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統計》六年級數學教案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統計》六年級數學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統計》六年級數學教案1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68頁例1和練習十一第1題。
教學目標:
1、綜合運用統計知識,學會從統計圖中準確提取統計信息,并作出正確的判斷和簡單的預測。
2、理解統計圖中各個數據的具體含義,培養同學仔細觀察的習慣。
教具準備:多媒體電腦,投影儀。
教學過程:
一、情景引入
同學們,你們喜歡看電視嗎?你們知道家里的電視是什么品牌嗎?
今天我們就去彩電市場看看各種彩電的市場占有率吧!(出示教科書第68頁例1的扇形統計圖)
二、探究交流,總結規律
1、小組研討、交流。
根據這幅統計圖,你們了解到哪些信息呢?A牌彩電是市場上最暢銷的彩電嗎?
根據提出的問題,讓同學在小組內交流、討論。同學可能會發生兩種不同的看法:一局部會認為A品牌最暢銷,而另一局部則認為A品牌不是最暢銷的,從而引起認知抵觸。
2、引導釋疑。
在同學討論交流的`基礎上,教師提問:請大家仔細觀察,說說統計圖里“其他”局部可能包括了哪些信息呢?
可讓同學分別說說“其他”的具體含義,從而明確“其他”里面可能含有比A牌更暢銷的彩電品牌。
3、小結。
這幅統計圖提供的數據比較模糊,不夠完整,我們無法得到有關彩電市場占有率的完整信息,所以從本統計圖中不能得出A牌彩電最暢銷這樣的結論。
引導同學認識到:在利用統計圖作判斷和決策時,一定要仔細觀察,注意從統計圖提供的數據信息動身,不要單憑直觀感受輕易下結論。
《統計》六年級數學教案2
第一教時
教學內容:P:23例題、P:24練一練,練習四第1題
教學目的:
1、初步認識復式折線統計圖,能看懂圖中表達的數據,在繪制折線統計圖時,會描點,會用兩種不同的折線表示兩組不同的數量。
2、初步會利用復式折線統計圖中的數據進行分析、比較、判斷。
教具準備:繪制一張和P23例題內容相同的,放大的統計圖,但折線不畫。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出示:P23統計表。
2、提問:從這張表里你了解些什么?
你能用折線統計圖表示第一門市部1994年至20xx年上繳利潤的情況嗎?
3、實際畫一畫:
如果只要畫出第一門市部上繳利潤的折線,請畫出:
二、新授:
1、提問:現仍利用這張圖畫出第二門市部上繳利潤數量的折線統計圖,你打算怎樣?
2、討論:(上述問題)
3、畫一畫:讓學生根據討論的'方法描點、連線、標明圖例。
4、看圖回答問題:
(1)圖中用了幾種不同的折線?每種折線表示什么?
(2)回答P23~24的三個問題,并說說怎樣看出來的?
(3)讓學生說說:根據折線統計圖還想到些什么?
5、小結:
今天學習的折線統計圖有什么特點?在一張折線統計圖上同時表示兩組數量的變化情況時,應注意些什么?
折線統計圖不但能清楚地表現出兩組數量各自的變化情況,還方便對兩組數量進行分析、比較。
三、練習
1、P24練一練
2、練習四第1題
完成題目中的兩個問題
看圖后還想到些什么?
教學后記:
第二教時
教學內容:P25-26,練習四第2-4題
教學目的:進一步認識折線統計圖的意義和作用,并能正確運用。
課前準備:收集自己和同座在小學各年級第二學期的身高數據。
教學過程:
一、復習
折線統計圖不但能清楚地表現出兩組數量各自的()情況,還方便對兩組數量進行()、()。
二、基礎訓練:
1、P25第2題
要求:
(1)在課本上完成。
(2)從圖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
2、P26第3題
要求:
(1)完成課本上的要求
(2)補充:回答下列問題。
王剛、李明誰投擲的情況較好?從中你還能得出什么信息?
三、練習
P26第4題
要求:
(1)將課前收集的數據制成復式統計表
級別身高(厘米)姓名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四年級五年級
(2)完成課本P26的折線統計圖,并回答后面的問題:
四、課后作業:
將本學期語文、數學前六次檢測情況留心作統計,然后制成折線統計圖,作自我分析。
《統計》六年級數學教案3
教學內容:
統計天地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掌握用分數(或百分數)表示簡單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方法。
2、使學生會根據事件發生可能性的大小要求設計相應的活動方案。
教學過程:
一、提問:
問:我們在學習可能性的.知識時,怎樣用分數來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呢?你們能舉例說說嗎?
