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的小學美術教案范文錦集十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美術教案10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小學美術教案 篇1
課題:第3課 美麗的紋樣
課時:2課時
課堂類型:造型表現設計應用
教學目標:
1、了解適合紋樣的基本知識,掌握其圖案裝飾的一般規律,知道適合紋樣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運用。
2、會運用以前學過的點、線、面等裝飾方法和夸張、變形、省略等變化方法來對適合紋樣進行裝飾。
3、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動手能力。
教學重難點:
1、學會用幾何形、自然形等要素點、線、面來裝飾適合圖形的紋樣。
2、運用點、線、面三要素及夸張、變形等變化方法來設計制作適合紋樣。
教具學具:適合紋樣圖片資料、作畫工具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二、講授新課
1、導入新課:欣賞圖案將學生帶入美麗的圖案中
提出問題:剛剛欣賞的圖案中,你們有沒有發現什么規律?
它們的外形有的是我們數學中的三角形、圓形、正方形,有的外形像桃子、有的像樹葉,里面的圖案類型有的是一個形象,有的是幾個形象組合在一起,里面的圖案跟外面的形狀是一樣的,也跟著是圓形、方形……
師:同學們說的都不錯,觀察的很仔細,說出了這些圖案的特點
師學生的.發言
揭示課題:適合紋樣
2、了解知識,掌握方法
師:在我們生活中可以發現很多這樣的圖案。來說一說,你在哪些地方見過它們?
師:那我們同學想不想自己來做一做這樣的圖案呢?
我們在來仔細的觀察欣賞一下,同時思考以下的問題:
。1)什么是適合紋樣?
(2)基本形有哪些?
。3)我們可以有哪些填充的圖案
生欣賞、思考、討論
師和生一起:
(1)適合紋樣指適合于一定的外輪廓形狀中的裝飾紋樣。適合紋樣的形態要與外廓相吻合,就是說,在除去邊框時,仍舊具有清晰的邊框外形特征。(2)可以有正方形、圓形、三角形、自然形、人造形等
。3)我們可以用點、線、面來裝飾,也可以用一個形象或者幾個形象來裝飾。
師:在以前我們學過了夸張、變形、省略等方法,這節課中我們可以用到它們。
3、構思、設計、制作精美的適合紋樣
師:我們很多同學很想展示一下自己的身手了。今天呢,我們每位同學就來設計一些適合紋樣,要求先選好某種外形,在根據外形設計選擇填充圖案,去掉外形后,圖案仍能保持其形狀。
三、學生作業,教師輔導
四、:作業展評
小學美術教案 篇2
教學目的
1、通過指導欣賞兒童美術作品,啟發學生美術創造力,提高學習美術的興趣。
2、利用作品使學生初步接受美的陶冶。
3、對學生進行熱愛祖國、熱愛大自然、熱愛家鄉、樹立遠大理想、培養頑強意志和良好生活習慣等方面的教育。
教學重點:講解兒童畫所表達的具體內容,使學生感受其生活情趣。
教學難點:使學生認識和理解作品的創作過程和表現特點。
教學教具:兒童作品、PPT課件。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檢查課本準備情況,穩定全班情緒、集中學生注意力。
二、講授新課
1、導入課題,并板書。
我們小朋友熱愛美術,勤學苦練,也能創作出很好的作品。今天我們就來欣賞一下小朋友的`畫,這些小朋友的畫,還在全國甚至國際上的兒童畫展覽中獲得過各種獎呢。
2、逐幅欣賞課本上小朋友的畫。
《手風琴》、《騎上創意腳踏車》、《大公
雞》、《我和媽媽一起做運動》、《沙灘》、《吃草》、《風景》
a、教師演示講解欣賞方法。
b、分組討論。
小朋友們用筆記錄了自己的美好生活,你喜歡這些作品中的哪一幅?說說為什么喜歡它?
