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案范文匯編9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教案9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高中生物教案 篇1
細胞外液的滲透壓和酸堿度
1.濃度較高的以及過酸過堿或溫度過高過低的情況都無法正常生存?
2.為什么細胞外液適宜于細胞的生存?何為滲透壓?為什么細胞外液的滲透壓能夠維持在比較穩定的水平?3.正常人血漿的pH為多少?為什么血漿的pH能夠保持穩定?
4.人體細胞外液的溫度一般維持在多少度?
血漿滲透壓的大小主要與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含量有關,細胞外液滲透壓的穩定主要與__________、__________有關。細胞外液滲透壓的90%以上源于_________和_________。正常人的血漿pH為__________,其穩定主要與__________、__________有關。人體細胞外液的溫度一般維持在__________左右。
1、內環境是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通過觀察課本P5圖1-3思考細胞與內環境之間物質交換是如何進行的?而結合課本中的思考與討論思考內環境與外界環境之間是如何進行物質交換的?
細胞與內環境之間__________進行物質交換。內環境與外界環境的物質交換過程,需要__________的參與,同時,細胞與內環境之間也是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的。
2、例題精析
〖例1〗酷暑季節,室外工作的工人應多喝()A、鹽汽水B、核酸型飲料C、蛋白型飲料D、純凈水
解析:酷暑季節,由于天氣炎熱,室外作業的人出汗較多。人在排出汗液的'同時,也排出了一部分無機鹽,使體內無機鹽的含量降低,為了維持體內鹽代謝的平衡,故室外作業的人應該多飲淡鹽水,以補充喪失的鹽分。答案:A
〖例2〗班氏絲蟲寄生在人體淋巴管內后,常造成人體下肢腫脹,這是由于()A.細胞將不能接受氨基酸B.組織間隙積聚液體C.不能消化脂肪
D.組織內葡萄糖濃度升高
解析:班氏絲蟲是我國常見的絲蟲病病原體,病原體的原始寄生部位是淋巴,早期主要表現為淋巴管炎和淋巴結炎,晚期則出現淋巴管阻塞所引起的病癥,如下肢腫脹等。主要原因是淋巴管被阻塞后,組織液中的蛋白質被淋巴液回收受阻,大量蛋白質積聚在組織液中,是組織液膠體滲透壓不斷升高,組織液的生成增多,使組織間隙積聚液體,造成人體下肢腫脹。答案:B【自我診斷】
●.基礎題
1.細胞外液的主要陽離子是()A.Fe2+B.K+C.Na+D.Ca2+
2.下列哪項不是由人體內環境成分明顯變化引起的病癥()A.浮腫B.手足抽搐C.貧血D.尿毒癥
3.正常情況下,動物組織細胞從組織液中吸收氧氣的數量主要取決于()A.組織液中氧氣的濃度B.細胞膜上氧氣載體的數量C.細胞液中二氧化碳的濃度D.細胞中ATP的數量4.下列物質中,可在血漿中找到的有()A.甲狀腺激素、氧、尿素、小分子蛋白質B.氨基酸、麥芽糖、二氧化碳、鈉離子C.蛋白酶、鈣離子、脂肪、葡萄糖D.呼吸酶、脂肪酸、尿酸、膽固醇
5.人體內環境必須保持相對穩定狀態,才能保證組織細胞正常的生命活動。下列各項生理活動中,與內環境的相對穩定無直接關系的是()
A.尿液和汗液的排出B.血液中二氧化碳濃度升高使呼吸加快C.血液運輸養料和廢物D.食物殘渣形成糞便排出體外6.在下列物質中,不參與人體內環境組成成分的是()A.血紅蛋白B.葡萄糖C.二氧化碳和氧D.氨基酸7.血漿中水的來源是()
A.組織液B.消化道、組織液、淋巴C.淋巴和組織液D.消化道和組織液
8.血細胞、肌細胞,和淋巴細胞所處的內環境依次是:()A.血漿、體液和體液B.血液、體液和淋巴C.血漿、組織液和淋巴D.血液、細胞外液和體液
9.人在劇烈運動時,骨骼肌產生了大量的乳酸。請回答下列的問題:
(1)乳酸進入血液后,會與血液中的H2CO3/NaHCO3這對緩沖物質中的NaHCO3發生作用生成乳酸鈉和碳酸。這一反應會使乳酸原有的電離平衡發生什么變化?
(2)這些變化具有什么生理意義?你做出這一結論的理由是什么?
高中生物教案 篇2
教學目的
1.知識方面
(1)識記沼蝦、河蟹、園蛛、蜈蚣的形態結構特點。
(2)知道沼蝦、河蟹的經濟意義以及園蛛、蜈蚣與人類的關系。
(3)識記節肢動物的主要特征。
2.能力方面
通過比較沼蝦和蟹的形態結構,培養學生的分析比較能力。通過對四種動物的學習,使學生歸納出節肢動物的特征,培養的分析問題。綜合問題的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
學習節肢動物與人類的關系,使樹立如何合理地利用動物資,保護環境的意識,認識自然界中節肢動物的多樣性,增強保護有益動物,防除有害動物的觀念。
重點難點
本的重點是四種節肢動物的形態結構及節肢動物的主要特征。難點是對代表動物的學習,最終歸納出節肢動物的主要特征。幾種代表動物在外部形態上有很大的差別,它們卻都屬于節肢動物,這是學生難以理解的,也缺少辦法找到它們之間的共同點。只有在明確它們各自的特點的同時,才能逐步找出它們共同的特點,進而歸納出節肢動物的主要特征。
教具準備
蝗蟲、沼蝦、河蟹(雌、雄)、園蛛、蜈蚣的活體和掛圖、實物投影。(除河蟹外,其他分別放在不同的培養皿中)。
時安排
1時。
教學過程
1.教學過程設計思路:
實物導入設疑啟動引出題
觀察沼蝦、河蟹、園蛛、蜈蚣識記其形態結構的特點,
列表歸納比較
展示蝗蟲、沼蝦、園蛛、蜈蚣的掛圖,歸納節肢動物的主要特征
舉例說明節肢動物與人類的關系
2.教學過程說明:
(1)導言的設計。
