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教案大全>語文教案>高二語文教案>高二語文《廉頗藺相如列傳》教案

    高二語文《廉頗藺相如列傳》教案

    時間:2022-12-16 09:51:26 高二語文教案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高二語文《廉頗藺相如列傳》教案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教案要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高二語文《廉頗藺相如列傳》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二語文《廉頗藺相如列傳》教案

    高二語文《廉頗藺相如列傳》教案1

      一、教學目標

      (一)認識藺相如機智勇敢、不畏和顧全大局的精神;認識廉頗公忠體國和勇于改過的精神。

      (二)了解史傳作品在選材和布局上的特點。

      (三)學習文言詞詞義辨析的方法。

      二、難點、重點分析

      (一)有人說,第2段”藺相如者,趙人也,為宦者令繆賢舍人”一句可刪。理由有二:①刪去此段則第1段和第3段銜接得自然;②此句與第4段開頭”宦者令繆賢曰:‘臣舍人藺相如可使’”重復。試據文章布局的道理給予反駁。分析:不可刪的理由有二:①本文是一篇”合傳”,廉藺二人,一將一相,相互配合,對維護趙國的安全起了重要作用。按《史記》體例,在傳記開頭將二人并提,表明二人的事業是密不可分的。②這樣開頭既突出了廉頗的戰功,又突出了藺相如的出身低微,可使讀者了解繆賢舉賢、趙王破格提拔、廉頗”宣言”而后”負荊”的深刻意義。

      (二)相如奉璧使秦一節是按怎樣的層次來敘述的?這樣的布局有什么好處?

      分析:在獻璧后作者集資描繪了藺相如三次有步驟的行動:取璧、保璧、歸璧。無不緊扣著和氏璧的命運。這樣的布局使藺相如如同置身于一個五光十色的舞臺,其機智果敢的性格得到了充分的表現。

      (三)本文第12段已將”完璧歸趙”故事敘述完畢,為什么作者在它后面又加上”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不予秦璧”這兩句話?

      分析:這兩句話在全文結構中有承上啟下的作用。一方面揭露了秦王”以城易璧”的騸,肯定了趙反欺騙斗爭的勝利;另一方面又暗示秦王惱羞成怒,導致對趙采取軍事行動,由此過渡到下文。

      (四)從來史筆求簡。試比較下面兩組話,說說哪一種寫法好?

      a宦者令繆賢曰:”臣舍人藺相如可使。”王問:”何以知之?”對曰:”臣嘗有罪……臣竊以為其人勇士,有智謀,宜可使。”

      b宦者令繆賢曰:”臣舍人藺相如勇而有謀,宜可使。”

      a于是舍人直與諫曰:”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臣等不肖,請辭去。”

      b于是舍人相與諫藺相如,欲辭去

      分析:b的寫法不好,①用b的寫法,則繆賢敢于薦舍人去充當使者、趙王同意召見相如,均不可得而知,視國家大事為兒戲,不符合史家選材原則。②用b的寫法,略去諫的內容,則下文”獨畏廉將軍哉”推動所本。

      緊接本文,原作還有這樣一段話:

      “是歲,廉頗東攻齊,破其一軍。居二年,廉頗復伐齊畿,拔之。后三年,廉頗攻魏之防陵、安陽,拔之。后四年,藺相如將而攻齊,至平邑而罷其明年,趙奢破秦軍于閼與下。”

      分析:這是對上文的補筆,略寫”廉藺交歡”后五年間趙國的大事,從側面贊揚廉藺二人精誠團結,在軍事上產生了積極的結果。

      (六)難詞釋義。

      (1)一詞多義類:

      負:①依仗(負其強)

      ②承擔,使承擔(寧許以負秦曲)

      ③背著(肉袒負荊)

      ④辜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

      ⑤背棄(負約不償城)

      引:①把箭射出去(引而不發)

      ②拉(欲引相如去)

      ③延請(引趙使者藺相如)

      ④掉轉(引車避匿)

      幸:①僥幸(則幸得脫矣)

      ②表敬用(大王亦幸赦臣)

      ③寵幸(幸于趙王)

      小結:①抓住一個最基本的意思;②結合上下文內容加以引申。

      (2)引申一個特殊種類——詞義隨用法的變化而變化:

      ①名詞活用如動詞。

      衣:穿(乃使其從者衣褐)

      刃:殺(左右欲刃相如)

      舍:安置住下(舍相如廣成傳舍)

      ②形容詞、動詞的活用。

      完:使……完好(臣請完璧歸趙)

      畢:將……進行完畢(畢禮而歸之)

      歸:送回(畢禮而歸之)

