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教案大全>數學教案>四年級數學教案>四年級數學教案

    四年級數學教案

    時間:2022-08-16 19:36:57 四年級數學教案 我要投稿

    四年級數學教案

      作為一名老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我們該怎么去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四年級數學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四年級數學教案

    四年級數學教案1

    四年級數學教案


    點擊瀏覽該文件


    四年級數學教案2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西師版)四年級上冊第79、80頁上的例2、例3,議一議及相應的課堂活動,練習十五第3~6題。

      【教學目標】

      1.以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自主遷移出因數中間、末尾有零的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乘法。

      2.掌握行程問題中的基本數量關系,感受數學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培養學生遷移類推能力和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教具學具準備】多媒體課件、視頻展示臺。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計算下面各題。20×40=18×20=16×50=240×3=105×3=208×2=301×2=209×4=

      學生可能有的用口算,有的用筆算,如果用筆算的可進行板演。

      教師:我們已經學習了三位數乘兩位數中間、末尾沒有零的筆算,那么中間、末尾有零的又該怎樣計算呢?今天我們繼續研究三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

      板書課題。

      二、進行新課

      1.教學例2。

      (多媒體課件出示例2情景圖)

      (1)學生獨立思考,解答,抽一個學生板演。

      (2)匯報思考過程及結果,在視頻展臺上展出學生計算的.豎式,可能有以下兩種:24024 0×30000×3 072 00720

      7200

      (3)討論:這道題和我們前面研究的三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有什么不同?以上兩種算法哪種更簡便?這道題為什么可以這樣來計算?

      學生討論,教師給予必要的指導,重點圍繞豎式的簡便寫法進行討論。如果學生探討有困難,則可用以下的教學設計。

      教師:第二個豎式把240和30分成兩個部分,一部分是24乘3,另一部分是兩個0,24×3和240×30的結果一樣嗎?

      學生:不一樣。

      教師:哪一個算式的乘積小?

      學生:24×3

      教師:算一算24×3的結果。

      學生算出24×3=72。

      教師引導學生說出72與7200相比,縮小了100倍,為了保持積的大小不變,我們把積擴大了100倍。

      配合學生的回答,教師作如下板書:教師:誰能完整地說一說這個計算過程?

      學生:略

      教師:你認為末尾有0的乘法怎樣計算比較簡便?

      引導學生歸納出:因數末尾有0的乘法,先把0前面的數相乘,乘完后,看因數末尾一共有多少個0,就在乘積的末尾添上幾個0。

      (4)及時鞏固,算一算課堂活動的第2小題的前兩小題:230×40,380×87。

      2.教學例3。 多媒體課件出示例3題目。

      (1)根據題意,學生列式:108×18。

      (2)引導學生觀察算式有什么特征?

      學生:因數中間有0

      (3)學生獨立思考

      計算,抽一學生板演。

      教師巡視,重點圍繞豎式的書寫,從而歸納出中間有0的三位數乘兩位數筆算的方法、要點。

      3.結合兩個例題,小結行程問題中的基本數量關系。

      教師:在這兩個題目中,王師傅每分行240m和列車平均每時行108km都叫做什么?

      學生:速度

      教師:30分和8時都叫做什么?

      學生:時間

      教師:要求路程,你發現了怎樣的數量關系?

      師生共同歸納得出:速度×時間=路程。

      [點評:這個教學片段主要展示學生以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自主遷移出因數中間、末尾有零的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乘法,并歸納出行程問題中的基本數量關系。這個過程主要由“發現、探索、小結”三個環節構成。這三個環節層層相扣,體現了學生探索新算法的全過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較好地體現了新課程理念。]

      4.課堂活動。

      (1)怎樣用豎式計算34×386?

