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小學數學教案模板匯總9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進行細致的教案準備工作,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么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數學教案9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數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經過實際的觀察和操作,初步認識線段,會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線段的特征,會數簡單圖形中線段的條數,會選擇合適的工具畫線段。
2、培養學生初步的實踐能力,使學生具有積極參與學習活動的心理傾向,以及與同伴合作的良好意愿,進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數學事實。
教學重點:
認識線段的特征,形成線段的表象。
教學過程:
一、直觀感受,認識線段。
1、如果要把線段用圖表示出來,它會是什么樣子的呢?請小朋友閉上眼睛,在腦子里想象一下線段的樣子。
2、(課件出示線段圖)線段是什么樣子的? 師根據學生描述介紹端點。
3、學生完整描述線段的特征。
4、再次閉上眼睛,在腦子里記住線段的樣子。
5、這是剛才的線段,(課件逐步演示旋轉)它變了,現在還是線段嗎?為什么?你們發現了什么?
6、師:是啊,不管方向怎么改變,只要是直直的,有兩個端點,它就是線段。讓我們來看看下面那些是線段。(學生辨別線段)
7、(隱去非線段,留下線段)這些都是線段,仔細觀察,它們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8、師小結過渡。
二、回歸生活,體驗線段
1、我們的生活中藏著許多線段。(尺)你們看,這把尺的一邊,就可以看成是一條線段,這兩端是它的兩個端點。這把尺上還有線段嗎?
2、(數學書)你能在數學書的封面上找到線段嗎?同桌互相指一指。
3、黑板上有線段嗎?誰把它找出來?
4、直尺、數學書、黑板的每一條邊都可以看成是線段。生活中的線段可多了,我們一起來找一找。小朋友兩人一組,你指給我看我指給你看。
5、全班交流。
三、實踐操作,感悟畫法。
1、生活中的線段太多,我們說也說不完,能不能想個辦法把它畫下來呢?想一想,可以用什么來畫線段?為什么?
2、請小朋友選擇你喜歡的`工具,自己試著畫一條線段。
3、交流。你是用什么工具畫的?(指名演示畫線段)你是怎樣畫的?
4、誰也是這樣畫的?你們是用什么工具畫的?
5、誰畫線段的方法和他們不一樣?
6、師:我不同的情況下,可以選擇合適的工具來畫,在這么多工具中,你最喜歡什么?為什么?
7、師:尺子是我們常用的畫線段工具,用尺畫線段,不僅畫得好,還特別方便,尺的用處可大了,將來我們還可以用它來測量、設計圖紙。
8、學生用尺任意畫不同的線段。全班評議、欣賞。
四、多種方法,深化認識。
1、(出示紙)你能用紙折出一條線段來嗎?試試看。
2、交流。你折的線段在哪里?誰折的線段比它長(短)?
3、幾條方向不同的線段圍起來,還能拼成我們認識的圖形。這些圖形各是由幾條線段圍成的?(學生數一數,填一填。)
4、反饋。猜猜看六邊形由幾條線段圍成?七邊形呢?你怎么知道?
5、小結。今天,我們認識了你能向大家介紹一下線段嗎?
6、師:一條線段看起來不起眼,很單調,幾條方向不同的線段能圍成我們認識的各種圖形,許多線段還能組成很神奇的精美圖案。(欣賞)
7、漂亮嗎?我們也來試一試,畫一畫,做一名小小設計師。
小學數學教案 篇2
單元學習目標:
1、經歷從實際情境中抽象出數的過程,體驗數與生活實際的密切聯系。
2、能運用數進行表達和交流,逐步發展數感。
3、結合生活實際,會數,會讀,會寫100以內的數,會比較數的大小,并能結合實際進行估計;在次基礎上,初步體會基數,序數和位值制度。
單元教材分析:
本單元把認數范圍從20以內擴展到100以內。對數的認識,教科書首先強調從實際情境中抽象出數的過程,設計了”數花生”等活動,幫助學生從中抽象出100以內的數。教科書還十分重視培養學生的數感,安排了在具體的情境中把握數的意義及相對大小關系、理解位值制用數來表達和交流信息等活動。
單元教學重點:
結合生活實際,會數,會讀,會寫100以內的數,會比較數的大小,并能結合實際進行估計;在次基礎上,初步體會基數,序數和位值制度。
單元教學難點:
結合生活實際,會數,會讀,會寫100以內的數,會比較數的大小,并能結合實際進行估計;在次基礎上,初步體會基數,序數和位值制度。
單元學習課時:7課時
數花生(100以內數的數法)1課時
數一數(100以內數的數法)1課時
數豆子(100以內數的讀寫)1課時
誰的紅果多(比較數的大小)1課時
小小養殖場(數的相對大小關系)1課時
做個百表數(100以內數的順序)1課時
練習二 1課時
教學內容數花生(100以內數的數法)
課時 1課時
教學目標:
1.經歷從實際情境中抽象出數的過程,會數、會讀100以內的數。
2.會用不同的方法來數數。
3.通過觀察、操作、解決問題等活動,感受數的意義,體會數在表達和交流中的作用,初步建立數數感。
4.在數數過程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培養學生積極參與數學活動的`興趣。
教學重點:會認100以內的數
教學難點:能用不同的數數方法數出數量在100以內的物體個數。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今天老帥帶來了一樣東西(出示裝有花生的盒子),知道里面是什么嗎?引導學生猜一猜,使學生明確盒子里裝的是花生。
那么,我們怎么知道盒子里到底有多少個花生呢?(板書課題:數花生)
二、數花生
(1)想一想,一把花生有多少個呢?學生猜測,小組交流。
(2)數一數問:一把花生有多少個呢?指名回答。你是怎么知道的?先抓一把花生,再數一數。
剛才你是怎樣數的?學生匯報:一個一個的數。
(3)一把花生可以一個一個地數出來,那三把花生有多少個?誰能快速的數出來呢?