表揚上節學生制作的昆蟲標本,不但種類全、而且質量好。請學生觀察通過實物投影(投影儀)展示出的沼蝦、河蟹、園蛛、蜈蚣的活體標本(投影片)或掛圖。問:這些動物也是昆蟲嗎?不是,這些是其他節肢動物。這樣就把本開頭前幾幅圖移到此處講解,既節省了第一節的時間。又解決了本節的導言。
(2)關于沼蝦、河蟹、園蛛、蜈蚣的形態結構特點,根據蝗蟲內容,讓學生自己設計一個表格。教師引導學生邊觀察,邊指導,邊歸納。每個動物的各部分的形態結構特點,然后教師再比較每個動物各部分的結構的不同點。最后再找出它們的共同點,出節肢動物的主要特征。這樣設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由特性到共性,再由共性判斷特性。同時教會一種學習方法,教師做學法指導,教會學法比傳授知識更重要,“會學”比“學會”更有價值。
關于沼蝦的.教學,對于生活在城市的學生往往感到和自己平時吃到的蝦不一樣,因為平時吃到的是生活在海洋中的對蝦,而沼蝦(青蝦)是生活在淡水中的,這一點要向學生講清楚。教師在實物投影上出示沼蝦的活體或標本或者用沼蝦的掛圖,在大屏幕上出示觀察提綱:沼蝦的身體分幾部分?各部分有哪些結構特點?沼蝦生活在水中,一般它應該用什么呼吸?怎樣才能找到它的呼吸器官?雌沼蝦的卵直接產在水里嗎?學生觀察實驗桌上的沼蝦,回答以上問題,同時教師在實物投影上指導,師生共同完成板書上的表格。 關于蟹的教學,用河蟹、海蟹都可以,城市和農村的都有感性認識,只用一只蟹在實物投影上演示即可,但應說明是河蟹還是海蟹。
關于園蛛的教學,可以指導學生在采集園蛛標本時,注意留心觀察園蛛吐絲、結網和捕食昆蟲的情況,并寫出觀察報告,在堂上匯報自己的觀察報告,不當之處,教師應給予糾正。通過匯報,教師問:蜘蛛都結網嗎?蜘蛛很像昆蟲,但它是昆蟲嗎?教師在實物投影上出示活的園蛛,弄清園蛛的形態結構,師生歸納完成板書表格,重點講解園蛛的紡績器的結構,園蛛是怎樣結網捕蟲的?對農業生產有什么益處?教師可以讓進行下列計算:有人統計每666.7平方米(即1畝)稻田內約有蜘蛛3萬至8萬只,如果按每個蜘蛛每天消滅5~8只農業害蟲計算,那么每666.7平方米稻田的蜘蛛每天大約能消滅多少只農業害蟲?由此可見蜘蛛可以防治農業害蟲,減少農藥對環境的污染,這就是防治的意義。上確有其人——威靈頓將軍,由于連打敗仗躺在茅草屋內很沮喪,看到蜘蛛一次又一次的結網,從失敗到成功,自己終于很受啟發振作起,打了一次大勝仗。也可以把這段小安排在講解園蛛時作為導言。這樣可以吸引的注意力,培養學習學的興趣。同時讓對蜘蛛比較感興趣,有很多關于蜘蛛的趣聞,可以后閱讀。
關于蜈蚣的教學,教師出示蜈蚣的標本和觀察提綱,師生整合,完成板書表格。教師引導比較一下,每種動物的每一個部分有什么不同點,并用彩色粉筆畫出不同點。把蝗蟲、沼蝦、園蛛、蜈蚣的活體在實物投影儀上同時展示出(或者把四種代表動物的掛圖展示出),摸一摸標本,它們的身體表面有什么?看一看,它們的身體是否都分部?身體是否由體節構成的?足和觸角是不是分節的?想一想;節肢動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完成板書。
最后讓學生討論節肢動物與人類的關系,節肢動物與自然環境的關系,使認識到節肢動物是自然界中最大的動物類群,與人類的關系密切)在維持生態平衡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所以,了解節肢動物,合理地利用節肢動物為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服務是我們學習本內容的最終目的。
高中生物教案 篇3
一、DNA是遺傳物質的間接證據
1.DNA主要位于細胞核的染色體上,線粒體、葉綠體中有少量DNA,它們都有復制和遺傳的自主性。
2.同一種生物在不同發育時期或不同組織的細胞中,DNA的含量基本相等。
3.所有誘發DNA結構變異的因素均能引起生物的遺傳突變。
4.蛋白質不具備以上這些特征。
二、DNA是遺傳物質的直接證據
1.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
(1)原理:T2噬菌體侵染細菌后,在自身遺傳物質的控制下,利用細菌體內的物質合成T2噬菌體自身的組成成分,從而進行大量繁殖。
(2)過程:
①用35S和32P分別標記不同噬菌體的蛋白質和DNA;
②用被標記的噬菌體分別侵染細菌;
③在噬菌體大量繁殖時,對被標記物質進行檢測。
(3)結論:DNA是遺傳物質。
2.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
(1)原理:S型菌可使小鼠患敗血癥死亡。
(2)活體細菌轉化實驗(體內轉化)
過程:
①R型菌注射小鼠→小鼠不死亡;
②S型菌注射小鼠→小鼠死亡;
③加熱殺死的S型菌注射小鼠→小鼠不死亡;
④S型死菌+R型活菌注射小鼠→小鼠死亡。
結論:S型細菌中含有“轉化因子”,進入R型菌,能使R型菌轉化為S型菌,使小鼠死亡。
(3)離體細菌轉化實驗(體外轉化)
①過程:S型菌 DNA+R型菌R型菌+S型菌;
S型菌 蛋白質+R型菌R型菌;
S型菌 莢膜物質中的多糖+R型菌R型菌;
S型菌的DNA+DNA酶+R型菌R型菌。
②結論:S型菌的DNA才是使R型菌產生穩定遺傳變化的物質。
(4)結論:由(2)(3)實驗可知DNA是遺傳物質。
思考:人和具有細胞結構的.生物遺傳物質主要是什么?
提示:主要是DNA。
三、煙草花葉病毒的感染和重建實驗
1.過程
①TMV A RNA 感染TMV A病毒;
②TMV A蛋白質 未感染病毒;
③TMV B RNA 感染TMV B病毒;
④TMV B蛋白質 未感染病毒;
⑤TMV A RNA+TMV B蛋白質 感染TMV A病毒;
⑥TMV B RNA+TMV A蛋白質 感染TMVB病毒。
2.結論:在RNA病毒中,RNA是遺傳物質。
思考:T2噬菌體、HIV、流感病毒的遺傳物質是什么?