      學生按書中的程序計算完成后,通過兩個豎式的對比,討論得出:三位數和兩位數相乘的時候,為了計算簡便,我們更習慣于把位數多的因數寫在上面。

      (2)完成課堂活動第2題的后面兩個小題:65×408,207×20。

      三、鞏固練習

      學生獨立完成練習十五第3題,教師巡視指導。

      四、課堂小結(略)

      五、課堂作業

      練習十五第4~6題。

      (本案例由袁登維提供,由彭承志點評)

    四年級數學教案3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92頁的例6及后面的做一做,練習二十二的第1-3題。

      教學目的:使學生掌握小數的連乘、乘加、乘減的計算方法,培養學生的遷移和

      類推能力。

      教學重點:使學生掌握小數的連乘、乘加、乘減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培養學生的遷移和類推能力。

      教學過程:

      一、復習鋪墊

      教師把教科書第92頁的復習寫在黑板上,讓學生先想每題的運算順序,再計算。

      每題都讓學生說一說含有什么運算,是什么式題,該怎樣計算。可以有意識地讓中、差生說,鍛煉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

      二、學習新知

      1.自學例6。

      教師:我們已經學會了整數連乘、乘加、乘減式題的計算方法,小數的運算順序跟整數一樣。今天我們就學習小數的連乘、乘加、乘減式題的計算方法,看哪位同學能用以前學過的知識把新知識學得又快又好。

      然后讓學生獨立算完。集體訂正時,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在黑板上板書計算的過程。再強調一遍運算的順序。

      2.基本練習。

      做例6后面的做一做。

      做題前,提醒學生要看清運算順序再計算。學生獨立計算,教師巡視,進行個別輔導。集體訂正。

      三、鞏固練習

      1.做練習二十二的第1題。

      教師提醒學生先看清運算順序再計算。教師巡視,了解學生掌握的情況,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進行個別輔導。還可以利用這段時間對小數乘法計算有困難的`學生進行輔導。集體訂正

      對于有錯誤的學生要讓他們說一說是怎樣錯的。

      2.做練習二十二的第2題。

      此題可以結合學生做題的情況,讓學生分析計算中的錯誤,是怎么錯了,應該怎樣計算。

      3.做練習二十二的第3題。

      學生獨立解答,教師巡視,集體訂正。

      注意讓學生說一說題里的數量關系,以及列式和計算的方法。

      四、小結(略)

      板書設計:連乘乘加乘減

      例6:光明小學的同學們在校園里種了300棵蓖麻,平均每棵收蓖麻籽0.18千克,每千克蓖麻子可榨油0.45千克,一共可榨油多少千克?

      0.450.18300

      =0.081300

      =24.3(千克)

      答:一共可榨油24.3千克。

      教學設計:本課內容是前幾課知識的綜合運用,比較容易接受,所以采用自學的教學方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

    四年級數學教案4

      課堂作業

      1.我們每天上午8:00到校11:00離校,下午1:00到校

      4:00離校。口算出我們每天的在校時間。

      2.引入新課。

      我們已經學會計算同一日內經過時間的問題,今天我們要繼

      續學習有關經過時間問題的計算。(板書課題)

      1.出示例3,學生讀題。

      提問:求經過時間的問題的計算,我們可以借助于什么方法?

      指名學生口答,老師在黑板上畫直線圖。

      提問:題里用的是什么計時法?

      一艘輪船從南京開往南通,什么時候開出的?是什么時候到達的?

      指名學生口答,老師在直線圖上標出。

      提問:這艘輪船一共行駛了多少時間?你是怎樣想的?

      指出:這艘輪船從第一天出發到第二天到達目的地,經過的時間是由兩部分合起來的:從第一天22時到24時經過了2小時,又從第一天24時(也就是第二天0時)到8時經過了8小時,所以一共經過了10小時。

      追問:一共行駛了多少小時?是由哪兩部分時間合起來的?

