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教案(通用7篇)
作為一名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么什么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歷史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歷史教案 1
一、課程目標
(一)內容標準
以元謀人、北京人等早期人類為例,了解中國境內原始人類的文化遺存。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列舉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及距今年代。知道北京人制造石器,使用天然火,過著群居的生活。知道山頂洞人的磨制石器技術和人工取火技術。理解勞動在從猿到人的進化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2.過程方法與能力:
教師應盡可能采取啟發式教學,創設問題情境,促使學生主體參與,使學生養成積極主動探究的學習習慣。通過比較北京人、山頂洞人的不同,培養學生歸納、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合理想像原始人一天的生活,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通過各種途徑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培養豐富、合理的歷史想像能力以及語言組織、表達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祖國境內原始人類的文化遺存,認識到我們偉大的祖國不僅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也是人類起源和發展的搖籃之一,從而培養強烈的民族自豪感;通過觀察出土化石和遺跡,進而合理推斷遠古人類生活,培養科學求實的精神;通過學習遠古人類從低級到高級演進的過程,感悟人類進步過程的漫長與艱辛,培養不怕困難,不怕挫折,頑強拼搏,銳意進取的精神。
二、教學要點
重點:北京人和山頂洞人。
難點:勞動在從猿到人的進化過程中的作用。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同學們,我們都知道,人類是萬物的主宰,是地球的主人,有人類才有人類社會的'歷史,那么最早的人是怎么來的?上帝造人的傳說(講上帝造人的故事),盤古開天辟地、女媧造人的傳說(讓學生講故事),反映了人類對自身的困惑。隨著科學的發展,人們終于認識到,人類是生物進化的結果,是由古猿的一支發展來的。今天我們就帶著這些問題去學習第一課,祖國境內的遠古人類。
歷史教案 2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了解“一五”期間經濟建設取得的主要成就和新中國第一部憲法的頒布掌握“一五”的主要任務(從背景、目的分析其合理性)
2、過程方法目標:閱讀資料聯系理解利用《第一個五年計劃工業交通建設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圖》,說明“一五”期間我國交通運輸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分布特點歸納分析共和國第一部憲法的性質
3、情感態度價值觀愛黨情感“一五”計劃的提前超額完成,使我國改變了工業落后的面貌,證明了中共在經濟建設方面“進京趕考”的成績斐然唯物史觀,全國人大的召開和新中國第一部憲法的頒布,標志著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體制已經基本形成
二、教學重點
“一五”計劃的主要任務和1954年憲法的頒布
教學難點
1954年憲法的性質
三、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組織學生回顧前一單元學過的線索。
教師講授:毛澤東和周恩來從西柏坡前往北京“趕考”,已經向全國人民交了一份滿意的答卷。但是,由于國民黨的黑暗統治,舊中國的國民經濟處于崩潰邊緣。中國共產黨接過來的是一副爛攤子,經濟底子太薄了。雖然經過三年努力,我們的國民經濟已經超過歷史水平,但跟其他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這差距有多大如何趕上去請同學們閱讀第4課。
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
第一個五年計劃
1計劃編制前夕,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有什么特點(仍然屬于落后的農業國,工業水平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而且不如印度。)
教師過渡講解:為了迅速改變這種狀態,黨中央依據我們國家的實際條件,決定通過政府制定計劃,從1953年到1957年集中力量發展重點項目,帶動各行各業全面發展。這就叫做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簡稱“一五”計劃。
2“一五”計劃的基本任務是什么(指導學生閱讀15頁課文,找到相關內容作好標記,然后加以理解記憶:
a.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基礎;
b.相應地發展交通運輸業、輕工業、農業和商業→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
c.相應地培養建設人才→科技是發展工業的第一生產力,要靠人才來掌握。)
教師小結、過渡:由于“一五”計劃的基本任務符合當時我國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得到了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還得到了當時友好國家蘇聯的'援助,所以取得了巨大成就。[及時組織學生根據教師的講解,完成《填圖冊》第7頁第2題的答案。]
3“一五”計劃取得哪些重大成就(組織學生完成《填圖冊》第6頁第1題第1個小題的答案:
a.先在課本第17頁或地圖冊第8頁上標注出重要企業、新建鐵路和公路的位置,接著在填圖冊上完成答案。
b.教師在黑板上畫出示意圖,組織學生“對號入座”進行“接龍”活動。)
共和國第一部憲法的頒布
1這部憲法是什么時候由什么機構頒布的(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2憲法的主要規定是什么(我國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社會主義道路,一切權利屬于人民。)