我們還會根據事件發生可能性大小的要求設計活動方案,對此,你有什么體會?
二、完成第25題
讀題,理解題意。
可演示主持人兩次抽獎的過程,使學生明白:
第(1)題 用4種不同顏色的彩紙表示4種不同顏色的座位票,演示從中抽出一種顏色的座位票,啟發學生思考每個同學獲得開心獎的可能性。
第(2)題 用10張紅色彩紙表示10張紅色座位票,按1~10編號后,演示從中抽出一個編號的座位票,啟發學生思考拿紅色票的同學獲得幸運獎的可能性。
三、完成第26題
出示題目,讀題
問:要使落下后紅色面朝上的可能性是 1/3,必須有幾個面涂上紅色?有幾種涂的方法?
要使落下后數字2朝上的可能性是5/6 ,必須有幾個面寫上2字?有幾種寫法?
在交流中使學生認識到:
符合要求的涂色或寫數方法不是唯一的,但第(1)題必須有2個面涂成紅色,第(2)題必須有5個面寫2。
《統計》六年級數學教案4
教學目標
1、進一步加深對統計工作重要性的認識。
2、進一步加深對求平均數問題數量關系的理解,熟練掌握解答方法。
3、學會分析統計表中包括的內容及各部分之間的關系,進一步掌握編制和檢查一個統計表的方法。
教學重點
本節課整理和復習平均數、統計表、統計圖三項內容。通過學習掌握平均數的數量關系、解題關鍵和方法,進一步明確統計表包括的內容及數量關系,掌握編制、填充、檢查統計表的方法。
教學難點
綜合運用已學過的知識,分析解答有關求平均數問題的應用題,編制和檢查統計表。
教學步驟
一、鋪墊孕伏。【演示課件“簡單的統計”】
1、教師提問導入。
同學們,記憶是智慧之母,你們誰的記憶最好呢?提個問題考考大家:在小學階段都學了哪些統計知識?都是在哪冊書上學的?
2、學生匯報。
在第十冊的第一單元學習了數據的收集和整理,求平均數;
在第十二冊的第四單元學習了統計表和統計圖。
二、歸納整理。
(一)加深對統計工作重要性的認識。
1、學生討論匯報。
2、教師說明:統計知識在生產、工作、科學研究等方面的應用非常廣泛。我們要認真學好統計知識,提高統計能力。
(二)整理復習求平均數。
例1。某初級中學七個班的學生人數如下:
初中一年級:一班40人,二班38人;
初中二年級:一班40人,二班40人;
初中三年級:一班41人,二班38人,三班36人。
1、學生讀題,分析條件和問題。
2、獨立解答。
3、教師提問:在求一組數據的平均數時,必須先求出什么?
例1的平均數是按什么平均?
如果已知七個班的平均人數,求這七個班的總人數該怎樣計算?
4、啟發思考:求平均數的關鍵是什么?
關鍵:先求出一組數的總數量,再知道平均分成幾份。用總數量除以要分的總份數就等于平均數。
5、練習。
在一堆小麥中取樣五次,每次測得小麥的.千粒重是:32克、34克、36克、35克、38克。這五次測得的小麥千粒重平均數是多少?
6、學生獨立解答例2。
振華小學六年級學生做玩具小熊。一班48人,共做267個;二班50人,共做292個;三班47人,每人做6個。六年級學生平均每人做多少個?
7、思考:結合兩道例題的解答過程,能試著概括出一個關系式嗎?
總數量÷總份數=平均數
(三)整理和復習統計表。
1、指導看書。
2、教師提問:統計表中橫向有幾欄,縱向有幾欄,分別表示什么?
制作一個統計表,一般包括哪些內容?