      2.做練一練。

      提問:從第一天18時到第二天10時,經過的時間是由幾部分合起來的?是哪幾部分了

      指名學生板演,其余學生做在練習本上。

      集體訂正,說說每一步是怎樣想的。

      1.練習十第7題。

      讀題。提問:題里20時和10時指的是什么?一共行駛多少小時是求的什么?條件中的時刻相隔幾天?誰來說一說,這道題要分工幾步做?

      指名板演,其余學生做在練習本上。

      集體訂正,讓學生說一說每一步是怎樣想的。

      指出:求兩天間經過的`時間,要先算出第一天用了多少小時,再加上第二天用了多少小時。

      2.判斷下面的每一種說法對不對。

      (1)20時就是晚上10時。()

      (2)0時就是晚上12時。()

      (3)一、三、五、七、月是大月。()

      (4凡是單月都是大月。()

      (5)凡是雙月都是小月。()

      (6)8月30日的后一天是9月1日。()

      3.練習十第8題。

      提問:?月4日起放暑假,7月4日這一天算在暑假里嗎?9月1日開學,9月1日這一天算在暑假里嗎?

      怎樣算出一共放假多少天?

      請大家算一算,一共放假多少天,告訴老師。

      4.練習十第9題。

      向學生說明在生活里經常出現時間問題。

      讓學生在課本上寫出來,然后口答每次時刻。(老師板書)

      讓學生說一說,第二、三次取信時間各是下午的幾時。

      5.練習十第10題。

      讓學生填在課本上,然后口答。要求說一說是怎樣想的。

      6.練習十第11題。

      讓學生填表中的數,然后口答。

      提問:這兩列火車到達的時間有什么不同?在計算運行時間時,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指出:計算同一天內經過的時間,可以一次算出開始的時刻到結束的時刻所經過的時間;計算兩天間經過的時間,可以先算出開

      始的時刻到24時經過的時間,再加上第二天所用的時間。

      1.練習十第6題,直接填在書上。

      2.練習十第12、13題。

      課后感受

      經過時間=結束時間-開始時間,學生在練習中經常會在減不夠的時候倒過來計算的,尤其是在跨2天的經過時間計算上,還是有點問題。也許是我講的并不是很清楚吧。

    四年級數學教案5

      教學內容:簡便算法--教材第55頁例1-2,做一做題目及練習十二6-8題。

      教學目的:使學生理解并掌握從一個數里連續減去兩個數,改為從這個數里減去這兩個減數的簡便算法。

      教學過程:

      一、教學例1

      出示例1:育民小學圖書室新買來130本圖書。其中故事書46本,科技書34本,其余的是連環畫。買來連環畫多少本?

      指名學生讀題,并說一說,這道題可以用幾種方法解答,再讓學生用兩種方法解答出來。解答完后,指幾名學生說說是怎樣解答的,教師板書出兩種解法:

      130-46-34130-(46+34)

      =84-34=130-80

      =50(本)=50(本)

      引導學生對比這兩種解法:

      這兩種解法有什么區別?(第一種解法是先從總本數中減去故事書的本數,再從減得的差中減去科技書的本數,求出連環畫的本數;第二種解法是先算出故事書與科技書的和,再從總本數中減去求出的和,求出連環畫的本數。)

      它們的結果怎樣?(兩種算法的結果相同。)

      這道題用哪種方法計算比較簡便?

      使學生初步理解:從一個數里連續減去兩個數等于從這個數里減去這兩個減數的和,在這道題中用后一種解法計算比較簡便。

      二、教學例2

      1.出示例2:計算295-128-72。

      先讓學生觀察題里的數目有什么特點,想一想:能不能用學過的知識使計算簡便。然后引導學生聯系例1思考:因為128與72的和正好是整百數,從295中依次減去128和72,等于從295中減去128與72的和。所以,先算(128+72),再算295-200,計算起來比較簡便。教師邊分析邊板書出計算步驟:

