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高一化學教案

    時間:2022-11-11 15:24:47 高一化學教案 我要投稿

    高一化學教案集錦15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一化學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一化學教案集錦15篇

    高一化學教案1

      一、教材分析

      氣體摩爾體積是在學習物質的量的基礎上學習的,它將氣體的體積和氣體的物質的量聯系起來,為以后學習氣體參加反應的計算奠定了基礎。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理解決定物質體積大小的因素;

      2、理解氣體摩爾體積的概念;

      3、掌握氣體體積與物質的量之間的轉換關系。

      (二)過程與方法:

      從分析決定物質體積大小的因素入手,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意識,通過設置問題調動學生的求知欲望,引導學生進行歸納,體驗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對結論的影響。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決定物質體積大小的因素和氣體摩爾體積的學習,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的能力和團結合作的精神,感受科學的魅力。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氣體摩爾體積。

      教學難點:決定物質體積大小的因素、氣體摩爾體積。

      四、教學過程

      【引入】在科學研究和實際生產中,常常用到氣體,而測量氣體的體積往往比稱量質量更方便。那么氣體體積與它的物質的量之間有什么聯系呢?我們今天就來學習氣體體積與其物質的量之間的橋梁——氣體摩爾體積。

      氣體摩爾體積

      【教師活動】播放電解水的實驗視頻。

      【學生活動】觀察、討論、思考并回答問題。

      1、閱讀教材P13 —P14科學探究的內容,并填空。

      (1)實驗中的現象:兩極均產生氣體,其中一極為 氫氣,另一極為氧氣,且二者體積比約為 。

      (2)

      質量(g)物質的'量(mol)氫氣和氧氣的物質的量之比氫氣氧氣從中你會得出結論:在相同溫度和壓強下,1molO2和H2的體積。

      2、下表列出了0℃、101 kPa(標準狀況)時O2和H2的密度,請計算出1 mol O2、H2的體積。從中你又會得出什么結論?

      物質物質的量(mol)質量(g)密度(g·L-1)體積(L)O211.429H210.0899結論:在標準狀況下,1mol任何氣體的體積都約是。

      【過渡】1mol任何氣體在同溫、同壓條件下體積幾乎相等,1mol固體或液體是否也類似的關系呢?【問題】下表列出了20℃時幾種固體和液體的密度,請計算出1 mol這幾種物質的體積。

      密度/g·cm-3質量/g體積/cm3Fe7.86Al2.70H2O0.998H2SO41.83

      結論:在相同條件下,1mol固體或液體的體積。

    高一化學教案2

      教學目標:

      1、理解能量最低原則、泡利不相容原理、洪特規則,能用以上規則解釋1~36號元素基態原子的核外電子排布;

      2、能根據基態原子的核外電子排布規則和基態原子的核外電子排布順序圖完成1~36號元素基態原子的核外電子排布和價電子排布;

      教學重難點:

      解釋1~36號元素基態原子的核外電子排布;

      教師具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方法:

      引導式啟發式教學

      教學過程:

      知識回顧:

      1、原子核外空間由里向外劃分為不同的電子層?

      2、同一電子層的電子也可以在不同的軌道上運動?

      3、比較下列軌道能量的高低(幻燈片展示)

      聯想質疑:

      為什么第一層最多只能容納兩個電子,第二層最多只能容納八個電子而不能容納更多的電子呢?第三、四、五層及其他電子層最多可以容納多少個電子?原子核外電子的排布與原子軌道有什么關系?

      引入新課:

      通過上一節的學習,我們知道:電子在原子核外是按能量高低分層排布的,同一個能層的電子,能量也可能不同,還可以把它們分成能級(s、p、d、f),就好比能層是樓層,能級是樓梯的階級。各能層上的能級是不一樣的。原子中的電子在各原子軌道上按能級分層排布,在化學上我們稱為構造原理。下面我們要通過探究知道基態原子的核外電子的排布。

      板書:一、基態原子的核外電子排布

      交流與討論:(幻燈片展示)

      講授: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知道了核外電子在原子軌道上的排布是從能量最低開始的,然后到能量較高的電子層,逐層遞增的。也就是說要遵循能量最低原則的。比如氫原子的原子軌道有1s、2s、2px、2py、2pz等,其核外的惟一電子在通常情況下只能分布在能量最低的1s原子軌道上,電子排布式為1s1。也就是說用軌道符號前的數字表示該軌道屬于第幾電子層,用軌道符號右上角的數字表示該軌道中的電子數(通式為:nlx)。例如,原子C的電子排布式為1s2s22p2。基態原子就是所有原子軌道中的電子還沒有發生躍遷的原子,此時整個原子能量處于最低.

      板書:1、能量最低原則

      講解:原則內容:通常情況下,電子總是盡先占有能量最低的軌道,只有當這些軌道占滿后,電子才依次進入能量較高的軌道,這就是構造原理。原子的電子排布遵循構造原理能使整個原子的能量處于最低狀態,簡稱能量最低原則。打個比方,我們把地球比作原子核,把能力高的大雁、老鷹等鳥比作能量高的電子,把能力低的麻雀、小燕子等鳥比作能量低的電子。能力高的鳥常在離地面較高的天空飛翔,能力低的鳥常在離地面很低的地方活動。

      練習:請按能量由低到高的`順序寫出各原子軌道。

      學生:1s2s2p3s3p3d4s4p4d4f5s5p5d5f5g6s

      講解:但從實驗中得到的一般規律,卻跟大家書寫的不同,順序為1s→2s→2p→3s→3p→4s→3d→4p→5s→4d→5p→6s→4f→5d→6p→7s…………大家可以看圖1—2—2。

      板書:能量由低到高順序:1s→2s→2p→3s→3p→4s→3d→4p→5s→4d→5p→6s→4f→5d→6p→7s……

      過渡:氦原子有兩個原子,按照能量最低原則,兩電子都應當排布在1s軌道上,電子排布式為1s2。如果用個圓圈(或方框、短線)表示滿意一個給定量子數的原子軌道,這兩個電子就有兩種狀態:自旋相同《原子結構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課時教案或自旋相反《原子結構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課時教案。事實確定,基態氦原子的電子排布是《原子結構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課時教案,這也是我們對電子在原子軌道上進行排布必須要遵循的另一個原則――泡利不相容原理。原理內容:一個原子軌道中最多只能容納兩個電子,并且這兩個電子的自旋方向必須相反;或者說,一個原子中不會存在四個量子數完全相同的電子。

      板書:2、泡利不相容原理

      講解:在同一個原子軌道里的電子的自旋方向是不同的,電子自旋可以比喻成地球的自轉,自旋只有兩種方向:順時針方向和逆時針方向。在一個原子中沒有兩個電子具有完全相同的四個量子數。因此一個s軌道最多只能有2個電子,p軌道最多可以容納6個電子。按照這個原理,可得出第n電子層能容納的電子總數為2n2個

      板書:一個原子軌道最多容納2個電子且自旋方向必須相反

      交流研討:C:最外層的p能級上有三個規道

      可能寫出的基態C原子最外層p能級上兩個電子的可能排布:

      ①2p:《原子結構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課時教案《原子結構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課時教案 《原子結構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課時教案

      《原子結構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課時教案②2p:

      《原子結構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課時教案《原子結構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課時教案《原子結構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課時教案③《原子結構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課時教案《原子結構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課時教案2p:《原子結構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課時教案

      ④2p 《原子結構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課時教案《原子結構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課時教案 《原子結構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課時教案

      p有3個軌道,而碳原子2p能層上只有兩個電子,電子應優先分占,而不是擠入一個軌道,C原子最外層p能級上兩個電子的排布應如①所示,這就是洪特規則。

      板書:3、洪特規則

      在能量相同的軌道上排布,盡可能分占不同的軌道并切自旋方向平行

      交流與討論:

      1、寫出11Na、13Al的電子排布式和軌道表示式,思考17Cl原子核外電子的排布,總結第三周期元素原子核外電子排布的特點

      2、寫出19K、22Ti、24Cr的電子排布式的簡式和軌道表示式,思考35Br原子的電子排布,總結第四周期元素原子電子排布的特點,并仔細對照周期表,觀察是否所有原子電子排布都符合前面的排布規律

      [講述]洪特規則的特例:對于能量相同的軌道(同一電子亞層),當電子排布處于全滿(s2、p6、d10、f14)、半滿(s1、p3、d5、f7)、全空(s0、p0、d0、f0)時比較穩定,整個體系的能量最低。

      小結:核外電子在原子規道上排布要遵循三個原則:即能量最低原則、泡利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規則。這三個原則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也就是說核外電子在原子規道上排布要同時遵循這三個原則。

      閱讀解釋表1-2-1:電子排布式可以簡化,如可以把鈉的電子排布式寫成[Ne]3S1。

      板書:4、核外電子排布和價電子排布式

      活動探究:

      嘗試寫出19~36號元素K~Kr的原子的核外電子排布式。

      小結:鉀K:1s22s22p63s23p64s1;鈣Ca:1s22s22p63s23p64s2;

      鉻Cr:1s22s22p63s23p63d44s2;鐵Fe:1s22s22p63s23p63d64s2;

      鈷Co:1s22s22p63s23p63d74s2;銅Cu:1s22s22p63s23p63d94s2;

      鋅Zn:1s22s22p63s23p63d104s2;溴Br:1s22s22p63s23p63d104s24p5;

      氪Kr:1s22s22p63s23p63d104s24p6;

      注意:大多數元素的原子核外電子排布符合構造原理,有少數元素的基態原子的電子排布對于構造原理有一個電子的偏差,如:K原子的可能電子排布式與原子結構示意圖,按能層能級順序,應為

      1s22s22p63s23p63d1;《原子結構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課時教案,但按初中已有知識,應為1s22s22p63s23p64s1;《原子結構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課時教案

      事實上,在多電子原子中,原子的核外電子并不完全按能層次序排布。再如:

      24號鉻Cr:1s22s22p63s23p63d54s1;

      29號銅Cu:1s22s22p63s23p63d104s1;

      這是因為能量相同的原子軌道在全充滿(如p6和d10)、半充滿(如p3和d5)、和全空(如p0和d0)狀態時,體系的能量較低,原子較穩定。

      講授:大量事實表明,在內層原子軌道上運動的電子能量較低,在外層原子軌道上運動的電子能量較高,因此一般化學反應只涉及外層原子軌道上的電子,我們稱這些電子為價電子。元素的化學性質與價電子的數目密切相關,為了便于研究元素化學性質與核外電子間的關系,人們常常只表示出原子的價電子排布。例如,原子C的電子排布式為1s2s22p2,還可進一步寫出其價電子構型:2s22p2 。圖1-2-5所示鐵的價電子排布式為3d64s2。

      總結:本節課理解能量最低原則、泡利不相容原理、洪特規則,能用以上規則解釋1~36號元素基態原子的核外電子排布;能根據基態原子的核外電子排布規則和基態原子的核外電子排布順序圖完成1~36號元素基態原子的核外電子排布和價電子排布。

      一個原子軌道里最多只能容納2個電子,而且自旋方向相反,這個原理成為泡利原理。推理各電子層的軌道數和容納的電子數。當電子排布在同一能級的不同軌道時,總是優先單獨占據一個軌道,而且自旋方向相同,這個規則是洪特規則。

      板書設計:

      基態原子的核外電子排布

      1、能量最低原則

      能量由低到高順序:1s→2s→2p→3s→3p→4s→3d→4p→5s→4d→5p→6s→4f→5d→6p→7s……

      2、泡利不相容原理

      一個原子軌道最多容納2個電子且自旋方向必須相反

      3、洪特規則

      在能量相同的軌道上排布,盡可能分占不同的軌道并切自旋方向平行

      4、核外電子排布和價電子排布式

    高一化學教案3

      教學目標:

      1、掌握糖類和蛋白質的特征反應、糖類和蛋白質的檢驗方法;

      2、掌握糖類、油脂和蛋白質的水解反應、反應條件對水解反應的影響;

      3、了解糖類、油脂和蛋白質的簡單分類、主要性質和用途;

      4、培養觀察實驗能力、歸納思維能力及分析思維能力;

      5、通過糖類和蛋白質的特征反應、糖類和蛋白質的檢驗方法及糖類、油脂和蛋白質的水解反應的教學,培養學生勇于探索、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1)糖類和蛋白質的特征反應、糖類和蛋白質的檢驗方法;

      (2)糖類、油脂和蛋白質的水解反應。

      教學難點:(1)糖類和蛋白質的特征反應及糖類和蛋白質的檢驗方法;

      (2)糖類、油脂和蛋白質的水解反應。

      教學過程:

      一、合作討論

      1、我們已經知道蔗糖、冰糖、葡萄糖、果糖也是糖,但你知道淀粉、纖維素也是糖嗎?糖類物質都有甜味嗎?有甜味的物質都是糖嗎?

      我的思路:要明確糖類的概念及分類,注意區分生活中的“糖”和化學中的“糖”。

      2、淀粉沒有甜味,但為什么在吃米飯或饅頭時多加咀嚼就能覺得有甜味呢?淀粉在人體內發生了哪些化學變化?

