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高中生物教案模板匯編6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那么優秀的教案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高中生物教案6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高中生物教案 篇1
一、DNA是遺傳物質的間接證據
1.DNA主要位于細胞核的染色體上,線粒體、葉綠體中有少量DNA,它們都有復制和遺傳的自主性。
2.同一種生物在不同發育時期或不同組織的細胞中,DNA的含量基本相等。
3.所有誘發DNA結構變異的因素均能引起生物的遺傳突變。
4.蛋白質不具備以上這些特征。
二、DNA是遺傳物質的直接證據
1.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
(1)原理:T2噬菌體侵染細菌后,在自身遺傳物質的控制下,利用細菌體內的物質合成T2噬菌體自身的組成成分,從而進行大量繁殖。
(2)過程:
①用35S和32P分別標記不同噬菌體的蛋白質和DNA;
②用被標記的噬菌體分別侵染細菌;
③在噬菌體大量繁殖時,對被標記物質進行檢測。
(3)結論:DNA是遺傳物質。
2.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
(1)原理:S型菌可使小鼠患敗血癥死亡。
(2)活體細菌轉化實驗(體內轉化)
過程:
①R型菌注射小鼠→小鼠不死亡;
②S型菌注射小鼠→小鼠死亡;
③加熱殺死的S型菌注射小鼠→小鼠不死亡;
④S型死菌+R型活菌注射小鼠→小鼠死亡。
結論:S型細菌中含有“轉化因子”,進入R型菌,能使R型菌轉化為S型菌,使小鼠死亡。
(3)離體細菌轉化實驗(體外轉化)
①過程:S型菌 DNA+R型菌R型菌+S型菌;
S型菌 蛋白質+R型菌R型菌;
S型菌 莢膜物質中的多糖+R型菌R型菌;
S型菌的DNA+DNA酶+R型菌R型菌。
②結論:S型菌的'DNA才是使R型菌產生穩定遺傳變化的物質。
(4)結論:由(2)(3)實驗可知DNA是遺傳物質。
思考:人和具有細胞結構的生物遺傳物質主要是什么?
提示:主要是DNA。
三、煙草花葉病毒的感染和重建實驗
1.過程
①TMV A RNA 感染TMV A病毒;
②TMV A蛋白質 未感染病毒;
③TMV B RNA 感染TMV B病毒;
④TMV B蛋白質 未感染病毒;
⑤TMV A RNA+TMV B蛋白質 感染TMV A病毒;
⑥TMV B RNA+TMV A蛋白質 感染TMVB病毒。
2.結論:在RNA病毒中,RNA是遺傳物質。
思考:T2噬菌體、HIV、流感病毒的遺傳物質是什么?
提示:T2噬菌體遺傳物質是DNA,HIV、流感病毒的遺傳物質是RNA。
名師解惑
探究:作為遺傳物質必須具備的條件是什么?
染色體與遺傳的關系十分密切,化學分析表明,真核細胞染色體的主要成分是核酸和蛋白質,那么,遺傳物質究竟是蛋白質還是核酸呢?
作為遺傳物質至少應具備以下四個條件:
(1)在細胞生長和繁殖過程中能夠精確地復制自己;
(2)能夠指導蛋白質的合成,從而控制生物的性狀和新陳代謝;ks5u
(3)具有儲存巨大數量遺傳信息的潛在能力;
(4)結構比較穩定,但在特殊情況下又能發生突變,而且突變以后還能繼續復制,并且能遺傳給后代。
科學的研究已經充分證明:核酸具備上述四個條件,所以核酸才是生物體的遺傳物質。核酸又分為脫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絕大多數生物的遺傳物質是DNA,有些病毒的遺傳物質是RNA。
高中生物教案 篇2
一、教材分析
《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這部分內容是高中生物(必修)第二冊第八章《生物與環境》第三節《生態系統》的核心內容。在教學中,本節知識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本節知識和第三章《新陳代謝》的知識聯系密切,又直接關系到《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和《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學習,學科內綜合性強,理論聯系實際緊密,需要提高靈活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問題和識圖解圖能力。
