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生物教案(通用15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梁。那么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八年級生物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八年級生物教案1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通過探究活動,學會制作酸奶的方法并能解釋原因;嘗試利用發酵技術制作食品。
2、能力目標:
描述酒精發酵過程,明確發酵原理;通過實驗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3、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對生物的濃厚興趣;通過對祖國傳統工藝的介紹激發學生愛國情感
二、教學重難點
1、學會制作酸奶的方法并能解釋原因。
2、認識發酵現象是由微生物引起的,說出發酵技術的應用。
3、舉例說出發酵技術在生活中的應用。
4、發酵過程的控制
三、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相關圖片、動畫、視頻資料
2、學生做預習
3、相關實驗材料的準備
四、教學過程
1、教師描述:我們在平時吃早飯時會吃腐乳,學校樓下還經常會有人叫賣桂花酒釀(板書)(酒、醋、醬油、饅頭等)
教師:剛才我在黑板上寫下的這些食品都有一個共同點,大家知道是什么嗎?
問:我們經常會聽別人說到發酵,究竟什么是發酵呢?
(發酵:某些微生物厭氧呼吸的一種方式)
教師描述:果酒暴露在空氣中為什么會變酸,水果放久了為什么會有酒味,發酵的本質到底是什么?
答:發酵指的是某些微生物在缺乏氧氣的情況進行的一種特殊的呼吸。通過這種呼吸不同的微生物會產生不同的產物。
教師描述:比如在果酒中含有乳酸菌,在缺乏氧氣的情況下,乳酸菌會發酵產生乳酸,使酒變酸。而水果中的.酵母菌發酵會產生酒精,所以水果放久了會有酒味。以上這兩種情況是我們所不希望發生的,大家可以想一下乳酸菌和酵母菌的這兩種發酵產物我們可以如何加以利用呢?
2、學生根據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相互之間的交流。
3、教師提問果酒的制作過程以及原理。
4、學生自己看課本后回答問題。
5、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做出點評和補充。
6、教師演示果酒的制作過程,在時間和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也可以請學生上臺嘗試。
7、教師提問不同風味的腐乳的制作過程并向學生展示他們的不同,引起學生的興趣。
8、學生根據課本回答問題。
9、教師補充一些課本上沒有的知識。
10、教師向學生發酵的基本原理以及發酵過程中所涉及到的一些菌種和其它物品。
11、布置課外作業。學生調查最感興趣的與發酵技術相關的一種職業,如面包師、制藥廠技術員、食品廠技術員、釀酒廠技術人員等,了解該職業主要的工作內容和職業特點。
八年級生物教案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描述植物的有性生殖過程;
2、說出花的結構與果實發育的關系;
3、舉例說出果實或種子與傳播相適應的結構特點。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觀察、表達交流的能力;
2、培養學生收集資料,探究學習的能力。
情感目標:
1、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
2、培養學生團隊合作精神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1、描述植物的有性生殖過程;
2、說出花和果實的發育關系
難點:描述植物的有性生殖過程
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引入:同學們,我們在初一上學期曾經學習過花的結構,首先我們一起來回憶下一朵花包括哪些結構?
(花柄、花托、花萼、花瓣、雌蕊、雄蕊)
問:在花的這些結構當中什么是主要結構?
述:現在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雌蕊和雄蕊的結構。
問:大家還記不記得在雄蕊的花藥里含有什么物質?
述:在植物開花之后,雄蕊中的花粉會散落出來,落在雌蕊的柱頭上,這個過程被稱為傳粉。
問:傳粉有哪兩種方式?
1、什么叫自花傳粉:小麥、水稻、碗豆、番茄;(CAI展示)
2、什么叫異花傳粉:油花、向日葵、蘋果 (CAI展示)
補充:花粉的傳播也可以通過不同的途徑,你知道有哪些途徑呢?
蟲媒:蘋果花;
風媒:玉米花
師生回憶子房的結構,結合植物的有性生殖和發育過程示意圖
講述:當花粉落到雌蕊的柱頭上,受到柱頭上粘液的刺激,花粉開始萌發長出花粉管,在花粉管內有兩枚精子;ǚ勐涞街^上便開始了受精過程,要了解受精過程,我們先來了解子房的結構。
述:花粉管過以穿過柱頭、花柱,到達子房的胚中,(胚珠位于子房內)
述:接下來的步驟就是通過精卵細胞的結構完全受精,這一重要過程發生在子房中,我們再來詳細了解一下子房的結構。
子房:子房壁胚珠:珠被、珠孔等
極核:卵細胞(靠近珠孔)
述:綠色開花植物的受精過程被稱為雙受精,為什么這么說?我們一起通過圖片來了解。(動畫:雙受精)
述:當花粉管從珠孔進入胚珠后,末端破裂,精子釋放出來,與卵細胞結合形成受精卵,與極核結合形成受精極核,完成雙受精過程。
精子與卵細胞融合——受精卵(受精)兩個精子分別與卵細胞和極核融合——雙受精
述:由于完成了精卵細胞的結合,所以這種生殖方式也被稱為有性生殖,請大家在書上勾劃出有性生殖的概念。
述:觀在我們再通過一個動畫來回顧一下植物有性生殖及個體以育的過程(動畫)
果實和種子形成述:在完成了雙受精作用之后,花的各部分又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呢?
述:我們曾經講過,果實有哪兩部分組成
問:果皮和種子又分別由子房的哪兩個結構發育而成呢?
問:種子又由哪些部分組成?
問:它們又分別由子房的什么結構以育而來?(CAI展示 )
問:我們經常在生活中會發現桃子、李子這些植物的果實只含有一粒種子,而像西瓜、碗豆等植物的果實中含有多粒種子這又是怎么回事呢?
果實和種子的傳播述:當果實和種子形成后,植物體要盡可能將它們傳播出來(果實中有種子),這樣才能夠擴大自身生活范圍。你們所知道的植物傳播果實或種子的方法有哪些?
播放影片,展示種子的傳播方法。
課堂小結:(略)
習題鞏固(CAI及教材)
八年級生物教案3
教學內容與分析:
內容
認識各種各樣的真菌
真菌的繁殖
分析
真菌一節教學內容與學生日常生活密切相關,教師要引導學生不僅了解真菌的結構,更重要是認識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真菌,以及它們生命活動特點,同時了解一些食用菌,養殖的過程和方法
教學目標與分析:
教學目標
真菌的主要特征
認識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真菌,說出霉菌和蘑菇的營養方式
知道真菌的生殖方式
分析
由日常生活中所見的真菌,通過有關的圖,來了解它們的結構特點,及青霉、曲霉的共同點及不同點、營養方式等從而得出它們的營養方式和繁殖方式及特點
問題分析與診斷:
這里講到真菌繁殖方式是孢子時,可能會與細菌一課當中的芽孢弄混,在此可提醒學生,初一曾學過的蕨類植物的孢子繁殖是差不多的,理清概念
教學條件支持及分析:
需要學生對常見的真菌有一個大概的認識
教學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
日常生活中的真菌,同學們平時見過后有哪些?木耳、香菇、靈芝、還有桔子發霉之后的青綠色的霉斑、面包上霉變長的毛、糧食霉變都是由曲霉引起的及衣服發霉等等,都是由真菌引起的。真菌從前面的課當中我們已經知道比細菌大,所以真菌大多是多細胞的,也有單細胞的如:發酵用的酵母菌
真菌的形態結構
有單細胞的.(酵母菌);有多細胞(青霉、曲霉、蘑菇等)
所有真菌的菌體都是由許多細胞連接起來的菌絲體構成
講述:下面我們以青霉和曲霉的比較來了解真菌的內部結構(見P63頁圖)
青霉與曲霉的比較
不同點:青霉菌直立生長的菌絲產生的孢子呈掃帚狀,呈青綠色;曲霉呈放射狀,呈黃、黑、褐色
共同點:①都是由許多細胞連接的菌絲構成
②每個細胞都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
③都是通過產生大量孢子繁殖后代
④都沒有葉綠體,所以它們的營養方式是異(通過現成有機物生活)
總結:真菌的主要特征:有單細胞有多細胞;都由菌絲體構成;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無葉綠體
。ǘ、真菌的繁殖
講述:剛剛我們已經了解了真菌都是孢子繁殖包括蘑菇也是,蘑菇的孢子在菌褶上,在初一講蕨類植物靠孢子繁殖,孢子的特點是什么?在什么樣的環境中容易萌發呢?