      說明虛線框中的計算步驟初學時可以寫出來,以后可以省略不寫。

      2.做第55頁的做一做。

      讓學生獨立完成,訂正時,說一說簡算的.依據是什么。

      三、鞏固練習

      做練習十二的第6-8題。

      1.第6題,讓學生自己填數,并說一說是怎樣想的。

      2.第7題,計算時,告訴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確定寫不寫簡算過程。

      3.第8題,這是接近整百數的簡便算法,可以讓學生獨立完成。訂正時,著重讓學生說出少加了的要再加上,少減了的要再減去。

    四年級數學教案6

      教學內容:學習畫垂線,認識點到垂線的距離。(課文第66頁的例2、練習十一中的地3、4的相應小題,第5、6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明確垂線的重要性質,直線外一點到這條直線間的距離垂線最短。學會用三角板準確的畫垂。

      2、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初步培養學生空間想象能力。

      3、通過動手操作活動,使學生經歷畫垂線的過程,培養學生的作圖能力。

      4、通過活動,讓學生從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從而提高學習的興趣。

      教學重點:學會用三角板準確的畫垂線。

      教學難點:準確的畫出垂線。使學生明確垂線的重要性質,直線外一點到這條直線間的距離垂線最短。

      教具準備:三角板、直尺。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回憶一下,你記得什么叫垂直嗎?

      2、看我們的數學書,每兩條邊都是怎樣的?怎樣用三角板畫垂線呢?這節課我們來學習畫垂線。

      板書課題:畫垂線

      二、探究新知

      1、過直線上一點畫這條直線的垂線

      三角板上有一個角是直角,通常可以用三角尺來畫垂線。

      1)先畫一條直線。

      2)把三角板的一條直角邊與這條直線重合,沿著另一條直角邊畫出的直線就是前一條直線的垂線(直角頂點是垂足)。

      強調:讓三角板的直角頂點落在給定的這點上;過直線外一點畫這條直線的垂線;畫線前讓三角尺的另一條直角邊通過這個已知點。一般用左手持三角板,右手畫線。當要求直線通過其一點時,要考慮到筆畫的粗細度,三角板的邊與已知點之間可稍留一些空隙。

      2.教師講解示范后,學生自己動手嘗試著畫一個,然后互相交流一下。

      1)過直線外一點畫這條直線垂線,該怎么畫呢?

      學生動手嘗試,小組內交流。

      2)直線外一點A與直線上任意一點連接起來,可以畫出很多條線段。

      學生獨立的畫出幾條線段,其中包括一條垂線。

      小組內研究交流:這幾條線段在長度上有什么特點?

      小結:從直線外一點到這條直線所畫的垂直線段最短,它的長度叫做這點到直線的距離。

      三、鞏固練習

      1、68頁4題畫一畫。

      2、69頁5題。我們在測定跳遠成績時,怎樣測量比較準確呢?為什么?

      3、69頁6題怎樣修路最近呢?

      3、你能用一把直尺和一個量角器畫一條直線的垂線嗎?

      四、課堂小結:通過學習畫垂線,你有什么體會?

      五、作業:練習畫垂線。

    四年級數學教案7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25頁的例1和第25、26頁的乘法交換律,完成“做一做”中的題目和練習五的第1——5題。

      教學目的:使學生加深對乘法的意義和乘法各部分名稱的認識,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換律,能夠用乘法交換律驗算乘法,培養學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乘法的`意義和乘法交換律

      授課類型:新授課 練習課

      教學方法:討論法、講授法

      授課時間:一課時

      教具準備: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復習

      教師出示復習題。

      1、同學們乘8輛汽車去參觀,平均每輛汽車坐45人。去參觀的一共有多少人?

      2、同學們做紙花。第一組做了45朵,第二組做的和第一組同樣多,第三組做了50朵。三個組一共做了多少朵?

      3、小榮家養鴨45只,養的雞比鴨多90只。小榮家養雞多少只?