縱觀04—07三年來的全國高考題,該部分知識為高考熱點內容之一,歷年高考都會考查。但近三年來天津卷涉及較少。從考查形式上看,既有選擇題也有非選擇題。往往涉及到圖形、圖表的分析。命題方式靈活多樣,主要考察學生的理論聯系實際能力、靈活運用知識能力及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等。其中“能量流動的特點”及各營養級能量傳遞的計算及綜合運用本章的能量流動、物質循環等知識分析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及熱點問題,是高考命題的焦點。
二、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和考綱的具體要求,結合學生知識水平,擬定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
(1)了解生態系統中能量的來源、流動渠道和研究目的
(2)理解能量流動的.特點
(3)應用食物鏈中各營養級能量傳遞進行計算
2、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識圖解圖能力、觀察和分析能力、理論聯系實際能力等
3、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物質運動和物質普遍聯系的辯證觀點
三、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
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過程和特點
2、教學難點
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相關知識的計算
3、重難點的突破
利用多媒體課件為手段,借助于其形象、直觀、動態等多種功能使知識結構一目了然,來突出重點。再通過經典例題跟進、教師詳解、學生分析來強化知識,突破難點
四、教學方法
圍繞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在課前制定有針對性的復習目標,并要求學生提前復習,教師加以檢查落實。授課中以多媒體為輔助手段,采用啟發式、討論式等各種教學方法。通過對近幾年與本部分內容相關的高考題的分析研究,以及解題中如何確立關鍵詞、關鍵點及解題思路、解題方法及技巧的講解,使學生對本節知識有個系統的認識并加以掌握。
高中生物教案 篇3
一、教學目標
1.闡明群落的演替過程。
2.說明人類活動對群落演替的影響。
3.關注我國實行退耕還林、還草、還湖,退牧還草的政策。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群落的演替過程。
三、教學策略
本節應緊緊抓住“動態發展觀”實施教學。如果說群落的結構可從橫向進行剖析,是現時性的,那么在群落的演替中,教學要用歷史性的眼光,從縱向進行尋蹤。群落是一個動態系統,它時時刻刻都在發生著生物與生物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在正常情況下,大多數群落中物種結構相對穩定。但是,當群落結構受到干擾或破壞,一些種群消失了以后,總會有其他一些種群來占據這個群落的空間,經過一段時間,又會有另一些種群興起,逐漸取得優勢。群落演替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總是向著群落恢復相對穩定狀態的方向進行。
有條件的學校,在進行“問題探討”內容的教學時,可以讓學生觀看錄像資料片(或類似題材),引發學生思考。事實上,學生對群落演替的現象并不陌生,只是沒有建立起概念與現象之間的聯系。在教學中教師應盡可能從學生熟悉的事例出發,引導出群落演替的各個階段。值得注意的是,要始終圍繞著生物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的聯系與相互作用,以動態發展觀引發學生對演替的本質進行思考。
“棄耕農田上的演替”的教學可以讓學生與“發生在裸巖上的演替”過程相比較,分析共同點與不同點。提示學生思考:農田是人類對自然群落進行改造的產物,在農田上群落的演替能否恢復為原有的自然群落呢?在學習了這兩種演替類型后,教師引出“初生演替”與“次生演替”的概念,學生就比較容易理解。
關于“人類活動對群落演替的影響”的教學,教材中提供了“踐踏對草地群落的影響”的素材,意在從貼近學生生活經驗的事例展開教學。“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這是一個在日常生活中極為常見的事例,但人們未必從群落演替的角度思考過。教學要在“熟悉的,未必是知道的”題目上做文章,培養學生觀察現象、發現問題的能力。建議有條件的學校,讓學生在野外進行實地考察,然后在課堂中組織討論。
實地觀察時,提示學生根據踩踏情況,將雜草進行分類:經常被踩踏的地方的種類;輕微被踩踏的地方的種類;不太被踩踏的地方的種類。要作較長期的觀察,將觀察的情況列表記錄,必要時將觀察到的情況繪圖,或用拍攝照片方式進行記錄。觀察時要注意:
雜草的種類;
莖稈高度和長勢;
生長的密度和植物蔓延的.方向;
