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教法二例
一、引入課題。
(出示一幅小孩子痛哭的畫面。)教師:孩子們,老師給大家看一幅畫,誰能來給大家介紹這幅畫的內容?(學生介紹略)
教師:戰爭與和平,總是伴隨著人類歷史的進程。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課文,請大家齊讀課題。(生齊讀)
利用畫面的目的是盡快進入情景,但實際反應來看,效果不是很好。
二、學生初讀課文,將體會最深的地方與同桌交流。
三、班上交流,學習課文。
1、體會“兩年多來……”一節。教師的提問:你體會到什么?從哪里體會到的?
然后抽學生朗讀,教師評價。
以學定教,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但是將“評價”只是當做老師行為不是很恰當。
2、體會第三自然段,教師請學生找找有幾個“聽見了”,幾個“和平”。體會意思并自由感情朗讀。
請自認為讀得好的同學起立朗讀。然后全班齊讀。
這段話的學習教師基本上是讓學生“讀”完的,反復的讀。但是我們的感覺是沒有很好的體現“層次性”要求,有點“泛泛”而讀的感覺。
3、試著體會作者對父親才華橫溢而又英年早逝的痛苦而復雜的心情。也是先個別朗讀,再全班朗讀。
然后讓學生用一句話進行評價:“爸爸”是個怎樣的人?
【《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教法二例】相關文章: 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教學反思02-15 《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教學反思08-18 小學語文教案: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01-10 小學四年級語文教案《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08-22 一個中國孩子呼聲讀后感03-29 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讀后感09-20 《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讀后感10-26 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讀后感09-09 《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讀后感08-21 《一個孩子的呼聲》教學反思04-11