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小學美術教案模板錦集5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那么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美術教案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美術教案 篇1
課題:第一課 遠近的奧秘
課堂類型:造型表現
課時:1課時
教學目的:
1、了解近大遠小、近高遠低、近寬遠窄的透視變化規律。
2、學習、了解視平線和消失點的透視概念。
教學重難點:
1、通過對周圍環境的觀察,發現近大遠小的透視現象、能掌握簡單的原理和規律,將透視知識應用于繪畫中,使描繪的物象更貼近真實。
2、在繪畫實踐中應用所掌握的透視原理和規律,提高兒童繪畫的基本技能,逐步發展兒童的觀察力、想象力、表現力和創造力。
教具學具:范圖、作業紙、繪畫工具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組織教學:
二、講授新課:
1、導入:欣賞圖片,觀察投影片中路的寬窄、欄桿的密疏、樹木的大小等,你觀察到了什么規律?
生:近大遠小。
2、新授:
(1)師:是的,近大遠小,就是我們這節課要學的《遠近的奧秘》的基本規律。(出示課題:遠近的奧秘)
在近大遠小的透視現象中,除了近大遠小的現象外,還有什么現象?
近高遠低、近寬遠窄、近長遠短、近清晰遠模糊、近鮮明遠灰暗(色彩)
(2)什么是透視呢?
在生活中,我們發現同樣的物體,在不同的位置上,會產生近大遠小、近高遠低、遠寬遠窄的變化,這就是透視現象。
你們的在一望無垠的田野里,在大海上,我們向遠處眺望,天與地、天與水面之間產生了一條長長的水平線,這就是視平線。
當兩邊的樹木向遠處延伸時,就慢慢地消失在視平線的一點上,這點就是消失點。
(3)說說周圍環境中的`透視現象?
(4)欣賞課本上的范圖,讓學生找圖中的消失點。
(5)師示范
①先找到消失點。
②畫出主要的透視線,如馬路。
③按近疏遠密、近粗遠細的規律,處理好各條豎線、斜線。
④將物體的外輪廓簡略表現出來。
3、本課練習臨摹課本上范圖
講解臨摹作畫的基本過程
(1)先觀察圖片中事物的特征,尋找出符合透視變化的基本規律;
(2)構圖(考慮安排主體物的合理位置);
(3)用線描表現(刻畫主題物的特征);
(4)畫面
三、學生作業,教師輔導
四、作業展示
五、拓展階段:可以進行現場寫生或者默寫體現透視變化的作業
教學隨筆:學生以前已經接觸過寫生課,所以對于靜物寫生已經不陌生了,主要看學生對近大遠小的透視關系掌握得如何,從作業的總體看來,學生還需加強練習。
小學美術教案 篇2
一、教 材 分 析
本課小學美術教案二年級下冊:03課 猴子上樹教學內容取材于民間游戲“猴子上樹”,本課猴子上樹在傳統造型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進,是一節融折紙、繪畫、游戲于一體的綜合制作課。
在了解傳統的“猴子上樹”的基本折法與玩法的基礎上,本課猴子上樹強調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更多地發散思維,即在折法與玩法上有創新表現。教材為學習者呈現了三種折紙方法以供參考,使“猴子”既可以從外面的對折夾縫往上爬,也可以從里面的內折夾縫往上爬,從而較好地擴充了游戲制作的可選擇性。由于教材猴子上樹在作業內容的選擇上也提供了一些形象,設置了一些小情境,使游戲活動的容量有了新的拓展,群體所呈現的學習結果和形式方法,將因此變得更為豐富,更富有情趣性和娛樂性。
二、教 學 目 標
*掌握制作玩具“猴子上樹”的方法,并能找出其他可行的折法。
*在添畫、粘貼等裝飾處理中,使活動具有一定的情節性、故事性,培養學生的想像力。
*在活動中體驗探究、合作的樂趣。
三、教 學 設 計
本課教學設計建立在讓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基礎上,從學習活動的基本制作方法的教學,到尋找折法的多樣性,再到通過合作學習的方式設計故事情節,并進行裝飾,都應該充分尊重學生意見。在教學組織方面力求尋找合適的形式方法,做到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