周圍樹木生長等其他的情況;
可挖出一些草本植株,觀察其根的形態。
在討論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相關資料(也可讓學生舉例)分析人類活動對草原、森林、水域生物群落的影響。在分析中要把握:(1)人類活動往往是有目的、有意識地進行的,可以對生物之間、人類與其他生物之間以及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加以控制,甚至可以改造或重建起新的關系;
(2)人類可以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殺動物,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人類活動往往會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進行。
由此引出“退耕還林、還草、還湖”。建議這部分內容采用上網調查或通過其他渠道收集資料的方法進行教學,讓學生調查:
(1)我國水土流失造成的嚴重后果,認識到必須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絕不能以犧牲環境和浪費資源為代價求得一時的發展,必須走可持續發展道路,處理好經濟發展同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致力于生活環境的改善;
(2)《退耕還林條例》的主要內容及意義;
(3)政府在實施“退耕還林、還草、還湖”時的主要政策,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學中要一分為二地看待人類對群落演替的影響。引導學生正確看待人類生存和發展與群落演替的良性發展之間的關系。
人類活動對群落演替影響的另一個重要方面,表現在外來物種的入侵。關于外來物種入侵,在人教版義務教育教材中已有所介紹,故在本節中該概念沒有出現。由于在本節練習中涉及了這方面的知識,應適當介紹相關內容:
(1)人類活動有時會有意或無意地將一種新的物種引入到某一群落之中。在適宜的條件下,這些脫離了原有生物之間相互作用關系的新物種往往會大肆擴散和蔓延開來,迅速成為優勢種,打破原有群落的穩定性,危及已有物種特別是珍稀瀕危物種的生存,造成生物多樣性的喪失,對當地經濟、社會造成巨大危害;
(2)與人類對環境的直接破壞不同,外來入侵物種對環境的破壞及對生態系統的威脅是長期的、持久的。當人類停止對某一環境的污染后,該環境一般會逐漸恢復,而當一種外來物種停止傳入一個生態系統時,已傳入的該物種個體并不會自動消失。由外來物種入侵導致的本地物種的滅絕往往是不可恢復的;
(3)我國目前已公布了外來入侵物種名單。1982年原產美國的松材線蟲在南京中山陵附近首次發現傳入我國,到20xx年,已經在江蘇、安徽等十多個省八十多個縣(市)發現松材線蟲危害,每年致死松樹600多萬株,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數十億元。隨著我國對外交流活動的不斷增多,防止外來入侵生物的危害,已成為保護生態環境的一項重要而艱巨的任務。
高中生物教案 篇4
一、教學目標
1、說明內環境穩態及其生理意義;簡述穩態的調節機制。
2、關注內環境穩態與健康的關系。
3、嘗試解釋生物體維持pH穩定的機制。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內環境穩態及其生理意義。
三、課時安排2
四、教學過程
1、〔引入〕以“問題探討”引入,學生思考討論后回答,老師提示。
〔生答師提示〕1、提示:血漿生化指標指的是血漿中各種化學成分的含量,其中包括機體多種代謝產物的含量。健康機體的生化指標一般都處于正常范圍內。當機體某項生理功能出現障礙時,勢必影響其代謝產物的含量,因此血漿的生化指標可以反映機體的健康狀況,并可以作為診斷疾病的依據。 例如,正常情況下,轉氨酶主要分布在各種組織的細胞內,以心臟和肝臟的活性最高,在血漿中的活性很低。當某種原因使細胞膜通透性增高時,或因組織壞死細胞破裂后,可有大量轉氨酶進入血漿,引起血漿中轉氨酶活性升高。
2、提示:這說明(1)內環境中各種化學成分的含量不是恒定不變的,而是在一定范圍內波動,內環境的穩定是一種動態的相對穩定; (2)不同個體存在一定差異。
3、提示:(1)肌酐含量超標,肌酐是有毒的代謝廢物,積累過多會影響健康。這表明腎臟的排泄功能有障礙。 (2)葡萄糖含量超標,血糖含量過高可并發酮癥酸中毒、糖尿病的心血管合并癥等。 (3)甘油三脂超標,可引起高脂血癥,易并發冠心病、動脈粥樣硬化等。
〔問題〕以 “本節聚焦”的問題,再次提起學生的思考。
〔板書〕
一、內環境的動態變化
Homeostasis:正常機體通過調節作用,使各個器官、系統協調活動,共同維持內環境的相對穩定狀態叫做穩態。
二、對穩態調節機制的認識