      我的思路:淀粉屬于多糖,其重要性質之一就是在一定條件下發生水解反應,最終生成葡萄糖。注意這里“一定條件”的涵義。

      3、酯和脂是一回事嗎?甘油是油嗎?油都是油脂嗎?

      我的思路:注意準確把握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不能望文生義,要結合生活中具體實例進行記憶和理解。

      4、為什么說氨基酸是蛋白質的基礎?我們從食物中攝取的蛋白質在人體內發生了哪些變化,最終排出體外?

      我的思路:蛋白質是一類有機高分子化合物,種類繁多,結構復雜,但其最終的水解產物都是氨基酸,而自然界中的氨基酸的種類是有限的。這一方面說明了氨基酸是蛋白質的.基礎物質。

      二、糖類和蛋白質的特征反應

      1、[實驗3—5]——葡萄糖、淀粉和蛋白質的特性實驗

      實驗內容

      實驗現象

      葡萄糖+新制Cu(OH)2

      共熱,生成磚紅色沉淀

      淀粉+碘酒

      變藍色

      蛋白質+濃HNO3

      共熱,變黃色

      2、葡萄糖的特征反應

      (1)葡萄糖磚紅色沉淀

      (2)葡萄糖光亮的銀鏡

      新制Cu(OH)2和銀氨溶液都是堿性的。

      上列兩反應,常用于鑒別葡萄糖。

      3、淀粉的特征反應:

      在常溫下,淀粉遇碘變藍色。

      嚴格地說,淀粉遇到I2單質才變藍色,而遇到化合態的碘如I—、IO等不變色。

      可用碘檢驗淀粉的存在,也可用淀粉檢驗碘的存在。

      4、蛋白質的特征反應

      (1)顏色反應:

      蛋白質變黃色

      (2)灼燒反應:灼燒蛋白質,產生燒焦羽毛的氣味

      嚴格地說,濃HNO3只能使含有苯環的蛋白質變黃色。

      以上兩條,常用于鑒別蛋白質

      三、糖類、油脂、蛋白質的水解反應

      1、[實驗3—6]蔗糖的水解反應

      現象:有磚紅色沉淀生成。

      解釋:蔗糖水解產生了葡萄糖。

      2、糖類的水解反應

      C12H22O11+H2O C6H12O6+C6H12O6

      蔗糖葡萄糖果糖

      (C6H10O5)n+nH2O nC6H12O6

      淀粉(或纖維素)葡萄糖

      單糖是糖類水解的最終產物,單糖不發生水解反應。

      糖類在實驗室中水解常用H2SO4作催化劑,在動物體內水解則是用酶作催化劑。

      淀粉和纖維素的最終水解產物相同,都是葡萄糖。

      3、油脂的水解反應

      (1)油脂+水高級脂肪酸+甘油

      (2)油脂+氫氧化鈉高級脂肪酸鈉+甘油

      油脂在堿性條件下的水解反應,叫做皂化反應。工業上常用此反應制取肥皂。

      甘油與水以任意比混溶,吸濕性強,常用作護膚劑。

      油脂在動物體內的水解,是在酶催化下完成的。

      4、蛋白質的水解:蛋白質的水解產物是氨基酸。

      甘氨酸丙氨酸

      苯丙氨酸

      谷氨酸

      氨基酸分子中含有堿性基氨基(—NH2)和酸性基羧基(—COOH),氨基酸呈兩性。

      &

      nbsp;天然蛋白質水解的最終產物都是α—氨基酸

      (1)葡萄糖和果糖的存在和用途

      葡萄糖和果糖

      (2)蔗糖的存在和主要用途

      蔗糖

      (3)淀粉和纖維素的存在和主要用途

      淀粉

      纖維素

      2、油脂的主要應用

      (1)油脂的存在:油脂存在于植物的種子、動物的組織和器官中

      油脂中的碳鏈含碳碳雙鍵時,主要是低沸點的植物油;油脂的碳鏈為碳碳單鍵時,主要是高沸點的動物脂肪。

      油脂肪

      (2)油脂的主要用途——食用

      油脂+水高級脂肪酸+甘油;放出熱量

      油脂是熱值最高的食物。

      油脂有保持體溫和保護內臟器官的功能。

      油脂能增強食物的滋味,增進食欲,保證機體的正常生理功能。

      油脂增強人體對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

      過量地攝入脂肪,可能引發多種疾病。

      ,基本營養物質教學設計

      3、蛋白質的主要應用

      (1)氨基酸的種類

      氨基酸

      (2)蛋白質的存在

      (3)蛋白質的主要用途

      (4)酶

      酶是一類特殊的蛋白質。

      酶是生物體內的重要催化劑。

      作為催化劑,酶已被應用于工業生產

      4、科學視野——生命的化學起源

      導致生命起源的化學過程是在有水和無機物存在的條件下發生的:①簡單的無機物和有機物轉化為生物更多內容源自幼兒

      基本營養物質教案更多內容源自幼兒聚合物;②以第一階段產生的單體合成有序的生物聚合物;③對第二階段形成的生物聚合物進行自我復制。

      五、例題講評

      【例1】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糖類、油脂、蛋白質都能發生水解反應

      B、糖類、油脂、蛋白質都是由C、H、O三種元素組成的

      C、糖類、油脂、蛋白質都是高分子化合物

      D、油脂有油和脂肪之分,但都屬于酯

      解析:糖類包括單糖、二糖和多糖,二糖和多糖能水解,單糖不水解。A錯誤。

      糖類、油脂都是由C、H、O三種元素組成的。蛋白質的水解產物中含有氨基酸,氨基酸中含有—NH2,則推知蛋白質中除含C、H、O三元素外,還含有N元素等。B不正確。

      糖類中的單糖和二糖及油脂都不是高分子,多糖及蛋白質都是高分子。C不正確。

      D選項正確。

      答案:D

      【例2】某物質在酸性條件下可以發生水解反應生成兩種物質A、B,且A和B的相對分子質量相等,該物質可能是( )

      A、甲酸乙酯(HCOOC2H5)

      B、硬脂酸甘油酯

      C、葡萄糖(C6H12O6)

      D、淀粉〔(C6H10O5)n〕

      解析:逐項分析。

      A可選:

      HCOOC2H5+H2O HCOOH+C2H5OH

      46 46

      B不可選:

      3×284 92

      C不可選,因為葡萄糖不水解。

      D不可選,因為淀粉水解只生成一種物質。

      答案:A

      【例3】新制Cu(OH)2和銀氨溶液都是弱氧化劑,但卻能將葡萄糖氧化成葡萄糖酸:

      (1)判斷葡萄糖溶液能否使KMnO4(H+,aq)褪色。答。

      (2)判斷葡萄糖溶液能否使溴水褪色。若能,寫出反應方程式;若不能,請說明理由。

      解析:弱氧化劑都能將葡萄糖氧化,溴水和KMnO4(H+aq)都是強氧化劑,自然也能將葡萄糖氧化,而本身被還原為無色離子(MnO Mn2+,Br2 Br—)。

      溴水將—CHO氧化為—COOH,多出1個O原子,這個O原子應該是由1個H2O分子提供的,1個H2O分子提供一個O原子必游離出2個H+,所以H2O是一種反應物,HBr是一種生

      成物。

      答案:(1)能(2)能

      補充習題:

      1、下列食用物質中,熱值最高的是( )

      A、酒精B、葡萄糖

      C、油脂D、蛋白質

      解析:油脂是攝食物質中熱值最高的物質。“喝酒暖身”是由于酒精能加快血液循環的緣故,與其熱值關系不大。

      答案:C

      2、下列關于蛋白質的敘述正確的是( )

      A、雞蛋黃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質

      B、雞蛋生食營養價值更高

      C、雞蛋白遇碘變藍色

      D、蛋白質水解最終產物是氨基酸

      解析:雞蛋白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質,A錯;雞蛋生食,難以消化,營養損失嚴重,且生雞蛋中含有多種細菌、病毒等,B錯;遇碘變藍色是淀粉的特性,不是蛋白質的性質,C錯。

      答案:D

      3、尿素( )是第一種人工合成的有機化合物。下列關于尿素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A、尿素是一種氮肥

      B、尿素是人體新陳代謝的一種產物

      3、基本營養物質教學設計

      C、長期使用尿素不會引起土壤板結、肥力下降

      D、尿素的含氮量為23、3%

      解析:尿素施入土壤,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最終轉化為(NH4)2CO3,(NH4)2CO3對土壤無破壞作用。A、B、C都正確。

      CO(NH2)2的含N量為:

      w(N)= ×100%= ×100%=46、7%。

      D錯誤。

      答案:D

      4、下列關于某病人尿糖檢驗的做法正確的是( )

      A、取尿樣,加入新制Cu(OH)2,觀察發生的現象

      B、取尿樣,加H2SO4中和堿性,再加入新制Cu(OH)2,觀察發生的現象

      C、取尿樣,加入新制Cu(OH)2,煮沸,觀察發生的現象

      D、取尿樣,加入Cu(OH)2,煮更多內容源自幼兒

      基本營養物質教案更多內容源自幼兒沸,觀察發生的現象

      解析:葡萄糖的檢驗可在堿性條件下與新制Cu(OH)2共熱,或與銀氨溶液共熱而完成。

      答案:C

      5、飽和高級脂肪酸的分子通式可以用CnH2n+1COOH表示。營養學研究發現,大腦的生長發育與不飽和高級脂肪酸密切相關。深海魚油中提取的DHA就是一種不飽和程度很高的高級脂肪酸。它的分子中含有六個碳碳雙鍵,學名為二十六碳六烯酸,則其分子式應是

      ( )

      A、C26H41COOH&nbs

      p; B、C25H39COOH

      C、C26H47COOH D、C25H45COOH

      解析:由“學名為二十六碳六烯酸”中的“二十六碳”可推其分子中應含有26個C原子,排除A、C——它們的分子中都有27個C原子。

      C25H39COOH的烴基(—C25H39)的不飽和度為:

      Ω= =6

      C25H45COOH的烴基(—C25H45)的不飽和度為:

      Ω= =3

      C25H39COOH分子中有6個烯鍵,即6個碳碳雙鍵,B對,D錯。

      答案:B

      6、某課外活動小組設計了如下3個實驗方案,用以檢驗淀粉的水解程度:

      (1)甲方案:淀粉液水解液中和液溶液變藍

      結論:淀粉尚未水解。

      答案:甲方案操作正確,但結論錯誤。這是因為當用稀堿中和水解液中的H2SO4后,加碘水溶液變藍色有兩種情況:①淀粉完全沒有水解;②淀粉部分水解。故不能得出淀粉尚未水解之結論。

      (2)乙方案:淀粉液水解液無銀鏡現象

      結論:淀粉尚未水解。

      答案:乙方案操作錯誤,結論亦錯誤。淀粉水解后應用稀堿中和淀粉溶液中的H2SO4,然后再做銀鏡反應實驗。本方案中無銀鏡現象出現是因為溶液pH<7,故該溶液中淀粉可能尚未水解,也可能水解完全或部分水解。

      (3)丙方案:淀粉液水解液中和液

      結論:淀粉水解完全。

      答案:丙方案操作正確,結論正確。

      上述3個方案操作是否正確?說明理由。上述3個方案結論是否正確?說明理由。

      7、20世紀80年代,我國改革開放初期,從日本進口了數億噸大豆,用傳統的壓榨法怎么也提取不出油來。后來發現大豆上都留有一個小孔。請走訪1家現代化的植物油廠或上網查詢有關資料,然后解釋其原因,并用概括性語言回答工廠里現代化的提油技術是用什么方法。

      答案:20世紀80年代,我國提取植物油采用的還是傳統的榨油方法

      ——壓榨法。當時,國際上先進的方法是萃取法:在大豆上打1個小孔,將大豆放入CCl4中萃取。我國從日本進口的數億噸大豆,就是被萃取了豆油的大豆,所以壓榨是不會出油的。現在,我國大型企業提取植物油采用的先進技術也是萃取法。

      8、血紅蛋白是一種含鐵元素的蛋白質,經測定其含鐵的質量分數為0。34%。若其分子中至少有1個鐵原子,則血紅蛋白分子的最低相對分子質量是多少?

