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初中地理教案范文集合十篇
作為一名教師,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著重要的地位。那要怎么寫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初中地理教案10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初中地理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本課內容主要涉及我國的民族構成、民族政策、民族分布和民族風情幾個部分。其中,民族分布呈現出“大雜局,小聚居”的特點;少數民族集中分布在邊疆地區,對祖國建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民族風情的學習,既豐富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又培養了學生加強民族團結,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學情分析
農村的生源基礎相對較薄弱。多年來,由于各種因素,成績還偶的就轉走了,留下的學生差異非常大。所以在考試分數上和城區的學生比較存在很大差距。由于學生學習成績基礎不是很理想,所以目前很難在短時間內提高他們的地理學習能力,地圖掌握的情況不是和理想,對于地圖的語言的.表達能力欠加。由于沒有養成好的學習習慣,所以綜合題的難度不是很難都難以解決,加上目前教材與實際生活有些差距,學習覺得沒有實際功用,所以學生學習缺少熱情。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知道我國民族數量、構成及分布特點;
(二)過程與方法:
1.利用網絡收集、整理信息讓學生在獲取資料的過程中形成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2.通過課堂活動,創設積極互動的情境,展示個性特征。
。ㄈ┣楦、態度、價值觀:
1.體會我國的絢麗多彩的民族文化,樹立正確的民族觀,激發民族自豪感。
2.在學習中,產生對祖國各族人民及文化的熱愛之情,學會尊重各族人民的不同風俗和生活習慣。從而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我國民族的構成和分布特點,民族文化絢麗多彩
難點:我國民族的分布特點
初中地理教案 篇2
【學習目標】
1、知道我國民居、服飾、飲食的地方特色,了解我國多姿多彩的民俗風情及其形成原因。
2、了解我國豐富的旅游資源及旅游資源的分類。
3、培養學生運用地圖獲取地理知識,記住地理知識的能力,著重培養學生獲取、處理和交流信息的能力。
4、增強學生保護世界自然和文化遺產的意識。
【教學重點】1、我國的民俗。2、 我國豐富的旅游資源。
【教學難點】 我國不同地方民俗的成因與該地自然環境的關系。
【教學方法】:講授式、讀圖分析法 、自學討論法、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準備】 課件學案
【課時安排】 1課時
一、導入新課:
提問:同學們喜歡旅游嗎?談談旅游中的感受。(學生自由發言)展示圖片
[轉承]我國疆域遼闊、地域差異明顯,各地區、各民族各具特色的文化共同構成了多姿多彩的中華文化。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多姿多彩的中華文化 ”。(板書)
二、民俗與環境
1、 [自主學習] 結合學案問題提示,認真預習教材P92-94頁內容,仔細研讀教科書。
2、 【解釋】民俗即民間風俗。
3、 活動:閱讀“地方美食圖”、“中國民居圖”、“中國民族服飾圖”和有關資料,體會我國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飲食、民居、服飾的地方特色。
4、 [講述]生活在不同地區的各個民族,由于地理環境、歷史差異、風俗習慣不同,飲食文化、建筑藝術、節日慶典、衣著禮儀等方面都各具特色。
5、舉例說明自然環境對文化的影響
分別從食 、住 、衣 、行 、節日慶典等方面探究各地民俗差異。
(1)食:學生讀【知識之窗】 了解我國的八大菜系 課件展示地方美食圖片
【學生活動】 課本P92 活動、P93活動1、2。
(2)。何覀兊淖鎳卮笪锊鞍倮锊煌L,千里不同俗”,在藝術形式上百花盛開,在民居上也是各有特色。 展示圖片中國民居 【學生活動】 課本P94活動1
(3)衣:服飾的產生和服飾民俗的`形成和人類居住的自然環境、氣候條件,以及各民族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展示圖片中國民族服飾
【學生活動】 課本P94活動2
(4)行:學生交流 南方與北方的交通差異
(5)節日慶典(視頻播放)
6、拓展練習:
三、旅游與文化
(1)旅游業及其意義(播放視頻)。
(2)我國旅游資源的分類.
(3)世界遺產的分類方法以及分類,找出世界自然遺產、世界文化遺產、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產、世界文化景觀遺產等景點,并完成P96活動1
(4)旅游業的開發與保護因注意些什么?(視頻播放)
四、作業 完成學案 練習冊
板書設計
一、民俗與環境
1.民俗差異
衣、食、住、行、節日和宗教
2.民俗差異因素
地理環境
歷史習慣
風俗因素
二、 旅游與文化
初中地理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通過閱讀各類圖片和資料掌握海洋資源的種類;認識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同學之間的合作討論和探究學習掌握如何正確地開發利用海洋。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讓學生認識到人類社會發展與海洋有著越來越密切的關系,樹立強烈的海洋權益意識和海洋保護意識。
【教學重點】:
1、正確開發和利用海洋資源;
2、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教學難點】:
如何保護和利用海洋。
【教學用具】:
多媒體平臺
【教學方法】:
講授法、探究法、討論法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視頻導入
師:在很早的時候呢,人類就已經開始了對海洋的探索,19世紀中后期也就是1872年——1876年,就有一次著名的探索海洋的行動——英國“挑戰者”號海洋考察船。那么人類是不是就此就停止了探索海洋的步伐呢?
生:不是
20xx年8月26日。“蛟龍號”在我國南海3000米級海上試驗取得成功。中國成為繼美、俄、日和法之后世界上第五個具備1000米深度載人深潛能力的國家。
教師設問:為什么各國都紛紛致力于探索海洋的奧秘呢?
承接:
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在一些國際戰略家眼中,深海海床早已被貼上這樣那樣的標簽,比如“大國戰略要點”、“未來海底要塞”、“新能源要地”、“科技資源倉庫”等等。實際上,或出于政治目的,或著眼經濟利益,或本著科研精神,世界強國早已開始了一場關于奪取未來戰略制高點的深海暗戰。
過渡:
浩瀚的海洋到底是怎樣的?今天我們就一同來揭開她的神秘面紗——共同探討本章的第四節內容《人類與海洋》。
〔教授新課〕
一、探索海洋
首先,我們大家一同來思考這么一個問題——海洋對人類有哪些影響?
海洋對人類有4方面的影響:
、派膿u籃
問:你們知不知道最原始的生命是誕生于哪里的`?
