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八年級數學教案集錦5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那么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八年級數學教案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八年級數學教案 篇1
一、教學目標
1.靈活應用勾股定理及逆定理解決實際問題.
2.進一步加深性質定理與判定定理之間關系的認識.
二、重點、難點
1.重點:靈活應用勾股定理及逆定理解決實際問題.
2.難點:靈活應用勾股定理及逆定理解決實際問題.
3.難點的突破方法:
三、課堂引入
創設情境:在軍事和航海上經常要確定方向和位置,從而使用一些數學知識和數學方法.
四、例習題分析
例1(P83例2)
分析:⑴了解方位角,及方位名詞;
、埔李}意畫出圖形;
⑶依題意可得PR=12×1。5=18,PQ=16×1。5=24,QR=30;
、纫驗242+182=302,PQ2+PR2=QR2,根據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知∠QPR=90°;
、伞螾RS=∠QPR—∠QPS=45°.
小結:讓學生養成“已知三邊求角,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意識.
例2(補充)一根30米長的細繩折成3段,圍成一個三角形,其中一條邊的長度比較短邊長7米,比較長邊短1米,請你試判斷這個三角形的形狀.
分析:⑴若判斷三角形的形狀,先求三角形的三邊長;
、圃O未知數列方程,求出三角形的三邊長5、12、13;
、歉鶕垂啥ɡ淼哪娑ɡ,由52+122=132,知三角形為直角三角形.
解略.
本題幫助培養學生利用方程思想解決問題,進一步養成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
八年級數學教案 篇2
單元(章)主題第三章 直棱柱任課教師與班級
本課(節)課題3.1 認識直棱柱第 1 課時 / 共 課時
教學目標(含重點、難點)及
設置依據教學目標
1、了解多面體、直棱柱的有關概念.
2、會認直棱柱的側棱、側面、底面.
3、了解直棱柱的側棱互相平行且相等,側面是長方形(含正方形)等特征.
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直棱柱的有關概念.
教學難點:本節的例題描述一個物體的形狀,把它看成怎樣的兩個幾何體的組合,都需要一定的空間想象能力和表達能力.
教學準備每個學生準備一個幾何體,(分好學習小組)教師準備各種直棱柱和長方體、立方體模型
教 學 過 程
內容與環節預設、簡明設計意圖二度備課(即時反思與糾正)
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師:在現實生活中,像筆筒、西瓜、草莓、禮品盒等都呈現出了立體圖形的形狀,在你身邊,還有沒有這樣類似的立體圖形呢?
析:學生很容易回答出更多的答案。
師:(繼續補充)有許多著名的建筑,像古埃及的金字塔、巴黎的艾菲爾鐵塔、美國的迪思尼樂園、德國的古堡風光,中國北京的西客站,它們也是由不同的立體圖形組成的;那么立體圖形在生活中有著怎樣的'廣泛的應用呢?瞧,食物中的冰激凌、櫻桃、端午節的粽子等。
二、合作交流,探求新知
1.多面體、棱、頂點概念:
師:(出示長方體,立方體模型)這是我們熟悉的立體圖形,它們是有幾個平面圍成的?都有什么相同特點?
析:一個同學回答,然后小結概念:由若干個平面圍成的幾何體,叫做多面體。多面體上相鄰兩個面之間的交線叫做多面體的棱,幾個面的公共頂點叫做多面體的頂點
2.合作交流
師:以學習小組為單位,拿出事先準備好的幾何體。
學生活動:(讓學生從中閉眼摸出某些幾何體,邊摸邊用語言描
述其特征。)
師:同學們再討論一下,能否把自己的語言轉化為數學語言。
學生活動:分小組討論。
說明:真正體現了“以生為本”。讓學生在主動探究中發現知識,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課堂氣氛活躍,教師教的輕松,學生學的愉快。
師:請大家找出與長方體,立方體類似的物體或模型。
析:舉出實例。(找出區別)
師:(總結)棱柱分為之直棱柱和斜棱柱。(根據其側棱與底面是否垂直)根據底面多邊形的邊數而分為直三棱柱、直四棱柱……直棱柱有以下特征:
有上、下兩個底面,底面是平面圖形中的多邊形,而且彼此全等;
側面都是長方形含正方形。
長方體和正方體都是直四棱柱。
3.反饋鞏固
完成“做一做”
析:由第(3)小題可以得到:
直棱柱的相鄰兩條側棱互相平行且相等。
4.學以至用
出示例題。(先請學生單獨考慮,再作講解)
析:引導學生著重觀察首飾盒的側面是什么圖形,上底面是什么圖形,然后與直棱柱的特征作比較。(使學生養成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創造性思維習慣)
最后完成例題中的“想一想”
5.鞏固練習(學生練習)
完成“課內練習”
三、小結回顧,反思提高
師:我們這節課的重點是什么?哪些地方比較難學呢?