神經——體液——免疫調節網絡是機體維持穩態的主要調節機制
〔學生互動〕學生思考與討論,師提示。
1、提示:絕大多數人都有過發高燒的'經歷,可以讓同學先談談自己發高燒時的感受。
正常的體溫是體內細胞進行各種生化反應最適宜的溫度。在發高燒的狀態下,由于內環境發生一系列變化,導致體內的各種反應出現紊亂,于是機體功能發生異常。發熱時的主要癥狀大部分集中在中樞神經系統,病人感覺不適、頭疼、頭暈、嗜睡等,同時常有食欲不振、厭食、惡心的表現。發熱時機體處于一種明顯的分解代謝過旺的狀態,持續高熱必定引起器官的功能負荷加重,有可能誘發器官功能不全或引起組織損傷。孕婦發熱可能導致胎兒發育障礙,是一個重要的致畸因子。對于6個月至4歲的幼兒來說,持續高熱容易發生驚厥,相當數量的患兒由此造成腦損傷,如智力落后,甚至癲癇,因此應注意及時采用物理方法或服用藥物來退燒降溫。
2、提示:內環境滲透壓會變小。當內環境滲透壓變小時,內環境中的水將較多地通過滲透作用進入細胞內,造成細胞吸水腫脹,進一步導致細胞代謝和功能紊亂。嚴重時會出現疲倦、周身不適、表情淡漠、惡心、食欲減退、皮下組織腫脹等癥狀。
3、提示:因為高原空氣稀薄,大氣壓和氧分壓低,易造成體內缺氧。這說明外界環境的變化勢必影響內環境的穩態。若外界環境變化不甚劇烈,并且機體代償機制良好,內環境的波動較小,仍能維持穩態;若外界環境變化劇烈,機體代償機制不好,內環境穩態將受到破壞,就會影響身體健康。
〔社會聯系〕生思考,師提示。
〔講解〕夏天時,空調房間與室外的溫差較大,如果經常進出空調房間,就會出現咳嗽、頭痛、流鼻涕等感冒癥狀。如果在溫度較低的空調房間呆的時間過長,就會引起關節酸痛或頸僵背硬、腰沉臀重、肢痛足麻、頭暈腦脹等。如果呆得太久,由于空氣不好,容易使人頭暈目眩。這些癥狀就是空調綜合征,俗稱空調病。空調病的主要表現為:感冒、過敏、風濕痛、黏膜干燥、緊張、煩躁、注意力難以集中、頭痛,等等。據分析,空調對人的影響主要在于:空調風使人體表面水分蒸發量加大,毛孔收縮,不能正常排汗,也會引起內分泌的紊亂;空調房間里,氣流方向經常變換,氣流速度增加,空氣熱量不斷變動等因素干擾了人體的嗅覺,削弱了人體對空氣中病菌、過敏原和異味的反應;房間內濕度太低,會對眼、鼻等處的黏膜產生不利作用,導致黏膜病;室內空氣與外界幾乎隔絕,干燥而又溫度適宜,空氣中有害細菌含量快速上升。
〔板書〕三、內環境穩態的重要意義
內環境穩態是機體進行正常生活的必要條件。
〔實驗并討論〕生看或做實驗,思考,師提示。
1、生物材料加入HCl或NaOH后pH的變化更像緩沖液。
2、提示:緩沖液加入少量酸堿后,pH變化不明顯。原因是磷酸緩沖液中含有NaH2PO4/Na2HPO4,其中NaH2PO4溶液呈酸性,當加入少量NaOH時,可以中和OH-;Na2HPO4溶液呈堿性,當加入少量HCl時,可以中和H+。水溶液則不同,因而加入酸堿后,pH變化明顯。
3、提示:生物材料中含有緩沖對NaH2PO4/Na2HPO4、H2CO3/NaHCO3等,它們能夠對酸堿度的變化起緩沖作用。此外,機體還可以通過對生理活動進行調節來維持pH穩定。例如,當機體劇烈運動時,肌肉中會產生大量的乳酸和碳酸。乳酸進入血液后,可與血液中的碳酸氫鈉發生作用,生成乳酸鈉和碳酸。碳酸是一種弱酸,可以分解成C02和水。血液中的C02增多會刺激呼吸中樞,使呼吸運動增強,增加通氣量,從而將C02排出體外,所以對血液的pH影響不大。當乳酸鈉進入血液后,與血液中的碳酸發生作用,形成碳酸氫鹽,過多的碳酸氫鹽可以由腎臟排出。這樣由于血液中緩沖物質的調節作用,以及機體的調節作用,可以使血液的酸堿度維持相對穩定。
【關于人體血液pH值緩沖作用原理】
人體血液不會因為進入少量酸性和堿性的物質而使其pH值超出7.35~7.45之間,原因是血液中含有緩沖物質,如H2C03/NaHCO3、NaH2PO4/Na2HPO4等。在此結合有關生化知識對H2C03/NaHCO3在維持血液 pH值穩態中所起的作用加以說明。
它們的電離如下:H2C03一→H+ + HC03- (1) (雙向,可逆);NaHC03一→Na++ HC03- (2);由于(2)式完全電離,有大量的HC03- 存在,對(1)式電離產生同離子效應,使HC03-和H+ 結合成H2C03 ,也就是說(2)式的結果抑制了(1)式H2C03的電離,因此血液中存在大量的H2C03和HC03- ,而H+濃度很小。
當血液中進入少量酸(例如乳酸、磷酸等)時,由于血液中存在大量HC03-,能和進入的酸中的H+結合成電離度很小的H2C03,使血液中氫離子濃度幾乎沒有升高,因此血液pH值并不明顯降低。
當血液中進入少量堿時,此時血液中的H+與進入堿中的OH- 結合成難電離的H20,當血液中的H+稍有降低時,血液中存在的H2C03,就立即電離出H+來補充血液中減少的H+,使血液pH值并不明顯升高。
正是因為H2C03和HC03- 的大量存在才會使血液的pH值不會因為少量堿、酸的進入而造成明顯升降。
〔小結〕略(黑體字部分)。
〔作業〕練習一二題。
1.D。 2.C。 3.D。