      破:把……弄破(恐其破璧)

      急:使……急、逼迫(大王必欲急臣)

      三、教學過程

      設計

      (一)導入

      新課。(略)

      (二)司驪遷和《史記》簡介。

      1.司馬遷簡介。

      司驪遷(約前145~約前90),西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和思想家。字子長,夏陽(今陜西朝韓城南)人。其父司驪談是漢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書、編寫史料,兼管國家典籍、天文歷法的官職)。

      司馬早遷年游蹤遍及南北,到處考察風俗,采集傳說。《史記。太史公自序》有這樣的記載:”二十而南游江、淮,上會稽,探禹穴,規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講業齊魯之都,觀孔子之遺風,鄉射鄒、嶧、彭城,過梁、楚以歸。”

      初仕郎中,曾奉使西南。元鼎六年(前111)回家,值父病篤。父親臨終前囑咐他說:”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嘗顯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余死,汝必為太史;為太史,無忘吾所俗論著矣。”并告誡他不要”廢天下史文”。元封三年(前108),司馬遷繼父職,任太史令,得以博覽皇家珍藏的'大量圖書、檔案和文獻,為《史記》的寫作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天漢二年(前99),在《史記》草創未就之際,司馬遷因替投降匈奴的要陵辯解而被捕下獄,受腐刑。出獄手任中書令(掌管皇家機要文件),繼續發憤著書,于征和二年(前91)寫成《史記》。

      (注:可預備一張中國全圖,講述時指出司馬遷游蹤的大致方位。)

      2.《史記》簡介。

      《史記》是我國第一部記傳體通史,記載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長達三千年間的歷史。全書共130篇,包括本紀12篇,世家30篇,列傳70篇,年表10篇,書8篇,共52萬字。本紀、世家、列傳用于記述人物事跡,書用于說明各種制度的發展變化,表用于顯示史事的脈絡,奠定了后世寫史的體例。

      《史記》有很高史學價值。班固稱贊這部書說:”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其文質,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幫謂之實錄。”(《漢書。司馬遷傳》)意思是它高度地反映了歷史的真實。不僅如此,其中《陳涉世家》肯定了陳涉起義的作用;《河渠書》、《平準書》、《貨殖列傳》反映了社會經濟生活;《匈奴列傳》《西南夷列傳》等記敘了少數民族的活動,這些都是本書的優點。

      《史記》又有很高高的價值。書中對部分歷史人物的敘述,語言生動,形象鮮明。學習《廉頗藺相如列傳》這篇課文,我們將對此有深刻的體會。

      (三)時代背景簡介。

      戰國(前403~前221)是一個兼并劇烈的歷史時期。本文所敘史實發生在前283年到前279年之間,正值戰國中期之末。在此之前,秦早已占領了巴蜀,并奪取魏在河西的全部土地,又多次大敗楚軍,初步形成了統一全國的趨勢。在此期間,秦以主力圖楚,前280年秦取楚上庸(今湖北房縣、均縣等地)及漢水北岸,前278年秦將白起攻破郢都(今湖北江陵),逼楚遷都于陳(今河南淮陽)。盡管如此,秦仍未停止對趙的進攻,所以如何對付秦的挑戰已成為趙國安危之所系的大問題。廉頗和藺相如就是在這個歷史舞臺上起關鍵作用的人物。

      教法:在講解上述內容之后,可以先畫一個《趙大事紀年表》,按課文填寫可填的項目.,然后提問學生:

      “完璧歸趙”、”澠池會”、”廉藺交歡”三個故事各發生在哪一年?

      趙大事紀年表:

      趙惠文王年序

      大事

      16年(前283)

      廉頗伐齊,取陽晉。

      17年(前282)

      藺相如完璧歸趙當在此年。

      18年(前281)

      秦伐趙,拔石城。

      19年(前280)

      秦復攻趙,殺二萬人。

      20年(前279)

      澠池會。廉藺交歡當在本年或稍后。

      (注:此表與《史記。六國年表》人個別地方有出入,但澠池會的年代是以《年表》為依據的。)

      (四)檢查預習情況:學生復述”完璧歸趙”的故事。

      (五)講解課文第1~5段。

      1.閱讀課文第1~2段。先解釋”合傳”體例,然后提問:

      (1)從節選的這一部分看,文章以記述藺相如為主,為什么開篇介紹人物履歷將廉頗置于藺相如之前?(廉頗拜為上卿時,而藺相如為”舍人”,地位相差懸殊。補充:傳的后半部敘謙頗事跡較多。有提挈全文的作用。)