合作交流后得到:重點直棱柱的有關概念。
直棱柱有以下特征:
有上、下兩個底面,底面是平面圖形中的多邊形,而且彼此全等;
側面都是長方形含正方形。
例題中的把首飾盒看成是由兩個直三棱柱、直四棱柱的組合,或著是兩個直四棱柱的組合需要一定的空間想象能力和表達能力。這一點比較難。
板書設計
作業布置或設計作業本及課時特訓
八年級數學教案 篇3
知識目標:理解函數的概念,能準確識別出函數關系中的自變量和函數
能力目標:會用變化的量描述事物
情感目標:回用運動的觀點觀察事物,分析事物
重點:函數的概念
難點:函數的概念
教學媒體:多媒體電腦,計算器
教學說明:注意區分函數與非函數的關系,學會確定自變量的取值范圍
教學設計:
引入:
信息1:小明在14歲生日時,看到他爸爸為他記錄的以前各年周歲時體重數值表,你能看出小明各周歲時體重是如何變化的嗎?
新課:
問題:(1)如圖是某日的氣溫變化圖。
、 這張圖告訴我們哪些信息?
、 這張圖是怎樣來展示這天各時刻的溫度和刻畫這鐵的氣溫變化規律的?
(2)收音機上的刻度盤的波長和頻率分別是用米(m)和赫茲(KHz)為單位標刻的,下表中是一些對應的數:
、 這表告訴我們哪些信息?
② 這張表是怎樣刻畫波長和頻率之間的變化規律的,你能用一個表達式表示出來嗎?
一般的',在一個變化過程中,如果有兩個變量x和y,并且對于x的每一個確定的值,y都有惟一確定的值與其對應,那么我們就說x是自變量,y是x的函數。如果當x=a時,y=b,那么b叫做當自變量的值為a時的函數值。
范例:例1 判斷下列變量之間是不是函數關系:
(5) 長方形的寬一定時,其長與面積;
(6) 等腰三角形的底邊長與面積;
(7) 某人的年齡與身高;
活動1:閱讀教材7頁觀察1. 后完成教材8頁探究,利用計算器發現變量和函數的關系
思考:自變量是否可以任意取值
例2 一輛汽車的油箱中現有汽油50L,如果不再加油,那么油箱中的油量y(單位:L)隨行駛里程x(單位:km)的增加而減少,平均耗油量為0.1L/km。
(1) 寫出表示y與x的函數關系式.
(2) 指出自變量x的取值范圍.
(3) 汽車行駛200km時,油箱中還有多少汽油?
解:(1)y=50-0.1x
(2)0500
(3)x=200,y=30
活動2:練習教材9頁練習
小結:(1)函數概念
(2)自變量,函數值
(3)自變量的取值范圍確定
作業:18頁:2,3,4題
八年級數學教案 篇4
教學任務分析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
一、類比同分母分數的加減,熟練掌握同分母分式的加減運算.
二、類比異分母分數的加減及通分過程,熟練掌握異分母分式的加減及通分過程與方法.
數學思考
在分式的加減運算中,體驗知識的化歸聯系和思維靈活性,培養學生整體思考的分析問題能力.
解決問題
一、會進行同分母和異分母分式的加減運算.
二、會解決與分式的加減有關的簡單實際問題.
三、能進行分式的加、剪、乘、除、乘方的混合運算.