c、全班交流。
三、鞏固練習
學生討論過程,教師輔導。
四、課堂總結
總結本次的學習情況。
第2課:我的小畫箱
教學目標:
1、認識并學會使用畫箱中的美術工具。
2、在制作、觀賞、游戲的過程中體驗美術學習的樂趣。
教學重點:巧妙構思折剪畫冊。
教學難點:大膽地添畫繪制畫冊。
教學設計:
教學過程安排如下:探究質疑——合作解答——提供指導——創造表現——作業展示。
教學課時:兩課時
作業要求:
運用折、剪、添畫等方法制作一本小畫冊,注意每幅圖中剪制合頁處的巧妙銜接。教學注意事項
1、在剪制小畫冊時,可剪一刀或根據自己的設計剪多刀,勿剪斷。添畫時候應注意在畫頁剪開處銜接的形與色恰倒好處。
2、制作的示范小畫冊,上面繪有半截動物、植物或人物的形象,鼓勵學生添畫出上半截或下半截的形象,為學生的繪畫表現提供參考。
材料準備:
1、學生:白紙多張、剪刀、顏色筆、雙面膠、書
2、教師:多媒體課件、示范畫冊、學生活動畫冊、剪刀多把、顏色筆多盒、雙面膠、標題多張
小學美術教案 篇3
課 型:造型.表現
教學目標:
1.掌握基本的寫生方法,形成正確的寫生習慣;學習表現景物的構圖規律和用線方法。
2.進一步加深對線條美的理解,提高發現美、創造美的能力。
3.體會生活中處處有藝術。
教學重點:掌握基本的寫生方法,提高發現美創造美的能力。 教學難點:學習構圖規律和用線方法,用速寫的方式畫風景畫。 教學方法:欣賞、討論、練習
教 具:線描作品圖片,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一、情境激趣。
1.當你走過大街小巷,有時你會發現,身邊發生了許多有趣的事情。同學們說說你認為有趣的事,讓大家也來分享一下。(學生回答)
2.教師小結:只要我們去留意觀察,細心體味,你就會發現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幅幅動人的生活畫卷。(揭題:《身邊的風景》)
二、講解如何構圖。(以課本第8頁范圖為例)
1.當我們看風景時 ,能看見的風景很多,如何來取景呢?
2.學生思考、討論。
3.取景:雙手組成鏡框,先觀察周圍的景色,選取吸引你的部分,仔細觀察,確立主體。
4.把你看見的景象用簡單的線條畫下來。再在此基礎上進行修改。
三、分析范圖:課本第9頁吳冠中作品和兩幅學生作品
1.吳冠中的.《山村新居》:從畫面中你看見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學生發言)
2.你能用美術的語言說說畫家吳冠中是用了那些繪畫手法體現出你們所感受到的美麗?
四、多媒體展示線描寫生作品,學生欣賞。
五、講解描繪步驟:
1.起稿:根據畫面主體勾畫草圖,可適當進行取舍和位移。
2.深入:對定好的草圖進行深入的刻畫,可整體考慮也可從局部畫起。
六、風景寫生練習
1.要求:能勾畫出草圖并簡單對主體進行描繪。
2.指導學生選景寫生:
。1)選好要表現的風景,確定畫面主體景物、安排好構圖。
。2)先用簡單的線條勾出整體輪廓圖。一次畫不好,可以反復修改。
。3)細節刻畫,注意線條的疏密簡繁。
七、課堂小結:作品展評。
小學美術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情感目標:通過對大自然的觀察、記憶,對學生進行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教育。
2、認知目標;認識春天的色彩,感受春天色彩的美麗。
3、能力培養:感受水粉畫的特性,培養學生對色彩的表現能力。
教學重點:認識春天的色彩,感受春天色彩的美麗,嘗試用水粉表現春天的色彩。教學難點:涂色方法以及色彩的整體傾向。
教學準備:教師:照片(桃花、柳樹、小草等)、范作、各種涂色工具、水粉顏料學生:水粉筆、刷子等工具。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播放音樂《春天在哪里》。
提問:你聽到了什么?
2、學生跟著音樂拍手、跳舞。
3、學生交流:
二、展開
1、春天來了,春天給我們帶來了什么變化?(學生邊說教師邊出示圖片1。)
2、小組討論,交流:小草鉆出來了、桃花開了、燕子飛來了、柳樹發芽了……
3、春天給大自然帶來了什么顏色?出示圖2、3(學生說出許多顏色,教師從中歸納出春天最主要的顏色,出示色塊。)
4、教師歸納春天的主要顏色,讓學生感知春天
5、看了春天的圖片,你現在能用一句話贊美春天嗎?