孢子繁殖:孢子比較輕,可飄散到各處,只要在適宜的環境中就可以萌發
。ㄈ、課后練習
八年級生物教案4
一、教學目標:
。ㄒ唬┲R目標
1、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生態學的基本觀點來認識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物質循環對生物界的重要性。
2、使學生了解生態系統的主要功能和名詞概念以及能量流動與物質循環的特點。
3、使學生理解掌握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過程,以及它們在生態系統中的重要意義。
4、通過設計“草場放牧方案”,為學生的后續學習打下基礎。
。ǘ┠芰δ繕
1.通過電腦課件和課本的圖(圖解)的觀察,培養提高學生的識圖能力、觀察和分析能力。
2.通過師生討論交流、學生小組討論與教師引導啟發相結合,將知識化難為易,培養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相互合作能力以及培養學生發散思維和求異思維。
3.通過實例和結合課本上例子的分析總結,培養學生運用科學知識解決和分析實際問題等思維能力,從而培養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ㄈ┣楦心繕
通過生態系統功能的學習,使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生態環境,熱愛祖國的美好山河,培養高尚的愛國主義情操。
二、教材重點、難點分析:
1、重點: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過程及特點
2、難點: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具有單向性和逐級遞減的原因
三、教學過程:
1、“能量流動的過程”:
問題情景:生態系統能量的源頭是什么?怎樣輸入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的渠道是什么?能量流動的過程是怎樣的?
學生探索:閱讀教材“能量流動的過程”部分,并思考討論問題。
播放課件: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的圖解
討論回答:生態系統中能量的源頭是太陽能。
引導啟發:不是所有的太陽能都參與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必須是輸入到生態系統的第一營養級的能量才能開始在生態系統中流動。
師生談話:怎樣輸入?依賴于生產者的光合作用把太陽能轉變成化學能。生產者固定的太陽能總量就是流經這個生態系統的總能量。
能量流動的主渠道是:食物鏈和食物網。
分組討論:輸入生態系統的能量是怎樣流動的?或者說生產者固定的太陽能流向什么方向?
播放課件:生產者固定的太陽能、初級消費者同化的能量的能量流向示意圖
。ㄍ扑]一個同學歸納其中心內容,其他同學補充,老師點撥指導。)
引導啟發:能量流動的過程:生產者固定的太陽能有三個去處:一部分被自身的'生命活動消耗了,即通過細胞呼吸釋放和生命活動利用了;儲存在體內的能量一部分被初級消費者攝食同化流入下一營養級,沒被初級消費者利用的枯枝落葉和初級消費者攝食未消化而排出的糞便中的這一部分被分解者釋放出來。對于初級消費者所同化的能量,也是這三個去處。并且可以認為,一個營養級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量十分解者釋放的能量十被下一營養級同化的能量。但對于最高營養級的情況有所不同。
2、“能量流動的特點”:
問題引入:?為什么肉類食品的價格總比蔬菜價格高?
?俗話說,“一山不能容二虎”,有沒有道理?為什么?
引導探索: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有什么特點?形成這些特點的原因是什么?相鄰兩個營養級之間的能量傳遞效率是多少?
播放課件:美國生態學家林德曼“賽達伯格湖的能量流動圖解”
學生分析:閱讀教材,根據課本中提出的問題進行思考。
分組計算:?流入每個營養級的能量占上一個營養級所同化的能量的百分率是多少?
?一個營養級所同化的能量,是怎樣分配的?
。拷M推薦一個同學回答,其他同學補充,老師點撥指導。)
引導分析:對能量流動過程的定量分析,是研究能量流動規律的關鍵。在賽達伯格湖,第二營養級只獲得第一營養級同化能量的13.5%,第三營養級只獲得第二營養級同化能量的20%。
引導探索:能量在相鄰兩個營養級間的傳遞效率只有10%~20%,那么,其余80%~90%能量哪里去了?
共同分析:一個營養級同化的能量,不能百分之百流向下一個營養級。這是因為自身要呼吸消耗、生物遺體等被分解者利用釋放等,這就決定了能量越流越少,即傳遞率為10%~20%。一條食物鏈的營養級一般不會超過五個營養級,因營養級上升一級,可利用的能量相應要減少80%~90%,能量到了第五個營養級時,可利用的能量往往少到不能維持其生存的程度了。
師生談話:學生思考、回答前面引入的問題。
引導探索: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特點除了逐級遞減還有什么特點?
引導啟發:對于單向流動來講,是指能量只能從前一營養級流向后一營養級,而不能反向流動,即從生產者→初級消費者→次級消費者→三級消費者→……。食物鏈各個營養級的順序是不可逆的,而各個營養級的能量總是以呼吸散失熱能,即能量必須源源不斷地輸入,又不斷地散失。
課堂延伸:“設計草場放牧方案”,怎樣判斷一個草場上是不是過度放牧?
。ㄕn后質疑討論、學生相互啟迪、探究學習)
3、碳的循環過程:
概念突破:生態系統物質循環概念中的物質是指什么、循環是指什么?概念中所說的生態系統指的是什么?
引導啟發:概念中的物質不是指由C、H、O、N元素組成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等生物體內所特有的物質。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是指組成生物體的基本元素在生物群落與無機環境之間的往返運動,正因為物質可以重復利用,所以物質是永恒的(物質不滅定律)。
播放課件:碳的循環圖解
知識遷移:學生回答有關生理過程
引導探索:1、碳在無機環境中的存在形式是什么?碳在無機環境與生物群落之間以什么形式循環?碳進入生物群落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2、碳在生物群落的存在形式、傳遞形式是什么?碳進入無機環境的方式是什么?
3、碳循環的范圍怎樣?
播放課件: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反應式
學生討論:光合作用過程和呼吸作用過程中碳的傳遞過程
。拷M推薦一個同學回答,其他同學補充,老師點撥指導。)
師生歸納: 大氣中的CO2進入生物群落,主要依賴于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使無機“C”變為有機“C”,再通過食物鏈進入動物和其他生物體中,因此從“C”的循環可見綠色植物是生態系統的基石;除此之外,還有化能合成作用的微生物也能把CO2合成為有機物。另外,生物群落中的有機“C”,通過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變成無機“C”回到大氣中;還有一部分生物遺體沒有被分解者分解,轉變成為地下的石油和煤,暫時脫離循環,但一經開采燃燒,便可產生CO2返回碳循環。
引導探索:在碳循環中,森林生態系統是碳的主要吸收者。但近年來由于人類大量地采伐森林,再加上燃燒化石燃料以及環境污染,因而使大氣中CO2的濃度明顯增加,這種趨勢如果繼續發展下去世界的氣候就可能發生劇烈變化,后果令人擔憂。
課堂延伸:“溫室效應”是怎樣引起的?有什么危害?怎樣解決?