學生嘗試數一數。
現在,誰愿意把自己的方法介紹給其它同學呢?
組織集體交流。教師根據回答板書幾種數法并標上序號。
①兩個兩個的數。
②五個五個的數。
③十個十個的數。
教師補充:當我們不能確定是否數對的時候,就可以換一種方法數一數。
三、應用拓展
(1)7接龍:老師說一個數,你們說出后面連續的五個數,看誰說的又快又對。
①師生互動。②生生互動。
(2)接力賽。你們能根據給出的數填寫后面三個數嗎?34,36,38,(),(),()。
45,50,55,(),(),()。
(3)排順序。
學校的運動會快到了,今天老師特地選出了幾位運動員,請看——6名學生上臺。每人胸前寫有一個數,分別是13,11,15,14,16,12。現在請問同學們根據運動員胸前的數將他們排排隊,看誰排的又快又好!
學生活動。
(4)拓展:今天我們學習了100以內的數,在平時生活中,你在哪兒看到過或聽到過呢?
四、小結:這節課你收獲到了什么?還有問題要請教嗎?補評
板書設計:
二十七 二十八 二十九 三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 十五 二十 二十五 三十
小學數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學生在具體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千克和克的質量觀念。
2、學生通過實踐活動,了解用秤稱物體質量的方法,能夠根據物體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質量單位進行表達和交流。
3、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學會與他人合作交流,獲得積極的數學學習情感。
教學重點、難點:
使學生建立1千克和1克的概念,估計出一些物品大約有多重。
教學構想:
教學時,教師可從學生的已有經驗出發,讓學生說一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地方用到“克”和“千克”,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認識質量單位,不僅要讓學生知道質量單位的名稱和單位之間的進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個單位的實際有多重,能夠在實際中應用。為了做到這一點,教學時應注意讓學生通過掂一掂、比一比、量一量等實踐活動,了解1克、1千克大約有多重,從而初步建立起l克和1千克的觀念。
教具準備:
教學時,教師要準備一個2分硬幣,一些大豆、圖釘、乒乓球等實物,或其他能表現1克有多重的實物。同時還應要求每個學生都準備一個2分硬幣及一些到商場里購買的物品或食品。生活中常見的秤。
教與學的過程:
一、創設情境,感知輕重
1、情境導入,看一看。
程序:同學們你們都到過商場買東西吧?那你們都喜歡到商場買些什么呢?老師這有幾件物品,你能看出哪件商品重一些,那些輕一些嗎?
2、聯系實際,掂一掂。
說話:請你拿出你到商店購買的商品。如:一袋紅棗、膨化食品等等。然后分小組用手掂一掂,互相比較一下自己所買的商品和小組同學的商品那些重那些輕。讓學生選出其中最重的和最輕的物品。
[簡析:商場里常見食品的輕重學生一般比較熟悉,特別是他們自己喜歡的食品,這樣設計容易激活學生的學習經驗。讓學生充分體會數學活動課是集知識性、趣味性和娛樂性于一體的課程,教師引導學生參與,重在學生實踐。
二、新課教學,認識質量
1、認識秤。
提問:怎樣才能更準確的對這些商品的重量進行比較呢?你們能想出用什么方法嗎?引導出用秤稱一稱的方法)
提問:你們知道生活中都有哪些秤嗎?
讓學生把提前準備好的各種秤的資料讀一讀,介紹一下它們的在不同方面的用途?
教師總結:展示課件中的秤。
[簡析:學生要想獲得關于秤方面的知識,必須查閱很多學習資料。這也是引導學生課外學習的很好方法。]
2、認識千克
(1)猜一猜。
提問出示三包物品(1千克桔子、一千克棉花、l千克圖釘)猜一猜你認為哪一包重?(學生間產生爭論)
(2)稱一稱。
說話:同學們都產生了不同的看法,到底你的看法對不對呢?我們一起來稱稱看吧。
學生動手稱,并互相交流稱后的結果。
(3)感受1千克。
說話:這幾袋物品都是1千克,看來只憑物品堆大堆小,不能判斷出它們的重量,應該用秤稱一稱。
學生在通過拎一拎、掂一掂、看一看驗證結論。
(4)感受幾千克。
學生分小組秤一下所帶商品的準確重量。并指名請演示秤重量的過程。一開始秤的物品的重量一定要接近1千克,讓學生直觀感受這些物品l千克有多少。然后再類推出看秤面上2千克、3千克……物品的重量。讓學生通過“在玩中學”掌握基本知識。
[簡析:以動手活動為主線,層層遞進。隨著課改的發展,教育的重心就是探討“樂學”,提高教學效率。在本課中教師及時為學生提供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氛圍,小組內同學自己動手,通過反復稱一稱、掂一掂、拎一拎的實踐活動,在親身經歷和體驗真正感受到了一千克的實際重量。從根本上解決學生的“樂學”問題。」
(5)動手操作
稱出1千克大米,裝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感受一下有多重。
稱出1千克雞蛋,裝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在數數有多少個。
說一說書上37頁上一些物品的重量。第二題說出電梯或卡車的載重量,一方面讓學生感受生活中既有幾千克重量的'物品,也有數千千克重量的物品,同時為今后學習“噸”打下基礎。
4、認識重量單位“克”。
(1)稱一稱。
a、用臺秤稱一枚2分硬幣。
b、用臺秤稱1塊橡皮。
c、質疑:你發現了什么?
