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初中物理內能教案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時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梁。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初中物理內能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初中物理內能教案1
一、教學目標
1.知道內能的概念,能簡單描述溫度和內能的關系;知道改變內能的兩種方式。
2.通過演示實驗、分組討論等方式,提高觀察、分析和總結的能力。
3.通過本節的學習,提高學習的興趣,養成良好的科學態度和求實精神。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內能的概念以及改變內能的兩種途徑。
【難點】利用內能知識解釋相關的物理現象。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首先教師利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蒸汽機車工作的視頻,請學生與同桌交流分析,嘗試說出蒸汽機的工作原理,并進行補充。
接著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水蒸氣可以帶動火車前進,其能量來自于哪里。進而引出課題《物體的內能》。
環節二:新課講授
1.物體的內能
教師首先提問學生什么是動能,什么是勢能,學生通過回顧之前的知識后可以快速給出結果。
接著教師多媒體出示運動著的足球和彈簧被拉伸的圖片,提示學生構成物質的分子在不停地做無規則的熱運動,進而提問學生組成物質的分子是否也具有動能,分子之間是否也具有勢能兩個問題。學生根據分子在不停的做熱運動的'知識,得出分子具有動能。通過類比彈簧的例子在交流探討后得出分子之間具有勢能。從而教師總結得出“分子動能”、“分子勢能”以及內能的概念。
之后展示等質量的熱水和冷水、通電前后的燈絲等例子,幫助學生理解物體的內能與溫度有關,且如果體積變化不大,同一物體的溫度越高,內能越大。
2.改變物體內能的兩種途徑
首先演示硝化棉燃燒的實驗,并引導學生分析燃燒原因。再讓學生自己動手反復彎折一根鐵絲數十次后感受彎折處的溫度變化。學生通過觀察以及對實驗現象的分析,總結出是因為做功改變了物體的內能。
接著請學生結合生活事例思考還有沒有其它可以改變物體內能的方式。教師展示一些事例幫助學生分析。例如燒菜時鍋熱的燙手、棉被被曬熱及暖風機使室溫升高等。學生通過小組討論,總結出熱傳遞也可以改變物體的內能。
環節三:鞏固提高
用物體內能改變的方式說明“炙手可熱”和“鉆木取火”的含義,并重新理解課前蒸汽機車的工作原理。
環節四:小結作業
小結:請學生自己來總結。
布置作業:課后查一查什么是溫室效應,思考內能與人類生產生活之間的聯系。
四、板書設計
初中物理內能教案2
一、復習引入
1、復習提問
什么是物體的內能?物體內所有分子熱運動的動能和分子勢能的總和,叫做物體的內能。什么叫分子的動能?它和哪些因素有關?由于分子在不停地做著無規則熱運動而具有的動能、它與物體的溫度有關(溫度是分子平均動能的標志)。
什么叫分子的勢能?它和哪些因素有關?分子間存在相互作用力,分子間具有由它們的相對位置決定的勢能,這就是分子勢能。它和物體的體積有關。
物體的內能和哪些因素有關呢?與物體的溫度和體積有關。
2、問題討論,引入新課
如何改變物體的內能呢?讓學生小組討論,匯報結論。
可以改變物體的溫度或體積。物體內能的變化可以通過什么表現出來呢?或者說怎樣判斷一個物體(如一杯水、一塊鐵塊)的內能是否改變呢?教師指導學生得出小結:通常情況下,對固體或液體,由于體積變化不明顯,主要是通過溫度的變化來判斷內能是否改變。
二、新課學習
4、物體的內能改變的兩種方式
我們今天一起來探討一下改變內能的方法。
(1)列舉鋸木頭和用砂輪磨刀具,鋸條、木頭和刀具溫度升高,說明克服摩擦力做功,可以使物體的內能增加。如果外力對物體做功全部用于物體內能改變的情況下,外力做多少功,物體的內能就改變多少。如果用W表示外界對物體做的功,用Δ E表示物體內能的變化,那么有W= Δ E 。功的單位是焦耳,內能的單位也是焦耳。
演示壓縮空氣,硝化棉燃燒。說明外力壓縮空氣過程,對氣體做功,使氣體的內能增加,溫度升高到棉花的燃點而使其燃燒。
以上實例說明做功可以改變物體的內能。
(2)在爐灶上燒熱水,火爐烤熱周圍物體,這些物體溫度升高內能增加。這些實例說明依靠熱傳遞方式也可以使物體的內能改變。物體吸收熱量,內能增加。物體放出熱量,物體的內能減少。如果傳遞給物體的熱量用Q表示,物體內能的變化量是Δ E,那么,Q= Δ E 。
熱量的計算公式有:Q=mc Δ t,Q=ML,Q=m λ(后面的兩個公式分別是物質熔解和汽化時熱量的計算式)。熱量的單位是焦耳,過去的單位是卡。
所以做功和熱傳遞是改變物體內能的兩種方式。
(3)做功和熱傳遞對改變物體的內能是等效的。
一杯水可以用加熱的方法(即熱傳遞方式)傳遞給它一定的'熱量,使它從某一溫度升高到另一溫度。這過程中這杯水的內能有一定量的變化。也可以采取做功的方式,比如用攪拌器在水中不斷攪拌,也可以使這杯水從相同的初溫度升高到同一高溫度,這樣,水的內能會有相同的變化量。兩種方式不同,得到的結果是相同的。除非事先知道,否則我們無法區別是哪種方式使這杯水的內能增加的。
因此,做功和熱傳遞對改變物體的內能是等效的。
(4)雖然做功和熱傳遞對改變物體的內能是等效的,但是這兩種方式的物理過程有本質的區別。做功使物體內能改變的過程是機械能轉化為內能的過程。而熱傳遞的過程只是物體之間內能的轉移,沒有能量形式的轉化。
課堂練習:
1、判斷正誤
(1)熱傳遞過程一定是從內能大的物體向內能小的物體傳遞熱量。
(2)摩擦鐵絲發熱,說明功可以轉化為熱量。
答案:×、×。
2、在標準大氣壓下,100 ℃的水吸收熱量變成同溫度的水蒸氣的過程,下面的說法是否正確?