      解析:由于Ar(Fe)/Mr(血紅蛋白)=0。34%

      所以;Mr(血紅蛋白)= = =16471、

      答案:1647

    高一化學教案4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使學生了解強電解質和弱電解質的含義;

      使學生了解離子反應和離子反應方程式的含義;

      使學生了解離子反應發生的條件和離子反應方程式的書寫方法。

      能力目標

      通過對中和反應、碳酸根離子檢驗等知識的綜合運用,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訓練學生的科學方法,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情感目標

      通過教學對學生進行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教育。

      教學建議

      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強電解質和弱電解質、離子反應和離子反應方程式的書寫方法。

      教學難點:離子反應方程式的書寫。

      教學建議

      離子反應是電解質在溶液里發生的反應,或在溶液里生成電解質的反應。

      要正確書寫離子反應方程式,必須掌握電解質、電離、電離方程式和酸、堿、鹽的溶解性等知識。

      教學過程可采用:實驗→觀察→分析→結論的程序進行教學。具體建議如下:

      一、精心設計,并做好強弱電解質水溶液導電性強弱的實驗,再引導學生根據實驗現象推理,是建立強弱電解質概念的關鍵。教師要強調比較導電性強弱時,必須條件相同。在演示實驗中引導學生觀察,比較燈光的亮度,討論推斷:燈光亮度不同→溶液的導電性不同→溶液里自由移動的離子濃度不同→電解質電離程度不同→電解質有強弱之分。從而為理解離子反應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由于學生學過的化學反應不太多,本節只要求學生掌握離子互換反應和有離子參加的置換反應兩類離子反應,不要再擴大。

      做好教材中的演示實驗,讓學生展開討論,引導學生運用電解質在水中發生電離,電離方程式等知識進行分析,并聯系復分解反應趨于完成的條件,得出“電解質在溶液里發生反應的實質是離子間的反應”這一新課題。理解離子反應總是向離子濃度降低的方向進行的道理。最后過渡到為表示反應的本質,用實際參加反應的離子來表示化學反應,即離子方程式的教學。

      三、書寫離子反應方程式是本節的難點。

      建議1.初學時按書寫步驟進行訓練。2.步驟中的第二步是正確書寫離子反應方程式的關鍵。學生的主要錯誤是不熟悉酸、堿、鹽的溶解性表。教師可幫助學生抓住若干條規律,記住常見物質的溶解性,這樣有利于教學。3.強調離子反應方程式所表示的意義,加強讀出離子方程式正確含義的訓練。學生練習化學方程式改寫成離子方程式和由離子方程式寫出相應的化學方程式。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離子反應和離子反應方程式的書寫。

      教學難點:離子反應方程式的書寫方法。

      教學方法:創調情境→提出問題→誘導思維→激發興趣→分析歸納→解決問題

      教學手段:實驗錄像、演示實驗、學生實驗、投影

      教學過程:

      [引言]通過對氧化還原反應的學習,我們了解到根據不同的分類方法可將化學反應分為不同的反應類型。如按反應物和生成物的類別以及反應前后物質種類的多少可將化學反應分為四種基本反應類型(化合、分解、置換、復分解);若根據化學反應中是否有電子轉移,又可將化學反應分為氧化還原反應和非氧化還原反應。那么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另一種重要的分類方法。

      [板書]第二節離子反應

      [復習提問]回顧初中物質導電性實驗——第一組物質是干燥的氯化鈉固體、硝酸鉀固體、氫氧化鈉固體、磷酸固體、蔗糖固體、無水酒精,第二組是 溶液、 溶液、 溶液、 溶液、酒精溶液、蔗糖溶液

      [學生回答]還記得嗎?哪些物質能導電?哪些物質不能導電?干燥的 固體、 固體、 固體、 固體不導電,而 溶液、 溶液、 溶液、 溶液都能導電。蔗糖和蔗糖溶液,無水酒精及其水溶液均不導電。

      [復習提問]為什么有些物質如 ...... 在干燥的固體時不導電,而溶于水后卻能導電了呢?

      [學生回答]是因為這些物質的固體中不存在自由移動的離子,而當它們溶于水后,在水分子的作用下,使這些物質電離產生了能夠自由移動的陰、陽離子,從而能夠導電。

      [教師總結]可見酸、堿、鹽的水溶液都具有導電性。

      [引出新課]

      [板書]一、電解質與非電解質

      1.概念:

      [投影](1)電解質: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狀態下能夠導電的化合物叫電解質。如: ......等。

      (2)非電解質:無論是在水溶液或熔化狀態下都不導電的化合物叫非電解質。例:蔗糖、酒精等。

      [講述]我們已經知道酸、堿、鹽是電解質,它們的水溶液都能導電。那么,我們進一步來研究在相同條件下不同種類的酸、堿、鹽溶液,它們的導電能力是否相同。

      [演示實驗]實驗1-1

      [引導思考]學生認真觀察實驗,并對實驗現象加以分析、討論。

      [學生回答]根據燈泡發光明暗程度不同,我們可以知道相同條件下,它們的導電能力不同。

      [結論]電解質有強、弱之分。

      [板書]二、強電解質與弱電解質

      [投影]圖1-10, 在水中溶解和電離示意圖。

      [講述]離子化合物與某些共價化合物能夠在水分子作用下完全電離成離子,而某些共價化合物只能部分電離成離子。

      [投影]強電解質:在水溶液里全部電離成離子的電解質。如強酸、強堿和大多數鹽類。

      弱電解質:在水溶液里只有一部分分子電離成離子的電解質。如 。

      [學生練習]寫出下列物質的電離方程式;

      [板書]三、離子反應:

      [引導分析]由于電解質溶于水后就電離成為離子,所以電解質在水溶液中所起的`反應實質上是離子之間的反應。

      [板書]1.概念:離子之間的反應稱為離子反應。

      [學生總結]2.離子反應發生的條件:

      [板書]

      ①生成弱電解質,如 、弱酸、弱堿

      ②生成揮發性物質,如

      ③生成難溶性物質,如

      [引導分析]由上述離子反應發生的條件,我們來分析離子反應的特征是什么?

      [總結]3.離子反應的特征:

      [投影]向著減少某些離子的方向進行,反應速率快,部分離子反應有明顯的現象。

      4.離子反應類型:

      ①離子之間交換的非氧化還原反應

      如:

      ②離子和分子之間的非氧化還原反應

      如:

      ③有離子參加的氧化還原反應

      如:

      [板書]四、離子反應方程式:

      [學生實驗][實驗1-2]中的實驗Ⅰ、Ⅱ、Ⅲ,并要求學生們仔細觀察,記錄現象,思考原因。

      [投影]

      [提問]實驗現象?

      [學生回答]實驗Ⅰ無明顯現象。

      實驗Ⅱ中出現白色沉淀,濾液為藍色。

      實驗Ⅲ中生成不溶于稀 的白色沉淀。

      [引導思考]實驗Ⅰ中無明顯現象,原因?

      [學生回答]只是 溶液電離上的 和 與 溶液電離出的 的簡單混和。

      [引導思考]實驗Ⅱ和Ⅲ中反應說明了什么?

      [學生回答]實驗Ⅱ和Ⅲ說明了 溶液電離出的 和 溶液電離出的 發生了化學反應生成了 白色沉淀。而 溶液電離出的 與 溶液電離出的 并沒有發生化學反應,在溶液中仍以 和 的離子形式存在。

      [學生總結]實驗Ⅱ中反應實質為

      實驗Ⅲ中反應實質為

      [講述]由以上實驗Ⅱ和Ⅲ我們看出,電解質在水溶液中所電離出的離子并沒有全部發生化學反應,而只有部分離子發生了化學反應生成其它物質。

      [引出]1.概念:用實際參加反應的離子的符號表示離子反應的式子叫做離子方程式。

      [板書]

      [講述]2.書寫:(以 溶液和 溶液為例)

      ①寫(化學方程式):

      ②離(電離):

      ③刪(兩邊相同離子):

      ④查(質量守恒,電荷守恒)

      [投影]

      寫出上述中和反應的離子反應方程式。

      [學生回答]

    高一化學教案5

      【同步導學】

      一、評價要點

      通過乙酸乙酯合成途徑的分析,了解簡單有機化合物合成的基本思路。

      二、方法指引

      1.合成路線選取的原則

      要合成一種物質,通常采用“逆合成法”來尋找原料,設計可能的合成路線。

      (1)反應過程合理、科學

      (2)步驟簡單,反應物的轉化率高

      2.合成的原則

      (1)合成原則:原料價廉,原理正確,途徑簡便,便于操作,條件適宜,易于分離。

      (2)思路:將原料與產物的`結構進行對比,一比碳干的變化,二比基團的差異。綜合分析,尋找并設計最佳方案。

      (3)方法指導:找解題的“突破口”的一般方法是:

      a.找已知條件最多的地方;

      b.尋找最特殊的——特殊物質、特殊的反應條件、特殊顏色等等;

      c.特殊的分子式,這種分子式只能有一種結構;

      d.如果不能直接推斷某物質,可以假設幾種可能,認真小心去論證,看是否完全符合題意。

      三、歸納整理

      常見有機物的轉化途徑:

      四、典型例題

      例題1。新型有機材料是近年來大量合成的一類新型化學材料。它具有密度小,強度高,彈性、可塑性、絕緣性和耐腐蝕性好等優點,因而被廣泛用于工農業生產、交通運輸、國防、醫療衛生、建筑以及日常生活。

      (1)國際上最新采用熱聚門冬氨酸鹽(TPA)來降解聚丙烯酸的廢棄物,TPA是由單體聚合而成,請寫出TPA的結構簡式;

      【隨堂檢學】

      1.分子式為C8H16O2的有機物A,它能在酸性條件下水解生成B和C,且B在一定條件下能轉化成C。則有機物A的可能結構有()

      A.1種B.2種C.3種D.4種

    高一化學教案6

      教學目的:

      (一)認知性學習目標

      了解化學發展簡史及化學與工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的關系。初步理解“化學——人類進步的關鍵”這句話的含義。

      (二)技能性學習目標

      掌握學習化學的正確方法

      (三)體驗性學習目標

      明確在高中階段為什么要繼續學習化學,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通過了解我國在化學方面的成就,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

      學生理解化學是人類進步的關鍵,指導化學學習方法。

      教學難點:

      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積極性,逐步使其產生持久穩定的學習動機。

      教學用具:

      (一)實驗用品

      (二)教學用品

      教學方法:

      講授法、討論法、演示法

      教學過程:

      【引言】手機可能已經成為大家的必備行頭之一了,而且還孕育出了拇指文化。大家想想我們為什么要買手機,你的手機都有哪些的功能,又該如何操作呢?與之相類似,在高中化學是我們的必修課之一,大家是否想過在高中為什么學習化學,化學都有哪些作用,又該如何學呢。這堂課我們就來探討一下這些問題,我想通過這堂課大家對他們都會有一定的了解,套用一句經典的話“化學天地,我的地盤我做主”。

      【板書】緒言——“化學——人類進步的關鍵”

      【投影】運用納米技術拍出的照片。

      【講述】這張圖片中的漢字“中國”是中科院物理所的研究人員,利用掃描隧道顯微鏡的探針移動硅原子所形成的圖形,那些深黑色的溝槽是硅原子被拔出后立下的筆畫,它的寬度僅2nm,是當時已知最小漢字。

      通過這張圖片向我們展示這樣一個事實,現在我們對物質的研究已經進入了分子和原子時代,而這正時化學研究的領域。

      下面咱們首先就探討一下化學的研究領域是什么。

      【板書】一、化學的研究對象

      【講述】我們要學習化學,那么首先要明確就是化學研究的對象就是什么。化學所研究的是地球上的、地球外的,看得見的、看不見的,由原子或分子組成的各種物質。大家看到了化學的研究對象是很廣泛的,涉及到各種各樣,形形色色的`物質,而且自人類在地球上誕生以來化學就與已經我們形影不離了。今天化學則更時已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沒有化學真不敢想象這世界會是個什么樣子。就拿電池來說吧,它的工作原理就是通過化學反應把化學能轉變為電能。如果沒有電池,那么CD中流淌的音樂,手機中儲存的短信等等都將不復存在,多么可怕的事情呀。可通過化學的研究可以生產出更快、更高、更強的電池,使大家和沒電說拜拜,音樂盡情地聽,短信盡情的發。

      下面咱們就來看看化學是如何與我們一同走過風風雨雨的。

      【板書】二、化學發展史

      【投影】狩獵圖和制陶圖

      【講述】在古代人們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如何生存問題,因而那時與化學有關的問題都是實用的技術。比如狩獵的需要促使人們使用石器;飲水的需要促使人們燒制陶器等等。

      【投影】工業大革命和元素周期律

      【講述】隨著工業大革命的興起和人們對疾病礦物研究的深入,產生了原子——分子學說,使化學從實用技術成為一門科學,是近代化學發展的里程碑。在此理論的指導之下相繼有大量化學元素被發現,通過總結、歸納,揭示物質世界本質規律的元素周期律橫空出世,為化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投影】

      【講述】到了現代,建立在物質結構理論之上的化學更是方興未艾,展示出勃勃的生機。而此時一個最明顯的特征就是化學與其他學科交叉和融合,形成了一系列新興的學科[LY1] ,從而更加奠定了化學基礎學科地位。

      【板書】

      【講述】剛才我們了解了化學的歷史,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化學與我們生活的關系

      【板書】三、化學與人類社會

      【講述】下面咱們以四人前后桌為單位,分別從材料、能源、環境、生命幾個方面探討一下化學與他們的關系。(學生提前準備)

      【活動】學生依據是前準備的資料發言

      【講述】剛才大家的發言都很精彩。通過大家的講解,我們知道化學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并在許多的方面發揮著它獨特的作用。那我們也該如何學習化學呢?