4.提示:因為人體各種生命活動是以細胞代謝為基礎的,細胞代謝本質上是細胞內各種生化反應的總和。內環境為這些生化反應的進行提供了必要的物質和條件。當內環境穩態保持正常時,細胞的代謝活動能正常進行;當內環境穩態失調時,細胞代謝活動就會受影響。因此內環境穩態是人體進行正常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
拓展題
提示:當動物進食高濃度的糖溶液后,大量的葡萄糖被吸收進入血液,導致血糖濃度暫時升高。血糖濃度的升高會刺激機體加速分泌胰島素,同時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在胰島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共同調節下,血糖濃度逐漸恢復到正常水平,具體調節機制可參考第2章有關血糖平衡調節的內容。
自我檢測的答案和提示
一、概念檢測
1、判斷
(1)×;(2)√;(3)×;(4)√。
2、選擇
(1)D;(2)D;(3)D。
3、畫概念圖
略
二、知識遷移
(1)水是良好的溶劑,為各種生化反應提供溶液環境;水是體內物質運輸的載體;水在體溫調節方面有作用;水是某些生化反應的反應物;水是細胞結構的重要組成成分等。
(2)說明健康的人體具有維持體內水平衡的能力。
三、技能應用
(1)否。
(2)血液中的糖分既可來源于食物中的糖類物質,也可來源于其他物質在體內的轉化。
四、思維拓展
提示:航天器和航天服中的生命保障系統,主要由氧源(氣瓶)和供氣調壓組件、水升華器和水冷卻循環裝置、空氣凈化組件、通風組件、通信設備、應急供氧分系統、控制組件和電源、報警分系統、遙測分系統等組成。它能夠為航天員提供呼吸用氧,并控制服裝內的壓力和溫度,清除航天服內C02、臭味、濕氣和微量污染等。這套生命保障系統與壓力服(給宇航員提供正常大氣壓)一起,在人體周圍創造適宜人生存和工作的微型氣候環境,有利于宇航員維持機體內環境的穩態。
高中生物教案 篇5
一、教材分析
學生缺乏有關氨基酸和蛋白質的有機化學知識這是本節教學內容的最大瓶頸,而氨基酸的結構和蛋白質的形成又屬于微觀知識,比較抽象,十分枯燥,所以教學時應注意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運用動畫、故事、游戲和形象的比喻,不僅增加學生對微觀內容的感性認識,使學生在主動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完成重點、難點知識的學習,提高思維能力,形成相應的觀點。并且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教學目標
1. 知識方面
(1)說明氨基酸的結構特點。
(2)理解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過程。
(3)概述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 。
2.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認同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樹立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3. 能力方面
(1)通過自主對比觀察幾種氨基酸的結構,思考討論后得出氨基酸的結構通式,培養觀察分析能力。
(2)通過圖文結合的形式,讓學生在獲取形象的、信息內容的同時,培養分析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
(1)蛋白質的功能。
(2)氨基酸的結構及其形成蛋白質的過程。
難點:
(1)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過程。
(2)蛋白質的結構多樣性的原因。
四、教法學法及媒體選擇
1.教法及媒體選擇
根據新課程理念,針對本節內容,我主要采取探究式教學與多媒體輔助教學相結合的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動畫和圖片創設情境,層層遞進,解決教學難點。
2.學法
教學是教師與學生交流的過程,選擇良好的學法關鍵在于找到教法與學法的結合點,實現教、學的統一。與探究式教學法相對應,我通過組織學生觀察、討論,使他們能用觀察法、分析法、比較推理法得出結論,進行探究性學習,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觀察能力和創造思維能力,讓學生能由宏觀進入微觀再回到宏觀,形成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過程。
五、教學過程設計
導入: 播放電影《蜘蛛俠》的片段,
問:電影中的主人公是誰?他最有力的武器是什么?