講解:大約30億年前,海洋中出現了最原始的生命,海洋是孕育生命的搖籃,正是由于海洋的存在,才創造出了我們現在如此豐富多彩的生物世界。
、瀑Y源的寶庫
問:大家最為熟悉的海洋資源有哪些呢?
生:石油﹑天然氣……
⑶交通的要道
英吉利海峽作為海洋中的重要的交通運輸通道,被譽為”世界上最為繁忙的海峽”。
、葰夂虻恼{節器
過渡:海洋對人類的影響歸根結底為海洋給人類的生存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質基礎和廣闊的空間。到海洋尋找資源、利用海洋空間,已成為各國普遍關心的問題。
讀書:46頁黃色方框內文字
那么世界為何如此關注海洋呢?
二、世界關注海洋
。ㄩ喿x課文46——47頁思考各國為何如此關注海洋的原因)
、藕Q竺娣e廣大:占地球總水量的97%以上
、坪Q筚Y源豐富:被譽為“天然的魚倉”、 “藍色的油田”、 “鹽類的故鄉”、 “娛樂的勝地”、“資源的寶庫”
47頁活動:
在我們的生產或生活中,有哪些東西是取之于海洋的?
(以小組為單位,討論2分鐘,引導學生從不同層面討論并歸納總結)
初中地理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 了解海水運動的主要形式及其對 地理環境的影響。
2. 了解洋流的類型及其成因,大洋表層環流的分布規律以及洋流的 地理環境的影響。
教學建議
關于表層洋流的分布的 教學建議
在 教學中, 教師可引導學生讀《世界表層洋流的分布》,以太平洋和大西洋洋流為例,對比兩大洋洋流的分布,找出分布的規律。然后, 教師引導學生讀《世界洋流模式》,歸納出世界大洋中低緯度和中高緯度環流分布規律。
關于海水運動形式的 教學建議
在課堂 教學中, 教師可讓學生根據對海洋的了解說明海水運動形式。然后, 教師歸納出海水運動的主要形式:波浪、潮汐和洋流。在講解波浪和潮汐運動時,可從能量來源、形成過程、產生的影響和驅利避害的措施幾方面進行講述。
關于洋流的形成的 教學建議
教材的這部分內容,主要講的是洋流按形成原因分類,既風海流、密度流和補償流。在課堂 教學中, 教師可首先介紹風海流的形成,這是一個重點內容,然后介紹密度流和補償流。在 教學中,要講清三類洋流的概念、成因,補償流的分類等。在洋流形成原因的分析中,要聯系行星風系、海水的溫度和鹽度分布、海陸分布、地轉偏向力等諸多影響因素。
關于洋流對 地理環境的影響的 教學建議
洋流對 地理環境的影響,主要表現在沿岸氣候、海洋生物分布和漁業生產、海洋航運、海水凈化等方面。關于洋流對流經海區的沿岸氣候的影響,可以澳大利亞大陸東西兩岸的氣候類型進行對比,說明寒暖流對氣候的影響;關于洋流對海洋生物及漁業資源的影響,可從寒暖流的交匯和補償流的上升說明;關于洋流對海洋航運的影響,可以北印度洋的季風洋流為例,說明在冬夏不同季節,洋流的流向的變化對海洋航運的影響。最后,聯系海洋污染物的擴散和加速自凈,說明洋流的作用。
教學設計方案
〖引入新課〗
1. 提問:在同學們中可能有不少人去過海濱,你知道海水運動有哪些形式嗎?
2. 歸納:海水運動有多種表現形式,主要是波浪、潮汐和洋流三種。
〖海水運動形式的 教學〗
1. 讀:課本《波浪》景觀
2. 講解:海水的波浪運動,就能量來源和產生原因來說,有其能量來自風能形成的風浪,有其能量來自地震和火山爆發釋放出的地球內能或熱帶風暴引發的海嘯,也有其能量來自天體引力使海水漲落形成的潮汐波。然而,最常見的一種波浪是風浪。在風力作用下,海面波狀起伏,隨著風速越大,波浪的.規模越大,破壞力也越大,對沿海建筑、航運、漁業、海洋石油生產等有不利的影響。遇有巨大的風浪襲擊時,應采取加固海堤、封航、休漁、拋錨等措施。
3. 讀:課本《大潮和小潮》、《錢塘潮與杭州灣地形》示意
4. 演示:錄像《錢塘潮》
5. 講解:潮汐的概念,大潮和小潮的形成與月相變化的關系,著名的錢塘潮的形成與杭州灣地形的關系,以及潮汐對航海和海岸工程建設的影響。
6. 讀:課本《墨西哥灣暖流》示意
7. 講解:以墨西哥灣暖流為例,說明洋流的概念;從墨西哥灣暖流的規模上引出洋流的形成。
8.板書:海水運動形式:
1、波浪:風浪、海嘯、風暴潮、潮汐波等
2、潮汐:大潮(朔望月)小潮(上下弦月)
3、洋流:海水常年大規模定向流動
〖洋流的形成的 教學〗
1. 復習:地球上的氣壓帶和風帶分布。
2. 講解:風海流是在盛行風的作用下形成的規模很大的洋流,如在信風帶形成了赤道洋流,在西風帶形成西風漂流等。在風海流形成過程中,還受到了陸地形狀和地轉偏向力的影響。
3. 讀:課本《直布羅陀海峽兩側海水鹽度剖面及海水流向》示意
4. 講解:密度流是各個海域的海水因溫度、鹽度的不同,導致密度不同,在相同水深處出現液體壓強差異,引起海水的定向運動。例如,地中海的鹽度高于大西洋,在水深500米處,地中海的海水經直布羅陀海峽流向大西洋,而大西洋表層海水則流向地中海,補償地中海海水的缺失。
5. 板:《南美大陸西岸的秘魯寒流及秘魯漁場的形成》示意
6. 講解:補償流的形成、分類,秘魯漁場的形成。
7.板書:洋流的形成:
、棚L海流:主要受盛行風和地轉偏向力作用形成。
、泼芏攘鳎汉K疁囟、鹽度不同導致密度不同形成。
〖表層洋流的分布的 教學〗
1. 讀:課本《世界表層洋流的分布》
2. 提問:對比太平洋和大西洋中、低緯度的洋流分布,從洋流的流向和性質等方面找出共同點。
3. 讀:《世界洋流模式》
4. 講解:世界海洋表層洋流分布規律。
5. 讀:課本《世界表層洋流的分布》
6. 提問:北印度洋冬、夏季洋流的流向;形成該海域洋流流向隨季節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7. 講解:北印度洋冬、夏季洋流的形成。