      【板書】四、化學學習

      【講述】要學好化學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培養學習興趣,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的最好刺激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我國古代教育學家孔子也曾經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現實中,北大、清華學子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也都歸功于注意培養、激發自己的學習興趣。有積極的學習態度,加之平時的刻苦努力,學習上屢見喜報。關于如何培養學習興趣,我給大家三條建議:

      1、正確對待學習的內容。正如道路有直有彎一樣,學習的內容也有易有難。遇到容易的題的時候,不要驕傲;遇到難題的時候也不要氣餒。

      2、營造一個自我突出的環境。如果周圍同學能做到的事我也能做到,那么我自信心就能很好的保持下去;如果我能做的事,而其他的同學不一定能做,那么我的自信心就會更加強烈了。

      3、接受贊揚。別人的贊揚是自己比別人更勝一籌的客觀評價。

      有了濃厚的學習興趣,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還要有好的學習方法。

      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一定到注意自己的學習方法,才能事半功倍。

      1、課前預習。

      2、認真聽講。

      3、做好作業。

      4、系統復習。

      相信通過大家不懈的努力,一定會學好高中化學!

      附錄:

      緒言:化學——人類進步的關鍵

      一、化學的研究對象

      二、化學發展史

      三、化學與人類社會

      四、化學學習

      【總結】

    高一化學教案7

      一、探究目標

      (一)知識技能

      1.了解硅、二氧化硅的主要性質。

      2.認識硅、二氧化硅在生產、信息技術、材料科學等領域的應用。

      (二)過程與方法

      1.結構決定性質、性質決定用途。

      2.了解材料發展的歷史與前景。

      (三)情感價值觀

      認識化學在材料科學中的重要地位,了解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激發學習化學的興趣。

      二、探究重點

      二氧化硅的結構、性質和用途;硅單質的用途。

      三、探究難點

      二氧化硅的結構和化學性質。

      四、探究過程

      閱讀與思考

      板書第四章非金屬及其化合物

      請閱讀課本第四章引言,對照元素周期表回顧你所知道的非金屬及其化合物。

      地殼中含量最多的前兩種元素:氧和硅,它們構成了地殼的基本骨架;

      空氣中的含量最多的元素:氮和氧,它們是地球生命的重要基礎元素之一;

      人類活動產生的影響大氣質量的氣態氧化物主要是非金屬氧化物如:so2、no2、co等。

      食鹽中的氯元素等。

      思考與交流

      1.同學們想象一下,所展示的.圖片,它們之間有什么聯系呢?

      2.計算機的芯片,傳導電話的光纜,化學實驗室的玻璃儀器,你能想象得出它們都是以硅或硅的化合物為材料制成的嗎?那末,自然界有沒有游離的硅?自然界有沒有硅的化合物呢?沒有的怎樣制取?有的怎樣利用?請同學閱讀課本p.62

      板書無機非金屬材料的主角—硅

      一、二氧化硅(silicon dioxide)

      1.物理性質:請同學閱讀課本p.63內容,將你閱讀的內容整理成知識小卡片。

      整理歸納

      二氧化硅的物理性質:結構與金剛石相似,熔點高;硬度大,不溶于水,是沙子、石英等的主要成分,可用來裝飾、制造電子部件和光學儀器。

      思考與交流根據sio2的存在和應用,請你分析以下問題:sio2具有哪些物理性質?化學穩定性如何?你的根據是什么?sio2的這些性質是由什么決定的?練習1①實驗室中盛放堿液的試劑瓶為什么不用玻璃塞?②實驗室盛放氫氟酸的試劑瓶為什么不用玻璃瓶?

      ①因為玻璃中含有二氧化硅,易與堿液反應生成對應的硅酸鹽,將瓶塞與瓶口粘合。

      ②因為玻璃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氫氟酸與二氧化硅反應:

      sio2 +4hf == sif4↑+ 2h2o。

      2.化學性質

      二氧化硅的化學性質不活潑,是酸性氧化物。

      知識遷移:二氧化碳與二氧化硅的化學性質比較相近,請閱讀課本,以表格形式將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硅的化學性質作一個對比。

      整理歸納

      物質

      二氧化碳(co2)

      二氧化硅(sio2)

      與水反應

      co2+ h2o == h2co3

      不反應

      與酸反應

      不反應

      sio2+ 4hf == sif4↑+ 2h2o

      與堿反應

      co2+2naoh==na2co3+h2o

      sio2+2naoh==na2sio3+h2o

      與堿性氧化物反應

      co2+ na2o == na2co3

      高溫sio2+ cao === casio3

      與碳反應

      co2+ c == 2co

      高溫

      sio2+ 2c == si + 2co

      練習2、如何除去下列物質中的雜質?(用化學方程式表示其過程)

      sio2中混有caco3 caco3中混有sio2

      3.用途

      二氧化硅用途廣,石英表中的壓電材料、光導纖維等光纖光纜與普通電纜的比較

    高一化學教案8

      一、教材分析:

      1.本節課在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乙醇人教版必修2第三章“有機化合物”的第三節常見的兩種有機物.學好這一節,可以讓學生掌握在烴的衍生物的學習中,抓住官能團的結構和性質這一中心,確認結構決定性質這一普遍性規律,既鞏固了烷、烯、炔、芳香烴的性質,又為后面的酚、醛、羧酸、酯和糖類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使學生學會以點帶面的學習方法,提高了學生思維能力,帶動了學生學習素質的提高。

      2.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結合本課的特點和素質教育的要求,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

      掌握乙醇的結構,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

      (2)能力目標:

      ①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能力。

      ②培養學生實驗觀察能力和對實驗現象的分析能力。

      (3)德育目標:培養學生求真務實的精神。

      3.教學重點、難點

      (1)乙醇是醇類物質的代表物,因而乙醇的結構和性質是本節的重點,同時也是本節的難點。

      (2)重點、難點的突破,可設計兩個突破點:

      ①乙醇結構的特點可通過問題探究、化學計算和分子模型來推導,電腦展示來確定,充分地調動學生的'課堂積極性,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使學生在掌握乙醇結構的同時,也學會邏輯推理的嚴密性;

      ②通過實驗探究和電腦多媒體動畫演示的辦法認識和掌握乙醇的化學性質。

      二、教法活用

      教學活動是教和學的雙邊活動,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使之相互促進,協調發展,根據這一基本原理我采用了如下教學方法:

      1.情境激學法,創設問題的意境,激發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促使學生在意境中主動探究科學的奧妙。

      2.實驗促學法:通過教師演示,學生動手操作,觀察分析實驗現象,掌握乙醇的化學性質。

      3.計算機輔助教學法:運用先進的教學手段,將微觀現象宏觀化,瞬間變化定格化,有助于學生掌握乙醇化學反應的本質。

      4.歸納法:通過學生的歸納和邏輯推導,最終確定乙醇的分子結構。

      三、教學輔助手段

      1、說實驗:

      ①乙醇與鈉反應,可作金屬鈉與水反應的對比實驗,且取用的金屬鈉盡量大小一致,表面積相差不大。

      ②乙醇氧化,銅絲一端卷成螺旋狀,以增大催化劑的表面積,使反應速度加快。

      2、說現代化教學手段:乙醇主要化學性質可用以下兩個方程式作代表:

      (1)2Na+2CH3CH2OH→2CH3CH2ONa+H2↑

      (2)2CH3CH2OH+O2→2CH3CHO+2H2O

      以上二個反應的過程可用電腦動畫模擬,以便讓學生深刻了解、掌握各反應的本質及斷鍵的部位,讓微觀反應宏觀化。

    高一化學教案9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初步認識常見金屬與酸、與鹽溶液的置換反應;能利用金屬活動性順序表對有關反應能否發生進行簡單的判斷。

      2、能力目標:對學生進行實驗技能的培養和結果分析的訓練,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探究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協作能力。能用置換反應和金屬活動性順序解釋一些與日常生活有關的化學問題。

      3、情感目標:

      ①通過學生親自做探究實驗,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濃厚興趣。

      ②通過對實驗的探究、分析,培養學生嚴謹、認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③使學生在實驗探究、討論中學會與別人交流、合作,增強協作精神。

      重點 金屬活動性順序的理解和應用。

      難點1、用置換反應和金屬活動性順序判斷反應能否發生。

      2、用置換反應和金屬活動性順序解釋某些與生活有關的化學問題。

      學情分析

      本課題知識貼近生活,是學生很感興趣的一個課題。作為九年級的學生,在本課題之前,已經多次進行過實驗探究,初步掌握了科學探究的方法;在學習了氧氣、碳等非金屬單質的性質后已具備了一定的元素化合物知識,為學習金屬的性質奠定了知識和方法基礎。而且整個課題的引入、探究、得出結論、練習鞏固都完全由學生參與,學生的積極性和熱情會被充分的調動起來,可輕松學習并應用知識。

      教學方法 實驗探究、討論。

      課前準備儀器藥品

      試管、鑷子、鎂條、鋁絲、鋅粒、銅片、稀鹽酸、稀硫酸、硫酸銅溶液、硝酸銀溶液、硫酸鋁溶液等。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課題引入】我們在生活中經常使用和見到各種金屬,這些金屬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都是有差別的,我們先來回憶一下以前學習過的有金屬參加的化學反應有哪些呢?它們反應的現象是什么?化學方程式怎樣寫?

      【過渡】觀察上述化學反應可知:通常金屬能與氧氣反應,能和酸反應,還能與金屬的化合物如硫酸銅溶液反應。現在我們先來探究金屬與氧氣反應的規律。 回憶相關反應的.現象、條件,書寫化學方程式。

      3Fe+2O2 Fe3O4

      2Mg+O2 2MgO

      4Al+3O2 2Al2O3

      Zn+H2SO4=ZnSO4+H2↑

      Fe+CuSO4=FeSO4+Cu 聯系生活,從學生熟悉的物質、事實出發引入新課,同時復習相關知識。

      【引導復習、回憶】金屬與氧氣的反應

      1、常溫能反應: 以鎂、鋁為代表。

      2、高溫下能反應:以鐵、銅為代表。

      3、高溫下也不能反應:以金、銀為代表。 回憶、記錄、鞏固相關知識。比較鎂、鋁、鐵、銅、銀、金的活潑程度差異。 1、復習、鞏固相關知識,加深印象。

      2、為金屬與酸、鹽反應的學習打下基礎。

      【過渡】有些金屬的化學性質活潑,有些金屬的化學性質不活潑,我們可以從①能否反應②反應的激烈程度來探究金屬的活潑程度即金屬活動性差異。 聽講 了解判斷金屬活動性差異的初步方法。

      【設問】金屬與酸反應現象是否也像金屬與氧氣反應一樣存在差別呢?同學們可以先提出自己的假設,設計實驗方案,通過實驗來探究這個問題。 猜想、假設、設計實驗方案。 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思維推理能力和實驗設計能力。

      【探究活動1】

      鎂、鋅、鐵、銅與稀鹽酸、稀硫酸反應

      【提示】

      按操作規范進行實驗,認真觀察現象。

      【巡視、指導實驗】 實驗探究:

      A組:鎂、鋅、鐵、銅分別與稀鹽酸反應。

      B組:鎂、鋅、鐵、銅分別與稀硫酸反應 培養實驗操作能力、觀察能力、思維推理能力和同學間的合作精神。

      【引導學生進行討論、交流和展示探究結果】 學生進行討論、交流。展示探究結果:鎂、鋅、鐵、銅的金屬活動性由強到弱依次為鎂>鋅>鐵>銅。 在討論、交流中,吸取別人有益的意見,讓不同的意識在碰撞中相互同化。

      【設問】在鎂、鋅、鐵、銅幾種金屬中,哪些金屬能與鹽酸、稀硫酸發生反應?哪些金屬不能與鹽酸、稀硫酸發生反應?由此你能把金屬分為哪兩類? 思考、討論并得出結論。

      結論:可分為能與鹽酸、稀硫酸發生反應的金屬和不能與鹽酸、稀硫酸發生反應的金屬這兩類。 為后面學習金屬活動順序時,為什么會出現氫元素打下基礎。

      【過渡】在第五單元我們曾做過鐵釘與硫酸銅反應的實驗,反應后在鐵釘表面有紫紅色的銅產生,這說明了什么? 說明鐵可以把銅從硫酸銅溶液中置換出來,鐵應該比銅活潑。 培養學生相關知識的遷移能力,拓展學生思路。

      【講述】可以用金屬和某些金屬化合物的溶液反應來比較金屬的活動性差異。實驗桌上除剛才的實驗藥品外還有幾種金屬化合物的溶液,同學們可以參考剛才的金屬與酸反應的探究活動,提出自己的假設,設計實驗方案,然后進行實驗來探究。 猜想、假設、設計實驗方案。 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嚴謹、認真的科學思維能力和態度,增強學生實驗設計能力。

      【探究活動2】

      金屬與金屬化合物的溶液反應

      【巡視、指導實驗】 實驗探究:鎂、鋅、鐵、銅分別與硫酸銅溶液、硫酸鋁溶液、硝酸銀溶液反應。 培養學生實驗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和同學間的協作精神。

      【設問】通過實驗,結合上一個探究的結果,你能得出鎂、鋅、鐵、銅、銀這幾種金屬的活動性順序嗎?

