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小學美術教案錦集六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學美術教案6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美術教案 篇1
課時:
2課時
學習領域:
造型*表示
教材簡析:
本課要引導同學會議“三八婦女節”或媽媽的生日的情景,用繪畫或其他形式、資料進行創作。
教學目標:
1、讓同學了解媽媽的辛苦與喜好,感受母愛的高尚與偉大。
2、引導同學通過簡單的創意、描繪、制作,在媽媽的節日中為媽媽送上自身的一份心意。
教學重、難點:
引導同學通過繪畫表示出自身的愿望,并敢于在一幅畫中使用多種表示方法。
教學準備:
教師:錄音機、準備一些不同類型的同齡人的作品供同學欣賞。
同學:在課前了解媽媽的辛苦與喜好,有哪些日子是媽媽的節日,并收集媽媽工作時的`照片等。水彩筆、蠟筆、彩色紙、圖畫本、和時貼、彩色塑料紙、手工紙、剪刀、膠水,橡皮泥。
教與學活動的過程:
第一課時
活動一:
聽《天下的媽媽都是一樣的》歌曲進教室。
分小組交流課前了解到的有關“媽媽的辛苦與喜好、媽媽工作時的照片”的資料,感受母愛的高尚與偉大。
活動二:
集體交流:“有哪些日子是媽媽的節日?”
分小組討論:在媽媽的節日里,自身可以為媽媽送上一份怎樣的心意?
活動三:
欣賞同齡人的作品,鼓勵同學用繪畫方式把自身想為媽媽做的一件事表示出來。引導同學注意構圖、色彩搭配、資料與形式等。
活動四:
以分角色扮演的形式將自身組要表示的情景扮演出來,同學們討論這樣構圖是否合適,再添加哪些道具會更好。
活動五:
小組為單位畫一幅表示“媽媽的節日”的畫,可以用拼貼加畫的方法。
可先讓同學將“我在干什么?”或“我送給媽媽過節的禮物”放在顯著的位置上,再添加當時的環境(以家為主,教師為同學提供一些家具、家用電器等的圖片資料)提示同學注意主體與背景間的色彩搭配。
活動六:
在充沛肯定同學大膽、自由表示的基礎上,進行互相欣賞和交流。
收拾整理。
第二課時
活動一:
向同學展示一幅表示媽媽的畫,向同學展現這幅畫是怎樣“變”成一幅賀卡的。啟發同學回憶自身還見過哪種賀卡形式。
活動二:
欣賞馬蒂斯、夏加爾等藝術家的粘貼作品,體會其畫面的構成。
活動三:
小組為單位討論、研究如何為媽媽制作一幅賀卡?用何種形式、哪些資料、表示什么主題和賀卡的打開方式等。
集體交流:有沒有更好的方法?
活動四:
分組合作送給媽媽的賀卡。鼓勵同學大膽運用各種資料包括廢舊物品,并盡量做到色彩搭配和諧。
活動五:
欣賞交流,鼓勵同學把自身的作品作為禮物送給媽媽。還可以獨立的再做一份。
收拾與整理。
教學評價:
1、是否通過繪畫表示了自身的愿望。
2、是否認同自身的作品。
3、是否敢于在一張畫上使用多種表示方法。
札記:
在第二課時中,我教了同學一種心形的鏤空賀卡的做法,沒想到同學們自身由此進行發散思維,制作出了各種半鏤空、半立體、各種圖形的賀卡。小朋友們長大了,真不能小瞧他們了。看來在今后的教學中,要適當的提高教學要求了。
小學美術教案 篇2
教學目標:1.培養表現力
2.學習構圖和表現的繪畫知識
重點:培養欣賞美的能力
難點:學習構圖知識
教具:范例、圖片
教學活動:
一、導入:
動作隨著節拍,姿態伴著旋律,
豐富而又和諧,多樣而又和諧。
板示課題
二、出示范例
選擇一種樂器將它巧妙繪畫,再組合描繪成有趣的,優美的群像。
學校里有小樂隊嗎?經常去看看他們的`演出或排練嗎?同學們的表演讓我們感到更親切,畫出他們演出或排練時的情景。
試一試,看誰觀察的細膩。
三、比一比看看誰的畫面最精彩?