。ㄐ〗M討論,推薦同學回答)
4、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關系:
師生談話:完成缺項的內容
交流總結: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因果關系
。ㄍ扑]一個同學回答,其他同學補充,老師點撥指導。)
引導啟發: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都是通過食物鏈和食物網的渠道實現的,物質是能量的載體,使能量沿著食物鏈(網)流動,而能量又作為動力,使物質能夠不斷地在生態系統和無機環境之間循環往復,兩者密不可分。
但是,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又有本質上的區別:能量流經生態系統各個營養級時是逐級遞減,而且流動是單向的、不是循環的,最終在環境中消失。物質循環是帶有全球性的,在生物群落與無機環境間物質可以反復出現,反復利用,循環運動,不會消失?傊,能量流動與物質循環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是相輔相承、密不可分的統一整體。
課堂延伸:寫小論文淺談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與生物生存發展的關系。
(學生探究性學習,課外完成)
四、總結及反思
八年級生物教案5
一、教學目標
1.舉例說明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威脅及其原因。
2.關注我國特有的珍稀動植物。
3.說出保護生物多樣性的主要措施。
4.參與一種珍稀動物或植物保護的辯論和協商活動,提高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公民意識。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讓學生體會到保護生物多樣性的緊迫性和艱巨性。
2.協商和辯論這樣保護白頭葉猴。
三、課時安排:1課時
四、教學過程
6-3-保護生物的多樣性
一、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威脅及其原因
1、瀕臨滅絕
2、生存環境的破壞與改變
二、保護生物多樣性最為有效的措施--建立自然保護區
三、法律保護
《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
《保護生物多樣性公約》
五、作業
1、如果一個物種的所有個體都在地球上消失了,那么這個物種已經()
A、滅絕B、瀕危C、受到威脅D、再生
2、保護生物多樣性最為有效的.措施是()
A、遷地保護B、建立自然保護區
C、克隆D、法制管理
3、數千年前我國黃土高原有茂密的森林,后來卻成為荒山禿嶺,植被減少的原因是()
A、地殼運動頻繁B、北方寒流長期侵襲
C、長年干旱,赤地千里D、過度開發破壞生態平衡
八年級生物教案6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依據位置能說出人體骨胳結構名稱。
2.解釋人的骨胳與直立行走相適應的特點。
能力目標
1.通過對模型、掛圖等各種直觀教具的觀察,及觀察后的演講,培養學生有序的觀察習慣和表達能力。
2.通過歸納人的骨胳與直立行走相適應的特點,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
情感目標
1.自覺養成坐立行走的正確姿勢。
2.形成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辨證觀點和生物體是一個統一的整體的觀點。
3.小組觀察合作,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教學建議
教學建議
本節知識結構
教材分析
人體主要的骨的名稱,人的骨骼與直立行走相適應的特點是本課的重點,人的骨骼與直立行走相適應的特點是本課的難點。
教法建議
講述骨骼時,首先讓學生區分骨與骨骼的這兩個不同的概念:單獨一塊具體的叫骨,如肱骨;多塊骨通過一定的形式連接而成的整體叫骨骼,如脊柱。接著指出:人體的骨骼是由206塊骨連接而成。關于骨胳的組成,從調動學生主體性及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角度,建議采用自學的方法:先讓學生對照書上的彩圖及課文中人體骨骼組成情況表配合觀察,一邊觀察圖中主要骨的名稱特點,一邊體會這塊骨在人體的位置。如找到日常生活中經常提到的腦顱骨、肱骨、橈骨、尺骨、股骨、胸骨、肋骨等骨的大致位置。觀察完畢后,教師每組請一個學生到前面指著人體骨骼模型要求從整體到局部說出各部骨骼的名稱,并給評分,既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又達到對知識的識記的效果。
人的骨骼與直立行走相適應的特點是本節的重點,也是難點。在學生對人體骨骼有了清楚的認識后,繼續讓學生觀察骨骼的模型,并提出觀察問題:
。1)脊柱的正面和側面觀察的現象有什么不同?
(2)觀察上肢骨與下肢骨有什么區別?
(3)足有什么特點?這些對于人體直立行走有什么意義?在學生有了解脊柱有四個生理彎曲和下肢比上肢粗壯及形成足弓這些結構特點的基礎上,聯系生活實際,再分別講述它們的生理意義。如聯系脊柱彎曲異常會影響兒童青少年的發育、體力和體態,說明脊柱四個生理彎曲可以增加脊柱本身的彈性,緩沖劇烈運動時對腦的震蕩,有利于維持身體平衡。
最后,教師可視實際情況而采用不同方式進行小結。
教學設計示例
導入:利用骨骼掛圖復習上節課的內容并導入新課:利用骨骼掛圖使學生認識骨的幾種類型:長骨、扁骨、短骨和不規則骨,通過提問骨與骨骼有什么區別引出新課。
板書:第二節骨骼
根據上述提問,舉例區分骨與骨骼的這兩個不同的概念:單獨一塊具體的叫骨,如肱骨;多塊骨通過一定的形式連接而成的整體叫骨骼,如脊柱。接著指出:人體的骨骼是由206塊骨連接而成。(出示骨骼掛圖,引入骨骼組成。)
板書:一、骨骼的`組成
教師指圖說明人體骨骼按部位可分為顱骨、軀干骨和四肢骨,由于各部位功能的不同,骨骼的差別也很大,下面就來觀察各部分的骨骼特點。先讓學生或以小組為單位對照書上的彩圖及課文中人體骨骼組成情況表配合觀察,一邊觀察圖中主要骨的名稱特點,一邊體會這塊骨在人體的位置。如找到日常生活中經常提到的腦顱骨、肱骨、橈骨、尺骨、股骨、胸骨、肋骨等骨的大致位置。觀察完畢后,教師每組請二個學生到前面指著人體骨骼模型要求從整體到局部說出各部骨骼的名稱,并給評分。然后,教師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討論:如顱骨圍成了什么結構,有什么功能?整個顱骨中為什么只有下頜骨能活動。軀干骨中的胸椎與肋骨、胸骨組成什么結構,有什么功能?四肢骨主要由什么骨組成,與什么功能相適應;上肢骨與下肢骨有什么區別,為什么?等等。
學生觀察上肢骨和下肢骨區別時,引導學生:下肢骨為什么比上肢骨粗壯呢?這是因為下肢骨與長期支持體重和行走相適應的結果。下肢功能與人直立行走有關,那么骨骼有哪些特點與直立行走相適應呢?
板書:二、人體骨骼與直立行走相適應的特點
繼續讓學生觀察骨骼模型,先觀察脊柱的正面,然后慢慢把模型側放,問:脊柱的正面和側面觀察的現象有什么不同?學生回答側面有彎曲,教師進一步提出脊柱的彎曲都發生在什么地方呢?有什么生理功能?教師指出在頸部、胸部、腰部、骶部各有一彎曲分別稱為頸曲、胸曲、腰曲、骶區,這些彎曲可保持人體重心位置,利于維持身體平衡;可增加脊柱的彈性,可以緩沖劇烈運動時對腦的震蕩,故稱為生理性彎曲,是與人直立行走相適應的。
板書:
1、脊柱有四個生理性彎曲:分別為頸曲、胸曲、腰曲、骶區,可緩沖震蕩,維持平衡。接著教師進一步提出:如果脊柱彎曲發生異常會是什么樣呢?脊柱為什么會變形呢?脊柱變形后會不會影響人體的健康等。教師通過一系列問題使學生參加討論,最后得出正在生長發育的兒童少年要注意正確姿勢,以免發生脊柱變形,不但姿勢形體不美,還會壓迫內臟,影響發育。
由于人的直立,全身重量都要由下肢承受,特別是足,下面觀察足骨。骨骼模型上足弓是明顯的,教師可明確足弓的概念,然后提出:人的足形成弓狀結構有哪些生理意義?根據學生回答情況可概括出足弓的作用。然后講述扁平足的功能缺陷。
板書設計
探究活動
探究人體身高的早晚的變化
[問題]一個人的身高早晚有變化嗎?