      【引導學生討論、交流和展示探究結果】 討論、交流并達成共識。得出結論:鎂、鋅、鐵、銅、銀的金屬活動性由強到弱依次為鎂>鋅>鐵>銅>銀。 通過學生間對話、師生間對話,使知識在對話中形成,在交流中拓展。

      【展示】金屬活動順序

      【設問】

      為什么會出現氫元素?金屬元素的位置與它的活動性有什么關系?位于前面的金屬能否把位于后面的金屬從其化合物的溶液里置換出來? 觀察、記憶。

      思考、交流、討論,總結出金屬活動順序的應用規律。加強學生記憶。 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培養學生分析、歸納、總結知識的能力。

      【設問】剛才做了有關金屬化學性質的實驗探究,有的反應已經學過,如鋅與鹽酸、稀硫酸反應,鐵與硫酸銅溶液反應。這些化學反應的類型和以前學過的化合反應、分解反應的類型相同嗎?如果從物質類別的角度去分析,這些反應有什么特點? 思考、交流、討論,總結出置換反的應特點和規律。 理解、掌握置換反應的應特點和規律。

      【課堂練習】

      1.波爾多液是一種農業上常用的殺菌劑,它是由硫酸銅、石灰加水配制而成,為什么不能用鐵制容器來配制波爾多液?

      2.家用鋁鍋、鐵鍋為什么不能用來長時間盛放酸性食品?

      3.不法商販常常用鋁制的假銀元坑害消費者,小明在市場上買了一枚銀元,請你用化學方法幫他鑒別這枚銀元的真假。 練習、鞏固。 聯系生活,使學生學以致用,能運用置換反應和金屬活動性順序判斷反應能否發生,解釋某些與生活有關的化學問題。體會“生活處處有化學”。

      指導學生自主歸納總結本課題。 學生自主總結本節課的主要內容。評價自己在本節課的啟示和收獲。 培養學生對知識的歸納、總結能力。

      【布置作業】

      1、 庭小實驗:收集幾種金屬,取少量分別放入幾個小玻璃杯中,然后向各個玻璃杯中加入一些醋精(主要成分是醋酸),仔細觀察發生的現象。試根據現象判斷這幾種金屬活動性的差異。

      2、課本14頁第3題、5題。 記錄。 體現新課標“從生活走進化學,從化學走向社會”的教育理念。

    高一化學教案10

      一、學習目標

      1.學會Cl-、SO42-、CO32-、NH4+等離子檢驗的實驗技能,能用焰色反應法、離子檢驗法設計簡單的實驗方案探究某些常見物質的組成成分。

      2.初步認識實驗方案設計、實驗現象分析等在化學學習和科學研究中的應用。

      3.初步學會獨立或與同學合作完成實驗,記錄實驗現象,并學會主動交流。逐步形成良好的實驗習慣。

      二、教學重點及難點

      常見離子檢驗的實驗技能;設計簡單的探究實驗方案。

      三、設計思路

      化學研究中,人們經常根據某些特征性質、特征反應、特征現象和特征條件對物質進行檢驗,以確定物質的組成。學生已經掌握了一定的物質檢驗知識,但不夠系統化,需進一步總結和提煉。本節課選擇Cl-、SO42-、CO32-、NH4+等常見離子作為檢驗對象,復習總結初中化學知識,學習常見物質的檢驗方法,介紹現代分析測試方法,從而讓學生了解物質檢驗方法的多樣性,進一步認識到物質檢驗過程中防止干擾的設計、多種物質檢驗方案的設計及操作技能。

      教學時,首先讓學生明確物質檢驗的意義和價值,并初步明確進行物質檢驗的依據或策略,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其次,根據教學目標創設相應的情景,提出具體的任務。

      四、教學過程

      [導入]物質的檢驗是一個重要的工作。如為保證公平競賽,在大型運動會上會進行興奮劑檢測;檢查身體時對血糖血脂的檢驗;質檢員對生產的產品質量標準的檢驗,等等。

      [情景]“資料鏈接”——由某抗秧苗病菌的農藥袋上的標簽可知,該農藥含有碳酸銨和硫酸銅兩種成分。如何通過實驗確證該農藥中含有銨根離子、碳酸根離子和硫酸根離子呢?指出所用的試劑、預期將觀察到的現象以及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實驗]完成課本“活動與探究”欄目中的實驗1-4。

      離子試劑現象

      實驗1NH4+

      實驗2Cl—

      實驗3SO42—

      各個實驗中,依次觀察到什么現象?出現這些現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確NH4+、Cl—、SO42—等離子的檢驗所采用的試劑和方法等:

      NH4+:加濃NaOH溶液,加熱,產生能使濕潤的.紅色石蕊試紙變藍的氣體;Cl—:滴加XX銀溶液和稀XX,生成不溶于稀XX的白色沉淀;

      SO42—:滴加BaCl2溶液和稀鹽酸,生成不溶于稀鹽酸的白色沉淀。

      [討論]在完成相關實驗時,都有一些值得注意的問題。請結合實驗過程及相關元素化合物知識,分析下列問題:

      實驗1:試紙為何要潤濕?實驗2:為何要加稀硝X?實驗3:為什么要加稀鹽酸?

      [補充實驗]碳酸鉀、碳酸鈉分別與XX銀、氯化鋇溶液反應,并分別滴加酸溶液。

      結論:氨氣溶于水才能電離出OH—;

      檢驗Cl—加入稀XX是為了避免CO32—的干擾;

      檢驗SO42—加入稀鹽酸是為了排除CO32—的干擾。

      [小結]什么是物質的檢驗?

      物質的檢驗應根據物質獨有的特性,要求反應靈敏、現象明顯、操作簡便、結論可靠。

      你還能回憶出哪些物質的檢驗方法呢?

      要求:能夠獨立、準確地回顧出一些物質檢驗的方法,盡可能多地歸納出有關物質或離子的檢驗方法。

      學生回憶常見物質的檢驗:碳酸鹽、酸、堿、淀粉、絲綢制品等。

      [遷移]“資料鏈接”——由加碘鹽標簽可知,加碘鹽添加的是KIO3。已知:KIO3在酸性條件下與KI反應得到碘單質。

      如何確證碘鹽中的碘不是單質碘?如何確證某食鹽是否已加碘?如何確定加碘食鹽中含有鉀?

      用淀粉液檢驗是否含碘單質;根據所提供KIO3的性質并設計實驗方案。

      [實驗]焰色反應

      金屬或金屬離子的檢驗通常采用焰色反應。

      閱讀教材,回答問題:什么叫焰色反應?為何可用焰色反應來檢驗金屬或金屬離子?如何進行焰色反應實驗?操作中要注意什么問題?

      [過渡]物質的檢驗在工農業生產、科學研究以及日常生活中有重要的用途,在化學學習中也有重要的作用。化學學習過程中,同學們必須掌握常見離子檢驗的實驗技能,學會用多種方法設計簡單的實驗方案,探究某些常見物質的組成成份。

      1.人們經常依據什么來對物質進行檢驗,以確定物質的組成?

      2.歸納總結物質(或離子)檢驗的一般步驟。

      3.物質(或離子)檢驗時,必須注意哪些問題?

    高一化學教案11

      1.常見危險化學品

      爆炸品:KClO3KMnO4KNO3易燃氣體:H2CH4CO易燃液體:酒精_苯汽油等自燃物品:白磷P4遇濕易燃物品:NaNa2O2氧化劑:KMnO4KClO3

      劇毒品:KCN砷的化合物腐蝕品:濃H2SO4,濃NaOH,HNO3

      2.物質的分散系溶液膠體濁液

      分散質大小<1nm1~100nm>100nm

      3.膠體與其他分散系的本質區別是:分散質粒子的直徑大小。

      區分溶液與膠體:丁達爾效應(有一條光亮的通路)

      分離濁液與膠體、溶液:濾紙(只有濁液不能透過濾紙)

      分離膠體與溶液:半透膜(膠體不能透過半透膜)

      4.電解質:在水溶液中或者熔化狀態下能導電的化合物,如KClHCl

      非電解質:在水溶液中和熔化狀態下都不能導電的化合物,如蔗糖酒精SO2CO2NH3等

      強電解質:在水溶液中能全部電離的電解質強酸HClH2SO4HNO3

      強堿NaOHKOHBa(OH)2

      大多數的鹽

      弱電解質:在水溶液中能部分電離的電解質弱酸HClOH2SO3

      弱堿NH3·H2O

      5.物質的分離與提純水

      過濾法:適用于分離一種組分可溶,另一種不溶的固態混合物,如粗鹽的提純

      蒸發結晶:混合物中各組分物質在溶劑中溶解性的差異

      過濾和蒸發(例如:粗鹽的提純)

      除去NaCl中含有的CaCl2,MgCl2,Na2SO4等加入試劑的先后順序:NaOH→BaCl2→Na2CO3→過濾→HCl可以;改為:BaCl2→Na2CO3→NaOH→過濾→HCl也可以.改為:BaCl2→NaOH→Na2CO3→過濾→HCl也可以.

      但要注意,BaCl2溶液一定要在Na2CO3溶液之前加入,且鹽酸必須放在最后.

      蒸餾:利用混合物中各組分的沸點不同,除去易揮發,難揮發或不揮發的雜質。適用于分離互溶,但沸點不同的液態混合物。如:酒精與水的分離,自來水得到蒸餾水,汽油和煤油的分離等。

      蒸餾需要的儀器:酒精燈,蒸餾燒瓶,冷凝管,牛角管,錐形瓶,溫度計

      蒸餾操作的注意事項:1.溫度計水銀球的位置在蒸餾燒瓶支管口處;2.在蒸餾燒瓶中加入沸石或碎瓷片,目的是防止暴沸;3.冷凝管下口進水上口出水;4.蒸餾前先通水后加熱;蒸餾結束后,先撤燈后關水

      分液:分離互不相溶的兩種液體。下層液體自下面活塞放出,然后將上層液體從分液漏斗的上口倒出

      分液前為什么要打開玻璃塞?

      打開玻璃塞使分液漏斗內壓強與外界大氣壓相等,有利于下層液體的流出.

      萃取:利用某種物質在兩種互不相溶的溶劑中的溶解性的不同,來分離液態混合物

      儀器:分液漏斗,燒杯

      分離出溴水中的溴,可以用苯或者四氯化碳,水/CCl4分層上層無色,下層橙紅色。不用酒精萃取(注意四氯化碳密度比水大,苯比水小)

      分離碘水中的碘,可以用四氯化碳分層上層無色下層紫紅色不能用酒精萃取

      焰色反應操作要點鉑絲用鹽酸洗滌然后在酒精燈燃燒至無色再蘸取待測液

      鈉的焰色:_;鉀的焰色:紫色(透過藍色鈷玻璃)焰色反應是元素的性質。

      6.離子的檢驗

      Cl-檢驗:加_銀產生的白色沉淀不溶解于稀_(Ag2CO3也是白色沉淀,但加稀_溶解)

      SO42---檢驗:加入BaCl2溶液和HCl產生的白色沉淀不溶解于稀鹽酸Na2SO4+BaCl2=BaSO4↓+2NaCl

      NH4+檢驗:加入NaOH加熱產生氣體使濕潤的紅色石蕊試紙變藍

      Fe3+檢驗:加入KSCN出現血紅色溶液Fe3++3SCN-==Fe(SCN)3

      Al3+檢驗:加入NaOH先出現白色沉淀后繼續滴加沉淀消失

      7.關于容量瓶:瓶身標有溫度,容積,刻度線

      (1)使用前檢查瓶塞處是否漏水。

      (2)把準確稱量好的固體溶質放在燒杯中,用少量溶劑溶解。然后把溶液轉移到容量瓶里。為保證溶質能全部轉移到容量瓶中,要用溶劑多次洗滌燒杯,并把洗滌溶液全部轉移到容量瓶里。轉移時要用玻璃棒引流。方法是將玻璃棒一端靠在容量瓶頸內壁上,并在刻度線下方注意不要讓玻璃棒其它部位觸及容量瓶口,防止液體流到容量瓶外壁上

      (3)向容量瓶內加入的液體液面離標線1厘米左右時,應改用滴管小心滴加,最后使液體的凹液面與刻度線正好相切。若加水超過刻度線,則需重新配制,不能吸掉多余的溶液.