      上面這些題哪些可以用乘法計算?為什么?

      二、新課

      1、教學例1。出示例1的插圖,再提問:要求盤里一共有多少個雞蛋可以怎樣求?還可以怎樣求?

      用加法計算:5+5+5+5+5+5=30(個)

      用乘法計算:5×6=30(個)

      解答這道題用乘法計算簡便還是用加法計算簡便?

      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的簡便運算,叫做乘法。

      在乘法里,乘號前面的數叫做被乘數,乘號后面的數叫做乘數,乘得的數叫做積。被乘數和乘數又叫做積的因數。

      注意:一個數和1相乘,仍得原數。例如:1×3=3 3×1=3 1×1=1

      一個數和0相乘,仍得0。例如:0×3=0 3×0=0 0×0=0

      2、教學乘法交換律。

      讓學生再看例1的插圖,然后教師提問:要求一共有多少個雞蛋,同乘法計算還可以這樣列式?學生回答后,教師板書:6×5=30(個)

      比較一下這兩個乘法算式,有哪些相同?有哪些不同?

      學生發言后,教師邊說邊板書:兩個數相乘,交換因數的位置,它們的積不變,這叫做乘法的交換律。

      用字母表示:a×b=b×a

      三、鞏固練習:

      1、做第26頁“做一做”的題目。先讓學生獨立做,然后再集體核對。

      2、做練習五的第3、4題。學生獨立做完后,再集體核對。

      四、作業:練習五的第1、2、5題。

      小結:今天我們學了什么?什么叫乘法的交換律?

      附板書:乘法的意義和乘法交換律

      用加法計算:5+5+5+5+5+5=30(個)

      用乘法計算:5×6=30(個)

      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的簡便運算,叫做乘法。

      在乘法里,乘號前面的數叫做被乘數,乘號后面的數叫做乘數,乘得的數叫做積。被乘數和乘數又叫做積的因數。

      注意:一個數和1相乘,仍得原數。例如:1×3=3 3×1=3 1×1=1

      一個數 和0相乘,仍得0。例如:0×3=0 3×0=0 0×0=0

      兩個數相乘,交換因數的位置,它們的積不變,這叫做乘法的交換律。

      用字母表示:a×b=b×a

    四年級數學教案8

      一、小數的加法和減法

      小數的加法和減法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小數加減法的'意義。

      2、使學生初步掌握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能夠正確進行小數加減法的口算和筆算。

      教學過

      一、復習

      1、出示準備題,用豎式計算。

      345+159 1328-579 426+98 2307-296

      (全班練習之后,說說整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

      2、口算 口算練習(1)

      二、新授

      1、揭示課題

      2、教學例1。

      (1)讀題由學生列式,并說一說為什么用加法計算?

      (2)板書算式2.83+1.57

      ①2.87元和1.57元各是幾角幾分? ②豎式怎么列? 為什么?(相同數位對齊.)

      (3)師生一起計算出結果。

      (4)說一說小數加法和整數加法有什么相同之處?小數加法怎樣計算?

      3、學習例2 計算。 15.64-3.9

      (1)全體學生試做。

      (2)集體評議。評議之后說說小數減法和整數減法有什么相同之處。列豎式要注意什么?(小數點對齊)

      4、試一試 10.84+2.6 3.05-2.85

      5、請學生觀察例1和例2,大家來歸納小數加法的筆算方法。然后填在書上。

      6、練一練

      書上第2頁 1、4、5

      7、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你學會了什么?

      三、作業

      書上第2頁練一練 第2、3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小數加減法的珠算( p.3,例3、例4)

      教學目標

      使學生掌握珠算小數加減法,并能正確進行珠算小數加減法的計算。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口算

      0.3+0.4 1.5+0.5 2.4+1.2 4.5-0.9 5.3-4.8 8+2.5

      2、筆算(計算之后說說筆算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

      7.65+2.13 3.14-2.09 0.96+4.68 8-7.56

      二、新授

      1、出示準備題(用珠算計算,做好之后說說整數加減法的珠算方法)。

      2、出示例3 用珠算計算。8.76+4.03

      (1)由全班學生用珠算計算.