3它的頒布有什么歷史意義(由于事先廣泛征求意見,經過1.5億人民討論,還經過人民代表認真的修改,充分表達了人民的意志,成為我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也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性質的憲法。)
歷史教案 3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了解“一五”期間經濟建設取得的主要成就和新中國第一部憲法的頒布;掌握“一五”的主要任務(從背景、目的分析其合理性)。通過學習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和歸納分析能力。
過程與方法:通過采用講授法、獨立學習、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相結合的方式,共同完成本課內容的學習。
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學習使學生理解“一五”計劃的提前超額完成,使我國改變了工業落后的面貌,證明了中共在經濟建設方面“進京趕考”的成績斐然。全國人大的召開和新中國第一部憲法的頒布,標志著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體制已經基本形成。
教學重點:“一五”計劃的主要任務和1954年憲法的頒布。
教學難點:1954年憲法的性質。
教學過程
第一學時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礎知識: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基本任務。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經濟建設取得的主要成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憲法的頒布。
通過指導學生利用《第一個五年計劃工業交通建設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圖》,說明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我國工業和交通運輸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培養學生的讀圖識圖能力;引導學生思考“共和國第一部憲法的性質”,從而培養學生歸納、概括歷史問題的能力以及綜合分析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從思想上認識到:第一個五年計劃的超額完成,使我國開始改變了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召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憲法的頒布,標志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體制的基本形成。
學時重點
重點和難點:本課主要介紹的是工業化的起步。講述了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基本任務、第一個五年計劃工業交通建設主要成就、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共和國第一部憲法的頒布等問題。
重點有兩個:一是了解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基本任務是集中主要力量進行工業化建設;二是知道1954年頒布了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基本任務是: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相應地發展交通運輸業、輕工業、農業和商業;相應地培養建設人才。
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大會制定了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憲法規定我國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社會主義道路,一切權力屬于人民。
學時難點
難點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性質。共和國第一部憲法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性質的憲法,也是我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性質這一問題很抽象,對初二學生來說,較難理解,因而將它確定為本課的難點。
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工業化的起步。
請同學們閱讀課前導讀,“現在我們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能種糧食,還能磨成面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制造。”
思考“新中國成立之初的我國經濟狀況如何”。
在學生回答基礎上教師小結:國民黨在敗退臺灣后留給中國共產黨的是一個經濟上面臨崩潰的舊中國,一窮二白。舊中國是個落后的農業國,沒有合理的工業體系,幾乎沒有重工業。新中國建立后,經過三年的經濟恢復,國民經濟得到根本好轉,工業生產超過歷史水平,但仍遠遠落后西方發達國家,就是同樣發展中國家印度也比不上。指導學生閱讀書中表格。
師:怎樣才能扭轉這種局面呢。
活動2【講授】工業化的起步。
指導學生閱讀課文,找出“一五”計劃編制目的和它的起止時間。
1953年,我國政府開始組織編制“一五”計劃,目的是為了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發展國民經濟。“一五”計劃到1957年結束。
師:“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基本任務是什么”(由學生看書總結)
①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②相應地發展交通運輸業、輕工業、農業和商業;相應地培養建設人才。
“那么,為什么要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呢為什麼還要相應地發展交通運輸業、輕工業、農業和商業”
在學生回答基礎上教師小結:“一五”計劃開始的時候,雖然我國工業已經恢復并超過歷的水平,但是工業化的起點仍然很低。1952年現代工業在我國工農業總產值的比重只有26.6%,重工業在工業總產值中的比重只有35.5%。(多媒體再次顯示:《中華與印度、美國鋼和電產量的比較》表格和課前導讀內容)