(2)認一認。
秤比較輕的物品,常用“克”做單位。我們常用天平秤比較輕的物品。用天平秤物品時,需要用砝碼。你知道下面這些砝碼各重多少克嗎?教師用實物投影向學生出示砝碼。教師向學生簡單介紹天平的使用方法,學生動手稱出10克黃豆有多重。1個乒乓球有多重。
一枚2分硬幣大約重1克,這是感受1克重的好材料,可以讓學生掂一掂一枚2分硬幣,感受“克”。小組同學通過掂鵝毛和塑料尺進行比較,進一步體會1克有多重,初步建立起1克的觀念。
練習:稱一稱鉛筆盒里的學習用具的重量。
[簡析:通過生動有趣的數學活動,使學生加深對千克和克的認識,充分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使學生在理解和掌握知識的同時,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
【總評】:
在這篇教學設計中我們看到新課程理念的存在,并感受到它的沖擊力。新課程不再過分注重知識的傳授,學生獲得知識與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不再過分強調學科本位,不再偏重書本知識,加強了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注重學生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同時更為關注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和一般能力等全面發展。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小學數學教案 篇4
說課內容:
《國土面積》這課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第七冊第一單元第6——7頁的內容。
教材分析:
《人口普查》是第一單元“認識更大的數”的第三節課,根據學生思維發展特點,二年級下冊已經學過萬以內的數位順序表,理解萬以內數的意義,以及萬以內數的讀寫方法。本單元學習的內容是學習萬以上的大數。《人口普查》是在認識計數單位“十萬”、數位順序表及更大的數的基礎上學習大數的讀寫。本課教學的重點是:對多位數進行估計,發展估計意識。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結合具體情境,借助數位順序表,掌握大數的讀、寫方法,能正確的讀寫大數,同時培養認真讀寫書的良好習慣。
2.情感與態度:經歷自主探索大叔的讀、寫方法的過程,提升歸納與概括的思維的能力。
3.解決問題:密切大數與社會生活的聯系,感受數學的價值。
教學重點:
由于四年級學生還處于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所以,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是結合具體情境,借助數位順序表,掌握大數的讀、寫方法,能正確的讀寫大數,同時培養認真讀寫書的良好習慣。
教法學法:
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進行主動探索、積極思考和討論交流,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對此進行解釋和應用。因此,本節課學生的學習我綜合運用采用主題式教學,以生動有趣的情境為依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探究的;通過學生的主動探究,引導學生多種感官參與,經歷數學的建模過程;以小組合作為主要學習形式,每個活動面向全體,同時在開放性練習的基礎上又注重個性的'張揚。同時又設計了與教法相適應的學法,如自主嘗試、驗證……
教學過程:
“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題”,倡導“先學后教,少教多學,當堂訓練”的教學模式,努力營造學生在教學活動中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從這種設計理念起航,為了更好的達到教學目標,我將從以下幾個環節進行教學。
一、教師以參與者的身份,出示一些我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數據,以供學生討論。
(1)你能讀出這些數嗎?
(2)你能寫出香港和澳門的人口數嗎?
(設計意圖:以20xx年我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為現實背景,談話導入,進入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關注社會問題,激發學習。)
二、組織自主學習。
1、提出學習任務“怎樣讀出北京、安徽、香港人數?”
2、根據數位順序表,結合萬以內數的讀法探索。
3、小組交流分享,感受讀法。
(設計意圖: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在這一理念指導下,我從學生的現實學習狀況入手,給學生準備獨立嘗試的學習單,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先獨立探索,根據數位順序表,讀出北京、安徽、香港人數并在小組交流分享,感受讀法。)
三、小組合作,完成中卡。(明確目標:每組根據要求探索“億以上的數”的讀法。)
1、出示單元組活動要求。
2、根據先前歸納的內容,進一步感受大數的讀法。
3、教師補講,評價學生的活動情況。
(在這個環節先讓學生獨立思考,老師進行個別輔導,然后把各自成果在小組內說一說,讓小組長安排小組成員輪流發言,在發言過程中,小組成員可做補充,多幫助學困生,教師巡視,輔導學習困難的小組,最后在全班交流,學生在匯報的過程中課件演示)。
四、鞏固應用,正確的讀寫大數。
1、引導學生把數分級,然后一級一級的仔細讀;
2、先獨立完成,一起交流方法。
提示:匯報時,我請有代表性的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五、學生暢談收獲,開展評價活動。
這個環節我這樣設計是為了在學生交流這些問題的過程中,發現本節課上還存在的問題,今后去彌補。
板書設計:
大數的讀、寫
億級萬級個級
千百十億千百十萬千百十個
億億億萬萬萬
1265830000
十二億六千五百八十三萬
小學數學教案 篇5
教學內容:
1、認識負數:教材第1—6頁例1—例4以及練習一
2、實踐活動:面積是多少第10—11頁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認識負數,知道負數和正數的讀、寫方法,知道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正數都大于0,負數都小于0。
2、使學生初步學會用負數表示日常生活中的簡單問題,體會數學與日常生活中的簡單聯系。
3、通過學生的實踐操作,讓學生初步體會化難為易、化繁為簡的解決問題的策略,為后面學習多邊形面積的計算做些準備。
教學重點:正數、負數的意義
教學難點:理解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
課時安排:3課時
(1)認識負數的意義
教學內容:p.1、2,完成第3頁的練一練和練習一的第1~5題
教學目標:
1、在現實情境中了解負數產生的背景,理解正負數及零的意義,掌握正負數表達方法。2、能用正負數描述現實生活中的現象,如溫度、收支、海拔高度等具有相反意義的量。3、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在現實情境中理解正負數及零的意義。
教學難點:用正負數描述生活中的現象。
教學準備:溫度計掛圖等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通過復習,你知道這節課要學什么么?(板書:負數)
說我們以前認識過哪些數?(自然數、小數、分數)
分別舉例。指出:最常見的是自然數,小數有個特殊的標記“小數點”,分數有個特殊標記是“分數線”,你知道負數有什么特殊標記么?(負號,類似于減法)
二、學習例1:
1、你知道今天的最高溫度么?你能在溫度計上找到這個溫度么?
