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多種多樣的生態系統》的教學設計及反思
讓學生在活動中建構重要概念——《多種多樣的生態系統》的教學設計及反思
文/趙曉燕
摘 要:以蘇科版七年級《多種多樣的生態系統》為例,圍繞“生態系統”這一重要概念設計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從感性知識入手建構“生態系統”重要概念,形成生物學重要概念,從而落實三維教學目標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重要概念;探究活動;建構
《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生物學概念是生物學課程內容的基本組成。生物學重要概念處于學科中心位置”.“教師在設計和組織教學活動時,應注意圍繞重要概念展開,精選恰當的教學活動內容,以促進學生對重要概念的建立、理解和應用”.如果我們把生物課堂教學比喻成“過河”,活動好比一艘船,帶著學生從此岸到達彼岸的過程中,使學生發展了知識、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而重要科學概念就好比這艘船的舵,掌握著船行駛的方向,沒有方向的船是到不了彼岸的,課堂上沒有重要概念為主線,三維目標是無法達成的。因此,我們的課堂探究活動應該在“重要概念”的引領下開展,引導學生用探究的方法形成重要概念,在形成重要概念的過程中發展科學素養。
課程標準除了在教學建議中十分重視重要概念的教學之外,而且在“內容標準”中的十個主題下面列出了50個重要概念。具體到《多種多樣的生態系統》一課中,其重要概念為生態系統的概念。
【教學設計】
活動一:“找家鄉”引入,感知“生態系統”概念
師提問:小鳥、金魚它們的家鄉在哪里?那里的環境如何?師生總結:森林、池塘就是一個生態系統。地球上有許許多多的生態系統(看圖:海洋、森林、湖泊……)。師追問:“那什么是生態系統?”“生態系統由哪些成分組成?”“各種成分之間有何關系?”“各成分有何作用?”“各成分在生態系統中承擔什么角色?”
【反思】學生學習概念一般以感知具體事物、獲得感性認知開始。因此,利用學生熟悉的情境可以了解不同層次教師的知識基礎,并使他們迅速進入到積極的學習狀態,自然引入概念。
活動二:探究池塘生態系統,理解“生態系統”概念
1.觀察:課本29頁“池塘生態系統”.
思考:有哪些生物生活在池塘生態系統中?池塘底部的泥沙和水里有沒有生物生存呢?
生總結:池塘生態系統中生活著植物、動物、微生物。
2.活動:角色扮演——“以第一人稱我來介紹某種生物成分”.
閱讀課本38——39頁相關內容,思考植物、動物、微生物在生態系統中有什么作用。進行一次角色扮演,以第一人稱我來介紹某種生物成分,在自我介紹中要包含3大要點,第一,我是誰?第二,我有什么樣的作用?第三,舉例說出池塘中的哪些生物屬于我的家族?
通過活動總結出:植物為生產者,能生產有機物。動物為消費者,消耗有機物,微生物為分解者,分解有機物。
3.活動:招聘“和平小使者”.
師:看來不同的生物成分都擔負著重要的作用。地球年度表彰大會上,池塘中三種生物成分的代表都參加了,在討論誰的貢獻最大時,它們發生了爭吵。地球委員會急聘“和平小使者”,下面是競聘的考題:請你以箭頭的形式來表示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這三種生物成分之間的關系。
總結:三種生物成分缺一不可,相互依存。
4.談論:池塘中的生物成分能獨立生存嗎?哪些外界條件對它們生存能產生影響?
總結:陽光、水、溫度等稱為非生物成分,對生物成分的生存有影響。
5.比較:森林生態系統、學校生態系統是否也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組成?
經過這樣的分析比較,學生很快就找到生態系統概念的本質特征是:生態系統是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共同構成的整體。而森林、學校、池塘等則指生態系統的不同區域(范圍)。(www.baimashangsha.com)至此,生態系統概念的給出可以說水到渠成。
【反思】由于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概念的抽象、概括、形成不是一次完成的,要經過一系列反復的過程。經過多層次的比較、分析、綜合,才能真正發展學生的思維結構,讓學生真正地理解概念。
活動三:辨析反例,深化“生態系統”概念
在總結出生態系統的概念后,師追問:草原上的羊、河水中的鯽魚是一個生態系統嗎?
【反思】所謂反例,就是故意更換事物的本質屬性,在引導學生思辨的過程中,從反面突出事物的本質。在上一環節中,學生對“生態系統”概念的認識還不夠深入,容易向鄰近的知識、概念泛化。此時,教師故意提供兩個反例,通過及時比較與思辨,幫助學生在對錯誤思維的反思中對知識進行更為深刻的正面思考。
活動四:畫概念圖,理順“生態系統”概念
本節課中涉及概念眾多,除生態系統概念外,還有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等概念,其中生態系統概念為重要概念。請學生繪制概念圖。
【反思】繪制概念圖最能體現出學生對所學重要概念及這些概念之間的邏輯關系的理解程度,非常有助于理清并幫助學生建立相應的知識體系,同時,還是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一種較好的訓練和提高。
活動五:解決問題,強化“生態系統”概念
出示A、B、C三個生態瓶,提問,哪個生態瓶可以較好地模擬完整的生態系統?
【反思】設置具體的問題情境,運用已形成的重要概念解決問題,是學習重要概念的目的,也是檢驗學生對重要概念掌握的情況,更是加深學生對重要概念的理解、深化重要概念的重要環節。因為,只有通過運用,才能暴露出學生對科學概念理解上的缺陷,以便進一步地深化學生對重要概念的理解。
整體反思:學生對概念的理解不是一步到位的,一般要經歷三個認知階段:直觀形象水平→形象抽象水平→初步的本質抽象水平。在本節課教學中,教師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以建立“舍棄事物的次要的、非本質的特性,把握事物的本質特性”為核心,開展了一系列非常有效的活動。先是借助觀察池塘生態系統初步建立直觀的“生態系統”的概念,接著借助比較森林生態系統、校園生態系統等建立表象,然后通過學生的思辨、交流豐富表象,再逐步歸納提升,達到初步的本質抽象水平。學生能正確地表述:在一定的范圍內,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構成的統一整體就是生態系統。
另外,學生的學習過程要滿足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的欲望。整堂課以活動為載體,以溝通為紐帶,以思維方法的獲得為目標展開教學,給了學生充分的活動時間和空間。在建立“生態系統”的概念過程中,學生經歷了觀察、感悟、分析等活動,接下來,通過畫概念圖、解決問題等活動,進行動靜結合的學習,學生的主體性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學習的積極性十分高,在輕松愉快的活動中建構概念,形成了技能。也正是由于學生的主動參與,積極探索,課堂才變得如此生動活潑,學習的效果不言而喻。
參考文獻:
朱正威。科學概念的教學是有規律的[J].生物學通報,2011(3)。
(作者單位 南京市科利華中學)
【《多種多樣的生態系統》的教學設計及反思】相關文章:
《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教學反思04-11
《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教學反思04-22
生態系統教學反思(通用10篇)06-30
教學設計的反思03-01
教學設計與反思02-14
《荷花》教學設計及反思02-02
松鼠教學設計與反思03-24
彩球設計的教學反思04-04
欣賞與設計教學反思04-03
《提袋的設計》教學反思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