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教案大全>物理教案>八年級物理教案>八年級上冊物理《長度和時間的測量》教案

    八年級上冊物理《長度和時間的測量》教案

    時間:2023-08-22 18:40:16 宗澤 八年級物理教案 我要投稿

    八年級上冊物理《長度和時間的測量》教案(通用10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要怎么寫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八年級上冊物理《長度和時間的測量》教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八年級上冊物理《長度和時間的測量》教案(通用10篇)

      八年級上冊物理《長度和時間的測量》教案 1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會使用適當的工具測量時間和長度。

      2.知道測量有誤差,誤差和錯誤有區別。

      二、能力目標

      1.體驗通過日常經驗或自然現象粗略估計時間和長度的方法,具有初步解決簡單生活問題的能力。

      2.通過進行簡單的測量,具有使用簡單測量工具的能力。

      三、德育目標

      1.認識計量時間和長度的工具及其發展變化的過程,培養對科學技術的熱愛。

      2.通過學習簡單的測量知識。體會測量在物理學中的重要性,養成細致、嚴謹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正確使用測量工具測量時間和長度。

      教學難點

      正確記錄測量結果。

      教學工具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師]同學們閉上眼睛,估計十秒鐘以后舉手睜開眼睛,我來計時,看誰估計的最準確。開始!

      [生]按照指令操作

      [師]誰能估計一下課桌的長和寬各是多少?

      [生]學生回答。

      [師]指出正確得數,要想得出準確的數據,我們要學會使用儀器來測量長度和時間,這節課我們在小學和日常生活中對時鐘、表、刻度尺使用和對一些時間、長度單位的初步認識的基礎上繼續學習。

      二、新課教學

      1.長度的測量

      [師]大家都知道長度可以用尺子來測量。同學們能說說都有些什么樣的尺子嗎?

      [生]直尺、三角板、卷尺。

      [生]裁縫用的皮尺、木匠用的折尺……

      [師]還有在精確測量或特殊測量時常用的游標卡尺、千分尺(也叫螺旋測微器)。

      (教師可以在列舉尺子的過程中。將這些尺子一一展示給學生,增強他們的感性認識)

      [師]同學們誰還知道人體的哪些部位可以作為尺,用來估測長度?人體哪些部位的長度具有特殊的關系?

      [生]人伸開兩臂的長度大約等于身高;伸開手掌,從大拇指到中指尖的距離叫“一大柞”,大拇指到食指尖的距離叫“一小柞”。如能知道自己“一柞”的長度、身高,就能利用雙臂及手掌估測物體的長度。

      [生]人的頭長和腳長相同;身高等于9.5倍頭長;人握住拳頭的大小和心臟一樣大。

      [生]人身體上許多部位是按“黃金分割”分配的,比如眼睛是頭部的黃金分割點,肚臍是人體的黃金分割點等。

      [師]同學們知道這么多關于人體尺寸的知識,真讓老師吃驚。大家也一定還記得長度的單位都有哪些?

      (同學們列舉單位的過程中,教師投影長度的單位及換算,鞏固記憶)

      [投影]

      長度的單位及換算:

      單位:千米(km)、米(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納米(nm)。

      換算關系:1 km=103m 1 dm=10-1 m

      1 cm=10-2m 1 mm=10-3 m

      1μm=10-6m 1 nm=10-9m

      [師]國際單位制中長度的單位是米(meter),符號是m.

      [師]大家會用生活中常見的直尺、卷尺測長度嗎?請同學們利用你文具盒中的尺子測出物理課本的長、寬、厚,并和同學們交流測量方法及發現的問題。

      (同學們操作,教師巡視。注意發現測量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學生討論解決)

      [生]測書的長度的時候,要選擇較長的刻度尺;刻度尺平行地放在被測的長度上,尺子上的零刻度線與被測長度的一端對齊,視線和被測長度另一端的刻度尺對齊(學生示范說明);讀出刻度尺上的數值,記下來。這樣就測完了。

      [生]我的尺子用的時間長了,前面零刻線的地方看不清楚,我將能看清楚的一條刻線和被測長度的一端對齊,讀出另一端刻度尺上的數值,將前面的值減去,也能測出物體的長度。

      [生]我發現將刻度尺上的刻線緊貼在被測物體上(學生示范),讀數時容易看清楚、讀準確。

      [生]我用刻度尺測量書的寬度的時候,零刻線和一端對齊了,可是另一端和刻度尺上的刻線對不齊,該怎樣算長度呢?

      [師]是不是其他同學也有同樣的問題?實際上類似的問題我們在測量中經常遇到。

      [師]同學們一起來討論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生]刻度尺上的一小格是1 mm,可以根據被測物的邊緣所對的位置估計一下是零點幾毫米就行了。

      [師]請大家看看被測物邊緣對應的是刻度尺上多大的值。

      [生]我覺得是6.35 cm.

      [生]我看是6.38 cm.

      [生]被測物的邊緣對應的位置超過了小格的中間,靠右,我認為是6.36 cm.

      [師]三位同學讀出了三個數字,數字中前兩位完全相同,只有第三位不同,為什么呢?

      [生]前兩位數是從尺子上讀出來的,當然都相同,而最后一位是根據個人的感覺估計出來的,就可能不相同。

      [師]回答得非常好。直接從尺子上讀出來的數值,我們稱它為準確值;估計出來的值我們稱它為估計值。因此,一個測量出來的數值就包括兩部分。

      [生]一部分是準確值,另一部分是估計值。

      [生]測量結果上還必須說明單位。所以測量結果應包括三部分:準確值、估計值和單位。

      [師]如果被測物的邊緣和刻度尺的某一條刻線對齊了,還用估計嗎?

      [生]被測物邊緣和刻線對齊時,就不用估計,也可以說估計值是零。

      [師]說得非常好。在書寫測量結果的時候,為了說明你的估計值是“零”。在準確值的后面應該寫上“0”。

      [生]用最小刻度是mm的尺測量時,能估計到零點幾毫米;如果是用最小刻度是cm的尺濺量,就只能估計出零點幾厘米,用mm尺測出來的結果肯定就比用cm尺測出來的準確。

      [師]這就是說我們在讀數的時候只能估計到最小刻度值(也叫分度值)的下一位。在測量時應根據測量的要求選擇合適的尺子。

      [生]測足球場的長度時用最小刻度是1 m的尺子就行,測玻璃時就需要用最小刻度是1 mm的尺子測。

      2.時間的測量

      [想想議議]

      [師]同學們了解的表都有哪些?你認為古代人和現代人測量時間的方法一樣嗎?

      [生]現在的表的種類很多,如鐘表、手表、懷表、小鬧鐘等。

      [生]也可將表分為石英表、機械表、電子表等。

      [師]大家都同意他們的說法嗎?

      [生]他們的分類標準不一樣,但是都可以。

      [生]手表、鐘表、鬧鐘都是平時生活中計時用的。還有一種表是在運動會上跑步計時時才用的。叫秒表或停表。

      [師]按照使用人群的不同,我們還可以將表分成兒童用的卡通表、盲人用的盲人表和成人用的各種表:按照安裝位置的不同,還能將表分成吊鐘、座鐘、落地鐘等等。同學們說可以嗎?

      [師]現在我們的生活中各種各樣的表實在是太多了,不論將它們分成多少種、劃為多少類,它們都是現代人的計時工具。同學們有沒有想過在古代還沒有表的時候,人們是如何計時的呢?

      [生]我認為是用太陽或影子計時的。因為我見過老家農村的老奶奶決定干活或做飯都不看表,而是看“日頭”或看院子里墻的影子。古代人沒有表,可能和她們一樣。

      [生]古代人用“燃香”來計時,我聽老人們說過“一炷香的功夫”,指的就是燒完一根香的時間。在古裝電視劇里也看見過用“火”計時間。

      [生]我認為古代人是用時辰來計時的。

      [生]我在書上看到過古代有水鐘。可以用流水來計時。

      [生]網上說最早的計時工具是日晷,是埃及人最先使用的。

      [師]同學們從聽到的、看到的、想到的、猜到的,說出了這么多種古代人可能的計時方法。不論對不對,你們都是最棒的。請同學們看下面的資料片。

      [投影]

      人類計時儀器的發展史

      [師]看了上面的內容,同學們有什么感想嗎?

      [生]計時器的發展經歷了很長的時間,經過了許多人的努力。

      [生]我們今天用的表也是從古至今許多人共同努力的結果,是他們智慧的結晶。

      [師]同學們說得太好了。今天的計時器——“表”。大家都會用嗎?想不想試一試呢?

      (教師將課前準備的鬧鐘、停表等發給同學,也可以讓同學們使用自己的'手表)

      [師]請同學們用你們手上的表測量自己寫10個字用多少時間,然后介紹你的測量方法。

      [生]我是用自己的手表測量的。在寫字前看看是幾點了,寫完后再看是幾點幾分,前后兩次時間的差,就是我寫10個字所用的時間。

      [生]我用小鬧鐘測量時間,方法和前一位同學相同。

      [師]哪些同學是用停表測量的,會用嗎?誰能給大家講一講呢?