提示:T2噬菌體遺傳物質是DNA,HIV、流感病毒的遺傳物質是RNA。
名師解惑
探究:作為遺傳物質必須具備的條件是什么?
染色體與遺傳的關系十分密切,化學分析表明,真核細胞染色體的主要成分是核酸和蛋白質,那么,遺傳物質究竟是蛋白質還是核酸呢?
作為遺傳物質至少應具備以下四個條件:
(1)在細胞生長和繁殖過程中能夠精確地復制自己;
(2)能夠指導蛋白質的合成,從而控制生物的性狀和新陳代謝;ks5u
(3)具有儲存巨大數量遺傳信息的潛在能力;
(4)結構比較穩定,但在特殊情況下又能發生突變,而且突變以后還能繼續復制,并且能遺傳給后代。
科學的研究已經充分證明:核酸具備上述四個條件,所以核酸才是生物體的遺傳物質。核酸又分為脫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絕大多數生物的遺傳物質是DNA,有些病毒的遺傳物質是RNA。
高中生物教案 篇4
復習重點:
1、世界和中國的人口增長趨勢
2、人口增長對生物圈的影響
3、嚴峻的環境問題
4、人類發展和生物圈的關系
5、保護生物圈的對策和方法
教學方法:講解、討論、總結、練習
教學儀器: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一、重點知識歸納
1、人口增長過快:地球上人口的承載能力大約是80億。
2、和人類活動有關的環境問題主要有:酸雨、臭氧層遭破壞、溫室效應增強、水污染、噪聲污染和土壤污染。
3、酸雨:形成原因:工業生產中燃燒煤和石油等會釋放出大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它們在空氣中被氧化,進而形成硫酸和硝酸,隨降雨落到地面。
范圍:pH小于5.6的雨水。
危害:刺激人眼和呼吸道,影響農作物生長,影響魚類和水生生物生長,腐蝕建筑物、雕塑等。
4、臭氧層破壞:臭氧層具有吸收紫外線的能力,破壞后,紫外線直接照射地球,導致皮膚癌患者增加,也可能對人眼造成傷害。
5、溫室效應: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等氣體能阻擋從地球表面輻射到宇宙空間的熱量,從而導致地球溫度升高的現象。(二氧化碳含量升高卻對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有利的)
6、水污染:指污染物排入水體,使水和底泥的物理、化學性質以及其中生物的組成發生變化,降低水體使用價值。污染物有工業廢水、農業廢水和生活廢水。
7、噪聲污染:種類有交通噪聲、工廠噪聲、施工噪聲、社會生活噪聲和家庭生活噪聲。
8、土壤污染:大量施用農藥污染了土壤。
9、垃圾處理的方法:焚燒、填埋、堆肥。
10、生活垃圾分為:可回收垃圾(廢紙、廢塑料、廢金屬、廢玻璃)、不可回收垃圾(果皮、菜葉、剩飯菜)和危險有害垃圾(廢電池、廢燈管、過期藥品)
二、重點習題講解
1、環境污染已成為人類社會面臨的重大威脅,下列名詞與環境污染有關的是()
①酸雨②臭氧空洞③白色污染④溫室效應⑤赤潮⑥潮汐⑦噪聲
A.①②③④⑤⑥⑦B.①②③④⑥⑦C.①②③④⑤⑦D.①②③④⑦
分析:和人類活動有關的環境問題主要有:酸雨、臭氧層遭破壞、溫室效應增強、水污染、噪聲污染和土壤污染等。而赤潮是如何形成的'呢?科學家認為,赤潮發生的主要原因是環境污染。大家知道,有毒物質進入海洋時,會造成環境污染,危及海洋中動植物的生存,但是,大量涌進海洋的廢水之中、并不都是有毒的東西,有些還是植物生長必需的營養要素、如氮、磷和碳等,若這些營養鹽過于豐富,這時就出現了"富營養化"現象,過多的營養物質會使藻類、鞭毛蟲等生物繁殖得很快,就這樣赤潮生物進行了爆炸性的繁殖,這些赤潮生物大量死亡后,就會把海水"染"紅。赤潮來臨時,魚類常常大批死亡。由以上分析可知:選項C正確。
2、判斷:平常下的雨也是酸性的,所以也可以稱為酸雨。
分析:錯誤。只有PH值小于5.6的雨才稱為酸雨。
3、判斷:能夠吃到野生動物或者能夠使用野生動物做成的用品,說明自己很有品位。
分析:錯誤。野生動物的存在豐富了動物的物種資源庫,物種是人類寶貴的財富,吃野生動物或者使用野生動物做成的用品,說明這個人愚昧無知,根本不是有能力的表現。
三、練習
1、選擇題
(1)目前,我國采用的垃圾處理方法主要有( )
A、焚燒 B、填埋 C、堆肥 D、ABC三項都正確
(2)下列哪種氣體可以造成酸雨危害()
A、二氧化碳B、一氧化碳C、二氧化硫D、氮氣
2、填空
生活垃圾一般分為三類:
垃圾,如
垃圾,如
垃圾,如
3、連線
水污染工廠排放的濃煙
大氣污染生產、生活中排放的污水
土壤污染工業生產,交通運輸產生的噪聲
噪聲污染向農田施加大量的化肥
答案1、(1)D、(2)C、2、可回收,廢紙等;不可回收垃圾,如果皮等;危險有害垃圾,如廢電池等3、水污染連生產、生活中排放的污水;大氣污染連工廠排放的濃煙;土壤污染連向農田施加大量的化肥;噪聲污染連工業生產,交通運輸產生的噪聲。
高中生物教案 篇5
一、教學目標
1.關注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
2.概述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義和措施。
3.形成環境保護需要從我做起的意識。
4.進行資料搜集,了解我國利用生物技術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進展。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概述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義和措施。
三、板書設計:
一、 環境污染的防治
二、 生物多樣性的保護
四、教學設想:
人類破壞環境,環境報復人類,慘痛的歷史教訓教育著人類,必須遵循客觀規律,兩者若能和諧發展,必然相互有利。而和諧發展的局面,關鍵在全體地球公民,不斷總結經驗教訓,深刻認識環境污染的生物效應,從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高度認識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意義,切實保護生物多樣性,實行可持續發展戰略。
本節的教學可以從破題“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入手,啟發學生思考:“我們”是指誰?如何理解“共同的”的涵義?讓學生感受到在茫茫太空之中,地球像是一艘遨游的飛船,地球上所有的生靈搭載在這艘飛船上,結伴而行,體驗著同一生命旅程,沒有可以停靠的港灣,沒有可以遷居的綠洲。有條件的學校可以播放相關錄像片,這樣更能使學生產生共鳴。
由此,引出我們的家園正面臨著威脅的話題。要注意引導學生剖析一些錯誤的認識或觀念。例如,“人定勝天”的觀念:人類具有其他生物無法比擬的智力和能力,能使高峽變平湖,天塹變通途,大山低頭,河水讓路。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大多數是與工業發展有直接關系的,因此,教師要啟發學生辯證地分析發展與環境之間的關系。
五、教學過程
在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教學時,教師可先引入一些具體的實例,例如,據報載(1999年12月6日《文匯報》),素有“北大荒”之稱的中國重要商品糧基地,1999年全面停止了持續半個世紀的墾荒,“北大荒”不再開荒。
這是因為連年的墾荒雖然為中國人的吃飯問題做了貢獻,卻也使三江平原的濕地面積縮小了60%,丹頂鶴、東方白鸛等一些鳥類在該地區基本絕跡。于是,引出一個重要話題:糧食重要還是鳥類重要?