〖洋流對 地理環境的影響的 教學〗
1. 讀:課本P51《世界氣候類型的分布》
2. 提問:澳大利亞大陸東、西岸的氣候類型有什么不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3. 講解:澳大利亞大陸東岸為濕潤的氣候類型,西岸為干旱的氣候類型。這是因為澳大利亞大陸東部沿海有東澳大利亞暖流流經,西部沿海有西澳大利亞寒流流過。暖流對沿岸地區氣候起增溫、增濕的作用,寒流則對沿岸氣候起降溫、減濕的作用。寒暖流對澳大利亞大陸東、西岸氣候的形成以及氣候的差異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4. 讀:課本P51《世界氣候類型的分布》
5. 提問:找出寒暖流交匯的海區,并說出寒暖流的名稱。
6. 講解:寒暖流交匯的海區,形成世界著名的大漁場。另外,洋流還對航海和海洋污染物的擴散產生影響。
7.板書:洋流對 地理環境的影響:
氣候:暖流增溫、增濕,寒流降溫、減濕
漁業:寒暖流交匯區形成大漁場
航運:順風順水快,逆風逆水慢
污染:范圍擴大,凈化加快
探究活動
探究活動:觀測海水運動
1.觀測風浪運動:
在沿海地區的學校,可組織學生觀測海洋風浪運動。可利用風速儀測出觀測時的風速,也可收聽當地氣象臺站的氣象預報,將風力大小的數據以及發生的時間記錄下來。同時,將目測的浪高數據以及發生的時間記錄下來。分析風力和浪高數據,找出海洋風浪運動的規律,為沿海的捕漁業和航海業提供服務。
2.觀察潮汐現象:
在沿海地區的學校,可組織學生觀測海洋的潮汐現象。觀測內容為每天海水的漲落時間、次數、潮差,結合月相變化觀察大潮和小潮的出現。
>
初中地理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閱讀等溫線分布圖,概括出我國冬夏氣溫分布的特點。
2.說出1月0C等溫線的大致分布。
3.分析影響氣溫分布的主要因素。
4.讀圖說出我國主要的溫度帶及其大致的分布。
過程與方法:
1.通過閱讀我國一、七月平均氣溫分布圖,進一步學會判斷、分析等值線分布圖,初步學會分析形成氣溫特點的原因。
2.從一月等溫線圖上,找出1月0C等溫線的大致分布。
。常M一步學會運用地圖獲取地理信息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 通過對氣溫及溫度帶的學習,進一步體會我國疆域遼闊,地區差異大的特點。
2.通過氣候對生活和生產的影響的分析,進一步明確地理與生活息息相關的道理。
【教學重點】
1.我國冬、夏季氣溫的分布特點。
2.我國1月0℃等溫線的分布。
3.我國溫度帶的分布。
【教學難點】
閱讀我國一月、七月氣溫分布圖,分析概括我國冬、夏季氣溫的分布特點及其成因。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課時】
本節教學1課時。
【教學過程】
。ㄐ抡n引入)
你喜歡旅游嗎?國慶節去哪里旅游了?你穿的衣服和現在有什么不同?(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入新課)
【請你當參謀】
大連的小紅同學也很喜歡旅游,今年,她打算到哈爾濱的奶奶家過春節,你能告訴她需要準備哪些服裝嗎?姑姑說,可能還要帶她去廣州玩,她還要另外做哪些準備?
【承轉】同是春節,為什么到哈爾濱和廣州穿的衣服差別這么大呢?
【指導讀圖】我們比較一下哈爾濱和廣州兩地冬季的氣溫。(課件展示哈爾濱和廣州氣溫曲線圖)計算哈爾濱和廣州兩地1月份氣溫相差多少?
【轉折過渡】兩地1月氣溫相差近35℃,難怪兩地在衣著上相差那樣懸殊。
要了解我國冬季南北氣溫差別的具體情況,還要看我國的1月平均氣溫圖。初一我們學過世界氣溫分布,請同學們回憶一下什么是等溫線?同一條等溫線上氣溫分布有什么特點?
【指導讀圖】讀“我國一月平均氣溫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在圖上找出秦嶺----淮河,秦嶺----淮河一線平均氣溫大約是多少度?在圖上用筆描繪出來0℃等溫線,說出0℃等溫線的大致分布。
2.從秦嶺----淮河一線往北,氣溫變化趨勢如何?漠河的氣溫大約是多少度?從秦嶺----淮河往南氣溫變化趨勢如何??诘臍鉁卮蠹s是多少度?我國冬季南北溫差大約是多少度?
【概括總結】我國1月0℃等溫線大致沿秦嶺----淮河一線分布。從此線往北溫度越來越低,漠河的平均氣溫大約是-28℃以下。從此線往南氣溫越來越高,海口的氣溫大約是16℃以上。我國南北之間的溫差約為44℃以上。
【板書】南北氣溫的差異
一、冬季,南北氣溫差別很大。
【啟發提問】為什么我國冬季南北氣溫相差這么大呢?
【觀察】“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演示
【歸納】我國南北跨緯度很大。冬季太陽直射在南半球,我國北方正午太陽高度比南方低,陽光小角度斜射。再加上北方晝長也比南方短,自然北方獲得的太陽光熱就比南方少了。另外,冬季風南下,我國北方首當其沖,寒冷的冬季風加劇了我國北方的嚴寒。
【結論】因此,造成我國冬季南北氣溫差別很大的主要因素是緯度的影響。
【啟發提問】我國冬季氣溫南北相差很大,那么夏季氣溫是不是相差也很大呢?我國夏季氣溫分布有什么特點呢?
【引導讀圖】用同樣方法,分析我國7月平均氣溫圖。讀圖要求(可要求學生依據讀1月平均氣溫圖的方法,分組討論,列出讀圖提綱):
①漠河的7月平均氣溫大約是多少攝氏度?
、诤?诘7月平均氣溫大約是多少攝氏度?我國南北氣溫相差大約多少攝氏度?
③找出我國7月平均氣溫最低的地區在哪兒?那里氣溫大約是多少攝氏度?為什么這里是我國夏季平均氣溫最低的地區?