[假設]
如果一個人的身高早晚有變化,那么,用身高測量計分別測一個人早晚的身高,測得的數值會不一樣。
[設計并完成實驗]
設計:用身高測量計或軟尺分別測一個人早晚的身高,比較數值。
材料用品:立式身高計或固定于墻壁上的立尺或軟尺。
方法步驟
1、受檢查者脫去鞋襪和衣帽,僅穿背心和短褲立于身高測量計的平臺上(或靠墻壁的地面上),取立正姿勢。兩眼直視正前方,胸部稍挺起,腹部微微回收,兩臂自然下垂,手指并攏,腳跟靠攏,腳尖分開約60度,腳跟、臀部和兩肩胛骨三點同時靠著(接觸)立柱,頭部保持立直位置。
八年級生物教案7
一、指導思想
貫徹《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精神,以全日制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準為依據,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教育規律,面向全體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提高學生生物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樂于探索、勤于動手,逐步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提出問題、分析解決問題、溝通表達的能力。讓學生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真正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從而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逐步培養學生熱愛自然、關注生活、關注社會發展的責任感。在此基礎上,發現和培養學生的個性和特長。
二,教學目標
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生物(八年級上冊)學習,逐步實現以下發展目標:
(一)、知識和技能:
1.了解動物的主要群體及其對環境的適應性。
2.了解動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與人類的關系。
3.了解細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及其與人類的關系。
4.通過活動經驗對生物進行分類是基于不同生物形態和結構特征的相似性。
5.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實驗設計能力。如“飼養觀察蚯蚓”、“調查動物在人們生活中的作用”、“檢測不同環境中的細菌和真菌”、“制作甜酒”等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活動。
6.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例如,查詢和收集生物相關信息。
(二)流程和方法:
1.采取“目標激勵、同伴互助、師生互勉”的'教學策略,增強主動性和緊密合作性,促進師生共同成長和可持續發展。
2.重點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歸納能力和自我檢測能力,盡可能把課堂學習的主動權轉移給學生。
3.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教會學生學習。例如:
(1)問題導向法。根據“生物的形態和結構特征是什么?如何適應環境?跟人類是什么關系?”自學、自答、自測、自反饋,輔以同伴互助和老師點評,可以幫助學生掌握自學方法,形成自學能力。
(2)實驗探究法。讓學生更加熟悉“提問—假設—制定計劃—實施計劃(實驗操作)—得出結論—表達交流”的科學探究過程。
(3)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引導學生學會如何利用所學的生物知識,解釋日常生活和生產勞動中遇到的生物現象,增強學習興趣,加深對書本知識的理解。
(4)比較法和歸納法。引導學生通過知識的比較和歸納,找出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理順知識脈絡,形成知識結構,加深理解和記憶。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認識生物多樣性的價值,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觀點。
2.了解生物科技在人們生產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和實用價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投身生物技術的熱情和推動社會進步的使命感。
3.明知科技可以促進人類進步,卻往往帶來意想不到的負面影響。知道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善用它可以造福人類,濫用它會帶來無窮的危害,樹立全面的技術觀和價值觀。
三、學術條件分析
一方面,學生在七年級學習一學年后,對生物知識有了初步的了解,對生物學習方法有了初步的掌握,具備了一定的生物基礎知識、生物實驗技能和實際操作能力。很多學生對生物也有著濃厚的興趣,這為八年級的生物教學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另一方面,許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如目標不明確、自控能力弱、缺乏主動性等。,表現為學習習慣懶散、注意力不集中、完成作業馬虎、好奇心過強、缺乏自覺性,學業成績呈現兩極分化的趨勢。
因此,從本學期開始,在進一步激發學習興趣、加強課堂調控的同時,要注意加強對學習思路和學習方法的引導,尤其是對學習過程和效果的監控,這樣既能讓學生有一個正確的態度,學好,又能促進學生養成及時鞏固、持之以恒的好習慣,努力讓每一個學生都取得明顯進步,大面積提高學習成績。
四、教材分析
八年級《生物學》上冊第五單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有五章,第六單元“生物多樣性及其保護”有三章。教材編寫以生活實踐為主,內容安排圖文并茂,可讀性強;欄目豐富多樣,注重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合作探究,給予學生更多自主學習空間,更好地體現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
本書第五單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與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一起,是生物圈的重要組成部分。生物多樣性及其保護離不開生物圈中綠色植物、人、動物、細菌、真菌等有機成分的和諧共存,前者與后者之間有著很強的相關性。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既要注重類別知識的橫向比較,又要注重結構知識的縱向梳理,還要注重基礎知識的多向傳遞,搭建過渡橋梁,構建知識網絡,努力實現分散、集中、整合的目標。
基本措施:
1、備課和準備教材。認真學習新課程標準和教材,明確教學要求,把握教學重點和難點,明確本課在整本教材中的地位,明確知識的內在聯系和規律,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教材內容,同時挖掘教材內在的思想教育因素,將思想教育融入教學過程。
2.讓學生做好準備。深刻理解學生的思想現實、知識水平和能力水平,充分估計學生在接受新知識時可能遇到的問題。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點,精心設計教學程序和教學方法。
3.準備教學方法,準備學習方法。根據課程標準、教材和學生實際,針對教學目標,靈活采用自學指導、對話、演示、實驗和多媒體輔助教學等方法,不斷優化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同時,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指導學生采用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實驗探究、小組討論、發現問題、測試反饋等方式,積極參與學習過程,提高課堂有效性。
4.準備作業。注意控制課堂練習量和課后作業量,結合考點,突出重點,精選習題,把握訓練質量。除了課后少量的實踐性作業外,其他知識書面作業應盡可能在課堂上完成,在課堂上批改,并及時反饋,以減輕學生負擔,提高作業效果。
5.準備教學過程。教學過程的精心設計要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創設探究學習的情境,鼓勵學生多觀察、多思考、多提問,注重知識教學、小組實驗和實踐活動相結合,加強學生基本實驗技能的培養。
八年級生物教案8
第二節生物進化的歷程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舉例說明生物進化的證據。
2.概述生物進化的主要歷程。
重點:
1.生物進化的證據
2.生物進化的總趨勢。
難點:運用對比的方法對生物的進化進行研究。
教學過程(1課時)
(一)導入
提出問題,引出新課:地球上生活著豐富多彩的生物,有綠色開花植物,有脊椎動物,有無脊椎動物……這些種類繁多的生物類群,是怎樣由地球上最初的原始生命演變來的呢?
這節課我們來學習第二節生物進化的歷程
(二)生物進化的證據
科學家是如何了解進化的歷程的?科學家又是怎樣知道地球是曾經生活過什么類型的生物?生物化石可以作為研究地球曾經生活過的生物的材料,通過化石了解生物進化的歷程。
CAI展示化石圖片
、攀裁词腔?
⑵化石僅僅具有收藏和觀賞價值嗎?它還有什么更重要的價值?
學生閱讀教材相關內容、思考
CAI展示馬的進化過程
討論:馬的進化過程
觀察、比較、討論,回答下列課題:
⑴比較不同時期馬的形態、結構有什么不同?
⑵比較不同時期馬生活環境有什么不同?
、峭ㄟ^以上比較,你可以得出那些結論?
討論:鳥的進化過程
小組討論,研究以下課題:
、抛屑氀芯扛鞣N鳥化石的結構特征,找出“鳥可能起源于古代爬行動物”的證據。
、蒲芯扛鞣N鳥化石,排列出它們進化的順序。
CAI展示相關化石圖片
學生分析、思考回答。
討論:生物進化歷程
根據以上馬以及鳥類的進化過程分析生物進化歷程
、疟容^、研究不同地質年代中發現的化石,找出化石類型與地層的關系;
⑵總結以上研究,得出進化規律。
CAI展示
(三)生物進化的歷程
與原始生命起源一樣,生物進化的歷程也是極其漫長的過程,F在地球上的豐富多彩的生物界是經過漫長的歷程逐漸進化形成的。
活動:生物進化的主要歷程拼圖
小組討論,研究以下課題:
、判〗M閱讀、討論,嘗試在進化樹上寫出代表生物的名稱及其所屬的生物類群。
、谱屑氶喿x、討論進化樹,嘗試分別說出動物、植物的主要進化歷程。
、沁M一步討論,歸納出生物進化規律.
、扔螒颍簩獌山M交換自制的`生物進化拼圖,并在不看書的情況下,比一比哪個組配合得好,拼得好,拼得正確。
分析植物以及動物的進化歷程
在進化的早期,由于營養方式的差異,原始生命的一部分進化為具有葉綠素的原始藻類,另一部分進化為不含葉綠素的原始單細胞動物。以后,這兩類原始生物分別沿著一定的歷程發展為動物界和植物界。
CAI展示
完成拼圖
科學家在研究生物進化的歷程過程中對不同類群的生物進化比較,對比不同類群的生物的結構、功能和生活習性,發現各類生物的相同和不同的特點。一般說來,親緣關系近的生物類群,相同的特點較多,反之較少。根據分析比較,找出不同類群生物的關系和進化發展的順序。我們也可以用這種方法對植物和動物兩類生物中的不同類群分析比較,認識它們的進化歷程。
八年級生物教案9
教學目標:
1.掌握無性生殖的概念和特點。
2.了解組織培養的概念和在生產實踐上的應用。
教學重點:
1.無性生殖的概念和特點。
2.組織培養的概念和在生產實踐上的應用。
教學難點:
1、常見的無性生殖。
2、組織培養的概念。
3、無性生殖與有性生殖的區別
教學用具:
幾種常見的無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多媒體素材
教學方法:
教師講述、啟發與學生觀察、討論相結合。
教學過程:
引言:我們都知道生物體的壽命是有限的,那么大家是否考慮過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生物的物種不會由于某些個體的死亡而滅絕?