      [生]我知道怎么用。停表有兩種,和書上圖11.3-2中的一樣,一種是機械停表,一種是電子停表。機械停表上有兩個按鈕,按下中間較大的按鈕,表開始走,再按一下表停,表針停在某一位置上,再按下旁邊的小按鈕,指針就會回到零;大表盤上還有一個小表盤,大表盤上指針轉一圈,小表盤上的指針就轉過一小格,表示1分。使用前應讓兩個表針都指零。開始寫字的同時按一下中間按鈕,寫完字的同時再按一下,從表中指引的位置就可以直接讀出寫10個字所用的時間了。

      [生]電子停表的使用和機械停表的使用基本相同,但我認為電子停表讀數更簡單。使用機械停表時,如果測量的時間超過1 min,則需要從小表盤上讀出多少分鐘,再從大表盤上讀出多少秒。而使用電子停表時,直接讀出顯示的時間即可。

      [師]大家認為他們講得清楚嗎?老師認為他們非常棒。現在請拿著停表的同學和拿著手表及鬧鐘的同學互相交換,將剛才寫過的10個字按相同的速度再重寫一次,測量經過的時間,和第一次測量的時間比較。

      [生]我發現按相同的速度寫同樣的字用停表測出的時間比用手表測出的時間短。

      [生]我覺得用停表測出的時間較準。用停表測量時可以用左手操作停表,和寫字同時開始,同時結束。而用手表測時要先看了表再寫字,寫完后再看表,所以測出的時間長,并且手表不停走動,也不容易記準時間。

      [師]同學們通過自己比較,一定已經明白了為什么徑賽場上和實驗中測時間一般用停表的道理。

      [生]使用停表測一段時間間隔操作方便也更準確。

      [師]請同學們利用你們手中拿著的表再測量自己一分鐘內脈搏跳動的次數。課后放學或上學的路上用脈搏估算需要的時間并和用表測量出來的時間進行比較,看看相差多少,差得多不多。

      (同學們認真測自己的脈搏,教室內非常安靜)

      [師]同學們剛才在測脈搏的時候,拿著鐘表或機械停表的同學,一定聽到了表的“滴答”聲,是什么東西使鐘表滴答響呢?請看下面內容。

      [投影]

      滴答響的時鐘

      [師]看了上面的內容,老師相信同學們自己也一定會做一個擺,怎么做呢?

      [生]用一根細線,下端拴一個小重物就能做成一個擺。

      (教師利用長約1米的塑料捆扎繩,下端系一把小鎖頭向同學們展示。教師將細線和另一端系在鐵架上,拉開一個小角度,鐵鎖便擺動起來)

      [師]類似這樣的裝置叫單擺。請同學們利用手中的表測量這個擺擺動一個來回所用的時間,看怎樣才能測得更準確。

      (學生進行測量,教師可以參與學生的討論)

      [生]如果單測一個來回,有時很大,有時很小,肯定不準確。可以多測幾個來回然后求出擺動一個來回所用時間就能更準確。

      [生]我覺得可以幾個人同時測一個來回,將幾個人測出的結果平均,也能使測量結果更準確些。

      [師]同學們能認真思考是非常好的習慣。課后大家還可以繼續測量、討論,找出最好的方案。

      同學們一定還記得小學學過的時間的單位,是什么呢?

      [生]小時(h)、分(min)、秒(s)。

      [師]國際單位制中時間的單位是秒,符號是s.

      3.誤差和錯誤

      [師]現在請同學們測量一下物理課本的寬度是多少?

      [生]操作,讀數,教師提問

      [師]被測物體真正的長度即真實值只有一個,而三個同學測同一個物體就得到了三個測量值。說明測量值和真實值之間是有差別的,這就是誤差。大家說誤差能完全消滅嗎?

      [生]測量總是人利用工具進行的,并且測量時還得要估計,總會有一些誤差。所以我認為誤差不能消滅,只能盡量減小。

      [生]可以多測量幾次,多幾個人測量,然后求平均值,來減小誤差。

      [師]這就是我們在物理實驗中經常用到的“多次測量取平均值”。

      [師]如果在測量的過程中,不小心將尺子放歪了。或沒有一條刻度線和被測物對齊,或讀數時斜視,你們覺得會產生什么結果?

      [生]如果這樣測量,測量值和真實值之間的誤差肯定會很大。

      [師]同學們必須明確,不按正確的方法測量得到的結果并不是存在誤差,而是錯誤。誤差是不可避免的,而錯誤是不應該也不允許發生的。

      [師]在國際單位制中,長度的單位是米,時間的單位是秒,什么是國際單位制呢,請同學們閱讀。

      [科學世界]

      [師]同學們已經學會了正確使用刻度尺測物體的長度。能不能用刻度尺測硬幣的直徑、一張頁的厚度、細鐵絲的直徑等,課后大家可以繼續思考、討論。現在同學們一起小結本節內容。

      課后小結

      1.長度的測量:長度的單位及換算關系,正確使用刻度尺測長度。

      2.時間的測量:時間的單位、測量時間的工具、停表及手表的正確使用。

      3. 誤差和錯誤,如何減小誤差。

      八年級上冊物理《長度和時間的測量》教案 2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國際單位制中長度的單位。

      2、知道國際單位制中時間的基本單位,并知道它與其它單位的關系。

      3、知道測量存在誤差。

      過程與方法:

      1、會使用刻度尺測量長度,會進行特殊測量。

      2、會正確使用手表或停表測量時間,并會估測時間。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主動與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學重點

      1、刻度尺的使用和測量時間。

      2、單位的換算和特殊測量。

      教學難點

      1、單位的換算。

      2、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教具準備刻度尺、乒乓球、物理課本、鐘表 、錄音機。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在生活、生產和科研中,人們經常要進行各種各樣的測量。體檢時量身高、體重、血壓等,買菜時稱一下菜有多重等。

      小剛到學校醫務室去體檢,醫務人員給小剛量完身高后告訴小剛他的身高是163。小剛的身高到底是多少呢?(學生討論并得出正確的結果:163厘米或1米63)

      講解:上述問題告訴我們,測量時必須首先規定被測量量的單位。為了世界各國交流的方便,1960年,國際上通過了一套統一的測量標準,叫國際單位制,簡稱SI。

      (二)進行新課

      一、長度的單位及測量

      1、長度的單位

      在國際單位制中,長度的基本單位是米(m)。在日常生活中,還常用到其它的長度單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納米(nm)。它們之間的換算關系是:

      1km=103m; 1dm=10-1m;

      1cm=10-2m; 1mm=10-3m;

      1μm=10-6m; 1nm=10-9m。

      例如:惠安至泉州的距離約30km(公里),初二年齡段的同學身高多數在1.5m—1.7m之間,手掌的寬度大概是1dm,手指的寬度大概是1cm。

      2、長度的估測

      問題1:請目測一下黑板的長度。

      (請5個同學目測,再用米尺實際測量,比較誰目測的結果更準。)

      問題2:人們正常走路一步的距離大約為0.5m,以此為長度標準,估測教室的長度。

      (請兩同學同時在教室中走路進行估測)

      3、長度的測量

      長度估測的結果精確度是不高的,當精確度要求高時,可以選擇適宜的長度測量工具進行測量。

      展示:各種類型的長度測量工具[尺子、三角板、米尺、卷尺、游標卡尺(精度高)、螺旋測微器(精度高)等]。

      介紹:刻度尺的使用方法(學生看課本P21并讀出圖2-15及圖2-17的長度)。

      活動1:(1人一組):用刻度尺測量物理書的長度和寬度(結果填入P22的表格中)。

      (選擇兩個較為典型的、有點問題的測量數據進行評價。)

      活動2:(兩人一組):測量乒乓球的直徑。

      (教師巡視,并對同學進行指導。)

      介紹:國際乒聯為了我們限制我們中國乒乓球選手,同時也有利于乒乓球活動在全世界更好地開展,把乒乓球的直徑從原來的38mm提高到40mm(即所謂的小球改大球),把乒乓球比賽從原來的一局21分制改為現在的一局11分制。但在剛結束的第28屆雅典奧運會上,中國選手表現依然銳不可擋,取得男雙、女單、女雙三塊金牌。

      4、特殊長度的測量

      問題1.如何測量一個碗口的周長?

      思路:被測長度的特點:①曲線;②規則(圓)。測量方法:①直接用卷尺測量;②化曲為直:用細線繞硬幣一周再拉直測量或將硬幣在直線上轉圈;③利用圓周公式C=2πr=πd:兩塊三角板一把尺子夾緊硬幣即可量出直徑或用紙將圓描下,再將紙上的圓對折即可測出直徑或利用幾何方法(有多種方法)找到直徑來測量。

      問題2.漳泉肖鐵路通過惠安的唯一一條鐵路線,如何知道這條鐵路的總長度呢?

      思路:被測長度的`特點:距離太大,難以直接用刻度尺測量。測量方法:①上網查找(現場上網查找,搜索關鍵字:漳泉肖鐵路全長<128km>);②借助福建省地圖間接測量。

      問題3.如何測出一盤蚊香燃完所需的時間?