學生讀圖討論回答。
【指圖總結】
。1)夏季,除青藏高原等地區外,大部分地區7月平均氣溫在20℃以上,說明我國普遍高溫。
。2)漠河的7月平均氣溫為16℃以下,海口的7月平均氣溫為28℃以上。我國南北平均氣溫相差僅為12℃左右,氣溫差別不大。
(3) 7月我國平均氣溫最低的地區在青藏高原內部,大約在8℃以下。因為青藏高原地勢很高,故青藏高原內部成為我國夏季平均氣溫最低的地區。
【板書】二、夏季,全國普遍高溫(青藏高原除外)。
【啟發提問】為什么我國夏季普遍高溫南北氣溫相差不大呢?依據剛才學過的分析冬季氣溫分布的原因的方法,同學們課下可以討論夏季氣溫分布的.原因。
【承轉】根據氣溫的南北差異,并結合農業生產的實際,我國從北到南可以劃分為5個溫度帶和一個高原氣候區。
請同學們看書上“我國溫度帶的劃分圖”。
【指導讀圖】說明讀圖要求,指導讀圖方法:
。1)我國共劃分哪五個溫度帶和一個氣候區?
。2)這五個溫度帶和一個氣候區分別分布在哪些主要的地區?
。3)暖溫帶與亞熱帶的分界線,大致與1月份的哪條等溫線一致(讀我國1月平均氣溫圖)?
。4)我們這個地區屬于哪個溫度帶,東北平原、黃河中下游地區、海南島、長江中下游地區、青藏高原地區各屬于哪個溫度帶。
【板書】三、溫度帶的劃分與分布
【啟發提問】不同的溫度帶對我們生產和生活有什么影響呢?
【分小組討論回答】(課件提示)
。1)不同的溫度帶內,生長的果樹有什么不同?
。2)在不同的溫度帶內,作物能夠成熟的次數有什么不同?
。3)南北氣溫的差異在傳統民居的建筑上有什么差異?
。4)你還能說出哪些不同?
【練習與小結】(課件)
板書設計
南北氣溫的差異
一、冬季,南北氣溫差別很大。
二、夏季,全國普遍高溫(青藏高原除外)。
三、溫度帶的劃分與分布
初中地理教案 篇6
教學目的:
1.使學生了解土地資源的利用類型;
2.使學生了解土地資源的分布大勢;
3.使學生了解土地資源的利用和保護。
教學過程:
一、土地資源的利用類型
【提問】
1.請同學們想一想,土地有什么用途?
2.讀某縣土地利用圖,根據圖例說出這個縣有哪些土地利用類型?
【總結】土地資源的利用類型分為:耕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
二、土地資源的分布大勢
【讀圖】“世界土地資源利用圖”、“世界地形圖”、世界自然帶圖”
【提問】
1.耕地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區?
2.為什么面積較大的.耕地多分布在溫帶平原及大河流經過的地區?
3.目前哪幾個自然帶仍保留有大片原始林地?
4.世界上草原面積廣闊的地區分布在哪兩個自然帶內?
【總結】
耕地:主要分布在溫帶平原和大河流經地區
林地:主要分布在溫帶森林和熱帶雨林地區
草地:主要分布在溫帶草原和熱帶草原地區
溫帶平原氣候溫暖濕潤,土地肥沃,土層深厚,有利于作物生長。大河流經地區,由河流帶來的泥沙在大河兩岸形成沖積平原,同樣土質肥沃,上層深厚,而且灌溉便利,有利于農業發展。
三、土地資源的利用保護
土地撫育著人類,為人類提供了必要的生存條件。人類的衣、食、住、行都離不開土地,特別是首先人類生存離不開糧食,糧食生產又離不開耕地,而目前耕地卻在不斷地減少。看71頁兩幅漫畫,說明耕減少的原因?
原因:a.人口增長、計算從1960年到1987年人口從30億增加到50億,假如銳地不減少,保持15.8×106km2,則人均耕地減少了多少?實際上由于人口的增加,大量建房、修路,使耕地日益減少
b.水土流失,沙漠擴大。近年來,各國正積極采取有效措施,保護土地資源。
初中地理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利用地圖說明全球海陸分布特點,記住海陸面積比例
2、運用地圖判別大洲、大陸、半島、島嶼及大洋、海和海峽
3、在世界地圖上說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位置、輪廓和分布特征
重點和難點:
1、全球海陸分布特點
2、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
教學準備:
1、小地球儀
課時安排:1.5課時
教學過程:
師生活動教學提示與建議
第一時:
導入:
世界上第一個乘坐宇宙飛船進入太空的人是誰?
(原蘇聯的宇航員加加林)
他到了太空,回頭看到我們生活的地球,是怎么樣的?
。ǖ厍蛏洗蟛糠侄际撬谔罩械厍蚴侨绱说奈邓{美麗)
提出問題:
那么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陸地到底是如何分布的呢?今天老師就和同學們一起學習世界大洲和大洋的知識
板書:一、世界海陸分布特點
1、人類對地球面貌的認識過程
對地球面貌的探索,人類經歷了漫長的歷程,其中有許多著名的探險家為人類認識世界做出了杰出的貢獻。下面就請各組派一名代表向大家介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及他們對人類所作的貢獻。
(學生介紹的過程中用向學生提供古“絲綢之路”路線、鄭和下西洋路線、哥倫布及麥哲倫航行路線等示意圖)
學生分組活動:
1、絲綢之路 2、馬可波羅游記 3、鄭和下西洋 4、哥倫布地理大發現 5、麥哲倫環球航行
(學生互相評價)
。1)組織活動
①指導學生用準備好的線繩把地球儀平分成任意兩個大小相等的半球,比較海洋和陸地面積的大小
、谥笇W生先把地球儀按自轉方向轉動,閉上眼睛,讓地球儀停止轉動后用一個手指隨意按住地球儀的任意部位,然后統計分別陸地和海洋的人數并計算所占的比例。
。2)但是,由于我們只有40多人,所以我們算出的海陸面積是不準確的,那么根據科學家的計算,海洋和陸地各占全球面積的`多少呢?
。ǔ鍪窘滩膱D2.2“世界海陸面積比較”)
學生活動
得出結論:地球上海洋的面積大于陸地的面積
按照要求參與活動,計算出陸地和海洋的比例
學生回答
71%為海洋,29%為陸地。概括說就是“七分海洋,三分陸地”
板書:2、全球海陸分布比例
。3)問:所以加加林在太空中看到地球時認為它應叫什么?