3、分析統計表中各數據之間的關系,根據已填的數據,把空缺的數據填滿。
4、教師說明:統計表的內容是根據統計的實際需要而確定的。在編制和分析統計表時關鍵要弄清各欄目、各數量之間的關系。
5、練習。
(1)下面記錄的是某班女生1分鐘仰臥起坐測驗的成績(單位:次)
25、33、31、28、13、36、30、29、32、21。
32、29、25、30、19、27、31、35、26、28。
根據上面的成績填寫下表,再算出這班女生測驗的平均次數。
參加測驗人數:XXX總次數:XXX平均次數:XXX
(2)下面是育新小學六年級兩個班學生上學期體育成績統計表。
①根據上表中的數據,回答下面的問題:
②兩個班各有多少人?(百分號前面保留一位小數)
(四)整理和復習統計圖。
1、指導看書。
下面的兩幅統計圖,反映了某市電子儀器一廠、二廠兩個方面的情況,請你看圖回答下面的問題。
(1)從折線統計圖中可以看出,哪個廠的產值增長的快?
(2)從條形統計圖中可以看出,哪個廠的工人人數多?哪個廠的技術人員多?
(3)你認為哪個廠的生產搞得好?為什么?
2、比較【繼續演示課件“簡單的統計”】
3、練習。下面是某班上學期美術成績統計表。
根據表中的數據制成條形統計圖。
三、全課小結。
這節課我們整理和復習了哪些內容?解答求平均數問題和編制統計圖表的關鍵是什么?
四、隨堂練習。
1、口述解答求平均數問題的關鍵和方法。
2、口述統計表包括的內容,檢驗統計表的方法。
3、口述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
五、布置作業。
1、甲乙兩港相距140千米。一艘輪船從甲港駛往乙港用了4.5小時,返回時因為逆水比去時多用了1小時,求這艘輪船往返的平均速度。
2、李小春、王芳、張強三個人的平均體重是43千克。其中李小春重44千克,王芳重40千克,張強的體重是多少千克?
3、根據下面的統計圖,編制成一個統計表。
4、某地去年每月降水量如下表。
根據上表中的數據,制成折線統計圖。
六、板書設計。
《統計》六年級數學教案5
在前面的教材里,學生已經認識了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能夠利用這些統計圖表示數據及變化態勢;初步理解了平均數的意義,會求一組數據的平均數,能夠應用平均數對數據進行分析、比較。本單元教學扇形統計圖、眾數和中位數,扇形統計圖過去是選學內容,現在是基本的教學內容,而眾數和中位數是根據《標準》的要求新增加的教學內容。扇形統計圖能直觀地表示出各個部分的數量分別是總數量的百分之幾,眾數和中位數都是統計量,在平均數不能有效地反映出一組數據的基本特點時,往往選用眾數或中位數來表達數據的特點。因此,本單元的教學能進一步提高學生表示數據、分析數據的能力。教材編排了四道例題和兩個練習,例1和練習十五主要教學扇形統計圖的知識,例2至例4以及練習十六教學眾數和中位數的知識。
1.以百分數的知識為基礎,教學扇形統計圖。
例1教學扇形統計圖,分兩步進行。第一步從整體到部分認識扇形統計圖,讓學生觀察我國陸地地形分布情況統計圖,體會圖中的數據信息的具體含義,理解這張統計圖用一個圓表示我國陸地的總面積,用五個扇形分別表示平原、盆地、高原、丘陵、山地各占國土總面積的百分之幾。由于五種地形所占總面積的百分比不同,所以五個扇形的大小不同。教材及時指出,這樣的統計圖叫做扇形統計圖,它能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的數量與總數量之間的關系。經過這一步教學,學生知道扇形統計圖與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相比,不僅形狀不同,而且表達的數據內容也不相同。第二步根據已知的我國國土總面積,利用扇形統計圖里的數據,分別算出五種地形的面積并填入統計表,進一步體會扇形統計圖的特點。由于計算比較復雜,所以使用計算器。
教學扇形統計圖,要理解圖中的百分數的具體含義,并利用這些百分數進行相關的計算,不要求學生制作扇形統計圖。練一練和練習十五根據教學要求,設計了兩方面的練習內容。一是從統計圖中各個扇形的大小以及表示的數據出發,進行分析與解釋。如練一練第1題看圖說出7月份哪項支出最多。第2題從我國的國土只占世界的7%,人口卻占世界的22%,想到我國人均占有的土地比較少,人口密度很大。練習十五第1題通過對應數據的比較,判斷哪天的食物搭配比較合理。二是看圖估計或計算,如練習十五第2題根據拼盤里的花生米所占面積的百分比,估計其他干果各占面積的百分比。第3題分別計算我國四個海域的實際面積。
2.聯系現實的素材,教學眾數和中位數。