介紹溫度計:(1)℃、℉,我們中國人用攝氏度為單位,即℃;℉是華士度,是歐美國家用的。(2)以0為界,0上面的溫度表示零上,0下面的溫度表示零下。(3)刻度。要注意一大格、一小格分別表示多少度?
在溫度計上找到表示35℃的刻度。
你知道什么時候是0℃嗎?(水和冰的混合物)
你知道太倉一年中的最低溫度么?(零下5度左右)你能在溫度計上找到它嗎?
分別寫出這三個溫度:0℃,為了強調這個溫度在零上,35℃還可以寫成+35℃,而這個零下5度,應該寫成—5℃。
讀一讀:正35,負5
分別說說在這3個不同的溫度你的感受。
2、完成試一試:
寫出下面溫度計上顯示的氣溫各是多少攝氏度,并讀一讀。
對零下幾度,可能學生會不能正確地看,注意指導。
3、完成第3頁第2題的看圖寫一寫,再讀一讀。
簡單介紹有關赤道、北極、南極的知識。
4、完成第6頁第4題:
先指名說說這三條魚分別所處的地方,再選擇合適的溫度。也可選擇幾個讓學生說說選擇的理由。
5、讀第7頁第5題。,讓學生說說體會。
6、完成第6題,分別在溫度計上表示4個季節的溫度。加強指導與檢查。
三、學習例2:
1、出示例2圖片,介紹“海平面”“海拔”的基本知識。
讓學生指一指珠穆朗瑪峰的高度是從哪里到哪里。補充:最新的測量,這個數據有所變化,有興趣的同學可以查一查。
再指一指吐魯番盆地的海拔。
指出:這兩個地方,一個是高于海平面的,可以用“+8848米”來表示,另一個是低于海平面的,可以用“-155米”表示。
用你自己的理解來說說這樣記錄有什么好處?
2、完成第6頁第1題:用正數或負數表示下面的海拔高度。
讀一讀第2題的海拔高度,它們是高于海平面還是低于海平面。
三、認識正負數的意義:
1、像溫度在零上和零下或是海拔是高于和低于海平面可以用正數和負數來表示。
黑板上這些數,哪些是正數?哪些是負數?
你能用自己的話來說說怎樣的數是正數?怎樣的數是負數?
0呢?為什么?
2、完成第3頁第1題,先讀一讀,再把這些數填入相應的圈內。
3、完成第6頁第3題:分別寫出5個正數和5個負數。
四、全課小結:(略)
(2)認識負數的應用
教學內容:p.3、4的例3、例4,完成第5頁的練一練和練習一的第7~10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盈與虧、收與支、升與降、增與減以及朝兩個相反方向運動等現實的'情境中應用負數,進一步理解負數的意義。
2、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密切兩觀,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應用正數和負數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義的數量。
教學難點:體會兩種具有相反意義的數量。
教學準備:直尺等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上節課我們認識了負數,請你用自己的話書說怎樣的數是負數?
正和負是一對反義詞,生活中也有很多正好相反的變化,它們也可以分別用正負數來表示。
學生舉例(可能有的情況):
1、收入和支出:如果老師上個月的10日拿到1500元工資,為了強調“收入”,我可以這么記“+1500”,買衣服花了300元,可以怎么記?為什么?吃飯花了500元,怎么記?……
2、轉入與轉出:這個新學期,我們班轉出1人,轉進3人,怎么表示?
3、上車與下車:(第10題),依次寫出每一站的情況,讓學生說說每一站是什么意思?特別是“0”;還可以結合某一站,讓學生說說“—3,+8”其實人數有什么變化?……
4、上樓與下樓:……
補充樓層,第下室的表示方法等。補充:樓房有正的幾樓,也有可能會有負的幾樓,會不會有0樓?為什么?
5、向東走、向右走:常見的方向有4個,東和西是相反的方向,南和被也是一對相反的方向。如果把想東走5米,記作+5米,那么向西走10米,可以怎么記?你是怎么想的?+10米表示什么呢?為什么?