提問:
同學們,你對地球的名稱有什么看法?
(鼓勵學生)(水球)
。ㄟ@是由于古人當時并不了解地球的整體面貌,不知道地球表面水體面積大于陸地面積的結果;人們已經叫了那么長時間的“地球”了,沒必要再改成“水球”。)
提問:
這七分海洋、三分陸地均勻地分布于地球表面嗎?顯然不是?词种械厍騼x,南北半球海洋和陸地的分布有何不同?
。ㄕ故灸媳卑肭驁D及南北半球海陸分布比例,幫助學生總結海陸分布特點。)
板書:3、世界海陸分布特征
學生活動:
觀察地球儀說明,并總結出海陸分布的特點為:世界海陸分布很不均勻,陸地集中分布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
板書:二、七大洲和四大洋
七大洲:
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
四大洋: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1、(展示世界海陸分布圖)從地圖上看,全球的陸地都被海洋圍著,并被分割成幾塊面積廣大的部分和許多面積較小的部分;面積廣大的海洋也被陸地分割成幾大片。我們經常聽到大洋、大陸、半島、島嶼、海、海灣、海峽等眾多的稱謂,究竟是怎么回事?請看圖(用展示某地區的立體示意圖和平面輪廓圖,兩圖均標注注記),自學上述地理名詞的意義
2、我們把大陸與它周圍的島嶼合起成為大洲?唇滩膱D2.6“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回答:
、偈澜缟嫌心膸状笾藓湍膸状笱?
②太平洋、北冰洋沿岸各有哪幾個大洲?
。ㄌ窖笱匕队衼喼,大洋洲,南極洲,南美洲、北美洲;北冰洋沿岸有亞洲、歐洲、北美洲。)
③東半球主要有哪幾個大洲?
(大洋洲、亞洲、歐洲、非洲)
、芪靼肭蛑饕心膸讉大洲?
。、北美洲)
、莩嗟罊M穿哪幾個大洲的陸地
。厦乐、大洋洲、亞洲、非洲)
、奘澜缟厦娣e最大的大洲和大洋?
(亞洲、太平洋)
、呤澜缟厦娣e最小的大洲和大洋
。ù笱笾、北冰洋)
、嗳课挥诒卑肭虻拇笾蓿
。W洲、北美洲)
、崾澜缟暇暥茸罡叩拇笾藓痛笱?
(南極洲、北冰洋)
、饪缃浂茸疃嗟拇笾藓痛笱蠓謩e是什么?
(南極洲、北冰洋)
3、有些大洲是相連的,在世界地形圖中找到這些大洲及其分界線,并把分界線描繪出。重點指導學生讀2.7,找到亞、歐、非三洲的分界線,并描繪說明。
學生活動:
通過兩圖對比,明確其地理意義。
邊查圖邊回答,進一步熟悉鞏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和分布。
鞏固練習:
1、填圖:在教材圖2.1中填注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
2、繪圖:在教材圖2.9中,用簡單的幾何圖形繪出亞洲、歐洲、非洲、北美洲和南美洲的輪廓,并注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
初中地理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季節變化、緯度變化及其成因。
2、了解四季的形成及其劃分。
3、了解24節氣劃分及對農業的意義。
4、理解地球上五帶的形成。
德育目標
通過理解地球公轉及其產生的 地理現象之間的內在聯系,激發學生的探索精神。
學習過程中,通過 教師引導思維的方式方法,使學生獲取學習知識的進取精神。
教學建議
關于四季的劃分的 教學建議
首先,要讓學生明確劃分四季的依據,既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隨季節的變化,使太陽輻射具有季節變化的規律。這里需要強調季節的變化與日地距離無關。然后,引導學生讀《二十四節氣與四季》圖,明確我國和西方國家不同的四季劃分方法,找出二者之間的差異。最后,指出我國以二十四節氣劃分四季對農業生產的指導意義。
關于五帶的劃分的 教學建議
這部分 教學內容,可以從讀《五帶的劃分》示意圖引入。要求學生明確五帶劃分的界限和依據,掌握地球上年太陽輻射總量從低緯地區向高緯地區減少的規律。最后, 教師指出五帶劃分的 地理意義。
關于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的 教學建議
正午太陽高度有在同一時刻隨緯度的變化,也有在同一緯度隨時間的變化。在 教學中,要緊緊抓住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這是產生正午太陽高度隨空間和時間變化的直接原因。在課堂 教學中,可以利用課本中的《二分二至正午太陽高度示意圖》,引導學生觀察和分析正午太陽高度隨緯度的變化,然后找出變化規律。需要指出的是,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的區域,一年內可獲得兩次太陽直射,其正午太陽高度的最大值的出現,要視太陽直射點的位置而定。 教師在 教學中要力求使學生明確這一點。
關于晝夜長短的變化的 教學建議
晝夜長短的變化,有在同一時刻隨緯度的變化,也有在同一緯度隨時間的變化。在 教學中,可利用課本中《二分二至晝夜長短變化示意圖》,從晨昏線的位置變化入手,分析晝弧和夜弧的`長短對比,找出晝夜長短的變化規律。需要強調的是,晝夜長短的變化是一個漸變過程,其中有量變也有質變。不論南半球還是北半球,夜長隨緯度逐漸縮短為0時,就會出現極晝現象;晝長隨緯度逐漸縮短為0時,就會出現極夜現象。從赤道到兩極的任何地點,晝夜長短都會出現由極大值到極小值的周期性變化。只有赤道上無晝夜長短的變化,全年晝夜平分。
教學設計方案
〖導入新課〗復習地球公轉運動中有關黃赤交角、太陽直射點移動的知識,引出不同季節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的 教學〗
1. 讀圖:《二分二至全球的正午太陽高度角》
2. 提問:分別找出二分二至時太陽直射點的位置,說出南北半球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3. 講解: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南回歸線及其以南地區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各緯度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最小值;夏至日,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北回歸線及其以北地區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各緯度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最小值;春、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正午太陽高度由赤道向兩極遞減。
4.板書: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冬至日 南回歸線最大,向兩極遞減。
夏至日 北回歸線最大,向兩極遞減。
春、秋分日 赤道最大,向兩極遞減。
〖晝夜長短變化的 教學〗
1. 讀圖:《二分二至全球的晝長》
2. 提問:結合生活實踐,說明北京冬、夏季晝夜長短的變化情況。分析說明在二分二至時北半球晝夜長短隨緯度的變化情況。