四、做游戲
模仿小樂隊吹、拉、彈、唱,進行模擬音樂會。
五、作業選擇:
1.可以畫你想象出來的小樂隊。
2.注意人物和樂器的大小,高低、橫豎、位置的穿插變化,討論一下為什么。
教學隨筆
小學美術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本課是在前兩課的基礎上開設的,前兩課分別對人和動物的腳進行了寫生和裝飾;同學們對的腳有的形狀和特征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在這樣的基礎上進行泥塑制作,他們的創作能夠有一定的基礎。也得心應手。
教學目的:
1、提高學生的泥塑制作能力。
2、形成立體空間感。
3、更透徹地了解各種類腳。
教學重點:
腳的結構形式以及各類腳的特點。
教學難點:
腳的細部處理、質地的處理。
教學準備:
教師:有腳的明顯特征的雕塑作品或圖片、電教媒體、演示陶泥、工具。
學生:制作材料、泥塑工具一套。
教學過程:
引導討論:
展示上節課的學生優秀作品,提問:“有誰能將這些畫面變成立體效果的形體呢?”小組討論,并選一同學記錄,公布討論結果。
欣賞:
展示有代表性的腳的雕塑作品圖片。提示對腳的外形特征觀察,注重對捏制方法的探究。
感受:
帶領學生取一塊陶泥在手中簡單捏制,了解泥的性能,體驗手捏制時對泥的感受,教師做演示指導。
構思:
選擇感興趣的腳,找出特征,在心中構思捏制形狀,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討論:
分組討論。“泥準備捏制的'什么樣的腳?打算用哪些工具來表現?”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討論,還可以鼓勵其集體設計構思創作內容。
操作訓練;
按照不同性別,不同年齡,不同動物的腳的特征,進行創作。集體創作的同學還要根據內容進行合理分工,組合完成。
評價:
對完成的作品,師生相互評議,可以談談自己的創作想法,感受,以及遇到的問題是如何解決的,改進方法。
再創作:
針對出現的問題,啟發學生如何修改,如何使自己的作品更完美,更感人,進一步加工。
板書設計:
第13課 英俊的腳(三)
小學美術教案 篇4
一、教材分析:
每一條街巷,每一棟老屋,每一座橋梁,每一尺駁岸,都有許多感人的故事和關麗的傳說。《老房子》一課,著重引導學生從觀察老房子的外形特點,了解老房子的昨天和今天,讓學生能真正觸模城市的文脈,品味城市的,并在身臨其境中感受某種特殊的氣氛,產生相應的情緒,并用美術的形式表現出來,這是本課的立意所在。
用寫生或記憶畫的形式將攔房子在現在畫面,是記錄學生直接體驗的一種美術活動。通過學習,學生不僅要了解本地區的老房子的特征,還要對各國、各民族的老房子的建筑有所知曉。
二、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觀察、尋訪本地老房子,對各國、各民族、各地區老房子的建筑風格有所了解。
(2操作目標:用寫生、記憶畫或語言表述的形式描繪老房子。
(3)情感目標:通過對周圍老房子的寫生或記憶畫的練習,讓學生感受家鄉老房子別具風格的古樸美,從而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榮譽感。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用寫生、記憶畫或語言表述的形式描繪老房子。
教學難點:如何表現老房子歷盡滄桑的陳舊感及別具風格的古樸美的.體現。
四、教學準備:
師生共同準備:
a課前采訪祖輩老人或建筑師及查尋有關資料,對本地老房子進行初步了解。
b收集各國、各民族、各地區之房子的建筑圖片、照片及文字資料。
c畫夾、鉛筆或鋼筆、水粉、油畫棒等寫生工具。
五、教學過程:
○討論、引領階段:
學生將各種老房子資料進行分享、交流。
結合各文字資料、圖片討論各國、各民族老房子有什么特點?
引導欣賞一些老房子的寫生作品,并針對作品提出相關問題:
1你喜歡哪一幅寫生作品,為什么?
2你喜歡哪種表現形式,能否學著用自己喜歡的形式表現作品?
3如果讓你來畫,你準備如何表現?
○示范、提示階段:
利用實物投影儀或幻燈片,根據一張老房子的現場照片,講解寫生時取景與構圖,并做相應的示范。
提出外出寫生注意事項:
l寫生時注意安全。(不要逗留水池邊、馬路上、建筑工地等地。)
2寫生時盡可能不在太陽直射下作業。
3選景時果斷,不要游移不定。
4寫生時注意景物的取舍及主題的表現。
○練習、內化階段:
帶領學生到學校附近的老房子寫生,在聯系住戶后,寫生前帶領學生內外觀察、增強感知。
巡回指導時幫助一部份學生取景,把印有老房子的圖片和畫有老房子的畫面分發一部分學生,讓其臨摹或以部分臨摹添畫的形式完成作品,增強其自信心,鼓勵勇于表達的學生用多種方法表現所思所想。
○、展評階段:
集中寫生一角,讓學生自薦得意作品,進行個性(中鼓勵學生用一些專業用語:以構圖、線條、色彩、表現形式為界定)。
○收拾、階段:
身邊的丟棄物、愛護自然環境,保持周邊整潔。
○拓展延伸:
帶領學生到城市新蓋的仿古建筑前,對比前面寫生的老房子(或出示圖片),討論:人們都說老房子既有歷史價值又有藝術價值,為什么有些地方既在拆除老房子,又在蓋新的仿古建筑吸引游客,這符合國家保護文物的法律要求嗎?