在一組數據中出現次數最多的那個數,是這組數據的眾數。由于眾數在一組數據中出現的頻率最高,所以眾數反映了這組數據的集中情況。教學眾數,要讓學生領會眾數的意義,學會在一組數據中得出眾數的方法。例2用表格呈現9個學生每人用20粒黃豆種子做發芽試驗的結果,先看表在括號里填數,感受發芽17粒的人數最多,有5人。然后把9個數據依次排列,指出17出現的次數最多,是這組數據的眾數。教學這一段內容,首先要形成正確的眾數概念數據中出現次數最多的那個數。在發芽結果的數據中,17出現了5次,17是出現次數最多的數,5是它出現的次數,這組數據的眾數是17,不是5。其次要知道求眾數的方法在一組數據中尋找出現次數最多的那個數。不管這個數出現了幾次,只要比其他數出現的次數多,它就是這組數據的`眾數。例題還要求計算這組數據的平均數,聯系實際比較平均數和眾數的意義,體會它們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進一步理解眾數。
第79頁練一練第1題通過找出一組學生的年齡的眾數,鞏固眾數概念和求眾數的方法。第2題在解決實際問題時應用了眾數,鞋店上周銷售皮鞋中,25.5cm這個尺碼的皮鞋售出的雙數最多,25.5是這組數據的眾數,所以進貨時要多一些這個尺碼的男鞋。練習十六第1題配合例2的教學,男生身高的眾數是153,女生身高的眾數是148,10名男生里3人的身高是153厘米,10名女生里5人的身高是148厘米,所以說女生身高的眾數更能反映這組學生的身高情況,即更具有代表性。這就是眾數作為一種統計量,在描述一組數據特征時能起的作用。
一組數據按大小順序排列,居于中間位置的那個數是這組數據的中位數。如果這組數據的個數是單數,那么中位數是正中間的那個數;如果這組數據的個數是雙數,那么正中間的兩個數的平均數才是這組數據的中位數。教材編排兩道例題,分別教學這兩種情況。
例3要求學生評價7號男生的跳繩成績在這組同學中的位置,有的學生可能根據算出的平均每人跳117下,認為7號男生跳的比平均數少。有的學生可能把7號男生跳的下數與其他男生比較,得出他的成績是第三名。這些都是學生利用原有的知識、經驗進行的比較。為什么7號男生跳的下數比平均數少,成績還是第三名?為了解決這個疑問,例題先教學中位數的知識,指出把這組數據按大小排列,正中間的一個數102是這組數據的中位數,既揭示了中位數的含義,又講了求中位數的方法。再把7號男生的成績與中位數比,看到盡管他跳的下數比平均數少,卻比中位數大,在這9個男生中的名次還是比較靠前的,初步體會中位數與平均數是兩個不同的統計量。例題還要學生思考為什么這組數據的平均數比中位數多得多,這是由于2號和8號男生的成績十分突出,遠遠多于其他男生跳的下數,他倆的優異成績使男生跳繩的平均數大了,而多數男生的跳繩成績都低于這個水平。所以,如果一組數據里存在特別大或者特別小的極端數據,平均數往往不能準確地表達這組數據的整體狀況,這時用中位數表示這組數據更合適。
例4求10個女生跳繩成績的中位數,這組數據的個數是雙數。教材指出,正中間有兩個數,中位數是這兩個數的平均數,并要求學生算出這組數據的中位數,學會求這種情況的中位數的方法。然后把各個女生的成績分別與中位數比較,體會用中位數能評價每個數據在整體里的地位。
練一練的教學不能偏重于求平均數和中位數,要把時間用在第(2)、(3)兩個問題的討論上。9位同學家庭的住房面積中,有兩個數據比其他數據小很多,所以平均數比中位數低得多,用中位數代表9個家庭的住房水平比較合適。練習十六第2題的數據中,A飛機的飛行時間只有8秒,比其他飛機少得多,一般用中位數表示這8架飛機的飛行水平。如果A飛機不飛,其他飛機的飛行時間雖然有多有少,但差距不是很大,所以平均數和中位數比較接近,都能代表這些飛機的飛行水平。第3題公司的經理、副經理的月工資比其他員工高出很多,教材讓學生分別算出公司員工月工資的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體會平均數比中位數、眾數大得多,應該用中位數或者用眾數來反映這個公司的工資水平,進一步理解中位數與眾數的實際應用。
《統計》六年級數學教案6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70~72頁例1,第72頁課堂活動及練習十六。
教學目標
1.進一步了解統計表和三種統計圖的特點,并能根據實際需要選擇合適的統計圖來表示數據和反映情況,能利用統計圖的特征獲取有用的信息。
2.體會數據對決策的作用,體會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價值。
教學重點
根據實際需要選擇合適的統計圖來表示數據,并能利用統計圖的特征獲取有用的信息。
教學難點
根據實際需要選擇合適的統計圖來表示數據。
教學準備
教具:多媒體課件。
學具:計算器。
教學過程
一、聯系實際,引入新課
教師:同學們,我們在學校已經學習了6年時間,同6年前剛進校時相比我們自己有哪些變化?