3. 講解:每年由春分日到秋分日,是北半球的夏半年。此期間,太陽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晝長大于夜長,且緯度越高,晝越長夜越短。其中,由春分到夏至,北半球晝漸長夜漸短;由夏至到秋分,北半球晝漸短夜漸長;夏至日時,晨昏線(圈)與經線圈的夾角最大(23°26ˊ),北半球各地晝最長夜最短,北極圈及其以北地區出現極晝現象,南半球反之。每年由秋分日到次年春分日,是北半球的冬半年。此期間,太陽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夜長大于晝長,且緯度越高,夜越長晝越短。其中,由秋分到冬至,北半球夜漸長晝漸短;由冬至到春分,北半球夜漸短晝漸長;冬至日時,晨昏線(圈)與經線圈的夾角最大(23°26ˊ),北半球各地夜最長晝最短,北極圈及其以北地區出現極夜現象,南半球反之。在春、秋分時,太陽直射赤道,晨昏線(圈)經過南北極點,與某條經線圈重合,全球各地晝夜平分,各為12小時。
4.板書:北半球晝夜長短的變化:
春、秋分 全球晝夜平分
夏至日 晝長夜短且晝最長夜最短(北極圈內極晝)
冬至日 晝短夜長且晝最短夜最長(北極圈內極夜)
〖四季劃分的 教學〗
1. 讀圖:《二十四節氣與四季》
2. 提問:歐美國家和我國在四季的劃分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哪種四季劃分方法與我國氣候更加吻合,對農業更具指導意義。
3. 講解:歐美國家和我國在四季的劃分上,都是屬于天文四季,既在地球公轉軌道上,每轉過90°劃分為一個季節;都是立足于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季節變化;都是將一年之中白晝最長、太陽高度最高的季節定為夏季;將一年之中白晝最短、太陽高度最低的季節定為冬季;冬夏的過渡季節定為春季或秋季。不同的是,在具體的劃分時間上有先有后。我國以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為起點,劃分春、夏、秋、冬四季,各季節開始早于歐美國家,與我國氣候更加吻合,對農業更具指導意義。
4.板書:四季的劃分:我國 以“四立”劃分
歐美 以“二分二至”劃分
〖五帶劃分的 教學〗
1. 讀圖:《五帶的劃分》
2. 提問:說出五帶的劃分界線和劃分的依據。
3. 講解:在同一季節,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隨緯度而變化,使太陽輻射具有緯度分異的規律,形成了五帶。以南北回歸線和南北極圈為界限,把地球表面分為熱帶、南北溫帶和南北寒帶。五帶反映了年太陽輻射總量從低緯地區向高緯地區減少的規律,它是人們研究地球表面各自然帶分布規律的基礎。
4.板書:五帶的劃分:名稱和界限
劃分的依據
探究活動
【活動主題】
南極圈內地區與北極圈內地區相比,其同緯度的地區的極晝、極夜天數有什么不一樣,為什么會不一樣?
【活動步驟】
理解極晝和極夜的產生的原因
理解產生極晝和極夜有何規律
地球公轉的規律(尤其是在公轉軌道上不同位置的線速度變化規律,以及這種變化如何影響太陽直射點在南半球和北半球停留時間的相應變化)
描繪發生極晝時太陽在天空中的運行軌跡
查找與以上資料相關的媒體資料(圖片,錄像等)
制作多媒體演示材料
制作能說明本主題原因的模型
【成果展示】
可以選擇這樣兩種方式:
。1)制作出演示模型,把極晝和極夜相關的知識制作成板報
(2)制作多媒體課件進行演示
初中地理教案 篇9
教學要求
1.使學生了解工業生產的一般過程,以及工業生產各部門之間的聯系。
2.使學生認識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和人民生活的關系。
3.使學生掌握我國工業發達地帶和主要的工業地區、工業城市分布,初步學會分析工業基地的形成和發展的條件。
4.使學生了解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特點。
結構分析
本節教材分為“工業與我們”“工業的空間分布”和“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三個標題內容。這三部分內容是前后聯系的,形成一個整體。教材內容貫穿的一條主線是:發展工業的重要性,我國工業的分布現狀,工業未來發展方向。
教材第一個標題下,講述了三個方面的內容。首先以鋼鐵工業和汽車工業為例,利用景觀圖片結合文字說明,形象地介紹了工業生產的一般過程和類型,以及工業生產各部門之間的相互關系,使學生對工業生產有一個概括的了解;其次,強調了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地位和作用:工業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源泉,是國家經濟自主、政治獨立、國防現代化的根本保證;第三,強調了工業與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人們每天都會直接或間接地接觸工業品,享受工業帶給我們的幸福和快樂。并且,教材通過活動練習“觀察我們的家……”,使學生加深對工業生產過程的認識,培養學生聯系實際分析地理問題的能力。通過第一個標題內容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要實現國強民富,必須大力發展工業生產,充分認識到發展工業的重要性。
教材在第二個標題下,內容安排上采取了“由面到點”的呈現方法。首先是概括地介紹了我國工業的分布大勢,使學生對我國工業的空間分布現狀有一個總體了解。然后,在活動練習中,以“遼中南工業區”和“滬寧杭工業區”為例,分析其工業分布的類型及特點,分析影響工業的形成和分布的各自條件,從中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
教材在第三個標題下,首先介紹了高新技術產業的概念和特點;第二,介紹了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特點;第三,講述了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地區發展差異和不同的產業開發重點。教材在最后安排了活動練習。通過活動練習內容可以使學生明確,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代表了我國工業的未來發展方向。
內容點析
1.教材在第一部分首先介紹了什么是工業,工業生產的一般過程和類型,以及工業生產各部門的相互聯系性。教材運用圖4.24直觀地進行了說明。處于工業生產過程的不同階段,將出現不同的工業部門和類型。例如開采礦產,采伐森林等,是“從自然界取得物質資源”的工業;冶煉鋼鐵,制造水泥等,是“對原材料進行加工”的工業;生產汽車,制造機器,是“對原材料進行加工后再加工”的工業。工業生產過程中上一個生產階段的產品,是下一個生產階段的原料,體現了工業生產具有階段性、相互聯系性和計劃性的特點。
2.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教材利用插圖表現了農業生產、城市建設、科學研究、國防現代化與工業的關系。通過幾個側面,使學生認識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