      (2)”為宦者令繆賢舍人”這句話的含義是什么?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舍人地位低微,況為宦者令舍人乎!又,為藺相如被薦使秦設伏。)

      (注:括號內的話是答案要點,其中加著重號的語句即點評語,可寫在黑板上。下同。)

      2.齊讀第3段。

      (1)讓學生概括大意。(故事緣起)

      (2)指出”求人可使報秦者”為本段關鍵句,并加分析。(為相如出場作鋪墊)

      (3)提問:本段寫趙君臣議而不決,有什么用意?(烘托相如膽識)

      3.齊讀第4段。

      (1)指出古代宦官不得干預朝政,當時又有薦人不當一并治罪的規定,然后叫一個學生重讀”臣嘗有罪”至段末這一部分,讓全班學生仔細品味。

      (2)敘史貴簡。從這個原則出發,能不能將這段話改寫為:”于是繆賢薦藺相如,王許之。”(不能)

      (3)討論中可提出一些輔助性問題:繆賢是怎樣的人?(挺身而出,亦有膽識,)對表現藺相如有什么作用?(先虛寫一筆)劃也關鍵語句。(”其人勇士,有智謀,宜可使。”)

      4.齊讀第5段。

      (1)教師將藺相如的對策語連貫起來朗讀一遍,然后帶領同學分析它的特點。(見事深刻、決斷明確_真乃快人快語;對奉使一事,早已成竹在胸。)

      (2)聯系上文說說在安排主要人物出場上的特點。(設伏_陪襯_虛寫_出場便不同凡響。)

      5.整理前五段詞語。

      (1)通假字:斧質(

      )可予不(否)奉(捧)壁。

      (2)古代慣用語:”見”用于表示被動(徒見欺)。

      “于”也用于表示被動(幸于趙王)。

      試比較二者的不同。

      (六)講解第6~13段。

      1.學生朗讀”大王俗得璧……俱碎于柱矣”段話之后,提出以下的問題進行討論:

      (1)這段話是怎樣的情況下說的?(”秦王無意償趙城”。)藺相如是從什么地方看出來的?(注意行文前后照應。)”章臺”——”列觀”;”以示美人”——”傳之美人。”

      (2)劃分這段話的層次。(述”奉璧”使秦經過;斥秦王無禮,說明”復取璧”原因;預防秦王”強奪”之策。)

      (3)討論這段話的內容及方式:

      “秦貪,負其強,以空言求璧”(借趙群臣語揭出秦王要害)。

      “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在國乎”(由抑轉揚,緩和氣氛)。

      “且以璧之故逆秦之歡,不可”(說明趙方誠意,以退為進。)。

      說”齋戒五日”一事(”修敬”是關鍵,為要求秦王”齋戒”五日設伏,何等周密)。

      不可”逆強秦之歡”(又何等委曲)。

      “戲弄”(”怒發上沖冠”之由,照應上文)。

      “臣頭與璧俱碎于柱”(一夫決死,萬乘莫當,秦王入我掌中)。

      (4)從秦王的反應來看,這段話有怎機關報特點?秦王”辭謝”是否僅僅因為”恐其破”?(這段話義正辭嚴,切中三八式秦方要害,使秦王理屈詞窮。)

      (5)從這段話看藺相如的策略。

      提示:要聯系上下文,例如上文未提趙王”齋戒五日”一事;要著眼于”完璧歸趙”的全過程。

      “璧有瑕”(”復取璧”的辦法何等巧妙)。

      “于是趙王乃齋戒五日”(向秦王提出同樣要求前提,暗藏歸璧于趙的計劃,使秦王入彀)。

      “拜送書于庭”(為提出”設九賓于廷”設伏,這關涉到相如的下一步計劃,以進為退)。

      (6)小結藺相如的性格特點。(有膽識,有智謀,善于相機行事,掌握主動)

      (7)要求全班內科學將這段話重讀一遍,再抽查個別學生,看看是否已達到基本成誦。

      2.學生朗讀”秦自繆公以來……孰計議之”這段話后,提出以下問題進行討論:

      (1)指出這話是在”九賓禮”以說的,要求學生細讀有關注釋,體會藺相如說這番話的意圖。

      (2)劃分這段話的層次。(聲稱璧已送回趙國——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甘愿受刑)

      (3)這段話的要害是什么(”先割十五都予趙”——擊中秦王要害。)(抓住這個要害,則藺相如之使人持璧歸趙,要求”高九賓于遷”等等作法之用心,無不害然而明。

      (4)這段話還有哪些特點?(理解”令人持璧歸”,歸罪于秦君”未嘗有堅明約束者”,故秦王之受欺,咎由自取,而相如不過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以”先割十五都予趙”檢驗秦王是否有”易璧”的誠意;自己承擔”欺大王之罪”,與趙王無關。)