      思路:被測時間特點:時間太長。測量方法:①直接用手表測量(要有耐心,可邊做事情);②利用比例測出一小段燃完所需時間即可。(現場實驗,小段蚊香長度約為1.5cm,蚊香的燃燒速度約12cm/h)

      說明:上述三個問題先分析特點,方法讓學生討論后再一一評價。鼓勵學生多找方法,并盡量找到簡單實用的方法。

      二、時間的單位及測量

      1、時間的單位

      在日常生活中,除了經常進行長度的測量外,也經常需要對時間進行測量。在國際單位制中,時間的基本單位是秒(s)。在日常生活中,還常用到其它的時間單位:年(y)、天(d)、時(h)、分(min)、毫秒(ms)、微秒(μs)。它們之間的換算關系是:

      1h=60min;1min=60s;1s=103ms;1ms=103μs。

      2、時間的估測

      活動3:(集體活動):估測1分鐘的時間長度。(請三個同學上臺面向黑板,其余同學當裁判,講臺桌上的大時鐘面向“裁判”,教師喊計時開始,三名若認為1min時間到則舉手,比比看誰對1min的時間估測更準一些。)

      3、時間的測量

      講解:時間估測的結果精確度是不高的,當精確度要求高時,可以選擇適宜的時間測量工具進行測量。

      活動4:(2人一組):停表的使用。(教師先利用多媒體對停表的使用方法進行簡單講解,然后教師喊口令,學生按停表計時,請同學相互幫助,共同搞清楚停表的使用方法。)

      活動5:(2人一組):跑圈測時。(請三位自認為速度較快的同學分別從教室前門繞到教室后門再回到前門跑一圈,各組同學分別測出每位同學所用的時間,然后請其中一組同學用他們的測量結果判斷誰的速度更快。)

      三、測量誤差

      介紹測量誤差。(引導學生閱讀課本P23信息窗內容)

      [課堂小結]

      利用多媒體顯現本節知識結構進行小結。通過對一些特殊長度和時間的測量問題的探討,除了掌握這些簡單的物理知識外,更重要的是在你的學習生活當中處理問題的時候,要善于把你的思路打開,如此你才能永遠立于不敗之地。

      八年級上冊物理《長度和時間的測量》教案 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會使用適當的工具測量時間和長度

      ●知道測量有誤差,誤差和錯誤有區別

      2、過程與方法

      ●體驗通過日常經驗或自然現象粗略估計時間和長度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計量時間和長度的工具及其發展變化的過程,培養對科學技術的熱愛

      教學重難點

      1、重點:使用適當工具測量時間和長度

      2、難點:誤差的產生。誤差與錯誤的區別

      教學方法設計

      從以下5個方面進行教學方法設計:

      (1)根據新課標的要求,教學目標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制定落實。

      (2)設計營造民主、互動的教學氛圍,通過師生討論長度和時間的測量的實驗方案、分析論證誤差的產生和誤差與錯誤的區別、完成知識應用的案例和課堂檢測的問題等。

      (3)創設學習物理的情景,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例如,通過回顧學生已有的對長度和時間的認識,讓學生來說應選擇怎樣的測量工具,應怎樣測量,通過解決在“知識應用”和“課堂檢測”教學環節中所提出的實際問題,感受誤差與錯誤的區別。

      (4)優化整合現代教學技術,提高課堂教學效益。例如,適時運用投影、說明怎樣進行讀數。

      (5)注重教學的反饋和評價,促進教學相長。做好學生的自我和相互評價、學生與教師的相互評價。

      教學資源準備

      24架停表、24把米尺。多媒體展示。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請一個同學說一說:“你的身高?” ,“你從家到學校有多遠、要多長時間?”通過學生的討論得出 ,在生活、生產和科研中,經常要進行長度和時間的測量,探究物體的運動規律也要進行長度和時間的測量。

      (二)講授新課

      要測量就要有一個公認的測量單位。在古代,人們就學會了利用身邊的物品、自然界的某些有規律的變化作為測量單位。比如利用身高、足長作為長度單位,利用晝夜的交替、季節的變化作為時間單位。

      1960年,國際上通過了一套統一的測量標準,叫國際單位制,簡稱SI.

      在國際單位制中,長度的基本單位是米(m)。時間的基本單位是秒(s).

      單位換算:

      有了統一的單位就好進行測量了。

      一、長度的測量

      1、常用的長度測量工具

      (1)讓學生說出所知道的長度測量工具如刻度尺等,然后教師出示一些常用的測量工具(刻度尺、卷尺、游標卡尺、螺旋測微器)讓學生觀察。

      (2)讓學生找出身體的哪些部位可以作為“尺”。

      ①伸開手掌,從大拇指到中指指尖的距離,稱為“一柞”。

      ②伸開兩臂的長度,大約等于身高;人步行時,平均一步的長度;某一個手指的寬度等。

      2、長度的單位

      (1)復習小學學過的長度單位及單位間進率。了解長度單位還有微米、納米等。

      (2)閱讀課文第20頁倒數第二自然段,了解在國際單位制中長度的單位是米。

      (3)認識長度單位的符號及單位間進率。

      米(m)、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納米(nm)

      1km=1000m=103m; 1dm=0.1m=10-1m; 1cm=0.01m=10-2m;

      1mm=0.001m=10-3m1μm=0.000001m=10-6m; 1nm=0.000000001m=10-9m

      3、說說教室中一些物體的長度或物體間的距離。

      4、刻度尺的使用

      應做到:刻度尺要放正,要緊靠被測物體;讀數時視線要與尺面垂直;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數;多次測量取平均值。

      5、學生分組實驗。測量物理課本寬度。

      (1)測量物理課本的寬度

      (2)測量硬幣的直徑、硬幣的周長。

      探究:不能直接用刻度尺放在硬幣下進行測量,直徑的位置難以判斷,會使測量不準確。只能用間接的方法進行測量。

      方法一(卡尺法):用直尺和三角板把硬幣緊壓在桌面邊緣;借助兩把三角板和一把刻度尺來進行測量。或用一只三角板和一把刻度尺,用兩把三角板緊夾住硬幣,均可從刻度尺上讀出硬幣的直徑d。根據公式L=лd 求出硬幣的周長。

      方法二(滾輪法):在紙面上畫一條直線,讓硬幣從某個記號開始,在紙面上沿直線滾動n周記下終點。測出線段長度s,先求出每周的周長L=s/n,再利用L=лd求出硬幣的直徑d=s/nл.

      方法三(替換法):把硬幣放在紙上,貼著邊緣用筆畫上一圈,再剪下對折,然后用刻度尺直接測量圓的d,即為硬幣的直徑。根據公式L=лd求出硬幣的周長。

      方法四(化曲為直法):拿一紙條緊貼著硬幣邊包幾圈,用一大頭針在紙條上扎穿一個孔,然后將紙條展開平放,用刻度尺測出相鄰孔間的距離L,就是硬幣的周長。根據公式d=L/л求出硬幣的直徑。

      (3)測量一頁紙的厚度

      探究:紙的厚度為10-4m,用毫米刻度尺測不出一頁紙的厚度,也測不出二頁紙厚度,但是能測出上百頁紙的厚度,而一頁紙的厚度只要把測出的厚度除以總張數就可以求出了。

      (以多測少法)測量時取若干頁紙(紙的頁數要足夠多),壓緊后,用最小刻度為毫米的刻度尺量出其總厚度L,然后將總厚度除以紙的頁數n,求出每頁紙的厚度l=L/n.

      (4)測量細銅絲的.直徑

      測量道理與測量一頁紙的厚度相同(以多測少法)

      測量方法:找一支圓鉛筆,把細銅絲捋直,將金屬絲在鉛筆上依次密繞適當的圈數n,用有毫米刻度的刻度尺量出這個線圈的長度l,再將線圈長除以圈數所得的商就是金屬絲的直徑d=l/n .

      二、時間的測量

      1、計時工具

      (1)教師概括介紹計時工具的發展變化過程。在古代,人們用日晷、沙漏等器具來計時。16世紀后,歐洲出現了有重錘的擺鐘,近代機械式鐘表就是在它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現代利用石英晶體制成了穩定、輕巧、方便的電子鐘表,它們一天的偏差不超過0.5秒。目前最準確的計時裝置是天文臺使用的原子鐘,30萬年的偏差只有1秒。

      讓學生看課文圖2-11了解古代和現代的幾種計時工具。

      (2)學生交流課外收集的有關古代人和現代人測量時間的工具、測量方法?

      簡要介紹日晷、沙漏計時原理:

      ①日晷:在太陽照射下垂直于日晷圓盤上的桿在圓盤上形成影,隨太陽升降運動,不同時刻在日晷上影子的位置不同,在日晷上對應位置標上對應的時刻,就可以用來計時了;②沙漏:沙漏上方容器的沙子以相同的時間間隔向下方的容器漏下相同數量的沙子,根據漏下的沙量計時。)

      2、時間單位

      (1)復習小學學過的時間單位及單位間進制率。

      (2)閱讀課文第20頁第二自然段,了解在國際單位制中時間的單位是秒。

      讓學生閱讀課文第20頁信息窗。

      (3)認識時間單位的符號:小時(h)、分(min)、秒(s)

      3 、時間的測量:

      (1)采用數脈搏跳動次數的方法估測一段時間;結論是:_______.