。ɑ卮穑菏怯捎谏矬w具有生殖的特點。)
這就是說地球上的生命之所以能夠不斷地延續和發展,不是靠生物個體的長生不死,而是通過生殖來實現的。今天我們來學習有關生物生殖的內容。
講述:我們知道生物的種類很多,那么,生物的生殖方式可以分成哪幾種類型呢?按生物的進化趨勢,我們將生物的生殖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無性生殖,另一類是有性生殖。我們先來學習無性生殖。首先我們來學習無性生殖的類型。
在初中的時候,我們曾學習過無性生殖的幾種方式、下面大家觀看大屏幕所演示的幾種生物的無性生殖的過程來回答問題。
(大屏幕顯示變形蟲的分裂生殖、水螅的出芽生殖、根霉的孢子生殖、草霉的營養生殖過程。)
提問:誰能用較簡明的語言來說明一下以上4種生物的生殖過程?
。ɑ卮穑郝。)
提問:大家在觀看這幾種生物的生殖過程中,是否觀察到了生殖細胞的結合?
(回答:沒有。)
提問:新個體與母體的關系是什么?
。ɑ卮穑盒聜體是從母體直接產生出來的。)
講述:以上兩個問題的答案恰好是無性生殖的概念。不經過生殖細胞的結合,由母體直接產生出新個體的生殖方式,就叫做無性生殖。無性生殖也就是單親生殖,無性生殖的方式在植物體的生殖過程中應用很廣泛。民間有句諺語叫:“無心插柳柳成蔭”,那么誰能回答一下,人們是利用無性生殖的哪一種方式來繁殖柳樹?
(回答:營養生殖。)
講述:在農業生產中,為了保持植物體的優良性狀,人們常用扦插、嫁接等營養生殖的方法來繁殖花卉和果樹。
。ㄕn下各個小組搜集這方面的'信息和資料,課上來介紹。)
。▽W生介紹:天津市的市花月季花的繁殖主要利用嫁接和扦插的方法,果樹的繁殖也是利用嫁接的方法。例如:我們吃的甜脆可口的鴨梨、雪花梨等全是嫁接的結果。)
講述:通過剛才這幾位同學的介紹,我們明白了無性生殖的一個特點,即新個體基本上能夠保持植物體的優良性狀。
提問:為什么新個體基本上能夠保持母本的性狀?
。▽W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并回答問題。教師提示:從無性生殖的概念入手。)
(回答:由于新個體是從母體直接產生出來的,新個體含有的遺傳物質與母體相同。)
講述:在農業、林業上就是利用無性生殖的這一特點來進行扦插、嫁接等營養生殖的方法,來繁殖花卉和果樹的。但是扦插和嫁接的過程中難免會將母體的病毒帶給新個體,并且人們希望能更快速地繁殖植物體,尤其對于生長期比較短的花卉、蔬菜等。那么,現在有沒有一種既快速又脫毒的方法來繁殖植物體呢?有的,這就是近幾十年來發展起來的一項無性繁殖的新技術——植物的組織培養技術。那么,什么叫做植物的組織培養呢?簡單地說,是人們利用植物的組織或細胞將其培養成為一個完整植物體的過程。那么,這種技術有沒有理論依據呢?當然有的。這就是植物細胞的全能性。
提問:什么是植物細胞的全能性?
。ɑ卮穑郝。)
。ù笃聊伙@示組織培養的流程圖及以胡蘿卜為例的組培動畫過程。)
講述:在無菌條件下,將植物體的器官或組織片段切下來,放在適當的人工培養基上進行離體培養,這些器官或組織就會進行細胞分裂形成新的組織——愈傷組織。在適當的光照、溫度等條件下,愈傷組織便開始萌發,產生出根、莖等器官,進而發育成一個新的植物體。
[課外小組同學課下進行了植物組織培養過程的操作,請課外小組同學,結合他們進行的植物組織培養過程的錄像,向同學進行介紹(介紹內容略)。接下來,課外小組同學帶領其他同學進行學習并回答問題。]
。ɑ顒右唬赫乙晃换顒有〗M以外的同學,在課堂上親手在接種箱內操作一下接種這一環節,并用實物投影打到大屏幕上,其他同學觀看大屏幕,并給他找錯誤。)
。ɑ顒佣簬ьI大家觀察錐形瓶中的植物組織,哪一個被污染了,哪一個沒有污染,并讓同學思考為什么?)
(活動三:讓活動小組以外的同學,針對植物組織的培養過程,向活動小組同學提問題。)
(不能解答的問題由教師回答。)
講述:剛才大家的活動非常精彩,我們為自己鼓掌加油。植物組織培養技術的每一個環節都是非常重要的,馬虎不得。從中我們也應該得到啟示:任何一項技術在操作過程中,對每一個環節都要認真仔細、一絲不茍,否則將會前功盡棄。有的同學可能要問:植物的組織培養技術要求這么嚴格,那么它在實際生產,生活中有哪些應用呢?
。ɑ顒有〗M的同學結合參觀天津市蔬菜研究所的情況,向大家介紹組織培養技術在農業上的應用,并給大家講解脫毒馬鈴薯種及馬鈴薯快繁等知識。)
講述:從上面活動小組的介紹,我們知道,對植物體進行組織培養有很多優點,不僅從植物體上取材少、培養周期短、繁殖率高,而且便于自動化管理。
講述:今天我們學習的無性生殖的知識實際上是當前非常熱門的話題,即克隆?寺〉脑馐恰半x體的小樹枝發育成一個植物體。”即無性繁殖的意思。高等植物的無性繁殖比較普遍,而高等動物的無性繁殖則比較困難,1997年英國科學家用克隆技術培育出了“多莉羊”,這標志著生物新世紀的到來,同時,人們邊看到了克隆技術的誘人前景。
(各小組討論,然后暢所欲言,從醫藥、畜牧、醫學等各方面展望了克隆的前景,同時也從另一方面討論了克隆如果利用不當給人類帶來的災難。)
講述:剛才大家從正反兩方面展望了克隆的應用前景。任何一門技術的應用對人類來講都有其利和弊,如果利用得好,對人類社會大有益處;如果利用得不好,將會帶來大的災難。所以從現在開始,我們應樹立科學的道德觀。剛才我們饒有興趣的學習了生物的無性生殖的知識,實際上大多數種類生物的生殖方式是有性生殖。下面我們以被子植物為例,來學習有性生殖的知識。
。ù笃聊伙@示被子植物花的結構、胚珠的結構、雙受精的過程及種子的形成過程。)
提問:什么是雙受精?在種子的形成過程中是否有生殖細胞的產生及結合?
。ɑ卮穑郝浴#
講述:剛才我們所看到的像被子植物的生殖,由親本產生確性生殖細胞(也叫做配子),經過兩性生殖細胞(如卵細胞和精子:的結合,成為合子(如受精卵),再由合子發育成為新個體的生殖方式,叫做有性生殖。
討論:1.我們將鴨梨的種子種下去,幾年后是否能接出同樣甜脆的鴨梨來?2.如果生物的生殖只有無性生殖,沒有有性生殖,生物的進化將會怎樣?
。ɑ卮穑郝。)
講述:通過討論,我們不難看出,有性生殖的后代具有了雙親的遺傳特性,這樣會具有更強的生活能力和變異性,這對于生物的進化具有重要意義。
八年級生物教案10
教學目標
●能把握本文的說明順序,并按照順序說出文章的主要內容
●能準確判斷本文使用的說明方法,并說出其作用
●教學重點:
通過學習本文,在理清說明順序,把握文章所運用的說明方法后,收集篩選信息,增強對生物入侵的緊迫感和責任感。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理解:如何看待在物種遷移過程中的“人為干預”?為什么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過程中,強調“不受同類的食物競爭”和“不受天敵傷害”這兩個條件?