3.工業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人們在衣、食、住、行各個方面,每天都會直接或間接地接觸工業品,享受工業帶給我們的快樂和便利。教材在活動練習1中,設計了“仔細觀察我們的家……”的內容,讓學生由某一件家具找出人們生活與各工業部門的聯系,同時找出在工業產品的生產過程中各工業部門的相互聯系。通過活動練習,可以使學生加深對工業生產的理解,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4.了解我國工業的分布大勢。我國的工業分布,有沿海、沿河、沿交通線分布的特點。工業最發達的經濟核心區集中在沿海地區,包括長江三角洲、遼中南、京津唐、珠江三角洲地區,以及經濟特區和沿海開放城市等。教材運用圖4.26(“我國工業的分布”)突出了上述重點內容。
5.合理分布工業是工業建設中一個重大的戰略問題,需要綜合考慮。首先,要考慮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以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第二,要考慮發揮地區條件的優勢,揚長避短;第三,要考慮城鄉結合,帶動鄉鎮經濟的發展;第四,要考慮帶動老、少、邊、窮地區的經濟發展;第五,要考慮當地的工業基礎和勞動力構成;第六,要考慮國防安全等。教材在活動練習1中,以資源配置較好的遼中南工業區為例,提出了本地資源條件對工業分布的影響的問題;在活動練習2中,以資源配置不好的滬寧杭工業區為例,提出了如何發揮本區市場條件和交通運輸條件優勢的問題。通過這些練習,可以使學生掌握分析工業分布問題的方法。在活動練習3中,安排了由學生選取一些例子,分析交通運輸條件對工業分布的影響,這使學生又一次獲得鍛煉其分析能力的機會。在活動練習4中,涉及到工業的分布與鄉鎮企業發展的關系,這在我國當今西部大開發中,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6.關于高新技術產業的概念和特點。高新技術產業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建立在新的科學技術基礎上的新興產業,F代高新技術產業是以電子和信息類產業為“龍頭”的產業,產品具有“高、精、尖”的特點,科技投入的含量很大,產品更新換代很快。
7.我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多依附于大城市,具有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點。教材運用圖4.31(“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展示了我國沿海開發區、內陸和沿邊開發區的分布。從圖中可以看出我國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迅猛,除青藏地區外,各省區多在條件較好的中心城市建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形成了電子技術、信息技術、空間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等一批具有競爭優勢的產業。
8.關于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結構。沿海地區科技力量雄厚,經濟發達,形成以電子和信息類產業為“龍頭”的科技園區型高新技術產業;沿邊地區利用其地理優勢,依靠國家的開發政策,發展了以組裝、加工為主的貿易導向型產業;內地地區依靠資源優勢和工業基礎,形成了以有色冶金、機械制造、電子、航空航天等工業為主的與國防軍工有密切關系的產業。
9.教材在最后的活動練習中,安排了材料閱讀內容。三則短文中,第一個短文介紹的是高新技術產業對上海這個老工業基地的振興所起的作用;第二個短文介紹的是北京中關村高科技園區對北京市的經濟發展所起到的推動和促進作用;第三個短文介紹的是國際互聯網這一快捷的信息傳遞方式,應用于工業企業的供、產、銷中,將會改變企業的傳統生產方式,帶來一場新的工業革命。三則短文共同明確了一點,即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是我國工業的未來發展方向。
教學建議
【課時安排】
建議本節安排2~3課時。
【引入新課】
1.引導學生觀察:①圖4.25“張夢的家”,②我們的教室,找出工業產品,并說出相關的工業部門,使學生認識到工業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激發學生學習工業生產的興趣。
2.播放有關工業生產過程的錄像,增加學生對工業生產過程的感性認識,調動學生的求知欲望。
【工業與我們】
1.關于工業生產過程的教學設計。
引導學生讀圖4.24“什么是工業”,并分析得出工業生產的過程一般可分為三個階段,即從自然界取得物質資源階段,對原材料進行加工階段,對原材料進行加工后再加工階段。然后,可以汽車的輪胎為例,“追根尋源”上個生產階段,即合成橡膠工業和石油工業。還可以引導學生分析汽車工業和輪胎制造業相互的按比例發展關系。由上述內容可讓學生歸納出工業生產過程的階段性、相互聯系性和計劃性的`特點。
2.關于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的教學設計。
引導學生閱讀農民、建筑師、科學家、軍人對工業重要性的評述,使學生認識到工業是國民經濟中最重要的物質生產部門之一。教師還可以讓學生扮演多種角色,例如醫生、記者、電視節目主持人、售貨員等,從各自行業角度尋找與工業生產的聯系,體會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作用。
3.完成活動練習1、2兩題內容。
由于電視機內部零件復雜,學生繪制生產聯系圖的難度較大,故只要求學生繪出燈具、餐桌、食品的生產聯系圖。在此基礎上,再找出分屬于重工業和輕工業的各個部門。
【工業的空間分布】
1.引導學生讀圖4.26“我國工業的分布”,分析我國工業的分布大勢。教師可引導學生在圖中找出:京廣線、京滬線、哈大線等鐵路沿線的工業城市;黃河、長江沿線的工業城市;沿海四個工業區的位置和范圍,以及經濟特區和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的工業區是最發達的經濟核心區,應作為重點內容。
2.完成活動練習1內容。引導學生讀圖4.27“遼中南地區”,識別礦產符號,了解遼中南地區有哪些主要的資源;識別表示各種工業部門的圖例符號,了解遼中南地區的工業分布。教師可組織學生討論:①遼中南工業區資源條件對工業分布的影響;②遼中南工業區各工業部門的相互聯系。
3.完成活動練習2、3內容。引導學生讀圖4.28“滬寧杭地區”,組織學生討論:①上海有哪些主要工業,對比遼中南地區的工業有什么不同?(上海的輕、重工業都很發達,遼中南的工業則以重工業為主)。②上海附近煤、鐵資源匱乏,從市場的角度,分析上海發展鋼鐵工業的原因。③讀圖分析滬寧杭地區有哪幾種主要的交通運輸方式,交通運輸條件對其工業分布的影響。
4.完成活動練習4內容。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鄉鎮企業蓬勃發展,使工業的分布和農業的分布緊密地結合起來。大力發展鄉鎮企業,有利于因地制宜地發展工業,促進農業的發展,縮小城鄉差別,增加農民收入,整體脫貧致富。教師在課堂上可以給學生介紹鄉鎮企業的典型事例,例如江蘇的華西村、北京的韓村河等,然后組織學生討論。針對活動練習4內容,教師還可以讓學生搜集有關的資料(報紙、雜志、因特網),組織學生課堂討論。