三、欣賞春天的畫。
1、實物投影出示書中范作,說說這些畫是怎樣表現春天的'色彩的?{學生討論}
2、演示水粉工具及簡單操作。
3、欣賞教師范作。
四、揭題、明確本課任務。
1、嘗試用水粉表現春天的色彩。
2、用油畫棒、水彩筆表現春天的景色。
3、用撕紙粘貼的方法表現。
五、學生創作。(師輔助水粉畫法)
六、作品交流。
1、生生互評。
2、集體評。
3、師有選擇地評。(選取優劣典型)
七、課堂小結、延伸。
這些作品可以用來干什么?
小學美術教案 篇5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風鈴原本是佛殿、寶塔等古建筑檐下懸掛的鈴鐺,人們喜愛它悅耳的聲音,于是模仿它的形狀以及發聲原理,利用各種不同材料制成工藝品。本課將表現與制作融為一體,巧妙利用身邊的玻璃瓶、易拉罐等多種材料,運用捆、綁、剪、貼等基本方法制作一件風吹作響的工藝作品。
2、教學目標:
根據《美術新課程標準》和教材要求,結合學生年齡特點,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為:
知識目標:了解風鈴的結構特征,學會制作和裝飾風鈴。
技能目標:在運用繩線進行捆、綁、扎等精細活動中,提高學生
的動手能力,養成耐心細致的學習習慣。
情感目標:在制作過程中,體驗創造的樂趣,感受成功的喜悅。
3、教學重難點:
重點:
運用捆、綁、扎、剪、貼等方法進行造型設計制作。
難點:
把風鈴裝飾成漂亮的藝術品,以美化居室、美化生活。
4、教學準備:
課件、手工制作的風鈴、易拉罐、玻璃瓶、鑰匙、色紙、彩帶、剪刀、膠水等
5、教學課時:
一課時
二、 說教法
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為了更好地落實教學目標,解決本課的重難點,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學方法:
1、情景教學法:我運用實物、游戲、演示、音樂演渲染等手段,創設與本課內容相關的情景,并把兒童帶入這種情景,讓其在濃烈的課堂氛圍中進行智力活動,開發兒童智力潛能。
2、演示法:根據心理學原理,再造想象是根據詞語的描述或圖樣、圖解、符號、記錄等的示意,在人腦中形成新形象的過程。因此,我采用演示法,把演示與講解有機結合,幫助學生更直觀、清楚地掌握風鈴的制作方法。
同時,我還運用引導發現法、觀察分析法、討論法等教學方法,多層面地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陶冶學生的審美情趣,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三、 說學法
在學法的指導上,我主要是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引導學生通過感受、觀察、體驗、表現以及收集資料等學習方法,進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學生在老師創設的情境中,借助圖片、音樂及老師的演示,積極主動地參與體驗性學習活動,產生“記憶”與“聯想”,在多元的文化環境中,發展創造思維,陶冶藝術情操。
四、 說教學程序
課改強調的教學過程是師生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因此,課前我讓學生收集生活中能制作風鈴的廢舊物品,課堂上我充分發揮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作用,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一) 情景導入
創設情境:小鳥飛來覓食,聽到聲音就飛走了。請同學們猜猜“是什么聲音嚇跑了小鳥?”在歡樂的氣氛中引出課題。通過創設一種“聲臨其境”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
(二) 欣賞感知
首先展示各種款式的風鈴,讓學生欣賞后,選擇自己最喜歡的風鈴來說說“你為什么喜歡它?”鼓勵學生大膽評價,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然后在黑板上用不同顏色的卡紙貼出風鈴結構圖,讓學生明確風鈴是由主線、鈴托、吊線、鈴鐺等部件組成的。
(三) 引導探究
讓學生討論交流:我們應該怎樣制作風鈴呢?引導學生歸納風鈴的制作過程:
