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教案大全>語文教案>初中語文教案>《人是什么》的教學設計

    《人是什么》的教學設計

    時間:2022-08-16 13:05:51 初中語文教案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人是什么》的教學設計

      《人是什么》的教學設計

    《人是什么》的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

      理解“人是什么”這個問題,樹立偉大的志向,把握現在的的美好時光。

      教學重點:

      理解對現實的把握是“構成人的最重要部分”。

      教學難點:

      理解中外哲學家對“人是什么”的回答。

      課時計劃: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導語

      人是什么?這個問題也許從未有人去認真想過,因為同學們都知道,人是能制造并使用工具進行勞動的高等動物,或者說,人是能用大腦進行思維并能用語言進行交流的高等動物。不過,這都是從生物學或社會學的角度回答的。如果從哲學的角度問人是什么,又該怎樣回答呢?現在,讓我們帶著這個問題學習趙鑫珊的哲學論文《人是什么》。

      二、解題

      趙鑫珊,1961年畢業于北京大學。先后在中國農業科學院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工作。有《趙鑫珊文集》《哲學與當代世界》等多種著作。

      三、學生自讀課文,劃分段落層次。

      課文可以分為前后兩個部分,開頭到“……”處為第一部分,余下的為第二部分。

      不要把前后兩個部分看成互不相關的兩種回答。前一部分的中心點是,人生的意義在于不斷工作。這一部分實質上就是把握現時,后一部分進一步向過去與未來展開,實質上就是向人的心理活動方面展開,可以更好地理解積極的人生態度為什么在于把握現時,不斷工作。

      對前一部分問一個為什么,就可以領會前后的聯系:為什么歌德、康德、愛因斯坦、孔子都認為人生就是不斷工作,他們不畏勞苦的動力從何而來?這樣一問,就知道后一部分正是回答這個問題的。

      第二部分根據“對往事的回憶、對現時的把握和對未來的憧憬”分為三層。

      四、學生質疑思辨。

      讓學生自己質疑思考,在課文旁邊打問號,并寫下思考結果。然后組織交流,說說自己發現了哪些問題,思考的結果是什么,教師相機給予指導。

      第二課時

      解題指導

      一、本題要求把握課文前一部分內容。采用列表形式,可以看出這一部分的結構,也便于前后比較。語言要求精要,就要注意提取要點。

      回  答 評  論

      愛因斯坦 人的本質是由社會規定的,人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為社會所支配。/人可以通過自我努力,使自己堅強起來。/做一件合理的事情,生活就有奇異的光彩。 這個回答明確而又質樸,能為我們欣然接受。/這個回答使人自強不息。/愛因斯坦一生朝氣蓬勃,光霽日月。

      雨果

      生命是短暫的。 非常憂郁,特別暗淡,充滿悲觀主義色彩。

      歌德 我這一生基本上只是辛苦地工作。 詩人的一生實在是富有偉大創造力、為人類文化作出了很大貢獻的一生。

      康德 人是借助想像力創造文化的生物,人就是不斷地進行創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樂的最好方法。 康德的回答是他一生從事創造性腦力勞動、辛勤耕耘的總結。

      孔子

      生無所息。 不妨賦予嶄新的含義,寫在我們的旗幟上,為中華民族騰飛于世界而奮力拼搏。

      二、本題把握課文后一部分幾個主要觀點,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理解。

      作者認為“人是由三部分組成的:對往事的追憶、對現時的把握和對未來的憧憬”。

      對現時的把握之所以“構成人的最重要部分”,是因為把握現時是實現志向的必要前提,是走向未來美景的可靠保證,否則,在一個個五光十色的希望肥皂泡中蹉跎歲月,浪費青春年華,就會喪失自我,不成其為人。

      失去對往事的回憶和對未來的希望,就難以把握現時,之所以如此,是因為追憶往事可以給人智慧,可以使人意識到自身在當前的處境,可以照亮當前人生的道路,增強憧憬未來的信心和勇氣。憧憬未來、不斷追求、充滿希望的人,才有不竭的動力,去牢牢地把握現時。一旦失去對往事的回憶和對未來的希望,就難以把握現時。

      三、本題引導學生消化課文內容。學以致用,是一個優良傳統。古人提倡“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禮記"中庸》)。吸收精華,思考消化,正是兩個重要的環節。

      摘抄示例

      [追憶往事]

      當一個人在現實生活中有時感到孤獨、寂寞的時候,他就會從一些甜美的回憶中得到某種難以言傳的慰藉和快樂。

      使已死的東西復活,其愉快不下于創造。

      串起記憶中那早已散落的明珠,是為了借助于昔日這面反射鏡來照亮當前人生的道路,增強憧憬未來的信心和勇氣。

      沒有回憶的人是殘缺的人,干巴巴的人;人類和個人從本質上說都是歷史的。人類的歷史意識給人類以智慧,使人類意識到自身在當前的處境,有利于瞻望未來。回憶就是個人的歷史意識活動。

      追憶往事就其本質來說,也是一種幻想,一種“白日夢”。它們的功用往往是用幻想來彌補現時生活中的缺陷和不足。弗洛伊德說,夜夢是愿望的滿足;白日夢即幻想,也是愿望的實現。

      [憧憬未來]

      18世紀法國著名思想家伏爾泰說得好:上天賜給人兩樣東西——希望和夢——來減輕他的苦難遭遇。

      沒有希望的人,就是絕望的人,就是死氣沉沉、沒有生氣的人。人一天也不能沒有希望。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希望就是理想,就是追求。

      不斷追求真理要比占有真理更高貴。

      使人真正感到幸福和滿足的,是不斷地追求,是追求的過程。充滿希望的旅行(過程),要比到達目的地好。

      不斷追求、充滿希望的人,正是孔子所說的“生無所息”的生活強者。

      一旦你的工作結束,便意味著你必須開始新的工作。……你永遠都不能說“結束”這兩個字。

      回憶畢竟是遠了、暗了的暮靄;希望才是近了、亮了的晨光。

      人啊,多一點希望,多一點晨光……

      [把握現時]

      偉大志向造就偉大人物,但要以牢牢把握現時為必要的前提。

      只有珍惜、牢牢地把握現時每一分鐘,以最有效的方式獻身于振興中華的偉大事業,才是未來美景最可靠的保證。否則,就會在一個個五光十色的希望肥皂泡中蹉跎歲月,浪費自己的青春年華。

      失去對往事的回憶和對未來的希望,就難以把握現時。把握不了現時的人是一個不成其為人的人,是一個喪失了自我的人。在人生和世界的激流中,他必然會像初冬從樹上飄落下來的最后一片枯葉,在西風殘照中孤零零地漫無目的地亂舞。

    【《人是什么》的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植樹的牧羊人》教學設計(精選12篇)08-10

    淺談人的本質是什么03-23

    校服設計教學設計06-07

    《幸福是什么》教學反思08-20

    幸福是什么教學反思08-25

    這是什么教學反思08-26

    我是什么教學反思08-24

    《我是什么》教學反思08-24

    《我是什么》教學反思08-22

    聲音是什么教學反思03-31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亚洲欧美综合三区 | 久久精品免视看国产免费 |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 | 中文字幕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日韩国产中文字幕 | 欧美性爱在线播放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