如果+10表示的是向南走10米,那么,—10米表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
比較這個話題與前面話題的不同:前面的正負數一般都有增加或是減少的意思,而這個正負數,只表示相反的意思。……
小結:生活中很多具有相反的意思可以分別用正負數表示。
二、學生自學課本,把書上有關的練習完成,并可與同桌交流。
老師選巡視中發現問題較多的題全班交流。
(3)實踐活動面積是多少
教學內容:p.10~11
教學目標:
1、復習面積的意義、常用的面積單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初步建立圖形的等積變形思想。
2、讓學生體會轉化、估計等解決問題的策略,為教學平行四邊形等圖形的面積計算做比較充分的知識準備和思想準備。
3、體驗數學與生活的練習和數學的實用價值。
教學重點、難點:對圖形進行分解與組合、分割與移拼的轉化方法。
教學準備:學生課前剪好圖上的三個不規則圖形
教學過程:
一、復習面積:
你知道這節課學什么么?我們以前學過哪幾種圖形的面積?
板書:長方形面積=長×寬
正方形面積=邊長×邊長
二、分一分、數一數:
1、取圖1,問:它是長方形或正方形嗎?像這樣的圖形,我們可以把它叫做不規則圖形。
1小格表示1平方厘米,你知道它的面積是多少么?
方法一:數方格。一起數一數,數得74格
方法二:分割法。指名折一折,并指出所折出的形狀。注意有兩種折法。
折好之后,在每一塊長方形上寫出求面積的算式。最后再相加求得總面積。
比較兩種方法求的結果。
用類似的方法求出圖2的面積。學生完成后交流。
小結:復雜的圖形,可以分割成幾個長方形或正方形,分別求出面積后再求出總面積。
2、移一移,數一數:
取圖3,交流數的方法:說說在數格子的時候你遇到了什么困難?是怎么解決的?最后結果是多少?
觀察后說說你能把它變成長方形嗎?
剪一剪、拼一拼。你能算出這個拼成的長方形的面積是多少嗎?
3、數一數,算一算:
(1)、出示池塘圖。觀察該池塘邊的特點,說說你想怎么求它的面積?有什么困難?有什么好辦法嗎?
方法:先數整格,可以按順序標出數字;再把不滿整格的當作半格數,最后再相加。
學生數,數完后交流結果。發現會有一定的誤差。
指出:由曲線圍成的圖形,在求其面積的時候會出現一定的誤差,這是很正常的。
(2)、觀察樹葉圖,它有什么特點?你能利用它的特點來更方便地數面積嗎?
學生數完后再校對答案。
4、估一估,算一算。
在第126頁上的方格紙上,描畫出自己的左手,然后再用剛才的方法估算出自己手掌的面積。
交流,得到:通常我們學生的手掌面積是80多到90多平方厘米。
三、全課小結:
現在你知道怎么求一些較復雜圖形的面積了么?
小學數學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什么是速度;速度是復合單位;會正確讀寫速度單位。
(2)認識速度、時間與路程,理解他們之間的關系。
(3)能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過程與方法
(1)經歷從生活中感悟數學、體驗問題沖突及解決問題的過程。
(2)培養觀察、比較和概括能力,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
教學重點:
認識速度、時間與路程,理解他們之間的關系。
教學難點:
知道速度是復合單位,會正確讀寫速度單位。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師:小朋友們都跑過步吧,那你們知道我們班誰跑的最快嗎?
我們就以50米為例,請5位你認為跑得最快的小朋友,說一說你所用的時間。
[引用學生體育活動中熟悉的50米跑為情景,使學生感悟生活中的數學,并對數學產生親近感,進而進一步對下文的路程相同、時間相同時,速度的變化情況討論作鋪墊。]
二、新授
(一)路程相同時,比速度。
師:你們認為這5位小朋友中,誰跑的最快?
為什么? (生說理由)
師:可見,在路程相等時,誰用的時間短,誰就跑得快。
(二)時間相同時,比速度。
師:一年級的小A同學看到( )號運動員跑的這個成績,他樂壞了,高興得說,我居然和三年級的大哥哥跑的一樣快。
師:說說你的想法。(生說想法)
師:可見,在時間相同時,誰跑的路程長,誰就跑得快。
(三)路程和時間都不相同時,比速度。
1、學習速度的單位
師:剛剛我們說,路程相等時,時間越短,速度越快;時間相等時,路程越長,速度越快。那么,路程和時間都不相同時,該怎么比快慢呢?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揭題)誰跑得快
來看看小丁丁和小胖之間的PK賽,小丁丁說“我3分鐘走了180米,小胖說“我5分鐘走了250米,誰跑的快?”說說你準備怎么比?(算出每分鐘所行的路程)
師:請你在1號本上完成(1學生板演、校對)。 師:再來看看摩托賽車與小汽車之間的較量。
師:小丁丁這里是60米,摩托賽車這里也是60米,大家都是60米,是不是就是說,小丁丁和摩托賽車一樣快呢?