      (2)計算之后,說說小數加法的珠算方法。

      3、出示例4 用珠算計算。 5.6-0.85

      (用同樣的方法讓學生來解決此例題。)

      4、小結

      (1)講解珠算小數加減法的撥珠方法。

      (2)請學生填好書上第3頁的內容,并讀一遍。

      5、練習

      (1)試一試 26.75+3.4 25.72-9.8

      (2)書上第4頁2、4。

      三、布置作業

      p.4 1、3

    四年級數學教案9

      知識與技能:

      1.經歷實驗、預測、調查、訪談、比較等過程,了解預測一個滴水的水龍頭滴水會浪費多少水的辦法。

      2.從數學的角度(如調查、計算)分析一個滴水的水龍頭所漏掉的水的價值,體驗節約用水的重要性。

      過程與方法: 通過上網、查閱報刊、專訪等方式搜集水資源、節約用水等方面的信息,體驗到珍惜水,就是珍愛生活的教育。

      情感態度價值觀:經歷綜合運用知識和多種方法解決問題的過程,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教學重、難點:

      經歷滴水實驗的過程,初步感受研究問題的基本方法,學習從數學的角度分析生活中的很多常見問題。

      教學過程:

      一、 引入課件:滴水的聲音。

      教師:聽,你想到了什么?課件:一滴水下滴的情形。

      小朋友很會聯想,說的都是關于滴水的情況。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關于“一滴水”的一些問題。

      二、 實驗:1分滴水多少克

      小朋友,在生活中都見過滴水的現象吧。但是,你們有沒有調查過1分滴水有多少克呢?課件出示問題:1分滴水有多少克?

      漏水實驗:請2個小朋友來做實驗給大家看。

      在杯底打孔;接水1分;天平稱重量。

      教師:通過這個實驗我們知道了什么?

      三、 預測:1年浪費多少水

      剛上課時小朋友們介紹了生活中有水龍頭漏水的現象。如果1個沒擰緊的水龍頭漏水速度與實驗相同,也就是說1個水龍頭1分滴漏3克水 ,那么1時、1天、1月、1年大約各浪費多少水?(課件呈現問題)

      解決這些問題,關鍵要弄清楚什么?(進率)請具體說說這幾個時間單位之間的進率?根據學生回答課件出示:每兩個時間單位間的進率。

      學生計算,可以使用計算器。

      展示計算的.情況。

      教師:先把這個多位數分級,再讀出來。算出的數目大不大?

      四、計算:1年漏掉的水的價值

      研究表明:1個人除了正常的飲食外,每天應飲水1400 g才能維持人體需要。

      1個沒擰緊的水龍頭1年漏掉的水大約可供1個人飲多少天?

      解決這個問題,只用這一個信息1400 g行嗎?為什么?學生在本子列式,計算可借助計算器。

      教師:學校每個水龍頭都這樣漏水,1年浪費的水可供多少人飲1天?根據學生匯報板書:大約可供83325人飲1天。

      教師:如果全校按20xx人計算,1年漏掉的水大約可供全校師生飲多少天?

      五、 展示:調查的水資源信息,感受環保的重要

      教師:這是小小一滴水引發的數據,如果聯想到全國,浪費就會更大。是不是地球的水資源很豐富?我國的水資源很富裕?請看這些圖表和數據。

      (請一位小朋友讀出有關水資源的信息。)

      教師:課前,同學們收集了很多有關水資源、節約用水等方面的信息。請拿出來,在小組內展示,說一說。

      六、 總結

      今天,我們通過數學實驗、計算器綜合運用了數學知識,解決了身邊的一些實際問題。同時,我們也體會到小小一滴水引發的數據觸目驚心。那么,這節課給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欣賞動漫課件:節約一滴水。

      板書設計:

      滴水實驗

      一分鐘 一天 一年

    四年級數學教案10

      建議思考的問題

      1.教學中課本上的結論是否就是定論?

