影響很大,進而影響植被種類的生長分布。

      秦嶺南北一圖,表示了山南、山北在植物和景觀上的差異。山南生長的是亞熱帶植物――柑橘樹,山北生長的是溫帶植物――蘋果樹。這是因為秦嶺在氣候上起著屏障作用,可阻擋北部冬季風的南下。所以秦嶺南坡氣溫高,為亞熱帶景觀;北坡氣溫低,為暖溫帶景觀。

      〔講述〕由以上分析得出:地形是影響氣候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國地形復雜多樣,地勢高低懸殊,使得我國的氣候更加復雜多樣。

      〔 板書〕2、地勢高低懸殊,地形多樣,使我國氣候更加復雜多樣。

      〔啟發提問〕我國氣候的復雜多樣,對農業生產有什么好處,多樣的溫度帶和干濕區對各種植物和農作物品種的生長有什么影響?

      學生討論、回答。

      〔歸納總結〕我國氣候復雜多樣。因此,世界上大多數農作物和動植物都能在我國找到適合生長的地區,使我國的農作物及各種動植物資源極其豐富。

      〔 板書〕3、氣候復雜多樣,使得我國的農作物和動植物資源極其豐富。

      〔復習鞏固〕選作復習題

      (1)我國氣候有哪些主要特征?(3條)

      (2)我國氣候對農作物生產提供了哪些有利條件?

    地理的教案14

      教學目標:

      1.用地球儀正確演示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并解釋其基本的運動規律。

      2.用簡單的工具正確演示晝與夜,以及晝夜交替。

      3.用實例解釋時差現象,并說明再現實生活中需要具備時差的知識。

      4.利用圖或親身體驗,比較分析二分二至日時太陽照射情況的差異,說明四季的變化。

      5.利用圖說明五帶的界限,并舉例說明各自的特點。

      教學準備:地球儀、地動儀、手電筒、《地球的自轉與公轉》課件、投影

      教學方法:演示、觀察、討論、比較、歸納

      學法:觀察現象、結合生活實際、填表比較

      課時:2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導入]當遇到一件不可能實現的事時,我們通常說:“除非太陽從西邊出來”,那么太陽有可能從西邊出來嗎?(太陽東升西落)那么真的是太陽在升落嗎?

      一.地球的自轉

      [學生演示]地球繞著地軸自西向東不停地旋轉。

      [小組討論]地球自轉的規律,填寫下列表格有關自轉規律的項目。

      (表1)

      自轉公轉

      方向自西向東自西向東

      周期24小時(一天)一年

      旋轉中心地軸太陽

      轉動特點地軸傾斜地軸傾斜,北極總是指向北極星附近產生的地理現象晝夜交替和時差

      四季的變化和晝夜長短的變化

      [學生結合實際說明]太陽東升西落其實就是地球自轉方向的證據

      [設問]地球的自轉會產生什么地理現象?

      [學生演示]一名學生用手電筒做光源,照在地球儀上;

      [反向思考]假定地球不自轉,地球表面會產生什么現象?(有晝半球和夜半球,卻不會有每24小時一次的晝夜交替)

      [演示]老師在地球儀上用紅筆標出廣州的位置,自西向東轉動地球。。

      [觀察討論]

      (1)廣州在地球儀轉動一周的時間里出現什么現象,說明什么?

      (2)結合生活體驗計算:每天我們處在白天和黑夜的時間大約

      是多少?每完成一次晝夜交替需要多長時間?(24小時)

      地球的自轉會產生晝夜交替的地理現象

      [學生閱讀]課本第10頁“暢暢和姨媽的問候”,思考產生時間差異的原因。

      [觀察演示]在地球儀上標出北京、紐約和東京,用手電筒做光源,照在地球儀上;老師自西向東轉動地球。觀察北京、紐約和東京分別被光源照到的時間。

      [教師說明]地球自轉還使地球上不同經度的地區產生時間的差異。在地球上,不同經度的.地方就有不同的時刻,東邊的時間總比西邊早。經度每隔15度就相差一小時,東邊的時間總比西邊早。時刻的計算一般是“東早西晚,東加西減”。

      地球自轉還會產生時間的差異

      [設問]1、日本東京于今天當地時間下午3點鐘有一場中日足球賽,在北京中央電視臺直播的時間應是幾點?(下午2點)

      2、俄羅斯的莫斯科也于今天當地時間下午3點鐘有一場中俄籃球友誼賽,我們應在幾點鐘打開電視收看直播?(15+5=20點)

      [學生填表]將地球的自轉產生晝夜交替和時差的地理現象填在表1。

      [課后想一想]我們為什么感覺不到地球在轉動?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現在的廣州處于什么季節?你最喜歡什么季節?為什么會有季節的變化?

      [地動儀演示]地球自轉的同時,還圍繞太陽不停的公轉。

      二.地球的公轉

      [學生觀察討論]地球公轉的規律,將結論填在表1

      [設問]地球的公轉與四季變化有什么關系?