為什么要保護生物多樣性呢?學生對生物多樣性具有的直接價值容易接受和認同。生物物種一旦滅絕,人類就失去了寶貴的資源。例如,冬蟲夏草是珍貴的中藥,云南珍稀植物“紅豆杉”中含有可治療癌癥的有效成分,如果冬蟲夏草和紅豆杉從地球上永遠消失,對人類造成的損失顯然是巨大的,而且是不可彌補的。
在教學中,應當更多地啟發學生思考生物多樣性的間接價值(生態功能)和潛在價值。例如,教師可以繪制一幅漫畫:衰老的大樹發愁地想:“鳥兒們都死了,誰來替我傳播種子呢?”引導學生思考生態系統中的各種生物往往是相互聯系的,一個物種的滅絕很可能導致一連串物種的滅絕,也可能造成某些物種的數量失控。如貓頭鷹、鼬和狐貍的滅絕可能造成田鼠成災。教師提示:保護生物多樣性更主要的原因是為了保持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教師應當指出,人類對自然的改造和設計,看起來似乎十分完美,但與大自然的精密“安排”相比,總是顯得那么簡單和粗糙。在無法保護自然的原貌時,至少也應當盡可能地模擬自然生態系統,讓環境中的物種數目更多些。
農田生態系統和人工林生態系統中,物種數目往往過少,物質循環的途徑單一,一旦出現環境因素的變化,就可能導致生態系統的嚴重災難。例如,有的地區營造的防護林,基本上都是白楊樹,引來專門以白楊為食的天牛大舉進攻。人們想盡各種辦法仍然無法控制天牛之害,只好忍痛將剛剛長成林的樹木伐倒,使大片農田重新受到風沙之害。如果當初栽培的是多樹種、多林種、生態系統組成成分復雜的防護林,就不會發生如此慘痛的蟲害。
本節是必修模塊的最后一節,教師應當結合本節內容作一小結。生物多樣性包含了遺傳的多樣性,物種的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的多樣性。我們說的保護生物的多樣性就是指基因、物種和生態系統三個層次上的保護
主題 每層次相關的內容
基因 基因攜帶著遺傳信息,基因控制性狀,基因突變和染色體變異等是遺傳多樣性之源物種 種群是進化的單位,突變、基因重組和自然選擇使種群的基因庫在代代相傳過程中保持和發展,物種多樣性是生物進化的結果生態系統 生態系統的結構、 成分的多樣性, 由物種的.多樣性組成。 保護生態系統是對生物多樣性最有效的保護
最后,以“可持續發展──人類的必然選擇”為題,進一步揭示“穩態與環境”的核心思想:整體、相互作用、動態平衡、協調發展,以樂觀向上的態度和“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哲理,描繪出人類未來美好的前景,在學生的憧憬之中結束本節的教學。
(1)就地保護(自然保護區)
就地保護是以建立國家或地方自然保護區的方式,對有價值的生態環境(如江河源頭、濱海、灘涂、濕地、荒漠等自然生態系統的保護)、特殊自然景觀(如森林、灌叢、草原、稀樹草原、草甸等)、野生生物物種等,在具體地段劃定范圍保護起來,禁伐、禁牧、禁獵。根據所處的地理位置和保護程度需要,有全封閉式保護,不準人入內;有半封閉式保護,有的地方外人可進入,有的地方外人不準進入。
根據保護的內容,可以分為:綜合保護區(包括整個環境區域內的自然生態系統和野生生物)和特殊自然保護區(為了專門保護某一種或幾種珍稀瀕危野生物種的棲息地而建立的保護區,一般范圍較小)。
(2)遷地保護
遷地保護就是通過人工的辦法,將要保護的野生物種的部分種群遷移到適當的地方,以人工管理和繁殖,使其種群不僅可以繁衍延續,而且不斷擴大。其主要方法是建立動物園、植物園與樹木園或基因庫。目前,飼養在世界各地動物園和其他圈養設施中的脊椎動物已超過3 000種,個體數量達5.4×105頭。全世界1 500余個植物園和樹木園均承擔著保護植物種質資源的任務。
(3)離體保護
離體保護是指利用現代技術,尤其是低溫技術,將生物體的一部分進行長期儲存,以保存物種的種質資源。
六、教后感:人口、科技進步和資源與環境之間應當是一種相互協調的關系。具體地說,人類不僅要大力加強科技進步,同時要大力加強對廣大民眾的教育。使資源得到合理的利用;使生態環境不再遭到破壞并且朝著改善的方向發展。人類應當走一條自然、經濟、社會的持久而協調的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對學生進行環境保護教育。
高中生物教案 篇6
一、教學目標
1、說明內環境穩態及其生理意義;簡述穩態的調節機制。
2、關注內環境穩態與健康的關系。
3、嘗試解釋生物體維持pH穩定的機制。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內環境穩態及其生理意義。
三、課時安排2
四、教學過程
1、〔引入〕以“問題探討”引入,學生思考討論后回答,老師提示。
〔生答師提示〕1、提示:血漿生化指標指的是血漿中各種化學成分的含量,其中包括機體多種代謝產物的含量。健康機體的生化指標一般都處于正常范圍內。當機體某項生理功能出現障礙時,勢必影響其代謝產物的含量,因此血漿的生化指標可以反映機體的健康狀況,并可以作為診斷疾病的依據。 例如,正常情況下,轉氨酶主要分布在各種組織的細胞內,以心臟和肝臟的活性最高,在血漿中的活性很低。當某種原因使細胞膜通透性增高時,或因組織壞死細胞破裂后,可有大量轉氨酶進入血漿,引起血漿中轉氨酶活性升高。
2、提示:這說明(1)內環境中各種化學成分的含量不是恒定不變的,而是在一定范圍內波動,內環境的穩定是一種動態的相對穩定; (2)不同個體存在一定差異。