1、 選取材料。出示動畫選材游戲,老師介紹游戲規則,師生互動共同完成。通過游戲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再出示圖片小結制作鈴鐺的材料:一種是本身能發聲的鈴鐺,一種是碰撞能發聲的材料。接著讓學生次序自己收集的材料(老師引導學生將材料大致分類),學生按同類材料自由組合小組。
2、 設計草圖。我鼓勵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力,設計形式多們、造型美觀的風鈴。
3、 制作部件。我用實物演示捆綁、扭轉等技法,讓學生更直觀、形象地理解制作方法。
4、 組合造型。我先讓小組討論:風鈴的鈴托有哪些不同的造型?發散學生思維, 引導學生創作出造型別致的鈴托。接著出示幾種風鈴的不同組合結構圖,請同學們猜猜風兒吹來,哪幾種風鈴會發出聲音(配音)。最后老師小結:碰撞能發聲的材料要考慮鈴鐺之間的距離,可有序懸掛,如螺旋狀、階梯狀均可。
5、 裝飾風鈴。用演示裝飾過程。通過動畫演示,突破難點。
(四) 自主創作
首先由我展示手工制作的風鈴,讓學生在欣賞中萌發創作的欲望。接著播放背景音樂,并出示作業要求:
1、 小組合作,共同設計制作的風鈴。
2、 運用已學過的.裝飾手法來美化風鈴。
通過小組的交流與合作,讓學生在美妙和諧的音樂情境中,創作出造型奇特、裝飾美觀的風鈴,適時對學生進行安全和環保教育,并通過觀摩、評價,來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五) 知識拓展
先讓學生裝說說:“風鈴給我們的生活還來哪些樂趣?”然后小結:風鈴可以美化居室,美化生活(出示圖片)。接著再出示圖片并介紹:古代佛殿、寶塔等檐下懸掛的鈴鐺給人們還來吉祥如意。風鈴還可以當作送給親朋好友的節日禮物。(出示:在優美的音樂聲中,請把你的祝福送給你最喜歡的人。)
(六) 體驗感受
讓學生把創作好的風鈴分別掛在教室的鐵線上,打開電風扇,吹動風鈴,風鈴在風中發出悅耳的聲音,讓學生感受成功的喜悅。
本節課的設計,我以新課標理念為指導,課堂上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努力引導學生收集材料,變廢為寶。通過美術與音樂學科的整合,引導學生以合作的方式參與各種美術活動。采用開放式教學,讓學生在觀察欣賞中感受美、體驗美,在實踐操作中表現美、創造美。
小學美術教案 篇6
一、教學目標:
1.欣賞祖國美麗風光,感受各地不同風情特色,學畫風景畫。
2.在乘上列車去畫畫的情景驅動下,觀察、感受或想象,畫一幅風景畫,培養孩子觀察捕捉、繪畫表現的能力。
3.感受美景對心田的滋養,激發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熱愛祖國的美好情感。通過合作完成作業,培養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二、教學重點及難點:
重點:啟發對美麗風景的觀察并進行表現。
難點:選擇合適的工具材料和表現角度描畫美麗的風景。
三、教學準備:
1.教具:課件、背景音樂。小火車的背景圖版。
2.學具:彩卡、膠水、雙面膠、水彩筆、剪刀、膠水、棉花、毛線等。
四、板書設計:
五、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保巴瑢W們,上課之前我想先請大家聽一段聲音。聽好了,這是什么聲音?”(播放火車開來的聲音)
師:你們坐過火車嗎?都去過哪兒?沒坐過火車的小朋友也沒有關系,這節課,我要帶領大家乘著小火車到祖國各地去旅游,一邊玩,一邊畫畫,那你開心嗎?(板書課題)
2.我們這間教室就是一節超大車廂,看看咱們的幸福列車,你們之前剪好的自畫像我已經貼上了!(展示展板并貼上黑板)現在,大家準備好了嗎,我們出發吧。úシ拧痘疖囬_了》的音樂,全體起立,左手搭肩,右手臂擺動開火車)
二、引導觀賞,自主探究:
1.“小火車到站了,請火車停下吧”征求大家意見,你最想去哪里?(北京、上海、桂林、海南)或者(高山、大海、森林、草原)
。玻来涡蕾p圖片,師生相互交流,共同探究。
3.有的`小朋友很厲害,都能把看到的美景畫下來,老師相信咱們班的小朋友更厲害,除了繪畫之外,你還有沒有更好的方法來表現呢?(教師拿出剪刀和彩卡啟發回答)
板書: 怎么辦:畫、剪、貼、撕、折、捏、攝影
4.突破難點:師示范重疊剪貼小樹,啟發白云用什么材料粘貼,師演示用棉花粘貼。
5.師歸納:剛才觀賞了那么多風景,我們再來回憶一下,都看到了什么?