展示:⑴黑寡婦蜘蛛的圖片,黑寡婦蜘蛛因為它蛛絲中的“蛛絲蛋白”,使得他的蛛絲的強度異常的高。
⑵熒光水母的圖片
問:這是什么生物?為什么它們能發出美麗的熒光?
問:從這些畫面中我們應該不難發現這些神奇的生命現象是由誰來承擔的?
引出今天這節課的主題。
展示:一些食物(肉 、蛋 、乳等)
問:為什么我們經常說這些食物的營養價值很高?
問:蛋白質對人體很重要,那么人體中的蛋白質又能承擔怎樣的生命活動呢?大家想不想和我一起到人體中去進行一次旅行?
創設情景:三維透明人體場景。
⑴ 觀看人體骨骼肌的三維動畫,并問:構建肌肉的`主要結構物質是什么?這又說明蛋白質可以具有怎樣的功能?
⑵接著讓學生觀察在人體中可以發生的4個生命活動的場景,并問:在這樣的4個場景中分別涉及到了哪些蛋白質?這些蛋白質又各自具有怎樣的功能呢?
⑶總結:蛋白質在生物體中承擔的功能多不多?概括出蛋白質的功能,“一切生命活動都離不開蛋白質,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
過渡:結構與功能是相適應的 ,蛋白質們能夠承擔如此眾多的功能,這是否和他的功能有著某種必然的聯系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去掀開它的神秘面紗吧!研究表明蛋白質的結構是復雜的,可是這種復雜的分子卻是由一些結構簡單的氨基酸分子作為基本單位所構成。所以認識蛋白質的結構,首先就必須了解氨基酸的結構
創設情景:利用比喻,講述“4個氫兄弟”和“兩個強大勢力集團”的斗爭故事,讓學生了解,“化學鍵”、“羧基”、“氨基”這些基團和它們的一些書寫方法,以及是如何由“甲烷”到形成“甘氨酸”這種氨基酸的,為后面認識構成生物體蛋白質、氨基酸的結構,以及氨基酸共同結構特點打下鋪墊。
過渡:氨基酸會不會只有甘氨酸一種呢?告訴學生構成生物體蛋白質的氨基酸約有20種,讓我們一起去看一下其它的氨基酸吧!
提問:比一比這4種氨基酸,從4個“鄰居”的角度來看,有幾個“鄰居”相同?幾個“鄰居”不同?
提問:其實其它的氨基酸也都符合這一規律,能否根據這一規律將約20種氨基酸用一個結構通式表示出來?
活動:邀請兩位學生主動到黑板上演板,其他學生嘗試在紙上書寫。
請學生評價演板的兩位同學嘗試寫出的氨基酸的結構通式,教師最后總結,并針對錯誤進行說明。
提問:⑴觀察結構通式,不同的氨基酸在結構上只是什么不同?那么甘氨酸和丙氨酸的R基是什么?
⑵觀察結構通式,氨基酸們都擁有哪些相同的元素?那么蛋白質呢?
⑶再來觀察結構通式,和剛才的4種氨基酸,問道:如果說從氨基和羧基的角度來看這些氨基酸又有哪些共同結構特點。(學生思考同時,引導學生從氨基和羧基的數量;氨基與羧基的連接方式兩個方面考慮)
總結:對氨基酸共同結構特點進行總結,并指出只有同時滿足共同結構特點的氨基酸才是構成生物體蛋白質的氨基酸,否則不是。
過渡:現在我們知道了氨基酸的結構,但是由氨基酸作為基本單位又是如何形成蛋白質的呢?指出是“相互連接”。
活動:請一位同學到前臺來,和我做同樣的一種姿勢伸展雙臂,兩腿并攏,讓學通過今天課的內容進行聯想,可以想到什么?問:我和這位同學連接起來時最簡單的方式是什么?再問:那么氨基酸在相互連接時是否也有“左右手”,以及“握手”的地方呢?