      (4)蓋緊瓶塞,用倒轉和搖動的方法使瓶內的液體混合均勻。靜置后如果發現液面低于刻度線,這是因為容量瓶內極少量溶液在瓶頸處潤濕所損耗,所以并不影響所配制溶液的濃度。

      實驗儀器:天平,藥匙,容量瓶,燒杯,量筒,膠頭滴管,玻璃棒

      配制一定物質的量濃度溶液步驟:稱量→溶解→轉移→洗滌→定容→搖勻→裝瓶,若配的是濃硫酸,在溶解后還要靜置冷卻。

      常見誤差分析:

      濃度偏低

      (1)溶液攪拌溶解時有少量液體濺出。

      (2)轉移時未洗滌燒杯和玻璃棒。

      (3)向容量瓶轉移溶液時有少量液體流出。

      (4)定容時,水加多了,用滴管吸出

      (5)定容后,經振蕩、搖勻、靜置、液面下降再加水。

      (6)定容時,仰視讀刻度數。

      濃度偏高

      (1)未冷卻到室溫就注入容量瓶定容。

      (2)定容時,俯視讀刻度數。

      無影響

      (1)定容后,經振蕩、搖勻、靜置、液面下降。

      (2)容量瓶中原來就有少量蒸餾水。

      8.金屬鈉的性質:質軟,銀白色,密度比水小,比煤油大,保存在煤油中。著火用干沙撲滅。

      金屬鈉在空氣中點燃實驗現象:熔化成小球,劇烈燃燒,產生_火焰,生成淡_固體。

      鈉與水反應的.現象及解釋:

      ①浮:說明鈉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

      ②熔:說明鈉的熔點低;該反應為放熱反應

      ③游:說明有氣體產生

      ④響:說明有氣體產生

      ⑤紅:溶液中滴入酚酞顯紅色;生成的溶液顯堿性。

      (3)鈉與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2Na+2H2O=2NaOH+H2↑離子方程式為2Na+2H2O=2Na++2OH-+H2↑。

      Na的用途

      ①制取鈉的重要化合物

      ②作為原子反應堆的導熱劑

      ③冶煉Ti.鈮鋯釩等金屬

      ④鈉光源

      過氧化鈉是強氧化劑,可以用來漂白織物、麥稈、羽毛等。2Na2O2+2H2O==4NaOH+O2↑(加入酚酞,先變紅,后褪色)

      還可用在呼吸面具上和潛水艇里作為氧氣的來源。2Na2O2+2CO2==2Na2CO3+O2

      碳酸鈉(Na2CO3)俗名純堿或蘇打,是白色粉末。碳酸鈉晶體化學式是Na2CO3·10H2O。碳酸鈉是廣泛地用于玻璃、制皂、造紙、紡織等工業中,也可以用來制造其他鈉的化合物。

      碳酸氫鈉是焙制糕點所用的發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在醫療上,它是治療胃酸過多的一種藥劑。

      除雜:Na2CO3固體(NaHCO3)加熱2NaHCO3==Na2CO3+CO2↑+H2O

      Na2CO3溶液(NaHCO3)加NaOHNaHCO3+NaOH==Na2CO3+H2O

      鑒別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方法。加熱出現氣體是碳酸氫鈉,或者加酸先出現氣體的是碳酸氫鈉,先沒氣體后出現氣體的是碳酸鈉。

      比較碳酸鈉與碳酸氫鈉:溶解度(碳酸鈉溶解的多),堿性(碳酸鈉堿性強),穩定性(碳酸鈉穩定)

      鋁是地殼中最多的金屬元素,主要是以化合態存在,鋁土礦主要成分是Al2O3

      9.鋁的性質:銀白色金屬固體,良好延展性導熱導電鋁是比較活潑的金屬,具有較強的還原性

      與氧氣反應:常溫下與空氣中的氧氣反應生成堅固的氧化膜(加熱發紅,但不滴落),4Al+3O2====2Al2O3

      與非氧化性酸反應2Al+6HCl==2AlCl3+3H2↑2Al+3H2SO4==Al2(SO4)3+3H2↑

      常溫下鋁與濃硫酸濃_鈍化

      與強堿反應2Al+2NaOH+2H2O===2NaAlO2+3H2↑

      Al2O3_氧化物

      Al2O3+3H2SO4==Al2(SO4)3+3H2O

      Al2O3+2NaOH==2NaAlO2+H2O離子方程式Al2O3+2OH-==2AlO2-+H2O

      Al(OH)3_氫氧化物

      (1)Al(OH)3+3HCl==3AlCl3+3H2OAl(OH)3+NaOH==NaAlO2+2H2O

      離子方程式:Al(OH)3+OH-==AlO2-+2H2O受熱分解2Al(OH)3==Al2O3+3H2O

      (2)將NaOH滴加入AlCl3溶液中至過量現象:先有白色沉淀后沉淀消失。

      Al3++3OH—==Al(OH)3↓Al3++4OH—==AlO2-+2H2O

      實驗室常用鋁鹽與足量氨水制取Al(OH)3

      Al2(SO4)3+6NH3·H2O=2Al(OH)3↓+3(NH4)2SO4

      離子方程式:Al3++3NH3·H2O=Al(OH)3↓+3NH4+

      (3)明礬:十二水合硫酸鋁鉀[KAl(SO4)2·12H2O]易溶于水,溶于水生成絮狀氫氧化鋁,有吸附性,吸附了水中懸浮物而下沉,因此明礬常用作凈水劑。

      10.Fe3+和Fe2+之間的相互轉化

      Fe2+Fe3+Fe3+Fe2+

      氧化劑還原劑

      2FeCl2+Cl2==2FeCl32FeCl3+Fe==3FeCl2Cu+2FeCl3==CuCl2+2FeCl2

      氯氣與金屬鐵反應:2Fe+3Cl2點燃2FeCl3

      鐵與水蒸氣在高溫條件下反應:Fe+H2O(g)=Fe3O4+H2

      氫氧化鐵制備:FeCl3+3NaOH==Fe(OH)3↓+3NaCl受熱分解2Fe(OH)3==Fe2O3+3H2O

      4Fe(OH)2+2H2O+O2==4Fe(OH)3現象:常溫下,灰白色沉淀迅速變為灰綠色,最后變為紅褐色。

      氧化鐵:紅棕色固體

      合金:在金屬中加熱熔合某些金屬或非金屬制得具有金屬特征的金屬材料。(鋼是用量,用途最廣的合金。根據組成可分為:碳素鋼和合金鋼)

      合金與純金屬相比:優點在合金熔點低,硬度大。

      11.硅:

      有金屬光澤的灰黑色固體,熔點高,硬度大,有脆性,在常溫下化學性質不活潑。硅元素在自然界以SiO2及硅酸鹽的形式存在。晶體硅是良好的半導體材料,可用來制造太陽能電池、硅集成電路、晶體管、硅整流器等半導體器件。光導纖維的主要成分是SiO2

      SiO2是難溶于水的酸性氧化物,化學性質不活潑,耐高溫耐腐蝕

      ①不與水、酸(除HF)反應SiO2+4HF==SiF4↑+2H2OHF酸不用玻璃瓶裝,用塑料瓶。

      ②與堿性氧化物反應SiO2+CaO==CaSiO3

      ③與堿反應SiO2+2NaOH==Na2SiO3+H2O實驗室裝NaOH的試劑瓶用橡皮塞

      硅酸鹽:硅酸鈉Na2SiO3(NaO·SiO2)(用途:黏合劑,耐火材料)

      高嶺石Al2(Si2O5)(OH)4(Al2O3·2SiO2·2H2O)

      制造水泥以粘土和石灰石為主要原料。制造普通玻璃的原料是純堿、石灰石和石英。其中的主要反應是:Na2CO3+SiO2Na2SiO3+CO2↑CaCO3+SiO2CaSiO3+CO2↑。人工制造的分子篩是一種具有均勻微孔結構的鋁硅酸鹽,主要用作吸附劑和催化劑;

      12.氯氣的實驗室制法:

      反應原理:MnO2+4HCl(濃)===MnCl2+Cl2↑+2H2O;發生裝置:圓底燒瓶、分液漏斗等;

      除雜:用飽和食鹽水吸收HCl氣體;用濃H2SO4吸收水;收集:向上排空氣法收集;

      濃鹽酸

      檢驗:使濕潤的淀粉碘化鉀試紙變藍;尾氣處理:用氫氧化鈉溶液吸收尾氣。

      MnO2

      干燥布條

      潮濕布條

      NaOH溶液

      濃硫酸

      收集

      飽和食鹽水

    高一化學教案12

      【知識目標】

      1.認識化學鍵的涵義,知道離子鍵的形成;

      2.初步學會用電子式表示簡單的原子、離子和離子化合物。

      【能力目標】

      1.通過分析化學物質的形成過程,進一步理解科學研究的意義,學習研究科學的基本方法。

      2.在分析、交流中善于發現問題,敢于質疑,培養獨立思考能力幾與人合作的團隊精神。

      【情感目標】發展學習化學的興趣,感受化學世界的奇妙與和諧。

      【重點、難點】離子鍵、化學鍵

      【教學方法】

      討論、交流、啟發

      【教學用具】PPT等

      【教學過程】

      講述:我們每天都在接觸大量的化學物質,例如食鹽、氧氣、水等,我們知道物質是由微粒構成的,今天,我們要研究的是這些微粒是怎樣結合成物質的?

      問題:食鹽是由什么微粒構成的?

      食鹽晶體能否導電?為什么?

      什么情況下可以導電?為

      什么?

      這些事實說明了什么?

      學生思考、交流、討論發言。

      多媒體展示圖片(食鹽的晶體模型示意圖及熔融氯化鈉和溶液導電圖)

      解釋:食鹽晶體是由大量的鈉離子和氯離子組成。我們知道陰陽離子定向移動

      才能形成電流,食鹽晶體不能導電,說明這些離子不能自由移動。

      問題:為什么食鹽晶體中的離子不能自由移動呢?

      學生思考、交流、回答問題。

      闡述:這些事實揭示了一個秘密:鈉離子和氯離子之間存在著相互作用,而且很強烈。

      問題:這種強

      烈的相互作用是怎樣形成的呢?

      要回答上述問題,請大家思考氯化鈉的形成過程。

      學生思考、交流、發言。

      板演氯化鈉的形成過程。

      因為是陰陽離子之間的相互作用,所以叫離子鍵。鍵即相互作用,氯化鈉的形成是由于離子鍵將鈉離子與氯離子緊緊地團結在一起。

      板書:離子鍵:使陰陽離子結合的相互作用。

      問題:鈉離子與氯離子之間的離子鍵是不是只有吸引力?也就是說鈉離子與氯離子可以無限制的靠近?

      學生思考、討論、發言

      歸納:離子鍵是陰陽離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即有吸引力(陰陽離子之間的靜電引力),也有排斥力(原子核與原子核之間、電子與電子之間),所以陰陽離子之間的距離既不能太近也不能太遠。它們只能在這兩種作用力的平衡點震動。

      如果氯化鈉晶體受熱,吸收了足夠的能量,陰陽離子的震動加劇,最終克服離子鍵的束縛,成為自由移動的離子。此刻導電也成為可能。

      引申:自然界中是否存在獨立的鈉原子和氯原子?為什么?

      說明:原子存在著一種矛盾情緒,即想保持電中性,又想保持

      穩定。二者必選其一時,先選擇穩定,通過得失電子達到穩定,同時原子變成了陰陽離子。陰陽離子通過靜電作用結合形成電中性的物質。因此,任何物質的形成都是由不穩定趨向于穩定,也正是原子有這種矛盾存在,才形成了形形色色,種類繁多的物質。所以說:矛盾往往是推動事物進步、

      發展的原動力。問題:還有哪些元素的原子能以離子鍵的方式結合呢?

      這種結合方式與它們的原子結構有什么關系嗎?

      學生思考、交流、討論

      歸納總結:活潑金屬易失去電子變成陽離子,活潑非金屬易得到電子形成陰離子,它們之間最容易形成離子鍵。例如元素周期表中的Na、K、Ca、及F、Cl、、O、S等。由這些陰陽離子隨機組合形成的物質有NaF、K2S、

      CaO、MgCl2、Na2O等。

      活動探究:分析氯化鎂的形成過程。

      我們把通過離子鍵的結合成的化合物叫離子化合物。即含有離子鍵的化合物叫離子化合物。

      板書:離子化合物:許多陰陽離子通過靜電作用形成的化合物。

      講述:既然我們已經認識了離子鍵和離子化合物,我們該用什么工具準確地表達出離子化合物呢?元素符號似乎太模糊了,不能表示出陰陽離子的形成;原子結構示意圖可以表達陰陽離子的形成,但是太累贅,不夠方便,考慮到陰陽離子的形成主要與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有關,我們取元素符號與其最外層電子作為工具,這種工具叫電子式。用點或叉表示最外層電子。例如原子的電子式:Na Mg Ca Al O S F Cl 陽離子的電子式:Na+ Mg2+ Ca2+ 陰離子的電子式:F- Cl- O2-S2-

      離子化合物的電子式:NaF、 CaO、 MgCl2、 Na2O、 K2S

      列舉兩個,其余由學生練習。

      引申:我們由氯化鈉的形成發現了一類物質即離子化合物。那么,其它物質的情況又如何呢?

      問題:氯氣、水是由什么微粒構成的?

      是不是它們的組成微粒間也存在著作用力呢?

      學生思考、交流、發言。

      說明:兩個氯原子之間一定是通過強烈的相互作用結合成氯氣分子的,水中的氫原子與氧原子之間一定也存在著很強烈的相互作用。而且這些強烈的相互作用力與離子鍵有些不一樣,我們將這種相互作用叫共價鍵。我們將在下一節課學習。

      我們將物質中這些直接相鄰原子或離子間的'強烈的相互作用力統稱為化學鍵。

      板書:化學鍵:物質中直接相鄰原子或離子之間的強烈的相互作用。

      總結:世界上物質種類繁多,形態各異。但是我們目前知道的元素卻只有100多種,從組成上看正是100多種元素的原子通過化學鍵結合成千千萬萬種物質。才有了我們這五彩斑斕的大千世界。而這些原子形成物質的目的都是相同的,即由不穩定趨向于穩定。這是自然規律。

      課后思考題:

      1.認識了氯化鈉的形成過程,試分析氯化氫、氧氣的形成。

      2.結合本課知識,查閱資料闡述物質多樣性的原因。

      二、共價鍵

      1.概念:原子之間通過共用電子對所形成的相互作用,叫做共價鍵。

      2.成鍵微粒:一般為非金屬原子。

      形成條件:非金屬元素的原子之間或非金屬元素的原子與不活潑的某些金屬元素原子之間形成共價鍵。

      分析:成鍵原因:當成鍵的原子結合成分子時,成鍵原子雙方相互吸引對方的原子,使自己成為相對穩定結構,結構組成了共用電子對,成鍵原子的原子核共同吸引共用電子對,而使成鍵原子之間出現強烈的相互作用,各原子也達到了穩定結構。

      板書:3.用電子式表示形成過程。

      講解:從離子鍵和共價鍵的討論和學習中,看到原子結合成分子時原子之間存在著相互作用。這種作用不僅存在于直接相鄰的原子之間,也存在于分子內非直接相鄰的原子之間,而前一種相互作用比較強烈,破壞它要消耗比較大的能量,是使原子互相聯結形成分子的主要因素。這種相鄰的原子直接強烈的相互作用叫做化學鍵。

      板書:三、化學鍵

      相鄰原子之間的強烈的相互作用,叫做化學鍵。

      討論:用化學鍵的觀點來分析化學反應的本質是什么?