[相同的數據,不同的意義,提出這樣的問題,旨在使學生在頭腦中出現“沖突”,通過學生自己感悟,得出每個數據表示的是在單位時間內行走的路程的表達,從而引出速度的單位,并對速度的意義產生初步的感悟。]
師:為什么?說說你的想法。(第一個60米表示的是小丁丁每分鐘行60米,第二個60米是摩托賽的1秒鐘行了60米)
師:我們光從數據上看,是一樣的,這樣很難區分,所以這時候,我們很需要一個能正確表示速度的單位,像小丁丁這樣1分鐘行使60米,指的就是他的速度(板書),我們把它寫作60米/分。讀作、表示?而摩托賽車的速度則應該是60米/秒。讀作、表示?如果我們把速度單位這樣來寫,我們就能很好地進行區分了。
師:照著老師的樣子,將自己本子上的單位修改一下吧。
師:思考這道題目,現在,你能嘗試著用剛剛學到的這個本領來完整地解答了嗎?(一學生黑板)
師:請你來說一說,你所計算的吉普車的速度表示的是什么意思?讀作?
2、感受生活中的速度,并理解速度的意義
師:其實,除了我們剛才遇到的物體的速度外,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很多關于速度的信息,讓我們一起到生活中去感受一下速度吧。
(當遇到獅子的追捕時,鴕鳥甚至奔跑的還要更快;豹子奔跑的技能,其實是一種生存的技能;遇到過電閃雷鳴嗎?你能說一說,是先看到閃電還是先聽到雷聲呢?你知道為什么嗎?)
其實生活中還有很多關于速度的信息,做一個有心人,相信你會了解更多。
[通過感悟生活中的速度,一方面是讓學生練習速度的讀法和表示的意義的過程,使學生在有趣的欣賞、閱讀過程中,進一步鞏固知識點;其次,使學生通過這個過程了解速度在生活中是無處不在的,鼓勵學生用數學的眼光看生活;另一方面,通過這樣的介紹,拓寬學生知識面的過程,使學生在學習數學的同時,了解更多。其實,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在實際情境中理解速度的意義。] 3、概括什么是速度:
師:看來,2250米/分、340米/秒、4千米/時等等表示的`都是速度,那么,你能用自己的語言概括一下,什么是速度嗎? (物體在單位時間內行駛的路程。)
4、速度與路程和時間的關系
師:這是我們剛剛用過的6組數據(PPT呈現出之前計算過的6組數據),仔細觀察,想一想,速度與路程和時間有怎樣的關系?
5、口答:
⑴一列火車2小時行駛180千米,這列火車的速度是_____ 。
⑵自行車3分鐘行駛了600米,這輛自行車的速度是_____ 。
⑶一名運動員8秒跑了80米,這名運動員的速度是______ 。
[通過練習使學生能根據“速度、路程和時間”三個量之間的關系解決一些問題,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拓展
帶有這個標志(標志上標有60)的路共長180千米,張叔叔駕車想花2小時開完這一路段。他會超速嗎?
[本節課是《誰跑得快》的第一課時,因而在授課時著重安排解決“速度”,將“路程”與“時間”安排在第二課時,但考慮到學生思維的需求,也預設到了學生求出“路程”或“時間”來解決此題的可能,因此,除了上面練習中集中練習了解決不同物體的速度外,在此題中,我特意編寫了一些特殊的數據,旨在讓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需要。]
四、回顧
師:今天你有哪些收獲?
小學數學教案 篇7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46頁例題、“試一試”,第46—47頁“想想做做”的習題。
教學目標:
1、在問題情景中經歷提出并解決問題的過程,得出6、7減幾的計算方法。
2、發展初步的觀察、比較、抽象、概括能力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具有初步的自主探究的意識,愿意與別人合作學習。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
星期天到了,智慧爺爺要帶同學們到課外去學習一些知識。只要我們平時多觀察,就會發現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問題。
二、自主探究
1、學生觀察情景圖
(1) 圖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2) 根據這幅圖,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2、小組內討論,交流各自的.想法。
3、小組匯報討論結果。
三、建立模型
1、同學們已經說出了自己的想法,那么哪種方法更能表達圖意呢?
(1) 學生評價,教師引導。
(2) 學生討論并列出算式。7-3=4 7-4=3
2、“試一試”
讓學生看圖列式,并簡單表述想法。
四、應用拓展
同學們剛才學得真好!智慧爺爺很高興,他要獎給你們一些禮物只要你們答對問題,禮物就屬于你們。
1、“想想做做”第1題,看圖列式。
(1) 讓學生獨立完成后,集體交流。
(2) 交流時重點探討第3幅圖。
2、“想想做做”第2題。
讓學生先說圖意,再填寫算式和得數。
3、“想想做做”第3題。
讓學生先說出題目的意思和要求,再自己畫線連一連。
4、“想想做做”第5題。
7只蜻蜓,飛走幾只,還剩幾只呢?
填完7-□=□后,再交流。
5、“想想做做”第6題。
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回答問題,再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培養提問題的能力。
6、“想想做做”第4題,“吃蛋糕”比賽。
蛋糕上寫著3組算式,讓學生比較每組算式有什么聯系。
五、小結
同學們,這節課智慧爺爺帶我們到課堂外面去,你有哪些收獲?你是怎樣得到他的禮物的?