學生自由發表見解,教師進行適時引導。
教師:是啊,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獲得了更多的知識,同時我們的身體也在發生著變化,今天我們就利用已經學過的統計知識來展示我們的身高變化吧!
板書課題:綜合統計活動
二、自主探索,學習新知
1.教學例1
(1)匯總搜集的資料,填寫統計表。
教師:我們課前已經從醫務室的檔案里查到了自己這6年來的身高數據,現在我們以小組為單位互相交換自己的身高資料,一起填寫書71頁的統計表(一)。比一比哪組同學協作得最好,完成得更快。
學生合作完成,教師巡視并指導速度比較慢的小組合理進行分工合作。
教師小結:在剛才的合作中,有的小組團隊協作意識很強,而且有比較明確的分工,兩個同學為一個單位,本單位填好后立即與另一組的兩個同學互換資料。這樣既合理地安排了時間,同時又避免了合作中的混亂。
(2)完成每組中平均數的計算。
教師:現在我們再次以小組為單位,借助我們手中的計算器,計算出組內同學在每個年級時的平均身高。想一想我們該怎樣合理地安排人員,才能更快更準確地計算出平均身高?
引導:兩人一組,同時計算同一個年級的平均身高,以確保數據的'準確性。
(3)匯總全班同學的身高并計算出平均數。
教師引導:在剛才的合作中,我們進行了有效合理的安排--誰與誰同時計算一、二年級,誰與誰同時計算三、四年級這樣既節約時間,又保證了數據的準確性。現在我們想要匯總全班同學的身高并分別計算出同學們在每個年級時的平均身高,大家想想又應該怎樣合理地安排呢?如何有效利用其他小組整理的結果呢?
讓同學各抒己見,教師梳理出合理的方案。
教師:正像同學們所想的那樣。我們首先要計算出自己小組同學在各年級的身高總數,然后指定各年級的平均身高計算,我們就指派各對應小組成員同時計算。
指派計算各個年級的平均身高計算的小組,每個小組依次匯報本組各年級的身高總數。
匯報計算的結果完成教科書71頁統計表(二)。
(4)制作統計圖。
教師:根據同學們在各個年級時的平均身高制作成統計圖。三種統計圖你會怎么選?(強調為什么不會選擇扇形統計圖,從而突出扇形統計圖的特征--反映部分屬于總數之間的關系)
教師引導:實際上關于平均身高的統計圖我們既可以選擇條形統計圖又可以選擇折線統計圖,因為它們都能直觀看出數量的多少。兩種統計圖有什么區別呢?(強調折線統計圖突出的特點是還能看出數量的增減變化情況。)
(5)看圖和看表分析
教師:觀察這幅圖你能獲得哪些信息?
學生各抒己見,教師引導學生重點觀察平均身高每一年各是多少,平均身高在發生怎樣的改變?
教師:6年來全班同學的平均身高增加了多少?
教師:觀察統計圖你能否發現小學身高增長的關鍵期是什么時候?此時你會給學校伙食團長以及家長提出什么建議?
學生各抒己見,教師引導學生注重鍛煉和營養搭配。
(6)然后解決教科書72頁第(4)題的第②個問題。
教師:如何才能知道現在班上有多少個同學的身高不低于全班的平均身高?(回顧最簡單的數據收集方法--點數)算一算占全班人數的百分之幾?
2.課堂總結
教師: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綜合統計活動)你有什么收獲?