師:天空上有有藍天、有白云、有青山、有綠水、有大樹,有小草,那我們就分成五個組:藍天組、高山組、小河組、綠樹組、建筑物組。
板書:
組團結協作,大膽表現。
四.拓展提高,情感升華(愛國主義教育):
師:等將來你們長大了還要到全國各地去旅游、畫畫。我國地大物博,有世界屋脊,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美麗的上海、西安兵馬俑、天涯海角海南島等等。祖國那么雄壯、美麗,我們更應該熱愛我們偉大的祖國,是不是?
六、教學總結
小學美術教案 篇7
教學目的:
1、指導學生選用各種工具、材料,采用畫、撕、剪、拼貼等多種手法進行造型活動。
2、引導學生認識各種道路,汽車是重要的交通工具,通過想象大膽表現繁忙的交通情景。
3、引導學生認識遵守交通規則的重要意義。
學習重點、難點:
學生能夠利用各種材料,通過撕、畫、剪等多種手段進行作品創作。
教學準備:
教師:多媒體課件、自制交通標志教具、一張大的彩色卡紙
學生:水彩筆、油畫棒、剪刀、膠水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題
1、這是我們常州的哪里?你們熟悉嗎?(懷德橋)
2、每天早晨上學時要經過這座橋的小朋友舉手?
3、這里的橋上什么東西很多?(車多、人多、房子多)
4、車多、人多,讓你們覺得交通是怎樣的?(擁擠的、繁忙的)(揭示課題)
二、發展階段
1、早晨是坐交通工具來學校的?(小汽車、摩托車、電動車、自行車……)
2、在馬路上你們還見過哪些交通工具?(卡車、雙層巴士、面包車、三輪車……)
3、馬路上的車輛都具有特別的聲音,你們會模仿它們的駕駛動作和聲音嗎?(學生上臺模仿:摩托車的聲音、自行車的鈴聲等)
游戲:聽一聽,猜一猜(課件)
我們除了在馬路上可以見到這些交通工具,還能在哪些路上見到它們?(立交橋、轉盤、盤山公路、鄉村的馬路等)(課件)
車輛和行人在馬路上必須嚴格遵守交通規則,現在老師要考考大家對馬路上的交通標志認識多少?(投影展示后貼在黑板上的道路情景圖上)
4、指導學生欣賞作品,評述對作品的看法。(表現形式:畫、剪、貼……)
5、放一段科幻影片中的'可以飛的汽車,開拓學生的眼界,激發學生的想象力。
三、作業階段
這是我們學校五年級的大哥哥為常州設計的一座未來的立交橋,你們看,縱橫交錯,非常有現代氣息,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乘上自己喜歡的交通工具,去看一看美麗的新常州,好不好?
要求:1、用畫筆畫出各種交通工具,再剪下或撕下貼在馬路上。
盡可能多地表現各種交通工具。
3、自由地表現,可畫出現實生活中沒有的交通工具。
4、畫花、樹、房子、人等布置在馬路的兩邊。
。ㄗⅲ阂部梢龑W生獨立制作表現,突破純平面的繪畫方式,將繪畫與紙工結合起來。)
四、展評階段
1、游戲:擺一擺,想一想
用剪貼或畫的方法制作一條交通繁忙的大馬路,將自己制作的小車等交通工具剪下粘貼在馬路上,并注意用花或樹木裝飾馬路的兩邊,還要注意路兩邊的建筑物,這樣看起來畫面會更飽滿、更美麗。(提醒學生粘貼時注意交通規則,布置出繁忙而有序的交通景象。)
說一說,評一評(自評、互評、點評結合)
五、拓展階段
如今我們常州的馬路越來越寬闊,交通也越來越繁忙,小朋友從小就要做一個遵守交通規則的好公民。(兒歌進行交通法規教育)
人和車,靠右行
過街要走斑馬線
紅燈停,綠燈行
交通順暢好心情
六、收拾整理
提醒學生收拾工具和材料,整理桌面、地面,注意保持教室環境的整理潔。
小學美術教案 篇8
活動目標:
1.學習用手指壓印和曲線添畫的畫法畫出各種動態的蝌蚪。
2.訓練學生細致的觀察力。
3.提高學生對美術活動的興趣及大膽作畫的能力,體驗美術活動的快樂。
活動準備:
1.在自然角飼養小蝌蚪,供學生觀察。
2.將學生分成若干組,每組供給一盤黑色顏料及抹布、黑色彩筆。
3.范畫:在水中向各種方向游動的小蝌蚪。
活動過程 :
1.教師引導學生觀察:
。1)從自然角的小蝌蚪,引導學生觀察:“你們看看,小蝌蚪長得什么樣子?它們是什么顏色?它們在水中是怎樣游泳的?”引導學生討論說出小蝌蚪有圓圓的身體,細細長長的尾巴,在水中能向各個方向游動。
。2)教師和學生邊念兒歌邊在規定的場地學小蝌蚪游泳。
小蝌蚪,游呀游,搖搖尾巴點點頭。小蝌蚪,真快樂,邊找媽媽邊唱歌。
2.教師引導學生畫小蝌蚪。
(1)教師:“每組小朋友的桌上都放有一盤黑顏料和水彩筆,請小朋友想想,你可以怎么做,能畫出可愛的小蝌蚪呢?”讓學生自己探索著畫,老師在旁邊指導。
。2)請畫的好的學生到前面畫一畫。
。3)教師祟范畫,并講解小蝌蚪的畫法:
先用食指的`指腹在顏料中輕輕蘸一下,然后把指腹按在紙上,再用彩色畫上彎彎曲曲的尾巴,這樣一條可愛的小蝌蚪就在游動了,想畫向不同方向游,只需變換不同的方向壓印。
(4)學生再次作畫:教師指導。
A 注意點畫方法,畫出不同方向游的蝌蚪。
B 每次蘸顏料壓印后,需在抹布上擦干凈手指,再拿筆添畫。
C 蝌蚪尾巴不宜太長。
D 大膽作畫,仔細操作,保持畫面干凈。
3.活動延伸:
學生頭戴小蝌蚪頭飾,作《小蝌蚪找媽媽》的游戲。
小學美術教案 篇9
一、教學目標
1、了解中國的一些傳統喜慶節日、活動,收集與喜慶有關的美術作品,了解這些美術作品的含義、用途及造型色彩的特點,掌握剪雙喜字。
2、學習暖色知識并能運用多種方法來表現喜氣洋洋的節日氣氛,學會剪簡單的雙喜、帶裝飾物的雙喜。
3、通過收集、了解、表達等活動,培養學生對祖國傳統喜慶文化的熱愛之情。
第一課時
課前準備
(1)(學生)各種方便攜帶的喜慶用品、彩紙、剪刀、膠水。
(2)(教師)《喜洋洋》音樂磁帶、紅綢帶。
1、導入。
(1)下課做準備工作時播放《喜洋洋》的音樂,制造一種歡樂的氣氛。
(2)出示幾幅圖片,說說你覺得哪張圖片的內容是在過節,你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
(3)揭示課題:在一些重大的節日里,人們常通過舞獅、張燈結彩來呈現出——“喜氣洋洋“的畫面。
2、欣賞評析。
(1)想一想。
①還有哪些喜慶的日子,人們用什么材料、用什么方法來表現喜氣洋洋的氣氛?
、趯W生介紹:老師用課件展示相對應的圖片或錄像資料。主要介紹這些飾物的含義和運用。
(2)觀察剛才的.畫面,請大家回答老師的問題,人們主要用哪些顏色、哪些物體來營造這種節日的氣氛?(學習暖色)
(主要用紅色、黃色等顏色營造節日氣氛,用的物品比較多,主要有燈籠、氣球、煙花等等)主要用哪些顏色來裝扮,為什么要用這些顏色呢?同時板書)
現在,我們通過討論,已經找到了節日氣氛是從通過哪些要素產生的。那么,如果要我們畫一副表現節日氣氛的畫,我們應該怎樣來畫呢?(冷暖色與人心情有關。)
3、活動表現。
(1)請幾位同學上來表演:舞獅、扭秧歌、劃龍船等。教師播放音樂或畫面。
(2)把剛才的表演配上特別的背景畫一畫。請同學們互相說一說,自己要怎樣來表現節日的氣氛。
(3)注意色彩的搭配和諧統一。
4、學生作業。
教師巡視加以個別指導。
5、作業展示。
學生之間互相填寫欣賞語。
第二課時
課前準備
(學生)彩色紙、剪刀、雙面膠等。
(教師)《喜洋洋》音樂磁帶、婚慶錄像、紅綢帶。
教學過程
1、內容回顧。
(1)回想上節課的內容:喜慶日子一般用了哪些材料來進行裝飾:燈、綢、中國結等。
2、設計情景,展開教學。
(1)朋友要結婚,需要很多喜字,請小朋友幫忙設計。
(2)播放剪喜字的錄像,看后分析一下錄像中的重點、步驟及拓展點。
(3)幫忙幫到底,順便幫朋友設計一個新房。
(4)如以教室為新房,你們會怎樣裝飾?