      教師小結:一個化學反應的的過程,本質上就是舊化學鍵斷裂和新化學鍵形成的過程。

    高一化學教案13

      (第一課時)

      【教材分析】

      電解屬于電化學的知識范疇,是中學化學理論體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時電解與物理學科中的電學、能量的轉換有密切的聯系,是氧化還原反應、原電池、電離等知識綜合運動。電解教學安排在氧化還原反應、離子方程式、電離平平和原電池知識后教學符合化學科知識的邏輯體系和學生認識規律。本節教材可分為二個部分:電解原理、電解原理的應用。

      【設計思路】

      本內容是人教版高中化學(必須+選修)選修4第四章《電化學基礎》第三節《電解池》中的第一課時內容。該內容是中學化學中電化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中化學教學的一個重點和難點。學生已經學習了原電池的相關知識,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學習電解知識平臺。本人采用實驗教學模式,教學過程中教師為學生創設學習情境,搭建一系列的問題支架,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在觀察中學習,在學習中思考,在思考中升華,然后將知識運用到具體的應用中;力求做到“以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為主”的新課程教學理念。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理解電解的原理。

      (2)能夠準確判斷電解池的陰、陽兩極。

      (3)知道惰性材料做電極時,離子的放電順序以及陰、陽極上產物的分析判斷。

      (4)初步掌握書寫兩極所發生的反應及電解的總化學方程式;會判斷兩極所發生的是氧化反應,還是還原反應。

      (5)通過一些設問及質疑,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概括總結的能力,以及形成規律性認識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實驗演示投影及引導學生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分析和推理,讓學生體驗科學探的`過程,形成一定的實驗能力、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

      3、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實驗探究,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滲透由現象看本質、由個別到一般、由一般到特殊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教學重點】 電解池的工作原理

      【教學難點】 離子放電順序、電極產物的判斷

      【教學方法】 實驗探究、啟發討論

      【教學用具】 電解槽 碳棒(4支) 學生電源 導線

      氯化銅溶液 KI-淀粉試紙 燒杯 玻璃棒

      多媒體

      【教學過程】

      【引言】

      前面我們已經學習了原電池的有關知識,知道了化學能在一定條件下能夠轉化為電能,我們把實現這種轉化的裝置叫原電池;我們也知道:能量之間可以實現相互轉化。那么,能不能設計一種裝置,將電能轉變為化學能呢?在初中,我們接觸了電解水,當電流通過水時,水被電解生成了氫氣和氧氣。那么,當我們把電流通過水或水溶液時,到底發生了哪些變化?這種變化是否存在一定的規律?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探究這個課題:電解池。

      【板書】 第三節 電解池

      【投影演示實驗】提醒學生認真仔細地觀察實驗現象。(同時板書:實驗)

      【演示實驗1】將兩根碳棒分別插進電解槽中,浸一會兒取出。

      (引導學生觀察碳棒表面上有沒有新物質生成。結論:碳棒和氯化銅不反應。)

      【演示實驗2】用導線連接兩根碳棒后再浸入CuC12溶液一段時間,取出觀察。

      (碳棒表面也沒有新物質生成。結論:沒有構成原電池,不發生反應。)

      【演示實驗3】浸入CuC12溶液的兩根碳棒分別跟直流電源的正極和負極相連接。接通電源,讓不家務事觀察兩極的現象。(提醒學生連接的是交流電還是直流電的兩極)

      [找學生回家實驗過程中的現象,教師適當進行補充。]

      【學生發言】一個碳棒覆蓋有一層紫紅色物質(銅),另一個碳棒表面有小氣泡生成,。用濕潤的碘化鉀淀粉試紙檢驗產生的刺激性氣體,試紙變藍色,說明該氣體是氯氣。

      【問題】通過觀察到的實驗現象,我們發現了什么過程?這個過程是物理變化還是化學變化?

      【師生小結】(投影實驗裝置)通過以上實驗說明氯化銅溶液受到電流的作用,在導電的同時發生了化學變化,生成銅和氯氣。

      【投影設問1】氯化銅固體即使在加熱的時候也很難分解,為什么其溶液在電流的作用下會分解成銅和氯氣呢?

      【板書】(電解氯化銅溶液原理)分析

      【投影設問2】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請大家思考:

      1、通電前

      CuC12溶液中存在哪些離子?這些離子作如何的運動?

      2、通電中

      1)溶液中的離子運動情況有何變化?是什么因素導致了這種變化?

      2)電路中的電流與電子流向如何?當陰、陽離子移向碳電極表面時,哪些離子發生了變化?

      3)你能寫出兩個碳電極上發生的反應并指出反應的類型嗎?總反應如何呢?

      3、想一想,整個過程中能量是如何轉化的?

      【學生活動】學生分組講座回答如下問題,教師及時點評。

      【投影】鏈接運畫投影“電解氯化銅微觀模擬”,讓學生通過以上問題的分析加深對電解過程的微觀與宏觀認識。

      【講述】為了與原電池的兩電極區別,我們把與電源正極相連的電極稱為陽極,與負極相連的電極稱為陰極。

      【板書】陽極:與電源的正極相連。

      陰極:與電源的負極相連。

      【學生活動】學生完成陰、陽兩極上的電極反應,并指出反應類型。教師糾正。

      【板書】陽極:2C1-2e=C12↑ (氧化反應)

      陰極:Cu2+2e=Cu (還原反應)

      總反應:CuC12電解Cu+C12↑

      【小結】通過以上分析,我們知道了當電流通過氯化銅電解質溶液時,離子定向移動到陰、陽兩極后發生氧化還原反應,生成了新的物質。在這個過程中,電能轉化為化學能。

      【過渡】大家能明白什么是電解,什么是電解池嗎?

      【板書】1、電解:使電流通過電解質溶液而在陰陽兩極上引起氧化還原反應的過程。

      2、電解池:把電能轉化成化學能的裝置。

      【投影設問3】思考2:根據以上電解氯化銅的裝置,以及聯系原電池的構成條件,你能否總結出電解池的一般構成條件?

      【學生活動】學生相互討論后,回答問題。教師予以適當引導。

      【板書】3、電解池的構成條件

      (1)兩個電極(能導電的金屬或非金屬)

      (2)電解質

      (3)有外加直流電源,并形成閉合回路

      【投影設問4】思考3:在電解過程中,電子、離子是如何移動以形成閉合回路的?

      (再次投影“微觀模擬”,分析總結電解過程中電子、離子的移動方向)

      【板書】4、電子的流向

      陽極 → 電源正極 電源負極 → 陰極

      5、離子的移動方向

      陽離子 → 陰極 陰離子 → 陽極

      【投影設問5】思考4:電解質溶液中的陰、陽離子分別移動到兩極后發生了什么變化?

      【講述】陽離子移向陰極后,得電子發生還原反應;陰離子移向陽極后,失電子發生氧化反應,我們把陰離子失去電子而陽離子得到電子的過程叫放電。

      【投影設問6】思考5:在溶液中存在的陽離子有Cu2+、H+,陰離子在OH-、C1-,為什么首先在陰極上放電的是Cu2+而不是H+,在陽極上放電的是C1-而不是OH-?離子的放電——也即離子的得失電子有先后順序,那么,離子的放電先后主要是由什么決定的呢?

      【學生活動】學生相互討論,思考。教師引導分析。

      【學生回答】離子的放電先后應是由離子的氧化性,還原性相對強弱決定的。

      【點評歸納】影響離子放電順序的原因有很多。高中階段,我們僅講座氧化性和還原性相對強弱對其影響。根據氧化還原的知道,離子得失電子的能力不同。因此,離子的放電順序不同,氧化性強的離子先得電子,還原性強的電子先失電子。所以在CuC12溶液中Cu2+和C1-先放電。

      【師生小結】共同總結離子放電的先后順序,。

      【板書】6、離子的放電順序

      陰極上放電順序(得電子先后)

      Ag+>Hg2+>Fe3+>Cu2+>H+(酸)>Pb2+>Sn2+>Fe2+>Zn2+>H+(濃度較小時)

      陽極上放電順序(失電子先后)

      S2->I->Br->C1->OH->(含氧酸根)>F-

      【講述】教師對上述離子放電順序作簡單的說明。

      【投影設問7】在電解氯化銅溶液的裝置中,若把電解質換成氧化鈉,其結果又如何呢?試寫出電極反應。

      【師生活動】學生分析討論,教師點評。

      【投影分析】

      【投影設問8】在電解氯化銅溶液的裝置中,若把電解質換成硝酸銀,其結果又如何呢?試寫出電極反應。

      【師生活動】學生分析討論,教師點評。

      【投影分析】

      【課常小結】(略)

      【投影作業】

      1、用石墨電極電解下列溶液,寫出電解時的電極反應和電解總反應。

      CuBr2 Na2CO3 CuSO4 H2SO4 NaOH HC1

      2、在利用電解水的方法制取氫氣和氧氣時,一般不直接電解蒸餾水,而是電解HaOH溶液或H2SO4溶液,你知道為什么嗎?

      3、結合已經學習的原電池,查資料自主列表比較原電池與電解池的聯系與區別。

      【教學反思】

      在教學中,讓實驗成為學生實踐體驗的一部分,通過演示實驗,啟發引導,講座分析等方法,讓實驗成為幫助學生開展探究活動的積極手段,并在其過程中培養他們基本技能,激發他們的探究熱情,激活學生的學習內在驅動力。從整節課的教學過程來看,它重在探究重實踐。在實驗探究中,不僅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獲得知識,更能啟迪學生思維、培養科學精神和創新能力,使課堂圍繞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活動,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大大激發學生積極性。為學生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一個新的局面,從整體教學效果來看,通過學生對實驗現象的觀察,一系列問題的思考和有目的的知識歸納,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是相當不錯的,電解的原理及形成條件,學生都能輕松、愉快地掌握并應用,為后面的新內容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本案例利用多媒體動畫演示,在視覺上能讓學生感知陰、陽離子得失電子的情況,并在教師的引導下,總結出常見離子的放電順序,然后再運用到實際應用中;遺憾的是:實驗儀器不足,使學生不能自主實驗,沒有給學生更多的展示自己才能的機會。

      【板書設計】

      第三節 電解池

      實驗:

      分析:

      電極:陰極:與電源“-”相連,Cu2++2e=Cu,發生還原反應

      陽極:與電泊“+”相連,2C1-2e=C12↑,發生氧化反應

      1、電解:使電流通過電解質溶液而在陰陽兩極上引起氧化還原反應的過程。

      2、電解池:把電能轉化成化學能的裝置。

      3、電解池的構成條件

      (1)兩個電極(能導電的金屬或非金屬)

      (2)電解質

      (3)有外加直流電源,并形成閉合回路、

      4、電子的流向

      陽極 → 電源正極 電源負極 → 陰極

      5、離子的移動方向

      陽離子 → 陰極 陰離子 →陽極

      6、離子的放電順序

      陰極上放電順序(得電子先后)

      Ag+>Hg2+>Fe3+>Cu2+>H+(酸)>Pb2+>Sn2+>Fe2+>Zn2+

      陽極上放電順序(失電子先后)

      S2->I->Br->C1->OH->(含氧酸根)>F-

    高一化學教案14

      一,課題:高中化學第二冊第二章第三節《影響化學平衡的條件》第一課時

      二,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1,《影響化學平衡的條件》是中學化學的重要理論之一。對于本章的學習,是中學化學所涉及的溶解平衡,電離平衡,水解平衡等知識的核心,對很多知識的學習起到重要的指導作用,通過本章的學習,使學生能夠進一步學習應用理論分析,研究,聯系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

      2,本節教材在本章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通過對本章的學習,既可以使學生加深對溶解平衡的化學理論的理解,又為以后學習電離平衡奠定了基礎,對學生后續的學習有著深遠的影響。

      3,在教學大綱中《影響化學平衡的條件》是C類要求。

      三,教學目標及確立依據:

      依據教改精神,新大綱的要求,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確立如下的`教學目的:

      1,知識技能:使學生理解濃度,溫度,壓強等條件對化學平衡的影響,理解平衡移動原理,學會利用平衡移動原理判斷平衡移動方向。

      2,能力方法:使學生學會利用速率——時間圖來表示平衡移動的過程,培養學生識圖,析圖的能力。

      3,情感態度:通過本節學習,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進行辨證唯物主義的教育。

      四,重點,難點及確立依據

      重點:濃度,壓強,溫度對化學平衡的影響

      難點:1,平衡移動原理的應用。

      2,平衡移動過程的速率——時間圖。

      確立依據:對化學平衡移動原理的學習很重要,所以討論“濃度,壓強,溫度等條件對化學平衡的影響”成為本節課的重點。由于理論付諸實踐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平衡移動原理的利用和移動過程中的速率——時間圖成為本節的難點。

      五,說教法:

      由于本節教材地位的重要性,結合學生實際情況,采取以下教學方法:

      1,通過演示實驗,啟發學生總結,歸納出濃度,壓強,溫度等條件改變對化學平衡影響。

      2,通過對外界條件對速率影響理論復習,采取啟發式教學,使學生從理論上認識平衡移動規律。

      3,通過典型例題和練習,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并掌握勒夏特列原理。

      六,說學法:

      結合教材特點,指導學生從溫故知新的角度,采用對比方式,開展學習活動,層層第進的方法,使學生發現規律,原理,使教法從實處出發。

      實行使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動眼的多層次教學,讓學生真正成為主體,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化難為易。

      七,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由三部分構成:

      第一部分,化學平衡移動;

      第二部分,影響化學平衡的條件,化學平衡移動;

      第三部分,勒夏特列原理。其中第一部分是基礎,教材是在化學平衡狀態特征下分析出改變外界條件會使平衡發生移動,自然過渡到對第二部分濃度,壓強,溫度對平衡移動的影響,第二部分是整節教材的核心,通過實驗現象的觀察和分析,生動直觀的歸納出濃度對化學平衡移動的影響,在此基礎上討論改變壓強,溫度對化學平衡移動的影響,符合學生認識事物的一般規律,最后可以讓學生把感情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自己歸納得出勒夏特列原理。

      八,學情分析:

      高二學生已經具備獨立思考問題能力,而且思維活躍,掌握了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理論,以此為契機在教學中變探究為驗證,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并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

      九,教學過程:

      1,復習導入

      應用投影儀引導學生回憶化學平衡特征

      (這樣做起到溫故知新的效果,重要是遵循了學生認識事物的由點到面的特點)

      2,實驗探究,設疑導入

      提出問題若改變外界條件,平衡是否發生變化?

      (這樣做起到開門見山的效果,能激發學生求知的興趣,而且一來就可吸引學生思考,提早進入思維的興奮區,在這中情況下由教師演示實驗2——9,2——10)此時,讓學生通過實驗討論得出條件改變,平衡發生變化,但如何變,可通過學生自由討論得出結論。(這樣做有利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抓住機會,深刻討論

      學生討論后,抓住時機問“為什么外界條件改變后平衡會變化?,這種變化有無規律可循?”

      教師可提示,也可由學生分組討論,從而得出外界條件改變使平衡向能削弱這種改變的方向移動,順利得出勒夏特列原理。

      (這樣做,不僅釋疑,而且可激發學生去解決問題,找出規律,得出結論的學法)

      4,注重實際,加深理解

      可通過邊講變練,使速率——時間圖象的練習得以貫徹實施,讓學生能從數學角度出發解決化學問題,達到綜合的目的。

      (這部分內容,可通過計算機來演示,不僅增大課堂容量,而且增強學生動手能力)

      5,課堂小結:總結濃度,壓強,溫度的改變對平衡的影響,指導學生學習方法。

      6,鞏固練習:課本習題一

      7,布置作業:1,課后習題三。 2,練習冊

      8, 板書設計

    高一化學教案15

      教學目的:

      1. 使學生了解化學在人類進步中的作用。

      2.使學生明確在高中階段為什么要繼續學習化學。

      3. 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了解高中化學的學習方法。

      4.通過了解我國在化學方面的成就,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過程:

      [引言]在高中,化學仍是一門必修課。“化學——人類進步的關鍵”這句話引自美國著名化學家、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西博格教授的一次講話。也許我們對這句話的含意還知之甚少,相信學完本節課后一定會同意西博格教授的觀點,對化學有一個全新的認識。

      化學經歷了史前的實用技術階段到以原子-分子論為代表的近代化學階段,以及以現代科學技術為基礎、物質結構理論為代表的現代化學階段

      早期的化學只是一門實用技術,在這一方面我國走在世界的前列。我國的四大發明有兩項是化學的成就。我國的燒瓷技術世界聞名。精美的青銅制品世上罕見,以上這些科學技術在世界人類的進步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在對藥物化學和冶金化學的廣泛探究之下,產生了原子-分子學說,使化學從實用技術跨入了科學之門。在這一理論的指導下,人們發現了大量元素,同時揭示了物質世界的根本性規律——元素周期律。現代物質結構理論的建立,使物質世界的秘密進一步揭開,合成物質大量出現。

      我國的化學工作者也做出了突出貢獻。牛胰島素的合成是世界上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合成具有生命活性的蛋白質,為人類探索生命的秘密邁出了第一步。

      化學理論發展促進了合成化學發展。化學與其他學科之間的滲透,促進了材料、能源等科學的發展。

      材料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一直是人類進步的重要里程碑。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鐵器時代都是以材料作標志。沒有半導體材料就沒有計算機技術;沒有耐高溫、高強度的特殊材料就沒有航天技術;沒有光導纖維就不會有現代通訊;沒有合成材料,今天的生活還會這么豐富多彩嗎?

      [設問]除了合成材料外,人類社會還有哪些問題需要化學解決呢?

      化石能源是有限的,提高燃燒效率,開發新能源需要化學;保護人類居住的環境需要化學;提高農作物產量,解決吃飯問題需要化學;維護人體健康更離不開化學,我們不難看出在社會發展中,化學所起的作用是其他學科無法取代的。

      [設問]怎樣才能運用化學知識研究和解決實際問題呢?

      [一分鐘演講]:請學生根據本節課提供的素材和自己的體會,做一分鐘演講:“化學對社會發展的作用”

      [過渡]化學對于人類社會的發展如此重要,應該如何學好化學呢?

      [講解]除了要注重化學實驗,掌握有關化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外,重視科學方法的訓練十分重要。在化學研究中常用的科學方法有實驗法、模型法、邏輯法等。

      在化學學習中,我們要從實驗中獲取大量的感性知識;許多結論要通過實驗驗證;許多未知需要實驗去探索;作為研究化學必備的實驗技能需要通過做實驗去提高。

      目前的實驗條件下,原子用眼睛不能直接看到,要研究化學規律必須了解原子的結構,這就需要建立原子的模型,通過模型去想象原子的真實結構。不僅原子需要,分子也需要,前面的牛胰島素分子模型,是許多科技工作者汗水的結晶。因此,模型法是學習化學的重要方法之一。

      邏輯法是科學研究普遍采用的方法。比如我們根據硫酸、鹽酸等酸的性質可用歸納的方法得到酸的通性,又可以用類比的方法推斷磷酸的性質。綜上所述,在高中化學學習中要注意訓練科學方法,提高自己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還要緊密聯系社會、生活實際,善于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要勤于思考,并多閱讀課外書籍,以獲取更多的知識。相信

      - 教學目的

      1.使學生了解化學在人類進步中的作用。

      2.使學生明確在高中階段為什么要繼續學習化學。

      3.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了解高中化學的學習方法。

      4.通過了解我國在化學方面的成就,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教學方法

      演講法、討論法、電化教學法。

      教學媒體

      電視機、放像機、投影儀、實物。

      教學過程

      [引言]在高中,化學仍是一門必修課。“化學——人類進步的關鍵”這句話引自美國著名化學家、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西博格教授的一次講話。也許我們對這句話的含意還知之甚少,相信學完本節課后一定會同意西博格教授的觀點,對化學有一個全新的認識。

      [投影]運用納米技術拍出的照片

      [講解]照片上的兩個字是在硅晶體表面,通過操縱硅原子“寫出”的。“中國”兩個字“筆畫”的寬度約兩納米(1nm=1×10-9m

      m),這是目前世界上最小的漢字,說明人類已進入操縱原子的時代,目前只有中國等少數國家掌握。我們應該為此感到自豪。

      [過渡]化學在人類進步的歷史上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播放錄像]化學發展史

      (如無錄像片可閱讀課文)

      [講解]化學經歷了史前的實用技術階段到以原子-分子論為代表的近代化學階段,以及以現代科學技術為基礎、物質結構理論為代表的現代化學階段。

      [投影板書]

      實用技術 近代化學 現代化學

      (冶金、火藥、造紙)(原子-分子學說)(物質結構理論)

      [講解]早期的化學只是一門實用技術,在這一方面我國走在世界的前列。我國的四大發明有兩項是化學的成就。我國的燒瓷技術世界聞名。精美的青銅制品(見彩圖)世上罕見,以上這些科學技術在世界人類的進步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在對藥物化學和冶金化學的`廣泛探究之下,產生了原子-分子學說,使化學從實用技術跨入了科學之門。在這一理論的指導下,人們發現了大量元素,同時揭示了物質世界的根本性規律——元素周期律。現代物質結構理論的建立,使物質世界的秘密進一步揭開,合成物質大量出現。

      我國的化學工作者也做出了突出貢獻。

      [投影]牛胰島素結晶、葉綠素結構式

      [講解]牛胰島素的合成是世界上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合成具有生命活性的蛋白質,為人類探索生命的秘密邁出了第一步。

      化學理論發展促進了合成化學發展。化學與其他學科之間的滲透,促進了材料、能源等科學的發展。

      [展示]橡膠、合成纖維、半導體材料、光導纖維實物。

      [講解]以上這些物質稱之為材料,材料的含義應包括為人類社會所需要并能用于制造有用器物兩層涵義。

      [投影板書]

      [討論]以上這些材料對社會進步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小結]材料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一直是人類進步的重要里程碑。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鐵器時代都是以材料作標志。沒有半導體材料就沒有計算機技術;沒有耐高溫、高強度的特殊材料就沒有航天技術;沒有光導纖維就不會有現代通訊;沒有合成材料,今天的生活還會這么豐富多彩嗎?

      [設問]除了合成材料外,人類社會還有哪些問題需要化學解決呢?

      [播放錄像]化學與社會的關系

      [討論]通過觀看錄像,討論在現代社會的發展進程中,化學有哪些作用。

      [小結]現代社會的發展,化學仍然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

      化石能源是有限的,提高燃燒效率,開發新能源需要化學;保護人類居住的環境需要化學;提高農作物產量,解決吃飯問題需要化學;維護人體健康更離不開化學,我們不難看出在社會發展中,化學所起的作用是其他學科無法取代的。

      [設問]怎樣才能運用化學知識研究和解決實際問題呢?

      [講解]自然界存在下列的光能轉換關系:

      我國已合成葉綠素,如果能模擬葉綠素的功能在自然光的條件下實現下列轉換:

      地球將會變得更干凈,這一設想一定會成功。

      [一分鐘演講]請學生根據本節課提供的素材和自己的體會,做一分鐘演講:“化學對社會發展的作用

      [過渡]化學對于人類社會的發展如此重要,應該如何學好化學呢?

      [講解]除了要注重化學實驗,掌握有關化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外,重視科學方法的訓練十分重要。在化學研究中常用的科學方法有實驗法、模型法、邏輯法等。

      在化學學習中,我們要從實驗中獲取大量的感性知識;許多結論要通過實驗驗證;許多未知需要實驗去探索;作為研究化學必備的實驗技能需要通過做實驗去提高,因此在今后化學學習中觀察好演示實驗,做好分組實驗、家庭實驗是十分重要的。

      在目前的實驗條件下,原子用眼睛不能直接看到,要研究化學規律必須了解原子的結構,這就需要建立原子的模型,通過模型去想象原子的真實結構。不僅原子需要,分子也需要,前面的牛胰島素分子模型,是許多科技工作者汗水的結晶。因此,模型法是學習化學的重要方法之一。

      邏輯法是科學研究普遍采用的方法。比如我們根據硫酸、鹽酸等酸的性質可用歸納的方法得到酸的通性,又可以用類比的方法推斷磷酸的性質。

      綜上所述,在高中化學學習中要注意訓練科學方法,提高自己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此外,還要緊密聯系社會、生活實際,善于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要勤于思考,并多閱讀課外書籍,以獲取更多的知識。相信大家在新學年里一定會學好化學。

      作業

      1.制做一件材料標本。

      2.認真閱讀課后短文,寫一篇讀后感。

      [ 內 容 結 束 ]

    【高一化學教案】相關文章:

    高一化學教案11-04

    高一化學教案【推薦】11-25

    高一化學教案【薦】11-26

    【熱門】高一化學教案11-24

    高一化學教案15篇11-05

    高一化學教案(15篇)11-05

    高一化學教案精選15篇11-07

    高一化學教案:物質的量11-27

    高一下化學教案11-21

    高一化學教案(精選15篇)11-14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亚洲中文字幕人成乱码sm | 亚洲国产欧美日韩v一区二区 | 午夜精品国产自在 | 亚洲国产欧美国产综合在线一区 | 伊人狠狠丁香婷婷综合 | 中文字幕在线操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