      2.課堂上采用小組討論形式,萬一發言一發不可收,提出令人尷尬的問題或課堂教學秩序混亂,教學任務完不成怎么辦?

      3.課堂上小組討論是否會流于形式,反而浪費了課堂時間?

      背景

      最近,我教《約數和倍數》這一章,感到非常頭疼。因為我教書8年來,一直認為這章概念多,難理解,要想學生學好,必須講得細,扎扎實實練好每一節。所以,我認真備課,把要學的每一個知識點都準備講得清清楚楚。但事與愿違,上課時,許多學生覺得挺簡單,我在講解時,他們不停地插話,打斷我的思路;可讓他們做作業時,卻錯誤百出,真是“自以為是”!但是不讓他們插話,認真聽我講,結果他們興趣索然,趴在桌上不想聽課!我真是不知該怎么辦,甚至埋怨這班學生不如其他班的,真是“朽木不可雕也!”。

      后來,我停止了抱怨,開始反思:如何能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呢?嗯……對!要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他們成為學習的主人。

      案例描述

      一、復習。

      1.什么叫公約數?什么叫最大公約數?

      2.自己默默地想一想如何求兩個數的最大公約數。

      二、教學新課。

      (黑板上出示)求下面每組數的最大公約數,如能簡便,請用簡便方法計算;如不行,就用短除法來求。

      11和12 8和15 12和18 21和7

      學生們認真地觀察這些數字,進行著思考和計算。一會兒,有的學生喜形于色,有的學生緊鎖眉頭,此時的教室里鴉雀無聲,每個學生都在積極地思索(進入了狀態),5分鐘過去了,一個學生輕輕問:“段老師,講講吧?”我歉然一笑,說:“老師現在不會告訴你的。”接著又向大家說:“現在分小組討論,交流各自的意見。”

      一句話擊起了“千層浪”,學生們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有些學生認為4個題都可簡便,有些學生認為有三個可簡便,有些學生還認為簡便的方法不只一種。這時,我出示了一張表:

      根據工作表,小組長帶領組員思考要探究的問題,大膽地提出自己的猜想,并嘗試著進行實踐證明……在一番自主活動之后,師與生、生與生之間充分展示自己的思考方法和探究過程——

      生:我認為第一組“11和12”可以簡便計算,它們相差是1,最大公約數就是1。

      生:(對剛才那個學生反問)我認為你的想法是錯誤的,11和12互質,所以它們的最大公約數是1。

      生:(支持第一個學生)我舉了好幾個例子,比如7和8相差1,最大公約數就是1。

      生:我認為只要是兩個互質數,它們的公約數就只有1,因此,最大公約數也是1,例如:第一組中的“11和12”,第二組中的“8和15”;而其中11和12的最大公約數是1,也正好相差是1,這是一個巧合,也是正確的,但它不能代表所有互質數的求法,只能代表相鄰的兩個數的求法,又因為相鄰的兩個數一定互質,我們為何不把它歸為一類:兩個互質數,最大公約數就是1。

      同學們聽后紛紛投去贊許的目光。

      師:同學們,道理只有越辯越明,經過剛才的討論,我們得出一個結論:如果兩個數是互質數,它們的最大公約數就是1。(投影出示)

      生:我們組認為第三組“12和18”求最大公約數也可用簡便方法,可以用公約數6去除,再看所得的商還有沒有其他公有質因數,結果沒有了公有質因數,因此,12和18的`最大公約數是6。

      生:(反對剛才那個同學所說的)我們在用短除法求最大公約數時,只能用質因數去除,怎么能用公約數去除呢?