三、課堂活動
教師:如果我們想把全班同學按現在的身高分成5組,你們會怎么分?每組的統計結果又怎樣表示?
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看法,教師小結:可以按從最低到最高的身高分出相等的5段,然后統計出每段中的人數。
根據學生的想法完成第三個統計表。
身高(cm)()~() ()~() ()~( )()~() ()~()
人數(人)
教師:對于這一個身高資料你認為還可以選擇哪種統計圖進行整理和分析?(根據學生的回答在word中自動生成扇形統計圖,并進行分析)
四、拓展應用,促進發展
完成練習十六第1題。
《統計》六年級數學教案7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體會數據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
2.理解扇形統計圖的特點,能從扇形統計圖中獲取有用的信息,并作出相關決策。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搜集數據、處理數據并根據的能力;培養學生地預測能力與分析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通過學生收集數據,組織討論,作出決策的活動,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合作交流,敢于發表自己的觀點的習慣,
教材分析已學過一些統計知識,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選擇一個全班感興趣的問題展開討論,讓學生收集數據,用統計圖表展示數據,并作出決策。
重點、難點:培養學生的統計意識;從扇形統計圖中獲信息,并能作出決策。
教學媒體:
教師可以再準備課本以外的扇形統計圖
教學過程
1.情境導入:我們班想在十一國慶節過后舉行一次秋季運動會,大會開賽在即,班里要統計一下同學們喜歡的運動項目?為了回答這個問題,學生們會想到做一個調查,就產生了統計的必要,然后再思考具體的統計方法(具體的問一問每一個人的喜好,具體的數一數喜歡每一種水果的人數)。然后,學生自然會對統計的結果進行表達與交流,最后作出決定,進而解決教師提出的問題。這樣,從學習統計的那一刻起,學生們就逐漸的接觸到越來越多的需要統計才能解決的問題。
要回答上面的.問題,我們需要收集數據,數據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周圍的世界,作出合理的決策。
人們經常利用統計圖形象的表示收集到的數據,你能從以下圖中獲得有用的信息嗎?
2.提出問題
出示下圖,學生通過觀察統計圖獲取信息。(讓學生感受扇形統計圖的特點)
(1)哪種活動最受歡迎?
(2)哪兩類活動受歡迎的程度差不多?
(3)最受歡迎的兩類活動是什么?它們的百分比之和是多少?
(4)圖中的各個扇形分別代表了什么?
(1)你認為圖中的各個百分比是如何得到的?所有的百分比之和是多少?
(2)如果你是本班的體育委員,準備組織全班同學去觀看運動會比賽.為了吸引盡可能多的同學參與,你會組織觀看什么比賽?
3.分析問題:讓同桌交流,還要讓學生觀察還有沒有其它的信息。(數據的來源)
說明:(1)和(2)可以從扇形或圖中所標百分比的大小得出。
(4)和(5)的目的是引導學生體會扇性統計圖的特點,學生只要能用自己的語言回答清楚即可
(6)目的是使學生體會統計對決策的作用,根據調查數據,應組織觀看乒乓球比賽。
4.引出概念:
提問:請你說一說什么樣的圖叫扇形統計圖好嗎?
(應鼓勵學生自己總結扇形統計圖的特點,只要求學生能夠用自己的語言表述清楚即可,不要求學生背誦。)
強調:(1)利用圓和扇形來表示總體和部分的關系
(2)圓代表總體,各個扇形分別表示總體中不同的部分
(3)扇形的大小反映部分占總體的百分比的大小
5.應用反思:觀察右圖,并回答問題
(目的是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扇形統計圖的總體,即100%,而非具體的數量)
6.拓展練習從下列的兩個統計圖中,你能看出哪一個學校的女生人數多嗎??
甲校乙校
(目的在于使學生體會到扇形統計圖表明的是部分再總體中所占的百分比,一般不能直接從圖中得到具體的數量)
更多練習
7.歸納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認為應掌握什么或有什么體會?