情感態度
通過師生活動、學生自我探究,讓學生充分參與到數學學習的過程中來,使學生在整體思考中開闊視野,養成良好品德,滲透化歸對立統一的辯證觀點.
重點
分式的加減法.
難點
異分母分式的加減法及簡單的分式混合運算.
教學流程安排
活動流程圖
活動內容和目的
活動1:問題引入
活動2:學習同分母分式的加減
活動3:探究異分母分式的加減
活動4:發現分式加減運算法則
活動5:鞏固練習、總結、作業
向學生提出兩個實際問題,使學生體會學習分式加減的必要性及迫切性,創始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類比同分母分數的加減,讓學生歸納同分母分式的加減的方法并進行簡單運算.
回憶異分母分數的加減,使學生歸納異分母分式的加減的方法.
通過以上探究過程,讓學生發現分式加減運算的法則,通過分式在物理學的應用及簡單混合運算,使學生深化對分式加減運算法則的理解.
通過練習、作業進一步鞏固分式的運算.
課前準備
教具
學具
補充材料
課件
教學過程設計
問題與情境
師生行為
設計意圖
。刍顒樱保
1.問題一:比較電腦與手抄的錄入時間.
2.問題二;幫幫小明算算時間
所需時間為,
如何求出的值?
3.這里用到了分式的`加減,提出本節課的主題.
教師通過課件展示問題.學生積極動腦解決問題,提出困惑:
分式如何進行加減?
通過實際問題中要用到分式的加減,從而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可以激發學生探究的熱情.
[活動2]
1.提出小學數學中一道簡單的分數加法題目.
2.用課件引導學生用類比法,歸納總結同分母分式加法法則.
3.教師使用課件展示[例1]
4.教師通過課件出兩個小練習.
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回答,進一步回憶同分母分數加減的運算法則.
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探索同分母分式加減的運算方法.
通過例題,讓學生和教師一起體會同分母分式加減運算,同時教師指出運算中的.注意事項.
由兩個學生板書自主完成練習,教師巡視指導學生練習.
運用類比的方法,從學生熟知的知識入手,有利于學生接受新知識.
師生共同完成例題,使學生感受到自己很棒,自己能夠通過思考學會新知識,提高自信心.
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同分母分式的加減運算.
。刍顒樱常
1.教師以練習的形式通過“自我發展的平臺”,向學生展示這樣一道題.
2.教師提出思考題:
異分母的分式加減法要遵守什么法則呢?
教師展示一道異分母分式的加減題目,學生自然就想到異分母分數的加減.
教師通過課件引導學生思考,學生會想到小學數學中,異分母分數的加減法則,從而聯想到異分母分式的加減法則,教師引導學生歸納出異分母分式加減運算的方法思路.
由學生主動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激發了學生探究問題的興趣.
通過學生的自我探究、歸納總結,讓學生充分參與到數學學習的過程中來,體會學習的樂趣.
。刍顒樱矗
。保谡Z言敘述分式加減法則的基礎上,用字母表示分式的加減法法則.
2.教師使用課件展示[例2]
3.教師通過課件出4個小練習.
4.[例3]在圖的電路中,已測定CAD支路的電阻是R1歐姆,又知CBD支路的電阻R2比R1大50歐姆,根據電學的有關定律可知總電阻R與R1R2滿足關系式 ;
試用含有R1的式子表示總電阻R
5.教師使用課件展示[例4]
教師提出要求,由學生說出分式加減法則的字母表示形式.
通過例題,讓學生和教師一起體會異分母分式加減運算,同時教師重點演示通分的過程.
教師引導學生找出每道題的方法、如何找最簡公分母及時指出學生在通分中出現的問題,由學生自己完成.
教師引導學生尋找解決問題的突破口,由師生共同完成,對比物理學中的計算,體會各學科知識之間的聯系.
分式的混合運算,師生共同完成,教師提醒學生注意運算順序,通分要仔細.
由此練習學生的抽象表達能力,讓學生體會數學符號語言的精練.
讓學生體會運用的公式解決問題的過程.
鍛煉學生運用法則解決問題的能力,既準確又有速度.