(1)分子熱運動的平均動能不變,因而物體的內能不變。
(2)分子的平均動能增加,因而物體的內能增加。
(3)所吸收的熱量等于物體內能的增加量。
(4)分子的內能不變。
答案:以上四個結論都不對。
三、小結
通過做功和熱傳遞都可以改變物體的內能。
四、板書設計:
1、改變物體內能的兩種方式:做功和熱傳遞。
2、內能改變的量度
(1)做功改變內能時:用做功的數值來量度。
(2)熱傳遞改變內能時:用傳遞熱量多少來量度。
做功和熱傳遞對改變物體內能是等效的。
初中物理內能教案3
教學目標
了解內能的實際利用,知道內能的利用與環境保護的關系
能力目標
通過內能的利用和環境保護的關系的學習,提高環境保護的意識
情感目標
聯系能量轉化和守恒的關系,感受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思想,建立發展的觀念
教學建議
本節的教學要注重科技和社會的聯系,避免孤立的學習,要注意聯系實際和社會實踐.
在內能的利用的發展上,可以提出問題學生自主學習,學生根據提出的問題,可以利用教材和教師提供的一些資料學習.
環境保護的學習,可以教師提出課題,學生查閱資料,從信息中學習,提高收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教學設計方案
內能的利用和環境保護
【課題】內能的利用和環境保護
【重難點分析】利用內能造成的環境污染的主要危害、保護環境的措施及其意義
【教學過程設計】
內能的利用和環境保護
方法1、學生閱讀教材,教師也可以提供一些和內能利用及環保有關的材料,教師提出一些問題,學生閱讀時思考,可以有:大氣污染的主要來源是什么;大氣污染的危害是什么;解決大氣污染的有效措施有哪些;我國利用內能的發展歷程是什么;各種內能的利用方式對環境保護的'作用是什么.
方法2、對于基礎較好的班級,可以采用實驗探究和信息學習的方法.實例如下
實驗探究:調查附近的工廠在利用內能進行生產上是如何進行的,對于環境的危害有哪些,如何減小對環境的影響.可以組織學生小組,實地考察,寫出調查報告,分析的結論等.
實驗探究(另一例):調查社區中是如何利用內能的,調查本地區近三十年中利用內能來取暖的發展情況,咨詢和分析現在的取暖和今后的發展方向.同樣可以組織學生小組,實地考察,分析并得出調查報告和結論.
信息學習:網上查閱有關內能的利用,環境保護,及內能利用對環保的影響等方面的資料,并得出自己的結論,小組討論.這種學習是為了形成學生對可持續發展的思想.
【板書設計】
第六節 內能的利用和環境保護
1.內能的利用
2.環境保護的問題
探究活動
利用信息學習:溫室效應和熱島效應
【課題】溫室效應和熱島效應
【組織形式】個人或自由結組
【活動流程】制訂子課題;制訂查閱和查找方式;收集相關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結論;評估;交流與合作,物理教案-內能的利用和環境保護,物理教案《物理教案-內能的利用和環境保護》。
【參考方案】嘗試對溫室效應、熱島效應發表自己的見解,要注意在收集足夠材料的基礎上分析。
【備注】1、網上查找的資料要有學習的過程記錄。
2、和其他成員交流,發現共性和差異。
3、發現新問題。
物理教案-內能的利用和環境保護
【初中物理內能教案】相關文章:
物理內能教案08-26
《內能的物理》教案11-21
內能物理教案08-19
物理內能教案15篇11-05
物理內能教案(15篇)11-05
高二物理《內能》教案11-08
物理內能教案匯編15篇11-16
高二物理《內能》教案5篇11-09
高二物理《內能》教案(5篇)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