《統計》六年級數學教案8
單元教材分析:
有關統計圖的認識,小學階段主要是認識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和扇形統計圖。扇形統計圖原義務教材是作為選學內容,考慮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標準》把它作為必學內容。
學情分析:
本單元是在前面學習了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的基礎上教學,主要通過熟悉的事例使學生體會扇形統計圖特點和作用。
教學的目標:
認識扇形統汁圖的特點和作用,能看懂并能簡單地分析扇形統汁圖所反應的情況;
培養學生的收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教學重點:
認識扇形統汁圖的特點和作用,能看懂并能簡單地分析扇形統汁圖所反應的情況;
教學過程
題:統計上課時間年月日
教學設計備注
活動(一)情景導入,激發興趣
1、(投影出示主題圖)談話:同學們喜歡什么運動項目?我們利用以前學過的知識能不能很好地表示出這些情況呢?
2、數據收集和整理:請一名學生做主持人,統計全班最喜歡的各項運動項目的人數。
活動(二)對比分析,生成新知
觀察條形統計圖,你從中得到哪些有用信息?
從條形統計圖中,還有哪些信息不容易表示出來?
引發學生思考,從而發現條形統計圖不容易看出各部分量與總量的關系。
生成扇形統計圖引導學生觀察從扇形統計圖中,你得到哪些數學信息?(學生根據直觀觀察,發表見解)
根據統計圖上表示的情況,你對我班同學有哪些建議?
回顧知識生成,歸納扇形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
做一做:(投影出示)自主看圖,說一說,你從圖中得到哪些有價值的.數學信息?
根據題意自主計算,全班訂正。
活動(三)知識應用,解決問題
練習二十五第1題:自主看圖,說一說李明同學一天的作息安排是否合理,從中你能提出那些合理化建議。
練習二十五第2題:自主看圖,說一說,你得到哪些信息?自主根據給出的條件計算出各項支出金額。
活動(四)總結概括,拓展應用
1、請同學們總結扇形統計圖產生的原因及特點和作用。
2、多媒體展示收集到的扇形統計圖,拓展學生視野,培養創新精神。
《統計》六年級數學教案9
教材分析
本單元的主要教學內容包括:認識扇形統計圖的特點,運用扇形統計圖進行分析和了解必要的信息。教材注重從生活、生產中選取素材,努力挖掘學生身邊的相關數學元素,既擴寬了學生收集數據的渠道,又凸顯了統計與生產、生活密切的聯系,使學生體會到統計的實用價值。教材才通過條形統計圖與扇形統計圖的特點與作用的對比,引導學生認識扇形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能清楚地了解各部分數量同總量之間的關系。
學情分析
1、學生已經掌握了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的知識,學習扇形統計圖可以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知識經驗,自然形成知識的生成點。
2、在前面的統計知識中,學生已經有了運用統計圖進行數據分析的`經驗,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讀懂統計圖,看圖回答問題和計算,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
3、統計知識與日常生活聯系密切。教學中要調動學生積極參與,培養學生愛科學的興趣。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認識扇形統計圖的特點,知道扇形統計圖可以直觀地反映部分數量與總量的百分比,能從扇形統計圖讀出必要的信息。
過程與方法:
經歷扇形統計圖的認識過程,體驗對比觀察的學習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學習活動中,體驗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系,以及在生產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分析、比較、想象的能力,受到科學觀的教育。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認識了解扇形統計圖的特點。
難點:運用扇形統計圖進行分析和了解必要的信息。
《統計》六年級數學教案10
學情分析
學生進一步了解條形和折線統計圖的格式和作用。
學習目標
1.進一步了解條形和折線統計圖的格式和作用,會根據條形和折線統計圖中的數據回答有關的問題。
2.能掌握繪制條形和折線統計圖的方法,能獨立繪制條形和折線統計圖。
導學策略
導學法
教學準備
投影儀、自制投影片、小黑板
導學流程設計:
教師預設
學 生活動
一.揭題。
二.展開
1.投影出示P63練習第1題的統計表。
先復習條形統計圖的'畫法,再回答表后問題。
(1)20xx年與1991年相比,哪些行業的人數增加了?哪些行業的人數減少了?
(2)20xx年與1991年相比,哪個行業的人數增加最多?哪個行業的人數減少最多?
(3)結合這個地區的總人口是增加還是減少?寫理由。
2.嘗試畫條形統計圖。
3.根據統計圖中的數據完成下圖(第2題)。
投影出示P63練習四第2題。
根據統計圖中的數據,請學生說說是畫什么統計圖?
(1)學生自己試一試,完成統計圖。
(2)學生交流互評。
(3)教師小結。
三.鞏固
練習基本練習題
四.總結
五.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