      [學生演示]用手電筒在黑板上演示陽光直射和斜射時單位面積得到太陽光熱的多少。(陽光直射時單位面積得到太陽光熱多,斜射時單位面積得到太陽光熱少)

      [分組討論]結合生活實際,逐一討論

      (1)在同一天,早晨、傍晚與中午三個時段相比,哪個時段我們感覺到太陽光照射的最厲害?(中午比早晨、傍晚更厲害)這一現象說明什么規律?(太陽光線照射地面的角度越大,地面所得到的太陽光熱能量越多,反之越少)

      (2)與太陽光熱能量在一天中的變化規律同理,太陽光熱能量在一年中的變化有什么規律?(春-夏-秋-冬依次回答)

      (3)一年中廣州什么季節的中午太陽照射的最厲害?什么季節最溫和?為什么?(夏季中午太陽升得最高,冬季較低)

      (4)一年之中,廣州每天白晝的時間一樣長嗎?什么季節較長?什么季節較短?(不一樣,夏季白晝較長,冬季較短)

      [教師引導]綜上所述,由于地球表面在不同季節得到的太陽光熱

      有多有少,而產生了季節變化。這一現象與地球的公轉有什么關系?

      [演示觀察](1)假設地球直立著(地軸不傾斜)自轉和公轉,太陽直射點在那里?(赤道)

      (2)假設地球傾斜著自轉,但沒有公轉,太陽直射點有變化嗎?(直射在某一緯度不變)

      (3)當地球傾斜者自轉的同時又公轉,太陽直射點會有變化嗎?

      [CAI演示]地球的公轉,顯示地球公轉時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

      [學生觀察思考]觀察二分二至日時能夠受到太陽直射的緯度位置,總結太陽光照射情況在一年中的變化規律。完成下表(斜體字為填寫內容)

      (表2)

      節氣太陽直射的緯度北半球獲得的太陽光熱北半球白晝時間季節(月份)

      夏至

      6、22前后北回歸線接受光熱多,氣溫高最長夏季(6、7、8)

      秋分

      9、23前后赤道過渡,溫和晝夜平分秋季(9、10、11)冬至

      12、22前后南回歸線接受光熱少,氣溫低最短冬季(12、1、2)

    地理的教案15

      茫茫宇宙,無邊無際,無始無終。宇宙是個什么“模樣”呢?有人做了這樣的比喻:太空像汪洋大海,天體像相距很遠的小島,天體系統如同群島。我們的地球所處的環境怎么樣呢?

      [講授新課]

      二、宇宙中的地球(板書)

      1、地球和她的兄弟姐妹(板書)

      教師出示掛圖或投影片——地球在太陽系中的位置,讓學生通過讀圖,首先找到地球在太陽系中的位置,并提醒學生注意小行星帶的位置,然后教師可根據以下資料把九大行星給學生做一個簡單介紹。

      (1)寵愛的小個子——水星

      水星是九大行星中的小個子,除了冥王星外,算它最小了。我國古人稱它辰星,國際名“墨丘民”,是羅馬神話中商神的名字。

      水星是一個固體行星,自轉一周(一天)58、6天,公轉一周(一年)約88天,體積、質量均為地球的1/20。

      水星也是一個不發光的天體,依靠反射太陽光而發亮。用望遠鏡看水星,像一個小月亮。

      水星是名不符實的,在水星表面和上空一滴水也沒有。

      (2)美麗的女神、地球的姐妹——金星

      金星因有白皙的光輝,我國古代稱它為太白,或太白金星,它的國際名為“維納斯”。在我國古典名著《西游記》里描寫有一位白胡子老頭,到花果山請孫悟空上天當弼馬瘟,他就是太白金星。金星是九大行星中離地球最近的行星,每天都可看到,它黃昏后出現在西方天空,稱為長庚星;黎明前出現在東方天空,稱為啟明星。西方國家把金星比喻成太陽神阿波羅的先驅和使者,又說它是愛與美的女神維納斯。

      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美、俄共向金星發射了近20個探測器。飛向金星的第一個探測器是美國1962年8月27日發射的“水手—2號”。根據觀測資料,科學家們認為,金星表面溫度很高(可達380℃),那里沒有河流、湖泊和海洋,也沒有磁場,至今沒有發現有生命的痕跡。

      金星是太陽系的九大行星中惟一逆向自轉的行星,所以在金星上看太陽是“西升東落”的。金星上“一天”是243天,“一年”是225天。

      (3)戰神瑪爾斯——火星

      火星,似火一般,發出火紅的光芒,在地球上看是一顆紅色星球。火星在午夜可看到,我國古人稱它為熒惑,國際名叫瑪爾斯。

      科學家認為,火星是最像地球的一顆星。它被大氣包圍著固體表面,有四季交替的氣候變化,但證實大氣很稀薄,無氧氣,也無液態水。

      近些年對火星的探測較多,有人說火星上有運河,有人說有生命,但至今無定論。

      (4)“巨人”朱庇特——木星

      木星是九大行星中體積和質量均的一顆星。朱庇特是古羅馬主神的名字,現為國際名。我國古人叫它歲星,民間傳說中的太歲也是指木星。在九大行星中,木星自轉最快,它9時50分自轉一周,但公轉慢,需11.8年。