七、 六、教學后記:1 學生基本上能掌握本節課的內容。
2 學會通過數的分合來學習新知識。
3 對于利用加法求減法,還有一部分學生不能利用。
4 計算的時間太長,有一部分學生不能快的反應出來。
小學數學教案 篇8
一、教材分析
這部分內容教學相鄰體積單位間的進率,是在學生認識了體積單位,學習了長方體、正方體體積計算后進行的。在教學中讓學生通過計算,探索發現相鄰兩個體積單位間的進率。教材出示了2個同樣大小的正方體,一個棱長標注為1分米,另一個棱長標注為10厘米,讓學生依據圖中給出的數據判斷他們的體積是否相等,再讓學生分別算一算他們的體積。根據體積單位的定義:棱長1分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分米,通過計算,棱長為10厘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000立方厘米。由此發現: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對于另一組相鄰體積單位立方米和立方分米的進率,放手讓學生根據前面探索中得到的經驗自主進行推算。
二、課標要求
1、經歷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的推導過程,明白相鄰的兩個體積單位間的進率是1000的道理。
2、會應用對比的方法,記憶并區分長度單位、面積單位和體積單位,掌握相鄰兩個單位間的進率,理解并掌握高級體積單位與低級體積單位間的化和聚。
3、培養認真審題的習慣,在解決實際問題時,能準確地運用體積單位間的化聚法進行計算。
三、知識體系
1、相鄰體積單位間的進率。
2、體積單位、容積單位間的進率與長度、面積單位間的進率的區別。
3、高級體積單位語低級體積單位間的化和聚。
四、核心內容與價值
這部分內容教學相鄰體積單位間的進率,是在學生認識了體積單位,學習了長方體、正方體體積計算后進行的。這部分內容的核心內容是不同體積單位間的互化于應用,學習這部分內容后,學生可以更好地完成不同單位的題作,能更好的運用不同的體積單位去表示不同大小的物品的體積,能很好的區別于以前的面積和長度單位,能很好的運用進率計算不同體積單位間的.互化。
學情分析
1、從學生平時接觸過得單位間的進率入手,給學生一種親切與熟悉的感覺,能更好地使學生從心理上拉近數學與生活的距離,讓學生回憶和整理已有知識,有利于他們主動地梳理頭腦中原有的知識體系,加強理解知識間的內在聯系,使知識在孩子們的腦中形成網絡。在一個教學環節后,讓學生談談自己的理解,給學生一個自我反思、自我總結的機會,為學生的后續學習埋下伏筆。
2、在學生能很好的計算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的基礎上學習這一內容,能讓學生通過計算、比較的方法獨立探究體積單位間的進率,并進行驗證,,學生最終自己發現體積單位間的進率是1000。使學生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學到了知識,提高了能力,獲得成功的喜悅。
3、本節內容學生對體積單位間的進率認知的障礙點是:不能區分開以前的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間的進率,在互化過程中容易產生混淆。
教學目標
1、了解并掌握體積單位間的進率
2、理解并掌握高級單位與低級單位間的互化
3、培養學生認真審題的好習慣,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時,能準確地運用單位間的轉化進行計算
教學重點和難點
1、體積單位間的進率
2、體積單位間的互化
3、復名數和單名數之間的轉化
小學數學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發展從情境圖中獲取信息、提出問題的能力。
2.結合具體情境,發展估算能力,探索加減混合運算的方法,并能正確計算。
3.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體會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
教材分析
學生已經在一年級學習了百以內的連加、連減、加減混合運算,在本冊第六單元又學習了萬以內數的加減法。本節課在此基礎上,創設了買洗衣機的情境,引導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倡方法多樣性。然后,再讓學生根據具體情況,選擇適當的方法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注意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引導學生估算結果的大致范圍。
本節課創設的買洗衣機的情境,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生活素材,學生感到非常熟悉、親切。讓學生親自參與到家庭的理財計劃中,使學生在理財的過程中,探索加減混合的計算方法,會使學生感受學習數學的價值,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學校及學生狀況分析
學校為一、二、三年級教學班配備了多媒體講臺,為現代化教學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學生都來自城市,知識面比較豐富,對教材中的情境非常熟悉。我們班學生對數學學習興趣濃厚,敢想、敢說、敢問,思維活躍。低年級學生好奇心強,喜歡動手。小組成員按每組4人進行合理搭配,有利于合作交流。
課堂實錄
(一)談話導入
師:同學們,昨天老師讓你們回家做了一個家庭理財調查,你們都調查好了嗎?
(前一天發給學生如下的調查表。)
(評析 本環節旨在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做這個調查要干什么引起學生對本節課的極大關注,為下一步解決問題奠定了基礎。)
生:調查好了。
師:誰把自己調查的情況說給大家聽聽。
生1:媽媽的收入是860元,爸爸的收入是1500元,每月生活費是1000元,計劃購買的商品是4000元的電腦。
生2:媽媽的收入是1100元,爸爸的收入是2560元,每月生活費是1200元,計劃購買的商品是5000元的健身器。
生3:媽媽的收入是790元,爸爸的收入是1280元,每月生活費是900元,計劃購買的商品是3500元的空調。
師:這幾個同學們做的調查非常好!下面我們以小組為單位,來交流一下你的調查,好嗎?
(小組交流。)
師:有一個叫小剛的同學也回家做了一個調查,你們想知道嗎?
生:想。
(二)創設情境,解決問題
(屏幕顯示:小剛的媽媽說:我的收入是632元。小剛的爸爸說:我的收入是786元。小剛的媽媽說:我們家每月的生活費是980元。)
師:看到這里,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
生1:小剛的爸爸比媽媽多收入多少錢?
生2:他們共收入多少錢?
生3:小剛家每月還剩多少錢?
師:你能估算出小剛家每月大約節余多少錢嗎?小組討論后,自己解答。
師:哪位同學說一說你的估算結果?