可見,我國仍然是一個落后的農業國家。特別是經過抗美援朝戰爭和更復雜國際局勢的影響,恢復我國工業特別是重工業極端落后狀況的客觀要求顯得更為緊迫。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中國參照蘇聯的經驗,選擇了一條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工業化道路。
師:請同學們認真閱讀課文,看看第一個五年計劃是怎樣超額完成的,主要成就體現在哪些方面。
(師生共同小結)工業方面:一批為國家工業化所必需而過去又非常薄弱的基礎工業建立起來(為鋼鐵工業)。1953年年底,鞍山鋼鐵公司大型軋鋼廠、無縫鋼管廠和七號煉鐵爐相繼提前竣工。與此同時,還建立了新的工業部門(為飛機制造業和汽車制造業),到1956年,我國第一個生產載重汽車的工廠——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生產出第一輛汽車;中國第一個飛機制造廠試機成功第一架噴氣式飛機;中國第一個制造機床的工廠——沈陽第一機床廠建成投產。(多媒體顯示:《鞍山大型軋鋼廠》《我國制造的噴氣式飛機》)第一個五年計劃的超額完成,使我國開始改變了工業落后的面貌,并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
交通運輸業方面多媒體顯示:《第一個五年計劃工業交通建設重要成就分布示意圖》(動態),學習交通建設主要成就。A、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毛澤東稱之為“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它形象地描述了武漢長江的雄偉氣勢及其在我國南北交通方面發展的重要作用。B、“一五”期間,我國共建成30多條鐵路,還在號稱“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上修建了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密切了祖國內地和邊疆的聯系,也便利了經濟文化的交流。
師:“一五”期間,在蘇聯的幫助下,我國以156個項目為中心,先后施工一萬多個工業項目,形成了以鞍山鋼鐵公司為中心的東北工業基地,同時在沿海地區原有的工業基礎地得到加強,華北和西北也建立了一批新的工業基地。
完成書中“動腦筋”,指導學生看問題既要歷史地看,同時也要發展地看,小男孩的觀點“沒什么大不了的”,在現在看來的確如此,但在當時的中國卻是了不起的事情。激發學生發奮學習,將來把祖國建設得更加美好。
師: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我國的民主經濟建設也在加緊進行。具體表現是召開了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請同學結合課文介紹大會召開的情況。
學生復述:1954年9月,我國政府在北京舉行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大會由毛澤東主持,全國人大代表聚集一堂,共商國家大事。由人民參加商議國家大事,這在我國歷還是第一次,它充分體現出人民當家,成了國家的主人。
師:這次大會的任務一是制定了一部社會主義國家的法律。在此之前,我國有一部文獻起了臨時憲法的作用,這部文獻叫什么是在什么會議上制定的.
生:《共同綱領》,是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上制定的。
師:當時,蔣家王朝雖然被,但全國大陸還沒有完全解放,國內外的敵人還很囂張,國家的政治制度也處于一種過渡狀態,由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代行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共同綱領》起了臨時憲法的作用。隨著國際國內形勢的穩定,需要加強人民的民主權利,保證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順利進行。在這次大會上,經過熱烈討論,一致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召開和憲法的頒布,結束了由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代行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以《共同綱領》代替憲法的過渡狀態,加強了人民民主制度。保證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順利進行。那么,如何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呢
指導學生閱讀課文小字部分和引文內容。
師:憲法規定我們國家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我國根本的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人民行使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憲法規定我國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社會主義道路。所有這些充分說明這部憲法是社會主義性質的憲法.也是我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
四、問題探究
動腦筋:你怎樣看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所取得的建設成就
提示:可以結合課文及《第一個五年計劃工業交通建設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圖》,找出“一五”期間我國在國民經濟方面取得的建設成就,得出小男孩的結論“了不起!……”看問題既要歷史地看,同時也要發展地看。小女孩的觀點“沒什么大不了的”,這在現在看來的確如此,但在當時的中國卻是“了不起”的事情。要激發學生發憤學習,掌握本領,將來把我們的祖國建設得更加美好。
練一練:列舉出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任意三項或更多的國家建設成就(書讀課本,找出答案。)
1.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建成投產
2.中國試制成功第一架噴氣式飛機
3.沈陽第一機床廠建成投產
4.武漢長江大橋建成
5.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
6.東北工業基地形成