      (2)用停表或手表測量一段時間(從教室的一端到另一端),結論是_______。

      三、誤差

      任何實驗測量結果不可能是絕對準確的,由于受所用的儀器和測量方法的限制,如在測量長度實驗中,有的同學讀刻度尺示數可能估計得偏大一些,而有的同學估計的可能小一些,而一個物體它的真實長度總是一定的,這個真實的長度叫做真實值,所以測量值和真實值之間必然存在差異,測量值和真實值之間的差異叫做誤差。

      由于儀器本身不可能做的非常精確,實驗者對實驗的觀察總會有偏差,因此誤差總是存在的,不能消滅,但盡量減小誤差。

      錯誤與誤差不同:錯誤是指不按實驗、操作的有關規定的做法。是不正確的測量方法產生的,所以只要嚴格按要求去做,錯誤是可以避免的,而誤差是不可避免的。

      減小誤差的方法:多次測量的平均值會更接近真實值,誤差較小。

      達標自查

      1、給下列各物體的長度填上合適的單位:

      (1)中學生的身高1700 ;(2)一個墨水瓶的高為0.65 ;

      (3)一課桌的高為0.52 ;(4)物理課本的寬為1.85。

      2、使用刻度尺測長度時,下面做法不正確的是()

      A、放置刻度尺時,刻度尺應沿所測長度放置,并必須從0刻度線量起

      A、 看刻度尺時,視線要與尺面垂直,并要正對刻度線

      B、讀數時,根據所測長度末端靠近的刻度線來讀取數據

      C、記錄時,要記下測量的數字和單位

      3、下列關于誤差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A、認真細致的測量可以避免誤差B、測量時未遵守操作規則會引起誤差

      C、測量時的錯誤就是誤差太大 D、測量中錯誤是可以避免的,而誤差是不可避免的

      4、下列各刻度尺中不能使用的刻度尺是( )

      A、分度值為1cm的刻度尺 B、0刻度線已經磨損的刻度尺

      C、量程只有10cm的刻度尺 D、刻度不均勻的刻度尺

      5、怎樣利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測出一枚硬幣的直徑?畫圖表示出你的測量方法,并將測量結果填在橫線上。

      硬幣面值 ;硬幣直徑 。

      6、怎么測量一個乒乓球的直徑?寫出你需要的輔助器材,畫出你的測量方法。

      7、要比較準確地測出京珠高速公路的里程,比較科學而簡單的辦法是( )

      A、做一根分度值為1m,長為100m的長度的刻度尺進行測量

      B、打開地圖,根據圖上給出的比例尺,然后用毫米刻度尺量出北京到珠海的距離

      C、利用汽車行駛中里程表計數的變化

      D、將公路等分成n段,測出每段的長度s,再由ns算出

      8、在你身上找到長度等于1m、1dm、1cm、1mm的不同部位,今后在沒有刻度尺的時候,你就可以有這些身體上的刻度進行粗略的測量了。

      9、利用學校田徑場的跑道和秒表,怎樣測量自己正常步行時的速度?測出了這個速度你還能進一步測出你家到學校的距離嗎?試一試。

      10小明在學校的田徑運動會的跳遠比賽中,奮力一躍,裁判用卷尺進行測量發現小明的成績剛好打破了校紀錄,但裁判長卻沒有認可這個成績,而是拿來了一把鋼卷尺進行了重新測量,你知道這是為什么嗎?

      11、馬拉松比賽的距離是42.195km,比賽的地點一般都安排在城市里的街道,如果你是主辦方,你將怎樣將馬拉松比賽路線的距離測量出來呢?說出你的方法,并查閱有關資料或請教有經驗的人,實際的測量方式與你的測量方式相同嗎?

      八年級上冊物理《長度和時間的測量》教案 4

      一、課標與教材分析

      課標:能根據日常經驗或自然現象粗略估測時間。會使用適當的工具測量時間。能通過日常經驗或物品粗略估測長度。會選用適當的工具測量長度。

      長度與時間的測量,包括測量單位、測量方法和測量活動三個小節。主要內容為長度的估測、用刻度尺測量長度;時間的估測,用停表或手表測時間等;并通過“信息窗”、“交流與討論”等欄目介紹測量的方法及測量的誤差。

      重點:

      1.長度和時間的單位及單位的換算。

      2.會正確使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

      3.會正確記錄測量結果。

      難點:

      1.正確讀取和記錄測量結果。

      2.長度和時間的估測和間接測量。

      3.誤差的產生。誤差與錯誤的區別

      二、學情分析

      學生在小學和初一已經學習過刻度尺的使用、長度與時間的單位以及它們之間的換算,這些知識對于學習本節知識非常有幫助。但是,學生并不一定會使用適當的工具測量長度、時間;不能通過日常經驗或物品粗略估測長度,因此,本節重點是學習刻度尺使用,如何記錄測量結果。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通過實踐,學習測量長度、時間的基本技能。

      2.能根據日常經驗或自然現象粗略估測時間,會使用適當的工具測量時間;能通過日常經驗或物品粗略估測長度,會選用適當的工具測量長度。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實驗探究學會使用刻度尺的正確方法;

      2、通過對物體長度的.估測掌握估計長度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讓學生學會根據日常經驗或自然現象粗略估測時間,會使用適當的工具測量時間;能通過日常經驗或物品粗略估測長度,會選用適當的工具測量長度;并通過“信息窗”、“交流與討論”等欄目介紹測量的方法及測量的誤差;認識進行實驗與收集數據對科學探究的重要性。

      【教學方法與媒體】講授法、實驗探究法、閱讀法、討論與交流。

      【工具】游標卡尺、刻度尺、細銅絲(直徑0.6毫米、長30厘米左右)、鉛筆、硬幣、書本、長方體木塊、透明三角板、停表、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復備

      【導入新課】

      學生觀察下面的圖,判斷圖中兩條線段的長度是否相等。再找學生用尺子進行測量,并與觀察結果進行比較,從而得出測量的重要性。這節課我們就先來學習長度的測量。

      (一)長度和時間的單位

      請同學們目測一下課桌的長、寬、高,比較它們的長短。

      由于學生目測經驗各異,目測的結果會呈現多樣化,應鼓勵學生自主地表達想法:用一張紙條、一砟或三角板的一邊長作為標準,測出課桌的長、寬、高各是選定標準的幾倍,來比較課桌的長、寬、高的長短。

      學生討論交流后,會注意到大家選取的標準五花八門,比較起來很不方便,使他們體會到制定公認標準的必要性——引出單位。

      要進行測量,就要有一個人們公認的測量標準,也就是測量單位。

      學生閱讀教材,知道長度和時間的國際單位及它們的一些常用單位,并了解它們之間的換算關系。

      小活動:讓學生了解身上的尺,認識幾個單位

      1m、1dm、1cm、1mm有多長

      估測身體某些部位的長度:如:一個指甲蓋的長度,手掌的長度,一拃的長度,自己的身高,一步的距離等

      (二)長度的測量

      有時人們對測量結果的精確度要求很高,有時人們對測量結果的精確度要求不高。當精確度要求不高時,可以借助自然現象或身邊的物品進行估測;當精確度要求高時,則要選用適當的測量工具進行測量。

      實驗室中長度的測量工具是刻度尺。

      請同學們觀察自己準備的刻度尺,思考下面的問題:

      A、它的量程,也就是它的測量范圍是多少?

      B、它的分度值是多少?

      C、它的零刻線在哪里?是否磨損了?

      學生仔細觀察手中的刻度尺,并在小組內互相交流觀察結果,然后各小組間互相交流。教師提示學生在測量之前一般都要對測量儀器仔細觀察。

      師:現在請各組同學分別用自己準備的刻度尺測量一下物理課本的長度和寬度。

      各小組的同學測量完以后,組內相互討論、交流測量的過程、結果,然后每個小組將結果寫在黑板的表格上。

      長度a/cm、寬度b/cm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平均值

      為了使測量的結果準確,每個小組是怎樣做的?請各個小組發表意見:

      各個小組在交流的基礎上,總結出正確使用刻度尺的方法:

      (1)刻度尺要放正,要緊靠被測物體。

      (2)讀數時視線要與尺面垂直。

      (3)為了測量更準確,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數,并記下單位。

      依據同學們的測量和記錄,每個小組的讀數都一樣嗎?你自己每次的讀數都一樣嗎?與同學交流、討論一下,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

      教師引導后,讓學生交流討論體會到:在測量時,由于客觀或主觀因素的影響,如測量工具、測量方法、測量者等的影響,測量的結果和真實值之間總是有差異的,這種差異就稱為誤差。

      對于測量來說,誤差是越小越好,那么如何減小誤差?請同學們討論、交流,發表自己的意見。

      學生討論交流后得出減小誤差的方法:我們可以通過校準測量工具、改進測量方法、選用精確度高的測量工具、多次測量求平均值等方法減小測量誤差。

      在生活中,除了需要用刻度尺測量長度以外,人們還經常需要估測長度。你有哪些估測長度的方法?怎樣可以使估測結果更準確,更接近物體的真實長度呢?請同學們發表意見:

      學生交流:可以用目測,還可以用身體的某部分制作自身攜帶的“人體尺”,或將身邊的某物體作為“尺”去測量,如了解自己一砟的長度,走一步的長度等。為了提高估測的準確性,要經常用標準刻度尺測一測自己制作的“人體尺”等,看它的長度改變了沒有。

      利用你的“人體尺”能否估測出教室的長和寬?試一試,并交流估測結果。然后請兩位同學用皮卷尺精確測量,每位同學將自己的估測值與實測值進行比較,評價自己估測水平,找出差距大的原因。

      學生交流測量結果,評價自己的估測水平。僅憑自身能測出真實物體的長度,體現了學以致用,極大的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八年級上冊物理《長度和時間的測量》教案 5

      【教材分析】

      學習自然測量,不僅可以加深幼兒對各種物體量的認識,還可以讓幼兒感知測量在生活中的應用。自然測量是幼兒較感興趣且操作性強的一項活動。引導幼兒自己發現每個測量對象適合用什么樣的測量工具,自己探究測量工具的選擇與測量對象的關系活動中應培養幼兒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進一步激發幼兒的探索精神。

      【活動目標】

      1、掌握自然測量的方法,了解測量在生活中的應用。

      2、能根據測量對象的不同特點選擇適宜工具進行測量。

      3、愿意與同伴合作交流,樂于用測量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活動準備】

      積木木棒、鉛筆、大熊圖片

      【活動建議】

      1、出示大熊圖片,創設情境,激發幼兒興趣。

      提問:大熊制作一個和桌子差不多長的玩具櫥,可他不會,我們該怎么幫助他呢?

      2、引導幼兒討論測量工具和測量長度。

      (1)引導幼兒討論測量玩具櫥的長度方法,鼓勵幼兒嘗試不同方法。

      (2)請個別幼兒演示,提醒其他幼兒進行觀察。

      (3)示范講解正確的測量方法。

      (4)請幼兒運用心經驗擦亮并記錄。

      3、鼓勵幼兒運用不同工具測量。

      (1)引導幼兒閱讀《我長大了》P28,選擇兩種不同工具測量書本的長度,在表格中記錄測量的次數。

      提問:剛剛測量的是同一張桌子,為什么測量的`結果不一樣?

      (2)請全體幼兒選擇兩種同樣的工具測量書本。

      (3)引導幼兒觀察討論:同一個物體,為什么測量次數和結果不一樣?

      小結:測量工具長,測量次數少;測量工具短,測量次數多。

      (4)生活中引導幼兒運用自然測量的方法測量感興趣的物品。

      八年級上冊物理《長度和時間的測量》教案 6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會用累積法測算一張紙的厚度,會用以直代曲法、滾輪法測算曲線的長度。

      2、會用量筒或量杯測液體和固體的體積。

      3、了解自己身上的“尺”和“表”,練習用這些“尺”和“表”進行測量,提高估測能力。

      過程與方法

      通過一些實際的測量活動學會一些長度測量的特殊方法、提高學生應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合作學習的習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一些實際的測量活動,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嚴肅認真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⑴練習使用刻度尺測量一張紙的厚度和曲線的長度。

      ⑵領會積累法和以直代曲法等測量的技巧和轉換的思想方法。

      教學難點

      利用自己身上的“尺”和“表”粗劣估測長度和時間。

      教學關鍵

      通過一些實際的測量活動,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嚴肅認真的學習習慣。

      教學方法

      講授法、實驗法、交流法

      教具準備

      學生分組實驗器材:毫米刻度尺、圓規、秒表、量筒、量杯、水、金屬塊。

      教師演示實驗器材:多媒體。

      【教學過程】

      導入

      上節課我們已學過用毫米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和使用計時工具測量時間,今天我們繼續討論幾個實際的測量問題,比如能否用毫米刻度尺直接測量課本一張紙的厚度,和課本P14圖1-23曲線的長度呢?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有關這方面的內容。

      新授

      1、長度的特殊測量方法。

      ⑴教師提出問題:如何利用刻度尺測出一張紙有多厚?

      生交流回答,師總結:

      紙張的厚度:h1=h/n

      提醒學生注意:h是一摞紙的厚度

      n是紙張的張數,而不是頁數。

      指導學生進行活動1:測物理課本的一張紙的厚度,

      擬定測量方案和步驟

      交流測量結果。

      師總結。指出測量方法

      ⑴用刻度尺測量課本(不包括封面)的厚度為_____________mm;

      ⑵查出課本中紙的張數為______________張;

      ⑶用總厚度除以紙的張數,求得課本中一張紙的厚度為__________mm。(多媒體出示)

      累積法:把若干個相同的微小量“累積”起來,變得可直接測量,將測出的總量除以累積的個數,便得到微小量,這種方法叫“累積法”

      ⑵教師提出問題:測量課本P14圖1-23曲線的長度?

      學生思考、討論、交流。

      師總結。指出測量方法:

      “以直代曲法”:用圓規

      “滾輪法”。用硬幣或圓環(實用于長曲線)

      “化曲為直法”:用細軟的棉線

      指導學生進行活動2測量曲線的長度。

      擬定測量方案和步驟(以直代曲法)

      學生兩人一小組進行活動,教師巡回指導。

      交流測量結果。教師小結

      2、測量不規則形狀物體的體積。

      提出問題:立方體、長方體、球形等形狀規則的物體的體積,可以用刻度尺測算出來,那么對一個任意形狀的物體,怎樣測量它的體積呢?

      問題1:如何用量筒測出液體的體積?

      教師提示 生思考回答。

      師總結:用量筒或量杯來測量。

      展示量筒和量杯實物,讓學生觀察它們的量程和分度值以及刻度的不同。

      講解:量筒的刻度線分布均勻,量杯的刻度線分布不均勻。

      指出:使用量筒或量杯測液體體積,讀數時,視線應液面的凹面或凸面相平。(媒體展示)

      問題2:如何用量筒測出金屬塊的體積?

      生討論交流,師分析總結

      教育學生要愛護儀器。

      3、長度和時間的估測。

      要準確地測量長度和時間,都要用到測量工具,假如你身邊什么工具都沒有,你能否對長度、時間進行一些估測?

      ⑴長度的估測。

      ①先請同學們合作,測出你的手的中指的.長度是多少?大拇指指甲的寬度是多少?一拃的長度是多少?走一步路的距離是多少?

      ②先用眼睛估測課桌的長度,再用你身體上的“尺”粗測,最后用刻度尺測定,看看這三個結果之間相差多少?

      學生分組進行測量活動。

      講解:要提高眼睛的估測能力,就要對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長度有具體的印象,同時要多進行估測練習。

      ⑵時間的估測。

      通過上節課對脈搏的測量,大家已經知道自己脈博跳動一次的時間,請同學們以它作為“表”估測時間。

      師生共同活動:教師用停表測出一段時間,同時讓學生用身上的“表”估測這段時間。

      【課堂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學到了些什么

      (由學生自己小結,老師歸納)

      【作業】

      1、怎樣測出細銅絲的直徑,寫出你的測量方法和步驟

      2、課本P17第1、2、3題。

      【板書設計】

      1、測量紙張的厚度:

      2、測量曲線的長度。

      3、測量液體的體積

      4、測量固體的體積

      5、估測長度

      6、估測時間

      【教學反思】

      本節課涉及到三個活動,有兩個重點:一是長度單位換算;二是刻度尺的使用。單位換算是容易被忽略的,其實要想講透,學生真正弄明白很不容易。另外它是進行復合單位換算的基礎,也是今后一系列單位換算的基礎。基于此考慮,我用了一節課的時間講了長度單位的換算。過程是循序漸進,首先從單位臺階入手,要求用科學計數法逐步找到其中規律,然后過度到稍微復雜些的換算。方法是從學生的已有知識入手即意義并用乘法寫下來,指出單位換算的原則是等量代換,用特殊記號如顏色的區別讓學生慢慢理解其換算過程。接著馬上練習,并請學生板書,當場找出可能存在的問題。從課后作業看,個別學生依然存在些問題,如單位漏寫、錯寫等。另外,在時間單位的換算上,只要略提一下即可,但是“一秒等于多少小時”這樣的問題還是會給學生帶來些麻煩。

      第二個重點處理了刻度尺的使用。學生有基礎,反而給教學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很多學生不以為然。我嘗試了一下幾種處理方法。

      一、利用五分鐘時間自學并測量物理課本的長度,再指出數據的不科學性,給學生以震撼。這種方法雖然能起到提醒學生的作用,但是由于活動時間在前,加上人數眾多,很耽誤時間,課堂效率不高。

      二、給學生三分鐘的時間自學使用方法并對比插圖找出你認為的關鍵詞,并嘗試理解其意思,若有疑問可以小組內討論,討論不能解決的提出來我們共同解決。然后學生回答找到的關鍵詞,并板書到黑板。事實證明大多數學生能完成此項任務。最后師生共同討論關鍵詞的意義,解決疑難問題,如“分度值是什么、為什么要估讀等”。接著練習讀數,學生批判對錯,并找出原因。再留五分鐘時間進行活動測量。這種方法目的性更強,教學環節更加緊湊,教學效果要相對好一些。即使這樣,學生的數據依然會出現問題,如“單位多此一舉,沒有估讀等”。

      八年級上冊物理《長度和時間的測量》教案 7

      教學目標

      1.1 知識與技能:

      能根據日常經驗估測長度,能正確使用刻度尺測長度。能根據常見的周期現象估測時間,能使用秒表、手表測量時間。

      知道測量有誤差。了解誤差和錯誤的區別。

      了解計量長度和時間的工具及其發展變化的過程。

      1.2過程與方法 :

      通過具體的測量活動對常見物體的尺度和時間段有大致的了解,對長度和時間單位大小形成具體概念。

      通過實際測量活動使學生正確使用刻度尺測量長度,使用計時工具測量時間。

      1.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

      結合長度和時間的測量,培養學生觀察、實驗的興趣和習慣,養成認真細心、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通過根據日常經驗估測長度和時間,體會物理與生活的聯系,進一步激發學習物理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2.1 教學重點

      長度的單位、長度的測量。

      2.2 教學難點

      測量長度單位概念的具體化和測量中的讀數。

      教學工具

      多媒體設備

      教學過程

      6.1 引入新課

      【師】看下圖,同學們覺得中心的兩個圓面積一樣大嗎?