      (5)快速背誦練習:把這段話齊讀兩遍,然后抽查個別學生。

      3.試簡工回答下列問題,體會《史記》寫作上的某些特點。

      (1)次要人物的處理。

      作者是怎樣描寫秦王的?哪些屬于正面描寫?哪些屬于側面描寫?(”傳之美人及左右”——正面;”左右皆呼萬歲”——側面。極寫秦王之貪傲慢。”恐其破璧……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正面寫心理動作,表現其狡詐。”秦王因曰……畢禮而歸之”正面,寫人物語言,表現秦王在關鍵時刻能從大局著眼,有大國之君的風度。)

      (2)說說下面兩組細節的作用。

      a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發上沖冠

      b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擊柱

      (七)講解第14~16段(”澠池會”)。

      1.澠池會是在怎樣的背景下舉行的?(”其后,秦伐趙^殺二萬人”。補充說明:春秋舊中國戰國時期諸侯之間在戰后舉行雙方國君會晤的慣例。)這樣的背景說明了什么?(趙是以戰敗國身份與會。)

      2.秦王為什么主動提出舉行這次會晤?趙王為什么”畏秦,欲毋行”?(秦王不懷好意,借會晤取得戰場上沒有取得東西,所以趙王畏秦詐騙。)

      補充史實:秦一向以詐和力制服侯。前340年商鞅伐魏,以”為好會”為名騙魏主將分子來會,然后扣留他;魏失主將,大敗。前313年,張儀以獻地六百里誘使楚懷王與齊斷交。齊楚斷交后,張儀改為獻地六里。

      3.學生齊讀廉頗送別趙王時說的那一段話,然后提問:

      根據這段話說說廉頗對待國家大事的態度。(考慮到澠池會的最壞結果:秦方扣留趙王。以”請立太子為王”擊破秦的陰謀。說明分謹慎持重,對敵斗爭堅決,有長遠眼光。)作者詳寫這段放話有什么用意?(為”廉藺交歡”張本。)

      4.學生默讀第15、16兩段,復述澠池會上的斗爭經過,然后提問:

      從藺相如跟秦方進行針鋒相對的斗爭過程可以看出什么?(秦方蓄意進行挑釁;藺相如不畏。)

      趙王認為藺相如”功大”,是否有理由?(維護了趙國的尊嚴,表示敢于跟秦斗爭的決心。)

      5.廉頗是否也有功呢?(有。”趙亦盛設兵以待秦,秦不敢動”一句暗寫廉頗。以軍事力量作后盾,挫敗了秦方以武力相脅的陰謀。)

      (八)講解第17~21段(廉藺交歡)。

      1.指出這部分要求背誦,然后齊讀。

      2.劃分本部分層次,為誦讀作準備。(相如”拜為上卿”→廉頗”宣言”→相如”避匿”→相如答舍人諫→廉頗”負荊”)

      3.在你看來,這部分的核心是哪一句話?(”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國家之急”是指什么說的?(強秦加兵。)”私仇”又是指什么說的?(”兩虎共”)

      4.誦讀藺相如”夫以秦王之威……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這一段話,然后回答問題:明人李贄評相如”引車避匿”一事說:”節節見相如智勇俱妙。”試結合這段話說說”妙”在什么地方。(相如深知廉頗公忠體國之心,故以”秦王之威”相比,又以”國家之急”相許,足見其胸襟闊大,如此方能使廉頗頓悟己非。)

      5.廉頗始而”宣惡言”,聞藺相如語即”肉袒負荊”,”至藺相如門謝罪”,這前后對比說明了什么?(說明他的居功自傲是他思想中次要的一面,所以聽了藺相如的那一番話后,十分感愧,立即從計較個人得失的立場轉到維護國家利益的正確立場上來,表現了公忠體國、勇于改過的精神。)

    高二語文《廉頗藺相如列傳》教案2

      一、作家作品。

      《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分本紀、世家、列傳、書、表等五種體裁。列傳,用以記述帝王以外的人物事跡,課文《廉頗藺相如列傳》是列傳中的一篇代表作。

      《史記》既是史學巨著,又是文學巨著。作品有很高的寫作技巧,人物形象鮮明,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

      公元前四世紀,戰國"七雄"征戰不已。秦國最強,它對六國都有野心。秦國多次擊趙,但趙國重用廉頗、藺相如,將相團結合作,外交上、軍事上都取得了成功,保障了國家的安全。這篇課文就是記敘廉頗、藺相如團結合作,抗擊強秦的歷史事實。