3、提示:(1)肌酐含量超標,肌酐是有毒的代謝廢物,積累過多會影響健康。這表明腎臟的排泄功能有障礙。 (2)葡萄糖含量超標,血糖含量過高可并發酮癥酸中毒、糖尿病的心血管合并癥等。 (3)甘油三脂超標,可引起高脂血癥,易并發冠心病、動脈粥樣硬化等。
〔問題〕以 “本節聚焦”的問題,再次提起學生的思考。
〔板書〕
一、內環境的動態變化
Homeostasis:正常機體通過調節作用,使各個器官、系統協調活動,共同維持內環境的相對穩定狀態叫做穩態。
二、對穩態調節機制的認識
神經——體液——免疫調節網絡是機體維持穩態的主要調節機制
〔學生互動〕學生思考與討論,師提示。
1、提示:絕大多數人都有過發高燒的經歷,可以讓同學先談談自己發高燒時的感受。
正常的體溫是體內細胞進行各種生化反應最適宜的溫度。在發高燒的狀態下,由于內環境發生一系列變化,導致體內的各種反應出現紊亂,于是機體功能發生異常。發熱時的主要癥狀大部分集中在中樞神經系統,病人感覺不適、頭疼、頭暈、嗜睡等,同時常有食欲不振、厭食、惡心的表現。發熱時機體處于一種明顯的分解代謝過旺的狀態,持續高熱必定引起器官的功能負荷加重,有可能誘發器官功能不全或引起組織損傷。孕婦發熱可能導致胎兒發育障礙,是一個重要的致畸因子。對于6個月至4歲的幼兒來說,持續高熱容易發生驚厥,相當數量的患兒由此造成腦損傷,如智力落后,甚至癲癇,因此應注意及時采用物理方法或服用藥物來退燒降溫。
2、提示:內環境滲透壓會變小。當內環境滲透壓變小時,內環境中的水將較多地通過滲透作用進入細胞內,造成細胞吸水腫脹,進一步導致細胞代謝和功能紊亂。嚴重時會出現疲倦、周身不適、表情淡漠、惡心、食欲減退、皮下組織腫脹等癥狀。
3、提示:因為高原空氣稀薄,大氣壓和氧分壓低,易造成體內缺氧。這說明外界環境的變化勢必影響內環境的穩態。若外界環境變化不甚劇烈,并且機體代償機制良好,內環境的波動較小,仍能維持穩態;若外界環境變化劇烈,機體代償機制不好,內環境穩態將受到破壞,就會影響身體健康。
〔社會聯系〕生思考,師提示。
〔講解〕夏天時,空調房間與室外的溫差較大,如果經常進出空調房間,就會出現咳嗽、頭痛、流鼻涕等感冒癥狀。如果在溫度較低的空調房間呆的時間過長,就會引起關節酸痛或頸僵背硬、腰沉臀重、肢痛足麻、頭暈腦脹等。如果呆得太久,由于空氣不好,容易使人頭暈目眩。這些癥狀就是空調綜合征,俗稱空調病。空調病的主要表現為:感冒、過敏、風濕痛、黏膜干燥、緊張、煩躁、注意力難以集中、頭痛,等等。據分析,空調對人的影響主要在于:空調風使人體表面水分蒸發量加大,毛孔收縮,不能正常排汗,也會引起內分泌的紊亂;空調房間里,氣流方向經常變換,氣流速度增加,空氣熱量不斷變動等因素干擾了人體的嗅覺,削弱了人體對空氣中病菌、過敏原和異味的反應;房間內濕度太低,會對眼、鼻等處的黏膜產生不利作用,導致黏膜病;室內空氣與外界幾乎隔絕,干燥而又溫度適宜,空氣中有害細菌含量快速上升。
〔板書〕三、內環境穩態的重要意義
內環境穩態是機體進行正常生活的必要條件。
〔實驗并討論〕生看或做實驗,思考,師提示。
1、生物材料加入HCl或NaOH后pH的變化更像緩沖液。
2、提示:緩沖液加入少量酸堿后,pH變化不明顯。原因是磷酸緩沖液中含有NaH2PO4/Na2HPO4,其中NaH2PO4溶液呈酸性,當加入少量NaOH時,可以中和OH-;Na2HPO4溶液呈堿性,當加入少量HCl時,可以中和H+。水溶液則不同,因而加入酸堿后,pH變化明顯。
3、提示:生物材料中含有緩沖對NaH2PO4/Na2HPO4、H2CO3/NaHCO3等,它們能夠對酸堿度的變化起緩沖作用。此外,機體還可以通過對生理活動進行調節來維持pH穩定。例如,當機體劇烈運動時,肌肉中會產生大量的乳酸和碳酸。乳酸進入血液后,可與血液中的碳酸氫鈉發生作用,生成乳酸鈉和碳酸。碳酸是一種弱酸,可以分解成C02和水。血液中的C02增多會刺激呼吸中樞,使呼吸運動增強,增加通氣量,從而將C02排出體外,所以對血液的pH影響不大。當乳酸鈉進入血液后,與血液中的碳酸發生作用,形成碳酸氫鹽,過多的碳酸氫鹽可以由腎臟排出。這樣由于血液中緩沖物質的調節作用,以及機體的調節作用,可以使血液的酸堿度維持相對穩定。
【關于人體血液pH值緩沖作用原理】
人體血液不會因為進入少量酸性和堿性的物質而使其pH值超出7.35~7.45之間,原因是血液中含有緩沖物質,如H2C03/NaHCO3、NaH2PO4/Na2HPO4等。在此結合有關生化知識對H2C03/NaHCO3在維持血液 pH值穩態中所起的作用加以說明。
它們的電離如下:H2C03一→H+ + HC03- (1) (雙向,可逆);NaHC03一→Na++ HC03- (2);由于(2)式完全電離,有大量的HC03- 存在,對(1)式電離產生同離子效應,使HC03-和H+ 結合成H2C03 ,也就是說(2)式的結果抑制了(1)式H2C03的電離,因此血液中存在大量的H2C03和HC03- ,而H+濃度很小。
當血液中進入少量酸(例如乳酸、磷酸等)時,由于血液中存在大量HC03-,能和進入的酸中的H+結合成電離度很小的H2C03,使血液中氫離子濃度幾乎沒有升高,因此血液pH值并不明顯降低。
當血液中進入少量堿時,此時血液中的H+與進入堿中的OH- 結合成難電離的H20,當血液中的H+稍有降低時,血液中存在的H2C03,就立即電離出H+來補充血液中減少的H+,使血液pH值并不明顯升高。