      【生】不一樣大。

      【師】憑感覺看,是不一樣大,那么大家拿出手頭的尺子或者選擇一根繩子作為參照物,來測量測量兩個圓的大小。

      【生】兩個圓原來是一樣大的。

      6.2 新知介紹

      一、長度的單位

      【師】在之前的學習中,我們學習了長度的單位——米,也學習了米的相關進率。

      下面我們來總結:

      在國際單位制中長度的單位是米,符號為m,常用長度單位還有千米(符號為km)、分米(符號為dm)、厘米(符號為cm)、毫米(符號為mm)、微米(符號為μm)、納米(符號為nm)。它們同米的換算關系為:

      1km=1000m=103m;

      1dm=0.1m=10-1m;

      25px=0.01m=10-2m;

      1mm=0.001m=10-3m;

      1μm=0.000001m=10-6m;

      1nm=0.000000001m=10-9m

      【師】下面是小亮同學做的長度單位換算的幾個算式,請指出他在換算過程中的錯誤,并寫出正確的算式。

      5.2m=5.2m×100=13000px

      【生】5.2m=5.2×2500px=13000px

      【師】對,進行單位換算時,正確的格式是數字不變,把相應的單位作等量代換。

      二、長度的測量

      常用的長度測量工具:

      【師】從這幅圖里可以看到,我們熟悉的常用的直尺,其零刻度線在左端(離最左端邊緣有一小段距離),沒有磨損,它的量程為0~200px,也就是說它最多能測200px的長度,它的分度值(最小刻度)是0.25px。

      【師】

      使用刻度尺的方法:

      師:首先請同學們測量一下物理課本的長度和寬度,在測量過程中總結一下使用刻度尺的方法。

      A:使用前:

      要觀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線(在哪里,是否磨損),量程(測量范圍)和分度值(兩條相鄰的最小刻度線間的距離,它決定著刻度尺的準確程度)。

      B:使用中:

      刻度尺要放正,使刻度線緊貼被測物體。

      讀數時,視線與尺面垂直。

      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記錄時,結果應包括讀數和單位兩部分。

      對于較厚的刻度尺,應使刻度線貼近被測物體(如圖丙所示)。零刻度線磨損時,要從其他清晰整數刻度線作為起始刻度測起,測量結果應該等于讀出的刻度值減去作為起始的刻度值(如下圖所示)。

      讀數:視線要正對刻度線(如下圖所示);除讀出分度值以上的準確值外,還要估讀出分度值的下一位數值(估讀值)。圖中鉛筆長度為69.5mm,其中69mm是準確值,0.5mm是估讀值。

      4.記,指記錄。記錄測量結果應包括數值和單位。

      【師】下圖中木塊長度是多少?

      【生】答:2.1925px。

      測量誤差

      【師】在剛才的測量過程中,我們發現大家的測量結果有稍微的差別,但是我們的測量方法卻都是正確的。之所以有差別的存在,是因為我們最后需要進行估讀,估讀就難免有大有小。這就形成了誤差。

      誤差:(測量值與真實值之間的差異)

      【師】我們不能消滅誤差,但應盡量減少誤差。

      減少誤差的方法:

      多次測量求平均值;選用精密的測量工具;改進測量方法。

      誤差不是錯誤。測量錯誤是由于不遵守測量儀器的使用規則、讀數時粗心造成的,是不該發生的,是能夠避免的。

      【例題】如圖所示,用刻度尺測量一木塊的長度,測量的結果是( )

      B.96.25px

      C.19mm

      D.47.5px

      【分析】使用刻度尺測量物體長度之前,要明確其分度值;測量物體長度時,要觀察是否從0刻度線量起,起始端沒從0開始,要以某一刻度當作“0”刻度,讀出末端刻度值,減去前面的刻度即為物體長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由圖知:刻度尺上25px之間有10個小格,所以一個小格代表的長度是2.5px=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為1mm;木塊左側與50px對齊,右側與96.25px對齊,所以木塊的長度為L=96.25px-50px=46.25px。

      故選A

      【例題】某同學用同一把刻度尺對同一物體的長度進行了4次測量,結果如下:308.5px、309px、308.75px、323.75px,則該物體的長度應記為( )

      B.308.5px

      C.312.5px

      D.309px

      【分析】偏差較大的讀數是錯誤的,去錯誤讀數,取其余3個正確測量值的平均值值即為測量結果;

      在測量長度時,通常采用取多次測量求平均值的方法來減小誤差,故只要計算出四次測量的平均值即可,但是在最后結果的確定時,還要注意小數位數的保留規則與測量值相同;

      從題中提供數據可知,323.75px與其它數據相差較大,所以323.75px是錯誤的,應該去掉;

      為減小長度測量的誤差,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取多次測量的平均值;故物體的長度最終應記錄為:L=12.34cm+12.36cm+12.35cm

      =308.75px

      故選A

      三、時間的.測量

      【師】許多同學手上都有帶一只手表,大家都知道,手表是用來看時間的,所以是時間的測量工具。那么除了手表以外,大家知道,還有哪些是用來測量時間呢?沒有手表的時候,我們可以通過怎樣的方法判斷時間呢?(不要告訴我說可以看手機時間。)

      【師】

      下面我們概括介紹計時工具的發展變化過程。在古代,人們用日晷、沙漏等器具來計時。

      16世紀后,歐洲出現了有重錘的擺鐘,近代機械式鐘表就是在它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現代利用石英晶體制成了穩定、輕巧、方便的電子鐘表,它們一天的偏差不超過0.5秒。目前最準確的計時裝置是天文臺使用的原子鐘,30萬年的偏差只有1秒。

      【師】古代人和現代人測量時間的工具、測量方法?

      【生】可以用日晷、沙漏計時。

      日晷:在太陽照射下垂直于日晷圓盤上的桿在圓盤上形成影,隨太陽升降運

      動,不同時刻在日晷上影子的位置不同,在日晷上對應位置標上對應的時刻,就可以用來計時了;

      沙漏:沙漏上方容器的沙子以相同的時間間隔向下方的容器漏下相同數量的沙子,根據漏下的沙量計時。)

      【師】對,大家概括得很好,有時候在野外我們也可以根據太陽的位置確定大概的時間,接下來我們具體來學習時間。

      時間單位

      在國際單位制中,時間的單位是秒,符號為s。除了“秒”之外,常用單位還有小時(符號h)、分鐘(符號min)。它們之間的換算關系是:

      1h=60min,1min=60s,1h=3600s

      計時工具:生活中使用的各種石英鐘、電子手表;運動場和實驗室常用的機械停表、電子停表。

      【實驗】機械停表的使用

      (1)練習停表的使用:如何開啟、停止、歸零;如何讀數。

      (2)用停表測量脈搏跳動10次所用時間以及1min內脈搏跳動的次數。

      【歸納總結】秒表的外形如上圖所示,A為歸零按鈕,B為計時秒針控制按鈕。使用時,你應該先進行調節,就是按下歸零按鈕,使秒針指在“0”處。再按動秒針控制按鈕開始計時。計時結束時,要按動秒針控制按鈕,這時秒針會停在最后計時處,就可以讀出時間值。

      【師】那么是不是所有的木棒都能成為杠桿呢?