本課教學過程可以設計為以下幾個環節:
感知激趣——自主探索——表現創作——欣賞評價。
在感知激趣學習環節,可以通過教師示范演示或cai課件演示,讓學生感受到學習內容的趣味性,使其在直觀教學活動中,對游戲形式、方法和規則有一定的了解,建立印象深刻的客觀感受,產生激活學習欲望的作用。因為本課的基本折法在一年級上冊的學習中已有接觸(見《穿花衣的熱帶魚》一課),在學習活動中更多的是讓學生利用教師提供的玩具或基本的折法,自己動手折一折,教師應鼓勵同學間的交流互動,在適當的時機給他們提供必要的幫助。表現創作這一學習環節的任務,主要是對玩具進行裝飾,追求的不僅是學生添畫、粘貼的技能,同時也是低年級學生進行主題想像、創作的嘗試,給傳統的游戲賦予新的內容。欣賞評價階段可以讓學生玩一玩,議一議,使之在交流過程中獲得制作、繪畫、操作等方面的能力,在評價活動中鞏固知識和技能,進一步提高興趣和信心,從而使學習績效得以延伸。
教師可以以小組學習或伙伴學習的'形式組織開展活動,使探究活動和設計活動更完美。
作業要求:制作一個“猴子上樹”的玩具,畫上你喜歡的活動內容,和同學交流、玩耍。
四、教 學 建 議
*在折法的探究上,可以小組的形式進行比賽,優勝者當小老師進行示范講解。若有學生找到其他新的折法,教師應及時對其進行肯定,并抓住時機鼓勵其他學生繼續探究新的折法。
*在對“猴子上樹”進行添畫裝飾設計時,教師應指導學生注意設計的圖案要適合“猴子”和“樹”的形狀特點。特別對“猴子”添畫時要注意選擇的圖案要適合畫在三角形中,如不適合可另外采用剪貼的形式。
*在玩的時候,可以采用小組合作或同桌合作的方式,對玩具進行粘貼、添畫,設計故事情節,邊玩邊說。
*在教學策略運用方面可在路徑上多一些選擇,根據具體情況加以適當調整。甚至可以從設疑反思、探究解惑進入制作活動,采用發現問題到解決問題的主動學習模式,培養學生應付境遇的自主能力。
(王琴)
小學美術教案 篇3
一 教學背景:
江西省鉛山縣古鎮河口,江南四大名鎮之一。鉛山的林業,茶業等資源非常豐富,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日益發展,鉛山以毛竹為原材料的傳統工藝和現代工藝結合的加工業逐漸繁榮,尤以武夷山等地的竹編花籃等工藝品更是遠銷國內外,享有盛譽。“五一”期間,本人帶領學生來到了竹制品工廠,讓學生先睹為快,大飽眼福,觀看了工藝品整個制作程序,并讓工藝品大師手把手教學生,親身體驗勞動的快樂。回校后,我們以紙代竹,進行竹籃的再度創作,學生的情緒空前高漲,有很強的創作欲望。
二 教學對象:
小學3——6年級學生
三 活動材料:
不同顏色的彩色卡紙3——4張,鉛筆,雙面膠,透明膠,美工刀,剪刀,60厘米長直尺,彩帶,貼紙等。
四 教學目標:
1 讓學生欣賞了解我國民間傳統的竹編藝術。
2 學習紙編作品的藝術表現手法。
3 培養學生熱愛祖國民間藝術,熱愛勞動人民的真摯情感。
4 培養學生團結合作,勤于思考,善于創新,敢于創作的精神。
五 教學難,重點:
1 紙籃的編制方法,技巧和松緊等力度的掌握。
2 創作出造型獨特,色彩協調,有特色裝飾的個性作品。
六 教學過程
(一)欣賞:
1 學生回憶工藝品竹籃制作的整個程序,并通過投影機播放伴有音樂的'整個制作過程,讓學生進入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和積極性,讓學生產生好奇并萌發強烈的創作欲望。
2 我們以紙代竹能編制出那么漂亮的作品嗎?觀看過程中老師分析每個環節的要點和基本技能。播放結束后,讓學生討論并總結整個制作程序。
“破”竹—— 編制籃底——編制籃身——“鎖”口——制作提手——裝飾點綴
(二)借鑒
1 裁紙帶(同傳統工藝中的“破”竹):把各種彩卡全部裁成2厘米寬的紙帶,以備編制用。 要求:紙帶要裁的均勻,平直。
(三)展示:
老師展示自己精心創作的造型,風格,裝飾等不同的幾款作品。(學生驚訝,好奇,更有創作的欲望)
(四)討論、創作:
1:2——3人為一組進行討論并創作。
2:討論確定:籃子底部的長寬比例。根據自己的創作意圖,可設計正方形,長方形等不同比例的籃底,確定用紙帶的條數。
3 示范:
(1)老師作簡單的示范,教學生的編制技巧(上下交錯編制)。每兩根紙帶之間盡可能能編緊一些,這樣的作品更結實,細致,耐看。
(2)底部編制完后,用透明膠把四個角固定好,以免放手后紙帶變位,松散掉。 4 編制籃身(難點)
(1)老師講解要點:
A:用不同顏色的彩卡紙帶做成多個方形紙框(長寬比例和籃底的長寬一致)