(5)小組討論。
(6)匯總小結:屋頂、窗、門、墻等。
(7)出示各種頂、窗、門、墻的裝飾畫面,讓學生心中有物。
(8) 每個小組選一項進行創作。
(9)將學生創作過程加以錄像。
3、課后評價。
每組之間互相評一評,說一說,推薦一些好的建議。
小學美術教案 篇10
一、教 材 分 析
盤泥條是一種古老而基本的陶藝成型方法。或粗或細的泥條在造型表現時有著很大的靈活性,盤制的造型富于變化,盤泥條既可以盤成一個造型獨特的花瓶,也可以盤成一對小巧精致的草鞋,不需特別復雜的技術,盤泥條因此對兒童來說較易掌握。運用盤條法,會在接口處留下一道道自然的線條,顯示出手工制作的陶藝作品獨有的質樸、粗獷,體現了泥條造型的獨特美。本課主要是讓學生在以前做陶的基礎上,學會用泥條盤筑的方法進行制作。盤泥條為了讓學生直觀地了解搓泥條和盤泥條的方法,教材選用了四幅制作圖例,在制作方法上給學生以提示。作品范例呈現了動物、人物、器皿等豐富而又生動的形象,用以激發學生積極參與和表現創造的欲望,留給學生廣闊的思維創造空間。
二、教 學 目 標
*學會運用泥條盤筑的方法制作陶藝作品。
*訓練手的靈活性,提高學生泥塑技能和簡單的立體造型能力,發展形象思維,培養創新意識。 小學美術教案三年級上冊:06課 盤泥條
*體會玩陶的樂趣,培養良好的衛生習慣和行為習慣。
三、教 學 設 計
本課教學應重視讓學生在實踐中自主嘗試、探究、質疑,在感悟和體驗中掌握制作要領,體會玩陶的樂趣,獲得身心的愉悅感、自我創造的成功感。教師不能為傳授技法而教技法,不要急于用簡單的講解示范代替學生的感悟和認識,應明了“學習制陶對絕大多數學生來說都是一個不斷體會失敗、從頭來過,再失敗再從頭來過的過程,”把握“泥條極具可塑性、可重復制作”的優勢,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
教學環節設計:
1. 作品賞析,了解成型方法:通過欣賞教材范畫,動手觸摸、仔細觀察陶藝范品等形式,讓學生了解陶藝造型的又一基本方法——盤泥條。
2. 自主探究,嘗試盤泥條:觀察教材制作步驟圖,思考討論盤泥條的方法要領有哪些?自己嘗試搓泥條、盤泥條。
3. 發現問題,質疑解疑:
重視引導學生善于發現問題并嘗試自行解決問題,重點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指導:
第一,搓泥條:保持泥條粗細均勻,注意雙手配合,力度適當,以防泥條斷裂;搓泥條時是從中間往兩邊均勻用力,而且是用雙手手掌搓而不是用手指捻,教師還可以將用手掌均勻搓出的泥條與用手指搓出的泥條進行對比。
第二,盤泥條:將泥條提起向上盤,每盤一圈,用手指輕輕按壓,讓泥條粘接牢固。盤條時要認真仔細,下面的泥條不能太細,否則會立不穩;如果泥條較干則適量涂上泥漿或粘點清水,便于粘牢;在向上盤筑時有可能出現下塌的現象,每連續盤幾圈要稍作停頓,待稍干后再盤。
4. 掌握技法,盤條成型:
第一步,搓泥條;
第二步,將泥條盤筑成自己喜歡的形象。要根據構思的獨特形狀去盤繞造型,可以一邊盤條一邊創新,盤出來的形象要盡量做到和別人不同。根據造型的不同,底板可有可無:如制作器皿,則需將泥條盤筑在泥板上,若制作小豬就無需底板,直接將泥條疊圈即可。
第三步,裝飾美化:可用泥條或泥片粘貼或直接刻畫等幾種手法綜合表現。