歷史教案 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了解宋明理學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觀點。分析宋明時期儒學的新發展及其對社會生活的影響。
培養學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學術觀點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結合教材內容的學習,在教師的指導下搜集相關資料,加深對宋明儒學發展過程的認識。主動參與課堂討論,分析宋明理學與傳統儒學的異同,要注重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見解的人合作學習和交流。
學會用觀察法、比較法、閱讀法等學習相關問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宋明理學相關知識的學習,進一步加深對中華民族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初步形成對國家、民族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培養愛國主義情感,樹立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貢獻的人生理想。
教學課時:1、5課時
重點難點:
重點:宋明理學的產生與發展的各階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
難點:宋明理學的產生與發展的各階段的特征及其對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的理解。
教學建議:
本節教材主要包含四個子目:第一,儒學的困境與儒學復興運動;第二,北宋五子與理學的創立;第三,朱熹的學說與理學的成熟;第四,陸王心學與理學的發展。
一、導入新課
在宋代儒學復興運動中誕生的理學,將儒家的忠孝節義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的嚴密體系,又稱新儒學。理學的出現與走向成熟,體現了儒學的新發展。在本課學習中,要求同學們思考的'問題有:宋明理學產生的時代背景是什么?它的發展過程怎樣?宋明理學與傳統儒學相比,出現了哪些變化?你怎樣看待這種變化?由此導入。
二、閱讀指導
在學習中,首先要分析清楚宋代理學產生的時代背景,這有助于理解理學產生后的發展歷程及其表現出的思想特征。在整體把握理學發展脈絡基礎之上,加深對各個發展階段的認識。另外,還要結合相關資料分析理學發展的不同階段中,其代表人物的思想的異同點,從而總結出理學的基本特征。再與此前已歸納的儒學的基本特征相比較,加深對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發展趨勢的了解。
三、“儒學的困境與儒學復興運動”講述了宋代理學產生的時代背景,要講清以下幾個問題
1、回顧宋明以前的儒學發展演變的脈絡:
春秋——興起;戰國——蔚然大宗;秦朝——遭到打擊;西漢初——復蘇;漢武帝——正統。
2、分析魏晉以來,儒學發展面臨困境的原因
指導學生閱讀課本p12第一段及“學習思考”與“資料卡片”等,歸納原因。
3、“儒學復興運動的掀起”不必多講,但要交代兩點:
(1)先聲——韓愈、李翱
(2)掀起——北宋士大夫們
歷史教案 5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理解19世紀音樂發展的社會背景;浪漫主義音樂的主要特點;結合時代的變化理解20世紀的音樂流派及發展方向;
(2)運用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原理認識音樂的發展與時代變遷間的關系;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原理全面評價搖滾樂;影視藝術興起和發展的條件、作用;理解影視藝術是當時政治經濟的反映;
(3)拓寬知識面,提高學生鑒賞影視作品的水平和審美情趣。影視藝術興起和發展的條件、作用;理解影視藝術是當時政治經濟的反映;提高學生鑒賞影視作品的水平和審美情趣。
2.過程與方法:
(1)分析不同時期的不同特點的音樂產生的背景;
(2)進行音樂欣賞,進入音樂情境,加深對音樂意境的理解并形成對不同類型音樂的進一步認識;
(3)主要通過一系列生動的影視素材,以情景再現的形式幫助學生形成直觀的認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欣賞音樂名作提高對音樂的鑒賞能力;學習音樂家執著追求、熱愛生活的精神和愛國情操;
(2)影視藝術是社會進步的產物,反映了人類在科學技術方面的進步;杰出的影視藝術家創造了優秀的作品,豐富了人類的文化寶庫。
【教學重難點】
1.浪漫主義音樂的主要特點。電影、電視藝術起源與發展進程;
2.影視藝術對社會生活的`影響。
【教學方法】
1.系統講解與多媒體相結合,構建知識體系;
2.探究問題,課堂討論,用聯系的觀點分析和解決問題。
【教學內容】
1.“19世紀的音樂流派與杰作”:
(1)19世紀音樂發展的社會背景。
①歐洲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促使文藝格局的面貌發生了變化。19世紀上半期歐洲一些國家如英、法、德意志、意大利、奧地利等國都在不同程度地進行工業革命,大機器生產推動了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資本主義力量日益壯大。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促使音樂藝術逐漸從封建主義的束縛和教會的壓抑下解放出來,開始走向更廣闊的社會階層,更深刻地表現人性,反映更加豐富的社會生活。
歷史教案 6
一、教學目標
1.利用南北朝并立形式圖明確東晉與南朝空間位置以及朝代的更替,理解統一是中國古代歷史發展的趨勢。
2.通過多渠道收集與江南開發相關的文獻圖片等史料,小組討論總結江南經濟開發的表現,形成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歷史意識,提高史料歸納總結能力。
3.通過本課學習,感受中國古代區域開發的新成就,認識不同地區之間的交流對于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樹立積極為家鄉經濟發展做出貢獻的意識,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理論。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江南開發的表現。
【難點】
江南開發的原因。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教師朗誦“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并提出問題:這首詩的作者是誰?他生活在什么朝代?