      二、基礎知識。

      1、給下面加點字注音。

      繆賢舍人(miào)西河澠池(miǎn)秦王不懌(yì)

      2、解釋下面加點詞語。

      去親戚(內外親屬) 約束(信約,限制) 宣言曰(公開揚言) 請指示王(指出來,給人看)

      從此以往(往那里) 因而厚遇(趁此) 前進缶(上前,進獻) 明年復攻趙(第二年)

      以示美人(妃嬪) 不過三十日(不超過)鄙賤之人(知識淺薄,地位低下)獨畏廉將軍哉( )

      3、下面"請"有不同的用法,分類正確的一項是()

      ①寡人竊聞趙王好音,請奏瑟②三十日不還,則請立太子為王③請以趙十五城為秦王壽④璧有瑕,請指示王⑤請奉盆缶秦王,以相娛樂 (D/②④⑤請允許我)

      A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⑤/③④ B①③④/②⑤ D②④⑤/①③

      三、課文分析。

      (一)完璧歸趙。

      1、這篇文章開頭第1、2自然段與一般傳記寫法相同,介紹了廉頗、藺相如的身份地位。從全文看,這一介紹有什么作用?請簡析。

      答:廉頗、藺相如的身份和地位不同,一貴一賤,對比鮮明,為下文這兩人的矛盾產生埋下伏筆。

      2、下面對第3自然段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D)

      A、交代故事發生的原因:秦欲以城易趙璧。

      B、暗示故事的矛盾是:趙"予"璧與"勿予"璧。

      C、說明"報秦者"肩負重任,為藺相如的出場作鋪墊。

      D、這里的"計未定",指的是"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

      3、藺相如斗強秦,不僅有勇,而且有智。他料定秦王"無意償趙王城邑"的理由,歸納起來有三,請概述。

      (1)"大王見臣列觀,禮節甚倨" (2)"得璧,傳之美人,以戲弄臣"

      (3)"秦自繆公以來二十余君,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

      4、這一部分寫藺相如完璧歸趙,情節一波三折,表現他大智大勇。下面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D)

      A、藺相如"奉璧"于秦王,見"秦王無意償趙城",設計奪回玉璧。

      B、藺相如復得璧之后,"怒發上沖冠",數落秦王失信,并誓死與玉璧共存亡。

      C、藺相如"度秦王特以詐佯為予趙城",設計完璧歸趙。

      D、藺相如私下完璧歸趙,激怒了秦王,他自知欺秦王之罪,"請就湯鑊"。

      (二)澠池之會。

      5、會前計議"三十里不還,則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表現廉頗怎樣的思想性格?這一思想性格與下文的他與藺相如爭列,是否矛盾?請簡析。

      會前計議表現了廉頗對國家的忠誠及其膽識。這與下文與藺相如爭列并不矛盾,因這表現的是一個人的和胸懷和氣度。正是由于廉頗有這樣的優點的弱點,這一人物更顯得真實可信。

      6、會上斗爭,藺相如與秦王作針鋒相對的斗爭。"五步之內,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這句話——

      ①表面上說:五步之內,我能夠拿我的頭頸的血濺在大王身上

      ②實際上說:我要與大王拼命。

      7、斗爭結果,"趙亦盛設兵以待秦,秦不敢動"。對這句話在文中的'作用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與開頭并沒有呼應) )

      A、呼應"澠池之會"的開頭,使故事完整。

      B、點出廉頗在"澠池之會"中的活動,既詳寫相如,又兼顧廉頗。

      C、指出藺相如在外交上取得勝利的外在原因。 D、交待秦國不敢馬上報復趙國的原因。

      (三)廉藺交歡。

      8、這一部分可分作三個層次,請概括這三個層次的意思。(每層概括不超過20個字)

      (1)廉頗欲辱相如,藺相如不與他爭列。 (2)藺相如不爭列的原因是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

      (3)廉頗"肉袒負荊"向藺相如謝罪,成"刎剄之交"。

      9、文中寫藺相如與舍人的矛盾沖突,其作用是(C )

      A借舍人之口寫廉頗與藺相如"爭列"。 B借舍人之口表現舍人的愚昧無知。

      C借舍人之口反襯藺相如胸懷的寬大。 D借舍人之口襯托藺相如的智勇雙全。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亚洲成Aⅴ人片乱码色午夜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网 | 最新国产亚洲精品免费va在线 | 亚洲精品国产品国语在线观 | 日韩一级毛欧美一级国产一级 | 尹人香蕉99久久综合网站 | 日韩欧美动漫国产在线不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