      生:是啊!只能用公有質因數去除,6是一個合數,不能用6去除。(一片議論聲。)

      師(引導):大家想一想最大公約數是求什么?

      生:是求兩個數公有的約數中最大的一個。

      師:既然這個最大公約數既是18的約數,又是12的約數,因此,就可以用18和12的公約數去除,大家之所以習慣用公有質因數去除,是因為短除法當時從分解質因數演變過來的,但從最大公約數的意義考慮,是可以用它們的公約數去除的。

      學生聽得非常認真,并且有恍然大悟的神情。

      生:我發現第四組“21和7”也有簡便方法,它們的最大公約數是7,7的約數有7,21的約數也有7,所以,它們的最大公約數是較小數7。

      生:我對剛才那位同學進行補充,因為21是7的倍數,所以,21的約數必定有7,7又是它本身的約數,因此,它們的最大公約數是7。

      師:同學們剛才說得非常好,這就是第二個規律(投影出示):如果較小數是較大數的約數,那么較小數就是這兩個數的最大公約數。

      經過剛才的發言,舉手的人漸漸少了,可有一位同學仍堅持不懈地高高舉著手,我便請他發言。

      生:我認為除了老師您黑板上的例子可以簡便,還有一種可以簡便處理的方法,那就是:兩個相鄰的奇數一定互質,它們的最大公約數也是1,雖然它包含在互質數這一類中,但仍比較特殊。

      他的回答著實讓我和同學們吃了一驚,當時,我也對他的答案是否正確把握不準。于是便領著學生們進行驗證,發現果然是正確的,同學們都露出了佩服的神情。

      接下來,同學們又認真地看書中例題,并且積極地做了相關的練習題。

      課后反思

      上面這個案例,是我在教學中的一個片段,它體現了我思想上的一些創新和轉變。

      1.由指令性活動向自主性探索轉化。

      在前段時間教學時,總是對學生不放心,結果只會束縛學生的手腳,阻礙學生思維的發展,因為真正能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實踐活動必須是學生自主的活動。這一節課中,學生自己在進行觀察、假設、探究等高層次的思維活動之后,得出的結論是我始料不及的。

      2.由問答式教學向學生獨立思考基礎上的合作學習轉變。

      在教學中,學生一直處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狀態之中,用自己的思維方式進行探究,形成獨特見解,此時的合作有了基礎。當有了不同意見時,才會產生創新的思想火花;當意見相同時,就會充分展示自己的思想和表現欲,那小組合作怎會流于形式呢?可能這會“浪費”些時間,但這讓我們的學生獲得了多少知識和能力啊!

      3.課本不能被當作惟一不可改變的標準。

      課本在學生學習時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學生可在此基礎上進行探索和創新。例如在這節課上,學生們總結出來的規律可能被分別歸入書中幾類,但他們所發現的細微的結構特征是書上所沒有的,它是那樣有新意,我們有什么理由可以“一刀切”呢?

      學生的學習方式的轉變關鍵在于教師,一方面要求教師不斷更新教學觀念,樹立先進的教學理念;另一方面要求教師能將先進的教學理念轉化為教學行為,特別是要改變長期形成的、習慣了的舊的教學方式。只有讓學生充分從事探究學習活動,發揮他們的自主性、主動性、選擇性和創造性,才能真正地使他們成為學習的主人!

    【四年級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四年級數學教案11-02

    四年級數學教案11-07

    四年級小學數學教案10-23

    四年級趣味數學教案01-15

    四年級數學教案人教版04-25

    四年級上冊數學教案05-04

    四年級上冊數學教案11-05

    蘇教版四年級數學教案06-11

    【熱】四年級數學教案12-01

    四年級數學教案【薦】11-30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欧美日韩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 五月天在线无套AV | 亚洲欧美成α人在线观看 |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青草 | 午夜福利网视频在线观看 | 午夜两性免费福利小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