      人類訪問木星的第一位使者是“先驅者——10號”,是1972年3月2日由美國發射的。據探測表明:木星上空有大氣,周圍有光環,是一個流體星球。

      (5)戴草帽的星——土星

      土星是太陽系中一顆美麗的行星,淡黃的球體,淺藍的極區。用望遠鏡看土星,它周圍有一圈明亮的光環,像是戴了一頂漂亮的草帽,所以有人送它一個雅號:戴草帽的星。在西方,羅馬神話中稱它為農神,國際名叫薩圖恩。中國古代叫它填星或鎮星。

      在九大行星中,土星的大小和質量都名列第二,僅次于木星。它的體積是地球的745倍,質量是地球的95倍。它公轉一周需29.5年,相當于地球上2萬天,但自轉很快,僅需10小時14分。

      (6)躺著走路的星——天王星

      天王星的國際名叫“烏刺諾斯”,是希臘神話中的天神。天王星是在1781年由威廉·赫歇爾發現的。他出生在德國,起初是一個音樂家,17歲去了英國,當宮庭歌會的雙簧管吹奏者,天文是他的業余愛好。1774年,他親手制成了一架望遠鏡,用來觀測星空。天王星是他偶然發現的。

      天王星在九大行星中排第三,其他星是側著身子轉的,而天王星的自轉軸和軌道面只有8度的夾角,好像躺著運動。它公轉慢,自轉快。

      (7)筆尖上的.行星——海王星

      天王星發現后,一些天文學家發現它運動有點“古怪”,于是有人就提出其外側可能還有一顆星。1843年,英國劍橋大學23歲的青年學生亞當斯,運用萬有引力定律,于1845年算出這顆新星的位置,于10月21日送到了格林尼治天文臺。當時天文臺并沒理睬這位“小人物”。

      在亞當斯的同時,法國青年勒威列也獨立計算出這顆星,1846年9月18日,他把結果寄給了德國柏林天文臺的臺長伽勒。當伽勒接到信的當晚,即9月23日,果然在天空中找到了這顆星。

      古羅馬神話中有一位統治水晶宮的海王,名叫“尼普頓”,現為國際名。天文學家根據這個神話,把這顆新星叫海王星。

      (8)冥王普魯托

      冥王星是在1930年1月下旬由英國洛威爾天文臺的22歲青年天文工作者湯博發現的,是九大行星中發現最晚的一顆星。

      因冥王星距太陽非常遙遠,相當于日地距離的40倍,所接受太陽的光、熱僅相當于地球的一千五百分之一,因此,那里到處是黑暗和寒冷。天文學家給這顆行星命名時,想起了希臘神話中的冥府之神——冥王普魯托(現為國際名),所以就叫它冥王星。

      冥王星是太陽系中最小的一個行星,體積為地球的1%,質量為地球的1/400,比月亮還輕。它繞太陽一周需248年。

      引導學生分析表1.1,依據其質量、體積和距日距離把九大行星分為三類:類地行星,即類似于地球的行星;巨行星,質量、體積都很大的行星;遠日行星,即距離太陽較遠的三顆行星。從表中提供的五項資料數據來看,地球與其他八大行星相比,并沒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2、地球是太陽系中的一顆普通行星(板書)

      (承轉、過渡)但是,我們已經知道,地球生命存在,特別是在太陽系的九大行星中,地球是一顆適宜于生物生存和繁衍的行星。隨著科學技術尤其是宇航事業的不斷發展,科學界人士也相信宇宙間還會有能夠繁殖生命的星球,但是至今為止,還沒有找到它們。為什么地球上會出現生物呢?請同學們仔細閱讀、分析課文,可以分組討論,來尋找答案。

      3、地球的特殊性——具有生命的星球(板書)

      (學生分析、討論后教師通過提問來了解情況,然后進行歸納、總結并板書)

      [課堂小結]

      宇宙是運動著的物質組成的,地球在宇宙中只是太陽系中的一顆普通行星,但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是較穩定和安全的,地球自身又具備了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溫度、大氣、水等有利條件,也就使地球上出現了生命物質。

      [課后作業]

      1、根據課本P4表1.1太陽系九大行星的比較數據,說明地球是太陽系中的一顆普通行星。

      答案:略

      2、根據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以及地球本身的條件,說明地球是太陽系中惟一一顆有生命物質的天體的原因。

      答案:略

      板書設計

      二、宇宙中的地球

      1、地球和她的兄弟姐妹

      2、地球是太陽系中的一顆普通行星

      3、地球的特殊性——具有生命的星球

    【地理的教案】相關文章:

    地理的教案12-12

    地理《民族》教案02-17

    地理《疆域》教案02-19

    初中地理教案11-02

    初中地理教案11-07

    有關地理的教案08-30

    中學地理教案02-11

    地理初中教案09-22

    初中地理教案08-22

    人教版地理教案09-04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免费国产高清精品一区在线 | 日韩国产欧美一二三区 | 色综五月亚洲欧美婷婷 | 一级加勒比视频在线观看 | 久久久久久91香蕉国产 | 亚洲国产精品高清在线第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