      【生】思考并作答

      【師】一根硬棒成為杠桿的要有如下兩個條件:

      ①要有力的作用;

      ②要能繞著某固定點轉動

      誤差處理:

      【師】時間的測量也會有誤差,如果減小誤差,如長度測量類似:

      多次測量求平均值;選用精密的測量工具;改進測量方法。

      八年級上冊物理《長度和時間的測量》教案 8

      【教學目標】

      1、知道國際單位制中長度和時間的單位及換算。

      2、能根據日常經驗或物品粗略估測長度,會選用適當的刻度尺正確測量長度。

      3、能根據常見的周期現象估測時間,會選用適當的工具正確測量時間。

      4、知道長度和時間的測量結果由數值和單位組成,知道測量有誤差,取多次測量的平均值可以減小誤差。

      5、通過相關長度和時間的測量過程,激發操作興趣,形成實事求是的科學素質及良好的實驗習慣。

      【教學方法】

      觀察法、討論法、實驗法

      【教學重點】

      1、知道什么是單位,以及引入單位概念的必要性、

      2、認識長度和時間的測量工具,通過活動,力圖使學生掌握長度和時間測量的基本技能,培養學生良好的測量習慣、

      【教學難點】

      如何使用刻度尺測量長度和正確讀數,誤差

      【教學用具】

      投影儀、鋼直尺、鋼卷尺、皮卷尺、游標卡尺、螺旋測微器、秒表等

      【教學過程】

      教學階段

      教師引導

      學生活動

      說明

      一、新課引入

      師:要求同學們閉目凝神,當同學們聽到老師說出“運動”一詞時,呈現在腦海中的是什么情景?

      師:這些運動物體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師:引導學生比較歸納,得出機械運動的初步定義:所有運動物體的位置都在隨時間而變化,進而提出為了研究物體的運動,首先必須學會測量長度和時間。

      播放詩配畫《早發白帝城》,分析詩句中哪些詞句分別對應于物理學描述物體的運動所用的距離、時間

      學生列舉腦海中呈現的情景:飛奔的火車、駿馬;飛流直下的瀑布;田徑賽場上的運動員……

      學生列舉運動物體的共同特征

      學生回答,教師糾錯

      再次關注從具體到抽象,從特殊到一般的認識過程,培養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

      二、長度測量及單位

      師:請同學們目測一下課桌的長、寬、高,比較它們的長短

      師:不用尺,如何證實自己的目測結果是否正確?

      師:你能確切知道課桌的長比寬長多少嗎?

      投影:“方法”:測量就是將待測量與一個公認的標準進行比較,這個公認的標準就稱為單位。

      投影:“信息快遞”:SI制中長度單位及常用單位了解:國際單位制(SI)中,長度的單位是米(m),常用的單位還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和納米(nm)看課本“信息快遞”了解長度單位的換算關系。

      目測后交流目測結果

      學生匯報目測結果是否正確的.辦法:用一張紙條(或一根線)、一拃或課本的寬度或三角板的一邊長作為標準,測出課桌的長、寬、高各是選定標準的幾倍,來比較課桌的長、寬、高的長短

      學生討論、交流后,會注意到大家的選取的標準五花八門,難以對不同課桌進行比較,即使對同一張課桌也不能方便的知道長比寬長多少,使他們體會到制定公認標準的必要性——引出單位和測量。

      學生閱讀,并比較微觀粒子到宇宙尺度數量級的差別

      由于學生使用的課桌、目測經驗各異,目測的結果會呈現多樣化,應鼓勵學生自主地表達想法

      要求學生完成以下練習:

      i用估測法對下列數值做出判斷:

      (1)中學生走兩步的距離大約是________m。

      (2)你的手指食指的寬度大約是________cm。

      ii一名男排運動員的身高大約是2013____=2.013______。

      iii萬里長城大約是6.7×103____

      教師講評

      深化對長度單位一—米的認識

      師:上節課學習了長度測量及單位,那么什么是測量SI制中長度單位是什么如何正確使用刻度尺

      師:這節課在上節課的基礎上,繼續研究測量的問題、想一想,如何測出物理課本一張紙的厚度與同學交流,決定自己的測量方案,把測量值填入表格中。

      學生作答

      學生親身實踐、

      1、通過創設真實的問題情景走進課堂,一下子就攫取了學生的心。

      2、在學生的親身實踐中體會到必須運用間接測量——“累積法”的思想才能測出一張紙的厚度。

      二、誤差及減小誤差的方法、

      師:在測量的過程中,你每次的讀數都一樣嗎與同學交流、討論一下,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

      教師引導后,讓學生體會到:由于在測量時,要進行估讀,不能保證每次讀出的數據都完全相同,據此提出誤差概念:物體真實長度只有一個,由于測量中估讀值有時偏大,有時偏小,這樣就會產生誤差、

      師:如何減小測量誤差學生討論、交流。

      師:誤差能絕對避免嗎

      誤差和和錯誤一樣嗎

      學生交流討論,領悟到誤差的存在、

      學生討論交流后得出減小誤差的舉措:

      1、紙的張數要盡可能多一些;

      2、在測量時盡可能將紙壓緊;

      3、活動中應多測幾次,然后求平均值,以減少測量誤差、

      八年級上冊物理《長度和時間的測量》教案 9

      教學目標:

      1、通過探究知道測量的實質就是將被測量與公認的標準進行比較;

      2、知道國際單位制中長度的單位及單位間的換算關系;

      3、能根據日常經驗估測長度,通過實踐能正確使用刻度尺測長度;

      4、知道測量結果由數值和單位組成,測量有誤差。

      教學設計:

      本節課從李白的詩句引入新課,引導學生舉出生活中運動的例子,通過歸納比較,知道要研究物體的運動,要學會測量長度和時間。

      本節課以探究為主線,注重物理與生活的聯系,設計了一些簡易的讓學生手腦并用的探究活動,以培養學生的多元智能。“比較課桌的長和寬”活動使學生通過親身體驗后知道要與他人交流測量結果,需找到公認的標準——單位,在此基礎上介紹長度的單位、單位間的換算及自然界中一些物體的長度,深化對長度單位的認識。讓學生知道單位后接著安排“用刻度尺測量物理課本的長度”、“觀察刻度尺”兩個活動,由不同的測量結果引出正確的測量方法及測量過程中有誤差。在此基礎上安排學生分組活動,幫助同學測量身高,鞏固測量方法。最后與學生一起討論有趣的人體尺度,布置學生調查服裝和鞋子尺碼的國家標準,讓學生體會物理與生活、社會的密切聯系。

      新課引入

      由李白的詩句《早發白帝城》引入物體的運動,當你聽到運動一詞時,呈現在腦海中的是什么?展示圖片,說明要研究物體的'運動,必須學會測量長度和時間。

      新課進行

      一、活動:比較課桌的長和寬

      要求:不給尺子,如何測出課桌的長和寬,并比較他們的長短,給出結果。(幾肘、幾拃、幾本書的長度)

      同學間交流測量結果,發現要測量首先要選定標準,要對不同物體的長度進行比較,就需要一個公認的標準,這個公認的標準就是單位。

      二、長度的單位

      問題:你知道的長度單位有哪些?它們之間如何換算?

      由學生講出長度的單位:km、m、dm、cm、mm、μm、nm,單位間的換算關系,對學生不熟悉的μm、nm教師做補充,說明國際單位制中長度的單位是m(具體內容見p122信息庫)。

      介紹自然界中一些物體的長度:原子直徑10-10m、病毒直徑10-7m、頭發直徑10-4m、地球赤道周長107m、哈雷彗星彗尾長度1012m、可觀測的宇宙距離1027m。

      三、活動:用刻度尺測物理課本長度

      回憶溫度計的使用,由學生提出使用刻度尺之前要先觀察刻度尺,接著就讓學生觀察不同刻度尺(直尺、卷尺、軟尺、游標卡尺、螺旋測微器、三角尺等)的量程和分度值。教師提出問題:是不是分度值越小越好?組織討論。

      測物理課本長度,首先選擇合適的測量工具,在活動中交流,發現問題,由學生得出正確的使用方法:

      1.使用前要觀察量程和分度值

      2.使用時刻度應緊貼被測物體,尺沿著所測長度

      3.零刻線要與被測物體的一邊對齊,讀數時視線應與尺面垂直

      4.測量值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記錄測量結果要寫出數字和單位

      注意:測量中存在誤差

      多次測量求平均值可以減小誤差

      誤差是不可避免的

      四、活動:幫助同學測身高

      學生小組活動,如何測出人體高度,怎樣測量比較準確?從學生的親身體驗中歸納出方法,并由此推廣到測圓柱體高度、乒乓球直徑、硬幣厚度。

      五、介紹有趣的人體尺度

      由課本圖5-8偵探破案引入人體尺度:

      人的身高約是腳長的7倍

      手腕的周長是脖子周長的一半

      兩臂平伸的長度等于身高

      肩膀最寬處為身高的1/4

      身高約是頭長的7.5~8倍

      拳頭的周長和腳底長接近

      歸納總結

      1、長度測量的必要性;

      2、長度的單位;

      3、刻度尺的使用。

      思考題

      1.如刻度尺的零刻線已磨損,如何進行測量?

      2.怎樣測出一張紙的厚度?