●教學方法:
1課文學習以合作探究為主,教師只作必要的點撥指導。
2.討論歸納法。通過多種形式的收集資料,討論歸納主題,共同解決。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出示“戰爭”一詞,讓學生說出看到后會想到哪些詞語?(學生可以小組競爭,說出不同的詞語)(血雨腥風,槍林彈雨,硝煙彌漫……)由次你會聯想到那些戰爭?(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在什么情況下才發生呢?領土、尊嚴受到侵犯時戰爭就爆發,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的是發生在人與生物之間的,板書課題,“生物入侵者”是什么?大家對此可能會感到陌生。要知道,這正是人類自己挑起的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不能不引起我們高度警覺,今天,我們將走進戰場,對這場“戰爭”做一番考察。
二、展示目標(生認真識記)
三、實施目標
(一)小組長帶領組員自學,完成以下問題。
1、說明文的三大要點:說明對象根據說明對象,說明文可分為文和。本文屬于說明文,說明的.順序常見的說明方法
2、給下列字注音或者根據拼音寫漢字。
劫掠藩籬厄運歸咎斑斕物競天擇
。ǘ└鶕繕死首x課文,小組討論,合作探究,結合自己讀課文情況完成以下問題。
1、通過剛才的閱讀,你獲得了哪些關于生物入侵的知識?
2、作者按什么思路來告訴我們這些知識的?
3、本文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分析其表達效果
4、生物入侵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危害是什么?
5、針對生物入侵增多的原因和途徑提出一條或幾條防范措施?
(三)小組對抗,釋疑問難(小組為單位,組長紀錄,然后提出,讓小組解決,教師點撥)
小組在完成上述目標的同時,深入挖掘,找出有價值的問題,歸納交流。
。ㄋ模┬〗Y:學習了本課,你有什么問題及收獲?
。ㄎ澹┬纬蓽y試:生物入侵者的說明對象運用的說明順序使用的說明方法及作用(舉例說明)
。┩卣寡由
你知道還有那些生物入侵者嗎?你在生活中發現過生物入侵的現象嗎?
根據已有資料簡介一種生物入侵者(姓名、來源、特點、危害等)并針對其特點制定相應的防治措施(以小組為單位)
八年級生物教案1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舉例說出生物的性狀,以及親子代間在性狀上的延續現象。舉例說出不同種性狀和相對性狀之間的區別。舉例說出生物的性狀是由基因控制的。
2、過程與方法:以觀察分析圖片資料、文字資料及實驗資料為主線讓學生自己歸納得出什么是性狀、基因控制性狀的結論。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關注轉基因技術給人類帶來的影響。
教學重難點
1、性狀、相對性狀的概念。
2基因控制性狀。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教師投影展示家庭成員性狀調查表,學生拿出自己完成的調查表。
師生互動:統計數據,發現規律。提出生物的遺傳和變異現象和概念。指出調查表中的各項調查內容,在生物學上屬于生物的性狀。
設計意圖:課前安排的調查活動有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和學習方法的掌握,借此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提供了學生與家長的情感交流,促進親子關系。同時為本節課的問題探討提供了很多較好的素材。
觀看錄像:了解人的各種遺傳性狀。
提出問題:什么是生物的性狀?
引導學生繼續觀察、思考,總結出性狀的概念和相對性狀的概念。
學生活動:觀察幾種生物的性狀。
小組討論:
1、僅憑肉眼的觀察或簡單的測量,就能知道自己所有的性狀嗎?
2、嘗試概括什么是生物的性狀。
3、通過觀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舉例說出同種生物的同一性狀常有哪些不同的表現形式。
小結:生物的性狀和相對性狀的概念。
提出問題:性狀能否直接傳給后代?它又是誰控制的?
學生活動:資料分析――轉基因鼠的啟示。
教師應較詳細介紹此項生物技術的基本過程,以加深學生的理解。
這是一種世世代代都是小體型的鼠,人們在對它做了一些特殊的處理之后,看看它的后代有什么變化。在雌雄小鼠2-3倍,體積大一倍。
小組討論:
1、在這項研究中,被研究的性狀是什么?控制這個性狀的`基因是什么基因?
2、轉基因超級鼠的獲得,說明性狀與基因之間是什么關系?
3、由此推論,在生物傳種接代的過程中,傳下去的是性狀還是控制性狀的基因?
小結: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狀。
教師播放錄像:轉基因技術的運用。
學生活動:觀看錄像,加深對基因決定性狀的理解。
設計意圖:通過以上實驗分析和觀看錄像,以學生非常關注的話題,可調整學生的注意力,增加他們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從內容上看,有利于學生進一步理解基因控制性狀的事實,確信無疑,相信科學,樹立辯證唯物主義思想觀點。還能利用此片對學生進行科學態度、科學精神和科學方法的教育以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育。
教師提出辯論話題:轉基因技術的利弊(是讓學生課前準備好素材以確保效果)。
學生活動:展開辯論(可臨時組隊)。
小結:轉基因技術和其它許多科學技術一樣,都似一把雙刃劍……。
設計意圖:既訓練了學生的思辨能力、批判性思維和口語表達能力,又使學生明白科學技術應該為人類造福,而不是帶來災難的道理,科學研究的過程應該是具有社會責任感的。另在教學中還要注意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合作意識和探究能力的培養,力求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等其它各方面的綜合能有更大程度的提高。
教師總結:這節課我們知道了性狀、相對性狀以及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狀等知識,關于這些問題你還有什么疑問嗎?
既然我們知道了生物在傳種接代中傳下去的是控制生物性狀的基因,那么你還想了解基因是怎么傳下去的嗎?是通過什么傳下去的嗎?下節課我們一起來探討這個問題(激起學生進一步探究的熱情,保持生物學習的興趣,養成對科學追求無止境的精神)。
課堂練習:P28(及時反饋并矯正)
課后作業:配套練習《學習與評價》。
八年級生物教案12
第一節
生物的無性生殖
。ǖ1課時)
教學內容:生物的無性生殖;實驗——酵母菌的出芽生殖。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
1、認識無性生殖的概念。
2、訓練使用顯微鏡觀察的操作技能。
3、說出生物無性生殖的方式及其在生產中的應用。4、舉例說出常見的營養生殖種類。5、理解營養生殖的優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對“酵母菌的出芽生殖”的觀察和“植物的嫁接”的實習活動,領悟“實踐出真知”的思想,培養嚴謹求實、一絲不茍的科學態度和唯物主義世界觀。
2、觀察顯微鏡,制作臨時玻片,提高科學技能,培養科學素養。教學重點:
1、舉例說出生物無性生殖的.方式2、說出酵母菌的出芽生殖方式。教學難點
1、無性生殖的原理2、酵母菌的培養。
教師準備:
1、課前準備幾張嫁接成活的植物體照片,在上課時供學生觀察。2、有關課件。
3、實習所用的器材。學生準備:
1、準備實驗和實習的有關材料。
2、課前嘗試嫁接,再把嫁接的動植物拿到課堂準備交流。教學步驟:
一、引出生物的繁殖和發育
1、情景創設:同學們都學過一首詩中這樣說,“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你們知道
這是表達的什么樣意思嗎?
2、診斷性設問:這就是生物的繁殖和發育現象。在前面的章節中,已經向我們描述了生
物千姿百態的生命形式、生物習性及他們的結構特點,但是對各種生物是如何繁衍后代的卻是不甚了解,你們能舉出幾個類似的例子來嗎?