正是因為H2C03和HC03- 的大量存在才會使血液的.pH值不會因為少量堿、酸的進入而造成明顯升降。
〔小結〕略(黑體字部分)。
〔作業〕練習一二題。
1.D。 2.C。 3.D。
4.提示:因為人體各種生命活動是以細胞代謝為基礎的,細胞代謝本質上是細胞內各種生化反應的總和。內環境為這些生化反應的進行提供了必要的物質和條件。當內環境穩態保持正常時,細胞的代謝活動能正常進行;當內環境穩態失調時,細胞代謝活動就會受影響。因此內環境穩態是人體進行正常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
拓展題
提示:當動物進食高濃度的糖溶液后,大量的葡萄糖被吸收進入血液,導致血糖濃度暫時升高。血糖濃度的升高會刺激機體加速分泌胰島素,同時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在胰島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共同調節下,血糖濃度逐漸恢復到正常水平,具體調節機制可參考第2章有關血糖平衡調節的內容。
自我檢測的答案和提示
一、概念檢測
1、判斷
(1)×;(2)√;(3)×;(4)√。
2、選擇
(1)D;(2)D;(3)D。
3、畫概念圖
略
二、知識遷移
(1)水是良好的溶劑,為各種生化反應提供溶液環境;水是體內物質運輸的載體;水在體溫調節方面有作用;水是某些生化反應的反應物;水是細胞結構的重要組成成分等。
(2)說明健康的人體具有維持體內水平衡的能力。
三、技能應用
(1)否。
(2)血液中的糖分既可來源于食物中的糖類物質,也可來源于其他物質在體內的轉化。
四、思維拓展
提示:航天器和航天服中的生命保障系統,主要由氧源(氣瓶)和供氣調壓組件、水升華器和水冷卻循環裝置、空氣凈化組件、通風組件、通信設備、應急供氧分系統、控制組件和電源、報警分系統、遙測分系統等組成。它能夠為航天員提供呼吸用氧,并控制服裝內的壓力和溫度,清除航天服內C02、臭味、濕氣和微量污染等。這套生命保障系統與壓力服(給宇航員提供正常大氣壓)一起,在人體周圍創造適宜人生存和工作的微型氣候環境,有利于宇航員維持機體內環境的穩態。
高中生物教案 篇7
知識目標:
1、細胞增殖的方式和意義。
2、細胞周期的概念,植物細胞有絲分裂的過程。
3、分析植物細胞有絲分裂過程中染色體、DNA的變化規律。
能力目標:
1、養成批判性思考問題的能力。
2、能夠利用多種媒體獲取生物信息。
情感目標:
1、形成結構與功能、局部與整體相統一的生物學思想。
2、使學生形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一絲不茍的科學精神。
教學重點: 細胞周期及植物細胞有絲分裂的過程。
教學難點: 植物細胞有絲分裂各個時期DNA、染色體的變化規律。
教學方法: 探究、講述和討論的方法
所需設備: 教學模型、多媒體課件。
教師活動
導入新課:相信大家都非常的清楚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由一個受精卵發育形成的,而一個成年人的體內大約有1014個細胞,那么這一個受精卵是怎樣形成1014個細胞的呢?這就算我們今天要學習的細胞增殖問題。
究竟細胞是如何增殖的呢?它的方式又有哪些呢?以及細胞增殖對生物體而言有什么樣的意思呢?大家帶著這幾個問題閱讀教材P112頁。
教師點評:
1、細胞增殖的意義
2、兩個階段
3、真核生物細胞分裂的方式
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本節課的重點內容:有絲分裂。要學習有絲分裂我們首先必須來了解下細胞周期的概念,那么什么叫細胞周期呢?
我們把指連續分裂的細胞,從一次分裂完成時開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時為止。
從這樣的一個概念當中大家能發現一些什么問題呢?如:是不是所有的細胞都有細胞周期呢?細胞周期又分為這樣的階段呢?
兩個階段:
下面大家閱讀這個關于細胞周期的資料可以得出哪些結論呢?
教師點評:
結論:
1、不同類型的細胞細胞周期持續時間不同;
2、一個細胞周期中分裂間期時間長分裂期時間短。
如果我們把細胞周期用一個圓餅狀的圖形把它表示出來會是這樣的呢?
下面我們一起來做幾個練習題。
現在我們就以植物細胞為例來學習下有絲分裂的過程。
那么大家是否還記得植物細胞的結構呢?我們一起來回憶下。
在有絲分裂過程中一些細胞中的重要結構會發生某些變化,下面我們就一起來觀察下分裂間期過程當中細胞內發生的變化。
特點:DNA的復制和蛋白質的合成(染色體的復制)
染色體復制的結果是形成姐妹了姐妹染色單體。但依然是呈現染色質的形態。大家思索一下這個兩條姐妹染色單體有什么特點沒有呢?
這就是分裂間期的生命活動,下面我們來看一下分裂期。
(2)分裂期
前期:大家同樣先看下前期的圖像,然后總結下前期有什么樣的特點?
提示:
1、在前期染色質的形態出現了什么變化?
2、兩極有什么樣的變化?
3、染色體怎樣分布?
4、核膜核仁有什么變化?
教師點評:
①染色質高度螺旋、縮短變粗形成了染色體。染色體散亂分布
②細胞兩極發出紡錘絲,出現紡錘體
③核膜、核仁消失
前期:膜仁消失現兩體
中期
問題:大家來嘗試描述下中期的主要變化?