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通過分式在物理學中的應用,加強了學科之間的聯系,使學生開闊了視野,讓學生體會到學習數學的重要性,體會各學科全面發展的重要性,提高學習的興趣.
提高學生綜合應用知識的能力.
。刍顒樱担
1.教師通過課件出2個分式混合運算的小練習.
2.總結:
a)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哪些知識?你能說一說嗎?
b)⑴方法思路;
c)⑵計算中的主意事項;
d)⑶結果要化簡.
3.作業:
a)教科書習題16.2第4、5、6題.
學生練習、鞏固.
教師巡視指導.
學生完成、交流.,師生評價.
教師引導學生回憶本節課所學內容,學生回憶交流,師生共同補充完善.
教師布置作業.
鍛煉學生運用法則進行運算的能力,提高準確性及速度.
提高學生歸納總結的能力.
八年級數學教案 篇5
教學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大力推進多媒體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 教師運用現代多媒體信息技術對教學活動進行創造性設計,發揮計算機輔助教學的特有功能,把信息技術和數學教學的學科特點結合起來,可以使教學的表現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樣化、視覺化,有利于充分揭示數學概念的形成與發展,數學思維的過程和實質,展示數學思維的形成過程,使數學課堂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學內容分析:
本節課內容是學生在小學階段初步了解特殊四邊形以及學過《三角形》這章的基礎上進行的,在知識結構上打破了教材的編寫順序,從整體的角度探究特殊四邊形性質。運用多媒體教學體現出直觀、課容量大、容易接受的特點,為進一步的理論證明及應用起著提供數據和宏觀指導作用,使學生學習本章具體內容時知道身在何處,使知識體系更加系統。本節課內容是四邊形這章的理論基礎,在該章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學生情況分析:
本班經歷了一年多課改實踐,學生對運用現代多媒體信息技術的教學方式有濃厚的興趣,能運用《幾何畫板》這一工具進行簡單的操作,形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學風,從而樂于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與同學探索、發現、歸納、經歷數學知識于實踐的過程。
教學方式與教學手段說明:
本節課充分利用現有的先進教學設備(兩名學生一臺電腦),利用筆者自制,借助《幾何畫板》把學生帶入數學模擬實驗室,以研究電動門的機械原理為切入點,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并進行解釋與應用過程。組員相互配合分別測量、搜集、分析、整理特殊四邊形的邊長、角度、對角線長度等數據,并總結其性質,通過人機對話方式把靜態、抽象的幾何圖形變為動態、直觀地演示出來。在此過程中教師當好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決策者、創造者和參與者,教給學生自覺主動地探究新知識的方法,激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新思維習慣,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發展。
知識與技能:
1、初步理解特殊四邊形性質;
2、培養學生自主收集、描述和分析數據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了解特殊四邊形性質的形成過程;
2、初步了解探究新知識的一些方法;
情感與價值觀:
1、了解特殊四邊形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2、學生在觀察、歸納、類比及實驗教學活動中,體會成功后的喜悅;
3、初步具有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
教學環境:
多媒體計算機網絡教室
教學課型:
試驗探究式
教學重點:
特殊四邊形性質
教學難點:
特殊四邊形性質的發現
一、設置情景,提出問題
提出問題:
知識已生活,又服務于生活。我們經過校門時,是否注意到電動門的機械工作原理(教師用幾何畫板演示)?
1、電動門的網格和結點能組成哪些四邊形?
2、在開(關)門過程中這些四邊形是如何變化的?
3、你還發現了什么?
解決問題:
學生猜想:包括平行四邊形、矩形、菱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
當我們學習完本節知識后,其他問題就容易解決了。
。ㄒ鈭D:用《幾何畫板》的動態演示生活事例,充分展示了數學的美妙,可以使學生容易進入情境和保持積極學習狀態,激起學生探究解決問題的求知欲望。)
二、整體了解,形成系統
本節課從整體角度研究特殊四邊形性質,為今后的個體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礎。我們先研究四邊形中的特殊與一般的關系。
提出問題:
1、本章主要研究哪些特殊四邊形?