學生回答:東晉詩人陶淵明。
教師追問:詩人所生活的東晉是怎樣的?他追求的生活可能出現在什么地區?順勢導入新課。
環節二:新課講授
(一)東晉
教師引導學生回顧西晉滅亡后,中國陷入到分裂時期等相關內容。提問:當時在南方建立了什么政權?
學生回答:西晉滅亡后,317年,司馬睿在建康重建晉朝,史稱東晉。
教師在多媒體播放紀錄片《嚴重低估的王朝——東晉》,提問:視頻中反映了東晉怎樣的特殊現象?
學生分析回答:在三國、西晉以后,一些聲名顯赫的士大夫家族開始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經濟等方面特權,形成一個特殊的社會階層,稱為“士族”。他們在西晉滅亡后,逃到南方,這些北方高門士族先后執掌東晉朝政,成為東晉政權的主要支柱。
教師補充:門閥士族在內遷南方之后,輪流把持朝政,當時最有勢力的王氏家族當政期間,被稱為“王與馬,共天下”。
(二)南朝
教師在多媒體展示《南北朝并立形式圖》,提問:南朝是怎樣建立的?具體先后經歷了哪些朝代?
學生結合教材回答:東晉的士族爭權奪利,勢力逐漸衰弱。420年,出身低級士族的.武將劉裕奪取政權,建立宋朝,史稱劉宋政權。此后170年間,南方先后經歷了宋、齊、梁、陳4個王朝,合稱“南朝”。
教師總結:這4個王朝均定都建康,加上先前在此定都的吳和東晉,又統稱為“六朝”。
(三)江南的開發
教師安排學生閱讀史料和圖片,進行小組討論:江南地區為什么能夠得到開發?
小組代表回答:從西晉末年起,北方人民為躲避戰亂和民族壓迫大批流亡南下,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也充實了勞動力資源。南方戰亂少,社會穩定,自然條件優越,加上統治者重視生產,促進了江南地區的經濟開發。
教師在多媒體上出示《宋書》中的史料,提問:江南地區經濟發展的表現有哪些?
學生結合教材回答:南方土地大量開墾,農作物品種增加,產量提高。手工業方面,紡織、礦冶、陶瓷、造船、造紙等行業都有明顯進步。商業以長江沿岸最為活躍,番禺則是主要的外貿港口。
教師補充:在江南開發的過程中,許多山區的少數民族也逐步與漢族相交融。
(四)南北朝對峙
教師引導學生觀看南北朝發展動畫視頻,提問:南北朝時期的南朝勢力范圍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學生回答:東晉、南朝之交,一度將勢力范圍擴展到黃河南岸附近,但隨后在軍事上漸處下風,又退回到淮河一線。到陳朝,只能保有長江以南,上游又丟掉了四川和荊襄。
教師補充:到后期,在南北對峙中南朝處于明顯劣勢,覆亡大局已定。
環節三:小結作業
1.小結:教師結合板書,帶領學生系統歸納本節課所學知識。
2.作業:課下搜集資料,了解魏晉時期有哪些的門閥士族。
歷史教案 7
一、教材
過渡語: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和基礎,在正式內容開始之前,我將先談一談對教材的理解。
《音樂與影視藝術》是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三第八單元第24課的教學內容。本課由“19世紀的音樂流派與杰作”“20世紀世界音樂的發展變化”和“影視藝術的產生與發展”三個子目構成,主要介紹了19、20世紀音樂發展的背景、各流派代表人物及作品;影視藝術的產生與發展歷程。
二、學情
過渡語:要想上好一堂歷史課,不僅要深入分析、研究教材,還要對學情有深入的把握。
高中生已經掌握了豐富的歷史學習方法和手段,并且已經建立了對歷史學習的興趣,能夠較好的跟隨老師的思路和教學方法的引導。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我會從學生實際的發展需要出發,考慮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和心理特點。
三、教學目標
過渡語:新課程標準是制定教學目標的出發點和依據,根據新課標對本課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說出19、20世紀音樂與影視藝術發展的相關史實。
過程與方法
通過歸納總結、問題探究等,鍛煉和提高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正確認識人類文化發展的時代性和民族性。
四、教學重難點