小學美術教案 篇5
一、教學目標:
1、中國傳統門的類別、裝飾特點
2、通過對門飾的觀察、欣賞、初步學習運用剪紙或繪畫形式,創作自己喜歡的具有不同風格的門
3、培養熱愛中國優秀文化傳統的品質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用繪畫或剪紙的形式表現中國傳統門飾
2、難點:創作的作品表現出傳統的裝飾風格
三、教學課時:1課時
四、課前準備:(學生)彩色卡紙、綜合材料、剪刀、雙面膠、水彩筆 (教師)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設計:
1、介紹導入新課。
(1)教師介紹門飾的知識:傳統的'門飾;門飾的雕刻技法、民族特點;中外門飾的區別等。
(2)引入課題《門的裝飾》。
2、欣賞相關作品。
(1)欣賞各種各樣的門飾
(2)了解“門”各部分的名稱、及“門”的細節裝飾
提問:你覺得這些傳統門飾美在哪里?它們各有什么特點?(表現在門飾上面的幾何圖案、樹木花卉、翎毛走獸等。)
學生小組討論
3、教師提出作業要求:
(1) 用對折剪刻的方法制作一幅門的剪紙
(2) 用線描的方法表現不同風格的門飾
4、學生構思創作
5、教師巡視指導
對創作中普遍出現的問題作集體和個別的指導
6、評價
能否在傳統圖案上進行創新;
能否在作業中有意識地運用一些原理;
能否大膽地發表自己的創作意圖和對他人作品的意見。
7、拓展
小學美術教案 篇6
教材簡析:
本課是引導同學用繪畫或剪貼的方法來設計一小塊地毯,然后再拼成一塊大地毯。
教學目標:
1、讓同學了解地毯的實用性和裝飾性。
2、引導同學運用剪貼和繪畫方法來設計一塊小地毯。
3、指導同學用許多“小地毯”拼成一張“大地毯”,從中感受美術活動的樂趣。
教學重、難點:
1、能否創作出富有特色的圖案。
2、能否積極參與討論、繪畫、拼貼、欣賞等活動。
3、在拼貼“大地毯”的過程中,是否發揚合作精神,色彩搭配是否合理。
教學準備:
教師:實物投影儀、準備若干繪畫和剪貼的小地毯的范例和各種顏色的紙。
同學帶一塊泡沫拼圖地墊。準備舊掛歷紙、畫報紙、油畫棒、剪刀、水彩筆、膠水等。
教與學活動的過程:
活動一:
地墊拼圖游戲:由一個小組的同學一人拿一塊地墊,拼插起來,看拼成的大地墊的.圖案是不是更美,更富有變化。
活動二:
出示一幅大地毯,然后把它拆成小塊,分發到各組,小組欣賞交流。
討論:“小地毯”圖案是怎樣組成的,“小地毯”都有用什么方法表示的?它美在哪里?
集體交流,再把發到手中的“小地毯”拼成大地毯,反復體會形式美。
活動三:
利用實物投影儀具體展示、分析設計“小地毯”的方法:剪貼、繪畫,懂得選擇不同的圖案和色彩來表示自身獨特的設計。
按設計方法不同同學自由組合,互相交流設計構思。同學運用間或繪畫的方法設計一塊“小地毯”。
活動四:
分組把做好的“小地毯”拼成“大地毯”,小組互評。
“地毯展銷會”展示所有的地毯。
收拾與整理:提醒同學收拾好學習用具。堅持教室環境的整潔。
課后拓展:
讓同學嘗試用更多的舊資料,如布、線、繩、絨線等來設計制作“小地毯”。
1、是否創作出富有特色的圖案。
2、能否積極參與討論、繪畫、拼貼、欣賞等活動。
3、貼“大地毯”的過程中,是否發揚合作精神,色彩搭配是否合理。
札記:
由于優秀教案上的失誤,上第一個班時一局部同學把本課設計地毯與xx時的設計手絹混淆了,雖然做出來的效果很漂亮,但是當與他人的拼在一起時就顯得很單薄、很纖弱。所以在上另兩個班時,我先將手絹與地毯的圖案進行了比較,使同學對二者的圖案風格有一個直觀地認識,這樣再做設計時就再沒出現手絹式的小地毯了。
【小學美術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美術教案:電腦美術11-19
小學美術教案《電腦美術》12-30
小學美術的教案04-06
小學美術教案06-01
小學美術教案01-04
小學美術教案[精選]07-04
(精選)小學美術教案07-06
小學美術教案(精選)07-05
(精選)小學美術教案07-05
[精選]小學美術教案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