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八年級上冊《語文》第一單元備課資料
八年級上冊《語文》第一單元備課資料
潘板中學 沈建國
[單元簡說]
回顧人類歷史,觀察時事風云,血與火的戰爭始終伴隨著和平的呼聲而不斷爆發。戰爭與和平,永遠是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二大永恒的主題。作為中學生,閱讀戰爭題材的作品,感受戰爭,思考戰爭,了解歷史,明白正義戰爭的威力和非正義戰爭的罪惡,有利于我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
本單元五篇課文,以戰爭為主題組元,內容上兼有正義戰爭與非正義戰爭兩個方面,文體上以敘事性作品為主。文中既有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的英雄群像,有“老頭子”那樣的孤膽英雄,又有南斯拉夫母親那樣感人肺腑的形象;有百萬大軍橫渡千里長江的壯闊畫面,有白洋淀老英雄痛打鬼子的動人場景,又有老婦人在槍林彈雨中掩埋烈士的悲壯場面。情景各異,又驚心動魂,一定能激起同學們的閱讀興趣。教學本單元,要引導學生從整體把握敘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感受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驚心動魂的情景,最終得出自己的心得和評價。
單元教學的幾個問題
1.要熟悉相關的歷史知識,適當介紹歷史背景。課文所寫的戰爭,遠的已經相隔一個多世紀,近的也相隔半個多世紀了,備課時需要進一步熟悉相關的歷史知識,熟悉關于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知識,關于抗日戰爭的知識,關于解放戰爭的知識,關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知識。可以翻翻歷史書籍,至少查查《辭海》的有關條目,弄清課文所牽涉的歷史背景。
2.要結合記敘要素的知識,指導學生把握敘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把握敘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也就是把握記敘要素。通過反復訓練,養成閱讀習慣,每讀敘事性作品,就留心六個要素,可以提高閱讀效率。敘事性作品最吸引人的是動人的情節,時間、地點、人名等等則易于忽視,以致印象模糊。懂得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乃要素所在,提起注意,才能達到全面把握的目的。
3.要深入探究人物的思想性格。要指導學生養成閱讀中思考的習慣,不斷地問一個為什么,以加深理解。要由人物的動作描寫、語言描寫、心理描寫出發,由表及里地探索人物的精神世界。思考這類問題,可以深入發掘作品的意蘊。例如,南斯拉夫老婦人對蘇聯紅軍戰士深深一鞠躬,想一想這是為什么,為此深入理解老婦人的思想感情。
4.要運用假設比較的方法引導學生品味語言。假設一種差的表述,與課文好的表述一比,就容易體會到原句遣詞造句的好處了。一篇課文舉幾個例子,與學生一起咀嚼咀嚼,品味品味,可以培養語感,提高語言運用能力。(對于各具特色的語言有自己的心得和評價,是教學重點之一。本單元每一課都注意設計“語言題”,根據各課特點,設計揣摩的方法。)
1、 新 聞 兩 則
[課文說明]《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是大家熟悉的傳統課文。1949年4月20日夜,中路軍首先發起渡江作戰,21日下午五時,西路軍、東路軍又同時發起渡江作戰,至22日22時,或全部渡過,或三分之二渡過,或大部渡過,整個戰役取得基本勝利,毛澤東匯總各路戰況,報道全線捷報,氣勢磅礴。新聞主體部分是并列的三個層次,宜用列表方法整體把握內容。根據這則新聞的特點,可以著重探究本文語言表達是怎樣做到準確、簡潔的,還可以探究并列的幾個方面是怎樣彼此關聯的。
《中原我軍解放南陽》也是一篇很有特色的新聞作品,內容不局限于南陽解放,而由南陽解放說開去,敘述一年多來中原戰局的巨大變化,中原我軍的巨大勝利。導語概述解放南陽之后,說三國,道后漢,用史料說明南陽重要的戰略地位。接著回顧一年來,蔣介石由“極重視南陽”到被迫放棄南陽的經過,說明蔣軍全局敗壞的形勢。再從敵方轉向我方,概述戰略反攻以來取得的一系列偉大勝利;再次回過頭來說南陽逃敵的命運。根據這則新聞的特點,要注意劃分層次,理清思路,注意前后內容的聯系。
第一課時: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教學設計舉例]:
一、學生自讀課文。讀書時,畫出生字詞(或自己查字典解決)。(學生課前還通過網絡等查閱有關渡江背景,在班上交流)
二、感知體驗課文
(一)、當當播音員:如果你來當戰況播音員,你在重音、語調、情感、節奏上應怎樣讀這則新聞?
教師指導:全文朗讀的基調:慷慨激昂、豪情萬丈;像“沖破”、“橫渡”等詞語重讀,讀出勝利的喜悅……
(二)、當當軍事家:如果你來當軍事家向觀眾介紹渡江戰役的戰況,那么你將如何介紹?(學生自讀、討論、交流)
教師指導:要介紹渡江的背景;20日、21、22日戰況分析(可對照書上的示意圖,要用簡潔的語言概述渡江戰役的大致過程。)
教師出示一張較大些的渡江戰役示意圖(照教材繪制即可),請各小組復述較好的一位同學指圖復述,其他同學靜聽。然后,指出其復述的不確之處。
三、生成-探究性學習
學生生成問題預計:1.文中哪兩句話概括了同學們剛才復述的內容?(第1句、第2句)
2.有沒有哪一句能夠概括全文主要內容?(標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3、這則新聞起始,括號里的內容表明這則新聞報道的單位、時間。這些內容去掉與保留有沒有不同?
4、“西起九江(不含),東至江陰,均是人民解放軍的渡江區域。”其中,“不含”有什么作用?去掉它,行不行?(“不含”在這個表明地點的句子里,準確反映了當時的情況,因為九江尚未解放,體現了本文語言的準確性)
教師結合課文指導有關新聞知識:標題、導語、主體;特點:真實性、及時性(略)
四、聽毛澤東詩《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朗讀或歌曲的錄音。條件不具備的,由教師朗讀,力圖感染學生,加深對本文內容的理解。
五、布置作業
【八年級上冊《語文》第一單元備課資料】相關文章:
語文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備課教案07-16
八年級上冊語文單元教學反思04-05
語文第一單元教案01-17
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語文教案11-08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第三單元教案11-13
六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單元教案11-04
七年級上冊語文第一單元作文11-04
一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單元教案11-18
一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單元教案04-23
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單元教案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