【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
1.教師引導學生讀圖4.30“高新技術產業結碩果”,幫助學生理解高新技術產業的內涵:高新技術產業是建立在新的科學技術基礎上的新興產業,是以電子和信息類產業為“龍頭”的產業,產品的科技含量很高。
2.教師引導學生讀圖4.29“北京高新技術園區”,找出中關村科技園區的位置。教師可以給學生播放有關中關村科技園區或其他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錄像,引導學生分析高新技術產業的主要特點。
3.教師引導學生讀圖4.31“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分析得出我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分布特點:多依附于大城市,呈現出大分散、小集中的特點。除青海和西藏外,其他省區的中心城市都建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4.地理位置不同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具有不同的產業開發重點。針對這一內容,教師可以舉出我國沿海、沿邊和內地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實例,向學生介紹。
5.完成活動練習1、2、3內容。教師可讓學生閱讀三則短文,然后重點針對練習2內容,進行分組討論,最后班級交流。
初中地理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1.讀圖說明黃土高原的位置、范圍和主要地形區。
2.了解黃土高原的古代文明和“黃土風情”。
3.結合圖文資料,了解黃土成因和黃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
教學重點
讀圖說明黃土高原的位置、范圍和主要地形區
教學難點:
結合圖文資料,了解黃土成因和黃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明確任務
說起黃土高原,人們眼前總浮現厚厚的黃土和千溝萬壑的大地景觀,那么黃土的由來和千溝萬壑的地表形態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
(二)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知識點一、文明的搖籃讀圖
1.讀圖6.25,完成下列各題。
(1)在圖中找出:
內蒙高原、秦嶺、太行山、鳥鞘嶺。
(2)在圖中找出:
陜西省、山西省、寧夏回族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甘肅省。
(3)黃土高原東起 山脈,西至 ,北連 高原(大致以 為界),南抵
(4)黃土高原因覆蓋著深厚的 而得名,地表 、,水土流失嚴重。
2.古代文明
(1)在黃土高原上,流淌著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
(2)黃土高原土質肥沃,便于耕種。早在六七千年前,這里的平原就出現了原始的農耕文明。
(3)北京中山公園是明清帝王祭祀土地、祈禱豐年的場所;位于陜西省黃陵縣的,相傳是華夏始祖軒轅黃帝的陵園。
3.黃土風情:黃土高原古老的文明和獨特的地理環境,形成了許多獨特的民風民俗。
(1)黃土高原特有的傳統民居是 ,原因是黃土具有 性,不易崩塌,而且又比較 ,容易開挖
(2)富有地方民俗特色的陜北民歌是 ,其歌腔高亢而悠長,具有濃郁的“黃土風情”和極強的藝術感染力。
知識點二、風吹來的黃土
運用黃土“風成說”,解釋下列現象
課本P27頁活動:
1.下列現象被認為是支持黃土“風成說”的證據,寫出它們分別說明了什么問題。
2.關于黃土的來歷,你還有其他的推測嗎?
歸納:關于黃土高原的成因,科學家提出了很多假說,其中得到廣泛認同的是“說”。該學說認為,黃土是由風從、和我國西北內陸地區吹來的
知識點三:嚴重的水土流失
1.水土流失的原因:
黃土高原的地表千溝萬壑、支離破碎,造成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黃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_的地區之一。這里的遭到破壞,疏松的黃土缺少了保護很容易引起水土流失。特別是每遇,泥沙俱下,水土流失尤為嚴重。結合教材圖6.32,分析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
(1)自然原因:
、冱S土土質 ,多 ,許多物質易溶于水;②地表裸露,缺乏 保護;③夏季降水,且多 。
(2)人為原因:
①人多地少,開發歷史悠久,長期的. 導致生態環境惡化;② 等活動破壞地表。
(4)合作探究:討論完成教材29頁“活動”2,得出結論是:①土質:(沙土或粘土)更容易造成水土流失。②坡度:(陡坡或緩坡)更容易水土流失。降水強度越,水土流失越嚴重。
2.水土流失的危害
(1)帶走地表肥沃的,破壞了和,使得自然災害加劇,惡化
(2)泥沙下泄導致河流劇增,淤塞下游河床、水庫,給及河道整治造成了巨大困難。
(3)閱讀教材29頁圖文資料,完成“活動3”
知識點四:水土保持
1、黃土高原生態建設的措施
(1)采取 等生物措施與等工程措施相結合,治理水土流失。
(2)合理安排,如陡坡地退耕、,過度放牧的地方等。
2.合作探究:
結合教材,30頁“活動”題的圖文資料,討論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
(1)讀教材圖6. 37 ,討論“打壩淤地”對水土流失的治理:在溝谷中修筑 攔截坡地流失的 ,堆積形成肥沃的 (2)讀教材圖
6. 38,林草護坡的作用:植樹種草,建設 ,能夠有效減緩暴雨和流水對地表的侵蝕,減少表土流失,起到 、 的作用。
(3)退耕還林、還草是國家保護生態環境的一項重大舉措:①陡坡地應全部退耕,緩坡地應修建 耕作。
②退耕結合 ,發展林、牧等多種經營,解決好農民的生活出路。 ③退耕的同時要控制 的增長,減輕其增長過快對土地的壓力。 ④退耕是一項綜合舉措,黃上高原的 和水土保持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仕務。
(三)展示交流,自主構建
(1)疑點、難點、分歧點探究思考
讀圖6.29,試解釋由“塬”到“梁”再到“峁”的原因。
明確:源的頂部平坦開闊,四周被流水侵蝕形成;源面受流水侵蝕,溝谷發育,分割成長條狀的;梁進一步被溝谷切割分離,形成孤立的饅頭狀山丘;溝谷進一步發育形成,它是黃土高原農業發達、人口集中的地區。
(四)鞏固訓練,拓展提高探究
【初中地理教案】相關文章:
地理初中教案05-13
初中地理教案04-24
初中地理教案11-07
初中地理教案06-07
初中地理的教案06-11
初中地理教案【薦】12-24
初中地理教案【精】12-09
關于初中地理教案11-26
【精】初中地理教案12-26
有關初中地理教案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