創設情景:觀看flash動畫(蛋白質的形成)
提問:⑴描述氨基酸分子間是如何“相互連接”的?
⑵有沒有“左右手”和“握手的地方”總結出“肽鍵”
⑶雖然和手牽手有相似的地方,但又沒有不同的地方?總結出這種“相互連接”稱為“脫水縮合”
⑷這是不是一種新的分子,指出“二肽”
⑸二肽還能繼續進行“脫水縮合”嗎?
通過一系列的問題引導學生總結出“三肽”,“多肽”,“肽鏈”,以及一條“肽鏈”中“肽鍵數”,“脫去的水分子數”,和“氨基酸數”之間存在的數量關系。
總結:氨基酸形成蛋白質大致經過了哪幾個階段?
過渡:展示一些常見蛋白質的結構圖片,指出這些蛋白質能形成一定的空間結構并指蛋白質的種類有1010—1012可是構成這些蛋白質的氨基酸只有約20種
這些氨基酸怎能形成數量如此多的蛋白質分子呢?
活動:講學生分成每6人一組,請其中一組的同學到臺上來扮演氨基酸,其它組
相互同學討論,是什么原因導致了蛋白質分子結構的多樣性,請2組學生
代表發表蛋白質分子多樣的原因。
評價并總結:結構多樣性的原因。
思考:為什么蛋白質能承擔如此眾多的功能?
小結、結課:在今天的這節課里,我們不僅獲取蛋白質的基礎知識,而且大家應該感受到蛋白質對生命的意義:生命世界是豐富多彩,五彩繽紛的,離開了蛋白質,這一切還存在嗎?不過蛋白質是生命的主要承擔者,可它們是生命活動“操縱者”嗎?它們又會是一種怎樣的化合物呢?這個問題就留給下節課吧!
高中生物教案 篇6
一、教材分析
《人類遺傳病》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遺傳與進化》第5章第3節教學內容,主要學習“人類常見遺傳病的類型”,“遺傳病的監測和預防”和“人類基因組計劃與人體健康”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人類遺傳病及其病例
(2)什么是遺傳病及遺傳病對人類的危害
(3)遺傳病的監測和預防
(4)人類基因組計劃與人體健康
2能力目標:
探討人類遺傳病的監測和預防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關注人類基因組計劃及其意義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人類遺傳病的主要類型。
難點:(1)多基因遺傳病的概念。
(2)近親結婚的含義及禁止近親結婚的原因。
四、學情分析
學生初中已經學習了幾種遺傳病,教材前幾章已經出現伴性遺傳病和常染色體遺傳病,所以學生對本節內容有一定基礎。另外“人類遺傳病的類型”是了解水平的內容,學生通過自學就可以達到學習目的。
五、教學方法,
1學案導學:見后面的學案。
2新授課教學基本環節:預習檢查、總結疑惑→情境導入、展示目標→合作探究、精講點撥→反思總結、當堂檢測→發導學案、布置預習
六、課前準備
教師的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制作,課前預習學案,課內探究學案,課后延伸拓展學案。
七、課時安排:
1課時
八、教學過程
(一)預習檢查、總結疑惑
檢查落實了學生的預習情況并了解了學生的疑惑,使教學具有了針對性。
(二)情景導入、展示目標。
近年來,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和醫藥衛生條件的改善,人類傳染性疾病已得到控制,而人的生殖細胞或受精卵里的遺傳物質在數量,結構或功能上發生改變,使由此發育成的個體患先天性遺傳病,其發病率和死亡率卻有逐年增高的趨勢。今天,我們來學習這方面的知識。
(三)合作探究、精講點撥。
探究一、人類常見遺傳病的類型
學生分組討論
1什么是遺傳病?舉例?
2怎樣做到遺傳病的監測和預防?
3什么是人類基因組計劃?
什么是遺傳病
問:感冒發熱是不是遺傳病?為什么?