3、啟發問題:你們說的這些例子都是需要精子和卵細胞的結合,才能生出新一代來。那
么,有沒有這種情況,不經過受精作用,同樣也能產生出下一代呢?這一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
4、安排實驗:現在我這里給同學們準備了一些器材,有酵母菌培養液、燒杯、顯微鏡、
載玻片、龍膽紫染色液等。請你們先看書,討論應如何做實驗,列出實驗步驟,研究酵母菌的出芽生殖問題。
二、酵母菌的出芽生殖觀察
八年級生物教案13
教學目標
1.說出動物生活環境的種類和特點。
2.說出水生動物常見種類和主要結構特點。
3.探究魚類的運動和呼吸的方式,并概述魚類的主要特征。
4.歸納出水生動物適于水中生活的共同特點。
5.關注水生動物的生存環境變化情況。
重點和難點
重點:1、探究魚類的運動和呼吸的方式,并概述魚類的主要特征。
2、說明水生動物適于水中生活的特點。
難點:探索魚鰭在游泳中的作用。
課前準備
1、教師:制作CAI(展示不同生活環境中的動物、水中生活的各種動物類群、水中自由生活的魚和魚鰭在游泳中的作用、水域污染對水生動物的影響,增強直觀性);魚缸、金魚、氣球、吸管、塑料板、剪刀、橡皮筋、針線、鋼尺等、魚鰓結構掛圖。
2、學生:預習探究魚鰭在游泳中作用的模擬實驗;查找出水體環境的惡化情況資料。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設計
學習內容
6、四人一組,根據實驗和錄像總結出魚類的共同特點。
7、四人一組,根據問題,進行分析討論,通過歸納整理,表述交流,得出結論。
觀察各種動物標本,并根據教材進行自主學習,在教師的引導下,總結得出結論。
學生根據錄像內容和問題,表述各自的觀點,達成共識,保護水域環境非常重要。
創設情景(CAI媒體播放),帶領學生進入那豐富多彩的動物世界,讓學生每人說出一種熟悉的動物(不能重復)。然后,組織學生根據有無脊椎或生活環境和運動方式的不同,給他們找個家。
利用錄像展現豐富多彩的動物世界,引導學生進行歸納總結。
播放錄像奇妙的海底世界。質疑:魚為什么能適于在水中生活? 魚的各種鰭在游泳中起什么作用?出示觀察提綱,引導學生仔細觀察錄像,分析問題,表述交流,得出結論。
指導學生進行模擬實驗(魚鰭在游泳中的作用),通過探究,得出結論。
質疑:人為什么不能像魚一樣在水中自如呼吸?出示觀察提綱,組織學生進行實驗,針對問題進行探究。同時,給于學生適當的幫助、指導,最終得出結論。
出示掛圖或投影片,組織學生分析魚類的共同特征。通過相互交流,得出結論。
質疑:除了魚外,你還知道哪些水生動物?組織學生自主看書,觀察標本并相互交流。對存在的問題,在教師的點拔、指導下,完成答疑、解惑。
質疑:利用錄像展示水域污染情況,并提出水環境的好壞影響水生生物的生活嗎?組織學生表述交流,得出結論,進行情感教育。
教學過程
師:錄像展示不同環境中生活的各種動物,帶領學生進入那絢麗多彩的動物王國,去領略大自然的神奇。然后,組織學生填表總結。
生:填表總結后,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并總結。
師:請根據生活環境和運動方式的不同,給它們找個家,然后相互交流。
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匯報交流。
師:通過交流,我們不難發現動物種類繁多,而且生活環境和運動方式也各不同。
質疑:這些動物都是怎樣適應各自的生活環境的?
生:引導學生進行討論。
師:播放錄像,水中自由生活的魚。質疑:魚為什么能在水中自由的生活呢?我們人類為什么不能像魚那樣自由自在地生活在水中呢?
生:開動腦筋,闡述自己的觀點。(相互補充、完善)
師:大家的觀點正確嗎?就讓我們先看一看魚是怎樣生活的。組織學生觀察魚缸里的活魚,然后提出觀察問題。(CAI展示)
問題l:魚的外形有什么特點?是否有利于克服水中運動的阻力?
問題2:魚的運動器官是什么?胸鰭、腹鰭、尾鰭在運動中各起什么作用?
生:以小組為單位,認真觀察,根據提示問題積極動腦思考。然后,表述交流、補充完善,最后得出正確結論。
。.體型呈梭形、鱗片;
。.外有黏液,可減少水中運動的阻力;
。.鰭:鰭是運動器官,胸鰭、腹鰭起平衡作用,尾鰭保持前進的方向。
師:在科學探究過程中,有些問題僅憑觀察是難以得出結論的。這就需要通過實驗或模擬實驗來探究。接下來,就請你們以小組為單位,設計《魚鰭在游泳中的作用》的探究方案。
生:以小組為單位,相互討論研究,提出本組想要探究的問題,作出假設。
師:組織學生匯報交流,相互質疑,補充完善本組設計方案。
生:修改自己的實驗方案。
師:教師引導學生參照書中的方法步驟和老師提供的實驗材料(略),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模擬探究。
生: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實驗。
師:巡視指導。
生:體色的觀察:鯽魚背面呈__色,腹面呈__色。
師:這種體色對鯽魚在水中生活有什么意義?
生:體形的.觀察:鯽魚的身體(圓形、側扁),體呈___。
師:這種體形有什么好處?
生:體表的觀察:體表覆蓋__,呈__狀排列,體表(干燥、有粘液)。
師:體表的這種特點與鯽魚的水中生活是如何適應的?
生:認真記錄,討論并得出結論,表述交流。
師:人為什么不能像魚一樣在水中呼吸呢?
生:各抒己見,發表自己的觀點。
師:要想明白這個道理,讓我們先看一看魚的呼吸器官——鰓的結構。組織學生觀察魚缸里魚的口和鰓蓋后緣交替張合的動作。質疑:口和鰓蓋后緣為什么不是同時張或合的呢?
生:用吸有墨汁的吸管慢慢滴在魚口的前方,觀察墨汁流動的情況,并認真記錄。
生:實驗操作,輕輕掀起魚的鰓蓋,看一看鰓的形態和顏色。對照魚鰓的結構放大圖。
師:質疑:鰓為什么是鮮紅色?鰓絲為什么既多又細?
生:討論并填表:魚鰓位于____兩側,外有___保護,共有____對鰓,顏色____。當水流經鰓絲時,溶解于水里的____進入鰓絲中的毛細血管里,而血液中的____擴散出毛細血管,排到水中。
師:總結鰓的結構與氣體交換。
生:討論人類為什么不能像魚那樣生活在水中。
師:質疑:你們能判斷一下什么樣的動物是魚類嗎?
生:它們體表被有鱗片,用鰓(gill)呼吸,通過尾部的擺動和鰭(fin)的協調作用游泳,以此來適應水中生活。
師:除去魚類以外,還有哪些動物生活在水中呢?
生:舉例說明。
師:組織學生看書,認識書中的各種水生動物。
質疑:1.腔腸動物有什么結構特點?常見腔腸動物有哪些?
2.軟體動物有什么結構特點?常見軟體動物有哪些?
3.甲殼動物有什么結構特點?常見甲殼動物有哪些?
生:表述交流(略)。
師:水中生活的動物有許多,它們都是水與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之間通過食物鏈和食物網,形成緊密而復雜的聯系。
質疑:發生赤潮或水華后,水生動物會出現什么現象?
生:各抒己見、慷慨陳詞。
師:錄像展示:煙波浩渺的海洋,奔流不息的江河,涓涓流淌的小溪,原本都是水生動物的樂園。然而,人類的不文明、不道德行為正在使水域環境遭到破壞,從而使大量水生動物死亡,甚至滅絕。難道不值得我們去深思嗎?