生1:600+700-1000=300(元)。
生2:不對,786元接近800元,應該是600+800-1000=400(元)。
師:哪位同學的結果更接近精確結果?
生:第2位同學。
師:同學們這么快就估算出來了,那么你們能實際算出小剛家每月可以節余多少元嗎?請同學們做在練習本上。
(找一生說答案,全班訂正。師板書:632+786-980=1418-980=438(元)。)
師:小剛家也有一個計劃。你們想知道嗎?
(看屏幕:小剛的媽媽說:我想用節余的錢買一臺價格是960元的洗衣機,幫媽媽算一算,需要攢幾個月?小剛做思考狀。)
師:同學們,你們能幫助小剛解決這個問題嗎?
生:能。
(評析課件引起了學生的注意,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學生的好勝心很強,對幫助小剛解決問題個個信心十足,立即投入了積極思考的狀態中。)
師:小組討論,然后全班交流。
生1:用洗衣機的價錢減去一個月的節余,還缺522元,再減去一個月的節余,還缺84元,因此需要攢3個月。
(列式:960-438=522(元),522-438=84(元),需要攢3個月。)
生2:我們組是這樣想的,兩個月的節余是876元,要買一臺洗衣機是960元,還少84元,因此要攢3個月。
(列式:438+438=876(元),960-876=84(元),需要攢3個月。)
生3:我們組的想法和第二個同學說得差不多,先求出兩個月的節余是876元,而876比960少了不到100元,所以要攢3個月。
(列式:438+438=876(元),876比960少了不到100元,所以要攢3個月。)
生4:我們組的.想法是先求出兩個月的節余,是876元,買洗衣機還不夠,再加一個月的節余是1314元,這就足夠了,因此要攢3個月。
(列式:438+438=876(元),876+438=1314(元),需要攢3個月。)
師:通過討論,同學們想出了這么多的方法幫助小剛解決了問題,看看小剛說什么?
(屏幕顯示:小剛高興地說:謝謝同學們幫我解決了問題,你們的好方法我已經學會了。再見。)
(評析本環節的設計初衷是給學生創造機會,讓他們自己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由于是生活中的素材,因此,人人參與,課堂氣氛熱烈。由于每個人的思維不同,解決問題的方法也是多種多樣,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體現。)
(三)理解應用
師:老師也為同學們的聰明才智感到高興,現在你就是你們家的小管家,請你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計算出購買計劃中的商品,用每月節余的錢,需要攢幾個月。數據多的同學可用計算器幫忙,有困難的同學可以請小組成員或老師幫忙。
(評析此環節旨在鞏固本節課的重點、難點,如果單純地出一道題,學生會感到枯燥乏味,但讓他們計算自己家的理財計劃,學生的情緒又高漲起來了。另外,可以讓學生使用計算器,他們感到很高興,繼續保持高漲的學習激情。)
(四)回顧總結
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獲?同學們用很多的方法幫助小剛解答了問題,同時也做好了自己家的理財計劃,并掌握了加減混合計算的方法,同學們的課上得非常好。
教學反思
課前,我先讓學生回家做一個調查,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從而引起對本節課的極大關注。課堂上,學生精神高度集中,為下一步解決問題奠定了基礎。幫小剛解決問題時,學生情緒高漲,因為這就是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只是平日從不參與,這次讓他們自己當管家,他們的學習興趣一下就激發出來了。課堂上,小組討論氣氛熱烈,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多種多樣,讓我為之一振。由于取材于生活,學生感到很熟悉,因此表達起來非常流暢,把一個理財計劃說得井井有條。在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得到的知識,相信將會令他們終身難忘。這節課,我感到學生在學習加減混合運算的過程中,并不感到枯燥乏味,因為問題情境很貼近他們的生活。學生體會到了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并能運用不同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我自己認為這節課總體上達到了預期目的,但由于學生的差異,個別學生的思考速度跟不上小組的討論,因此就干脆放棄。另外,雖然在課前,我強調是近幾個月內的計劃,有些學生在計算時才知道要攢8~9個月,這樣在計算時就耽誤了時間。
通過反思,提醒我在今后備課中要關注每個細節,努力提高自身教學以及處理事件的能力,以便在今后的課堂教學中更上一層樓。
案例點評
本課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情境,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注重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通過獨立思考、合作交流,探索適當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1.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考慮到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創設買洗衣機的情境,緊密聯系了學生的現實生活,學生感到非常熟悉、親切。讓學生親自參與到家庭的理財計劃中,使學生在理財的過程中,探索加減混合的計算方法,使他們感受學習數學的價值,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2.探索計算方法,鼓勵算法多樣化
百以內加減法已經為學生萬以內加減法打下了一定的基礎,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自主探索三位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本節課,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通過小組合作交流,體現算法多樣化。學生能靈活運用不同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并對結果的合理性進行判斷。
本節課還注重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教師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給予了熱情的幫助,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需要注意的是,課堂中在充分讓學生合作探討的同時,要注意合理搭配每一環節的時間,把握住重點內容進行教學。
【小學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的數學教案03-24
小學數學教案08-29
小學數學教案11-04
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案07-24
關于小學數學教案01-02
有關小學數學教案02-07
【推薦】小學數學教案12-30
小學數學教案【熱】12-30
【熱門】小學數學教案12-30
小學數學教案【熱門】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