2、從哪幾方面研究這些特殊四邊形?
3、矩形、菱形后面有正方形,那么等腰梯形和直角梯形后面是否有圖形呢?假設有是什么圖形呢?如果沒有,為什么?
解決問題:
學生操作電腦(用幾何畫板),了解本章研究的主要圖形;教師個別指導。
1、包括:平行四邊形、矩形、菱形、梯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
2、從邊、角、對角線、面積、周長、……等方面研究。本節課主要從邊、角、對角線三方面考慮;
3、等腰梯形和直角梯形后面應該是矩形,但不符合梯形定義,所以沒有圖形。
。ㄒ鈭D: 學生自主觀察、分組討論了解本章知識結構,從而形成系統;通過假設、猜想、推理、論證、否定假設獲得新知識)
三、個體研究、總結性質
1、平行四邊形性質
提出問題:
在平行四邊形的形狀、位置、大小變化過程中,請觀察數據并找出邊長、角度、對角線長度相對不變的性質。
解決問題:
教師引導學生拖動B點(學生操作電腦),改變平行四邊形的形狀、位置、大小,并觀察數據的變化,從中找出相對不變的要素。
在圖形變化過程中,
。1)對邊相等;
。2)對角相等;
。3)通過AO=CO 、BO=DO,可得對角線互相平分;
。4)通過鄰角互補,可得對邊平行;
。5)內外角和都等于360度;
。6)鄰角互補;
……
指導學生填表:
平行四邊形性質矩形性質正方形性質
菱形性質
梯形性質等腰梯形性質
直角梯形性質
。葘儆谄叫兴倪呅涡再|又屬于矩形性質可以畫箭頭)
按照平行四邊形性質的探索思路,分別研究:
2、矩形性質;
3、菱形性質;
4、正方形性質;
5、梯形性質;
6、等腰梯形性質;
7、直角梯形的性質。
。ㄒ鈭D: 學生運用電腦自主收集、描述、分析數據,把抽象的性質變為直觀化、形象化,培養獨立探究,自主自信,使學生體驗到科學探索的樂趣。)
教師總結:
(意圖: 掌握畫箭頭的方法,使學生了解事物個體既有該事物一般性質,又有自己的特點。既清楚地表達,又節省時間。)
四、聯系生活,解決問題
解決問題:
學生操作電腦,觀察圖形、分組討論,教師個別指導。
學生在分別演示開(關)門過程中,觀察數據并總結:邊長、角度、對角線長度的變化引起四邊形的形狀、大小、位置的變化。
四邊形具有不穩定性,而三角形沒有這個特點……
。ㄒ鈭D:使學生體會到數學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體會成功后的喜悅。)
五、小結
1.研究問題從整體到局部的方法;
2.主要從邊長、角度、對角線長度三方面研究特殊四邊形性質。
六、作業
1.平行四邊形內角中,既有兩個相鄰的角相等,又有一組鄰邊相等,試判斷它是什么圖形。
2.觀察實際生活中的電動門,在開(關)門過程中特殊四邊形的變化。
學習效果評價
針對教學內容、學生特點及設計方案,預計下列學習效果:
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圖文并茂、形象直觀的特點,通過學生自主測量、分析、整理數據并總結其性質,培養學生收集、描述和分析數據的能力,并達到初步理解特殊四邊形性質的目標。
在問題引入、了解整體、測量個體、總結性質的過程中,符合事物的認識規律及探究新知識的一般方法,初步形成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
學生演示開(關)門過程中,了解特殊四邊形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并用所學的知識解釋實際問題,使自身價值得以實現并體會成功后的喜悅;
由于個體差異,針對教學目標難以達到的個別學生,根據教學的進展,通過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對話交流及時指導,使教學目標得以實現。
【八年級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八年級的數學教案12-14
八年級數學教案06-18
八年級上冊數學教案11-09
人教版八年級數學教案11-04
初中八年級數學教案11-03
八年級上冊人教版數學教案02-27
【熱門】八年級數學教案11-29
【熱】八年級數學教案12-07
八年級下冊數學教案01-01
八年級數學教案【薦】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