      評價

      1、完成下列單位換算:

      5.4km=( )m 1.5mm=( )μm

      24nm=( ) mm 70μm= ( ) m

      2、請在下列測量結果后填上合適的單位:

      1)活動鉛筆細筆心的直徑約為0.5( );

      2)教室窗戶的高度是1.5( );

      3)一節五號電池的高度約為4.5( );

      4)一只新鉛筆的長度是0.175( );

      5)一枚壹角硬幣的厚度約為1.5( );

      3、有兩位同學測同一只鋼筆的長度,甲的測量結果是12.82cm,乙的測量結果是12.8cm。若兩位同學在測量過程中都沒有出現錯誤,結果不同的原因是( );若兩同學所使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都是1mm,則( )同學的結果是錯誤的。

      八年級上冊物理《長度和時間的測量》教案 10

      一、教材和學情分析

      長度和時間的測量是新人教版八年級第一章第一節內容,新《義務教育初中物理課程標準》對本節的要求是:“會根據生活經驗估測長度和時間,會選用適當的工具測量長度和時間,使學生了解一些測量的初步知識,例如利用步長估測教室的長度。”長度和時間的測量是生產和生活技術中最基本的測量,也是物理學中最基本的測量,是學生學習物理所必備的基礎。而生活中人們認為這兩種測量是最簡單的測量,很多情況下人們往往習慣于靠感覺去判斷,很難精確,甚至有時會出錯。本節重點是使學生學會正確使用測量工具進行測量,測量過程中儀器的正確使用及正確記錄測量結果是本節課的重點。通過創設教學情境,充分開發學生的生活經驗,盡量利用學生身邊的物品為材料探究長度、時間的測量方法,激發學生的興趣,再動手操作實踐中發展學生的探究、分析歸納、遷移能力,達到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相映生輝的效果。使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激發學習物理知識的興趣,初步培養學生動手實驗、觀察比較、歸納總結的能力。

      本節知識點學生在小學就有所接觸,在生活中也積累了一些經驗,容易掌握。 但學生剛剛開始接觸物理,缺乏定量研究自然現象的經驗,對測量的重要性缺乏認識,使學生了解測量的必要性是這部分內容首先要解決的問題,課本首先給出了兩幅圖,讓學生先觀察后測量,認識到人的感覺并不總是可靠的,從而引出使用測量工具或儀器進行測量的必要性。細致和嚴密的長度測量對于八年級的學生可能很少經歷過,課堂上要及時糾正學生平時生活經驗中的一些誤區:眼見不一定是真的,眼睛也會騙自己;測量結果往往漏寫單位等。另外,長度的測量中要求估讀,而這一內容在學生已往的經驗中是空白,這也是學生不容易搞懂的,也是本節的難點。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 認識刻度尺、秒表,會使用它們測量,會正確記錄測量結果。

      (2). 知道測量有誤差,知道減少誤差的方法及誤差與錯誤的區別。

      2、過程與方法

      (1). 體驗通過日常經驗或自然現象粗略估計長度和時間的方法。

      (2). 體驗探究長度間接地測量過程。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使用工具測長度、時間和記錄結果,培養學生的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實事求是的作風,養成良好的實驗習慣。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1). 認識刻度尺和表表;

      (2). 測量工具的`正確測量和正確記錄測量結果。

      教學難點:如何正確測量,正確記錄測量結果,誤差的概念。

      四、教學過程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活動

      活動1【講授】

      問題導入:

      用眼睛觀察課本第10頁的兩幅圖,在第一幅圖中帽檐直徑AB、帽子高CD哪個較長?在第二幅圖中中心的兩個圓面積一樣大嗎?

      問題:

      (1).目測的結果是怎樣的?

      (2).用尺子量一量再比較,看看有何發現?

      推進新課:

      〈一〉、長度的單位

      自學課本第十頁到十一頁,與小學學過的長度單位相比有哪些新的單位?它們之間的換算關系是怎樣的?

      討論交流,歸納總結:

      1.在國際單位制中長度的單位是米,符號為m,常用長度單位還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納米(nm)。

      2.單位間的換算關系:

      1 km=1 000 m=103 m 1 dm=0.1 m=10-1m

      1 cm=0.01 m=10- 2 m 1 mm=0.001 =10-3 m

      1 μm=0.000 001 m=10-6 m 1 nm=0.000 000 001 m=10- 9 m

      知識拓展:

      閱讀課本第11頁“小資料”,了解“米”的準確定義:光在真空中 s內所經路程的長度定義為1m;閱讀課本第13頁“小資料”,了解一些物體的長度或物體間的距離,形成感性認識。

      〈二〉、長度的測量

      1. 認識長度測量工具:讓學生說出自己所知道的長度測量工具如刻度尺等,然后教師出示一些常用的測量工具(刻度尺、卷尺、游標卡尺、螺旋測微器),讓學生觀察。

      2. 讓學生找出身體的哪些部位可以做為“尺”。

      (1)伸開手掌,從大拇指到中指指尖的距離,稱為“一柞”。

      (2)伸開兩臂的長度,大約等于身高;人步行時,平均一步的長度;某一個手指的寬度等。

      3. 刻度尺的使用

      (1).取出你的刻度尺,仔細觀察并回答下列問題:

      ①它的零刻度線在哪里?是否磨損?

      ②它的量程是多少?

      ③它的分度值是多少?

      (2).使用刻度尺測量長度的方法

      學生活動:測量鉛筆的長度、物理課本和作業本的長和寬等,教師及時糾正出現的問題,要求學會正確使用刻度尺。

      歸納總結:正確使用刻度尺的方法可用四個字加以概括,即“選、 放、讀、記”。

      ①.選準:在實際的測量中,并不是分度值越小越好,測量時應先根據實際情況確定需要達到的程度,再選擇滿足測量要求的刻度尺。

      ②.放好:即刻度尺的位置應放正,零刻度線對準被測物體的一端,有刻度線的一邊要緊靠被測物體且與被測物體保持平行,不能歪斜。對于較厚的刻度尺,應將刻度尺立起,使有刻度線的一側貼近被測物體。零刻度線磨損時,要從其他清晰的刻度線作為測量起點,測量結果應該等于末端讀出的刻度值減去測量起點的刻度值。

      ③.讀對:即讀數,視線要正對刻度線,并與尺面垂直;除讀出分度值以上各位(即準確值)外,還要估讀出分度值的下一位數值(即估讀值)。

      ④.記全:指記錄。記錄測量結果應包括數字和單位。

      〈三〉、時間的測量

      提出問題:

      你知道的測量時間的工具和時間單位有哪些?時間單位之間的換算關系是怎樣的?

      交流總結:

      (1)時間單位:在國際單位制中,時間的單位是秒,符號為s。除了“秒”之外,常用單位還有小時(h)、分鐘(min)。

      它們之間的換算關系是:1h=60min,1min=60s,1h=3600s

      (2)計時工具

      生活中使用的各種石英鐘、電子手表;運動場和實驗室常用的機械停表、電子停表。

      分組實驗:

      ①.練習停表的使用:如何開啟、停止、歸零;如何讀數。

      ②.用停表測量脈搏跳動10次所用時間以及1min內脈搏跳動的次數。

      歸納總結:機械秒表的外形如下圖所示。

      ①.機械停表表盤:

      分鐘盤:中間小盤,量程15min,整數分鐘之間有半分鐘刻度線;

      秒鐘盤:外邊的大盤,范圍兩個,分別是0~30s、30~60s;

      秒鐘盤范圍確定:分鐘盤指針超過半刻度時就讀30~60s的秒鐘盤,沒有超過半刻度時讀0~30s的秒鐘盤。

      ②.讀數:分鐘盤示數+秒鐘盤示數,不估讀。

      ③.啟動與停止:

      A為啟動、暫停按鈕,B為歸零按鈕。使用機械停表前首先要上好發條,按下歸零按鈕,使兩針指在“0”處,再按動啟動、暫停按鈕開始計時,計時結束時,又按動啟動、暫停按鈕,這時停止計時,最后讀出時間值。

      〈四〉、誤差

      提出問題:為什么測量值與真實值之間總會有差別?

      教師講解:由于受所用的儀器、測量方法的限制和測量者的不同,所以測量值和真實值之間必然存在差別,測量值和真實值之間的差別叫作誤差,誤差是不可避免的。

      交流討論:減小誤差有哪些方法?錯誤與誤差有什么不同?

      歸納總結:減小誤差的方法:多次測量求平均值,選用精密的測量工具,改進測量方法。

      錯誤與誤差不同:錯誤是指不按實驗操作的有關規定的做法,是不正確的測量方法產生的,所以只要嚴格按要求去做,錯誤是可以避免的,而誤差是不可避免的。

      總結: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學到了什么?你還有什么問題?

      知識反饋:讓學生完成本節隨堂練習,檢查這節課的收獲。教師巡回輔導。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長度和時間的測量是學生比較熟悉的兩種測量,在生活中也積累了一些經驗。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對于正確讀數中的估讀還不能很好的掌握,另外用科學記數法來表示物體的長度進,有一部分學生還有一定的困難。這還需要一定的練習和時間來加強和鞏固。

    【八年級上冊物理《長度和時間的測量》教案】相關文章:

    八年級上冊物理《長度和時間的測量》教案01-03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物理《長度和時間的測量》教案01-01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物理《長度和時間的測量》教案3篇01-02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物理《測量平均速度》教案01-05

    八年級物理測量教案12-29

    人教版八年級物理上冊《測量平均速度》教案11-28

    初中物理的測量教案08-03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物理《測量平均速度》教案3篇01-06

    物理八年級上冊教案12-24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亚洲日韩中文在线 | 色豆豆久久免费网站 | 亚洲免费VA不卡在线播放 | 日韩亚洲人成网站在线播放 | 色A在线免弗看五月丁香 | 日韩精品福利性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