我們把細胞中央這個與紡錘體的中軸相垂直,類似于地球上赤道的位置,這個平面稱之為赤道板。其實它不是一個真實存在的`結構。
教師點評:
①所有染色體的著絲點都整齊地排列在赤道板上
②染色體的形態穩定,數目清晰,最利于觀察
中期:形定數晰赤道齊
后期
提問:
1、 染色體的著絲點發生什么變化?
2、染色體的位置發生什么變化?
教師點評:
①著絲點一分為二,姐妹染色單體分開,成為兩條子染色體。并分別向兩極移動。
②紡錘絲牽引著子染色體分別向細胞的兩極移動。這時細胞核內的全部染色體就平均分配到了細胞兩極
大家比較一下中后期細胞內染色體和染色單體的數量變化?
后期:點裂數加均兩極
末期
1、染色體、紡錘體、核膜、核仁有什么變化?
2、一個細胞最終如何分為兩個細胞?
教師點評:
①染色體變成染色質,紡錘體消失。 ②核膜、核仁重現 ③在赤道板位置出現細胞板,并擴展成分隔兩個子細胞的細胞壁
末期:兩消兩現質分離
我們已經了解了植物細胞有絲分裂的全過程,下面我們來看一下連續的過程。
(看兩篇:第一篇連續放,第二篇分出各個時期)
這就是植物細胞有絲分裂的全過程,然后我們來總結一下細胞內染色體和DNA的變化規律然后做下面的習題。
最后我們來分析一下有絲分裂的意思。
(3)、 有絲分裂重要意義
1、親代細胞的染色體經過復制(實質是DNA的復制),精確地平均分配到兩個子細胞中。使得子細胞得到一套與親代細胞形態和數目完全一樣的染色體。
2、由于染色體上有遺傳物質DNA,因而在細胞的親代和子代之間保持了遺傳性狀的穩定性。
小結
一、細胞周期的概念
二、植物細胞有絲分裂的過程
三、有絲分裂的意義
課堂練習:
作業:
高中生物教案 篇8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簡述組成細胞的主要元素。說出構成細胞的基本元素是碳
學會怎樣才能檢測生物組織中的化合物的方法,探討細胞中主要化合物的種類。
【過程與方法】:通過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探討細胞中主要化合物的種類。
【情感與態度】:認同生命的物質性。
二、教學重難點:
了解組成細胞的主要元素是本課的重點,用實驗方法檢測生物組織中的幾種物質是是難點
三、教學策略:
1.利用“問題探討”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在觀察、討論、交流中學習新知識。
本節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了解細胞的物質組成,認同生命的物質性。由于學生在初三已經學習了化學的基本知識,所以在進入這部分學習時,通過讓學生比較組成地殼和組成細胞的部分元素的含量,提出自己發現的問題,在與其他同學的交流中,認識到組成生物體的元素與組成地殼的元素有相似性又有區別。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要引導學生分別觀察組成人體細胞的主要元素(占細胞鮮重的百分比)圖和組成人體細胞的主要元素(占細胞干重的百分比)圖,之后再介紹組成細胞的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2.利用化學知識解決碳為什么是構成細胞的基本元素這個問題。
如果學生對原子結構的知識有較好的基礎,建議教師引導學生回憶碳原子核外電子分布特點,以及碳的性質,為學生理解碳鏈是構成生物大分子的骨架奠定基礎。
學生熟悉元素周期表,很容易找到碳所在的第14族位置,它的原子序數是6,說明一個碳原子核中含有6個質子,核外有6個電子,由于電子排布的不同,在最外層有4個電子,這樣,碳原子就具有了4個能夠成鍵的價電子。正是這4個價電子,能夠使碳原子之間、碳原子與其他元素的原子之間結合形成更多的化學鍵。由于每個碳原子可以形成4個化學鍵,所以就有可能形成含有成千上萬個甚至更多個碳原子的物質。利用學生已有的化學知識就能夠理解C元素對于生命的重要意義了。
3.利用表解和“思考與討論”獲得組成細胞的化合物的知識,提高學習能力。
在學習組成細胞的化合物時,如果由教師直白地講解細胞的化合物組成,不利于學生參與學習活動。因此,教師可以利用“思考與討論”中的問題,引導學生觀察教材中的表解,獲得相應的知識信息,提高學習能力。
四、教學用具:實驗材料、ppt幻燈片
五、課前準備:學生預習實驗過程
六、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一)引入
在科學不發達的年代,人們對于生命是有什么物質感到非常神秘,認為生命是特殊物質構成的,一直到19世界,仍然人們仍然認為生物產生出來的物質,在體外是不可能合成的。同學們已經學習了兩年的化學化學知識,知道自然界的物質都是有元素來組成的,那么組成生命的元素有哪些呢?
分析p16的表格,提出問題,從這個表格中,同學們能對組成生命的元素有什么印象。
分析資料,發表自己的看法(組成生命的元素在地殼中也存在,說明生命物質與非生命物質的統一性;另外細胞中的各種元素與地球組成的比例不一樣,也說明了生命物質的特殊性。
(二)組成細胞的元素 概述組成生命的元素。結合p17兩個餅形,引導學生觀察、歸納。大量元素(C、H、O、N、P、S、K、Ca、Mg)可以簡單介紹一下某些元素的'作用;微量元素。提出問題:在兩個統計圖中顯示出那些元素的含量是最大的?可以簡單解釋一下碳在生命物質中的地位 觀察圖表,歸納。
(三)組成細胞的化合物 指導學生完成討論題
分析數據,完成討論題:1(略)2最多的有機物是蛋白質、最多的無機物是水;3 如土豆的塊莖的細胞還有糖類多;肌肉細胞含有蛋白質多;皮下組織的細胞還有脂肪多。
(四)實驗: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 以問題引導:你的實驗材料選擇了什么?你預測你的實驗材料還有什么有機物比較多?你選擇的試驗儀器和試劑是什么?