過渡: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我確定以下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
主要的音樂流派、代表人物及作品;影視藝術的起源與發展歷程。
難點
19、20世紀音樂產生的時代背景及各流派特點。
五、教學方法
過渡語: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教學方法的選擇。
在本課,我主要采取的教學方法有談話法、表格歸納法和小組討論法等。
六、教學過程
過渡語:接下來,我具體談談這堂課的教學過程。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突出重點和難點,注重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限度地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環節一:導入新課
過渡語:我采用談話法,導入新課。
課程伊始,我會與學生互動,詢問同學們周末都有哪些休閑娛樂活動?引出音樂、電影和電視。順勢導入新課。
設計意圖從生活入手,拉近了大家日常生活和歷史的距離,使學生更好的投入新課的學習。
環節二:新課教學
1、19世紀的音樂流派與杰作
首先引領學生回顧以前所學知識,19世紀世界歷發生了哪些重大事件?引發學生對19世紀音樂發展背景的思考。學生能夠回答出工業革命、殖民國家的擴張、美國南北戰爭等。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我進一步引導學生進行歸納總結,19世紀音樂的發展是政治、經濟和文化等方面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在講浪漫主義音樂時,我會多媒體出示《浪漫主義音樂概況》表格,讓學生自主學習,對表格進行補充完善。學生在填寫表格的過程中,就能夠了解浪漫主義音樂的特點、代表人物及作品。
緊接著我會多媒體展示一組《天鵝湖》劇照,吸引學生的興趣,然后簡單向學生介紹民族樂派。
設計意圖通過對以前所學知識的回顧,能夠建立起新舊知識間的聯系性;表格的運用,能夠使零散的'知識更具系統性,方便學生的記憶。
2、20世紀世界音樂的發展變化
首先,展示20世紀世界音樂發展變化的相關史料,學生閱讀思考發展變化的原因。其次,介紹現代主義音樂,采取學生自主學習填寫表格的形式進行。最后,學生依據課前準備的當代音樂發展的相關資料,就當代音樂發展的趨勢及走向繁榮的原因進行小組討論。在小組討論,學生代表發言的基礎上,我進行補充完善。
設計意圖通過表格的形式,把音樂發展各流派的特點、代表人物及作品進行系統歸納總結,既簡單實用,又突出了這一重點知識。史料的運用,能夠鍛煉和提高學生獲取有效歷史信息的能力,養成論從史出的歷史思維。
3、影視藝術的產生與發展
這一部分知識點的線索脈絡較為清晰,且高二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自主學習的能力,學習愿望較為強烈。因此在這一部分我完全采用學生自學的形式進行課堂教學,充分突顯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我只在必要時刻進行引導和點撥,讓學生著重理清影視藝術的發展脈絡和對社會生活的影響。
設計意圖這樣做的好處在于,學生能有極高的參與性,更容易加深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環節三:小結作業
1、小結
課堂小結的目的是強化認識,鞏固新知。因此在小結環節我采用了師生共同總結本課知識內容的方式,加深同學們對本課知識的認識與理解。
2、作業
在課程的最后我設置了開放性的作業:請同學們課下互相分享交流自己最喜歡的音樂。
設計意圖開放式的作業設計,更能夠提高大家的學習興趣,達到課雖下,趣仍濃的特點。
【歷史教案】相關文章:
歷史教案-歷史02-27
古代歷史教案12-15
歷史教案-雅典的民主08-17
歷史教案-和平頜08-17
歷史教案-虎門硝煙02-27
歷史教案-古代希臘08-17
歷史教案-美國的建立08-17
《古代希臘》歷史教案07-22
古代希臘歷史教案08-22
初中歷史教案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