B:按里外交錯編制方法把第一條紙框編下,此時,由底部過渡到籃身(由二維變成三維),有一些難度,教導學生別急躁,要耐心,要配合,注意發揮團隊的力量。
(1)學生討論:根據自己的作品要求,籃身需編制的高度。
鼓勵學生:籃身編制了兩圈以上,造型初具規模,難題就迎刃而解,學生的自信心大增。
(五)籃口的制作(鎖口)
要求:美觀,牢固,造型獨特。
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可用卡紙,彩帶,貼紙,大頭貼等材料進行裝飾。
(六)提手的制作:
提手可線,面結合,可刻制一些圖案,可用其他材料纏繞等。學生根據有關資料,工藝品等大膽創新,發揮每個人的聰明才智
(七)巡回指導:
1 、多激烈學生,要善于配合,敢于發揮,勇于創新。
2、不足之處及時指出。
七 作品展示
把小組創作出來的作品全部放在展示臺,學生可根據自己的作品風格配一些裝飾品。如:籃子里放一些水果,花卉,千紙鶴,紙星星,玩具等,更加突出自己的作品風格。
八 教學隨筆:
這是一堂別開生面的手工制作課。學生運用現代化的材料,借鑒中國民間傳統的工業進行創作,大大提高了學生熱愛民間藝術的興趣,大大鼓舞了學生的創作熱情,學生課根據有關資料等再度創作紙編鳥籠等手工作品。
小學美術教案 篇4
一、教學目標:
1、中國傳統門的類別、裝飾特點
2、通過對門飾的觀察、欣賞、初步學習運用剪紙或繪畫形式,創作自己喜歡的具有不同風格的門
3、培養熱愛中國優秀文化傳統的品質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用繪畫或剪紙的形式表現中國傳統門飾
2、難點:創作的作品表現出傳統的裝飾風格
三、教學課時:1課時
四、課前準備:(學生)彩色卡紙、綜合材料、剪刀、雙面膠、水彩筆 (教師)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設計:
1、介紹導入新課。
(1)教師介紹門飾的知識:傳統的門飾;門飾的雕刻技法、民族特點;中外門飾的區別等。
(2)引入課題《門的裝飾》。
2、欣賞相關作品。
(1)欣賞各種各樣的門飾
(2)了解“門”各部分的名稱、及“門”的細節裝飾
提問:你覺得這些傳統門飾美在哪里?它們各有什么特點?(表現在門飾上面的'幾何圖案、樹木花卉、翎毛走獸等。)
學生小組討論
3、教師提出作業要求:
(1) 用對折剪刻的方法制作一幅門的剪紙
(2) 用線描的方法表現不同風格的門飾
4、學生構思創作
5、教師巡視指導
對創作中普遍出現的問題作集體和個別的指導
6、評價
能否在傳統圖案上進行創新;
能否在作業中有意識地運用一些原理;
能否大膽地發表自己的創作意圖和對他人作品的意見。
7、拓展
小學美術教案 篇5
教學目的:
1、認識重疊圖案的藝術特點,增強學生審美感受能力。
2、發掘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想象力。
教學重點:學習多種形式的重疊排列方法。
教學難點:如何處理重疊的遮擋關系。
教學具準備:課件、彩紙、剪刀、膠水、彩筆。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二、導入(展示課題)
生活中我們經常能夠看見物體互相重疊排列的現象,今天我們來試試看物體互相重疊會產生什么效果。
三、授課
1、通過課件演示,引導學生欣賞并提出問題,通過欣賞這些重疊的圖形你有什么感覺?
師歸納:通過把大小、形狀相同或不同的'圖案運用多種排列方式進行重疊排列,能產生不同的美感。
2、啟發學生觀察生活中的事物,你們在生活中看見什么物體重疊排列,具有什么美感?
3、師示范步驟:先構思設計好圖形后畫出或剪出圖形再進行重疊排列。
4、啟發學生進行創作設計。
5、引導學生欣賞教材中的作品。
四、作業要求:畫出或剪刀動物、人物重疊排列。
五、教師巡視輔導。
六、作品展示。
【小學美術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美術教案:電腦美術11-19
小學美術教案《電腦美術》12-30
小學美術教案06-01
小學美術教案06-12
(精選)小學美術教案07-06
小學美術教案[精選]07-04
[精選]小學美術教案07-05
小學美術教案(精選)07-05
(精選)小學美術教案07-05
小學美術教案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