教師講述:遺傳病是由于人的生殖細胞或受精卵里遺傳物質發生改變而引起的人類遺傳性疾病,而感冒發熱是由感冒病原體引起的傳染病,兩者有著根本的區別。
問:什么是單基因遺傳病?其遺傳方式如何?
(1)單基因遺傳病
單基因遺傳病是指受一對等位基因控制的遺傳性疾病。致病基因有的位于常染色體上,有的位于性染色體上,有的致病基因是顯性基因,有的致病基因是隱性基因。比如軟骨發育不全是屬于常染色體上的顯性遺傳病。
(2)多基因遺傳病
問:多基因遺傳病和單基因遺傳病的區別是什么?
教師講述,多基因遺傳病是由多對基因控制的人類遺傳病,它在兄弟姐妹中的發病率并不像單基因遺傳病那樣,發病比例是1/2或1/4,而遠比這個發病率要低,約為1%—10%。多基因遺傳病常表現出家族聚集現象,且比較容易受環境因素的影響。目前已發現的多基因遺傳病有100多種,如唇裂、無腦兒、原發型高血壓及青少年型糖尿病等。
(3)染色體異常遺傳病
如果人的染色體發生異常,也可引起許多遺傳性疾病。比如染色體結構發生異常,
人的第5號染色體部分缺失而患病,患病兒童哭聲輕,音調高,很像貓叫而取名為“貓叫綜合癥”;又比如染色體的非整倍體變異,人的第21號染色體為3條的,患者智力低下,身體發育緩慢,外眼角上斜(銀幕出示“21三體”綜合癥患兒圖),口常半張,即為“21三體”綜合癥,此患者體細胞中為47條染色,即45+XY;又比如女性中,患者缺少一條X染色體(44+X)出現性腺發育不良癥等等。
問:遺傳性疾病有哪些危害,舉例說明。
探究二、遺傳病的監測和預防
討論:“什么是健康的孩子?怎樣才能做到優生”?
教師講述:優生就是讓每一個家庭生育出健康的孩子。為此,就應該運用遺傳學原理,改善人類遺傳素質。我們在控制人口數量增長的同時,還應該進一步提高人口的質量。
為了達到優生的目的,首先,要禁止近親結婚。
問:什么是近親結婚?有什么危害?
(出示人類《血親關系表》)。學生討論,教師歸納,最后指出禁止近親結婚是預防遺傳性疾病發生的最簡單有效的'方法。
探究三、人類基因組計劃與人體健康
教學引導閱讀閱書92--94頁,了解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基本內容、正負面影響,知道基因診斷、基因治療的基本知識。
人類遺傳病主要包括單基因遺傳病、多基因遺傳病和染色體異常遺傳病三類,要知道這些病的遺傳方式及常見病癥。要提倡優生,重點是“禁止近親結婚”,要聯系已學過的遺傳知識分析禁止近親結婚的原因,自覺宣傳優生措施,提高優生意識,減少遺傳性疾病,以提高我國人口素質。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
(四)反思總結,當堂檢測。
教師組織學生反思總結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并進行當堂檢測。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構建知識網絡并對所學內容進行簡單的反饋糾正。(課堂實錄)
(五)發導學案、布置預習。
我們已經學習了人類遺傳病及其病例,遺傳病的監測和預防。在下一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第6章第一節。這節課后大家可以先預習這一部分,著重分析雜交育種和誘變育種的優點和局限性。并完成本節的課后練習及課后延伸拓展作業。布置下節課的預習作業,并對本節課鞏固提高。教師課后及時批閱本節的延伸拓展訓練。
九、板書設計
一、人類常見遺傳病的類型
(1)單基因遺傳病
(2)多基因遺傳病
(3)染色體異常遺傳病
二、遺傳病的監測和預防
三、人類基因組計劃與人體健康
十、教學反思
本課的設計采用了課前下發預習學案,學生預習本節內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課堂上師生主要解決重點、難點、疑點、考點、探究點以及學生學習過程中易忘、易混點等,最后進行當堂檢測,課后進行延伸拓展,以達到提高課堂效率的目的。
本節課時間45分鐘,其中情景導入、展示目標、檢查預習5分鐘,講解人類遺傳病的類型及監測和預防20分鐘,學生分組討論8分鐘左右,反思總結當堂檢測5分鐘左右,其余環節7分鐘,能夠完成教學內容。
在后面的教學過程中會繼續研究本節課,爭取設計的更科學,更有利于學生的學習,也希望大家提出寶貴意見,共同完善,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