5. 欣賞評析,交流感受:可采用師生互動、小組互動交流等多種形式。
6. 拓展思維,鼓勵方法創新:
盤條的技法有很多種,如疊圈、鋪排、纏繞、穿插、繞結等,獨特的盤條方法可以創造出獨具一格的陶藝作品,應鼓勵學生從多角度去考慮表現,把簡單的技法變成豐富的思維創造工具,來發展學生的思維創造能力。
作業要求:將泥巴搓成條,盤筑一個自己喜歡的形象。
四、教 學 建 議
*本課教學應以學生實踐為主,教師講授為輔;教學組織形式、學習方式可根據學情和條件進行調整。
*泥條盤筑的方法,即搓泥條、泥條粘接的.技法要領要讓學生掌握,對于作品的造型無需做過多要求,要留給學生廣闊的思維創造空間,發展學生的個性所長。
*對于學生在做陶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教師應鼓勵學生自行探索解決,也可以通過教師示范給學生以提示。
*陶藝課更注重做陶的過程,對學生的作品都要給予肯定,不要用對或錯來簡單評價學生的想法,應給學生一個寬松的做陶環境;對學生的行為及學習過程中的態度、習慣應適時進行評價和激勵。
*有條件的學校建議在陶藝教室上課,可以將學生作品再加工,上釉、燒制成陶藝作品,并進行陳列展覽,提高學生對做陶的興趣。
[教案]賀佳妮老師的教案
第6課 盤泥條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教學,使學生學會運用泥條盤筑的方法制作陶藝作品,進一步提高學生泥塑技能和簡單的立體造型能力,發展形象思維,培養創新意識。
教學重點:學習、運用泥條盤筑的方法制作手形或足形器皿。
教學難點:大膽想象,敢于表現和創造,作品有個性。
教學準備:
教具:錄像,幻燈片,范品,示范用的泥料、工具,作品展示臺。
學具:泥料,墊布,墊板,刻畫工具等。
教學過程:
一、欣賞導入。
1.(出示一件范品)提問:
這件作品是什么形狀的?
仔細看看,你知道它是用什么方法制作而成的?
2.揭示課題,板書課題。
二、教師演示制作方法和步驟。
1.制作泥條的方法。
(1)將和熟的泥料取一小塊,揉成泥團。
(2)用手掌將泥團搓成粗泥條。
(3)將初步搓好的短而粗的泥條繼續在桌上搓成細而均勻的泥條。教師強調在桌上搓泥條時,桌面要墊布,以免泥料粘在桌上;搓泥條時是從中間往兩邊均勻用力,而且是用雙手手掌搓而不是用手指。教師還可以將用手掌均勻搓出的泥條與用手指搓出的泥條進行對比。
2.泥條盤筑的方法。
教師播放錄像:泥條盤筑的方法及技法要領。強調泥條與泥條之間要粘牢。
3、教師示范手形器皿的制作步驟。
(1)制作器皿底面。(壓一塊泥板,切割成手形。)
(2)盤筑器皿坯體。(將搓好的數根泥條,沿著底面的邊緣進行盤筑,按順序粘接好每一根泥條。)
(3)裝飾整理作品。
三、作業要求。
運用泥條盤筑的方法,制作一個有趣的手形或足形器皿。
學生練習,教師個別指導。
四、課堂小結。
評議學生作業,學生對自己的作品談感受;
根據學生要求,收集作品燒制。
教材文字提示:
泥巴可以手捏成形,還可以搓泥條盤筑。瞧,用泥條盤筑的人物、動物、器皿……多可愛!你也來試試。
提示:將泥條提起向上盤,每盤一圈,用手指輕輕按壓,讓泥條粘接牢固。
活動:將泥巴搓成條,盤筑一個自己喜歡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