生:進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教育。
課堂小結
1.你了解了嗎?常見的水生無脊椎動物。
2.你明白了嗎?魚類適應水中生活的形態特點和結構特點。
3.你認同了嗎?水域環境的污染影響水生動物的生活。
結束語
在動物王國里,還有許多生活在陸地上的動物,它們是怎樣適應陸地環境生活的?請大家課前預習、查閱資料,我們下節課再來一起學習。
教學反思
在本節教學中,教學從創設問題情境人手,使學生通過觀看各種水生動物的圖片或錄像片,對眾多的水生動物有一個直觀感性認識,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思考:“如果陸生動物(包括人類)到水中生活會遇到哪些問題?”“魚類等水生動物是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的?”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興趣,還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有目的探究活動,同時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意識。使學生在活動中感知,體現了在動中學的特點,體現了學生主動學習的方法學習理念,這一點正是新課程所強調的學習方式的改變。
八年級生物教案14
教材分析
本節學習的關鍵是首先認識生物分類的單位,明確從大到小的分類單位依次是界、門、綱、目、科、屬、種,其中種是最基本的分類單位。然后,通過小組合作,仔細討論分析教材中馬是怎樣被引入不同等級分類單位的實例,再結合常見的一些動、植物物種,掌握將不同物種引入不同等級分類單位的方法和技能。
學習目標:
知識目標:
1、說出生物分類的七個等級
2、概述生物分類的依據和意義
能力目標:
3、能將物種引入不同等級的分類單位
情感目標:
4、通過閱讀林奈的事跡,培養不畏艱難和實現人生價值而奮斗不止的毅力
5、通過學習分類知識,認識個性與性的關系
教學重點
1.說出生物分類的七個等級。
2.概述生物分類的依據和意義。
教學難點
1.說出生物分類的七個等級。
2.教學組織對生物分類的七個等級的闡述。
學習過程
一、課前預習
1、科學家將生物分成植物界、動物界和其他幾個界。每個界又分又被分為六個更小的等級,他們從大到小依次是:
2、 是最基本的分類單位, 的親緣關系最密切。
3、馬這個物種,在分類上屬于
4、桃在分類上隸屬于
二、導入新課
世界上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生物,它們之間存在著或近或遠的親緣關系,生物學家根據生物之間的相似程度把它們分成不同的等級的分類單位。
三、合作探究
閱讀p85——p89教材內容,思考并理解下列問題,回答不了的標出來,可小組間討論、交流。
1、最基本的分類單位是什么?_________分類單位由小到大依次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有亞科這一單位,其位置應在_________和_________之間。
2、根據資料來分析:
(1)馬有野馬、家馬之分,家馬還分多個品種,它們都屬于同一物種嗎?
。2)怎樣理解騾子的雙親——馬和驢不屬于同一物種?
。3)一個物種便是一種生物,這種說法正確嗎?為什么?
3、同一物種內生物之間的親緣關系比較_________,共同特征比較_________。所以,分類單位越小,所包含的生物之間的親緣關系越_________,共同特征越_________。反之亦然。生物學家就是根據生物之間的'_________來把生物分成不同等級的。把驢歸入馬科,是因為它們有以下相似之處__________________。
4、想在大百科全書中找到關于馬的介紹,須沿這樣的路徑去找:_________界_________門_________亞門_________綱_________目_________科_________屬_________種。
5、桃在分類上隸屬于_________屬_________科_________目_________綱_________亞門_________門
6、對生物進行分類什么意義?
7、植物園內植物上掛的標牌上的拉丁文寫的是該植物的_________和_________。
四、拓展創新
1、(08,泉州)下列關于分類單位的敘述正確的是
八年級生物教案15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掌握人體保衛自身的三道防線的知識。
2.初步理解抗原和抗體的概念及抗原、抗體與吞噬細胞之間的關系。
3.理解免疫的概念,區別人體的非特異性免疫與特異性免疫。
4.用免疫的知識解釋一些人體的現象。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舉一反三,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免疫知識的學習,讓學生確立“對傳染病積極預防”的思想。
重點
1.人體保衛自身的三道防線。
2.非特異性免疫與特異性免疫的概念及其區別。
難點1.人體保衛自身的三道防線。
2.非特異性免疫與特異性免疫的概念及其區別。
教學準備掛圖
教學方法啟發引導法。
板書設計
第二節 免疫與計劃免疫
一、人體的三道防線
二、非特異性免疫和特異性免疫
1.非特異性免疫(先天性免疫):人人生來就有的,不針對某一種特定的病原體,而是對多種病原體都有防御作用。
2.特異性免疫(后天性免疫):出生以后才產生的,只針對某一特定的病原體或異物起作用。
教學過程
。墼O置懸念,導入新課]
教師:同學們都有這樣的生活經驗:當流感或乙腦等傳染病流行時,為了大家的健康,家長會采取一項措施,就是帶領你們去——
學生:打預防針。
教師:對,那么請大家想一想,為什么要打預防針呢?
學生:因為不打預防針的人往往會患病,而打過預防針的人會安然無恙。
教師:對,這一現象就涉及到我們今天將要學習的免疫與計劃免疫的內容,學習過這一節之后,我們就會清楚其中的奧秘了。
板書:第二節 免疫與計劃免疫
[分析資料,引出重點]
教師:我們知道,人體的表面覆蓋著一層——
學生:皮膚。
教師:那么皮膚對我們的身體有什么作用?
學生:保護身體內部結構、調節體溫……
教師:除了同學們剛才提到的,皮膚以及黏膜還有另外一項重要的功能。下面,先聽老師講一件事:曾經有人做過這樣的實驗,把一種能致病的鏈球菌涂在健康人的清潔皮膚上,2小時后再檢查,這時發現這些病菌的數量——
學生:增加了?
教師:不,情況恰恰與同學們預料的不一樣,那些病菌非但沒有增加,90%以上的反而被我們的皮膚消滅了。
學生:沒想到我們的皮膚這么厲害。
教師:那么請大家想一想,究竟我們的皮膚還具有什么功能呢?為什么涂在清潔皮膚上的病菌會很快死亡呢?
學生:說明皮膚具有殺滅病菌的功能,涂在清潔皮膚上的病菌被皮膚的分泌物殺死了。
教師:對,我們的皮膚和黏膜不僅能阻擋病原體侵入人體,而且它們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還有殺菌的作用。所以皮膚和黏膜組成了我們人體防御病原體的第一道防線。
板書:
一、人體的三道防線
第一道防線:皮膚和黏膜
學生:老師,既然有第一道防線,也就是說還有第二道或者還有第三道。
教師:的確是這樣,人體具有保衛自身的三道防線。剛才我們已經知道了皮膚和黏膜是保衛人體的第一道防線,而保衛人體的第二道防線是——體液中的殺菌物質和吞噬細胞。
板書:第二道防線:體液中的殺菌物質和吞噬細胞
學生:老師,這些知識可真難記。
教師:實際上,上述兩道防線是人類在進化過程中逐漸建立起來的天然防御功能,人人生來就有,不針對某一種特定的病原體,而是對多種病原體都有防御的作用,所以我們把這兩道防線叫做非特異性免疫或先天性免疫。
學生:老師剛才說人體有三道防線,那第三道防線是什么呢?
教師:接下來我就來說第三道防線。
板書:第三道防線:免疫器官和免疫細胞
教師:同學們知道了抗原和抗體之間的關系,那么請大家根據上述知識來思考一個問題;為什么出過水痘的人就不會再出水痘了呢?
學生:水痘病毒侵入人體后,人體內的淋巴細胞在水痘病毒的刺激下產生抵抗水痘病毒的'抗體,等人病好之后,抗體還存留在人體內,這個人以后就不會再出水痘了。
教師:回答得很好。人類正是在了解了自身免疫的抗原和抗體的這種現象后,通過接種疫苗的方法,使人體在不受有害病菌侵害的條件下,體內提前產生抵御某種病原體的抗體,從而避免了許多疾病對人類健康的威脅。利用種牛痘的方法來預防天花就是人類利用這種方法與疾病作斗爭的一個成功的例子。那么你們還知道哪些傳染病可以通過接種疫苗來預防的呢?
學生:流感、麻疹、肝炎、脊髓灰質炎……
教師:同學們提到的疾病人類現在都可以通過接種疫苗來實現預防的目的了。也就是說人體的第三道防線是人體在出生以后逐漸建立起來的后天防御功能,其特點是出生以后才產生的,只針對某一特定的病原體或異物起作用。對比我們前面所學的非特異性免疫和先天性免疫的概念,可以把第三道防線稱之為——
學生:特異性免疫和后天性免疫。
板書:
二、非特異性免疫和特異性免疫
1.非特異性免疫(先天性免疫):人人生來就有的,不針對某一種特定的病原體,而是對多種病原體都有防御作用。
2.特異性免疫(后天性免疫):出生以后才產生的,只針對某一特定的病原體或異物起作用。
[課堂小結,鞏固練習,結束新課]
。垤柟叹毩暎
【八年級生物教案】相關文章:
八年級生物教案:生物進化08-26
八年級生物教案02-28
人教版八年級生物教案02-28
生物八年級上冊教案11-15
八年級生物教案范文11-18
八年級生物教案【推薦】11-24
【薦】八年級生物教案11-23
八年級生物教案優秀11-05
八年級生物教案【精】11-27
八年級生物教案人教版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