在老師的引導下完成實驗、匯報實驗結果。
(五)練習
(六)總結 幻燈片展示本課的要點:組成細胞的主要元素是什么(C、H、O、N);組成細胞重要化合物(無機物、有機物);檢測糖類等物質的方法(包括試劑、操作、反應結果)
高中生物教案 篇9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作用。本節課位于必修2 遺傳與進化 第五章第二節,本節課的內容是學習了基因突變的基礎上進行的,所以學好本節內容既能幫助學生鞏固前面知識,又能為學生學習第3節 人類遺傳病做好鋪墊,它在教材中起著承上啟下的橋梁作用。
2.主要內容。本節內容包括“染色體結構的變異”和“染色體數目的變異”以及實驗。教師應從雌雄果蠅體細胞和生殖細胞的染色體的形態和數目分析入手,設置一系列的問題情境,通過聯系以前所學的知識,幫助學生認識染色體組的概念。
3.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A、說出染色體結構變異的基本類型。B、說出染色體數目的變異。2)能力目標:A、培養學生識別生物圖的能力和分析歸納總結的能力。B、通過對具體事例、概念的辨析和對比,認識單倍體,二倍體和多倍體間的聯系。3)情感目標:A、了解染色體數目變化原理在農業生產上的應用,激發學生學以致用的理想。B、通過實驗培養學生動手能力、與他人合作能力,激發學生勇于探索熱情,使學生關注染色體加倍對人類未來的發展影響。
4.重點、難點和關鍵。1)教學重點:染色體數目的變異。2)教學難點:A、染色體組的概念。B、二倍體、多倍體和單倍體的概念及其聯系。3)教學關鍵:成功地用好各種直觀教具與各種教學方法。
二、教法運用和學法指導
1.教法運用:陶行知先生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教學中,針對學科特點,堅持以啟發探究性原則為主,綜合運用講授、討論、觀察、直觀教具、電化教學等多種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2.學法指導:依據教法,指導學法,體現:“教是為了不需要教”的目的,直觀教具的使用和電化教學手段,教給學生分析綜合的思維方法;運用形象記憶,教給學生記憶的方法。
三、教具使用
依據直觀性、科學性的原則,有利于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獲得感性認識,積極思考。
四、教學程序
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激活原有的知識系統,包括有絲分裂、減數分裂、染色體是遺傳物質的載體、植物雜交、生長素在農業上的應用等知識,創設問題情境,新舊知識融會貫通,形成完整的認知結構。
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導言在教學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另一方面也可以留下懸念。本節導言我以大家熟悉的西瓜引入:我們通常吃的西瓜是有子的,但是現在有一種西瓜無子,而且又大又甜,大家想知道它是怎樣形成的嗎?請看教材“問題探討”,并討論西瓜“無子”的原因。
想知道更多有關的知識嗎?據報載,在上海第五人民醫院降生一貓叫綜合癥男嬰,嬰兒面容特殊:小頭小臉、眼距寬、塌鼻梁、皮紋改變,生長發育遲緩,智力低下,因哭聲像貓而得名,發病率只有十萬分之一,解放后全國有記載的僅20例。研究證明,這是因為人的第5號染色體部分缺失而引起的遺傳病。為什么染色體部分缺失就會引起這么嚴重的后果呢?引導學生思考分析這些問題,進入新知識的學習:染色體變異
2.出示目標,自學交流。
多媒體展示目標:1)說出染色體結構變異的基本類型。2)說出染色體數目的變異。3.師生互動,建構目標。
多媒體展示如下資料:
A、人的第5號染色體短臂缺失,患貓叫綜合征。
B、果蠅X染色體上某一區段的重復,可使正常的卵圓形眼變為棒狀眼。
C、如果人的第22號染色體和第14號染色體發生易位,會使人患慣性粒細胞白血病。
D、如果使蘿卜的染色體增加一倍則主根粗大產量高;如果使番茄的染色體增加一倍則所含的維生素C大約多了一倍。對玉米和番茄來說細胞內少一條染色體就不能成活。
根據上述材料,分析染色體的變異包括哪些類型?染色體變異有什么特點?得出結論:染色體變異可以分為結構的變異和數目的變異。 染色體變異對生物的影響大多是有害的,因為遺傳物質的穩定性是生物長期進化的結果,也是生物正常生命活動的基礎。
(1)染色體結構的變異。
多媒體演示:染色體結構變異的四種類型。教師點評:缺失和增加會使排列在染色體上的基因的數目發生改變,移接和顛倒會使染色體上基因的排列順序發生改變。其結果導致了生物性狀的改變。其實,染色體除了可以發生結構上的變異以外,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生物體染色體的數目也會發生改變,一類是細胞內個別染色體的增加或減少;另一類是細胞內染色體數目以染色體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減少。那么,什么叫染色體組?
多媒體演示:雌雄果蠅減數分裂形成精子和卵細胞的過程。
教師小結:果蠅的精子和卵細胞中只含有一組非同源染色體,它們在形態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攜帶著控制一種生物生長發育、遺傳和變異的.全部信息,這樣的一組染色體,叫做一個染色體組。
(2)染色體數目的變異。
多媒體展示果蠅通過減數分裂產生配子的圖示
讓學生據圖分析并思考:A、染色體組的概念?果蠅的體細胞中有多少條染色體?多少對同源染色體?B、分析配子中有多少條染色體?有什么特點?C、果蠅體細胞中有幾個染色體組?
引導學生分析并回答上述問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既有利于組織教學又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符合認知規律,把難點分散、轉化,便于學生接受。
(3)單倍體、二倍體、多倍體。
我們在初中學過蜜蜂中的工蜂和蜂王是由受精卵發育而成,而雄峰是由未受精卵發育而成。因此,雄峰體細胞的染色體數是工蜂和蜂王的一半。像這樣,體細胞中含有本物種配子染色體數的個體,稱為單倍體。
由受精卵發育形成的個體,體細胞含有兩個染色體組的個體叫二倍體;體細胞含有三個或三個以上染色體組的個體叫多倍體。
由學生分析回答:玉米(2n=20)由其花粉直接發育成的個體為(單倍體)。
普通小麥六倍體(6n=42)由其花粉直接發育成的個體為(單倍體)。
教師總結:可見多倍體、二倍體和單倍體的劃分依據是不同的;多倍體、二倍體是以含有的染色體組數來劃分;單倍體則只要含有本物種體細胞染色體數的一半即是,與含有的染色體組數的多少沒有關系。
4.鞏固練習,及時反饋
【高中生物教案】相關文章:
高中生物教案12-07
高中生物的教案12-15
高中生物教案06-27
關于高中生物教案11-24
高中生物教案【薦】11-20
【熱】高中生物教案11-20
【推薦】高中生物教案11-19
【薦】高中生物教案11-20
高中生物優秀教案11-04
【熱門】高中生物教案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